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教师常见疾病及患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1](2021)在《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的扎根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和分析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心路变化历程及其深刻内涵,为医护人员识别和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创伤后成长程度,引导患者调动其身心康复潜能,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建构扎根理论,通过浙江省杭州市多家医院以及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以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选取19名克罗恩病患者进行个人深度访谈,所有录音逐字转录为电子文档,同时辅以文本资料、媒体报道。资料分析遵循建构扎根理论的初始编码、聚焦编码和理论编码策略,并采用持续比较、撰写备忘录等方法,逐渐形成范畴、亚范畴,最终构建核心范畴。结果本研究的核心范畴是“重建患病后的自我”,包括“经受患病痛苦”、“接受患病事实”、“与疾病共舞”、“充实疾病外的生活”四个范畴。克罗恩病患者在患病痛苦的驱使下,依靠自身努力和外界支持进行反思、学习,不断调整自身固有认知,重塑自我,在接受疾病、与疾病共舞和充实疾病外的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克罗恩病患者的创伤后成长主要表现为同理心增强、个人力量增强、把健康放首位、视野拓展和获得信仰,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体因素、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自我反思。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的解释性理解,揭示了以“重建患病后的自我”为核心的成长过程。临床工作者可以依据患者成长的阶段性特征,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以改善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提高生活质量。
刘艺璇[2](2021)在《延安市宫颈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延安市宜川县农村妇女HPV的检测,了解宜川县农村已婚妇女HPV感染情况及常见妇科疾病的患病情况;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研究延安市宫颈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宫颈癌发病的主次要危险因素;为延安地区预防及控制宫颈癌的发病提供流行病学上的科学依据。方法:1宜川县农村妇女HPV感染情况及常见妇科疾病患病情况的检测:选择宜川县的农村已婚妇女群体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11个乡镇共360名女性。自编女性常见妇科疾病调研量表,共25个条目,包括:一般情况;婚姻状况,3个条目;配偶情况,3个条目;常规的妇科检查和B超;实验室检查:HPV、阴道分泌物等。通过面对面晤谈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采取集中方法进行妇科常规检查、宫颈刮片检查。采用SPSS22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的主要指标:均数、标准差、率、构成比等,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最终统计分析结果以P值是否小于0.05,判定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2延安市宫颈癌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和延安市人民医院出院诊断为宫颈癌的患者200例为病例组,在延安市六个县区(宝塔区、安塞区、宜川县、延川县、子长市、志丹县)中选择与病例组年龄、住所相近的210例样本为对照组。采取病例对照的1:1匹配分析研究方法,对抽样对象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相关实验室的各项医学指标检测。内容包括:自编的《宫颈癌危险因素调查量表》;生物层面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生育史及家族史;心理层面包括焦虑(W.K.Zung版本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抑郁自评量表,SDS)、个性特征(DSM-5人格量表——简版(PID-5-BF)——成人版);社会层面包括人均年收入、职业状况、医疗保险、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性行为、个人嗜好、妇科卫生情况、妇科检查次数。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分层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和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宫颈癌患者发病的高危因素。最终统计分析结果以P值是否小于0.05,判定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延安市宜川县农村已婚妇女的HPV感染及常见妇科疾病的患病情况HPV感染率为13.06%。常见妇科疾病的患病率依次为宫颈病变31.1%、白带清洁度异常28.3%、阴道炎20.2%。2延安市宫颈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2.1宫颈癌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基本资料:本研究取样宫颈癌病例—对照与对子数总共约200对,对照组按照约1:1的比例按照相近的年龄、住所所在地与病例组进行匹配。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宫颈癌病例组年龄分布在2471岁,中位数50岁;对照组年龄分布在2670岁,中位数为48岁,两组年龄分布相似度良好。2.2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生物因素中的一级亲属有无癌症史、BMI、绝经、怀孕次数、生育头胎年龄、在家分娩、梅毒螺旋体感染、高危型HPV病毒感染;心理因素中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社会因素中的职业、文化水平、婚姻状况、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个人嗜好、卫生用具是否与人共用、月经期间单独使用卫生巾、内裤换洗次数、妇科检查次数与宫颈癌的发病相关。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物因素在家分娩的妇女(与在医院分娩的妇女相比,OR为3.374)、高危型HPV感染阳性(与高危型HPV感染阴性的妇女相比,OR为301.723);心理因素中患有抑郁的妇女(与无抑郁的妇女,轻度、中度的妇女OR分别为9.028、6.182);与此同时,此项研究发现生物因素中生育头胎年龄19岁以上的妇女(与生育头胎年龄<19岁的妇女相比,19~和24~的OR分别为0.046和0.106)、妇女职业是非农民(与职业是农民的女性相比,OR=0.132)、文化程度在初中、高中及以上的妇女(与文化水平在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妇女相比,OR分别为0.308和0.015)、首次性行为年龄在19岁以上的妇女(与首次性行为在19岁以下的妇女相比,OR=0.005)、月经期间单独使用卫生巾的妇女(与月经期间卫生巾合并使用烂布条、破棉花等的妇女相比,OR=0.175)、之前做过妇科检查的妇女(与之前从未做过妇科检查的妇女相比,妇科检查次数多年1次、每年少于1次和每年1次及以上的OR分别为0.019、0.028、0.101)是预防宫颈癌的保护因素。结论:延安市宜川县农村已婚妇女的高危型HPV感染率在陕西处于中等水平。延安市宫颈癌高发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家分娩、高危型HPV感染、轻中度抑郁与该地区妇女宫颈癌的发病有关。生育头胎年龄较大、职业为非农民、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首次发生性行为较晚、月经期卫生用具干净和每年妇科检查次数频繁可能对降低该地区宫颈癌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宋子昕[3](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指出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甘旭光[4](2021)在《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其共病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其共病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关系,为社区认知障碍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武汉市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所有参加体检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于2019~2020年开展问卷调查、生理指标测量和神经心理评估。