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和与晚清政局

翁同和与晚清政局

一、翁同和与晚清政局(论文文献综述)

陈健鸿[1](2021)在《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公案再考》文中研究说明盛宣怀接办铁厂一案之所以引起争议,很可能源于梁启超看似非常符合逻辑,且形成时间最早的说法。他向后人透露了数个事实:一是甲午战后淮系势力被清算,盛宣怀作为集团中坚,亦被朝廷下旨开缺,并由"南(张之洞)北(王文韶)洋大臣查办复奏";二是盛宣怀因被朝野弹劾,在张之洞的政治胁迫下,"不得已"而同意接办铁厂。张之洞亦因铁厂亏累,也"不得已"而应承盛宣怀的要求,

刘静[2](2020)在《晚清皇嗣与大礼议之争》文中指出同治十三年,清朝第十位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去世,无子嗣位。慈禧太后违背礼制,扶持醇亲王奕譞长子载湉继嗣咸丰皇帝,承继大统。从此,清朝因皇嗣问题,陷入一系列的争端之中。同治皇帝死后不为其立嗣,同治的皇后在后宫名分尴尬,清穆宗、清德宗升祔太庙的昭穆次序,光绪帝本生父及监国摄政王的名分待遇,己亥建储牵扯出的大阿哥名分等问题,均引发了晚清时期激烈的大礼议之争。每一次礼仪问题发生时,朝廷总能通过集议的方式,暂时解决。不过,举朝上下对问题的讨论,并不会随之消失,自第一次立嗣光绪至第三次立嗣宣统,像同治后嗣的问题是贯穿其中的,并且由于立嗣溥儁而愈加复杂化,持续地引发着朝野的议论。礼是用来维系国家统治秩序的标准。当这种无形的制约遭到破坏或者产生变化的时候,清王朝的各阶层,都对其做出了反应,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和争议,甚至是外国列强也参与其中。在内外各种势力的作用之下,礼仪问题最终被解决,它背后的各种政治文化关系的勾连也逐渐显现出来。

杜永丽[3](2020)在《黄体芳清议活动研究》文中提出黄体芳是晚清着名的清官、文人。他为官清廉耿直、注重气节,以不畏权贵、直言进谏闻名光绪政坛,是晚清清流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于下层士绅家庭,自幼饱读儒学经典的黄体芳,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熏陶,由正途入仕进入翰林院后,由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还曾出任福建、山东、江苏学政。因其在光绪年间常常针砭时弊、弹劾贪吏而跻身清流“四谏”之一。以黄体芳为例,晚清清流重视道统的传统观念在“吴可读尸谏”一案中得到了极大地体现。在面对西方国家的不断侵略时,黄体芳提出的有关储才变法求自强的主张又体现出了他们面对困局时趋新求变的态度。在光绪初年“丁戊奇荒”时期,黄体芳提出了一系列荒政措施,这是其在广开言路、整顿官僚体系、肃清吏治等政治理想中的实践活动,他与其他清流人物共同为赈灾事务建言献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同光之际,面对多次重大对外交涉事件时的黄体芳与其他清流人物一样,十分重视传统“纲纪”,注重保存国体,坚决扞卫国家利益。他们主张力修战备,反对避战求和,屡次的建言献策体现出了晚清清流人物崇高的爱国精神。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清流群体在西方国家面前展现出了清政府态度强硬的一面,其实在当时的外交谈判环境中,他们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角色,对部分重要交涉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到了晚年的黄体芳还与后清流群体积极交流唱酬,不忘关心时事,多次上奏言事,虽然得到的回应很少,但是他在追求国家进步和发展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王硕[4](2020)在《晚清中国对俄修西伯利亚铁路的反应》文中提出早在19世纪30年代,俄国就已萌生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想法,然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该想法一直未能落实。到了70年代,由于世界舆论的关注以及中国媒体的发展,这一消息开始在中国传播,并且引发了时人的种种猜测及应对。自此,中俄之间关于西伯利亚铁路的漫长交涉逐渐展开,中国近代铁路事业也随之日益发展。从俄修西路消息传入中国伊始,到1904年铁路主体部分竣工,晚清国人对俄修西伯利亚铁路的反应大致经历了防俄筑路——争筑铁路——争论借地筑路——争论铁路支线——铁路管理交涉与抗路风潮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之中,由于时代背景及涉及事务的不同,每一个阶段所关注的核心群体也不尽相同。其中第一阶段因俄修西路消息初入,尚未被国人所广泛认知,故而以涉外最为频繁的媒体和部分兴办洋务大臣的反应为主;第二阶段则因俄修铁路消息的普及,在此之外还涵盖了驻外公使、维新思想家和一般知识分子的态度及因应策略;第三、第四阶段由于交涉的内容、层面及其保密性,反应主体主要是驻外公使及高层官员;第五阶段则因交涉重心的转变,主体集中到东北地方政府及当地民众。通过这五个阶段中不同群体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出,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带来的绝非仅仅是晚清国人“被迫”的修路举措,更重要的乃是政府管理体制及官员、民众心理等的转变。行将破灭的清王朝于这内外交困之际孕育出崭新的种子,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这期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初步的深层次对峙、裂变及融合。

