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接21世纪高科技的挑战——记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厦门大学教授孙大海(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瑾[1](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岳婷婷[2](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47年,容闳、黄宽、黄胜三位中国少年在美国教师布朗的资助下,由香港马礼逊学校前往美国留学,掀开了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的序幕。此后的百余年间,留美教育几经潮起潮落,绵延不断。近代留美生大多以潜心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己任,文化品位高、知识结构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迫于当时的国际局势与中美关系,中国政府决定停止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留美教育被迫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中美关系的改善,特别是邓小平做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留美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底首批公派访问学者启程赴美,标志着留美教育正式重启。改革开放以来,留美教育持续稳步发展,中国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新一轮留美热潮。伴随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与两国留学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的留美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迅速发展(1978-1988年)、遭遇顿挫与回暖(1989-1997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1998-2006年)、深入发展与繁荣(2007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留美教育的发展虽偶有挫折,但总趋势是向上发展的。美国始终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国,中国也逐渐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之一。总体而言,留美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是中美两国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留美教育恢复之初,两国间的学术联系因长期封闭而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为了解决留学生派遣渠道不畅的问题,两国政府、一批中美热心教育事业的科学家以及民间各种基金会组织,都承担起牵线搭桥的工作,发起实施了多个赴美留学项目,选送了数千名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赴美深造,从而使赴美留学工作打开了局面。当代留美生的数量多、质量高、领域广。从留学规模看,1978年以来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的学生和学者已逾146万人,占同期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近一半;从留学层次看,留美生中攻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多数,学历水平整体较高;从留学领域看,选择读科学、技术、工程、商科等专业的留美生人数最多。此外,中美两国趋向宽松的留学政策及中国国内出国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留美生的队伍日益庞大,人员构成日益复杂,留美教育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留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群体的专利,赴美留学成为许多学生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留美本科生人数激增,留美中学生也显着增加;留美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加注重从自身需求和兴趣出发;留学渠道从单一的国家选拔资助,发展为自行申请、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等多种选择。总之,留美教育正朝向大众化、低龄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留美教育的持续发展、留美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二者与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留美生为美国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为推动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留美生的学费和日常消费促进了所在学校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良多;大量留美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创新创业,成为当今美国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提升了华裔族群在美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留美回国人员凭借其在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海归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奋战在中国教育、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作为沟通中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留美生已经成为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李萌[3](2014)在《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满意度及人才引进对策研究 ——基于天津市三区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留学政策也逐渐放宽,留学生人数显着增长,留学生归国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国家不断出台鼓励留学生回国的政策,吸引大批留学生选择归国发展,我国迎来了海外人才回流时代。据统计,有相当一部分留学人员归国后选择自主创业,成为创业的主要力量。而目前天津市迎来国家将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良好机遇,因此,如何更多更好地引进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对于推动天津市经济增长,促进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留学归国人员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的优势及劣势。以天津市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天津市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的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在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天津市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满意度进行评价。