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日食品包装技术发展新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魏志豪[1](2021)在《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粉状水泥包装效率,摆脱水泥包装过程中过度依赖人工套袋的现象,本文特此以8嘴回转式包装机为基础,设计了一款与之相匹配的基于PLC控制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明确了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结构组成和工艺流程,并对其控制难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低成本、高性能、易维护等要求,制定了自动套袋机的技术参数和控制方案。摆臂型自动套袋机是融合精密机械制造、多元传感网络、复合驱动系统于一体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它依靠多机构、多工位组合控制方式来完成各工艺环节的执行,根据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工作流程特点,本文着重对其控制系统软硬件进行了设计,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执行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并按照工位顺序将整个工作流程划分为三个有序衔接的工作单元,分别是:包装袋输送单元、包装袋供应单元以及摆臂套袋单元,针对每个单元的工作特点,依此设计了对应的顺序逻辑控制算法;(2)根据套袋过程中的啮合特性,对摆臂套袋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以平面四杆机构的尺寸为基础,利用矢量法对机械臂末端机构进行了位置分析、速度分析以及加速度分析,建立了确切的运动学模型,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其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对设备硬件进行了选型,完成了相关电路设计,构建了完善的传感网络系统、气动与真空系统、变频驱动系统以及伺服驱动系统,最终搭建了以“PLC+HMI”为核心的层级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工业层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为核心,搭配传感模块、驱动模块等,完成设备信号的采集和相关动作执行的控制;监控层则以触摸屏(TPC)为核心,结合报警模块、主令模块,一同构成人机交互系统(HMI),经由以太网通信与PLC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满足用户对设备的监控和操作功能;(4)利用STEP-7 Micro/WIN SMART软件对自动套袋机的PLC控制程序进行了开发,采用结构化编程方式完成了主程序和各子程序的设计,实现了PID算法指令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利用MCGS嵌入版组态软件设计了触摸屏监控画面,满足实时人机交互和参数在线设定等功能。经调试和运行分析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稳定可靠,易于操作和维护,在高粉尘环境中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实现了供袋、移袋、储袋、取袋、开袋、套袋等连续动作自动化控制,套袋成功率超过98.4%,套袋速度达到有效预期值,满足了企业生产需要,该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用户对自动套袋机的远程操控,大幅改善了工作环境,彻底地将水泥套袋工人从粉尘弥漫的包装车间解放出来,为回转式水泥包装机的自动套袋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利解决方案,提升了中小型水泥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丁春龙[2](2019)在《粘稠物料计量灌装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物料计量灌装部件是给袋式包装机的重要部件。对粘稠酱状食品,特别是含颗粒体的粘稠食品,如火锅底料、豆瓣酱、辣椒酱等,其计量精度与灌装速度直接影响包装机的技术性能。论文结合合作企业回转式给袋式包装机计量精度低与灌装速度慢的技术难题,开展含颗粒体粘稠物料的精确计量与灌装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发高性能的计量灌装装置。1.论文针对含颗粒体的粘稠物料,基于物料的粘稠、流动特性的分析和物料计量与灌装的包装要求,提出双螺旋搅拌、伺服驱动计量、气缸挤压与吹气组合断流的粘稠物料计量充填装置设计方案,确定了计量充填装置的设计要求和机构的工作循环图。2.含颗粒体粘稠物料的混合均匀性直接影响物料的计量精度与计量速度。基于含颗粒体粘稠物料的物性分析,提出了粘稠物料双螺旋带式叶片搅拌输送的方式,采用螺旋输送理论,设计了螺旋搅拌机构,并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仿真分析,确定了螺旋搅拌机构的关键参数。3.采用伺服电机驱动、滚珠丝杠传动的粘稠物料精确计量机构,基于物料粘性特性的分析,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确定了物料输送的管道截面、结构尺寸和定量缸的主要参数,完成粘稠物料精确计量机构的设计。4.基于物料灌装时需要将灌装阀深入包装袋,提出利用凸轮连杆机构控制灌装阀上下运动的方案。首先确定凸轮尺寸参数并通过Matlab进行廓线求解,再根据灌装阀移动距离计算连杆尺寸。最后利用Solidworks中的Motion工具对凸轮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验证所设计的凸轮连杆机构的合理性。
李鹏[3](2018)在《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批判》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烟草产业的负效应和负外部性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健康,增加社会经济负担,被社会广泛批判的重要源头。世界范围内的全面禁烟控烟趋势始终同烟草产业的经济利益进行着矛盾斗争,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于中观层面的烟草产业之中,反映着人与自然、社会文化及产业过程中的博弈,成为技术哲学反思社会问题的目标对象。首先,本文在系统界定烟草技术、烟草产业技术等概念的基础上,针对烟草产业技术的技术负效应和社会危害,在哲学理性批判的视野下,以技术社会学为视域,对中观层面的烟草产业技术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剖析界定烟草产业技术的技术关系、技术系统,及其与生俱来的技术负外部性、顽固不化的技术功利主义、禁控刺激下的产业技术创新、地方性知识带来的技术垄断特征,揭示烟草产业技术的多元文化形态。其次,基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揭示烟草产业技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共生和互动,对烟草产业技术进行全面批判。一方面,基于文化形态,以共时的烟草产业技术文化嵌入为线索,从烟草产业技术的欲望嵌入、认知嵌入、心理嵌入、符号文化嵌入、制度和伦理嵌入、政治嵌入层面进行全面批判,解释烟草产业技术存在发展的社会文化根由。另一方面,基于技术过程,以历时的烟草产业技术演化的内在文化逻辑为线索,对烟草产业技术系统的烟草原料种植技术、烟草生产加工技术、烟草销售服务技术进行文化批判。最后,针对技术进化的周期性和规律性,提出以优化烟草知识流动的内外环境;增强社会责任及与社会公众间的互动;针对特定人群的限制销售和使用;挖掘烟标收藏和鉴赏功能的文化转型的文化负效应消解路径。以及以“降焦减害”为特征的烟草原料种植技术转型路径;以“烟草技术无害化”为目标的烟草生产技术转型路径;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烟草销售服务技术转型路径。最终为烟草产业转型,实现全面禁烟找到社会文化出口和产业出口。