王怡晴[5](2020)在《论端方的吏治思想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晚清政府摇摇欲坠的时期。此间,国家内外交困,吏治腐败,官僚管理体系混乱,清政府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制度来挽救危亡的统治,下令广开言路,制定了一系列变革政策,力图澄清吏治。端方作为满洲贵族、朝廷大员,他根据朝廷诏令,力行新政,以在宦场中积累的经验加之出国考察的经历,形成了自己的吏治思想,并以这些思想作为指导原则,致力于治理地方的实践。面对吏治腐败的局面,端方以身作则,为官勤敏,强调官吏应心怀百姓,并重视教化与兴学对社会风气的作用。他将出国考察后学得的先进思想与自身吏治思想结合在一起,对官场陋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通过参革劣员、监察与考核官员来激浊扬清。同时,他又通过保举、奖励贤才来为清朝官场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鼓吹宪政来推动政治革新。综观端方的吏治思想与实践,一方面,他重视官吏品行、革除陋规、奖惩有度,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官场污浊风气;另一方面,其吏治实践中不乏有一些曲意逢迎、空泛无力的内容,其自身行为有时也与其吏治初衷有一定背离。端方的吏治思想总体上是主张变革、破旧迎新的,但由于政治立场的原因及自身作为封建官僚的局限,使得其思想与行动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性。此外,端方满洲贵族的身份,将他与晚清王朝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地方治理政策受此影响极大,因此其吏治思想与实践,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的是晚清政府在整饬吏治上最后的挣扎和希冀。

李文君[6](2019)在《晚清官场生态艺术研究——李鸿藻、翁同龢往来信札考释》文中研究说明故宫博物院藏有李鸿藻与翁同龢往来信札15通,内容涉及二人的日常交往、担任军机大臣时的公务交流等内容。这些信札,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对研究晚清的官场生态,也有重要的价值。

许萌[7](2019)在《晚清文学中的公使形象 ——以张荫桓、洪钧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公使是中国近代较早睁眼看世界、体验域外生活的重要群体,在他们的奏折、电函、日记和诗文中记载了很多关于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异域风情,而这些文字和实录所承载的新变,对晚清社会的启蒙与变革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力量。因而无论是从社会地位、影响力,还是从其对晚清社会、晚清文学的折射来看,他们自身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独特魅力。本文以晚清文学中的张荫桓、洪钧形象为考察对象,以晚清时期的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为依托,在梳理、细读两类文本的基础之上,从文史结合的维度比较二人形象在不同文本中的书写异同,探寻公使形象从历史到文学的发展轨迹与衍变过程。在解读文本的同时,拟运用小说叙事学、文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等理论知识进行阐释,分析造成公使形象发展衍变的原因,进而借助二人形象的传衍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及历史文化变迁。论文结构上分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绪论阐释了张荫桓、洪钧二人作为晚清公使形象的典型价值与意义,对其相关文史资料进行总结整理,作出研究述评。正文则分为三部分,首先从晚清史料与实录入手,从多种历史文本中梳理张、洪二人的经历、事迹,对历史中的人物形象作一个基本的勾勒与判断;其次对晚清文学作品中与张、洪相关的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解读,从不同的文学体裁出发对二人形象的深度和广度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开拓,打破前人对张、洪文学形象单一性、片面性的看法与认识;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之上,分析张、洪形象从历史文本到文学文本的发展衍变过程,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成因,分别从创作主体的态度与目的、叙事因素等进行横向分析,从晚清传播环境和大众心理进行纵向考察,致力于从主、客观两方面探究人物形象的衍变。并以张、洪两位典型公使的形象研究为个例,对整个晚清公使群体、晚清社会文化予以烛照,引发对中西交流以及晚清文学过渡性特质的思考。结语对本文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重要论点作出概括总结,在展现本文的思想主旨之时,点出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同时也对不足之处作出说明,提出一些研究中的思考。附录内容主要以张荫桓、洪钧二人为中心,将与其相关的史料、实录与文学作品一一呈现,以备考索。