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影响天津市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发展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市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对满意度评价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环境满意度,政策环境满意度和生活环境满意度。结合深入访谈得到的信息,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对天津市的整体环境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天津市在引进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方面还存在问题,一是工作环境方面,包括管理服务工作有待完善、融资渠道有限、资金分配过散、创业园结构性缺失、信息平台不够完善;二是生活环境方面,包括城市环境较差和子女教育问题;三是政策环境方面,包括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和政策无法落实。按照重要程度,发展影响因素依次为政策因素、工作因素和生活因素。本文在借鉴国外引进人才的做法及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研究结论反映的问题,从完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政策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王杰宇[4](2013)在《甘肃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培养国际性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甘肃省处于高等教育弱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对甘肃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考验,更是发展的机遇。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的分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内容,明确甘肃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意义,掌握甘肃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的因素。进而正确认识甘肃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充分分析目前的成就与障碍。期待探索适合甘肃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途径,提出甘肃省高等教育现国际化发展的建设性对策。
王少珺[5](2012)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世界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诞生。在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政府投资设立的公共服务机构,成为政府开展创业孵化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政府在建设和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作用,成为区域创新体制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需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政府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作用,并借鉴国内外经验,指出深化科技创业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的新路径。对于政府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面的作用研究,本文采用了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并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政府转型、社会变革、公共服务需求多元化、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公共服务优势等层层递进,说明我国科技创业服务发展势在必行;随后分析国内外对孵化器和政府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作用等相关研究综述,指出其中研究存在的不足,阐明本文研究的意义,要不断深化科技孵化器的相关公共服务职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才能有利于中小企业迅速成长、推动经济发展;再次,通过剖析天津市东丽区政府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引申到整个企业孵化器发展中的相关诟病,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从制度构建、环境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方面,对我国政府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出建议和对策。
马洪华[6](2011)在《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是在当前国际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着,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日益加快。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企业孵化器已成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技术创新、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平台,能够培育扶持企业、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本文结合我国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的实践对企业孵化器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明确我国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促进孵化器有效运行的建议对策,从而提高孵化器的服务水平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繁荣社会经济,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涉及到的主要研究工作有:首先,进行理论研究,此部分主要介绍了企业孵化器的含义与作用,企业孵化器运行的相关理论基础等内容。然后,对企业孵化器进行现状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以期能够理清思路为我国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明确方向,同时总结国外孵化器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为我国企业孵化器运行提供借鉴;其次,本文通过构建分析模型,从孵化器运行机制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孵化器的运行主体三个方面对企业孵化器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将孵化器培育企业的过程与孵化器自身的成长这两大角度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了企业孵化器的入驻企业筛选机制、融资机制、毕业机制和收益机制。