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大奇书”女性精神嬗变趋向的文化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晓[1](2020)在《明代水浒故事侠义报恩母题嬗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文史资料书写侠义报恩母题的传统由来已久。水浒故事作为描写侠义报恩母题的重镇,展示了梁山好汉多样的报恩形式的和丰富的报恩内容。元末明初《水浒传》(1)的问世,引发水浒故事在杂剧、传奇及小说等各种文体间的不断重写,本文以侠义报恩母题在明代不同时期水浒故事的具体表现为切入点,运用主题学、叙事学等方法,研究其表现特征与深在成因。本文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对象及先行研究概况,重点在于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第一章对明前水浒故事中的侠义报恩母题进行概述,指出其奠定了后世侠义报恩母题嬗变的基础。第二章指出,《水浒传》特殊的成书过程和小说艺术的发展,推动了侠义报恩母题的全面丰富,包括报恩者形象、报恩内容、报恩书写特征和报恩情节功能四个方面。其中报恩内容有知遇之恩,基于血缘关系的报亲和救助之恩。侠义报恩情节的叙事功能为:构建梁山集团,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命运和惩奸黜邪的教化作用。第三章对明代杂剧、传奇中侠义报恩母题的特征加以总结,包括忠臣型的报恩者,辅助报恩的女性形象和报恩观念变化三部分;并从时代环境、文体特征分析了嬗变成因。在明代水浒杂剧、传奇里,义气报恩被边缘化,围绕“忠”的报恩成为故事的主题,对“孝”的书写则揭示了忠孝难全甚至被迫因“忠”舍“孝”的普遍焦虑。第四章研究了明代《水浒传》续书侠义报恩母题的书写,此时作者心态是影响嬗变的主要原因。《金瓶梅》借用武松杀嫂的情节框架以形成叙事上的反讽效果。续书《水浒后传》和《后水浒传》对《水浒传》有因袭也有新变,其新变主要表现在:报恩背景变化,报恩者有符号化趋向,报恩情节更加复杂和故事主旨的异变。对水浒故事侠义报恩母题的研究有利于理性地认识和合理地发扬报恩这一传统伦理,以适应时代之需。
丁美华[2](2018)在《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中的空间书写 ——以冰心、冯沅君、凌叔华、庐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进行艰难转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空间体验与空间感知;同时,中国现代第一批女作家群体追随着时代的脚步“浮出历史地表”,以笔为话筒,融入时代的大合唱中。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一时代也有一时代的空间书写内容与方式。五四女作家笔下的空间形象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并浸透着作家本人的精神气质和女性色彩,在表象的空间书写背后还蕴藏着女性知识分子们在开天辟地的年代里对社会和时代的感知方式和心灵体验,以及溶于空间形象之中不易表露的精神困境。本文共分为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等五个部分。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与意义”和“五四时期女作家空间书写的研究综述”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空间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借鉴列斐伏尔、龙迪勇、金健人等着述的空间理论,界定本文中的空间及空间书写的含义、空间类型的划分等,指出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对五四时期女作家空间书写相关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概括与梳理,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一章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的家庭空间、家庭以外的空间和心理空间三大空间类型,其中家庭空间因其封闭性和私人性成为人物隐秘心理的展现场所,但同时,家庭空间中潜藏的种种伦理纲常也于潜移默化中制约着女性的思维与行为。第二节中家庭以外的空间包括学校、公园、火车站、旅馆等空间类型。这些自由开放的场所为人物打造了一个个精神上的乌托邦,让人物呈现出难得的放松状态,同时作者常常借助时间的早晚和人烟的稀少等因素,将这些公共空间处理成私人空间,使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得以自由表达。第三节心理空间呈现为日记、书信、独白所营造的空间类型。作为内心活动的承载者,心理空间的主要内容和首要特征为集中而丰富地展示人物私密情感与心理,它们又集中体现为有悖于传统伦理的爱情和难以割舍的亲情,在情感恣意宣泄的背后,暗藏着女作家们对女性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第二章主要探讨空间书写背后的深层内蕴,从空间书写与人物塑造,空间的对立和空间内的焦虑三方面切入。