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孩子被欺负时该怎么办

当你的孩子被欺负时该怎么办

一、孩子被欺负后怎么办(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成[1](2021)在《孩子被欺负,家长应说六句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听说自家孩子被欺负甚至欺凌时,家长往往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这时若家长过度反应,则可能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家长应先听听孩子的话,确认他的感受,然后在进一步处理中,应用如下六句话,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起勇气,告诉我。"孩子被欺负后,

李灵仪[2](2021)在《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学校德育对策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校园本该是生机勃勃、书香满溢、高度文明的教学场所,然而近几年频频爆出的校园欺凌事件使校园这一净土染上了污点。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成熟时间愈加提前,低龄化态势显着已成为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的特点之一,即欺凌涉事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在小学校园内也出现了欺凌现象,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进行深入探究,力图为缓解校园欺凌这一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与社会难题献言献策。基于此,本文以学校德育为切入点,试图探究校园欺凌与学生个体道德之间的关系,发现学校德育在防治校园欺凌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对于丰富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整理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成都市S小学四年级六班两个受欺凌者——小林和童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观察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在全面分析其受欺凌的现实状况后发现,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暴露出学生道德观存在偏差,其产生反映了小学生道德认知的不完善、道德情感较为冷漠、道德意志的不坚定、道德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以及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矛盾,可见校园欺凌行为实质上属于学生个体的道德偏差行为,而学校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理应为学生道德素质的低下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对S小学的德育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S小学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重智轻德的问题依旧存在、学校德育管理生硬、学校德育内容单薄、家校沟通不畅、部分教师道德素质不高、师生沟通交流欠缺等,即学校德育工作处处透露出其人文关怀性的缺失,这些因素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塑造,为校园欺凌的发生埋下隐患。最后,基于对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以及结合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构建以关怀德育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路径,通过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改善学校德育人文关怀性欠缺的问题,以期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与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校园环境,从而达到从源头上缓解校园欺凌现状的目的。

李少武[3](2021)在《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欺凌受害: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文中指出欺凌受害是初中生群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之一,会对被欺凌者的成长发展造成恶劣影响。影响欺凌受害现象产生的因素较多,针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为减少欺凌受害现象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欺凌受害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初中生群体的欺凌受害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心理测验法,对河北省827名初中生施测《父母心理控制量表》、《歧视知觉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采用SPSS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歧视知觉、领悟社会支持和欺凌受害在人口学变量(年级、性别、是否独生、户口所在地)上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歧视知觉、领悟社会支持对欺凌受害的影响作用。第二部分用质性分析法,通过对464名初中生以及30名家长施测访谈问卷,深入探讨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凌受害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领悟社会支持、歧视知觉与欺凌受害在人口学变量(性别、户口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父母心理控制、歧视知觉与欺凌受害显着高于女生,男生领悟社会支持显着低于女生;独生子女的领悟社会支持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欺凌受害显着低于非独生子女;七年级与九年级初中生的父亲心理控制显着高于八年级初中生;七年级初中生母亲心理控制显着高于八年级初中生;七年级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显着高于九年级初中生;七年级与八年级初中生的歧视知觉显着高于九年级初中生。2.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对欺凌受害的预测作用显着,且能够通过提高歧视知觉来间接显着预测欺凌受害水平。领悟社会支持对中介模型起到显着调节作用。3.初中生欺凌受害现象影响因素众多,且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是综合的、复杂的。在访谈中发现,原生家庭的亲子沟通情况能够对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起作用。良好的沟通情况可以提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从而降低歧视知觉,进而降低欺凌受害水平。

