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内河船员教育与培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雁南,刘伟,宋兵兵[1](2021)在《吴淞口警戒区进出黄浦江船舶交通流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研究航经吴淞口警戒区进出黄浦江船舶交通流客观规律,梳理吴淞警戒区内事故数量和种类,并对其中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结合海事管理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深挖矛盾根源,以"保峰控流、错峰分流"的船舶交通流管控理念为指导,以"人防、技防、机防"为管控路径,从"陆、海、空"多维度发力,为提高吴淞口警戒区进出黄浦江船舶的通航安全度提出可行建议。
王长海[2](2020)在《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河船舶船员作为珠三角内河航运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广东内河航运业、城市发展建设、国民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广东内河,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水网密集,四通八达,航运资源丰富,随着“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和交通强国等国家、省级重大战略的实施,广东内河航运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珠三角内河航运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内河船舶船员队伍作为支撑。为实现内河船舶船员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中国船员发展规划,提出我国由船员大国向船员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但目前珠三角地区内河船舶船员与发达国家及国内海船船员相比,在数量、结构和素质上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完全顺应大湾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队伍的不可持续已成为制约珠三角内河航运发展的瓶颈。这篇论文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政策分析原理及海事管理理念,在开展调研访谈和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工作中实际情况,针对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队伍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队伍的现状,采用问卷、访谈及文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同时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船员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分别从政府管理、海事船员管理、行业协会、航运公司等层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其中海事船员管理方面的建议可能具有一定的创新。希望通过此研究,在理论上促进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发展环境日臻完善,进一步增强内河船舶船员职业声望,在实践上有利于船员素质提升,为促进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韩敏[3](2020)在《内河船员教育培训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内河船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明显满足不了内河船员队伍不断发展的要求,甚至成为内河船员发展的瓶颈。本文分析了内河船员教育培训的现存问题,并从推行内河船员继续教育、完善船员培训考试相关管理法规、完善内河船员教育培训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内河船员人才需求。
彭妍[4](2020)在《海事局公务船船员管理法律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有着“水上交警”之称的海事局是我国负责船员管理的主管部门,身为船员政策法规研究和船员现场履职的执法机关,海事局自身拥有一支规模较大、船型较齐、人数较众的公务船船员队伍,职责范围包括现场巡航、应急搜救、海上维权等,船员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船员从业的各阶段,从船员入职的培训、考试、发证到从业的履职、升职和就业发展等,具有系统、连续、标准的特点。海事局的公务船船员管理理应成为我国船员管理中的示范标杆,海事公务船船员应在行业技术规范、依法履职水平、思想道德及职业风貌等综合素质上引领船员、走在前列;又因其履行公职属性,应在社会保障上建设一支有别于普通船员的相对稳定队伍。然而,由于历史、国际、观念等多重因素,我国船员立法步伐落后于先进航运大国,多年来公务船船员管理方面的专项法律规范鲜有建设,从船员行政管理法规到社会保障管理法规都存在空缺、零散、低阶、边缘的情况,并且由于被国际公约以及由国际公约转化的国内船员法规排除在外,在公务船船员管理“有法可依”上处于窘迫地位。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公务船船员管理法律研究和建设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海事公务船管理立法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国际公约对公务船的豁免、中国香港、美国、日本等地的公务船管理,重点比对海事公务船船员各项属性与其他职业相比的特殊性,找出法律法规建设与其工作特殊性不成比例的问题症结,剖析其成因并结合现实与未来。提出对有关国际公约的修改建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我国船员立法,出台《船员法》,并出台《船员法》配套法规公务船船员法规体系,建立全面系统、高精严格、具体可行的公务船船员管理法规体系。