朱亚珠[4](2017)在《基于自主学习的“食品包装技术”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包装技术涉及的领域广泛,学生学习这门课有一定难度,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尝试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创新考核体系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以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梅少云,万萱[5](2017)在《食品类信息型智能包装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信息型智能包装技术成果在食品包装领域的运用。方法综述了信息型智能包装的主要技术类型、特点以及在食品包装产业链中的应用进展,分析气调包装技术和智能标签等主要技术类型在食品类包装中的应用,比对传统包装优缺点,获得整合创新的新思路。结论对于推进食品包装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促进信息型智能包装技术在我国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中的普及和有效应用,维护食品安全,减少食品浪费,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实现食品类包装及产品的价值增值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继光[6](2016)在《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国际竞争力一词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与演进的产物,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重要体现。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由国际竞争力衍生而来的概念,从产业的投入与产出角度出发,通过对某一国家的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与评价,分析产业发展规律,发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可以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政策建议。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食品加工业承担着为国民提供安全、健康、营养食品的重任,是保障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产业,但中国食品加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美国食品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对世界食品加工业具有重要的影响,系统研究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3个理论和实践问题:(1)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评价?(2)美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表现如何?(3)影响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表现的因素包含哪些方面,有何影响?为了回答上述核心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问题提出部分:该部分在梳理现实背景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路线等,主要集中在第1章中。其次,研究主体部分,该部分为本研究的核心,通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分析形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基础,进而详细分析美国食品加工业及其产业国际竞争力表现形式、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影响因素等,力求比较全面地展示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及其背后的产业生态系统。最后一部分为论文的政策建议部分,总结美国食品加工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对中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提升中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章节安排、研究结论和发现如下。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交待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食品加工业承担着为国民提供安全、健康、营养食品的重任,是保障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产业。近年来,我国食品加工业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积极进行技术升级,食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发展方式粗放、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等问题。在对理论背景、现实背景的梳理与分析基础上,交待本研究开展的大背景。从提高中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这一现实问题入手,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范式为方法论基础,笔者通过对具有国际代表性的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对提高中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2章“产业国际竞争力及相关理论分析”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及相关理论分析进行系统梳理、回顾,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第一节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定义出发,明晰产业范畴,并明确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某一产业在现有国际市场环境下,在国际以及国内市场与制度安排下,通过对资源与要素的配置与转换,持续满足消费者需求,并促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接下来,本章对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等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回顾与综述,进一步探索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来源与机制。