杨琪琪[4](2021)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防治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Y县Z小学为例》文中认为校园欺凌是国际共同关注的社会性校园安全问题,也是全球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校园欺凌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学生之间,个体(或群体)持续、反复的通过语言、肢体、网络等方式进行恶意的、蓄意的攻击性伤害行为。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逐渐趋于低龄化发展趋势且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频频发生,使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令人担忧。通过本研究,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且重视到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给予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更多的关怀,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为学生营造阳光、安全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适用于本研究的行为观察记录表和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性抽样法,基于研究对象家庭的特殊性、个人特质的差异性以及个人经历和背景的独特性,进一步将研究对象确定为9名同学。运用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收集法进行资料收集,对Z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对校园欺凌行为现状进行描述,分别从欺凌行为的发生场域、类型、特点与形式;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等不同参与者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感受;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等不同主体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识与态度以及不同主体处理校园欺凌行为的方式等四个方面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Z小学的欺凌行为类型分为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以及财物欺凌;欺凌行为特点呈现蓄意性、持续性、不均衡性以及隐蔽性;校园欺凌参与人员的组成分为:“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三种形式,具体欺凌行为表现为:碰撞、踢打、绊倒、拉扯、扇巴掌、排挤、起侮辱性外号、恶作剧、吐口水、文具破坏、衣物乱涂等行为;欺凌场域多发生于教室、操场、旱厕以及宿舍。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情感学习,结合实证反映出的问题,研究进一步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进行归因分析,学生发展失衡层面表现出性格心智存在差异性、认知缺失驱动下的情感冷漠、人际交往技能缺失、同伴关系的疏离和“亲密”;家庭职责失能层面表现出家庭结构破碎、家庭行为失范、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教育缺位与错位;班级同伴交往失和方面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偏爱”与“偏见”、班级里存在较多利己主义的个体和不良小团体、班规制度缺乏约束力;学校教管体系失“育”方面表现出师生关系的不融洽、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宿舍监管不到位、校本防治体系的缺失;社会影响失范方面表现出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相关政策被形式化、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群体的忽视、防治惩戒体系的缺失。根据上述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分析,研究提出如下防治策略:增强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的主体性、家长承担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的协同角色、班级发挥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的纽带作用、学校强化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的领导力以及社会担负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的主导之责。

余佳平[5](2020)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园欺凌”在全世界乃至中国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普遍的初级中学教育社会现象。伴随着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的热映,校园欺凌社会现象又一次突显在公众视野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如果放任自流,校园欺凌现象日趋严重,极大祸害初级中学学生的健康成长,足以引起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关注和思考。12岁至16岁的初中生,正值豆蔻年华,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和叛逆期;正处于生理的成长变化期和心理半幼稚半成熟期的“断乳期”,也是良好心理品质的成长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四十二年来,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产生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民办办学模式——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民办寄宿制学校目前在全国普遍存在,全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关注和思考民办寄宿制学校的校园欺凌具有重要的民办教育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本文以对A中学53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为主,对10名老师和2名宿舍管理员的访谈为辅,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为研究视角,从学生个体及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深入探析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和应对之策。具体探析如下:第一,校园欺凌现象和校园欺凌行为普遍存在,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主要是放学后和厕所,具有极大的校园隐蔽性。第二,校园欺凌肇事群体对象、手段方式方法: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七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以校园言语欺凌、关系欺凌为主;校园欺凌肇事以群体欺凌方式为主;手段方式方法复杂多样难以研判。第三,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教师对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模糊不清,难以了解和研判校园中的关系欺凌,学校和教师对于校园欺凌的看法和态度没有明确定位。第四,学校和教师解决校园欺凌的手段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单一,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的教师教育学习培训专题缺乏,学生个体和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关系沟通比较困难。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的校园欺凌的现状和原因的调查和分析,为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研究提供原始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积极预防预警防治校园欺凌和积极构建健康和谐温馨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在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为研究视角,从学生个体及同辈群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关系层面深入探析社会工作介入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应对之策:第一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熔铸知行合一价值观,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培育正确认知观,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学生与人友善、宽容待人,社会工作者积极挖掘学生亮点。第二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构建良好的同辈群体关系:社会工作者积极培养正确的同辈交往方式,社会工作者积极构建同伴支持体系。第三社会工作嵌入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革新家庭教养方式,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强化家庭教育,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应对校园欺凌的敏锐度。第四社会工作积极参与应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体系创新: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预防-应对-善后三级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者积极帮扶教师,社会工作者积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工作者积极创新“学+社”合作,社会工作者积极强化宿舍管理职责。第五社会工作积极嵌入拓展社区资源,营造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工作者正确引导大众媒体,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社+社”合作,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有爱社区,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政策倡导功能。