第一节空间书写与人物塑造探究了空间对人的心理、行为和性格的影响,在五四女作家笔下,空间的转换和由此导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表现为一种二元对立的格局,空间塑造并体现着人物性格,空间的属性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第二节空间对立下的新旧冲突,从旧式人物与新空间的冲突、新式人物与旧空间的冲突两方面,重点揭示了作为旧式空间重要代表的家庭空间与其它空间的对立源自人物新旧两种身份的冲突,这是女性自身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第三节空间焦虑中的精神困境则指出五四新女性们在婚后家庭空间中浓重的焦虑感重点在于“新女性”的身份建构本就有缺陷,女性通过走出家庭获得了生而为人的认同感,却没有获得身为“女性”的性别认同,致使她们在性别建构上出现了严重的疏漏,而五四女作家们没有从新文学中获取如何对待夫权和不平等两性关系的做法,在小说的行文中,她们只能看到女性的问题,却无法给予回答,陷入了精神上的困境。第三章探究五四女作家小说中空间书写的生成因素。首先对小说中的空间意识进行追根溯源,指出中国空间化思维方式和叙事传统对五四女作家空间意识的影响与塑造;其次探讨五四时期的时代性质和文化语境,它们制约了五四女作家对空间类型的选择;最后从女作家本身的生存体验和审美诉求出发,说明不同的生活环境、情感经历同样影响着小说中空间的建构。结语指出五四女作家小说中空间书写的不足之处——没有形成个人的突出色彩,也不具备地域特征,缺少对乡村和城市底层的关注。尽管如此,她们的空间书写勾勒出了转折时代里女性追求现代主体人格的轨迹,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先驱们艰难探索的脚印。
胡影怡[3](2018)在《网络小说的叙事诗学构建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小说已进入其发展的第二个十年。这一陌生的文学变体在诞生伊始经历了学界及文学研究者们的怀疑、审视,但它一路行来,以巨大的文学作品输出及对受众的广泛影响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网络小说是通俗文学的急先锋。它的形成既是时代的投影,文化的碰撞,更是历史的传承。作为普罗大众的“下里巴人”,以其特有的消闲、娱乐,成为当下文学金字塔的塔身,与处于塔尖的精英文学遥相呼应。网络小说是以故事为中心的叙事,本文主要运用叙事学理论研究网络小说。通过文本细读对小说文本进行“内聚焦”,微观透视网络小说独有的叙事诗学;同时藉由“外发散”来宏观显影网络小说得以形成的外部语境。以草根身份崛起的网络小说,有四大特点:一、青春化的书写;二、讲究情节诗学,注重小说的故事性;三、运用非自然叙事,幻想类作品增多,尤其体现在小说的叙事空间上;四、女性叙事的崛起。所以本文以“青春化、故事性、空间叙事、女性叙事”为关键词,分四章探讨网络小说的叙事诗学。以青春书写青春,感动青春,这是年轻的网络小说所独具的审美意蕴。写手们通过网络小说这个文学载体,践行着为己立言的初衷,传递出青年一代理想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网络小说创作过程中,读者时刻都在现场,通过与作者之间“跷跷板”式的互动,介入或参与创作。读者成为隐性的文学主体存在于文学场,对小说的创作与自我镜像式的人物构建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网络小说是以讲述为中心的叙事。同样的故事,经由不同的选择铺排,便能呈现迥异的风貌。如果说素材是固定不变的常数,那么其表达方式——话语——则是常变常新的变量。也惟其充满变数,才能以有限量的素材,构建出无限量的叙事话语。在主题统摄之下,以情节维系小说结构,通过起承转合之间的张弛营造出跌宕有致的叙事节奏,让小说充满故事性和传奇趣味,吸引读者的阅读,是当下网络小说的一大共性。网络小说中的非自然叙事构建了相当数量的虚拟空间,随着主人公的活动,主空间不断位移,成为虚拟地图上有意义的点。故事中的空间既起着指向和导引的作用,还有着文化的隐喻。这些在写手精心编织下横空而出的故事空间,既是不同于尘世空间的异托邦,又是寄寓着作者与读者共同理想与幻梦的乌托邦。网络小说中的女性叙事成功地打破了男性中心叙事的霸权,凭借细腻的情感、清丽的话语开辟出了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空间。以女性的体验、直觉建构起的女性话语证明了女性认识和表达自我的方式不仅可以逸出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新世界。在网络小说的女性叙事中,女性意识张扬但不张狂。写手们以理性、自觉的女性意识建构起历史中曾经缺失的女性文化,并与毗邻而居的男性叙事和谐共处,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拓宽了堂庑。
罗贝[4](2017)在《晚明传奇中的妾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明传奇中的妾群像是一个重要但是又缺少系统研究的领域。本文以晚明传奇中的妾形象为研究对象,从剧本出发,并结合晚明的社会文化背景,把妾这一特殊的人物形象放置于晚明这条历史激流中考察,从而把握妾形象的内涵,剖析晚明传奇中妾形象的价值与意义。第一章包括妾形象源流与晚明传奇妾形象概貌两个方面。探析了妾的历史起源以及妾形象的文学传统,且从晚明传奇中梳理出了41位主要妾形象,以表格的方式将剧名、作者、身份、角色、文本创作时间或现存较早版本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呈现,并以量化的角度分析了晚明传奇妾在剧中重要性的提升。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晚明传奇妾形象呈现出的多元性。主要包括遵从传统道德的妾形象、冲破封建樊篱的妾形象、彰显女性才智的妾形象。着力探讨晚明传奇中妾在坚贞守节、忠义勇敢、主动追爱、离魂反叛、诗才不凡、慧眼识人等方面的表现和内涵。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晚明传奇妾形象的塑造方法。首先,妾与主母分别与夫主各领一线的双线结构使得妾一类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立体丰满。其次,在鬼妾形象出入的奇幻叙事空间里,幻境的设置和空间与人物的多重构建,鲜明生动地塑造了鬼妾的形象特征。再次,晚明传奇中妾形象的语言风格受到了“文词派”典雅绮丽的文风的影响,呈现出了“正旦化”的色彩,这种典雅庄重的“正旦化”语言体现出了传奇中妾形象的不凡气质。第四章探讨了晚明传奇妾形象的价值与意义。主要包括家庭关系调整的文学想象与社会现实、女性意识觉醒的个体追求与社会评价两个方面。一方面传奇作品中妾形象在家庭关系方面调整的文学描写可以反观晚明现实社会,折射出晚明社会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传奇作品中妾对于自由爱情、男女平等、自我价值的追求反映出了晚明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晚明进步的女性观。