入驻企业筛选机制即为企业孵化器精心挑选适合的“种子”来进行培育,选择一棵好“苗”是成功的关键。企业进入孵化器后融资服务则是它最需要的,也是目前孵化器发展与运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创业企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孵化发展壮大至一定的水平就可以从中毕业。而企业孵化器在扶持创业企业的同时如何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则依赖于其完善的收益机制,然后结合青岛创业园实例分析,分析指出青岛创业园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孵化器运行进行利弊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王忠[7](2011)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合作与激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孵化器兼具孵化和投资功能。要实现两大功能平衡和协调发展,必须有高效的外部合作与内部激励机制。为此,运用合作博弈、动态博弈、契约理论、系统仿真、二次规划等方法,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业企业、创业投资三方合作中合作类型选择,合作收益分配,以及孵化器高管股权激励等进行了研究,创新之处体现在:(1)三方合作类型比较及选择研究。通过构建多委托代理模型得出:不同合作类型各有利弊,较之于外部合作,内部合作有利于减少信息租,但是增加了管理协调成本;可以通过浮动的项目报酬率,优化内部合作;通过签署合作协议,优化无联合投资的外部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奖励,优化联合投资的外部合作。通过动态博弈模型得出:创业企业获利能力是合作类型选择的关键;联合投资有利于增加在孵企业获得投融资的机会;合作时应选择互补性和兼容性较强的合作伙伴;应根据三方信息差以及市场机制选择合作类型;孵化器应引导合作类型的演进,从内部合作逐渐过渡到外部合作。(2)三方合作的收益分配研究。运用Shapley方法解决内部合作收益分配问题,首先构建了一对一的三方内部合作收益分配模型,然后推广至多对多的内部合作分配模型,解决合作各方对于收益贡献和成本分摊问题。应用二次规划解决外部合作无联合投资情况下的收益分配问题,确定了合作各方最优股权分配比例;进一步进行仿真分析指出,产出弹性大者应多获利,也应适度让利以维持合作。结合以上两种模型,可以对外部合作联合投资进行收益分配。最后,分析了影响收益分配的微观和宏观因素,分析了分配主体、分配流程,提出了收益分配协调的利益诉求机制、利益谈判机制和利益冲突化解机制。(3)孵化器高管股权激励研究。企业型治理结构和事业型治理结构共同面临高管过度投资和在职消费的道德风险,前者高管有可能不务主业,后者高管有可能转嫁风险。针对事业型和企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建模,分析孵化器最优投资策略、孵化器高管最优投资策略,确定了使高管个人和孵化器利益兼容的最优股权比例;模型还论证高管持股都能遏制过度投资和在职消费;企业型治理结构应加强对不务主业的监管,事业型治理结构应减少政府干预遏制转嫁风险行为。对股权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现阶段激励方案中的激励目标、激励对象、激励周期、激励方式、股价增长机制以及激励方案变更、终止程序;研究了孵化器高管股权激励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外部监督等问题。
马琳[8](2009)在《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山东省第一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17年来,济南创业中心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先进的孵化器相比,济南创业中心企业孵化培育功能不够完善,孵化水平和企业质量不高;在环境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经济运行质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济南创业中心已经从全国孵化器的第一方阵中跌落至第二方阵的末尾。在这种背景下,济南创业中心急需制定发展战略。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济南创业中心的愿景和使命,制定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如何进行战略实施和战略风险控制。2006年初,中央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济南创业中心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给中心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国内同行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加剧也使中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济南创业中心的优势在于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大量的毕业企业,建立了初级公共技术平台,但服务团队与建设一流园区差距较大,服务没有向纵深发展成了阻碍中心发展的劣势。论文在分析济南创业中心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济南创业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作为申报国家创新基金的依托机构以及济南创业中心、中国济南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乌克兰合作园三位一体的特性。论文提出了济南创业中心的愿景和使命。论文应用一般战略管理理论、标杆管理法和区位优势理论,基于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的结论,提出了济南创业中心的发展战略。论文分三个阶段对济南创业中心的发展战略进行部署,明确了各阶段的战略重点。实施发展战略的有力保障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论文分析了济南创业中心的战略风险,即运营风险、竞争风险和资产损伤风险。应对风险的措施即:紧随市场而动,创新孵化模式;建立创业中心自身的绩效评价体系,作为济南开发区支持、评价的依据;理顺资产的产权关系,确保资产的保值,切实有效地增强资源整合能力。
钟波[9](2008)在《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探索》文中指出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初期,繁荣于本世纪初。1987年6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成立是我国孵化器事业发展的起点,随着国家有关科技企业孵化器指导思想的变化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孵化器的发展经历了研究试验阶段、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作为基准,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然而,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孵化器的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孵化器运作管理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管理运作模式,即:完全事业型、事业企业型、完全企业型。这三种运作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目前,政府引导下的孵化器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形成趋势,涌现出了一批适应各类创新创业主体需要、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孵化器,它们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都不断进行创新。