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纳斯达克:选择个股更重要(论文文献综述)
米娜[1](2021)在《掘金北交所》文中研究指明北交所"横空出世",有望成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最具指向性的一步已经迈出,接下来,需要更多参与者带着决心和勇气上路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正式官宣落定,许松山发了条朋友圈:"热烈祝贺北交所成立!"身为北京诺思兰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几个月前他还在关注科创板的上市动向。但北交所"横空出世",诺思兰德随即成为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
李艾洛[2](2021)在《交易时间错位和长短期视角下中美股市联动性研究》文中认为
姜宜岐[3](2021)在《中概股回归的财务绩效研究 ——以奇虎360借壳上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受制于国内证券市场核准制的规定,诸多发展势头良好但又急需融资的高兴技术企业无法轻易登陆A股市场,被迫远赴海外上市。这些企业即属于中国概念股的范畴。然而,近几年来,海外资本市场诸如美股市场的变化可能已不再适合中概股的生存与发展。中概股在美正面临着企业估值偏低、深陷信任危机以及频遭做空等困境。在此背景下,国内资本市场逐渐开放且成熟,部分中概股企业已然萌生了返回国内上市的想法。目前,中概股回国上市主要通过三种途径:IPO、借壳上市和发行CDR。其中,IPO因时间成本过高和审核较为严苛不适合部分想要实现快速上市的企业。而CDR属于市场创新产物,首例CDR在去年10月份才于科创板发行,因此可供借鉴的经验较为稀缺。除此之外,只剩下借壳上市了。借壳上市是一种耗时较短且具有较多实战案例可作为经验供参考的上市方式,很多中概股都倾向选择此方式回归,比如本文作为案例分析的奇虎360借壳回归A股市场。本论文首先研究中概股以及借壳上市相关的理论学说,然后分析奇虎360回归国内的具体过程。之后,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和经济增加值研究法对其回归前后五年的多项财务指标进行计算探讨,并绘制出趋势变化折线图。经过上述一系列研究,最终总结出中概股借壳上市这一交易行为对于其财务绩效的影响。近几年,由于前述多种原因,中概股正经历“回归潮”。希望通过本文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研究,可对我国中概股企业回归国内股市起到决策参考作用。同时,有回归想法的中概股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综合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借壳上市,切不可为了谋取短期利益而草率借壳。
查尔斯·F.沃克,科林·D.福布斯,胡睿超,滕玉琳,宋澜[4](2020)在《针对“做空攻击”的SEC执法及发行人诉讼》文中研究说明"做空攻击"是指传播有关发行人的负面传言同时卖空发行人股票。当发行人受到做空攻击时,除了公共关系维护,还会通过提起诉讼、请求监管机构介入等方式来进行应对。然而,上述策略的成效难以预测:SEC常将调查中心转向发行人,而发行人提起的诉讼也常因证据不足而最终和解。本文首先讨论了近期美国为解决做空攻击和裸卖空所进行的监管及立法沿革。同时,通过分析SEC针对做空攻击的执法案例及发行人诉讼案例,发现SEC只有在明显欺诈的情况下才会进行执法,并依靠《证券卖空条例》的技术标准来厘清执法边界。
周楚人[5](2020)在《A股市场主板与创业板间定价因子的比较》文中认为随着监管制度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深交所创业板自2009年创立以来发展迅猛,市场规模大幅扩张,流动性不断增强。创业板作为沪深主板的有力补充,为难以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高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创业板市场相对A股主板波动性更强,风险更高。针对创业板与主板在风险定价上是否存在结构性差别的问题,以往的国内研究主要是从现有的多因子定价模型出发进行验证,或是通过引入新的定价因子完善多因子定价模型再进行市场间的比较。而通过统计上因子估计方法进行市场间比较的研究较为稀少。本文试图使用改进了的渐近主成分分析法,即多组别因子分析来探究沪深主板和创业板的定价因子的异同。由于A股不同市场在市场行情表现和上市公司财务表现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对影响不同市场的定价因子的共性和差异的分析研究,对增进对A股市场的认识,深入对市场定价机制的理解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选取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A股市场的沪深主板和创业板的共计96个月的行情数据和财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利用上市公司股票的月度超额收益数据,文中将各个市场的数据按每四年分为一组,在每个组内采用多组别因子分析方法计算沪深主板和创业板的在该时间段内的定价因子,利用信息准则对两个市场中潜在因子的个数进行一致估计并最终确定定价因子。然后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和矩阵特征值计算两种方法,确定沪深主板和创业板的公共定价因子的个数。最后利用全体A股样本数据计算四因子模型的市场因子、市值因子、股价市值比因子和动量因子,并将获得的四因子与多组别因子分析获得的公共定价因子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张婷[6](2020)在《中国股票市场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80、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至今作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实验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等互相融合发展。