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宏伟[1](2021)在《痞寒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导师王再见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症自拟方痞寒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复发率等的影响,从而为痞寒舒颗粒提供客观的疗效评价,同时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补充治疗方法。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症脾胃虚寒证患者7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部,符合入组的患者填写一般资料,向患者说明说明本次试验过程,填写知情同意书,根据我们制定的餐后不适综合症症候量化表询问患者情况,量化打分,然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健康饮食宣教。中药组服用痞寒舒颗粒,西药组给予口服枸橼酸莫沙比利片,两组患者共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为一周的时间,在整个治疗过程之内,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情况,治疗结束后一个月,与受试者保持联系,追踪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症脾胃虚寒证患者72例,最后完成69例,中药组34例,西药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治疗总有效率:中药组和西药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4%,89%,经统计学检验,中药组的治疗结果优于西药组(P<0.05)。2.症候总积分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与西药组均能有效地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症,且中药组治疗效果优于西药组。3.单一症状积分比较:在患者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单项症状具有可比性。中药组与西药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各单项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知,两种治疗方案都能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在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后,单项症状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脘腹痞满或胀痛、泛吐清水、食少纳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疲乏无力、手足不温、大便稀溏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知,中药组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疲乏无力、手足不温、大便稀溏方面的疗效优于西药组,两组方案在脘腹痞满或胀痛、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疗效相当。4.生存质量比较: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评分较治疗前都有显着提升(P<0.05),组间比较,中药组的评分显着高于西药组(P<0.05),由此可知,中药组和西药组均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中药组的治疗方案明显存在优势。5.复发率比较:治疗后1个月对两组进行随访,中药组复发2例,占比5.9%,西药组复发8例,占比22.9%,通过卡方检验,x2=4.010,P=0.045<0.05,两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中药组较西药组能明显降低复发率。结论:痞寒舒颗粒能够有效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症,其治疗结果从总有效率、单一症状的改善及复发情况来比较都优于西药组,由此可见,痞寒舒颗粒的疗效突出,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同时降低复发率,节约了社会资源。
杨旭[2](2021)在《朱方石教授功能性胃肠病诊治经验及用药规律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整理导师朱方石教授功能性胃肠病诊治医案及临床经验,总结概括其诊治经验,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其用药规律,为学习、继承导师经验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和帮助,本研究对传承名老中医脾胃病辨治经验和方法将具有积极意义。方法:1.跟随导师侍诊抄方,记录导师医话,归纳、总结、整理朱方石教授诊治功能性胃肠病的学术经验和临床经验。2.收集朱方石教授2020年05月至2021年02月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门诊治疗功能性胃肠病门诊处方。3.将患者的就诊信息(姓名、就诊时间、诊断、方药等)录入Excel办公软件以建立信息数据库,使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总结朱方石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用药规律及特点。结果:1.一般情况:共收集病例90例,处方133张,其中男性36例,女性54例。2.疾病分型:收集病例90例中,其中诊断为FD有56例,占比62.22%,IBS 34例占比 37.78%。3.频数分析:在本次收集的133张处方中,总药物频次为1640次,使用中药共计115味。使用频次大于15次的药物有40种,占总药物频次的80.12%。出现频率最高的10味中药降序排列如下,陈皮、法半夏、佩兰、酒黄芩、厚朴、枳实、石菖蒲、赤芍、泽泻、莱菔子。40味高频药物按功效可分为13大类,由高到低排序为理气药、清热药、化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消食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解表药、泻下药、平肝息风药、止血药。4.聚类分析:对40味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得出四类聚类组合:第一类:香附、枳壳、苏梗、木香、枳实、陈皮、车前子、茯苓、薏苡仁、泽泻、石菖蒲;第二类:大黄、火麻仁、五灵脂、炒麦芽、炒谷芽、六神曲、鸡内金、莱菔子、黄连、决明子、栀子、牡丹皮、赤芍、酒黄芩、煅赭石;第三类:麦冬、白术、白芍、藿香、苍术、厚朴、佩兰;第四类:紫苏子、苦杏仁、法半夏、川芎、郁金、延胡索、柴胡。5.关联规则分析:对133张处方共计1640频次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最低条件支持度设置:30%,最小规则置信度设置:70%,最大前项数设置:3。得出前项数为1的关联规则共有16条。前项数为2的关联规则共有16条。前项数为3的关联规则共有3条。结论:通过三年的跟诊抄方,导师临证的耳提面命,口传心授,收集、整理朱方石教授医案,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最后总结出朱方石教授功能性胃肠病诊治经验及用药规律如下。1.导师对于FGIDS的病因病机认识为该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胆肺肠密切相关,病因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禀赋不足相关。最根本的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食、火,病理产物涉及水湿、瘀血。2.导师治疗FGIDS的学术经验为:①辨病为先,辨证为重;②内伤杂病,细辨脉象;③治病求本,知病所起;④病邪难解,里有积结;⑤脏腑虚损,寓通寓补;⑥斡旋气机,升降有序;⑦因势利导,邪有出路;⑧形神一体,身心兼顾;3.导师治疗FGIDS常用基础方为:四逆散、痛泻要方、不换金正气散、小柴胡汤、保和丸。4.导师常用药对有:佩兰-石菖蒲、酒黄芩-泽泻、牡丹皮-赤芍、陈皮-枳实、法半夏-酒黄芩、陈皮-法半夏、佩兰-赤芍、陈皮-佩兰、法半夏-厚朴等5.