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住宅楼深层地基应力解除纠偏及加固(论文文献综述)
任妍萌[1](2021)在《建筑物掏土纠倾法应力与变形弹塑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建筑物发生整体倾斜是一种比较棘手的工程问题,倾斜建筑物不仅影响正常使用功能,严重的还会发生倒塌危险,建筑物纠倾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和方法。掏土纠倾法由于其经济安全、施工方便、适用性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针对掏土纠倾法进行研究。掏土孔间距是影响掏土纠倾工程安全与工期的重要因素,而孔间距的确定与掏孔过程中孔周土体塑性区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快速而又准确地确定纠倾工程中的掏土孔间距,采用解析计算与有限元模拟对掏土孔周边土体塑性区演化发展进行分析,分别探究了单孔与多孔情况下的孔周塑性区半径异同点。首先利用塑性力学及有限元方法得到了单孔情况下的孔周土体塑性区半径解析解及数值解,对比发现鲁宾涅特解析解与数值解较为接近。而后对多个掏土孔情况下塑性区的演化发展进行研究,将孔间土体塑性区贯通时的孔间距称为临界孔间距S,取其一半作为多孔情况孔周塑性区半径,与单孔塑性区半径进行对比得到多孔塑性区半径约为单孔塑性区半径的1.3倍。进一步考虑影响塑性区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对土体参数和上部荷载这两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考虑土体随机性的影响时,选取粉土与黏土两种典型工程土体,并考虑上部荷载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上部荷载与地基承载力的比值p(荷载标准值)与塑性区半径与孔直径比值n的关系(p-n曲线),通过该曲线可以估计掏孔间距的取值。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三个掏土纠倾工程中,掏土孔间距的建议取值与实际取值较为接近,可以水平纠倾工程中掏孔间距的确定提供参考。
孟雄飞[2](2020)在《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顶升纠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内大型化工项目不断上马。然而受国内勘察设计和施工工艺因素,基础选型不当、软弱土不均匀分布等问题的影响,在结构主体施工完成后或在长期运营过程中,部分建筑物基础产生了沉降,或产生差异沉降,导致建筑物倾斜,产生裂缝,严重的导致结构破坏,甚至产生整体失稳,给生产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将建筑物拆除重建,建造成本较高且工期较长,因单一建构筑物的重建而造成全线长期停产,损失巨大,因此针对建筑物的加固及纠偏施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内某化工项目隔油池的加固与纠偏工程实例为背景,通过地质环境背景等情况的系统调查,对其地基沉降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基本原理、施工工艺、方案设计、信息化施工等角度切入,详细分析了高压旋喷桩帷幕与钢花管全孔灌浆法原位加固与纠偏技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分析了国内和国外纠偏加固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施工应用发展现状,从勘察、设计、施工和周围环境等方面对建(构)筑物的沉降原因进行了归类分析,对常用的几种纠偏方法进行了概述。(2)对工程实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建筑物,基于地质环境背景、勘察情况、设计资料、地基方案和措施、施工过程和沉降观测成果资料的系统调查,通过地基变形特征、施工情况、地基土性能、地下水影响等综合分析后,得出造成其不均匀沉降的原因。(3)介绍了高压旋喷桩帷幕与钢花管全孔灌浆法原位加固与纠偏技术的设计原理,形成了钢花管全孔分段多次灌注控制灌浆法进行劈裂灌浆和压密灌浆进行原位固结、托换、纠偏的治理设计方案。(4)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通过与施工同步的监测,实现施工纠偏的精准控制,后续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算,对地基加固的施工质量、地基的加固效果做出评估,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与参考意义。
徐伟娜[3](2020)在《基于极限状态分析的掏土孔破坏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地基的复杂性、历史年代久远、设计及勘察有错误等原因都会使得建筑物产生倾斜,倾斜建筑物会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甚至对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产生影响,进而需要进行加固、纠倾处理,避免发生故障,甚至倒塌的现象。目前,水平掏土纠倾技术在建筑物纠倾的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十分广泛。通过对纠倾工程中沉降曲线的观测,可以发现土体的沉降值在上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极限状态点,过此点后,沉降值快速增大。极限状态主要与土体的性质、掏土孔间距及上部荷载等有关。其中,在一定土体条件和上部结构一定的情况下,掏土孔间距是极限状态的主要决定因素,也决定着建筑物的快速回倾效果。因此,本文将数值极限分析法应用到建筑物掏土纠倾中,同时将极限应变作为土体破坏的判断标准,得到掏土孔破坏范围,通过破坏面的破坏情况,确定掏土孔最优间距,达到建筑物尽快回倾、降低风险的效果。本文首先通过立方体试件进行有限元位移加载模拟和理论公式相结合的方法,求解土体破坏的极限应变及破坏荷载。而后将有限元极限状态分析法应用于掏土纠倾试验的数值模拟中,得到试验中800mm、600mm、400mm不同孔间距下掏土孔的竖向应力云图、竖向位移云图以及破坏面的形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符合较好。