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解汽油样品 PONA 分析的化学计量学

裂解汽油样品 PONA 分析的化学计量学

一、化学计量学用于裂化汽油样品PONA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张冠男,朱军,万一夫,姜红,刘占芳[1](2021)在《汽油类助燃剂鉴定研判分析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油是放火案件中常用的助燃剂,综述了国内外对汽油类助燃剂进行鉴定的分析技术和最新实践标准,重点介绍了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助燃剂研判分析的促进作用。并对汽油类助燃剂鉴定、分类、追溯等研判分析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苏怡[2](2020)在《催化裂化汽油烯烃组成对其辛烷值影响的气相色谱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环保法规的不断加强,对汽油中的烯烃含量要求越来越严苛。我国汽油的生产特点是催化裂化汽油占车用汽油总量的80%以上,而催化裂化汽油中的烯烃含量高,体积分率为40%~60%。因此,汽油清洁化研究的最重要内容就是保持催化裂化汽油较高辛烷值的同时,降低烯烃含量,目前研究主要侧重降低催化裂化汽油总烯烃含量的影响,而辛烷值降低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研究不同烯烃分布和结构对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气相色谱法和多维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烯烃分布和结构对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的影响,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催化裂化汽油烃类组成和辛烷值的标准方法。方法具有进样量少、操作简便、快速分析、精密度高的特点。通过测定催化裂化汽油的烃类组成,可获得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烯烃、环烷烃、芳烃的含量,烃类组成重复测定结果的偏差不大于3%。催化裂化汽油的辛烷值重复测定结果偏差在0.5个单位以内。方法仅适用于兰州石化催化剂装置和实验室小型催化裂化试验装置,通过催化裂化反应生成的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范围在88-95之间。完成了气相色谱法和多维气相色谱法的对比试验,为研究不同烯烃分布和结构对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的影响提供了分析方案。研究表明,对于催化裂化反应,烯烃支链越多,烯烃分布在C4-C7的含量越多,对辛烷值越有正向的影响。

张原[3](2020)在《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的汽油及残留物特征成分分析》文中认为纵火是一类严重的刑事犯罪,纵火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8种重大刑事犯罪之一,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纵火案件调查中,现场勘查人员首先要对火灾原因进行分析研判,确定案件性质。因为火场高温环境,生物类物证通常失去证据价值,易燃液体残留物检验成为判断是否为人为纵火的关键环节。为更好地认识纵火案件中最常见的易燃液体——汽油,以及火场材质燃烧对汽油样品检验产生的干扰,本论文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汽油样品的检验方法进行优化,详细分析了吉林石化汽油样品的组分,并对8种常见的火场材质燃烧残留物进行检验,分析其对于汽油样品检验产生的影响。最后,引入化学计量学方法对采自全国22家石化炼厂的50种汽油样品进行聚类与Fisher判别分析,基本实现了地域和品牌的区分。(1)本文建立了汽油样品的检验方法,并以吉林石化生产的92#、95#、98#汽油样品为例,运用文中建立的标准品结合正反向匹配结果的定性分析与相对响应因子校正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观察C7C12烷基苯、茚系物和萘系物的组分变化,对同一炼厂生产的不同标号汽油样品进行鉴别,达到了较好的分析效果。(2)基质干扰是影响火场汽油残留物鉴定准确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防滑地垫、木椅、混纺地毯、沙发海绵、报纸、旧衣物、杂志、窗帘8种火场常见燃烧材质进行控制条件的燃烧实验,归纳总结其燃烧残留物的主要组分,评价了其对汽油残留物检验的干扰,验证了这8种材质,尤其是除防滑地垫和混纺地毯2种材质外的其它6种材质,对火场燃烧残留物中汽油的检测干扰较小。(3)化学计量学在火场燃烧残留物检验领域已得到一定程度应用,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是两类常用的分析方法。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Ward法相对于最短距离聚类法和组间联接聚类法效果更好;Fisher判别法相对于PCA-Fisher联用判别法对不同产区汽油样品的判别更准确(82%>72%),所建立的Fisher判别函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在汽油的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验方法,常见材质的燃烧产物识别,汽油样品的聚类与判别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对火场燃烧残留物检验的相关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甘露[4](2014)在《多维气相色谱法测定汽油组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汽油品质监控,本文在国外先进的新配方汽油分析仪上建立了用多维色谱法分析国产汽油组成的两种分析模式PIONA和PHONA,系统分析了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通过与现行的FIA标准分析方法对比得出以下结论:烯烃含量小于20V%的情况下,多维气相色谱法分析模式PIONA的分析结果与标准分析方法FIA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得到的信息量大,对生产监控及科研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多维气相色谱法分析模式PHONA适用于高烯烃的分析,非常适合国内汽油烯烃含量高的状况,其独特的二段吸附方法可以兼顾烯烃的吸附和保证没有重饱和烃的吸附,减少误判。多维色谱法有非常好的重复性,差值全在方法的允许误差范围内。该方法适用的样品范围宽、自动化程度高。可用于计算汽油的平均分子量、密度和C/H比,避免因样品量过少造成汽油的其他物性不能分析的困扰。影响因素考察表明烯烃吸附阱性质、吸附阱温度、样品进样体积、醇醚吸附阱分离温度、5A分子筛分离温度、阀切换时间等工艺参数需要规范和确定。

