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PB中实现软件防拷贝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喻浩泓[1](2020)在《PAR平台中Apla-Python程序自动生成系统数据库处理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对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与存储空间也在不断的提高。现如今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进了各个行业,并且由于需求的不同对存储的数据类型也各不相同,比如普通的文本数据、图片数据、视频数据等,由此情况可见使用传统的数据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为了有效的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薛锦云教授提出了一种名为PAR方法的软件开发平台;其中该平台的数据库程序生成模块不仅能处理一般的结构化数据并且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对非结构化数据(多媒体数据)的处理机制。PAR方法和PAR平台是由薛锦云团队提出的一种实现算法设计和证明的新型软件开发方法,支持自定义类型,可自动生成并运行泛型程序、数据库程序以及界面设计程序等。PAR平台中的数据库生成系统,以关系代数的形式描述数据库相应的管理与操作,使得数据库生成系统在可靠性和正确性得到了保证并且PAR方法中关系数据库机制的描述与实现是以PAR方法为指导思想,通过制定可重用部件库数据库模块,使得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得到了理论上支持、优化和验证,并实现了数据库应用程序代码的部分自动化生成,从而达到了快速开发正确可靠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目的。本文在实现PAR平台中Apla-Python数据库程序自动生成系统的基础上以Oracle数据库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根据Oracle数据库中对多媒体数据的处理语句制定相应的部件库及操作方法,扩增Apla语言规则。在Apla中沿用关系代数描述多媒体数据管理与操作的方法,使得多媒体数据应用程序的开发得到理论上支持、优化和验证。最后使用测试用例对Apla-Python数据库程序生成系统进行测试,证明本研究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对PAR平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在PAR平台中实现了数据库生成系统Python模块的开发;(2)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Alpa-Python数据库程序自动生成系统对多媒体数据的管理与操作机制;
高菽蔓[2](2019)在《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型特异性启动子序列影响型间病毒复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体,其基因组结构及编码的蛋白都非常相似。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分别能够在型内或谱系间发生重配,但不能发生型间重配。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启动子序列高度保守,但它们在核苷酸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元素的生物学意义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从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启动子的差异元素入手,探索它们在型间病毒复制中的生物学意义。本研究中,我们分别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各基因片段的启动子序列进行了大规模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全面展示了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启动子区的序列特征,发现了型特异性启动子元素的存在,分别为甲型流感病毒vRNA启动子中的5U、6’A和乙型流感病毒vRNA启动子中的5C、6’U。我们建立了甲型(A/WSN)和乙型(B/Yam)流感病毒的小型复制子系统,并比较了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聚合酶对同型和异型vRNA模板的偏好性,结果表明,在小型复制子系统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聚合酶都更偏好同型模板。随后,我们利用该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型特异性启动子元素互换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RNA合成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这些实验,我们首次发现型特异性启动子元素——vRNA启动子3’端第5个核苷酸是关键的启动子元素,它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聚合酶。另外,我们通过体内、体外聚合酶活性试验,深入地探索了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vRNA启动子3’端第5个核苷酸的特性在调节体内、体外聚合酶活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型特异性的启动子元素——vRNA启动子3’端第5个核苷酸的特性直接决定了聚合酶活性,它能够在RNA合成的起始和延伸的多个环节起作用。随后,我们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研究了这些启动子元素突变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我们在病毒感染水平上确认了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vRNA启动子3’端第5个核苷酸是调节型特异性的关键位点。有趣的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对型特异性启动子元素互换突变的表现不同,其中在甲型流感病毒A/WSN中,将甲型特异性U5替代为乙型特异性C5,传代2-3次后,该位点能迅速地发生回复突变,而在乙型流感病毒B/Yam中,将乙型特异性C5替代为甲型特异性U5,经连续传代后,仍然能够保留该突变,但明显降低了病毒的复制效率。这些结果强调了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对核苷酸突变的容忍度及其聚合酶的纠错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总之,本研究首次发现并揭示了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型特异性启动子元素3’端第5个核苷酸是决定型特异性的关键位点。这表明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启动子的变化会引起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的不匹配,对进一步阐明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不能发生型间重配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丰富了我们对流感病毒型特异性以及启动子生物学意义的认识。本课题还揭示了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聚合酶在转录机制上存在的细微差异,这些功能差异将为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聚合酶结构的研究提供重要素材。
