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电脑农业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徐海川[2](2019)在《基于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的移动终端软件功能设计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畜牧的发展,兽医除了直接保障畜牧业生产外,已逐渐扩大到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类疾病模型和医药工业等领域。然而,和其他传统行业相比,兽医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监管中的方式方法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监管部门监督管理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动物卫生监督官方兽医信息化应用平台,改变以往官方兽医老旧的执法监管模式,同时拓宽畜牧兽医向养殖户提供服务的渠道,这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内的现代兽医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本研究中整个移动终端软件的设计和应用,主要围绕四个内容进行。一是广泛调研,了解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人员掌握移动终端软件情况,剖析使用人员内心真实想法,为移动终端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撑和研发方向。从各个调研内容分析得出结论。1.兽医应用软件已经得到动物卫生监督系统普遍认可。2.使用兽医应用软件具备基本前提条件。3.从移动终端软件的关注点来看,大家更希望终端软件既要符合实际需要,又不能过于复杂,工作重点是动物检疫、执法监督、无害化处理和流通监管。4.移动终端重点功能和服务拓展功能排在前三位的是,数据统计、无害化处理监管、监督检查环节和市场行情监测、疫病诊断、政策法规查询。二是需求分析,移动终端的研发应满足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在业务工作上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中央数据库研发系统,功能设计应用必须要符合动物卫生监督系统依据的法律法规。分析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功能设计需求,完成了以移动执法终端应用数据库为依托,以动物检疫、监督检查、流通监管、执法办案、无害化处理、无疫区建设、办公自动化、学习培训、服务园地、系统管理等功能为核心模块,构建了兽医应用软件的整体结构。三是功能设计,按照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平时开展的业务和必须遵守的工作流程及重要环节,尝试设计了本软件的各个核心模块需要承载的子功能。此部分对移动终端的所有功能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分块详细设计,基本覆盖了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的主体工作,并按照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详细设定了相应模块功能,如动物检疫中的检疫申报、检疫出证、病理变化图的对照,流通监管中的检查登记、业务统计、检疫信息推送,执法办案中的法律法规、执法文书制作、典型案例剖析等,力求使移动终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发挥应有作用,为下一步移动终端软件功能的真正实现和较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四是实现应用,通过对移动终端实际功能的各个展现、具体操作和应用,得出了移动终端的研发应用基本实现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所具备工作职责,包括了实际工作里动物检疫申报过程、临床检查、检疫出证、真伪证查询,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的申报过程、核实,监督执法中的制作执法文书、案件登记,动物及动物产品相关场所监督检查的检查登记、查询,流通监管中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的检查登记、入境统计、查询、检疫信息推送以及办公自动化等其他涉及的工作职责,在实际工作中,移动终端带来了巨大变化,转变了动物卫生监督系统传统工作模式。
孙敏[3](2019)在《海南农村干部培训问题的对策研究 ——以海南西部D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当前农村干部学历低、能力弱的现状,难以肩负起发展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担,加强对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干部综合素质势在必行。传统培训难以实现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创新培训模式,开展网络培训成为提升农村干部能力素质的有力抓手。本文立足于加强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的需要,聚焦海南农村干部培训现状,以海南西北部D市为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海南农村干部培训中存在受训次数少、方式单一和效果差的问题及其成因。以培训理论和网络传播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网络培训的特点和优势,并将其作为解决当前海南农村干部培训困境的对策。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网络培训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以海南西北部D市为例,从体制机制、平台建设、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估上构建了 D市农村干部网络培训的模式,为破解海南农村干部培训困境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丰富了农村干部网络培训理论研究。
康雅丹[4](2019)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是党和国家基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于十八大正式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它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全体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义务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事业,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义务教育被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省份,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但随着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农村部分教育资源闲置,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所以,探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系统论、协调发展理论、教育公平理论等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首先,初步构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河南省当前处于整体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然后,结合评价结果,对河南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展开具体分析,成果方面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学条件、生均教师数量、学生毕业率都基本实现城乡协调;问题方面主要表现在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不均衡、城乡教师结构不合理、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大班额问题;究其原因,得出城乡在经济发展、义务教育管理、师资配置、学校发展四个方面依然存在差距。最后,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文化理念、乡村振兴战略、制度建设、师资配置、办学标准、特殊人口教育六个方面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霍大伟[5](2019)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与信息化的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更快的推动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并利用现代化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带来了新的契机。这对于促进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从公共管理、农业信息化、农业推广等多学科视角出发,综合运用网络营销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理论分析,并作为分析和研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然后,以实地走访调查的形式,了解山东省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通过整理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探讨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并指出目前山东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宏观统筹和财政支出、体制建设、涉农企业、农户自身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分别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山东省作为全国第一个农业信息化试点,率先展开了推进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许多尝试,并取得较大成效。但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希望可以为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有所帮助。
