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年教师的课堂出勤

浅谈青年教师的课堂出勤

一、谈谈青年教师的听课(论文文献综述)

宋美萤[1](2021)在《地方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研究 ——以X大学为例》文中认为

卿菁[2](2021)在《一位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专业发展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改革的重要诉求,顺应新时代发展之需。反思性实践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已被普遍认可,然而在现实中,乡村小学青年教师在反思性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反思意识不足、反思的内容单薄等,总结为缺乏对实践的反思,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弱化。乡村小学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改革道路上的中坚力量,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关乎国民素质发展前景。因此,反思性实践在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反思性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决定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优秀的乡村小学青年M教师进行多次访谈,在此期间,笔者收集了M教师的教学日记、听课笔记、备课本等实物资料。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笔者分析了M教师的成长经历,对M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进行探究,提出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议。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通过对反思性实践进行理论分析,论证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部分,笔者通过对M教师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将M教师专业发展总结为初为人师、善为人师和乐为人师三个阶段;第三部分,本研究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对M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发现M教师主要通过对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和学生情况三个方面的反思性实践,促进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以及专业理念的提升,笔者还对基于反思性实践的M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进行分析,其机制主要包括M教师基于个体经验的建构、M教师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以及M教师反思性实践的不断更新三个方面;第四部分,笔者通过对M教师成长经历的分析,提出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外部支持主要包括打造良好的校园反思文化、完善学校制度、建立保障机制;内部调试主要包括提高教师反思性实践意识、增强反思性实践能力、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反思方法多样化。

朱晨菲[3](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张春苗[4](2021)在《学校变革情境下中学教研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改革遍地开花的浪潮,学校变革也会是一个持续且必要的过程。中学教研组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织形式,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担负着教育改革推进的使命。本研究以质性研究理论为基础、从微观政治学的视角,聚焦我国基层农村中学的教研组现状,关注其在教育改革大潮中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与发展瓶颈,为学校变革研究提供基层组织样本,为教研组研究增添普通乡村中学样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笔者所在的一所农村高中为研究对象,以英语教研组为主,兼顾语文、数学等其他教研组。研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利用局内人的参与优势,笔者深入B校英语教研组的日常生活中,掌握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的开展以及组内教师专业成长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物分析,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学校以及教研组内成员的现实处境、学校变革的缘起和实施、变革给教研组带来的压力以及不同阶段教研组成员应对的行为策略。在变革初期,教研组承担着变革的传达和解读作用。在变革中期,教研组承担着变革的推进作用。在变革后期,教研组承担着变革的经验反思总结作用。通过对个案学校教师的心理需求满足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了个案学校教研组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态度演变,即从初期的勉强配合到最后的应付了事的原因--教研组成员的自主需求满足度不高以及组织自身的学习型维度建设不够导致创新动力不足。本研究在发现组织创新局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我国教研组发展问题研究有所突破。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实物分析,本研究得出四方面的结论:一是,学校变革是常态,教研组承担着重要作用;二是,教研组的日常有很多变革良机,但发展的不完善导致错失良机;三是,面对变革,教研组成员的不同行为策略对其有不同的影响;四是,个人的心理需求满足度以及组织学习型维度建设是教研组创新的条件。本研究通过个案学校改革实施的实践以及每次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研讨的现状,教研组能够掌握改革的优势和不足,从优势中总结经验,在不足中反思。为学校以后的改革积累经验。本研究从微观政治视角来研究学校变革发生时,教研组成员的行为策略。为教研组研究提供微观政治视角,理论视角独特。

戴瑞金[5](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策略探究 ——以西宁市三所初中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心理逐渐趋于健全,思维迅速发展,处在一种活跃状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精心的教育和栽培,给予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作为教师责任重大,课堂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们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反观现实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的参与行为并不高,学生无法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也就无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想要改变学生在课堂里保持沉默或者只是被动听课的状态,就需要找出学生不愿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原因,寻求解决策略,这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通过对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参与行为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以学生显性的、具体的,外在表现为主。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与一线教师访谈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从中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课堂参与情况。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相关文献探究的基础上,阐述本研究的问题来源,确定本文研究的目的,理清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参与行为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针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运用多种策略,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以此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行为频率。

