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机模拟试验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机模拟试验

一、岩坡稳定分析的计算机模拟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严敏嘉,张佳敏,谭思蓉,阎要锋,李思婷,周颖[1](2022)在《地震作用下岩坡稳定性研究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岩坡滑坡是我国常见的地震灾害类型,其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及基础设施的安全,因此针对震区岩坡的稳定性分析尤为重要。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岩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稳定性展开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岩坡稳定性分析着手,从理论分析法、Newmark滑块位移法、数值模拟法、振动台试验等方面,分别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地震作用下岩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结果显示,现有含软弱夹层岩坡稳定性研究中多将软弱夹层简化为一个平面而忽略其厚度、力学特征,同时较少考虑软弱夹层自身特性、多层滑移现象以及地下水等复杂地层特征等条件对岩坡稳定性的影响。

杨皓然[2](2021)在《缓倾顺层红层软岩切坡失稳机制及预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红层地层分布广泛,特别是西南及中部地区。随着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的与日俱增,山区及库岸红层边坡切坡失稳案例屡见不鲜。统计西南地区80例红层滑坡案例,发现滑坡数量最多的岩层倾角主要集中在15°~25°之间,即为缓倾顺层滑动破坏。因此,弄清缓倾顺层红层软岩切坡失稳机制,采取相应的预控措施,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开展缓倾红层软岩切坡失稳机制及预控措施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调查及理论研究,划分了缓倾红层坡体的结构类型,归纳了缓倾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模式,总结了失稳主控因素(包括坡体几何特征、地层岩性、结构面特征、切坡开挖、降雨及地震等),推导了缓倾顺层边坡切坡下松动区滑移范围的相应计算公式。(2)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揭示了缓倾顺层边坡分级切坡卸荷下坡体破坏模式、位移变形规律及应力调整特征。结果表明:切坡后坡体破坏模式为典型的拉裂-滑移式破坏;坡体变形主要由切坡阶段的卸荷变形及静置阶段的蠕滑变形两部分组成;坡内应力随切坡进程不断调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3)通过数值分析,探讨了岩层倾角、厚度及切坡坡比对缓倾顺层红层边坡稳定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层面倾角愈大坡体稳定性愈低;岩层厚度愈大坡体稳定性愈低;切坡坡比愈小坡体稳定性愈高。(4)通过正交设计方法,分析了层面倾角、岩层厚度及切坡坡比对于坡体稳定影响的敏感性主次及最不利因素水平组合方案。结果表明:因素敏感性主次为切坡坡比>层面倾角>岩层厚度;最不利于坡体稳定的因素水平组合方案为层面倾角20°,岩层厚度2m,切坡坡比1:0.5。(5)对比研究了普通抗滑桩及让压型抗滑桩的预控性能。结果表明:未采用支护措施下,坡体稳定性系数为1.47;普通抗滑桩支护后,坡体稳定性系数从1.47上升至1.74;让压型抗滑桩支护后,坡体稳定性系数上升至1.78,说明让压型抗滑桩预控性能良好,且在相同安全支护的前提下,让压型抗滑桩的桩身尺寸较小,可降低工程加固成本。

冉小青[3](2020)在《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路工程逐渐向西部发展,山区公路建设带来的边坡稳定性问题日益凸显。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勘察设计初期时间短,边坡数量多,传统边坡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难以满足工程进度的需求。在勘察设计初期建立一套适用于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的快速评价方法,具有现实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以G0711乌鲁木齐至尉犁段高速公路勘察设计WYSJ-1合同段为背景,针对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问题,采用修正的TSMR岩体质量评价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对研究路段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边坡的结构类型、变形破坏模式以及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建立适用于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的快速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沿线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快速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边坡工程地质模型及变形破坏模式研究。为快速描述边坡岩土体的结构特征,按工程地质性质、岩体结构类型和变形破坏模式对边坡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研究区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及边坡的结构类型,建立了各类型边坡的工程地质模型,分析归纳了各类边坡的几种主要变形破坏模式。(2)建立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山区公路地质环境复杂且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利用频度统计法从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相关文献中选取出现频率高、代表性强的因素,作为影响岩质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采用有限单元法分析粘聚力、内摩擦角、重度、坡高、坡度、降雨强度、降雨时间和渗透系数等8个因素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土质边坡稳定性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根据筛选后的因子,建立了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指标体系。(3)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为对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的山区公路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快速评价,在TSMR法的基础上,考虑地震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以修正系数的形式引入了TSMR体系,提出了适用于山区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的TSMR法;在研究各影响因素敏感性的基础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别使用专家赋值法和隶属函数,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建立了土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模型。(4)工程实际应用。