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佛经章节与“多心经”称谓考证

《西游记》佛经章节与“多心经”称谓考证

一、《西游记》佛经篇目及“多心经”称谓考辨(论文文献综述)

杨靖[1](2021)在《耶稣并非空中无色——李提摩太节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动机之考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引言李提摩太是19世纪英国浸礼会传教士,1870年来华,随后开展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在华期间,他不仅大量译介西学,还致力研究中国大乘佛教典籍并有多部译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就是其中的代表。然而,对于玄奘本的这短短260字经文,李氏在其英译本中居然删减了52个字,当前学界只有王鹏做了相关原因的探讨,王鹏指出:……李提摩太在看到《心经》中"是故空中无色……亦无老死尽"这一句复杂而饱含哲思的佛教经句时,

安汝杰[2](2020)在《《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论》文中提出《西游记》的空观亦具有审美意义。西天取经本质上就是取经者通过禅修的本真体验而获得身心的解脱。修行就是从虚妄中发现真心、自性,若能悟此真心,依之而修,即可当体即空、即幻悟真,其次第是因见道而修道,因修道而证道。《西游记》中的取经者因十四余年的苦修而成正果,表明禅修就是于瞬间的顿悟契入空境,彻见真性当下即是、不假言说的本来面目。但顿悟不废渐修,禅修本身也是空性渐显的过程,而顿悟是空义显现的契机,其中内蕴着美的意象、意境的形成。论文以般若类与中国禅宗经典《坛经》的观空法门为中心,从“空”义的历史流变进行寻绎,以《西游记》中“空”的语义解析为基础,得出“空”“有”圆融是《西游记》的空观的本质的结论。《西游记》遵循的是“空”“有”不住、“空”“有”圆融的中道审美观,具体到审美实践即修行上就是“无住”的工夫,成就的是“无相”的审美境界,并通过顿悟瞬间之美的生成与“无念”本体相通约。“心”在取经僧徒的禅修实践中占据关键位置。“空”由心“悟”,“空”是禅修者于自心、本性上悟得的意境,“自心”、“本性”就是“心性修持”的具体内涵,《西游记》的“心性”指的是禅宗“识心见性”的修行总纲。修行在《西游记》中就是禅宗心性思想由理论到实践的感性显现,这种显现本身由于修行者本真生命的参与而是“空”的审美体验及“相”的审美意象的生成过程。空、有在取经僧徒的心性实践中是平等的,禅诗作为空有圆融之相在《西游记》中形成“幻有”之诗境,“境”由“心”生,诗境是修禅者当下之“念”妄动的产物,是需要否定的心之对境,否定“幻有”,以肯定真空、妙有。“幻有”指的是《西游记》中禅诗意境的当下生成。“当下即住”的“诗境”也念念不住,“诗境”幻有,“诗境”与“空”发生关联的关键在于其与禅者“念”的时间性体验密切相关。承载禅诗和佛经的语言文字也是性空的。《西游记》中文字性空的审美意境的内容是“无字真经”与“有字真经”的空有圆融。既以“无字真经”明“性空”之理,又不碍依此理修行以契入“妙有”而悟“自性”的审美意境。进一步言之,取经僧徒与如来佛祖之间的“有字”、“无字”之争是空有圆融的审美观在经卷文本上的显现,而“美”就在这非言非默的有无之间。