在此基础上,重点回顾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影响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变量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等四大要素,为后续分析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第3章“美国食品加工业及其国际竞争力表现形式”主要考察美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以及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本章首先对食品加工业进行界定,从美国食品加工业总体规模和内部结构变动、要素投入状况、研发投入状况以及内外部市场需求状况等方面分析美国食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美国在全球食品加工业进出口市场所占份额、食品加工业贸易顺差以及大型食品加工跨国企业市场表现等国际竞争力的具体表现。第4章“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基础和条件”对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条件进行了分析。美国食品加工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美国失业率的降低贡献显着,并且对世界食品生产、食品质量和食品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究其原因,这与美国整体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同时美国食品加工业在国际上的较强竞争力与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生产技术等优势条件密不可分,或者说,这些条件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本研究分别从美国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劳动力素质、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工业生产集中化程度四个方面进行剖析。第5章“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从美国食品加工业产业生态系统入手分析对其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维持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产业生态环境。为了进一步剖析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笔者以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为框架,系统分析了由人力资本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等构成的生产要素体系,由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构成的市场需求,由物流运输业与包装业等组成的相关支持产业以及政府制度安排与监管等对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具体影响。第6章“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绩效评价”从美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贸易角度考察其国际竞争力,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指数(TC)作为具体评测手段考察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对美国的RCA和TC指数与选定的一些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横向分析美国食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显示在2000-2006年间,美国食品加工业出口处于显示性比较劣势地位,而在2007-2013年间,美国食品加工业出口表现为显示性比较优势。美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指数在2000-2005年间呈现下滑的趋势,由2000年的0.01降至2005年的-0.07,而后其竞争力指数则出现了较为快速的提升,在2008年达到观测期最大值0.1,美国食品加工业-0.07到0.1之间的振幅基本上可以视作美国食品加工业的进出口贸易刚好平衡,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在大量地进口食品。第7章“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在总结美国食品加工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主要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企业效率,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提升。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食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产能过剩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针对我国食品加工业存在的不足,笔者分别从食品安全监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建设以及企业兼并重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借鉴。
尹强[7](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以上海日化产业中的包装设计为例,考察上海地区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城市商业文化及设计的变迁。文章从设计师自身的设计行为和社会设计活动两个方面来讨论,考察国家政策和设计的管理以及特定时代的特定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设计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体现于产业环境与设计的关系,设计师在特定文化经济条件下的特定创作活动,从而形成从内到外的设计体制研究视角,最终探索设计活动与上海社会及商业发展繁荣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主要以三个时间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研究的切入点,考察设计师们的工作方式在不同历史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发展变迁。上海自开埠以来,工商业及包装设计经历了解放前后的巨大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它在中国商业发展的龙头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工商业和设计业迎来了自身发展的第二个春天,这个时期经历了80年代的传奇式发展与90年代的沉沦与转变。到了新世纪2000年,上海的工商业及包装设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新时代。如今的设计环境既与20世纪之初的竞争性与市场特征相似,也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经验和人才积淀有着不可或缺的紧密性。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观念和风格在不断的转变,民族风格的复兴与上海商业市场的变化对化妆品包装设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化妆品品牌的发展需要重新建构和设计。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是中国现代设计的先行官,是中国设计语言的传达者,同时构建了许多民族品牌,发扬了优秀的民族精神,传播了多元的文化,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化妆品包装兼具设计之外的历史文化意义。