以乌尉高速公路合同段边坡为背景,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沿线边坡的岩体结构情况进行快速描述,根据建立的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及模型,对研究区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快速评价,为乌尉高速公路安全、高效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张恺[4](2020)在《基于无人机摄影的危岩体调查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危岩体崩塌作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具有广泛性、快速性、隐蔽性、强致灾破坏性的基本特点。每年各种危岩崩塌、落石事件比比皆是,严重影响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事前对危岩体的开展调查,分析潜在危岩体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目前,传统的危岩体调查手段会受到现场地形地貌的限制部分区域难以到达,使用绳索攀岩前往又会使这一工作过于危险。本文从无人机航空摄影出发,提出了一套规范化的危岩体拍摄流程,并对比了市面上的图像处理软件,总结归纳了各软件的优势和劣势;基于无人机摄影获取的三维点云数据,以浙江上虞某废弃采石场为试验场地提出了一套危岩体几何信息的解译计算方法并验证了该技术的可靠性;运用赤平投影法及极限平衡理论分析了危岩体的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对危岩的稳定性情况进行了评价;最后,作者将该技术应用于天台山“琼台仙谷”景区电梯竖井工程的地质调查中,并为设计施工提供了基础的工程地质资料。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结合计算机视觉原理,对基于无人机摄影的岩体三维重构技术进行了概述和归纳,提出了规范化的危岩体拍摄流程,主要包括(1)无人机的选用标准;(2)在进行拍摄前,需要对飞行场地进行踏勘;(3)针对危岩体的发育形态提出“缓坡网格型”和“陡崖网格型”两种飞行航线规划方法;(4)应尽量布置3~5处地面控制点。通过这些工作可以使拍摄可操作性更强、提高危岩体三维重构的成功率和点云质量。(2)以界面操作难易度、视觉效果、点云密度和点云精准度四个指标对比市面上四款图像处理软件及激光扫描获取点云的性能发现Visual SFM四个指标表现均差与其他三款商业软件,不建议用于研究;Pix4d Mapper具有简单的操作逻辑且点云精准性好,但点云密度不均匀,噪点过多;Context Capture的操作逻辑稍显复杂但综合能力较强,无论是点云视觉效果、点云密度还是点云精准度都十分出色;Photo Scan的性能较为均衡,但精准度一般。(3)在上虞老鹰山的试验表明基于对点云坐标的提取可以实现危岩体尺寸的量测,并与地面控制点坐标进行比较证明了点云量测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通过对结构面产状几何关系的数学分析,提出了基于点云数据的结构面产状计算方法。实践中可以利用“三点拟合法”或“多点拟合法”对危岩体的结构面进行提取拟合。通过与地质罗盘的测量结果对比验证了该结构面提取计算产状方法的可靠性。(4)结合上虞老鹰山试验场地对其南宕WY1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其中通过赤平投影方法发现WY1危岩体上具有不利于稳定的结构面组合,具有较大的崩塌可能;通过力学计算法发现WY1危岩体仅在重力的作用下,稳定性系数为0.9,处于不稳定的状态。(5)在天台山“琼台仙谷”景区电梯竖井工程中实际利用了本文研究的调查技术,并对所发现的危岩体进行了几何信息解译和稳定性分析。

郑琪[5](2019)在《江西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文中研究表明在公路建设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容易出现施工问题的路段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区的高速公路修建中,高速公路高边坡的稳定性是决定公路施工顺利的重要条件。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理论研究和时间积累,但是我国丘陵地貌的变化多样,导致很难找到完全合适的维护高速公路高边坡稳定性方法。根据资料记载和实践发现可知,各种不同的高边坡支护可以互相形成合理的组合以达到长期稳定支护和短期防护结合更好的效果,本文研究内容是在美观、经济及适用的情况下找到高速公路合理的高边坡的防护支护形式,主要以昌奉高速公路施工工程为依托,开展以下相关研究:1、对昌奉公路沿线的地质边坡类型进行收集和分类,重点调查高边坡的地质地貌,分析归纳该类型高边坡的特征情况、类型以及分布。2、根据前期调查和已知的模型资料,确认渗水压对边坡的影响并计算渗透压对边坡能够造成破坏的滑动力,建立了合理的力学模型并进行公式推导,尝试找出边坡参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其内在规律。3、根据实验室数据,对实际工程进行现场试验,以总结出不同的边坡如何进行不同的支护和保护措施,对边坡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跟踪并检测。

陈琪睿[6](2019)在《含单一弱面锚固岩质边坡动力反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幅员辽阔,山区面积大,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分布着大量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近年来,地球地壳活动频发,我国发生了多起破坏力极强、作用面积极广的大地震,对我国山区建筑和人民的生命有着巨大威胁。为了响应社会和工程的需求,边坡的动力响应研究已成为边坡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首先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失稳,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直接因素是地震作用。按岩体结构类型对岩质边坡进行分类,并研究动力作用下岩质边坡破坏模式,针对含单一弱面岩质边坡沿结构面滑动进行动力反应分析。基于向家山滑坡工程实例建立含单一弱面岩质边坡概化模型。对常见支护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发现锚杆(索)加固岩质边坡效果良好,故采用预应力锚索对含单一弱面岩质边坡进行支护。通过FLAC3D对含单一弱面锚固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边坡动力响应规律,为含单一弱面锚固岩质边坡计算模型的简化假设提供理论基础。基于拟静力法和动力学原理建立动力作用下含单一弱面锚固岩质边坡运动平衡方程,利用解析法求解边坡滑移面处的位移解和锚杆轴力解,提出一种可适用的锚杆轴力计算公式。并针对地震动参数和锚固参数对边坡滑移面处位移峰值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含单一弱面锚固岩质边坡动力响应规律,为边坡抗震设计提出几点优化意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⑴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总体上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有边坡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岩土体性质;外因主要降雨、地震和工程活动等一系列外部条件。锚杆(索)加固岩质边坡效果良好,其加固体系失效控制界面为注浆体与岩石界面。⑵利用FLAC3D研究含单一弱面锚固岩质边坡动力响应规律,得出锚索能有效提高边坡整体抗震性能。加速度放大系数随加速度峰值增大而减小,当地震频率靠近边坡自振频率时,加速度响应较大;波形和持时对加速度放大系数影响较小。⑶加速度放大系数随锚固段长度增大而减小,随锚固间距增大而增大,对锚固倾角不敏感。当地震强度较小时,锚杆轴力在坡腰附近取得最大,随着地震强度增大,坡顶锚杆内力迅速上升,最后与坡腰位置同为最大。⑷基于理论计算公式,对地震动参数和锚固参数对边坡滑移面处位移峰值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位移峰值随加速度峰值增大而增大,当地震频率与边坡自振频率靠近时,滑移面处位移峰值最大。