游晓颜[6](2020)在《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现场带教”是我国中小学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师培训方式,尤其对于入职不久的初任教师而言,运用更为普遍。初任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在极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入职初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在当今形势之下刻不容缓。本研究通过叙事研究法,以一位初任教师为研究对象,深入到其教育、教学的情境中,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成长故事。通过分析故事探讨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方面的影响。加深人们对现场带教的认识,引发对现场带教与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给中学现场带教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并说明了研究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现场带教的实施现状和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对初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现场带教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交待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并对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发展故事呈现。通过访谈的方式,深入研究对象,了解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在这一部分中,故事全都以第一人称进行讲述,以时间和其专业发展为主线,呈现其在现场带教下发生的专业发展故事。第四章分析了初任教师在现场带教下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三方面的成长,同时也对影响带教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启示与讨论。本章中对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进行了讨论,并从初任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带教层面如何开展现场带教得出了启示。

罗琴霞[7](2020)在《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以粤西北H县为例》文中提出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的利好政策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普通高中教育正朝着普及化方向迅猛迈进。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精良的教师队伍,顶着高中教育“半边天”的女教师们的专业发展问题不容忽视。高中教育事关高考,女教师们不仅面临沉重的教育教学甚至是管理的责任,还要周全着身后的家庭,身负工作、家庭双重角色压力,处境不易、发展之难可想而知。本论文以粤西北H县高中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搜集和对已有的相关理论成果的整理,在把握H县高中女教师整体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概括归纳出当前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探寻出促进县域高中女教师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本文的主要内容包含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缘由,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影响因素、途径方式及女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阐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遵循“描述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思路。同时对“教师专业发展”、“县域高中”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在把握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发展内容的基础上,探究了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有效提高高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价值、意义。第三部分简介了粤西北H县高中发展的概况,并针对粤西北H县高中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分析,通过男女教师的对比突出女教师队伍的整体特点。第四部分在掌握粤西北H县高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分析、归纳出H县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层面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教科研能力欠缺、专业情感淡薄、专业活动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第五部分是笔者采用原因分析的方法,聚焦粤西北H县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角度探究出造成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原因有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普遍;专业发展意识薄弱,职业期待较低;工作家庭双重角色冲突;学校教育教学任务重;缺乏有效的专业发展机制,培训进修实效低;学校支持投入有限,教育决策的性别意识缺失;琐事缠身,家庭支持理解力度堪忧;福利待遇不高,社会尊师重教风气不浓等。第六部分是针对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主要强调个人应强化专业发展意识,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加强阅读积累与反思,向时间管理要效率;学校要合理减负,完善制度建设,拓宽拓深学习提升渠道,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家庭层面要努力融洽家庭关系,加强家人间的沟通理解;社会要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等。本文结语部分从政策、发展等角度进一步强调促进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研究的问题和过程做出归纳总结,最后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为今后的深化研究总结经验,明确方向。

