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业印刷与新闻纸(论文文献综述)
程河清[1](2021)在《清末新式官报研究》文中提出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政治改革重要一环,官方媒介是改革时期涌现的新兴事物。新政前后创办的新式官报,构筑了清廷官方信息传播系统,起到舆论宣传、开通风气的作用。新式官报创办始末、内容取舍、权力博弈以及传播网络搭建等实际运作情况,既反映出媒介与政治相互影响、彼此纠缠的过程,又体现了新政改革面临的新旧兼容、半新半旧的制度性困境。晚清官报思想形成深受内外、新旧多重理念影响。古代中国传播制度为新式官报思想形成提供内在基础。西方新闻纸传入后打破了官方信息垄断,形塑着新的舆论环境。受此影响,统治者同意开设官报,将信息公之于众。官方的办报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成型,并借鉴了日本官报经验。以《官书局报》为代表的第一批官报办于戊戌前后,受政治斗争影响,这些官报效果甚微。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改革上谕后,以《北洋官报》《南洋官报》为代表的地方官报成为样板,在全国各地推广。1906年“预备立宪”前后,各地新式官报从数量到种类增多,迎来地方官报“高峰期”。1907年中央官报《政治官报》创办后,成为中央政府第一份面向大众发行的官方报纸。1910年内阁成立后,改《政治官报》为《内阁官报》。新式官报成为公布法律命令机关,开始具备行政属性。新式官报内容、人事与传播各方面交织着新旧势力、思想以及管理方式的种种博弈。官报舆论传播的最大特征是在新旧观念中摇摆。报纸对当时热议的教育改革、改良风气以及“预备立宪”等议题多有涉及,宣传了先进思想、理念,试图深入推动改革。但,标榜灌输新思想、新智识的官报在本质上贯彻了“中学为体”的思想理念,多用“比附”的方式将西学约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意在以新思想服务旧体制。官报局人事结构受到报局内部机构、督抚——中央权力以及民间团体三股力量约束。报局内部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主笔总纂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主导内容取向。地方官报凭借督抚行政资源创办,督抚本人可以决定报局人事变动、内容题材等事项,报纸即为督抚喉舌。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试图掌控官方媒介,并将官报性质由媒介改为行政机关,减少督抚对报纸的干预与控制。然而,当官报局开始涉足印刷业后,逐渐抢占了民营印刷业的生产空间,引发民间工商业主反对。各派新旧势力对媒介的利用与争夺贯穿新式官报发展始末,体现出政治改革复杂性与多面性。直到1911年,中国各省皆建立起完备的官报宣传体系,实现了从空间到内容上全方位覆盖。这一成果与派销制度大有关系,订购官报成为各地、各级官员政治任务。辅之以邮政系统助力,新式官报在短短十年间实现了“在地化”。地方政府通过宣讲、阅报以及创办白话官报等新型宣传方式不断拓宽官报的传播范围,将其引入民间。但是,这些推广措施忽视了基层财政、人力物力奇缺等现实情况,导致官报局面临报费拉锯、经费不足的困难。官报派销发行过程中,官报局既与基层政府、官员摩擦不断,又与新式邮局屡有冲突,时有出现互相推诿现象,导致报纸推广过程中存在诸多积弊。新式官报发展始末彰显了新政改革中“新”“旧”冲突的困境。在改革政策支持下,新式官报能够以崭新的媒介形态迅速、大量发行与传播,但是官僚体制本身的惰性拖累了报纸后续发展,引发一系列财政、发行危机。夹在新旧之间的矛盾不仅出现于新式官报的生命历程,更体现在新政改革各个面相,反映出新旧交接时代下官方政府渴望改革又难以破釜沉舟的复杂处境。
刘炎飞[2](2020)在《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幻莫测的时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催生了媒体的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新的政治体制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媒介环境相对宽松,报纸结构比例开始发生变化,民营报纸逐渐超越官报和政党报纸,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二,民营报业和民营报人成为此时中国新闻业的主力军。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戈公振、林白水、胡政之、史量才、汪汉溪、黄天鹏、周孝庵为其代表人物。他们大都留学于欧美或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熏陶,也目睹了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反观中国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于是,他们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新闻事业,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在新闻实践、新闻学研究、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开启艰难的探索,撰写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着,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刊,开启了中国的新闻教育,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民营报人作为北洋政府时期新闻战线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中,十分注重对新闻学的探讨和总结,在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思想见解,为中国新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新的贡献。