朱晓博[8](2019)在《清末袁世凯用人思想与用人实践研究 ——以抚东督直时期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袁世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中的关键代表人物,是继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后中国自强运动的实际领导人,是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晚清时期,他从登州从军、驻节朝鲜、小站练兵至巡抚山东、总督直隶,长期在关键岗位上历练,拥有一定的从政经验,视野开阔,尤其巡抚山东,成为封疆大吏之后,在中国政坛上风生水起,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早期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引领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在长期的用人行政和实践中,袁世凯独特的用人思想逐渐形成。袁世凯作为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人物,他的思想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的用人思想也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既有中国传统的用人特点,又有为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而任用新型人才的特点。作为晚清重臣的袁世凯在追求权势的过程中,他的用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一步步取得政治高位,取得重大成就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民国初年纵横捭阖,问鼎最高权力铺平道路。可以看到的是,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集团在社会转型过渡时期的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除绪论之外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写袁世凯成长历程与晚清早期现代化趋势。具体来说,在袁世凯的成长历程中,其家族世代为官的影响是他用人思想产生的先决条件;其早年从军、驻节朝鲜、小站练兵的经历是他用人思想的早期雏形;其自身条件与个人抱负是他用人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晚清早期现代化趋势与变局人才应对是影响他用人思想的客观因素。第二章主要梳理袁世凯用人群体及其扩大。袁世凯晚清任官经历主要分为四个时期:驻节朝鲜、小站练兵、巡抚山东和总督直隶。笔者认为,驻节朝鲜是袁世凯事业的起步时期,也是用人群体的初步形成时期;小站练兵是袁世凯在朝鲜用人群体基础上的第一次扩张时期·,巡抚山东是袁世凯用人群体的快速发展时期;总督直隶是袁世凯在清末用人群体的全面扩张时期,也是北洋集团的最终形成时期。第三章主要梳理袁世凯巡抚山东时期的用人实践。主要关注他在巡抚山东期间扩充武卫右军,镇压义和团、办理对外交涉,赢得政治声誉、督办河工、参与东南互保和开启山东早期现代化等方面的用人实践。第四章主要梳理袁世凯总督直隶时期的用人实践。包括接收天津,维护主权、创办巡警,维护治安、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提倡实业,发展经济、修建铁路,收回利权,以及废除科举,广兴教育等方面。第五章主要阐述袁世凯的用人思想和特点。从袁世凯在抚东督直时期的用人实践及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用人比较归纳袁世凯的用人思想和特点为重视人才,唯才是举、恩禄相结,笼络人才、重视学校,培育新才、整顿吏治,慎选重育、破除畛域,兼容并蓄、不用私人,不念私仇、礼贤下士,待人友善、兼备德才,绝对服从。结语则对清末袁世凯的任官经历、用人实践和思想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袁世凯的用人思想在北洋集团崛起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给予其用人思想以更加客观的评价。