Taft波作用下滑移面处位移峰值最大,EL波次之,Kobe波最小。滑移面处位移峰值随锚固段长度增大而减小,随锚固间距增大而增大,对锚固倾角不敏感。本文从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对含单一弱面锚固岩质边坡动力反应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含单一弱面锚固岩质边坡动力响应规律,针对地震动参数和锚固参数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为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研究和抗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韦文成[7](2019)在《各向异性Cosserat连续体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界中的岩土材料普遍存在各向异性与应变软化的力学特性,二者均会对岩土工程重点关注的承载力、稳定性和变形等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在有限元数值模拟中,仍然没有能够合理且有效地耦合这两种特性的分析方法。针对此问题,本文做了如下工作:1.将Pietruszczak与Mroz提出的微结构张量联合应力不变量的强度各向异性理论方法发展到对粘性土粘聚力的分析中,推导出了与经典的Casagrande粘聚力各向异性理论相一致的表示形式,并在理论和数值两个层面上证明了本文所发展的各向异性理论方法更加合理。2.在Cosserat连续体理论框架下,将粘聚力的各向异性与应变软化特性同时考虑到经典的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中,推导了切线本构模量阵一致性算法,并借助于有限元软件ABAQUS的二次开发功能(UEL)通过编程进行了数值实现;通过对粘土的三轴试验和平面应变试验验证了本文所开发的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同时也为该本构模型新引入的各向异性参数的试验获取提供了借鉴;进一步地对土质边坡稳定性问题、挡土墙被动土压力问题和地基承载力问题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得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并证明了本文所发展模型在模拟由应变软化引起的应变局部化问题时能克服经典连续体模型对有限元网格的病态依赖性。3.鉴于岩体一般表现出明显的弹性各向异性,在Cosserat连续体理论框架下推导了平面应变条件下的二维弹性各向异性本构模型,并与耦合了强度各向异性与应变软化特性的D-P塑性本构相结合,进而得到能够同时兼顾弹性各向异性、强度各向异性及应变软化特性的D-P本构模型;进一步利用此模型结合分区建模的方式对层状岩样的单轴压缩试验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并得到了与相关试验研究较为一致的模拟结果;通过对顺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问题的模拟,发现经典连续体模型不能有效地模拟由强度各向异性引起的应变局部化问题,而基于Cosserat连续体理论发展的模型能够保持问题的适定性,得到合理的模拟结果。

韩冰[8](2018)在《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边坡滑塌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由此引发的灾难性后果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且我国山体众多,地形复杂,尤其是在西南地区,山体滑坡现象尤其严重,因此合理有效的评价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描述边坡失稳系统所处的状态是进行边坡治理的关键环节。但由于边坡滑塌通常具有显着的突变性和飞跃性,常规的微积分计算根本无法描述这种不连续的变化现象,因此探索和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目前,针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常规的微积分计算基本无法描述其能量变化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等,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极限平衡法虽然计算简单,但由于该方法简化假设过多导致其可靠性降低;有限元法虽然能够较好的反映岩坡内各点的应力应变关系,但其无法用于大位移滑坡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综合考虑影响岩坡稳定性的多种因素,引入正交试验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和较优组合分析。其次依据突变理论数学基础,计算岩坡系统所特有的势函数并建立描述其失稳的突变模型,进而推算其力学条件及失稳机理。本文通过分析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结构类型及破坏机理等基本特征,以岩质边坡的安全稳定系数为研究对象,引入正交试验法,对安全稳定系数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排序和较优组合分析。在正交试验基础上,合理选取对安全稳定系数影响显着的因素为影响因子,并在影响因子常见的值域范围内选取边坡的多因素及多水平进行排列试验组合,并结合突变理论基础,推导尖点突变法和极限平衡法分别对研究区边坡失稳的力学条件和判据。结果表明极限平衡法理论上是一种较为严格评定分析岩坡稳定性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该方法在计算过程中的假设简化,使得其结果可靠度有所降低。而利用尖点突变模型进行岩坡稳定性的评价分析时,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对岩坡稳定性的影响,其结果较极限平衡法更安全,进而表明尖点突变法在实际地质工程评价分析中具有更高的可行性。

章涛[9](2019)在《顺层岩质边坡滑移-拉裂破坏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顺层岩质边坡在我国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分布极为广泛。滑移-拉裂破坏作为顺层岩质边坡的一种破坏模式,在顺层边坡破坏中占比高、危害大。因此,对滑移-拉裂式顺层岩质边坡进行破坏机理和稳定性分析研究,可以为边坡稳定性的综合评价及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利用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滑移-拉裂型顺层岩质边坡在地震力作用下的破坏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顺层边坡工程地质分类的基础上,从几何形态和破坏力学机制两个方面总结了顺层边坡几种常见的失稳破坏模式。特别是针对滑移-拉裂型顺层岩质边坡,探讨其地质特征和力学特征,阐述了其变形演化过程和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对其破坏机理进行了初步评价。(2)根据开挖坡角与岩层倾角的大小关系对顺层岩质边坡进行分类。针对开挖坡角大于岩层倾角的情况,利用极限平衡法建立力学模型,考虑层间抗剪强度参数的劣化作用,推导了边坡岩层横向失稳长度计算公式,并进行该公式各影响因素的参数敏感性分析,进而利用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某里程段挖方工点的算例验证本文公式计算的可行性。(3)针对开挖坡角小于或等于岩层倾角的情况,利用弹塑性板理论建立力学模型,推导了顺层岩质边坡岩层发生滑移-弯曲拉裂时的弯曲段长度计算公式,分析了岩层厚度、地震力系数以及塑性参数对弯曲段长度的影响,并将该公式应用于某顺层岩质边坡工点,结果表明良好。(4)利用MIDAS GTS NX软件对顺层岩质边坡破坏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13组二维顺层岩质边坡数值模型关于岩层厚度、岩层倾角、软硬互层组合、粘聚力以及内摩擦角5个方面因素的破坏机理分析,结果得到顺层岩质边坡失稳表现为显着的岩层厚度、岩层倾角、软硬互层、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效应。(5)以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某挖方路段的顺层岩质边坡为例,结合边坡工程地质资料,计算该边坡横向失稳长度,继而对其稳定性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随后建立该边坡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对该边坡变形破坏全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理论计算结果、数值模拟结果与2007年该边坡开挖破坏时的实际现场调查数据相吻合。