民营报人们首次提出报纸是社会的公共机关,应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强调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全面客观代表公众意见,在社会普遍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基础理论方面,民营报人最早构建了新闻学体系,提出了以事实为本源,读者为中心的新闻观,建立了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原则遵循。为保证报纸的“客观性”,民营报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道德规范,强调了记者道德修养和品性培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言论自由是报纸生存外在条件,独立自尊是记者的核心价值观,客观公正是记者恪守的报道原则。民营报人全面阐述了报纸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的操作原理与方法。提出了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方式,以读者为本位的编辑宗旨,事实与意见分离的新闻范式,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公正代表民意的评论写作要求等经典业务理论。报刊经营方面,他们提倡经济独立,主张在广告和印刷等经营活动中,不能唯利是图,而要义利兼顾。民营报人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的阐释、新闻业务操作规范的建立、新闻伦理道德的构想,以及报刊经营的思考,体现了公共性、客观性的新闻理念,折射出民营报人对新闻业职业化、专业化的追求。这些思想是民营报人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基于自身的角色立场,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中国新闻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使中国关于新闻“有学”还是“无学”之争,第一次得到正面肯定的回答,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现代化、职业化转型,创建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华康[3](2020)在《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国报界的职业化进程,中国高等新闻教育逐渐步入正轨。在各大院校中,新闻学子开始崭露头角。本文在新闻职业化的视野下,通过考察新闻专业学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以研究民国新闻教育的情况及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兼及当时的学生运动和社会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和30年代“国难”背景下,新闻学子在校园内接受“通才”教育,广泛地涉猎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下,一方面,成为新闻批评者,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实习见闻,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对于国内报纸改良的意见。另一方面,注重实践,在校内,编辑出版实习报刊,剪报、校对、采访、写作、编辑、排版以及广告、发行,甚至售卖均由学生担任。在校外,或作为社会报刊的实习记者、特聘记者,或采写校园新闻向报社杂志投稿。新闻学子在校园内的着装、言谈和生活方式受记者职业文化影响,男生往往着笔挺的西装,而女生则倾向于干练简洁的穿搭。学生们热衷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常参加各类比赛和运动会,主要也源于新闻界对外勤记者的身体要求,以及报纸对体育新闻的重视。新闻学子大多有上进心且自律,校园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和新闻研究室度过,课外娱乐则以散步和郊游为主。尤其在30年代国难背景下,不少新闻学子开始追求简朴刻苦的生活。新闻学子虽身处象牙之塔内,而新闻专业的实践性质,则要求他们走向十字街头。除了遵循实习要求参与社会新闻生产外,在20世纪30年代“国难”背景下,新闻系学生充分发挥消息灵通、编辑校园刊物的优势,冲破政府新闻封锁,利用校园刊物参与“国难”问题讨论,支援抗战前线,进行抗日宣传。其中,以燕京大学新闻学子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最为突出。
费丽芳[4](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新闻界的抗日救亡呼声愈发高涨。作为西北后方重镇,兰州也在全民族抗战的大势中兴起了办报创刊、服务抗战的热潮,当地党政机关、社会救亡团体、爱国人士和部分院校等各方力量都积极创办报刊,借此在后方宣传动员。得益于全面抗战中甘肃造纸、印刷、文教事业的进步和战时迁兰新闻工作者对报刊的改进与艰苦经营,以及全面抗战前兰州报刊发展的奠基,故全面抗战期间兰州报刊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大环境下不断发展前进,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兰州的报刊以国民党官方报刊数量最多、出版时间较长,占据主导地位,民间社会力量所办的报刊亦在全面抗战初期盛极一时。在内容方面,兰州报刊对抗敌宣传与动员、西北开发建设和兰州的物价、城市建设等,做了大量报道。综观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的发展轨迹,其未能脱离抗战和西北的大环境,一方面带有明显的战时性、进步性、地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报刊言论也难免因受局势影响而有失公允。