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机应变 柳暗花明(论文文献综述)
吕鑫淼[1](2021)在《2020年山东出口商品云会展交传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为一篇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所介绍的是笔者作为译员于2020年8月31日至9月2日期间参加的2020年山东出口商品云会展。围绕此次口译实践活动进行论文撰写。受疫情影响,此次会展通ZOOM云端会议与国外各参展商连线开展。笔者承担了会展开幕式、闭幕式的翻译工作以及笔者所属公司的会展口译工作。本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对此次口译实践活动的背景、要求、译前准备以及整个口译过程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口译案例分析为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归纳了笔者在此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针对信息冗余问题可采取省译与合译的应对策略;针对逻辑关系处理不当问题可采取逻辑关系重组与脱离语言外壳的策略;对于文化负载词翻译内涵缺失问题可采取释译以及意译的应对策略。最后一部分笔者对此次口译实践活动进行了反思、评价和总结,阐述此次实践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未来的努力方向等,以期为今后的口译学习以及进行类似口译实践活动的译员提供借鉴。
章莉[2](2020)在《从“死胡同”到“柳暗花明”的转身——习作教学对标找差与策略改进》文中提出"勤教苦练"把学生引进了习作的"死胡同",对标找差发现高压力下的苦练与缺乏思维的精雕都是当下习作教学的"隐形杀手"。重回作文教学的本色,体验生活,自主建构,灵活学习"随题应变"的本领,让习作教学实现"柳暗花明"的必要转身。
严晓慧[3](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教学策略》文中指出汉语的丰富多彩显而易见,尤其体现在词汇上,成语,作为汉语精炼史的活化石,以其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风格典雅性活跃于词汇系统中。《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成语”的定义为:“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作为一种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成语概括了人类社会各种境遇和心态,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成语是最具民族色彩、最富表现力的,也是语文中较难学习掌握的部分。当前初中成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许多教师急功近利,成语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对成语浅尝辄止等问题,使成语教学收效甚微。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问世之后,学界还尚未针对教材所涉成语进行过研究,因此,本文选取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涉成语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这对于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成语教学,提升成语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引言和文献综述,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成语、成语习得与成语教学”。主要解决“什么是成语、成语有何用、怎样学成语、因何教成语”这四个基本问题。作为汉语精炼史的活化石,成语蕴含着无比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极高的语言价值与文化价值。站在学生与教师的角度思考成语习得与成语教学,要注重学生成语习得的反复学习与熟练使用,教会学生学习与使用成语。第二章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构成分析”。这一章本文主要对课文所涉成语的构成进行梳理分析,在依次梳理各个系统所涉成语的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层面的数量统计和内容层面的呈现分析,从结构上而言,数量分布由少到多,渐趋平稳,既体现了编者对选文语言的精选和改编,也满足了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大量地、牢固地、循序渐进地掌握词汇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教材对成语的编排具有合理性,教师完全可以凭借教材进行成语教学。基于教材所涉成语的统计和分析,把握初中生应该掌握的成语量。对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成语数量的统计,为后文分析学生成语习得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第三章为“初中生对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的习得情况分析”。通过测试分析得出,对于统编本教材所涉成语的习得情况,初中生有以下四个特点:对有的成语既耳熟能详又驾轻就熟;对有的成语既望文生义又乱点鸳鸯;对有的成语虽熟视无睹却一知半解;对有的成语虽脱口而出却南辕北辙。这一结论为后文的教学策略指明了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本章还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进行了归纳总结。第四章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教学策略”。这一部分主要以前文的统计分析作为成语教学资源,从成语的随文教学策略、考据教学策略、归类教学策略、纠错教学策略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在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期抛砖引玉,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教学助力。
