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尸解阻力和对策的伦理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1](2019)在《中国人实用思维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学术语境下,文化和思维是其中的重要关键词,思维是特定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深层内涵,是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遭世界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元认知模式。中国人喜欢追问“这有什么用”,表现出注重实用的思维模式。本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人的实用思维,主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炼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定义、基本特征、发展阶段和主要表现。本研究将实用思维定义为一种重视现实致用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实用思维表现出三个重要特征:从个体价值追求的角度看,比较重视此岸世界现实满足,轻视彼岸世界来世追求;从理论与应用孰重孰轻的角度看,中国人一向重应用探究,轻理论建构;从个体参照的时间框架看,更重视当前之用,轻视长远之用。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发展阶段沿着从生物适应到文化选择的理路演进,历经萌芽、发生、形成和确定四个阶段。中国人实用思维在知识、关系和宗教三个领域体现较为明显,普遍将知识、关系和宗教视为工具性和手段性存在。第二部分,梳理实用思维产生的文化缘由,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一个世界”观,重“行”之知行观与以“人”为中心之天人观,以及重视机会获得与恐惧物质匮乏的传统心态。(1)“一个世界”观将人生的目标追求置于此岸世界,关注现实性目标追求,忽视超越性目标追求。(2)重“行”之知行观与以“人”为中心之天人观的观念传统强调“知”要能够服务于“行”,强调“人”的中心地位,这一观念传统分别解构了“知”的重要性与对象性,使得中国人重视以人的需要为导向的应用研究,轻视理论研究。(3)重视机会获得和恐惧物质匮乏的传统心态使得中国人偏好近期利益。第三部分,主要阐明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形成机制。作为一种复杂的存在,实用思维涉及相关的价值观和认识论。这一部分从实用价值观、实用认识论以及言语模式形塑思维三个方面对实用思维的形成机制进行微观探讨。中国文化已经形成重视个体和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实用价值观,形成关注现实致用的实用认识论。言语模式促使文化中已经存在的实用价值观和实用认识论自觉地进入个体的思维之中。中国人喜好追问“这有什么用”和“如何做”:“这有什么用”使得个体倾向于从“用”的角度看事观物,激发个体形成现实性目标追求,促发个体形成作用-功能认知模式;“如何做”强调方法技术的寻求与现实问题的解决,回避理论解释。在特定言语模式的引导下,中国人的思维倾向于追求实用。第四部分,从实用思维的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中两个基本问题,即“现代科学为何产生于西方”和“现代科学为何未能产生于中国”。(1)对“现代科学为何产生于西方”的回答需要追溯至两希文明,两希文明分别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认知因素与人格因素。在古希腊传统的影响下,西方人形成了概念化的形式逻辑,倾向于用元素-结构认知模式来认知事物,用数来描述与演绎自然存在,古希腊传统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智识上的准备。在希伯来传统的影响下,西方人形成了超越性的目标追求,积极进行着自我与意义寻求,希伯来传统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动力上的准备。现代科学是超越实用的结果,是人类智识力量和人格力量拒斥实用思维的双重超越。(2)对“现代科学为何未能产生于中国”这一问题的心理学解答也可以从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原因的寻求。在实践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人擅长运用类比推理和相关逻辑,这种思维方法将一切事物都联系起来,人与自然形成整体的存在格局,故未能成功地将人与自然进行切分,古代中国人倾向于采用作用-功能认知模式看待自然客体,对于中国人而言,数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工具和手段,总体看来,中国人未能有效地形成现代科学产生所必要的认知因素。在儒道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热衷于现实性的目标追求,持趋乐避苦的性格特征,主动求乐,被动受苦,难以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人格因素。中国人的心理羁绊于一种现实致用的思维之中,被双重的实用寻求所束缚。不论是从认知上看,还是从人格上看,古代中国人都不具备产生现代科学所必要的智识性条件和动力性条件。实用思维提升中国人适应艰辛环境的能力,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心态,增强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由于过于重视效用和功能,中国人漠视不能尽快致用的理论研究,回避超越性目标追求。中国人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心理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提升理论思维的水平,而中国人如果想要实现人性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则需要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超越性要素,深彻理解希伯来传统中的超越性要素,使得超越性目标成为中国人总体目标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英[2](2018)在《我国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原则及其实现之再审视》文中研究表明人体器官移植作为一项伟大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不仅有利于延续患者生命,更可能提高器官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器官捐献者为挽救他人生命无偿捐献器官的博爱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红十字原则的体现。但随着器官移植事业的蓬勃发展,器官资源短缺问题随之凸显,许多器官衰竭患者在等待移植器官过程中痛苦离去,器官资源匮乏成为制约世界各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器官移植技术发展上世纪60年代,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首部关于器官移植的立法《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正式确立了我国器官移植无偿捐献模式。由于法律相关配套措施的不完善,立法时间较长等因素,该法律尚不足以满足目前我国器官移植之需求,也无法有效解决器官供需矛盾之困境。实践中许多器官衰竭患者由于没有合适可供移植的器官而被迫等待死亡,器官移植模式改革是我国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我国而言,导致人体器官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无偿捐献原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实质不公平、相关立法以及监管的缺位、器官捐献适当补偿机制的不健全等等。无偿捐献原则的实现方式过于单一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之一。重新审视我国器官移植捐献原则的确认和实现,需要重新审视目前我国人体器官捐献模式。目前世界各国器官获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其一,无偿捐献模式。无偿捐献模式已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无偿模式在各国实践中又可细分为绝对无偿捐献模式和相对无偿捐献模式(也称为适当补偿模式)。1、绝对无偿捐献模式。绝对无偿捐献是器官捐献者以挽救他人生命为本意,自愿无偿捐献器官而不存在任何金钱给付。2、适当补偿模式。适当补偿模式是由医疗机构或者个人通过非对价的补偿方式获得捐献者器官用以器官移植。区别于有偿获取模式,补偿不包含对价交易内容、不应该等同于购买,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物质补偿和精神补偿以及权益补偿。当前,适当补偿模式在许多国家都已进行尝试和有益探索。其二,有偿捐献模式。由医疗机构或个人通过等价有偿的方式取得捐献者器官用以器官移植。器官接受者通过支付对价的方式购买器官,价钱或高或低,手段或明或暗。器官捐献有偿模式由于涉及器官交易与器官黑市等国际立法禁止性规定,是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禁止采取的器官获取方式。结合目前国外在器官捐献移植方面相关经验以及实践中有益探索,对人体器官捐献模式进行利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当前过于僵化的无偿捐献原则是造成目前我国器官移植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当肯定无偿捐献模式对于促进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坚持无偿捐献原则是探讨器官移植事业的基本价值选择。但在坚持无偿捐献原则的基础上,构建适当补偿机制以破解绝对无偿原则对器官捐献者物质性权益和精神性权益的忽视,不仅能够有效刺激器官捐献者的捐献意愿从而提高器官捐献率,也是无偿原则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回应。
