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蒂组织瓣修复胫骨中上段骨髓炎骨暴露

带蒂组织瓣修复胫骨中上段骨髓炎骨暴露

一、带蒂组织瓣修复胫骨中上段骨髓炎骨外露(论文文献综述)

卜凡玉,薛明宇,邓鑫鑫,王进,郭晓峰,金磊,殷渠东[1](2021)在《带蒂肌皮瓣联合改良Masquelet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胫骨与软组织缺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带蒂肌皮瓣联合改良Masquelet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胫骨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0月采用带蒂肌皮瓣联合改良Masquelet技术修复的20例糖尿病伴胫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40~65岁,平均51岁。术前下肢动脉超声及CTA证实胫前、胫后动脉通畅无闭塞。病灶清除后骨缺损长4~9 cm,软组织缺损范围3 cm ×6 cm~7 cm ×10 cm,分别填塞抗生素骨水泥。7~10 d后取出骨水泥,新的骨水泥仅填塞骨缺损部位,同时行带蒂肌皮瓣修复创面,间隔8~12(平均9)周行Masquelet技术第二阶段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记录创面和骨缺损愈合以及并发症情况。至术后12个月,皮瓣愈合和外观按张浩等标准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按Johner-Wruhs标准评价,症状消失无复发者视为治疗成功。结果均获13~28(平均20)个月随访。骨缺损均愈合,愈合时间6~11个月,平均9个月。肌皮瓣均成活,创面延期愈合2例,I期愈合18例;皮瓣形态9例接近正常,11例臃肿;皮瓣感觉17例部分存在,3例无感觉;皮瓣温度7例正常,13例稍低;供区瘢痕14例为轻,6例明显;所有患者疗效均为满意。2例术后感染复发。术后12个月,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感染控制率和治疗成功率均为90%(18/20)。结论带蒂肌皮瓣联合改良Masquelet技术修复符合适应证的糖尿病患者胫骨与软组织缺损,短中期效果良好。

