一、德国中医和中医药发展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毛和荣[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严冬[2](2021)在《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文化交融日益加深,文化交锋复杂尖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百年变局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提出了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它以马克思主义文明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规律,阐释了世界文明平等相待的相处之道、美美与共的共生之境、开放包容的互鉴之心、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天下情怀和兼容并包,表达了深沉的文化自信,有很高的历史和理论站位。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古老的系统存在而且持续发挥作用的医药科学和文化。中医药文化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和切实的疗效,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互鉴,对加快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健康智慧和诊疗手段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面临许多挑战,现代各国对中医药的认知、认同及立法也参差不齐。论文以文献及理论研究为基础,总结分析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基本内涵,梳理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史实和特征,探讨在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指导下推动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典型代表,其国际交流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地域空间。由于受自身发展和国家力量、文化传统和医学模式的差异等因素影响,近代以来中医药文化在中国社会历史转型中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论争和冲突的焦点,但历经百年争论中医从中国走向世界。随着国家文化战略及振兴中医药系列措施的推进和实施,各国民众了解学习体验中医药文化成为国际间人文交流的重要文化现象。通过中医药文化交流互鉴,创新和完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建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智库、打造国际传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渠道和手段,将为中医药传播与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宋坪,李宗友,张子隽,姜威[3](2020)在《中医药在德国的发展现状及建议》文中指出从立法与管理、医疗与临床、教育、科研、药用植物资源等方面介绍中医药在德国的发展现状,认为当前中医药在德国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缺少法律保护、多数中医药项目未纳入德国医疗保险、中医药从业人员水平较低等。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两国政府间的中医药合作,为两国相关机构牵线搭桥,培养德国中医人才,加强中医药科技合作,鼓励中药企业走出去,从而推动中医药在德国的渐进式发展。
付璐[4](2020)在《《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人类健康需要依靠多种医学体系的相互融合与发展。然而东西方医学的跨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医在西传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阻碍。在此背景下,回溯中西医学交流的历史脉络、挖掘其影响因素,或可为当今医学交流的相关政策制定、模式构建等提供一些史学意义上的启示。本文选择《本草纲目》传欧史作为研究切入点,原因在于此书在欧洲的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且评价较高,是中医西传的一个较为典型和成功的案例。对《本草纲目》传欧史加以阐述和解析,或可加深人们对东西方医学交流的历史脉络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为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医学交流提供某些历史借鉴。《本草纲目》系中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纂的一部本草学巨着,于1593年刻成、1596年发行,最迟在1604年传入日本,之后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并于17世纪末传入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18-19世纪期间,诸多欧洲学者对《本草纲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翻译、引用、研究及评价。20世纪以来,《本草纲目》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如1953年,莫斯科大学将李时珍像镶嵌在该校大礼堂;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本书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8年,在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本草纲目》成书44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学者围绕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学术成就及影响,举办了多场国际性学术会议和纪念活动。《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贯穿17-21世纪,跨越了欧洲多国,其流传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影响较大且在不同时期的流传特点不同,故值得对其传欧过程进行研究。本文以《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目录调查、网络调查以及实地考察3种方式,收集17世纪至今的多种专着、论文、信件、手稿、政策文件、照片、画册、标本等珍贵资料;采用传统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本书从17世纪至今在欧洲多国的流传过程及欧洲读者对本书的收集、翻译、引用、研究和评价;此外,本文运用接受理论作为核心理论指导,挖掘影响欧洲读者接受本书的动力及阻力因素;同时,借鉴知识社会史的研究框架,从知识的收集、分析、传播及应用四个阶段探讨了《本草纲目》传欧的全过程。关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版本流传,本文考察了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梵蒂冈、比利时、奥地利8国17家藏书机构所藏《本草纲目》的不同版本22种38部,对其馆藏地、书号、版本信息及特征进行论述。特别是法国所藏3种《本草纲目》彩绘本,本文对其药图来源进行考证后,认为彩绘本所绘816幅药图系参考《本草纲目》钱蔚起刻本所附药图上色而成,并在个别细节处进行了增补、删减和修饰。关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译本流传,本文阐述了 4种英文、法文译本的主要内容、体例以及翻译特点。