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输定价及收费有了“指南”(论文文献综述)
武茗[1](2021)在《PPP明股实债融资的信用风险度量及CDS定价研究》文中认为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PPP模式凭借着能够整合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多方资源的特点,已经成为该领域重要的融资和合作方式。然而,正是由于PPP模式相对复杂的结构特点,PPP的项目融资问题是阻碍该模式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阻点。从PPP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分析,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资金通常是主要部分,但是一方面监管政策有明确的约束,另一方面受到自身风险偏好及经营能力所限,其参与PPP项目融资主要是以明股实债的方式实现。所以,对PPP项目明股实债融资的信用风险度量,并以此为基础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相关研究就成为PPP项目融资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虽然国内外学者对PPP项目融资各种方式的特征、主要融资结构、风险因素、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同时对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DS的定价方法等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都形成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对于国内基于PPP项目的明股实债信用风险度量的有效可行方法研究还很少,尤其是以此为基础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DS的定价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将在这一领域展开分析研究。本文对基于PPP项目明股实债融资的信用风险度量和CDS定价分析进行研究。首先就PPP项目常见的融资方式、项目中风险与相应的分担机制、项目中企业与政府债务的边界、PPP项目明股实债的交易结构等进行初步的研究,建立本文研究对象的逻辑框架。其次,在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主体评级的指标体系,考虑企业发生违约的若干极端情况下的模型表现,引入了带盒约束的logistic方法对企业主体的违约概率进行更加准确的刻画。最后,通过一般交易结构增信下的PPP明股实债的违约风险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刻画,并以此构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DS,尝试对各种主要定价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以各信用评级的中债收益率曲线结合Jarrow-Turnbull二叉树违约概率模型为基础的定价方法,对于我国当下信用衍生品市场初期发展阶段来说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并以此方法为基础给出相应的实证模拟研究。为我国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融资并以CDS等信用衍生品来缓释信用风险提供相应的参考。
刘斐然[2](2020)在《交通PPP投资回报决策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地制定投资回报策略,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PPP)”实施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是交通PPP项目实现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本文围绕我国PPP实施各环节上的决策需求,重点研究交通PPP投资回报决策中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交通PPP项目立项前至立项后整个实施过程的决策方法体系。在问题描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各子问题分别为交通PPP回报方式分类问题,以及交通PPP投资回报决策的一般多目标优化问题、主从决策多目标优化问题、序列决策多目标优化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识别环节中交通PPP回报方式分类问题进行了基于数据挖掘的研究,主要目的是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给出直观的分类判别条件,为后续拟采用PPP模式运作的交通投资项目提供回报方式选择的理论依据。结合理论分析和投资实践经验提出了反映项目自身属性的可能影响因素。建立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与多元有序逻辑回归模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C5.0决策树模型挖掘回报方式分类规则。对于财政缺口率的影响得到了相对于既有研究更深入的发现。同时,低经营性项目相对于高、中经营性项目,以及县市级项目相对于省市级和地市级项目,更倾向于采用政府付费方式。(2)研究交通PPP准备环节中投资回报策略制定的一般多目标优化问题,为该环节中确定项目交易条件和政府保障条件提供决策依据。针对所建立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基于NSGAIII算法框架提出融合整数截断策略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目前较为成熟的多目标算法NSGAII对相同问题进行求解,并通过收敛性与多样性指标对两种算法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北京新机场线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实例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方案相对于原方案使得一个或多个目标均得到了改善,并且本文提出的求解方法能够对具有混合整数规划特点的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给出收敛性与多样性较好的Pareto解,为决策者提供充分的事后决策空间。同时,提出的基于再次非支配排序的参考解集构建策略,能够克服因真实Pareto前沿难以直接获得而无法应用算法评价指标的问题。(3)针对交通PPP采购环节谈判过程中社会投资人与政府处于不对等决策地位的情况,研究最小收益现值(Least Present Value of Revenue,LPVR)机制下的主从决策多目标优化问题,为采用竞争性采购方式的政府方决策者提供最优策略。根据问题的Stackelberg决策特点建立了双层规划模型,上层为政府和用户支付成本的多目标优化问题,下层为社会投资人以预设收益率为折现率的最小收益现值问题。设计基于NSGAIII框架的启发式算法对上层问题进行求解,在其中加入了不可行解拦截策略和下层分段逼近求优策略,以克服传统双层规划算法中要求下层对上层反应函数须可知的限制。通过首都大外环高速PPP项目实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有效性。研究发现:社会投资人最终收益大小主要受到政府方净支付水平的影响,然而LPVR机制下允许社会投资人追求其自身效益最大化并不总是导致政府净成本的增加。(4)针对PPP执行环节中政府方对项目进行动态收益管理的实际需求,考虑社会投资人根据分配决策决定努力水平的情况,研究触发式收益管理机制下多阶段最优决策问题。本文在总结问题的马尔可夫特征基础上,建立序列决策多目标优化模型。根据问题的model-free和终止状态明确的特点,设计基于蒙特卡洛采样的策略优化方法,调用NSGAII算法求解器对模型进行求解,并通过前述两个PPP项目实例验证了建模和求解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通过实例研究中最优策略关于触发分配阈值变动的敏感性分析,揭示了现有收益管理措施过于刚性的问题。图48幅,表36个,参考文献154篇。