马春敏[6](2017)在《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山东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农业科教电视节目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直接有效的方式,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农政策的重视,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不俗成效,为我省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的创作与传播还存在很多问题,远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论文针对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展开研究,对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论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与观摩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创作群体访谈和受众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优秀农业科教电视节目案例,和作者在山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网络电视中心从事农业科教电视节目的实践经验,对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进行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的梳理。第二部分,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对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的创作群体、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调查,发现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首先在创作主体方面,存在复合型人才紧缺和从业人员创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其次,在节目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节目资源匮乏、节目形式单一、节目定位偏离的问题;再次,在节目传播上,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了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和新媒体传播手段使用不足的状况。第四部分,针对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科教电视节目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创作主体的培养力度;其次,努力提高节目的制作水平、创新节目形式、明确节目定位,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再次,政府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缩小数字鸿沟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增强节目的传播功效。
李颖[7](2017)在《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江西省高职专业设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培养、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与布点,要根据区域经济的结构与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相符,才能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毋容置疑,在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江西省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与布点,特别是培养的人才适应性方面,对推动江西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进入“十三五”以来,发展理念的变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的变化等因素,都将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新的要求。概言之,专业设置与布点必须顺应地方经济建设的转型与发展,当然也就必须作出相应的完善与优化。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以及跨学科等研究法,对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现状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探讨江西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基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潘学良[8](2017)在《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和民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农村民生建设的相关问题。论文梳理和阐述了共享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民生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剖析了农村民生的现状,然后探讨了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问题。纵观我国60年多来农村民生事业的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期间曾受到政治影响很大,但总体上尤其改革开放后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概而言之,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是农村民生建设的起步阶段,土地革命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农村民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农村民生曲折发展阶段,“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失误等事件都对农村民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农村民生建设的停滞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得一切工作紧紧围绕“阶级斗争”进行,导致农村民生建设偏离正常轨道。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理顺了农村民生建设的思路,促使农村民生事业重新起步,并朝着正确方向飞速前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年是农村民生重新恢复和发展阶段;十四大至十六大是农村民生建设稳步推进阶段;十六大至十八大是农村民生事业迅速提升阶段;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来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取得一系列较为显着的成就,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收入结构日益合理,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然而,不可否认,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较,农村民生改善相对滞后,农村仍然有较大规模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存在,农民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农民群众享受的公共服务在质和量上都与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日趋恶化。而与此对应的是,农村民生发展出现新变化和新特点,农民群众的民生诉求不断增长并日益多样化,他们渴望在收入增加、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获得人格的尊重和保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契合了农村民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同时也对农村民生建设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对于农村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进一步凸显了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推动了农村民生建设内容的优化,由增加农民收入转变为增加收入和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并重,由物质满足转变为向物质满足和权利与人格尊严保护并重,同时,它还明确和揭示了农村民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力量源泉。