其中,18世纪由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所编写的手稿“《本草纲目》中水、火、土、金石诸部药物”,为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种《本草纲目》法文节译本;由法国27位传教士联合供稿、并由杜赫德所编纂的《中华帝国全志》一书,专设一章翻译《本草纲目》的前言部分及16种药物,该书在欧洲流传甚广,对《本草纲目》传欧影响较大。20世纪英国学者伊博恩联合北京博物学会诸位学者编纂的8种着作,涉猎《本草纲目》所载植物、矿物及动物药,内容全面。至21世纪,由中国学者罗希文所译《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BencaoGangmu)》,是世界上首部、亦是目前唯一的《本草纲目》英文全译本,从内容到体例还原度都非常较高。关于《本草纲目》的欧洲接受史,本文将其分为“传入与翻译期”“研究与评价期”“文化印象构建期”三个时期:在17-18世纪,欧洲的《本草纲目》接受者主要为来华传教士,他们在中国收集此书的文本、图像与相关药物标本,并将部分文本内容译成西文传到欧洲。至19世纪,《本草纲目》的接受者以药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等学者为主,他们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标本进行化验分析,从化学、药理学角度阐释这些中国药物,并与欧洲当地的植物进行对照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对《本草纲目》的接受形式趋于多样化,如通过雕塑、动画等形式向国际展示李时珍及中草药文化形象,特别是《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本草纲目》欧洲接受史的梳理,可以认为:影响欧洲读者接受本书的动力主要来自“新鲜(猎奇)”和“实用(需求)”,而阻力则主要来自“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此外,本文在“《本草纲目》传欧之疑误考”一章中厘清了《本草纲目》传欧研究中的3个常见争议性问题:一是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关于中药的两种着作《中国植物志》《单味药》皆非《本草纲目》的外文节译本,但卜弥格在《单味药》中引用过《本草纲目》丹砂及龙骨的条文。二是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的博士毕业论文并非以《本草纲目》为研究对象,但他年轻时很可能在奥布瓦修道院见过《本草纲目》彩绘本,并为了阅读彩色植物图旁的汉文去学习汉语,终成为一位着名汉学家。三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三大着作《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及《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共出现8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的表述,8条相关引文中有5条可能引自《本草纲目》,主要为对家鸡和金鱼相关资料的引述。其余3条可能来自《中国纪要》转引《齐民要术》对养羊法的记载。达尔文可能误认为此8条引文出自同一种“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即《本草纲目》。最后,本文从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出发,将《本草纲目》知识的传欧过程分为收集、分析、传播、应用四个阶段:从知识收集来看,欧洲人通过购买、赠送、掠夺等方式,收集了《本草纲目》的多种版本及相关的药物标本;随后对《本草纲目》中的知识进行了筛选、翻译、引用、研究;通过论着、会议、展览等传播方式,将《本草纲目》的相关知识展示给其他欧洲学者;同时从资源获取、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等角度实现了知识的应用。有关本文的创新点,笔者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讨:新材料:本文收集、补充了一些前人论述中未载的史料。如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图书馆、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等藏书机构的《本草纲目》明清版本、相关绘本、剪贴画册、学者手稿等多种珍贵文献资料。特别是收集了 5种与《本草纲目》相关的药图绘本及剪贴画册。其中的3种彩绘《本草纲目》药图,迄今学界知之不多,尤其珍贵。本文将其中的图像与《本草纲目》多种版本的药图逐幅进行对比,详细分析其绘图特点,进一步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了欧洲学者获取《本草纲目》药图的背景及意义,弥补了现有研究关于《本草纲目》图像传欧的某些缺失。对前人虽有提及、但未做深入研究的资料,本文进一步探究其特点与价值。如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本草纲目》“金石部”法文译稿、法国汉学家毕瓯及化学家布朗涅尔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的化验分析、英国药理学家汉伯里对《本草纲目》的研究等,都是前人相关研究中鲜少涉及或研究较浅的珍贵资料。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欧洲学者论着的成书背景、体例、内容、特点及其对《本草纲目》传欧的意义,拓展了现有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新观点:对《本草纲目》西传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争议性问题,本文在详细考证后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的着作是否为最早的《本草纲目》西文节译本?”“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的毕业论文是否为欧洲史上最早的以《本草纲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否盛赞《本草纲目》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论述,追本溯源,厘清了既往研究中的某些讹误,并基于文献证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视角:本文在研究视角与方法学上亦有所创新。本文在传统的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基础上,引入接受理论及知识社会史的研究框架,试图从社会史、文化史角度,深入探讨《本草纲目》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的东西方医学交流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借鉴。
许天虎[5](2019)在《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理念的转变,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正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民众的关注。中医药文化深深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而同时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从信息论和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中的信号(或讯息)会受到外界各种干扰的影响,要想提高传播效率,就要努力去消除这些干扰,即“降噪”。本文以传播学中的“降噪”为研究视角,以传播学中施拉姆的“经验场”观点和阐释学中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为研究切入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中医药文化英译中如何降低读者阅读难度和消除误解即翻译“降噪”的问题。本文选取了《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到了译本的翻译年代、读者对象、翻译风格与策略等各方面的因素,确保了研究对象比较的有效性。