郭桐君[3](2018)在《环境温度、PM2.5暴露水平分别对早产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早产的发生不断增加,早产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巨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早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近年来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环境对早产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对早产影响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极端环境温度对早产的影响,二是环境PM2.5暴露水平对早产的影响。目前环境温度与早产的关系尚不清楚,且国内尚无针对中国大人群数据怀孕不同时期暴露于环境温度水平与早产关系的研究;同时,国内关于环境PM2.5暴露水平与早产关系的研究尚少,其相关机制也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围孕期暴露于极端环境温度、环境PM2.5暴露水平对早产的影响,为健康政策的制定及怀孕女性的护理提供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在极端环境温度暴露研究中,共纳入中国132个城市2010年至2013年间参加国家免费孕前健康检查项目的1020471名孕妇的基线资料和妊娠结局情况,利用登记的住址信息与国家气象局网站发布的各城市每日环境温度暴露水平数据进行匹配。温度暴露时间窗选为7个不同的时期(怀孕前3个月、怀孕第1-7周、怀孕第8-14周、怀孕第15-21周、分娩前1周、分娩前4周以及整个孕期);以城市为单位分别计算育龄妇女暴露于对应时间窗的平均温度,再按照以下标准定义极端环境温度:极冷暴露(温度暴露低于当地第5百分位数),极热暴露(温度暴露高于当地第95百分位数);对各省年平均气温进行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域分为三类(寒冷地区,适宜温度地区,炎热地区)作为分析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不同时期和地区暴露在极端环境温度下对早产的影响。.在PM2.5暴露的研究中,共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参加国家免费孕前健康检查项目并有妊娠结局随访结果的426246名孕妇的资料,利用登记的住址信息与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网站发布的各城市每日环境PM2.5暴露水平数据进行匹配。环境PM2.5暴露时间窗共有4个,分别为孕早期(怀孕1-13周),孕中期(怀孕14-26周),孕晚期(怀孕27-37周)和整个孕期,通过每日平均PM2.5暴露水平数据计算不同孕期和整个怀孕期间的平均环境PM2.5暴露水平。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分析各暴露时期PM2.5暴露水平与早产的关系。结果:1.在极端温度暴露研究中,共有1020471例妊娠结局为单胎活产的孕妇纳入研究,其中73240(7.22%)例为早产。在炎热地区,与中等水平(温度暴露处于当地第5至第95百分位数间)相比,不同妊娠时期的极热暴露均会增加早产的风险,最明显的风险增加为怀孕前3个月的极热暴露(OR=1.23,95%CI:1.17-1.30),与极热暴露相反,炎热地区的极冷暴露会降低早产的风险,在怀孕前3个月的保护作用最显着(OR=0.78,95%CI:0.73-0.83);在适宜温度地区和寒冷地区,极冷暴露同样降低了早产风险。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炎热地区整个怀孕期间长期暴露于极热的环境同样会使早产的发生风险增加。2.在PM2.5暴露研究中,共有426246例妊娠结局为单胎活产的孕妇纳入研究,其中35261(8.3%)例为早产。PM2.5每增加10μg/m3对早产的影响在孕晚期最为明显(HR=1.06,95%CI:1.06-1.07),在孕早期(HR=1.04,95%CI:1.03-1.04),孕中期(HR=1.02,95%CI:1.02-1.02)和整个孕期(HR=1.06,95%CI:1.05-1.06)均会增加早产的风险。与最低四分位数相比,环境PM2.5暴露的高四分位数水平均显着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并且在孕晚期最为明显(HR=1.87,95%CI:1.69-2.0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低、职业为农民、既往曾经怀孕、不在沿海地区生活及在冬季怀孕的妇女发生与PM2.5暴露相关的早产风险更高,生活在适宜温度和炎热环境下的孕妇受环境PM2.5暴露影响较大。结论:1.育龄妇女的妊娠结局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孕前及孕期短期和长期暴露于极端环境温度均会影响早产的发生风险,暴露于极热环境是早产的危险因素,而暴露于极冷环境可能是早产的保护因素。2.环境PM2.5暴露水平与早产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在孕晚期这种关联最为明显。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低、职业为农民、既往曾经怀孕、不在沿海地区生活及在冬季怀孕的妇女对于PM2.5暴露更加敏感,即发生早产的风险更高,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该人群的环境空气污染暴露水平。
章欣[4](2016)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不断发生,霍乱、黄热病、鼠疫、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感染、登革热、日本脑炎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炭疽等人畜共患病正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上述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新的严重威胁,其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感染危害度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使得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烈性传染病的研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开展高致病性病原体研究和检测等实验活动的重要技术平台,主要包括生物安全3级和4级实验室,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军事强国纷纷加大对本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呈现明显的扩张趋势,随着实验室数量的与日俱增,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且日益严峻,虽然多数发达国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水平较高,已基本形成配套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和产品,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指南和操作规范,但近几年各国实验室仍然多次暴露出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混乱、安全措施欠缺、监管不到位等安全隐患,全球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快速扩张正带来越来越多的安全性问题,生防研究过热直接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加剧、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事故频发,国际社会对各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现状表示质疑和堪忧。面对传统生物恐怖威胁、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事故频发、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肆掠等全球生物安全大环境,我国面临的生物防御及传染病应对形势也极其严峻。高等级实验室特别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至今还未建成首座真正投入使用并形成生防科研力量的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相关核心技术设备和安全监管机制等更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热病毒等烈性病原体的实验研究,一旦上述疫情侵入我国境内,在没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条件下,对这些高危病原体的基础研究几乎为零,仅仅停留在诊断层面,更无法制定并开展有效的应对与防控。