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菇最佳种植片数的初步研究

小菇最佳种植片数的初步研究

一、育珠蚌最适植片数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轩兴荣[1](2019)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三角帆蚌生物矿化形成珍珠的分子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中,高产低值现象十分严重,急需提高我国淡水珍珠颗粒大小和品质,进而提升珍珠养殖效益,这也符合水产养殖转型升级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外套膜作为首选的育珠部位,空间小、组织薄,限制了大核珍珠的培育。而内脏团不仅具有培育大型有核珍珠的空间条件,也具备育珠的生化条件。本论文围绕内脏团是否具有培育优质大型有核珍珠的分子条件这一问题,通过多组学分析手段,从mRNA与蛋白水平挖掘了外套膜与内脏团珍珠培育进程中Ca2+代谢及基质蛋白的分子资源。本文比较三角帆蚌外套膜和内脏团育珠进程中生物矿化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差异表达,并对三角帆蚌珍珠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基因VDCC(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蛋白)和CABP(钙结合蛋白)进行验证和功能分析。该研究为提升内脏团培育优质大型有核珍珠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如下:1.基于Illumina技术测序平台,利用双末端测序(Paired-End)的方法构建了外套膜的转录组文库,数据经过滤和拼接后,得到257457条Unigenes,与Nr、Nt、Pfam、Swissprot、KO、GO和KOG等数据库进行比对,共注释223345条Unigenes,注释率达到86.7%。从注释的Unigenes中筛选并构建了珍珠形成和生长相关钙代谢和基质蛋白两大模块的基因库。Ca2+代谢基因1235条,其中直接与生物矿化相关基因415条;基质蛋白426条,其中与贝壳和珍珠形成直接相关的基质蛋白97条。2.通过高通量RNA-seq技术、数字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DGE),分析了三角帆蚌外套膜与内脏团育珠进程的基因表达差异。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外套膜和内脏团之间的基因表达存在显着性差异,以插核后20天(20thd)的差异表达基因数最多,其次是插核后120天(120 thd),未插核时基因表达也有较大差异,以插核后50天(50 thd)的差异表达基因数最少;Ca2+代谢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基质蛋白的差异表达基因以120 thd最多,50thd最少。外套膜和内脏团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随着育珠时间的延长,外套膜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逐渐上升,而内脏团则是先升后降;Ca2+代谢和基质蛋白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和种类不同。3.采用iTRAQ技术测定了三角帆蚌外套膜外膜、外套膜内膜、珍珠囊和内脏团蛋白质图谱,共鉴定肽段11522个、蛋白1871个。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样品间的总差异蛋白数和Ca2+代谢相关差异蛋白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内脏团与其它三个样品间(外套膜外膜、外套膜内膜和珍珠囊)的差异蛋白数都比较多,内脏团与珍珠囊之间的差异蛋白最少,外套膜外膜和内膜之间的差异蛋白也较多。KEGG数据库共注释241个pathways,以代谢通路(Metabolic pathways)的基因最多,与珍珠形成密切相关的钙信号通路(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中,钙调蛋白(CAML)、VDAC(线粒体外膜通道蛋白)、CaN(钙调磷酸酶)、CAMK(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等蛋白上调表达。从注释数据中筛选与钙代谢相关的蛋白包括钙结合蛋白(CABP)、钙调蛋白(CAM)、钙黏蛋白(Cadherin)、内质网钙通道蛋白(RYR)、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蛋白(VDCC)等,筛选与钙代谢相关的基质蛋白包括母系蛋白家族蛋白1(matrilin-1)、N66、和凝集素样蛋白1(ASL1)。4.对筛选的钙代谢相关基因VDCC和CABP进行验证和功能分析。VDCC的cDNA全长1453bp,ORF从439-1053bp,编码204个AA,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三角帆蚌的VDCC基因序列与其他水生生物同源性较低。差异表达分析显示珍珠的培育对VDCC基因表达有影响,呈增长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CABP的cDNA序列564bp,BLAST分析显示该基因片段与帝国蛤蜊(Pseudocardium sybillae)及菲律宾缀锦蛤(Tapes philippinarum)的CABP基因相似性最高。差异表达分析显示,CABP基因以外套膜组织表达量最高,鳃组织表达量最低。育珠状态下除鳃组织外,其他组织的表达量均有增加趋势,外套膜内、外组织间的增长水平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不同浓度的Ca2+孵育,CABP基因表达量随着Ca2+孵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ABP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胞外Ca2+流量有显着的负相关(R=-0.993;P<0.05),与胞内Ca2+荧光强度间有显着强的正相关(P<0.05)。综合以上内容,本研究认为内脏团具有育珠的分子条件;但与外套膜相比,基础代谢不同,育珠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模式不同。

王钦贵,谢绍河,梁飞龙,林伟财[2](2016)在《褶纹冠蚌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褶纹冠蚌生物学特征、人工育苗、母蚌养殖、珍珠培育、遗传分析和病害防治技术等研究概况,提出了研究建议。

刘越[3](2013)在《三角帆蚌供片蚌对珍珠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中国最主要淡水珍珠蚌,全世界85%以上的珍珠由三角帆蚌生产。研究三角帆蚌育珠蚌和供片蚌对所产珍珠质量的影响,是制定三角帆蚌育种规划、提高珍珠质量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定量分析了育珠蚌和供片蚌对珍珠质量的影响,基于供片蚌对珍珠质量的贡献,开发了三角帆蚌活体取供片蚌外套膜技术,利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外套膜活体切除后的愈合再生情况,探索了供片蚌对珍珠质量影响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为以提高淡水珍珠质量为目标的供片蚌和育珠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资料。1三角帆蚌供体和受体对所产珍珠质量的影响在插珠前,测量了供片蚌和育珠蚌各100个的生长性状和特定生长率(SGR)。插珠后18个月,测量了所产100个育珠蚌合计1746颗珍珠的大小、重量、圆度和颜色参数。