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将大幅提高林木种苗基地供种率(论文文献综述)
董建林[1](2021)在《建设现代林草种业 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文中认为林草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资源,是林业生态建设、草原生态修复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发展现代林草种业,有效破解制约林草种业发展的"卡脖子"和瓶颈问题,提升林草种业发展水平与供给能力,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对构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优先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吴晓凡[2](2018)在《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 ——以辽宁朝阳《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中基本的生产资料,而良种的培育是提高营林质量保证种苗产量和质量,加速林木资源增长,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一些规划脱离实际,建设内容不完整,欠缺长远的发展战略设计,严重影响了良种基地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当今良种基地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省朝阳市《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项目,开展了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全方位综合分析林木良种基地的特点,得出开展建设规划需要结合林学、生态学、景观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其中林学基础理论所涉及的林木良种选育与生产、良种采集与贮藏、苗木培育及采种林的营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是良种基地规划设计的基础;生态学涉及到有关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选择所要培育的树木良种的适生区域及最佳的基地建设场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在充分利用良种基地的地域优势和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的景观统筹规划,需要熟悉景观美学理论;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对于考虑林木良种的供给与需求和建成之后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与价值,分析所要经营的产业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经营收入的最大化,是良种基地建设规划是否可行并能否付诸实施的保障。(2)良种基地规划的技术途径包括工作准备、踏查选址与前期资料收集,测图与标准地调查,评估项目自然条件与经营条件;确定规划目标、明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制定可行性报告;总体布局规划以及分区设计,包括基地区划、生产区单项工程设计、辅助区单项工程设计;林木良种基地的工艺技术规划设计;建设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估;基地规划设计方案等内容。(3)在林木良种基地总体规划布局中,应首先考虑目标优良树种的繁育模式和总体功能需求,并以此来确定基地类型和功能区划。布局规划在满足良种生产的需要的同时考虑景观效应,以达到游客观光的目的。林木良种基地总体规划设计分为生产区工程规划设计与辅助区工程规划设计两部分进行。(4)良种基地规划成果体现在文本成果、图面文件和表格档案,文字档案一般需要编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书、技术合同、管理和技术报告等;图面文件成果包括现状分析图、总平面图、功能区划图、无性系配置设计图、苗木定植图、道路规划图、灌溉系统规划图等;表格档案成果包括标准样地调查表、优树登记表、优树与无性系编号表、投资估算表等。(5)通过对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现状的调研,和对立项目标的确认,规划建设高标准文冠果示范林、采种母树林、实生种子园、优良无性系种子园、种质收集圃、采穗圃、试验测定区和综合管理区的8个分区。种植文冠果24万株,其主要经济产物是种子,其次是果壳、花枝、叶等。基地每年能为朝阳市及其周边县区提供大量高质文冠果新优产品,满足公司内需要求,储备原油,为地区的良种基地建设的规范化、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科学进步做出贡献。
于小环[3](2018)在《新常态下如何开创林木种苗工作浅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轨道,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宏观政策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等等。新常态为林业全面深化改革和产业调整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新契机,为提升生态承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新要求,腾出了新空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林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的根
魏晓宁,纪丽萍[4](2013)在《宁夏林木种苗产业发展思考及对策》文中认为简述了宁夏种苗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对策及措施。
刘轩[5](2011)在《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开发新能源、培育新的能源资源、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目前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从能源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上,还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考虑,积极开发包括生物质在内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木本油料能源是一种清洁、环保、高效、完全可再生的低碳能源,可以对化石燃料进行部分替代,对于减缓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促进能源高效清洁化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作用。近年来,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虽然对于木本油料能源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木本油料资源丰富,适合规模化发展的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较多,且有大规模适宜发展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林的待开发土地。同时,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具有以下优点:(1)木本油料能源树种再生能力强,在自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可源源不断地提供植物燃料。(2)木本油料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有毒物质比石化燃料少,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3)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林的种植还能绿化荒山,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环境。(4)木本油料能源没有危险性和局限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不与农业争地,能达到能源、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良性循环。