因此,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态势,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经验,总结教训,对于加快建设和发展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早日独立开展烈性传染病防控研究以及加强高等级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提升生物防御国防实力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主要基于情报研究视角,采用情报调研、专家咨询、文献计量、专利可视化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分析等软科学研究方法,对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分布与发展态势、关键设备设施与核心技术、安全监管与组织运行等“软、硬实力”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深入分析和归纳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特点、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值得借鉴的经验及教训,真正搞清楚目前国际上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形势,存在的技术瓶颈及面临的挑战等,为我国和我军建设与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提供情报线索和启示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的理论辨析与界定,主要对生物安全与生物安保、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保等概念进行了理论辨析;梳理并比较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美发达国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原则;归纳总结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定义,阐述其工作原理及分类情况,对生物安全柜型和正压防护服型4级实验室的优缺点及功能进行比较。第二部分是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整体建设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该部分深入探讨了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数量逐年攀升的背景形势;对国外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选址情况进行实例分析与总结;系统梳理了目前全球公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负责机构的所属性质,人员类别及其数量,实验室经费来源、投向比分析及重点研究内容;统计公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发表文献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揭示目前国外先进4级实验室的研究热点、重点关注病原体、主要科学家、机构间合作、重要会议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并对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罗伯特·索普实验室、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加尔维斯顿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中心三个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历史沿革和研究领域进行情报挖掘。第三部分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设施与核心技术的深入研究,为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硬实力”,该部分主要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意见,梳理出建设与有效运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并利用德文特专利数据库对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等八项设备和技术进行专利可视化分析,分别从专利总量与趋势、专利申请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专利引证关系、技术热点、技术类别/主题词演化六大模块得出相关结论,目前美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占据着绝对的技术优势和产品普及率,而我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在国际上排名靠前,但在多项设备的关键技术点上均面临技术瓶颈,且自主研发的产品缺乏技术原创性以及认证认可标准和实践检验;在专利分析的基础上,还介绍了目前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部分国外重点研发公司。第四部分重点比较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入探讨美国关于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安全监管机构和机制,NSABB是美国政府负责为相关联邦部门和机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两用性研究生物安全监管提供建议和指导的咨询委员会,加强美国安保工作组、管制生物剂计划、人员可靠性计划和行为健康测试计划均是审核4级实验室人员从业资格并对其进行安全监管的重要机制;此外,还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人员管理培训和近几年发生的典型安全事件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其中人为因素是直接或间接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该部分与第三部分相对应和互补,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软实力”。研究国外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和先进的安全监管经验,为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有效运行提供借鉴与思路。第五部分是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分析,该部分对我国建设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所面临的形势与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生物恐怖防御、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以及高危险度病原体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等因素均促使我国应进一步加速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梳理了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剖析我国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技术”和“管理运行机制”等重点方面的瓶颈;归纳了有关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制度建设情况。第六部分是总结分析与启示建议部分,总结归纳国外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整体特点以及在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在过度、盲目建设和私营主管机构监管不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我国建设与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需应对的来自法规、技术、经费、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启示建议:(1)认清形势,加紧规划布局;(2)谨慎选址,加大公众参与;(3)拓宽经费渠道,突破技术瓶颈;(4)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5)加大人员培训,严格安全监管。为我国进一步发展与优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提供有力的情报支撑。