陈露[5](2012)在《应用化学计量学技术预测预测原油性质和反应产物分布》文中研究说明该文通过收集整理原油实验室积累的大量有价值的原油评价数据,建立了原油数据库。同时,将数据库中的原油性质和反应产品分布数据作为训练数据,结合化学计量学校正理论,建立了性质与性质、性质与反应产物分布的数学关联模型。结果表明,利用各种校正理论方法建立的数学关联模型都有很好的预测效果,能够达到对性质组成和反应产物分布快速、准确预测的目的。

李敬岩,褚小立,田松柏[6](2011)在《红外光谱方法在原油及油品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1前言红外光谱吸收法是一种经典的快速分析方法。它是集光谱测量技术、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分析测量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与其它常规分析技术不同,红

傅若农[7](2009)在《近年国内外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进展和趋向》文中认为报道了近两年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发展和趋向。气相色谱柱制柱工艺是一个成熟的技术,所以在制柱工艺方面的研究不够活跃。近年新研究的固定相集中在常温离子液体和各种环糊精的衍生物。近几年GC毛细管色谱柱的研究和改进集中在色谱柱厂家进行,并立即成为商品柱。本文对近两年一些重要期刊上发表的气相色谱论文进行了总结,发现气相色谱分析所用的色谱柱大都使用毛细管柱,并趋向于使用商品GC毛细管柱,所使用的商品色谱柱中,使用最多的是以含5%苯基的聚甲基硅氧烷做固定相的色谱柱,其次是以100%甲基的聚硅氧烷做固定相的色谱柱。极性毛细管色谱柱主要使用PEG、OV-17和OV-1701固定相。

徐永业[8](2005)在《汽油和聚四氢呋喃组成的近红外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红外(NIR)光谱分析技术是目前发展最快和最具前景的过程分析技术之一,它具有快速和方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燃料油性质的分析,以及各种化工过程的控制分析和检测。 对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汽油的化学组成含量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收集了国内多家大型炼油厂多种牌号的汽油样品共计96个,采用气相色谱(GC)法测定了汽油单体烃(detailed hydrocarbon)及族组成含量,作为建立校正模型的标准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汽油近红外光谱和化学组成含量进行关联,建立了测定汽油化学组成含量的9个校正模型: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饱和烃、烯烃、芳烃、苯、甲苯和二甲苯(包括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和乙苯含量总和)。校正集交互验证和验证集检验结果均表明,NIR方法与GC方法测定结果之间的偏差小于0.5%,NIR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成对t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两种分析方法之间无显着性差别,说明采用NIR方法测定汽油化学组成含量是可行的。 探讨了用NIR测定聚四氢呋喃(PTMEG)混合液中水含量、固含量及聚四氢呋喃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可行性。建立校正模型的标准数据采用微库仑法测定水含量,挥发失重法测定固含量,凝胶色谱法测定PTMEG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提出用NIR间接测定PTMEG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混合液体系中PTMEG的端羟基相对含量,与其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关联,方法物理意义明确,与NIR谱图关联性好,实验结果满意。聚四氢呋喃混合液NIR光谱经“一阶导数法”预处理后,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都有较大的改善,可以获得更好的定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NIR法与标准方法测定相对偏差小于5%,在近红外模型范围内两方法间无显着性差异,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准确性,适用于工业现场的原位和在线检测。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汽油的化学组成含量和聚四氢呋喃混合液的组成参数,具有方法简单、分析速度快、不消耗样品和有机试剂、精密度好等优点,适合用于生产控制分析和现场质检。使用NIR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石化企业生产控制能力和分析技术水平,从而整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对石化企业的物料平衡和优化、原料的采购和销售、生产调度和物流都有很大的帮助。