目前,在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法规的指引下,一些小规模的木本油料能源示范性开发项目在我国陆续开展起来,但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于木本油料能源的研究多集中于资源数量与类型调查、能源树种的筛选、良种繁育及生产技术的研发方面,无法为项目开发与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因此建立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木本油料产业开发理论体系,对我国木本油料能源开发利用进行理论指导,促进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木本油料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所涉及的经济研究理论和相关研究背景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对木本油料能源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炼总结出目前研究的趋势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研究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在油料植物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从能源战略发展的角度,根据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结合当前我国相关示范性项目案例成果与经验,以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及其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围绕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原料供应能力与供应模式、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以及其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角度论证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可行性:从一系列示范性项目案例来分析论证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与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的经济可行性与技术工艺可行性;最后从能源战略发展的角度,根据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设计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方案框架,引导和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可持续化协调发展。本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油料树种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133种主要油料树种中油桐、黄连木、乌桕、漆树、文冠果、山桐子、油棕、小桐子、光皮树、绿玉树已在人工种植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和开发生物柴油价值;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经粗略计算,可利用的宜林荒山荒地以及其它可利用土地面积为4452.78万公顷;我国野生油料林缺乏管护,产量低下且不稳定,木本油料能源林基地尚处于建设阶段,相应的培育管理技术目前应用不多,但随着野生低产低效林丰产改造以及人工林的规模化建设完成,产出水平仍有很大提升潜力。综合来看,现阶段木本油料资源产出量低下,但是具备很好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潜力提升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其资源产出量会不断快速增加,为生物柴油制备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给。(2)现阶段,我国木本油料能源化利用项目刚刚兴起,原料资源以现有野生资源为主,自然堆积密度低,资源收集和处理机械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可利用规模较小,采取多路径的供应模式可以优势互补,减少原料供应风险。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化趋势来看,采取以油料能源林为主的供应模式,积极培育油料能源树种,建立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规模相匹配的油料能源林基地产业是实现原料供应经济化、规模化、可持续化的唯一途径。(3)传统能源市场面临各种挑战,改变现行以石化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补偿世界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点,生物柴油产业投资额度和产业规模也明显增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我国生物柴油市场开发较晚,但随着我国柴油市场的供需紧张,近些年来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生物柴油原料目前仍将以废弃油脂为主,但随着生物柴油产业的深入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林的大规模建立,木本生物柴油将在我国未来生物柴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短期来看具有不确定性,但随着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未来潜力巨大。木本油料资源分布密集、可利用宜林荒山荒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数量大、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和当地柴油市场供不应求的地区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最大,为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优先开发区域。(4)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方向、技术条件、经济实力、资源基础来看我国具备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木本油料能源产业以优选树种培育与木本生物柴油开发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以提高经济产出为突破口,以生态治理、社会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林业建设要求,也符合项目实施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5)在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许多阻碍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我国当前的生物质能发展政策存在诸多不足,对于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方案框架的设计,应该遵循产业发展的动态性以及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关联性这种纵横交织的思路。在产业发展初期,主要目的是构建可以推动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其之后步入产业化做好政策辅助,这一阶段产业发展以政府支持导向为主;规模经营开始出现,产业体系开始形成,该阶段主要是对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完善,政策重心是推动木本生物柴油进入市场,增强其竞争能力以及时加大研发环节的资金投入,实现关键性技术的突破,该阶段的政策仍以政府主导,市场自主调节为辅;随着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化的实现,行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市场化,拥有持续稳健的发展前景,木本生物柴油竞争实力的大幅增强,相关优惠政策与补贴逐渐取消,此阶段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主要依赖市场自发调节,政府作用及政府行为只起辅助作用。
