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2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2例疗效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2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彭思琦[1](2021)在《针刺曲池、血海穴对荨麻疹大鼠模型PLCγ/DAG/PKC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荨麻疹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曲池、血海穴位针刺干预手段,通过观察大鼠背部皮肤组织蓝斑面积、组织形态学以及血清IgE、组胺水平变化,探讨针刺对荨麻疹大鼠模型的改善作用;检测皮肤组织中PLCγ/DAG/PKC水平变化,研究针刺改善荨麻疹大鼠模型分子生物学的机制,丰富针刺干预荨麻疹的现代机制,为临床针刺治疗荨麻疹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SPF级)35只:随机选取3只大鼠用以制备抗卵白蛋白血清,剩余3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各8只。1.制备抗卵白蛋白血清:采用卵白蛋白(鸡)联合卡介苗注射法制备抗卵蛋白血清;将抗卵蛋白血清1∶10稀释后,-20℃冷冻,备用。2.干预方法:各组大鼠采用预处理的办法进行针刺或西药干预7天,1次/天:(1)针刺干预方法与参数:参照《实验针灸学》大鼠穴位定位,取双侧曲池、血海进行针刺治疗,将大鼠清醒状态下固定于特制的固定器上,采用0.20 mm×25 mm毫针,垂直进针3-5 mm,连接电针仪,选用疏密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1m A,以连接电针仪的肢体出现轻微颤动为度,留针20 min/次。(2)西药干预方法:以抗组胺药氯雷他定为西药对照治疗,按照成人用量10 mg/d的标准,根据人和动物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换算用药量,将氯雷他定片稀释后灌胃。3.建立模型:采用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法复制荨麻疹大鼠模型:注射抗卵蛋白血清稀释液:取材前48h,各组大鼠以水合氯醛浅麻醉大鼠后,在其背中线两侧距脊柱1.5 cm范围内剪毛,用记号笔在各组大鼠背部皮肤拟注射点位做好标记;于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脊柱两侧标记点处皮内对称注射稀释的抗卵白蛋白血清(0.1 m L/点),使其形成类圆形皮丘,空白组仅给予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48h后,各组大鼠均在尾静脉注入含1 mg/m L卵白蛋白、0.5%伊文斯蓝的0.9%氯化钠溶液(1m L/100g)进行抗原攻击,以制备荨麻疹大鼠模型。4.取材与检测:抗原攻击后30min,将各组大鼠处死后,取背部致敏部位皮肤、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和血清。测量大鼠背部过敏区域蓝斑直径和伊文斯蓝渗出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PKC蛋白表达水平。5.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大鼠背部皮肤蓝斑直径变化:空白组大鼠背部未见蓝斑出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蓝斑增加非常显着(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背部蓝斑明显减小(P<0.01);与针刺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蓝斑略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变化:空白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极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明显减小(P<0.01);与针刺组比较,西药组大鼠背部伊文斯蓝渗出量略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空白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的表皮层细胞排列规整、层次结构非常清楚,真皮层内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的表皮层角化明显、细胞间隙显着水肿、层次结构异常紊乱,真皮层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的表皮层角质变薄、组织间隙及炎症细胞浸润显着减轻。4.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背部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变化:空白组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水平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比较,西药组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水平略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和PKC蛋白表达水平:空白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和PKC蛋白表达量较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和PKC蛋白表达水平显着(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小(P<0.01);与针刺组比较,西药组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和PKC蛋白表达水平略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鼠曲池、血海穴可以通过调控肥大细胞PLCγ/DAG/PKC信号通路,减少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水平以改善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以降低荨麻疹动物模型皮肤炎症反应,进而改善大鼠模型背部过敏区域皮肤组织蓝斑面积和伊文斯蓝渗出量,最终达到防治荨麻疹的目的。

吕凯峰,王远红,张伟[2](2021)在《中医药治疗小儿荨麻疹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小儿荨麻疹中医学称为风瘙瘾疹,是一种具有多种致敏因素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现代医学治疗小儿荨麻疹常采用抗组胺药暂时控制症状,严重时予激素治疗,但停药后易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小儿荨麻疹有效果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近年来各中医特色诊治方法相得益彰,中西医结合具有明显优势。我们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荨麻疹的文献进行综述。