市场化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一个趋势,它要求孵化器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创业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并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将有限的资源做最佳的配置,促进在孵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市场化还要特别注重解决市场化和非营利的关系,解决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角色、盈利模式、孵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孵化企业进驻和退出标准等问题。市场化并不能解决孵化器的全部问题。本文结合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具体情况和作者自己的经验、体会,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做了一些探讨,并从治理结构、孵化服务创新、人力资源、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建立了一个较有实践意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场化运作模型。
张广岭[10](2008)在《济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孵化器(英文为Incubator),中国也称为创业中心(Innovation Center),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美国。它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通过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用来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以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于1987年6月,是中国第一家孵化器,是中国孵化器的发源地。孵化器的目标是:以高新区的科技优势、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以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为核心,把创业中心建成高科技人才和企业的集聚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逐步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信息畅通、机制灵活、创新创业氛围浓郁的创业园区。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定位是: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功能,高科技成果培育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功能,高档次的招商引智功能。中国“十一五”期间孵化器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为目标,以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为突破,坚持“支持创新、鼓励创业、优化环境、拓展功能”的总要求,进一步从整体规模上推动我国孵化器的发展,突出特色化与专业化,强化技术与资金服务能力,推进“创业导师+专业孵化”的孵育模式,打造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孵化服务能力,提高孵化质量与水平,推动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平台标准化、服务内容国际化,形成孵化器可持续发展机制,打造国际一流的孵化器群体,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贡献。各地科技部门和国家高新区越来越重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把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各级政府的响应利重视。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不但在发展环境上得到改善,而且在资金投入上也有所加大,使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数量上有了新的突破。根据科技部《2006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我国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48家,其中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68家。济宁市高新区创业中心于1996年3月由济宁市高新区管委会创办成立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于1999年4月晋升为“省级创业中心”,同年12月全省创业中心“首家”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创业中心”。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有孵化企业144家,孵化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集办公与科研开发与一体的综合“智能化”大楼,楼内水、电、暖、通讯、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现设立软件孵化器、生物技术专业孵化器、国际企业孵化器,实现了创业中心由综合化孵化器向专业孵化器转变,实现了创业中心由源头孵化向三级孵化转变,推进了园区向“多元化、国际化、产业化、特色化”的纵深层次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我国科技创业活动日益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够活跃,也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科技型创业企业在资金筹措、技术开发和管理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存活率较低,成功率更低。孵呼化器以促进最活跃的技术创新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为使命,并作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基础性服务机构,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需求,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成长性企业群体的历史责任。本文立足于济宁创业服务中心过去10多年取得成绩,并借鉴国内外孵化器成熟运作经验,运用PEST、SWOT分析等战略研究方法,对济宁创业服务中心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济宁创业服务中心目前环境优越、设施完善,成为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劣势在于孵化手段和孵化功能单一,资金来源渠道没有实现社会化模式,激励机制缺乏,员工素质有待提高。在制订济宁创业服务中心发展战略中,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实际,从加强组织结构建设、深化服务内涵建设、构建孵化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孵化器文化建设等方面来阐述济宁创业服务中心战略方案,以促进济宁创业服务中心科学、稳定、和谐发展。
二、迎接21世纪高科技的挑战——记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厦门大学教授孙大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接21世纪高科技的挑战——记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厦门大学教授孙大海(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回声——改革开放之前的留美教育概述 |