为了分析土体不同因素的影响,对掏土极限状态分析法进行了因素分析,得到土体粘聚力、内摩擦角随着极限应变值的增大而增大,且呈线性关系;土体弹性模量随着极限应变值的增大而减少且呈二次函数关系。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建筑物纠倾掏土孔在不同荷载、不同孔间距下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工况下破坏面的演化过程,得到粉土、粘土在不同荷载作用下,回倾极限状态与孔间距的规律关系,有助于在实际工程中最优孔间距的选取,从而缩短纠倾工程的工期。最后,根据极限应变获得破坏面的方法,对某倾斜住宅楼下掏土地基区域进行不同孔间距的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不同孔间距下掏土孔周土体破坏面的位置、形态以及演化过程,所得的孔间距范围与实际孔间距基本吻合,为实际纠倾工程作出理论性指导。
郭盛贤[4](2019)在《基于地基平衡轴的浅层掏土迫降纠偏方法应用分析》文中指出掏土法迫降纠倾技术是解决建筑物倾斜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倾斜建筑安全性、适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对已发生不均匀沉降、倾斜等问题的建筑物进行纠倾工作,既解除了危险建筑物对生命、生产安全的威胁问题,也避免了建筑物拆除、重建等工作带来的不必要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岩土工程学者对高层建筑物纠倾技术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几十余种纠倾技术方案。岩土工作者在纠倾工作中依据工程经验,通过对倾斜建筑的沉降和倾斜的观测,运用合理的纠倾手段完成对建筑物的即纠倾工作。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在纠倾工作中对地基基础的变形状态研究较少,以及对地基基础底板在回倾过程中的平面变化分析不多。本文根据建筑物回倾过程中地基基础底板变形特点,提出地基平衡轴纠倾方法,并给出了控制地基平衡轴移动的确定方法。以邯郸某多层砌体结构浅层掏土工程为研究背景,利用地基平衡轴纠倾方法,对工程纠倾施工进行指导,并通过MATLAB等数据处理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地基基础的相对高程曲面、建筑物南北两侧地基相对高程曲线以及地基变形情况曲线,对地基平衡轴纠倾方法的纠倾效果进行了分析,完成该工程的纠倾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本文随水平掏土迫降技术进行分析。从力学角度对掏土成孔过程中的弹性变形分析,并圆筒形孔扩张问题的弹性解进行了分析。(2)提出地基平衡轴纠倾方法。结合邯郸某砌体结构浅层掏土纠倾项目制定合理纠倾方案,并完成对建筑物倾斜和沉降的监测与记录。(3)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给出控制地基平衡轴移动的公式,根据对应关系确定地基平衡轴移动的方法。(4)利用地基平衡轴纠倾方法对邯郸某砌体纠倾项目进行指导施工,完成建筑纠倾工作。通过运用MATLAB等数据处理软件确定地基平衡轴位置,利用给出的控制地基平衡轴移动的公式及方法指导施工完成建筑物安全回倾工作。在纠倾过程中通过绘制建筑物的倾斜量变化、地基基础相对高程曲面、地基变形情状态曲线况反映出地基平衡轴纠倾效果,实现倾斜建筑的安全回倾。
王佳莲[5](2019)在《掏土纠偏在混合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物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倾斜,混合结构在我国目前工程实践中量大面广,针对混合结构倾斜而采用的掏土纠偏技术在理论和应用上尚存在着诸多难点,本文依托多年工程实践,对掏土纠偏在混合结构中应用的技术瓶颈开展研究。本文在综合叙述国内外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典型工程实例基础上,概括出建筑物发生倾斜的主要因由以及较为常规的纠偏方法。依托蚌埠市某住宅小区的纠偏加固工程,选取了掏土纠偏和锚杆静压桩相结合的综合纠偏方案对该建筑进行纠偏加固。详细分析了该纠偏加固的方案设计,确定恰当的倾斜角、孔径、孔间距,提出施工关键工艺。通过有效地控制沉降速率,保证了纠偏工程的成功进行和上部主体的结构安全。通过对本案例的算例分析,为混合结构老旧房屋纠偏加固提供了一种综合解决方案。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倾斜掏土纠偏时掏土孔的倾角、掏土的孔径及孔深对建筑物纠倾效果的影响规律。对确定影响纠偏效果的3个因素:掏土孔倾角、掏土孔长度、孔深,进行数值模拟,在保证其他两个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改变一个参数因数,分析其对上部建筑物沉降量的影响,并总结出各个因素对纠偏效果影响的规律。综上,掏土纠偏法操作简单、造价低廉,在砖混结构建筑物纠偏加固工程中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效果。纠偏加固工程中建筑物的沉降量、倾斜率变化因素的实际数据,对以后同种类型的纠偏加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工程价值。
郭晓军[6](2019)在《顶升法在房屋纠偏加固中的实际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在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各种形式的建筑不断涌现,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许多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也纷纷出现。受多种因素制约,部分建筑物必须选择地质条件较差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给后期的工程建设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采用砖混结构的多层房屋,抗剪强度低、抗震性能差,它们中的大部分采用天然地基,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可能出现诸如不均匀沉降、倾斜、开裂等问题。