但总体上,兰州报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略,它不仅增强了战时甘肃的宣传动员力量,对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推动了甘肃新闻事业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对甘肃及西北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蔡敏[5](2019)在《空间转移:抗战时期的“报纸下乡”运动研究(1937-1945)》文中指出“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规模入侵中华大地,沿海沿江城市的沦陷,使得不少报馆遭到毁灭性打击。然而远离硝烟战火的后方地区民众却对战事甚感漠然,有些甚至被汉奸谣言所蛊惑蒙蔽。为保存报业实力,更为团结广大内陆地区民众,一批报纸从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进入到内陆的县市乡镇,以期发挥鼓舞爱国救亡热情,动员民众参与抗战的宣传作用。从工商业较发达地区进入乡村,面对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乡”报纸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为应对在地理环境、物质条件、读者群体等方面所遭受的困窘,“下乡”报纸在物资选取、消息来源、版面编排、内容呈现、写作风格、发行机制以及办报理念等方面发生了诸多调整,最终形成一种带有独特乡村特征的全新媒介。它不仅是城市报纸进入乡村后的生命延续,更是一种面对空间转换后,灵活变通而重获的新生。本文通过描述抗战时期“报纸下乡”这一独特媒介运动的历史图景,进一步审视报纸媒介与社会之间交互、交融的生动而复杂的景观。
吉晨晓[6](2019)在《《江西民国日报》新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江西民国日报》的前身是1926年11月创办的《南昌民国日报》,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共合作破裂,《南昌民国日报》被国民党右派所控制,成为了国民党在江西省的党报。报刊是政党用以宣传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国民党党报是辐射全国的主流媒体,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创刊的23年间,《江西民国日报》从一开始由共产党人初创,到后来成为江西省国民党党报,成为国民党的“喉舌”和民众的“耳目”,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在言论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抗日救国,再到抗战后期的企业化改革和最后的停刊消亡,在这些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闻思想,这些新闻思想对完善我国新闻思想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对于整个国民党报刊的研究较少,对于这份报纸的研究依然是空白区,因此,本文选择《江西民国日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新闻思想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总结,以期对中国新闻史尤其是民国新闻思想史的研究有所贡献。本研究主要通过查阅原始的报刊原文、档案等资料,以《江西民国日报》原文为主,阅读《江西民国日报》从1929年到1949年终刊的所有报刊原文,共收集到426篇涉及到新闻思想的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进行繁简转换、分类分析和总结,并借鉴学术界相关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总结出以《江西民国日报》为主的江西省国民党地方党报的新闻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大的方面:第一,在性质和职能方面的新闻思想:形成了国民党党报特殊的“党派之喉舌”的性质观、“社会之耳目”、“革命之武器”和“推行民主教育之工具”的性质观,阐扬三民主义、指导社会、代表舆论的社会责任观,在职能上,有“历史的报道”和“实践的指导”的职能观;第二,在新闻业务方面的新闻思想:“采访注重技巧”、“写作要有战略”、“编排力求新颖”、“评论公正切实”、“注重专刊与副刊”、讲究经营管理的新闻业务观,并细化了每一个方面的细节和要求;第三,在新闻报人和受众方面:新闻记者和编辑人员要首先具备道德素养,其次是职业素养,在战时要做好新闻战斗员,并支持大力培育三民主义新闻人才的报人观,在受众这方面涉及较少,主要是注重读者感受,尊重读者意见的受众观;第四,在新闻自由观方面:受国内政治和战争的影响,在国民党实行“以党治报”政策下,《江西民国日报》认为新闻自由应有界限,并形成了“战时言论统一”、“统一思想”、“统一社论”等新闻自由思想,并在战后推行了风极一时的新闻自由运动。这些新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蒋介石、马星野等国民党人的三民主义理论和新闻思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民党的党报思想,对当时本省报纸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中的许多新闻思想,尤其是对于新闻业务和新闻报人的要求,不但丰富了其自身的报刊理论,还有助于新闻从业人员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采访重心和写作中心,而这些思想,对于现在的新闻媒体来说,也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刘学筠[7](2019)在《长沙利德印务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数字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报纸遭遇到了新传媒巨大的冲击,报纸的发行数量和版面呈连续下滑的趋势,每年有多种报纸甚至停刊,受其影响,作为报业集团传统三驾马车之一的报纸印刷业务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出现连年大幅度下滑。