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在给定的交易规则下,金融资产的定价过程和结果,不仅揭示了市场交易规则对价格形成的影响,还能帮助市场管理者分析优化交易规则。微观市场结构理论一方面将价格形成过程与交易者行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将市场行为看成单个交易行为的总和,将价格预测问题转化为潜在的决策问题进行研究。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了交易者行为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研究大多以交易量作为交易行为的表征。但是交易量高可能是由于买方或者卖方占优势,也可能仅仅是因为该交易日交易者的交易兴趣较高,而单纯的交易量指标会忽略掉交易方向信息,而无法区分这些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以指令不平衡作为交易行为的度量,他们认为指令不平衡能够同时反映交易量和交易方向,因而包含更多信息。指令不平衡相关的研究在美国股票市场开始得最早,也研究得最为全面。大量学者发现了美国市场指令不平衡存在很强地自相关性,与收益率也有很强的同期相关性。随后,关于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关系,以及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效率的研究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关注,包括日本股票市场、澳大利亚股票市场等。本文立足于中国股票市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指令不平衡的统计性质,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并以指令不平衡为指标,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以及市场的微观结构分类。我们发现中国股票市场总体指令不平衡的概率密度分布有明显的“胖尾”特征,用学生分布函数和q-指数分布函数拟合经验分布,能得到很好的拟合效果。我们通过比较这两个分布函数拟合残差的均方根来比较拟合优度,结果表明学生分布的拟合效果更优。我们同时采用了极大似然估计和最小二乘估计进行拟合,极大似然估计的整体拟合优度高于最小二乘估计,而最小二乘估计能更好地拟合尾分布。在单个股票指令不平衡的分布拟合中,学生分布函数的表现也更好。然后,本文通过非参数方法检测到指令不平衡分布具有幂律尾特征。已有大量研究将指令不平衡作为交易行为的度量,并发现了其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紧密联系。关于中国股票市场中指令不平衡对未来收益率预测作用已经一些研究结果,但是所得结论并不一致。已有的研究存在样本股票少或是样本期短的问题,因此,基于更完整的样本股票和更长的样本期,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中日度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的关系,重新检验日度指令不平衡的预测效果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选取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所有股票作为样本,样本期为2000年1月到2011年12月。本文结合Chordia等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中日度指令不平衡也是显着自相关的,而且同期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滞后期指令不平衡能够显着预测未来收益率,指令不平衡的预测作用不仅在全样本中显着,而且在按市值分组和按换手率分组的子样本中也是稳健的。而且,我们发现当天的涨跌停限制对指令不平衡的预测效果有显着为正的影响。另外,本文基于日度指令不平衡对未来收益率的预测作用构建了交易策略,实证结果表明该交易策略能得到显着为正的回报。而且,在与只买或只卖的被动交易策略进行比较时,基于指令不平衡的交易策略在获得相当的回报时,夏普比率明显低于被动交易策略。这个研究结果为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结果,也为指令驱动市场中存货效应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研究提供新的阐述。最后,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为导向,以指令不平衡为研究视角,本文探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和市场微观结构分类。首先,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日度指令不平衡存在显着的自相关性,而日度收益率的自相关性较弱。基于这个结果,本文检验了中国股票市场收敛到有效的速度。实证结果发现,中国股票市场收敛到有效需要120分钟到150分钟。大市值股票和低换手率股票的收敛速度更快,为10分钟到30分钟。更进一步,本文将市场中的交易者分为大的个人交易者、大的机构交易者、小的个人交易者和小的机构交易中四类,研究不同类型交易者指令不平衡对市场的影响以及中国股票市场的微观结构分类。实证结果表明,机构交易者指令不平衡的持续性强于个人交易者。对于个人交易者,不同交易者之间的模仿行为是指令不平衡持续性的主要原因,而对于机构交易者,则主要是来源于交易者为了降低成本而拆分指令。