杨靖[3](2019)在《“耶” “佛”的接榫与错位 ——李提摩太中国大乘佛教文本英译研究》文中认为李提摩太是19世纪英国浸礼会传教士,1870年来华,随后开展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在华期间,他不仅大量译介西学,还参与戊戌变法,与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均有过接触,对中国政局影响颇大。正因如此,当前学界对李提摩太的关注多是其政坛身份,或是对其汉译西学作系统研究。然而,在华的这45年中,李提摩太大部分时间还致力于研究中国大乘佛教文本并有多部译着,有的译本还成为其同时代首个最完整译本。可是,相较于他在政坛与西学研究方面的热度,学界对他汉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却几乎没有。本研究以大量淹埋于历史的一手资料为基础,对李提摩太在东学西渐中的翻译活动作系统全面的探索与考察。本研究以李提摩太的基督教与佛教思想为主线,并将主线贯穿于他的翻译思想、翻译选材、翻译实践与翻译行为的历史影响中,主要提出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身为基督教传教士的李提摩太何以对中国大乘佛教文本感兴趣,这反映了他的何种宗教理念?第二,浩如烟海的中国大乘文本中,李提摩太的翻译选材动机是什么?第三,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李提摩太的翻译观是什么,是如何在译本中体现的?第四,从整个晚清来看,李提摩太的大乘佛教文本英译活动有何历史范式?最后,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的解决,本研究尝试勾勒翻译研究的历史面向,指出翻译史研究的可行路径。本研究的发现如下:受自由神学与社会福音神学影响,李提摩太试图在人间建立一个“没有病痛只有和谐”的上帝国。在他看来,唯有世界各宗教联手融合才能真正消除差异,达到世界和平,而在这些宗教中他选中了大乘佛教作为最先联手的对象,因为他从大乘的“他救”思想中看到了基督教里“跟随上帝”的理念,认为“耶”与“佛”本就一家亲,都是上帝的子民。因此,为将这些宗教思想诉说于众,他英译了《大乘起信论》、《法华三经》、《金刚经》、《心经》与《西游记》等大乘色彩十分浓厚的作品。在他的阐释下,《大乘起信论》成了马鸣菩萨受到耶稣门徒多马之影响所作;《法华三经》则蕴含了基督教里满满的正义,它是耶稣与上帝对人类的爱、宽容与怜悯;他从《金刚经》里读出了“耶稣将接替佛陀作为救世主”的预言,从《心经》的“色”与“空”看到了耶稣的神人二性,就连《西游记》里的佛教理念也被解释成中国最早的基督教景教,且作者也成了具有保罗性质的丘处机。在这种耶佛融合思想的指导下,李提摩太把“真如”译成了“God”(上帝),“三宝”中的“佛、法、僧”也与“Trinity”(三位一体)相对接,“如来”英译成了“Jesus”(耶稣),“十八层地狱”、“劝持”与“塔庙”等概念也都被融入基督教。此外,佛教的“观音”与基督教的“耶稣”形象在译本中都出现不同层次的对接。因此,“耶”“佛”在接榫过程中出现了错位,佛教几乎被基督教取而代之,而以基督教为本位的译本中没有了异己的声音,李氏所期待的“和谐上帝国”终于实现。李提摩太与同时代的其他来华传教士不同,他在思想上并未将佛教视为敌人,而是潜心研究,虽然他不接受“唯上帝拯救”论,可是受“唯耶稣拯救”神学思想的左右,他在翻译实践中还是置换了佛教里的大部分元素,在试图联系两宗教的同时模糊了它们之间的界限。因此,他的译本虽然在宽容的宗教思想下呈现出新面貌,可佛教元素大量消失,同时基督教也开始变得不纯正,带有佛教的影子。他的这种宗教文化融合进而错位的行为最终是通过翻译来体现的,而他的翻译行为在整个晚清的较直译的佛教文本环境下与其余佛教研究的译者们拉开了距离,在晚清佛教复兴的浪潮中难免孤芳自赏,可依旧为东西宗教文化交流翻开了新的篇章。本研究最后还认为,李提摩太的所有翻译行为都是围绕其建立“上帝国”的梦想展开,这是他对和平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在晚清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因此离开了历史语境,他的渴望就难以被理解,翻译活动也就无法得到全面且客观的解释。这表明,翻译研究若能从历史脉络出发,从史料中去构建译者与其所处时代的联系,研究结果则会更加细腻与透明,进而提升整个翻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这不失为翻译研究的新路径。