吕姝焱[9](2019)在《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诗歌创作,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诗歌活动和诗学理念的梳理与讨论。吴蔚光、孙原湘相继主持了乾嘉之际的虞山诗坛,此时性灵诗风最受推崇。道光九年(1829)孙原湘去世,这标志着虞山诗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虞邑诗人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民生苦难及自身不幸遭际的诗歌。同治、光绪与宣统三朝,同光体风靡诗坛,虞邑诗人仍然坚守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学传统。特别是在光绪末年,张鸿等人组织了吴下西昆派,他们以诗笔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与时代。受“诗界革命”和“革命诗潮”的影响,此期的虞邑诗人也有从事新诗创作者,更有加入革命团体的革命诗人。民国时期,虞邑的宗唐派诗人开始向其他诗派寻求新路,但他们不忘汲取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史精神,以诗歌关注社会时事与民生疾苦。虞邑文人十分重视乡邦文化,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助益地域诗学的发展。虞邑诗人对凝结着钱谦益精神的红豆特别关注,他们创作了大量红豆题材的诗歌。藏书、读书、文学创作更是相互促进,他们将藏书活动引入诗歌,充实了诗歌题材。糅合了诗、书、画艺术之长的题画诗,则丰富了本邑诗学图景。有清以来,虞邑地域文化繁盛,这为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保障。晚清虞山地区涌现出以席佩兰、归懋仪、屈秉筠为首的众多才媛,她们与才子夫婿联吟唱和,并承担起教育子嗣的重任,这为文学世家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常熟的士绅贵族也多设有义庄、义田,这为家族教育提供了充裕的经济支持。母教与义庄的兴盛直接推动了虞山地区科举事业的发展,由此造就了众多科举世家。举业兴盛的家族,其文学创作也往往可以取得丰硕成就。家集和乡镇诗歌选本是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交互与呈现的重要载体,文学世家以保存家族文脉、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得益于对虞邑乡贤的感召、旧学知识的累积和发达报刊业,清末民初虞邑文人的结社酬唱活动特别频繁。它们勾连起家族内部、家族之间、虞邑与其它地区的诗歌交往活动,并为丰富和传播虞邑诗学做出贡献。晚清民国的虞山诗坛涌现出许多极具代表性、影响巨大的文学世家。孙原湘引领了虞邑的性灵诗风,他是虞山乾嘉诗坛向晚清诗坛过渡的关键。清末民初,孙原湘的裔孙孙雄在经学、诗文创作、选诗等领域均有建树,孙雄在承继家学的同时,也能够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家族诗学作出适时调整。杨氏家族的学诗过程有明显的宗宋倾向,杨沂孙在咸同时期创作了大量忧时悯乱的作品。杨圻诗学盛唐,这与其家族诗学异趣,也在清末民国的诗坛独树一帜。翁心存雅好苏轼而独崇唐诗,“结道光前宗唐之局”。翁同龢推崇苏轼、黄庭坚,诗歌重典实、尚真挚,显赫的政治地位更是助力他成为清末虞山诗坛的盟主。清初钱谦益、二冯、钱陆灿等人领衔的“虞山诗派”,其诗论主张在清末民初再次兴盛。汪氏、钱氏与单氏家族是追效钱氏诗学的代表。钱氏家族直承钱谦益兼采众长而去门户之见的诗学思想。汪氏家族与单氏家族则通过学习钱陆灿、钱良择、陈祖范、王应奎等人的诗学思想,上承钱谦益“学人之诗”的传统。庞氏、张氏家族是宗二冯诗学的典范,庞树典、庞树阶以及张鸿均学习李商隐,他们是清末吴下西昆派的主要力量。宗氏家族学诗兼采众长而自出机杼,诗歌反映时变,颇能代表虞山地域诗学的诗史精神。民国时期的宗威将诗歌融入大学课堂,影响了一批批青年学子的旧体诗词创作。

江炅坡[10](2019)在《晚清周汉反教案再研究》文中认为周汉反教案发生在1890年代,前后历时8年,多次引起外交冲突。这是一起在籍士绅反洋教事件,牵涉政治、外交、法律等多方面因素。为了妥善解决周汉案中存在的“两难”情况,清政府相关主办官员仔细斟酌周汉的罪名认定,并多次改变对周汉的处理策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周汉反教案的起源问题,认为杨格非(Griffith John,1831-1912)与嘉托玛(Christopher Thomas Gardner,1842-1914)等人所代表的外国势力推动了此案的形成,并促进了湖南反教形象的塑造。在探讨外部因素的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清政府内部的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了两湖督抚斗争对清政府转变处理策略的影响。与此同时,本文补充论述了 1892-1898年间中外双方围绕周汉的交涉过程,丰富了周汉反教案的内容。经过论证,本文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认为陈宝箴逮捕周汉,是在对国内外形势判断后的主动选择,而非迫于英国领事压力的结果,并由此探讨了清政府教案政策的转变问题。此外,本文运用《宁乡大屯营周氏四修族谱》等新材料,探究了周汉的早年经历及其关系网络。这不仅丰富了周汉的人物形象,还有助于理解清政府多次转变处理策略的具体原因。最后,本文还将周汉反教案置于更长的时段进行观察,考察了 1898年代迄今周汉形象的变化过程,借以把握中国近现代思潮变迁的脉络。

