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鞘膜积液手术方法的改进

小儿鞘膜积液手术方法的改进

一、小儿鞘膜积液术式的改进(经腹横纹切口行鞘突管高位结扎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星[1](2021)在《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学习曲线及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的学习曲线以及单孔腹腔镜与开放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 回顾性研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8年10月10日至2020年9月1日开展的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病例。通过收集病历资料和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偏侧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对侧异时性腹股沟疝、切口外观满意度等临床资料。腹腔镜手术的病例根据主刀医生进行分组,以单侧修复的手术时间作为手术熟练程度的指标。根据单侧修复的手术时间和每个外科医生的累计修复次数绘制学习曲线。采用累积和分析法描绘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的学习曲线,确定进入学成期的病例。评估并比较每位外科医生进入学成期所需修复次数。选取进入学成期的腹腔镜手术病例,与开放手术病例进行比较。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偏侧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剂使用、术后住院时间、外观评分、住院满意度以及相关并发症(切口感染、术后长期疼痛、疝复发、阴囊水肿、阴囊血肿、皮下气肿、继发性鞘膜积液、获得性隐睾、睾丸萎缩、输精管损伤)。结果 纳入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学习曲线研究的74例患儿中,男性42例,女性32例,单侧66例,双侧8例。16例术前诊断为单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均予以结扎。根据主刀医生分为3组,各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偏侧性和学成期单侧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学习曲线的最佳拟合模型为三次方曲线,分别在累积至第22、9、9次时跨越顶点。以此将学习曲线划分为学习期和学成期两个阶段。学习期和学成期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偏侧性和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期和学成期病例单侧修复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2.61±8.22和18.16±4.40 min min,双侧同时修复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2.80±11.76 min和30.79±3.8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取进入学成期的46例腹腔镜手术病例和进行开放手术的288例病例进行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单侧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外观评分及住院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单侧手术时间分别为15.44±4.40 min和18.16±4.40 min,双侧手术时间分别为25.89±8.60 min和30.79±3.8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出现1例并发症(占总数2.2%);开放组出现6例并发症(占总数2.1%)。结论 单孔腹腔镜腹股沟斜疝内环腹膜外结扎术的学习曲线,通过累积和分析可以明确区分为学习期、学成期两个阶段。对于已掌握腹腔镜操作和腹股沟斜疝开放手术的外科医师,跨越学习曲线需累积9~22次修复次数。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与开放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方面都是安全、有效的选择,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来观察复发、对侧异时性腹股沟疝以及输精管损伤等长期并发症。

代卉[2](2020)在《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改良双钩疝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改良双钩疝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鞘膜积液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经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改良双钩疝针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86%(8/35)、2.86%(1/35)。对照组和观察组复发率分别为28.57%(10/35)、5.71%(2/3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改良双钩疝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儿康复,术后不易复发。