张婷婷[6](2020)在《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研究 ——以T县K学校为个案》文中提出学生欺凌一直是社会上的棘手问题,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农村学校管理相对薄弱,容易成为学生欺凌的多发场域,本研究以K学校为个案,梳理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的实施现状,剖析学生欺凌预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的建议。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前期准备,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等五部分。第一章是研究设计,主要介绍了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场域。通过研究者进入研究场域,实地观察、了解K学校的学生欺凌现象和学校的预警机制,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剖析问题的实质。第二章梳理了K学校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的实施现状,从学生欺凌预警机制及其运行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发现K学校学生欺凌预警机制政策文本内容丰富,类别齐全;预警流程阶段分明,步骤清晰。在机制运行上将其分为宣传教育机制、报告机制、检查管理机制以及处置与善后机制四部分。第三章从宣传教育机制、报告机制、检查管理机制以及处置与善后机制四个方面剖析K学校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的现存问题,主要包括宣传教育机制不到位、报告机制缺少义务性与保护性、检查管理机制执行过程过于机械化以及处置与善后机制不完善。第四章基于前文的分析,将学生欺凌的发展分为未萌欺凌、萌芽欺凌、标准欺凌、欺凌后四个阶段,相对应地从预防、干预、应对和善后四个方面提出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的改进建议。坚持多元主体合作的改进原则,把握欺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改进策略,做到未萌欺凌阶段以预防为主,核心在于宣传与教育;萌芽欺凌阶段及时干预,核心在于发现与阻止;标准欺凌阶段合理应对,核心在于保护与惩戒;欺凌后阶段有力善后,核心在于改进与完善。结语对正文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与分析,对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的复杂性进行讨论,并结合研究者自身的进行反思。

代雪伟[7](2020)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园欺凌情况多年治理依然严重。留守儿童往往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爱以及有效的管教,在留守儿童成长阶段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校园中容易成为弱势的一方,受到欺凌。基于1487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状如下: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受欺凌。留守儿童校园欺凌情况总体较为严重。小学比初中情况更严重。在留守儿童首次受欺凌经历中,最早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遭受校园欺凌,且受欺凌人数最多;初中阶段以七年级发生的校园欺凌为最多,九年级为最少;随着年级增加,校园欺凌行为总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地点主要是在教室和校园内;主要被同班同学欺凌;欺凌形式以打和辱骂居多。结合调研数据和理论,从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层面分析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成因:(1)个体特质因素是校园欺凌的内在原因:留守儿童发生校园欺凌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口角冲突、无正当理由、同学情感纠纷;受害者的应对不善会滋生更多校园欺凌行为;欺凌者个体受“权力欲”影响在校园环境中产生欺凌的失范行为。(2)学校的不安定因素较多会催生校园欺凌。学校软环境中,多数农村中小学对欺凌的治理呈现出消极态度:学校的欺凌治理制度不落实,学校对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教师对欺凌问题处置不当,进一步纵容了校园欺凌的扩大。学校硬环境中:位于镇上的学校里的学生组成小团体多且易产生矛盾;小学时间跨度长,高年级与低年级身体发育差距大,小学生基本处于心智不成熟的自我意识阶段;学校对寄宿制学生管理不完善等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内相对处于弱势。(3)家庭因素是根源:家庭经济方面,较贫困和非常富裕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受欺凌;家庭文化方面,父母均是初中学历的,职业所处社会地位较低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受欺凌;亲子关系方面,父母无法保证亲子沟通,很少教育儿童为人处世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受欺凌;家庭其它方面,常住地在市区,以及独生子女留守儿童更容易受欺凌。(4)社会作为个体生活的宏观生态环境,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社会中存在的暴力、“功利”、“强权”等不良文化,对中小学生有一定的误导作用,从而诱发了校园欺凌的发生。根据调研及成因分析,分别从个体、家庭、校园和家校社合作4个方面提出治理措施:(1)个体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培养个体防范意识,认识自我、认识欺凌、防人之心、不要心生恐惧、与他人友善相处;掌握个体应对方法、面对欺凌一定要及时报告老师、告知家长,尽量要避免产生矛盾,无视他人的挑衅或找茬,尽量避免去校园隐蔽场所;提出提高个人防范技能,面对不同情形和形式的欺凌,有着不同的应对技能。(2)家庭教育措施主要有:日常关爱的频率要提高,要教会留守儿童为人处世,关心他们的同伴关系;教导过程中方式要正确,严厉对待儿童的欺凌行为,被欺凌时保持理智,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通过家校合作及时化解同学们之间的矛盾,同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心理安慰和辅导;亲子关系要和谐,有必要保持良好亲子关系,亲子关系较差的更要主动改善。(3)校园治理措施主要有:严肃处理欺凌行为,有必要时对欺凌事件主动公开处理,对其他学生起到教育警示作用;加强欺凌防范教育,开展一系列“防范校园欺凌”相关主题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互助防欺凌,无论是身为受害者还是身为旁观者的学生,都要主动及时向教师提供欺凌信,让教师和校方第一时间介入处理。(4)农村社区治理措施主要有:成立家校社共育委员会监督,主要职责是保证学生的校园安全,家长对上下学期间的监督,教师对校内安全的监督,社区对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倡导文明型社区建设,通过举办一系列文明活动提高社区人民讲文明程度,改善学校所在地文明环境,建立和谐安全的文明型社区,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都能有个健康成长的文明环境。