李芳[5](2014)在《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富有朝气、最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期盼。高等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政治合格、道德高尚、技术精湛、身心健康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目前,高校学生的生命观现状不容忽视,无论是客观现实,还是理性思考都在提示我们要重视生命观教育的研究。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生命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关怀、生命与职业、生命与死亡的教育,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生命观及其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由一个导论章节、五章正文和一个结语构成。导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了说明和阐释;第一章在梳理古今中外思想家有关人的生命及生命观论述的基础上,介绍了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特性、生命观的内涵及历史和现实的几种类型,阐述了生命观教育的内涵,阐述了生命观教育的地位、作用,提出了生命观教育的五维内容,即“五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生涯、生死”;第二章从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中国古典生命哲学、中国近代生命教育思想和西方生命教育思想等角度论述了生命观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文献法,对我国民国时期、建国后的内地、港台地区的生命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梳理和比较研究;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及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调查,客观描述了目前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并对调查结论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探讨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教育理念的误读、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问题等主客观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生育观教育缺失的原因;第五章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模式和实施路径,从加强课程建设、建设师资队伍、开展相关研究、创设优质环境、增加教育合力、关注特殊个体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增强生育观教育实效的方法;结语部分针对目前生命观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进行了思考,对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生命观教育问题进行了展望。
马丽丽[6](2014)在《阿司匹林对PICC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鞘相关导管功能障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否能改善PICC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征,是否能降低纤维蛋白鞘相关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属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研究人群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初次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实验组除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外,遵医嘱给予阿司匹林100mg于晚餐后30-60min后口服,每天一次,连续4个月,于干预前、干预2月末和干预4月末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纤维蛋白鞘相关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状况,同时监测用药安全。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输液速度的差异,运用广义估计方程比较其他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96例病例,6例治疗结束失访,1例转科手术,1例死亡,最后完成课题88人。(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全血低切黏度(切变率5s-1)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在时间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血高切黏度(切变率200s’)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在干预主效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黏度在干预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输液速度在干预主效应、时间主效应及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广义估计方程表明,机械活瓣表现和堵管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和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能够改善PICC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征,能够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2)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能够降低PICC肿瘤患者纤维蛋白鞘相关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能够提高或保持患者的输液速度,减少机械活瓣表现和堵管的发生率,尚不能证实是否能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和感染的发生率。
孙楠[7](2009)在《医疗纠纷影响因素分析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的应用,人们对医疗质量的期望逐渐提高。医疗行业属于高技术高风险的领域,医疗服务的高技术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医疗纠纷不可避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法制体系日益健全,以及人们保健需求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加,给医患双方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和危害。我国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医院管理者应当正视医疗风险,对医疗风险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减少医疗风险带来的损失,维护医患双方共同利益。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中如何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关于医疗纠纷原因、防范及处理原则等宏观研究较多,而缺少系统地从医疗纠纷形成过程分析,缺少对典型的医疗纠纷诱因、发生、发展、转归整个过程的系统描述,医疗机构尚未建立医疗纠纷系统监测、控制及预防和干预体系,处理纠纷时,采取的措施具有随机性、盲目性,而不是有针对性的系统干预。本课题根据文献复习、专家咨询及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借鉴危机管理的原理,依据医疗安全的原则,分析国内医疗纠纷的现状,从宏观方面提出了预防医疗纠纷的政策建议;采用临床调查和干预的方法,从研究3所附属医院医疗纠纷的形成过程入手,对3所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医疗纠纷形成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及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揭示医疗纠纷形成规律,确立医疗纠纷的分期理论,建立医疗纠纷干预体系,从而实现对医疗纠纷的干预和阻断,从微观层面提供了控制医疗纠纷的政策依据。根据患方在医疗纠纷中的行为特点,将医疗纠纷分为四期:潜伏期、显露期、暴发期、迁延期。根据各期特点采用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医疗纠纷干预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而实施医疗纠纷阻断的最佳时机为潜伏期。本研究对医疗纠纷的成因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医疗纠纷的形成规律,提出了医疗纠纷分期的概念,建立了医疗纠纷的干预体系,确定了医疗纠纷最佳的干预时机和方法。该研究在预防和干预医疗纠纷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方克伟[8](2006)在《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控尿机制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明确女性控尿机制的神经来源、组成、分布以及尿道括约肌复合体的形态、分布等,并与临床研究结合,探讨女性原位尿流改道的相关临床问题,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和研究。 