在文本分析中,笔者从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性、学科专业性和翻译准确性等角度进行了条分缕析,为中医药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在中医药文本的英译研究中实现了两方面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以往仅从语言学视角研究文字处理问题或仅从宏观战略视角对中医药文化问题进行探讨,而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全面探讨“降噪”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思路,为中医翻译研究拓宽视野;二是以“经验场”和“视域融合”度为衡量标准,不再拘囿于笼统的“归化”和“异化”探讨,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案例向读者呈现各译者的“降噪”策略与不足,为中医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在我国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如何让译文以更加“亲近”读者的方式准确阐释中医药文化已成为摆在我国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愿笔者的拙作能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思路。
袁宏伟,戴京璋[6](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在德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为中医国际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目前,中医药已遍布183个国家和地区,已签署了86个政府间的中医药合作协议,17个海外中医药中心业已建立运行,受到各国民众的欢迎。20世纪90年代初中医在德国有了极大的发展,不仅有许多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学术组织纷纷建立,而且当时有许多着名的医疗机构。通过借势"一带一路",弘扬中医药文化,建立德国中医药基地,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科研合作,建立区域中医诊疗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何娟[7](2018)在《中医药西传研究 ——以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在世界各地勃然兴起,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及医学思维方式等差异,中医药的理论和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认识仍停留在一知半解、以偏概全的层面。在西方国家中,中医药被公认为“补充医学”,在大多数国家中仍没有获得合法地位。自中医药西传研究的论题出现以来,学术界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相关成果,但是目前该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书籍对中医药西传的研究主要处于史料收集阶段,侧重于知识的普及。一些文章只是从某个方面、某个角度,对中医药西传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实施性较强的传播模式。明末清初的西方医学入华,如同当代的中医药西传一样,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异质文化和异质医学体系在异域文化中的输入和接受问题,同样存在着中西方文化和医学思维方式等差异。西方医学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传入中国并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定有符合传播学的规律可寻。探寻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可以为当代我们破解中医药西传的困境提供借鉴。本文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运用文献学、比较研究、描述性、跨学科等研究方法,以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为切入点,再结合当代中医药西传自身的特点来探讨中医药西传的模式,并基于这一模式,进一步探讨中医药西传的具体实现路径。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中医药西传的历史概况,主要梳理了中医药西传的代表人物、内容、效果等等,分析了中医药西传的历史特征以及启示,旨在以史为鉴,借鉴成功经验;接着,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当代中医药在西方国家的传播现状,分析了中医药西传的促进和阻碍因素,重点论述了造成目前中医药西传困境的主要原因,为研究中医药西传的模式和探讨其具体实现路径提供史料支撑。论文第二部分,首先对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原因、内容、影响及意义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并根据传播学“7w”模式,深入剖析了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的接受之路,总结了其传播模式。重点阐述明末清初的西方医学是在基督教神学的框架下传入中国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传播目的,传教士采取了以中国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策略,即传播者、传播情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分别与受众进行协调,从而减少了西方医学在华的传播阻力,提升了传播效果。接着本文对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对当今中医药西传的借鉴意义进行了分析,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提出了当今中医药西传的“9w”模式。论文第四部分主要根据中医药西传的“9w”模式,进一步探讨了当代中医药西传的具体实现路径。重点论述了以传播目的为基准来协调各个传播要素;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积极吸纳受众的反馈;以临床经验技能的传播来带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以受众为中心的中医药西传策略选择等等。
孙永林[8](2018)在《我国推进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及“一带一路”战略等系列文件均对中医药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要服务国家实施“中医药走出去”和“中医外交”的总体部署要求。而云南作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边疆省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有着较好的地缘区位优势,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云南已由原来的边边疆省份一跃成为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辐射的前沿。云南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推动与该区域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尤其是在推动区内传统医药的深度合作方面责无旁贷。本文作者结合自身长期从事中医药国际推广的实际经验积累和所学公共管理理论知识,通过整理文献和实地走访调查等途径,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中医药的发展状况进行多渠道分析研究,查找出我国在推进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五国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等因素,利用SWOT理论分析法,找出适合中医药在该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针对性地对我国推进中医药在该区域国家的发展和推广提出一套较为全面、务实的应对策略,为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国家战略决策机构、中医药国际化组织、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未来在该区域开展与中医国际化相关领域的工作或业务提供有用的情报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依据。