最后,我们研究了不同交易者限价指令和市价指令的比例以及表现,结果表明个人交易者的市价指令表现较差,这类交易者通常是噪声交易者或流动性交易者;而机构交易者的市价指令能在对股价不造成显着影响的情况下获得收益,说明机构交易很有可能获得内幕消息,并据此采取一定的交易策略减小价格影响,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这类交易者通常为知情交易者。除了大的个人交易者,市场中的限价指令都能获得为正的收益,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在没有指定做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中的做市行为也能够有效的进行。综上,以指令不平衡为研究视角,我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作为一个指令驱动的新兴市场,已经足够有效容纳市场指令不平衡带来的价格压力,但是市场价格发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杨惠凝[7](2020)在《资产证券化融资效应研究 ——以京东“白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宏观经济面临严峻的下行压力。实体经济举步维艰,恰逢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各行各业都带来极大的打击和挑战,特别是对于本就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企业而言,无疑是雪山加霜。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融资手段,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它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之一。它的优势明显,帮助企业以更低的融资成本实现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极大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鉴于其突出的优势,资产证券化在全球流行开来,各国纷纷对这一融资手段进行尝试和探索。但是,也正是资产证券化导致了美国的次贷危机,甚至将这场危机蔓延至全球,最终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我们应认识到,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一种风险较高的金融活动,如果不加以科学规范的监管,则极有可能给企业,甚至全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为了更加全面的研究资产证券化及其融资效应,本文以现金流分析原理、信用增级原理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法,对第一期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过程、步骤进行梳理,并构建评价体系,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法,以及Z值法对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的长短期融资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可得,短期融资效应显着,为企业股东带来正向财富效应;长期融资效应不够明显,但是也为京东集团实现部分目标,特别是应收账款现金流的提前收回,帮助京东集团缓解了融资压力,优化财务结构。总体而言,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是成功的。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给出建议,以期帮助企业推动资产证券化实践,同时为资产证券化创造更佳的环境,实现更好的发展。要想推动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需要企业学会科学规划,根据自身情况正确运用这一融资工具,发挥好资产证券化的短期效应。同时,也要通过综合管理,尽力提升资产证券化的长期融资效应;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要从激励和限制两个角度规范资产证券化的开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促进系统平台的高效透明运转,拓宽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让优秀的中小企业也能尝试这一方法。此外,还要及时肃清市场上的不规范行为,净化资产证券化市场,从而规避风险。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加科学的看待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和风险,了解其融资效应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更多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参考借鉴。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发现,虽然学者们围绕资产证券化所做的各类研究较多,但将问题聚焦于其融资效应的却很少。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研究的视角放在这一被较少关注的方面,并以第一期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为例,结合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法和Z值法综合考虑其融资效应。