廖玉[5](2017)在《历史语境下的潘金莲形象阐释》文中指出自元末明初的《水浒传》成书以来,潘金莲形象历来为不同时代的文人学者所津津乐道,成为中国文学画廊中经久不衰的文学原型之一。该形象具有作为原型的本元性、象征性、复现性,一方面始终潜存在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一方面其发生和衍化带上了历史性因素的种种印记,从而其形象和形态呈现为一个动态的塑型过程,流变于传统和现代、固守和超越、翻新和反复之间。该形象经由不同作家的创作实践活动,在不同文体中置换变形,在多部作品中反复再现,在时代长河中持续被赋予新的内涵,不仅激活了民族深层情感和人类集体无意识,而且承载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价值取向、性别观念和精神意蕴。纵观古今,潘金莲从施耐庵的英雄时代游走至兰陵笑笑生的声色市井,从欧阳予倩的现代话剧信步于魏明伦的荒诞川剧,从何小竹的太虚幻境穿越到李碧华的诡魅世界,已然由“千古第一淫妇”的原始形象,逐步褪去淫邪的本色和耻辱的印记,蜕变为富有传奇色彩和个性光彩的悲剧女性。据此,本文将潘金莲形象的流变史置于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之中,探寻这一文学原型在历代作家笔下的不同阐释与另类表现,试从人性和女性的视阈考量潘金莲的形象意义,以审问和反思的目光看待数百年的历史积淀,力图全方位地呈现潘金莲形象的承接与新变、演绎与拓展。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分述潘金莲形象在古典文学中的人物特点,结合《水浒传》、《金瓶梅》和“水浒戏”等相关文本,追溯其原型意象的初始模式和形成过程;之后基于社会变革和文学律动等宏观层面,梳理潘金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的置换变形,解析欧阳予倩和田汉等“五四”先驱者的相关剧本,提取两部剧作的改编特点与人物亮点,借以探讨潘金莲现代形象的全新释义与艺术价值;最后将评判目光置于以魏子云、何小竹、魏明伦、李碧华等当代作家的相关作品中,综合其创作背景、写作观念、改编方式和性别视阈等因素,从原型叙写和两性书写这两方面切入,分述和比较四类文本中的故事模式、叙述方法和形象特征,揭示出潘金莲形象在当代文学舞台上的别样演绎和多元再现,从而体悟其重塑背后的时代内涵和深层因素,探索女性主体由失语到发声、从缺席到回归的历史进程。此外,在阐释上述观点的过程中,笔者将针对潘金莲形象在不同作家作品中的改编局限作些分析,力求在把握其流变现象与重塑轨迹的同时,对其间存在的审美缺陷与艺术缺憾,进行一些合理的探查和科学的评判。
王园利[6](2017)在《永井荷风作品的自然审美研究》文中指出日本人对自然似乎有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敏锐和崇拜。自然美是日本文学中所有美形态的原型,是日本艺术美的底流。以哀婉、颓废着称的日本唯美主义大师永井荷风,对自然万物、四季变换、斑斓色彩更是有着极其纤细的官能感受。永井荷风把自然作为他创作生命的一部分,以“川柳式”的戏谑手法,描写日本江户时代的风土人情、“雪月花”的诗韵余情、四季轮回的空寂哀情。本论文主要围绕永井荷风作品中的自然审美进行研究,以文本中自然之美的描绘为依据,力求发掘自然意象在其作品中的象征性,并试图分析永井荷风自然审美观形成的原因,从而领悟日本传统的审美情趣,探求永井荷风文学永恒之美的精神内涵。本论文以永井荷风的自然审美为中心展开对永井荷风文学关于自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永井荷风生平及作品简介、明确本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永井荷风作品中的自然抒写,第一节是哀婉、幽玄与日本传统美,通过雨浸润的哀愁、隅田川情结的荒芜驱动和黑白世界中的丑恶隐逸来重点分析作品中雨、雪、隅田川等自然意象,从而感受永井荷风自然描写体现的日本传统美;第二节是异国情调与日本传统美,通过色彩斑斓的绚丽自然与枯淡、空寂的落叶情怀来重点分析作品中描绘的异国景色来把握其自然审美。第三部分是永井荷风自然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主要分为自然描写对人物形象、心理的烘托渲染及自然意象与情节结构的巧妙糅合两个方面。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文本细读把握自然抒写在作品中的深层意义从而揭示自然描写对整个作品的重要价值。第四部分是永井荷风自然审美形成的内外动因。这一部分从成长环境、时代背景的深刻影响,东方文学的传统审美情趣和西方作家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形成永井荷风自然审美特征的原因。第五部分是永井荷风自然审美的价值及意义。这部分从生命哲学的内涵、生态美学的意蕴和东方美学的启迪三个方面阐释永井荷风自然审美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一部分是结语,主要对前述内容进行总结,重申永井荷风自然审美研究的重要性,阐发永井荷风自然审美在其整个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永井荷风作为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作家,一生着作宏富,小说、散文、诗歌无不精通。永井荷风不同时期的作品体现不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而自然审美意识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所差异。本文以永井荷风作品中的自然审美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时期自然审美差异的原因,感受作为“诗人兼小说家”的荷风文学的独特魅力。