张滨[8](2015)在《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20世纪后半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国家的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平衡等理念逐渐兴起,诸如“绿色物流”、“绿色GDP”、“可持续发展”等概念被不断提出。近些年来,发达国家积极开展国内绿色物流系统建设,试图协调国内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尽管,在未来的发展中,经济增长依然是世界各国主要的关注点之一,但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受到质疑。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间的经贸的密切联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明显,这也直接导致了在人们日益关注环保的浪潮中,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受到了更多地关注和研究。物流又是国际贸易的基本保障,同时物流作为社会和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这一现象中是脱不了干系的,而且是重要的主导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尽管贸易对于环境的影响尚未达成共识,但在某种意义上看来,发达国家立足于解决国内环境和发展问题而提出的绿色物流建设问题,其影响已经逐渐延伸到国际贸易领域。事实上,发达国家在国内开展绿色物流系统建设,涉及到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信息处理等环节,由于绿色物流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尚未建立出一套完整的统计指标。但在这其中绿色包装环节是发达国家在国内绿色物流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环,其影响已经逐渐脱离了国内范围,逐渐影响到国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关系,并在发达国家采取的绿色技术壁垒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贸易总量不断地上升,相比全球的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贸易额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总体环保的意识也不够强,在出口品包装方面,不仅技术较为落后,而且材质的选取上也较为随意,在发达国际绿色包装等贸易壁垒日益普遍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品时经常达不到其他发达国家在包装上的要求,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本文着力于研究发达国家的绿色物流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绿色物流系统建设过程中绿色包装环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借此给中国发展绿色物流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首先对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绿色物流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尤其是绿色包装要求在国际贸易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开展绿色物流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次,相比以往研究绿色包装的文章主要从“贸易保护”的视角探讨以绿色包装为代表的绿色技术壁垒对自由贸易的阻碍的作用,本文通过将绿色包装行为带来的外部性内化,建立了三国的国际贸易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尤其是从长期的视角来看,绿色包装无论是对模型中假定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积极意义。并且本文针对绿色包装建立的模型很容易应用到绿色物流建设中其他增加企业贸易成本的领域以及其他绿色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问题的分析中。本文的最后在绿色物流建设视角下结合当前中国新一轮改革和开放形势,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做了一些展望。
王红育[9](2013)在《我国舰船食品包装技术应用研究现状》文中指出通过介绍我国舰船食品包装现状,分析了舰船食品包装的要求和技术应用,对舰船食品包装分析透彻,提出进一步改进舰船食品包装的建议,以规范舰船食品包装工作。
陆刚[10](2013)在《漫谈铝箔的包装市场及其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铝箔是一种用金属铝直接压延成的薄片,铝箔用途十分广泛。近些年,铝箔包装市场发展快速,前景十分广阔,无论是消费量还是产品档次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铝箔材料的性能特点和主要性能指标,论述了铝箔材料在复合软包装中的应用,介绍了铝塑复合材料包装应用广泛发展快速,研究了铝箔材料部分典型的包装市场,同时指出了铝箔包装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期。
二、美日食品包装技术发展新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日食品包装技术发展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包装机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内包装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
1.4.2 国外包装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
1.4.3 包装机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 |
1.4.4 PLC在包装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章节安排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自动套袋机技术设计要求与控制难点分析 |
2.2.1 回转式水泥包装机综合概述 |