周瑶[3](2019)在《面向文件型漏洞的符号执行优化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在自动化漏洞挖掘领域中,符号执行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方法,目标一般是对软件进行全面的测试和及时准确地发现漏洞。符号执行包括两个重要模块,分别是测试用例选择和路径约束条件求解,前者关系到能否发现漏洞、测试覆盖率和测试代码深度,后者用于产生测试用例,大量的约束条件求解极大影响了符号执行性能。文件型漏洞与文件结构有着密切关系,触发此类漏洞要求测试用例的文件格式正确。本文提出的参数固定方法维持文件结构信息字段为固定值,保证符号执行产生的测试用例的文件格式正确性。本文设计了一种测试用例排序方法为符号执行选择测试用例,以提高代码覆盖率且测试深层代码。此外,本文在符号执行过程中融入了二进制静态分析技术减少路径约束条件求解次数,确保约束求解产生的测试用例可以覆盖关键指令,进而提高漏洞发现几率并缓解路径爆炸问题。为了提升符号执行吞吐率,本文提出了多级并行的方法,单节点实现了约束求解模块的并行化,基于DCR(Decompose Computation Reduce)并行编程模型实现符号执行在多节点的分布式化。本文以Avalanche二进制漏洞挖掘系统为原型,实现了提出的所有优化方法。通过对两个CVE漏洞(CVE-2015-8918和CVE-2016-3622)的测试表明:1)参数固定方法可以增强文件型漏洞挖掘能力,发现了原先软件系统长时间也无法发现的漏洞;2)采用约束求解并行化后,约束求解吞吐率提高了22.8倍;3)采用测试用例排序优化后时间效率提升了55.4%,更快地测试到漏洞所处的指令块;4)针对关键指令的剪枝优化使得约束求解数减少了20%;5)采用分布式优化后系统可以在多个节点运行,证明分布式优化实现了系统的并行性。
刘宇胜[4](2018)在《面向高性能计算机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客户端缓存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性能应用与大数据紧密结合,来自科研领域应用的观测、实验和测试等方面的数据量迅速增加,高性能应用规模不断增大。应用普遍需要进行高强度的数据I/O,使得高性能计算应用的I/O需求快速增长,对高性能计算机存储子系统提出了高并行、高带宽、低延迟和超大容量的需求,存储系统正面临严峻的I/O压力。缓存技术是减轻高性能计算机系统I/O瓶颈的经典技术,为缓解分布式文件系统客户端I/O性能瓶颈,提升高性能计算机存储系统客户端在处理典型高性能应用时的性能,提出利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客户端节点的空闲内存构建客户端缓存,并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支持RDMA数据传输的机制对客户端缓存进一步优化,同时针对典型高性能应用的I/O特性优化缓存一致性策略与元数据访问机制。论文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研究工作:(1)设计并实现分布式混合存储系统客户端缓存,通过对高性能计算机节点空闲内存资源进行组织管理构建客户端缓存,通过预读、写回优化客户端I/O性能。(2)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支持RDMA数据传输机制,研究客户端缓存与RDMA缓存统一管理,避免数据I/O时在客户端内部多次内存拷贝,从而做到在高效利用空闲内存的同时提升用户程序的执行性能。(3)研究客户端缓存的一致性策略以及元数据优化策略,针对TH-1A上典型高性能应用的访问特性,实现一种阶段性一致性策略对客户端缓存的性能进行优化,并通过客户端元数据缓存对读性能进行优化。(4)将系统部署到TH-1A高性能计算机计算节点上,通过基准测试程序和典型的I/O密集型应用测试客户端I/O性能,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客户端缓存机制能够大幅提升客户端的I/O性能。
高菲[5](2017)在《利用piggyBac转座子及CRISPR文库规模化制备突变体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是十分重要的发育生物学模式动物,制备鸡的遗传修饰动物模型意义重大。首先,可利用鸡的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其次,可利用遗传修饰技术促进家禽分子育种,制备具有优良农业生产性状的新品种;最后,可结合遗传修饰技术制备基因敲除模型进而深入解析基因功能。然而,有关鸡的遗传修饰研究却进展缓慢。截止目前,制备鸡的遗传修饰动物模型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具备生殖系嵌合潜能的鸡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体外培养难度大且缺乏高效的遗传修饰手段;纯合突变个体制备周期长,技术难度大且未能规模化制备;缺乏稳定的雄性不育受体鸡品系,进而使得获得高效生殖系嵌合体的难度加大。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建立鸡PGCs稳定的体外培养体系;利用piggyBac转座子系统与CRISPR/Cas9技术相结合构建鸡的全基因组单链导向RNA(Single guide RNA,sgRNA)文库,规模化制备突变体;结合Tet-On与TMP双调控系统实现靶细胞凋亡,探索雄性不育受体鸡的制备。本研究从饲养层细胞的种类及处理方法、培养液组分等条件针对鸡的PGCs体外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终建立鸡PGCs稳定的体外培养体系。本研究分别从白来航鸡胚胎的性腺组织、农大3号鸡胚胎的生殖新月区及性腺组织成功分离并体外培养获得39株PGC系。这些细胞系在体外可无限增殖,碱性磷酸酶呈阳性,具有正常的二倍体核型。RT-PCR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PGCs可表达生殖细胞标志基因CVH和DAZL。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进一步表明CVH和DAZL呈阳性,干细胞表面抗原SSEA-1和SSEA-4在PGCs中高表达,SSEA-3在PGCs中微弱表达。此外,利用piggyBac转座子系统成功实现了 PGCs的稳定转染,并通过开天窗显微注射法高效获得G0代生殖系嵌合体,随后通过传代实验成功获得G1代阳性个体。结合Southern Blot及Genome Walking技术针对G1代阳性个体进行分析,发现外源基因为单拷贝插入,插入位点位于鸡14号染色体Fam20C基因的第4个内含子中。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针对鸡的全基因组编码基因进行sgRNA的靶点设计,利用芯片合成技术共合成93961条sgRNAs序列,共涵盖鸡的16821个基因,平均每个基因设计了 5-6个sgRNAs。结合Tet-On调控的CRISPR/Cas9和piggyBac介导的sgRNA文库成功制备稳定转染的PGC系。利用该细胞系成功制备了阳性的G0代嵌合体,且在细胞水平及个体水平灵活响应DOX调控。此外,对两只G0代嵌合体睾丸进行sgRNAs的深度测序,经分析发现,共检测到102个针对不同基因的sgRNAs,且每个sgRNA靶向的基因均匀分布在鸡的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针对雄性不育鸡品系的探究,本研究采用Tet-On与TMP双调控系统在PGCs细胞水平成功实现特异性细胞凋亡。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本研究通过PGCs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可成功制备遗传修饰的G0代嵌合体及G1代阳性个体。利用针对鸡的CRISPR/Cas9的sgRNA文库获得包含不同种类sgRNAs的G0代生殖系嵌合体,为今后规模化制备突变体鸡奠定基础。结合Tet-On和TMP调控系统在PGCs水平实现特异性细胞凋亡,为雄性不育受体鸡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