唐妍[7](2016)在《清代小说中的女性想象》文中研究表明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小说(以清代前中期小说为主)中男性作家对女性的想象性描述的研究,还原清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实存,即男性作家的想象性建构。回到文本重新思考男性作家为女性"代言"的真实目的,以及这一"代言"背后所隐藏的作者个人的自我想象与家国想象。除绪论外,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围绕"记忆、想象、历史"这三个关键词展开,以"纪实性"忆语体散文与幻想型虚构作品为例,探索"想象"的内涵。想象是一种认知和了解世界的方式,通过对个人记忆或是集体历史的筛选、过滤乃至重构,来建构"我"所认识的世界。解读想象即能解读自我或他人的意识。较之女性的真实存在,解读男性如何想象女性,或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以及作家个人认知世界的方式。第二、三两章重点关注小说中的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以及女性在进行这两种角色的转换时所遭遇的困境,并在论述过程中,比对了男性作家个人对女性角色的想象与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想象之间的微妙差异。首先,指出清代小说对于女性家庭角色的想象,一方面秉持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对妇女的规约;另一方面,又允许女性保有一定的才学与个性,这正是作家不自觉地徘徊于集体意识与个人对社会的批判意识之间的文本表现。其次,分析了清代小说中频繁出现篡夺夫权的悍妇、妒妇与取代父亲的寡母形象的原因。指出男性作家通过对这些"反常"女性角色的想象性重构,来消解内心由于女性的"僭越"所带来的不安。最后,阐释了小说中的女性为何会在出离了家这一内部空间,获得社会角色身份时,遭遇困境。以及男性作者为解决女性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转换之间的矛盾冲突,重构女英雄、女侠、女性帝王等的情爱观、贞节观,使小说中的女性主动放弃自己的社会角色,回归家庭的方式。第四章则将重点放在男性对女性(主要指闺秀)生存活动空间的想象上。这些空间由内到外,依次为闺阁、花园与围墙之外的广阔空间。在这三个女性专属或非专属空间中,男性作家最乐意描写处于内外之间的花园,而对闺阁与广阔的外部空间则往往欲言又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两性之间的某种禁忌。论文正是通过分析小说中男性作家对不同女性空间的描述差异,来解读男性对女性的矛盾态度与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期待。第五章则将研究视角转向两性关系之换位体验,以《镜花缘》、《续镜花缘》、《再生缘》等作品中的易装情节为切入点,分析同一事件的男性叙述与女性书写之间的差异。进而明晰男性的女性想象承载的更多的是男性的自我想象与家国想象,至于是否传达了女性声音则不在他们的关注范围内。以往的研究多欲从清代小说(尤其是晚清小说)中寻找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滥觞,而忽略了这些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由男性塑造的,陷入对清代小说中的女性做单纯的性别社会学阐释的怪圈。本篇论文意在提供一种研究清代小说或是女性形象的新思路,从文本出发,结合心理学、叙事学、历史学、艺术史等研究方法,更好地走近小说本身。
申秀云[8](2014)在《浅析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中女性的非正常死亡》文中研究表明明末,出现了一批蔚为大观的白话短篇小说。在这些白话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很多非正常死亡的女性。这些女性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大家闺秀、市井女子、风尘女子,还有尼姑。她们都有千篇一律的美丽,命运却与美丽相背离,并且她们面对命运的变故都做出的积极抗争的努力。她们的形象塑造有着独特的特性,与时代和作者有关系。在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女性身上还有类型化的心理特征。造成这些女子生命陨落的因素有追求自主婚姻和爱情的无助、至亲死亡、战争和欲望,她们非正常死亡的方式有自杀、他杀、触犯法律而依法被处死和坐化而死。这四种非正常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女性对死亡的方式的选择则与环境,情节,民族心理有直接的关系。她们死后并不是终结,死后还有一系列情节的安排,而这样的安排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