2.2.2 包装机工作流程和基本参数 |
2.2.3 包装袋选型和基本参数 |
2.2.4 自动套袋机整机设计要求 |
2.2.5 自动套袋机的控制难点分析 |
2.3 自动套袋机工作流程与主要结构介绍 |
2.3.1 包装袋套袋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
2.3.2 自动套袋机工作流程 |
2.3.3 自动套袋机主要结构 |
2.4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
2.4.1 传感检测模块 |
2.4.2 驱动模块 |
2.5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过程和特点 |
2.5.1 控制系统的过程 |
2.5.2 控制系统的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可编程控制器及其相关模块的选型 |
3.2.1 PLC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
3.2.2 PLC主模块及扩展模块的选择 |
3.3 工业触摸屏的选型 |
3.4 传感器的选型 |
3.4.1 磁性位置开关 |
3.4.2 接近开关 |
3.4.3 光电编码器 |
3.5 气动与真空系统设计 |
3.5.1 气缸驱动回路设计 |
3.5.2 真空吸盘回路设计 |
3.6 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
3.6.1 伺服驱动原理 |
3.6.2 伺服电机的选型 |
3.7 变频驱动系统设计 |
3.8 控制系统I/O分配与硬件连接 |
3.8.1 PLC输入接口的分配 |
3.8.2 PLC输出接口的分配 |
3.8.3 包装机变频器硬件接线和参数设置 |
3.8.4 输送机变频器硬件接线和参数设置 |
3.8.5 三线制接近开关的硬件接线 |
3.8.6 气动真空系统的硬件接线 |
3.8.7 控制系统的硬件安装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PLC程序开发环境简介 |
4.3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3.1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
4.3.2 PLC控制程序的框架组成 |
4.3.3 各工作单元的顺序逻辑控制算法 |
4.4 套袋机械臂的运动过程规划 |
4.4.1 摆臂机构的设计 |
4.4.2 摆臂运动学分析 |
4.4.3 摆臂套袋迹规划及运动仿真 |
4.5 回转式包装机的PID转速控制 |
4.5.1 经典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 |
4.5.2 包装机转速控制PID参数整定 |
4.5.3 STEP-7 环境下PID向导及控制面板的使用 |
4.6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4.6.1 触摸屏组态软件的介绍 |
4.6.2 HMI监控显示界面的设计 |
4.6.3 触摸屏与PLC之间的通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分析 |
5.1 引言 |
5.2 控制系统调试 |
5.3 套袋系统试验 |
5.4 设备运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附录B 本论文所涉及的部分程序代码 |
(2)粘稠物料计量灌装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2 液料灌装概述 |
1.2.1 液料灌装方法 |
1.2.2 液料计量方法 |
1.2.3 灌装机类型 |
1.3 粘稠物料灌装机械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外发展趋势 |
1.3.3 国内发展现状 |
1.3.4 国内发展趋势 |
1.4 粘稠物料计量与断流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粘稠物料计量灌装装置总体设计 |
2.1 回转式给袋粘稠物料包装机概述 |
2.1.1 粘稠物料包装机主要组成 |
2.1.2 粘稠物料包装工艺流程 |
2.1.3 粘稠物料包装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
2.2 计量灌装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2.2.1 计量灌装装置组成 |
2.2.2 计量灌装工作流程 |
2.2.3 执行机构运动循环图 |
2.2.4 计量灌装装置设计原则 |
2.3 粘稠物料搅拌机构选型设计 |
2.3.1 搅拌方式及叶片形式 |
2.3.2 搅拌机构的放置方式及容器形状 |
2.3.3 搅拌机构设计 |
2.4 计量机构与灌装阀的结构设计 |
2.4.1 计量机构设计 |
2.4.2 灌装阀设计 |
2.5 灌装装置的应用、使用原则及优点 |
2.5.1 灌装装置的应用 |
2.5.2 灌装装置的使用原则及优点 |
2.6 本章小结 |
3 搅拌混合机构设计分析 |
3.1 混合理论 |
3.2 搅拌混合机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
3.2.1 结构设计 |
3.2.2 工作原理 |
3.3 螺旋机构主要参数优化 |
3.3.1 螺旋叶片角度优化 |
3.3.2 螺旋转速的计算 |
3.3.3 螺旋轴直径的计算 |
3.4 螺旋带的展开方法 |
3.5 仿真分析 |
3.5.1 三维建模 |
3.5.2 Workbeanch分析过程及相关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4 灌装阀及计量机构关键参数计算 |
4.1 灌装阀优化设计 |
4.1.1 灌装阀口截面形状确定 |
4.1.2 罐装阀口直径计算 |
4.1.3 灌装阀驱动气缸的选择 |
4.2 计量机构关键参数计算 |
4.2.1 定量缸参数计算 |
4.2.2 活塞结构的设计 |
4.2.3 活塞的密封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灌装阀升降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
5.1 升降机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5.2 凸轮机构设计 |
5.2.1 凸轮选型 |
5.2.2 从动件运动规律选择 |
5.2.3 凸轮廓线及其结构设计 |
5.2.4 滚子选型 |
5.3 连杆尺寸确定 |
5.3.1 凸轮连杆间数学模型建立 |
5.3.2 连杆尺寸计算 |
5.4 升降机构运动学仿真分析 |
5.4.1 三维建模 |
5.4.2 机构运动学仿真 |
5.4.3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关于产业技术的研究 |
1.2.2 关于产业技术的文化研究 |
1.2.3 关于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研究 |
1.2.4 关于中国烟草产业技术的研究 |
1.2.5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烟草产业技术和文化批判工具 |
2.1 烟草产业技术的基本概念 |
2.1.1 产业技术的界定 |
2.1.2 烟草产业技术的界定 |
2.2 烟草产业技术的内涵 |
2.2.1 烟草产业的技术关系 |
2.2.2 烟草产业技术系统 |
2.2.3 烟草产业技术的特征 |
2.3 烟草产业技术文化 |
2.3.1 文化的内涵 |
2.3.2 烟草产业技术过程中的文化 |
2.3.3 烟草产业技术文化的界定 |
2.3.4 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形态 |
2.4 技术社会学视域下的烟草产业技术 |
2.4.1 从技术批判到文化批判的技术社会学演进 |
2.4.2 以技术解释学分析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嵌入 |