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农村民生建设应从筑牢物质基础、兜住最低底线、夯实基本保障、提升幸福指数和凝聚共建合力等五个方面着手,强化农村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促使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民生福祉,更加公平地分享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红利,增强他们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叶锐[9](2016)在《湖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网络经济的时代,面对全球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局面,随着商业化运营的深入与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在各个领域迅猛发展起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电子商务不但改变了农产品与消费品的传统交易模式,实现了交易的高效率,还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的便捷性,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六个部分对发展湖北省农村电子商务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导言。主要讲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分别论述并分析了前人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农村电子商务基本理论相关知识。第三章,借鉴与启示。主要分析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并从中得到了我省发展农村电商的启示。第四章,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湖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以湖北省浠水县做了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第五章,发展策略。基于前面几章的研究分析,针对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提出了我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策略建议。第六章,研究结论。对前述研究作出结论性总结。
刘震[10](2015)在《黑龙江省农业市场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是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2004年到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围绕“三农”问题颁布“中央1号文件”,都把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日益重视。作为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已基本形成了省级、市级、县乡级层级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农民增产增收以及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充分研究和吸纳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文献梳理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等方法,对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作了详细阐述;总结了黑龙江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现状;梳理和研究了市场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特点和经验;结合黑龙江实际,提出了加快黑龙江农业市场信息化发展思路、对策和措施,即:推动黑龙江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第一,要强化农业市场信息平台建设;第二,要加强农业市场信息人才培养;第三,要不断提升农业市场信息服务质量;第四,要加强对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和引导;第五,要强化对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的监管,以此来推进黑龙江省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我省电脑农业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电脑农业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2)基于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的移动终端软件功能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综述 |
1.1 兽医信息化应用的背景 |
1.2 动物卫生监督移动终端软件 |
1.3 兽医应用软件应用领域 |
1.3.1 兽医应用软件+大数据 |
1.3.2 兽医应用软件+云计算 |
1.3.3 兽医应用软件+物联网 |
1.4 兽医应用软件的作用 |
1.4.1 养殖方式变智能 |
1.4.2 市场发展变智能 |
1.4.3 信息服务变智能 |
1.4.4 行业监管变智能 |
1.5 国内外兽医应用软件研究进展 |
1.5.1 我国兽医软件应用现状 |
1.5.2 欧洲兽医软件应用现状 |
1.5.3 澳大利亚兽医软件应用现状 |
1.6 当今兽医信息化软件设计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
1.6.1 现代畜牧兽医复合型人才稀缺,限制发展速度 |
1.6.2 平台维护人力资源成本较高,创建不易维护更难 |
1.6.3 政府扶持力度稍显不够,兽医软件应用发展受限制 |
1.6.4 动物疫情频发,相关部门自顾不暇 |
1.6.5 受众人群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年龄结构限制了兽医信息化软件的推广应用 |
1.6.6 构建全产业链条进度较为缓慢 |
1.7 发展兽医应用软件的对策及措施 |
1.7.1 持续建设畜牧兽医复合型人才队伍 |
1.7.2 增加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
1.7.3 加速全产业链的构建 |
1.7.4 扩大宣传力度 |
1.7.5 设计合理,操作简单 |
第2章 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人员移动终端软件需求情况调查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内容 |
2.3 调查时间 |
2.4 调查方法 |
2.5 调查结果 |
2.6 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分析及功能模块需求 |
3.1 有关术语名词 |
3.2 遵循依据 |
3.3 数据库建立 |
3.4 各工作环节分析及功能设计需求 |
3.4.1 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 |
3.4.2 动物及动物产品相关场所监督检查 |
3.4.3 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 |
3.4.4 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 |
3.4.5 违反《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执法办案 |
3.4.6 吉林省无疫区建设 |
3.4.7 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人员学习培训 |
3.4.8 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公自动化 |
3.4.9 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人员服务园地 |
3.4.10 系统管理 |
3.5 核心模块整体结构 |
3.6 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终端软件核心模块及框架设计 |
4.1 材料 |
4.2 动物检疫模块 |
4.3 监督检查模块 |
4.4 流通监管模块 |
4.5 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模块 |
4.6 执法办案模块 |
4.7 办公自动化模块 |
4.8 无疫区建设模块 |
4.9 学习培训模块 |
4.10 服务园地模块 |
4.11 系统管理模块 |
4.12 移动终端总体功能模块框架 |
4.13 讨论 |
4.1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移动终端软件功能实现及应用 |
5.1 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移动终端软件 |
5.2 整体实现功能 |
5.3 动物检疫模块及应用 |
5.3.1 动物检疫申报 |
5.3.2 动物检疫出证 |
5.3.3 临床检查对照 |
5.3.4 检疫信息推送及查询 |
5.3.5 动物检疫统计及检疫知识 |
5.3.6 动物检疫模块应用示例 |
5.4 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模块及应用 |
5.4.1 无害化处理申报 |
5.4.2 无害化处理查询及指导 |
5.4.3 无害化处理模块应用示例 |
5.5 执法办案模块及应用 |