方法:1,对符合研究需要的成人女性尸体20具进行控尿神经及肌肉的大体解剖:从会阴开始解剖,解剖出阴部管,游离出阴部神经,向头侧解剖其起源,向尾侧循坐骨直肠窝追踪其终末分支,注意进入尿道的部位、角度。然后行正中矢状面断开盆腔以便于解剖盆腔,从脊柱近端开始游离骶神经根(S1-S4),找出下腹下丛(盆丛),追踪其分支,主要是尿道支。显露控尿神经后,模拟经阴道和经耻骨后手术以明确那些可能会损伤这些神经的操作,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2,解剖出完整的尿道及周围的肌肉、阴道等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并对上述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包括HE染色、肌肉染色、结缔组织染色、银染等。3,对正常控尿女性的下尿路、盆底的MRI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截位扫描,同时进行CT的横截位连续扫描并进行对比。4,在CT的横截位连续扫描影像资料的基础上,手工勾画尿道的轮廓,在个人电脑上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进行女性尿道三维成像的初步探索。5,结合上述基础研究的结果,对女性原位尿流改道的控尿情况、并发症、复发等临床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以便使基础研究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结果:1,女性尸体解剖显示盆丛位于梨状肌下缘内侧、直肠两侧,形状不规则,由S2-S4神经分支、腰骶干的分支组成;其分支有直肠丛、阴道丛、膀胱尿道丛,阴道丛分支到膀胱颈、尿道,在阴道、膀胱颈两侧走行,约在尿道的5、7点进入尿道;膀胱尿道丛量较少,紧帖盆侧壁几乎与尿道上缘平行走向尿道,距膀胱尿道连接部外约0.5-0.7cm,约在10-11、1-2点处进入尿道。阴部神经的主干在坐骨棘水平发出肛门支,主干向前内走行,依次发出阴蒂背神经、阴部神经,尿道支主要由后者发出,少数还同时由阴蒂背神经发出,走行在球海绵体肌外缘,向前、上行,恰在耻骨联合下缘正对处的11、2点位置进入尿道。此解剖结果对麻醉科、妇产科等也12有实用意义。2,紧靠盆壁的操作、尿道近端切除>0.5cm、吻合尿道-新膀胱进针过深等都是易于损伤控尿的神经、肌肉的操作,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防范。3,病理结果表明,横纹肌主要位于尿道远端2/3,与盆底肌肉
喻小良,孙志坚[9](2002)在《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根源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
胡坚勇[10](2001)在《临床尸解阻力和对策的伦理学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尸体解剖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之一 ,对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尤为重要 ,由于缺乏卫生行政立法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造成了目前临床尸解率低的现状 ,建议通过社会宣传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临床尸解阻力和对策的伦理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尸解阻力和对策的伦理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人实用思维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定义、基本特征、发展阶段与表现 |
2“实用”与“思维”的内涵解读 |
2.1“实”与“用”的涵义解读 |
2.2“实用”的内涵解读 |
2.2.1 实际效用 |
2.2.2 现实应用 |
2.2.3 符合当下需要 |
2.3“思维”的内涵解读 |
3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
3.1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定义 |
3.2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基本特征 |
3.2.1 重视此岸现世满足,轻视彼岸来世追求 |
3.2.2 关注应用探究,轻视理论构建 |
3.2.3 注重近期之用,忽视长远之用 |
4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发展阶段与主要表现 |
4.1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发展阶段 |
4.1.1 萌芽阶段 |
4.1.2 发生阶段 |
4.1.3 形成阶段 |
4.1.4 确定阶段 |
4.2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主要表现 |
4.2.1 知识 |
4.2.2 关系 |
4.2.3 宗教 |
第二部分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文化缘由 |
5“一个世界”观为核心的意义系统 |
5.1“一个世界”观与“两个世界”观的比较 |
5.1.1 思想来源 |
5.1.2 基本内涵 |
5.1.3 关系 |
5.1.4 目标追求 |
5.2“一个世界”观使得中国人追求现实性目标 |
5.2.1 物质性导向的目标追求 |
5.2.2 社会性导向的目标追求 |
5.2.3 情感性导向的目标追求 |
(1)人际之情:和谐的人际关系 |
(2)物我之情:圆融的物我关系 |
6 重“行”之知行观与“人”为中心之天人观的观念传统 |
6.1 重“行”之知行观 |
6.1.1 中西知行观差异之一:重“行”与重“知” |
6.1.2 中西知行观差异之二:“知行合一”与“知行二分” |
6.2“人”为中心之天人观 |
6.2.1 中西天人观差异之一:“人”为中心与“天”“人”各为中心 |
6.2.2 中西天人观差异之二:“人天合一”与“天人二分” |
6.2.3 中西天人观差异之三:有情之天与有理之天 |
6.3 传统知行观与传统天人观使得中国人重视应用性研究 |
6.3.1 未能建立起理论研究兴趣 |
6.3.2 重视应用性知识系统 |
6.3.3 形成重视现实应用的“学”“术”传统 |
7 重视机会获得和恐惧物质匮乏的传统心态 |
7.1 重视机会获得 |
7.2 恐惧物质匮乏 |
7.3 两个传统心态使得中国人偏好近期利益 |
7.4 中国人重近期利益的表现 |
第三部分 中国人实用思维的形成机制 |
8 中国人实用思维形成的总体机制图 |
9 中国人的实用价值观 |
9.1 个人/家庭层面的实用价值观 |
9.1.1“好死不如赖活着”:寿(健康长寿) |
9.1.2“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富(物质财富) |
9.1.3“势大面子宽”:贵(社会权势) |
9.1.4“家和万事兴”:和(家庭和谐) |
9.2 国家/天下层面的实用价值观 |
9.2.1“治国”:国家富强、社会安定 |
9.2.2“平天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
10 中国人的实用认识论 |
10.1 实用自然认识论 |
10.1.1 自然的三个维度 |
10.1.2 功能本体是中国古代实用自然认识论的认知基础 |
10.1.3 实用自然认识论影响下形成应用性/操作型知识体系 |
10.2 实用道德认识论 |
10.2.1 道德的两重性 |
10.2.2 修齐治平是中国古代实用道德认识论的社会需要 |
10.2.3 实用道德认识论影响下形成道德践履操作系统 |
11 语言及其话语模式影响实用思维的形成 |
11.1 语言及其话语模式形塑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 |
11.1.1 思维支配语言 |
11.1.2 语言形塑思维 |
11.2 中国式提问将中国人的思维导向“实用” |
11.2.1 问题之一:这有什么用 |
(1)“这有什么用”激发个体形成现实性目标追求 |
(2)“这有什么用”促发个体形成作用-功能认知模式 |
11.2.2 问题之二:怎么办/怎么样/如何做 |
(1)怎么办/怎么样/如何做引导“术”(方法与动作)的寻求 |
(2)怎么办/怎么样/如何做满足于解决生产问题和生活问题 |
11.2.3 中国式提问的逻辑后果 |
(1)“这有什么用”提问方式的逻辑后果 |
(2)“怎么办/怎么样/如何做”提问方式的逻辑后果 |
第四部分 从实用思维的角度回答“李约瑟难题” |
12“李约瑟难题”的文献回顾与解析 |
12.1“李约瑟难题”的阶段性 |
12.1.1 17世纪初-19 世纪末:以德梅朗和巴多明等法国学者为代表 |
12.1.2 20世纪初-20 世纪中叶:以任鸿隽和梁启超等中国学者为代表 |
12.1.3 20世纪中叶-20 世纪80年代:李约瑟对难题的研究 |
12.1.4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的努力 |
12.2“李约瑟难题”的跨学科性与学科中心偏移 |
12.2.1 “李约瑟难题”的跨学科性 |
12.2.2 “李约瑟难题”的学科中心偏移 |
12.3“李约瑟难题”研究中展现的三个问题 |
12.3.1 问题之一:“李约瑟难题”的内涵问题 |
12.3.2 问题之二:“伪问题”说是否挑战“李约瑟难题”的合法性? |
12.3.3 问题之三:现代科学移植中国是否挑战“李约瑟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3 心理学的努力:以往心理学研究者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
13.1 陈立:“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便必为心理的” |
13.2 尼斯贝特、彭凯平和侯玉波:辩证思维与整体思维的解答 |
13.3 皮亚杰:认识的心理发生 |
13.3.1 动作:一般认识发生的心理基础 |