徐群[6](2012)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文中指出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王波[7](2012)在《临江林业局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业是国家基础性产业,更是临江林业局的生命产业。林业产业一方面能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包括木材、木浆、药材、林化产品、森林旅游服务等在内的多种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也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能帮助林区农民逐步小康致富,为林区及其周边提供多种的就业机会。因此,能否保持林业产业健康、持续、强势的发展不仅是临江林业局面对的问题,也是整个吉林省林业产业能否顺利转变经营思路,打造吉林省优势产业要考虑的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世界经济风云变幻,国家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国家和吉林省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这为临江林业局林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政策机遇,但是因为资金限制、人员素质不高、前期过度开发等缺陷的存在致使临江林业局发展困难重重。所以,本文将如何把握外界机遇,发挥优势资源,回避劣势,在行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林业局发展的战略规划作为研究重心。本文综合运用调查分析、系统理论等科学研究方法,首先探明临江林业局发展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临江林业局具有的资源状况,分析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SWOT分析法详细解读临江林业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并立足企业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战略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一方面能够给临江林业局的未来发展提出具体实践参考,另一方面也能为同类企业乃至其他行业的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孙建一[8](2011)在《明确发展方向 推进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文中研究指明林木良种是提高造林成效的关键,良种基地是培育林木良种的源泉。我省目前建成有各类良种基地60多个(其中,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6个、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0个),总面积近2 000 hm2,年产林木良种3万多kg、良种穗条4 000万条,初步形成了以种子园、采穗圃为骨干,优良种源区母树林、采种基地为补充,选、引、育、繁、推广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和生产供应体系。但我省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也存在着规模小、投入不足、管理粗放、产量不足、科技水平落后等制约因素。未来10年,我省良种基地建设将以科学布局为引导、扩大规模为手段、提升产量为重心、保证质量为宗旨,确保为统筹城乡林业发展提供"结构合理、品种对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林木种苗。
刘红[9](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陈玉侯[10](2011)在《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全面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文中指出(2011年1月16日)一、克难奋进,"十一五"林业工作取得显着成效五年来,全省林业系统认真实施"生态立省"发展战略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构建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等
二、国家将大幅提高林木种苗基地供种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将大幅提高林木种苗基地供种率(论文提纲范文)
(1)建设现代林草种业 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蒙古林草种业现状 |
二、内蒙古林草种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三、内蒙古林草种业的发展思路 |
(一)发展思路 |
(二)发展目标 |
(三)建设内容 |
1. 林草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及数据信息平台建设 |
2. 构建国家林草种苗科研创新基地 |
3. 培育现代林草种业企业 |
4. 加强林草种苗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 |
5. 加快推进乡土树种草种和野生草种采收基地建设 |
四、内蒙古林草种业的发展建议 |
(一)强化管理和制度建设 |
(二)加强政策和机制创新 |
(三)加强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和保护工作 |
(四)建立国家林草种苗引导基金 |
(五)建立生态林草种苗保障性应急贮备调控机制 |
(2)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 ——以辽宁朝阳《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与规划进展评述 |
1.1.1 国内良种基地建设概况 |
1.1.2 国外良种基地建设概况 |
1.1.3 国内外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情况的比较 |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有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的剖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良种” |
2.1.2 “林木良种”的界定 |
2.1.3 林木良种繁育场所相关概念 |
2.1.4 林木良种工程 |
2.2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基础理论剖析 |
2.2.1 林学与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
2.2.2 生态学理论与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
2.2.3 景观美学在林木良种基地规划中的应用 |
2.2.4 农业经济学在林木良种基地规划中的应用 |
2.3 林木良种基地类型的界定 |
2.4 我国林木良种基地区域分布特征 |
3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内容的规划 |
3.1 基地规划设计的准备 |
3.1.1 规划设计人员组成 |
3.1.2 规划设计经费 |
3.1.3 调查装备的准备 |
3.2 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判 |
3.2.1 资料的调查与收集 |
3.2.2 现状特征的分析研判 |
3.3 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确定 |
3.3.1 规划指导思想的确定 |
3.3.2 基本原则的拟定 |
3.4 林木良种基地功能判定 |
3.4.1 确定依据 |
3.4.2 常见良种基地生产区的功能特征 |
3.4.3 常见附属功能区的特征与作用 |
3.5 林木良种基地布局设计 |
3.5.1 林木良种基地的构成要素 |
3.5.2 规划设计布局原则 |
3.5.3 良种基地规划技术途径 |
3.5.4 良种基地生产区布局设计 |
3.6 基地建设工程规划设计 |
3.6.1 造林规划设计 |
3.6.2 辅助区单项工程设计 |
3.7 林木良种基地工艺设计 |
3.7.1 林木良种选育工艺设计 |
3.7.2 林木良种生产工艺设计 |
3.7.3 林木良种推广工艺设计 |
3.8 良种基地建设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估 |
3.8.1 投资估算 |
3.8.2 效益评价 |
4 案例分析-以《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建设背景 |
4.1.2 项目涉及范围与规模 |
4.1.3 项目建设性质与定位 |
4.1.4 建设依据 |
4.1.5 指导思想与原则 |
4.2 基地建设条件 |
4.2.1 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
4.2.2 经营条件分析 |
4.2.3 政策条件 |
4.2.4 市场条件 |
4.3 总体规划与分区布局设计 |
4.3.1 总体规划 |
4.3.2 分区布局设计 |
4.4 工程设计 |