俞水莲[4](2020)在《浅谈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文中研究指明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偶发事件往往是没有前兆的,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巧妙地给以引导。正确运用教学机智,不仅能解决课堂中出现"突发事件",还能"柳暗花明",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
方兴[5](2019)在《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东因为其灵山秀异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岭南地区佛学、道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广东传统寺观园林是最能体现岭南玄学和思想文化特征的宝贵遗产。以人工要素为构景主体和以自然山水为构景主体是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两大造园体系,而在多民系共荣和海洋文化的孕育下,广东寺观在两大体系基础上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园理念和手法,其中寺观对自然地貌的运用和空间布局的大胆创新堪称一种典范。广东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且其中以零散的文章和建筑学科角度的论着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方法,涵盖掇山理水、植物造景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可谓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虽然缺乏统一认识,但大致对广东地区其它各类型园林的总体风格特征作过一些总结,例如私家园林的“随意性”“兼容性”“地方性”、州府园林的“民间性”“简朴性”“谪意性”等,但未见广东寺观园林特征的论及。因此,系统地研究广东寺观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如传统寺观园林的选址、环境地貌利用、建筑和园林空间布局和造景手法等,是填补广东园林学科上述研究空缺的重要任务。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地图解读、横向对比等方法对广东传统寺观的园林化历史发展和空间营造等问题进行研究。追溯汉朝到清朝这一历史时间段广东禅宗佛学思想和南方道学文化的发展历史,探析两种思想文化的广东寺观园林化的影响,建立起广东传统寺观环境利用和空间营造研究的背景平台。阐述广东寺观园林造园理念的形成、演变历程的和发展环境,横向对比了广东自身佛寺和道观之间的异同、还有与广东寺观渊源颇深的北方皇家寺庙园林、江南及日本禅宗园林、西南及闽南宫观三者在思想、布点和格局方面与广东寺观园林的对比。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发展分期并归纳其发展特点,进而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广东寺观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围绕寺观的选址,对六种地貌的总体造园特征做了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空间类型、空间组合形式和空间布局特点。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园林造园案例提出广东寺观造园的手法借鉴,包括寺观名山全局控制的宏观环境控制手法、寺观建筑构图比例处理手法、庭院空间的世俗化理景手法、以及通过咏吟题景来提升园林意境和文化韵味的艺术手法等。相信,本论文对广东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现代园林的设计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刘为力[6](2019)在《景观场所意象研究 ——基于体验的景观场所意象营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意象是一切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的核心,景观场所意象则是景观场所体验和场所营造的核心。本文基于审美体验的视角,从景观场所出发来研究景观场所意象,旨在通过景观场所意象体验的解析,在分析景观场所意象的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景观场所意象营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所谓景观场所意象,是指景观场所感性化的情境意蕴的整体气氛,它照亮我们存在的真实,使我们从在场的自由体验中获得心灵的回归,给我们一种游与观的审美愉悦。独特的空间品质、完整的景观情境、丰富的场所意蕴是景观场所意象的基本构成内容,它们随着场所景观在时空中的变化而变化。景观场所意象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是情意与景象的相互契合,二者缺一不可。景观场所意象只能存在于身体知觉的审美活动中。通过身体的参与互动和观感体知的作用,从耳目视听的感性直观,到超越耳目视听之外的心观神遇,景观场所意象显现是灿烂的空间感性和照映我们身心情意的景观情境意蕴。在此意象显现中,包含了由景显象、又象见意,以虚纳实、化实为虚的“虚实相生”的生成机制。这一生成机制通过景象、游观、思致三要素的动态交互的运转和循环展现的方式而得以实现。瞬间的直觉的发生是景观场所意象生成的标志。经由观、感、游、思四个阶段的审美活动过程,在情感与物象、知觉与景象、行动与景境、想象与境象四个层次的虚实相生关系的构成中,实现了即景会心、感物兴情、因感而动、神思妙悟四种直觉意象的发生。而在现实的景观场所体验中,景观场所意象则主要发生在我们抵达场所之前的知觉注意与景象吸引、相遇场所时的身体联觉和时空想象、相见场所时的应景随机和寻景偶遇,以及离开场所之后的澄怀观象与卧游感兴之中,所产生的审美愉悦包括直观感相的悦耳悦目、情景契合的悦心悦意、身性自由的怡身怡性和道气融通的逸志逸神四个境层。景观场所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知觉中,但也只有在景观场所具备审美潜质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和存在。