李汶聪[8](2020)在《孩子被欺负了?》文中研究说明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发生肢体冲突是很常见的事,是"小打小闹"还是"被欺负",对此家长应该理性辨别,冷静对待,帮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更要教授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技巧以及化解矛盾冲突的方法,逐步提升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壮壮一从幼儿园出来,就扑到妈妈的怀里说:"妈妈,我被欺负了!"妈妈马上紧张起来,联想到最近频出的校园霸凌事件,当时就拉着壮壮去找班主任老师了,让壮壮告诉老师到

本刊编辑部,冯超[9](2019)在《孩子被打了,需要还击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在集体中相处时难免会磕磕碰碰,偶尔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与霸凌事件不同的是,幼儿之间出现的"打人"事件,往往不那么严重、没有太多恶意。看到自家的宝贝被同伴"欺负",家长都会心疼。四川乐山市某幼儿园的问卷调查显示,约60%的家长表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被欺负时要"打回去";有25%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被

陈瑞[10](2019)在《“羔羊”的沉默 ——一项关于校园被欺凌者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校园中的青少年通过人际交往度过生理和心理逐渐趋向成熟的这一特殊而重要的阶段,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对他们身心和学业造成了极大伤害和困扰。然而面对这些伤害和困扰,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保持沉默作为应对欺凌的解决方式。沉默经过蓄积后一旦被触发,将通过剧烈的情绪和失控的行为被表达和宣泄,给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和挽回的后果。研究者从校园欺凌入手,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了被欺凌者不进行求助而选择沉默的行为,因而将研究问题锁定为为什么选择沉默、是怎样选择沉默的以及是哪些因素主要影响了他们的沉默选择行为等三个问题,进而从被欺凌者的视角、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紧密围绕这三个问题而推进。选定田野调查点后,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访谈获得5个目的性抽样样本,之后通过研究对象招募获得12个理论性抽样样本。将两个抽样阶段得到的17个研究对象的数据资料被收集、整理和转录后,与研究者撰写的备忘录一并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 12的辅助下,按程序化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要求,在开放性编码阶段得到8个一级范畴,即被欺凌者对欺凌的认知、对干预的态度、对欺凌的处理、学校管理、教师素质、校方处理、家庭处理和朋友介入;在主轴编码阶段依据Strauss提出的A-F编码范式模式,确立了各范畴间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明确8个一级范畴中主要影响被欺凌者沉默选择行为的4个主范畴,即学校管理与教师素质、校方处理、被欺凌者对欺凌认知以及对干预的态度;对这4个主范畴间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后,在选择性编码阶段,通过对4个主范畴即主要影响因素间关系进行梳理得出:校方的教育管理和在实施教育管理活动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素质,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影响着被欺凌者对欺凌的认知和校方对欺凌行为做出的处理及效果;被欺凌者凭借自身对欺凌的认知和对校方处理及效果的评估,生成对待干预的态度;该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其沉默选择行为。故而明确其中的核心范畴为被欺凌者对待干预的态度。厘清4个主范畴即主要影响沉默选择行为的4个主要因素及其间关系后,通过与原始数据的反复比较,得出被欺凌者沉默选择行为流程图;对流程图进行简化后得出被欺凌者沉默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基于该理论模型和备忘录数据,结合相关理论对认知和行为发生机制的分析,最终建构了被欺凌者沉默选择行为的实质性理论。从被欺凌者视角对其沉默选择行为进行的探究,具有一定创新性:扎根理论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场域研究中的缺憾,而建构的实质性理论不但丰富了现有研究,也为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因受限于时间、精力和可获得资源,研究未能持续深入;而研究者对研究不足的思考以及对内容和过程的反思,比如加强欺凌事件处理中主体间性对话等,则为研究的发展推进和质量提升留存了拓展空间。