育珠蚌SGR(壳长)、SGR(壳高)、SGR(壳宽)和SGR(体重)与珍珠珠重和大小均有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程度:SGR(体重)>SGR(壳宽)>SGR(壳长)>SGR(壳高),与珍珠圆度及颜色参数a*、b*和C*相关性不显着。育珠蚌SGR(体重)与珍珠明度L*极显着正相关,与珍珠色差△E极显着负相关。珍珠珠重和大小与供片蚌壳高和壳长极显着正相关,圆度与供片蚌壳长、壳宽和体重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程度为壳宽>体重>壳长。珍珠颜色参数与供片蚌生长性状均无显着相关。珍珠珠重、大小、和颜色参数与育珠蚌内壳颜色参数L*、a*、b*、C*和△E均无显着相关,珍珠圆度与育珠蚌和供片蚌内壳各颜色参数均无显着相关。珍珠珠重和大小与供片蚌内壳L*极显着正相关。供片蚌内壳颜色对珍珠颜色有较大影响,其中珍珠L*与供片蚌内壳L*极显着正相关,与a*、C*和△E极显着负相关。珍珠a*与供片蚌内壳a*、b*、C*和△E极显着正相关。珍珠b*和C*与供片蚌内壳b*和C*极显着正相关,与△E显着正相关。珍珠△E与供片蚌内壳L*极显着负相关,与a*、C*和△E极显着正相关。供片蚌前部和后部外套膜小片所产珍珠珠重、大小、圆度和L*四个性状无显着差异,a*、b*、C*和△E四个性状存在极显着差异。后部外套膜所产珍珠在a*和b*平均值均显着偏大,饱和度C*和色差△E显着高于前部外套膜所产珍珠,表明供片蚌后部外套膜所产珍珠颜色更深更鲜艳,前部所产珍珠颜色较淡且偏白。2三角帆蚌供片蚌贡献外套膜小片后愈合与再生研究了切除外套膜组织后三角帆蚌的存活率、生长率及组织愈合再生过程。在三角帆蚌腹缘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切除小规格(8~12mm×8~12mm)切口,并与对照组同时养殖三个月,成活率分别94.7%、92.0%、95.3%和94.7%,差异不显着。不同切口位置三角帆蚌的SGR(壳长)、SGR(壳宽)和SGR(体重)差异不显着,前部切口组的SGR(壳高)显着小于其它两组和对照组。在腹缘中部切除小规格、中规格(8~12mm×28~32mm)和大规格(8~12mm×48~52mm)外套膜组织后养殖三个月,三组和对照组成活率分别为92.0%、90.0%、90.7%和94.7%,大规格组成活率显着低于其它三组。SGR(壳长)、SGR(壳高)、SGR(壳宽)和SGR(体重)在四个组中趋势为:对照组>小规格组>中规格组>大规格组。肉眼观察,组织切除后12d再生组织使伤口面积缩小。再生组织生长至与正常组织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小规格组、中规格组和大规格组中分别需要40d、75d和90d。组织学观察伤口组织切除后血细胞立刻大量积聚在伤口位置,至12h完全封住伤口。72h上皮形成使伤口完全愈合,15d时3个突起开始形成,25d时再生突起与正常组织相比在形态上差异很小,90d时再生组织无论在形态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与无切割处理的正常组织无异。本研究表明在不杀死供片蚌情况下,可取其外套膜制作小片,评价所产珍珠质量,为良种供片蚌选育提供技术支持。3三角帆蚌供片蚌小片对珍珠生长过程起作用的分子证据将背角无齿蚌外套膜小片移植入三角帆蚌体内培育珍珠10个月。利用三角帆蚌和背角无齿蚌ITS1基因片段之间核苷酸序列多态性设计特异性引物。在珍珠囊组织总DNA中扩增出与Genebank中背角无齿蚌ITS-1片段匹配分值为517,覆盖率为99%,E value为3e-143,PCR产物匹配一致性达99%。说明三角帆蚌在接受背角无齿蚌小片养殖10个月后,背角无齿蚌DNA仍存在与珍珠囊细胞内。这表明随着珍珠生长,供体小片细胞并没有死亡溶解,而是在持续增殖。本研究为淡水无核珍珠生长时期,供体细胞一直存在与珍珠囊中提供了证据,为三角帆蚌良种供片蚌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赵永超[4](2013)在《三角帆蚌雌雄间生长和产珠性能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中国最主要的淡水育珠蚌。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传统混养条件下三角帆蚌雌雄个体间生长性状和产珠性能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索在人工单养和混养条件下,三角帆蚌雌雄间生长和产珠性能的差异,阐明三角帆蚌雌蚌和雄蚌间生长和产珠差异规律,评价采取人工分养技术对提高珍珠产量和质量的可行性。具体分为三部分:1.不同年龄雌雄三角帆蚌生长和产珠性能的比较研究在传统养殖条件下,对来自同一批亲蚌繁殖的1-4龄个体进行生长和产珠性能分析,结果表明,1、2龄育珠蚌雌雄个体间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3、4龄育珠蚌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p<0.01)。三角帆蚌雄性育珠蚌平均壳宽小于雌性个体。1、2龄雌雄育珠蚌所产珍珠总重、粒重、粒径、圆珠率差异不显着(p>0.05)。3、4龄育珠蚌雄性个体所产珍珠个体总重、粒重、粒径高于雌性个体(p<0.05),圆珠率差异不显着(p>0.05)。对3龄育珠蚌产珠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单蚌产珠量雄性比雌性高出12.4%;单蚌产珠粒重雄性比雌性高出13.5%;雄性蚌所产珍珠粒径比雌性蚌高出4.4%。对4龄育珠蚌雌雄间珍珠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单蚌产珠量雄性比雌性高17.5%;单蚌产珠粒重雄性比雌性高17.9%;所产珍珠粒径雄性比雌性高5.4%。2.分开养殖对三角帆蚌雌雄生长和产珠性能的影响在实验围隔雌雄单养和混养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雌性和雄性个体之间进行了生长性状和产珠性能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三角帆蚌雌性个体壳宽、体重增长率在单养条件分别比混养条件高3.42%和4.16%,差异显着(p<0.05)。三角帆蚌雌性所产珍珠总质量、单蚌粒重和粒径的增加率在单养条件分别比混养条件高6.61%、7.10%和3.59%,差异显着(p<0.05)。三角帆蚌雄性个体在单养和混养条件的生长和产珠性能差异不显着(p>0.05)。三角帆蚌雄性个体大而扁平,而相同条件下的雌性个体小而厚实。在传统养殖条件下三角帆蚌雄性个体具有更好的育珠性能,而人工雌雄分养条件下能促进三角帆蚌雌性个体生长和产珠量的提高。3.三角帆蚌雌雄形态学判定及相关性分析在传统混养条件下,随机选取3龄三角帆蚌雌雄蚌各150枚,对所测得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雌性个体壳宽/壳长、OE/壳长显着性大于雄性个体,而OB/壳长、OD/壳长却显着性小于雄性个体(p<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两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8.44%和25.18%,累计贡献率为53.62%。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较低。运用判别分析构建了雌雄判别方程,判别准确率P1为45.7%-59.3%,判别准确率P2为40.7%-54.3%,综合判别率为54.3%。说明通过表型数据对三角帆蚌进行雌雄判别存在一定困难。相关性分析中,雌性三角帆蚌形态指标中与体重呈极显着相关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壳长>OE>OB>壳宽>OD>OA;雄性三角帆蚌形态指标中与体重呈极显着相关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OE>壳长>OD>壳宽>OB>壳高。雌性三角帆蚌后端成近圆形或椭圆形,外形整体呈现厚而短,雄性三角帆蚌的后端钝而平直,外形整体呈现薄而长的趋势。