吴立夏[8](2020)在《“青椒”的成长:一位小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一名教龄九年的小学英语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访谈、课堂观察和个案素材数据,探究她的成长经历及影响其专业发展的促进和阻碍因素。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点发现:首先,这位小学英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持续、动态和互动的过程。她儿时的梦想促使她选择师范专业,在校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帮助她成功应聘成为一名在职教师,工作初期付出的努力为她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在这位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她的教学信念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对自身角色,对学生和对教学的看法的变化。教学信念的变化促使她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在课堂管理和教学设计,其中课堂管理的提升更为明显,似乎是其教学信念变化的最直接反映。数据还表明,她通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丰富课堂活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被更多地激发出来。其次,该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来自个人、人际、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促进或阻碍因素的影响。其中促进因素包括优秀的个人品质,家庭支持,有效的教研活动与培训。阻碍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文化环境中一些负面影响,包括学校纷杂的事务,家长的高期望和不配合,以及现阶段的应试教育压力。虽然她的专业发展受内外因素共同的影响,但个人优秀的品质似乎是她获得专业成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尝试从教师个人和环境支持两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从教师个人方面来看,要培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形成发展的内驱动力。从环境支持方面来看,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减轻他们教学外的工作负荷,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王春华[9](2020)在《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初中数学新教师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有力后备军,而新老教师更替,推陈出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使新教师逐渐成长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关系到新老交替的有序更新,关系到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本文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切实改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帮助新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促使其尽快成长,希望为推动呼市地区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比较发达的先进地区,各学校对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关注的重点,总结其优秀的做法,更好地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三所水平不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培训现状、培训效果以及新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该地区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建议。调查结果表明,三所学校都很重视新教师培训工作,均制定了各种培训措施来促进新教师成长,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并且各校数学新教师培训工作有自己的特色:1.金山学校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名师引领;2.二附中采取的岗前培训与职后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培训过后进行的跟踪考核及对培训资源的充分挖掘值得借鉴;3.启秀中学特色之处在于“新教师”认定特色,稳定的师徒关系以及特色“磨课活动”等。但三所学校对初中数学新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忽视了新教师的培训需求,“师徒帮带”实现困难;对培训方案的部分内容落实不足。2.二附中针对数学教材、数学本身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培训不足;师德师风内容培训形式单一等。3.启秀中学相较于其他两所学校,校外培训资源利用少;数学文化、数学史内容培训不足;对新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程度不足。基于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以下5条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1.深入了解初中数学新教师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2.校际之间互相借鉴优秀培训形式;3.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4.以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发展;5.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王洁[10](2020)在《高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文中提出课文辅助系统作为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导入系统、阐释系统和巩固系统,这三个系统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导入系统开宗明义、提纲携领;阐释系统多种多样、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以课后习题形式出现的巩固系统有助于稳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课文辅助系统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调研发现目前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应用课文辅助系统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课文辅助系统的材料挖掘不深,不能很好的应用课文辅助系统为课文的重难点服务,对课文辅助系统应用不充分、欠自如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融通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和充分性原则及相应策略,即熟悉教科书中所包含的课文辅助系统内容,将课文辅助系统与课文系统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文辅助系统部分“辅助”正文的作用;明确课文的重难点,使课文辅助系统为其重难点知识服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地取材,充分应用课文辅助系统以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论文最后用案例对提出的教学应用原则和策略加以阐释说明,以期本研究能够对从事一线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课文辅助系统方面有所帮助。课文辅助系统的恰当应用,定会为高中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挥作用。

二、谈谈青年教师的听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青年教师的听课(论文提纲范文)

(2)一位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诉求
        1.1.2 反思性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3 乡村教师是乡村义务教育的中坚力量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反思性实践作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2.2 有关教师反思性实践的研究
        1.2.3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2.4 有关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师专业发展
        1.3.2 反思性实践
        1.3.3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1.4.5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1 反思性实践的理论分析
        2.1.1 反思性实践的内容
        2.1.2 反思性实践的过程
        2.1.3 反思性实践的层次
    2.2 反思性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分析
        2.2.1 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知识
        2.2.2 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技能
        2.2.3 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情意
        2.2.4 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理念
3 反思性实践中M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
    3.1 初为人师:班级管理的初识
        3.1.1 选择乡村的缘由
        3.1.2 我所在的D小学
        3.1.3 曲折的乡村教师道路
    3.2 善为人师: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2.1 新环境,新征途
        3.2.2 关注小学生能力的培养
        3.2.3 关注留守学生和学困生
    3.3 乐为人师:专业意识的提升
        3.3.1 专业意识的主动转型
        3.3.2 教学道路的磨砺
        3.3.3 学历的提升
4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M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4.1 反思性实践对M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4.2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M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分析
        4.2.1 基于个体经验的建构
        4.2.2 与环境的积极互动
        4.2.3 反思性实践的不断更新
5 基于反思性实践对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5.1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支持
        5.1.1 打造良好的校园反思文化
        5.1.2 完善学校制度
        5.1.3 建立保障机制
    5.2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调试
        5.2.1 提高教师反思性实践意识
        5.2.2 增强反思性实践能力
        5.2.3 丰富自身理论知识
        5.2.4 反思方法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着作
    2.期刊类
    3.学位论文
    4.其他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M教师关于小学生阅读核心素养培养的论文(节选)
附录三:M教师的部分听课笔记
附录四:M教师的部分课后反思及期末总结
致谢