从现实出发,前瞻性和预判性地针对性地从职业入门、培训、考试、发证和晋升,以及船员权益保障等整个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力图在推动公务船船员队伍健康发展上提供全方位法律保障,为我国政府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李国云[5](2019)在《云南省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航运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船员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因此,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对船员的权益进行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船员的数量已经将近200万,是船员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是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船员合法权益的保护上还存在明显欠缺,虽然目前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船员相关法规,却并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并确保其法规保障作用的有效发挥。致使我国船员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船员的利益,造成了船员市场供需结构的不平衡,阻碍了航运业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方面问题,我国应该加强对船员劳动保障的研究。本文以澜沧江船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鉴社会劳动保障等相关理论展开对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的研究。在介绍当前相关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阐述船员、劳动保障及相关理论,展开对澜沧江船员现状的研究,提出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当前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岗位流动性频繁、职业地位不被重视、权益保护缺失、劳动保障权益日常监管不完善等方面,随后针对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最后通过借鉴国外内河船员劳动保障已有的经验,结合已有理论基础,针对问题,从强化岗位归属感、确保船员职业地位、保障船员应有权益、加强船员劳动保障日常监管四方面出发,针对性的提出提升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水平的建议,以解决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存在的问题。云南省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保障船员基本权益,提升船员的整体素质,还能够为水上的安全形势提供保障,为相关员工劳动保障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时间[6](2019)在《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内河航运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内河船舶尤其是长江干线的内河危险品船呈现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发展态势,一支高素质船员队伍已成为现代化水运发展的迫切需求。然而,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普遍偏低,其相对较低的文化程度、较弱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相对欠缺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与不断发展的内河航运对危险品船船员职业的内在要求脱节。船员职业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逐渐向知识型、技能型转变,因此评价长江危险品船员素质水平,分析船员胜任素质要求及适任标准已成为现代化水运的迫切需求。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是分析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影响因素、系统地评价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现状,并提出提高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切实可行的对策及建议。本研究通过调研及专家访谈分析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冰山模型理论建立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模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进一步分析和归纳,形成了包括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和个人特质3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专业知识、环保意识、服务资历、安全意识等14个二级评价指标,最终形成了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邀请资深船长、管理和培训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及管理人员以专家打分的形式,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利用专家对评语集的评判,通过D-S证据理论中Dempster合成法则和证据推理的递归合成算法对各指标统计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对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专家对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评价为好的支持度有2.76%,为较好的有6.76%,为一般的有44.13%,为较差的有33.15%,为差的有6.98%,无法分配的置信度为6.22%。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的素质评价结果为一般。整体素质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评价结果,从航运公司船员适任管理、培训机构提高船员培训能力、海事管理机构对船员培训监管与服务以及政府和行业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的措施和建议。对于合理设定长江危险品船船员适任标准、改进船员招募、培训、考试,以及船员自我发展,从而优化内河船员队伍,促进长江干线航运安全营运、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史隽[7](2018)在《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水运交通运输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撼动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国正处于由世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奋力迈进的进程中,水运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然而水运人才这一特殊群体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要求高、培养周期长的特点。