对现有倾斜建筑进行纠偏和加固,不仅可以使其恢复使用功能,还可以减少经济损失。因此,对现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仍然是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镇江市桃花坞12区19#楼房屋整体顶升纠偏和锚杆静压桩加固为背景,系统研究了整体顶升法在大跨度砖混结构建筑纠偏加固中的应用。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国内外纠倾加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经典案例,列出了建筑物常用的纠倾加固方法,探讨并总结了各方法的适用范围,分析了导致建筑物产生倾斜的主要原因。2、以镇江市桃花坞12区19#楼这一典型的砖混结构老旧倾斜房屋为例,分析了该房屋发生倾斜的原因,并制定了合理的纠倾和加固方案:采用建筑物整体顶升纠偏工艺,通过加宽原有基础梁并使用锚杆静压桩来补强基础承载力,用托换梁置换原承重墙,实施大跨度砖混结构房屋顶升纠偏动态控制,以达到纠偏的目的。3、通过对锚杆静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建筑物顶升点、顶升量等关键步骤的计算,为纠倾加固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建筑物整体顶升纠偏工艺结合锚杆静压桩补强是解决砖混结构倾斜房屋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成果对现有建筑物的纠偏加固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栗慧珺[7](2019)在《灰土地基膨胀机理分析与病害处理 ——以青海某地质资料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西北地区的建设工程越来越多。但近几年,一些经过地基换填处理的建设工程在竣工后的几年时间里,甚至是在建设过程中就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地基膨胀病害,直接导致了建筑的上部结构和基础等产生较大竖向变形,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目前,灰土地基膨胀病害的频繁发生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与上部建筑结构相比,地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问题较为复杂,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建设工程竣工后地基出现的次生病害的治理难度更大。所以,针对灰土地基膨胀病害机理和病害治理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青海某地质资料库灰土地基膨胀病害治理项目”为依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现场监测和场地调研综合分析灰土地基膨胀的原因和膨胀机理;并采用FLAC3D软件对灰土地基的膨胀性能和膨胀病害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最后基于研究成果对灰土地基膨胀病害的治理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根据青海某地质资料库地基膨胀病害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前人关于灰土地基膨胀病害以及灰土膨胀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发现灰土地基膨胀病害多数是由盐胀、冻胀、灰胀等几方面所引起;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从场地黄土和地基灰土各自的性能、成分含量等方面进行膨胀原因分析,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和病害现状综合分析青海省某实物地质资料库灰土地基膨胀病害的根本原因,即地基灰土中含有生石灰是其膨胀的主要原因,而地表水的下渗是其膨胀的诱发原因。2.根据地基灰土遇水发生的化学反应对地基灰土的膨胀机理进行分析,并通过无荷载膨胀试验和有荷载膨胀试验对地基灰土进行膨胀性能研究。给出了地基灰土膨胀率与上部荷载以及吸水率之间的数学表达式。3.基于室内试验结果和现场竖向变形监测数据,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地基灰土膨胀性进行数值模拟和反演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地基灰土膨胀作用下建筑的变形情况和地基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4.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灰土地基膨胀治理提出治理方案。具体为采用水平掏土法对岩芯库进行纠偏处理,采取施加预应力锚索加固建筑基础,并重修排水系统杜绝膨胀病害再次发生;其余库房采用换填地基和重修排水系统进行病害治理。
李科技,孙琪,梁收运,赵红亮[8](2018)在《某高层建筑倾斜原因及纠倾加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某高层建筑主、裙楼一体结构纠倾加固工程,在分析倾斜原因的基础上,经多种纠倾方案的对比分析,确定了"桩基加固,基底掏土和锚索加压"的组合纠倾加固方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工序。施工过程中采取主楼迫降侧开挖巷道,并于巷道内部向主裙楼方向钻孔取土的工程措施,有效增大了沉降速率,缩短了工期,历经110d使大楼倾斜率由纠倾前的3.26‰回倾到1.73‰,满足了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