高俊[9](2005)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炼油过程中,通常需要对产品的关键品质比如汽油辛烷值、柴油十六烷值或润滑油粘度等进行在线监测。传统的实验室分析方法由于测定费用高,测量滞后大,而不适合实时在线分析。近红外(NIR)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的无损分析技术,可用于对石油产品质量的在线实时分析。为此,本文对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技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通过大量的中外文献阅读,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石油产品品质分析中的发展与应用研究做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阐述,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光谱预处理方法、多元校正建模方法和模型评价指标等技术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现状。2.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偏最小二乘(PLS)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等校正方法,根据实际应用需要,开发了一个BP-ANN定量校正应用软件,该软件应用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中的油品分析,对于处理非线性问题具有较好的分析效果。3.从炼油厂实际生产需要出发,选取分析频次较高的汽油样品85 个,用标准方法测定样品的辛烷值,采集其近红外光谱谱图,分别建立PLS 和BP-ANN 模型,并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汽油样品辛烷值的快速测定。研究表明,在1000~1800nm 波长范围内,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预测汽油辛烷值中能以0.1 辛烷值单位的测量精密度和0.5 辛烷值单位的准确度预测出汽油辛烷值,所得的结果与标准的ASTM-CFR 辛烷值机测定的结果相一致。由于汽油的辛烷值与光谱信号之间的内在关系是非线性的,所以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法(BP-ANN)所预测的结果要略好于偏最小二乘法(PLS)。与前人的研究相比较,BP 神经网络方法获得了更好的预测效果。4.在用高分辨毛细管气相色谱(GC)法测定成品汽油单体烃组成的基础上,应用偏最小二乘(PLS)校正方法,建立了近红外光谱法(NIR)快速测定汽油族组成(饱和烃、烯烃和芳烃)的分析模型。并将NIR 测定结果与高分辨毛细管气相色谱(GC)法分析汽油单体烃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近红外光谱预测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SEP)符合标准方法再现性要求,t检

花瑞香[10](2005)在《石油加工中烃类和硫化物组成表征的全二维气相色谱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分离技术。本论文围绕复杂体系—石油加工过程中不同馏份油的烃类和硫化物组成的分离表征问题,在方法研究和应用拓展方面开展如下工作: 首先以轻质循环油和系列正构烷烃为例,讨论了GC×GC的分离特性及用于宽馏程样品分离条件最佳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标准物质二维保留值、沸点规律和二维谱图结构信息等研究建立了石油馏份特征化合物及族组成表征的方法,并解决了复杂体系中感兴趣组分和烃族的定量问题。 其次,利用硫化学发光检测器(SCD)的优点,研究建立了轻质石油馏分硫化物表征的GC/SCD方法。首次采用GC×GC/SCD技术,建立了一次进样可完成石油中质馏份特征硫化物、硫化物族的分离和定量方法。族定量结果的RSD≤10%,加标回收率在91.3-101.2%范围,与ASTM D 4294比较RAD%≤6.02%。应用GC×GC/TOFMS初步鉴定了167个PASHs,包括16个二氢苯并噻吩及其烷基取代的同分异构体、3个萘并噻吩和3个苯并萘噻吩。根据GC×GC/SCD和GC×GC/TOFMS结构谱图信息,推测了轻质循环油(LCO)样品的GC×GC/FID谱图中硫化物的分布规律。 在以上技术平台的支持下,系统地研究了炼油加工中不同装置的馏份油的烃类和硫化物组成分布规律,并考察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组成变化的影响。利用原料及其产品的烃类和硫化物组成变化,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劣质柴油改质催化剂脱硫、脱芳烃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馏份油的族组成区别较大,原油来源直接影响直馏馏份油的组成。二次加工馏份油组成随加工工艺不同具有较大差别。稠环芳烃含量以重油催化的最高,总芳75.6-88.3%,依次是蜡油催化的51.7-69.4%、延迟焦化的23.4-31.2%,减粘裂化的三环芳烃含量仅0.2-0.9%。催化裂化柴油的稠环芳烃可通过控制氢转移反应速率实现品质最佳化。催化裂化柴油的硫80%以上以多环芳烃含硫化合物(PASH)形态分布,而热裂化柴油的硫主要以易被脱除的烷基硫形态分布。RN-10催化剂的加氢饱和反应历程使稠环芳烃转化为多环环烷烃。FC-18催化剂既有加氢饱和反应历程也具有开环裂化的反应历程。PASH的加氢反应历程:一是直接氢解路径,二是加氢路径。 研究成果为石油炼制过程的原料、工艺参数和产品品质等优化,以及设备防腐和化学反应历程推测等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化学计量学用于裂化汽油样品PONA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计量学用于裂化汽油样品PON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汽油类助燃剂鉴定研判分析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汽油类助燃剂的仪器分析方法
    1.1 GC和GC-MS
    1.2 GC×GC-MS
    1.3 GC-MS/MS
    1.4 GC-IRMS
    1.5 FT-ICRMS
2 汽油类助燃剂的研判分析方法
    2.1 ASTM实践标准
    2.2 化学计量学在汽油类助燃剂分析中的应用
3 结语

(2)催化裂化汽油烯烃组成对其辛烷值影响的气相色谱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汽油性质及其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1.1 对CO、HC和 NOX排放的影响