王光楠,陈艳,韩凤山[2](2020)在《改良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胫前骨髓炎骨外露创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去除蒂部肌肉的带血管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胫前骨髓炎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9年1月,对18例因小腿严重创伤后遗留胫前骨髓炎骨外露创面,采取骨创面扩创、带血管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修复。结果术后17例肌皮瓣完全成活,创面达到一次性覆盖修复及一期愈合,1例肌皮瓣术后第2天出现静脉危象,虽经调整,肌皮瓣远端1/5处仍出现坏死情况,经后期扩创、皮瓣拉伸推移后达到完全覆盖及治愈创面效果,成功率94.4%。术后随访4~48个月,无皮肤溃疡及骨髓炎复发迹象,小腿和足踝功能、皮瓣受供区外观及皮肤感觉恢复满意。结论应用去除蒂部肌肉的带血管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胫前骨髓炎骨外露创面,手术操作简单,总体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杨涛[3](2020)在《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第一章 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解剖研究及起源分型目的了解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解剖特点与深层血管的交通关系,为临床及改良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制作24侧下肢标本实施显微解剖,观测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发出位置、外径、来源、走形特点;来源为次级分支给予标记,继续观测其发出位置、外径、走形,以及在外踝区与腓动脉主干、终末前穿支、终末支、后交通弓等血管的交通关系等,测量数据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7侧标本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直接来自主干,在外踝尖上3.8cm-7.8cm范围发出,血管外径为1.36±0.38mm。另7侧直接来自腓动脉次级分支,次级分支在外踝尖上8.4cm-15.4cm范围发出,血管外径为1.69±0.51mm;其中4侧次级分支在外踝区与深层血管存在交通,并共同汇合形成终末支进入外踝后间隙,另外3侧无交通关系。结论腓动脉终末后穿支发出位置及走行相对不恒定,可直接来源于腓动脉主干或次级分支,分析其与外踝区深层血管不同的交通关系,初步提出相关分型(三型六亚型),指导临床应用及皮瓣的转化应用。第二章 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转化应用目的结合穿支分型分析带蒂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相关转化应用。方法自2017年3月到2019年8月均采用带蒂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皮瓣及相关皮瓣移植修复足踝皮肤软组织缺损共34例。创面位置:跟骨后侧15例,跟骨外侧7例,踝关节前侧5例,外踝4例,中足3例。创面缺损范围2.0cm×1.5cm-9.0cm×8.0cm。皮瓣切取范围4.0 cm×3.0 cm-15.0 cm×9.0 cm。术后随访观察皮瓣、供区恢复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价愈后功能。结果采用单纯穿支螺旋桨皮瓣19例,其中转化应用3例。采用携带腓肠神经改良穿支筋膜皮瓣15例。31例顺利成活,3例边缘小部分坏死。术后获得随访3-18个月,18例不臃肿,13例稍臃肿,3例臃肿。32例恢复保护性感觉,2例感觉无明显恢复。AOFAS踝-后足评价,优良率85.2%。结论根据穿支解剖分型可指导带蒂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皮瓣的切取及临床应用,还可改良进一步转化应用,扩大修复范围,丰富修复方法,拓宽手术适应症,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邓伟[4](2019)在《游离股骨内侧髁皮质骨膜瓣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利用吻合血管的股骨内侧髁皮质骨膜瓣联合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例胫骨骨不连患者,采取游离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皮质骨膜瓣联合自体髂骨移植进行治疗。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患者年龄为40-48岁,平均年龄44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例,重物砸伤2例,钢板夹伤1例。所有患者均为GustiloIII型骨折术后骨不连,部分患者伴骨缺损。骨缺损大小:1.0cm×l.0cm×3.0cm-6.0cm×4.0cm×3.0cm。皮质骨膜瓣切取面积:2.0cm×2.0cm-3.0cm×6.0cm。其中1例携带皮瓣,为嵌合式组织瓣。血管吻合方式:皮质骨膜瓣的膝降动脉2例与受区胫前动脉分支吻合、2例与受区胫后动脉分支吻合、2例与胫前动脉主干吻合。膝降动脉伴行静脉与相应动脉伴行静脉进行端端吻合。骨断端固定方式:2例继续外固定架固定、2例改行钢板内固定、2例改行髓内钉固定。术后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1.5个月。用Paley骨折愈合标准来评价骨折愈合。用Paley功能恢复评定标准来评价下肢功能。结果:5例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术后X线随访,2个月已有大量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3-8个月骨折线基本消失,平均6个月,恢复日常生活,下肢行走无明显不适。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骨折仍未愈合,仅少量骨痂生长。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价标准评定,优4例,良1例,差1例。6例患者中,5例均可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1例患者因骨折未愈合,不能够完成日常活动。根据Paley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评定,优1例,良4例,差1例。结论:采用游离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皮质骨膜瓣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胫骨骨不连,骨不连愈合率高,治疗周期短,是修复胫骨骨不连的一种理想方法。