马琳[3](2021)在《老年慢性荨麻疹发病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将慢性荨麻疹患者依据年龄特点分为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过敏原检测结果、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法及其转归,对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特征、过敏原特异性的情况、中医辨证的偏向性和治疗方案的差异性以及中药治疗对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转归的影响进行讨论,为日后学者研究老年慢性荨麻疹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年龄划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老年前期组(45~59岁)、老年组(60~89岁),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信息,记录其发病年龄、性别、病程、住院天数、发病季节、首次诱发因素、药物过敏史、发病部位、皮损表现、伴随症状、疾病史、过敏原检测、治疗方法以及治愈情况等项目,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运用均数±标准差和极大值、极小值表示,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均值;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利用χ2检验,根据不同情况读取fisher,s Exact Test、Pearson Chi-Square和连续性校正的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老年慢性荨麻疹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和转归,总结我院皮肤科针对老年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经验。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122例,男31例,女91例。老年前期组共45例,男11例,女34例;老年组共77例,男20例,女57例,两组性别分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均以女性居多;年龄方面,老年前期组平均年龄为(53.56±3.823)岁,老年组平均年龄为(65.18±5.721)岁,两组年龄分布老年多于老年前期(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程方面,老年前期组患者中,病程6个月以下最多,有25例(55.56%),老年组患者中,病程1~5年最多,有38例(49.35%),比较两组之间病程分布情况,老年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患病一年以上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患者(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天数方面,老年前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2.26±2.919)天,老年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1.57±2.648)天,两组住院天数情况无显着差异性(P>0.05)。2.疾病相关史:发病季节方面,慢性荨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两组患者之间发病季节未发现明显偏向性,本次纳入两组病例的发病季节以夏季最为多见,两组患者共有43例(35.25%)夏季发病;首次诱发因素方面,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大部分无明显诱因,少部分患者由食物、化学物质(染发)、吸入刺激性气体(新家具中甲醛)等外界因素刺激引发疾病;药物过敏史方面,两组患者以青霉素27例(22.13%)、头孢类10例(8.2%)此类抗生素过敏居多,两组在存在药物过敏史的情况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3.发病特点:皮损部位方面,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皮损部位以双上肢、双下肢、躯干多见,老年前期组与老年组患者皮损发于双上肢部位的比例为1:1.73,两组皮损发于下肢部位的比例为1:1.85,两组皮损发于躯干部位的比例为1:1.80。两组患者皮损部位相似,无明显偏向性;皮损表现方面,除周身风团外,还可伴有血管水肿,瘙痒剧烈者因反复搔抓,皮损部位可见抓痕、血痂、色沉甚至皮肤萎缩,其中抓痕、血痂、色沉者以老年人多见,老年组患者皮损见抓痕、血痂、色沉者20例(25.97%),老年前期组患者仅1例(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随症状方面,慢性荨麻疹患者常累及多系统症状,以呼吸道症状最多见,老年前期组患者中除瘙痒外,伴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者23例(51.11%),老年组患者中除瘙痒外,伴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者28例(36.36%)。两组患者在发热症状上存在差异性(p<0.05),其它伴随症状情况两组无显着差异性,P值均>0.05;既往基础疾病方面,老年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患高血压病者32例(41.56%)、患糖尿病者23例(29.87%),老年前期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患高血压病者10例(22.22%)、患糖尿病者5例(11.11%),老年组患高血压病、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其它基础疾病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性。4.过敏原检测:食物不耐受中两组患者均以鸡蛋、小麦、大豆、牛奶过敏者最为多见。老年CU患者最高可达对10种食物不耐受。两组患者的食物不耐受阳性情况,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老年CU患者吸入过敏原特异性以猫毛狗毛皮屑20例(31.75%)、霉菌类18例(28.57%)、屋尘螨/粉螨14例(22.22%)、蟑螂13例(20.63%)、梧桐12例(19.05%)多见。其中老年组患者对霉菌类过敏率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吸入过敏原特异性阳性情况,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中医证型:两组CU患者以风热犯表型最多见,两组患者辨证为风热犯表型共97例(79.51%),老年前期组患者中,血虚风燥证0例(0.00%),老年组患者中,血虚风燥证13例(16.88%),老年组患者辨证为血虚风燥型例数明显高于老年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中医治疗方面,我科对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药治疗中,应用频次前十位的中药依次为;防风、甘草、白术、荆芥、当归、黄芪、生地、白鲜皮、牡丹皮、牛蒡子。