蒋继彪[9](2017)在《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文中指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对生命及其与自然关系认知智慧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纵观近代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中医是我国真正对西方社会和科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积极推动中医走向世界,对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在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面临的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壁垒,影响了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影响了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医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及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相关主要内容如下:(1)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从已开展的中国际化工作、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以及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内中医国际化的实践,从中医教育、中医从业人员、中医科研,以及中医立法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外中医发展概况;总结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具有的四大特点:①中医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三种主要范式;②中医临床广泛开展,但以针灸临床为主;③中医科研逐步开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④中医立法缓慢推进,但前景呈乐观趋势。(2)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生态资源优势,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文化、行政、地理和经济距离。基于意义建构理论,通过对中医药的卫生、科技、以及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减少或消除中医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3)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文化距离、心理距离、制度距离、管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地理距离等六个方面,对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东西方医学的文化差异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②中医的核心诊疗方法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③中医疗效的心理信任度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④东道国的卫生制度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⑤东道国的政策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⑥中医药规范化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⑦国际中医机构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⑧中医诊疗费用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而其他变量的影响则不显着。(4)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的问题主要涉及标准化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翻译问题、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国际化人才问题等五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外的问题则主要涉及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高、中医的话语权问题,以及针灸的西化问题等六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5)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基于政府主管部门、中医行业组织和中医机构,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政府需要加强与国外政府间以及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医行业组织需要发挥行业组织的独特作用,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以及中医国际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中医机构则需要发挥其在中医国际化过程中的角色主体作用,通过充分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深入开展高水平中医科研合作,以及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等,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进程。
陈锦锋[10](2016)在《德国中医药的发展正星火燎原(一)——德国中医药的概况、特点与未来》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而中医药作为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的贯彻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今中医药已经被全世界所认识,德国作为世界强国之一,也是欧洲的经济火车头,中医药(针灸)在德国的发展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文拟从德国中医药的方方面面,系统地介绍中医药在德国发展的情况。1德国的中医药发展概况1.1德国的中医药历史欧洲对针灸草药的认识,
二、德国中医和中医药发展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中医和中医药发展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 选题缘起 |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2.1 研究对象 |
2.2 概念界定 |
2.2.1 荆楚文化 |
2.2.2 中医药文化 |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