5.6 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流通监管模块及应用 |
5.6.1 检查登记及查询 |
5.6.2 检查站统计 |
5.6.3 各模块配合使用应用示例 |
5.7 相关场所监督检查模块及应用 |
5.8 办公自动化模块及应用 |
5.8.1 办公自动化接收公文、通知、信息 |
5.8.2 办公自动化发文及报送 |
5.9 吉林省无疫区建设模块及应用 |
5.10 学习培训模块及应用 |
5.11 服务园地模块及应用 |
5.12 讨论 |
5.12.1 监管能力提升 |
5.12.2 监管成本降低 |
5.12.3 培训能力提升 |
5.1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海南农村干部培训问题的对策研究 ——以海南西部D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1 国外 |
1.3.2 国内 |
1.3.3 研究趋势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农村干部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 |
2.1.2 网络培训的定义 |
2.1.3 网络培训的特点 |
2.2 基础理论 |
2.2.1 培训理论 |
2.2.2 网络传播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3 海南省西部D市农村干部培训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海南西部D市农村干部培训的现状 |
3.1.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1.2 D市农村干部培训的现状分析 |
3.2 海南西部D市农村干部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存在的问题 |
3.2.2 成因分析 |
4 国内外案例经验借鉴 |
4.1 欧美发达国家网络教育培训的经验借鉴 |
4.1.1 英国开放大学经验借鉴 |
4.1.2 美国在线教育经验借鉴 |
4.1.3 欧美发达国家网络教育培训的主要经验 |
4.2 国内网络教育培训的经验借鉴 |
4.2.1 D市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经验借鉴 |
4.2.2 北京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微平台经验借鉴 |
4.3 主要经验和启示 |
4.3.1 思维观念上革新 |
4.3.2 整合各方教学资源 |
4.3.3 实现实时多渠道学习 |
4.3.4 利用数据分析不断提升培训实效 |
5 海南西部D市农村干部网络培训的对策 |
5.1 体制机制 |
5.1.1 完善农村干部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 |
5.1.2 加强农村干部网络培训的组织领导 |
5.1.3 完善农村干部网络培训的工作机制 |
5.2 建设网络学习培训平台 |
5.2.1 搭建网络学习培训平台 |
5.2.2 丰富教学模式 |
5.2.3 拓展课程资源 |
5.3 网络培训管理 |
5.3.1 培训登记 |
5.3.2 培训管理 |
5.3.3 考核评估 |
5.3.4 大数据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儋州市农村干部培训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
致谢 |
(4)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之处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 |
2.1.2 城乡一体化 |
2.1.3 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系统论 |
2.2.2 科学发展观 |
2.2.3 和谐社会理论 |
2.2.4 协调发展理论 |
2.2.5 教育公平理论 |
2.3 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 |
2.3.1 改革开放:城市义务教育优先发展 |
2.3.2 21世纪: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2.3.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
2.4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
2.4.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非一样化 |
2.4.2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质与量的关系 |
2.4.3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关系 |
2.4.4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全局化意识 |
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3.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3.1.1 城乡义务教育的划分 |
3.1.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3.1.3 指标体系的指标选择 |
3.1.4 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赋值 |
3.1.5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3.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 |
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
4.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果 |
4.1.1 教育经费投入整体提高 |
4.1.2 城乡教学条件整体协调 |
4.1.3 城乡生均教师数量整体协调 |
4.1.4 城乡学生毕业率整体协调 |
4.2 存在的问题 |
4.2.1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不均衡 |
4.2.2 城乡教师结构不合理 |
4.2.3 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
4.2.4 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 |
4.3 原因分析 |
4.3.1 城乡经济发展存在差距 |
4.3.2 城乡义务教育管理存在差距 |
4.3.3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存在差距 |
4.3.4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存在差距 |
5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加深文化理念融合,消除城乡隔阂 |
5.2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 |
5.3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
5.3.1 完善城乡教育管理制度 |
5.3.2 完善城乡中小学招生制度 |
5.4 优化师资配置,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
5.4.1 调整城乡教师人事管理方式 |
5.4.2 加强城乡教师互助交流 |
5.5 规范办学标准,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
5.5.1 推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 |
5.5.2 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
5.6 注重特殊人口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
5.6.1 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 |
5.6.2 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权利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互联网+”环境下的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可的创新点 |
第2章 互联网+与农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 |
2.1 “互联网+”的概念和特征 |
2.1.1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
2.1.2 “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
2.2 农业信息化概念和特征 |
2.2.1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
2.2.3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
2.3 本文用到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网络营销理论 |
第3章 山东省“互联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
3.1 山东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
3.2 山东省“互联网+”环境下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
3.2.1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
3.2.2 基层信息建设队伍逐年扩大 |
3.2.3 信息化与产业化逐渐融合 |
3.3 山东省“互联网+”环境下农业信息化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
3.3.1 调研走访的基本情况 |
3.3.2 受访者对获取农业信息的需求分析 |
第4章 山东省“互联网+”环境下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缺乏宏观统筹和政府财政支持 |