4.4.1 道路设计 |
4.4.2 灌排水设计 |
4.4.3 服务设施设计 |
4.5 文冠果良种基地工艺设计 |
4.5.1 文冠果良种选育工艺设计 |
4.5.2 文冠果良种生产工艺设计 |
4.5.3 文冠果良种推广工艺设计 |
4.6 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估 |
4.6.1 投资概算 |
4.6.2 效益评估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3)新常态下如何开创林木种苗工作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常态下林木种苗工作面临的形势 |
1.1 生态文明建设为种苗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
1.2 林业发展新思路对种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
2 新常态下林木种苗发展面临的问题。 |
3 新常态下林木种苗工作发展对策 |
3.1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 |
3.2 调查种质资源, 加快开发利用。 |
3.3 抓好良种基地建设。 |
3.4 建设保障性苗圃。 |
3.5 加强林木种苗机构与队伍建设。 |
(4)宁夏林木种苗产业发展思考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宁夏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现状 |
1.1 基本情况 |
1.2 发展成效 |
1.2.1 苗木数量稳步增加 |
1.2.2 苗木质量大幅提高 |
1.2.3 苗木品种多元自足 |
1.2.4 销售渠道不断拓宽 |
1.2.5 市场管理依法规范 |
1.2.6 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
2 宁夏种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1 种苗结构跟不上当前林业快速发展需要 |
2.2 种苗质量包装跟不上当前林业发展需要 |
2.3 种苗抗逆品种跟不上当前林业发展需要 |
2.4 种苗基础落后跟不上当前林业发展需要 |
3 宁夏种苗产业发展对策 |
3.1 加强组织领导 |
3.2 夯实基础设施 |
3.3 完善政策扶持 |
3.4 加大技术支撑 |
3.5 培育龙头企业 |
3.6 实施精品战略 |
3.7 强化质量管理 |
3.8 扩大产业规模 |
(5)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研究 |
1.2.2 木本油料能源开发经济性研究 |
1.2.3 木本油料能源开发相关法规政策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总结 |
1.3 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2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概述与选择 |
2.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内涵 |
2.2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特点 |
2.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外延 |
2.4 中国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 |
2.4.1 进行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重点选择的意义 |
2.4.2 中国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标准 |
2.4.3 中国重点发展的几种本油料能源树种的选择 |
2.5 小结 |
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研究 |
3.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定义 |
3.1.1 潜力的定义 |
3.1.2 资源潜力的定义 |
3.1.3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定义 |
3.2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计算方法 |
3.3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分析 |
3.3.1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定义 |
3.3.2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理论上限” |
3.3.3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考虑自然条件后的上限” |
3.3.4 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结合原有野生林分布的上限” |
3.4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产量水平分析 |
3.5 小结 |
4 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潜力的测算—以四川省小桐子为例 |
4.1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分析 |
4.1.1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理论上限” |
4.1.2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考虑自然条件后的上限” |
4.1.3 四川省小桐子适宜性土地潜力的“结合原有野生林分布的上限” |
4.2 四川小桐子产出水平分析 |
4.2.1 四川省小桐子野生林产出水平分析 |
4.2.2 四川省小桐子人工林产出水平分析 |
4.3 四川省小桐了资源潜力测算 |
4.3.1 理想条件下的最大资源供给量 |
4.3.2 产业准备阶段的资源潜力(2006-2010) |
4.3.3 产业起步阶段的资源潜力(2011-2015) |
4.3.4 产业发展阶段的资源潜力(2016-2020) |
4.3.5 产业繁荣阶段的资源潜力(2021-2050) |
4.4 小结 |
5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系统研究 |
5.1 研究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系统的重要性 |
5.2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技术路线 |
5.2.1 育苗和造林 |
5.2.2 果实采收 |
5.2.3 处理与储藏 |
5.2.4 运输 |
5.3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模式 |
5.3.1 直接收购供应模式 |
5.3.2 设置收购点供应模式 |
5.3.3 油料能源林供应模式 |
5.3.4 原料供应模式比较 |
5.4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成本分析 |
5.4.1 作业成本法概念 |
5.4.2 木本油料生产作业确认 |
5.4.3 木本油料生产作业环节 |
5.4.4 木本油料生产成本要素构成 |
5.4.5 作业成本测算 |
5.5 成本约束下的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量(收集半径)测算 |
5.5.1 相关假设条件设定 |
5.5.2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量与收集半径的关系 |
5.5.3 木本油料能源原料供应成本与收集半径的关系 |
5.5.4 成本约束下的木本油料能源原料收集半径测算 |
5.6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 |
5.6.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种植现状 |
5.6.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经营模式 |
5.6.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区域选择分析 |
5.6.4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阶段分析 |
5.7 小结 |
6 木本油料液体燃料—生物柴油市场分析 |
6.1 生物柴油概述 |
6.1.1 生物柴油定义 |
6.1.2 生物柴油产品特性 |
6.1.3 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 |
6.1.4 生物柴油原料来源 |
6.2 国际生物柴油市场现状分析 |
6.2.1 传统能源市场面临挑战 |
6.2.2 国际生物柴油市场现状 |
6.3 我国生物柴油市场现状分析 |
6.3.1 我国柴油市场供需紧张 |
6.3.2 我国生物柴油市场供应能力 |
