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R200-20E型空压机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长笛[1](2019)在《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故障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是高速列车走行部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正是由于经常工作在较高转速和较高压力的情况下,所以轴承是发生概率最高的故障部件,需要加大对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研究力度,提高维修技术,能够预判高速列车的运行中是否已经产生故障,以便快速完成对轴箱轴承的维修。本文以故障仿真分析为主,利用实际测量的数据,根据轴箱轴承的受力情况和工作特点,建立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模型,并按照常见故障中的点蚀故障和剥落故障两种形式,分别创建了内圈单点故障、内圈两点故障、外圈单点故障、外圈两点故障、内外圈各一点故障、内圈剥落故障以及外圈剥落故障七种故障模型。利用故障特征频率公式,分别计算内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的频率大小。通过有限元软件对各故障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各阶特征频率和振型,对比轴承故障特征频率理论计算值和模态分析结果。在相同轴向力、径向力、250km/h工况和200km/h工况的条件下,对各轴承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比较各故障轴承的等效应力分布和位移量。根据实际情况中高速列车轴箱轴承的工作状态,通过理论故障特征频率值验证模态分析结果,证明了故障模型的可行性。研究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在250km/h工况和200km/h工况下内外圈的点蚀和剥落两种故障形式,对比仿真数据发现,故障会加剧轴承的振动,加快轴箱轴承的损坏速度。
蔡鑫[2](2014)在《信湖风井钻井工程洗井工艺参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分析了钻井法反循环洗井原理和影响洗井效果的主要因素。以信湖煤矿风井钻井工程为例,设计计算了钻井过程洗井参数,并对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说明。
付新鹏,荆国业[3](2013)在《“一扩成井”钻井法在信湖煤矿风井施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扩成井"钻井法凿井新工艺,是先超前钻进先导孔,然后1次扩孔成井。信湖煤矿风井采用该工法施工,取得了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一扩成井"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扼要介绍了该井筒钻进设计和钻井施工情况,以及大直径扩孔钻头改造经验。
邵剑文[4](2006)在《海底管道的健康监测系统与评估研究》文中指出海底管道是海上油气开发的生命线工程,其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已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但目前尚无法实现海底管道的实时监测。为此,浙江大学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子课题“长距离海底管道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应用在海底管道实时监测中。本文依托该课题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可应用于海底管道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传感光缆选用,实际海底管道工程传感光缆的敷设方法,以及“有无损伤→损伤程度→损伤后的寿命评估”三阶段的海底管道健康监测算法研究和监测软件系统开发。另外,结合渤海BZ28-1油田海底管道,对既有海底管道的腐蚀可靠性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 针对BZ28-1油田多年闲置海底管道的重新启用安全问题,提出了既有管道的“局部检测+压力试验”评估法。通过局部检测数据建立了剩余壁厚的空间和时间概率分布模型,以获得各时刻各位置的最小剩余壁厚;同时建立了管道失效压力、最大操作压力与最小剩余壁厚的关系,成功地完成了BZ28-1油田海底管道的可靠性评估,评估结果得到了美国船检局(ABS)和中国船级社的认可。 (2) 鉴于国内外分布式传感光缆尚无成熟的产品,针对可用于海底管道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和光纤光栅方案,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基于EPFU的光纤单元的传感光缆。