        1.1.2 对臭氧形成的影响
        1.1.3 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1.2 国内汽油质量标准现状及其与世界标准的差距
        1.2.1 世界汽油质量标准现状
        1.2.2 国内汽油质量标准现状和世界标准的差距
    1.3 我国汽油生产特点
        1.3.1 汽油烃类组成中烯烃含量高
        1.3.2 汽油中烯烃合理利用困难
    1.4 汽油烃类组成和辛烷值的测定方法
        1.4.1 汽油烃类组成的测定方法
        1.4.2 汽油辛烷值的测定方法
        1.4.3 小结
    1.5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2章 气相色谱法(GC)测定催化裂化汽油烃类组成和辛烷值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和条件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特征峰的选择对催化裂化汽油烃类组成和辛烷值的影响
        2.2.2 检出率对催化裂化汽油烃类组成和辛烷值的影响
        2.2.3 仪器参数对辛烷值的影响
        2.2.4 气相色谱法(GC)的精密度验证实验
    2.3 小结
第3章 基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组成对辛烷值影响的气相色谱分析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和条件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气相色谱法与多维气相色谱法的比较
        3.2.2 烯烃分布对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的影响
        3.2.3 烯烃结构对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的汽油及残留物特征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火场燃烧残留物检验的仪器分析方法
    1.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1.1.1 前处理条件的创新
        1.1.2 烷烃及芳烃特征离子的选择与程序升温条件的优化
    1.2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GC-MS)
    1.3 拉曼光谱法与红外光谱法(Raman spectrum & Infrared spectrum)
    1.4 稳定同位素质谱法(IRMS)
    1.5 小结
2 火场燃烧残留物检验的基质干扰研究
    2.1 不同基质对易燃液体认定的干扰
    2.2 基质干扰对不同种类易燃液体的影响
    2.3 小结
3 火场燃烧残留物中易燃液体检验的研判分析
    3.1 火场燃烧残留物中易燃液体检验的ASTM E-1618标准
    3.2 化学计量学方法原理及应用
        3.2.1 火场燃烧残留物检验中常用化学计量学方法
        3.2.1.1 聚类分析
        3.2.1.2 主成分分析(PCA)
        3.2.1.3 Fisher判别分析
        3.2.2 化学计量学方法在火场燃烧残留物检验中的应用
        3.2.2.1 化学模式识别在火场燃烧残留物检验中的应用
        3.2.2.2 化学校正理论在火场燃烧残留物检验中的应用
    3.3 小结
4 汽油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2 样品处理
        4.1.3 实验方法
    4.2 GC×GC-qMS分析方法的建立
    4.3 汽油样品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4.3.1 汽油样品的定性分析
        4.3.1.1 定性分析方法建立与评价
        4.3.1.2 三种标号汽油样品的定性分析
        4.3.2 汽油样品的定量分析
        4.3.2.1 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与评价
        4.3.2.2 三种标号汽油样品的定量分析
    4.4 小结
5 家庭常见火场材质燃烧残留物分析
    5.1 实验部分
        5.1.1 燃烧材质
        5.1.2 仪器设备与材料
        5.1.3 燃烧实验
        5.1.4 样品前处理与实验条件
    5.2 火场材质燃烧残留物特征成分分析
        5.2.1 防滑地垫燃烧残留物检验
        5.2.2 木质联椅碎片燃烧残留物检验
        5.2.3 家庭地毯燃烧残留物检验
        5.2.4 沙发海绵燃烧残留物检验
        5.2.5 报纸、旧衣服、杂志、窗帘燃烧残留物的检验
    5.3 小结
6 汽油样品的化学计量学分析
    6.1 实验部分与数据采集
        6.1.1 实验条件与样品信息
        6.1.2 数据采集
    6.2 数据筛选
    6.3 聚类分析
        6.3.1 最短距离聚类法
        6.3.2 组间联接聚类法
        6.3.3 Ward法聚类分析
    6.4 Fisher/PCA-Fisher联用判别分析
        6.4.1 Fisher/PCA-Fisher联用法对汽油标号判别的结果及讨论
        6.4.1.1 Fisher判别分析
        6.4.1.2 PCA-Fisher联用判别分析
        6.4.2 Fisher/PCA-Fisher联用法对汽油产区判别的结果及讨论
        6.4.2.1 Fisher判别分析
        6.4.2.2 PCA-Fisher判别分析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安庆石化92#汽油主要组分信息
论文创新点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多维气相色谱法测定汽油组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汽油性质
        1.1.1 汽油的分类