罗党论,楚杰,刘晓萌[8](2019)在《新三板:制度描述与研究机会》文中研究表明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可以很好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的经济能力。新三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一定的起伏。本文从发行、融资、交易、摘牌、监管等维度对新三板制度进行了综合的描述性统计,发现了新三板这个独特的新兴资本市场的特征,尤其指出新三板是一个中小微企业的资本市场舞台。新三板独特的制度需求与供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场景。本文从公司治理、股权结构、风险投资、税收等多个角度指出新三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的研究机会,还从新三板的分层制度、交易制度、摘牌制度等方面切入,为研究新三板在政策监管下的实施与效果、制度的有效性、管制下的融资成本、投资者行为等方面提供方向指引。本文认为,研究新三板的制度特点与沿革路径对于深化新三板改革,促进制度创新有着巨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何元媛[9](2019)在《分层风险平价模型及其应用 ——基于全球资产配置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诺贝尔奖获得者马科维茨(Markowitz)曾经指出,通过资产配置实现分散化是投资市场上唯一的免费午餐。然而,分散化投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研究表明,传统的投资组合优化方法依赖期望收益和风险,参数小的变动可以使投资组合构成出现很大的差异,导致模型不稳定。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学界和业界提出了不需要预测收益、基于风险的投资组合优化方法,如风险平价模型。当然,这些方法带来了新问题:为了构建最优组合,需要正确利用资产的协方差/相关系数。带来的新挑战是:既要避免因协方差矩阵求逆计算引起的不稳健问题,又要找到能正确利用资产相关性的合适方法。Lopez de Prado(2016)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新方法——分层风险平价,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对资产进行分层聚类,把资金按逆方差模型配置到每一类,再把资金按同样方法配置到每一类中的各个资产。本文通过协方差矩阵收缩估计、聚类算法调整等对Lopez de Prado分层平价模型进行优化,采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实际数据,进行大类资产配置、风格资产配置、行业资产配置和个股资产配置等实证研究,并将分层风险平价模型与等权重、均值方差、逆方差、最小方差等模型进行了比较。实证结果表明,分层平价模型具有较高的风险调整收益和较强的稳健性。本文的框架结构如下:第1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第2章进行了文献综述。第3章介绍了分层风险平价模型的构建方法。第4章描述了分层风险平价应用于大类资产配置、风格资产配置、行业资产配置、个股资产配置的策略,以及策略回测结果。第5章对分层风险平价模型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第6章为结论与展望。
郭梦辰[10](2019)在《完美世界的A股回归路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早期国内资本市场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而海外市场要求较为宽松,很多前景非常好但盈利欠佳的企业选择远赴海外市场上市,这些登陆海外市场的股票被称为“中概股”。近几年,中概股在海外市场频频遇冷,股价持续低迷,而彼时,国内资本市场正蓬勃发展,机制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中概股企业开始回归理性,走上回归A股的道路。完美世界作为游戏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中概股之一,也于2015年走上私有化回归的道路,并于2016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以完美世界回归A股市场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A股回归路径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围绕着回归路径,剖析了其私有化回归A股的动因、回归路径的选择和特点以及采用此路径回归后的公司绩效。完美世界私有化退市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私有化动因方面,完美世界在海外市场估值过低,这主要是做空机构的围猎、中美游戏市场的发展差异、资本市场估值逻辑差异和游戏行业盈利模式的差异造成的;回归A股动因方面,主要是国内投资机构、政策环境的吸引和已成功回归的中概股提供的经验,以及基于企业业务转型和战略布局的需要。在回归路径的选择上完美世界选择了不同于一般回归路径的“借壳+私有化+非借壳”的A股回归方式,大大提高了回归效率。与一般回归路径相比,避免了可能的风险,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采用此路径回归A股后,通过对完美世界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分析,发现其在短期内获得了较高的累计超额收益,长期内股价波动表现良好,估值提升,体现出强大的活力;在财务绩效方面,运用财务指标研究法,发现完美世界回归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都显着变好。完美世界成功回归A股的路径对其他中概股有着丰富的推广借鉴价值,其他中概股企业要依据自身条件,辩证地学习借鉴。本文在案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为准备回归的中概股提供了回归决策、路径选择、回归时机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启示。通过对本案例的研究,丰富了中概股企业回归A股路径的相关研究,并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理论参考。