与虚实相生机制中的景象、游观、思致三要素相对应,我们发现,可感的景象、可意象的氛围、可想象的虚实这三因素是景观场所意象得以存在的空间性构成基础。首先,可感的景象是显象的基础。“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是构成可感的景象之因,主要体现在可感的点景物、景面、空间、路径和停点五要素,以及由此五要素所构成的可感的景象形式之中。其次,可意象的氛围是显意的基础。“风格”和“类型”的关系是构成可意象的氛围之因,主要体现在可意象的空间形态和可意象的氛围类型两个方面。第三,可想象的虚实是显现象外之意的基础。“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是构成可想象的虚实之因,主要体现在在可想象的结构形式和可想象的主题内容两个方面。上述空间性三因素同时又成为景观场所意象的结构基础。于是,由外而内,在审美主体与景观场所之间,存在着六个层次的审美结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景观场所意象的整体结构关系。第一,在视觉与景象的审美关系中,由视觉恒常与景象本原之间的“等位中心”的关系,使我们从“以意观象”转为“以景观象”,从而实现了“应物斯感,即景会心”的意象生成。第二,在知觉与景象的审美关系中,由身体知觉与特性清明之间的“互位互含”关系,使我们从理智辨识转向景观感性,从而实现了“感物兴情,意象欲出”的意象生成。第三,在身体与空间的审美关系中,由身体图式与空间形势之间的“同构互动”关系,使我们从静观知觉转为游观体知,从而实现了“因感而动,随物宛转”的意象生成。第四,在视觉与空间的审美关系中,由视觉动力与空间流动之间的“互动递进”关系,使我们从游移不定转为知行应景,从而实现了“步移景异,身随景牵”的意象生成。第五,在行为与场所的审美关系中,由身体行动与场所萧散之间的“互动扩展”关系,使我们从主观行动转为随机应景,从而实现了“游目骋怀,回游往复”的意象生成。第六,在视域与景域之间的审美关系中,由视域融合与景域联结之间的“时空交融”关系,使我们从思想活动转为知觉综合,最终实现了“神思妙悟,意以境出”的意境生成。上述六个层次的意象结构关系的分析,为景观场所意象营造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在以自然性原则、生命真性原则、景观体用原则和景观历史文化性的原则指导下,本文提出关于景观场所意象营造的六个基本策略:氛围策略、模糊策略、否定策略、吸引力策略、自由与关联策略、叙事和传媒策略。首先,从充分发掘和利用场地资源优势的角度而提出了氛围策略。其次,为建立相邻场所之间的关联,实现景观场所与场所之间的空间连通而提出了模糊策略。第三,针对景观场所的位置经营,以艺术化的手法彰显场所空间的独特品质而提出了否定策略。第四,为实现游观路径中的注意力的持续问题而提出了吸引力策略。第五,针对用地原有形势条件的不同而提出了自由与关联策略。第六,为增强景观场所空间的意境氛围而提出了叙事与传媒策略。上述六个策略,都是在尊重场地本身的特质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关照主体的体验需求,共同构成了一个以体验为指导的总体设计思路。基于审美体验的景观场所意象研究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营造思想基础上的开拓,建构了关于景观场所意象的基本理论框架,其研究成果对景观美学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设计理论的现代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对现代景观设计营造的构思与立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冯间颖[7](2019)在《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指出成语教学作为初中语文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着紧密联系。从目前初中语文成语教学的现状来看,成语是作为初中词汇的一部分存在的,它同时也被定位成提高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手段,但成语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却没有得到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综合体现,对语文教育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它来指导成语教学,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笔者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教学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当前初中语文成语教学现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初中语文成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剖析。在此基础上,笔者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方面出发,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初中成语教学的方法策略:一、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方法策略——经典诵读法、语境理解法、归类记忆法、活学活用法,用以建构学生的语言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二、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方法策略——成语接龙法、成语对比法、成语联想法,用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三、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方法策略——熏陶感染法、情感体验法、联想想象法、情境教学法,用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四、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方法策略——追根溯源法、比照分析法、文化归类法,用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和传承文化的思想。