江慷[3](2020)在《无车承运人背景下集装箱拖车平台定价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货运物流行业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深度融合。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无车承运人平台作为一种新的货运模式,对于带动行业转型升级,促进物流“降本增效”起到了显着效果,其运作模式自然成为了行业新的发展方向之一。细化到集装箱拖车运输市场,无车承运人平台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行业“小、散、乱、差”的状况,对于行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中国的集装箱拖车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用户对平台提供的服务知之甚少,不少用户对此还保有质疑的态度,例如平台服务质量是否有保障,服务流程是否简洁,交易过程是否安全,交易价格是否合理等,此外,针对平台提供运输服务的定价,国内缺乏成熟的标准和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与监管,这些疑惑也导致了集装箱平台进一步推广受阻。本文首先从无车承运人平台和双边市场平台定价理论两方面内容进行梳理,其间根据现阶段市场实际情况和相关文献概括,把集装箱拖车平台从定价决定权和车辆归属权两个维度进行了分类,明晰了集装箱平台的双边市场属性,论述了将无车承运模式与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其次,文章从平台双边用户的视角出发,针对传统集装箱拖车公司的定价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对深圳市某拖车运输公司的运营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定价公式,可使双边用户在对服务价格以及服务类型选择上有更好的判断;随后,从平台视角出发,通过对市场中平台收费模式的分析,确定以收取“交易费”的收费方式为基础,构建平台服务定价的数学模型,模型以服务定价和服务匹配时间间隔为决策变量,按车辆归属情况划分无车承运人的标准,分别研究了“车辆自有型”、“无车承运型”集装箱拖车平台在双边用户处于不同信息流通情况时的平台最优定价策略,发现平台处于最优服务定价策略时,服务价格和服务匹配时间间隔是满足特定结构的,并且作为平台,可以通过“阻隔”平台双边用户间的信息交流,来保证自身获得更大的利益,而拖车公司的部分收益将因此向平台方倾斜;最后通过案例论证的形式,对平台的服务定价模型进行了验证,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
赵玉洁[4](2020)在《基于CAPM模型的高速公路PPP项目特许定价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关口,对我国公用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在国家大力规划综合交通运输网的阶段,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使用效能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特许经营模式在我国交通领域的应用,保证政府部门、社会资本、社会公众三方之间的利益均衡成为热点研究问题,这说明,对于高速公路通行费定价标准的探讨是关键。只有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才能保证三方满意的多边关系,以此提升高速公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然而,目前特许经营模式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高速公路PPP项目的定价机制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首先介绍了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属性,将高速公路项目与特许经营模式相结合展开理论探讨,分析高速公路项目在推行特许经营模式时的经济特性,对国内现行的通行费计价方式进行总结和评价。其次,该文着重研究影响定价标准的相关因素,充分考虑项目建设运营成本、投资收益、交通量动态变化等因素,通过CAPM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确定投资收益率标准,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未来年交通量,基于净现值理论、级差效益理论提出高速公路PPP项目特许定价模型。该文还对特许定价机制进行应用研究,依次对CAPM模型中各变量取值,以此确定高速公路PPP项目的投资收益标准;根据前期收集的四川地区内6条高速公路的19年交通量数据,分析包括GDP、人均GDP、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人数、汽车保有量在内的影响交通量趋势变化的宏观经济因素,确定交通量动态变化的模型,预测成安渝高速公路四川段的未来交通量。最后再将级差效益理论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计算确定通行费费率的合理区间,从而得到一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优的价格指导方案。最后根据实证验算,结果显示采用该文提出的特许定价模型,其测算结果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开的费率标准基本持平,且处于级差效益值的区间范围内,以此验证定价模型的合理性。由验算结果还可得出以下结论:随着通车时间的递增,成安渝高速四川段的交通流量也会随之增长,同时其收费标准应相应下调,而根据国家交通部近年来出台有关降低高速公路通行费的相关政策,也说明该文确立的特许定价模型直接响应了国家政策的号召。
唐硕[5](2020)在《PPP项目收益上限水平及超额收益分配研究》文中指出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自引入我国以来就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通过我国这三十年对PPP项目建设的推进,PPP模式已经形成了三种较为稳定的回报机制即政府付费模式、可行性缺口补贴模式以及使用者付费模式。而在这三种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使用者付费模式的PPP项目更可能产生超额收益。这是因为该回报模式获得的收益与项目需求量相关,而项目的需求量又有很多不确定性,这就会使一些项目获得高于预期的超额收益。这与我国对PPP项目“盈利而不暴利”的原则相悖,所以本文就如何确定PPP项目的合理收益上限水平,以及当超额收益产生时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又如何进行分配展开了研究。本文从PPP模式的基本概念出发,发现运用实物期权理论能在传统投资决策法的基础上,发掘出项目的“柔性”价值,使评估项目的实际价值时更为精确。然后通过对政府方收益限制行为的分析,发现其具有看涨期权的性质。通过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构建了PPP项目收益限制行为的价值模型。接着,根据收益与风险对称的原则,引入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构建出了PPP项目超额收益分配模型。然后,将构建的收益限制价值模型和超额收益分配模型结合,构建出了PPP项目收益上限水平决策模型。最后,将构建好的模型代入到实际PPP案例中,对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了验证。论文研究表明:利用实物期权法,能够对PPP项目的价值进行更加完善的评估,使求得的收益上限水平更加合理。而对产生的超额收益进行分配,避免了社会资本方获得暴利,使PPP项目的发展更加健康规范。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确定PPP项目收益上限水平及超额收益分配比例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王诗雨[6](2019)在《政府规制、产业竞争和财务风险衍化的交互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政府规制、产业竞争与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交互作用的机制、路径与效应问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我国当代理论研究学者和经济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规制经济学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为基础;结合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产业发育基本特征和政府规制基本目标和手段;使用中国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美国所有上市公司,2001至2015年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本文研究发现:1)中国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产生影响的传导链存在断裂,断裂之处在于产业竞争没有发挥显着的掠夺效应和治理效应,这导致了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而在美国,产业竞争程度越大,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程度越深,这说明掠夺效应和治理效应中,前者和治理效应中深化财务风险的影响占了上风。