李林林[6](2017)在《创建以piggyBac和episome为基础的CRISPR/Cas9递送系统》文中研究说明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第三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基础研究、品种改良和生物医疗等领域。CRISPR/Cas9技术包含两个不可或缺的元件-Cas9核酸酶和单链导向RNA(Single Guide RNA,sgRNA),两种元件发挥作用的形式包括体外转录的Cas9 mRNA和sgRNA复合体、Cas9蛋白和sgRNA复合体及包含编码Cas9蛋白和sgRNA的载体。前两种递送形式的安全性高,但是因为体外转录或蛋白纯化过程较为复杂,不利于普遍推广使用。普通载体虽然方便科研工作者使用,但是其基因编辑效率不稳定且具有整合入细胞基因组后不方便被检测到的风险。因此,亟待开发一套高效稳定且可实现无载体残留的新型CRISPR/Cas9打靶系统。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分别采用piggyBac转座子系统和episome游离体系统两种载体形式,希望可以打破普通载体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束缚,更好地推广CRISPR/Cas9技术的应用。本研究构建了基于piggyBac且响应DOX调控的人源化Cas9(hCas9)表达载体系统(PB-iCas9系统)。首先,本研究选取体外培养的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mESCs)检测并最终证实了 PB-iCas9系统对Cdkn2a、Pten和Trp53三个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s,TSGs)的单基因编辑能力。然后,本研究选取3-4周龄CD1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PB-NRAG12V IRESEGFP过表达载体和同时敲除Cdkn2a、Pten和Trp53的PB-iCas9混合载体,并在饮水中添加DOX诱导hCas9表达,最终证实PB-iCas9系统能在活体小鼠肝脏中同时敲除多个TSGs,诱导肝脏肿瘤的发生,为构建活体肝脏肿瘤模型提供了工具,这些结果证实了 PB-iCas9系统具有良好的基因编辑能力。最后本研究通过反向PCR寻找PB-iCas9整合入小鼠基因组的位置,并通过qPCR法确定其严格响应DOX调控,瞬时表达PB酶后实现PB转座子的无缝去除,并证实经PB-iCas9系统整合/切除的mESCs核型正常、多能性基因Nanog和Oct4表达正常,表明PB-iCas9系统可用于分离无外源打靶载体残留的mESCs。本研究还构建了基于oriP/EBNA1元件的episome载体系统(oe-Cas9系统)。首先,本研究将重编程因子及表达红色荧光蛋白tdTomato的载体元件递送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并鉴定出整合单拷贝tdTomato的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Mous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miPSCs),以 oe-Cas9系统转染针对tdTomato的sgRNA之后,检验并证实oe-Cas9系统可以实现对外源整合荧光报告基因的单基因修饰。然后,本研究用HeLa细胞证实了 oe-Cas9系统具备双sgRNA介导的基因组片段删除和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三基因同时修饰的能力。在确定了 oe-Cas9系统的基因编辑能力之后,本研究还检测了单克隆细胞系的外源载体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DNA水平还是蛋白表达水平,利用oe-Cas9系统均可以成功获得无外源打靶载体残留的基因修饰细胞系。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B-iCas9系统和oe-Cas9系统均可以实现对靶细胞的高效基因组编辑,并最终获得无外源打靶载体残留的细胞系。鉴于载体递送系统的简便性,PB-iCas9系统和oe-Cas9系统将扩展现有的CRISPR/Cas9递送系统,为肿瘤模型的构建、转基因细胞或模式动物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
刘雅敏[7](2015)在《基于WinCE5.0的高解析喷码机硬件平台BSP的开发与系统定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喷码技术在产品的出厂日期、条码标识等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对喷码机的性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嵌入式技术以其突出的功能多样性和软硬件可裁剪性等优势迅速进军经济建设的诸多领域,并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本课题正是在深入研究喷码产品的现状和嵌入式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S3C2440处理器和WinCE5.0操作系统的高解析喷码机控制系统。以ARM9微控制器为核心的S3C2440处理器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外形小巧、轻便等的特点,而嵌入式WinCE操作系统良好的实时性和可裁剪性方便了系统的开发和定制。二者的紧密结合必将打破国内喷码产品的尴尬局面,绘制出美好的发展蓝图。首先,文章对喷码机系统的硬件平台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此外,还对底层程序的平台开发工具Platform Builder 5.0的安装和功能特性进行了分析说明。接下来,重点讲解了底层软件系统的板级支持包BSP的原理和开发流程。对其中的引导加载程序Boot Loader的基本功能进行移植开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具有各种附加功能的引导加载程序代码,使其功能得到扩展。接下来,还对BSP的OEM适配层(OAL)程序进行移植分析和代码实现,并对设备驱动程序的实现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修改相应的配置文件,为成功编译出镜像文件做准备。最后,根据喷码机平台的硬件设计,在Platform Builder5.0中完成了操作系统的定制工作。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添加相应的系统组件,设置相关的环境变量;最后,经过板级支持包的代码编译,得到平台的运行时映像文件NK.bin。在此基础上,将映像文件下载到目标设备中进行性能测试。最终,定制的WinCE操作系统成功在喷码机控制系统中运行起来。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根据PB平台中导出的SDK工具进行上层软件的开发。