尤其近三年以来,随着社会平均人员工资和新闻纸张价格的全面上涨,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纸质媒体陷入了经营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困境中。印刷在传媒集团的成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面对快速增长的印刷成本与纸质媒体发行量衰减之间的矛盾,印刷业务发展战略的定位已经成为各大报业集团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利德印务来说更显急切。本文采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工具,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对长沙利德印务有限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科学的深入分析,辨别出了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及企业自身拥有的优势、劣势。然后,采用SWOT矩阵分析对公司外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公司的发展战略,最后对战略的实施与保障进行了探讨,并对实施效果进行预测。本文的研究对长沙利德印务有限公司在市场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并对提升公司的战略管理水平和做优做强做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此外,对同行业内的其他相关企业制订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与借鉴。
齐辉,徐迪[8](2019)在《新闻纸荒与报界救亡——抗战时期中国报业的纸荒困局与报界因应(1931-1945)》文中指出抗战时期中国新闻业承担着宣传救亡与动员民众的多重使命。受国难影响,战时中国报业发生了严重的新闻用纸短缺问题,置自身于"无米为炊"的危局之中。纸张是报业生存的食粮与血液,战时中国报业的纸荒困厄,不仅危及自身生存,更关乎中国对日新闻战的实施。面对纸荒危局,战时中国报业自力更生逆境求生,通过赞助纸厂,采用土纸替代洋纸,发行联合版,精编版面等方式加以应对,成功疏解了纸荒对战时中国报业的破坏,为战时中国报业的复兴与中国抗战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9](2018)在《2017年报业印刷发展述评——报纸印量下滑或将触底》文中认为2018年4月,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公布了2017年报纸印量调查统计报告。此次调查包括中央各报、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部分地市报纸印刷单位共计159家,这159家单位2017年的报纸总印量是585.28亿印张。本次调查的报纸总印量应占全国报纸总印量的68.50%,以此计算,2017年度全国报纸总印量为855亿印张,较2016年的958亿印张减少103亿印张,下降幅度为10.75%。2017年耗用新闻
张勇军,陈阳[10](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报业垂直价值链的重构》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的强势冲击,一方面造成传统报业的价值链断裂,另一方面又给深陷困境的报业带来新的革新图存机遇。从根本上讲,现代报业生存的核心就是价值链的建构,而诸多价值链中又以垂直价值链最为核心。本文旨在分析报业原有的垂直价值链断裂的原因,进而为重塑报业垂直价值链、探寻新的报业盈利模式,提出一些理论的思考和具体的操作建议。
二、报业印刷与新闻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报业印刷与新闻纸(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新式官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回顾 |
三、研究问题与方法 |
四、内容、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内生与外力:新式官报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中国传播制度提供内在基础 |
第二节 新式报刊的传入及其影响 |
第三节 19 世纪末“官设报馆”观念之出现 |
第四节 “以报为牍”:办报理念的确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从督抚办报到中央办报:新式官报实践脉络 |
第一节 甲午之后创办官报的最初尝试 |
第二节 地方先行:督抚与省级官报的普及 |
第三节 创办中央官报与官报实践的制度化 |
第四节 空间与内容:新式官报的信息覆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明与保守:新式官报的内容取向 |
第一节 倡导新式教育 |
第二节 改良社会风气 |
第三节 鼓吹“预备立宪” |
第四节 “新瓶旧酒”:官报的守旧本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存与冲突:新式官报运作中的权力博弈 |
第一节 新旧并立:官报局内部组织与人事 |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持续角力 |