13.3.2 超越动作:科学认识发生的心理基础 |
13.3.3 皮亚杰理论对“李约瑟难题”解答的启发 |
14 从实用思维的角度回答“李约瑟难题” |
14.1 现代科学为何产生于西方 |
14.1.1 希腊传统奠定科学产生的认知条件 |
(1)概念化的形式逻辑 |
(2)元素-结构认知模式 |
(3)“数”的描述机能与演绎机能 |
14.1.2 希伯来传统奠定科学产生的人格因素 |
(1)超越性的目标导向与动机激发 |
(2)自我与意义寻求 |
14.2 现代科学为何未能产生于中国 |
14.2.1 实践取向难以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认知条件 |
(1)相关逻辑和类比推理 |
(2)作用-功能认知模式 |
(3)“数”在实践中起指导功能 |
14.2.2 儒道文化难以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人格因素 |
(1)现实性的目标导向与动机激发 |
(2)求乐避苦的性格特征 |
第五部分 反思、评价与结论 |
15 对中国人思维研究的反思 |
15.1 以心理学为中心学科,关注思维研究的跨学科视野 |
15.2 以研究中国文化的思维为基本,同时关注思维研究的文化差异 |
15.3 宜从方法上把握思维研究的三个层次 |
16 对中国人实用思维的评价 |
16.1 实用思维提升中国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
16.2 实用思维阻碍中国人理论兴趣的形成 |
16.3 实用思维阻碍中国人超越性目标的形成 |
16.4 改善中国人思维的策略 |
17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7.1 本研究的创新 |
17.2 本研究的不足 |
18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我国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原则及其实现之再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观点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内容 |
第一章 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原则之确认 |
第一节 为何要坚持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原则 |
一、国际社会就人体器官无偿捐献达成的共识 |
二、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原则的国内法基础 |
三、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原则的伦理基础 |
四、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原则的法理探讨 |
第二节 关于人体器官交易合法化之争议 |
一、支持人体器官交易合法化之观点 |
二、禁止人体器官交易合法化之观点 |
三、人体器官交易一般禁止之必要 |
第二章 我国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原则实施之困境 |
第一节 我国器官捐献问题现状 |
一、供需矛盾尖锐 |
二、器官黑市猖獗 |
第二节 现状原因分析 |
一、器官获取途径单一 |
二、公众捐献意识不足 |
三、器官资源浪费严重 |
四、器官捐献适当补偿机制不完善 |
五、器官移植立法不完善 |
第三章 人体器官捐献模式之探讨 |
第一节 实施不同器官捐献模式的利弊分析 |
一、不同器官捐献模式分析比较 |
二、人体器官捐献适当补偿之优势 |
第二节 人体器官捐献适当补偿必要性之探讨 |
一、伦理基础 |
二、经济学基础 |
三、法理基础 |
第三节 人体器官捐献适当补偿可行性之探讨 |
一、域外立法及其实施情况 |
二、我国国内法的规定及其实施 |
三、国内外对比启示 |
第四章 我国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原则之实现 |
第一节 确立人体器官捐献适当补偿的基本原则 |
一、公平原则 |
二、知情同意原则 |
三、救助原则 |
第二节 人体器官捐献适当补偿之限度 |
一、为何应区分适当补偿与交易合法化 |
二、区分适当补偿与器官交易的界限 |
第三节 确立我国人体器官捐献适当补偿机制 |
一、严格限制补偿对象 |
二、确认多样化的补偿形式 |
三、允许补偿标准存在差异 |
四、拓宽补偿费用来源 |
五、补偿机制的执行和监督机关 |
六、完善器官移植适当补偿配套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环境温度、PM2.5暴露水平分别对早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环境温度暴露水平与早产的关系 |
1.1 背景和目的 |
1.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资料收集与随访 |
1.2.3 环境温度暴露情况 |
1.2.4 结局和变量 |
1.2.5 质量控制 |
1.2.6 统计学分析 |
1.2.7 技术路线 |
1.3 研究结果 |
1.3.1 人群特征 |
1.3.2 不同区域、时期极端温度暴露对早产的影响 |
1.3.3 整个孕期极端温度暴露对早产的影响 |
1.4 讨论 |
1.4.1 极热暴露对早产的影响 |
1.4.2 极冷暴露对早产的影响 |
1.4.3 不同区域极端环境温度暴露对早产的影响 |
1.4.4 极端环境温度暴露影响早产发生的相关机制 |
1.4.6 研究创新点 |
1.4.7 研究不足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1.7 附录 |
第二部分 环境PM_(2.5)暴露水平与早产的关系 |
2.1 背景和目的 |
2.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资料收集与随访 |
2.2.3 环境PM_(2.5)暴露情况 |
2.2.4 结局和变量 |
2.2.5 质量控制 |
2.2.6 统计学分析 |
2.2.7 技术路线 |
2.3 研究结果 |
2.3.1 人群特征 |
2.3.2 不同暴露时期环境PM2.5暴露水平 |
2.3.3 各时期环境PM2.5暴露每升高10μg/m~3对早产的影响 |
2.3.4 不同四分位PM_(2.5)暴露水平对早产的影响 |
2.3.5 环境PM_(2.5)暴露水平对早产影响的分层分析结果 |
2.3.6 不同环境温度暴露水平下PM_(2.5)与早产的关系 |
2.4 讨论 |
2.4.1 环境PM_(2.5)暴露水平对早产的影响 |
2.4.2 环境PM_(2.5)暴露对早产发生的影响机制 |
2.4.3 研究创新点 |
2.4.4 研究不足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2.7 附录 |
文献综述 环境和行为风险因素与早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生活环境对早产的影响 |
3 行为因素对早产的影响 |
4 参考文献 |
附件: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家庭档案 |
硕士在读期间所获成果 |
致谢 |
(4)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一)全球烈性病原体研究形势迫切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日渐突出 |
(三)国家生物安全应对实力亟待提升 |
二、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六、创新点 |
第一部分 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一、生物安全与生物安保 |
(一)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
(二)生物安保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保 |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 |
(二)实验室生物安保 |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
三、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其分级 |
(一)生物实验室的概念 |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 |
(三)综合分析与结论 |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及其功能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定义的提出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工作原理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分类及功能比较 |
第二部分 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发展态势分析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
(一)全球开展烈性传染病防护研究面临迫切需求 |
(二)部分高危烈性病原体研究必须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中展开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是衡量国家生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
二、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选址实例分析 |
(一)BSL-4 实验室选址实例 |
(二)综合分析与结论 |