根据研究对象所患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血管病)将其分成四组:不患病组、A病组、B病组和AB病共患组(A、B代表纳入分组的慢性病)。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慢性病老年人MCI的患病率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间的一般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慢性病及其共病与MCI的关系。结果:(1)本次调查的3011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MCI患病率为17.9%(16.5%~19.2%),其中65-69岁、70-74岁、75-79岁和≥80岁四个年龄段的MCI患病率分别为12.2%、17.4%、26.0%和40.6%,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趋势χ2=134.72,p<0.001)。(2)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MCI的患病率(18.9%)高于未患慢性病者(14.6%)(χ2=6.86,p=0.009);患1种、2种、3种和4种慢性病的老年人MCI的患病率分别为17.0%、20.2%、24.1%和34.1%,随患病种数的增加而增加(趋势χ2=21.95,p<0.001);其中,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的老年人MCI的患病率分别为20.7%、23.0%和23.0%,均高于未患该病者(p<0.05)。(3)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后,患慢性病的老年人MCI的患病风险高于未患慢性病者(OR=1.32,95%CI:1.14~1.63);患1种、2种、3种和4种慢性病的老年人MCI的患病风险均高于未患慢性病者(OR=1.19、1.49、1.86、3.03,95%CI:1.08~1.54、1.12~1.97、1.27~2.71、1.57~5.84);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的老年人MCI的患病风险均高于未患该病者(OR=1.25、1.37、1.41,95%CI:1.02~1.55、1.08~1.73、1.12~1.76)。(4)以是否患高血压和糖尿病进行分组时,发现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和高血压共患糖尿病组均与MCI的风险增加有关(OR=1.32、1.53、1.79,95%CI:1.02~1.54、1.09~2.14、1.23~2.32)。(5)以是否患高血压和冠心病进行分组时,各组与MCI均无关。(6)以是否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病进行分组时,仅高血压共患脑血管病组与MCI的风险增加有关(OR=1.60,95%CI:1.19~2.15)。(7)以是否患糖尿病和冠心病进行分组时,仅糖尿病组与MCI的风险增加有关(OR=1.40,95%CI:1.08~1.81)。(8)以是否患糖尿病和脑血管病进行分组时,发现糖尿病组、脑血管病组和糖尿病共患脑血管病组均与MCI的风险增加有关(OR=1.34、1.44、2.18,95%CI:1.01~1.76、1.10~1.88、1.45~3.29)。(9)以是否患冠心病和脑血管病进行分组时,仅脑血管病组与MCI的风险增加有关(OR=1.11,95%CI:1.19~1.99)。结论:武汉市社区老年人MCI的患病率在患有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人群中均增高,且随着患慢性病种数的增加而增加;某些慢性病共病状态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更大,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高于其中单独疾病的作用。建议根据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定期体检、规范治疗、健康行为指导和认知障碍的筛查,提高老年人对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能力,阻止共病的发生,进而降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董夏杉[5](2021)在《甘肃省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与职业健康的关系研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和职业健康开展现状调查,探索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健康情况,并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与职业健康的关系,为教育部门制定相关职业健康管理政策,改善教师人文关怀,促进教师队伍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为调查现场,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997名中小学教师。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调研,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生理健康自评量表、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和付出-回报不平衡(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量表。共发放问卷997份,有效问卷821份,有效回收率为82.3 5%。基于SPSS26.0软件,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不同个体特征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各维度的状况,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使用Mplus8.3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职业压力、职业紧张和职业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分析,采用Bootstrap法检验职业紧张的中介效应。结果(1)本次调查有50.55%的被调查教师选择“压力较大”,15.96%的被调查教师选择“压力很大”,而选择“没有压力”的人数最少,仅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0.36%,这说明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题不容乐观。不同个体特征的中小学教师面对职业压力的反应不同,以婚姻状况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身心特征、家庭和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以户籍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和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学历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发展、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身心特征和家庭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以职称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身心特征和家庭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以月收入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发展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职位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教育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和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生、学校管理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以每周授课时数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家庭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和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以教龄作为自变量,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发展和家庭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身心特征和社会压力源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2)821名调查对象中,505名教师存在职业紧张,职业紧张检出率61.51%。