李晓燕[8](2014)在《基于ARM9及嵌入式WinCE的高解析喷码机底层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条码标识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大众对产品质量的不断重视,喷码机产品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现在国内喷码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仍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功能简单,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生产流水线的作业要求。而随着处理器和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将其与传统的喷码机系统相融合,无疑是喷码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本文即在实现喷码机板载系统一体化的目标下,研发基于ARM9及嵌入式WinCE操作系统的底层软件系统。工作的内容主要就是基于喷码机控制平台的系统板级支持包BSP的开发,进而构建出我们需要的系统映像。在文章的开始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国内外喷码机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接着简单说明了平台的整体框架组成,操作系统的选型,分析了最终选用的WinCE5.0系统的优势特点,介绍了系统开发工具、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其次基于以S3C2440A处理器为核心的喷码机硬件开发平台,深入研究了嵌入式WinCE5.0操作系统板级支持包BSP的开发。分析了BSP的框架结构,利用源代码重用的思想,完成了Bootloader、OAL、配置文件等部分的开发工作。并且进一步在BINFS文件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multi-bin,成功将系统内核映像分块,大大提升了系统的开机速度,增加了系统的可用内存。同时,使喷码机平台拥有了运行大型喷印软件的能力。最后,在前面成功开发的BSP基础上,选择喷码机平台所需的系统组件,配置好环境变量,定制出最终我们所需要的操作系统映像文件,导出SDK,支持上层应用开发。
李国保[9](2011)在《PB转座子和Tol2转座子介导基因长期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量化检测SEAP报告基因方法的探索目前对SEAP报告基因的检测普遍是通过检测SEAP反应吸光值的方法来进行的,然而,由于吸光值检测会受到实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同实验室对SEAP检测的结果很难进行比较分析,限制了SEAP报告基因的应用。因此,十分需要建立一种对SEAP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定量检测的方法。我们建立了一种可以在不同实验条件下,通过检测SEAP反应的吸光值计算出SEAP蛋白质量的方法,对SEAP检测的实验结果可以进行准确的比较分析,为SEAP报告基因更好的应用于科学研究中提供了支持。方法:通过建立SEAP反应产物对硝基苯酚的标准曲线,根据Lambert-Beer定律:A=ε×c×d,计算出我们实验条件下的对硝基苯酚的摩尔消光系数,结合SEAP酶的比活,进而推导出SEAP反应吸光值与SEAP质量之间的关系式,可以应用于检测细胞上清和小鼠血清中SEAP的表达量。结果:建立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在不同实验条件下,通过检测SEAP反应的吸光值计算出SEAP蛋白质量的方法。推导出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待测样品中SEAP浓度(μg·L-1)的计算公式为:c=△A/min×33.35×稀释倍数,所以,SEAP蛋白质量(μg)的计算公式为:m=△A/min×33.35×稀释倍数×样品体积。我们将得到的公式成功的应用于细胞上清和小鼠血清中SEAP量的检测。在小鼠尾静脉快冲实验中,检测到小鼠体内SEAP的表达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结论:我们建立了一种可以将SEAP检测从对吸光值的比较上升到可进行量化比较的方法,并且该方法能够应用于不同实验的条件,为SEAP报告基因更好的应用提供了支持。第二部分PB转座子和To12转座子介导基因长期表达作用的初步探索转座子(Transposon)是一类相对独立的DNA片段,能够在宿主基因组中通过“剪切和粘贴”的机制发生位置的移动,其移动位置的过程称为转座(Transposition)。由于具有转座的功能,转座子作为一种分子遗传学工具被广泛的应用于转基因和插入突变等研究中,转座子现在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使用病毒载体可以使基因有效地整合到基因组中,但是病毒载体存在可携带的DNA片段较小和制作成本较高等问题,限制了病毒载体的使用。转座子同样具有促进基因整合到基因组中并实现整合基因长期表达的功能,同时,使用转座子系统仅需将质粒导入细胞中即可发挥转座作用,而且转座子还具有DNA运载容量大和制作成本低等优点。我们选择了应用比较广泛的To12转座子和piggyBac(PB)转座子作为实验材料,在CHO细胞和HEK293T细胞中对转座子介导基因长期表达的情况进行了探索,为转座子系统应用于基因长期表达的研究提供了支持。方法:我们首先在CHO细胞中用带有荧光蛋白表达框架的PB转座子和Tol2转座子进行了转染实验,在转染后不同的时间点,通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情况,探索了转座子介导荧光蛋白基因长期表达的情况。接着,我们采用了可以进行定量比较的SEAP报告基因在HEK293T细胞和CHO细胞中进行了转座子的转染实验,在转染后不同的时间点,通过采集细胞培养上清进行SEAP表达量的实时检测,探索了转座子介导SEAP基因长期表达的情况。结果:用PB转座子和To12转座子转染CHO细胞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转座子能够介导荧光蛋白持续表达超过一个月。PB转座子和To12转座子转染]HEK293T细胞和CHO细胞后,跟踪检测SEAP报告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发现转座子能够介导SEAP蛋白可以长期的表达。同时发现PB转座子介导基因长期表达的效果优于To12转座子。结论:通过转座子系统转染CHO细胞和HEK293T细胞的实验,证明了转座子可以介导基因长期的表达,为转座子系统应用于基因长期表达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汪静[10](2010)在《基于Win CE的喷气织机智能控制器人机交互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当前国内市场对喷气织机的大量需求,顺应国际先进喷气织机智能化发展的趋势。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喷气织机智能控制器的新型架构,由人机交互系统、底层主控制模块及送经/卷取模块构成,各部分根据需求采用不同CPU设计独立子系统,通过CAN总线实现人机交互系统与底层控制模块间的数据通信。喷气织机人机交互系统处于织机智能控制器顶层,是织机运转的信息指挥中心,通过与智能控制器底层各控制模块间的通信,发送控制命令并接收反馈信息协调底层各模块的工作。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Win CE的喷气织机智能控制器人机交互系统设计方案。首先,采用基于ARM9的32位微处理器(EP9307)进行硬件各功能模块的电路设计,包括嵌入式最小系统搭建、输入/输出模块设计、USB接口设计、UART接口设计、以太网接口设计及CAN通信接口设计等内容;其次,根据硬件平台进行Win CE操作系统移植,主要是Boot Loader设计、OAL层开发及驱动程序的开发,进行相关系统配置,裁剪合适的Win CE中文操作系统并将系统镜像固化到嵌入式硬件平台上;然后,结合Win CE中断机制,采用多线程、数据同步等技术设计人机交互应用软件。根据自定义的CAN总线协议设计通信程序,采用读写文件方式实现喷气织机离线、在线两种状态下的数据交互,充分考虑嵌入式系统资源有限性,通过容错考虑、多用户权限设置等方式设计友好的人机界面;最后,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通过知识库的构建及推理机的简化设计完成喷气织机工艺专家系统设计,实现工艺参数的智能化设定,使新上手的纺织工人也能单独完成喷气织机的操作。本次研究的喷气织机智能控制器人机交互系统基本功能已经实现。本文率先提出的喷气织机工艺参数智能化设定方案是实现喷气织机智能化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在PB中实现软件防拷贝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PB中实现软件防拷贝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PAR平台中Apla-Python程序自动生成系统数据库处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篇章结构 |