还需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洞察力以及运筹帷幄、当机立断决策力。这就导致了我国高端水运人才资源匮乏,并不能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水运人才培养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营口市交通局水运部门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水运人才继续教育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欠缺、激励机制缺失、绩效考核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并从培训体系不合理、员工援助计划实施不到位、竞争机制不健全、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四个方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应对问题的具体方案,针对解决方案提出应从健全水运人才评价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对人才的培养、完善事业单位人才培养制度三个方面来推动解决方案的实施。进而,进一步提升营口市交通局水运相关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同时为水运部门人员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陈楠[8](2018)在《福建内河海事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得益于福州新区开发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近年来福建内河及沿海航运事业发展稳中有进。但是福建内河海事应急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多变的水文气候条件和多部门联合管理执法的航运形势决定福建内河海事部门应根据形势变化改变应急管理模式来应对水上交通新形势的需要。在信息多元发展的当今,海事应急管理也将进行较大调整,包含福建内河海事部门的内部机构改革和应急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在这种内河航运大背景下,寻求提高福建地方海事部门应急管理能力,保障航运安全的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文运用应急管理理论和风险沟通理论,通过数据统计方法归纳出2001年至2017年福建内河事故数据,分析得出事故主要诱因是人为因素和事故高发水域分布。结合文献分析、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多种研究方法,发现福建内河海事应急管理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船员管理困难、组织关系双重管理、专业人员脱节、基础设施不健全、安全监管漏洞等问题。就当前福建内河海事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组织机构改革进程、加强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船员管理教育以及提高安全监督检查能力。
桓兆平[9](2017)在《内河船员素质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文中提出针对内河船员队伍素质整体下降的现状,从船员教育培训、管理体制、考试发证、社会环境、航运市场发展等角度分析导致内河船员队伍素质下降的原因;提出提高内河船员队伍整体素质需要统一认识,做好顶层设计,从国家、行业、专业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多措并举;最后提出设立学历门槛、改革培训和考试模式、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船员和船舶管理等具体措施。
陈瑞[10](2017)在《苏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州市东临上海,西抱太湖,北濒长江,南临浙江,水资源丰富,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为发展水路运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随着苏州市内河港口、航道的快速发展,水运经济对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促进作用日益提升。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内河航运市场也进入新一轮调整,新常态下内河航运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能力,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为经济稳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地方海事部门是水上安全领域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了依法治国在水上领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水上交通发展的新形势,地方海事需要积极主动作为,加快改革以适应内河航运快速发展的需求。本文对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研究做了概述,对水上交通安全等相关概念做了界定,简要介绍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及启示意义。同时分析了苏州辖区水上交通现状情况,对苏州内河通航水域、内河港口等基础设施情况进行了说明,着重分析了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情况,其中包括了2016年上半年最新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形势及最近几年的水上交通安全情况,并通过对重点领域的水上交通安全分析,总结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当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面临的形势,并探究苏州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完善措施和具体建议,以期切实提升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水平,为苏州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我国内河船员教育与培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内河船员教育与培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吴淞口警戒区进出黄浦江船舶交通流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吴淞口警戒区通航环境概况 |