2)在中国,较强的政府企业规制会带来深化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会削弱产业竞争的作用;较强的政府产业规制会给企业带来深化财务风险的影响,且产业规制和产业竞争的影响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结合产业竞争本身不具有显着影响,这说明在中国,竞争环境可能是内生于规制环境的。而美国政府产业规制能够显着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且不会对产业竞争和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产生显着影响。3)在中国,产业层财务风险水平随单个企业财务风险反向而动,后者的横向衍化主要体现为产业中的竞争效应;而在美国样本企业中,竞争效应虽然也得到了验证,但不如在中国样本中稳健和显着,这说明美国产业中竞争效应和传染效应并存的现象更加明显。同时,在中国,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竞争效应随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增强;而在美国样本中,产业竞争环境则对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不产生显着的场域作用。最后,在中国产业中,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过程并不会对产业竞争程度产生显着影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市场竞争机制对单个企业财务风险不敏感;而美国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带来的产业层财务风险越小,产业竞争程度越大。4)在中美两国产业中,较强的政府规制会削弱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竞争效应。但这种削弱作用的来源却不同,中国市场来源于政府规制所带来的产业层财务风险,而美国市场则源于与政府规制并存的较强的产业竞争。在中国产业中,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带来的产业层财务风险越小,产业受到政府规制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是由“公的规制”降低产业财务风险目标所决定的。而在美国产业中,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带来的产业层财务风险越小,产业受到政府规制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现象可以被规制俘虏理论所解释。在中国市场中,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联动机制存在着莫比乌斯正向扭曲,且这种扭曲发生在政府规制影响企业层财务风险的过程中——政府规制本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却由于规制约束的存在深化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纵向衍化。在美国市场中,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联动机制存在着莫比乌斯负向扭曲,且这种扭曲发生在产业层财务风险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过程中——在财务风险较低的产业中本不需要过多的政府规制,但由于规制俘虏的存在,较强的政府规制反而出现在财务风险较低的产业中。本研究通过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比较研究,推进了对产业组织研究范式的反思,对规制经济学发展方向的思考,对企业财务理论的补充;为企业提供了不同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环境中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和调整方向提供理论参考;为我国产业良性竞争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风险管控方面的比较优化策略;为完善政府规制机制体制建设提供了市场与政府作用协调均衡的动态一致性选择。
潘立春[7](2018)在《英美公共企业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开展,一系列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将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些政策在让人们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本轮改革将国有企业分为公益类国有企业和商业类国有企业两大类是否妥当;提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服务)类组织应该叫做什么,这类组织应该受到哪些来自政府层面的监管,这类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又应该是怎样;公共产品(服务)的供给方式有几种可能,民营企业可否提供这类产品(服务);在我国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今天,国际上其他国家又是主要采用何种模式开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本轮改革的一个特点是政策性文件密集,国际上这类改革是主要以政策推动还是法律推动。带着这些思考,本文将研究视角转向英美公共企业的法律制度。一方面研究英美两国对公共企业这一特殊的组织机构在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上有哪些具体的法律规定,一方面研究英美两国公共企业的投资运营模式以及两国对民营资本的利用途径,并着力探索两国在法律上对不同运营模式的实施规定和监管规定。这项研究基于对英美两国部分公共企业法律的翻译和分析,其中包括:英国《电力法》1947、1957、1989,《水法》1963、1973、1989,《电信法》1981、1984,《大伦敦政府法》1999(第四部分第七章的公私合营协议);美国《政府公司管制法》,《田纳西河谷管理局法》,《水资源改革及发展法》2014(第5014节的水基础设施公私合营试验项目)以及美国部分州法律和英美两国部分政策性文件等。这一研究对我国当前来讲确有必要。研究英美两国对那些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类企业在法律上的具体规定,尤其是他们处于改革时的法律供给,能为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个借鉴性思路,能帮我们厘清上述思考的部分答案,使我们在改革中取其精华、避免弯路。特别是在倡导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今天,研究英美两国当前主要采用的混合所有制模式,研究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我们来说大有益处。本文正文部分共有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围绕公共产品(服务)的供给责任和公共企业的概念及分类进行展开,这是研究英美公共企业法律制度的起点。社会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大类。私人产品根据个人意愿和需求进行分配,而公共产品一经问世人人均可享用,一个人在使用公共产品时既无法阻止别人的使用,也不会因此减少别人对该产品的获益。由此“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最显着的两大特征,公共服务也具有相同的属性。因为公共产品(服务)的特殊性质,多数学者主张公共产品(服务)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往往初始投资额巨大,民营企业因为风险的不确定性通常不愿介入;公共产品(服务)面向全社会提供,因为个别受益者的搭便车行为,民营企业不愿意经营。但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方式不止一种,可以是政府直接提供(行政模式提供),也可以是政府通过公共企业的形式来间接提供。公共企业是指那些专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特殊性企业。在法律性质上公共企业是独立的法人组织,可以以自身名义起诉和应诉;公共企业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有自治权的组织,另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实施的工具。对公共企业的分类标准尚未统一,但国际上一般将公共企业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水、电、燃气、石油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业,第二类是代表政府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及其它社会服务的公共企业。