王建超[5](2016)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与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人体解剖学观察,研究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解剖学基础。将解剖学数据应用于临床,设计以腓肠内侧动脉为血管蒂,并包含穿支血管的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探讨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对胫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伴钢板或骨外露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选取8侧成人新鲜尸体下肢标本,经股动脉灌注乳胶硫酸钡溶液,解剖并观察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数目、起始部外径、穿出点外径、血管蒂长、穿支穿出点位置。测量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取2例剥离的体被组织行X线观察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走行情况。2.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15例胫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伴钢板或骨外露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458岁,平均35.6岁,左侧10例,右侧5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重物砸伤3例,机械损伤2例。其中GustiloⅠ型12例,GustiloⅡ型3例,入院前均一期或分期实施了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因皮肤软组织坏死感染而出现骨或内固定外露,外露时间11天74天,平均34天。入院后术前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鲍氏不动杆菌1例。在我科采用清创及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进行治疗,皮瓣大小和形状根据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与形状进行设计,其中切取皮瓣面积为3.6 cm×4.2 cm5.3 cm×6.5 cm,术后对皮瓣成活率、并发症、膝踝关节功能、皮瓣受区与供区外观满意度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在8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观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共18支,平均2.3支,其中13支(72.2%)发自于腓肠内侧动脉后支,5支(27.8%)发自于腓肠内侧动脉前支。穿支穿出点外径平均为0.87±0.25 mm(0.6 mm1.1 mm),穿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82±0.47 mm(1.3 mm2.3 mm)。穿支蒂长为3.2 cm8.2 cm(平均5.4 cm),血管蒂长6.5 cm15.7 cm(平均为11.2cm)。穿支浅出点集中出现在距腘皱褶以远7.6 cm17.8 cm(平均10.9 cm),距后正中线1.3 cm4.2 cm(平均2.8 cm)的范围内。2.本组15例患者皮瓣均成活,14例一期愈合,1例二期愈合。本组住院时间1250天,平均27.3天。15例患者均进行了至少6个月(624月)的术后随访,在末次随访中,供区愈合良好,皮肤感觉功能未见受到影响,皮瓣平整、质软柔和,患者对受区及供区外形满意。15例患者骨折最后全部愈合,无骨不连、畸形愈合、骨髓炎发生,未见明显膝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生活及工作未受到明显影响。根据改良ASAMI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0例,良4例,中1例,差0例。结论1.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血管较为恒定,腓肠肌内侧岛状肌皮瓣切取时以腓肠内侧动脉为蒂,并包含穿支血管或携带其源动脉时,可获得较为稳定血供,是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成活的解剖学基础。2.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能够一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或骨外露并感染,避免钢板取出,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且皮瓣具有薄而柔软,受区外形美观,供区创伤小等优点。

李扬[6](2016)在《胫后动脉穿支分布特点的临床解剖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1背景目前临床中缺乏对胫后动脉穿支及其次级分支分布特点的详细解剖学研究。临床中对穿支系列组织瓣中的穿支皮瓣和带蒂穿支皮瓣研究较多,而罕见对穿支双叶皮瓣、穿支嵌合组织瓣和穿支蒂桥式组织瓣相关研究。2目的2.1第一章:胫后动脉穿支分布特点的临床解剖学研究研究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及其次级分支血管分布特点,为胫后动脉穿支系列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2.2第二章:胫后动脉穿支分布特点的临床应用研究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系列组织瓣修复不同种类创面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促进该系列组织瓣临床广泛应用提供实践依据。3方法3.1第一章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临床中10例病情相对稳定且需切取携带胫后动脉的小腿内侧较大皮瓣的患者,通过切取小腿内侧皮瓣的过程中充分显露胫后动脉穿支及其次级分支血管,观察并记录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以及次级分支的分布特点等,同时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3.2第二章术前对双侧或设计侧小腿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然后应用CDFI对胫后动脉中上段较大穿支及其次级分支进行追踪,寻找不同种类穿支血管。根据受区创面组织缺损特点,选择合适的胫后动脉中上段穿支血管,设计并切取所需种类穿支系列组织瓣。本组共24例,其中应用胫后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手部多区域软组织缺损5例;应用胫后动脉穿支嵌合组织瓣修复四肢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应用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嵌合组织瓣桥式转移修复患侧小腿复合组织缺损2例。4结果4.1第一章10例患者小腿内侧胫后动脉共发出穿支血管数为52支,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的次级分支血管可分为四种类型。小腿上1/3发出穿支血管数较少,蒂部长且管径粗;中下2/3发出穿支血管数较多,其中中1/3穿支血管相对较长且较粗,下1/3穿支血管较短且较细。4.2第二章本组24例胫后动脉穿支系列组织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成活良好,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皮瓣外形、弹性、质地、色泽均可。术后随访X线片,均在312个月骨折线消失,骨愈合良好。其中12处皮瓣存在不同程度臃肿,经过二期去脂修整后与周围皮肤平齐,其余皮瓣外形较为满意。15例手部损伤的患者,术后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1例,良3例,可1例。9例足部及小腿部创伤的患者,术后经过锻炼,可负重行走且未感觉疼痛。5小结5.1第一章小腿内侧上2/3段胫后动脉发出的穿支,适合切取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的胫后动脉穿支系列组织瓣;下1/3段胫后动脉发出的穿支,适合切取带蒂转移的胫后动脉穿支系列组织瓣。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的次级分支血管有四种类型,可切取穿支系列组织瓣,如穿支皮瓣、穿支双叶皮瓣、穿支嵌合组织瓣、穿支蒂桥式组织瓣等。5.2第二章以胫后动脉发出的单一穿支为蒂切取的穿支双叶皮瓣、穿支嵌合组织瓣和穿支蒂桥式组织瓣是可行的。三种组织瓣血供可靠,且不牺牲胫后动脉主干血管,供区影响小,受区外形功能恢复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创面修复方法。