陈森[9](2017)在《基于桩式托换的既有建筑掏土纠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地基土软弱、土质不良及使用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建筑物的倾斜事故时有发生。采用何种处理方法对倾斜建筑物进行加固纠偏,对于保证既有建筑物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加固纠偏技术通常将纠偏和加固分开进行,导致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周期较长等不足。本文在已有加固纠偏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桩式托换的导坑掏土纠偏加固技术,将地基加固与建筑物纠偏合二为一,不仅缩短了工期,也大大降低了工程费用。该技术在采用坑式静压桩加固地基的同时,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并通过现场严密监测,将托换桩操作导坑作为掏土迫降区,对建筑物进行纠偏处理。论文以汉中某工程为背景,详细分析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既有建筑加固纠偏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经典案例。总结了建筑物倾斜主要原因以及常用的加固纠偏方法。2.利用圆筒形扩张理论分析了导坑掏土对周围地基受力变形的影响。分析了导坑掏土纠偏设计中沉降差计算、沉降速率控制、导坑位置等要点。根据桩式托换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托换率的概念,解决了沉降速率过大的问题。3.本文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35种不同导坑深度、宽度工况下的模型,分析了粉砂类地基上,导坑引起地基沉降的规律,得到了导坑掏土的沉降影响范围、基础两侧沉降差值、导坑深度与宽度对沉降影响规律等结果;发现导坑宽度是影响地基沉降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导坑宽度为基础宽度的1/4,为工程实践的导坑尺寸提供了建议。4.结合汉中某六层底框结构纠偏加固工程,运用基于桩式托换的既有建筑导坑掏土纠偏技术对该建筑物进行纠偏加固。文中详细分析了该方法纠偏加固机理,方案设计和施工的具体方法、关键要点。通过在施工中调整托换率,达到了对沉降速率有效控制的目的,保证了纠偏成功和主体结构安全。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使建筑物加强了地基承载力,恢复倾斜率至1.22‰。该纠偏加固工程的成功,证实了基于桩式托换的既有建筑导坑掏土纠偏法是解决建筑物倾斜的一种可靠、有效的加固纠偏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苟卫强[10](2017)在《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纠偏加固处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建建筑尚未竣工就出现工程事故,既有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也常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整体倾斜甚至倒塌的现象,造成建筑工程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建筑工程事故处理之前,应对建筑物进行检测鉴定,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根据鉴定结果来确定如何处理事故,制定建筑物加固处理方案,对已经出现倾斜的建筑物,不仅要考虑将其纠倾扶正,而且还需必要的加固措施。本文以兰州某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地基下沉、主体倾斜事故为背景,对该建筑物事故原因以及纠偏加固处理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系统的介绍了既有建筑物现有的纠偏方法,总结归纳造成建筑物的倾斜原因。2.对兰州某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发生地基下沉、主体倾斜事故后进行了全面的检测鉴定,介绍了建筑物倾斜事故的检测鉴定内容、方法以及过程,收集大量的关于该建筑物的工程资料。通过现场对地基基础进行开剖检测,查明建筑物地基基础现状,对该建筑物所在场地的工程地质特征、地下水及地基土的性质等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同时对主体结构进行检测,并且采用有限元软件PKPM对主体结构承载力进行验算。分析检测鉴定结果,得出了造成该建筑物的倾斜原因,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制定了掏土、堆载加压综合纠偏法对其进行纠偏处理,同时,采用新增人工成孔混凝土灌注桩、承台及桩端高压注浆相结合的综合加固方法进行地基基础加固。3.对该掏土、堆载加压综合纠偏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探究其可行性,对纠偏方案进行严格的计算,并对加固材料、加固施工工艺做出相应的设计要求。4.采用FLAC3D软件对某实际工程建立数值模型,对掏土纠偏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建立多个桩—土模型对比分析水平掏土孔孔径的大小、竖向掏土孔深度的变化对纠偏效果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可以掌握掏土引起桩基沉降规律。
二、某住宅楼深层地基应力解除纠偏及加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住宅楼深层地基应力解除纠偏及加固(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物掏土纠倾法应力与变形弹塑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建筑物倾斜的原因以及掏土纠倾法的分类 |
2.1 建筑物倾斜的原因分析 |
2.1.1 荷载偏心 |
2.1.2 地基土特性 |
2.1.3 施工不当 |
2.1.4 外部环境影响 |
2.2 建筑物倾斜的控制标准 |
2.2.1 纠倾方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2.2.2 建筑物倾斜量控制 |
2.3 掏土纠倾法的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平掏土纠倾法孔周塑性区分析 |