二、纳斯达克:选择个股更重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斯达克:选择个股更重要(论文提纲范文)
(3)中概股回归的财务绩效研究 ——以奇虎360借壳上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中概股回归的研究 |
1.3.2 关于企业借壳上市的研究 |
1.3.3 综合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内容框架 |
1.6 本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概念股 |
2.1.2 私有化 |
2.1.3 壳资源与壳公司 |
2.1.4 借壳上市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与信号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效率理论 |
3 中概股发展及回归上市情况分析 |
3.1 中概股发展现状 |
3.1.1 赴美上市情况 |
3.1.2 重点案例介绍 |
3.1.3 回归热潮开启 |
3.2 中概股回归背景 |
3.3 中概股企业回归介绍 |
3.4 中概股回归上市动因分析 |
3.4.1 企业海外市值被低估 |
3.4.2 频遭做空机构打击 |
3.4.3 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
3.5 中概股企业回归路径分析 |
4 奇虎360 回归上市案例分析 |
4.1 交易双方简介 |
4.1.1 奇虎360 |
4.1.2 江南嘉捷 |
4.2 奇虎360 私有化退市过程 |
4.3 奇虎360 借壳上市过程 |
4.3.1 重大资产出售、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 |
4.3.2 交易前后股权变化 |
4.4 奇虎360 回归A股动因分析 |
4.4.1 美股市场生存环境恶化 |
4.4.2 企业市值被低估 |
4.4.3 谋求公司业务转型 |
5 奇虎360 借壳上市财务绩效分析 |
5.1 基于财务指标分析法 |
5.1.1 偿债能力分析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5.1.3 盈利能力分析 |
5.1.4 发展能力分析 |
5.2 基于经济增加值(EVA)评价分析法 |
5.2.1 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的数值计算 |
5.2.2 投入资本总额(TC)的数值计算 |
5.2.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的数值计算 |
5.2.4 经济增加值(EVA)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
5.3 奇虎360 回归上市财务绩效总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中概股回归动因 |
6.1.2 借壳上市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6.2 中概股回归上市发展建议 |
6.2.1 重视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变化 |
6.2.2 选择适合企业的回归方式 |
6.2.3 谨慎选择壳公司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A股市场主板与创业板间定价因子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2章 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
2.1 创业板的发展和展望 |
2.2 科创板设立对创业板的影响 |
2.3 新三板改革对创业板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理论与定价因子的获取 |
3.1 多组别因子分析法相关理论 |
3.1.1 渐近主成分分析 |
3.2 数据的取得和预处理 |
3.2.1 数据的选取 |
3.2.2 数据的预处理 |
3.3 确定定价因子及因子个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共定价因子的确定 |
4.1 公共因子的判别方法 |
4.2 典型相关分析原理及相关系数计算 |
4.3 公共因子个数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公共定价因子的检验 |
5.1 对定价因子的稳健性检验 |
5.2 公共定价因子与常用定价因子的相关性检验 |
5.2.1 Carhart四因子的计算 |
5.2.2 四因子与公共定价因子间的相关性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国股票市场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概述 |
1.2 指令不平衡的定义 |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安排 |
1.3.1 论文研究目标 |
1.3.2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
2.1.1 存货模型 |
2.1.2 信息模型 |
2.2 金融市场有效性理论 |
2.2.1 有效市场假说的发展历程 |
2.2.2 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态 |
2.3 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的关系 |
2.3.1 国外市场研究综述 |
2.3.2 中国市场研究综述 |