(一)通航规则 |
1. 警戒区概念。 |
2. 海事法规。 |
(二)通航环境分析 |
1. 地理环境。 |
2. 船舶交通流情况。 |
3. 事故统计。 |
4. 典型案例 |
三、吴淞口警戒区治理难点分析 |
(一)船舶“大流量”与“小空间”之间的矛盾 |
1. 多船交叉,造成秩序混乱。 |
2. 多排并行,造成避让困难。 |
3. 横越航道,造成秩序混乱。 |
(二)船舶通信设备方面的问题 |
(三)内河船员方面的问题 |
(四)通航规则方面的问题 |
(五)监管效能方面的问题 |
四、吴淞口警戒区船舶交通流治理建议 |
(一)建立系统性思维,提高船舶交通流治理能力 |
1.“保峰控流、错峰分流”,发挥“大指挥”优势 |
2.“陆、海、空”齐上阵,发挥立体监管优势 |
3. 创新驱动,发挥“技防、机防”优势 |
(二)多维发力,推进内河船社会共治 |
1. 内河船舶关键设备标准化建设 |
2. 提高内河船员的适任能力 |
3. 督促船公司加大内河船管理力度 |
(三)完善法律,发挥规则的普遍约束优势 |
(四)依法查处,发挥执法威慑作用 |
1. 提高对小型船舶动态控制力。 |
2. 提高处罚的精准性。 |
五、结语 |
(2)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内河船舶船员 |
2.1.2 船员队伍可持续发展 |
2.1.3 珠三角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3 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
3.1 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队伍的现状 |
3.1.1 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队伍结构 |
3.1.2 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队伍素质 |
3.1.3 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职业特征 |
3.2 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队伍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
3.2.1 采取的措施 |
3.2.2 取得的成效 |
3.3 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
3.3.1 政策法规针对性不强 |
3.3.2 船员队伍结构和数量情况不容乐观 |
3.3.3 船员培养模式单一且效果不佳 |
3.3.4 未能有效发挥公司培养船员的作用 |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内河船员职业保障机制和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 |
3.4.2 内河船员职业声望和吸引力下降 |
3.4.3 内河船员职业教育和培养重视不够 |
3.4.4 航运公司弱化对船员的培养 |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船员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
4.1 国外促进船员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
4.1.1 韩国:注重立法和职业规划保障船员权益 |
4.1.2 菲律宾:开展定向培训促进船员职业发展和就业 |
4.1.3 欧盟: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营造船员发展环境 |
4.2 国内促进船员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
4.2.1 长江沿线:优化管理模式提升船员适任技能和素质 |
4.2.2 京津冀:海船船员采取船上培训及校企订单模式培养船员 |
4.2.3 长三角:推行培训补贴及无限航区海船船员税收减免政策 |
4.3 经验借鉴 |
4.3.1 重视立法的保障作用 |
4.3.2 多元治理改善船员发展环境 |
4.3.3 注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
4.3.4 通过管理提升强化船员素质 |
5 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政府管理层面 |
5.1.1 完善船员社会保障制度及相关法规规范 |
5.1.2 船员职业生涯科学规划和指导 |
5.1.3 宣传引导消除船员职业认知偏颇 |
5.1.4 构建船员公共服务体系 |
5.2 海事船员管理层面 |
5.2.1 改革船员教育培训方式 |
5.2.2 优化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考试管理 |
5.2.3 调整船员证书管理模式 |
5.2.4 注重全过程闭环管理改善船员发展环境 |
5.2.5 督促公司落实船员管理的主体责任 |
5.3 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层面 |
5.3.1 规范行业制度和行为标准维护船员权益 |
5.3.2 推进诚信管理机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
5.3.3 构建船员行业协会综合数据平台便利船员 |
5.3.4 应对技术变革促进船员知识更新 |
5.4 航运企业层面 |
5.4.1 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和人才激励 |
5.4.2 加强船员再教育培训提升船员素质 |
5.4.3 改善从业环境提升船员归属感 |
5.4.4 提升工作待遇增强船员获得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珠三角内河船员队伍及船员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内河船员教育培训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内河船员教育培训现存问题 |
1.内河船员全日制教育机构和数量全面萎缩 |
2.内河船员参训意愿不高、年龄偏大 |
4.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难以满足船员的不同需求 |
5.国家对内河船员发展缺乏有力支持 |
6.船员考试难度不断降低导致船员“出口关”形同虚设 |
7.内河船员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得到重视并解决 |
三、内河船员教育培训发展对策 |
1.推行内河船员继续教育,提高船员职业吸引力 |
2.完善船员培训考试相关管理法规,把好船员培训考试“质量关” |