郭玲玲[9](2014)在《中晚明女性墓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晚明时期文人所作女性墓志为研究对象,从墓志界定及女性墓志源起、明以前女性墓志概况、明代中晚期女性墓志的新变、中晚明新的女性观等方面加以研究,最后以亡妻墓志作个案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首先从永恒的死生问题导入本文的研究对象,对与中晚明女性墓志研究相关的概况加以回顾,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归纳简介,介绍本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另外,在绪论部分,还对本文研究的时间段界定、墓志研究的可行性问题及材料的选取原则做了说明。第一章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对墓志加以界定,区分平时经常见到的诸如墓碑、墓表、墓碣、神道碑等称谓的区别。并对墓志的起源以及女性墓志的发展情况加以简单回顾。第二部分是明初及以前女性墓志概况,对中晚明以前女性墓志的主要内容加以分类和分析。第二章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中晚明女性墓志中女性墓主身份的变化、作文者身份的变化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新特点。第三章具体分析女性墓志出现的新变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在正、嘉以后,明代社会出现了新风尚,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导致了社会中大量女性从商的事实,资本的积累也使传统的四民观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这种普遍而深入的改变,对墓志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女性的主体性地位在墓志写作中得以回归。最后,本文对中晚明女性墓志中的亡妻墓志所表达的悼亡意蕴,与传统的“悼亡”主题加以对比,以典型个案为研究切入点,分析中晚明亡妻墓志对“悼亡”的承袭与开拓。
杨鑫[10](2013)在《《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男性世界群雄争霸的小说文本,女性数量及刻画程度远不如男性丰满,因而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虽然女性形象并不是这部小说的表现重点,但不可否认,女性形象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另一人物系列,她们以鲜明的女性形象特征,在小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呈现贞烈守节、舍生取义,才貌过人、智勇双全,嫉妒成性、趋利忘义和政治工具、孤苦无助等表现特征,其中以前两种特征最为典型。女性形象特征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明初对忠义的强烈呼唤使小说中的女性义无反顾地成为政治忠义的楷模;男尊女卑妇女观的强化使女性日益失去自己的价值归宿和文化身份认同,沦为政治斗争工具和牺牲品。三国时期尚智尚勇的社会风气成就了女性形象智勇双全的特征;生命由权力得失控制的时代致使部分女性为利益所驱使。义务本位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寄寓了女性浓重的道德色彩。女性形象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调节小说叙事节奏、维护传统道德、检验战争英雄、影响战争成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文学作品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借鉴,其开创性意义功不可没。在与《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女性形象的对比中,《三国演义》女性形象道德化和类型化的整体特征得到突出和深化,这主要归因于小说成书的过程和主体、女性的生存环境及民间意识的渗透。这种整体特征的存在使小说达到和谐运动,并且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四大奇书”女性精神嬗变趋向的文化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大奇书”女性精神嬗变趋向的文化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水浒故事侠义报恩母题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综述 |
第一章 明前水浒故事侠义报恩母题概述 |
第二章 明代《水浒传》对侠义报恩母题的全面丰富 |
第一节 报恩者形象的重构 |
一、鲜活有力、真切可感 |
二、注重私利、理性凸显 |
第二节 侠义报恩内容的扩大 |
一、“士不遇”心态下的知遇之恩 |
二、基于血缘关系的报亲 |
三、义气感召的救助之恩 |
第三节 侠义报恩书写特征 |
一、个人报恩与集体报恩的篇幅分割:“二八定律” |
二、“犯中求避”对类型化的补救 |
第四节 侠义报恩的叙事功能 |
一、梁山集团的构建 |
二、情节发展的需要 |
三、人物命运的展示 |
四、惩奸黜恶的教化作用 |
第三章 明杂剧、传奇侠义报恩母题的延伸 |
第一节 作为忠臣的报恩者 |
第二节 辅助报恩的女性形象 |
第三节 报恩观念的变化 |
一、边缘化的义气报恩 |
二、从“忠君”到“报国”的意识觉醒 |
三、忠孝龃龉下孝子的焦虑 |
第四章 《水浒传》续书侠义报恩母题研究 |
第一节 《金瓶梅》中报恩的反讽意味 |
第二节 《水浒后传》《后水浒传》中的侠义报恩描写 |
一、对《水浒传》侠义报恩的承继 |