并对5种传感光纤进行了应变监测对比试验研究,综合评价了这些传感光纤的传感性能,敷设难易程度以及工程应用价值,总结了各种不同光纤的标定曲线,为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进一步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和参考数据。 (3) 针对实际工程的海底管道分布式传感光缆的敷设,通过多组试验提出了气吹敷设速度、微管直径、传感光缆直径、水泥浆配合比等光缆敷设参数的影响范围和要求。完成了灌浆后的传感光缆应变传感性能的标定试验,给出了传感器应变值与实际应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际应用工程渤海QK17-2油田海底管道的传感光缆敷设的具体设计和工艺流程设计,通过实际工程应用证明海底管道传感光缆的“气吹+真空灌浆”敷设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4) 针对海底管道监测系统海量数据,采用将时间序列分析法在线识别了管道的振动模式(Vibration Pattern),在海量数据中提取管道非正常振动信号。讨论了不同阶次模型对检测精度的影响。通过模型管道振动试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5) 根据海底管道管跨的振动力学模型,引入应变模态,推导了管道上任
吴秋丽[5](2004)在《强化混凝-气浮工艺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MA)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铜绿微囊藻(MA)作为富营养化水体中的重要藻类,其能产生藻毒素等危害极大的污染物而日益受到关注,本论文针对此种饮用水水源的污染问题,以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为药剂,研究强化混凝-溶气气浮技术的影响因素和工艺参数。先后试验了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投药量、原水pH值、离子强度、快速混合的搅拌强度和时间,絮凝搅拌的强度和时间,回流比及共聚回流比等因素在上述工艺中的影响趋势,确定各因素的最佳范围。研究结果表明: 聚合氯化铝(PAC)的处理效果要优于硫酸铝(ALS),当投药量(以Al3+计)大于0.087mmol/l时,PAC的处理效果明显高于ALS,并且PAC投药量范围广,稳定性高,在较低投药量下,聚合氯化铁(PFC)的处理效果要优于氯化铁(FCL),当高投药量时,PFC和FCL处理效果大致相同,铝盐对水体浊度色度去除效果明显高于铁盐,由于铁盐颜色为红棕色,投加之后会影响水体颜色,从而降低水体浊度色度的去除效果。但是,铁盐对水体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比铝盐好。能达到50%以上。确定PAC,PFC为最佳絮凝剂;PAC最佳投药点(以Al3+计)为1.39mmol/l,PFC最佳投药点(以Fe3+计)为0.56mmol/l,ALS最佳投药点(以Al3+计)为0.087mmol/l,FCL最佳投药点(以Fe3+计)为0.74 mmol/l。 最佳投药量时,对于PAC,确定原水最佳pH值范围在6.06~8.38左右;对于PFC,确定原水最佳pH值范围在6.46~8.73左右;对于ALS,确定原水最佳pH值范围在5.85左右;对于FCL,确定原水最佳pH值范围在8.35左右。 离子强度的影响表明:当离子强度较小时,以PAC做絮凝剂,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而以PFC为絮凝剂,离子强度较大时,处理效果较好;对于ALS,离子浓度较大时,水体浊度色度去除效果较高,而离子浓度中等时,有机物去除效果好;对于FCL,离子强度较低时,可以提高水体去除效果。 通过水力条件优化表明:以PAC为絮凝剂,混合强度G为500s-1,混合时间t为60s时,絮凝搅拌强度G为50s-1,反应时间t 5min;以PFC为絮凝剂时:混合强度G为750s-1,时间t为90s,絮凝搅拌强度G为50s-1,反应时间t为5min。 最佳回流比的优化结果是:以PAC为絮凝剂,回流比为10%时达到了较好的去除效果,以PFC为絮凝剂,回流比为10%~12%时达到了较好的去除效果。 优化共聚回流比:以PAC为絮凝剂,共聚回流比为3/7时,达到最佳去除效果,以PFC为絮凝剂时,聚回流比为5/5时,达到最佳去除效果,共聚回流的效果优于传统回流效果。
冯和平[6](2001)在《GR200-20E型空压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GR2 0 0 2 0E型空压机在铜绿山铜铁矿的使用情况 ,简述了该机的主要技术性能、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参数设置、维护保养及故障排除。指出了GR2 0 0 2 0E型空压机是高气压大直径地下潜孔钻机的理想供气设备 ,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凿岩效率 ,降低凿岩成本。
二、GR200-20E型空压机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R200-20E型空压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故障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内发展现状 |