二、孩子被欺负后怎么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孩子被欺负后怎么办(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学校德育对策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4.3 研究伦理问题
        1.4.4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校园欺凌
        2.1.2 德育
    2.2 理论基础
        2.2.1 关怀道德教育理论
        2.2.2 关怀德育理论的主要方法
        2.2.3 关怀德育理论对校园欺凌现象分析和应对的启示
3 成都市 S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个案呈现
    3.1 S小学概况
    3.2 两个欺凌个案
        3.2.1 个案一:小林的受欺凌经历
        3.2.2 个案二:童童的受欺凌经历
    3.3 研究结果分析: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暴露出学生道德观存在偏差
        3.3.1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认知的不完善
        3.3.2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情感较为冷漠
        3.3.3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意志的不坚定
        3.3.4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责任意识较为淡薄
        3.3.5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矛盾
4 导致小学生道德偏差的学校德育原因探析
    4.1 学校层面
        4.1.1 重智轻德的问题依旧存在,德育智育不均衡
        4.1.2 学校德育管理生硬,缺乏人文关怀
        4.1.3 学校德育内容单薄,生命关怀教育缺失
        4.1.4 家校沟通不畅,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合力不足
    4.2 教师层面
        4.2.1 部分教师道德素质有待提升,难以发挥关怀榜样作用
        4.2.2 师生沟通交流欠缺,难以建立关怀型师生道德关系
    4.3 学生层面
        4.3.1 关怀自我能力低下
        4.3.2 关怀他人意识薄弱
5 启示与建议:构建以关怀德育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路径
    5.1 营造良好的关怀德育校园氛围
        5.1.1 调整德育观念,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
        5.1.2 将德育融入学校管理中,提升其关怀教育性
        5.1.3 充实德育内容,融入生命关怀教育
        5.1.4 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共建家校关怀德育网
    5.2 构建良好的师生道德关系
        5.2.1 提升教师德育素养,树立关怀榜样
        5.2.2 加强师生对话交流,构建师生关怀关系
    5.3 建立亲密友爱的同伴关系
        5.3.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关怀自我能力
        5.3.2 培养移情能力,提升关怀技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小学校园欺凌事件观察记录表
附录二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欺凌受害: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关于欺凌受害的相关研究
        1.1.1 欺凌受害概念的提出
        1.1.2 欺凌受害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
        1.1.3 欺凌受害相关理论
        1.1.4 欺凌行为的测量
    1.2 歧视知觉的相关研究
        1.2.1 歧视知觉概念与分类
        1.2.2 歧视知觉的跨文化一致性研究
        1.2.3 歧视知觉的测量
    1.3 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3.1 领悟社会支持概念的提出
        1.3.2 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
        1.3.3 领悟社会支持的跨文化一致性研究
    1.4 父母心理控制的相关研究
        1.4.1 父母心理控制的相关概念
        1.4.2 父母心理控制的相关理论
        1.4.3 父母心理控制的测量
        1.4.4 父母心理控制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提出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现实意义
    2.3 研究目标
    2.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5 研究假设
        2.5.1 测量研究假设
        2.5.2 访谈研究假设
    2.6 研究思路
    2.7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章 研究一: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歧视知觉、领悟社会支持与欺凌受害的关系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3.2.2 研究工具
    3.3 结果
        3.3.1 共同方法偏差
        3.3.2 被试人口学变量描述统计
        3.3.3 性别的差异检验
        3.3.4 户口所在地的差异检验
        3.3.5 是否独生的差异检验
        3.3.6 年级的差异检验
    3.4 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欺凌受害、领悟社会支持、歧视知觉的相关研究
        3.4.1 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欺凌受害、领悟社会支持、歧视知觉总分的相关分析
        3.4.2 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欺凌受害、领悟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3.5 歧视知觉在父母心理控制与欺凌受害之间的中介效用分析
    3.6 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在中介模型中的调节效用分析
    3.7 讨论
        3.7.1 欺凌受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7.2 父母心理控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7.3 歧视知觉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7.4 领悟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7.5 歧视知觉在父母心理控制与欺凌受害之间的中介作用
        3.7.6 领悟社会支持在中介模型中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研究二:欺凌受害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访谈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研究工具
    4.3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4.3.1 收集资料
        4.3.2 初始编码
        4.3.3 聚焦编码
        4.3.4 理论构建
    4.4 结果
        4.4.1 学生感知家长控制与家长实际的支持与控制
        4.4.2 沟通情况与欺凌受害处理方式
    4.5 讨论
        4.5.1 学生层面
        4.5.2 家长层面
第五章 总讨论
    5.1 欺凌受害现象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5.2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
    5.3 教育对策
        5.3.1 改善学校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5.3.2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5.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防治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Y县Z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国家高度重视与相关政策的出台
        2.农村寄宿制校园欺凌行为频发且趋于低龄化
        3.农村寄宿制小学生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4.个人研究兴趣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欺凌行为
        2.校园欺凌行为
        3.农村寄宿制小学
    (五)文献综述
        1.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研究
        2.农村寄宿制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1.社会学习理论
        2.社会情感学习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五)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现实镜像
    (一)校园欺凌行为的写真
        1.“不小心”的碰撞
        2.“碰了一鼻子灰”
        3.“那就是个玩笑”
        4.“被损坏的物品”
        5.“我是纪律委员”
        6.一起做“游戏”
    (二)校园欺凌行为主体认识的审视
        1.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2.不同参与者经历校园欺凌行为的感受