2.2.4 “一带一路” |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4.1 研究内容 |
4.2 基本框架 |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5.1 研究重点 |
5.2 研究难点 |
5.3 创新之处 |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
4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
3 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
1.1 历史基础 |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
1.2 现实因素 |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
2.1 建设过程 |
2.2 建设模式 |
2.3 建设成效 |
2.4 建设困境 |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
3.1 传播主体分析 |
3.2 传播内容分析 |
3.3 传播媒介分析 |
3.4 传播受众分析 |
3.5 传播效果分析 |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
5 本章小结 |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
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
致谢 |
(2)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研究 |
1.3.2 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研究 |
1.3.3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对中医药国际交流传播影响研究 |
2.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 |
2.1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1 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传承发展 |
2.1.2 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 |
2.2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内容 |
2.2.1 平等相待的相处之道 |
2.2.2 美美与共的共生之境 |
2.2.3 开放包容的互鉴之心 |
2.2.4 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 |
2.3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
2.3.1 理论意义 |
2.3.2 现实意义 |
3.习近平关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 |
3.1 中医药文化科学论 |
3.2 中医药文化资源论 |
3.3 中医药文化优势论 |
3.4 中医药文化自信论 |
3.5 中医药文化创新论 |
3.6 中医药文化复兴论 |
4.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 |
4.1 中外医药交流互鉴史 |
4.1.1 中外医学交流萌芽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公元 265) |
4.1.2 中外医学交流步入成熟阶段--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 265-581 年) |
4.1.3 中外医学交流步入蓬勃发展--隋唐时期(公元 581-960 年) |
4.1.4 中外医学交流繁荣发展--宋金元时期(公元 960-1368 年) |
4.1.5 中外医学交流越发昌盛--明清时期(公元 1368-1840 年) |
4.1.6 近代中西医学交流--(公元 1840-1949 年) |
4.2 当代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 |
4.2.1 中医药在美国 |
4.2.2 中医药在欧洲 |
4.2.3 中医药在东南亚 |
4.2.4 中医药在日本 |
4.2.5 中医药在澳大利亚 |
4.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 |
4.3.1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历史悠久 |
4.3.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地域广泛 |
4.3.3 对中医药的认同不断提升 |
4.4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思考与启示 |
4.4.1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自身影响因素 |
4.4.2 文化的差异是重要影响因素 |
4.4.3 医学模式的差异是直接影响因素 |
5.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及繁荣发展 |
5.1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
5.2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学科基础得到加强 |
5.3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路径进一步提升 |
5.3.1 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
5.3.2 加强海外学者“引进来” |
5.4 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战略思考 |
5.5 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的作用 |
5.6 推进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中医药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中医西传”研究现状 |
“《本草纲目》传欧”研究现状 |
1 前言 |
1.1 研究范围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材料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性 |
2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版本流传 |
2.1 法国藏本 |
2.1.1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 |
2.1.2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图书馆所藏 |
2.1.3 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所藏 |
2.1.4 法兰西公学院亚洲协会图书馆所藏 |
2.2 英国藏本 |
2.2.1 大英博物馆所藏 |
2.2.2 Wellcome医学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 |
2.2.3 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 |
2.2.4 曼彻斯特大学约翰·赖兰兹图书馆所藏 |
2.3 德国藏本 |
2.3.1 柏林国立图书馆所藏 |
2.3.2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所藏 |
2.4 西班牙藏本 |
2.4.1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塞万提斯阅览室所藏 |
2.4.2 西班牙巴厘阿多里德市菲律宾奥斯定会图书馆所藏 |
2.5 俄罗斯藏本 |
2.5.1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图书馆所藏 |
2.5.2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