第三节 民间群体对政府官营事业的批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创新与束缚:官报传播网络的搭建及其困境 |
第一节 派销、邮政与信息传递渠道的快速形成 |
第二节 白话官报、阅报社与演说:传播路径的拓展 |
第三节 财政危机与官报发行障碍 |
第四节 官方驿递、邮政怠惰延误官报传输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承上启下:新式官报的历史坐标 |
二、嵌入政治:新式官报开创制度化传播模式 |
三、在趋新和保守之间:新式官报的运作状态 |
附录 清末新式官报重要事件编年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2)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过往研究的回顾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业的发展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
第一节 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环境 |
第二节 新闻业发展的政策空间 |
第三节 新闻业的发展 |
第四节 民营报人大量涌现的原因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
第二章 民营报人对报纸功能的阐释 |
第一节 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 |
第二节 报纸以服务公众为目的 |
第三节 报纸以代表公共意见为己任 |
第四节 报纸是公众接受教育的机关 |
第三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新闻”与“报纸”的解释 |
第二节 对“新闻”起源问题的探究 |
第三节 对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 |
第四节 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
第四章 民营报人新闻伦理思想 |
第一节 道德品格:记者的首要资格 |
第二节 独立自尊:记者的核心价值观 |
第三节 言论自由:记者的追求与向往 |
第四节 客观公正:记者的报道原则 |
第五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总结 |
第一节 新闻采集思想 |
第二节 新闻编辑思想 |
第三节 报刊评论写作思想 |
第六章 民营报人的报刊经营理念 |
第一节 报纸商业化的必要性 |
第二节 义利兼顾的经营方针 |
第三节 以广告为本位的经营理念 |
第七章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形成的原因 |
一、新闻事业的需要 |
二、中西文化的影响 |
第八章 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
第一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 |
第二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历史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代表性民营报人 |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后记 |
(3)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民国新闻教育的研究 |
二、从新闻职业化理路研究中国新闻教育 |
三、有关民国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研究 |
第二章 高等新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高等新闻教育萌芽的考证 |
一、中国报馆俱进会提议设立新闻学校的具体经过 |
二、全国报界联合会提议筹设新闻大学的详细情形 |
第二节 高等新闻教育兴起的背景 |
一、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
二、报界对时局变动的回应 |
第三节 高等新闻教育的发展与勃兴 |
一、教会大学的“密苏里式”新闻教育 |
二、私立大学的“本土化”新闻教育 |
三、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党化”新闻教育 |
第三章 新闻专业大学生进入校园 |
第一节 招生广告:新闻学子的择校参考 |
第二节 入学考试:国文与英文的沟壑 |
一、英国文学:圣约翰大学对英文的考察方式 |
二、燕京大学全面的英语能力要求 |
三、注重国学:本国私立大学的入学考试 |
四、党义:中央政治学校必不可少的考察 |
第三节 选择新闻专业的初心 |
一、对新闻学和新闻事业的热情 |
二、对“无冕之王”虚荣的幻想 |
三、寻找安身立命的工作 |
第四章 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
第一节 “通才”教育:培养知识广博的记者 |
一、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并重:各大学新闻系的课程设置 |
二、拓展视野:新闻界名流讲座 |
第二节 “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一、参观报馆:详细了解报纸出版流程 |
二、经营校园媒体: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
三、校外实习:增长报业经验 |
第三节 新闻学术研究活动 |
一、新闻学会和新闻研究室:中国新闻学术研究的摇篮 |
二、新闻讨论周和报展:新闻学子的学术实践 |
第四节 新闻系学生的对外交流 |
一、暑期参观与旅行 |
二、出国留学和交换 |
第五章 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
第一节 生活情况 |
一、学杂费 |
二、新闻学子的长袍、西装和制服: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龃龉 |
