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苦参液对EAC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复方苦参液对EAC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一、复方苦参液对EAC小鼠的抑瘤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珂欣[1](2021)在《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文中提出选题依据:肝癌是世界上流行最高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外科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但患者5年内生存率低于30%。因此,探索肝癌发病机制和防治肝癌药物作用机制,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迫切需求。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中国已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尤其是癌肿疼痛和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肝癌。临床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症状,且辅助双介入治疗,联合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化疗均有显着的疗效。实验药理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可显着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调控细胞周期。然而,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其它肝癌动物模型中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是否具有抑制肝癌转移的作用?除调控凋亡和周期相关信号通路之外,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具体机制还有哪些?其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仍然不清晰,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从体内外明确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其次,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最后,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临床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组分新药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为其他中药注射剂防治肿瘤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目的:(1)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理作用。(2)构建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探寻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3)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阐释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实验,以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肝脏组织的一般和病理学观察及血清生化指标,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大鼠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胞粘附、伤口愈合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以及趋化运动实验,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将代谢组学分析、数据收集、网络算法、生物信息学工具相结合,使用一种称为Dijkstra算法模拟药物靶点对疾病分子网络的传播效应,识别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3)通过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高含量成分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聚焦含量高且活性强的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的关键靶点和通路,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对预测关键靶点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行体内外验证,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肝癌的机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阐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最后,整合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结果:(1)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显着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克隆形成;1.5和3 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改善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癌大鼠肝细胞结构的损伤,并不同程度回调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酰基转肽酶(γ-GT)的水平,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1和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显着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趋化运动能力,能显着增加细胞-细胞粘附和抑制细胞-基质粘附,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2)基于UPLC-MS鉴定出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21个化学成分,多个数据库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21个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成分-靶点网络。随后整合了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277个基因作为疾病基因,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并应用Dijkstra算法计算成分的靶点传播到疾病分子网络的最短距离链17412条,从而根据传播系数识别出11个药效成分群:槐定碱、9β-hydroxylamprolobine、苦参碱、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N-甲基金雀花碱、氧化槐定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醇和(-)-oxylehmannine,并从致病基因和功能通路的覆盖率验证了药效成分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含量高的5个化合物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对具有显着肝癌抑制活性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和N-甲基金雀花碱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构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靶点-相关蛋白网络,预测出关键靶点,在肝癌细胞和大鼠上验证,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增加肝癌细胞和大鼠中CASP3的表达,抑制MMP2,MYC和REG1A的表达。通过对关键蛋白的深入验证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通过下调细胞和大鼠中Vimentin的表达,增加E-cadherin的表达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调节细胞和大鼠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β-catenin和GSK-3β及下游蛋白COX2的表达。同时,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着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β-catenin和COX2表达水平的升高和GSK-3β表达水平的降低;可抑制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迁移和侵袭作用,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癌侵袭转移作用。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与调节代谢通路相关。肝癌大鼠血清和肝脏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均能显着调节两种样本中差异代谢物柠檬酸和乳酸的含量,改善肝癌的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涉及糖酵解过程关键代谢物和代谢酶,且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下游靶点c-Myc可能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对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整合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EMT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主要药效成分可能为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次要药效成分为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氧化槐定碱、氧化槐醇、9β-hydroxylamprolobine和(-)-oxylehmannine。(3)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4)本研究提出的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方法可用于预测成分含量明确的中药复方作用机制。