        3.不同主体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识与态度
        4.不同主体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处理方式
四、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归因分析
    (一)学生发展失衡
        1.性格、心智特征
        2.认知缺失驱动下的情感冷漠
        3.人际交往技能缺失
        4.同伴关系的疏离和“亲密”
    (二)家庭职责失能
        1.家庭结构破碎
        2.家庭行为失范
        3.家庭环境不和谐
        4.家庭教育缺位与错位
    (三)班级同伴交往失和
        1.“偏爱”与“偏见”
        2.“拉帮结派”的小团体
        3.“利己主义”的个体
        4.“可逾越”的制度界限
    (四)学校教管体系失“育”
        1.师生关系的不融洽
        2.应试教育下的“双育”形式化
        3.校园宿舍监管的“真空地带”
        4.校本防治体系的缺失
    (五)社会影响失范
        1.网络不良信息的隐形传播
        2.相关政策被形式化
        3.对特殊群体的忽视
        4.惩戒机制体系的缺失
五、研究结论与防治策略
    (一)研究结论
        1.校园欺凌行为表现多种多样
        2.校园欺凌行为对不同主体影响较大
        3.不同主体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识存在偏差
        4.不同主体对校园欺凌行为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
        5.针对防治校园欺凌行为的社会情感管理引导缺失
        6.针对防治校园欺凌行为的家校共育不够
    (二)防治策略
        1.增强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的主体性
        2.家长承担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的协同角色
        3.班级发挥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的纽带作用
        4.学校强化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的领导力
        5.社会担负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的主导之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外校园欺凌的研究
        2.国内外寄宿制学校的研究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1)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五)研究方法思路及研究创新点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2.研究思路
        3.研究创新点
二、A中学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1.前期准备
        2.调查实施
        3.调查对象背景信息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及方式
        2.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
        3.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四)访谈结果分析
    本意小结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 A 中学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一)个体及同辈群体层面
        1.孤独感较强
        2.叛逆心理
        3.适应能力慢
        4.厌学心理
        5.人际关系紧张
        6.同辈群体影响
    (二)家庭层面
        1.家庭关爱缺失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3.家庭环境差
    (三)学校层面
        1.监管不给力
        2.缺乏心理教育
        3.处理方式简单粗暴
        4.校园文化生活单调
        5.宿舍管理职责转变
        6.民办学校现状
    (四)社会层面
        1.不良信息传播
        2.“读书无用论”风气
        3.社区环境影响
        4.相关政策缺乏
    本章小结
四、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社会工作嵌入应对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对策
    (一)个体及同辈群体层面
        1.个体层面: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提升学生自身素质
        (1)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熔铸知行合一的价值观
        (2)社会工作者积极引导培育正确认知观
        (3)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学生友善和宽厚待人
        (4)社会工作者积极挖掘学生亮点
        2.同辈群体层面:社会工作嵌入积极构建良好的同辈群体关系
        (1)社会工作者积极培养正确的同辈交往方式
        (2)社会工作者积极构建同辈支持体系
    (二)家庭层面:社会工作嵌入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
        1.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革新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强化家庭教育
        3.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应对校园欺凌的敏锐度
    (三)学校层面:社会工作嵌入应对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体系创新
        1.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预防-应急-善后三级管理体系
        2.社会工作者积极帮扶教师
        3.社会工作者积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4.社会工作者积极创新“学+社”合作机制
        5.社会工作者积极强化宿舍管理职责
    (四)社会层面:社会工作嵌入拓展社区资源并营造社会文化环境
        1.社会工作者正确引导大众舆论传媒
        2.社会工作者积极促使“社+社”合作
        3.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有爱社区
        4.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政策倡导者功能
    本章小结
五、总结与探索
    (一)研究的过程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中闲校园欺凌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宿舍管理员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研究 ——以T县K学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有关学生欺凌的研究
        (二)有关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生欺凌
        (二)学生欺凌预警机制
    五、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危机管理理论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二、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提纲
    三、研究场域
        (一)地理环境:重风沙地带,以农业发展为主
        (二)人文氛围:村民生活惬意,民风淳朴
        (三)学校情况:校园管理严格,教育环境较好
第二章 K学校学生欺凌预警机制及其运行情况
    一、K学校学生欺凌预警机制概述
        (一)政策文本内容丰富,类别齐全
        (二)预警流程阶段分明,步骤清晰
    二、K学校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的运行情况
        (一)K学校学生欺凌行为状况调查
        (二)K学校学生欺凌预警四大机制
        (三)K学校学生对欺凌预警机制的效果评价
第三章 K学校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宣传教育机制不到位
        (一)K学校偏重文本制度建设
        (二)K学校学生欺凌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结合不紧密
    二、报告机制缺少义务性与保护性
        (一)K学校缺乏义务举报机制
        (二)K学校缺乏隐私保护机制
    三、检查管理机制执行过程过于机械化
        (一)K学校学生欺凌的管理被动强制
        (二)K学校教师对学生欺凌认可度低
        (三)K学校学生欺凌预警机制在教师实践中不适用
    四、处置与善后机制不完善
        (一)K学校缺乏家校共管机制
        (二)K学校缺乏学生辅导机制
第四章 K学校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的改进建议
    一、预警机制改进原则:坚持多元主体合作
        (一)基础保障原则:明确学校和教师的关键角色
        (二)有力联合原则:重视家校社司等多方参与的积极作用
    二、预警机制改进策略:把握欺凌发展阶段性特征
        (一)未萌欺凌阶段以预防为主,核心在于宣传与教育
        (二)萌芽欺凌阶段及时干预,核心在于发现与阻止
        (三)标准欺凌阶段合理应对,核心在于保护与惩戒
        (四)欺凌后阶段有力善后,核心在于改进与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问卷
    附录二 :教师问卷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家长问卷
后记