(3)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几个机缘
        1.1.2 初步推断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评优课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1.4 研究背景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1.5 研究意义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3.1 观察法
        3.3.2 访谈法
        3.3.3 出声思维
        3.3.4 自我反思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的效度
        3.5.2 研究的伦理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3.6.1 论文的结构
        3.6.2 论文的写法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4.1.3 小结:“烤”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4.2.4 小结:“吃橘子”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4.3.3 小结:“境与径”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4.4.4 小结:“神来之笔”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4.5.4 小结:“出彩”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4.6.3 小结:“陪伴”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5.1.5 小结:“名师之智”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5.2.5 小结:“教研之慧”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5.3.5 小结:“专家之谋”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5.4.4 小结:“科研之思”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4)学校变革情境下中学教研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学校变革
        二、中学教研组
    第四节 思路框架
        一、微观政治学视角
        二、个案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伦理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学校变革研究
        一、学校变革的背景和理论研究
        二、学校变革的路径和策略研究
        三、学校变革的障碍和发展研究
        四、述评
    第二节 教研组研究
        一、教研组历史研究
        二、教研组性质研究
        三、教研组现状研究
        四、教研组发展研究
        五、述评
第三章 B校教研组日常的工作角色
    第一节 各级任务的承接者
        一、领导眼中的教研组
        二、组长眼中的教研组
        三、组员眼中的教研组
    第二节 学科活动的组织者
        一、集体备课制
        二、备课组常规
    第三节 专业成长的助力者
        一、青蓝结对
        二、骨干帮扶
第四章 B校教研组承受的变革压力
    第一节 学校的发展瓶颈
        一、地理位置劣势
        二、生源质量下滑
        三、教师流动性大
    第二节 教师的生存选择
        一、老年教师的健康期待
        二、中年教师的生活期待
        三、青年教师的专业期待
    第三节 校长的改革行动
        一、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
        二、以教研组活动为推进器
        三、两种领导方式适时切换
第五章 B校教研组应对的行为策略
    第一节 变革中教师行为策略的类型排序
        一、采用最多的“合作结盟”与“形象示范”策略
        二、采用较多的“职权压力”与“赞美施恩”策略
        三、采用较少的“交涉磋商”“条件交换”与“理性说服”策略
        四、采用很少的“回避推诿”策略
    第二节 变革中教师行为策略的角色差异
        一、采用“交涉磋商”行为的差异
        二、采用“职权压力”行为的差异
        三、采用“条件交换”行为的差异
    第三节 变革中教师行为策略的阶段变化
        一、改革初期,“顺从”的教师和“示范”的组长
        二、改革中期,“交换”的教师和“说服”的组长
        三、改革后期,“结盟”的教师和“磋商”的组长
    第四节 变革中教师行为策略的归类比较
        一、影响型策略与保护型策略基本持平
        二、积极性策略明显多于消极性策略
        三、专业合作策略多于权力交易策略
第六章 B校教研组创新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组织对个人心理需求的满足
        一、“关系需求”基本满足
        二、“能力需求”比较满足
        三、“自主需求”较低满足
    第二节 组织自身的学习型建设导向
        一、从个人努力走向团队建设
        二、从内在反思走向外部协作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策略探究 ——以西宁市三所初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析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参与行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特点
        一、参与
        二、课堂参与行为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参与行为特点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教育学理论
    第三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参与行为的价值
        一、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行为的需要
        三、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需要
        四、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发展需要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参与行为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参与行为调查情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参与行为调查范围与方法
        二、调查样本的信效度说明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参与行为现状
        一、学生在课堂参与行为中取得的成效
        二、学生在课堂参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学生在课堂参与行为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被动参与行为受自身因素影响
        二、学生机械性记忆缺乏联系生活实践
        三、学生课堂参与中深度学习能力不足
        四、教学方式和评价制约学生参与行为
第三章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策略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参与行为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引导性原则
        四、有效性原则
        五、互动性原则
        六、实践性原则
    第二节 教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措施
        一、唤醒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二、合理运用有效学习方法
        三、立足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四、营造轻松愉快课堂氛围
    第三节 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行为
        一、设置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行为
        二、明确主体原则,促进学生主动合作探究
        三、贯彻做中学理念,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
    第四节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引领学生课堂主动参与
        一、改进结果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
        二、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引领学生主动参与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参与行为实践
    第一节 学生课堂参与行为课例
        一、《尊重他人》——设置情境参与
        二、《善用法律》——合作探究参与
        三、《以礼待人》——活动体验参与
    第二节 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实践评价
        一、《尊重他人》——设置情境参与评价
        二、《善用法律》——合作探究参与评价
        三、《以礼待人》——活动体验参与评价
    第三节 教师课堂教学实践反思及改进措施
        一、教师课堂教学课例反思
        二、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二)初任教师本身在入职时存在“先天不足”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
        (四)现场带教是初任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
        (五)S市现场带教面临着问题与挑战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初任教师的研究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现场带教的研究
        (四)关于现场带教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四、概念界定
        (一)初任教师
        (二)初任教师专业发展
        (三)现场带教
第二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何为叙事研究法
        (二)叙事研究的旨趣所在
        (三)以叙事法研究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具有适切性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过程
        (一)选择研究的学校
        (二)对多位初任教师的访谈
        (三)确定研究对象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
第三章 让生命绽放教育的精彩—记M老师在现场带教下的专业发展故事
    一、背景介绍
        (一)Y中学概况
        (二)Y中学的带教形式
        (三)Y中学现场带教的管理评价
        (四)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二、现场带教下M老师的专业发展故事
        (一)“教师梦”的开启
        (二)梦想照进现实
        (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四章 现场带教对M老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现场带教对M老师专业精神的影响
        (一)以导师为明镜,对教育的热爱和教育信念更加坚定
        (二)让“爱学生不是一句美丽的口号”变成现实
    二、现场带教对M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
        (一)不断学习并实践教育知识的主动性增强
        (二)教授学科教学知识由重灌输向重启发转变
    三、现场带教对M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
        (一)以公开课保障课堂教学能力快速提升
        (二)与导师一同探究新方法,组织指导能力逐步提高
        (三)先模仿导师,再自我探究,沟通与合作能力不断增强
        (四)主动求教导师,教学反思能力逐步深入
    四、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五章 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讨论与启示
    一、对学校的启示
        (一)学校应多为初任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二)充分挖掘初任教师内在发展动力源,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教学帮助与行政扶持相结合
        (四)优化带教双方的匹配模式
    二、对带教导师的启示
        (一)带教导师与初任教师共同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二)带教双方结为成长共同体
    三、对初任教师的启示
        (一)对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对学科的坚定信念是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
        (二)教师要具有主动的专业发展意识
        (三)教学反思贯穿专业发展始终
        (四)初任教师要快速完成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