沈立锋,郭峭峰,黄凯,张展,张晓文,张春[7](2012)在《带蒂组织瓣结合骨搬移技术治疗小腿感染性软组织缺损及大段骨缺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带蒂组织瓣结合骨搬移技术治疗小腿感染性软组织缺损及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骨科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合并软组织缺损的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患者1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0±10)岁,骨缺损长度平均(6.5±1.7)cm,皮肤缺损面积2cm×2cm~22cm×14cm。均应用带蒂组织瓣结合骨搬移技术一期治疗,安装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创面用邻近带蒂组织瓣覆盖,术后1周行骨搬移治疗,每天1mm,分4次进行。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骨愈合时间(7.8±2.4)个月,平均外固定拆除时间(9.2±2.7)个月。所有组织瓣全部成活,并发症包括下肢疼痛、搬移骨段与远端骨段之间骨不连、钉道感染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带蒂组织瓣结合骨搬移技术是治疗小腿感染性软组织缺损及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一期修复创面同时修复骨缺损。

刘阳[8](2012)在《小腿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文中提出创伤、感染、溃疡和瘢痕、肿瘤切除常导致小腿胫前软组织缺损。人的小腿前内侧缺乏肌肉保护,软组织薄弱,皮肤直接贴附于胫骨前侧,活动度及弹性差,易碾挫坏死和大面积缺损,从而造成胫前区的软组织缺损以及深部骨、肌肉和内固定物的外露,并继发骨髓炎、肌肉坏死,难于自愈和修复,一直是临床医生较为棘手的难题,其致残率和截肢的几率较高。目前对于胫前区软组织缺损均采用皮瓣修复,可分为局部筋膜皮瓣[1]、交腿皮瓣[2]、带蒂皮瓣、肌皮瓣和游离皮瓣[3]等,手术方法多,但均存在着不同的优缺点,缺乏规范的治疗原则。目的:总结本组15种皮瓣修复胫前区软组织缺损66例的临床经验,探讨各种皮瓣的优缺点,筛选最佳的修复方法。材料和方法:自1997年7月至2011年8月之间,我院共收治胫前区软组织缺损66例,采用15种皮瓣进行修复,分别为:局部筋膜皮瓣9例、双蒂皮瓣3例、交腿皮瓣3例、比目鱼肌肌瓣2例、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15例、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2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3例、腓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5例、小腿前外侧皮瓣4例、内踝上皮瓣1例、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10例、游离背阔肌皮瓣2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5例,游离阔筋膜张肌皮瓣1例。切取面积6cm×5cm~35cm×10cm。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3年零4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全部成活61例,占92.4%;皮瓣尖端坏死3例,占4.6%;皮瓣完全坏死2例,占3%。成活的皮瓣对于修复小腿的外形及功能均较为满意,不臃肿,未再行皮瓣整形术。完全坏死的两例皮瓣中,1例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由于受区血管的继发损伤、动脉压力不足、吻合口栓塞导致手术失败。另1例为内踝上皮瓣,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皮瓣全部坏死。两例均Ⅱ期再行局部皮瓣予以修复,皮瓣全部成活。尖端坏死的皮瓣有3例,其中1例为局部转移皮瓣,另2例为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范围3cm×2cm~5cm×3cm,Ⅱ期采用局部植皮术,全部成活。结论:(1)对于胫前小面积软组织缺损者,以小腿局部筋膜皮瓣为首选,皮瓣质地好,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2)对于胫前中上2/3段中等面积软组织缺损者,以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和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为首选,尤以骨外露者;对于胫前下1/3段中等面积软组织缺损者,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为首选,皮瓣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皮瓣的外形及功能满意。(3)对于胫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者,以游离皮瓣为首选,多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4)根据创面的范围、血供、深度及周缘的组织情况,选择简单、安全、可靠、质地好的皮瓣修复为其原则。