2.4 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有效性检验 |
2.4.1 国外市场研究综述 |
2.4.2 中国市场研究综述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中国股市指令不平衡的统计性质 |
3.1 概率分布的数据介绍以及研究方法 |
3.1.1 数据介绍 |
3.1.2 研究方法 |
3.2 概率分布的参数拟合 |
3.2.1 所有股票的总体样本 |
3.2.2 单个股票样本 |
3.3 幂律尾指数的非参数测定 |
3.3.1 每分钟指令不平衡的研究结果 |
3.4 概率分布的时间演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股市日度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的关系 |
4.1 数据介绍以及研究方法 |
4.1.1 数据介绍 |
4.1.2 研究方法 |
4.2 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的同期关系 |
4.3 指令不平衡对未来收益率的预测作用分析 |
4.3.1 全样本预测效果分析 |
4.3.2 子样本预测效果分析 |
4.4 同期指令不平衡控制下的预测效果分析 |
4.4.1 全样本预测效果分析 |
4.4.2 子样本预测效果分析 |
4.4.3 涨跌幅限制对预测效果的作用分析 |
4.5 基于指令不平衡的交易策略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股市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有效收敛速度分析 |
5.1 数据介绍以及研究方法 |
5.1.1 数据介绍 |
5.1.2 研究方法 |
5.2 日内指令不平衡和收益率的统计性质 |
5.3 收益率与指令不平衡的单变量回归分析 |
5.3.1 全样本单变量回归分析 |
5.3.2 子样本单变量回归分析 |
5.4 收益率与指令不平衡的多变量回归分析 |
5.4.1 全样本多变量回归分析 |
5.4.2 子样本多变量回归分析 |
5.4.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股市市场有效性检验及市场微观结构分类 |
6.1 数据介绍以及研究方法 |
6.1.1 数据介绍 |
6.1.2 研究方法 |
6.2 指令不平衡持续性原因分析 |
6.3 不同类型交易者的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收益率关系分析 |
6.3.1 指令不平衡的预测因子分析 |
6.3.2 指令不平衡对市场收益率的影响 |
6.4 交易者分类以及市场微观结构分析 |
6.4.1 不同交易者的市价指定与限价指令结构分析 |
6.4.2 不同交易者的市价指令与限价指令收益性分析 |
6.5 结果鲁棒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 |
7.1 本文创新点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发表论文目录 |
(7)资产证券化融资效应研究 ——以京东“白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目标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资产证券化 |
2.1.2 融资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现金流分析原理 |
2.2.2 资产重组原理 |
2.2.3 风险隔离原理 |
2.2.4 信用增级原理 |
第3章 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 |
3.1.1 京东集团简介 |
3.1.2 京东白条基本情况 |
3.1.3 京东的主要融资方式 |
3.2 动因分析 |
3.2.1 外部动因 |
3.2.2 内部动因 |
3.3 实施过程 |
3.3.1 参与主体 |
3.3.2 基础资产 |
3.3.3 信用增级 |
3.3.4 交易流程 |
3.4 实施结果 |
第4章 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融资效应的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内容 |
4.1.1 短期融资效应 |
4.1.2 长期融资效应 |
4.2 评价方法 |
4.2.1 事件研究法 |
4.2.2 财务指标法 |
4.2.3 Z值法 |
4.3 评价指标设计 |
4.3.1 事件研究法 |
4.3.2 财务指标法 |
4.3.3 Z值法 |
第5章 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融资效应分析 |
5.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短期融资效应分析 |
5.1.1 确定事件日和窗口期 |
5.1.2 构建正常收益率模型 |
5.1.3 计算事件期内超额收益率与累计超额收益率 |
5.1.4 累计超额收益率的T检验 |
5.2 基于财务指标法的长期融资效应分析 |
5.2.1 偿债能力分析 |
5.2.2 盈利能力分析 |
5.2.3 营运能力分析 |
5.2.4 发展能力分析 |
5.3 基于Z值法的长期融资效应分析 |
5.4 总结 |
5.4.1 短期效应显着,为股东带来正向财富效应 |
5.4.2 长期效应不够明显,但帮企业实现了部分目标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资产证券化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实现融资目标 |
6.1.2 资产证券化的长期融资效应有待提升 |
6.1.3 资产证券化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
6.2 建议 |
6.2.1 科学规划,利用好资产证券化的短期融资效应 |
6.2.2 综合管理,尽力提升资产证券化的长期融资效应 |
6.2.3 吸引主体,进一步开拓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空间 |