陈彤[4](2015)在《《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从现有的关于《西游记》研究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西游记》与佛教"般若"理论以及其它佛教理论的关系,希望能为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徐薇[5](2014)在《明代四大奇书与宗教》文中指出明代宗教发展呈现世俗化的特点,宗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和普及。四大奇书代表了明代小说的最高成就,从这四部作品入手,研究它们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明代小说、明代文学乃至明代市民文化的内核。明代四大奇书都不是宗教小说,但又都写了宗教:《三国演义》中有太平道、五斗米道,有于吉、左慈显法术,有普静和尚说因果,主要人物诸葛亮经常身披道袍,仗剑做法,俨然道士模样;《西游记》以佛教史上的真事玄奘西行取经为基本的叙事线索,以道教炼丹术语来组合每一回的回目,其中的佛道斗法又与历史上明世宗的兴道排佛暗合;《水浒传》以道教仪式“罗天大醮”始,以“罗天大醮”终,又以道教的“九天玄女”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其中,此外,水浒的一百零八将中也有道士、和尚;《金瓶梅》有浓重的因果报应色彩,道教的吴神仙,佛教的普净禅师一则预言人物命运,一则点化度脱主角西门庆的后嗣,出场不多却是关键人物。因为以上这些内容,有很多学者试图用宗教原理来解读这几部作品,却往往有缘木求鱼、生拉硬扯之嫌。笔者认为,四大奇书属通俗文学,其面向的读者群多为市民大众,他们并无高深的宗教修养,对宗教原理也没有多少兴趣,基于这个原因,小说的作者不大可能在作品中认真严肃地宣扬佛道教义。之所以在这四部小说中出现如此之多的宗教书写,原因有:一、宗教生活是大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反映生活,那么小说中出现宗教人物、宗教活动等宗教相关活动也是自然而然的了;二、小说作者用宗教来结构小说框架,延续小说情节;三、小说作者通过一些宗教相关的人物、情节描写,来制造神秘色彩,增加趣味性,从而迎合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宗教是以符合大众审美趣味以及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四大奇书”的,它是经过小说“改造”的宗教,这种“改造”的宗教又促进了大众对宗教更好的吸收,甚至形成新的宗教信仰。可以说,“四大奇书”是市民的狂欢化,使宗教“脱冕”,又使新神“加冕”。从这个视角解读来明代四大奇书与宗教,发掘的不是小说中的宗教的意蕴,而是市民文化、大众文化的趣味和流行趋势。全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总论文化视野下的明代宗教与小说中的宗教书写,共分三节,第一节从宗教的定义、宗教的种类、各种宗教的发展状况来概括明代社会宗教发展状况。第二节概述了从先秦两汉、六朝、隋唐、宋元以至明清,历代小说发展过程中所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第三节以佛道之争为例,分析、阐释了明代小说宗教书写的文化意义与审美意义,首先描述了明代小说中宗教之争的整体风貌,接着分析了明代小说中佛道之争的文化价值及其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第二章探讨了《三国演义》与宗教的关系,分三节。第一节总括《三国演义》所包含的复杂的宗教观念:以儒家为主,佛道均有体现,同时还有民间信仰的植入。第二节分析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神化过程:从三国、南北朝时的武将身份,到唐代、宋代、元代配享姜子牙、单独封“王”,再到明、清的帝君。第三节重点分析道教人物于吉形象塑造的意义以及这一人物身上“太平道”的色彩。第三章探讨了《西游记》与宗教的关系,分三节。第一节总结了取经故事的发展历程:取经故事是以“玄奘西行”的历史事实为蓝本的,在最早记录这一事件的《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僧人玄奘,但随着大众文化的介入,取经故事的主角逐渐从真实人物玄奘转变为虚构人物孙悟空。第二节写《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与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反映了明代宗教发展的大体趋势,而佛道之争则反映了明世宗兴道灭佛的历史事实,作者写佛道之争主要是看中争斗情节所带来的趣味性。第三节以取经四众及重要人物观音为例,分析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宗教因素。第四章探讨了《水浒传》与宗教的关系,分四节。第一节概述《水浒传》中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信仰的表现。第二节写《水浒传》作者的宗教态度:对佛、道都是有褒有贬,以“利用”为主。第三节写《水浒传》中的九天玄女具有“教母”的意义,罗天大醮实则结构了全篇。第四节写鲁智深和公孙胜虽然是宗教人物,但都不具有宗教意蕴,鲁智深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是增添喜剧意味,公孙胜的出现受到其它神魔故事的影响,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第五章探讨了《金瓶梅》与宗教的关系,分四节,分别论述了《金瓶梅》与佛教、道教、民间宗教之间的关系。《金瓶梅》中的吴神仙、普静禅师推动了故事情节,佛教的因果报应结束了全篇。《金瓶梅》中的宗教活动的描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宗教状况的文学反映,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情况提供了可能,但作者对宗教的描写是世俗化的,理解是简单的、肤浅的。