(7)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综述
        1.4.1 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
        1.4.2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
        1.4.3 文献评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留守儿童
        2.1.2 校园欺凌
    2.2 校园欺凌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个体特质论
        2.2.2 环境诱导论
        2.2.3 个体与环境互动论
    2.3 问卷调查情况
        2.3.1 问卷调查设计
        2.3.2 样本分布情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状
    3.1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整体状况
    3.2 农村留守儿童首次受欺凌情况
        3.2.1 农村留守儿童首次受欺凌的年龄情况
        3.2.2 农村留守儿童首次受欺凌地点和欺凌者情况
        3.2.3 农村留守儿童首次受欺凌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4.1 个体特质因素为欺凌内在原因
        4.1.1 农村留守儿童首次受欺凌的直接原因
        4.1.2 农村留守儿童受欺凌的间接原因
        4.1.3 个体受欺凌的应对不善
        4.1.4 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失范
    4.2 学校不安全因素是催生欺凌的诱因
        4.2.1 学校软环境不安全因素
        4.2.2 学校硬环境不安全因素
    4.3 家庭环境因素是根源
        4.3.1 家庭经济因素
        4.3.2 家庭文化因素
        4.3.3 亲子关系因素
        4.3.4 其它家庭因素
    4.4 社会文化环境的误导
        4.4.1 暴力文化的误导
        4.4.2 “功利”文化的误导
        4.4.3 “强权”文化的误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治理措施
    5.1 个体防范措施
        5.1.1 培养个体防范意识
        5.1.2 掌握个体应对方法
        5.1.3 提高个人防范技能
    5.2 家庭教育措施
        5.2.1 日常关爱的频率要提高
        5.2.2 教导过程中方式要正确
        5.2.3 亲子关系要和谐
    5.3 校园治理措施
        5.3.1 严肃处理欺凌行为
        5.3.2 加强欺凌防范教育
        5.3.3 鼓励学生互助防欺凌
    5.4 农村社区治理措施
        5.4.1 成立家校社共育委员会监督
        5.4.2 倡导文明型社区建设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A:中小学校园欺凌情况调查(小学版)
附录 B:中小学校园欺凌情况调查(初中版)