二、翁同和与晚清政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翁同和与晚清政局(论文提纲范文)

(2)晚清皇嗣与大礼议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来源和文章构思
第一章 光绪继位所引发的大礼议之争
    第一节、同治皇后及后嗣的争议
    第二节、穆宗帝后升祔大礼议
    第三节、围绕皇帝本生父的各种争议
    小结
第二章 己亥建储所引发的中外关注
    第一节、戊戌政变后的废帝图谋及国内外反应
    第二节、己亥建储
    第三节、大阿哥的废黜
    小结
第三章 溥仪继位所引起的礼仪争议
    第一节、关于立嗣溥仪的争议
    第二节、有关光绪和慈禧葬祭的争议
    第三节、监国摄政王载沣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黄体芳清议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黄体芳相关研究
        1.2.2 晚清清流群体研究
    1.3 史料、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2.黄体芳生平与晚清清流概况
    2.1 黄体芳生平
    2.2 旧:固守纲纪
    2.3 新:变法自强
3.黄体芳在“丁戊奇荒”时期的清议
    3.1 “丁戊奇荒”及所暴露官场问题
    3.2 “知民情”与“斥奸邪”
    3.3 救灾之策
4.黄体芳与光绪初年的对外交涉
    4.1 黄体芳与中俄伊犁交涉
        4.1.1 中俄伊犁交涉问题的产生
        4.1.2 崇厚处分问题
        4.1.3 主张力修战备
    4.2 黄体芳请索还琉球
        4.2.1 中日琉球谈判的概况
        4.2.2 请驻日使臣索还琉球
    4.3 中法战争时的议论
5.余论
    5.1 黄体芳晚年的清议
    5.2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晚清中国对俄修西伯利亚铁路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一)选题背景与来源
        (二)选题简介
    二、选题论证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一)资料概况
        (二)研究现状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
    五、相关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概念界定
第一章 1886 年前中国朝野对俄修西伯利亚铁路的应对
    一、1886 年前西伯利亚铁路兴修计划在俄国的浮沉
    二、俄修西路消息传入前国人对铁路态度的发展与转变
    三、俄欲修路消息的传入和舆论的积极应对
    四、朝中的争论及统治者态度的转变
第二章 甲午战前的中俄铁路竞赛
    一、西伯利亚铁路的兴办
        (一)西伯利亚铁路动工
        (二)维特与西伯利亚铁路
    二、清廷筑路防俄政策的落实
        (一)津通铁路的争议与缓筑
        (二)关东铁路的筹建与兴办
        (三)驻外公使及其他官员对俄修铁路的关注和反应
    三、媒体和士人的应对
        (一)媒体的报导和建议
        (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看法
        (三)一般士子的见解
第三章 甲午战后清政府的挣扎与妥协
    一、中俄关于“借地筑路”的早期准备和初步交涉
        (一)俄国“借地筑路”想法的产生与确定
        (二)清政府“自造铁路与彼相接”认知的形成
    二、中俄正式交涉及密约的签订
        (一)中国内政外交的转变及对“借地筑路”的影响
        (二)《中俄密约》的签订
    三、关于中东铁路问题的谈判
第四章 德占胶澳期间清政府的再次让步
    一、关于铁路路线南移的交涉
        (一)俄国铁路改线要求的提出
        (二)东北地方官员的强烈反对
    二、关于修建铁路支线的交涉
        (一)俄国侵占旅大及清政府对此的应对
        (二)《旅大租地条约》的签订
        (三)铁路支路修筑细则的谈判
第五章 义和团事变前后东北地方政府及民众的反应
    一、东北地方政府的反应
        (一)针对铁路修建实行的具体措施
        (二)义和团运动期间对铁路态度的变化
    二、东北民众的反应
        (一)义和团运动前的反勘路、反占地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中抗路斗争的扩张及恶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1903 年中东铁路走势图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论端方的吏治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选题意义
    (二)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端方的成长与仕宦经历
    (一)端方的成长环境
    (二)端方的仕途与出国考察的经历
    (三)端方的交游
二、端方吏治思想的内涵
    (一)为官爱民,重视牧令
    (二)主张变革官吏管理和培养制度
    (三)教化为先,兴学为要
    (四)端方的立宪主张
三、端方在吏治上的具体实践
    (一)变通旧制,锐意求新
    (二)严查官吏,激浊扬清
    (三)保举、奖励人才
    (四)推行宪政的实践
余论:端方吏治思想与实践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6)晚清官场生态艺术研究——李鸿藻、翁同龢往来信札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余论