二、《水浒传》侠义报恩的新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2)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中的空间书写 ——以冰心、冯沅君、凌叔华、庐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二、五四时期女作家空间书写的研究综述 |
第一章 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的空间书写类型分析 |
第一节 自由而拘束的家庭空间 |
第二节 开放又封闭的家庭以外空间 |
第三节 日记、书信、独白营造的心理空间 |
第二章 五四女作家小说的空间书写内蕴探究 |
第一节 空间书写与人物塑造 |
第二节 空间对立下的新旧冲突 |
第三节 空间焦虑中的精神困境 |
第三章 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的空间书写生成因素探究 |
第一节 中国空间化思维方式和叙事传统的影响 |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时代特质与文化语境 |
第三节 五四时期女作家的生存体验与审美诉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3)网络小说的叙事诗学构建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普罗大众的“下里巴人” |
二、历史的赓续:通俗小说文学生态链上的明珠 |
三、研究现状及选题缘起 |
第一章 多巴胺诱惑下的青春书写:网络小说的叙事主体 |
第一节 代言与立言:网络小说的叙述声音 |
一、追求虚构叙事的自我权威 |
二、多声道的叙述声音 |
第二节 众声喧哗后的对话:写手与读者身份关系的“暧昧” |
一、虚拟的网络社区 |
二、创作过程中的“跷跷板式运动” |
第三节 造物赋形:由人设到人物 |
一、人物设定 |
二、造物赋形 |
三、游走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人物 |
第二章 起承转合之间的张弛:网络小说的叙事结构 |
第一节 网络小说中的“常数”:素材 |
一、素材与“梗” |
二、丰富多元的素材 |
三、对应和同源 |
第二节 分门别类的选择:人物与叙事序列 |
一、充满张力的叙事序列 |
二、叙事序列的“组方”与“配伍” |
第三节 结构之技与结构之道:情节与主题 |
一、有机统一的文学生命体 |
二、有意味的差异 |
第三章 关于旅行的叙述:网络小说的叙事空间 |
第一节 “镜”与“灯” |
一、尚真的“镜”空间 |
二、贵虚的“灯”空间 |
第二节 行动着的地点 |
一、通达的叙事地图 |
二、故事的发生器 |
第三节 有意义的点 |
一、文化的符码 |
二、现实与幻象 |
第四章 惊鸿照影来:女性叙事的崛起 |
第一节 独立的“她”:女性本体地位的确立 |
一、凸显女性主体地位的叙述声音 |
二、构建女性话语权威的叙述视角 |
第二节 我手写我心:女性经验的输出 |
一、美好爱情的吟唱 |
二、人生理想的寻觅 |
三、女性形象的构建 |
结语 |
一、乱花迷眼:网络小说的诸多衍生品 |
二、更唱迭和:网络小说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晚明传奇中的妾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
第一章:妾形象源流与晚明传奇妾形象概貌 |
第一节:妾的起源与妾形象的文学传统 |
一、妾的起源 |
二、妾形象的文学传统 |
第二节:晚明传奇中的妾形象概貌 |
一、晚明传奇中主要妾形象总览表 |
二、从量化分析看妾在剧中重要性的提升 |
第二章:晚明传奇中妾形象的多元呈现 |
第一节:遵从传统道德的妾形象 |
一、“美玉无瑕岂玷蝇”——坚贞守节 |
二、“小红裙身全仇报”——忠义勇敢 |
第二节:冲破封建樊篱的妾形象 |
一、“学那巫山女恋襄王”——主动追爱 |
二、“头颅虽已断,阴灵未易磨”——离魂反叛 |
第三节:彰显女性才智的妾形象 |
一、“当世罕出其右”——诗才不凡 |
二、“俊眼儿”识“失林穷鸟”——慧眼识人 |
第三章:晚明传奇妾形象的多彩艺术塑造 |
第一节:妾形象抬升后的双线结构 |
第二节:鬼妾形象出入的奇幻叙事空间 |
一、境幻而情真 |
二、空间与人物的多重构建 |
第三节:妾语言风格的“正旦化” |
第四章:晚明传奇妾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一节:家庭关系调整的文学描写与社会现实 |
一、从以色侍夫到互为益友 |
二、妻妾和睦亦或妻妾争宠 |
三、家庭破坏者与家庭守护者 |
第二节:女性意识觉醒的个体追求与社会评价 |
一、对真挚爱情的追求 |
二、对男女平等的诉求 |
三、对自我价值的寻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历史语境下的潘金莲形象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潘金莲形象之原型溯源 |
(一)英雄时代的淫娃荡妇——《水浒传》中的潘金莲 |
(二)声色市井的饮食男女——《金瓶梅》中的潘金莲 |
(三)传统社会的红颜祸水——“水浒戏”中的潘金莲 |
二、潘金莲形象之现代变形 |
(一)大胆求爱的“东方莎乐美”——欧阳予倩的《潘金莲》 |
(二)勇于担当的道德牺牲品——田汉的《武松》 |
三、潘金莲形象之当代演绎 |
(一)潘金莲形象重塑之原型叙写 |
1.原汁原味的古典原型——魏子云的《潘金莲》 |
2.亦虚亦实的文体实验——何小竹的《潘金莲回忆录》 |
(二)潘金莲形象重塑之两性书写 |
1.善恶同体的底层弱女——魏明伦的《潘金莲》 |
2.刚柔并济的复仇使者——李碧华的《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永井荷风作品的自然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永井荷风及其作品简介 |
1.2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