其中应用祛风解表药频次:防风67次(87.01%)、荆芥64次(83.12%)、牛蒡子48次(62.34%);应用补血药频次:当归63次(81.82%);应用补气药频次:黄芪60次(77.92%);应用凉血药频次:生地58次(75.32%)、牡丹皮49次(63.64%));应用燥湿药频次:白术65次(84.42%),白鲜皮54次(70.13%)。老年CU患者的口服中药选择以祛风解表药加补气补血药为主,兼加凉血、燥湿药;两组CU患者应用中药提取物以白芍总苷胶囊居多,两组患者应用中药提取物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CU患者采用耳穴压籽、穴位贴敷、普通针刺等中医特色辅助疗法疗效显着,但两组采用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西医治疗方面,两组CU患者应用抗组胺药中依巴斯汀和盐酸左西替利嗪使用频率最高,老年前期组患者服用依巴斯汀26例(57.78%)、盐酸左西替利嗪22例(48.89%),老年组患者服用依巴斯汀49例(63.64%)、盐酸左西替利嗪47例(61.04%);老年组患者更多采用两种抗组胺药联合治疗的方案,老年组抗组胺药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使用以第二代+第三代频率最高,老年组患者中采用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38例(4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用药治疗方面,两组患者中医外用药以一效散、中药湿敷液使用频率最高,西医外用药以复方硼酸溶液使用频率最高。7.疗效:本次收集慢性荨麻疹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老年组患者中治愈5例(6.49%),好转67例(87.01%),未愈5例(6.49%),总有效率为(93.5%),总有效率高。采用中药汤剂口服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治愈者8例(7.1%),好转105例(92.9%);未采用中药汤剂口服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好转4例(44.4%),未愈5例(55.6%),口服中药汤剂患者有效率较未口服中药汤剂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老年慢性荨麻疹以女性多见;病程以1年以上偏多;过敏原检测方面,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对霉菌类过敏原特异性更高。2.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辨证偏向于血虚风燥证型。3.老年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药治疗原则以祛风解表,补气补血兼凉血、燥湿为基准;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荨麻疹疗效显着,且口服中药汤剂的总有效率高;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普遍采用两种抗组胺药联合应用方案,且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搭配方式应用率最高。

钟海森,覃骊兰,蓝毓营[4](2020)在《加味过敏煎在皮肤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过敏煎由银柴胡、五味子、乌梅、防风4味中药组成,为名医祝谌予经验方,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瘙痒症、急性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病效果显着。过敏煎主要通过降低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E,IgE)、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升高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其抗过敏、抗炎、抗组胺等药理作用与阻断H1受体相关。目前,加味过敏煎治疗皮肤病的研究深度有所欠缺,多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层面,缺乏对药物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部分临床试验仅涉及药效研究,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尚未规范等问题亟需解决。今后应选择合适的动物建立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基点,将模型微观、宏观指标与临床诊断相对应,加强实验的可重复性和易操作性。

张正[5](2020)在《自血疗法联合养血息疹饮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自血疗法联合中药养血息疹饮作为治疗方案,观察该联合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寻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中医综合疗法。方法:选择60例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且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自血疗法联合口服中药养血息疹饮,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的治疗及观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初诊及每次复诊时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并于治疗结束后1月后随访,统计复发率。最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的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经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经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血疗法联合养血息疹饮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荨麻疹疗效显着,相比服用氯雷他定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杨肆琳[6](2020)在《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gE、CD4+/CD8+水平变化,从微观角度来探讨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将99例中医辨证为脾虚型慢性荨麻疹患者,根据统计学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各33例。1.治疗方案:试验组口服健脾疏风汤+穴位埋线;对照组1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穴位埋线;对照组2口服健脾疏风汤。2.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8周)后,对三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3.对三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gE、CD4+/CD8+检测数值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受试99例患者中,最终三组脱落例数分别是,试验组:2例,对照组1:3例,对照组2:2例,因此有效病例为92例。