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组间职业紧张检出率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月收入组间职业紧张检出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户籍、学历、婚姻状况、职称、职位、任教年级、是否担任班主任、教龄、每周授课时数组间职业紧张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职业紧张量表中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间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户籍在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学历在内在投入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职称、月收入、教龄在回报、内在投入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任教年级、是否担任班主任在付出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位、每周授课时数在付出、回报、内在投入维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自报健康状况的方式,对八大系统的67种与教师职业相关的常见疾病进行排序,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自报患病率排行前十的疾病为咽喉炎、胃/肠炎、神经衰弱、肩周炎、椎间盘突出、偏头痛、鼻炎、关节炎、流行性感冒、类风湿性关节炎。(4)以年龄、性别、户籍、学历、婚姻状况、职称、月收入、教龄、每周授课时数、职位、任教年级、是否担任班主任作为自变量,以职业压力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法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教龄、每周授课时数是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以年龄、性别、户籍、学历、婚姻状况、职称、月收入、教龄、每周授课时数、职位、任教年级、是否担任班主任作为自变量,以职业紧张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法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性别、婚姻状况、户籍、是否担任班主任是教师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5)采用Mplus8.3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拟合指数为:χ2=446.882,df=52,RMSEA=0.096,SRMR=0.051,CFI=0.927,TLI=0.908,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值范围,该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较好。教师职业压力对职业健康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216,职业紧张对职业健康的路径系数为0.152,正向影响显着。使用Bootstrap法,以职业压力为自变量,以职业紧张为中介变量,以职业健康为因变量,得出职业紧张在职业压力和职业健康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论(1)会宁县中小学教师总体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学生、学校管理及家庭。应结合不同教师的人口学特征,制定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措施。(2)超过半数的教师存在职业紧张状况。通过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比结果显示,不同月收入组间职业紧张检出率存在差异,月收入越低,职业紧张检出率越高,应重点加强对教师工资待遇的关注。(3)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自报患病率高于20%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应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四个主体的作用,为预防和减轻教师职业病各司其职、各尽其力。(4)婚姻状况、教龄、每周授课时数是影响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性别、婚姻状况、户籍、是否担任班主任是影响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的主要因素。(5)职业压力、职业紧张对职业健康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职业紧张在职业压力和职业健康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雍娴婷[6](2021)在《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获取新疆煤矿工人健康现状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并且研究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探讨心理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相关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最终为煤矿工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9家煤矿的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460份,回收率93%,剔除不合格及填写内容少于80%的问卷,有效问卷4409份,问卷有效率98.8%;2)采用工作要求-工作自主量表(JDC)、职业倦怠量表(MBI)、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情况调查;3)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健康体检资料,血压、生理生化指标、特殊检查(肺功能、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心理特征对生理健康的影响;4)采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倾向性评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性;5)随机抽取440名煤矿工人进行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干预分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220人)和常规干预(220人),实施7个月后使用JDC、MBI、SCL-90、简明健康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认知评估量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73%。维吾尔族、年龄50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饮酒、工龄≥30年、掘进工、三班两倒的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高。对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民族、工种、工龄、学历、倒班情况是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P<0.05);2)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情况,零倦怠688(15.60%),轻度倦怠1450(32.89%),中度倦怠1891(42.89%),重度倦怠380(8.62%)。年龄≥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丧偶、工龄20~29年、固定夜班、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高。对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工龄、倒班情况、工作要求、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P<0.05);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2.4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性、工龄≥30年、电钳工、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高,对心理障碍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龄、工作要求、社会支持、职业倦怠是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的健康体检资料,血脂异常检出率29.20%,血压异常检出率28.8%,心电图异常检出率22.50%,职业体检结果显示,听力异常检出率14.30%;5)人口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发现:男性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50岁以上煤矿工人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行为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吸烟、饮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职业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高,工龄30年以上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移架工、四班三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不同心理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职业紧张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中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心理障碍阳性的煤矿工人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检出率高。