郑佳彬[2](2020)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题依据:研究背景:恶性淋巴瘤(M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通过肿瘤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不同可将其分为T细胞来源淋巴瘤及B细胞来源淋巴瘤两大类。T细胞淋巴瘤临床较B细胞淋巴瘤较为少见,仅约占所有淋巴瘤的10%-15%。但这类淋巴瘤由于其亚洲人群高发病率、明显的个体异质性、广泛的症状特异性、较差的治疗预后和转归及大多数在治疗2-3年内复发的特点,也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复方苦参注射液由于其抗肿瘤、镇痛、增强免疫等功效,常用于晚期患者的维持治疗及放化疗辅助治疗。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前主任林洪生教授在多年的淋巴瘤患者诊治过程中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治疗缓慢进展的T细胞淋巴瘤,尤以伴以多种形式皮肤损伤的患者效果显着,填补了缓慢进展或除皮肤受累症状外并无其他淋巴结或结外器官受累症状的患者等待观察期无药可用的空白,缓解了患者症状,显着改善生活质量。研究目的:本研究分别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设计,探索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人源淋巴瘤细胞系的干预作用,并在小鼠体内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和探索其免疫调控作用机制。为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有效性是否源于其对淋巴瘤抑制调节作用提供进一步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1.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淋巴瘤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筛选分别培养Hut78(人源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Loucy(人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人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aji(人源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EL4(鼠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5种不同淋巴瘤细胞株。通过比较CCK8及prestoblue敏感度及复方苦参注射液颜色带来的影响,选择prestoblue法作为细胞活力检测试剂。使用prestoblue法及细胞计数法重复验证不同浓度(0.039-5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细胞株干预后24h、48h、72 h、96h后对其增殖的影响。从而筛选增殖抑制有效及敏感的细胞株。1.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对上一步筛选敏感细胞株Hut78、Loucy细胞采用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析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1.3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凋亡的影响对敏感细胞株Hut78、Loucy细胞采用7AAD/AnnexinV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析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内切酶casepase3、casepase7表达进一步证实凋亡的发生。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信号调控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反向蛋白阵列术(RPPA)检测敏感细胞株Hut78经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24h后蛋白表达差异,聚类分析潜在作用通路,蛋白质印迹法(WB)验证相关有效通路蛋白在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的Hut78、Loucy细胞蛋白表达中的影响,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3.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使用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定量检测敏感细胞株Hut78、Loucy经不同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24h后代谢产物表达差异,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影响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机制。4.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动物模型的体内实验研究4.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生存期的影响使用C57BL/6J小鼠构建EL4淋巴瘤动物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2ml/kg、4ml/kg、8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甲氨喋呤(MTX)组,生理盐水组以腹腔注射方式干预荷瘤小鼠14天,观察记录其对瘤体大小、小鼠体重及生存期的影响,探索CKI治疗的最佳剂量。4.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免疫调节及肿瘤能量代谢的影响使用C57BL/6J小鼠构建EL4淋巴瘤动物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最佳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组(2ml/kg,4ml/kg)及生理盐水组以腹腔注射方式干预荷瘤小鼠7天,观察比较瘤体大小,绘制瘤体生长曲线;通过免疫细胞亚群测定检测小鼠肿瘤及脾脏免疫细胞分型表达;通过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进行肿瘤组织代谢产物检测。以进一步验证探索复方苦参注射液体内作用机制;小鼠肿瘤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及Cleave Casepase3 IHC染色用以检测肿瘤组织凋亡情况。以进一步验证探索复方苦参注射液体内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通过细胞活力鉴定的方法学摸索,CCK8及Prestoblue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但复方苦参注射液颜色对Prestoblue读数的影响程度更小。因此选择prestoblue法及细胞计数法重复验证CKI在淋巴瘤细胞增殖中发挥的作用。Prestoblue法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对5种淋巴瘤细胞均显示出生长抑制作用。其中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Hut-78、EL4、Loucy、Jurkat要显着强于B细胞淋巴瘤细胞Raji,在人源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人源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抑制效果最强,Loucy(人源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的抑制效果次之,均呈现显着的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细胞计数法结果与Prestoblue检测结果趋势一致,也进一步验证Prestoblue细胞增殖-活力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及准确性。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CKI处理后Hut-78、Loucy细胞的细胞周期G0-G1,S,G2/M期并未见明显的周期停滞作用。但是subG 1期的比例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增加,提示细胞凋亡在CKI的作用机制中或许扮演着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CKI可以诱导Hut-78、Loucy细胞的凋亡,凋亡相关内切酶casepase3、casepase7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不同的是,CKI在48h更多的引起Hut-78细胞的早期凋亡,其凋亡率增高明显;但在Loucy细胞中,晚期凋亡和坏死细胞比率更多,这说明CKI诱导Loucy细胞死亡的方式或机制与Hut-78可能纯在差异。2.通过分析反向蛋白阵列术(RPPA)结果发现CKI的潜在作用通路可以聚焦在 PI3K/Akt/mTOR、NF-KB、MEK/ERK 等通路,其中 PI3K/Akt/mTOR 通路的多数蛋白表达调节符合CKI调节分子机制的构想。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证实CKI可通过下调Hut-78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进一步调控其下游AMPK/TSC1/mTor/S6通路,从而影响细胞增殖或诱导凋亡。这种现象在Loucy细胞中同样可见。可见,调控PI3K/Akt/mTOR通路及AMPK/TSC1/mTor/S6通路也许是CKI作用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分子机制。3.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检测提示CKI具有潜在调控谷氨酸及乳酸代谢的作用。CKI可以通过直接减少谷氨酸或乳酸代谢的途径抑制糖解途径酵,减少肿瘤能量代谢。Western Blot蛋白表达验证结果证实CKI具有潜在下调GLS1、LDHA蛋白表达的作用,从而干预肿瘤能量代谢途径,减少肿瘤能量供应。4.通过对C57BL/6J小鼠构建EL4淋巴瘤动物模型,我们发现CKI、MTX干预相比生理盐水组可显着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相较于化疗药物MTX,CKI表现出非劣势的作用。比较两个实验的小鼠瘤体生长曲线,发现CKI干预后瘤组织的瘤体积增长速度呈降低趋势,与生存期研究结果相一致,相较于化疗药物MTX,CKI依然表现出非劣势的肿瘤抑制作用。免疫细胞亚群结果提示CKI可以选择性上调T细胞亚群(CD3+),而其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免疫细胞群体可能是上调辅助T细胞(CD3+CD4+)、调节性T细胞(CD4+FoxP3),或下调Th17细胞(CD3+CD4+IL17)比例达成的。这一发现提示CKI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免疫调控有关。通过对肿瘤组织代谢产物的高压液相和质谱联用的方法发现CKI在谷氨酸途径代谢中,可以显着降低谷氨酰胺、谷氨酸及乳酸含量。这与Hut-78及Loucy的实验结果相一致,也进一步提示CKI可以通过抑制谷氨酸及糖酵解途径影响肿瘤能量代谢,降低肿瘤供能,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小鼠肿瘤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及Cleave Casepase3 IHC染色的结果显示CKI的抑瘤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产生的,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体外实验的结论。研究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淋巴瘤细胞均显示出生长抑制作用。其中对T细胞淋巴瘤要显着强于B细胞淋巴瘤。其发挥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完成;2.调控PI3K/Akt/mTOR通路及AMPK/TSC1/mTor/S6通路也许是CKI作用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分子机制;3.CKI具有降低谷氨酸及乳酸代谢的作用,从而抑制糖解酵途径,减少肿瘤能量代谢,这一点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得到了验证;4.CKI干预EL4淋巴瘤动物模型可以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降低肿瘤生长速度,相较于化疗药物MTX,CKI表现出非劣势的作用;5.CKI发挥肿瘤免疫调节的机制可能是下调Th17(CD3+CD4+IL17)/Treg(CD4+FoxP3)比例,提示CKI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相关性炎症发挥的。

范冰冰[3](2020)在《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chii Lynch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症。赤芍总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抗内毒素、保护神经系统和心脏等作用。本课题对赤芍的有效组分赤芍总苷进行提取、纯化及药效筛选研究,采用UPLC-QTOF-MS等现代分析仪器和方法对赤芍总苷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疾病靶点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SEA等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通过H22荷瘤肝癌小鼠模型及体外Hep G2细胞模型,开展赤芍总苷抗肿瘤体内及体外药理、药效学研究,明确赤芍总苷是否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细胞周期、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角度及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活性及基因水平的影响对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大鼠血清中肝损伤、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指标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是否引起大鼠肝脏毒性。