一、近代留美教育发展概况(1847-1949) |
二、近代留美教育和留美生的特点 |
三、建国初期的归国留美生与留美教育的中断 |
第三章 复兴——改革开放以后留美教育的重启 |
第一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动因 |
一、大时代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美建交 |
二、中国决定恢复派遣留美生的内驱力 |
三、美国愿意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内驱力 |
第二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过程 |
一、邓小平关于留学问题的若干重要指示 |
二、扩大派遣留学人员政策的出台 |
三、中美会谈与两国教育交流文件的签署 |
第三节 首批公派留美人员的派遣及意义 |
一、选派过程 |
二、留学实践 |
三、历史影响 |
第四章 轨迹——留学政策与留美教育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政策沿革 |
一、1978-1985 年:恢复与起步阶段 |
二、1986-1991 年:调整与完善阶段 |
三、1992 年至今:规范与加速发展阶段 |
第二节 赴美留学相关政策的变革与发展 |
一、在华举办“赴美留学考试”政策及其实施 |
二、美国留学政策演变及其对留美教育的影响 |
第三节 新时期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一、1978-1988 年:恢复与快速发展时期 |
二、1989-1997 年:遭遇顿挫与回暖时期 |
三、1998-2006 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 |
四、2007 年至今:深入发展与繁荣时期 |
第五章 拓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项目留学 |
第一节 政府留学项目——富布赖特项目的恢复 |
第二节 学科留学项目 |
一、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 |
二、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 |
三、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 |
四、数学与经济学留学项目 |
五、学科留学项目的影响 |
第三节 基金留学项目 |
一、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留美项目 |
二、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 |
第六章 数据——留美学人的规模与结构之分析 |
第一节 留美学人的规模 |
一、中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
二、美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
第二节 留美学人的内部构成 |
一、留学性质 |
二、经费财源 |
三、个人情况——性别、年龄、来源城市、婚姻状况 |
第三节 留美学人的文化结构 |
一、研习科系 |
二、留学层次与学术水平 |
三、地域分布 |
第四节 精英群体—留美博士 |
一、规模 |
二、内部构成 |
三、毕业去向 |
第七章 调适——跨文化留学实践的酸甜苦辣咸 |
第一节 最初的美国印象 |
第二节 文化碰撞下的留学实践 |
一、语言关 |
二、生活关 |
三、学业关 |
四、社交关 |
五、情感关 |
第八章 抉择——新时期留美学人的滞留与回归 |
第一节 田园将芜胡不归? |
一、留美人员的滞留概况 |
二、滞留原因及影响分析 |
第二节 异邦之龙——从留学生到新移民 |
一、以留美学人为主的专业团体 |
二、风云人物——海外留美学子杰出代表 |
第三节 留学回国政策与归国留美生 |
一、1978 年后留学归国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概况 |
三、留美回国人员对国内环境的认知与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
第九章 互动——留美归国学人与当代中国发展 |
第一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高等教育 |
一、高等院校的归国留美学人概况 |
二、留美学人与高校发展 |
三、留美学人与大学管理 |
第二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科技 |
一、留美学人的科技创业 |
二、留美学人的科技角色 |
三、留美精英与两院院士 |
第三节 留美学人与创业中国 |
一、漫漫归国创业路 |
二、创业园中的留美学人 |
三、留美学人归国创业的评价 |
第四节 留美学人与人文社会科学 |
一、部分优秀留美学人分析 |
二、留美学人的角色定位——部分学科统计 |
三、留美学人与当代艺术 |
结论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满意度及人才引进对策研究 ——基于天津市三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留学归国人员 |
1.4.2 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 |
1.4.3 满意度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访谈研究法 |
1.5.3 实证研究法 |
1.5.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学者的研究综述 |
2.1.1 对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成功个案研究 |
2.1.2 对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现状的研究 |
2.1.3 对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环境的研究 |
2.1.4 对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模式的研究 |
2.1.5 对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前景的研究 |
2.2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三章 我国留学人员和归国人员情况分析 |
3.1 我国留学人员和学成归国人员总体情况 |
3.2 天津市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总体情况 |
3.3 我国创业型留学人员回流原因及效应 |
3.4 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的优势及劣势 |
3.4.1 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的优势 |
3.4.2 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的劣势 |
第四章 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满意度、影响因素及问题 |
4.1 天津市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调查情况 |
4.1.1 基本情况 |
4.1.2 留学情况 |
4.2 天津市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满意度评价 |
4.2.1 确定评价对象集、评价因子集 |
4.2.2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
4.2.3 确定初级指标权重 |
4.2.4 确定指标模糊关系矩阵 |
4.2.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分析 |
4.3 天津市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4 天津市引进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过程存在的问题 |