三、住宿: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 |
四、娱乐活动 |
第二节 体育运动和军事训练 |
第三节 校园社交 |
一、师生交游 |
二、志趣相投的同学 |
第六章 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理念 |
第一节 三民主义新闻思想 |
第二节 以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为主导 |
一、新闻专业主义 |
二、新闻的商品性和报业托拉斯讨论 |
三、大众化新闻思想 |
第三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的启蒙 |
第七章 从“象牙之塔”到“十字街头” |
第一节 积极参与校外新闻实践活动 |
第二节 参与“国难”问题讨论:《燕大周刊》抗日问题专号 |
一、解读日本对华新政策 |
二、对政府现行政策的强烈不满 |
三、激进的抗日救亡建言 |
第三节 同仇敌忾:全国新闻学子支援绥远抗日前线 |
一、燕大新闻系绥远前线战地调查团 |
二、全国新闻学子捐款捐物援绥 |
第四节 巨浪在未名湖畔增长:一二·九运动中的燕京新闻学子 |
一、掌握学生自治会 |
二、领导请愿游行活动 |
三、积极利用新闻报道和国际舆论 |
四、参加南下扩大宣传团 |
五、组织延安访问团 |
结语: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双重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五、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兰州报刊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全面抗战前后的国内形势 |
第二节 全面抗战前西北的抗战宣传活动 |
第三节 全面抗战前兰州报刊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 兰州报刊的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兰州报刊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二节 兰州的办报创刊热潮 |
第三节 兰州报刊的发行与阅读 |
第三章 兰州报刊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
第一节 抗战宣传与动员 |
第二节 开发和建设西北 |
第三节 其他新闻报道 |
第四章 兰州报刊的特征与影响 |
第一节 兰州报刊的发展特征 |
第二节 兰州报刊的积极影响 |
第三节 兰州报刊存在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清末至全面抗战前夕兰州地区出版报刊一览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空间转移:抗战时期的“报纸下乡”运动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2 “报纸下乡”运动的开展 |
2.1 “尊崇本党主义”的国民党地方党报系统 |
2.2 “纸弹亦可歼敌”的抗战精神动员 |
2.3 战时城市沦陷,报纸辗转内迁 |
3 下乡报纸的生存窘境 |
3.1 物资匮乏,艰难竭蹶 |
3.2 交通闭塞,信息受阻 |
3.3 文盲众多,精神麻木 |
3.4 战况严峻,颠沛流离 |
4 下乡报纸的媒介变化 |
4.1 抗战动员,重本土战役 |
4.2 以国产土纸代替舶来纸 |
4.3 印刷轻便,代印盛行 |
4.4 压缩版面,去伪存菁 |
4.5 语言风格通俗易懂 |
4.6 增设分销处和读报会 |
5 “报纸下乡”运动的意义 |
5.1 一种基于空间转移而诞生的新媒介 |
5.2 一场团结民众动员抗战的舆论宣传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江西民国日报》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民党新闻思想的研究 |
1.2.2 关于江西省的新闻史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个案研究法 |
1.5 创新之处及意义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江西民国日报》概况 |
第3章 《江西民国日报》的宗旨、性质观和职能观 |
3.1 《江西民国日报》的宗旨 |
3.2 性质观 |
3.2.1 “本党之喉舌” |
3.2.2 “社会之耳目” |
3.2.3 “革命之武器” |
3.2.4 “推行民主教育之工具” |
3.3 职能观 |
3.3.1 历史的报道 |
3.3.2 实践的指导舆论功能 |
3.4 报纸要有报格 |
3.5 小结 |
第4章 《江西民国日报》的业务观 |
4.1 采访注重技巧 |
4.1.1 增加外勤记者,建立全省通讯网 |
4.1.2 取材必精准正确 |
4.1.3 注重采访技巧 |
4.2 写作要有战略 |
4.2.1 新闻写作战略 |
4.2.2 真实性——取材翔实正确 |
4.2.3 及时性——新闻要“新” |
4.2.4 内容要充实 |
4.2.5 合理安排框架 |
4.2.6 战地通讯写作 |
4.3 编排力求新颖 |
4.3.1 版面设置要系统化、简明化、通俗化 |
4.3.2 贯穿国民党党性 |
4.3.3 设置资料室 |
4.3.4 校对要仔细 |
4.4 评论要公平切实 |
4.4.1 评论之重要性 |
4.4.2 评论之要求 |
4.5 专刊与副刊 |
4.5.1 副刊 |
4.5.2 专刊 |
4.6 经营与管理 |
4.6.1 经营 |
4.6.2 广告 |
4.6.3 印刷 |
4.6.4 发行 |
4.7 小结 |
第5章 报人观和受众观 |
5.1 记者的重要性 |
5.2 道德素养 |
5.3 职业素养 |
5.3.1 历史家、文艺家、教育家 |
5.3.2 职业记者工作技术 |
5.3.3 加强学习 |
5.4 战时做好新闻战斗员 |
5.4.1 新闻战斗员的任务 |
5.4.2 新闻战斗员的要求 |
5.5 培植三民主义新闻人才 |
5.6 受众观 |
5.7 小结 |
第6章 言论自由观 |
6.1 言论自由的限界 |
6.2 战时言论统一 |
6.2.1 统一思想,团结起来 |