6)对听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是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种、倒班情况、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心理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7)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可知,肌肉骨骼损伤年患病率高达58.70%,近一年出现3个部位以上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为59.60%,好发的部位为:腰部、颈部、肩部、背部。近一年因肌肉骨骼损伤缺勤率高达27.42%,其中,因腰部患病导致的缺勤率最高(37.2%),年龄30岁以下、月收入(元)<6000、工龄20~29年、安全检查员、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因MSDs缺勤率高;8)对煤矿工人MSDs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工龄≥30年、维修工、固定夜班、静态负荷因素、动态负荷因素、体力负荷因素、环境工效学因素、振动因素、重复性操作因素、劳动组织因素的煤矿工人MSDs患病率高。9)利用倾向性评分分析心理因素(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对肌肉骨骼损伤影响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多因素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MSDs的危险因素;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职业紧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44),职业紧张正向影响职业倦怠(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1.164),职业倦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25),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介)分别为0.289、0.144、0.145,中介占比约为50.1%。11)不同干预组间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听力异常、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状况值得关注。2)心理健康水平可影响生理健康状况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因此,在煤矿工人疾病预防时,应考虑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3)对心理因素与MSDs相关性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与MSDs间发挥中介作用,为肌肉骨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及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为今后提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华茜[7](2020)在《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伴随而来的便是现代疾病的出现,并且发病趋势日益年轻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快,活力足,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最为旺盛。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多数从网络获得,却无从判断真伪。另一方面,全国都在大力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根据教育部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已然不再适于当下。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教学思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为基础,结合多年的生物学教学实践,设计出适于在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策略。希望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健康知识体系;培养健全的健康态度;形成生命价值观;维持良好的健康行为。最终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本文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将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作为出发点,根据所在学校学生的实际健康教育状况,制定出具体实施流程,结合当代时下热点健康问题,着重阐述了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研究。将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七年级四个平行班共计165人作为样本,从中随机选取两班作为实验班,另外两班作为对照班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在开学之初对全体新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健康态度、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行为三个方面。随后在实验班的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的渗透,对照班则采取常规教学方式。经过两年的生物学教学之后,再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前后两次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与自身的前测相较在健康态度、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提高。P值均小于0.01,即差异性显着。说明通过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后,学生知识储备量、行为约束力及良好习惯养成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照班前后数据分析显示,只有健康知识呈现显着性差异P值小于0.01,而健康态度与健康行为均显示差异不显着P值均大于0.05。说明常规生物教学模式具备传播健康知识的能力,但并不具备深入影响其态度和习惯的能力。研究初步结论认为: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健康态度端正度的提升,促使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关注,进而约束自身的行为获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李云龙[8](2020)在《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铁元素是人体需要微量元素之一,维持着机体器官、组织的正常运行,身体缺铁会导致贫血,除了贫血本身导致的临床症状外,引起患者缺铁的病因也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而和缺铁性贫血相关的病因很多,目前部分病因确切,但有些病因或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尚不清楚,而针对缺铁性贫血与社会因素是否相关的研究较少,重庆南部(渝南)地区未见相关报道。为明确社会因素、身体疾病因素、管理因素和特殊人群等不同层面是否会导致缺铁性贫血或是否相互关联,希望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有所影响、为医生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政策或预防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阅读,筛选与缺铁性贫血可能相关的各种因素或病因的报道和进展,汇总分析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的探索与实践;对符合定性分析的文献资料,予以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定性系统评价;在渝南地区四所大型医院专科门诊和体检门诊抽取病例组和对照组各500例为观察对象进行缺铁性贫血患病的社会因素问卷调查,此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样,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实验室结果验证是否确诊缺铁性贫血,然后总结分析对于在渝南地区的成人缺铁性贫血与社会因素关联或相互影响。