3.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内河教育培训机构 |
4.完善内河船员教育培训机构质量管理体系 |
5.构建多元化的内河船员教育培训平台 |
6.完善内河船员教育培训规范标准 |
7.采取措施保障内河船员心理健康 |
四、结论 |
(4)海事局公务船船员管理法律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海事公务船船员管理的界定 |
一、公务船的定义 |
二、公务船船员的范围 |
三、海事公务船船员管理的涵义 |
四、海事公务船船员管理所涉法律 |
第二章 海事公务船船员管理立法之发展回顾 |
一、海事公务船船员管理之发展历程 |
二、公务船船员相关法律法规的历史革新及分析 |
(一)国际公约立法历史及现状 |
(二)我国公务船船员法律历史革新及分析 |
第三章 从公务船船员的特殊性剖析法律问题 |
一、公务船的特殊性 |
二、公务船的特殊性产生的法律问题 |
三、海事公务船船员工作任务特殊性 |
四、海事公务船船员工作任务特殊性产生的法律问题 |
五、海事公务船船员身份的特殊性 |
六、海事公务船船员身份的特殊性产生的法律问题 |
第四章 其他公务船船员管理模式及法律 |
一、中国香港 |
二、美国 |
三、日本 |
第五章 海事公务船船员管理法律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历史原因 |
二、国际原因 |
三、思想原因 |
四、体系原因 |
第六章 立法建议 |
一、建议一:借鉴先进立法经验 |
二、建议二:制定“特别法”规范公务船船员管理 |
(一)“全”——建立全套系统的法规体系 |
(二)“高”——示范榜样的行为规范 |
(三)“细”——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则 |
三、建议三:修改国际公约相关条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云南省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内河船员 |
2.1.2 劳动保障 |
2.1.3 关于在内河领域工作的船员保障制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劳动保障理论 |
2.2.2 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3 云南省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的现状分析 |
3.1 船员劳动保障相关举措及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现状 |
3.1.1 船员劳动保障相关举措 |
3.1.2 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现状 |
3.2 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存在的问题 |
3.2.1 船员岗位流动性频繁 |
3.2.2 船员的职业地位不被重视 |
3.2.3 船员的权益保护缺失 |
3.2.4 船员劳动保障权益日常监管问题 |
3.3 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管理理念及政策的制约 |
3.3.2 政府对船员管理的功能定位模糊 |
3.3.3 船员管理与服务的方法不完善 |
3.3.4 船员维权意识薄弱,知识水平低 |
4 国外其他船员劳动保障的经验借鉴及其启示 |
4.1 国内外船员的概况 |
4.1.1 国内船员的现况 |
4.1.2 国外船员的现况 |
4.2 国外船员劳动保障经验借鉴 |
4.2.1 韩国典型保障措施 |
4.2.2 菲律宾典型保障措施 |
4.2.3 英国典型保障措施 |
4.3 国外船员劳动保障对澜沧江内河船员劳动保障的启示 |
5 加强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的对策 |
5.1 强化船员岗位归属感 |
5.1.1 加强自身素质提高 |
5.1.2 注重心理健康培养 |
5.1.3 提高维权意识 |
5.2 确保船员的职业地位 |
5.2.1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
5.2.2 进一步完善“三方协调机制” |
5.2.3 加强航海知识学习 |
5.3 保障船员应有的权益 |
5.3.1 建立船员灾害救济赔偿制度 |
5.3.2 明确政府在船员管理中的职能定位 |
5.3.3 理性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认证 |
5.4 加强船员劳动保障日常监管 |
5.4.1 成立专门的船员劳动保障管理监督机构 |
5.4.2 完善船员服务和行业组织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
1.2.2 与船员素质相关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船员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冰山模型理论 |
2.2 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模型 |
2.2.1 建立素质模型的方法 |
2.2.2 行为事件访谈法 |
2.2.3 专家小组法 |
2.2.4 基于冰山模型的胜任素质特征 |
2.2.5 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模型的构建 |
2.2.6 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模型的释义 |
2.3 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
2.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2.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章 基于D-S证据理论的船员素质评价 |
3.1 方法 |
3.1.1 层次分析法 |
3.1.2 D-S证据理论 |
3.2 D-S证据理论具体算法介绍 |
3.2.1 证据理论的数学模型 |
3.2.2 基本概率分配 |
3.2.3 信任函数与似然函数 |
3.2.4 Dempster合成法则 |
3.2.5 证据推理的递归合成算法 |
3.3 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设计 |
3.3.2 问卷调查对象及收发情况 |
3.4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综合评价 |
3.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2 D-S证据理论方法的评价 |
3.5 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评价结果分析 |
3.5.1 船员专业素质水平偏低 |
3.5.2 船员职业素质不高 |
3.5.3 船员个人特质有所欠缺 |
3.5.4 评价结果总体分析 |
3.5.5 危险品船舶事故中的船员素质分析 |
第4章 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提升的措施与建议 |
4.1 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提升方法和途径框架 |