汪洪源,王明刚,赵李平,褚燕军,汪凯,方泓[9](2011)在《小腿筋膜皮瓣修复局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小腿筋膜皮瓣转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小腿及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大小、形状及小腿区域组织可利用情况, 分别选择设计相应类型的小腿筋膜皮瓣修复49例缺损创面, 采用小腿内侧筋膜皮瓣11例, 其中1例带肌瓣;小腿外侧筋膜皮瓣32例, 其中1例带肌瓣, 2例远端去表皮真皮筋膜瓣;小腿后侧筋膜皮瓣6例。采用近端蒂顺行转移5例, 远端蒂逆行转移44例;3例经皮下隧道转移, 46例经明道转移。创面4cm×6cm~9cm×17cm, 切取小腿筋膜皮瓣5cm×7cm~11cm×19cm。结果: 术后47例皮瓣Ⅰ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 经局部换药后Ⅱ期愈合。术后46例获得随访1~40个月, 皮瓣外观平整, 质地柔软, 感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遵循小腿筋膜皮瓣血供的营养血管链设计应用相应类型的筋膜皮瓣, 不仅利于皮瓣的切取和成活, 而且修复后外观和感觉满意, 有益于功能的恢复。

周征兵[10](2010)在《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9种皮瓣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各皮瓣的特点及修复该区创面的皮瓣选择。方法:2000年8月-2010年3月应用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皮肤软组织缺损18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所有病例均在彻底清创、抗炎等治疗的基础上行皮瓣修复。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的前界范围均扩大至胫骨前嵴,将创缘作为皮瓣前缘的一部分。腓肠肌皮瓣内侧头肌皮瓣46例(改良20例;非改良26例)、外侧头肌皮瓣24例(改良13例;非改良11例);创面位于小腿中/上段的61例,中下段的9例;皮瓣大小18cm×7cm-35cm×12cm。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其中创面位于小腿下段21例,中下段2例。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1例,其中交腿转移8例;创面全部位于中/下段,皮瓣大小18cm×8cm-22cm×13cm。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26例,创面位于小腿上段的1例,中/下段25例。游离皮瓣21例,皮瓣大小19cm×7cm-22cm×16cm。双蒂推进皮瓣14例。隐动脉皮瓣、小腿前外侧皮瓣各2例。局部转移皮瓣12例。结果:20例改良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17例,部分坏死3例;26例非改良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22例,部分坏死4例;感染复发各1例。13例改良的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11例,部分坏死2例;11例非改良的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9例,部分坏死2例;感染复发各1例。2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完全成活21例,远端浅层坏死和部分坏死各1例,感染复发1例。11例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完全存活10例,浅层坏死1例。26例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完全成活24例,浅层坏死2例,感染复发2例。21例游离皮瓣,完全成活18例,浅层坏死1例,远端部分坏死2例,感染复发1例。14例双蒂皮瓣;13例完全存活,1例远端部分坏死,感染复发2例。隐动脉皮瓣、小腿前外侧皮瓣各2例、局部转移皮瓣12例,均完全存活。部分坏死的创面经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所有病例出院时创面均愈合,感染控制,住院时间12-127天,平均39天。术后随访1-72个月,平均13个月。骨髓炎共复发10例(5.5%),复发时间1-24个月,均经再次手术后感染控制。游离皮瓣的平均面积大于带蒂皮瓣的平均面积(P<0.05)。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平均面积大于非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平均面积(P<0.05)。创内无内固定组(97%)感染控制率高于内固定保留组(74%)(P<0.05)。结论:(1)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肌皮瓣可切取面积及运用灵活度进一步增大,适于修复胫骨上中段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2)游离皮瓣可切取面积大、组织量充足,适合于修复胫骨各段创伤性骨髓炎合并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操作简便,适用于修复胫骨中下段创伤性骨髓炎合并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4)运用皮瓣外科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疗程短,感染控制可靠。(5)创内内固定的取出有利于胫骨骨髓炎的控制。