导师常用药物:陈皮、法半夏、佩兰、酒黄芩、厚朴、枳实、石菖蒲、赤芍、泽泻、莱菔子。6.用药特点:注重理气活血,移湿去浊,散结开郁,消食行滞。综上所述,本研究总结出了导师对于FGIDS的诊治观,尤其强调病理产物在疾病的过程中的重要,这对于临床诊治FGIDS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刘阳[3](2021)在《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和胃理气方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一般状况、胃肠动力水平及胃组织环磷酸腺苷(c 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胃肠动力障碍角度探究和胃理气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切入点。材料与方法:选取40只SPF级SD大鼠,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和胃理气方组,各组10只大鼠。除空白组外,别的各组采取“郭氏夹尾激怒法”制备FD大鼠肝郁气滞型动物模型。造模时间共为14天。在造模后的治疗阶段,空白组与模型组用等量生理盐水实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14天,早晚各1次;多潘立酮组给予多潘立酮溶液实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14天,早晚各1次;和胃理气方组给予煎制而成的中药混悬液实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14天,早晚各1次。于造模前1天、造模第14天以及治疗第14天分别观测大鼠体重与一般情况变化。治疗完成后,对大鼠进行麻醉并处死,确定胃排空与小肠推进的比值,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液中c AMP、PKA含量,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中c AMP蛋白和PK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相对比。造模前1天各组所有大鼠毛发光亮、大便成型、情绪平和、精神状态尚可,各组大鼠行为学及体重指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14天,空白组大鼠一般状况及体重指标与造模前基本无明显变化,而其他3组造模组大鼠行为学表现变化比较明显,大鼠均出现了皮毛粗糙无光泽,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怒撕咬,大便稀溏,倦卧少动,体重增长缓慢。与空白组大鼠相比,造模大鼠和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P<0.05)。治疗第14天,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行为学及体重指标均有所改善,多潘立酮组和和胃理气方组大鼠毛发变得光泽柔顺,情绪趋于稳定平和,活动量增加,大便逐渐成形。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与模型组相比,食物摄入量与饮用水量显着增多,体重明显增长(P<0.05);在治疗后,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相比较,大鼠行为学与体重指标改变无显着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比相对比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速度与小肠推进速度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比明显提高(P<0.05)。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模型组对比空白组发现,测得的大鼠血液里c AMP、PKA水平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c AMP、PKA在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大鼠血液中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胃理气方组与多潘立酮组相比,大鼠血液中c AMP、PK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4.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与空白组对照,c AMP、PKA蛋白在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表达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c AMP、PKA蛋白在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大鼠胃窦组织中表达含量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胃理气方组与多潘立酮组相比,大鼠胃窦组织中c AMP、PKA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和胃理气方能够改善肝郁气滞型F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与体重指标。2.和胃理气方能够提高肝郁气滞型FD模型大鼠的胃排空速度和小肠推进速度。3.和胃理气方能够改善肝郁气滞型FD模型大鼠的胃肠排空,调节胃肠功能,进而促进胃肠动力,其机制可能与激活c AMP/PKA信号通路,提高c AMP、PKA的表达有关。
赵颖,张小琴[4](2021)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焦虑抑郁情绪相关,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情绪的中医药治疗主要包括:从肝论治、从气机论治、从心肝论治、中医外治、中西医结合等。中医药在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具有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但目前仍存在以下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临床样本量较小,说服力不强。辨证分型缺乏统一标准、疗效评价受患者主观影响较大、中医药治疗机理不明确、随访较少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大样本量、规范统一的量化诊疗标准、制定更客观的疗效观察指标、加强基础实验研究等。
吴冬[5](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汪姗姗[6](2020)在《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自拟消痞汤(柴胡10g、党参10g、香附10g、茯苓10g、大腹皮10g、白术15g、陈皮10g、白芍10g、木香10g、枳壳10g、香橼10g、炙甘草6g)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观察其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病情复发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丰富临床治疗该病的思路及方法,更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方法1.分组方法:选取2019年0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李天望教授专家门诊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60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运用随机序列软件产生1-60个随机序列数,按照患者就诊顺序,从前往后依次采用随机序列数,偶数入实验组,奇数入对照组。纳入标准:西医参考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诊断标准;中医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年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治疗方法:治疗组治疗方案:消痞汤汤剂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上午九点、下午三点各一次,每次150ml;对照组治疗方案: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新络纳),规格:5mg/片,一日三次,一次一片,餐前半小时服用。