4.2 提高船员素质的措施与建议 |
4.2.1 航运公司船员适任管理的主体责任 |
4.2.2 培训机构提高船员培训能力 |
4.2.3 海事管理机构加强船员培训监管与服务 |
4.2.4 政府和市场的引导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活动 |
附录 |
附录 A: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评价问卷 |
附录 B:关于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的调研报告 |
(7)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水运人才 |
1.2.2 激励的定义与分类 |
1.2.3 员工援助计划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现状 |
2.1.1 营口市交通局水运部门的基本情况 |
2.1.2 营口港引航站引航人才培养现状 |
2.1.3 营口港引航站其他人才培养现状 |
2.1.4 营口市渡口运输站人才培养现状 |
2.2 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2.2.1 继续教育不足 |
2.2.2 心理健康教育欠缺 |
2.2.3 激励机制缺失 |
2.2.4 绩效考核方法不科学 |
2.3 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2.3.1 培训体系不合理 |
2.3.2 员工援助计划实施不到位 |
2.3.3 竞争机制不健全 |
2.3.4 绩效管理体系改革缓慢 |
3 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 |
3.1 理论依据 |
3.1.1 学习型组织 |
3.1.2 成就需要理论 |
3.2 国内外在水运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 |
3.2.1 国外水运人才培养的措施 |
3.2.2 国内水运人才培养的措施 |
3.3 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 |
3.3.1 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目标 |
3.3.2 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的原则 |
3.3.3 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的方案框架 |
3.4 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3.4.1 政策可行性分析 |
3.4.2 文化可行性分析 |
3.4.3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4.4 实施效果预测 |
4 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
4.1 健全人才评价管理机制 |
4.1.1 树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
4.1.2 建立科学的水运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
4.1.3 建立规范可行的水运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
4.2 加强政府对人才的培养 |
4.2.1 深化水运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改革 |
4.2.2 加强国家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4.3 完善事业单位人才培养制度 |
4.3.1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 |
4.3.2 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营口港引航站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8)福建内河海事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与特色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内河海事 |
2.1.2 海事事故等级 |
2.2 理论基础 |
2.2.1 应急管理理论 |
2.2.2 风险沟通理论 |
3 福建地方海事部门加强内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
3.1 福建内河通航条件 |
3.1.1 通航水域及船舶概述 |
3.1.2 内河船员特点 |
3.1.3 群众出行或活动因素 |
3.2 降低事故发生风险 |
3.2.1 有助于管控事故人为因素 |
3.2.2 乘客水上安全知识普及 |
3.2.3 有利于信息发布高效化 |
3.3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
3.3.1 减小生命财产损失 |
3.3.2 降低水域环境污染风险 |
3.3.3 提高多部门应急配合能力 |
3.4 提升事故后恢复能力 |
3.4.1 帮助提升事故调查评估能力 |
3.4.2 为完善事故数据库提供支持 |
3.4.3 为完善应急预案提供支持 |
4 福建内河海事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
4.1 内河海事应急管理相应法规及流程 |
4.1.1 相关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 |
4.1.2 内河海事应急响应流程 |
4.1.3 风险预警发布流程 |
4.2 机构及设施现状 |
4.2.1 海事应急组织机构现状 |
4.2.2 基础设施现状 |
4.2.3 应急经费配置 |
4.3 安全管理现状 |
4.3.1 船员管理现状 |
4.3.2 应急演练及响应效果 |
4.3.3 安全宣传工作现状 |
4.3.4 安监形势及人员队伍 |
4.4 应急管理现状小结 |
5 福建内河海事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 内河海事应急管理法规及预案不完善 |
5.1.1 缺少针对内河海事应急法规 |
5.1.2 事故处理预案不完善 |
5.1.3 多部门应急合作缺乏沟通协调机制 |
5.2 地方海事部门人员组织落后 |
5.2.1 一线专业人员面临断层 |
5.2.2 基层应急力量薄弱 |
5.2.3 双重领导导致条块分割 |
5.3 基础设施保障待改进 |
5.3.1 信息化及智能化未普及 |
5.3.2 基层搜救设施缺漏 |
5.3.3 安全监控未完全发挥作用 |
5.4 船员管理及教育缺陷 |
5.4.1 船员文化及专业理论欠缺 |
5.4.2 船员供求市场机制待健全 |
5.4.3 船员无证或证书不适任 |
5.4.4 内河船员职业社会认可度下降 |
5.5 安全监管及检查存在困难 |
5.5.1 取消船舶签证后日常监管存在困难 |
5.5.2 内河管理权分散 |
5.5.3 违法船舶逃避监管 |
6 提升福建省内河海事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应急法律法规及预案 |