第二章 PAR方法与Python语言概述 |
2.1 PAR方法概述 |
2.1.1 软件形式化方法 |
2.1.2 Apla语言机制 |
2.2 Python数据库程序开发 |
2.2.1 Python DB-API与 Python数据库程序开发 |
2.2.2 Python DB-API访问数据库流程 |
2.2.3 MySQLdb与 cx_Oracle |
2.3 PAR平台中Python数据库自动生成系统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库管理操作机制 |
3.1 Apla数据库操作描述以及对应的SQL语句 |
3.1.1 基本操作 |
3.1.2 组合操作 |
3.2 Apla语法规则 |
3.2.1 多媒体数据中的delete()方法 |
3.2.2 多媒体数据中的update()方法 |
3.3 操作多媒体数据的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pla-Python数据库程序生成系统 |
4.1 数据库程序语句转换的总体结构 |
4.2 数据库表结构的定义声明处理 |
4.3 查询表达式的转换 |
4.4 数据库赋值语句的转换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AR平台中多对媒体数据操作的实现 |
5.1 多媒体数据类型 |
5.1.1 多媒体数据 |
5.1.2 Oracle多媒体数据类型 |
5.2 InterMedia体系结构 |
5.3 InterMedia中多媒体数据处理方式 |
5.3.1 通用对象数据处理方式 |
5.3.2 ORDDoc对象类型及处理方式 |
5.3.3 ORDImage对象类型及处理方式 |
5.3.4 ORDVideo对象类型及处理方式 |
5.3.5 ORDAudio对象类型及处理方式 |
5.4 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
5.4.1 可行性分析 |
5.4.2 必要性分析 |
5.5 多媒体程序生成系统拓展 |
5.5.1 Table类的拓展 |
5.5.2 Apla多媒体代码 |
5.6 总体结构 |
5.6.1 词法分析 |
5.6.2 语法分析 |
5.7 多媒体数据的程序生成 |
5.7.1 程序转换模块的总体结构 |
5.7.2 数据库表结构的定义声明处理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实例分析 |
6.1 系统的安装 |
6.2 简单数据库实例 |
6.2.1 创建数据库表 |
6.2.2 数据库表的赋值与操作 |
6.3 多媒体数据实例 |
6.4 系统运行情况与前景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型特异性启动子序列影响型间病毒复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流感病毒 |
1.1.1 流感病毒及其基因组结构 |
1.1.2 流感病毒的生命周期 |
1.1.3 流感病毒的聚合酶 |
1.1.4 流感病毒的启动子 |
1.1.5 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的功能 |
1.1.6 宿主细胞对于流感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
1.1.7 对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策略 |
1.1.8 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学技术及其应用 |
1.2 片段匹配性在流感病毒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
1.2.1 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 |
1.2.2 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 |
1.2.3 片段匹配性在基因重配中的作用 |
第二章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型特异性启动子元素调节病毒RNA合成与蛋白表达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细胞和质粒 |
2.2.2 主要的实验试剂 |
2.2.3 质粒构建 |
2.2.4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启动子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5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小型复制子系统的建立 |
2.2.6 Primer extension和Western blot分析 |
2.2.7 病毒拯救 |
2.2.8 病毒生长曲线的绘制 |
2.2.9 病毒滴度的测定 |
2.2.10 病毒RNA序列测定 |
2.2.11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聚合酶蛋白复合物的纯化 |
2.2.12 ApG-primed transcription |
2.2.13 二核苷酸复制起始试验 |
2.3 结果 |
2.3.1 生物信息学分析确认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型特异性启动子元素的存在 |
2.3.2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聚合酶对不同型别RNA模板的偏好性 |
2.3.3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型特异性启动子元素在识别二者聚合酶中的作用 |
2.3.4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启动子3'端第5个核苷酸的特性在调节体内聚合酶活性中的作用 |
2.3.5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启动子3'端第5个核苷酸的特性在调节体外聚合酶活性中的作用 |
2.3.6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型特异性启动子元素突变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3.1 全文总结 |
3.2 研究中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3.3 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章情况 |
致谢 |
(3)面向文件型漏洞的符号执行优化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漏洞挖掘的主要方法 |
1.2.1 代码审查 |
1.2.2 静态分析 |
1.2.3 Fuzzing测试 |
1.2.4 符号执行 |
1.3 符号执行的研究现状 |
1.3.1 混合执行研究现状 |
1.3.2 符号执行工具研究现状 |
1.3.3 符号执行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符号执行和Avalanche软件系统 |
2.1 符号执行概述 |
2.1.1 基本原理 |
2.1.2 示例分析 |
2.1.3 存在的问题 |
2.2 Avalanche软件系统 |
2.2.1 模块之间的交互过程 |
2.2.2 STP变量类型 |
2.2.3 符号化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针对测试用例的优化 |
3.1 Avalanche的总体优化思路 |
3.1.1 Avalanche存在的不足 |
3.1.2 优化后系统架构及运行流程 |
3.2 测试用例的参数固定与去重和排序 |