6.3.3 我国生物柴油价格分析 |
6.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分析 |
6.4.1 木本生物柴油市场潜力的定义 |
6.4.2 木本生物柴油在我国未来生物柴油市场的主导地位 |
6.4.3 基于ARIMA时间序列模型的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需求量预测 |
6.4.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的供给潜力分析 |
6.4.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的市场潜力分析 |
6.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 |
6.5.1 进行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的意义 |
6.5.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指标的选取 |
6.5.3 BODRA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
6.5.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优先开发区域选择的实证研究 |
6.6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竞争力的SWOT分析 |
6.6.1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优势分析 |
6.6.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劣势分析 |
6.6.3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机遇分析 |
6.6.4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市场的威胁分析 |
6.7 推进木本油料生物柴油市场的发展对策 |
6.7.1 建立木本生物柴油产品市场推广模式 |
6.7.2 建立生物柴油国家标准和产业规范 |
6.7.3 优势与威胁结合,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
6.7.4 确定合理的生物柴油定价机制 |
6.8 小结 |
7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经济分析 |
7.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
7.1.1 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符合国家的利益及产业发展需求 |
7.1.2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技术条件成熟 |
7.1.3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经济实力雄厚 |
7.1.4 我国发展木本油料能源产业的资源潜力巨大 |
7.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分析 |
7.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
7.3.1 零星生产阶段 |
7.3.2 项目推广阶段 |
7.3.3 产业化阶段 |
7.4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林建设的经济性分析 |
7.4.1 木本油料能源林项目经济性评价中用到的评价方法 |
7.4.2 木本油料能源林项目经济性评价中不确定性经济分析 |
7.4.3 小桐子油料能源林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
7.4.4 文冠果油料能源林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
7.5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经济性分析 |
7.5.1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工艺可行性分析 |
7.5.2 我国木本生物柴油生产经济可行性分析 |
7.6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分析 |
7.6.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 |
7.6.2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量化方法 |
7.6.3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外部经济性分析 |
7.7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的总效益分析 |
7.8 小结 |
8 案例研究—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案例 |
8.1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概述 |
8.1.1 天镇县基本情况 |
8.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8.1.3 项目建设目标 |
8.1.4 项目产品 |
8.1.5 项目建设期 |
8.2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适宜性土地分析 |
8.2.1 天镇县自然条件介绍 |
8.2.2 天镇县文冠果适生性分析 |
8.2.3 天镇县文冠果适宜性土地分析 |
8.3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选址 |
8.3.1 能源林基地选择 |
8.3.2 植物油粗加工站选择 |
8.3.3 生物柴油加工厂地址选择 |
8.4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技术路线 |
8.4.1 文冠果资源培育 |
8.4.2 原料收集与处理 |
8.4.3 原料供给 |
8.4.4 植物油榨取、生物柴油加工和副产品开发 |
8.5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组织管理 |
8.5.1 组织机构 |
8.5.2 运行管理 |
8.6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
8.6.1 育苗工程投资及单位成本 |
8.6.2 优良种源基地建设投资 |
8.6.3 文冠果造林单位投资构成 |
8.6.4 项目建设期能源林基地造林投资估算 |
8.6.5 项目建设期总投资估算 |
8.7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 |
8.7.1 项目基础财务数据分析 |
8.7.2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
8.7.3 项目不确定性经济分析 |
8.8 山西省天镇县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 |
8.8.1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
8.8.2 项目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8.9 小结 |
9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政策方案研究 |
9.1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
9.1.1 原料供应环节存在的问题 |
9.1.2 生产投资环节存在的问题 |
9.1.3 消费环节存在的问题 |
9.1.4 研发环节存在的问题 |
9.2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
9.2.1 行业政策法规和发展纲要 |
9.2.2 财政补贴政策 |
9.2.3 税收政策 |
9.2.4 配额政策 |
9.2.5 信贷扶持政策 |
9.3 我国木本油料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方案研究 |
9.3.1 政策方案制定思路 |
9.3.2 政策方案框架 |
9.3.3 政策方案框架内容分析 |
9.4 小结 |
10 结论与讨论 |
10.1 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 附表 |
附表1:中国主要油料树种分布 |
附表2:木本油料能源树种适宜发展区域可利用十地面积上限 |
附表3:总成本费用估算 |
附表4:产品销售收入及利润估算 |
附表5:项目投资财务现金流量估算 |
2 附图 |
附图1:四川小桐子能源林发展区域布局 |
附图2:天镇县年平均降雨量 |
附图3:天镇县气候区划 |
附图4:天镇县30万亩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布局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6)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上海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