分别对三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程结束后,三组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无论是组内比较还是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3.疗程结束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比较,三组的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疗程结束后,三组CD4+/CD8+比值水平检测,与治疗前相比,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血清总IgE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三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疗程结束,试验组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1为73.33%,对照组2为83.87%,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在差异上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率比较,试验组为6.45%,对照组1为23.33%,对照组2为3.23%,试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复发率比较,试验组为10.00%,对照组1为40.91%,对照组2为30.77%;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与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穴位埋线、单纯口服中药相比,在控制病情复发方面具有其自身特定的优势。

冯晨[7](2019)在《消风散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消风散在皮肤科疾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及质量评估,探讨陈实功着《外科正宗》经典方“消风散”在近代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及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在1999年至2018年这20年间,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具体方法为:以“消风散”为检索词进行高级检索,得到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整理本方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的发表年份、适应范围、治疗方法、疗程、疗效、随访,用药安全性评价,以及分析文献发表期刊级别、评估文献质量。结果:由检索共获得的419篇文献中,本研究共纳入53篇文献。涉及14种皮肤科疾病,以治疗荨麻疹、湿疹为多,其辩证多为风热型、湿热型。联合它药及它法在应用上更为广泛,并随症型加减药物治疗。治疗疗程常为4周。有效率较高,疗效优于对照组。回访多为过敏性皮肤科疾病,且复发比率较低,且低于对照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且均较轻微。文献发表期刊级别总体一般。Cochrane评价条目评分结果为:8个4分,41个3分,4个2分;53个研究偏倚均为中等程度,纳入文献总体质量尚可。结论:1.消风散可用于治疗14种常见皮肤病,以荨麻疹、湿疹为多,其辩证多为风热型、湿热型。2.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科疾病时,单用消风散加减,或联合它药、它法,疗效显着,总有效率高;3.应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病复发率低,用药安全性高。4.单用消风散加减,或联合它药、它法治疗皮肤科疾病副作用小、用药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5.消风散治疗皮肤病疗程常见为4周。

金星[8](2019)在《当归饮子加减联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应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Meta-analysis)系统地评价当归饮子加减联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搜集当归饮子加减联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并经过严格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文献,利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数据提取表格进行数据提取,提取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干预措施、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数及有效例数、疗效标准、统计学方法、结论等。用统计学软件Revman Manager5.3,对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不良反应率进行Meta分析。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最终纳入20篇文献,总样本量为2249例,其中纳入治疗组为1135例,对照组为11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愈率方面:当归饮子加减联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组)治疗慢性荨麻疹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对比左西替利嗪[OR=2.38];对比氯雷他定[OR=2.02];对比枸地氯雷他定[OR=3.18];对比西替利嗪[OR=2.33];对比氯雷他定联合西咪替丁[OR=2.08];对比盐酸司他斯汀[OR=1.59];对比咪唑斯汀[OR=2.07];对比依巴斯汀联合雷尼替丁[OR=3.35];对比依巴斯汀[OR=4.27];对比盐酸伊匹斯汀联合法莫替丁[OR=1.92];对比氯雷他定联合酮替酚[OR=1.29];对比非索非那定[OR=2.50]。在有效率方面:当归饮子加减联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组)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对比左西替利嗪[OR=2.81];对比氯雷他定[OR=3.00];对比枸地氯雷他定[OR=11.28];对比西替利嗪[OR=3.61];对比氯雷他定联合西咪替丁[OR=3.47];对比盐酸司他斯汀[OR=1.54];对比咪唑斯汀[OR=4.83];对比依巴斯汀联合雷尼替丁[OR=13.39];对比依巴斯汀[OR=5.63];对比盐酸伊匹斯汀联合法莫替丁[OR=7.11];对比氯雷他定联合酮替酚[OR=1.30];对比非索非那定[OR=3.30]。在复发率方面:当归饮子加减联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复发率低于抗组织胺药物。