1.2.1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章 永井荷风作品中的自然抒写 |
1.1 哀婉、幽玄的日本传统美 |
1.1.1 雨浸润的哀愁 |
1.1.2 隅田川情结的荒芜驱动 |
1.1.3 黑白世界中的丑恶隐逸 |
1.2 异国情调与日本传统美 |
1.2.1 色彩斑斓的绚丽自然 |
1.2.2 枯淡、幽玄的落叶情怀 |
第2章 自然抒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
2.1 揭示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 |
2.2 自然意象与情结结构的巧妙糅合 |
第3章 永井荷风自然审美形成的内外动因 |
3.1 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的深刻影响 |
3.2 东方文学的传统审美情趣 |
3.2.1 日本传统审美情趣的传承 |
3.2.2 汉诗词的文学造诣 |
3.3 西方作家的启发 |
第4章 永井荷风作品自然审美的价值和意义 |
4.1 生命哲学的意蕴 |
4.2 生态美学的内涵 |
4.3 东方美学的启迪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成果 |
(7)清代小说中的女性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解题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难点与研究方法 |
四 研究思路 |
1 想象的双重维度:追忆与幻想 |
2 男性文人对女性的想象性建构 |
3 精英叙述与民间记忆 |
第一章 记忆、想象与历史 |
第一节 想象: 追忆与幻想 |
一 追忆与幻想(描述)的想象特质 |
二 男性想象与女性存在 |
三 想象:表象的重塑 |
第二节 记忆重构中的想象性选择——从叙事学角度看忆语体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建构 |
一 追忆中的女子 |
二 追忆叙事者的自我建构 |
三 叙事语言与叙事人称的差异 |
四 追忆的叙事策略 |
五 小结 |
第三节 才子之笔与史官之辞:《聊斋》与《阅微》的女性幻想差异 |
一 《阅微》的"反聊斋"叙事:对《聊斋》幻想世界的重构 |
二 《聊斋》与《阅微》中现实世界的幻想差异——以女狐故事为例 |
三 余论 |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想象 |
第一节 传统想象中的女性家庭角色 |
一 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塑造 |
二 清代文人对于女性家庭角色的想象 |
三 理想背后的文人寄寓 |
第二节 悍妒妇想象 |
一 文人之家妇人的现实境遇 |
二 明清之际悍妇文学盛行探因 |
三 悍妒妇的被选择 |
四 懦夫——悍妇的对照面 |
五 想象中"七出"之条的权威性 |
六 小结 |
第三节 父权的替代者——母亲 |
一 清初小说中成为主角的母亲 |
二 寡母在小说中的特殊地位 |
三 母子关系的想象模式与作用 |
四 小结 |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转换冲突 |
第一节 女英雄的尴尬结局——以《荡寇志》为中心 |
一 女英雄群像出现的原因 |
二 《荡寇志》的女英雄群像 |
三 女英雄的情感、婚姻生活 |
四 女英雄的尴尬结局: 女性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转换矛盾 |
五 女英雄想象的虎头蛇尾 |
六 余论 |
第二节 女侠的情感困境——以《儿女英雄传》为中心 |
一 女侠的"不婚情结" |
二 女侠的"被迫"适人 |
三 女侠的人生使命与性别使命的相互抵触 |
第三节 女性帝王武则天结局的多重想象 |
一 "贞洁"的荡妇:《绿牡丹》武则天结局想象 |
二 荒唐的女帝:《镜花缘》武则天结局想象 |
三 "无德"的才人:历史演义小说中的武则天结局想象 |
四 武则天:男性笔下的矛盾存在 |
第四节 媒婆: 被诋毁的职业身份 |
一 职业媒婆的出现与小说媒婆形象的负面化 |
二 媒婆形象的负面化原因 |
三 媒婆境遇的重新审视 |
四 小结 |
第四章 女性空间想象 |
第一节 闺阁空间——以《红楼梦》为例 |
一 被隐藏的闺阁空间——《红楼梦》之前的闺阁想象 |
二 红楼闺阁居室空间——以林黛玉居所为例 |
三 作者理想的碎片——宝钗居所及其他 |
四 红楼绘画艺术中的闺阁空间——以孙温所绘《全本红楼梦》为例 |
五 闺房: 可望而不可及的女性空间 |
第二节 内外之间的缝隙: 花园 |
一 园林文化意蕴的承袭——花园 |
二 花园的空间特色 |
三 花园的文本价值与叙事功能 |
四 花园: 闺房的外在延伸 |
第三节 女性足迹的延伸: 才女的宦游经历 |
一 女诗人的家外足迹 |
二 小说作家对女性家外足迹的想象 |
三 小说对于才女宦游笔墨的吝啬 |
四 余论 |
第五章 两性关系之换位生活体验 |
第一节 男性文人对女性群体的想象——女儿国 |
一 女儿国传统 |
二 男性缺席的空间——《镜花缘》女儿国的前文本 |
三 换位生存——《镜花缘》女儿国 |
第二节 《镜花缘》到《续镜花缘》对女性群体想象的交易 |
一 缠足的文化想象 |
二 想象的变易——《续镜花缘》易装想象 |
三 女性想象的时空差异 |
第三节 易装想象中的女性声音 |
一 《再生缘》的易装抗衡:男性文人与女性作家的叙事差异 |
二 陈端生与孟丽君的困境:性别身份与角色话语 |
三 清代社会中女性的女扮男装 |
四 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浅析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中女性的非正常死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中非正常死亡的女性形象分析 |
第一节 类型分析 |
第二节 女性形象之特点归纳 |