这些具体的成语教学方法策略,其中有些策略的指向比较单纯,仅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个内容,而有些策略的指向有明显偏重,可能会同时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多个内容,还有些策略明显带有“复合指向”特征。总体说来,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当前初中语文成语教学的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廖韶峰[8](2018)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特质研究 ——以湖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选择把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特质作为研究主题,主要是出于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产业工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应具备及培养的特质的思考。本研究以湖南地区为例,从创业者特质理论研究角度入手,从创业成功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中选择12位代表进行访谈以收集所需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所具备的特质。研究发现,现有文献关于创业者特质的主流观点提及的成就需要、风险承担、前瞻性、创新性、自我效能感等特质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中起到了“代表性”作用;同时,坚韧意志、进取精神、持续学习、先前经验、社会资本、营销意识、关系能力、前瞻性等“非主流”特质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中得到突显。本研究综合文献观点,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特质分为个体特质和社会特质,本研究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个体特质尤其是坚韧意志、进取精神、自信等意志品质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赖以成功的重要基础,这些特质成为他们渡过创业初期的艰难困境的精神支柱。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应着重加强社会特质的培养:持续学习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提升学习能力、强化认识能力、增强创新能力,积累先前经验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提高创业成功率的现实途径,创业警觉性、社会资本和前瞻性等社会特质也都将成为这一群体创业的有效助力。通过研究,完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特质的理论研究,并帮助这一新兴而庞大的创业群体提高其创业成功率,进而为在全社会整体层面解决农民工创业就业问题进行有益的实践探索。
贾婧超[9](2018)在《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处理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外事件”,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中学语文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应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外事件”时展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能力和独特的教学智慧。教学中发生意外事件的机率非常大,如学生的意外提问、学生的行为不当、教学氛围失常等,因为一旦思维活跃的教学主体--学生的想法超出教师的预判就会发生意外事件。所以,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离我们日常教学并不遥远,只要你有一颗敏锐观察的眼睛,你就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教学中到处都有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用武之地”。在许多中学语文教学优秀案例中,教师对“意外事件”的机智处理,常常会贴上“无法预约的精彩”、“急中生智”、“错出精彩”等的显着标签。很多名师也表示,教学中无法避免意外事件,但是这一系列的“意外事件”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将这些事件处理好了,甚至可以为课堂增彩,因而他们反而呼唤“教学意外”,呼唤教学机智。本文一部分是通过释析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含义和特点,分析其表现形式与影响其生成的因素等,使读者全面理解中学语文教学机智是什么及其生成的必要性。一部分着眼于中学语文教学一线,用实际案例说话,提供一系列因势利导并将语文内容融入教学机智的方法,形成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实际应用策略。使读者理解中学语文教学机智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即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应用策略,以至于能够将其灵活的应用于中学语文实际教学中,并给出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笔者建议,帮助中学语文教学机智成功应用,达成教学目标。