张楠[6](2013)在《从佛教哲学角度看《西游记》的“真实”与“虚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佛教哲学中“真实”与“虚妄”这相对立二者的特定内涵出发,对《西游记》作整体观照和具体分析,以探究作品的深层意义,力图为文本的阐释提供新的可能。本文总体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引言、正文、结论。绪论部分:分为三个方面,即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方法。正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章“‘西游记’与佛教哲学中的‘真实’”,旨从佛教哲学中“真实”的特定内涵对《西游记》作分析品读,立足于“真”就是“善”,也就是“净”这一佛教哲学中心观念,重点分析西游故事中体现之“慈悲”、“善”、“净”的宗教思想,从而更深刻地解读文本的宗教哲学内涵。第二章“‘西游记’与佛教哲学中的‘虚妄’”,将《西游记》中出现的染污、妄念、烦恼、过失等虚妄幻想作为研究对象,从外道、伪善、七情、财、色、三尸这六个方面作具体解析,重点分析这六种虚妄的实相,深入体会《西游记》所展现的“假”、“恶”、“虚妄”之世界。结语:通过对《西游记》中体现出的“真实”与“虚妄”之哲学内涵进行分析,可见《西游记》与佛教哲学的联系非常紧密,艺术构思严谨而寓意深刻。

鲁小俊[7](2011)在《《西游记》的宗教“误读”与解构性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游记》是否为"辅教"之书,乃学术史的一桩公案。这一公案形成的文本原因,在于《西游记》具有似佛非佛、似道非道的表象,论争各方皆能从中找到"立"和"破"的依据。《西游记》驳杂的宗教表象是对宗教经典、人物和故事的"误读",小说也由此具备了解构主义特征。表现之一是"新的文本的产生",之二是宗教意义的消解。故而,无论视《西游记》为佛教书,还是道教书,任何试图将其定于一尊的努力,皆与《西游记》的解构性质迥不相侔。

陈丽媛[8](2010)在《论胡应麟的通俗小说研究》文中认为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小说理论研究侧重于文言小说方面,但其对于通俗白话小说亦相当重视,尤其对于《水浒传》的研究,涉及作者、成书、版本、人物塑造、语言艺术等诸多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胡氏对于其他通俗小说亦耳熟能详。胡应麟的通俗小说研究在古代小说研究史中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阮廷明德(NGUYEN DINH MINH DUC)[9](2009)在《《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着”之一,因其雅俗共赏的性质,不仅在中国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至今《西游记》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佛教传到中国后,在流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大,并与中国的儒道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成分。在文学方面,佛教的影响也很深。本文拟就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佛教影响,做较为深入的探讨。“西游”故事是因玄奘远赴印度求取佛经的历史事件而起,但在其流传过程中,却经历了一个渐渐远离历史事实的趋势,在发展中也采纳了不少不同时代其他文化、其他宗教的思想,并加上小说家自己的理解和见识。因此可以说,“西游”故事的发展过程始终与佛教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尽管如此,佛教对小说的影响仍是不可忽视的主流。《西游记》自问世起,即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出现了大量的评点及研究文字。其中有关《西游记》与佛教关系的论文,也有数十篇之多。但因为笔者自己是一名僧人,修行十多年,对佛教教义的了解与把握,可能比世俗研究者更为深入,角度亦有所不同。因此想就此旧题目,谈出一点个人的新见解,或许能给《西游记》的研究增添一点新的信息。本论文对《西游记》与佛教思想研究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西游记》与般若教义的关系。即对佛教般若教义进行阐释,并讨论小说中所含的般若思想。第二、《西游记》与法相唯识宗的关系。即对佛教唯识宗做出介绍,并尝试从这个角度解读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第三、《西游记》与修行“戒定慧”的关系。即阐释“戒定慧”在佛教修行中的意义,并尝试从这个角度分析取经团中的人物关系。第四、《西游记》与《法华经》的关系。即从小说中的观音菩萨形象入手,阐释法华宗的内蕴;同时涉及佛教教义中的“平等性”问题。