本研究明确赤芍总苷具有抗肝肿瘤作用,并从多角度阐释其作用机制,为赤芍总苷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芍药苷、赤芍总苷、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筛选赤芍总苷最佳提取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合大孔树脂技术,通过静、动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筛选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采用MTT法,通过肝癌Hep G2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赤芍、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结合对照品、文献、相关数据库信息比对的办法,对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分子网络研究方法,构建赤芍总苷分子离子可视化网络图,结合质谱相关信息,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3.采用体外药效MTT法,以细胞增殖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通过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以抑瘤率、脏器指数、瘤体病理切片及血清中细胞因子ALT、AST、FAS、FASL、IL-2、IFN-γ、TNF-α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开展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4.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靶点基因信息;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查找肝癌相关靶点,从而得到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采用STRING等数据库,得到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探讨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参与调控肝癌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进而利用KEGG数据库对靶点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从大数据方面揭示赤芍总苷治疗肝癌所调控的靶点及信号通路。5.利用流式细胞仪,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采用PI单染色法,开展赤芍总苷对肝癌Hep G2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经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后,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从基因及蛋白水平阐释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7.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亚酶CYP1A2,CYP3A4,CYP2D6,CYP2C9,CYP2E1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技术检测CYP1A2,CYP3A2,CYP2D1,CYP2C11,CYP2E1 m RNA水平的表达,考察赤芍总苷对细胞色素P450酶不同亚型的影响。8.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ALT、AST、ALP及γ-GT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SOD、MDA及GSH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氧化损伤的程度;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a+-K+-ATPase的含量变化,探究赤芍总苷对肝脏组织线粒体的损伤程度。结果1.赤芍总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3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赤芍总苷的最佳纯化工艺为选用HPD-700大孔吸附树脂,上样生药浓度为0.1g/m L,树脂比上柱量为0.3g/m L(原药材/湿树脂),2BV水除杂,5BV 30%乙醇洗脱,即得赤芍总苷化学物质组分。赤芍、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9.66%、66.00%。2.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经正离子检测模式,经对照品、文献与相关数据库信息确定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比对推测出芍药内酯苷异构体、毛蕊异黄酮苷、牡丹皮苷E、没食子酰芍药苷或异构体构建赤芍总苷的分子可视化网络,共找到5个分子网络成分簇,其中一个分子簇为芍药苷及其相关化合物。3.利用TCM-SP、SEA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数据库平台,挖掘出赤芍总苷成分共调控139个潜在靶蛋白。利用Drugbank、Dis Ge NET、及TTD数据库,共找到5727个癌症相关靶点。通过VENNY软件对赤芍总苷各成分靶蛋白与肝癌潜在靶点进行映射,共得到99个交集靶点,主要包含IL-2、Bcl-2、TNF、PTEN等。通过靶点之间蛋白互作网络图,明确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靶点进行GO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明确赤芍总苷成分在生物过程方面主要富集于细胞增殖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MAPK级联、炎症反应的负性调节等;在细胞组成方面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细胞外间隙、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等;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一氧化氮合酶调节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生长因子活性等各种蛋白酶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有84条通路参与到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细胞的过程,主要包括MAPK、PI3K/Akt、VEGF、肿瘤坏死因子、癌症中心碳代谢等信号通路。4.体外药效实验结果显示,赤芍总苷1mg/m L给药浓度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24h,36h,48h的抑制率分别为66.00%、72.52%、74.10%,IC50值分别为0.71、0.57、0.52mg/m L;体内药效实验结果显示,环磷酰胺组、赤芍总苷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7.61%、23.06%、36.64%、48.13%,除赤芍总苷低剂量组,肿瘤的抑制作用均超过30%(中药的瘤重抑制率>30%,评定药物具有抑瘤作用),符合相关要求。5.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高、中剂量组血清中ALT、AST、FAS、FASL的含量显着降低、IL-2的含量显着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赤芍总苷各剂量组血清中IFN-γ、TNF-α的含量显着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6.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低、中、高剂量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1.7%、16.9%、22.9%;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中剂量组肝癌Hep G2细胞G2/M期的比例降低。7.赤芍总苷作用于肝癌Hep G2细胞36h后,与模型组比较,赤芍总苷组细胞中Akt、Bcl-2、PI3K、MEK、ERK m RNA和蛋白的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TEN、Bax m RNA的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8.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活性显着增强,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4、CYP2D6、CYP2C9和CYP2E1活性没有显着性变化;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CYP1A2 m RNA水平显着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CYP3A2,CYP2D1,CYP2C11和CYP2E1 m RNA水平没有显着性变化。9.与空白组比较,赤芍总苷组大鼠血清中ALT、AST、ALP、γ-GT、SOD、MDA、GSH及Na+-K+-ATPase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结论1.本课题优化了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方法,其工艺简单且操作方便,为赤芍总苷的后续药效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2.采用UHPLC-Q-TOF-MS技术、构建赤芍总苷化学成分网络,能够全面表征赤芍总苷成分,并能呈现成分之间的关系,为其开发利用及药效研究奠定实验基础。3.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手段,挖掘赤芍总苷成分调控肝癌的生物学靶点,通过蛋白网络互作分析、基因功能注释分析、靶点调控通路分析等,实现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机制的快速、系统分析,发现赤芍总苷抗肝癌作用可能与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4.赤芍总苷对Hep G2肝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Hep G2细胞凋亡、降低G2/M期细胞的比例,扰乱细胞正常分裂状态达到抑制作用。5.赤芍总苷能够减轻肝脏损伤程度,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赤芍总苷发挥抗肝肿瘤作用可能与抑制Hep G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调控PI3K/Akt及MEK/ERK信号通路有关。7.赤芍总苷可能通过诱导CYP450酶亚型CYPl A2的活性发挥抗肝肿瘤作用。8.赤芍总苷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及一定给药时间内,不影响肝脏的功能,没有肝毒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吕洋超[4](2019)在《半夏泻心汤对过表达IL-12基因BMSCs靶向治疗胃癌的增效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构建慢病毒介导过表达IL-12基因的BMSCS,观察IL-12基因转染的BMSCs对胃癌移植瘤模型裸鼠的抑瘤作用,探讨半夏泻心汤与IL-12基因转染BMSCs联合对胃癌移植瘤模型裸鼠的抑瘤作用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方法1、无菌条件下取裸鼠股骨,充分冲洗骨髓腔,加入适量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离心5~10 min弃上清,加完全培养基培养。当细胞汇合达90%以上时0.25%胰酶-EDTA消化传代。取融合良好的P3代BMSCs,消化、离心,弃上层液体,加入一抗、二抗,孵育,重悬细胞后上FCM检测。2、采用LV5空载慢病毒及IL-12过表达LV5慢病毒转染BMSCs细胞,48h及72小时后,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细胞转染的情况,计算慢病毒转染BMSCs的效率。经嘌呤霉素加压筛选,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BMSCs细胞中IL-12的表达,建立稳定过表达IL-12基因的BMSCs细胞。3、取SPF级健康BALB/C裸鼠,于裸鼠腋窝皮下接种人胃癌BCG-823细胞,建立人胃癌移植瘤裸鼠模型。4、将人胃癌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成瘤组(模型组)、LV5空载慢病毒转染BMSCs组(空载组)、LV5-IL-12过表达慢病毒转染BMSCs组(转染组)、半夏泻心汤干预组(药物组)、半夏泻心汤联合LV5-IL-12过表达慢病毒转染BMSCs组(联合组)。模型组给予裸鼠生理盐水灌胃,空载组将空载慢病毒转染的BMSCs给予裸鼠尾静脉注射,转染组将IL-12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转染BMSCs给予裸鼠尾静脉注射,药物组将半夏泻心汤灌胃给药,联合组在尾静脉注IL-12过表达慢病毒转染BMSCs的同时,给予半夏泻心汤灌胃给药,连续干预13d。5、各组经干预后,观察裸鼠一般情况,隔日计算各组胃癌移植瘤裸鼠肿瘤体积、体重及生长情况的变化,计算抑瘤率。