曹静[10](2017)在《论高中语文教师在动态生成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动态生成教学研究也不断深入,到现在,已经被很多教师所接受并运用。尽管如此,在很多教师的思想中残存的传统教学意识仍然会不时地发挥作用,阻碍着动态生成教学的实施。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要想教学富有成效,要改变学生不爱学习、其学习动机不强的状况,就一定要改变教学理念,即语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促进生命的成长与能力的提高。而要做到这些,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既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基础,更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引领、启发与点拨。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提出了如何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体现教师的作用这样一个课题。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从课题研究的缘起、意义等角度入手论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与价值,同时分析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论述了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第二章论述了关于动态生成的主要概念。第三章论述了必须实施动态生成教学的缘由,主要从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需要、培养高中生语文兴趣等角度入手;第四章是教师如何实现动态生成教学。首先要把握好课堂生成的前提,既要科学弹性的预设,又要转变教师观念和行为;其次,要满足语文课堂生成的条件,即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再次,师生共同构建开放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第四,利用好动态生成的方法、策略;第五,教师的作用——对动态生成课堂的引领调控。
二、随机应变 柳暗花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随机应变 柳暗花明(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山东出口商品云会展交传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口译任务介绍 |
第一节 任务背景 |
第二节 任务要求 |
第二章 口译任务过程 |
第一节 译前准备 |
一、云端会展口译的认识 |
二、专业知识的准备 |
第二节 实操过程 |
第三节 译后反思 |
第三章 口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第一节 信息冗余及应对策略 |
一、重复表达与省译 |
二、语义重叠与合译 |
第二节 逻辑关系处理不当及应对策略 |
一、逻辑错误与逻辑关系重组 |
二、逻辑松散与脱离语言外壳 |
第三节 中国特色表达翻译内涵缺失及应对策略 |
一、中国政策词汇翻译内涵缺失与释译 |
二、中国文化词汇翻译内涵缺失与意译 |
第四章 任务评价与总结 |
第一节 任务评价 |
一、自我评价 |
二、委托方评价 |
第二节 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从“死胡同”到“柳暗花明”的转身——习作教学对标找差与策略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何走进习作教学的“死胡同” |
1. 学生有压力,无兴趣 |
2. 教师强束缚,不放手 |
3. 思维重加工,轻建构 |
4. 内容多写实,少想象 |
二、转身处“柳暗花明” |
1.“命题”不如“创造话题” |
2.“点染”更要“胸中画竹” |
3.“厚积”不忘“随机应变” |
(3)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和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成语、成语习得与成语教学 |
第一节 成语:汉语精炼史的活化石 |
第二节 成语的语言价值与文化价值分析 |
一、成语的语言价值分析 |
二、成语的文化价值分析 |
第三节 成语习得:反复学习与熟练使用 |
第四节 成语教学:教会学生学习与使用 |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构成分析 |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所涉成语构成梳理 |
一、初中语文课文选文系统中的成语分布 |
二、初中语文课文编辑系统中的成语分布 |
三、初中语文课文辅助系统中的成语分布 |
四、初中语文课文练习系统中的成语分布 |
第二节 初中生应该掌握成语的量化分析 |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的词汇量统计 |
二、初中生应该掌握成语的量化分析 |
第三章 初中生对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的习得情况分析 |
第一节 初中生对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的习得情况测试 |
一、测试的实施 |
二、测试的结果 |
第二节 初中生对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的习得情况分析 |
一、对有的成语既耳熟能详又驾轻就熟 |
二、对有的成语既望文生义又乱点鸳鸯 |
三、对有的成语虽熟视无睹却一知半解 |
四、对有的成语虽脱口而出却南辕北辙 |
第三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归纳 |
一、学生既耳熟能详又驾轻就熟的成语 |
二、学生既望文生义又乱点鸳鸯的成语 |
三、学生虽熟视无睹却一知半解的成语 |
四、学生虽脱口而出却南辕北辙的成语 |
第四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的“随文教学策略” |
一、成语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
二、勾连成语互动,创造审美氛围 |
三、运用成语表达,鼓励学生创造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的“考据教学策略” |
一、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
二、唤醒生活,活学活用 |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的“归类教学策略” |