3.1 水平掏土纠倾法介绍 |
3.1.1 水平掏土纠倾法基本原理 |
3.1.2 掏土孔的布置 |
3.2 单孔孔周塑性区半径分析 |
3.2.1 单孔孔周塑性区半径解析解 |
3.2.2 单孔孔周塑性区半径数值分析 |
3.3 多孔情况下孔周塑性区数值分析 |
3.4 单孔与多孔情况下塑性区半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掏土孔间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土体参数的随机性 |
4.2 单孔与多孔塑性区半径的比值分析 |
4.3 掏土孔间距与上部荷载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孔周塑性区分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5.1 江苏某高层住宅楼掏土纠倾工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纠倾加固方案 |
5.1.3 掏土孔临界孔间距计算 |
5.2 济南某8 层住宅楼纠倾工程 |
5.2.1 工程概况 |
5.2.2 纠倾加固方案 |
5.2.3 掏土孔临界孔间距计算 |
5.3 枣庄市某6 层住宅楼掏土纠倾工程 |
5.3.1 工程概况 |
5.3.2 纠倾方案 |
5.3.3 掏土孔临界孔间距计算 |
5.4 计算结果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顶升纠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2 某隔油池地质环境背景与施工情况调查 |
2.1 工程概况 |
2.2 区域气候条件及地质环境背景 |
2.2.1 气候条件和水文条件 |
2.2.2 地质环境条件 |
2.3 隔油池情况 |
2.3.1 隔油池结构设计条件 |
2.3.2 隔油池地质勘察情况 |
2.3.3 地基方案及措施 |
2.3.4 施工进程 |
2.4 本章小结 |
3 地基变形原因综合分析 |
3.1 常见沉降原因概述 |
3.1.1 勘察方面的原因 |
3.1.2 设计方面的原因 |
3.1.3 施工方面的原因 |
3.1.4 环境方面的原因 |
3.2 隔油池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
3.2.1 隔油池A |
3.2.2 隔油池B |
3.3 地基变形特征分析 |
3.3.1 理论沉降量估算 |
3.3.2 地基变形特征 |
3.3.3 分析结论 |
3.4 场平回填土和强夯情况分析 |
3.5 地基土性能及含水量分析 |
3.6 地下水的影响 |
3.6.1 回填土渗透性分析 |
3.6.2 场区地下水补给特征对地基土的影响 |
3.6.3 远期高水位预测 |
3.7 本章小结 |
4 加固与纠偏方案设计 |
4.1 常用加固和纠偏方法概述 |
4.1.1 顶升或抬升法 |
4.1.2 阻沉法 |
4.1.3 迫降法 |
4.1.4 综合纠偏法 |
4.2 高压旋喷桩帷幕与钢花管全孔灌浆法原位加固与纠偏技术 |
4.2.1 高压旋喷注浆帷幕施工工艺流程 |
4.2.2 灌浆法原位固结托换施工工艺流程 |
4.2.3 压密灌浆顶升纠偏施工工艺流程 |
4.3 隔油池的加固纠偏方案设计 |
4.3.1 顶升纠偏方案选择 |
4.3.2 隔油池地基加固设计 |
4.3.3 加固材料与参数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信息化施工与加固纠偏效果分析 |
5.1 信息化施工 |
5.1.1 监测内容 |
5.1.2 测试方法及原理 |
5.2 纠偏加固效果分析 |
5.2.1 建筑物沉降(包括罐底板沉降) |
5.2.2 建筑物水平位移 |
5.2.3 深层土压力 |
5.2.4 深层水平位移(测斜) |
5.2.5 地基加固与纠偏后承载力验算 |
5.2.6 纠偏加固效果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极限状态分析的掏土孔破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建筑物纠倾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掏土孔间距确定的理论基础 |
2.1 极限应变确定孔间距理论分析 |
2.1.1 极限应变概念介绍 |
2.1.2 极限应变理论公式 |
2.2 极限应变确定孔间距新的数值分析方法 |
2.2.1 土体参数与模型 |
2.2.2 极限状态的破坏依据 |
2.2.3 极限应变数值求解 |
2.3 弹塑性力学确定孔间距的计算方法 |
2.4 小结 |
第3章 实验数值模拟验证 |
3.1 掏土纠倾试验概况 |
3.2 掏土纠倾试验数值模拟 |
3.2.1 水平掏土纠倾试验模型建立 |
3.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2.3 数值模拟情况与试验对比分析 |
3.2.4 掏土孔破坏面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基于极限状态分析的掏土纠倾法参数分析 |
4.1 土体参数范围选定 |
4.2 极限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不同工况下掏土孔破坏面 |
4.3.1 掏土地基区域破坏面分析 |
4.3.2 粉土掏土孔破坏面分析规律 |
4.3.3 粘土掏土孔破坏面分析规律 |
4.4 小结 |
第5章 建筑物纠倾实际工程中掏土孔破坏面分析 |
5.1 极限应变法在掏土纠倾工程上的应用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建筑物倾斜原因初步分析 |
5.2 建筑物掏土孔破坏面有限元分析 |
5.2.1 ABAQUS有限元模型 |
5.2.2 土体参数确定 |
5.2.3 初始地应力平衡 |
5.2.4 掏土孔破坏面分析 |
5.3 孔间距规律在掏土纠倾工程应用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的结论 |
6.2 下一步进行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地基平衡轴的浅层掏土迫降纠偏方法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建筑纠倾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建筑物纠偏技术的发展 |
1.3.1 建筑物倾斜的主要原因 |
1.3.2 建筑纠倾标准的规定 |