4.4.1 工作环境 |
4.4.2 生活环境 |
4.4.3 政策环境 |
第五章 吸引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的对策建议 |
5.1 国外及其他发达地区引才的做法及经验 |
5.1.1 提供高额待遇和资助补贴 |
5.1.2 注重引进政策多样化 |
5.1.3 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
5.1.4 满足政治需求 |
5.2 加强天津市吸引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的对策与建议 |
5.2.1 工作环境 |
5.2.2 生活环境 |
5.2.3 政策环境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件 1 |
附件 2 |
(4)甘肃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甘肃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
2.1 规章建制 |
2.1.1 管理机制与机构 |
2.1.2 规章政策的出台 |
2.1.3 网站的更新与英文网站旳设立 |
2.2 基础设施 |
2.2.1 生活设施 |
2.2.2 学习设施 |
2.3 国际文化娱乐活动 |
2.3.1 文化活动 |
2.3.2 娱乐活动 |
2.4 师生的国际流动 |
2.4.1 甘肃师生出国 |
2.4.2 留学生来甘肃留学 |
2.4.3 外籍教师来甘 |
2.5 合作办学方面 |
2.5.1 “N+N”模式 |
2.5.2 孔子学院 |
2.5.3 项目合作 |
2.6 教学与研究的国际成果 |
2.6.1 国际教学课程建设 |
2.6.2 国际科研成果 |
2.7 汉语的国际推广 |
2.8 国际化资金来源 |
2.8.1 政府机构提供 |
2.8.2 高校自身提供 |
2.8.3 国际组织提供 |
第三章 甘肃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成绩与障碍 |
3.1 甘肃省国际化发展主要成绩 |
3.2 甘肃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障碍 |
3.2.1 高等教育国际化意识淡薄 |
3.2.2 国际流动缺乏主动性 |
3.2.3 国际科研成果产出不足 |
3.2.4 汉语推广积极性低 |
3.2.5 资金来源渠道少 |
第四章 促进甘肃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建议与借鉴 |
4.1 各高校充分重视国际化,将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战略规划 |
4.2 增加国际化投入,加强校园国际化资源建设 |
4.3 创造国际化学习氛围,国际化深入课堂 |
4.4 改革外籍教师任职制度,多渠道开展引智项目 |
4.5 增强汉语推广力度,积极输出教学人才 |
4.6 拓宽留学途径,深入合作交流 |
4.7 扩大留学生的招收,改革留学生管理制度 |
4.8 多渠道募集资金、捐助 |
4.9 教育国际化地方的创新实践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状况 |
2.1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概念与类型 |
2.2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国内外的建设情况 |
第三章 政府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中的必要性与角色分析 |
3.1 政府提供科技创业服务的必要性 |
3.2 政府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中的角色分析 |
第四章 天津市东丽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实证研究 |
4.1 天津市东丽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发展现状 |
4.2 政府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的经验总结 |
4.3 政府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政府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中的对策和建议 |
5.1 制定适合城市自身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战略 |
5.2 营造良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环境 |
5.3 完善入孵企业项目评估机制和孵化器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
5.4 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2 企业孵化器相关研究综述 |
2.1 企业孵化器概述 |
2.2 企业孵化器运行理论基础 |
3 企业孵化器运行与发展现状 |
3.1 国外企业孵化器发展状况 |
3.2 国内企业孵化器发展状况 |
4 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的分析模型 |
4.1 模型的建立 |
4.2 孵化器运行机制外部环境 |
4.3 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内部环境 |
4.4 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主体 |
5 我国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的利弊分析与建议 |
5.1 企业孵化器运行的有利条件 |
5.2 企业孵化器运行中的不利因素 |
5.3 促进企业孵化器有效运行的建议 |
5.4 个案分析—青岛创业园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7)科技企业孵化器合作与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2 孵化器与创业企业合作研究综述 |
2.3 孵化器与创投合作研究综述 |
2.4 创投与创业企业合作研究综述 |
2.5 三方合作研究综述 |
2.6 小结 |
第三章 合作类型比较及选择研究 |
3.1 三方合作概述 |
3.2 合作类型划分 |
3.3 合作类型比较 |
3.4 合作类型选择 |
3.5 小结 |
第四章 合作的收益分配研究 |
4.1 收益分配概述 |
4.2 内部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
4.3 外部合作Ⅰ 收益分配模型 |
4.4 外部合作Ⅱ 收益分配 |
4.5 分配机制 |
4.6 小结 |
第五章 高管股权激励研究 |
5.1 高管股权激励与三方合作关系 |
5.2 理论概述 |
5.3 孵化器治理结构 |
5.4 企业型高管股权激励研究 |
5.5 事业型高管股权激励研究 |
5.6 股权激励机制研究 |
5.7 小结 |
第六章 案例研究 |
6.1 基本情况 |
6.2 企业服务 |
6.3 合作情况 |
6.4 激励情况 |
6.5 案例分析 |
第七章 政策研究 |
7.1 问题分析 |
7.2 鼓励孵化器改制 |
7.3 引导三方合作措施 |
7.4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7.5 改善宏观环境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工具及论文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工具 |
三、论文框架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综述和应用状况 |
第一节 战略管理的过程原理 |
第二节 标杆管理法 |
第三节 区位优势理论 |
第三章 济南创业中心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政策和法律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五、自然环境 |
第二节 孵化器发展的未来趋势 |
一、国际孵化器发展的未来趋势 |
二、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中国孵化器行业结构及竞争分析 |
一、中国孵化器发展的总体概况 |