李家乐,刘越[5](2011)在《影响养殖珍珠质量的主要因子》文中提出珍珠被誉为"宝石皇后",养殖珍珠质量的提升是珍珠产业关注的焦点,也是珍珠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着重介绍了评价养殖珍珠质量的6个方面内容,包括颜色、大小、形状、光泽、光洁度、有核珍珠珠层厚度等。详细陈述了各主要育珠贝种类及其产珠特点,它们所培育的淡水无核珍珠和海水有核珍珠的质量情况,论述了不同规格、不同壳色育珠贝对所产珍珠质量的影响。重点介绍了作为制作小片供体的供片贝不同种类,以及供片贝不同年龄、不同壳色对育珠贝所产珍珠质量的影响。同时,阐述了插片手术过程中,化学药物因素、小片分离方式、插片个数等插片手术工艺对珍珠质量的影响。此外,还从水质、水体微量元素、养殖深度、养殖方式和养殖周期等几个方面系统探讨了外部条件对养殖珍珠质量的影响。

王晓艳[6](2011)在《影响三角帆蚌育珠效果关键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影响三角帆蚌育珠效果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分3部分:(1)种质特性对三角帆蚌育珠效果的影响;(2)浮游藻类密度对三角帆蚌育珠效果的影响;(3)吊养密度对三角帆蚌育珠效果的影响。第一部分根据对野生三角帆蚌与育珠三角帆蚌形态进行比较,得出结果:1、人工育珠改变了三角帆蚌形态和体重的增长,各年龄段育珠三角帆蚌的体重、体高、壳宽均极显着高于野生三角帆蚌相应指标;2、进一步证实了三角帆蚌的壳宽、体质量、体长等形态性状指标对三角帆蚌选育及育珠效果有较大影响。第二部分通过人工投入饵肥等控制水体透明度从而控制水体中浮游藻类数量来了解三角帆蚌生长与生产最适浮游藻类生物量,得出结果:1.透明度的大小与藻类的密度与湿重成正比;2、当透明度在15cm-30cm时有最大的产珠能力,或藻密度在20万个/ml,或藻湿重在210g/m3时,有较大的产珠力,最佳生长期5个月左右,1+蚌可增长珍珠7.89g/只,2+蚌可增长珍珠8.30g/只,3+蚌可增长珍珠6.85g/只。第三部分通过设计不同的吊养量进行养殖珍珠,得出结果:1龄珠蚌为2.8万只/hm2,2龄珠蚌为1.7万只/hm2,3龄珠蚌为2.1万只/hm2,4龄珠蚌为1.7万只/hm2。从整过试验结果来看,以产珠量而言,养殖密度不能过低,应在1.7万只/hm2左右。

钟蕾[7](2011)在《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学研究与Las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文中研究指明三角帆蚌瘟病是我国淡水贝类养殖和育珠生产中毁灭性病害,其传染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该病主要危害2龄以上已植片三角帆蚌,发病初期病蚌分泌大量粘液,此后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闭壳肌收缩无力,斧足紧缩不伸展,剖检观察可见消化腺由墨绿色变为黄褐色,胃肠道壁轻度肿胀,性腺颜色变浅呈糜烂状。关于三角帆蚌瘟病的病原一直存在细菌与病毒两种说法,因此,至今未能在该病的致病机理和防治上取得较大突破。为了探明三角帆蚌瘟病的病原、阐明其致病机理,以及寻求有效防治该病的方法,本研究从三角帆蚌瘟病病原细菌的分离培养入手,较系统研究了细菌的致病性、生物学特性、显微超微结构、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药敏试验、主要致病菌毒力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等,取得了如下结果。1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从患病三角帆蚌的病灶处分离获得15个菌株,从中选取3个优势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SJ-1、SJ-2、SJ-3菌株单独感染和混和菌感染均能引起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相同症状,其中混合菌攻毒后表现为急性发病,感染总死亡率达96%,SJ-1菌株感染总死亡率达68%,SJ-2菌株感染总死亡率达46%,SJ-3菌株感染总死亡率达34%。2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的组织病理组织涂片、美兰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SJ-1菌株主要感染三角帆蚌消化腺、鳃、性腺和斧足;SJ-2菌株主要感染三角帆蚌肠、消化腺、性腺和斧足;SJ-3菌株主要感染三角帆蚌肾脏、斧足、鳃和肠。对病变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发现病变细胞普遍肿大,细胞膜不完整、结构模糊甚至破裂。细胞核形状异变呈不规则状,核膜不完整。细胞质电子密度降低,细胞器分散,细胞器及内含物显着减少,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过氧化酶体、高尔基体、中心粒、肌原纤维等细胞器和上皮细胞游离面微绒毛的超微结构均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3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革兰氏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SJ-1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极生多鞭毛杆菌,SJ-2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极生单鞭毛短杆菌,SJ-3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直或稍弯、两端钝圆的杆菌,有1-3根单端鞭毛。电镜观察SJ-1菌株的菌体大小为0.5~0.6μm×1.5~1.8μm左右,SJ-2菌株的菌体大小为0.5~0.6μm×1.0~1.6μm左右,SJ-3菌株的菌体大小为O.4~0.6μm×1.0~1.3μm左右。生理特征测试结果表明,SJ-1菌株的最适生长盐度为4%;最适pH生长范围为6.0~8.0;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SJ-2菌株的最适生长盐度为3%;最适pH值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温度低于4℃和高于45℃不生长。SJ-3菌株的最适生长盐度为3%;最适pH值生长范围为6.0-7.0;最适生长温度25~30℃,4℃以下不生长,40℃起生长基本停止。16SrDNA基因进化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SJ-1菌株(GU294302)与Stenotrophomonas属的细菌自然聚类,相似性为97%,SJ-2菌株(GU294303)与Aeromonas属的细菌自然聚类,相似性达99%。SJ-3菌株(GU294304)与Pseudomonas属的细菌自然聚类,相似性均为99%。生化鉴定分析结果显示,SJ-1菌株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相似率为95.5%,SJ-2菌株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相似率为99%,SJ-3菌株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相似率为99.9%。综合细菌的形态特点、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进化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将SJ-1菌株鉴定为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J-2菌株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SJ-3菌株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三角帆蚌瘟病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几种病原菌高度敏感的药物为丙氟哌酸、洛美沙星、左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头孢他啶/棒酸。