张御阳[10](2019)在《陡缓结构面反倾层状岩质斜坡变形破坏演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现象广泛揭露于水利水电、矿山、道路等工程边坡中,对工程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其破裂面变形演化直接影响稳定性评价方法是否合理。现阶段研究可知,倾倒变形不仅受控于岩体自身特性(如层厚、软硬程度等),还受控于结构面控制的特殊坡体结构特征,而针对结构特征对变形演化的影响控制效应研究尚为不足。本文从众多反倾斜坡工程实例入手,基于地质形成演化概念模型,围绕倾倒变形结构面控制效应进行了较深入的系统性研究,运用室内试验分析裂隙对岩块特性的影响作用,利用底摩擦试验对比研究不同角度裂隙对破裂面形态控制效应,运用物理离心模型试验,辅以颗粒流数值试验验证,研究这类结构控制下的变形破坏特征、应变演化规律、裂隙贯通破坏规律及破裂面形成演化特征,揭示变形破坏演化全过程、演化过程中的裂纹扩展模式、力学机理和裂隙形成贯通后的变形破坏。据此,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58个大型工程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实例的统计分析,归纳变形破坏控制性因素,基于UDEC的均匀试验,对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由回归方程系数关系可知控制性因素影响大小依次为:岩层厚度(系数为4.9199),岩块弹模(系数为0.8677),岩层倾角(系数为0.2783),斜坡坡角(系数为0.1636)。(2)基于贡献率法对33个受结构控制的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体实例进行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可知,裂隙密度因子权重为0.269,对倾倒变形发育影响程度最高,其次为坡度(权重为0.162)、坡形(权重为0.161)及岩性(0.158),坡高及岩层倾角敏感度相对较低,规律显现出裂隙赋存对岩质斜坡倾倒变形存在显着影响作用;(3)通过对四个典型倾倒变形体裂隙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可知,反倾层状斜坡中赋存的陡、缓双裂隙结构面对倾倒变形破坏的发育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促进控制作用,并依据这类裂隙结构面发育特点建立反倾层状斜坡地质模型。(4)根据地质原型和倾倒岩体受拉弯折破坏特征研究,设计细观条件下含裂隙反倾层状斜坡岩石劈裂力学试验,成果表明:裂隙赋存下岩石的拉应力应变曲线从宏观上可划分为弱弹性段(OA段)、强塑性段(AB段)及强弹塑性段(BC段)三个阶段;裂隙角度对岩石弱弹性段应变及峰值应变具有显着影响;在陡裂隙倾角为80°时,其抗拉强度最小,而在陡裂隙固定时,岩石抗拉强度随着缓裂隙倾角增大而增大;缓裂隙角度变化影响岩石劈裂破坏方式,而陡裂隙角度变化则影响裂纹孕育模式;基于变分数阶微积分获得的岩石拉应力应变本构模型:①OA段可表示为σ/E(OA)=(αθ1)α1ε1-α1/Γ(2-α1);②AB段可表示为σ/E(OB)=σ/E(OA)+(αθ2)α2α1ε1-α2-ε1-α21/Γ(2-α2);③BC段可表示σ/E(OC)=σ/E(OB)+(αθ3)α3ε1-α3-ε1α32/Γ(2-α3)。(5)设计9组底摩擦试验,对比无裂隙、含一组陡裂隙和一陡一缓两组裂隙的三种类型试验,并研究不同裂隙角度对破裂面影响作用,试验揭示:陡倾裂隙倾角变化对岩质斜坡变形及主破裂面形态有明显规律性影响,陡倾裂隙倾角越大,发生倾倒破坏的初始部位逐渐变浅,破坏面积相对减小,破裂面从近直线型逐渐转变成近弧形;缓倾裂隙的赋存使陡倾裂隙顺尖端开裂增长,且相互沟通形成贯通破裂面过程更加快捷;主破裂面上覆层状岩体在倾倒变形时,会在其中部产生反向弯曲折断;通过定量分析,得出随着陡倾裂隙倾角增大,倾倒变形破坏幅度降低,而主破裂面无论是长度还是反映迹线复杂度的分维值亦随之降低。(6)通过进行反倾层状斜坡变形演化大型离心试验,成果可知:①由位移矢量场及土压力数据分析可知:斜坡整体变形宏观上表现出“反向弯折”的特点;②通过纵向全时程应变分析可知,深部岩体为反向弯折受力状态,较深处岩体由初期反向弯折状态逐渐转变为倾倒弯折受力状态,前缘由于压致拉裂作用发生向临空面的“鼓胀”;③通过对各加载阶段应变时程规律分析可知,斜坡坡顶浅表为倾倒受力状态,深部为反向弯折受力状态,各阶段应变率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斜坡中部除弧形过渡部位承受上下两侧压力而表现出两侧受拉特征外,均为倾倒受力状态;④综合裂纹扩展形态及整体变形破坏现象,并追索新生裂纹延伸方向描绘破裂面可知,整体变形破坏区内分为下侧近“弧形”主折断面和上侧多级次折断面。(7)基于物理模型试验揭示的规律及现象,通过含裂隙的反倾层状斜坡颗粒离散元数值试验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及力学机理进行论证分析,结合斜坡破裂面演化变形特征及受力特征,分析反倾层状斜坡破裂面演化全过程特征,与大型离心试验对比分析归纳了 8大类14种裂纹扩展表现形式。根据其力学成因归类了斜坡各部位破裂面形成演化的5种主要变形破坏模式,即压致拉裂型破裂面、缓倾角压剪型破裂面、压缩破坏型破裂面、拉张破坏型破裂面和弯折破坏型破裂面。基于破裂面形成后的倾倒变形演化的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陡缓裂隙结构控制的反倾层状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为“压剪-反弯-剪断-倾倒”。

二、岩坡稳定分析的计算机模拟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坡稳定分析的计算机模拟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作用下岩坡稳定性研究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理论分析法
        1.1.1 拟静力法
        1.1.2 拟动力法
    1.2 Newmark滑块位移法
    1.3 数值模拟法
    1.4 振动台模型试验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3 结论

(2)缓倾顺层红层软岩切坡失稳机制及预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层软岩力学性质
        1.2.2 缓倾边坡破坏模式及影响因素
        1.2.3 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1.2.4 坡体防控措施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缓倾红层边坡破坏模式及受控因素研究
    2.1 概述
    2.2 缓倾红层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2.3 缓倾红层边坡失稳主控因素
        2.3.1 内部主控因素
        2.3.2 外部主控因素
    2.4 缓倾红层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2.4.1 拉裂-滑移式
        2.4.2 压剪-滑移式
        2.4.3 拉裂-崩落式
        2.4.4 拉裂-倾倒式
    2.5 缓倾顺层边坡滑移范围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缓倾顺层红层软岩边坡切坡模型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工程概况
        3.2.1 工程背景
        3.2.2 研究区域状况
        3.2.3 地层岩性
        3.2.4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3.3 模型试验原理