        1.1.2 汽车尾气的危害
        1.1.3 汽油组分对尾气排放的影响
        1.1.4 国内汽油现状
    1.2 汽油标准
        1.2.1 我国车用汽油标准的发展
        1.2.2 汽油组分检测标准
    1.3 汽油组分测定方法
        1.3.1 高效毛细柱法(PONA)
        1.3.2 荧光指示剂吸附色谱法
        1.3.3 近红外光谱法(NIR)测定汽油的组成
        1.3.4 快速多维色谱法测定汽油的组成(SOA 法)
    1.4 多维色谱法测定汽油组成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法的确定及建立
    2.1 仪器简介
        2.1.1 仪器组成
        2.1.2 仪器原理
        2.1.3 分析模式
    2.2 试验条件
    2.3 样品与试剂
    2.4 定性
    2.5 定量
    2.6 阀切换时间的确定
    2.7 样品进样体积的确定
    2.8 醚/醇吸附阱分离温度的确定
    2.9 5A 分子筛分离温度的确定
    2.10 烯烃吸附阱的注意事项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烯烃吸附阱的吸附性能
        3.1.1 烯烃吸附阱的吸附温度对轻烯烃测定结果的影响
        3.1.2 烯烃吸附阱对重组分的吸附
    3.2 分析模式的选择
    3.3 烯烃回收率的考察
    3.4 方法重复性考察
        3.4.1 环烷烃重复性实验
        3.4.2 烷烃重复性实验
        3.4.3 烯烃重复性实验
        3.4.4 芳烃重复性实验
    3.5 多维色谱法与荧光色层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3.6 实际样品的测定
    3.7 根据多维色谱提供的分析数据预测样品的物性
        3.7.1 汽油组分物性拟合公式
        3.7.2 计算的数据与标准方法测定的数据对比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应用化学计量学技术预测预测原油性质和反应产物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原油性质和反应数据收集
    1.2 化学计量学校正理论
    1.3 校正理论模型开发软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原油性质预测
    2.2 原油反应产物分布预测
3 结束语

(8)汽油和聚四氢呋喃组成的近红外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分析汽油化学组成的意义和现状
        1.1.1 测定汽油化学组成的意义
        1.1.2 汽油化学组成测定方法综述
    1.2 四氢呋喃聚合反应过程分析
        1.2.1 四氢呋喃聚合反应过程简介
        1.2.2 四氢呋喃聚合反应过程常规分析方法
        1.2.3 近红外光谱用于四氢呋喃聚合反应过程的分析
    1.3 近红外光谱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1.3.1 调和工艺
        1.3.2 原油蒸溜
        1.3.3 催化裂化
        1.3.4 催化重整工艺
        1.3.5 乙烯工艺
        1.3.6 其它化工工艺
        1.3.7 经济效益分析
第2章 近红外光谱测量方法和原理
    2.1 近红外光谱测量原理
        2.1.1 分子振动光谱
        2.1.2 近红外光谱测定油品方法原理
        2.1.3 近红外光谱测量过程
        2.1.4 近红外光谱测量的标准化
        2.1.5 近红外光谱的模型传递
    2.2 化学计量学简介
        2.2.1 近红外谱图的数学表达
        2.2.2 化学计量学简介
        2.2.3 算法简介
    2.3 偏最小二乘算法
        2.3.1 偏最小二乘法原理与特点
        2.3.2 模型评价参数
    2.4 方法检验
        2.4.1 重复性计算
        2.4.2 t检验
        2.4.3 F检验
    2.5 课题目的和解决的问题
第3章 近红外光谱测定汽油化学组成的研究
    3.1 汽油样品参考数据的测定
        3.1.1 汽油样品类型
        3.1.2 仪器和设备
        3.1.3 试验步骤和数据处理
    3.2 汽油近红外光谱的绘制
        3.2.1 仪器和设备
        3.2.2 光谱测绘实验步骤
    3.3 校正集模型及评价
        3.3.1 校正样品集的选择
        3.3.2 汽油近红外光谱预处理
        3.3.3 校正集模型及评价
    3.4 验正集样本测定结果
    3.5 影响近红外测定结果的因素
        3.5.1 样品集的范围
        3.5.2 影啊光谱质量的因素
        3.5.3 基础测定值的影响
        3.5.4 近红外光谱测定重复性
    3.6 近红外与色谱测定方法的比较
    3.7 小结
第4章 近红外光谱用于四氢呋喃聚合过程分析的研究
    4.1 聚四氢呋喃混合液参考数据的测定
        4.1.1 聚四氢呋喃混合液样品类型
        4.1.2 仪器和设备
        4.1.3 试验步骤
    4.2 聚四氢呋喃混合液近红外光谱的绘制
        4.2.1 仪器和设备
        4.2.2 光谱测绘实验步骤
    4.3 校正集模型及评价
        4.3.1 混合液近红外光谱预处理
        4.3.2 固含量近红外校正模型和数据
        4.3.3 水含量近红外校正模型和数据
        4.3.4 相对分子质量近红外校正模型和数据
    4.4 验正集样本测定结果
    4.5 近红外光谱的重复性
    4.6 近红外方法与常规方法的比较
    4.7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第6章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9)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近红外光谱技术
        1.1.1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简史