第3章 基于文化形态的烟草产业技术文化批判 |
3.1 烟草产业技术的欲望嵌入批判 |
3.1.1 人的欲望分层和纵容 |
3.1.2 植物进化欲望的主客颠倒 |
3.2 烟草产业技术的认知嵌入批判 |
3.2.1 烟草认知的文化解释功能 |
3.2.2 地方性知识的空间垄断 |
3.2.3 认知代理人身份的技术专家局限 |
3.3 烟草产业技术的心理嵌入批判 |
3.3.1 烟草起源中的宗教文化心理 |
3.3.2 烟草礼仪中获得的身份感和异化 |
3.3.3 烟草品牌消费获得的虚幻满足感和优越感 |
3.3.4 不同消费心理导致的消费取向审视 |
3.4 烟草产业技术的符号文化嵌入批判 |
3.4.1 烟草文化的过度繁荣 |
3.4.2 烟标设计中的警示作用不强 |
3.4.3 烟具技术从使用到观赏的功能转变 |
3.5 烟草产业技术的制度和伦理嵌入批判 |
3.5.1 禁烟运动规制下的烟草管制模式 |
3.5.2 烟草专卖制度下的道德伦理迷失 |
3.5.3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全球规约 |
3.6 烟草产业技术的政治嵌入批判 |
3.6.1 国家对产业技术的政治庇护 |
3.6.2 产业技术中的政治渗透 |
第4章 基于烟草产业技术过程的文化批判 |
4.1 烟草原料种植技术的文化批判 |
4.1.1 烟叶种植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环境的危害 |
4.1.2 烟草原料种植技术的区域隔离 |
4.1.3 烟叶质量控制中的降焦减害悖论 |
4.2 烟草生产加工技术的文化批判 |
4.2.1 卷烟生产加工和行业标准的先天缺陷 |
4.2.2 等级观念助长的加工技术分级 |
4.2.3 烟草产业技术危害研究的滞后和避重就轻 |
4.2.4 技术主体的多层次性导致的设计断裂 |
4.3 烟草销售服务技术的文化批判 |
4.3.1 烟草销售引发的健康威胁和国家税收依赖 |
4.3.2 烟草服务对人欲望的纵容和对公众利益的忽视 |
4.3.3 广告法修订前的隐形销售广告和误导宣传 |
4.4 以英美烟草与南洋兄弟烟草的对峙为例 |
4.4.1 民族资本与外来资本的对峙 |
4.4.2 重税打压导致的种植技术破产 |
4.4.3 烟草加工技术的拿来主义 |
4.4.4 “迎合传统”与“振兴国货”的销售竞争 |
第5章 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负效应消解和技术转型路径 |
5.1 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负效应消解路径 |
5.1.1 优化烟草科普知识流动的内外环境 |
5.1.2 增强社会责任及与社会公众间的互动 |
5.1.3 针对特定人群的限制销售和使用 |
5.1.4 挖掘烟标的收藏和鉴赏功能向文化产业转型 |
5.2 烟草产业技术的转型之路不可逆转 |
5.2.1 正视产业技术的生命周期 |
5.2.2 递归创造是技术的一种本能 |
5.2.3 转型是对技术价值判断的必然回应 |
5.2.4 有效利用“利基现象”实现优化转型 |
5.3 烟草产业技术的技术转型路径探析 |
5.3.1 以“降焦减害”为特征烟草原料种植技术转型 |
5.3.2 以“烟草技术无害化”为目标的烟草生产技术转型 |
5.3.3 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烟草销售服务技术转型 |
第6章 结论 |
6.1 烟草产业技术应在社会背景中进行文化解释 |
6.2 烟草产业技术的负效应需要从文化路径和技术路径进行消解 |
6.3 烟草产业技术转型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着及参与课题情况 |
(4)基于自主学习的“食品包装技术”课程的教学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尝试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1.1 理论学习采用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方式 |
1.2 探索更有实效性的教学手段 |
1.2.1 精心设计第一堂课 |
1.2.2 用好直观的教学道具 |
1.2.3 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
1.2.4 注重市场调查 |
2 创新课程考核体系 |
3 结语 |
(5)食品类信息型智能包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型智能包装的主要技术类型与特点 |
1.1 反映商品质量信息类型 |
1.1.1 气调包装技术 |
1.1.2 记录破坏性运动 |
1.2 反映生产和销售信息类型 |
2 信息型智能包装的优缺点分析 |
2.1 信息型智能包装与传统包装的对比分析 |
2.2 国内信息型智能包装目前存在的问题 |
3 食品类信息型智能包装的整合创新 |
3.1 重复使用, 降低成本 |
3.2 人性化组合构成要素 |
3.3 整合智能技术手段创新互动体验模式 |
3.4 构建高附加价值信息平台 |
3.5 依托信息化建设助力食品安全监管 |
4 结语 |
(6)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学者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2.1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2 对某一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结构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分析 |
2.1.1 产业的定义 |
2.1.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分析 |
2.2.1 古典贸易理论 |
2.2.2 新古典贸易理论 |
2.2.3 新贸易理论 |
2.2.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3章 美国食品加工业及其国际竞争力表现形式 |
3.1 美国食品加工业发展与现状 |
3.1.1 美国食品加工业总体规模和内部结构变动(1990-2012年) |
3.1.2 美国食品加工业要素投入状况分析 |
3.1.3 美国食品加工业研发投入状况 |
3.1.4 美国食品加工业内外部市场需求状况 |
3.2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表现形式 |
3.2.1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一 |
3.2.2 美国全球知名食品企业众多 |
3.2.3 美国食品贸易顺差显着 |
第4章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基础和条件 |
4.1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
4.1.1 自然条件 |
4.1.2 自然资源 |
4.2 食品加工业劳动力素质较高 |
4.2.1 分类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动 |
4.2.2 分类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贡献率 |
4.2.3 美国劳动力素质优化方案 |
4.3 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
4.3.1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动态交互影响 |
4.3.2 美国技术进步变动 |
4.3.3 美国技术变动的影响因素 |
4.4 美国工业生产集中化程度发展迅速 |
4.4.1 美国食品加工企业业并购数量 |
4.4.2 美国分类食品加工企业业数量、规模与生产率变动 |
第5章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 生产要素对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5.1.1 人力资本要素 |