(8)孩子被欺负了?(论文提纲范文)

减减压:冲突是孩子社交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父母有疑问,老师来解答
老师来支着儿,面对孩子“我被欺负了”的申诉,家长该怎么做
    1教会孩子区分打闹和欺负
    2教会孩子据理力争,勇敢说不
    3学会向成人求助
幼儿园智慧搬回家——识别情绪小游戏

(9)孩子被打了,需要还击吗(论文提纲范文)

家长的顾虑
孩子的心声
教师的思考

(10)“羔羊”的沉默 ——一项关于校园被欺凌者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背景与缘起
        一、背景与缘起
        二、问题的选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
        二、被欺凌者
        三、沉默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校园欺凌
        二、关于被欺凌者
        三、关于沉默
        四、校园欺凌及被欺凌者沉默行为的研究述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介绍
        一、扎根理论
        二、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成果的介绍
    第二节 研究工具
        一、研究者
        二、研究协助者
        三、知情协议书
        四、访谈提纲
        五、硬件设备
        六、软件程序和数据库
    第三节 研究步骤
    第四节 研究对象
        一、目的性抽样
        二、理论抽样
        三、样本观察情况
        四、样本访谈情况
    第五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第六节 数据编码与理论构建
        一、三级编码
        (一)开放性编码
        (二)主轴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二、理论建构
    第七节 研究质量与伦理
        一、研究结果质量检验
        (一)三角检验
        (二)成员检验法
        (三)反面案例法
        (四)延长参与
        二、研究伦理
        (一)自愿
        (二)保密
        (三)回馈
第三章 沉默选择是怎样发生的
    第一节 羔羊眼中的欺凌与被欺凌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一)对“校园欺凌”概念未获知
        (二)对“校园欺凌”界定有困难
        1、阿兰:不知道与打闹的区别
        2、小桐:认为是打架
        3、小萍:“同学之间私下的事”
        4、阿锴:“朋友”之间的“打闹”
        二、为什么会被欺凌
        (一)认为是自身原因导致
        1、小慧:“自身原因导致的”
        2、阿迪表弟:自己是“小众的人”
        (二)认为受家人影响
        三、被欺凌后怎么办
    第二节 羊群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求助家庭
        (一)获得家庭支持
        (二)缺乏家庭支持
        二、朋友的“帮助”
    第三节 求助牧羊人
        一、直接求助
        二、间接求助
    第四节 沉默选择行为流程图
第四章 哪些因素影响了沉默选择
    第一节 直接影响因素:对干预的态度
    第二节 主要影响因素:对欺凌的认知和校方处理
        一、对欺凌的认知
        (一)对欺凌的归因
        (二)对欺凌概念的界定
        二、校方处理
    第三节 关键影响因素:学校管理与教师素质
        一、学校管理
        (一)“羊圈”的内忧
        (二)“羊圈”的“外患”
        二、教师素质
第五章 被欺凌者为什么选择沉默
    第一节 沉默的同化与顺应
        一、同化
        二、顺应
    第二节 沉默的螺旋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贡献与不足
        一、研究贡献
        二、研究不足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对研究内容的反思
        (一)关于性别与“面子”
        (二)关于家长态度和技巧的中介作用
        (三)关于校方处理对被欺凌者认知的影响
        (四)关于对三个研究问题解答的先后顺序
        二、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一)关于研究假设
        (二)关于定量研究方法的并用
        (三)关于局内人与局外人角色的切换
        (四)质性数据软件分析与人工分析的对比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备忘录(部分示例):本土概念
    附录五 观察记录及附图(示例)
    附录六 基于NVivo12 的质性数据分析表(示例)
参考文献
    专着类
    论文类
    期刊类
    网站类
致谢

四、孩子被欺负后怎么办(论文参考文献)

  • [1]孩子被欺负,家长应说六句话[J]. 王成成. 农家致富, 2021(16)
  • [2]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学校德育对策的个案研究[D]. 李灵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欺凌受害: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D]. 李少武. 河北大学, 2021(02)
  • [4]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防治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Y县Z小学为例[D]. 杨琪琪.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民办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园欺凌现状与对策 ——以A中学为例[D]. 余佳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学生欺凌预警机制研究 ——以T县K学校为个案[D]. 张婷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治理研究[D]. 代雪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8]孩子被欺负了?[J]. 李汶聪. 父母必读, 2020(Z1)
  • [9]孩子被打了,需要还击吗[J]. 本刊编辑部,冯超. 教育家, 2019(43)
  • [10]“羔羊”的沉默 ——一项关于校园被欺凌者的质性研究[D]. 陈瑞. 云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当你的孩子被欺负时该怎么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