        1.1.2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工作原理
        1.1.3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技术特点
        1.1.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油品中的应用
    1.2 多元校正技术
        1.2.1 化学计量学的发展简况
        1.2.2 化学计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2.3 多元校正技术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2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多元校正方法
    2.1 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2.1.1 定性分析
        2.1.2 定量分析
    2.2 近红外光谱的预处理
        2.2.1 预处理的常用方法
        2.2.2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光谱信息的优化
        2.2.3 波长选择方法
    2.3 校正模型的建立方法
        2.3.1 多元线性回归
        2.3.2 主成分回归
        2.3.3 偏最小二乘回归
        2.3.4 人工神经网络法
第3章 汽油辛烷值 NIR 的定量分析
    3.1 汽油辛烷值的测定方法
        3.1.1 传统的辛烷值测定方法
        3.1.2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辛烷值
        3.1.3 近红外光谱法预测汽油辛烷值
        3.1.4 本文的工作安排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设备
        3.2.2 样品来源及基础数据的测定
        3.2.3 近红外光谱的测量方法
        3.2.4 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3.2.5 校正模型的建立
    3.3 近红外测定汽油辛烷值的校正技术
        3.3.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数学原理
        3.3.2 偏最小二乘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3.3.3 BP 神经网络算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
        3.4.2 结论
第4章 汽油族组成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
    4.1 汽油族组成测定方法概述
        4.1.1 汽油族组成测定方法
        4.1.2 近红外测定汽油组成原理
        4.1.3 本文研究内容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来源及基础数据测定
        4.2.2 汽油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采集
        4.2.3 校正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波长范围的选择
        4.3.2 主因子的选取
        4.3.3 NIR 预测汽油组成及与GC 测定结果的比较
        4.3.4 重复性实验
        4.3.5 结论
第5章 润滑油基础油粘度的近红外光谱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样品来源及基础数据测定
        5.2.2 润滑油基础油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采集
        5.2.3 定量校正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预处理方式的选择
        5.3.2 光谱范围的选择
        5.3.3 偏最小二乘回归预测
        5.3.4 ANN 预测结果
        5.3.5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10)石油加工中烃类和硫化物组成表征的全二维气相色谱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全二维气相色谱的发展历程
        1.1.1 引言
        1.1.2 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发展历程
        1.1.3 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和特点
        1.1.4 调制器
        1.1.4.1 热调制器
        1.1.4.2 径向冷调制器
        1.1.4.3 冷喷调制器
        1.1.4.4 阀调制器
        1.1.4.5 各种调制技术的比较
        1.1.5 检测器
        1.1.6 理论研究
        1.1.7 应用研究
        1.1.7.1 石油样品
        1.1.7.2 环境样品
        1.1.7.3 精油组成分析
        1.1.7.4 中药挥发油
        1.1.7.5 卷烟烟气组成
        1.1.7.6 动物脂肪和植物油
    第二节 石油烃类和硫化物组成研究概况
        1.2.1 引言
        1.2.2 石油的化学组成
        1.2.2.1 石油的烃类化合物
        1.2.2.2 含硫化合物
        1.2.3 中质石油馏份烃类组成研究的主要手段
        1.2.4 石油硫化物组成研究的主要手段
        1.2.4.1 经典的硫化物分析
        1.2.4.2 色谱和硫选择性检测器联用技术
        1.2.5 石油烃类和硫化物组成分析中存在的困难
    第三节 石油加工过程烃类和硫化物组成的全二维气相色谱研究展望
第二章 石油烃类组成分析的全二维气相色谱方法研究