通过对行政模式提供和公共企业模式提供进行比较,学者发现公共企业模式提供在效率和灵活性上都优于行政模式提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减少政府负担。公共产品(服务)在理论上也不排除由民营资本提供的可能性。民营资本模式提供注重的是效率,为了提高效率必然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积极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不但是公共产品(服务)质量上的有力保证,也会大大提升民众对公共产品(服务)的使用体验。但民营资本模式提供有可能会为了降低成本,而使公共产品(服务)的质量受损,因此当民营资本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时,必须要有必要的制度约束。第二章着重研究英美公共企业初期,即国有化阶段的法律制度。一方面研究公共企业兴起的社会背景、公共企业的特征、国有化公共企业的法律框架;另一方面研究在国有化阶段对公共企业的外部监管以及内部治理的具体法律规定。20世纪30年代英美两国均遭遇了经济大萧条,意识到自由放任政策的缺陷后,多数学者及政客认为此时唯有依赖国家的积极干预方能使经济复苏。在此背景下,公共企业壮大起来。这一阶段的公共企业主要是以国有化形式运营。英国于1945年起陆续对各公共企业进行立法,1947年《电力法》颁布后英国境内的电力行业基本都归为国有。美国于1945年颁布了《政府公司管制法》,该法将公共企业(政府公司)分为政府全资公司及混合所有制公司,当年美国境内联邦政府全资公司13家,混合所有制联邦政府公司26家。公共企业在英美两国统称为public enterprise,实践中public corporation、(public)authority、government corporation等都是公共企业。非营利性、在财政上相对灵活、企业盈余不分配给个人、在管理上享有自治权,这些都是英美两国公共企业的共性特征。公共企业的非营利性是英美两国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但非营利性并非指不得营利,而是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两国法律也详细规定了企业盈余的使用办法,即只能投入企业生产,或用于降低公共产品(服务)的价格,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服务)。在国有化阶段,英美两国公共企业法律在外部监管上主要侧重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有效利用国家资金、充分履行社会责任三方面。以在有效利用国家资金方面为例,两国法律着重规范公共企业的融资,要求公共企业必须准备储备金,对年度报告的内容明确规定。同时规定了对地方和个人因国有化所受损失的补偿措施。在内部治理上,法律明确规定:英美公共企业都是公司制的治理模式,企业享有充分的自治权,董事会是企业的核心。第三章着重研究英美公共企业中期,即在民营化伊始以出售和外包为主实行民营化改革的法律制度。一方面研究民营化改革的社会背景、民营化的方式、出售和外包两种途径在英美两国的应用;另一方面研究此阶段法律上对采用出售和外包两种模式运营的具体规定。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美两国经济呈现出滞胀现象,人们发现单纯依靠政府的局限性,重新肯定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英美两国开始对公共企业实施民营化改革。民营化改革的方式有多种,出售、外包、公私合营、租赁和员工持股计划等都是民营化的途径,但这一阶段英美两国主要采用的是出售和外包的模式。对此阶段的民营化改革英美两国都有法律作保障。针对出售,英国1984年《电信法》、1989年《电力法》和《水法》的修订标志着电信、电力和水业由国有化向民营化的转变。法律主要在经营许可、资产转让、政府投资限制上详细规定,以保证企业的顺利转制、确保转制后的企业独立运营。但民营化的公共企业仍是公共企业,仍须以公共利益为主要考量,由此法律在行政长官的法律责任和经营监管上也予以了详细规定,并设置了黄金股,在重大政策上给政府以一票否决权。针对外包,美国佛罗里达州通过法律修订为水业民营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不但对水业民营化的范围作了详细规定,更积极通过法律引导民营化的深入开展,法律授权州内各市及公共企业可以与私营部门缔结合同。第四章着重研究近期英美公共企业主要的法律制度。一方面对现有国有化公共企业进行制度剖析,另一方面对公私合营模式进行制度剖析。虽然英美两国极力主张依靠民营资本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但出于公共利益和国家实施政策的需要,两国都保留了部分公共企业为国有模式。从美国《政府公司管制法》可见,到2013年美国联邦政府全资公司有17家,比1945年增加了4家,田纳西河谷管理局仍然是联邦政府全资公司。以田纳西河谷管理局为代表的国有公共企业在董事会及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设置要求和具体规定上更为详细,这些规定主要依据的是《田纳西河谷管理局法》。《田纳西河谷管理局章程》对此予以了详细阐述。除少部分国有公共企业外,英美两国继续探索公共企业民营化的新途径。上一阶段以出售和外包为主的民营化改革虽然总体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重大弊端,引发大量批评,为此英美两国在这一阶段转向了比出售温和、比外包有效的公私合营模式。两国均在法律上为这一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制度框架。公私合营有多种实现路径,英国在经过一系列探索后择优选择了PFI模式,但实践中发现该模式在效率、透明度、风险分配、股权设置等方面仍存有缺陷,由此开展了针对性的全面改革,进而推出了PFI的改良模式,即PF2模式。第五章着重探索英美公共企业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一方面重新界定国有企业的分类,另一方面构建综合性模式的公共企业。本轮改革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国有企业和公益类国有企业是不科学的,将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领域的国有企业定位为商业类国有企业也是有欠考量的。通过考察英美两国的公共企业发现,当前所谓的公益类国有企业和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领域的国有企业应统称为公共企业。英美两国公共企业的发展变迁告诉我们公共企业具有流变性:公共企业的产权可能从国有转为私有;此时的公共企业彼时可能就不再是公共企业。考察英美两国公共企业也可以看到,只要法律制度完善,国有、私有和公私合营都可以是公共企业的进入路径。由此,我们应着力构建国有、公私合营和私有三种产权方式相结合、但以国有和公私合营为主体的综合性模式的公共企业。在综合性模式的构建中,要以确保公共利益为原则,因为公共企业的核心不在于产权,而在于“公共”性。在综合性模式的构建中,要以竞争中立为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民营资本的积极介入。在综合性模式的构建中,要以法律制度为保障,只有法律到位,改革才能进行的有理有据。同时,为构建综合性模式的公共企业,我们应该将几种路径已经或潜在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或规避。
侯磊[8](2018)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中立的福利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4G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5G时代的来临,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非常迅速,较传统互联网市场相比,一些互联网企业如谷歌、百度、腾讯等内容提供商作为新兴市场力量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电信运营商沦为了仅仅提供网络接入服务的中介平台,市场中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模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伴随着市场竞争模式的转变,一些不良竞争现象也不断丛生,比如某些内容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私下订立契约以便获得优先接入通道,还有一些电信运营商为了自身利益对某些内容提供商的接入采取价格歧视手段。以上这些恶意竞争行为将严重阻碍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遏制这些不良竞争行为,网络中立概念应运而生。本文结合目前网络中立的研究现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分别在垄断和竞争两种市场结构下构建霍特林模型,通过对博弈均衡解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网络中立的社会福利效应问题。