第二章 造成女性非正常死亡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
第一节 造成这些女性死亡的困境分析 |
第二节 女性面对困境时的抉择 |
第三节 非正常死亡的女性的死亡方式浅析 |
第三章 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中女性非正常死亡的艺术分析 |
第一节 人物塑造的特色 |
第二节 明代短篇白话小说非正常死亡的女性的心理分析 |
第三节 情节设置上的模式化特征 |
第四章 明代短篇白话小说非正常死亡的女性死后的情节安排 |
第一节 常见情节类型安排 |
第二节 情节安排的作用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晚明女性墓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导入 |
二、 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
三、 需要厘清的问题 |
第一章 明初及明前女性墓志概况 |
第一节 墓志的界定及女性墓志渊源 |
一、 墓志的界定 |
二、 女性墓志渊源 |
第二节 明初及明前女性墓志概况 |
一、 主要内容 |
二、 所体现的女性观 |
第二章 中晚明女性墓志的时代新变 |
第一节 明中后期的社会概况 |
一、 士心的嬗变及新的女性观 |
二、 经济的发展及其社会效应 |
第二节 女性墓志创作的时代特点 |
一、 墓主身份多样化 |
二、 创作态度的转变 |
第三章 明中叶后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觉醒 |
第一节 宽松的社会氛围 |
一、 女性自由度的扩大 |
二、 女性“治生”的普遍性 |
三、 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 |
第二节 女性主体性与中晚明女性墓志 |
一、 女性主体性的定义 |
二、 女性主体性地位在墓志中的回归 |
第四章 中晚明亡妻墓志与悼亡主题 |
第一节 悼亡诗的发展演进及与女性墓志的异同 |
一、 悼亡诗的形成及演进 |
二、 悼亡之作与女性墓志的异同 |
第二节 中晚明亡妻墓志对悼亡主题的开拓 |
一、 片段画面的突破 |
二、 细节的深加工 |
三、 情感内涵的拓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的表现特征 |
1.1 贞烈守节 舍生取义 |
1.2 才貌过人 智勇双全 |
1.3 嫉妒成性 趋利忘义 |
1.4 政治工具 孤苦无助 |
第二章 《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的历史生成 |
2.1 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 |
2.2 义务本位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 |
2.3 元末明初程朱理学的兴盛 |
第三章 《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的审美价值 |
3.1 女性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审美价值 |
3.2 《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
第四章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等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
4.1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女性形象 |
4.2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
4.3 《三国演义》与《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附录 B《三国演义》女性人物索引 |
四、“四大奇书”女性精神嬗变趋向的文化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水浒故事侠义报恩母题嬗变研究[D]. 梁晓晓.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2]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中的空间书写 ——以冰心、冯沅君、凌叔华、庐隐为例[D]. 丁美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3]网络小说的叙事诗学构建与研究[D]. 胡影怡. 苏州大学, 2018(12)
- [4]晚明传奇中的妾形象研究[D]. 罗贝. 宁波大学, 2017(02)
- [5]历史语境下的潘金莲形象阐释[D]. 廖玉.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 [6]永井荷风作品的自然审美研究[D]. 王园利.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7]清代小说中的女性想象[D]. 唐妍. 浙江大学, 2016(07)
- [8]浅析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中女性的非正常死亡[D]. 申秀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中晚明女性墓志研究[D]. 郭玲玲. 河南大学, 2014(03)
- [10]《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研究[D]. 杨鑫.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