结果: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发生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家庭情况、自感家庭经济情况、工作情况、吸烟、饮酒、膳食等社会因素,与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免疫性疾病、矿物质缺乏、遗传性疾病、慢性病贫血、肾病、心脏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实体肿瘤、恶性贫血等身体疾病因素,与围手术期管理、急诊科管理缺陷等医疗管理因素,和孕妇、老年人、新兵和运动员等特殊人群的有一定关联性;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定性系统评价结果提示,社会人口学因素中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促进因素,家庭因素中家庭居住条件、家庭经济情况是促进因素、家庭支持是阻碍因素(家庭成员关心、支持则较少发病),个人生活方式中不合理膳食促进因素,疾病因素中胃肠道疾病、炎症、失血、癌症是促进因素,管理因素中围手术期管理缺陷是促进因素,特殊人群中女性、老年人是促进因素,上述相关促进因素证据等级为中级;对于渝南地区社会因素的调查,从多因素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吸烟,紧张工作和无固定工作时间是ID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理膳食,较高文化程度和3人以上家庭规模为IDA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了全面总结分析,并进行定性系统评价和调查研究。理论研究丰富了与缺铁性贫血相关的病因或影响因素的内涵,探讨了社会因素、身体疾病因素、医疗管理因素和特殊人群与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联;定性系统评价从专业分析角度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定性评价;而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则对吸烟、工作、膳食、文化程度、家庭人数等影响因素予以验证。三者结合较为全面总结阐述和验证了相关危险因素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王瑶华[9](2020)在《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文中指出西方史学界一直以来对于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极为关注,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身体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近些年来,中国学者亦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主要包括卫生与身体、医学与身体、身体政治、身体规训、女性身体研究等。但目前学界对于近代中国身体检查的研究分析还比较少,而体检问题的确是身体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领域。近代“身体检查”制度是西医生理解剖学身体观与检查机制的结合,旨在促进民众健康,同时协助安排重要的社会事件——入学、入伍、选择职业等。本论文即围绕近代中国的体检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医学化理论,对不同人群的体检过程做出详细梳理,并讨论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丰富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医学史的研究内涵。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多学科研究视角的综合运用,以晚清民国时期的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作为考察对象,从医学化理论的两大层面——制度与知识层面展开讨论,聚焦于学生、职业人员、孕产妇三类人群,阐述西方体检模式和制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论文由此探讨近代中国身体医学化和身体标准化的问题,分析体检被纳入民众日常生活与国家现代化叙事的方式与过程。论文主体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近代中国体检是如何在医学化的理论视角下被阐述的。接下来三大部分分别论述体检制度与实践中的三类人群,其中学生和职业人员是从医学化的第一个层面,政策制度与组织管理展开讨论,孕产妇则是从医学化的第二个层面,医学知识与疾病认识论展开分析。第五部分为讨论,尝试分析了体检中的身体认知观念,西医体检知识和制度在进入中国后如何与各种要素发生关联与互动,以及体检在国家和民族层面对国民健康身份的构建三大问题。对近代中国体检制度与实践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一种身体知识与技术在近代中国出现、应用与发生转变的过程的研究。由此,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五个结论:第一,体检与医学化问题密切相关,即身体在经历西方生物学和解剖学概念解释,并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技术手段,逐步被纳入到医疗权力体系中,受到各种检查机制的管理。第二,医学化将体检由医院场域扩展到学校、军队、各种职业团体、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检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活动和世俗化的制度安排,成为对某些“异常”身体进行构建和监管的技术手段。第三,体检制度在近代中国社会推广并逐渐成为由政府主导的行为,根本原因是身体认知观念的变化与检查身体方式的变化,即由中国传统取象类比,推求而得的观察方式,逐渐被遵循着科学语言的标准化检查方式所取代。第四,医学化两个层面在具体的体检实践中相互交叉,由此产生了背后复杂的互动网络。知识、技术、医护人员、潜在患者群体、各类相关机构等行动者的行为被叠加在一起,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得以显现。第五,体检在近代中国同整个国家和民族健康紧密联结在一起,它是一种国民健康身份认同技术。形形色色不同的身份正是在体检技术和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要素,以及国家民族现代性诉求的主流话语绘制下共同构建而成的。最后,在学术与现实意义上,期望本论文对于增进中国近代史、医学史、身体史等学术领域的研究能够有所贡献,并希望帮助我们分析当今社会体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历史成因,反思当下身体是否过度医学化的现象。同时,也为当今学术界关于身体、医疗、卫生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可能的分析视角。
王哲[10](2020)在《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表明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充满艰辛,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国立六中的建校史是一部苦难师生的流亡史,充满浓重的战时色彩。“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学生纷纷涌入关内平津等地,此为流亡学生之嚆矢。迨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陷入日军敌手,华北危急,大量中等学校学生南下流亡,迁至后方地区安置。山东部分中等学校师生在教育厅及教职员的带领下,南下迁至河南赊旗镇,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即国立第六中学前身)。在这之后,国立六中先后落脚河南、湖北,后转经陕西,最后到达绵阳,流亡师生们在此度过余下的战时时光。国立六中的建校也是充满生机的历史,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国立六中落户四川绵阳之后,开始其战时教育新阶段。以国立六中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团体确立起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学校教职员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国立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在战前便有密切的联系,或是求学时期的同学关系,或是任职一校或机关的同事关系,或是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坚实的战前山东教育界团体力量,坚守其教育宗旨。救亡与启蒙,成为国立六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以民族国家复兴为主流叙事的附加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教职员所强调的民族危亡意识。与此同时,启蒙课程和教育并未缺失。