研究发现,在垄断和竞争两种市场结构下,网络中立都会增加内容提供商利润以及降低消费者剩余。对于运营商平台来说,不同于竞争平台市场,垄断平台市场下网络中立会降低运营商平台利润。对于社会总福利水平来说,两种市场下,在满足一定参数范围内,网络中立都会增加社会总福利水平。此外还发现,当运营商平台由网络中立定价转到网络非中立定价时,运营商平台有降低手机用户流量价格的意愿,从而达到对内容提供商实施歧视性接入定价的目的。以及内容提供商利润水平以及运营商平台对手机用户的定价能力都与运营商自身能够提供的基础效用成正比。除了理论模型分析外,本文还以中国移动对腾讯收费事件为切入点,探讨了实际市场中网络非中立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表明商业模式的转变是导致此次收费争议发生的主要原因,网络非中立定价虽然会给移动运营商带来额外的接入费收益,但是从社会总福利角度来看,它未必会对社会整体福利带来积极影响。最后,结合本文研究结论,对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提出了包括审时制定相关监管政策、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规范市场中内容提供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加快实现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等监管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兰海军[9](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10](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二、运输定价及收费有了“指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输定价及收费有了“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PPP明股实债融资的信用风险度量及CDS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项目融资与PPP |
2.1 项目融资概述 |
2.1.1 项目融资的起源和发展 |
2.1.2 项目融资的特征 |
2.1.3 项目融资的概念 |
2.2 PPP概述 |
2.2.1 PPP的起源及发展情况 |
2.2.2 PPP模式的具体含义及其契约本质 |
2.2.3 PPP模式的分类 |
2.2.4 PPP模式参与主体 |
2.2.5 PPP模式的组织和合同结构 |
2.3 PPP的理论基础 |
2.3.1 产权与竞争理论 |
2.3.2 项目区分理论 |
2.3.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4 委托代理理论 |
2.3.5 PPP理论基础的运用 |
第3章 信用评级与信用违约互换CDS |
3.1 信用评级 |
3.1.1 信用评级的定义 |
3.1.2 信用评级类型 |
3.2 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 |
3.2.1 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3.2.2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3.3 信用违约互换和信用衍生品的概念 |
3.3.1 信用违约互换概念、风险转移原理、交易结构 |
3.3.2 CDS的重要组成要素 |
3.3.3 CDS的特点 |
3.4 国内外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概况 |
3.4.1 国外发展历史及概况 |
3.4.2 国内发展历史及概况 |
3.5 国内外CDS定价研究 |
3.5.1 国内CDS定价研究 |
3.5.2 国外CDS定价研究 |
第4章 PPP公司主体债务的CDS定价分析 |
4.1 结构模型对公司违约概率度量 |
4.1.1 Merton违约概率模型对公司违约概率度量 |
4.1.2 First Passage模型对公司违约概率度量 |
4.1.3 Leland & Toft模型对公司违约概率度量 |
4.2 公司主体债务CDS定价与运用范围 |
4.2.1 公司主体债务的CDS定价 |
4.2.2 定价方法的运用范围和不足 |
第5章 PPP明股实债风险分担研究 |
5.1 PPP项目风险及风险分担综述 |
5.1.1 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价 |
5.1.2 风险分担原则 |
5.1.3 风险分担机制 |
5.2 PPP融资结构及明股实债 |
5.2.1 主要融资结构 |
5.2.2 PPP股权投资和债务融资工具 |
5.2.3 PPP明股实债 |
5.3 政府债务问题的PPP政府信用边界 |
5.3.1 PPP全生命周期中的政府责任支出 |
5.3.2 PPP中的政府信用边界 |
5.3.3 政府信用边界扩大的风险分析 |
5.4 PPP项目主体和明股实债风险度量因子 |
5.4.1 PPP项目主体风险度量因子 |
5.4.2 明股实债风险度量因素 |
第6章 PPP主体的信用风险度量 |
6.1 带盒约束的logistic方法 |
6.2 以港口行业为例的信用风险度量 |
6.2.1 经营风险指标 |
6.2.2 财务风险指标 |
6.2.3 风险指标选取和使用 |
6.3 数值分析与检验结果 |
6.3.1 基础数据处理 |
6.3.2 不同空间划分下的结果 |
第7章 一般交易结构下PPP明股实债的CDS定价分析 |
7.1 明股实债的信用评级 |
7.1.1 主体和债项评级 |
7.1.2 各种交易结构增信后的评级 |
7.2 Jarrow-Turnbull模型计算违约概率和CDS定价 |
7.2.1 违约概率推算 |
7.2.2 一次性支付保费情况下CDS价格 |
7.2.3 分期支付保费情况下CDS价格 |
7.3 一般交易结构下CDS价格的实证研究 |
第8章 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致谢 |
(2)交通PPP投资回报决策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础设施项目回报方式研究 |
1.2.2 交通项目投资回报策略内容 |
1.2.3 不同角度下的利益分配观点 |
1.2.4 PPP项目主从决策问题研究 |
1.2.5 PPP项目动态收益管理研究 |
1.2.6 现有研究的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交通PPP项目投资回报决策问题理论基础 |
2.1 问题描述及定义 |
2.1.1 交通PPP相关概念 |
2.1.2 决策场景描述与问题定义 |
2.2 回报方式分类问题理论分析 |
2.3 投资回报决策多目标优化问题理论分析 |
2.3.1 交通PPP资金系统描述 |
2.3.2 多目标优化与Pareto解 |
2.3.3 Stackelberg决策特点 |
2.3.4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问题 |
2.4 投资回报决策多目标优化问题形式化表达 |
2.4.1 目标并列的一般多目标优化问题 |
2.4.2 主从决策多目标优化问题 |
2.4.3 序列决策多目标优化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数据挖掘的回报方式分类问题研究 |
3.1 源数据说明 |
3.1.1 源数据出处 |
3.1.2 源数据统计描述 |
3.2 目标变量与输入变量 |
3.3 模型参数 |
3.3.1 逻辑回归模型参数 |
3.3.2 C5.0决策模型参数 |
3.4 逻辑回归模型结果 |
3.4.1 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结果 |
3.4.2 多元有序逻辑回归模型结果 |
3.4.3 结果分析 |
3.5 C5.0决策树分类模型结果 |
3.5.1 树图结果 |
3.5.2 主要判断规则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NSGAⅢ的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 |
4.1 问题分析 |
4.2 问题模型 |
4.2.1 符号定义 |
4.2.2 成本效益函数表达 |
4.2.3 多目标优化模型建立 |
4.3 包含整数截断策略的NSGAⅢ算法设计 |
4.3.1 基于GA实数编码的整数截断策略 |
4.3.2 NSGAⅢ算法求解过程 |
4.4 NSGAII与 NSGAⅢ算法性能评价 |
4.4.1 基于再次非支配排序的参考解集构建方法 |
4.4.2 算法收敛性与多样性评价 |
4.5 实例分析 |
4.5.1 案例参数 |
4.5.2 案例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LPVR机制下基于双层规划的主从决策优化问题研究 |
5.1 问题分析 |
5.1.1 问题的决策场景描述 |
5.1.2 最小收益现值(LPVR)机制 |
5.2 问题建模 |
5.2.1 双层规划模型对问题的适用性 |
5.2.2 上层问题模型 |
5.2.3 下层问题模型 |
5.3 基于混合策略的双层规划算法设计 |
5.3.1 双层规划问题求解思路 |
5.3.2 上层对下层不可行决策的拦截策略 |