4.2 缺乏完善的体制建设 |
4.3 缺乏涉农企业的参与 |
4.4 基层农户的知识储备不足 |
第5章 山东省“互联网+”环境下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1 加大现阶段的政府主导作用 |
5.2 完善现行管理体制 |
5.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5.4 提升基层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调查问卷 |
(6)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科教电视节目 |
二、农业科教电视节目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
二、知沟理论 |
三、数字鸿沟理论 |
第二章 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
二、调查设计 |
三、调查实施 |
第二节 创作群体访谈与分析 |
第三节 受众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统计与分析 |
二、受众特点分析 |
第四节 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调查分析 |
一、传播媒介调查与分析 |
二、传播效果分析 |
第三章 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面临的问题 |
第一节 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创作主体存在问题 |
一、复合型人才紧缺 |
二、从业人员的创作积极性不高 |
第二节 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内容存在的问题 |
一、节目资源匮乏 |
二、节目形式单一 |
三、节目定位偏离 |
第三节 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传播上存在的问题 |
一、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 |
二、新媒体手段运用不足 |
第四章 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加强政府财政扶持力度提高创作主体状况 |
一、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度 |
二、加强从业人员创作积极性 |
第二节 提高节目制作水平增强节目可视性 |
一、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节目资源共享 |
二、创新节目形式 增强节目趣味性 |
三、明确节目定位 提高节目质量 |
第三节 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节目传播渠道 |
一、加强农村收视设施建设 缩小数字鸿沟 |
二、加强电视媒体与新型媒体的融合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江西省高职专业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1.5 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1.5.1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2 主要创新点 |
1.6 预期目标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界定 |
2.1 专业设置相关理论 |
2.1.1 专业概念 |
2.1.2 专业设置变革 |
2.1.3 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
2.1.4 专业设置的原则 |
2.2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
2.2.1 产业与产业结构的概念 |
2.2.2 产业的分类 |
2.2.3 产业结构理论 |
2.3 就业结构相关理论 |
2.3.1 就业的概念 |
2.3.2 职业的概念 |
2.3.3 职业的构成要素 |
2.3.4 职业的特性 |
第三章 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
3.1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
3.1.1 高职教育的发展 |
3.1.2 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
3.2 江西省高职专业设置情况具体分析 |
3.2.1 专业布局 |
3.2.2 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点分布情况 |
3.2.3 江西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对照分析 |
3.2.4 江西省高职院校各专业大类学生分布现状 |
第四章 江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分析 |
4.1 高职专业设置应充分结合区域经济 |
4.2 江西省高职教育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契合度分析 |
4.3 江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
4.3.1 热门专业迅速扩张,导致专业人才过剩 |
4.3.2 部分专业招收学生数量过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
4.3.3 我省支柱产业部分相关专业布点数过少 |
4.3.4 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基本趋于平衡,但仍需适当调整 |
4.3.5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自身特色 |
第五章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优化对策分析 |
5.1 紧扣支柱产业,增设新专业和专业布点 |
5.2 优化专业设置,统筹专业布点与招生规模 |
5.3 定期分析统计,动态调整专业 |
5.4 加强专业评估,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专业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题的缘起 |
二、论题的意义 |
三、论题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共享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
第一节 共享发展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的共享思想 |
三、近现代西方的共享思想 |
第二节 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 |
三、近现代西方的民生思想 |
第二章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
第一节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历程与主要成就 |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历程 |
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主要成就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与主要成就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主要成就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民生建设的领导 |
二、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和农村实际,稳步有序推进 |
三、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
四、坚持尊重和凸显农民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第三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成因与意义 |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交织并存 |
二、农民转移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
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大 |
四、生态环境污染破坏日益加剧 |
第二节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民生物质基础薄弱 |
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未能根本改变,妨碍农民公平共享成果 |
三、社会共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致使农村民生建设缺乏合力 |
第三节 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凸显农村民生建设的地位 |
二、优化农村民生建设的内容 |
三、明确农村民生建设的原则 |
四、丰富农村民生建设的主体 |
第四章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
第一节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 |
一、江苏省的实践探索 |
二、湖北省的实践探索 |
三、四川省的实践探索 |
第二节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一、开展扶贫攻坚和社会救助,守牢农村民生底线 |
二、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夯实农村基本民生 |
三、促进民生公平,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
四、坚持共建共享,凝聚农村民生建设合力 |
第五章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筑牢农村民生的物质基础 |