6.2.4 提高效率,优化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质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统计分析计算的中间结果 |
附录Ⅱ: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8)新三板:制度描述与研究机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三板独特的制度背景:一个描述统计 |
(一)新三板市场发展回顾 |
(二)新三板制度背景的独特性 |
1. 挂牌制度(1)方面 |
2. 交易制度(2)方面 |
3. 融资制度(1)方面 |
4. 分层制度方面 |
5. 摘牌制度方面 |
6. 新三板公司治理方面 |
7. 监管制度方面(1) |
三、新三板:制度变革中的研究机会 |
(一)新三板给研究中小微企业问题提供了天然的样本机会 |
(二)新三板独特的制度需求与供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场景 |
(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实体经济发展 |
四、结论与讨论 |
1.顶层设计与定位 |
2.机制设计与人力资源配置 |
3.更好地整合市场的研究力量为新三板建言献策,其中学术研究必不可少 |
(9)分层风险平价模型及其应用 ——基于全球资产配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本文结构框架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固定比例资产配置 |
2.2 基于收益和风险的资产配置 |
2.3 基于收益的资产配置 |
2.4 基于风险的资产配置 |
2.5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分层风险平价模型构建 |
3.1 收缩估计 |
3.2 分层聚类 |
3.3 准对角化 |
3.4 递归对分 |
第四章 分层风险平价策略回测 |
4.1 策略回测方法 |
4.2 大类资产配置回测 |
4.3 风格资产配置回测 |
4.4 行业资产配置回测 |
4.5 个股资产配置回测 |
4.6 回测小结 |
第五章 策略稳定性分析 |
5.1 不同市场对个股配置的影响分析 |
5.2 牛熊市对个股配置的影响分析 |
5.3 参数估计区间长度影响分析 |
5.4 策略回测区间长度影响分析及综合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以及进一步探讨方向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完美世界的A股回归路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上市公司私有化综述 |
1.2.2 中概股回归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案例介绍 |
2.1 完美系公司简介 |
2.2 完美世界基本情况 |
2.2.1 公司历史沿革 |
2.2.2 主营业务概况 |
2.2.3 海外上市情况 |
2.3 完美世界回归路径案例介绍 |
2.3.1 完美世界回归路径选择 |
2.3.2 完美影视VIE架构拆除 |
2.3.3 完美影视借壳金磊股份 |
2.3.4 Perfect World私有化和VIE架构拆除 |
2.3.5 完美世界注入完美环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案例分析的具体框架 |
3.2 回归动因分析 |
3.2.1 私有化退市动因分析 |
3.2.2 回归A股动因分析 |
3.3 完美世界回归路径选择与比较分析 |
3.3.1 完美世界回归新路径分析 |
3.3.2 新路径与一般回归路径对比分析 |
3.4 新路径回归的公司绩效分析 |
3.4.1 市场表现突出 |
3.4.2 财务绩效良好 |
3.5 回归路径的推广借鉴价值分析 |
3.5.1 可行性 |
3.5.2 可复制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4.1 理性制定回归决策 |
4.2 合理选择回归路径 |
4.3 精准把握回归时机 |
4.4 高效整合回归再上市资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纳斯达克:选择个股更重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掘金北交所[J]. 米娜. 中国企业家, 2021(10)
- [2]交易时间错位和长短期视角下中美股市联动性研究[D]. 李艾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 [3]中概股回归的财务绩效研究 ——以奇虎360借壳上市为例[D]. 姜宜岐.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4]针对“做空攻击”的SEC执法及发行人诉讼[J]. 查尔斯·F.沃克,科林·D.福布斯,胡睿超,滕玉琳,宋澜. 证券法苑, 2020(02)
- [5]A股市场主板与创业板间定价因子的比较[D]. 周楚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中国股票市场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有效性研究[D]. 张婷.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7]资产证券化融资效应研究 ——以京东“白条”为例[D]. 杨惠凝. 西南大学, 2020(01)
- [8]新三板:制度描述与研究机会[J]. 罗党论,楚杰,刘晓萌. 当代会计评论, 2019(02)
- [9]分层风险平价模型及其应用 ——基于全球资产配置的实证研究[D]. 何元媛. 厦门大学, 2019(12)
- [10]完美世界的A股回归路径案例研究[D]. 郭梦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