由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H20031110,疗程均为4周。3.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前均需行尿、血、大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以及胃镜检查;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变化、中医证候疗效变化、生活质量的改变。4.统计方法:将所有有效数据均录入用Excel建立的数据库中,所有试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SPP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试验过程中均未见特殊不良反应,常规临床检查及检测均正常,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较安全;2.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餐后饱胀不适、上腹部灼烧感、早饱、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上腹部疼痛均有改善,且两组效果相当(P>0.05);3.中医诊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证胃脘胀满、两胁胀满及次症心烦、嗳气频作、病情发作或加重常与情绪变化有关、心烦、善叹息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效果更好(P<0.05);4.功能性消化不良(FD)QO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饮食、健康感觉、疾病控制、不适、忧虑、睡眠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压力有改善且效果相当(P>0.05);5.远期疗效比较:1月后随访患者复发率情况,结果提示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朱春洋[7](2020)在《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以餐后饱胀、早饱、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病。F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临床治疗收益相对有限,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明显,也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负担。所以开展FD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FD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从目前研究进展来看,主要与胃动力异常、胃受容性受损、内脏敏感性增高及十二指肠功能异常等有关,尤其对十二指功能异常的探索是目前国内外FD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显示,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受损和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是F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受损与紧密连接蛋白(TJs)表达的异常密切相关。而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则主要表现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与脱颗粒变化。当肥大细胞活化后,会释放组胺(histamine)、类胰蛋白酶(tryptase)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心理因素是发生F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肠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作为脑肠肽之一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是介导应激反应的关键性调节因子,能够通过其特异性受体CRF-R1协调机体对应激刺激的反馈。CRF-R1与CRF具有较高亲和力,能够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并激活蛋白激酶A(PKA)以行使其作用。研究显示,应激状态下CRF可以通过与上皮肥大细胞上的CRF-R1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并进一步诱导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四逆散是传承千年的中医经典组方,在FD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也具有较扎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基础。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能够恢复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四逆散治疗FD的临床疗效作出科学评价,并进一步探究四逆散通过CRF通路对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以揭示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四逆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第二部分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1.四逆散对FD大鼠胃顺应性与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分别使用电子恒压器和电生理记录仪对各组大鼠的胃顺应性和敏感性进行检测。2.四逆散对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基本形态;Ussing Chamber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跨膜电阻(TEE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ZO-1、JAM-1表达水平。3.四逆散对FD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MC)活化情况;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q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tryptase与PAR-2 mRNA表达水平。4.四逆散对FD大鼠CRF通路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与十二指肠CRF,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表达情况,q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CRF-R1 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25篇项RCT研究,纳入患者共计2431例,其中四逆散组方治疗组患者1263例,西药对照组患者1 1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组方治疗FD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OR=3.53;95%CI2.78,4.47;P<0.00001);针对FD合并抑郁状态的患者,四逆散治疗同样具有明显优势(OR=3.33;95%CI 2.19,5.05;P<0.00001);四逆散能够有效缓解上腹痛及上腹胀症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OR=3.85;95%CI 1.40,10.60;P=0.009 及 OR=2.99:95%CI 1.38,6.47;P=0.006);在 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方面,四逆散与西药治疗相比优势明显(MD=-4.08;95%CI-4.82,-3.34;P<0.00001);此外,四逆散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明显少于西药治疗(OR=0.14;95%CI 0.03,0.81;P=0.03)。