一、归类明语义 |
二、归类助积累 |
三、归类促联想 |
第四节 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的“纠错教学策略” |
一、示错式纠错 |
二、活动式纠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成语汇总(793个) |
附录Ⅱ 成语测试题 |
致谢 |
(4)浅谈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暗示,及时提醒 |
二、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
三、随机应变,深化课堂 |
四、幽默应对,启智发慧 |
(5)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我国寺观园林的古代研究 |
1.2.2 我国寺观园林的近现代研究 |
1.2.3 广东寺观园林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学科意义:填补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学术研究的不足 |
1.4.2 理论意义:对广东传统寺观园林进行较深入研究,系统性地提出园林造景的理论脉络 |
1.4.3 现实意义:提出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思路,指导园林研究和创作实践 |
1.5 研究对象 |
1.5.1 地域范围 |
1.5.2 核心概念界定 |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广东传统寺观造园的思想根源与评析 |
2.1 根源性思想文化 |
2.1.1 禅宗佛学——梵我合一、物我为一 |
2.1.2 南方道学——自然无为、动合无形 |
2.2 佛、道思想文化对寺观造园艺术的熏染 |
2.2.1 禅宗“顿悟”下的佛寺造园艺术追求 |
2.2.2 道学“无为”下的道观造园艺术追求 |
2.2.3 佛、道思想对广东寺观园林的影响评述 |
2.3 其他思想文化 |
2.3.1 多民系文化——广府、客家、潮汕的寺观文化景观 |
2.3.2 中西合璧文化——开放兼容的寺观营建思想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演进 |
3.1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历史分期 |
3.1.1 宗教建筑文化传入及起步时期(汉晋——北朝) |
3.1.2 佛盛道缓时期(隋唐——宋元) |
3.1.3 寺观鼎盛共举时期(明——清) |
3.1.4 寺观园林历史轨迹与分期评述 |
3.2 寺观园林演进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
3.2.1 寺观园林文化形成的基础自然因素——灵山秀异、物产奇瑰 |
3.2.2 寺观园林发展推动的核心人文因素——安定包容、进取创新 |
3.3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发展演变剖析 |
3.3.1 寺观造园——世俗化的产物 |
3.3.2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园艺术的演变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传统寺观的风景地貌特征与环境利用 |
4.1 寺观选址的依据和风景地貌作用 |
4.1.1 依仗风景地貌的寺观选址 |
4.1.2 地貌特征下的广东寺观构景特色 |
4.2 单形态地貌寺观特征与环境利用 |
4.2.1 山间寺观 |
4.2.2 崖壁洞窟寺观 |
4.2.3 水畔寺观 |
4.2.4 小山岗寺观 |
4.2.5 平原平地寺观 |
4.3 复合型地貌寺观特征与利用 |
4.3.1 善用地貌特征,巧构功能景区 |
4.3.2 突出景观中心,控制整体构图 |
4.3.3 注重道路规划,强调竖向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景的空间格局 |
5.1 广东寺观园林空间——园林化的景观空间 |
5.1.1 空间类型及特征 |
5.1.2 各空间的衔接组合方式 |
5.2 前导空间 |
5.2.1 景观功能与宗教功能兼具 |
5.2.2 广东传统寺观前导空间的处理手法 |
5.3 建筑空间 |
5.3.1 崇拜空间的建筑形制特点 |
5.3.2 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特点 |
5.3.3 岭南气候下建筑组群园林化的成因和特点 |
5.4 园林空间 |
5.4.1 以小见大的园林空间意涵 |
5.4.2 园林空间布局特点 |
5.4.3 乡土植物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
5.5 空间格局对比 |
5.5.1 广东佛寺与广东道观对比 |
5.5.2 广东寺观园林与北方皇家寺庙园林对比 |
5.5.3 广东寺观园林与江南、日本禅宗寺院园林对比 |
5.5.4 广东寺观园林与西南、闽南宫庙园林对比 |
5.5.5 四种寺观园林格局对比评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 |
6.1 “小寺征大观”的宏观环境处理 |
6.1.1 分层布置,抢占名山风景关键点 |
6.1.2 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布局 |
6.2 “人工和天韵合一”的建筑构图比例控制 |
6.2.1 稳定和谐的建筑单体构图 |
6.2.2 人工斧凿配合地形环境壮大重点建筑形象 |
6.3 “雅致精巧”的世俗化庭院空间理景 |
6.3.1 以池水补景,扩大庭院空间感 |
6.3.2 以寺塔镇景,凸出庭院空间主从与重点 |
6.3.3 以绿化点景,达“亦寺亦园”效果 |
6.4 “辞中寄情,象外生景”的空间文化性提升 |
6.4.1 用诗境说禅境 |
6.4.2 额联刻石弘教题景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 |
7.1 对传统园林遗产的保护 |
7.1.1 传统园林保护的意义 |
7.1.2 喜忧参半的广东传统园林保护现状 |
7.1.3 保护策略思考 |
7.2 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 |
7.2.1 多元开放文化特征的传承 |
7.2.2 世俗性文化特征的传承 |
7.3 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 |
7.3.1 高品位的园林艺术风格 |
7.3.2 多功能的园林发展方向 |