第一节 上海的地理沿革概述 |
一、海岸线变迁 |
二、上海的行政沿革 |
第二节 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 |
一、基本自然环境 |
二、农业自然环境 |
第三节 上海的社会经济条件 |
一、上海的人口结构 |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 |
三、上海的交通运输 |
第四节 上海地区农业发展概略 |
一、古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
二、近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
三、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
第二章 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单一工业化大城市的形成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二、人口增长促进粮棉油生产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
三、农业的功能定位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七、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的生产 |
八、经济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的兴起 |
九、工农关系:农业支持工业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二、城市建设逐步侵占耕地 |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五、滩涂围垦造地 |
第五节 小结 |
一、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
二、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三章 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由“单一工业化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二、人口城市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 |
三、农业功能定位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七、纺织业的没落导致棉花生产骤然下降 |
八、经济城市化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 |
九、工农关系:工业初步反哺农业 |
十、经济城市化酝酿都市农业萌芽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二、城市建设快速侵占耕地 |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五、滩涂围垦造地 |
第五节 小结 |
一、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
二、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形成 |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
二、人口城市化要求农产品供给内外结合 |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
三、都市农业定位确立 |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七、工农关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 |
八、都市农业全面发展 |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
二、城市建设加速侵占耕地 |
三、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
第五节 小结 |
一、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概况 |
二、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
一、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
二、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 |
三、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 |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 |
二、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 |
三、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 |
第三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借鉴作用 |
一、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 |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 |
三、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 |
四、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 |
五、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 |
六、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 |
七、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 |
八、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
参考文献 |
(一) 方志类 |
(二) 专着类 |
(三) 论文类 |
(四) 学位论文类 |
(五) 电子文献类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临江林业局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d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林业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
1.1.2 临江林业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
2.3 林木市场成熟理论 |
第3章 临江林业局经营现状分析 |
3.1 临江林业局概况 |
3.2 临江林业局森林资源基础状况 |
3.2.1 森林资源 |
3.2.2 水资源 |
3.2.3 矿产资源 |
3.2.4 动植物资源 |
3.3 临江林业局生产状况 |
3.4 临江林业局经营状况 |
第4章 临江林业局外部环境分析和发展 SWOT 分析 |
4.1 我国林业产业生产现状及趋势 |
4.2 我国林业产业市场分析 |
4.3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政策 |
4.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5 发展 SWOT 分析 |
第5章 临江林业局发展战略 |
5.1 临江林业局战略指导思想 |
5.2 临江林业局战略目标 |
5.3 临江林业局战略重点 |
5.3.1 建设森林抚育基地 |
5.3.2 建设红松果材兼用林基地 |
5.3.3 建设珍贵大径材基地 |
5.3.4 建设绿化苗木产业基地 |
5.3.5 建设优质种苗基地 |
5.3.6 建设 100 万亩人工林改造培育生产基地 |
5.3.7 建设林地产业基地 |
5.3.8 建设房地产开发基地 |
5.3.9 建设森林旅游基地 |
5.3.10 建设森林矿产水电开发基地 |
第6章 临江林业局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扩充总量,突出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6.2 强化现代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
6.3 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推进林业技术创新 |
6.4 强化人才兴企理念,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7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明确发展方向 推进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林木种苗建设成果 |