2.6 梵蒂冈藏本 |
2.7 比利时藏本 |
2.8 奥地利藏本 |
2.9 小结 |
3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译本流传 |
3.1 《本草纲目》节译本 |
3.1.1 范德蒙德的金石部药物译稿 |
3.1.2 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 |
3.1.3 伊博恩的研究译着 |
3.2 《本草纲目》全译本 |
3.3 小结 |
4 《本草纲目》欧洲接受史 |
4.1 传入与翻译期(17-18世纪) |
4.1.1 踏上欧洲土地(17世纪) |
4.1.2 翻译的出现(18世纪) |
4.2 研究与评价期(19世纪) |
4.2.1 博物学图鉴的收集(17-19世纪) |
4.2.2 中国药物的鉴定与研究 |
4.2.3 《本草纲目》及中国科学的评价 |
4.3 文化印象构建期(20-21世纪) |
4.3.1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译本 |
4.3.2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研究 |
4.3.3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印象 |
4.4 小结 |
5 《本草纲目》传欧之疑误考辨 |
5.1 卜弥格与《本草纲目》——最早的“《本草纲目》译本”之争 |
5.2 雷慕沙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学位论文”之争 |
5.3 达尔文与《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由来 |
5.4 小结 |
6 《本草纲目》传欧之讨论: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 |
6.1 《本草纲目》的知识收集 |
6.2 《本草纲目》的知识分析 |
6.3 《本草纲目》的知识传播 |
6.4 《本草纲目》的知识应用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欧洲相关藏书机构及资料来源 |
附录2: 欧洲藏书机构所藏《本草纲目》明清版本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医药文化英译的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2.1 研究理论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中医药” |
2.1.2 “中医药文化” |
2.1.3 “降噪” |
2.2 中医药文化英译史简述 |
2.2.1 17—18世纪:中医英文译介的起步阶段 |
2.2.2 19世纪:传教士中医英文译介的发展阶段 |
2.2.3 20世纪初—文革前:中国译者开始参与译介的阶段 |
2.2.4 文革—80年代末:中医译者广泛参与及中医翻译理论初探阶段 |
2.2.5 90年代初—今:理论争鸣阶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英译“噪音”源及“降噪”策略研究 |
3.1 传播学中的“降噪”理论 |
3.1.1 传播学发展概述 |
3.1.2 “噪音”概念的跨学科演化 |
3.2 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与“降噪” |
3.2.1 宏观“噪音”源 |
3.2.2 宏观“降噪”策略 |
3.2.3 微观“噪音”源 |
3.2.4 微观“降噪”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帝内经·素问》9译本的英译“降噪”策略对比 |
4.1 《素问》英译现状简述 |
4.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
4.1.2 20世纪70年代以后 |
4.2 各译者翻译“降噪”策略分析 |
4.2.1 伊尔扎·威斯的“以介为主,贴近读者” |
4.2.2 文树德的“保留文化元素,遍列各家观点” |
4.2.3 李照国的“译古如古,求同存异” |
4.2.4 罗希文的“简化医理,面向大众” |
4.2.5 吴氏父子的“注重医理阐释” |
4.2.6 倪懋兴的“大胆增删,为我所用” |
4.2.7 吕聪明的“尊重传统,适度阐释” |
4.2.8 朱明的“通俗阐释,精简内容” |
4.2.9 杨明山的“保留古体风格,注重结构对应” |
4.3 各译本“降噪”策略的综合对比分析 |
4.3.1 增译—充分运用文本的阐释功能 |
4.3.2 省译和改译—避免译文产生理解“噪音” |
4.3.3 考证—中医文本准确翻译的重要手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本研究的内容总结 |
5.1.1 翻译的本质 |
5.1.2 可译性问题 |
5.1.3 如何译的问题—“降噪”与“视域融合” |
5.1.4 文本分析所得结论 |
5.2 创新、局限与展望 |
5.2.1 创新 |
5.2.2 局限 |
5.2.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在德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德国医疗体系现状 |
2 中医药在德发展现状 |
2.1 中医医疗服务机构 |
2.1.1 政府认可的中医医院 |
2.1.2 综合医院中的中医单元 |
2.1.3 中医门诊 |
2.2 中医从业人员构成 |
2.3 中医药组织 |
2.4 中医教育培训 |
2.5 德国医保公司覆盖中医现状 |
3 中医药在德发展的难点及策略 |
3.1 中医药“走出去”的难点 |
3.2 中医药在德发展策略 |
3.2.1 弘扬中医药文化 |
3.2.2 建立德国中医药基地 |
3.2.3 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 |
3.2.4 加强中医药科研合作 |
3.2.5 建立区域中医诊疗中心 |
(7)中医药西传研究 ——以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概述 |
1 选题意义与研究角度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角度 |
2 相关概念界定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中医药西传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
1 中医西传的历史概况 |
1.1 早期的中医药西传 |
1.2 明清时期的中医药西传 |
1.3 近代的中医药西传 |
1.4 中医药西传的特征 |
1.5 中医药西传的历史启示 |
2 中医药西传的现状分析 |
2.1 中医药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情况 |
2.2 中医药在西方国家发展的特点 |
2.3 当代中医药西传的促进因素 |
2.4 当代中医药西传存在的问题 |
第二部分 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及其对当代中医药西传的借鉴意义 |
1 传教士将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原因 |
1.1 基督教与西方医学的密切关系 |
1.2 基督教行医传教的传统 |
1.3 文艺复兴后西方医学的发展 |
1.4 行医传教对中国社会的适应 |
2 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内容 |
2.1 传教士对西方医学知识的介绍 |
2.2 传教士在华的医事活动 |
3 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影响及意义 |
3.1 中医界对西方医学知识的接受 |
3.2 “类同化”现象分析 |
3.3 西方医学在华的传播意义 |
4 西方医学在华的传播模式 |
4.1 在基督教神学的框架下传入中国 |
4.2 以受众为中心,以提升传播效果 |
5 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对当今中医药西传的借鉴意义 |
5.1 可行性分析 |
5.2 差异性分析 |
5.3 中医药西传模式初探 |
第三部分 中医药西传的具体实现路径 |
1 以传播目的为基准来协调各个传播要素 |
2 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积极吸纳受众的反馈 |
3 以临床经验技能的传播来带动中医药文化的西传 |
4 以受众为中心的中医药西传策略选择 |
4.1 以受众分析作为开展中医药西传的前提 |