        3.3.1 相似原理
        3.3.2 相似判据推导
    3.4 模型试验设计
        3.4.1 相似比设计
        3.4.2 相似材料设计
    3.5 模型试验测试方案及方法
        3.5.1 测试方案
        3.5.2 测试方法及设备
    3.6 含软弱泥岩夹层边坡切坡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6.1 坡体形态特征分析
        3.6.2 坡体变形规律分析
        3.6.3 坡体应力调整分析
    3.7 无软弱泥岩夹层边坡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7.1 坡体形态特征分析
        3.7.2 坡体变形规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缓倾顺层红层软岩边坡切坡数值模拟研究
    4.1 概述
    4.2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及计算方法
        4.2.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4.2.2 Interface层面模拟法
    4.3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4.3.1 基于Midas-GTS的 FLAC~(3D)边坡模型的建立
        4.3.2 岩体及接触面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4.3.3 切坡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案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层面倾角对切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4.4.2 岩层厚度对切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4.4.3 切坡坡比对切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缓倾顺层红层软岩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1 概述
    5.2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5.2.1 正交原理
        5.2.2 正交表格性质
    5.3 正交试验方案
        5.3.1 试验因素及水平确定
        5.3.2 正交表格设计
    5.4 正交设计结果分析
        5.4.1 极差分析
        5.4.2 方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缓倾顺层红层软岩边坡预控方法研究
    6.1 概述
    6.2 缓倾顺层红层软岩边坡常见防控方法
    6.3 让压型抗滑桩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6.4 让压型抗滑桩预控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6.4.1 模型及接触面建立
        6.4.2 普通抗滑桩防控性能分析
        6.4.3 让压型抗滑桩预控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分类
        1.2.2 因素筛选方法
        1.2.3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1.2.4 边坡快速评价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4.1 地层
        2.4.2 岩浆岩
    2.5 地质构造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区域稳定性及地震
    2.8 不良地质
第3章 边坡工程地质模型及破坏模式研究
    3.1 边坡分类
        3.1.1 边坡分类的目的和原则
        3.1.2 按工程地质性质分类
        3.1.3 按岩体结构分类
        3.1.4 按变形破坏模式分类
    3.2 边坡工程地质模型
        3.2.1 岩质边坡工程地质模型
        3.2.2 土质边坡工程地质模型
    3.3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3.3.1 岩质边坡破坏模式
        3.3.2 土质边坡破坏模式
    3.4 小结
第4章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因素筛选方法
        4.1.1 频度统计法
        4.1.2 数值分析法
        4.1.3 灰色关联分析法
    4.2 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2.1 内部因素
        4.2.2 外部因素
        4.2.3 岩质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4.3 土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3.1 内部因素
        4.3.2 外部因素
        4.3.3 数值模拟分析
        4.3.4 各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
    5.1 岩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
        5.1.1 岩体质量分级基本原理
        5.1.2 修正的TSMR评价体系
    5.2 土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及步骤
        5.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4 隶属函数的确定
        5.2.5 土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计算模型
    5.3 小结
第6章 乌尉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
    6.1 研究区域边坡概况
    6.2 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无人机摄影的危岩体调查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在地质灾害调查领域的应用
        1.2.2 危岩体的分类及变形失稳模式研究现状
        1.2.3 危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2 技术路线
2 基于无人机摄影的岩体三维重构技术
    2.1 引言
    2.2 计算机视觉基础知识
        2.2.1 基本坐标系
        2.2.2 对极几何
        2.2.3 基于SfM法的三维重构方法流程
    2.3 岩质边坡三维点云获取
        2.3.1 危岩调查环境特点
        2.3.2 危岩体三维点云模型规范化拍摄流程
    2.4 三维重构软件对比分析
        2.4.1 图像处理软件介绍
        2.4.2 拍摄过程
        2.4.3 生成密集点云及视觉效果对比
        2.4.4 点云体积密度对比
        2.4.5 点云准确性对比
        2.4.6 对比总结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三维点云模型的危岩体几何信息解译
    3.1 引言
    3.2 危岩体调查内容
    3.3 试验场地概况
        3.3.1 地形地貌
        3.3.2 地层岩性
        3.3.3 水文条件
    3.4 试验点云的获取
        3.4.1 现场踏勘及航线规划
        3.4.2 图像处理
    3.5 点云预处理
        3.5.1 点云去噪及重新采样
        3.5.2 坐标转换
        3.5.3 划分ROI区域
    3.6 危岩体几何尺寸提取