7.3.3 强化城市园林生态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创新点 |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景观场所意象研究 ——基于体验的景观场所意象营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1.2.1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 |
1.2.2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 |
1.3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什么是景观场所意象 |
2.1 意象 |
2.1.1 中国意象说发展概略 |
2.1.2 中国意象概念及内涵 |
2.1.3 中西意象的简要比较 |
2.1.4 相关意象概念辨析 |
2.2 景观场所意象 |
2.2.1 景观 |
2.2.2 场所 |
2.2.3 景观场所 |
2.2.4 景观场所意象 |
2.3 景观场所意象的主要性质 |
2.3.1 景观场所感性化的情境意蕴的整体气氛 |
2.3.2 只能存在于身体知觉的审美活动中 |
2.3.3 照亮景观在场的真实:自由与归朴 |
2.3.4 给人一种游与观的审美愉悦 |
2.3.5 随场所景观的时空变化而变化 |
2.4 景观场所意象的基本构成 |
2.4.1 独特的空间品质 |
2.4.2 完整的景观情境 |
2.4.3 丰富的场所意蕴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景观场所意象体验解析 |
3.1 景观场所体验的特点 |
3.1.1 身体参与互动 |
3.1.2 观感体知并进 |
3.1.3 身心情景相契 |
3.1.4 知行应景游憩 |
3.1.5 时空场遇融合 |
3.2 景观场所意象的显现形态 |
3.2.1 景外之象:灿烂的时空感性 |
3.2.2 象外之意:时空融合化的情境意蕴 |
3.3 景观场所意象的生成机制 |
3.3.1 生成机制:虚实相生 |
3.3.2 机制要素:游观、景象、思致 |
3.3.3 机制形式:游观-景象-思致-游观 |
3.4 景观场所意象的生成关系及过程 |
3.4.1 观:以景观象,意倚象显 |
3.4.2 感:即景会心,意象欲出 |
3.4.3 游:应景游观,身随景牵 |
3.4.4 思:神思妙悟,意以境出 |
3.5 景观场所意象的发生场合与效应 |
3.5.1 知觉注意与景象吸引 |
3.5.2 身体联觉和时空想象 |
3.5.3 应景随机,步移景异 |
3.5.4 应景徘徊,忘返流连 |
3.5.5 澄怀观象,卧游感兴 |
3.6 景观场所意象的审美境层 |
3.6.1 直观感相层:景象外观形态之悦耳悦目 |
3.6.2 情景契合层:场所景象氛围之悦心悦意 |
3.6.3 身性自由层:应景游观从容之怡身怡性 |
3.6.4 道气融通层:时空场遇融合之逸志逸神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景观场所意象结构分析与营造策略 |
4.1 景观场所意象的空间性构成因素 |
4.1.1 可感的景象 |
4.1.2 可意象的氛围 |
4.1.3 可想象的虚实 |
4.2 景观场所意象的空间性结构层次 |
4.2.1 视觉恒常与景象本原 |
4.2.2 身体知觉与特性清明 |
4.2.3 身体图式与空间形势 |
4.2.4 视觉动力与空间流动 |
4.2.5 行动自由与场所萧散 |
4.2.6 视域综观与景域联结 |
4.3 景观场所意象营造的基本原则 |
4.3.1 自然性原则 |
4.3.2 生命真性原则 |
4.3.3 景观体用原则 |
4.3.4 景观历史文化性原则 |
4.4 景观场所意象营造的基本策略 |
4.4.1 氛围策略 |
4.4.2 模糊策略 |
4.4.3 否定策略 |
4.4.4 吸引力策略 |
4.4.5 自由与关联策略 |
4.4.6 叙事与传媒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初中语文成语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成语教学的内容分析和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成语教学的内容分析 |
第二节 初中成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初中教师的成语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二、初中学生的成语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初中语文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初中语文成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
小结 |
第二章 指向语言和思维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策略 |
一、经典诵读法 |
二、归类记忆法 |
三、语境理解法 |
四、活学活用法 |
第二节 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学策略 |
一、成语接龙法 |
二、成语对比法 |
三、成语联想法 |
小结 |
第三章 指向审美和文化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教学策略 |
一、熏陶感染法 |
二、情感体验法 |
三、联想想象法 |
四、情境教学法 |
第二节 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学策略 |
一、追根溯源法 |
二、比照分析法 |
三、文化归类法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特质研究 ——以湖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内容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2.1 研究方法 |
1.2.2 创新之处 |
1.3 结构安排和技术路线 |
1.3.1 结构安排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
2.1.2 创业的概念及成功创业的界定 |
2.1.3 特质和创业者特质的概念 |
2.2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者特质相关研究 |
2.2.1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相关研究 |
2.2.2 创业者特质相关研究 |