    第一节 全二维气相色谱分离特性研究
        2.1.1 引言
        2.1.2 全二维气相色谱总分离效能指标(K_1或R)
        2.1.3 实验部分
        2.1.3.1 GC×GC仪器和柱系统
        2.1.3.2 试剂和样品
        2.1.4 结果与讨论
        2.1.4.1 标准物质的GC×GC分离
        2.1.4.2 初始柱温对GC×GC分离的影响
        2.1.4.3 程升速率对GC×GC分离的影响
        2.1.4.4 载气线速对GC×GC分离的影响
        2.1.4.5 柱系统的匹配对GC×GC分离的影响
        2.1.5 小结
    第二节 全二维气相色谱用于石油烃类组成定性的方法研究
        2.2.1 引言
        2.2.2 全二维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定性原理
        2.2.3 实验部分
        2.2.3.1 GC×GC仪器和柱系统
        2.2.3.2 数据处理
        2.2.3.3 试剂和样品
        2.2.4 结果与讨论
        2.2.4.1 柱系统匹配对特征化合物和族分离的影响
        2.2.4.2 标准物质两维保留值鉴定目标化合物和族
        2.2.4.3 瓦片效应鉴别芳烃同分异构体
        2.2.4.4 线性程升保留规律识别位置异构体
        2.2.5 小结
    第三节 石油馏份中特征化合物和族组成的定量研究
        2.3.1 引言
        2.3.2 全二维气相色谱定量原理
        2.3.2.1 相对质量校正因子的定义
        2.3.2.2 2DGC体积归一化定量方法
        2.3.3 实验部分
        2.3.3.1 GC×GC仪器
        2.3.3.2 试剂和样品
        2.3.3.3 数据处理
        2.3.4 结果与讨论
        2.3.4.1 GC×GC柱系统的选择
        2.3.4.2 GC×GC定量的线性、回收率和精密度
        2.3.4.3 1DGC/MS和GC×GC定量结果比较
        2.3.4.4 GC×GC体积归一化法定量方法
        2.3.4.4.1 体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的精度
        2.3.4.4.2 柱系统对体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的影响
        2.3.4.4.3 体积归一化法和1DGC/MS定量结果比较
        2.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石油硫化物组成分析的全二维气相色谱方法研究
    第一节 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器用于轻质石油馏份硫化物表征的方法学研究
        3.1.1 引言
        3.1.2 实验部分
        3.1.2.1 仪器条件
        3.1.2.2 试剂材料
        3.1.2.3 脱除硫醇和硫醚的化学方法
        3.1.2.4 实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1.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1.3.2 硫化物的定性方法研究
        3.1.3.2.1 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定性
        3.1.3.2.2 沸点变化规律和化学法辅助定性
        3.1.3.3 硫化物的定量方法研究
        3.1.3.3.1 不同浓度的不同硫化物的响应和检测限测定
        3.1.3.3.2 重复性和准确性试验
        3.1.3.3.3 回收率的测定
        3.1.3.4 小结
    第二节 全二维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器用于中质石油馏份硫化物组成表征的方法学研究
        3.2.1 引言
        3.2.2 实验部分
        3.2.2.1 GC×GC-SCD仪器
        3.2.2.2 数据处理
        3.2.2.3 GC×GC柱系统
        3.2.2.4 试剂和材料
        3.2.2.5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2.3.1 硫化物分离的柱系统选择
        3.2.3.2 重要硫化物和硫化物族的定性
        3.2.3.2.1 硫化物两维保留值的测定及精度
        3.2.3.2.2 保留值用于族定性和特征化合物的定性
        3.2.3.2.3 瓦片效应用于同分异构体的定性
        3.2.3.2.4 保留规律鉴别位置异构体
        3.2.3.3 重要硫化物和硫化物族的定量方法研究
        3.2.3.3.1 柱参数对总分离效能指标的影响
        3.2.3.3.2 SCD等摩尔线性响应、检测限和回收率
        3.2.3.3.3 目标硫化物和硫化物族定量的精度
        3.2.3.3.4 GC×GC/SCD与ASTM D-4294方法的定量结果比较
        3.2.4 小结
    第三节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用于多环芳烃含硫化合物表征的方法研究
        3.3.1 引言
        3.3.2 实验部分
        3.3.2.1 GC×GC仪器和柱系统
        3.3.2.2 飞行时间质谱(TOFMS)
        3.3.2.3 数据处理
        3.3.2.4 氧化还原法分离富集硫化物
        3.3.2.4.1 含硫多环芳烃(PASH)氧化成砜
        3.3.2.4.2 砜还原为噻吩
        3.3.3 结果与讨论
        3.3.3.1 PASH硫化物的GC×GC/TOFMS分离和数据处理
        3.3.3.1.1 GC×GC/TOFMS二维谱图的生成
        3.3.3.1.2 GC×GC/TOFMS的重叠峰解析
        3.3.3.1.3 GC×GC/TOFMS数据处理
        3.3.3.2 GC×GC/TOFMS的PASH定性方法
        3.3.3.2.1 自动数据处理-峰表定性