陈锦荣,陈文有,王燕惠,叶风光,杨锋彬,简紫微[3](2020)在《单孔腹腔镜与腹股沟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单孔腹腔镜与腹股沟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633例鞘膜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4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组(303例)及开放手术组(243例)。腹腔镜组患儿采用单孔腹腔镜单次双线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开放手术组患儿采用腹股沟小切口手术。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腹腔镜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单侧(17.9±2.5)min、双侧(27.7±2.6)min]分别短于开放手术组[(24.9±3.3)、(40.8±3.1)min],住院时间[(2.6±0.7)d]短于开放手术组[(3.9±1.6)d],术中出血量[(1.2±0.4)ml]少于开放手术组[(2.2±1.0)ml],住院费用[(6076.5±496.6)元]高于开放手术组[(3665.1±444.3)元],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0.7%)低于开放手术组(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腹腔镜组患儿的复发率(0.7%)与开放手术组(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单次双线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安全有效,较腹股沟小切口手术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张家德,胡小华,钟陈,张平锋[4](2020)在《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900例小儿鞘膜积液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观察组采用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的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确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曹志清[5](2019)在《双孔腹腔镜下自制改良疝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经脐单部位双孔腹腔镜下改良疝针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大样本疗效分析。方法病例来自2003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及黄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共5745例。A组4135例采用双孔腹腔镜下改良疝针鞘状突高位结扎术,B组1169例采取经脐单切口腹腔镜,C组215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D组226例采用双钩针腹腔镜手术。对四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再分析经脐单部位双孔腹腔镜下改良疝针在新生儿及婴幼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最后对比改良疝针与普通疝针在经脐单部位双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等方法。结果574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个月至14年。A、B、C、D各组之间的性别比率、单侧及双侧疝的构成无差异性。A组与B组比较:单侧及双侧手术时间均显着缩短(P<0.05),术后复发率显着降低(P<0.05),住院时间无差异,两组术中均未损伤髂血管、精索血管及输精管,术后无睾丸萎缩及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A组与C组比较:单侧及双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着缩短(P<0.05),术后复发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术中均无损伤髂血管、精索血管、输精管及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C组术后有2例出现同侧睾丸萎缩。A组与D组比较:单侧及双侧手术时间均显着缩短(P<0.05),术后复发率显着降低(P<0.05),术中均未损伤输精管和髂血管,术后均未发生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通过进一步提取新生儿及婴幼儿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手术时间A组均较其他组明显缩短(P<0.05);除住院时间A组比C组短(P<0.05),同侧复发率A组低于B组(P<0.05),对侧复发率A组低于C组(P<0.05),阴囊血肿A组低于C组(P<0.05),剩余观察指标A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过长期大样本分析发现,双孔腹腔镜下改良疝针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新生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更短,复发率更低,有望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马亚贞[6](2018)在《单孔腹腔镜技术在隐睾症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治疗可触及型隐睾症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治疗可触及型隐睾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取脐部5mm切口置入腹腔镜辅助探查,取患侧阴囊横切口分离至腹股沟管外环口,腔镜引导下提出鞘膜囊,抓住睾丸拖出体外,记录睾丸大小、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的发育情况,充分游离精索,将睾丸无张力引降至阴囊内,用双钩疝针法在腹腔镜监视下自腹膜外高位结扎鞘突管。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该手术的所有患者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21例患者23侧腹股沟内睾丸全部成功引降至阴囊内,其中1例中转为常规腹腔镜睾丸固定术,其余20例22侧睾丸在单孔腹腔镜监视下经阴囊入路成功引降固定。2.左侧隐睾7例、右侧隐睾12例、双侧隐睾2例,合并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9例,术中新发现右侧隐睾合并左侧内环口未闭合3例,均于腹腔镜下行睾丸固定加疝囊高位结扎术。6个睾丸位于腹股沟管近外环口处;14个睾丸位于腹股沟管中段,3个睾丸位于腹股沟管近内环口处。3.患者中位年龄2岁。按年龄分组,小于2岁者13例,平均手术时间(34.23±8.62)min,大于2岁者8例,平均手术时间(43.75±9.16)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围手术期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睾丸均停留在阴囊内,外观良好,左右阴囊对称,未发现睾丸回缩、萎缩、鞘膜积液和腹股沟疝等并发症。第二部分两种腹腔镜睾丸固定术治疗隐睾症的疗效对比目的:对比观察常规三孔腹腔镜与改良单孔腹腔镜睾丸固定术治疗小儿隐睾症的疗效,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适应症和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83例一期腹腔镜睾丸固定术的隐睾患儿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28例经常规三孔腹腔镜手术,B组55例经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记录患者年龄、睾丸位置、侧别、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患儿年龄6个月-11岁,中位年龄2岁,所有睾丸均成功完成引降固定,其中单孔中转为三孔手术5例,包括3例双侧隐睾和2例高位隐睾,均计入A组。2.两组间平均年龄基本相同,A组28例平均手术时间(35.71±10.16)min,其中高位不可触及型3例(10.17%),双侧隐睾10例(35.71%),合并腹股沟斜疝3例(10.71%);B组55例平均手术时间(31.64±8.72)min,与A组平均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3),其中高位不可触及型5例(9.09%),双侧隐睾2例(3.64%),合并腹股沟斜疝9例(16.36%)。3.手术顺利,未见术中大出血、精索损伤、膀胱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除A组中1例于术后24个月发生睾丸萎缩外,无疝气、鞘膜积液、睾丸回缩等并发症。第三部分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治疗可触及型隐睾症与其它手术入路的临床对比研究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四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可触及型隐睾症的手术效果和预后情况,探讨不同类型隐睾症的最优治疗方案,为临床选择更合适的手术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一期睾丸固定术治疗的可触及型隐睾症患者698例。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腹股沟切口睾丸固定术组(TIO组)、常规三孔腹腔镜睾丸固定术组(LO组)、经阴囊睾丸固定术组(TSO组)和单孔腹腔镜监视下经阴囊睾丸固定术组(LATO组)四组。对手术年龄,睾丸位置,侧别、合并症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不同术式、不同隐睾类型的构成比。结果:1.患者中位年龄2岁(6个月-18岁)。所有698例患者均完成一期睾丸固定术,成功率为99.71%(696/698)。2.TIO组161例,术后睾丸萎缩1例;LO组59例,中转TIO组1例;TSO组249例,术后睾丸回缩1例,经TIO手术行二次引降固定成功;LATO组229例,因游离不充分中转LO组18例,因术中出血中转TIO组1例。3.LATO手术占所有小龄组手术的37.84%,小龄患者在LATO手术组内占比68.12%明显高于其他手术组;LO组比TIO、TSO更适合腹股沟型隐睾、双侧隐睾;LATO比TIO、TSO、LO更适合处理合并疝气、鞘膜积液的隐睾,LO比LATO更适合处理腹股沟型隐睾和双侧隐睾,TSO比LO、LATO更适用于外环口附近隐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治疗可触及的腹股沟型隐睾安全、有效,腹股沟损伤小,美容效果佳;对于合并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的患者,可同时高位结扎疝囊或鞘突管;对年龄小于2岁的患儿,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操作更简单快捷。2..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安全有效,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疗效相同,美容性更好;合并腹股沟斜疝时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可做为小儿隐睾隐瘢痕治疗的选择之一。对于高位不可触及型隐睾或双侧隐睾,引降有张力时,常规腹腔镜手术更有优势。对于腹腔内高位隐睾,一期手术引降困难时,可考虑分期手术避免睾丸萎缩。3.四种手术入路各有利弊。腹腔镜入路手术适合治疗腹股沟型隐睾、合并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的隐睾及双侧隐睾,其中小龄患者先选择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手术,如引降张力高、需要腹腔镜辅助游离者,则中转为常规三孔腹腔镜手术。单纯经阴囊入路手术损伤小,效果确切,适合治疗外环口附近的低位可触及型隐睾。经腹股沟入路睾丸固定术在处理手术部位出血、术后复发等意外中仍有重要价值。