5.3.3 基于分段逼近策略的下层算法设计 |
5.3.4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问题求解过程 |
5.4 实例分析 |
5.4.1 案例参数 |
5.4.2 算法的多样性与收敛性分析 |
5.4.3 案例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触发式收益管理机制下动态损益分配优化问题研究 |
6.1 问题描述 |
6.2 问题建模 |
6.3 基于蒙特卡洛策略采样思路的算法设计 |
6.4 实例研究 |
6.4.1 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 |
6.4.2 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通州-大兴段) |
6.5 最优策略关于分配阈值变动的敏感性分析 |
6.5.1 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 |
6.5.2 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通州-大兴段)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研究工作与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共线性诊断与平行线检验 |
附录 B C5.0 决策树模型性能评价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无车承运人背景下集装箱拖车平台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无车承运人相关研究综述 |
2.1.1. 无车承运人的概念 |
2.1.2. 无车承运人的发展及分类 |
2.1.3. 无车承运人研究现状 |
2.1.4. 无车承运人相关文献评述 |
2.2. 集装箱拖车平台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双边市场基本理论 |
2.2.2. 集装箱拖车平台简介 |
2.2.3. 集装箱拖车平台的分类 |
2.2.4. 集装箱拖车平台定价研究现状 |
2.2.5. 集装箱拖车平台相关文献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统定价公式建立 |
3.1. 行业定价现状 |
3.2. 实例分析 |
3.2.1. 定价公式建立 |
3.2.2. 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定价模型及其验证 |
4.1. 平台服务收费模式分析 |
4.2. 模型假设与相关变量说明 |
4.2.1. 模型假设 |
4.2.2. 相关变量说明 |
4.3. 经济定价模型 |
4.3.1. “车辆自有型”平台 |
4.3.2. “无车承运型”平台 |
4.3.3. 结论 |
4.4. 模型例证 |
4.4.1. 案例相关说明 |
4.4.2.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CAPM模型的高速公路PPP项目特许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创新之处 |
2 公共基础项目特许经营相关理论基础 |
2.1 公共基础项目属性分析 |
2.2 公共基础项目经济特性分析 |
2.3 特许经营理论探究 |
2.3.1 特许经营模式的产生背景 |
2.3.2 特许经营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
2.4 高速公路PPP项目融资模式与经济特性 |
2.4.1 高速公路PPP项目的融资结构与特点 |
2.4.2 高速公路PPP项目经济特性 |
2.5 高速公路项目推行PPP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2.5.1 PPP模式的优劣性 |
2.5.2 PPP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区别 |
2.5.3 高速公路推行PPP模式产生的效益 |
2.6 本章小结 |
3 高速公路PPP项目特许定价研究 |
3.1 高速公路PPP项目定价原理及经济性分析 |
3.1.1 PPP项目定价的基本原则 |
3.1.2 PPP项目定价经济性分析 |
3.2 高速公路PPP项目定价方法及评定 |
3.2.1 目前国内常用计价办法 |
3.2.2 常用定价方法的评定及比较 |
3.3 高速公路PPP项目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投资收益因素分析 |
3.3.2 成本费用因素分析 |
3.3.3 交通流量因素分析 |
3.3.4 特许经营期分析 |
3.3.5 风险分担与利益补偿机制分析 |
3.3.6 使用者支付意愿分析 |
3.3.7 其他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公路PPP项目定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4.1 条件假设 |
4.2 模型的构建及计算 |
4.2.1 考虑投资风险的影响 |
4.2.2 考虑交通量的影响 |
4.2.3 考虑道路级差效益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实证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投资收益率的确定 |
5.3 交通量的预测 |
5.3.1 高速公路交通量与通车年限的关系 |
5.3.2 高速公路交通量与宏观经济指标的关系 |
5.4 收费定价实例分析 |
5.5 使用者支付意愿研究 |
5.5.1 降低车辆运输成本效益 |
5.5.2 缩短车辆通行里程效益 |
5.5.3 节约车辆通行时间效益 |
5.5.4 级差效益汇总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PPP项目收益上限水平及超额收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概述 |
2.1.1 PPP模式的概念 |
2.1.2 PPP模式特征 |
2.1.3 PPP模式一般结构 |
2.1.4 PPP项目获取收益的方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实物期权基本理论 |
2.2.2 讨价还价博弈及适用性分析 |
3 收益限制行为分析及其价值模型构建 |
3.1 PPP收益限制行为分析 |
3.2 PPP项目收益限制行为的实物期权模型构建 |
3.2.1 PPP项目收益限制行为期权识别 |
3.2.2 假设条件及参数设置 |
3.2.3 模型的构建 |
3.3 模型的讨论与分析 |
4 PPP项目超额收益分配比例模型及收益上限水平决策模型构建 |
4.1 研究PPP项目社会资本方超额收益问题的重要性 |
4.2 超额收益的界定以及影响因素 |
4.2.1 超额收益的界定 |
4.2.2 PPP项目超额收益影响因素 |
4.3 超额收益分配行为分析及分配的原则和模式 |
4.3.1 超额收益分配行为分析 |
4.3.2 超额收益分配模式 |
4.3.3 超额收益分配的原则 |
4.4 超额收益分配比例模型 |
4.4.1 静态博弈模型 |
4.4.2 动态博弈模型 |
4.4.3 基于风险偏好的超额收益分配比例模型 |
4.5 收益上限水平决策模型 |
4.5.1 PPP项目收益上限水平影响因素 |
4.5.2 基于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期权价值模型构建 |
4.5.3 收益上限水平决策模型 |
5 算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算例计算及讨论 |
5.2.1 交通量 |
5.2.2 NPV值计算 |
5.2.3 超额收益分配比例 |
5.2.4 收益上限水平计算 |
5.2.5 算例延伸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政府规制、产业竞争和财务风险衍化的交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由来与界定 |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基本内容框架 |
1.2.3 研究路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财务风险及其衍化 |
1.3.2 产业竞争 |
1.3.3 政府规制 |
1.3.4 交互作用 |
1.4 研究意义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动因及其扩散效应 |
2.1.1 来自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衍化动因回顾 |
2.1.2 来自外部环境的财务风险衍化动因回顾 |
2.1.3 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扩散效应研究回顾 |
2.2 产业竞争与企业财务特征的交互影响 |
2.2.1 基于产业竞争掠夺效应的影响回顾 |
2.2.2 基于产业竞争治理效应的影响回顾 |
2.2.3 企业财务特征对其产品市场行为表现的影响回顾 |
2.3 政府规制对市场和企业的双重影响 |
2.3.1 政府规制对产业竞争的影响回顾:立足中观视角 |
2.3.2 政府规制对企业财务表现的影响回顾:立足微观视角 |