        3.6.1 尺寸量测
        3.6.2 精度评定
    3.7 危岩体结构面产状提取
        3.7.1 结构面的产状要素
        3.7.2 基于点云的结构面产状计算原理
        3.7.3 结构面提取方法
        3.7.4 精度验证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三维点云模型的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4.1 引言
    4.2 基于赤平投影的危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4.2.1 结构面的空间组合与稳定性的关系
        4.2.2 老鹰山南宕边坡WY1危岩体赤平投影分析
    4.3 基于力学计算的危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4.3.1 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4.3.2 老鹰山南宕边坡WY1危岩体力学计算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某景区电梯竖井工程危岩体调查应用
    5.1 引言
    5.2 工程概况
    5.3 研究区域点云数据获取
    5.4 研究区域危岩体几何信息解译
    5.5 危岩体稳定性计算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5)江西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江西昌奉高速公路地质特征
    2.1 工程概况及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水文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2.2.7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2.3 高边坡工程地质特征及分类
        2.3.1 昌奉高速公路沿线岩质高边坡概况
        2.3.2 高边坡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昌奉高速公路高边坡稳定性的分析
    3.1 岩质边坡滑动简化模型
    3.2 公式推导
    3.3 典型工点计算
    3.4 分析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昌奉高速公路边坡防护技术现场处治研究
    4.1 SNS网主动防护+喷混植生防护岩质边坡研究
        4.1.1 概况
        4.1.2 防护设计
        4.1.3 结果分析
    4.2 拱形骨架+植生袋防护岩质边坡研究
        4.2.1 概况
        4.2.2 防护设计
        4.2.3 结果分析
    4.3 锚杆框架梁+植生袋防护岩质边坡研究
        4.3.1 概况
        4.3.2 防护设计
        4.3.3 结果分析
    4.4 抗滑桩防护岩质边坡滑坡研究
        4.4.1 概况
        4.4.2 防护设计
        4.4.3 结果分析
    4.5 全坡面防护技术试验观测
    4.6 抗滑桩优化设计后的效益分析
    4.7 高边坡稳定性处治中的排水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含单一弱面锚固岩质边坡动力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含单一弱面岩质边坡动力破坏模式
        1.2.2 含单一弱面岩质边坡动力影响因素
        1.2.3 含单一弱面岩质边坡动力分析方法
        1.2.4 锚固岩质边坡动力响应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2 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影响因素及破坏模式研究
    2.1 影响边坡动力稳定性的内因
        2.1.1 边坡地形地貌
        2.1.2 边坡地质构造
        2.1.3 边坡岩土体性质
    2.2 影响边坡动力稳定性的外因
        2.2.1 水的影响
        2.2.2 地震波性质的影响
        2.2.3 风化作用的影响
        2.2.4 坡面植被的影响
        2.2.5 工程活动的影响
    2.3 岩质边坡动力破坏模式
    2.4 常见支护结构抗震性能调查
        2.4.1 重力式挡墙
        2.4.2 抗滑桩
        2.4.3 防护网及喷射混凝土
        2.4.4 锚杆及锚索
        2.4.5 锚杆(索)加固体系失效模式
    2.5 含单一弱面岩质边坡概化模型及支护设计
        2.5.1 原型边坡工程概况
        2.5.2 边坡概化模型
        2.5.3 预应力锚索支护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含单一弱面锚固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
    3.1 FLAC3D基本原理
        3.1.1 FLAC3D边坡失稳判断方法
        3.1.2 Mohr-Coulomb屈服准则
    3.2 基于FLAC3D数值分析模型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本构模型和材料参数
        3.2.3 边界条件及监测点布置
        3.2.4 地震波的选取
        3.2.5 阻尼形式
        3.2.6 分析方案
    3.3 锚固前后边坡动力响应对比分析
        3.3.1 位移对比
        3.3.2 剪应变增量对比
        3.3.3 加速度对比
    3.4 地震动参数影响分析
        3.4.1 加速度峰值
        3.4.2 频率
        3.4.3 持时
        3.4.4 地震波波形
    3.5 锚固参数影响分析
        3.5.1 锚固段长度
        3.5.2 锚固间距
        3.5.3 锚固倾角
    3.6 锚索轴力动力响应分析
        3.6.1 加速度峰值的影响
        3.6.2 频率的影响
        3.6.3 地震波波形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简谐激励下锚固岩质边坡受力分析
    4.1 地震力的传递
        4.1.1 整体分析
        4.1.2 锚杆与岩体间地震力的传递
    4.2 计算模型建立与求解
        4.2.1 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
        4.2.2 计算模型简化假设
        4.2.3 动力分析模型及运动平衡方程
        4.2.4 运动方程求解
    4.3 运动方程求解
        4.3.1 水平简谐振动下运动方程求解
        4.3.2 竖直简谐振动下运动方程求解
        4.3.3 水平和竖直简谐振动下运动方程求解
        4.3.4 地震作用下运动方程求解
        4.3.5 激振力的选取
        4.3.6 参数取值
        4.3.7 算例分析
    4.4 地震动参数影响分析
        4.4.1 加速度峰值
        4.4.2 频率
        4.4.3 地震波波形
    4.5 锚固参数影响分析
        4.5.1 锚固间距
        4.5.2 锚固段长度
        4.5.3 锚固倾角
    4.6 对比分析与优化意见
        4.6.1 对比分析
        4.6.2 优化意见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各向异性Cosserat连续体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岩土体各向异性问题的研究进展
    1.3 岩土体应变局部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1.3.1 试验研究
        1.3.2 理论与数值研究