三、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特点与规律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负责机构与人员类别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运行经费来源与投向比 |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与范围 |
(五)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特点综合分析 |
四、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综合分析与结论 |
五、国外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
(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罗伯特·索普实验室 |
(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国家实验室 |
(三)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中心 |
(四)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性疾病研究所整合研究设施-落矶山实验室 |
(五)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 |
(六)法国里昂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
第三部分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核心技术与关键设施分析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核心技术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防护技术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个人防护设备(PPE)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净化技术 |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废弃物处理技术 |
(五)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现有能力与新技术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的专利分析 |
(一)高效空气过滤装置专利分析 |
(二)化学淋浴专利分析 |
(三)正压防护服专利分析 |
(四)综合分析结论与启示 |
三、国外BSL-4 实验室关键设备研发公司竞争分析 |
(一)“正压防护服”生产公司 |
(二)“生命支持系统”生产公司 |
(三)“生物安全柜(BSC)”生产公司 |
(四)“充气式气密门”、“化学淋浴装置”生产公司 |
(五)“脉动式双扉高温高压灭菌器”生产公司 |
(六)“空间气体消毒系统”生产公司 |
(七)“实验室废水处理设备”生产公司 |
四、综合分析与结论 |
第四部分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监管研究 |
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立法发展与比较研究 |
(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发展概况 |
(二)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比较研究 |
二、美国BSL-4 实验室安全监管机构与机制 |
(一)主要监管机构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机制 |
(三)BSL-4 实验室人员管理与培训 |
三、国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事故及其应对措施 |
(一)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感染事件 |
(二)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典型安全事故 |
(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事件原因分析 |
(四)各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应对措施 |
(五)综合分析与结论 |
第五部分 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
一、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的形势和需求分析 |
(一)BSL-4 实验室是生物防御及反生物恐怖的需要 |
(二)BSL-4 实验室是应对和防控烈性传染病的需要 |
(三)BSL-4 实验室是加强感染防控的需要 |
(四)BSL-4 实验室是建立病原微生物研究技术平台的需要 |
二、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
(一)起步阶段 |
(二)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 |
(三)快速发展阶段 |
三、我国发展BSL-4 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法规与制度方面 |
(二)技术与设备方面 |
(三)管理与经费方面 |
四、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建设 |
第六部分 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对我国启示 |
一、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经验借鉴 |
(一)国外BSL-4 实验室总体呈现特点 |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体系 |
(三)拥有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机制 |
(四)具备先进的BSL-4 实验室关键设施研发技术 |
(五)落实严格的BSL-4 实验室安全培训体系 |
二、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存在问题分析 |
(一)政府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盲目建设和资金缺口 |
(二)私营机构BSL-4 实验室准入资格低及人员审查和监管不力 |
(三)BSL-4 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且瞒报现象严重 |
三、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一)重视不够与投入不足 |
(二)技术瓶颈与管理滞后 |
(三)人才匮乏与防范不严 |
四、对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的启示建议 |
(一)认清形势,加紧规划布局 |
(二)谨慎选址,加大公众参与 |
(三)拓宽经费渠道,突破技术瓶颈 |
(四)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 |
(五)加大人员培训,严格安全监管 |
课题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后续研究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筛选专家咨询 |
附件2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专利分析 |
附件3 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感染事件一览表 |
发表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生命观教育的内涵解读 |
一、 生命的内涵与特征 |
二、 生命观及其类型 |
三、 生命观教育的内涵与特性 |
四、 生命观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五、 生命观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 |
二、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
三、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
四、 西方生命教育思想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历史回顾 |
一、 民国时期生命观教育的状况 |
二、 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生命观教育历史 |
三、 港台地区生命观教育历史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现状考察 |
一、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以首都高校为例 |
二、 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五章 我国高校学生生命观教育模式的创新完善 |
一、 借鉴国外生命观教育的经验 |
二、 发挥高校党组织对生命观教育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
三、 充实生命观教育的内容 |
四、 拓展生命观教育的实施路径 |
五、 加强生命观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及科学研究 |
结语 |
一、 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 |
二、 生与死的叩问与思索 |
三、 生命神圣、生命价值与生命质量的统一与和谐 |