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Las B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克隆获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LasB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全长序列为1497 bp,编码498个氨基酸,软件推测其编码蛋白相对分子量为53.57KDa;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是含信号肽的非跨膜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该基因与其它菌种的蛋白酶基因家族成员同源性很高,序列高度保守;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多个菌株的蛋白酶基因亲缘关系接近。构建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至表达菌株BL21后,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诱导表达出与预期结果相符的融合蛋白,为研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致病机理及弹性蛋白酶的开发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靳雨丽[8](2011)在《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的改进及大型有核珍珠的培育》文中认为三角帆蚌(Hypriosis cumingii),是我国最主要的淡水育珠蚌之一,其所产珍珠层厚,光泽鲜艳,细腻光滑,产珠质量上乘,是淡水珍珠生产用的首选材料。目前我国淡水珍珠产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销售额却只占18%,出现严重产销不平衡的问题,其中,所产淡水珍珠颗粒小、质量低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为培育出大颗粒优质的淡水珍珠,本文从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以及育珠的生产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Ca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的影响a)本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Ca2+(0 mmol/L, 0.5 mmol/L, 1.25 mmol/L, 3 mmol/L.),对体外培养的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细胞增殖活力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增殖活力与ALP活性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随着Ca2+浓度的升高,细胞增殖活力与ALP活性也逐渐增高,在1.25 mmol/L时达到最大,3 mmol/L时又有所降低。1.25 mmol/LCa2+浓度组的ALP活性和细胞增殖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状态及贴壁情况也明显好于其它三组。从而得出1.25 mmol/L Ca2+浓度适合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体外培养。b)本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bFGF(0μg/L, 0.3μg/L, 0.6μg/L, 0.9μg/L),对体外培养的外套膜细胞的ALP活性和细胞增殖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细胞增殖活力与ALP的活性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随着bFGF浓度的升高,细胞增殖的活力也逐渐增高,在0.6μg/L时达到最大,0.9μg/L时又有明显降低,表明了bFGF促进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为0.6μg/L,浓度过高反而会抑制外套膜细胞生长增殖;ALP的活性则随着bFGF浓度的升高而逐步增高,0.9μg/L时ALP的活性为最高,表明ALP活性的bFGF最适浓度为最高0.9μg/L。同时显微镜观察表明,各浓度的bFGF对细胞形态及贴壁情况没有显着影响。2、改进细胞培养后进行内脏团大型有核珍珠培育的研究为得到大颗粒优质的淡水有核珍珠,本试验进行了游离细胞植入法在三角帆蚌内脏团插核的生产育珠研究。实验采用两种培养基(培养基1、2)进行外套膜外膜细胞的培养,对不同培养时间(2、4、6、12 h)的细胞增殖活力进行检测,同时将处理过的珠核分别置于两组细胞悬液中共培养,6 h后采用内脏团插核手术,对500只三角帆蚌进行插核,并进行为期5个月的淡水有核珍珠生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培养基的细胞增殖活力都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培养到6、12 h时,两种培养基的细胞增殖活力较2、4 h时均有显着提高(P<0.05),6 h与12 h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种培养基之间相比,在培养2 h时两组间细胞增殖活力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在培养4、6、12 h时培养基2组的细胞增殖活力显着高于培养基1组(P<0.05)。再通过用两种两种培养基进行珍珠培育的结果来看,培养基2组培养的细胞孵育珠核6 h后,贴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分布均匀,插核5个月后,形成了包裹完整、具有光泽、沉积0.8 mm珍珠质的大型珍珠;而采用培养基1组培养的外套膜细胞进行珠核孵育而后插核,得到的素珠较多,且没有形成完整珍珠质包被的珍珠。本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培养基有利于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从而有利于内脏团有核珍珠的培育,这为进一步开展淡水贝类细胞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为大型有核珍珠的培育提供了依据。

谢绍河[9](2010)在《淡水有核珍珠大面积养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33.3hm2的育珠水体中,选择2龄三角帆蚌作手术贝,采用外套膜错位排列的方法,每只母蚌植入直径6~7mm珠核10粒进行育珠试验。结果表明,经2~3a的育珠,育珠蚌成活率75%,留核率45%~75%,优质珠率40%,经济效益是普通无核珍珠的3倍以上,并且收珠后的育珠蚌可以再次植核育珠。1991-2001年,试验结果以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建立的养殖基地在福建、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等地进行示范和推广,推广面积2000hm2,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徐毛喜[10](2008)在《池蝶蚌生物学特性及育珠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池蝶蚌为着名的淡水育珠蚌,与我国的三角帆蚌为同属不同种,原产于日本,抚州市洪门水库开发公司于1997年底引进我国。