    1.4 耦合各向异性与应变软化的有限元数值方法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各向异性Cosserat连续体弹塑性本构模型理论推导及数值模拟
    2.1 理论背景
        2.1.1 Cosserat连续体理论
        2.1.2 微结构张量联合应力不变量强度各向异性理论方法
    2.2 Cosserat连续体下强度各向异性D-P本构理论推导及数值实现方法
        2.2.1 耦合强度各向异性与应变软化的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
        2.2.2 率本构方程积分的返回映射算法
        2.2.3 一致性弹塑性切线模量矩阵
        2.2.4 有限元数值实现方法
    2.3 程序开发有效性的试验验证
    2.4 算例分析-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压缩模型
        2.4.1 应变软化程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2.4.2 强度各向异性对承载力的影响
        2.4.3 考虑强度各向异性下固结方向对承载力的影响
        2.4.4 Cosserat连续体模型与经典连续体模型的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耦合强度各向异性与应变软化的土坡稳定有限元分析
    3.0 引言
    3.1 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强度各向异性方法对比
    3.2 适用于边坡稳定分析的强度各向异性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
    3.3 有限元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3.3.1 容重增加方法实现简述
        3.3.2 容重增加方法可靠性验证
    3.4 应变软化与强度各向异性对土坡稳定性的影响
        3.4.1 各向异性程度对土坡稳定性的影响
        3.4.2 应变软化程度对土坡稳定性的影响
        3.4.3 强度各向异性与应变软化耦合效果分析
    3.5 Cosserat连续体模型与经典模型在土坡稳定分析中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各向异性Cosserat连续体模型在层状岩体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Cosserat连续体理论下的弹性各向异性本构模型
    4.3 模拟岩样的单轴压缩试验
        4.3.1 引入弹性各向异性后的有效性验证
        4.3.2 模拟层理岩样的单轴压缩试验
    4.4 顺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分析
        4.4.1 岩层倾角对稳定性的影响
        4.4.2 强度各向异性程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4.4.3 应变软化程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4.4.4 各向同性简化替代的可行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各向异性Cosserat连续体模型在岩土工程问题中的进一步应用
    5.1 引言
    5.2 挡土墙被动土压力问题分析
    5.3 地基极限承载力问题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公式推导中采用Matlab辅助计算的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8)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1 理论分析法
        1.2.2 综合评价法
    1.3 突变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2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
    2.1 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2.1.1 岩体内在因素分析
        2.1.2 岩体外在因素分析
    2.2 岩质边坡失稳机理
    2.3 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分析
        2.3.1 岩质边坡稳定理论计算
        2.3.2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2.3.3 正交试验参数选取
        2.3.4 岩质边坡特征参数分析
第三章 突变理论基本原理及类型分析
    3.1 折迭型
    3.2 尖点型
    3.3 燕尾型
    3.4 蝴蝶型
    3.5 双曲脐型
    3.6 椭圆脐型
    3.7 抛物脐型
第四章 工程实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利用尖点突变法对边坡稳定性分析
        4.2.1 建立力学模型
        4.2.2 尖点突变分析
        4.2.3 边坡稳定性计算指标的正交试验分析
        4.2.4 边坡稳定性计算
    4.3 利用极限平衡法对边坡稳定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9)顺层岩质边坡滑移-拉裂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移-拉裂型顺层岩质边坡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1.2.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2.1 概述
    2.2 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2.2.1 基于几何形态的分类
        2.2.2 基于破坏力学机制的分类
    2.3 顺层岩质边坡滑移-拉裂破坏的主要特征
        2.3.1 顺层岩质边坡滑移-拉裂破坏的应力特征
        2.3.2 顺层岩质边坡滑移-拉裂破坏的地质特征
        2.3.3 岩坡应力分布的影响因素
    2.4 顺层岩质边坡滑移-拉裂破坏演化过程
    2.5 滑移-拉裂型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2.5.1 边坡岩性
        2.5.2 地形地貌
        2.5.3 结构面特征
        2.5.4 水的作用
        2.5.5 地震力作用
        2.5.6 人工开挖等工程活动
    2.6 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流程
第三章 滑移-拉裂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3.1 概述
    3.2 开挖坡角大于岩层倾角的岩坡稳定性分析
        3.2.1 基本假定
        3.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3.2.3 岩层失稳横向长度计算
        3.2.4 横向失稳长度影响因素分析
    3.3 开挖坡角小于或等于岩层倾角的岩坡稳定性分析
        3.3.1 基本假定
        3.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3.3.3 顺层岩质边坡破坏力学模型推导
        3.3.4 顺层岩质边坡破坏力学模型求解
        3.3.5 挠度段长度α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移-拉裂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数值分析
    4.1 概述
    4.2 MIDAS GTS NX简介
    4.3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4 计算模型结果分析
        4.4.1 岩层厚度对顺层岩质边坡破坏影响效应分析
        4.4.2 岩层倾角对顺层岩质边坡破坏影响效应分析
        4.4.3 软硬互层对顺层岩质边坡破坏影响效应分析