(7)晚清文学中的公使形象 ——以张荫桓、洪钧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史传与实录中的张荫桓、洪钧形象
    第一节 晚清名臣的史传叙述
        一、张荫桓:从“绝域使臣”到“罪魁”
        二、洪钧:“嗜学、通经史”的出洋状元
    第二节 日记、书信、奏稿、电函视域下的二人形象
        一、张荫桓:中西纪事与公务汇报中的“能吏”
        二、洪钧:勤勉务实而不敢任事的“庸臣”
    第三节 域外游记中的出洋使臣
        一、张荫桓《三洲日记》:使西体验与文化反思
        二、张德彝《航海五述奇》:随员笔下的“洪星使”
    第四节 社会舆论与近人评价
        一、报刊及翁同龢等人对张荫桓的评价
        二、报刊及赛金花等人眼中的洪钧
第二章 晚清文学中的张荫桓、洪钧形象
    第一节 诗文:晚清公使的“自我呈现”
        一、张荫桓:宦海升沉与诗风转变
        二、洪钧:才思精敏与学问优长
    第二节 小说:“外交大臣”的市井传奇
        一、《宦海潮》等文本:张荫桓的戏剧人生
        二、《孽海花》等小说:状元与名妓的爱情传奇
    第三节 其它文学体裁中的公使形象
        一、从晚清文人笔记管窥张荫桓、洪钧侧影
        二、《红棉叹》与《彩云曲》中的张荫桓、洪钧形象
第三章 公使形象衍变的成因及意义
    第一节 公使形象的发展衍变
        一、小说等对历史文本的继承与发展
        二、小说等对历史文本的遮蔽与异化
    第二节 公使形象衍变的成因
        一、文体创作差异
        二、形象传播差异
    第三节 文史互证:真实性与艺术性的交织
        一、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辩证互补
        二、文学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及时代折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清末袁世凯用人思想与用人实践研究 ——以抚东督直时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视角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袁世凯成长历程与晚清早期现代化趋势
    一、袁世凯的家世
    二、袁世凯自身条件和个人抱负
    三、早年从军和驻节朝鲜的经历
    四、晚清早期现代化趋势与变局人才应对
第二章 袁世凯用人群体及其扩大
    一、起步:驻节朝鲜时期(1882-1894)
    二、初步崛起:小站练兵时期(1895-1899)
    三、快速扩充:巡抚山东时期(1899-1901)
    四、全面扩张:总督直隶时期(1901-1907)
第三章 袁世凯巡抚山东时期的用人实践
    一、任用新军,镇压义和团
    二、办理教案、路案,交涉列强
    三、督办河工,造福一方
    四、加入东南互保,保境安民
    五、任用洋务人才,开启山东早期现代化
第四章 袁世凯总督直隶时期的用人实践
    一、接收天津,维护主权——折冲樽俎的唐绍仪
    二、创办巡警,维护治安——长于缉捕的赵秉钧
    三、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小站练兵的老底柱
    四、提倡实业,发展经济——实业专家周学熙
    五、收回利权,京张铁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六、废除科举,广兴教育——深裨学务的严修
第五章 袁世凯的用人思想和特点
    一、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二、恩禄相结,笼络人才
    三、重视学校,培育新才
    四、整顿吏治,慎选重育
    五、破除畛域,兼容并蓄
    六、不用私人,不念私仇
    七、礼贤下士,待人友善
    八、兼备德才,绝对服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三、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回顾
    四、既往研究成果的反思
    五、研究内容概述
上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形成
    第一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人的诗学思想演进
        第一节 道咸时期虞山诗坛:“性灵”风落潮与“虞山诗派”回春
        一、延续、修正孙原湘的性情说
        二、承继清初虞山诗派
        三、虞山诗人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的现实书写
        第二节 同光宣时期虞山诗人对宗宋祧唐及宗唐诗学传统的坚守
        一、承继钱谦益宗宋祧唐的诗学思想
        二、与同光体异趣的宗宋诗人
        三、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虞山宗唐诗风
        四、光宣时期虞山诗坛的新诗接受者及革命诗人
        第三节 民国时期虞山诗人的诗史精神与诗学宗向新变
        一、虞邑诗人对钱谦益的尊崇
        二、宗唐诗人的诗学变化及革命诗人的诗风转变
        三、虞山诗人保存国粹的努力
        四、虞山诗人重视乡邦文化建设
    第二章 乡邦文化与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发展
        第一节 虞山文人诗歌中的“红豆”意象——兼谈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进程