张旭辉,王玮,孟庆明,罗添华,孙玉芳[7](2018)在《隐蔽切口手术入路鞘膜积液修补术117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儿鞘膜积液大多采用传统的经腹股沟区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及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治疗。传统手术存在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手术切口比较明显、不美观等缺点。而腹腔镜手术存在时间长、麻醉复杂、腹壁血管出血、内环口线异物感、疝囊积气、脐部切口疝、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多等缺点。近年来,我科采取隐蔽切口手术入路进行鞘膜积液修补

舒向晖[8](2017)在《经外环横行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外环横行小切口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5年12月间我科经外环横行小切口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80例鞘膜积液患儿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8(19)岁。右侧病变45例,左侧病变35例,其中交通性鞘膜积液66例,精索鞘膜积液10例,睾丸鞘膜积液3例,复发鞘膜积液1例。结果本组80例患儿全部治愈,平均手术时间15(1025)min,平均出血量1.5(0.52)ml。术后平均1.5(13)d出院。无输精管及精索血管损伤、医源性睾丸回缩、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结论经外环横行小切口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疗效确切,且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胡永生,袁屋生[9](2014)在《腹横纹横形小切口并皮肤拉拢法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采用腹横纹横形小切口并皮肤拉拢法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5月2012年12月在遂川县巾石乡中心卫生院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患儿80例,将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腹横纹横行小切口并皮肤拉拢法组(改进组)和传统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瘢痕等。结果改进组的切口长度为(1.5±0.55)cm,对照组为(3.3±0.45)cm,改进组的手术时间为(20±9)min,对照组为(34±10)min,改进组的住院时间为(2.7±1)d,对照组为(4.8±1.5)d,改进组的住院费用为(1450±150)元,对照组为(1980±150)元,改进组的术后切口瘢痕为(1.5±0.55)cm,对照组为(3.3±0.45)cm,两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组手术切口优于对照组。结论腹横纹横形小切口并皮肤拉拢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切口小、损伤小、操作简单、切口美观无明显瘢痕、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王玉丽,吕海潮,程永立[10](2014)在《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复发性小儿鞘膜积液28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小儿复发性鞘膜积液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小儿鞘膜积液的特点,设计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首先用5号小儿头皮静脉针对积液进行缓慢抽吸,继之采用皮下环投影处顺皮纹做长0.81.0cm的横切口,行鞘状突管高位结扎术,共治疗小儿复发性鞘膜积液28例。结果:小切口治疗小儿复发性鞘膜积液,疗效满意,创伤小,恢复快,麻醉清醒后即可进食及出院,术后不应用抗生素,不换药,不拆线。结论: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复发性鞘膜积液,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切口无明显瘢痕,外形美观,疗效满意,可替代传统的大切口治疗小儿复发性鞘膜积液。