第二部分.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1.四逆散对FD大鼠胃顺应性与敏感性的影响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刺激的FD动物造模方法,能够造成大鼠胃顺应性的下降(20mmHg,P<0.05;40mmHg、60mmHg 及 80mmHg,P<0.01),四逆散治疗组大鼠的胃顺应性与模型组相比显着上升(20mmHg,P<0.05;40mmHg、60mmHg及80mmHg,P<0.01)。同时模型组大鼠的胃敏感性较正常组大鼠显着升高(在20mmHg、40mmHg、60mmHg及80mmHg时,均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大鼠的胃敏感性(在20mmHg、40mmHg、60mmHg 及 80mmHg 时,均P<0.01)。2.四逆散对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基本形态均未见明显异常。FD模型组大鼠的十二指肠跨膜电阻(TEER)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经四逆散治疗后FD大鼠的十二指肠TEER明显上升(P<0.01)。此外,FD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ZO-1及JAM-1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下降(P<0.01,P<0.01),而四逆散治疗组大鼠十二指肠ZO-1及JAM-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1,P<0.05)。3.四逆散对FD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的免疫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增加(P<0.01);四逆散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的免疫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则明显下降(P<0.01)。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经四逆散治疗的FD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则趋于正常(P<0.01)。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ryptase及PAR-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而四逆散组十二指肠tryptase及PAR-2 mRNA表达则显着下降(P<0.01)。4.四逆散对FD大鼠CRF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及十二指肠CR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有效减少FD大鼠下丘脑及十二指肠中CRF蛋白表达水平(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上升(P<0.01);四逆散组大鼠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则显着改善(P<0.01)。此外,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CRF-R1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显着降低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CRF-R1 mRNA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1.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治疗F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总有效率、上腹痛及上腹胀症状、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方面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2.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能够有效改善FD模型大鼠的胃顺应性下降及胃敏感性升高情况,缓解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及微炎症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十二指肠CRF/CRF-R1信号通路有关。
孙佳琳[8](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中医症状、生存质量现状,探索影响其生存质量的可能因素,以期从生存质量的角度了解FD患者的生存现状。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以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规范化处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文化程度、诱发因素、病程等一般资料,中医症状,生存质量状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120例FD的脾虚气滞证患者,男女比例为1:1.3,多见于31-40岁的中青年(33.3%),文化程度在大学(大专)以上(54.2%);体重正常者多见(66.7%);非体力劳动为主(85.8%);诱发因素以复合因素多见(53.3%),也可为单一因素作用,饮食因素(67.0%)最常见;病程一般较长,多在1年以上,占比达80%,最长者可达30年;亚型以PDS多见(73.3%)。(2)脾虚气滞证的症状:在症状分布方面,除胃脘痞满或胀痛、纳呆2大主症外,最常见的症状为嗳气(66.7%)、疲乏(58.3%)、身重困倦(58.3%);症状严重程度方面,胃脘痞满主症以中等程度多见,占比达一半(50.0%),纳呆主症以轻症多见(91.7%),其余出现症状均以轻症为主;亚型中症状分布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证候积分在9.79±3.37,最大值为21分,最小值为4分,证候积分与病程长短与亚型无显着相关性(P>0.05)。(3)FD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现状:①在8个维度中,总体健康GH(41.17±20.12)、精神健康MH(53.67±21.72)、情感职能RE(58.61±20.72)得分较低,均小于60分,在两大领域方面,突出表现在心理领域MCS(59.80±12.81)。健康变化方面,与去年健康状况相对比发现,有49例(40.5%)感觉差不多,34例(28.1%)感觉差一些,23例(19.0%)感觉好一些,10例(8.3%)感觉好多了,4例(3.3%)感觉差多了。②与健康人群的生存质量对比发现,在8个维中生存质量较健康人群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在社会职能SF及一般健康状况GH方面。在两大领域中,心理领域降低明显。