刘彦彦[10](2008)在《论《西游记》的“大话”》文中提出对古典文学的阐释,历代都带有鲜明的当下性和时代性,具有时代性的阐释不仅能开拓和探索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而且能使作品在现代性的诠释中获得生命力而得以承传和延伸,并且激发新的创作灵感。文章运用叙述学、宗教学以及历史和逻辑的研究方法,从多重视角论述了《西游记》所包含的两种价值取向,一方面努力建构庄严的意义体系,另一方面这种价值取向又被解构和嘲弄,神圣的被颠覆弥漫地存在于原文本之中。在这二律背反的价值取向的缝隙间便有了巨大的可写空间。《大话西游》利用这些质素成就了新的经典,而一时出现了所谓的"大话文化"。

二、《西游记》佛经篇目及“多心经”称谓考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游记》佛经篇目及“多心经”称谓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1)耶稣并非空中无色——李提摩太节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动机之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对经文五十二字的删减
三、删减经文的动机
    (一)“Manifested”与耶稣
    (二)“Eternal”与上帝
    (三)耶稣神人二性与删经动机
四、结语

(2)《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晚明小说审美阅读的兴起
        (二)中国小说所受佛学之影响
        (三)佛教为《西游记》提供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
        (四) 《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西游记》与《心经》之关系研究
        (二) 《西游记》的佛学主题研究
        (三) “空”的审美范畴研究
        (四)现有研究反思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西游记》中“空”的审美内涵
    第一节 审美范畴“空”的形成逻辑
        一、老庄之“道”的美学范畴
        二、玄学之“无”的美学本体
        三、禅宗空观的审美建构
    第二节 《西游记》的空观
        一、 “空”的语义解析
        二、空有圆融:《西游记》的空观
        三、悟“空”的禅修体验
    第三节 “空”的审美原理
        一、 “自性含万法”的“无念”本体
        二、 “万法自在无碍”的“无住”工夫
        三、 “万法尽通般若”的“无相”境界
第二章 《西游记》中的相:禅修以悟“空”
    第一节 《西游记》中“识心见性”的禅宗思想考释
        一、 “即心即佛”的文本依据
        二、 “顿悟成佛”的学理基础
        三、“无念”的禅修法门
    第二节 禅宗从“本性论”到“泛性论”的心性思想
        一、空有相即:慧能南禅的“识心见性”
        二、以有摄空:菏泽宗的“空寂之知”与石头宗的“灵源皎洁”
        三、空有不住: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与“无情有性”
    第三节 《西游记》中“相”的审美意象
        一、任心为修:“相”的生成契机
        二、心之虚空:“相”的禅修指向
        三、顿悟瞬间:“相”的审美生成
第三章 《西游记》中的禅诗:即幻悟真的瞬间美
    第一节 诗境“幻有”的时间之相
        一、 “即幻悟真”的文本基础
        二、悟在瞬间的时间之“相”
        (一)“相”为幻有:时间之“相”的哲学内涵
        (二)时间之“相”的文学表现
        三、即幻悟真:《西游记》中的“诗境”
    第二节 时间之“空”:诗禅一体的哲学显现
        一、时间之“空”
        二、藉诗悟禅
        三、藉禅言诗
        四、诗禅一体
    第三节 意象生成:禅诗“美在瞬间”的本真体悟
        一、时空之“点”
        二、禅诗的瞬间性体悟
        三、念念相续的生灭瞬间
        四、瞬间:禅诗意象在时间中的生成
第四章 “无字真经”之妙:文字性空的审美意境
    第一节 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思想根基
        一、 “立象尽意”的言说传统