5.1.2 资本要素 |
5.1.3 技术要素 |
5.1.4 资源要素 |
5.2 需求条件对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5.2.1 国内市场需求 |
5.2.2 国际市场需求 |
5.3 相关支持产业对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5.3.1 物流运输业 |
5.3.2 包装业 |
5.4 政府对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 |
5.4.1 食品安全监管 |
5.4.2 技术标准制定 |
第6章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绩效评价 |
6.1 美国食品加工业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动 |
6.1.1 美国食品加工业整体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动 |
6.1.2 美国分类食品加工业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动 |
6.2 美国食品加工业贸易竞争指数变动 |
6.2.1 美国食品加工业整体贸易竞争指数变动 |
6.2.2 美国分类食品加工业贸易竞争指数变动 |
6.3 美国食品加工业贸易竞争的国际比较 |
6.3.1 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国际比较 |
6.3.2 贸易竞争指数的国际比较 |
6.4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结论 |
6.4.1 美国食品加工业显示性比较优势呈缓慢提升的趋势 |
6.4.2 美国食品加工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缓慢提升的趋势 |
6.4.3 美国与它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比较显示出持续增强的态势 |
第7章 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7.1 美国食品加工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7.1.1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保证食品安全底线 |
7.1.2 注重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
7.1.3 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产业链协同能力 |
7.1.4 企业组织大型化,提高企业效率 |
7.2 中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
7.2.1 中国食品加工业总体运行情况 |
7.2.2 中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特点分析 |
7.2.3 中国食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 对提升中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7.3.1 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与法规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
7.3.2 加大食品加工业研发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7.3.3 加大食品加工业上下游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协调能力 |
7.3.4 鼓励大型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7)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范围的界定 |
一、研究地域 |
二、研究时段 |
第三节 名词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五节 资料的筹备 |
一、历史文献 |
二、图像文献 |
三、已有研究着作 |
四、设计师口述资料 |
第二章 风格滥觞:开埠至改革开放的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 |
第一节 在政治大潮中发展的设计行业 |
一、设计行业的形成和转换 |
二、设计队伍的建设 |
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特定时代的特定设计 |
一、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的起源 |
二、民族风格的初探 |
三、历次政治运动的印记 |
四、简单现代主义的呈现 |
五、与世界设计史若离若合的地位 |
六、对以后设计发展的巨大影响 |
第三节 民族化妆品品牌的积淀 |
一、“广生行”创立——民族品牌“双妹”风靡 |
二、大家族创立的前奏——美加净 |
三、“香香”族的繁华——百雀羚护肤脂、友谊牌雪花膏、雅霜、留兰香牙膏 |
第三章 巨澜骤转:改革开放后上海设计业的变迁 |
第一节 从计划走向市场改革推动了发展 |
第二节 80年代的传奇式发展 |
第三节 90年代的改制与变迁 |
第四节 二十世纪设计业重铸辉煌 |
第四章 美丽绽放:改革开放后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发展 |
第一节 80年代昙花一现的设计繁荣 |
一、代表设计师和设计作品 |
(一) 露美设计者——刘维亚 |
(二) 汉方凤凰——赵佐良 |
(三) 护手霜第一人——沈缨 |
(四) 清妃怡人——周爱华 |
(五) “妃”与“飞”——柯烈 |
(六) “海鸥”与“红鸟”——蒋峻 |
(七) 蜂花——范欣 |
(八) 其他 |
二、走向市场化的初始设计风格 |
第二节 90年代设计的沉沦和转变 |
一、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
(一) 凤凰系列 |
(二) 六神系列 |
(三) 佰草集问世 |
(四) 第一套男士化妆品品牌——高夫 |
(五) 高姿设计师——顾传熙 |
(六) 其他 |
二、机遇与挑战促动着设计风格的转变 |
第三节 2000年以来的重铸辉煌 |
一、代表品牌 |
(一) 民族创新——百雀羚 |
(二) 老上海味道——双妹 |
(四) 我们的品牌——佰草集 |
(五) 其他 |
二、多样性和复合型的设计主流 |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展览交流和学术探讨 |
一、协会 |
二、十人包装设计展 |
三、“中国之星”大奖赛 |
四、“世界之星”大奖赛 |
五、“华东大奖”比赛 |
六、“东方之星”大奖赛 |
七、展览会 |
八、走在设计前沿的各种设计院校 |
(一) 协会教育 |
(二) 学校教育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观念和风格的转变 |
第一节 民族风格的界定和发扬 |
一、民族风格的扩大 |
二、民族样式的艰难复苏 |
第二节 市场的全新定位 |
一、化妆品市场发展变化 |
二、市场变化的启示 |
第三节 品牌的重新设计与构建 |
一、老品牌的复兴 |
二、老品牌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对现代设计史的贡献 |
第一节 中国设计的先锋者 |
第二节 民族品牌的建构者 |
第三节 中国设计语言的演绎者 |
第四节 多元化文化的传播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庄建民老师访谈记录 |
附录二 沈缨老师访谈记录 |
附录三 赵佐良老师访谈记录 |
附录四 刘维亚老师访谈记录 |
附录五 陈关鸿老师访谈记录 |