(4)FD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①性别方面,女性在PF生理机能、RP生理职能、BP躯体疼痛、RE情感职能、MH精神健康5个维度与男性相比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方面,不同的年龄分组在PCS生理领域的各个维度包括PF生理机能、RP生理职能、BP躯体疼痛、GH一般健康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P<0.01);③BMI方面,仅在PF生理机能一个维度,不同BMI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肥胖组得分最低;④工作性质方面,体力与非体力的工作者在生存质量上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⑤疾病亚型方面,EPS亚型得分在情感职能RE方面要比PDS得分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病程方面,活力VT及精神健康MH2个维度组间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病程大于10年的得分明显偏低;⑦症状严重程度方面,证候积分越高生存质量状况越差,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⑧焦虑、抑郁状态方面,存在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较无焦虑、抑郁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严重焦虑组在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精力VT、社会职能SF、情感职能RE方面得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抑郁组在生理机能PF、精力VT、社会职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抑郁、焦虑、证候积分是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FD脾虚气滞证患者的生存质量要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尤其表现在心理健康领域;(2)性别、年龄、BMI、病程、亚型分别在不同维度上与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关,应重点关注女性、年龄在40岁以上、肥胖、病程大于10年、EPS亚型的患者人群,以期进一步了解FD脾虚气滞证患者的生存质量现状;(3)中医证候积分与患者生存质量呈负相关,但是相关系数不高;焦虑抑郁状态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领域而且对生理领域也有一定程度影响;
周思繁[9](2020)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及中枢机制fMRI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同时运用影像学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全脑血流动力学即时变化和延迟后效应,分析脑功能活动变化趋势,探讨taVNS治疗FD患者疗效的中枢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于2018-2019年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54例FD患者,按照纳入研究的顺序抽取随机号,采用SAS V9.2设计的随机过程进行分组,分为26例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组和28例非迷走神经刺激(sham-taVNS)对照组。分别以taVNS、sham-taVNS作为干预措施,两组受试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行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尼平消化不良症状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的评分,并完成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检査。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临床数据,DPABI 3.0软件处理脑功能数据。结果:1.临床疗效组内及组间分析结果:①taVNS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FD患者治疗后的主要症状积分、尼平消化不良症状指数、HAMA、HAMD、SAS和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②sham-taVNS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FD患者治疗后的主要症状积分有所减低(P<0.05),治疗后的尼平消化不良症状指数、HAMA、HAMD、SAS和SDS评分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③taVNS治疗组和sham-taVNS对照组组间比较,与sham-taVNS对照组相比,taVNS治疗组的FD主要症状积分、NDI、SAS、SDS、HAMA、HAMD评分下降趋势更明显(P<0.001),FD患者经taVNS治疗组治疗2周后主要症状积分疗效分数的临床疗效更好(P<0.001)。2.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结果:①taVNS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FD患者taVNS治疗2周后左侧海马和左侧海马旁回局部脑区的ALFF值升高(P<0.05);②sham-taVNS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FD患者sham-taVNS治疗2周后全脑AL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aVNS治疗组和sham-taVNS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结果:与sham-taVNS对照组相比,taVNS治疗组FD患者左侧颞下回、左侧海马旁回、左侧海马、左侧眼眶部额下回、左侧岛叶、左侧颞上回颞极、左侧梭状回、左侧颞中回颞极的ALFF值升高(P<0.05,FWE校正)。结论:1.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能有效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焦虑、抑郁心理状况。2.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可以靶向调节FD患者内脏感觉、运动整合、认知情绪相关脑区神经元的活动性,促使FD症状相关脑区的功能趋向正常水平。
吴美玲,罗旭飞,马光晔,张幸国[10](2020)在《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有关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截至2019年4月1日。应用RevMan 5.3软件对入选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41项随机对照试验符合入选标准,包含4 47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中接受阿米替林联合其他药物或单用的共2 250例患者(试验组),使用除阿米替林外其他与试验组相同的药物或安慰剂的共2 227例患者(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米替林联合促胃动力药物和(或)PPI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的总体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可改善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烧心反酸等症状(P<0.05),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阿米替林联合促胃动力药物和(或)PPI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但由于目前已有的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较低,建议临床上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精神症状评估,对于明确伴有精神疾病或者久治不愈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采用阿米替林作为二线治疗。同时仍需进一步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确定阿米替林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痞寒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
1.1 质子泵抑制剂 |
1.2 促胃肠动力药物 |
1.3 益生菌 |
1.4 抗抑郁药 |
1.5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
2 中医进展 |
2.1 中医证型研究 |
2.2 中医病机 |
2.3 经典方剂治疗 |