        一、芙蓉庄红豆与虞山文人的“红豆”情结
        二、虞山红豆诗歌的多样内涵
        三、民国时期虞邑文人引领的红豆研究热潮
        四、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过程
        第二节 藏书、读书与虞山文人的诗歌创作
        一、虞山藏书流派的形成及其特色
        二、藏书、读书、诗歌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 诗画互动关系与虞山文人题画诗创作
        一、虞山画派的艺术特色及诗画的互动关系
        二、以人物情事为主的题画诗
        三、虞邑题画诗创作的家族性
        四、以画理阐诗学
    第三章 才媛、义庄、科举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形成
        第一节 才媛与文学世家网络的形成、延续
        一、文学夫妻
        二、母教与家学的传承
        第二节 义庄、家训与家族教育
        一、义庄为家族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二、家训为家族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节 科举与诗书之家
        一、科举:世家望族形成与维持的正途
        二、科举仕宦对诗歌创作既促进又制约的双重关系
        三、科举家族对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贡献和影响
    第四章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交互与呈现
        第一节 常熟家集的编刊及其文化意蕴——以对家集序跋为中心的考察
        一、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存目及其时间分布
        二、家集:家谱的另一种呈现形态
        三、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形态
        四、家集的主要内容:诗歌与试艺
        五、家集中的女性
        第二节 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编选及其诗学特色
        一、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
        二、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编选
        三、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选诗特征
        第三节 结社酬唱活动盛况
        一、晚清民国虞山地区诗社简况
        二、晚清民国虞山地域文士联吟酬唱活动
        三、晚清民国虞山文士结社酬唱之风兴盛原因、特色及对地域诗学的贡献
下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专题研究
    第五章 虞山诗坛“性灵诗风”的风靡与消解——以孙氏家族为考察对象
        第一节 孙原湘与晚清虞山诗坛的演进
        一、虞邑文化与孙原湘诗学理念的形成
        二、孙原湘与吴蔚光诗歌创作理路的异同
        三、“性灵之风”与嘉道时期的虞山诗坛
        四、清末民初性灵诗风的消解
        第二节 孙雄诗学思想中的家学渊源——兼谈《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编刊及选诗理念
        一、性情·诗史·忠孝——孙雄于孙原湘诗学思想的继承
        二、《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刊印
        三、由《四朝诗史·甲集》论及孙雄的选诗理念
    第六章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与诗学宗向变化
        第一节 晚清民国虞山杨氏家族行传、着述
        第二节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兼论杨沂孙诗作中的劫后记忆
        一、杨景仁:诗学陶、苏,诗风本色无雕琢
        二、杨希钰:诗近陶、苏、陆,诗风率直
        三、杨沂孙诗歌内容与诗学宗向
        第三节 清末民国杨氏家族诗学代表——力振唐音的杨圻
        一、杨圻研究综述及上图藏《江山万里楼诗钞》誊清稿本发掘
        二、杨圻宗唐趣尚
        三、杨圻诗学风格的转变
    第七章 翁氏家族的隆起及其在清末虞山诗坛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民国常熟翁氏家族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一、家庭教育与幕府生涯——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
        二、翁心存的诗歌创作
        三、翁心存对子女及虞邑后学的教育与提携
        第三节 从消遣到遮蔽:翁同龢诗歌创作的心理变迁
        一、翁同龢诗集的刊印及文献缺失
        二、“君亦能诗耶”:翁同龢居京时期的诗歌创作
        三、古籍的鉴赏、收藏活动与翁同龢的诗歌创作
        四、翁同龢晚年诗歌中的“庙堂”想象