本研究针对这种引进的蚌源,从生物学特征、繁育技术、育珠能力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业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指导,解决育珠蚌源物种单一等问题,使我国珍珠养殖产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第一:对池蝶蚌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池蝶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与三角帆蚌十分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别。可数可量性状结果显示池蝶蚌壳宽是三角帆蚌的1.23倍;石蜡切片与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池蝶蚌晶杆长且粗,外套膜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1.78倍,贝壳珍珠层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2.08倍,且珍珠层的基本结构单元文石小板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厚;相同规格、相同密度且养殖于同一水域中的池蝶蚌成活率明显优于三角帆蚌,且生长速度也比三角帆蚌快。第二:对池蝶蚌的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龄池蝶蚌部分成熟,4龄后进入繁殖盛期,到6龄仍能保持较旺盛的繁殖率。池蝶蚌繁殖季节为5~7月,多次排卵,分段成熟,成熟母蚌在繁殖季节可排卵4~5次。钩介幼虫属于有钩型,寄生水温为24~36℃,30℃以上时寄生时间短。钩介幼虫在寄主鳃上的寄生数量最多,脂鳍上最少,平均寄生率为1985只/尾,脱苗积温平均为247.2℃。经过选育的F3代池蝶蚌的每只亲蚌产幼蚌1.39万只,繁殖成活率82.6%。无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和有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培育的成活率分别为86%和82.3%,无核珍珠手术预备蚌合规率为78%,有核珍珠手术育珠蚌合规率为95%。第三:对池蝶蚌和三角帆蚌培育有核珍珠和无核珍珠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育珠性能明显优于三角帆蚌。池蝶蚌有核珍珠育珠蚌的成活率、所育珍珠层厚度和珍珠质量均高于三角帆蚌;池蝶蚌无核珍珠育珠蚌的成活率、珍珠产量和培育无核珍珠的3级、8、9、10mm以上珍珠比例都高于三角帆蚌。同时,F3代池蝶蚌的育珠性能优于F2代池蝶蚌,显示出良种选育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具有很好的外形特征,其形态结构更适于培育珍珠,人工繁殖效率高,其实际育珠性能也高于三角帆蚌,因此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于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事业。

二、育珠蚌最适植片数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育珠蚌最适植片数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三角帆蚌生物矿化形成珍珠的分子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淡水珍珠培育研究进展与分析
    1.1 珍珠的形成
    1.2 淡水育珠技术
    1.3 淡水育珠面临的问题
    1.4 贝类Ca代谢生物过程
    1.5 贝类珍珠生长相关基质蛋白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构建三角帆蚌生物矿化相关功能基因数据库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三角帆蚌内脏团与外套膜育珠进程中的生物矿化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三角帆蚌珍珠形成相关蛋白的筛选与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鉴定的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三角帆蚌生物矿化重要Ca~(2+)代谢靶基因验证及功能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三角帆蚌内脏团的插核部位示意图
    附录2 符号、缩略词、术语等对照表
    附录3 基于转录组文库的钙代谢和基质蛋白功能基因库的构建
        附录3.1 基于Unigenes注释构建的钙代谢相关生物矿化基因
        附录3.2 基于Unigenes数据注释构建生物矿化相关基质蛋白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褶纹冠蚌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1.2 繁殖生物学
2 人工育苗和母蚌养殖
3 珍珠培育技术研究
    3.1 附壳珍珠培育概况
    3.2 附壳珍珠培育技术
    3.3 外套膜珍珠(无核、有核)培育技术
4 遗传分析
5 病害防治
6 研究建议

(3)三角帆蚌供片蚌对珍珠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影响养殖珍珠质量的主要因子
    1 养殖珍珠质量评价内容
    2 育珠贝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2.1 育珠贝种类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2.2 育珠贝规格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2.3 育珠贝壳色对珍珠颜色的影响
    3 供片贝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3.1 供片贝种类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3.2 供片贝年龄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3.3 供片贝壳色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4 插片手术工艺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4.1 手术中化学药物因素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4.2 小片分离方式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4.3 插片个数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5 养殖条件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5.1 养殖水体水质及微量元素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5.2 吊养深度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5.3 吊养方式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5.4 养殖周期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第二章 三角帆蚌供体和受体对所产珍珠质量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蚌
        1.2 插片手术
        1.3 数据测量