2.4 自拟方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脱落与中断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治疗方法 |
4.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4.3 评分参考依据及标准 |
4.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
5 质量控制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患者基本情况统计资料对比 |
1.1 患者年龄分析 |
1.2 患者性别分析 |
1.3 患者病程分析 |
1.4 治疗前各组患者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
2 疗效比较 |
2.1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2.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2.3 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5 治疗前后FDDQL评分比较 |
2.6 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理论依据 |
2.1 病因认识 |
2.2 病机分析 |
2.3 治疗方法 |
2.4 痞寒舒颗粒组成及分析 |
3 临床观察数据分析 |
3.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3.2 治疗结果分析及机理探讨 |
3.3 复发情况分析 |
4 研究总结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2)朱方石教授功能性胃肠病诊治经验及用药规律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胃肠病相关认识 |
1 FD综述 |
1.1 FD定义与分型 |
1.2 FD发病机制 |
1.3 FD诊断 |
1.4 FD常规治疗方法 |
2 IBS综述 |
2.1 IBS定义与分型 |
2.2 IBS发病机制 |
2.3 IBS诊断 |
2.4 IBS常规治疗方法 |
3 评价与思考 |
二、功能性胃肠病中医综述 |
1 关于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2.1 FD |
2.2 IBS |
3 辨证论治 |
3.1 FD辨治现状 |
3.2 IBS辨治现状 |
4 评价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整理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处方来源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数据处理 |
1.4 数据挖掘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药物频数统计 |
2.3 高频药物分类频数统计 |
2.4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
2.5 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3.1 药物使用频数体现导师主要治则方向 |
3.2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反映使用药物的证机相应 |
3.3 关联规则分析表明药对使用的临床价值 |
第三部分 典型医案举隅 |
1 案例一 |
2 案例二 |
第四部分 朱方石教授诊治FGIDs的学术经验探析 |
导师小传 |
1 病因病机认识观 |
2 辨病辨证结合观 |
2.1 辨病为先,辨证为重 |
2.2 内伤杂病,细辨脉象 |
3 治病求本治则观 |
3.1 治病求本,知病所起 |
3.2 病邪难解,里有积结 |
3.3 脏腑虚损,寓通寓补 |
4 随机变法灵活观 |
4.1 斡旋气机,升降有序 |
4.2 因势利导,邪有出路 |
4.3 形神一体,身心兼顾 |
小结 |
结语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 |
2 中医理论基础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情绪的中医证型研究 |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情绪的中医治疗 |
4.1 从肝论治 |
4.2 从气机论治 |
4.3 从心肝论治 |
4.4 中医特色外治疗法 |
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5 结语 |
(5)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部分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
7 小结 |
8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3 小结 |
4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
4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
7 小结 |
8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部分 |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
(6)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与剔除标准及其处理原则 |
3 研究方案 |
3.1 病例分组 |
3.2 一般治疗 |
3.3 试验治疗方案 |
4 观察项目 |
4.1 一般项目指标 |
4.2 不良反应的观察 |
4.3 疗效观测指标 |
5 疗效评价 |
6 统计分析方法 |
7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研究概述 |
1.1 功能性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概述 |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西医概述 |
2 消痞汤治疗FD的立方依据及组方分析 |
2.1 消痞汤治疗FD的立方依据 |
2.2 消痞汤治疗FD的组方分析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
汉化版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定标准 |
致谢 |
(7)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 |
实验一、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顺应性及敏感性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材料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7. 实验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材料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7. 实验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肥大细胞相关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材料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CRF相关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内容 |
3. 实验材料 |
4. 实验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7. 实验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篇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2 诊断标准变化 |
3 治疗进展 |
4 疗效评价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篇二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FD与脾虚的关系 |
2 FD与气滞的关系 |
3 脾虚气滞证是FD的主要证候 |
4 健脾理气法是FD的主要治疗方法 |