1.3.2 国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速列车轴箱轴承模型 |
2.1 高速列车常用轴承 |
2.2 高速列车轴箱轴承的工作特点 |
2.3 轴承力学模型 |
2.4 轴承三维模型 |
2.5 各故障轴承模型 |
2.5.1 点蚀故障模型 |
2.5.2 剥落故障轴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轴承模型仿真前处理 |
3.1 轴承网格划分 |
3.2 轴承加载依据 |
3.3 边界条件的设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模态分析 |
4.1 模态分析概念 |
4.2 轴承故障特征频率 |
4.3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模态分析 |
4.3.1 无故障轴承模态分析 |
4.3.2 点蚀故障轴承模态分析 |
4.3.3 剥落故障轴承模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两种工况仿真分析 |
5.1 无故障轴承仿真 |
5.1.1 250km/h工况仿真分析 |
5.1.2 200km/h工况仿真分析 |
5.2 点蚀故障轴承仿真 |
5.2.1 250km/h工况仿真分析 |
5.2.2 200km/h工况仿真分析 |
5.3 剥落故障轴承仿真 |
5.3.1 250km/h工况仿真分析 |
5.3.2 200km/h工况仿真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信湖风井钻井工程洗井工艺参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概况 |
二、反循环洗井原理 |
三、洗井参数设计计算 |
1. 泥浆冲洗量计算 |
2. 风量需求计算 |
3. 风压计算: |
四、沉淀净化系统设计 |
1. 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
五、程实际应用情况 |
(3)“一扩成井”钻井法在信湖煤矿风井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钻井段地质情况 |
3 钻进设计 |
3.1 钻进直径 |
3.2 钻进分级与钻进深度 |
3.3 设备选型 |
(1) 钻井机。 |
(2) 空压机。 |
(3) 龙门吊。 |
(4) 预制井壁设备。 |
(5) 壁后充填设备。 |
(6) 机械净化装置。 |
3.4 钻进参数 |
4 钻井施工情况 |
5 主要施工经验 |
6 结 语 |
(4)海底管道的健康监测系统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健康监测系统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参考文献 |
第2章 基于试验压力法的既有海底管道安全评估研究 |
2.1 引言 |
2.2 评估背景 |
2.3 基本思路以及技术路线 |
2.4 管道剩余壁厚的估计 |
2.5 管道失效压力的计算 |
2.6 管道正常操作压力的计算 |
2.7 试压压力的确定 |
2.8 评估结论 |
2.9 管道腐蚀剩余可靠性 |
2.10 本章小结 |
2.11 参考文献 |
第3章 应用于海底管道健康监测系统的光纤传感系统 |
3.1 引言 |
3.2 光纤传感器 |
3.3 光纤传感器专用光缆解决方案 |
3.4 传感光纤性能的比较试验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3.6 参考文献 |
第4章 海底管道传感光缆敷设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光缆敷设整体方案 |
4.3 室内微缆气吹试验 |
4.4 室内真空灌浆试验 |
4.5 灌桨后传感光缆性能标定 |
4.6 QK17-2油田海底管道分布式光纤传感设计施工过程 |
4.7 本章小结 |
4.8 参考文献 |
第5章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海底管道异常检测方法 |
5.1 引言 |
5.2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模式识别法 |
5.3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的选取和参数估计 |
5.4 采用 AR模型参数的信息距离函数 |
5.5 门限值的确定 |
5.6 试验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5.8 参考文献 |
第6章 基于EMD和RDT的海底管道悬跨监测算法 |
6.1 引言 |
6.2 海底管道悬跨振动的力学模型 |
6.3 基于EMD和RDT的随机振动下管道自振频率提取法 |
6.4 数值模拟数据的算法检验 |
6.5 管道模型随机振动试验 |
6.6 悬跨长度确定 |
6.7 本章小结 |
6.8 参考文献 |
第7章 海底管道在线疲劳监测算法 |
7.1 引言 |
7.2 在线疲劳寿命评估的基本流程 |
7.3 单点疲劳寿命模型 |