        1.4 计算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三角帆蚌育珠蚌和供片蚌生长性状及特定生长率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2.2 三角帆蚌育珠蚌和供片蚌内壳颜色参数对珍珠质量影响
        2.3 三角帆蚌供片蚌取片部位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三角帆蚌供片蚌贡献外套膜小片后愈合与再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数据计算与分析
    2 结果
        2.1 三角帆蚌外套膜组织不同切除位置对成活率和生长率的影响
        2.2 三角帆蚌外套膜组织不同切除规格对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2.3 三角帆蚌外套膜组织切除后不同时间组织愈合和再生情况观察
    3 讨论
第四章 三角帆蚌供片蚌小片对珍珠生长过程起作用的分子证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外套膜小片异种移植
        1.2 提取珍珠囊总 DNA
        1.3 扩增 ITS-1 基因片段
    2 结果
        2.1 异种小片移植后所产珍珠
        2.2 PCR 产物
        2.3 序列分析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三角帆蚌雌雄间生长和产珠性能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 贝类性别相关研究
    2 三角帆蚌生物学特性及产珠性能的研究
第二章 不同年龄雌雄三角帆蚌生长和产珠性能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雌雄三角帆蚌隔离养殖对生长和产珠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三角帆蚌雌雄形态学判定及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影响养殖珍珠质量的主要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1 养殖珍珠质量评价内容
2 育珠贝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2.1 育珠贝种类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2.2 育珠贝规格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2.3 育珠贝壳色对珍珠颜色的影响
3 供片贝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3.1 供片贝种类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3.2 供片贝年龄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3.3 供片贝壳色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4 插片手术工艺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4.1 手术中化学药物因素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4.2 小片分离方式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4.3 插片个数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5 养殖条件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5.1 养殖水体水质及微量元素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5.2 吊养深度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5.3 吊养方式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5.4 养殖周期对珍珠质量的影响

(6)影响三角帆蚌育珠效果关键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珍珠人工养殖史
    3 产业发展概况
        3.1 探索性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3.2 爆炸式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3.3 企业化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
        3.4 产业化发展阶段(21世纪初的5年至10年)
    4 未来发展趋势
        4.1 珍珠产业链将不断延伸与升级
        4.2 珍珠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
        4.3 珍珠产业将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
        4.4 珍珠行业将步入"品牌战略"轨道
第二章 种质特性对三角帆蚌育珠效果的影响
    1 试验方案
        1.1 试验设计
        1.2 三角帆蚌外部形态
        1.3 育珠蚌培育方法
        1.4 三角帆蚌生长特性指标的测定
        1.5 珍珠的测量方法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三角帆蚌与育珠三角帆蚌的形态学差异
        2.2 野生三角帆蚌与育珠三角帆蚌的重量比较分析
        2.3 不同年龄三角帆蚌生长特性比较
        2.4 不同年龄三角帆蚌珍珠可测量指标
        2.5 不同年龄三角帆蚌珍珠颜色
    3 讨论与小结
        3.1 人工育珠改变三角帆蚌形态
        3.2 三角帆蚌的壳宽、体质量、体长对三角帆蚌育珠效果影响较大
第三章 浮游藻类密度对三角帆蚌育珠效果的影响
    1 试验方案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时间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过程中投入品量
        2.2 透明度与藻量
        2.3 pH值与溶氧
        2.4 pH值、溶氧、产珠量与藻湿重的关系
        2.5 产珠量
    3 讨论与小结
        3.1 透明度的大小影响藻类的密度与湿重
        3.2 藻类的密度与投入品量成正比
        3.3 三角帆蚌最适浮游生物重量
        3.4 不同年龄的育珠蚌其珠质的分泌能力不同
        3.5 三角帆蚌最佳养殖成本
第四章 吊养密度对三角帆蚌育珠效果的影响
    1 试验方案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蚌的制备
        1.3 试验方案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1龄育珠蚌的产珠量、生长速度与吊养密度
        2.2 2-4龄育珠蚌的产珠量与吊养密度
        2.3 2-4龄育珠蚌的成活率与吊养密度
        2.4 不同年龄阶段的产珠量与吊养密度
        2.5 珍珠径粒与吊养密度
        2.6 养殖效益与吊养密度
    3 讨论与小结
        3.1 育珠蚌的成活率与吊养密度的直接相关性较差
        3.2 育珠蚌的产珠量受吊养密度的影响
        3.3 育珠蚌在不同年龄阶段需不同的吊养密度
        3.4 育珠蚌的吊养密度影响珍珠的径粒
        3.5 适度的吊养密度是获得超大型珍珠和养珠效益的有效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学研究与Las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三角帆蚌的简介