5 导师张声生团队对FD脾虚气滞证的研究概况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篇三 生存质量在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
1 生存质量的概述 |
2 生存质量的研究现状 |
3 从中医角度认识生存质量 |
4 中医学所涉及的生存质量维度及评价体系 |
5 生存质量的提出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 |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生存质量评价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FD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FD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现状与健康人群对比 |
3.3 FD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
3.3.1 性别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2 年龄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3 BMI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4 病程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5 西医亚型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6 工作性质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7 证候积分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8 焦虑状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9 抑郁状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3.10 生存质量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 |
4 讨论 |
4.1 FD脾虚气滞证患者一般资料 |
4.2 FD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现状 |
4.3 FD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性别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2 年龄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3 BMI及工作性质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4 亚型及病程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5 证候积分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6 焦虑及抑郁状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7 生存质量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参考文献 |
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及中枢机制f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
二、对FD西医药物治疗及针灸治疗的认识 |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评价量表 |
第二节 迷走神经与迷走神经刺激 |
一、迷走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认识 |
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发展史 |
三、外耳tVNS神经调节 |
四、taVNS脑中枢效应的研究状况 |
第三节 功能磁共振成像 |
一、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
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特点及实验设计 |
三、功能磁共振数据的分析方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的来源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技术路线 |
二、样本量计算 |
三、随机分组方法 |
四、盲法 |
五、干预措施 |
六、疗效观察 |
七、疗效评价指标 |
八、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
九、数据处理 |
十、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资料分析 |
二、临床治疗疗效结果 |
三、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脑功能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 |
二、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枢机制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资料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 |
1.4 统计分析与资料合成应用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疗效分析结果 |
2.3.1 主要疗效结果分析 |
2.3.1. 1 Dom+Ami联用与单用Dom治疗FD的疗效对比 |
2.3.1. 2 Ome+Mos+Ami联用与Ome+Mos治疗FD的疗效对比 |
2.3.1. 3 Cis+Ami联用与单用Cis治疗治疗FD的疗效对比 |
2.3.2 次要疗效结果分析 |
2.3.3 不良反应分析 |
2.3.3. 1 Dom+Ami联用与Dom单用治疗FD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2.3.3. 2 Cis+Ami联用Cis单用治疗FD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2.3.3. 3 Dom+Ome+Ami联用与Dom+Ome治疗FD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2.3.3. 4 Ami单用Pla治疗FD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2.3.4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四、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痞寒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D]. 李宏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朱方石教授功能性胃肠病诊治经验及用药规律的整理研究[D]. 杨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D]. 刘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研究进展[J]. 赵颖,张小琴. 河南中医, 2021(02)
- [5]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6]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D]. 汪姗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7]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D]. 朱春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孙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及中枢机制fMRI研究[D]. 周思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J]. 吴美玲,罗旭飞,马光晔,张幸国.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