6、将各组胃癌移植瘤瘤体组织进行包埋、切片、贴片处理,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BMSCs在肿瘤组织的分布,进行细胞计数,计算BMSCs在肿瘤组织的分布。7、将各组胃癌移植瘤瘤体组织进行包埋、切片,制备TUNEL反应混合液,添加细胞核染色液,苏木素染色,封固,光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8、将各组胃癌移植瘤瘤体组织进行包埋、切片,加入一抗、二抗,孵育,中性树胶封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体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并进行平均光密度值测定分析。结果1、BMSCs培养7天后细胞以达70%-80%融合,细胞为典型的长梭形,并呈集落生长。传代以后,细胞增殖活力强,细胞形态比较均一的长梭形、多角形细胞,其他形态的细胞极少见,达到传代标准。第3代BMSCs的CD44阳性表达为96.68%,而CD34阳性表达极低,仅为1.25%。2、BMSCs细胞转染48h以后,普通光镜下细胞形态规则,生长良好,荧光显微镜下空载慢病毒转染的BMSCs及IL-12基因过表达转染的BMSCs绿色荧光强度增强。72h以后细胞融合现象明显,绿色荧光强度达到最高,转染效率可达90%。3、Q-PCR结果表明,经慢病毒转染后IL-12 m RNA稳定表达于BMSCs中,IL-12m RNA的表达较正常BMSCs、空载慢病毒转染BMSCs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BMSCs和空载慢病毒转染BMSCs组IL-12 m RNA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4、裸鼠成瘤显示,第3d后裸鼠腋下逐渐出现肿块,并逐渐增大,57d肿块无明显变化,第9d后肿块明显增加,第13d各组裸鼠瘤块均显着增加。与模型组及空载组比较,转染组、药物组及联合组瘤块增加较小,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转染组、药物组比较,联合组瘤块增加最小,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及空载组比较,转染组、药物组及联合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6.9%、42.3%、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空载组、转染组及联合组的肿瘤组织中均可观察到蓝色荧光,分布比较密集。与空载组比较,转染组及联合组肿瘤组织BMSCs的分布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转染组比较,联合组显着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6、TUNEL结果显示,转染组、药物组及联合组胃癌荷瘤裸鼠瘤体组织中出现大量细胞凋亡小体(褐色颗粒),模型组及空载组仅出现少量细胞凋亡小体。与模型组及空载组比较,转染组、药物组及联合组凋亡指数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转染组及药物组比较,联合组细胞凋亡小体明显增多,凋亡指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及空载组有少量Bax阳性细胞,胞浆呈现浅黄褐染色,细胞形态呈圆形。转染组、药物组及联合组Bax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可见成片的Bax阳性细胞,胞浆呈黄褐色。与模型组及空载组比较,Bax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Bax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转染组及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及空载组有大量Bcl-2阳性细胞,可见成片的阳性细胞表达,胞浆呈现浅黄褐染色,细胞形态呈圆形。转染组、药物组及联合组Bcl-2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及空载组比较,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转染组及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成功构建了慢病毒介导过表达IL-12基因转染的BMSCs。2、慢病毒空载的BMSCs及过表达IL-12基因的BMSCs均可靶向归巢到胃癌裸鼠移植瘤瘤体组织。3、过表达IL-12基因的BMSCs及半夏泻心汤干预对胃癌裸鼠移植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二者联合干预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其抑制作用与降低Bcl-2基因表达,升高Bax基因表达,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有关。

潘磊[5](2019)在《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风”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联系及风药治疗肺癌的内在机理;总结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方法与规律,为临床应用风药治疗肺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回顾历代医家对“风药”理念的认识,概述风药内涵,同时对本研究所纳入风药的范围进行界定;(2)对“风邪致癌”、“风药抗癌”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进行总结,探讨“风药治疗肺癌”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在机制。2.统计分析:对近30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伍用风药治疗肺癌的验案方剂、经验方等进行筛查收集,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4.0对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西医治疗、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中风药应用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使用Weka3.8.3对不同条件下方剂中使用的各风药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一共得到1076首现代方剂,共涉及454味中药,17个门类;总计18177味次,其中风药有164味(16类),共计6976味次(占所有药物味次综合的38.4%);以发散祛风药使用味数(19味)最多,其次是祛风解毒药(14味)和祛风除湿药(13味);风药类型以健脾息风药应用频次最高,总味次的18.1%,其次是祛风润燥药(13.8%)、祛风化痰药(11.1%)、养阴息风药(8.17%)、祛风解毒药(7.78%)、搜风通络药(5.91%)等,高频风药分别为黄芪、白术、半夏、薏苡仁、杏仁、地黄、桔梗、北沙参、神曲、蚤休、山药、露蜂房、蜈蚣、夏枯草、白芍、鳖甲、壁虎等。常见药对及药物组合有白术-黄芪,黄精-黄芪,黄精-白术-黄芪,白术-蚤休-黄芪,北沙参-鳖甲,淫羊藿-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白术,蟾皮-黄芪,黄芪-南沙参-北沙参,升麻-黄芪,露蜂房-蚤休-黄芪,龙骨-牡蛎,天南星-半夏,桔梗-杏仁、蜈蚣-全蝎等;其它药物类型中药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补虚药(14.35%)、清热药(12.24%,其中清热解毒药在所有清热药中的占比为67.10%)、化痰止咳平喘药(9.75%)等。结论:1.风药有广义狭义之分,从治风的角度考虑,应取其广义。2.风邪的致病特点与肺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肺脏易受风邪外侵和内熏最终产生癌变的病理基础,且与肺癌的转移密切相关。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可表现为不同的风邪夹杂症状;风药治疗肺癌所发挥功效的主要机制除风药本身所具有的功效外,还主要在于开通玄府。3.针对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不同西医治疗史及不同联合治疗方法等,常用风药类型及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有一定差异,但皆以健脾息风、祛风润燥、祛风化痰、祛风解毒、养阴息风等风药类型为主。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之间最为常见的配伍类型为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类风药之间的配伍,其次是相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以及各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4.风药应用贯穿肺癌治疗全程,还常配伍(药用频率从高到低)补虚药、清热解毒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等其它类型中药,以达协同抗癌之效。

温利娟[6](2018)在《外用中药方治疗宫颈HR-HPV持续感染疗效及对宫颈癌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观察郭志强教授“外用中药方”治疗宫颈高危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疗效,以探求有效治疗宫颈HR-HPV感染的中医辨证思路和理法方药。2.以宫颈癌裸鼠移植瘤为实验研究对象,探讨郭志强教授“外用中药方”对宫颈癌的抑瘤作用和对裸鼠的毒副作反应。3.探讨郭志强教授“外用中药方”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以分析外用中药方的抑瘤机制。4.探讨郭志强教授“外用中药方”对宫颈癌致癌蛋白E6、E7及抑癌蛋白Rb、P53表达的影响,以分析外用中药方的抑瘤机制。方法1.选取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湿热下注型宫颈HR-HPV感染患者70例,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外用中药方”治疗组(35例)和空白对照组(35例)。将疗程设定为3个月,持续治疗3个月后评判疗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HPV转阴率以评判疗效。2.选取对数生长期人宫颈癌Siha细胞,采用不同浓度(15mg/ml、7.5mg/ml、3.25mg/ml)用药组,不加药物Siha细胞为对照组。MTS检测细胞生长抑制,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33342/PI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形态学改3.建立人宫颈癌Siha细胞荷瘤裸鼠模型,将成瘤裸鼠按数字随机法分组:“外用中药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顺铂组、空白对照组,每日测量瘤体大小、裸鼠重量、进食水量,连续用药观察28天。停药24小时后处死裸鼠,完整取出肿瘤组织进行实验研究。4.将肿瘤组织切片后,行HE染色,并运用免疫组化SP的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E6、E7、Rb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用中药方”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外用中药方治疗组在降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方面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治疗HPV感染4个月、12个月后,“外用中药方”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了 54.29%和65.72%,优于空白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MTS法检测:“外用中药方”各剂量组对宫颈癌SiHa细胞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125mg/l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IC50为15±2.1mg/mL;台盼蓝染色:“外用中药方”对Siha细胞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各浓度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外用中药方”作用Siha细胞后细胞间质变松,细胞质颗粒增多,染色质凝聚,分块,胞质浓缩;HOECHST33342/PI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外用中药方”引起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形态不规则,早期凋亡细胞发出较明亮的蓝色荧光,部分凋亡细胞细胞碎裂呈点状,大小不一)。3.“外用中药方”各组的移植瘤体积均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P<0.05)。外用中药方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6.23%、31.24%和14.94%;HE染色法显示“外用中药方”组裸鼠的移植瘤组织出现明显坏死样改变。