一、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生产力进步 |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三、实施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
四、创新有效实现形式,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
第二节 兜住农村民生的最低底线 |
一、转变扶贫方式,实施精准脱贫 |
二、完善制度安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
第三节 夯实农村民生的基本保障 |
一、建立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
二、优化体制机制设计,增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能力 |
三、创新基金筹集运营方式,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 |
第四节 提升农村民生的幸福指数 |
一、建立农民稳定增收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二、完善权益平等保障机制,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
三、实行一体化供给模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四、构建多方参与治理格局,美化农村生态环境 |
第五节 凝聚农村民生的共建合力 |
一、以民生优先理念引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
二、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民生建设 |
三、增强农民参与农村民生建设的意愿和能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湖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基本理论 |
一、电子商务基本理论 |
二、农村电子商务基本理论 |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
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平台 |
第三章 国内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内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二、江苏多路径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
三、浙江“遂昌模式”发展日趋成熟 |
第二节 国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
一、美国农村电商发展概况 |
二、加拿大农村电商发展概况 |
三、日本农村电商发展概况 |
四、韩国农村电商发展概况 |
第三节 国内外农村电商发展对我省的启示 |
一、农民消费观念的改变是发展农村电商的前提 |
二、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是发展农村电商的基础 |
三、完善的物流体系是发展农村电商的关键 |
四、政策引导与支持是发展农村电商的保障 |
五、充足的电商人才是发展农村电商的推动力量 |
第四章 湖北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湖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
一、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中部领先 |
二、农村互联网基本全面覆盖 |
三、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迅速发展 |
四、农产品企业电子商务初步发展 |
五、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迅速发展 |
六、政府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
第二节 湖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电商消费理念滞后 |
二、互联网普及率低 |
三、农村物流发展滞后 |
四、电商网站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
五、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极度匮乏 |
第三节 典型解剖—以湖北省浠水县为例 |
一、浠水县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 |
二、调查问卷结果的研究分析 |
第五章 湖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的分析 |
一、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宣传电子商务消费理念 |
二、加强建设网络基础设施,降低信息成本 |
三、加快建设物流设施,完善农村物流体系 |
四、建立专业实用的电商网站,完善平台建设 |
五、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提高农民信息技术能力 |
六、强化政府职能,为农村电子商务提供政策保障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黑龙江省农业市场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农业信息 |
2.2 信息化 |
2.3 农业信息化 |
2.4 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 |
2.5 农业市场信息服务 |
3 黑龙江省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
3.1 黑龙江省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现状 |
3.1.1 切实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传递发布工作 |
3.1.2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农业信息网络 |
3.1.3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快农业信息人才培养 |
3.1.4 努力推进创新升级,信息采集、制作、传播水平显着提升 |
3.2 黑龙江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
3.2.1 基础设施较差 |
3.2.2 数据库建设不规范 |
3.2.3 信息资源整合困难 |
3.2.4 信息化服务体系薄弱 |
3.2.5 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 |
3.2.6 相关政策法规缺失 |
4 国内外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
4.1 国外经验启示 |
4.1.1 美国 |
4.1.2 德国 |
4.1.3 法国 |
4.1.4 澳大利亚 |
4.1.5 日本 |
4.1.6 韩国 |
4.2 国内经验启示 |
4.2.1 重庆市农业信息化经验 |
4.2.2 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经验 |
4.2.3 浙江省信息化经验 |
4.2.4 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
5 完善黑龙江省农业市场信息化服务体系对策建议 |
5.1 要进一步明确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
5.2 要强化农业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
5.2.1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
5.2.2 加强信息人才培养 |
5.3 要加强农业市场信息推广服务渠道建设 |
5.3.1 提升服务质量 |
5.3.2 拓宽服务渠道 |
5.4 要加强对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监管 |
5.4.1 政策扶持、部门推进 |
5.4.2 加强对农业信息的监督监管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我省电脑农业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基于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的移动终端软件功能设计及应用[D]. 徐海川. 吉林大学, 2019(03)
- [3]海南农村干部培训问题的对策研究 ——以海南西部D市为例[D]. 孙敏. 海南大学, 2019(05)
- [4]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D]. 康雅丹.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
- [5]“互联网+”环境下的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探究[D]. 霍大伟.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6]山东省农业科教电视节目发展策略研究[D]. 马春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江西省高职专业设置研究[D]. 李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8]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D]. 潘学良. 武汉大学, 2017(06)
- [9]湖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D]. 叶锐.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16(11)
- [10]黑龙江省农业市场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震. 北京林业大学, 2015(04)
标签:互联网+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