(7)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以粤西北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1.教师专业发展
        2.县域高中
        3.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1.社会性别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角色冲突理论
一、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价值分析
    (一)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二)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女教师自我价值实现及家庭和谐
        2.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4.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县域高中发展与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粤西北H县高中发展概况
    (二)粤西北H县高中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1.数量与性别情况
        2.年龄分布情况
        3.学科构成情况
        4.学历结构情况
        5.职务和晋升情况
三、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一)有一定知识素养,但结构不合理
    (二)教科研能力欠缺,专业技能亟待提升
    (三)职业满意度不高,专业情意淡薄
    (四)活动参与热情不高,效果不佳
四、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女教师个人角度原因分析
        1.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普遍
        2.专业发展意识薄弱,依赖性强
        3.发展规划不合理,职业期待较低
        4.双重甚至多重角色冲突
    (二)学校角度原因分析
        1.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
        2.缺乏合理有效的专业发展机制
        3.培训进修实效低,活动流于形式
        4.学校重视不足,支持投入有限
        5.教育决策的性别意识缺失
    (三)家庭角度原因分析
        1.琐事缠身,分身乏术
        2.家庭支持理解力度堪忧
    (四)社会角度原因分析
        1.尊师重教风气不浓
        2.教师福利待遇不高
五、促进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激发内在动力,强化专业提升
        1.强化专业发展意识,做好专业发展规划
        2.加强专业学习与反思,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二)组织管理人性化,增强活动实效性
        1.合理安排工作,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2.拓展培训渠道,加大支持与投入力度
    (三)协调角色转换,减轻家校任务冲突
        1.强化师者意识,淡化“家庭本位”思想
        2.加强沟通理解,融洽家庭成员关系
    (四)争取各方支持,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待遇
        1.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增强教师的获得感
        2.促进家校协同合作,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青椒”的成长:一位小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必要性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及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教师专业发展
        2.1.2 青年教师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Dewey的经验观
        2.2.2 Vygotsky的社会文化建构理论
        2.2.3 教师专业发展模型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教师成长研究
        2.3.2 教学信念研究
        2.3.3 教学实践研究
        2.3.4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的研究
    2.4 指导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场景
    3.2 研究对象
    3.3 数据收集和分析
        3.3.1 访谈
        3.3.2 课堂观察
        3.3.3 个案素材
第四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4.1 秦老师的成长经历
        4.1.1 “儿时的梦想”
        4.1.2 “榜样就在身边”
        4.1.3 “两次实习,两种体验”
        4.1.4 “越心虚,越努力”
        4.1.5 “三人行,必有我师”
        4.1.6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4.1.7 小结
    4.2 秦老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的变化
        4.2.1 教学信念变化
        4.2.2 教学实践变化
        4.2.3 小结
    4.3 影响因素
        4.3.1 促进因素
        4.3.2 阻碍因素
        4.3.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发现
    5.2 本研究启示
    5.3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附录二: 访谈问题提纲
附录三: 访谈信息总结样表
附录四: 访谈数据分析(样本)
附录五: 课堂观察表(样本)
附录六: 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样本)
附录七: 个案素材数据分析(样本)
致谢