教员在课程中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冶于一炉,而难解难分。学生仍然能够在贷金中保证其人格上的独立,而担负其工作后的偿还责任。贷金意在培育人才,不失国家保育人才之美意,非为养成徒劳寄生之辈。学校为保障学生享受贷金之利而与教育部几番博弈,试图为学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学校成为保障师生利益的法团,而向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在医疗活动中,国家强调学生身体的健康,是以为国效劳为目的,强调对于学生身体的规训和使用。健康的体魄与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身体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与国家的目的不同,国立六中教职员关注学生身体各方面,尽量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六中强调对于乡梓父老请托和诺言的践行,是出于一种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国立六中教员既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又是他们生活上的保姆。在国立六中所藏图书中,既藏有有关党化教育的着作,也收藏其他类型的着作。国立六中师生阅读世界之丰富,而这种多元开放自由的阅读条件,开阔师生眼界,有利于其自由主义品格的养成。在国立六中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学校当局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纪念日秩序的遵循和安排,将政治纪念活动楔入学校教育秩序之中,这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在国立六中的纪念实践中,校园虽然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但与社会上的纪念相比,其纪念日数目、纪念活动范围等规模都大大缩小。教育对于政治侵入存在一定抵制,而强调其相对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教育空间。此外,从党团冲突和学生参军等问题上看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夹杂在党团、民族大义问题之中。教育支配党团和党团支配教育之间的冲突,学生往往成为这些冲突的牺牲品而被推到前台,其背后是行政当局与党团代表之间的利益博弈。抗战时期,中学生是参军的主力,而研究一直受到忽略。与以往对于抗战时期学生参军的颂扬不同,从国立六中学生参军活动中看到,参军成为部分贫穷学生的出路所在,有助于纾解其所面对的困境。国立六中的生存和发展与地方社会密切相关,国立六中在遵照国家政策而带动地方教育复兴的同时,也在服务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寻求生存空间。国立六中因其国立身份,既是地方教育发展的引擎,又成为拦阻与地方社会融合的隔断。国立六中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地方社会原有的自治秩序,而呼求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利益上,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产生角逐。面对民族国家要求与自身秉持的自由主义教育之间的冲突,国立六中是民族危机下孕育出的产物,但在其内核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国立六中面对强势国家意志的管制,并没有展开激烈的对抗,而是将国家的意志创造性的转化成其发展的资源和凭借。民族主义的确进入国立六中,但已不再是原有的状态,而是得到消解。战前,山东教育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培育起一批秉持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职员群体,这一群体成为战时国立六中教职员群体的基干力量。在国立六中教职员的保育之下,自由主义之花并未夭折,反得欣欣向荣之象。国立六中在抗战时期培育几千名学生,有很多学生成长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海峡两岸的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二、中学教师常见疾病及患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教师常见疾病及患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的扎根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概述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 创伤后成长研究现状 |
2. CD患者创伤后成长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的 |
(四) 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一) 扎根理论概述 |
(二) 研究准备 |
1. 前期研究 |
2. 质性研究学习 |
3. 研究问题的来源 |
4. 研究者角色 |
5. 伦理考虑 |
(三) 研究对象 |
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 抽样方法 |
(四) 资料收集 |
1. 个人深度访谈 |
2. 其他资料 |
(五) 资料整理 |
(六) 资料分析 |
1. 编码 |
2. 不断比较 |
3. 撰写备忘录 |
(七) 严谨性 |
1. 同行讨论 |
2. 尽力避免研究者主观性 |
(八) 技术路线图 |
三、研究结果 |
(一) 访谈对象人口学及疾病资料 |
(二) CD患者创伤后成长过程 |
1. 核心范畴:重建患病后的自我 |
2. 范畴一: 经受患病痛苦 |
3. 范畴二: 接受患病事实 |
4. 范畴三: 与疾病共舞 |
5. 范畴四: 充实疾病外的生活 |
(三) CD患者创伤后成长表现及影响因素 |
1. 创伤后成长表现 |
2. 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 |
四、讨论 |
(一) CD患者的创伤后成长过程 |
1. 创伤后成长过程的核心范畴 |
2. 创伤后成长过程的四个阶段 |
(二) CD患者的创伤后成长表现 |
(三) CD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 |
(四) CD患者创伤后成长干预建议 |
1. 把握CD患者创伤后成长的阶段性特征,施以针对性临床干预策略 |
2. 加强CD患者社会支持体系 |
五、结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创新性 |
(三) 研究局限性 |
(四)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炎症性肠病患者创伤后成长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延安市宫颈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宫颈癌的概述 |
1.2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
1.3 延安市宫颈癌概况 |
1.4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概述 |
1.5 宫颈癌的危险因素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延安市宜川县农村已婚妇女HPV感染及妇科疾病的患病情况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技术路线 |
第二节 延安市宫颈癌危险因素 |
2.6 研究对象 |
2.7 研究方法 |
2.8 质量控制 |
2.9 统计学分析 |
2.10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节 延安市宜川县农村已婚妇女妇科疾病的患病情况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宜川县农村已婚妇女的常见妇科疾病患病情况 |
3.3 宜川县农村已婚妇女不同年龄组临床诊断情况 |
3.4 宜川县农村已婚妇女不同文化程度组临床诊断情况 |
3.5 宜川县不同年龄组高危型HPV感染分布情况 |
第二节 延安市妇女宫颈癌危险因素 |
3.6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7 延安市妇女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情况 |
3.8 生物-心理-社会对宫颈癌的单因素分析 |
3.9 宫颈癌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宜川县农村已婚妇女HPV感染情况 |
4.2 宜川县农村已婚妇女常见妇科疾病的患病情况 |
4.3 延安市宫颈癌相关生物因素分析 |
4.4 延安市宫颈癌相关心理因素分析 |
4.5 延安市宫颈癌相关社会因素分析 |
4.6 宫颈癌的防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女性常见妇科疾病调研 |
附录2 |
附录3 DSM-5人格量表-成人简版 |
附录4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5 抑郁自评量表(SDS)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3)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
二、学术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
一、沐浴的文明化 |