7.4 单点疲劳损伤的循环计数法 |
7.5 疲劳损伤累计准则 |
7.6 管道截面疲劳寿命的在线监测 |
7.7 算例 |
7.8 本章小结 |
7.9 参考文献 |
第8章 海底管道健康监测系统实现 |
8.1 引言 |
8.2 健康监测系统硬件组成 |
8.3 健康监测系统软件实现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成果 |
9.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附录 |
致谢 |
(5)强化混凝-气浮工艺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M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混凝理论及研究进展 |
2.1.1 凝聚絮凝作用机理的研究 |
2.1.2 絮凝剂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2.1.2.1 絮凝剂的形态 |
2.1.3 强化混凝的研究发展 |
2.2 气浮工艺原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2.2.1 气浮研究理论基础 |
2.2.1.1 水体颗粒物 |
2.2.1.2 水中气泡的形成及特性 |
2.2.1.3 絮粒的形成及特性 |
2.2.1.4 气泡与絮粒的粘附 |
2.2.2 气浮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2.3 给水水源藻类的污染及去除 |
2.3.1 藻类的来源 |
2.3.2 藻类污染的水质特征与危害 |
2.3.3 除藻技术 |
2.3.3.1 物理法 |
2.3.3.2 化学法 |
2.3.3.3 生物处理 |
第三章 实验材料、装置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藻类 |
3.1.2 培养基 |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4 接种材料 |
3.1.5 气浮静态水处理实验材料 |
3.2 实验装置 |
3.3 实验方法 |
3.3.1 藻种的培养与观察 |
3.3.2 铜绿微囊藻降解的测定方法 |
3.3.3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
3.3.4 气浮处理藻类水体实验方法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混凝化学因素影响研究 |
4.1.1 最佳投药量的优化研究 |
4.1.1.1 聚合氯化铝(PAC)最佳投药量的研究 |
4.1.1.2 聚合氯化铁(PFC)最佳投药量的研究 |
4.1.1.3 硫酸铝最佳投药量的研究 |
4.1.1.4 氯化铁最佳投药量的研究 |
4.1.1.5 小结 |
4.1.2 pH值的优化研究 |
4.1.2.1 PAC为絮凝剂时原水PH值的优化研究 |
4.1.2.2 PFC为絮凝剂时原水PH值的优化研究 |
4.1.2.3 ALS为絮凝剂时原水PH值的优化研究 |
4.1.2.4 FCL为絮凝剂时原水PH值的优化研究 |
4.1.2.5 小结 |
4.1.3 离子强度的影响 |
4.1.3.1 PAC优化离子强度研究与讨论 |
4.1.3.2 PFC优化离子强度研究与讨论 |
4.1.3.3 ALS优化离子强度研究与讨论 |
4.1.3.4 FCL优化离子强度研究与讨论 |
4.2 水力条件的影响研究 |
4.2.1 快速混合强度和时间研究 |
4.2.1.1 以PAC为絮凝剂快速混合条件的优化 |
4.2.1.2 以PFC为絮凝剂快速混合条件的优化 |
4.2.2 絮凝强度和时间的研究 |
4.2.2.1 以PAC为絮凝剂时反应搅拌强度研究 |
4.2.2.2 以PFC为絮凝剂时反应搅拌强度研究 |
4.3 回流方式的影响研究 |
4.3.1 不同回流比的影响研究(一次回流法) |
4.3.1.1 PAC不同回流比影响研究 |
4.3.1.2 PFC不同回流比影响研究 |
4.3.2 共聚时回流分配比例的影响(两次回流法) |
4.3.2.1 PAC絮凝前后回流分配比例研究 |
4.3.2.2 PFC絮凝前后回流分配比例研究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GR200-20E型空压机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故障仿真分析[D]. 高长笛.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2]信湖风井钻井工程洗井工艺参数设计[J]. 蔡鑫. 化工管理, 2014(05)
- [3]“一扩成井”钻井法在信湖煤矿风井施工中的应用[J]. 付新鹏,荆国业. 建井技术, 2013(02)
- [4]海底管道的健康监测系统与评估研究[D]. 邵剑文. 浙江大学, 2006(08)
- [5]强化混凝-气浮工艺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MA)的研究[D]. 吴秋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6]GR200-20E型空压机及应用[J]. 冯和平. 采矿技术,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