        1.1 三角帆蚌的分类、特征及经济价值
        1.2 淡水育珠业的发展及现状
    2 三角帆蚌的疾病研究
        2.1 贝类疾病研究
        2.1.1 贝类细菌性病害
        2.1.2 贝类病毒性病害
        2.1.3 贝类真菌性病害
        2.1.4 贝类原核生物样病害
        2.1.5 贝类寄生虫病害
        2.2 淡水贝类—三角帆蚌的疾病研究
        2.2.1 三角帆蚌瘟病的研究概况
        2.2.2 细菌性蚌病
        2.2.3 病毒性蚌病
        2.2.4 寄生虫性蚌病
        2.2.5 其它蚌病
    3 水产动物主要致病菌介绍
        3.1 水产动物细菌性病原的主要种类
        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及其水产动物上的研究进展
        3.3 维氏气单胞菌及其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进展
        3.4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进展
    4 弹性蛋白酶基因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三角帆蚌瘟病病原细菌的致病性及组织病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病蚌的外部症状及解剖观察
        1.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1.2.3 初步人工感染试验
        1.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部症状及病理解剖学观察
        2.2 流行情况
        2.3 病原菌的分离
        2.4 病原菌的人工感染结果
        2.5 人工感染组织涂片结果
        2.6 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
        2.6.1 消化腺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2 鳃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3 性腺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4 肾脏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5 肠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6.6 斧足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7 病变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与分析
        2.7.1 细胞膜
        2.7.2 细胞核
        2.7.3 细胞质与细胞器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三角帆蚌瘟病病原细菌的分类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和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1.2.2 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1.1 SJ-1菌株的形态特征
        2.1.2 SJ-2菌株的形态特征
        2.1.3 SJ-3菌株的形态特征
        2.2 SJ-1、SJ-2、SJ-3菌株的生理特征
        2.3 SJ-1、SJ-2、SJ-3菌株的16S rDNA的PCR扩增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
        2.3.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2.3.2 PCR扩增结果
        2.3.3 纯化结果
        2.3.4 测序结果
        2.3.5 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4 SJ-1、SJ-2、SJ-3菌株的生化特征
        2.5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养殖三角帆蚌瘟病细菌病原的鉴定
        3.1.1 SJ-1菌株的鉴定
        3.1.2 SJ-2菌株的鉴定
        3.1.3 SJ-3菌株的鉴定
        3.2 养殖三角帆蚌瘟病防治药物
    4 小结
第四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LasB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对象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质粒和菌株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对象处理
        1.2.2 PCR引物设计及合成
        1.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1.2.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的扩增
        1.2.5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1.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2.7 目的片段的连接和转化
        1.2.8 载体质粒的小量提取
        1.2.9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1.2.10 序列分析
        1.2.11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1.2.12 带粘性末端目的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及原核表达载体质粒的制备
        1.2.13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2.14 原核表达载体的转化
        1.2.15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鉴定
    2 结果
        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弹性蛋白酶基因ORF的扩增与序列分析
        2.3 弹性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分析
        2.3.1 氨基酸理化性质分析
        2.3.2 弹性蛋白酶信号肽预测
        2.3.3 弹性蛋白酶跨膜结构预测
        2.3.4 弹性蛋白酶二级结构预测
        2.3.5 弹性蛋白酶三级结构预测
        2.3.6 弹性蛋白酶同源性分析
        2.3.7 弹性蛋白酶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
        2.4 重组载体pMD18-T-ORF的构建和鉴定
        2.4.1 重组载体pMD18-T-ORF的构建
        2.4.2 重组载体pMD18-T-ORF的鉴定