1.3.3 既有建筑物常用纠倾方法及其技术特点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平掏土迫降技术理论分析 |
2.1 掏土迫降纠倾法概念 |
2.2 常用的掏土纠倾方法 |
2.2.1 水平掏土纠倾法 |
2.2.2 倾斜掏土纠倾法 |
2.2.3 垂直掏土纠倾法 |
2.3 水平掏土孔的弹性变形分析 |
2.3.1 土体中水平掏土孔成孔过程分析 |
2.3.2 圆筒形孔扩张理论 |
2.3.3 圆筒形孔的扩张问题的弹性解 |
2.3.4 Tresca材料圆筒形扩张问题弹塑性解 |
2.3.5 Coulomb材料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弹塑性解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基平衡轴纠倾方法 |
3.1 地基平衡轴纠倾方法的阐述 |
3.1.1 地基平衡轴纠倾方法的提出 |
3.1.2 地基平衡轴的移动判断 |
3.2 工程案例 |
3.2.1 工程概况 |
3.2.2 地层分布及土质特征 |
3.2.3 不均匀沉降原因 |
3.2.4 纠倾方案 |
3.2.5 监测布置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监测及数据处理 |
4.1 工程监测 |
4.1.1 建筑物纠倾过程中监测与控制技术现状研究 |
4.1.2 建筑物纠倾监测的手段和方法 |
4.1.3 监测数据的分析 |
4.1.4 纠倾目标控制 |
4.2 工程监测数据处理 |
4.2.1 监测数据前期处理 |
4.2.2 确定地基平衡轴位置 |
4.2.3 地基平衡轴移动控制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基平衡轴工程纠倾效果分析 |
5.1 利用地基平衡轴纠倾过程 |
5.2 基于倾斜测量对建筑纠倾效果工作分析 |
5.3 基于相对高程对建筑纠倾效果工作分析 |
5.4 基于地基变形对建筑纠倾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掏土纠偏在混合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掏土纠偏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掏土纠偏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建筑物倾斜原因及常用的纠偏加固方法 |
2.1 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
2.1.1 地基基础的原因 |
2.1.2 上部结构的原因 |
2.1.3 环境和外部干扰的影响 |
2.2 建筑物倾斜的控制标准 |
2.3 纠偏技术的分类 |
2.3.1 顶升纠偏法 |
2.3.2 阻沉纠偏法 |
2.3.3 迫降纠偏法 |
2.3.4 综合纠偏法 |
2.4 建筑物纠偏的工程监测 |
2.4.1 沉降观测 |
2.4.2 裂缝监测 |
2.4.3 偏移观测 |
2.4.4 预警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蚌埠市怀远县某住宅楼纠偏实例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结构概况 |
3.1.2 房屋沉降、倾斜概况 |
3.1.3 工程地质条件 |
3.1.4 水文地质条件 |
3.2 房屋安全检测 |
3.3 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
3.4 纠偏加固方案设计 |
3.5 掏土纠偏施工方案 |
3.6 加固方案分析 |
3.7 纠偏加固的主要实测数据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掏土纠偏的重要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研究 |
4.1 数值分析本构模型及参数选择 |
4.1.1 基本假定 |
4.1.2 本构模型及参数选择 |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4.3 纠偏影响结果分析 |
4.3.1 掏土孔半径对纠偏影响的分析 |
4.3.2 掏土孔孔深对纠偏影响的分析 |
4.3.3 掏土孔倾角变化对纠偏影响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顶升法在房屋纠偏加固中的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纠倾加固经典案例和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纠倾加固技术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既有建筑倾斜的主要原因及常用纠倾方法 |
2.1 建筑物倾斜的主要原因分析 |
2.1.1 勘察设计方面的原因 |
2.1.2 施工方面的原因 |
2.1.3 管理和使用方面的原因 |
2.2 常用的纠倾加固方法 |
2.2.1 既有建筑迫降技术 |
2.2.2 既有建筑顶升技术 |
2.2.3 既有建筑综合纠倾技术 |
2.3 建筑物常用纠偏方法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整体顶升纠倾方案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2 建筑物倾斜情况 |
3.3 工程地质概况 |
3.3.1 场地地形、地貌 |
3.3.2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
3.3.3 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 |
3.3.4 水文地质条件 |
3.4 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
3.5 地基基础状况分析 |
3.5.1 地基条件 |
3.5.2 基础形式 |
3.5.3 结构条件 |
3.5.4 周边环境条件 |
3.6 纠偏加固方案的选择 |
3.6.1 房屋承载力验算 |
3.6.2 纠偏加固方案的确定 |
3.7 锚杆静压桩地基加固 |
3.7.1 锚杆静压桩加固基本原理 |
3.7.2 锚杆静压桩加固方案设计 |
3.8 砌体结构托梁顶升法纠偏方案设计 |
3.8.1 设计方案构思 |
3.8.2 主要技术方案 |
3.9 顶升纠偏设计 |
3.9.1 托换梁设计 |