二、沐浴的知识化 |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
小结 |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
一、电力与通讯 |
二、毛巾与肥皂 |
三、燃料 |
四、自来水 |
五、铺底与房租 |
六、纳税与认捐 |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
小结 |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
小结 |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
一、晕堂 |
二、火灾与触电 |
三、建筑安全 |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其共病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见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数据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样本量估计 |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
1.2.1 一般情况调查 |
1.2.2 生理指标测量 |
1.2.3 认知功能的测量 |
1.2.4 日常生活能力的测量 |
1.2.5 抑郁症状测量 |
1.3 相关指标的定义 |
1.4 MCI诊断标准 |
1.5 调查方法 |
1.6 质量控制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2.1.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2.1.2 生活方式 |
2.1.3 生理指标测量 |
2.1.4 慢性病患病情况 |
2.2 调查对象MCI患病情况 |
2.2.1 不同年龄段男女MCI的患病率 |
2.2.2 不同慢性病老年人MCI的患病率 |
2.3 不同慢性病与MCI的关系 |
2.4 不同慢性病共病与MCI的关系 |
2.4.1 高血压共患糖尿病 |
2.4.2 高血压共患冠心病 |
2.4.3 高血压共患脑血管病 |
2.4.4 糖尿病共患冠心病 |
2.4.5 糖尿病共患脑血管病 |
2.4.6 冠心病共患脑血管病 |
3 讨论 |
3.1 MCI的患病率 |
3.2 慢性病与MCI的关系 |
3.2.1 高血压与MCI的关系 |
3.2.2 糖尿病与MCI的关系 |
3.2.3 冠心病与MCI的关系 |
3.2.4 脑血管病与MCI的关系 |
3.3 共病与MCI的关系 |
4 结论与展望 |
4.1 武汉市65 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慢性病与MCI的患病率较高 |
4.2 某些慢性病与MCI的高风险相关 |
4.3 某些慢性病共病状态与MCI高风险相关 |
4.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对认知功能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伦理审查表 |
附录3 调查工具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5)甘肃省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与职业健康的关系研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职业压力 |
1.2.2 职业紧张 |
1.2.3 职业健康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思路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1 调查工具 |
2.2.2 调查方法 |
2.2.3 统计学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3.1 预调查阶段 |
2.3.2 调查阶段 |
2.3.3 问卷整理和数据录入阶段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情况 |
3.2.1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总体状况 |
3.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
3.2.3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差异性检验 |
3.3 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情况 |
3.3.1 中小学教师ERI总体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
3.3.2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职业紧张状况 |
3.3.3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ERI各维度得分情况 |
3.4 中小学教师职业健康情况 |
3.4.1 中小学教师自报患病率排序 |
3.4.2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自报患病率的差异 |
3.5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3.5.2 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3.6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
3.6.1 信效度分析 |
3.6.2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与假设检验 |
3.6.3 中介效应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
4.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情况分析 |
4.2.1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总体状况分析 |
4.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分析 |
4.2.3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其差异性检验分析 |
4.3 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情况分析 |
4.3.1 中小学教师ERI及各维度总体得分情况分析 |
4.3.2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分析 |
4.3.3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ERI各维度得分情况分析 |
4.4 中小学教师职业健康情况分析 |
4.4.1 中小学教师自报患病率排序分析 |
4.4.2 不同人口学特征教师自报患病率差异分析 |
4.5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4.5.2 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4.6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与对策 |
5.2.1 减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紧张的对策 |
5.2.2 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健康的对策 |
5.3 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和方法 |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生理健康及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生理健康检查 |
1.3 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 |
1.4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煤矿工人心理健康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和方法 |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
1.4 干预方法 |
1.5 健康干预的质量控制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肌肉骨骼损伤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7)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进程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概念界定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3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 |
第4章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内容 |
4.3 研究方法 |
第5章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前(实验班)学生已具备的水平调查 |
5.1 基础情况调查 |
5.2 态度篇 |
5.3 知识篇 |
5.4 行为篇 |
第6章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教材分析 |