2.4 文献评述 |
2.4.1 关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评述 |
2.4.2 关于国内外学者不同观点和研究冲突的评述 |
2.4.3 现有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方向 |
第三章 制度背景分析 |
3.1 中国经济市场化建设与政府规制政策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建立与发展 |
3.1.2 中国重点产业政府规制政策的演进与发展 |
3.2 “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深化与政府规制的新方向 |
3.2.1 “新时期”中国市场机制的深化和完善 |
3.2.2 “新时期”中国政府产业规制的新方向 |
3.2.3 “新时期”中国政府企业规制的新重点 |
3.3 美国产业发育状态与政府规制历史演进 |
3.3.1 美国主要产业的发育状态分析 |
3.3.2 美国政府规制的历史演进 |
3.4 中美两国制度背景的比较与总结 |
3.4.1 市场与政府关系形成路径的差异 |
3.4.2 市场与政府相对势力的差异 |
3.4.3 政府与企业相对势力的差异 |
第四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模型 |
4.1 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论基础与衍化路径 |
4.1.1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
4.1.2 企业财务风险的纵向衍化:元驱动和场驱动 |
4.1.3 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违约相关性 |
4.2 产业竞争及其微观效应的理论基础 |
4.2.1 基于当代经济学流派比较的市场研究范式选取 |
4.2.2 不完全竞争产业中的企业竞争行为 |
4.2.3 不完全竞争产业中的掠夺效应和治理效应 |
4.3 微观经济规制理论的发展与沿革 |
4.3.1 以收费规制为代表的传统微观经济规制理论与批评 |
4.3.2 激励性微观经济规制改革、理论流派与基本形态 |
4.3.3 激励性微观经济规制的最优模型与相对于最优情况的扭曲 |
4.3.4 规制俘虏理论:对“公的规制”理论的一个补充 |
4.4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
4.4.1 三个研究主体的四组作用关系 |
4.4.2 理论分析的基本假定 |
第五章 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影响研究 |
5.1 产业竞争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机制与路径 |
5.1.1 产业竞争掠夺效应对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影响 |
5.1.2 产业竞争治理效应对企业财务风险衍化的影响 |
5.1.3 两个效应的综合影响:叠加、制约还是抵消? |
5.2 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设计 |
5.2.1 企业财务风险的度量 |
5.2.2 产业竞争及其他变量的度量 |
5.2.3 模型设定 |
5.2.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 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影响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协同影响研究 |
6.1 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协同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机制与路径 |
6.1.1 政府规制直接限制企业自由竞争签约权对其财务风险衍化的影响 |
6.1.2 政府通过产业规制影响竞争从而对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产生的影响 |
6.2 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影响的实证研究设计 |
6.2.1 政府企业规制的度量 |
6.2.2 政府产业规制的度量 |
6.2.3 模型设定 |
6.2.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3 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协同影响的检验结果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实证结果分析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反作用于产业竞争的影响研究 |
7.1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影响产业竞争的机制与路径 |
7.1.1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竞争效应和传染效应 |
7.1.2 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调节效应 |
7.1.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对产业竞争的反作用 |
7.2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对产业竞争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设计 |
7.2.1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度量 |
7.2.2 模型设定 |
7.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7.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反作用于产业竞争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
7.3.1 描述性统计 |
7.3.2 实证结果分析 |
7.3.3 稳健性检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产业竞争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闭环效应研究 |
8.1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形成闭环效应的机制与路径 |
8.1.1 政府规制对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调节效应 |
8.1.2 企业财务风险的横向衍化对政府规制行为的反作用 |
8.1.3 企业财务风险衍化、产业竞争与政府规制的联动机制:一个莫比乌斯环 |
8.2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形成闭环效应的实证研究分步式设计 |
8.2.1 政府规制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模型设定 |
8.2.2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模型设定 |
8.2.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闭环效应的模型设定 |
8.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形成的闭环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
8.3.1 政府规制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
8.3.2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实证结果分析 |
8.3.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闭环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
8.3.4 稳健性检验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
9.1 研究结论 |
9.1.1 中美两国产业竞争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路径和效应 |
9.1.2 中美两国政府规制和产业竞争对企业财务风险纵向衍化的协同影响 |
9.1.3 微观企业财务风险在产业中横向衍化对中美两国产业竞争影响 |
9.1.4 中美两国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产业竞争反作用于政府规制的闭环效应 |
9.2 研究启示 |
9.2.1 产业竞争声誉效应的充分发挥与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