3.9.2 顶升量的计算 |
3.9.3 千斤顶种类和规格的选取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砌体结构托梁顶升纠倾信息化施工 |
4.1 顶升纠倾施工过程 |
4.1.1 土方开挖 |
4.1.2 锚杆静压桩施工 |
4.1.3 建筑物加固方案效果 |
4.1.4 托换梁施工 |
4.1.5 布设千斤顶 |
4.1.6 顶升作业 |
4.1.7 基础对接 |
4.1.8 上部结构加固 |
4.2 顶升过程中的实时监测 |
4.2.1 实时监测的目的 |
4.2.2 实时监测的内容 |
4.2.3 沉降观测 |
4.2.4 倾斜观测 |
4.2.5 裂缝观测 |
4.3 顶升纠倾效果分析 |
4.3.1 沉降观测情况 |
4.3.2 倾斜观测情况 |
4.3.3 裂缝观测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灰土地基膨胀机理分析与病害处理 ——以青海某地质资料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灰土地基膨胀病害研究现状 |
1.2.2 灰土地基膨胀性研究现状 |
1.2.3 建筑物迫降纠偏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灰土地基膨胀病害原因分析 |
2.1 工程背景 |
2.1.1 工程概况 |
2.1.2 场地气象条件 |
2.1.3 场地岩土特性 |
2.1.4 场地土物理力学评价 |
2.1.5 冻胀性 |
2.2 室内试验分析 |
2.2.1 试验方案 |
2.2.2 试验材料 |
2.2.3 室内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2.3.1 监测方案 |
2.3.2 监测结果与分析 |
2.4 场地病害现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灰土地基膨胀机理研究 |
3.1 概述 |
3.2 灰土地基膨胀机理分析 |
3.3 灰土地基膨胀性试验研究 |
3.3.1 试验方案 |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灰土地基膨胀性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灰土地基膨胀病害数值模拟分析 |
4.1 概述 |
4.2 灰土地基膨胀性数值模拟 |
4.2.1 本构模型 |
4.2.2 土体参数 |
4.2.3 模型建立 |
4.2.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 灰土地基膨胀性反演计算 |
4.4 地基膨胀对建筑及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灰土地基膨胀病害处理 |
5.1 概述 |
5.2 建筑纠偏治理 |
5.2.1 建筑迫降纠偏方法 |
5.2.2 掏土法纠偏机理 |
5.2.3 水平掏土法纠偏设计 |
5.2.4 建筑纠偏方案 |
5.3 地基膨胀病害治理 |
5.4 病害治理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
(8)某高层建筑倾斜原因及纠倾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2.1 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 |
2.2 场地岩土体特征 |
3 倾斜原因分析 |
4 纠倾加固方案选择与确定 |
5 综合治理方案施工进程 |
5.1 纠倾加固措施 |
5.1.1 竖井开挖及加固桩布设 |
5.1.2 锚索加压调控 |
5.1.3 解除回倾阻力及基底水平掏土 |
5.2 防复倾措施 |
5.3 变形监测措施 |
6 纠倾效果评价及分析 |
7 结语 |
(9)基于桩式托换的既有建筑掏土纠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加固纠偏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3 加固纠偏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建筑物倾斜原因及常用加固纠偏技术 |
2.1 建筑物倾斜的主要原因 |
2.1.1 施工原因 |
2.1.2 设计原因 |
2.1.3 场地稳定性原因 |
2.1.4 周围环境影响 |
2.1.5 建筑物使用管理原因 |
2.2 常用加固纠偏技术 |
2.2.1 纠偏技术 |
2.2.2 加固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导坑掏土纠偏基本理论 |
3.1 圆筒形孔扩张的基本方程 |
3.2 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弹塑性解 |
3.2.1 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弹性解 |
3.2.2 Tresca材料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塑性解 |
3.2.3 Coulomb材料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塑性解 |
3.3 掏土孔周围土体塑性区确定 |
3.3.1 掏土孔周围土体不出现塑性破坏区的情况 |
3.3.2 Coulomb和Tresca材料掏土孔出现塑性破坏区的情况 |
3.4 水平掏土引起地基附加沉降的计算 |
3.4.1 地基附加沉降的组成 |
3.4.2 水平掏土成孔条件下地基附加沉降的计算 |
3.5 导坑掏土纠偏设计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4 导坑掏土引起地基沉降的数值模拟 |
4.1 有限元单元法与ABAQUS软件介绍 |
4.2 模型建立 |
4.2.1 本构关系及参数选取 |
4.2.2 接触及单元生死功能设置 |
4.2.3 网格划分 |
4.3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3.1 初始地应力结果 |
4.3.2 导坑掏土深度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
4.3.3 导坑掏土宽度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1.1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