4.2 多传播主体协调合作逐步深化受众对中医药的认知 |
4.3 营造良好传播情景,调动受众的主动性 |
4.4 根据受众所需选择传播内容 |
4.5 全方位整合传播媒介,拓宽受众接触面 |
结语 |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8)我国推进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问题和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一) 大湄公河次区域 |
(二) 传统医药 |
(三) 中医药 |
(四) 政府公信力 |
二、理论概述 |
(一) 国家战略 |
(二) 中医药发展战略 |
(三) SWOT理论 |
第二章 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的发展概况 |
一、中医药在泰国的发展及现状 |
(一) 中医药在泰国发展的五个时期 |
(二) 立法 |
(三) 泰国的中医教育 |
(四) 中医药学术研究 |
(五) 中医医疗 |
(六) 泰国中医药贸易 |
(七) 中医药国际交流 |
二、中医药在越南的发展及现状 |
(一) 中医药在越南的发展历程 |
(二) 越南传统医药立法 |
(三) 越南中医药教育 |
(四) 科学研究 |
(五) 中医医疗 |
(六) 越南中医药贸易 |
(七) 中医药交流 |
三、中医药在柬埔寨的发展及现状 |
(一) 中医药在柬埔寨的发展历史 |
(二) 柬埔寨传统医药立法 |
(三) 柬埔寨中医药教育 |
(四) 科学研究 |
(五) 中医医疗 |
(六) 柬埔寨中医药贸易 |
(七) 传统医药交流 |
四、中医药在老挝的发展与现状 |
(一) 中医药在老挝的发展历史 |
(二) 中医药在老挝的立法 |
(三) 老挝中医药教育 |
(四) 科学研究 |
(五) 中医医疗 |
(六) 中医药国际交流 |
五、中医药在缅甸的发展发展与现状 |
(一) 中医药在缅甸的发展历史 |
(二) 缅甸传统医药立法 |
(三) 科学研究 |
(四) 中医医疗 |
(五) 中医教育 |
(六) 缅甸中医药贸易 |
(七) 中医药国际交流 |
第三章 我国推进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我国推进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发展面临的困境 |
(一) 我国推进中医药在泰国发展面临的困境 |
(二) 我国推进中医药在越南发展面临的困境 |
(三) 我国推进中医药在柬埔寨发展面临的困境 |
(四) 我国推进中医药在老挝发展面临的困境 |
(五) 我国推进中医药在缅甸发展面临的困境 |
二、我国推进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 西医先入为主思维决定了中医药目前的从属地位 |
(二) 中医缺乏标准化受西医诟病和排斥 |
(三) 中医药缺乏打入国际市场的高质量品牌 |
(四) 缺乏熟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医药贸易法规的复合型人才 |
(五) 政府公信力影响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发展 |
第四章 我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推进中医药发展的SWOT分析 |
一、我国推进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发展的优势分析 |
(一) 中国与该区域各国的资源互补优势 |
(二) 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的资源优势 |
(三) 我国推进中医药产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发展的传统优势 |
(四) 我国完备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
(五) 我国中医药研发优势 |
(六) 我国中医药人才优势 |
(七) 我国中医药政策优势 |
(八) 区位与华人群体优势 |
(九) 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优势 |
二、我国推进中医药产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发展的劣势分析 |
(一) 中西医药文化背景的差异 |
(二)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研究滞后 |
(三) 中医药产品质量不高 |
(四) 中医药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低 |
(五) 我国国际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
(六) 我国缺乏高水平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
(七) 我国对中医药的国际法规和出口缺乏了解 |
三、我国推进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发展的机会分析 |
(一) 中医药的国际影响逐渐扩大 |
(二) 中国加入WTO后带来的良好机遇 |
(三) 世界卫生组织重视中医药发展 |
(四)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宣传效应 |
(五)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 |
四、我国推进中医药产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发展面临的威胁分析 |
(一) 替代药品带来的威胁 |
(二) 域外中医药竞争对手带来的威胁 |
(三)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威胁 |
(四) 区域内国家政府公信力带来的威胁 |
五、我国推进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五章 我国推进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一、拓展新的中医药海外消费群体 |
二、研究开发适合国外消费者需求的中药 |
(一) 研发适合当地消费者实际需求的药 |
(二) 合理定价 |
三、注重药品质量 |
四、加强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 |
(一) 支持大湄公河次区域其它五国开展中医药教育 |
(二) 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来华中医药留学生制定优惠政策 |
(三) 与区域国家的华文学校或汉语培训机构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
(四) 培养中医药国际化管理人才 |
五、加强中药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保护 |
六、多渠道开展国际传统医药合作 |
七、以点带面撬动区域乃至全球中医药市场 |
八、以标准化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
九、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情报中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际化理论综述 |
2.2.2 中医国际化的文献综述与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国家距离理论 |
2.3.2 软实力理论 |
2.3.3 跨文化传播理论 第三章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 |
3.1 国内中医国际化实践 |
3.1.1 已开展的中医国际化工作 |
3.1.2 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 |
3.1.3 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 |
3.1.4 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 |
3.2 国外中医国际化发展状况 |
3.2.1 中医教育 |
3.2.2 中医从业人员 |
3.2.3 中医立法管理 |
3.2.4 中医科研 |