        二、禅宗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言意观的转变
        三、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佛经依据
    第二节 从意境的哲学基础看其美学内涵
        一、 “境生于象外”:意境的道家哲学基础
        二、 “象外”的佛学基础
        三、象外之象:意境的美学内涵
    第三节 以“文”悟空的审美意境
        一、无字真经:“不立文字”的言意观
        二、本性显现的“无言之美”
        三、有字真经:“真空妙有”的审美意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3)“耶” “佛”的接榫与错位 ——李提摩太中国大乘佛教文本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学界对李提摩太英译活动的介绍与研究
        1.2.2 学界对李提摩太英译大乘经的研究
        1.2.3 与李提摩太英译《西游记》相关的研究
    1.3 研究问题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研究需要特别说明的史料
第二章 李提摩太的“耶”“佛”思想及其互融
    2.1 李氏翻译思想的基础:基督教神学思想
        2.1.1 “自由神学”思想
        2.1.2 “社会福音神学”思想
        2.1.3 对“上帝国”的诠释
    2.2 李氏对佛教的诠释与研究
        2.2.1 承认非基督宗教的价值
        2.2.2 李提摩太对佛教文本的青睐
    2.3 李氏耶佛思想的融合
        2.3.1 对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理解
        2.3.2 耶佛两教的“三位一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李提摩太“耶”“佛”思想下的翻译选材
    3.1 《大乘起信论》——一部阐释基督教的书
        3.1.1 马鸣菩萨的基督教情怀
        3.1.2 对《大乘起信论》的基督教式解读
    3.2 《法华三经》——《约翰福音》的另一种表述
        3.2.1 底本及其中所蕴含李氏的宗教抱负
        3.2.2 从《莲花经》到耶佛接榫
    3.3 《西游记》——耶稣送给亚洲人的思想慰藉
        3.3.1 《西游记》里的景教色彩
        3.3.2 从西天取经到上帝国建立
        3.3.3 译本里的基督教情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李提摩太对“耶”“佛”教理的英译
    4.1 真如、三宝与上帝之间的互译
    4.2 上帝概念下“佛”与“如来”的英译
        4.2.1 多“佛”与一神“上帝”
        4.2.2 “如来”的英译
    4.3 其它佛教概念的英译
        4.3.1 从十八层“地狱”到耶稣受难
        4.3.2 对“劝持”概念的阐释
        4.3.3 对“塔庙”的阐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李提摩太对“耶”“佛”两教角色的英译与重构
    5.1 观音菩萨的多重形象英译
        5.1.1 随处现身的观音
        5.1.2 倾听世人祈祷的观音
    5.2 英译本中耶稣形象的重构
        5.2.1 《金刚经》里对耶稣的预言
        5.2.2 《心经》中耶稣的神人二性
        5.2.3 佛陀讲法时的耶稣形象
        5.2.4 法华三喻里的耶稣形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李提摩太译经活动在历史中的模式与相关思考
    6.1 宗教间的置换、成全与互益模式
        6.1.1 置换模式:佛教不可能拯救世界
        6.1.2 成全与互益模式:从耶稣的唯一拯救到“实在者”的神权
    6.2 李提摩太:从宗教思想的接榫到翻译实践的错位
    6.3 翻译活动中的“独角戏”
        6.3.1 李提摩太与其它译者之异同
        6.3.2 李提摩太与晚清佛典西译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李提摩太发文统计
    1.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上发文
    2.李提摩太在《教务杂志》上发文
    3.李提摩太在《北华捷报》上发文
    4.李提摩太的其它发文