第7章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及案例研究分析 |
7.1 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及案例研究 |
7.2 情境式教学策略及案例研究 |
7.3 基于合作学习的实践教学策略及案例研究 |
第8章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应用的效果分析 |
8.1 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前后(实验班)学生的健康态度、知识、行为的比较 |
8.2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分析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步骤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的探索与实践 |
2.1 社会因素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探索与实践 |
2.2 疾病因素及管理因素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探索与实施策略 |
2.3 特殊人群与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探索与实践 |
第三章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定性系统评价 |
3.1 资料检索与检索策略 |
3.2 方法与检验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渝南地区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社会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调查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存在的不足 |
5.4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诊治因素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研究背景、内容与方法 |
2.1 身体医学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国外学者对身体医学化问题的研究概况 |
2.1.2 国内学者对身体医学化问题的研究概况 |
2.1.3 小结 |
2.2 近代中国医疗卫生史与身体观念研究综述 |
2.2.1 近代中国医疗卫生史相关研究 |
2.2.2 近代中国身体史的相关研究 |
2.2.3 近代中国健康观念的相关研究 |
2.2.4 近代中国体检兴起的相关研究 |
2.2.5 小结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1 概念限定与说明 |
2.3.2 研究内容 |
2.3.3 研究方法 |
2.3.4 选题意义 |
2.3.5 创新性 |
3 身体医学化与近代中国的身体检查 |
3.1 晚清民国时期体检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
3.2 近代中国体检中的身体观基础和技术基础 |
3.2.1 机械论、解剖学身体观与近代中国体检 |
3.2.2 科学度量观与近代中国体检 |
3.2.3 身体影像技术与近代中国体检 |
3.3 小结与研究思路 |
4 晚清民国时期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 |
4.1 清末学生体检制度观念的萌发与初步实践(1902-1911) |
4.2 北洋政府时期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1912-1927) |
4.2.1 各自为政时局下的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 |
4.2.2 存在的问题与统一标准的呼声 |
4.3 南京国民政府学生体检制度的正式建立与全面实施(1928-1937) |
4.3.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学生体检制度的正式建立 |
4.3.2 健康检查逐渐纳入学校行政体系 |
4.4 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学生健康检查统计 |
4.5 全面抗战时期学生健康检查(1937-1945) |
4.5.1 战时学校健康(卫生)教育与健康检查 |
4.5.2 战时学生营养问题与健康检查 |
4.6 民国时期学生体检——以清华大学为例 |
4.6.1 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时期的学生体检(1911.4-1928.7) |
4.6.2 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学生体检(1928.8-1937.7) |
4.6.3 抗战时期中的清华学生体检(1937.8-1946.7) |
4.6.4 复员后的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学生体检(1946.8-1948.12) |
4.7 小结 |
5 民国时期职业人员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 |
5.1 民国初年至1933年职业人员体检 |
5.1.1 1931年之前职业人员体检的初步发展 |
5.1.2 应考公务人员体格检验制度的正式建立(1931-1933) |
5.2 1933年以后职业人员体检概况 |
5.2.1 行政公务人员 |
5.2.2 铁路服务人员 |
5.2.3 其他从业人员 |
5.3 特殊职业体检——以军人为例 |
5.3.1 陆军体检 |
5.3.2 空军飞行员体检 |
5.4 小结 |
6 民国时期孕产医学化与产检 |
6.1 孕产医学化:“异常”身体的建构 |
6.2 民国时期妇婴卫生行政与产检事业概况 |
6.3 产检:对“异常”身体的检测 |
6.3.1 时间上的监测 |
6.3.2 检查人员与场所的转变 |
6.3.3 检查项目与内容 |
6.4 基于产检的医学统计与研究 |
6.5 小结 |
7 讨论 |
7.1 体检与近代中国身体认知观念的转变 |
7.1.1 中西医“身体检查”观之比较 |
7.1.2 “健康检查”与“健康”认知观念 |
7.2 体检之“网”: 认知观念与制度安排的互动 |
7.2.1 实践中的技术: 北平公共卫生示范区中的体检 |
7.2.2 北平示范卫生区中体检知识和技术网络的生成 |
7.2.3 体检网络相关行动者行为链条分析 |
7.3 近代中国的体检与健康身份认同 |
7.3.1 从健康的身体到健康的国家 |
7.3.2 健康检查与身体隐喻 |
7.3.3 健康检查与身体、健康和身份的构建 |
7.4 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
小结 |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
小结 |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
小结 |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
小结 |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
小结 |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
小结 |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中学教师常见疾病及患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克罗恩病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的扎根理论研究[D]. 张晨.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延安市宫颈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刘艺璇. 延安大学, 2021(09)
- [3]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及其共病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性研究[D]. 甘旭光.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5]甘肃省会宁县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紧张与职业健康的关系研究及对策[D]. 董夏杉. 兰州大学, 2021(11)
- [6]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 雍娴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7]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 华茜.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8]成人缺铁性贫血患病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云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9]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D]. 王瑶华.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10]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D]. 王哲. 山东大学, 2020(09)
标签:肌肉损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