9.2.2 政府公信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与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
9.2.3 企业财务风险横向衍化传染效应的产业阻断与规制适当的产业竞争程度 |
9.2.4 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产业竞争机制与政府规制政策的良性闭环联动 |
9.3 不足与展望 |
9.3.1 本文的不足之处 |
9.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英美公共企业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公共企业与公共产品(服务)的供给 |
第一节 公共产品(服务)的供给责任界定 |
一、政府供给责任的理论基础 |
二、政府供给模式比较:行政模式与公共企业模式 |
三、引用民营资本供给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二节 公共企业的概念及分类 |
一、公共企业的概念 |
二、公共企业的分类 |
第二章 英美公共企业初期的法律制度研究 |
第一节 英美公共企业的发展源流 |
一、英美公共企业产生的社会背景 |
二、英美公共企业的特征 |
三、初期英美公共企业的基本经营模式:国有化 |
第二节 国有化阶段公共企业的外部监管 |
一、实现宏观调控职能的监管 |
二、有效利用国家资金的监管 |
三、充分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 |
第三节 国有化阶段公共企业的内部治理 |
一、对管理自治的规定 |
二、对董事会的规定 |
三、对高管及薪酬的规定 |
第三章 英美公共企业中期的法律制度研究 |
第一节 英美公共企业民营化的路径选择 |
一、英美公共企业民营化的背景 |
二、民营化的定义及方式 |
三、中期英美公共企业民营化的改革途径:出售及外包 |
第二节 出售及外包过程中的政府监管法律制度 |
一、针对出售的法律制度 |
二、针对外包的法律制度 |
第三节 对出售及外包的述评 |
一、利处 |
二、弊端 |
第四章 英美公共企业近期的法律制度研究 |
第一节 现有国有化公共企业的制度剖析 |
一、《政府公司管制法》的发展 |
二、国有化公共企业治理样本:田纳西河谷管理局 |
第二节 公共企业公私合营模式的制度剖析 |
一、英美公私合营模式相关法律制度梳理 |
二、公私合营模式的制度变迁 |
第五章 英美公共企业法律制度剖析对我国的借鉴 |
第一节 重新界定国有企业分类 |
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
二、国有企业分类的必要性及当前分类存在的问题 |
三、对国有企业分类的再界定 |
第二节 构建综合性模式的公共企业 |
一、以确保公共利益为原则 |
二、以竞争中立为基础 |
三、以法律制度为保障 |
四、综合性模式公共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中立的福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双边市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网络中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双边市场理论 |
一、双边市场的定义 |
二、双边市场的特征 |
三、双边市场的分类 |
第二节 网络中立的内涵与争议 |
一、网络中立产生的背景 |
二、网络中立的内涵 |
三、网络中立的有关争论 |
四、主要发达国家网络中立政策实施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垄断平台下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中立的福利效应 |
第一节 博弈模型的构建 |
一、模型假定 |
二、效用和利润函数 |
三、博弈顺序 |
第二节 垄断平台下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中立的福利效应分析 |
一、网络中立下的均衡分析 |
二、网络中立下的福利效应分析 |
第三节 垄断平台下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非中立的福利效应分析 |
一、网络非中立下的均衡分析 |
二、网络非中立下的福利效应分析 |
第四节 两种情形下的福利效应比较分析 |
一、消费者剩余的比较 |
二、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平台利润的比较 |
三、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竞争平台下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中立的福利效应 |
第一节 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竞争平台下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中立的福利效应分析 |
一、网络中立下的均衡分析 |
二、对称竞争平台均衡下网络中立的福利分析 |
第三节 竞争平台下移动互联市场网络非中立的福利效应分析 |
一、网络非中立下的均衡分析 |
二、对称竞争平台均衡下网络非中立的福利效应分析 |
第四节 两种情形下的福利效应比较分析 |
一、消费者剩余的比较 |
二、内容提供商利润和运营商平台利润的比较 |
三、社会总福利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移动运营商对微信收费的“争议” |
第一节 案例介绍 |
第二节 案例背景 |
一、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变革 |
二、运营商投资压力越来越大 |
三、技术方面的原因 |
第三节 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促进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有效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审时制定网络中立监管政策 |
第二节 成立独立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监管机构 |
第三节 规范移动互联网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
第四节 加快实现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点 |
二、本文不足 |
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立题旨意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
一、公共服务 |
二、旅游公共服务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二、调查对象特征 |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
一、总体目标 |
二、分项目标 |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
一、优化顶层设计 |
二、优化技术支撑 |
三、优化应用体系 |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
一、强化质量导向 |
二、强化质量提升 |
三、强化质量奖励 |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运输定价及收费有了“指南”(论文参考文献)
- [1]PPP明股实债融资的信用风险度量及CDS定价研究[D]. 武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
- [2]交通PPP投资回报决策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D]. 刘斐然.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无车承运人背景下集装箱拖车平台定价问题研究[D]. 江慷. 深圳大学, 2020(10)
- [4]基于CAPM模型的高速公路PPP项目特许定价机制研究[D]. 赵玉洁.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PPP项目收益上限水平及超额收益分配研究[D]. 唐硕. 西华大学, 2020(01)
- [6]政府规制、产业竞争和财务风险衍化的交互影响研究[D]. 王诗雨. 东南大学, 2019(01)
- [7]英美公共企业法律制度研究[D]. 潘立春.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8]移动互联网市场网络中立的福利效应研究[D]. 侯磊.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10]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标签:ppp模式论文; ppp项目融资方案论文; 公共产品理论论文;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