二、小儿鞘膜积液术式的改进(经腹横纹切口行鞘突管高位结扎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鞘膜积液术式的改进(经腹横纹切口行鞘突管高位结扎术)(论文提纲范文)

(1)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学习曲线及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2.1 术前评估及准备
        2.2.2 水分离腹壁缝合器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斜疝内环腹膜外结扎术
        2.2.3 开放小切口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2.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学习曲线
    3.2 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与开放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对比
4 讨论
    4.1 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学习曲线
    4.2 手术要点
        4.2.1 腹腔镜手术要点
        4.2.2 开放手术要点
    4.3 单孔腹腔镜与开放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对比及分析
        4.3.1 手术时间比较
        4.3.2 手术切口比较
        4.3.3 术后疼痛的比较
        4.3.4 对侧鞘状突未闭的治疗
        4.3.5 并发症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2)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改良双钩疝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手术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
    2.2 并发症
    2.3 复发
3 讨论

(3)单孔腹腔镜与腹股沟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手术完成情况
    2.2 两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4)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2.3 两组手术成功率的比较
3 讨论

(5)双孔腹腔镜下自制改良疝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基础理论及解剖
    1. 前言
    2. 腹股沟区的解剖特点
    3. 发病率及病因
    4. 病理分型
    5. 临床表现
    6. 常见的诊断方法及容易混淆的疾病
    7. 治疗方式的选择
    8.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机的把握
    9.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的原因分析
    10.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创新性及可行性分析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安全性及优势分析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分组
    3. 手术方法和分组
    4. 观察指标
    5. 数据分析
    6. 结果
    7. 讨论
    8.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在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中的应用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分组
    3. 手术方法
    4. 观察指标
    5. 数据分析
    6. 结果
    7. 讨论
    8.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在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分组
    3. 手术方法
    4. 观察指标
    5. 数据分析
    6. 结果
    7. 讨论
    8.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改良疝针与普通疝针的对比分析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分组
    3. 手术方法
    4. 观察指标
    5. 数据分析
    6. 结果
    7. 讨论
    8.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综述—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进展
    1. 发病机制
    2. 手术方式
    3.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势
    4.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展望
    5. 参考文献
附录
成果
致谢

(6)单孔腹腔镜技术在隐睾症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治疗可触及型隐睾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两种腹腔镜睾丸固定术治疗隐睾症的疗效对比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囊入路睾丸固定术治疗可触及型隐睾症与其它手术入路的临床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隐睾症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隐蔽切口手术入路鞘膜积液修补术11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经外环横行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腹横纹横形小切口并皮肤拉拢法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手术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手术和恢复情况的比较
    2.2两组的随访情况
3讨论
    3.1技术优势
    3.2手术操作要点

(10)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复发性小儿鞘膜积液28例(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四、小儿鞘膜积液术式的改进(经腹横纹切口行鞘突管高位结扎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学习曲线及临床效果分析[D]. 赵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2]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改良双钩疝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J]. 代卉. 河南医学研究, 2020(22)
  • [3]单孔腹腔镜与腹股沟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比较[J]. 陈锦荣,陈文有,王燕惠,叶风光,杨锋彬,简紫微. 中国当代医药, 2020(15)
  • [4]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J]. 张家德,胡小华,钟陈,张平锋. 中国当代医药, 2020(10)
  • [5]双孔腹腔镜下自制改良疝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研究[D]. 曹志清.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6]单孔腹腔镜技术在隐睾症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分析[D]. 马亚贞.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2)
  • [7]隐蔽切口手术入路鞘膜积液修补术117例分析[J]. 张旭辉,王玮,孟庆明,罗添华,孙玉芳.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8(08)
  • [8]经外环横行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J]. 舒向晖.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7(01)
  • [9]腹横纹横形小切口并皮肤拉拢法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J]. 胡永生,袁屋生. 中国当代医药, 2014(15)
  • [10]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复发性小儿鞘膜积液28例[J]. 王玉丽,吕海潮,程永立. 中国社区医师, 2014(02)

标签:;  ;  ;  ;  ;  

小儿鞘膜积液手术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