2 林木种苗发展障碍 |
2.1 树体老化严重, 产种量低 |
2.2 布局不够合理, 规模偏小 |
2.3 投入不足, 管理粗放 |
2.4 树种单一, 结构不优 |
2.5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后劲不足 |
3 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
3.1 突出建设重点, 统筹多树种发展 |
3.2 加强生产管理, 提升基地产能 |
3.3 实施种质资源保护, 夯实选育资源 |
3.4 强化科技支撑, 增强发展潜力 |
3.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增强发展后劲 |
(9)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
2.5 本章小节 |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
3.1.1 概念 |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
3.6.2 分析 |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
3.7.2 公共政策理论 |
3.7.3 公共财政理论 |
3.7.4 行政法理论 |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9.2 科学发展观 |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
3.11 本章小节 |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
4.1.1 研究背景 |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
4.1.4 主要启示 |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4.2.1 研究背景 |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
4.2.5 主要启示 |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
4.3.1 研究背景 |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
4.3.6 主要启示 |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4.4.1 研究背景 |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
4.4.4 主要启示 |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
4.5.1 研究背景 |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
4.5.4 主要启示 |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
4.6.1 研究背景 |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
4.6.4 主要启示 |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
4.7.1 研究背景 |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
4.7.4 主要启示 |
4.8 本章小节 |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
5.1.2 苗木供需情况 |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
5.2 发展趋势分析 |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
5.3 需求预测 |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
5.4 本章小节 |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
6.2.1 战略布局 |
6.2.2 战略目标 |
6.2.3 战略途径 |
6.3 战略重点 |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本章小节 |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
7.1.1 战略目标 |
7.1.2 战略重点 |
7.1.3 战略措施 |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
7.3.1 战略目标 |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
7.3.3 战略措施 |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
7.5.2 战略目标 |
7.5.3 战略重点 |
7.5.4 战略措施 |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
7.8 本章小节 |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
8.1.4 理论分析 |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
8.3.2 基本思路 |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
8.4.2 基本思路 |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
8.5.2 基本思路 |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
8.6.2 基本思路 |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
8.7 本章小节 |
9 结论 |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
1 发表的论文 |
2 编着的书籍 |
3 获得的奖项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10)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全面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克难奋进, “十一五”林业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
二、开拓创新, 努力推动“十二五”林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
(一) 紧紧围绕一个目标。 |
(二) 牢牢抓住四大机遇。 |
(三) 着力抓好八项重点工作 |
三、真抓实干, 确保2011年林业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
(链接) |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强调加快推进森林云南建设 |
四、国家将大幅提高林木种苗基地供种率(论文参考文献)
- [1]建设现代林草种业 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J]. 董建林. 北方经济, 2021(07)
- [2]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 ——以辽宁朝阳《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D]. 吴晓凡.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3]新常态下如何开创林木种苗工作浅析[J]. 于小环. 农民致富之友, 2018(03)
- [4]宁夏林木种苗产业发展思考及对策[J]. 魏晓宁,纪丽萍. 宁夏农林科技, 2013(02)
- [5]中国木本油料能源树种资源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研究[D]. 刘轩.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6]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D]. 徐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7]临江林业局发展战略研究[D]. 王波. 吉林大学, 2012(10)
- [8]明确发展方向 推进林木良种基地建设[J]. 孙建一. 湖南林业科技, 2011(06)
- [9]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10]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全面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 陈玉侯. 云南林业,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