4.“外用中药方”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6、E7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用中药方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b、P5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外用药“外用中药方”在治疗湿热下注型宫颈HR-HPV持续感染疗效确切,能显着提高HPV转阴率,亦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显着。因此外用药“外用中药方”值得运用于湿热下注型宫颈HR-HPV感染。2.“外用中药方”能抑制宫颈癌Siha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3.“外用中药方”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4.“外用中药方”能上调Rb和P53蛋白的表达,下调E6和E7蛋白的表达。上调Rb和P53蛋白的表达,下调E6和E7蛋白的表达是“外用中药方”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梁迎春[7](2016)在《白头翁皂苷单体抗肿瘤生长、转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病痛折磨。乳腺癌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手术、放疗以及化疗为基本治疗手段,但不良反应大,易产生耐药性,并且对于晚期和已经转移的患者治疗效果差,价格昂贵。因此,开发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抗肿瘤药物迫在眉睫。目前对于白头翁抗肿瘤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复方或者皂苷提取混合物的报道,对于皂苷单体抗肿瘤的研究报道较少。并且对皂苷单体的抗肿瘤转移的作用未见有报道。我们首先对从白头翁分离纯化出的5个皂苷单体进行抗肿瘤作用筛选。得到两个较强的皂苷单体R13和saponin D 。确定了R13的抗肿瘤及抑制转移的作用,并且研究其抗肿瘤及转移的初步机制。目的对己分离纯化得到的白头翁5个皂苷单体saponin D、R13、saponin A、saponinB和β-Hederin进行抗肿瘤作用筛选,确定R13和saponin D的较强抗肿瘤作用。并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调控能量代谢、诱导细胞发生自噬对R13和saponin D进行抗肿瘤机制研究。首次研究R13和saponin D的抗肿瘤转移作用及机制。在动物体内验证抗肿瘤及抑制转移的药效。以期寻白头翁皂苷单体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较佳者,为皂苷单体化合物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第一部分白头翁皂苷抗肿瘤作用有效成分的筛选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5个单体对人乳腺癌ZR75-1和MCF-7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结肠癌HCT-116细胞五个细胞的抑制作用,计算抑制率,用Origine软件拟合出皂苷单体对肿瘤细胞的IC50,比较抗肿瘤作用强弱。第二部分 白头翁皂苷单体抗肿瘤增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1.5个单体体外抗肿瘤药效实验: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5个单体对人乳腺癌ZR75-1和MCF-7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结肠癌HCT-116细胞进行抗肿瘤药效试验,采用CCK-8法进行检测,绘制肿瘤细胞生长曲线。2.R13和saponin D干预后,乳腺癌细胞ZR75-1和MCF-7进行软琼脂实验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和克隆形成的情况,并分别计算集落数和克隆数。3.R13和saponin D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R13和saponin D处理ZR75-1和MCF-7细胞24h后,各组细胞分别PI染色和Annexin V-FITC/PI双染,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13和saponin D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周期标志蛋白cyclin D1、cyclin A、cyclin E、P21和P27的表达水平,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ARP的表达水平。4.R13和saponin D对能量代谢的调控:用R13和saponin D干预ZR75-1和MCF-7细胞24-48h后,按照各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操作,检测葡萄糖摄取、ATP、PFK、丙酮酸和乳酸。5.R13和saponin D诱导自噬的发生:ZR75-1和MCF-7细胞经Lipofectmine 2000转入GFP-LC3表达载体后,加入R13和saponin D处理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自噬情况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LCⅡ蛋白表达。第三部分皂苷单体抗肿瘤转移作用及机制研究1.划痕实验和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表型:对5种细胞进行划痕实验,初步筛选5个皂苷单体的抑制转移的作用;镜下观察R13和saponin组细胞的表型。2. Matrigel invasion chambers侵袭实验:用R13和sapinin D干预ZR75-1和MCF-7细胞,结晶紫染色,显微镜下拍照并计数。3.EMT相关蛋白检测:R13和saponin D处理ZR75-1和MCF-7细胞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第四部分R13单体抗肿瘤作用及转移的动物实验研究1.利用人肝癌HepG2细胞荷瘤裸鼠模型和小鼠乳腺癌4T1细胞荷瘤裸鼠模型,研究R13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测量瘤块大小,并对瘤块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周期蛋白、凋亡相关蛋白、EMT标志蛋白、自噬蛋白LCⅡ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活化的caspase-3的表达情况。2.利用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肺转移模型,研究R13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用IVIS200活体成像系统观察肺部组织肿瘤形成情况,HE染色观察肺部肿瘤细胞分布情况。结果1.发现在5个细胞系中,R13的IC50最小,在0.54-0.86 ×10-5mol/L之间;saponinD的IC50较R13大,IC50在1.09-1.9310-5mol/L之间。选择R13和saponin D做进一步抗肿瘤作用研究。2.5个皂苷单体对5个肿瘤细胞系生长曲线的绘制,发现R13高、低剂量均显着抑制5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或小于0.01,并且呈剂量效应。R13抑制肿瘤细胞作用,与阳性对照药顺铂一致,高剂量组作用与顺铂相当。saponin D明显抑制五种肿瘤细胞生长,作用较顺铂和R13弱,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呈剂量效应。R13和saponin D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较正常细胞敏感。3.乳腺癌细胞和肝癌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充分显示了R13组的细胞生长速度较慢,集落数和克隆数较溶剂对照组control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与阳性药顺铂一致。4.R13和saponin D与顺铂一致,在ZR75-1和MCF-7细胞中,分别都阻滞细胞周期G0/G1期,缩短S期;降低G1/S期标志cyclin D1、cyclin A和cyclin E的蛋白水平,升高P21和P27的蛋白水平;R13的作用较saponin D强。5.R13和saponin D组的凋亡率明显比溶剂对照组control升高,并伴随着Cleaved PARP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在ZR75-1和MCF-7细胞中。R13作用与顺铂相当。R13对细胞凋亡的作用强于saponin D。6.在ZR75-1和MCF-7细胞中,R13降低葡萄糖摄取量、ATP含量、PFK含量、丙酮酸和乳酸的含量,saponin D降低葡萄糖摄取、PFK含量、抑制乳酸的生成,对ATP和丙酮酸无明显改变。7.R13和saponin D均能促进细胞自噬的发生。R13和saponin D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自噬小体增加,western blotting检测LCⅡ蛋白表达增加,在ZR75-1和MCF-7细胞中。8.划痕实验和Matrigel invasion chambers侵袭实验表明R13和saponin D抑制细胞的迁移和减少侵袭的数量。显微镜下观察到R13和saponin D组的细胞从细长的纤维样表型成极化的上皮样表型。9.R13对乳腺癌和肝癌荷瘤裸鼠的治疗作用明显,瘤块体积显着小于生理盐水组。R13对乳腺癌转移裸鼠的肺部肿瘤转移明显减少。HE染色显示R13组肺部肿瘤明显减少。R13组相关蛋白的水平的检测结果与体外细胞水平一致。结论R13抗肿瘤作用及抑制转移能力最强,选择性对肿瘤细胞较正常细胞敏感。R13抑制细胞生长通过抑制细胞周期G1/S期转顺、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细胞能量代谢和促进细胞发生自噬实现的。R13的抗肿瘤转移通过抑制EMT的进程来实现。最重要的是,在所有报道的白头翁皂苷单体中,R13抗肿瘤增殖和抗转移的能力是最强的。白头翁为传统中药,资源丰富,R13易于获得,将有可能开发成为治疗非转移期和转移期的乳腺癌的治疗药物。

赵伯翰[8](2016)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一线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非小细胞肺癌高死亡率和低治愈率不仅威胁着人类健康,也给社会带来越来越高的经济压力,为了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和决策过程应用药物经济学评价已成为许多国家选择。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至今,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已经广泛开展,但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较为单一,至今仍没有实际应用阶段。本文通过建立非小细胞肺癌的Markov三状态转移模型,应用决策分析的方法,对使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根据公开在资料和文献报道,建立一线治疗成本模型,计算得到GP方案和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GP方案的单周期直接治疗成本;估算了肿瘤进入进展期后二线治疗的平均成本。(2)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过程分为无进展期、进展期和死亡三种状态,并建立三状态Mrakov决策模型;根据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一线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报道,基于DEALE方法和原理,估算了转移概率和转移率;以Nafees的研究作为健康效用值的参考;使用Markov队列分析,模拟了100个周期(约5年)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不同状态的分布。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是:Markov模型统计分析计算获得的生命调整质量年为:治疗组为0.679年,对照组为0.585年。一元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一线治疗成本对增量成本-效用比(ICER)影响最大。从中国医疗卫生系统角度出发,在化疗方案上联合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而且具有成本效用。