(9)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评述及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呼市地区中学教育发展简史
    2.2 呼市地区数学新教师的选拔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新教师
        2.3.2 校本培训
    2.4 新教师的特征
    2.5 新教师的职前培养现状
    2.6 新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2.6.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6.2 教师职业专业化理论
        2.6.3 终身教育理论
    2.7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7.1 专业知识
        2.7.2 专业精神
        2.7.3 专业能力
    2.8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第3章 金山学校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的调查
    3.1 学校介绍
        3.1.1 基本概况
        3.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3.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3.2 调查结果
        3.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3.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3.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3.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3.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3.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调查
    4.1 学校介绍
        4.1.1 基本概况
        4.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4.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4.2 调查结果
        4.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4.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4.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4.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4.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4.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启秀中学调查
    5.1 学校介绍
        5.1.1 基本概况
        5.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5.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5.2 调查结果
        5.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5.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5.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5.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5.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5.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6章 完善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的建议
    6.1 了解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
    6.2 校际之间互相借鉴优秀培训形式
    6.3 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
    6.4 以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发展
    6.5 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高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
        (二)高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子系统
        (三)高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节 高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概述
    一、高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相关概念
    二、高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内容分类
        (一)导入系统
        (二)阐释系统
        (三)巩固系统
    三、高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价值
        (一)培养唯物史观
        (二)培养时空观念
        (三)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四)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五)培养家国情怀
第二节 高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应用原则及策略
    一、应用现状
        (一)学生应用现状
        (二)教师应用现状
    二、应用原则
        (一)融通性原则
        (二)重点性原则
        (三)充分性原则
    三、应用策略
        (一)将课文辅助系统和课文系统有机结合
        (二)利用课文辅助系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充分应用课文辅助系统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节 高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应用举例
    一、课例《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二、课例《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谈谈青年教师的听课(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研究 ——以X大学为例[D]. 宋美萤.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一位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D]. 卿菁.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4]学校变革情境下中学教研组个案研究[D]. 张春苗. 喀什大学, 2021(07)
  •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策略探究 ——以西宁市三所初中教学为例[D]. 戴瑞金.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6]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D]. 游晓颜. 伊犁师范大学, 2020(02)
  • [7]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以粤西北H县为例[D]. 罗琴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青椒”的成长:一位小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 吴立夏. 苏州大学, 2020(03)
  • [9]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D]. 王春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D]. 王洁.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浅谈青年教师的课堂出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