5.1.2 建筑倾斜现状及原因分析 |
5.2 建筑物加固纠偏方案及设计 |
5.2.1 加固方案选择 |
5.2.2 纠偏方案选择 |
5.2.3 托换桩设计参数的确定 |
5.2.4 导坑掏土纠偏设计 |
5.3 加固纠偏施工技术 |
5.3.1 坑式静压桩施工 |
5.3.2 掏土纠偏施工 |
5.3.3 回填和注浆施工 |
5.4 加固纠偏效果分析 |
5.4.1 托换率对沉降速率的影响分析 |
5.4.2 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
5.4.3 倾斜观测结果分析 |
5.4.4 压桩成果分析 |
5.5 沉降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硕士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10)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纠偏加固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研究现状 |
1.2.2 既有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既有建筑物的倾斜原因及纠偏加固方法 |
2.1 既有建筑物倾斜原因 |
2.1.1 工程勘察方面 |
2.1.2 设计方面 |
2.1.3 施工方面 |
2.1.4 自然灾害方面 |
2.1.5 维护使用 |
2.1.6 其他方面 |
2.2 既有建筑物纠偏方法 |
2.2.1 抬升法的分类 |
2.2.2 迫降法的分类 |
2.2.3 综合法 |
2.3 掏土纠偏机理分析 |
2.3.1 基本假定 |
2.3.2 掏土孔的变形分析 |
2.3.3 地基的变形分析 |
2.4 纠偏设计控制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建筑物倾斜检测鉴定及事故原因分析 |
3.1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住宅楼工程概况 |
3.1.1 基本概况 |
3.1.2 原设计参数指标 |
3.1.3 建筑鉴定类别 |
3.1.4 工程地质概况 |
3.2 地基基础检测鉴定 |
3.2.1 地基基础 |
3.2.2 地基基础变形检测 |
3.2.3 地基基础鉴定结果分析 |
3.3 上部结构检测鉴定 |
3.3.1 结构布置、结构体系调查 |
3.3.2 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 |
3.3.3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 |
3.3.4 钢筋力学性能检测 |
3.3.5 结构构件裂缝检测 |
3.3.6 结构构造连接检测 |
3.3.7 上部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鉴定 |
3.3.8 结构构件变形检测 |
3.4 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 |
3.4.1 构件安全性评定 |
3.4.2 子单元安全性评定 |
3.4.3 鉴定单元安全性评定 |
3.5 适修性鉴定评级 |
3.6 事故原因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纠偏加固设计及效果评价 |
4.1 纠偏加固前可行性分析 |
4.2 建筑物纠偏及地基基础加固总体设计 |
4.3 建筑物纠偏设计 |
4.3.1 建筑物纠偏方法 |
4.3.2 建筑物纠偏计算 |
4.3.3 建筑物纠偏方案 |
4.3.4 建筑物纠偏监测 |
4.4 备用纠偏方法 |
4.5 地基基础加固 |
4.5.1 地基基础加固方法 |
4.5.2 地基基础加固方案 |
4.5.3 加固材料的要求 |
4.5.4 加固施工措施 |
4.6 地下室结构加固 |
4.6.1 结构加固方法 |
4.6.2 加固材料要求 |
4.6.3 加固施工工艺 |
4.7 上部填充墙体维修 |
4.7.1 维修方法 |
4.7.2 维修材料要求 |
4.7.3 填充墙体裂缝维修 |
4.8 沉降观测方案 |
4.9 纠偏效果评价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 |
5.1 引言 |
5.2 建立FLAC3D数值模型 |
5.2.1 数值模型的参数确定 |
5.2.2 计算区域的确定 |
5.2.3 模拟计算方案确定 |
5.3 FLAC3D模型计算分析 |
5.3.1 FLAC3D计算单元的沉降云图 |
5.3.2 FLAC3D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
四、某住宅楼深层地基应力解除纠偏及加固(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物掏土纠倾法应力与变形弹塑性分析[D]. 任妍萌.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顶升纠偏技术研究[D]. 孟雄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基于极限状态分析的掏土孔破坏机制研究[D]. 徐伟娜.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4]基于地基平衡轴的浅层掏土迫降纠偏方法应用分析[D]. 郭盛贤.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5]掏土纠偏在混合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 王佳莲. 东南大学, 2019(01)
- [6]顶升法在房屋纠偏加固中的实际应用[D]. 郭晓军. 东南大学, 2019(05)
- [7]灰土地基膨胀机理分析与病害处理 ——以青海某地质资料库为例[D]. 栗慧珺.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8]某高层建筑倾斜原因及纠倾加固技术研究[J]. 李科技,孙琪,梁收运,赵红亮. 施工技术, 2018(10)
- [9]基于桩式托换的既有建筑掏土纠偏技术研究[D]. 陈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10]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纠偏加固处理研究[D]. 苟卫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