赵慧巧[9](2016)在《复方肠康宁胶囊配伍的化学及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以复方肠康宁胶囊制剂中湿生扁蕾、苦豆子两味药组成的复方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化学方法和药效学方法筛选出湿生扁蕾和苦豆子的最佳配伍比例,为复方肠康宁胶囊制剂的复方配伍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按照湿生扁蕾、苦豆子的药材标准规定的用量设计湿生扁蕾和苦豆子的配伍比例,通过HPLC法测定湿生扁蕾和苦豆子不同配伍比例中湿生扁蕾的木犀草素、当药醇苷、当药黄素的含量,通过HPCE法测定湿生扁蕾和苦豆子不同配伍比例中苦豆子的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两者结合,从化学角度筛选复方肠康宁胶囊的最佳配伍比例。通过研究湿生扁蕾和苦豆子不同配伍比例在镇痛、抗炎、止泻方面的药效学试验,从药效学角度筛选出湿生扁蕾和苦豆子的最佳配伍比例。将化学方法和药效学方法结合,筛选出湿生扁蕾和苦豆子的最佳配伍比例。结果:根据化学试验结果,当湿生扁蕾恒定时,随着苦豆子的用量不断增加,湿生扁蕾中所含当药黄素、当药醇苷和木犀草素的溶出量也表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但是临床应用时苦豆子的用量不是越大越好,因为苦豆子有毒,临床用量不宜超过0.9g/天。当苦豆子恒定时,随着湿生扁蕾用量的增加,苦豆子中的槐定碱、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溶出量也呈明显增加,所以,在符合药材用量标准的前提下,优选湿生扁蕾和苦豆子用量均大的为最佳配伍组,即湿生扁蕾:苦豆子=20:0.9为最佳配伍组。根据药效学试验,在湿生扁蕾与苦豆子的不同配伍比例中,湿生扁蕾配比的增加对配伍提取物的镇痛、抗炎、止泻作用影响显着,苦豆子配比的增加对配伍提取物的镇痛、抗炎作用有增强效应,但对止泻作用的影响并不显着;配伍提取物的最大耐受量(总生药量)为32.0g/kg,对应苦豆子的最大耐受量为1.52g/kg,表明湿生扁蕾:苦豆子=20:0.9均超过成人临床拟日用剂量的100倍;对最大耐受量试验死亡动物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肺脏的检测均未发现病理性改变,表明湿生扁蕾:苦豆子=20:0.9浸膏口服安全可靠。结论: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复方肠康宁胶囊的最佳配比筛选方法合理,安全可靠,湿生扁蕾:苦豆子=20:0.9可作为复方肠康宁胶囊的配伍比例,为复方肠康宁制剂的开发研制提供配伍基础研究。

凌汶静[10](2015)在《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与规律探讨》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及规律探讨。通过对北京市五位名老中医常用抗肿瘤中药的总结,了解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中药的应用情况;通过对目前常用抗肿瘤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抗肿瘤药理作用等的归纳整理,将目前常用的抗肿瘤中药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通过对郝迎旭教授临床运用抗肿瘤中药的经验总结,进一步深化对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的理解。具体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部分,主要为北京市五位名老中医(张代钊教授、郁仁存教授、朴炳奎教授、孙桂芝教授、李佩文教授)常用抗肿瘤中药的概述。按照常见肿瘤(肺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等)的分类,分别对五位名老中医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常用抗肿瘤中药的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整理归纳常用抗肿瘤中药,将常用的抗肿瘤中药按照常用治疗法则分为七大类。把常用抗肿瘤中药划分为扶正培本类、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止血)类、化痰祛湿类、消肿散结类、理气类、其它类,依据此详细论述每一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抗肿瘤药理作用及毒性。第三部分主要为郝迎旭教授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探讨。(1)统计从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郝迎旭教授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门诊的肿瘤病人处方共1780张。统计出郝迎旭教授在治疗常见恶性肿瘤的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郝老师治疗恶性肿瘤处方在辨证的基础上注重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同时注意健脾和胃、补益肝肾。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常用白花蛇舌草、蛇莓、黄药子、南方红豆杉、蜂房、土贝母、山慈菇、石见穿、半枝莲、土鳖虫、土茯苓、藤梨根、夏枯草,健胃和中常用鸡内金、炒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健脾益气常用生黄芪、白术、党参、山药、炒薏米、茯芩、太子参,补益肝肾常用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肉苁蓉、黄精、桑寄生。其中,肺癌处方更注重止咳平喘、化痰散结。乳腺癌处方更注重疏肝理气。食管癌处方更注重化痰和胃降逆。胃癌处方更注重健脾益气养血。肠癌处方更注重清利湿热。肝癌、胆囊癌处方更注重疏肝健脾、清利肝胆。胰腺癌处方更注重健脾益气化湿。恶性淋巴瘤更注重化痰散结、清热解毒。鼻咽癌、舌癌处方更注重养阴清热散结。肾癌、膀胱癌处方更注重补益肝肾、利水渗湿。卵巢癌、宫颈癌处方更注重调和冲任、理气化瘀。前列腺癌处方更注重理气活血、补益肝肾。脑瘤处方更注重益肾填精、息风化痰。郝迎旭教授在运用中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方面也有独到之处。郝老师认为脾肾两虚是化疗毒副反应发生主要的病机,治疗原则以益气养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为主。放射线为热毒之邪,易致实火过盛,伤阴耗气,损伤脾胃,肝肾亏虚,瘀毒热盛,治疗原则为凉补气血、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健脾补肾,酌以化瘀通络之法。(2)统计出郝迎旭教授常用中药364种,其中具有明确抗肿瘤功效的中药有171种,并对其进行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的分类统计。总结抗肿瘤药物的四气规律以寒凉药为主,五味规律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毒性统计里有毒中药占11.70%,功效主治统计以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类为主,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中医对肿瘤病因认识及中医“清热解毒法"、“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瘀法"、“化痰祛湿法"、“以毒攻毒法”等相关治法治疗肿瘤疾病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复方苦参液对EAC小鼠的抑瘤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苦参液对EAC小鼠的抑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肝癌研究现状
        2.1 肝癌的发生机制
        2.2 肝癌的治疗
        2.3 肝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4 结语
    3 复方苦参注射液应用与研究
        3.1 复方苦参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
        3.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药理作用
        3.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
        3.4 结语
    4 网络药理学概述
        4.1 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4.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4.4 结语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肝癌SMMC-7721 细胞的作用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1.3.2 细胞存活率测定
        1.3.3 克隆形成实验
        1.3.4 细胞粘附实验
        1.3.5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1.3.6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1.3.7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实验
        1.3.8 数据处理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L02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1.4.4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1.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1.4.6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1.4.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3.2 样本收集
        2.3.3 病理组织分析
        2.3.4 血清生化测试
        2.3.5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动态变化研究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群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中主要化学成分UPLC-MS定性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核磁备样方法、检测条件
        2.3.2 细胞液质代谢组学备样方法、液相质谱条件及数据处理
        2.3.3 统计分析
        2.3.4 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代谢酶预测
        2.3.5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点预测
        2.3.6 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构建
        2.3.7 传播模型计算
        2.3.8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表型数据的整合及分析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向基因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2.4.3 基于基因型-表型数据传播模型的构建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的预测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验证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3.2 靶点收集
        1.3.3 网络构建和分析
        1.3.4 通路预测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网络分析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通路分析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Western Blot实验
        2.3.2 免疫荧光测定
        2.3.3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2.3.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蛋白表达的影响
        2.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细胞Wnt/β-catenin通路激活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侵袭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肝脏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2 血清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3 数据处理
        3.3.4 代谢物和代谢酶测试
        3.3.5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核磁图谱分析
        3.4.2 寻找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3.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大鼠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