        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2.6 诱导表达与SDS-PAGE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作者简介

(8)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的改进及大型有核珍珠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珍珠的形成
        1.1.1 珍珠囊成因学说发展
        1.1.2 表皮细胞变性成因学说
    1.2 贝类外套膜的研究
        1.2.1 贝类外套膜的结构
        1.2.2 贝类外套膜组织及细胞培养
    1.3 淡水育珠技术
        1.3.1 淡水无核珍珠的培育
        1.3.2 淡水有核珍珠的培育
    1.4 淡水育珠面临的问题
        1.4.1 质量与产量的矛盾
        1.4.2 插核手术工艺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Ca2+和bFGF 对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浓度bFGF 对细胞增殖活力和ALP 活性的结果分析
        2.2.2 不同浓度Ca2+对细胞增殖活力和ALP 活性的结果分析
        2.2.3 两种因子培养下细胞生长情况观测
    2.3 讨论
        2.3.1 不同浓度bFGF 对细胞增殖活力和ALP 活性的影响
        2.3.2 不同浓度Ca2+对细胞增殖活力和ALP 活性的影响
        2.3.3 两种因子培养下细胞生长情况
第三章 改进细胞培养后进行内脏团大型有核珍珠培育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技术路线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细胞培养与活力分析
        3.2.2 不同培养基对珠核培养效果差异分析
        3.2.3 育珠蚌的生长与育珠分析
    3.3 讨论
        3.3.1 外套膜细胞培养条件的改进
        3.3.2 大型有核珍珠的培育
        3.3.3 淡水珍珠蚌内脏团培育得到素珠的原因
        3.3.4 提高内脏团育珠留珠率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淡水有核珍珠大面积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淡水有核珍珠大面积养殖技术
    1.1 育珠水域的选择
        1.1.1 水源
        1.1.2 养殖面积和水深
        1.1.3 pH值
        1.1.4水色和透明度
        1.1.5 底质
    1.2 育珠母蚌的选择和养成
        1.2.1 种源选择
        1.2.2 母蚌养成
    1.3 手术植核
        1.3.1 手术季节
        1.3.2 细胞小片的处理
        1.3.3 植核母蚌的处理
        1.3.4 珠核的处理
        1.3.5 植核步骤
    1.4 育珠管养
        1.4.1 育珠前的准备
        1.4.2 养殖方式
        1.4.3 养殖密度
        1.4.4 吊养深度
        1.4.5 定期检查
        1.4.6 人工施肥与水质控制
    1.5 育珠周期和珍珠收获
2 项目成果
3 讨论
    3.1 有核珍珠与无核珍珠其手术方法异同
    3.2 有核珍珠与无核珍珠的投资效益比较
    3.3 手术植核注意事项
    3.4 淡水有核珍珠相关研究建议
        3.4.1 开展养殖育珠水域相关环境因子数字化基础研究, 为育珠场地选择和养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3.4.2 应用“公益养殖”和“生态养殖”防治病害

(10)池蝶蚌生物学特性及育珠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淡水贝类的生物学特性
    1.2 淡水珍珠蚌外套膜与珍珠囊的研究
    1.3 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育珠技术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池蝶蚌(H.schlegelii)的若干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可量性状测量
        2.1.3 外套膜组织结构观察
        2.1.4 晶杆的观察
        2.1.5 珍珠层的观察
    2.2 结果
        2.2.1 池蝶蚌的形态特征
        2.2.2 池蝶蚌的生长
    2.3.讨论
第三章 池蝶蚌(H.schlegelii)繁育技术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亲蚌的来源与选择
        3.1.2 繁育车间与育苗池的建造
        3.1.3 寄生鱼
        3.1.4 方法
    3.2 结果
        3.2.1 池蝶蚌的繁殖特性
        3.2.2 池蝶蚌繁殖水温与寄生时间的关系
        3.2.3 池蝶蚌繁殖水温与脱苗时间的关系
        3.2.4 不同世代池蝶蚌繁殖效率的比较
        3.2.5 手术预备蚌的培育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池蝶蚌(H.schlegelii)与三角帆蚌(H.cumingii)育珠生产对比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方法
    4.2.结果
        4.2.1 培育的有核珍珠
        4.2.2 培育的无核珍珠
        4.2.3 育珠珍珠囊形成时间,珍珠质沉积时间和珍珠质量比
    4.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的文章

四、育珠蚌最适植片数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三角帆蚌生物矿化形成珍珠的分子基础研究[D]. 轩兴荣. 上海海洋大学, 2019
  • [2]褶纹冠蚌研究概况[J]. 王钦贵,谢绍河,梁飞龙,林伟财. 水产养殖, 2016(07)
  • [3]三角帆蚌供片蚌对珍珠质量的影响[D]. 刘越.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 [4]三角帆蚌雌雄间生长和产珠性能差异研究[D]. 赵永超.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 [5]影响养殖珍珠质量的主要因子[J]. 李家乐,刘越. 水产学报, 2011(11)
  • [6]影响三角帆蚌育珠效果关键因子研究[D]. 王晓艳.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7)
  • [7]三角帆蚌细菌性瘟病病原学研究与Las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D]. 钟蕾. 湖南农业大学, 2011(12)
  • [8]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的改进及大型有核珍珠的培育[D]. 靳雨丽.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4)
  • [9]淡水有核珍珠大面积养殖技术研究[J]. 谢绍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0(01)
  • [10]池蝶蚌生物学特性及育珠性能研究[D]. 徐毛喜.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小菇最佳种植片数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