二、中国孵化器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三、中国孵化器的行业结构 |
四、竞争分析 |
第四章 济南创业中心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济南创业中心基本资源和能力 |
一、济南创业中心的资源 |
二、济南创业中心的能力 |
第二节 济南创业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
一、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 |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三、济南创业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
第五章 济南创业中心的战略选择和部署 |
第一节 济南创业中心的愿景、使命和目标 |
一、济南创业中心的愿景 |
二、济南创业中心的使命 |
三、济南创业中心的战略定位 |
四、济南创业中心发展战略的目标 |
第二节 基于 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
一、济南创业中心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 |
二、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
第三节 济南创业中心发展战略的部署 |
第四节 济南创业中心的战略措施 |
一、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
二、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
第六章 济南创业中心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风险控制 |
第一节 济南创业中心发展战略的实施 |
一、济南创业中心人力资源的开发、引进 |
二、调整济南创业中心的组织结构 |
三、强化济南创业中心的组织文化 |
四、提升济南创业中心领导的战略领导力 |
第二节 济南创业中心发展战略的风险 |
一、企业战略风险及其构成 |
二、济南创业中心发展战略的风险 |
第三节 济南创业中心发展战略风险的控制 |
一、紧随市场而动,创新孵化模式 |
二、建立创业中心自身的绩效评价体系 |
三、理顺资产的产权关系 |
第七章 结束语 |
一、基本结论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1 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2 员工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 |
第二章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 |
第三节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的研究 |
第三章 科技企业孵化器运作模式的分析 |
第一节 国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作模式 |
第二节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作模式 |
第三节 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运作管理的比较 |
第四章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
第一节 市场化和市场化运作模式 |
第二节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
第三节 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场化运作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五章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市场化运作的分析 |
第一节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情况介绍 |
第二节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战略环境分析 |
第六章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市场化运作模式的选择和实施 |
第一节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市场化运作选择和目标 |
第二节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济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理论研究 |
(一) 关于科技孵化器概念的研究 |
(二) 关于科技孵化器功能的研究 |
(三) 关于科技孵化器特点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方法与主要工具 |
(一) 研究方法 |
(二) 主要工具 |
第二章 国外孵化器的发展情况 |
一 国外孵化器的发展模式 |
二 国外孵化器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中国孵化器的发展情况 |
一 中国孵化器的发展模式 |
二 中国孵化器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济宁创业服务中心战略环境分析 |
一 外部环境分析 |
(一) 地域环境 |
(二) 经济环境 |
(三) 人文环境 |
(四) 政策环境 |
二 内部环境分析 |
(一) 运行机制情况 |
(二) 孵化模式情况 |
(三) 经济发展情况 |
三 成绩与优势分析 |
(一) 基础设施完善 孵化平台深化 |
(二) 服务体系创新 政策环境优化 |
(三) 突出特色优势 孵化中小企业 |
四 机遇与劣势分析 |
(一) 面临机遇 |
(二) 存在问题 |
第五章 济宁创业服务中心发展战略设计 |
一 指导思想 |
二 指导原则 |
三 战略定位 |
四 战略目标 |
第六章 济宁创业服务中心战略方案 |
一 加强组织结构建设 |
(一) 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
(二) 组织结构的部门构建 |
二 提升服务水平 深化服务内容 |
(一) 针对不同创业成长阶段 提供有个性化的服务 |
(二) 拓宽服务模式 深化服务内涵 |
三 构建孵化服务平台 |
(一) 政策服务平台的建立 |
(二) 社会服务平台的建立 |
(三) 融资服务平台的建立 |
四 创新孵化器文化建设 |
(一) 完善孵化器文化的内涵 |
(二) 建设孵化器文化的模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迎接21世纪高科技的挑战——记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厦门大学教授孙大海(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D]. 岳婷婷. 南开大学, 2015(01)
- [3]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满意度及人才引进对策研究 ——基于天津市三区的调查[D]. 李萌. 天津大学, 2014(05)
- [4]甘肃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与对策研究[D]. 王杰宇. 兰州大学, 2013(11)
- [5]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D]. 王少珺. 天津商业大学, 2012(10)
- [6]企业孵化器运行机制研究[D]. 马洪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8)
- [7]科技企业孵化器合作与激励研究[D]. 王忠. 天津大学, 2011(05)
- [8]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发展战略研究[D]. 马琳. 山东大学, 2009(05)
- [9]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探索[D]. 钟波. 厦门大学, 2008(08)
- [10]济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发展战略研究[D]. 张广岭. 山东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