二、带蒂组织瓣修复胫骨中上段骨髓炎骨外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蒂组织瓣修复胫骨中上段骨髓炎骨外露(论文提纲范文)

(2)改良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胫前骨髓炎骨外露创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该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3.2 本术式的优点
    3.3 本术式的注意事项

(3)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解剖研究及起源分型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转化应用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根据不同穿支分型)
    2.5 讨论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外踝区”腓动脉源带蒂轴型皮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游离股骨内侧髁皮质骨膜瓣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临床资料及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方法
        1. 术前准备
        2. 手术方法
        3. 术后处理
        4. 疗效评定标准
三、结果
四、典型病例
    1、典型病例1(表1中病例编号1)
    2、典型病例2(表1中病例编号2)
五、讨论
    1、股骨内侧髁区骨膜血供的应用解剖和骨膜瓣的可切取范围
    2、胫骨骨不连的原因分析
    3、胫骨骨不连治疗方法的选择
    4、骨膜瓣带薄层皮质骨的理论基础和优势
    5、本术式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6、关于术后康复
    7、DSA技术及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的应用
六、总结
七、结论
八、参考文献
九、综述: 胫骨骨不连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十、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十一、致谢

(5)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与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附图
第二章 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一、腓肠肌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综述二、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解剖与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胫后动脉穿支分布特点的临床解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胫后动脉穿支分布特点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胫后动脉穿支分布特点的临床应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胫后动脉及其穿支供血系列组织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带蒂组织瓣结合骨搬移技术治疗小腿感染性软组织缺损及大段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法
        1.2.3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带蒂组织瓣一期修复创面的优势
    4.2 骨搬移的时机与速度
    4.3 骨搬移的并发症防治

(8)小腿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综述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皮瓣的统计学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10)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病例的纳入和结果评判标准
    1 纳入标准
    2 结果评判标准
第二章 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常用皮瓣的临床应用
    2.1 腓肠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2 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4 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5 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6 游离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7.双蒂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8 其它筋膜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第三章 统计学分析
    3.1 分组方法
    3.2 统计指标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4.2 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几种常用皮瓣的特点
    4.3 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几种常用皮瓣选用原则
    4.4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优势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带蒂组织瓣修复胫骨中上段骨髓炎骨外露(论文参考文献)

  • [1]带蒂肌皮瓣联合改良Masquelet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胫骨与软组织缺损[J]. 卜凡玉,薛明宇,邓鑫鑫,王进,郭晓峰,金磊,殷渠东.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04)
  • [2]改良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胫前骨髓炎骨外露创面[J]. 王光楠,陈艳,韩凤山.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03)
  • [3]腓动脉终末后穿支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D]. 杨涛. 郑州大学, 2020(02)
  • [4]游离股骨内侧髁皮质骨膜瓣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应用研究[D]. 邓伟. 苏州大学, 2019(04)
  • [5]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与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D]. 王建超.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4)
  • [6]胫后动脉穿支分布特点的临床解剖与应用研究[D]. 李扬. 新乡医学院, 2016(04)
  • [7]带蒂组织瓣结合骨搬移技术治疗小腿感染性软组织缺损及大段骨缺损[J]. 沈立锋,郭峭峰,黄凯,张展,张晓文,张春.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2(04)
  • [8]小腿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D]. 刘阳. 吉林大学, 2012(10)
  • [9]小腿筋膜皮瓣修复局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 汪洪源,王明刚,赵李平,褚燕军,汪凯,方泓. 解剖与临床, 2011(03)
  • [10]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D]. 周征兵. 中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带蒂组织瓣修复胫骨中上段骨髓炎骨暴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