附录六 顾传熙老师访谈记录 |
附录七 蒋峻老师访谈记录 |
附录八 钱国梁老师访谈记录 |
附录九 徐军老师访谈记录 |
附录十 邵隆图老师访谈记录 |
致谢 |
(8)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绿色物流概念的发展 |
1.2.2 绿色物流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以及不足 |
1.4.1 主要的创新 |
1.4.2 主要不足 |
第2章 发达国家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策略 |
2.1 发达国家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
2.1.1 美国 |
2.1.2 欧洲 |
2.1.3 日本 |
2.2 发达国家绿色物流发展的策略 |
2.2.1 政府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 |
2.2.2 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
2.2.3 加快建设逆向物流系统 |
2.2.4 组建绿色物流行业协会 |
第3章 发展绿色物流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分析 |
3.1 企业破除绿色贸易壁垒的客观需求 |
3.2 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
3.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
3.4 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
3.5 促进中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对策思路 |
第4章 绿色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以绿色包装为视点74 |
4.1 绿色物流建设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4.1.1 绿色包装与绿色贸易壁垒 |
4.1.2 发达国家加强环境管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4.1.3 绿色包装与投资和贸易渠道的跨国污染转移 |
4.2 模型设定的逻辑基础和基本假设 |
4.2.1 模型设定的逻辑基础 |
4.2.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4.3 模型两阶段博弈均衡分析 |
4.3.1 初始的模型均衡分析 |
4.3.2 建立进口国模型机制 |
4.3.3 出口国模型机制的建立 |
第5章 绿色物流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以绿色包装为视点 |
5.1 绿色包装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
5.1.1 国际绿色包装标准的差异性影响 |
5.1.2 绿色包装成本与出口竞争力影响 |
5.1.3 绿色包装与产品出口市场影响分析 |
5.1.4 绿色包装与品牌形象影响机理 |
5.2 绿色包装对中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
5.2.1 贸易结构不平衡影响分析 |
5.2.2 包装标准差异性对包装输入量的影响机理 |
5.3 中国发展绿色包装的必然性 |
5.4 中国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4.1 中国绿色包装的发展现状 |
5.4.2 中国实施绿色包装存在的问题 |
5.5 主要发达国家采用绿色包装对中国的启示 |
5.6 中国发展绿色包装的机制分析 |
5.6.1 政府角度 |
5.6.2 企业角度 |
5.6.3 消费者角度 |
5.6.4 信息技术角度 |
第6章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中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对策 |
6.2.2 中国未来绿色物流发展的热点 |
6.3 绿色物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发展前景的展望 |
6.3.1 绿色物流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助推器 |
6.3.2 发挥大数据对绿色物流发展的“新引擎”作用 |
6.3.3 利用区位优势实现物流资源高效共享 |
6.3.4 加快一体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
6.3.5 结合绿色物流积极推动“自贸区”平台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我国舰船食品包装技术应用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舰船食品包装现状 |
2 舰船食品包装的要求 |
2.1 包装容器 |
2.2 包装标识 |
2.3 包装材料 |
2.4 包装方法 |
2.5 包装堆码 |
3 舰船食品包装技术 |
3.1 食品智能包装技术 |
3.2 可食性食品包装技术 |
3.3 生物降解性食品包装技术 |
3.4 食品活性包装技术 |
3.5 食品气调包装技术 |
3.6 食品组合包装技术 |
3.7 纳米复合食品包装技术 |
4 结语 |
4.1 实现一物多用的舰船食品包装 |
4.2 开发多功能食品包装材料 |
4.3 发展环保型食品包装技术 |
4.4 研发智能化食品包装 |
(10)漫谈铝箔的包装市场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铝箔材料的性能特点和主要性能指标 |
2.铝箔材料在复合软包装中的应用 |
3.铝塑复合材料包装应用广泛发展快速 |
4.铝箔材料部分典型的包装市场 |
5.铝箔包装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期 |
6.结束语 |
四、美日食品包装技术发展新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D]. 魏志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粘稠物料计量灌装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D]. 丁春龙.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3]烟草产业技术的文化批判[D]. 李鹏. 东北大学, 2018(12)
- [4]基于自主学习的“食品包装技术”课程的教学与改革[J]. 朱亚珠.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05)
- [5]食品类信息型智能包装的应用研究[J]. 梅少云,万萱. 包装工程, 2017(08)
- [6]美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继光. 吉林大学, 2016(08)
- [7]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化妆品包装设计研究[D]. 尹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8]发达国家绿色物流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D]. 张滨. 吉林大学, 2015(08)
- [9]我国舰船食品包装技术应用研究现状[J]. 王红育.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19)
- [10]漫谈铝箔的包装市场及其发展趋势[J]. 陆刚. 塑料包装,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