3.2.1 优化背景 |
3.2.2 参数固定方法实现 |
3.2.3 测试用例的去重和排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针对关键指令的剪枝优化 |
4.1 静态分析方法设计与实现 |
4.1.1 汇编指令解析 |
4.1.2 划分基本块 |
4.2 动态分析方法设计与实现 |
4.2.1 对未确定分支目标指令的处理 |
4.2.2 生成控制流图 |
4.2.3 控制流分析 |
4.2.4 动态剪枝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符号执行系统的并行优化 |
5.1 DCR并行计算模型和运行框架 |
5.1.1 DCR并行计算模型 |
5.1.2 计算节点调用外部程序的一般方法 |
5.2 基于DCR的分布式符号执行系统设计与实现 |
5.2.1 分布式符号执行系统架构设计 |
5.2.2 GPR文件介绍 |
5.2.3 分布式符号执行系统实现 |
5.3 约束求解并行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设计与分析 |
6.1 实验环境 |
6.2 待测试的软件和漏洞 |
6.2.1 CVE-2015-8918 简介 |
6.2.2 CVE-2016-3622 简介 |
6.3 测试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 |
6.3.1 Avalanche原始系统测试 |
6.3.2 单节点约束求解并行化测试 |
6.3.3 参数固定和去重测试 |
6.3.4 测试用例排序测试 |
6.3.5 剪枝优化测试 |
6.3.6 多节点并行优化测试 |
6.3.7 实验结果总结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面向高性能计算机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客户端缓存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性能计算机及其存储系统的发展现状 |
1.1.2 数据密集型应用的迫切I/O需求 |
1.1.3 基于计算节点内存构建客户端缓存的基础 |
1.2 研究意义和难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难点 |
1.3 主要工作及贡献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相关工作 |
2.1 典型分布式文件系统分析 |
2.1.1 Lustre |
2.1.2 Ceph |
2.1.3 Gluster FS |
2.2 客户端缓存系统管理方式 |
2.2.1 缓存地址映射 |
2.2.2 客户端缓存相关研究 |
2.3 缓存一致性策略 |
2.3.1 数据一致性模型 |
2.3.2 一致性策略相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文件系统客户端缓存的设计与实现 |
3.1 客户端缓存设计目标 |
3.1.1 masFS系统介绍 |
3.1.2 设计目标 |
3.2 客户端性能瓶颈分析 |
3.2.1 VFS page cache性能瓶颈分析 |
3.2.2 FUSE内核性能瓶颈分析 |
3.2.3 客户端缓存的优势 |
3.3 客户端缓存总体设计 |
3.3.1 总体结构 |
3.3.2 功能模块 |
3.3.3 工作机制 |
3.4 缓存空间管理 |
3.4.1 数据块设计 |
3.4.2 缓存空间组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客户端缓存空间统一管理策略 |
4.1 客户端缓存空间独立管理的瓶颈分析 |
4.1.1 RDMA简介 |
4.1.2 客户端缓存中I/O流程分析 |
4.1.3 缓存空间独立管理的性能问题 |
4.2 统一管理缓存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总体结构 |
4.2.2 缓存工作机制 |
4.3 客户端缓存策略 |
4.3.1 基于RDMA缓存数据块设计 |
4.3.2 缓存空间管理策略 |
4.4 客户端缓存的性能调优 |
4.4.1 FUSE内核参数调优 |
4.4.2 客户端缓存控制参数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典型高性能计算应用I/O特性的缓存优化策略 |
5.1 典型大规模高性能计算应用I/O特性 |
5.2 严格一致性策略存在的问题 |
5.3 客户端缓存阶段性一致性策略 |
5.4 元数据服务瓶颈与管理优化 |
5.4.1 元数据服务瓶颈 |
5.4.2 元数据管理优化 |
5.4.3 优化效果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环境 |
6.2 客户端缓存整体性能测试 |
6.2.1 客户端缓存预读效果测试 |
6.2.2 客户端I/O性能对比测试 |
6.2.3 客户端缓存多进程测试 |
6.3 数据密集型应用程序性能测试 |
6.3.1 抽道集程序 |
6.3.2 WRF工作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利用piggyBac转座子及CRISPR文库规模化制备突变体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鸡生殖系嵌合潜能干细胞概述 |
1.1.1 胚盘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及应用 |
1.1.2 原始生殖细胞及应用 |
1.1.3 胚胎生殖细胞及应用 |
1.1.4 精原干细胞及应用 |
1.2 禽类遗传修饰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1 病毒载体法 |
1.2.2 原始生殖细胞法 |
1.2.3 转座子高效转座法 |
1.2.4 定点基因组编辑法 |
1.2.5 体内直接转染法 |
1.2.6 制备鸡的遗传修饰模型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
1.3 制备高效的生殖系嵌合体的研究进展 |
1.3.1 制备高效的生殖系嵌合体的前期探索 |
1.3.2 不育受体模型的研究意义及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质粒及细胞系 |
2.1.2 实验鸡蛋和种母鸡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DNA转化 |
2.2.2 质粒DNA的提取 |
2.2.3 原始生殖细胞的分离 |
2.2.4 原始生殖细胞的体外培养 |
2.2.5 体外培养的原始生殖细胞的特征分析 |
2.2.6 G_0代嵌合体鸡的制备与鉴定 |
2.2.7 G_1代阳性鸡的筛选与鉴定 |
2.2.8 单基因CRISPR/Cas9靶点的设计与突变分析 |
2.2.9 全基因组CRISPR/Cas9靶点的设计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利用piggyBac转座子系统制备遗传修饰鸡 |
3.1.1 PGCs的分离与培养 |
3.1.2 构建piggyBac转座子系统相关质粒 |
3.1.3 制备G_0代基因修饰的嵌合体公鸡 |
3.1.4 利用G_0代嵌合体获得G_1代遗传修饰鸡 |
3.2 利用CRISPR/Cas9技术规模化构建鸡的全基因组突变 |
3.2.1 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鸡的细胞中实现单基因编辑 |
3.2.2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针对鸡的全基因组的sgRNA文库 |
3.2.3 结合Tet-On调控系统构建piggyBac介导的鸡的CRISPR/Cas9文库 |
3.2.4 制备CRISPR/Cas9文库的G_0代嵌合体 |
3.2.5 获得CRISPR/Cas9文库的G_1代突变体鸡 |
3.3 利用Tet-On与TMP双调控系统制备雄性不育鸡品系 |
3.3.1 Tet-On与TMP双调控系统质粒的构建 |
3.3.2 Tet-On与TMP双调控系统在PGCs中的应用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4.1 PGCs的体外培养 |
4.2 可调控的CRISPR/Cas9系统制备规模化突变体 |