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当归饮子加减联合抗组织胺药物对比抗组织胺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当归饮子加减联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治愈率、有效率均优于抗组织胺药物;2.当归饮子加减联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复发率低于抗组织胺药物;3.当归饮子加减联合抗组织胺药物与抗组织胺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彭丽[9](2019)在《当归饮子对荨麻疹大鼠自噬及相关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采用鸡卵清白蛋白、百白破疫苗、伊文思蓝注射的造模方法诱导荨麻疹大鼠模型,观察当归饮子对荨麻疹大鼠自噬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揭示当归饮子治疗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选择10只大鼠,四肢足跖注射鸡卵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腹腔注射白百破疫苗,隔日1次,共3次,于末次致敏10d后处死,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当归饮子组,每组10只。空白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西药对照组、当归饮子组分别灌胃氯雷他定溶液和当归饮子,每组连续药物干预5天,每天1次;干预第5天,在大鼠背部剃毛,空白组于剪毛处皮内注射生理盐水,其余4组于剪毛处皮内注射血清稀释液。1小时后尾静脉注射伊文思兰加鸡卵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处死动物,取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C3B、beclin-1、p62蛋白表达,运用Image Pro Plus 6.0图像软件进行蛋白IOD半定量评分,用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组织病理学:空白组皮肤组织表皮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模型组可见真皮层水肿明显,胶原纤维染色变淡、纤维间间隙增宽,透光度增强,血管扩张及炎性细胞浸润,可见明显荨麻疹样组织病理学改变,各治疗组上述病理学改变均有所减轻。电镜:空白组细胞未见明显自噬体形成;模型组可自噬小体数量增多,且可见细胞核碎裂、线粒体肿胀破损伴空泡样变性、内质网扩张等上皮细胞异常超微结构;当归饮子组可见多个双层膜结构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形成,其自噬体数量显着高于模型组,且当归饮子可改善皮损组织上皮细胞异常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损组织内LC3B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当归饮子组皮肤组织LC3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西药对照组相比较,当归饮子组可上调LC3B蛋白水平的表达(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损组织内beclin-1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当归饮子组大鼠皮损组织内beclin-1表达进一步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损组织内p6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当归饮子组大鼠皮损组织内p62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西药对照组进行比较,当归饮子可下调大鼠皮损组织内p62表达水平(P<0.05),提示经当归饮子治疗后,荨麻疹大鼠模型自噬标志LC3B蛋白、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62蛋白表达下降。结论:1.鸡卵清白蛋白复合造模法成功制备荨麻疹大鼠模型,当归饮子可显着改善荨麻疹模型大鼠的一般情况及组织形态学变化;2.荨麻疹模型大鼠皮肤上皮细胞的自噬体数量增多,当归饮子可进一步促进自噬体的激活和形成,提高自噬体数量水平并改善皮损组织上皮细胞异常超微结构;3.当归饮子可上调LC3B、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且下调p62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当归饮子治疗荨麻疹的作用机制之一。综合以上结论,当归饮子可能通过促进荨麻疹大鼠皮肤组织的自噬水平,从而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

孟帅[10](2021)在《213例荨麻疹住院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和AU患者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AU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总结两组患者个体情况和发病因素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因素,找出有CU病史患者急性发病的危险因素,为AU患者提供预防发病及发病率的参考。分析AU患者转化为CU患者的证型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77例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和136例AU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Excel(WPS版)录入病历信息,使用SPSS23.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213例荨麻疹患者中,AU患者136例,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77例。男女比例分别为0.53:1和0.45:1;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9.5±2.66)天和(11.51±2.81)天;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6.27±16.98)岁和(49.08±14.02)岁;两组患者均以退休人员和职员为主;AU患者中风热犯表证129例,胃肠湿热证2例,风寒束表证5例。2疾病相关因素:AU患者发病季节以秋冬多见,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以夏秋为主;23.53%AU患者和16.88%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以感冒、遇冷、遇热、进食药物、酒精、辛辣物、海鲜发物等、汗出受风等为主;32.35%AU患者和44.16%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存在过敏史;71.43%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和52.94%AU患者有至少一种基础疾病,最多的均为循环系统疾病;50.65%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患者和61.03%AU患者有至少一种伴随症状;4.41%AU患者和11.69%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存在至少一种家族疾病史;18.34%AU患者和20.78%有烟酒史,绝大部分为男性;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间的疾病相关史有显着性差异的为:初始发病年龄、住院天数、家族史。