        3.4.4 柠檬酸和乳酸含量变化定量分析
        3.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中关键酶活性的作用
        3.4.6 c-Myc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不同淋巴瘤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筛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三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T细胞淋巴瘤Hut78、Loucy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三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信号调控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第四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ut78、Loucy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五部分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动物模型体内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生存期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L4淋巴瘤模型免疫调节及肿瘤能量代谢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赤芍本草考证及赤芍研究进展
    第一节 赤芍本草考证
    第二节 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赤芍总苷抗肝癌疗效研究
第二章 赤芍总苷的提取纯化及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第一节 赤芍总苷提取工艺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纯化工艺研究
    第三节 赤芍、赤芍总苷抗肝肿瘤作用比较研究
    第四节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赤芍总苷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第五节 基于分子网络的赤芍总苷化学成分可视化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赤芍总苷体内、外抗肝肿瘤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赤芍总苷体外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体内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赤芍总苷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赤芍总苷抗肝癌分子机制研究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人肝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三节 赤芍总苷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四节 赤芍总苷介导MEK/ERK信号通路抗肝肿瘤作用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赤芍总苷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及肝毒性评价
    第一节 细胞色素P450酶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的活性影响
    第三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P450酶亚型mRNA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赤芍总苷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分析讨论
结论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赤芍总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个人简历
致谢

(4)半夏泻心汤对过表达IL-12基因BMSCs靶向治疗胃癌的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
    1.1 细胞
    1.2 慢病毒载体
    1.3 药物
    1.4 动物
    1.5 仪器
    1.6 试剂
    1.7 主要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半夏泻心汤实验用药的制备
    2.2 裸鼠BMSCs的分离与鉴定
    2.3 LV5 空载慢病毒及LV5-IL-12慢病毒转染BMSCs
    2.4 嘌呤霉素筛选LV5 空载慢病毒及LV5-IL-12慢病毒稳定转染的BMSCs
    2.5 Q-PCR验证BMSCs的 IL-12过表达
        2.5.1 引物设计
        2.5.2 RNA的提取
        2.5.3 RNA逆转录cDNA
        2.5.4 Q-PCR扩增反应
        2.5.5 数据分析
    2.6 胃癌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干预
    2.7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IL-12转染BMSCs在肿瘤组织的分布
    2.8 TUNEL法检测胃癌荷瘤裸鼠瘤体组织的细胞凋亡
    2.9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瘤体组织Bax、Bcl-2 蛋白表达
    2.10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裸鼠BMSCs的细胞形态及鉴定
    3.2 荧光显微镜观察LV5-IL-12转染BMSCs的效率
    3.3 Q-PCR检测LV5 慢病毒介导的IL-12mRNA在 BMSCs中的表达
    3.4 各组胃癌荷瘤裸鼠瘤体及瘤重变化
    3.5 BMSCs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
    3.6 各组胃癌荷瘤裸鼠瘤体组织的细胞凋亡
    3.7 各组胃癌荷瘤裸鼠瘤体组织Bax、Bcl-2 蛋白表达
4 讨论
    4.1 肿瘤的基因治疗及慢病毒转染系统
    4.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的靶向性
    4.3 IL-12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作用
    4.4 中医学对胃癌的认识及半夏泻心汤的防治作用
参考文献
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5)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风药概述
    1 风药的概念
    2 风药的范围与分类
二、风药治疗肺癌的中医理论研究
    1 风邪致肺癌产生的病因病机
        1.1 基于风邪致病理论的肺脏生理病理
        1.2 风邪致肺癌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2 风邪在不同类型肺癌中的表现特点
        2.1 风-寒-湿与肺腺癌相关
        2.2 “风-热-毒”与肺鳞癌相关
        2.3 “风-燥-热毒”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
    3 风邪致病特点与肺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3.1 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与“风为种子传播的媒介”
        3.2 肿瘤转移的潜伏性与“风气内伏”
        3.3 肿瘤的转移多变与“风善行而数变”
        3.4 常见转移部位与“风”的致病特点相关
    4 风药治疗肺癌的作用机理
        4.1 风药治疗肺癌作用机理的研讨现况
        4.2 从“风-玄府”视角看风药治疗肺癌的机制
三、风药抗肺癌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1 单味风药抗肺癌研究进展
    2 风药主方抗肺癌研究与临床应用举隅
        2.1 麻黄附子细辛汤
        2.2 三生饮
        2.3 阳和汤
        2.4 桑菊饮
        2.5 青蒿鳖甲汤
        2.6 升阳益胃汤
        2.7 独活寄生汤
        2.8 血府逐瘀汤
        2.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四、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研究
    1 建立相关方剂数据库
        1.1 方剂来源
        1.2 纳排标准
        1.3 规范处理
        1.4 录入方法
        1.5 录入说明
        1.6 统计运算
    2 结果
        2.1 肺癌治疗常用方剂
        2.2 肺癌治疗常用风药
        2.3 不同病理分型风药应用
        2.4 不同TNM分期风药应用
        2.5 不同治疗方法风药应用
        2.6 不同并发症风药应用
        2.7 不同转移范围风药应用
        2.8 其它配伍药物及类型
讨论
    1 风药应用因不同病理类型而异
    2 风药应用因不同TNM分期而异
    3 风药应用因联合不同西医治法而异
    4 风药应用因不同转移范围而异
    5 风药应用因不同并发症而异
    6 治疗肺癌方剂中常用风药的组合规律探讨
        6.1 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型风药的配伍组合
        6.2 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6.3 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结论
创新性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治疗肺癌常用风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外用中药方治疗宫颈HR-HPV持续感染疗效及对宫颈癌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疗宫颈HR-HPV感染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宫颈HR-HPV感染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宫颈HR-HPV感染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对宫颈HR-HPV感染临床研究进展
        4 中医药对HR-HPV(+)宫颈癌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宫颈HR-HPV感染研究现状
        1 HR-HPV与宫颈癌的关系
        2 HR-HPV导致宫颈癌机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目前针对HPV和宫颈癌的治疗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郭志强教授外用中药方治疗宫颈HR-HPV持续感染随机对照试验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郭志强教授外用中药方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郭志强教授外用中药方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的抑瘤效果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郭志强教授外用中药方对宫颈癌组织中癌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白头翁皂苷单体抗肿瘤生长、转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综述Ⅰ 中药抗肿瘤及转移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Ⅱ 白头翁研究进展
前言
第一部分 白头翁皂苷抗肿瘤作用有效成分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五个皂苷单体的提取分离
        1.2.2 受试药物配制
        1.2.3 细胞培养
        1.2.4 IC50的计算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白头翁皂苷单体抗肿瘤增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皂苷单体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研究
        1.2.1.1 受试药物配制
        1.2.1.2 细胞生长分析