4.3 利用双调控系统构建雄性不育受体模型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表S1 本论文中所用引物序列 |
附表S2 G_0代嵌合体中sgRNAs深度测序结果分析 |
附表S3 统计文库设计及二代测序检测到的sgRNAs在每条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 |
个人简历 |
(6)创建以piggyBac和episome为基础的CRISPR/Cas9递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基因组编辑概述 |
1.1.1 ZFNs基因编辑技术概述 |
1.1.2 TALENs基因编辑技术概述 |
1.1.3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概述 |
1.1.4 ZFNs-TALENs-CRISPR/Cas9之间的比较 |
1.2 CRISPR/Cas9:从发现到基因组编辑 |
1.2.1 CRISPR重复序列的发现 |
1.2.2 CRISPR在微生物中发挥免疫功能的分子机制被阐明 |
1.2.3 CRISPR基因组编辑能力的证实 |
1.2.4 Cas9的结构和活性区域 |
1.2.5 新的CRISPR酶 |
1.3 CRISPR/Cas9的应用 |
1.3.1 构建细胞及动物模型 |
1.3.2 全基因组功能或调控元件筛选 |
1.3.3 表达调控 |
1.3.4 细胞基因组活体成像 |
1.3.5 遗传疾病治疗的强力备选工具 |
1.4 CRISPR/Cas9递送方法的选择 |
1.4.1 CRISPR/Cas9运输媒介 |
1.4.2 piggyBac和episome系统简介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菌株 |
2.1.2 实验细胞系和实验动物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DNA转化 |
2.2.2 质粒DNA的提取 |
2.2.3 RNeasy mini Kit提取细胞总RNA |
2.2.4 反转录制备cDNA |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6 SURVEYOR酶切法检测Cas9-sgRNA的indel效率 |
2.2.7 HE染色 |
2.2.8 免疫组化染色 |
2.2.9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2.2.10 Southern Blot鉴定转基因拷贝数 |
2.2.11 Inverse PCR确定piggyBac转座子插入位点 |
2.2.12 Western Blot |
2.2.13 细胞的复苏、传代和冻存 |
2.2.14 核型鉴定 |
2.2.15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 |
2.2.16 饲养层细胞的制备 |
2.2.17 诱导小鼠iPS细胞的产生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PB-iCas9系统的创建及应用 |
3.1.1 载体构建 |
3.1.2 PB-iCas9诱导活体小鼠产生肝脏肿瘤 |
3.1.3 利用PB-iCas9获得无外源打靼载体残留的小鼠ES细胞系 |
3.2 oe-Cas9系统的创建及应用 |
3.2.1 oe-Cas9打靶载体的构建 |
3.2.2 oe-Cas9对单个报告基因无残留基因编辑 |
3.2.3 oe-Cas9介导人类基因组片段精确删除 |
3.2.4 oe-Cas9可介导人类基因组多个基因同时敲除 |
3.2.5 oe-Cas9系统脱靶效应检测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4.1 CRISPR/Cas9递送系统的选择 |
4.2 PB-iCas9系统的优缺点 |
4.3 oe-Cas9系统的优缺点 |
4.4 脱靶效应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PB-iCas9基因编辑能力验证使用的引物 |
附录2 Southern Blot使用的引物 |
附录3 Inverse PCR寻找PB转座子插入位点使用的引物 |
附录4 qPCR使用的引物 |
附录5 TETs不同基因修饰单克隆效率统计 |
附录6 oe-Cas9进行基因编辑使用的引物 |
附录7 oe-Cas9检测crTETs脱靶效率使用的引物 |
附录8 oe-Cas9检测crCCR5脱靶效率使用的引物 |
个人简介 |
(7)基于WinCE5.0的高解析喷码机硬件平台BSP的开发与系统定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喷码技术的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外喷码机研究现状 |
1.2.2 喷码机的发展趋势 |
1.3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比较选择 |
1.4 本文结构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高解析喷码机软硬件分析 |
2.1 硬件电路的总体设计 |
2.1.1 嵌入式系统部分的电路设计 |
2.1.2 喷头与控制电路的接.设计 |
2.2 喷码机系统的底层软件开发环境分析 |
2.2.1 Platform Builder 5.0 的结构特性 |
2.2.2 安装Platform Builder 5.0 |
2.2.3 Platform Builder 5.0 的目录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引导加载程序Boot Loader的移植开发 |
3.1 BSP的概念及开发流程 |
3.1.1 BSP的概念 |
3.1.2 BSP的开发流程 |
3.2 Boot Loader基本功能的实现 |
3.2.1 Boot Loader移植实现分析 |
3.2.2 Boot Loader功能代码的实现 |
3.3 Boot Loader扩展功能的实现 |
3.3.1 显示Boot Loader的版本号和编译日期 |
3.3.2 设置输出菜单选项 |
3.3.3 设置延时时间 |
3.3.4 设置复位重加载选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操作系统内核的移植开发 |
4.1 OAL接.函数实现 |
4.1.1 OAL的体系结构分析 |
4.1.2 OAL的启动 |
4.1.3 OAL的具体实现 |
4.2 喷码机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
4.2.1 驱动程序分析 |
4.2.2 流接.驱动程序实现 |
4.3 配置文件的修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INCE操作系统的定制 |
5.1 基于BSP定制平台 |
5.2 生成操作系统映像 |
5.3 烧写映像文件到喷码机平台 |
5.3.1 WinCE 5.0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
5.3.2 映像文件的下载与调试 |
5.4 喷码机喷印图样 |
5.5 导出SDK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8)基于ARM9及嵌入式WinCE的高解析喷码机底层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喷码机发展的创新方向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课题内容及安排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高解析喷码机平台分析 |
2.1 平台总体架构 |
2.2 核心板构成 |
2.2.1 ARM 处理器性能剖析 |
2.2.2 存储模块分析 |
2.2.3 时钟配置 |
2.3 底板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inCE 操作系统分析 |
3.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3.1.1 主流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