四、 和谐社会建设中生命观教育的回归与期盼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阿司匹林对PICC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鞘相关导管功能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征 |
1.2 纤维蛋白鞘的研究现状 |
1.2.1 纤维蛋白鞘的发生率 |
1.2.2 纤维蛋白鞘的形成特点、原因及组织病理学特点 |
1.2.3 纤维蛋白鞘的预防、治疗和诊断 |
1.2.4 纤维蛋白鞘相关性导管功能障碍 |
1.3 阿司匹林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终止标准 |
2.2.4 样本量计算 |
2.3 研究现场和分组方法 |
2.4 研究工具 |
2.4.1 一般情况问卷 |
2.4.2 卡氏功能量表 |
2.4.3 血液流变学检测仪 |
2.4.4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
2.5 指标的测定 |
2.5.1 输液速度的测定 |
2.5.2 导管堵管的测定 |
2.5.3 “机械活瓣表现”的测定 |
2.5.4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测定 |
2.5.5 药物安全性监测 |
2.6 干预方法 |
2.6.1 对照组 |
2.6.2 实验组 |
2.7 研究过程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原则 |
2.10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1.1 样本流失情况 |
3.1.2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 |
3.1.3 研究对象的疾病相关资料 |
3.1.4 研究对象的置管资料 |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
3.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
3.2.2 干预前两组患者相关基线指标的均衡性检验 |
3.3 干预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3.3.1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 |
3.3.2 干预对血液流变学的效果评价 |
3.4 干预对纤维蛋白鞘相关性导管功能障碍的影响 |
3.4.1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输液速度的情况 |
3.4.2 干预对输液速度的效果评价 |
3.4.3 不同时间点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 |
3.4.4 干预对PICC导管功能障碍的效果评价 |
3.5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4 讨论 |
4.1 本研究干预措施的可行性 |
4.1.1 阿司匹林的作用 |
4.1.2 保证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依从性 |
4.2 阿司匹林对PICC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4.2.1 红细胞聚集能力 |
4.2.2 红细胞变形能力 |
4.2.3 血浆黏度 |
4.3 阿司匹林对导管功能障碍的影响 |
4.3.1 阿司匹林对输液速度的影响 |
4.3.2 阿司匹林对堵管及机械活瓣表现的影响 |
4.3.3 阿司匹林对PICC导管感染及血栓的影响 |
4.4 药物安全性评价 |
4.5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
4.5.1 研究的创新点 |
4.5.2 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医疗纠纷影响因素分析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立题依据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六、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医疗纠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医疗纠纷的研究现状 |
二、医疗纠纷的成因与影响因素 |
三、现场调研 |
(一) 基本信息 |
(二) 医疗纠纷影响因素情况 |
(三) 其他纠纷影响相关因素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医疗纠纷干预研究 |
一、医疗纠纷形成的调查 |
二、医疗纠纷形成过程分期 |
三、医疗纠纷形成分期的典型表现及特点 |
四、易形成医疗纠纷的高发人群 |
五、干预试验 |
(一) 医疗纠纷的可干预性 |
(二) 建立医疗纠纷监测表 |
(三) 医疗纠纷干预 |
六、讨论 |
第四部分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小结 |
致谢 |
附件 |
(8)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控尿机制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女性控尿机制的解剖学研究 |
第二部分 女性控尿机制的病理学研究 |
第三部分 女性控尿机制的影像研究 |
(一) MRI、增强 CT的对比研究 |
(二) 基于 CT图象的女性尿道的三维成像 |
第四部分 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控尿机制的临床研究 |
论文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女性控尿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女性控尿机制的研究方法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女性膀胱全切后的尿道复发风险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博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及将发表论文目录 |
二 英文缩写词表 |
致谢 |
(9)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根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增强法律意识,严格规范化管理,改善医患关系 |
二、改变服务模式,提倡敬业精神,强化工作责任心 |
三、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医疗差错 |
(10)临床尸解阻力和对策的伦理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尸解工作的阻力和特征 |
1.1 一怕选择时机不当, 引起家属反感 |
1.2 二怕尸解与医疗缺陷交织在一起, 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
1.3 三怕家属要价高, 医院无法承受 |
1.4 四怕法律不健全, 无法有效保护自身 |
2 尸解率低的原因和弊端 |
2.1 尸解率低的原因 |
2.1.1 社会伦理道德障碍 |
2.1.2 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
2.1.3 缺乏对尸解重要意义的宣传报道 |
2.2 尸解率低的弊端 |
2.2.1 医疗质量的缺憾 |
2.2.2 医学教育的尴尬 |
2.2.3 开展器官移植的难题 |
3 当前提高尸解率的对策 |
3.1 卫生行政立法势在必行 |
3.2 重视宣传报道作用 |
3.3 尸解行为必须规范 |
3.4 |
四、临床尸解阻力和对策的伦理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实用思维的理论研究[D]. 刘超.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2]我国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原则及其实现之再审视[D]. 周英. 深圳大学, 2018(07)
- [3]环境温度、PM2.5暴露水平分别对早产的影响[D]. 郭桐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4]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D]. 章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5]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D]. 李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6]阿司匹林对PICC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鞘相关导管功能障碍的影响[D]. 马丽丽. 中南大学, 2014(03)
- [7]医疗纠纷影响因素分析与干预研究[D]. 孙楠.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8]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控尿机制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D]. 方克伟. 昆明医学院, 2006(01)
- [9]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根源与对策[J]. 喻小良,孙志坚.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2(11)
- [10]临床尸解阻力和对策的伦理学探讨[J]. 胡坚勇.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