        1.2.1.3 细胞软琼脂实验
        1.2.1.4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1.2.2 R13和saponin D抗肿瘤机制研究
        1.2.2.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1.2.2.2 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
        1.2.2.3 皂苷单体调节乳腺癌细胞能量代谢研究
        1.2.2.3.1 R13和saponin D对乳腺癌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1.2.2.3.2 R13和saponin D对乳腺癌细胞ATP的影响
        1.2.2.3.3 R13和saponin D对乳腺癌细胞PFK的影响
        1.2.2.3.4 R13和saponin D对乳腺癌细胞丙酮酸的影响
        1.2.2.3.5 R13和saponin D对乳腺癌细胞乳酸的影响
        1.2.2.4 R13和saponin D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自噬研究
        1.2.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周期、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水平
    2. 结果
        2.1 皂苷单体对肿瘤细胞生长曲线分析
        2.2 R13和saponin D对肿瘤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的影响
        2.3 R13和saponin D对肿瘤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2.4 R13和saponin D调控乳腺癌的细胞周期
        2.4.1 R13和saponin诱导乳腺癌细胞的G0/G1期阻滞
        2.4.2 R13和saponin D影响乳腺癌细胞G1/S期调控蛋白的表达
        2.5 R13和saponin D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2.5.1 R13和saponin D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检测
        2.5.2 R13和saponin D调控乳腺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水平
        2.6 R13和saponin D调节乳腺癌细胞能量代谢作用的研究
        2.6.1 R13和saponin D调节乳腺癌细胞葡萄糖摄取的检测
        2.6.2 R13和saponin D调节乳腺癌细胞ATP的检测
        2.6.3 R13和saponin D调节乳腺癌细胞磷酸果糖激酶的检测
        2.6.4 R13和saponin D调节乳腺癌细胞丙酮酸的检测
        2.6.5 R13和saponin D调节乳腺癌细胞乳酸的检测
        2.7 R13和saponin D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作用的研究
    3. 讨论
第三部分 皂苷单体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皂苷单体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作用的研究
        1.2.1.1 受试药物配制
        1.2.1.2 皂苷单体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作用的筛选
        1.2.1.3 R13和saponin D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研究
        1.2.2 R13和saponin D抑制乳腺癌细胞EMT作用的机制研究
    2. 结果
        2.1 皂苷单体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2.2 R13和saponin D抑制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能力
        2.3 R13和saponin D抑制乳腺癌细胞EMT
    3. 讨论
第四部分 R13抗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动物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R13抑制裸鼠肿瘤生长的研究
        1.2.1.1 R13对肝癌HepG2细胞裸鼠成瘤的影响
        1.2.1.2 R13对乳腺癌4T1细胞裸鼠成瘤的影响
        1.2.2 R13对乳腺癌4T1细胞裸鼠转移的研究
    2. 结果
        2.1 R13抑制肝癌HepG2和乳腺癌4T1细胞裸鼠成瘤
        2.2 R13抑制乳腺癌4T1细胞裸鼠肺转移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Ⅰ 参考文献
综述Ⅱ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8)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一线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非小细胞肺癌及治疗方法
    1.2 药物经济学评价
    1.3 目的和意义
    1.4 内容和思路
2.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药物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来源
3 研究结果
    3.1 模型建立
    3.2 成本-效用分析
    3.3 一元敏感度分析
4 讨论
    4.1 结果总结
    4.2 研究特点
    4.3 研究局限
    4.4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发展历程
致谢

(9)复方肠康宁胶囊配伍的化学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一.复方肠康宁胶囊不同配伍对湿生扁蕾三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二. 复方肠康宁胶囊不同配伍对苦豆子三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三.复方肠康宁胶囊中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的抗炎、镇痛、止泻作用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四.不同提取方法对苦豆子急性毒性的影响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试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1 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缺陷
        2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二.湿生扁蕾的研究进展
        1 湿生扁蕾的化学成分研究
        2 湿生扁蕾的药理作用研究
    三.苦豆子的研究进展
        1 苦豆子化学成分研究
        2 苦豆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10)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与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名老中医专家常用抗肿瘤中药的概述
    1. 肺癌
    2. 乳腺癌
    3. 食管癌
    4. 胃癌
    5. 肝癌
    6. 肠癌
    7. 胰腺癌
    8. 卵巢癌
    9. 肾癌
    10. 脑瘤
    11. 血液系统肿瘤
    1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常用抗肿瘤中药的归纳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郝迎旭教授临床运用抗肿瘤中药的经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2. 统计结果
        2.1 郝迎旭教授治疗常见恶性肿瘤的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1 肺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2 乳腺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3 食管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4 胃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5 肠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6 肝癌、胆囊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7 胰腺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8 恶性淋巴瘤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9 鼻咽癌、舌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10 肾癌、膀胱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11 卵巢癌、宫颈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12 前列腺癌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13 脑瘤常用药物及处方规律
        2.1.14 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
        2.1.15 小结
        2.2 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的统计及分析
        2.2.1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四气统计及分析
        2.2.2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五味统计及分析
        2.2.3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归经统计及分析
        2.2.4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毒性统计及分析
        2.2.5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功效主治统计及分析
    3. 讨论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复方苦参液对EAC小鼠的抑瘤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D]. 王珂欣. 山西大学, 2021(01)
  • [2]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恶性T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研究[D]. 郑佳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赤芍总苷抗肝肿瘤药效物质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D]. 范冰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半夏泻心汤对过表达IL-12基因BMSCs靶向治疗胃癌的增效作用研究[D]. 吕洋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D]. 潘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外用中药方治疗宫颈HR-HPV持续感染疗效及对宫颈癌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 温利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白头翁皂苷单体抗肿瘤生长、转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梁迎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一线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经济学评价[D]. 赵伯翰. 山西中医学院, 2016(03)
  • [9]复方肠康宁胶囊配伍的化学及药效学研究[D]. 赵慧巧.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与规律探讨[D]. 凌汶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复方苦参液对EAC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