(4)《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游记研究状况概述
二、西游记与佛教“般若”理念
    1、“般若”理念与“般若”经典流传概述
    2、《西游记》与“般若”学派修心理论的关系
    3、从《西游记》看“般若”理念中的“空性”“无我”
    4、从《西游记》看如何学习和实行“般若”
    5、《西游记》与“实相般若”
三、西游记与佛教其它理念
四、总结

(5)明代四大奇书与宗教(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一章 文化视野下的明代宗教与小说中的宗教书写
    第一节 明代的宗教概貌
        一、宗教的定义
        二、宗教的种类
        三、明代宗教概貌
        四、明代小说与宗教
    第二节 明代小说宗教书写的文化意义与审美意义——以佛道之争为例
        一、明代小说中佛道之争的风貌
        二、明代小说中佛道之争的文化价值
        三、明代小说佛道之争描写与小说的叙事模式
第二章 《三国演义》与宗教
    第一节 《三国演义》复杂的宗教观念
        一、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
        二、佛、道文化的体现
        三、民间信仰的植入
    第二节 关羽形象承载的民间信仰
        一、从三国到南北朝时的武将身份
        二、唐代、宋代、元代配享姜子牙和单独封“王”的阶段
        三、明、清的帝君时代
    第三节 道教人物于吉形象的意义
        一、太平道的影响
        二、于吉形象塑造的意义
第三章 《西游记》与宗教
    第一节 取经故事的演化
        一、取经故事的宗教蓝本
        二、主角的转移与宗教色彩的弱化
    第二节 佛道之争与三教合一
        一、佛道之争
        二、三教合一
    第三节 取经团队与观音形象
        一、唐僧形象
        二、孙悟空形象
        三、猪八戒、沙和尚与白龙马
        四、观音形象
第四章 《水浒传》与宗教
    第一节 《水浒传》中的宗教江湖
        一、《水浒传》与道教
        二、《水浒传》与佛教
        三、《水浒传》与其它宗教信仰
    第二节 《水浒传》中的宗教态度
        一、《水浒传》对佛、道的褒贬
        二、迎合市民趣味的宗教态度
    第三节 九天玄女、罗天大醮与《水浒传》结构
        一、九天玄女的“教母”意义
        二、罗天大醮的结构作用
    第四节 鲁智深的喜剧与公孙胜的神秘
        一、鲁智深的喜剧
        二、神秘的公孙胜
第五章 《金瓶梅词话》与宗教
    第一节 《金瓶梅词话》与佛教
        一、佛教的衰微
        二、佛教的世俗化
    第二节 《金瓶梅词话》与道教
        一、道教在朝廷内宫中权势地位恒赫
        二、道教在民间之兴盛
    第三节 《金瓶梅词话》与民间宗教
        一、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的种类
        二、《金瓶梅词话》中民间宗教之特征
        三、《金瓶梅词话》中民间宗教之思想体系
        四、《金瓶梅词话》中民间宗教之组织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后记

(6)从佛教哲学角度看《西游记》的“真实”与“虚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西游记》与佛教哲学中的“真实”
    (一) 慈悲
    (二) 善
    (三) 净
二、 《西游记》与佛教哲学中的“虚妄”
    (一) 外道迷
    (二) 善迷
    (三) 七情迷
    (四) 财迷
    (五) 色迷
    (六) 三尸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西游记》的宗教“误读”与解构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似佛非佛, 似道非道
二、“似”和“非”源于“误读”
三、“是”源于对“误读”的误读

(9)《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研究状况概述
    论文选题原因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玄奘取经史实与《西游记》成书过程
    第一节 佛教东传与玄奘的历史事实
    第二节 从取经故事到《西游记》
第二章 西游记与佛学"般若"理念
    第一节 "般若"理念和"般若"经典流传述略
    第二节 《西游记》与"般若"学派修心理论的关系
    第三节 从《西游记》看"般若"理念中的"空性""无我"
    第四节 从《西游记》看如何学习和实行"般若"
    第五节 《西游记》与"实相般若"
第三章 西游记与佛教其它理念
    第一节 西游记与法相唯识哲学
    第二节 《西游记》与佛教的"戒定慧"之修行
    第三节 《西游记》与《法华经》之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10)论《西游记》的“大话”(论文提纲范文)

四、《西游记》佛经篇目及“多心经”称谓考辨(论文参考文献)

  • [1]耶稣并非空中无色——李提摩太节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动机之考辨[J]. 杨靖.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1(02)
  • [2]《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论[D]. 安汝杰. 东南大学, 2020(01)
  • [3]“耶” “佛”的接榫与错位 ——李提摩太中国大乘佛教文本英译研究[D]. 杨靖.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探析[J]. 陈彤. 青春岁月, 2015(23)
  • [5]明代四大奇书与宗教[D]. 徐薇. 武汉大学, 2014(06)
  • [6]从佛教哲学角度看《西游记》的“真实”与“虚妄”[D]. 张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5)
  • [7]《西游记》的宗教“误读”与解构性质[J]. 鲁小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8]论胡应麟的通俗小说研究[J]. 陈丽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 [9]《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研究[D]. 阮廷明德(NGUYEN DINH MINH DUC).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10]论《西游记》的“大话”[J]. 刘彦彦.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标签:;  ;  ;  ;  ;  

《西游记》佛经章节与“多心经”称谓考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