3.3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特点 |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医国际化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理论分析 |
4.1 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五大资源 |
4.1.1 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 |
4.1.2 中医药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
4.1.3 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
4.1.4 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 |
4.1.5 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
4.2 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四大距离 |
4.2.1 文化距离 |
4.2.2 行政距离 |
4.2.3 经济距离 |
4.2.4 地理距离 |
4.3 意义建构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4.3.1 意义建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
4.3.2 意义建构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4.3.2.1 创造性转化的涵义 |
4.3.2.2 中医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5.1.1 理论基础 |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2.1 调查问卷设计前的专家访谈 |
5.2.2 调查问卷的设计指导思想 |
5.2.3 调查问卷的变量的测量量表 |
5.3 调查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
5.3.1 调查问卷的收集 |
5.3.2 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
5.3.3 研究变量体系的说明 |
5.4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5.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5 假设检验 |
5.5.1 潜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
5.5.2 回归分析 |
5.6 结果与讨论 |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6.1 国内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6.1.1 标准化问题 |
6.1.2 知识产权问题 |
6.1.3 翻译问题 |
6.1.4 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
6.1.5 国际化人才问题 |
6.2 国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6.2.1 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 |
6.2.2 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 |
6.2.3 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
6.2.4 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升 |
6.2.5 中医的话语权问题 |
6.2.6 针灸的西化问题 |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
7.1 基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策略 |
7.1.1 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距离 |
7.1.2 加强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 |
7.2 基于中医行业组织的中观策略 |
7.2.1 夯实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基础工作,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订 |
7.2.2 建立中医国际认证中心,加强对国外中医机构的标准化管理 |
7.2.3 发挥中医行业组织在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
7.3 基于中医机构的微观策略 |
7.3.1 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提高国外民众的心理认同 |
7.3.2 以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为抓手,建设好海外中医药中心 |
7.3.3 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 |
7.3.4 深入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揭示中医科学内涵 |
7.3.5 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提高国外民众的文化认同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国际化典型案例分析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
(10)德国中医药的发展正星火燎原(一)——德国中医药的概况、特点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德国的中医药发展概况 |
1.1德国的中医药历史 |
1.2德国的中医医疗机构 |
1.3德国的针灸和中医学术组织以及协会 |
1.4德国的中医药研究和学术工作 |
1.4.1德国的针灸研究 |
1.4.2德国的植物药研究 |
1.4.3德国的中草药市场 |
1.5德国的中医药教育 |
四、德国中医和中医药发展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研究[D]. 严冬.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中医药在德国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 宋坪,李宗友,张子隽,姜威.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0(07)
- [4]《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D]. 付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D]. 许天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在德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 袁宏伟,戴京璋.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02)
- [7]中医药西传研究 ——以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为视角[D]. 何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我国推进中医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研究[D]. 孙永林. 云南大学, 2018(01)
- [9]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D]. 蒋继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德国中医药的发展正星火燎原(一)——德国中医药的概况、特点与未来[J]. 陈锦锋. 中医药导报, 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