3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有异常的为血清总Ig E、食物不耐受、吸入过敏原、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CRP)、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血糖、心肌酶谱、血脂、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谱、心电图。AU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80例(58.82%)、116例(85.30%)、38例(27.94%)、、51例(37.50%)、82例(60.29%)、41例(30.15%)、62例(45.59%)、52例(38.24%)、4例(2.94%)、80例(58.82%)、31例(22.97%)、116例(85.29%)、31例(22.79%)、46例(33.82%)、26例(26.47%)、11例(8.09%)、5例(3.68%)、19例(13.97%);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47例(61.04%)、57例(74.03%)、28例(36.36%)、15例(22.08%)、26例(33.77%)、26例(33.77%)、23例(29.87%)、22例(28.57%)、3例(3.89%)、30例(38.96%)、23例(29.87%)、68例(88.31%)、20例(25.97%)、13例(16.88%)、22例(28.57%)、11例(14.28%)、7例(9.09%)、8例(10.39%)。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间的实验室检查有显着性差异的为: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心肌酶谱。4随访共随访AU患者136例,其中23例(16.91%)患者出院后病情反复,均为风热犯表证患者,复发病程均超过6周,失访31例(22.79%)。23例复发患者复发患者基本信息如下:4.1性别:男性9例,女性14例。4.2年龄:20-40岁12例,41-60岁3例,60岁以上8例。4.3复发时间(出院后):时有反复者10例,7天1例,15天1例,2个月2例,3个月2例,半年2例,10个月1例,1年后4例。4.4复发诱因:无明显诱因7例,遇冷2例,遇热1例,生气1例,吃辣4例、饮酒2例,进食海鲜2例,进食豆制品2例,熬夜1例,狗皮毛屑1例,洗浴后受风1例,进食药物后2例,进食酸菜后1例。结论:1本次研究发现,以下3个方面因素容易诱发有CU病史患者急性发病。(1)饮食方面:进食药物、酒精、辛辣物、海鲜发物等。(2)生活习惯方面:洗浴或运动后汗出受风、遇冷空气、遇热等。(3)基础疾病方面: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的异常。2风热犯表证型急性荨麻疹患者可能更容易转化为慢性荨麻疹。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2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曲池、血海穴对荨麻疹大鼠模型PLCγ/DAG/PKC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备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抗卵白蛋白血清制备
        2.2 模型建立与分组
        2.3 实验干预措施
        2.4 动物取材
    3 指标检测
        3.1 直尺测量大鼠背部致敏部位皮肤蓝斑直径
        3.2 比色法检测大鼠背部皮肤伊文斯蓝渗出量
        3.3 HE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
        3.4 ELISA法检测血清IgE、组胺含量
        3.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组织中PLCγ、DAG、PKC蛋白表达水平
    4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荨麻疹模型大鼠背部皮肤表面蓝斑直径变化情况
    2 荨麻疹模型大鼠背部皮肤内侧伊文斯蓝渗出量变化情况
    3 荨麻疹模型大鼠背部过敏区域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
    4 荨麻疹模型大鼠背部过敏区域皮肤组织IgE、组胺表达变化情况
    5 荨麻疹模型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DAG、PKC蛋白表达表达情况
        5.1 荨麻疹模型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LCγ蛋白表达情况
        5.2 荨麻疹模型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DAG蛋白表达情况
        5.3 荨麻疹模型大鼠皮下结缔组织肥大细胞PKC蛋白表达情况
讨论
    1 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
        1.1 疾病释名
        1.2 病因病机
    2 西医对荨麻疹发病机制的认识
        2.1 IgE介导的荨麻疹发病机制
        2.2 非IgE介导的荨麻疹发病机制
    3 荨麻疹动物模型
        3.1 实验动物选择
        3.2 造模方法选择
    4 针刺对荨麻疹大鼠模型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5 针刺对荨麻疹模型大鼠皮肤组织IgE、组胺变化的影响
    6 针刺对荨麻疹大鼠模型皮肤组织中PLCγ、DAG、PKC蛋白表达的影响
    7 针刺选穴与荨麻疹机制相关性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中医药治疗小儿荨麻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中医内治法
    2.1 从病因论
    2.2 从气血论
    2.3 从治则论
        2.3.1 散表
        2.3.2 理血
        2.3.3 调和营卫
        2.3.4 健脾
3 中医外治法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5 结语

(3)老年慢性荨麻疹发病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加味过敏煎在皮肤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
    1.1 荨麻疹
        1.1.1 过敏煎加味
        1.1.2 过敏煎与他方合用
        1.1.3 过敏煎联合西药
        1.1.4 其他疗法合过敏煎
    1.2 过敏性紫癜
    1.3 瘙痒症
    1.4 其他皮肤病
2 实验研究
    2.1 临床试验
    2.2 动物实验
3 讨论