        4.4.4 岩性参数对顺层岩质边坡破坏影响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
    5.1 概述
    5.2 工程概况
        5.2.1 项目概况
        5.2.2 工程地质条件
    5.3 边坡破坏情况及破坏机理
        5.3.1 破坏情况
        5.3.2 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
        5.3.3 横向失稳长度计算
    5.4 数值模拟验证
        5.4.1 模型建立
        5.4.2 计算模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陡缓结构面反倾层状岩质斜坡变形破坏演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反倾层状斜坡变形破坏及演化机理研究
        1.2.2 裂隙岩石力学特性研究
        1.2.3 裂隙岩质斜坡结构面效应研究
        1.2.4 岩质边坡离心试验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含陡缓裂隙的反倾层状斜坡地质模型研究
    2.1 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地质环境发育特征
        2.1.1 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体空间分布特征
        2.1.2 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体地质环境特征
    2.2 基于均匀试验的反倾层状斜坡变形宏观控制因素分析
        2.2.1 均匀试验设计方案
        2.2.2 反倾层状斜坡变形宏观控制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2.3 基于贡献率法的倾倒变形体发育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
        2.3.1 基于贡献率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
        2.3.2 因子敏感性分析
        2.3.3 多因子敏感性分析
    2.4 反倾层状斜坡控制性岩体结构特征
        2.4.1 受结构控制的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体典型实例
        2.4.2 反倾岩质斜坡倾倒变形体结构发育特点
        2.4.3 反倾岩质斜坡倾倒变形破坏类型
    2.5 反倾层状斜坡地质结构概化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裂隙反倾层状斜坡岩石细观力学试验研究
    3.1 含裂隙岩石劈裂力学试验设计
    3.2 含裂隙岩石劈裂力学试验结果
    3.3 裂隙岩石拉力学特性
        3.3.1 裂隙岩石变形特性
        3.3.2 裂隙岩石强度特性
        3.3.3 裂隙岩石破坏特性
    3.4 裂隙岩石受拉本构模型研究
        3.4.1 变分数阶微积分
        3.4.2 裂隙岩石受拉本构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结构面影响效应研究
    4.1 底摩擦试验方案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装置及材料
        4.1.3 模型制作及图像采集
    4.2 试验结果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4.2.1 无裂隙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
        4.2.2 含单裂隙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
        4.2.3 含陡缓两组裂隙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
    4.3 试验结果定量分析
        4.3.1 后缘初始拉裂位置与裂隙倾角关系
        4.3.2 岩质斜坡主破坏面长度与裂隙倾角关系分析
        4.3.3 岩质斜坡主破坏面分维值与裂隙倾角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反倾层状斜坡破裂面演化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5.1 岩石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5.1.1 岩石离心试验基本原理
        5.1.2 相似理论推导
    5.2 试验原型概化设计
        5.2.1 试验仪器及技术参数
        5.2.2 试验模型设计
        5.2.3 试验材料选取
        5.2.4 传感器布置及技术参数
        5.2.5 试验加载方案
        5.2.6 模型制作流程及试验过程
    5.3 斜坡宏观变形破坏分析
        5.3.1 试验典型变形破坏现象
        5.3.2 位移场分析
        5.3.3 坡体压力分析
    5.4 斜坡细观裂纹破坏的应变分析
        5.4.1 试验全过程应变分析
        5.4.2 各加载阶段应变时程分析
    5.5 新生裂纹扩展类型分析
    5.6 破裂面形态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反倾岩质斜坡破裂面演化机理研究
    6.1 建立论证物理模型试验的PFC模型
        6.1.1 模型材料参数
        6.1.2 结构面参数设置
    6.2 反倾岩质斜坡破裂面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6.2.1 演化初期特征
        6.2.2 演化中期特征
        6.2.3 演化后期特征
    6.3 反倾层状斜坡裂纹扩展类型分析
    6.4 反倾层状斜坡破裂面成因类型分析
    6.5 反倾层状斜坡倾倒变形失稳破坏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岩坡稳定分析的计算机模拟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作用下岩坡稳定性研究现状与发展[J]. 严敏嘉,张佳敏,谭思蓉,阎要锋,李思婷,周颖.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2(01)
  • [2]缓倾顺层红层软岩切坡失稳机制及预控措施研究[D]. 杨皓然.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D]. 冉小青.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4]基于无人机摄影的危岩体调查技术及应用研究[D]. 张恺.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3)
  • [5]江西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D]. 郑琪. 南昌大学, 2019(01)
  • [6]含单一弱面锚固岩质边坡动力反应分析[D]. 陈琪睿. 重庆大学, 2019(01)
  • [7]各向异性Cosserat连续体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应用[D]. 韦文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8]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D]. 韩冰. 河北地质大学, 2018(09)
  • [9]顺层岩质边坡滑移-拉裂破坏机理研究[D]. 章涛.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10]陡缓结构面反倾层状岩质斜坡变形破坏演化机制研究[D]. 张御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机模拟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