6.2.2 统一步骤,扩大宣传 |
6.2.3 统一舆论,社论一致 |
6.3 战后新闻发展 |
6.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江西民国日报》有关新闻思想的文章统计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7)长沙利德印务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长沙利德印务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2.1 长沙利德印务公司概述 |
2.1.1 公司发展概况 |
2.1.2 公司组织架构 |
2.1.3 公司经营情况 |
2.2 长沙利德印务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2 行业环境分析 |
2.3 长沙利德印务公司资源能力分析 |
2.3.1 公司资源分析 |
2.3.2 公司能力分析 |
2.4 长沙利德印务公司SWOT分析 |
2.4.1 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
2.4.2 公司的优势与劣势 |
2.4.3 公司SWOT矩阵综合分析 |
第3章 长沙利德印务公司发展战略方案制定 |
3.1 长沙利德印务公司愿景、战略目标与定位 |
3.1.1 公司愿景与使命 |
3.1.2 发展战略目标 |
3.1.3 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
3.2 长沙利德印务公司发展战略方案 |
3.2.1 发展战略选择的原则 |
3.2.2 公司总体战略的制定 |
3.2.3 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 |
3.3 长沙利德印务公司职能战略的制定 |
3.3.1 品牌战略 |
3.3.2 人力资源战略 |
3.3.3 市场营销战略 |
第4章 利德印务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与效果预测 |
4.1 长沙利德印务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4.1.1 发展战略的实施原则 |
4.1.2 发展战略的实施步骤 |
4.2 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4.2.1 优化组织结构 |
4.2.2 企业文化建设 |
4.2.3 完善管理制度 |
4.2.4 人力资源保障 |
4.2.5 技术与市场运营保障措施 |
4.3 发展战略实施效果预测 |
4.3.1 公司市场占有率效果预测 |
4.3.2 公司经营管理成本效果预测 |
4.3.3 公司核心竞争力效果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新闻纸荒与报界救亡——抗战时期中国报业的纸荒困局与报界因应(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战时期中国报业纸荒困局的发生及其表征 |
二、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新闻业纸荒困局之成因 |
三、抗战时期中国报界的纸荒应对 |
(一) 报界参与动员纸厂筹办, 扩大纸张的生产 |
(二) 报界尝试使国产土纸替代进口洋纸印报 |
(三) 报界互助中的纸张拆借与联合版刊行 |
(四) 报业重视纸张的囤积与节用 |
结语 |
(9)2017年报业印刷发展述评——报纸印量下滑或将触底(论文提纲范文)
下滑“双收窄” |
印量“回归” |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
生产运行难处不少 |
几点思考 |
(10)“互联网+”背景下报业垂直价值链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报业垂直价值链的形成 |
二、报业垂直价值链的断裂 |
1. 上游产业急剧萎缩 |
2. 下游产业亟待转型 |
报业印刷形势紧迫。 |
报业发行风险骤增。 |
报纸广告瓶颈显现。 |
三、报业垂直价值链的转型与重构 |
1. 报业印刷做减法:从“印刷厂长”到“印刷客户” |
2. 发行配送做乘法:从“私家专车”到“公共汽车” |
3. 投放广告做加法:从“单向告之”到“打包互动” |
4. 新闻纸生产做除法:从“橄榄型”到“哑铃型” |
四、结语 |
四、报业印刷与新闻纸(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新式官报研究[D]. 程河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D]. 刘炎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D]. 白华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D]. 费丽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空间转移:抗战时期的“报纸下乡”运动研究(1937-1945)[D]. 蔡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江西民国日报》新闻思想研究[D]. 吉晨晓.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长沙利德印务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学筠. 湖南大学, 2019(07)
- [8]新闻纸荒与报界救亡——抗战时期中国报业的纸荒困局与报界因应(1931-1945)[J]. 齐辉,徐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1)
- [9]2017年报业印刷发展述评——报纸印量下滑或将触底[J]. 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 印刷技术, 2018(06)
- [10]“互联网+”背景下报业垂直价值链的重构[J]. 张勇军,陈阳. 中国出版,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