(5)自血疗法联合养血息疹饮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病辨证依据
    三、病例纳入、排除、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指标
        (一)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二) 生活质量观察
        (三)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
    六、疗效判定标准
    七、复发率观察
    八、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临床疗效对比
    二、症状积分对比
    三、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四、不良反应
    五、复发率
讨论
    一、中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一) 中医病名溯源
        (二)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三) 中医对瘾疹的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病因及发病机理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治疗方法概述
    四、方药穴位分析
        (一) 组方依据
        (二) 方药组成
        (三) 组方分析
        (四) 选穴分析
    五、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荨麻瘆的中医外治疗法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皮肤生活质量指数问卷
    慢性荨麻疹症状评分
致谢
发表论文

(6)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说明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判断
    6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分析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荨麻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穴位埋线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消风散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当归饮子加减联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当归饮子对荨麻疹大鼠自噬及相关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技术路线图
理论探讨
    1.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认识
        1.1 禀赋不足、外邪侵袭发为瘾疹
        1.2 气血亏虚、六淫致病是荨麻疹的诱发因素
        1.3 少阴有余是瘾疹发病的核心病机
    2.当归饮子方的起源、多样性及现代药理研究
        2.1 当归饮子方的起源及多样性
        2.2 本课题选方当归饮子
        2.3 当归饮子现代药理研究
        2.4 当归饮子临床使用广泛
        2.5 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确切
        2.6 当归饮子作用机制研究
    3.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
        3.1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机制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荨麻疹的常用治疗
    4.细胞自噬的认识
        4.1 自噬广泛参与生理病理过程
        4.2 自噬的形成过程
        4.3 自噬标志物
    5.荨麻疹动物模型探讨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当归饮子对荨麻疹模型大鼠皮肤组织病理学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二 :当归饮子对荨麻疹模型大鼠皮肤组织自噬体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实验三 :当归饮子对荨麻疹模型大鼠皮肤组织自噬标志LC3B、beclin-1、p62的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意义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荨麻疹治疗浅析
    1.荨麻疹概述
    2.瘾疹病因病机
    3.荨麻疹常见证型、治疗及临床研究
    4.中医特色疗法
    5.西医治疗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213例荨麻疹住院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2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曲池、血海穴对荨麻疹大鼠模型PLCγ/DAG/PKC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D]. 彭思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医药治疗小儿荨麻疹研究进展[J]. 吕凯峰,王远红,张伟. 河北中医, 2021(04)
  • [3]老年慢性荨麻疹发病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D]. 马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加味过敏煎在皮肤病中的应用[J]. 钟海森,覃骊兰,蓝毓营. 中医学报, 2020(11)
  • [5]自血疗法联合养血息疹饮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D]. 杨肆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消风散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D]. 冯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当归饮子加减联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Meta分析[D]. 金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当归饮子对荨麻疹大鼠自噬及相关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彭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213例荨麻疹住院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孟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52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