    第八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坛的“唐宋兼采”——以汪氏、钱氏、单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汪氏家族的学韩风尚
        一、汪氏家族的“状元诗人”
        二、汪佑南
        第二节 兼采众长、关注民生:虞山钱氏家族的诗学及诗艺
        一、钱氏家族的世袭及对钱谦益的追忆
        二、钱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三、钱育仁领导下的虞社
        第三节 晚清民国虞山单氏家族诗学研究
        一、诗法少陵与昌黎:康乾时期的单氏诗人
        二、兼采众家:晚清的单学傅与单良玉
        三、《海虞诗话》的编纂及其编选特色
    第九章 虞山文学世家的西昆风尚——以庞氏、张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庞氏家族的崛起及庞树阶“不专事色相”的西昆诗风
        一、庞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着述
        二、积学励行与“贻安堂”庞氏的崛起
        三、虽尚西昆然更崇本色——庞氏家族的诗学实践与新变
        第二节 张氏家族的诗风演进与张鸿掀起的清末虞山西昆热潮
        一、张燮的藏书与写诗
        二、张定鋆
        三、伉俪情深的张蓉镜与姚畹真
        四、吴下西昆的旗帜——张鸿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第三节 清末民初吴下西昆的诗风演进、诗歌理念及其诗学成就
        一、“西砖酬唱”与清末吴下西昆诗风的兴起
        二、吴下西昆的诗歌理念及其兴盛原因
        三、以史入诗、以诗鉴史——吴下西昆的诗学特色及其艺术上的得失
    第十章 宗氏家族兼采众长与自抒机杼诗学路径的形成——兼论民国教授诗人宗威、宗白华
        第一节 虞山宗氏家族的源流世系与诗文着述
        第二节 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晚清宗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一、吾家多闺秀,俱各擅文辞
        二、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
        三、宗氏家族的诗学主张
        第三节 传道授业、竞艳诗坛——民国宗威、宗白华的诗歌创作
        一、宗威的诗歌活动
        二、宗白华的旧体诗创作及其诗学思想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晚清周汉反教案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周汉反教案的调查与交涉(1890-1891)
    第一节 长江教案期间的外国舆论
    第二节 杨格非追查教案的发现
    第三节 列强眼中的周汉反教案
第二章 周汉与宁乡周氏家族的关系网络(1390-1903)
    第一节 宁乡周氏家族的早期发展(1390-1850)
    第二节 湘军与周氏家族的际遇(1850-1903)
    第三节 周汉的早年经历及其人脉(1861-1890)
第三章 周汉反教案的处置(1891-1892)
    第一节 “从缓察办”策略的出台
    第二节 两湖督抚的权力斗争
    第三节 恽祖翼赴湘查办结果
第四章 周汉反教案的后续交涉(1892-1898)
    第一节 英法领事赴湘事件
    第二节 反教风波之后的湖南、周汉与周氏家族
    第三节 周汉案的后续交涉与落幕
第五章 周汉形象的符号化及其流变(1898-2018)
    第一节 排外旧党与湖南维新期间的周汉形象(1898-1900)
    第二节 反教士绅与清末民初的周汉形象(1900-1930)
    第三节 1930年代以降的周汉形象变化(1930-201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周汉的评论资料辑录(1898-2018)
附录二 周汉生平大事年表
作者简介

四、翁同和与晚清政局(论文参考文献)

  • [1]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公案再考[J]. 陈健鸿. 近代中国, 2021(01)
  • [2]晚清皇嗣与大礼议之争[D]. 刘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3]黄体芳清议活动研究[D]. 杜永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晚清中国对俄修西伯利亚铁路的反应[D]. 王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论端方的吏治思想与实践[D]. 王怡晴.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晚清官场生态艺术研究——李鸿藻、翁同龢往来信札考释[J]. 李文君. 创意与设计, 2019(05)
  • [7]晚清文学中的公使形象 ——以张荫桓、洪钧为中心[D]. 许萌. 河南大学, 2019(01)
  • [8]清末袁世凯用人思想与用人实践研究 ——以抚东督直时期为中心[D]. 朱晓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D]. 吕姝焱.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晚清周汉反教案再研究[D]. 江炅坡. 浙江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翁同和与晚清政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