3.1.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比较选择 |
3.2 WinCE5.0 嵌入式操作系统分析 |
3.2.1 WinCE5.0 系统的特点 |
3.2.2 WinCE5.0 的系统架构 |
3.3 WinCE5.0 交叉编译环境建立 |
3.3.1 WinCE5.0 开发工具简介 |
3.3.2 喷码机平台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板级支持包 BSP 移植 |
4.1 BSP 实现分析 |
4.2 Bootloader 的实现 |
4.2.1 Bootloader 实现分析 |
4.2.2 Bootloader 的具体实现 |
4.3 OAL 移植 |
4.3.1 OAL 移植实现分析 |
4.3.2 OAL 移植的具体实现 |
4.4 驱动程序与配置文件的实现 |
4.4.1 驱动程序分析 |
4.4.2 配置文件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BINFS 实现系统映像分块 |
5.1 系统映像分块的目的 |
5.2 映像分块的实现基础 |
5.2.1 BINFS 简述 |
5.2.2 BINFS 对 Multi bin 的支持 |
5.3 内核映像分块的具体实现 |
5.3.1 Multi bin 实现分析 |
5.3.2 Multi bin 具体实现 |
5.4 导出 BSP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 BSP 构建 WinCE5.0 系统 |
6.1 基于 BSP 定制操作系统 |
6.2 生成系统映像过程分析 |
6.3 烧写映像文件到喷码机平台 |
6.4 导出 SDK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9)PB转座子和Tol2转座子介导基因长期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量化检测SEAP报告基因方法的探索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PB转座子和Tol2转座子介导基因长期表达作用的初步探索 |
前言 |
第一节 PB转座子和Tol2转座子介导荧光蛋白基因长期表达作用的初步探索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第二节 表达SEAP基因的PB转座子和Tol2转座子质粒的构建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第三节 PB转座子和Tol2转座子介导SEAP报告基因长期表达作用的初步探索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二部分 小结 |
全文总结及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Win CE的喷气织机智能控制器人机交互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喷气织控制器研究现状 |
1.2.2 喷气织机的智能化发展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喷气织机控制器拓扑结构及人机交互系统功能需求 |
2.1 喷气织机控制器拓扑结构 |
2.2 喷气织机工艺分析 |
2.3 人机交互系统功能需求 |
2.4 人机交互系统总体开发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机交互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
3.1.1 系统核心设计 |
3.1.2 系统通信设计 |
3.3 系统硬件各部分功能模块设计 |
3.3.1 电源及时钟管理模块 |
3.3.2 存储器模块 |
3.3.3 输入/输出模块 |
3.3.4 USB 接口 |
3.3.5 UART 接口 |
3.3.6 以太网接口 |
3.3.7 CAN 通信接口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indows CE 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 |
4.1 操作系统分析 |
4.1.1 操作系统配置 |
4.1.2 开发环境配置 |
4.2 BSP 开发 |
4.2.1 Boot Loader 设计 |
4.2.2 OAL 层开发 |
4.3 驱动程序开发 |
4.3.1 接口驱动工作机制 |
4.3.2 驱动开发/调试环境 |
4.3.3 接口函数的实现 |
4.3.4 中断的设计与实现 |
4.3.5 驱动程序的封装 |
4.4 操作系统内核镜像的定制 |
4.4.1 基本组件定制 |
4.4.2 HIVE-Based 注册表实现 |
4.5 系统内核下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及实现 |
5.1 人机交互软件总体设计 |
5.2 CAN 通信的实现 |
5.2.1 通信协议定义 |
5.2.2 通信程序设计 |
5.3 数据交互的实现 |
5.3.1 本地数据存取 |
5.3.2 远程数据同步 |
5.4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5.4.1 界面组织结构 |
5.4.2 界面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织机工艺参数智能化设定的实现 |
6.1 工艺专家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6.2 工艺专家系统总体设计 |
6.3 知识库构建 |
6.3.1 规则确定 |
6.3.2 规则库设计 |
6.3.3 案例库设计 |
6.3.4 知识获取 |
6.4 推理机的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在PB中实现软件防拷贝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PAR平台中Apla-Python程序自动生成系统数据库处理方案研究[D]. 喻浩泓.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2]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型特异性启动子序列影响型间病毒复制机制的研究[D]. 高菽蔓.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3]面向文件型漏洞的符号执行优化方法研究与实现[D]. 周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面向高性能计算机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客户端缓存优化技术研究[D]. 刘宇胜.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利用piggyBac转座子及CRISPR文库规模化制备突变体鸡的研究[D]. 高菲.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6]创建以piggyBac和episome为基础的CRISPR/Cas9递送系统[D]. 李林林.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7]基于WinCE5.0的高解析喷码机硬件平台BSP的开发与系统定制[D]. 刘雅敏.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3)
- [8]基于ARM9及嵌入式WinCE的高解析喷码机底层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李晓燕.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9]PB转座子和Tol2转座子介导基因长期表达的研究[D]. 李国保. 复旦大学, 2011(03)
- [10]基于Win CE的喷气织机智能控制器人机交互系统设计[D]. 汪静. 浙江理工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