6.1.1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法规和预案 |
6.1.2 实施健全的应急指挥体系 |
6.1.3 建立部门及社会力量应急联动机制 |
6.2 重视部门组织结构改革及人员配备 |
6.2.1 提升海事管理人员专业性 |
6.2.2 增强基层应急人员力量配备 |
6.2.3 加快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进程 |
6.3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
6.3.1 建立事故高发区风险预警 |
6.3.2 采用高效的应急资源配置 |
6.3.3 安全监控手段科技化 |
6.4 加强船员管理及教育 |
6.4.1 重视船员法制理论教育 |
6.4.2 加强对船员供求市场调控 |
6.4.3 筛查船员持证情况 |
6.4.4 积极推动船员保障工作 |
6.5 提高安全监管及检查能力 |
6.5.1 定期施行进出港报告制度专项整治 |
6.5.2 建立部门间安全检查协调机制 |
6.5.3 安全宣传工作常态化 |
7 总结及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内河船员素质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船员素质包含因素 |
二、内河船员素质下降的原因 |
1. 专业基础薄弱, 系统教育缺乏 |
2. 实操能力差, 成长经历不足 |
3. 培训评估制度不规范, 入门门槛低, 考试标准不高 |
4. 培训机构动力不足, 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
5. 船员忠诚度差, 企业缺乏培养意愿 |
6. 船员收入和社会地位低, 缺少自我提高动力 |
7. 船员违规处罚无力, 规范促进作用不强 |
8. 社会宣传扶持不够, 船员成弱势群体 |
9. 被动适应市场变化, 主动引导手段欠缺 |
1 0. 管理没有形成合力, 体制机制模式不合理 |
三、提升内河船员素质的对策 |
1. 开展船员素质提升方法的系统研究 |
2. 逐步实现内河高等级船的高级船员学历化, 提高内河高级船员素质 |
3. 推进校企合作, 改进实操考试, 解决实操水平低、会考不会开的问题 |
4. 制定落实企业教育培训主体责任具体办法, 确保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
5. 改进培训考试方式, 增强企业培养船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
6. 加强船员职业的正面宣传, 提升船员从业自豪感 |
7. 调整配员模式、标准和船舶公司化管理要求 |
8. 改进船员考试发证管理体制, 加强考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
9. 加强船员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 |
1 0. 调控船舶运力, 增加航运效益, 提高船员职业吸引力 |
四、结语 |
(10)苏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 |
(一)水上交通安全的定义 |
(二)内河水上交通事故 |
(三)水上交通安全应急处置 |
二、理论依据 |
(一)现代安全管理理论 |
(二)水上交通安全基础理论 |
第二章 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一)苏州辖区水上交通概况 |
(二)2016年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数据分析 |
(三)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总体趋势 |
(四)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三大重点领域分析 |
二、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机构设置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
(二)监管组织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
(三)安全应急救助体系不健全 |
(四)基础设施及装备建设滞后 |
(五)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
第三章 提升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水平的建议 |
一、面临的形势及机遇挑战 |
(一)水上交通安全面临的形势 |
(二)监管部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二、强化苏州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措施 |
(一)探索推进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改革 |
(二)提升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执法水平 |
(三)提升船舶船员管理水平 |
(四)完善内河水上应急救助体系 |
(五)加强海事人才队伍建设 |
(六)健全安全监管配套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内河船员教育与培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吴淞口警戒区进出黄浦江船舶交通流治理对策研究[J]. 杨雁南,刘伟,宋兵兵. 中国海事, 2021(06)
- [2]珠三角内河船舶船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王长海.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3]内河船员教育培训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 韩敏.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0(03)
- [4]海事局公务船船员管理法律相关问题研究[D]. 彭妍. 兰州大学, 2020(01)
- [5]云南省澜沧江船员劳动保障研究[D]. 李国云.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6]长江危险品船船员素质评价研究[D]. 时间.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营口市交通局水运人才培养研究[D]. 史隽.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8]福建内河海事应急管理研究[D]. 陈楠.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9]内河船员素质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 桓兆平. 航海教育研究, 2017(03)
- [10]苏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研究[D]. 陈瑞. 苏州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