        3.3.3.2.2 自动处理结果的手动纠错
        3.3.3.2.3 峰表处理辅以结构谱图鉴定
        3.3.3.2.4 利用Probability鉴定同分异构体
        3.3.3.3 GC×GC/TOFMS与GC×GC/SCD谱图比较鉴定
        3.3.3.4 结构信息鉴定GC×GC/FID谱图中硫化物的分布
        3.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烃类组成用于石油加工过程的生产优化研究
    第一节 不同来源的石油馏份的芳烃分布
        4.1.1 引言
        4.1.2 实验部分
        4.1.2.1 GC×GC仪器和柱系统
        4.1.2.2 样品及其来源
        4.1.3 结果与讨论
        4.1.3.1 馏份油的组成分布
        4.1.3.2 馏份油中特征组分比较
        4.1.3.3 不同二次加工工艺柴油馏份的芳烃分布
        4.1.4 小结
    第二节 催化裂化操作参数对其柴油组成分布的影响
        4.2.1 引言
        4.2.2 实验部分
        4.2.2.1 GC×GC仪器和柱系统
        4.2.2.2 实验样品
        4.2.3 结果与讨论
        4.2.3.1 原料油性质对柴油族组成分布的影响
        4.2.3.2 反应温度对柴油族组成分布的影响
        4.2.3.3 剂油比对柴油组成分布的影响
        4.2.3.4 重油催化裂化的柴油族组成分布规律
        4.2.3.5 控制氢转移反应实现产品质量最佳化
        4.2.4 小结
    第三节 热裂化柴油的族组成分布规律
        4.3.1 引言
        4.3.2 实验部分
        4.3.2.1 GC×GC仪器和柱系统
        4.3.2.2 材料
        4.3.3 结果与讨论
        4.3.3.1 原料来源对柴油族组成分布的影响
        4.3.3.2 循环比和压力对柴油族组成分布的影响
        4.3.3.3 热裂化与催化裂化工艺的柴油质量比较
        4.3.3.4 反应机理与产品组成的相关性
        4.3.4 小结
    第四节 MCI加氢技术化学反应历程研究
        4.4.1 引言
        4.4.2 实验部分
        4.4.2.1 GC×GC仪器和柱系统
        4.4.2.2 实验样品
        4.4.3 结果与讨论
        4.4.3.1 多环芳烃在RN-10催化剂上的加氢反应推测
        4.4.3.2 多环芳烃在FC-18催化剂上的加氢反应研究
        4.4.3.3 族组成分布用于MCI加氢反应历程的推测
        4.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硫化物组成用于加氢脱硫工艺优化的研究
    第一节 不同来源石油馏份的硫化物形态分布规律
        5.1.1 引言
        5.1.2 实验部分
        5.1.2.1 汽油馏份的仪器和柱系统
        5.1.2.2 原油馏份和柴油馏份的仪器和柱系统
        5.1.2.3 材料
        5.1.3 结果与讨论
        5.1.3.1 不同产地来源的原油硫化物形态分布的研究
        5.1.3.2 不同装置来源的汽油馏份硫化物形态分布规律
        5.1.3.3 重质石油馏份二次加工过程中硫化物的转化规律
        5.1.4 小结
    第二节 MCI催化剂加氢脱硫反应机理研究
        5.2.1 引言
        5.2.2 加氢精制脱硫化学反应
        5.2.2.1 加氢脱硫典型反应
        5.2.2.2 模型硫化物加氢脱硫反应历程
        5.2.3 实验部分
        5.2.3.1 仪器和柱系统
        5.2.3.2 材料
        5.2.4 结果与讨论
        5.2.4.1 RN-10催化剂加氢精制柴油硫化物脱除规律研究
        5.2.4.2 FC-18催化剂加氢精制柴油硫化物脱除规律研究
        5.2.4.3 MCI催化剂加氢硫化物化学反应机理的推测
        5.2.5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
致谢

四、化学计量学用于裂化汽油样品PONA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汽油类助燃剂鉴定研判分析进展[J]. 王欣,张冠男,朱军,万一夫,姜红,刘占芳.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21(05)
  • [2]催化裂化汽油烯烃组成对其辛烷值影响的气相色谱分析研究[D]. 苏怡.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的汽油及残留物特征成分分析[D]. 张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多维气相色谱法测定汽油组成的研究[D]. 甘露.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7)
  • [5]应用化学计量学技术预测预测原油性质和反应产物分布[J]. 陈露.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28)
  • [6]红外光谱方法在原油及油品分析中的应用[A]. 李敬岩,褚小立,田松柏. 科学仪器服务民生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1
  • [7]近年国内外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进展和趋向[J]. 傅若农. 分析试验室, 2009(03)
  • [8]汽油和聚四氢呋喃组成的近红外光谱研究[D]. 徐永业. 南京工业大学, 2005(02)
  • [9]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高俊. 南京工业大学, 2005(08)
  • [10]石油加工中烃类和硫化物组成表征的全二维气相色谱方法及应用研究[D]. 花瑞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5(08)

标签:;  ;  ;  ;  ;  

裂解汽油样品 PONA 分析的化学计量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