第3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者特质研究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
3.1.2 选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依据 |
3.1.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1.4 抽样原则 |
3.1.5 数据采集 |
3.2 扎根理论数据分析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3 质性研究初步结论 |
3.4 编码验证 |
3.5 本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4章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特质分析 |
4.1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具体特质分析 |
4.1.1 个体特质 |
4.1.2 社会特质 |
4.2 扎根理论研究结论与现有文献比较 |
4.2.1 共性表现 |
4.2.2 差异性表现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特质的结论 |
5.1.1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个体特质 |
5.1.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社会特质 |
5.2 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特质的建议 |
5.2.1 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的建议 |
5.2.2 对创业企业的建议 |
5.2.3 对相关政府机构的建议 |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扎根理论编码、范畴化示例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课题来源 |
2、研究目的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及其水平 |
(三)研究范围及研究意义 |
1.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研究范围 |
2.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一、中学语文教学机智含义、特点及分类 |
(一)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含义及特点 |
1.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含义 |
2.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特点 |
(二)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分类 |
1.处理教师自身失误的机智 |
2.处理学生意外问答的机智 |
3.处理学生行为失当的机智 |
4.处理教学环境失常的机智 |
二、生成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因素 |
(一)生成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外部因素 |
1.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 |
2.思维活跃的教学主体 |
(二)生成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内部因素 |
1.教师要有机敏反应和应变能力 |
2.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
3.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
4.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技巧 |
三、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生成的意义 |
(一)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稳定教学秩序 |
(二)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
(三)有利于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 |
四、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的实际应用策略 |
(一)应对教学内容“意外”的教学机智 |
1.反客为主 |
2.因势利导 |
3.概念嫁接 |
4.问题暂挂 |
(二)应对学生行为“意外”的教学机智 |
1.以褒代贬 |
2.即兴幽默 |
3.说教结合 |
4.以假为“范” |
(三)应对教学环境“意外”的教学机智 |
1.巧借资源 |
2.提问转移 |
3.化零为整 |
五、中学语文教学机智应用须注意的问题 |
(一)切忌遇事惊慌失措 |
(二)切忌随意否定学生 |
(三)切忌教学方法单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论高中语文教师在动态生成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主要概念阐释 |
2.1 动态生成 |
2.2 动态生成的特征 |
2.3 教师作用 |
2.4 相关理论 |
2.4.1 人本主义教学观 |
2.4.2 体验学习理论 |
2.4.3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章 为什么必须实施动态生成教学 |
3.1 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
3.2 转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需要 |
3.3 培养高中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 |
第4章 教师如何实现动态生成教学 |
4.1 把握好课堂生成的前提 |
4.1.1 预设讲究的是科学弹性 |
4.1.2 转变教师观念和行为 |
4.2 满足语文课堂生成的条件 |
4.2.1 创设民主氛围 |
4.2.2 创设激励情境 |
4.2.3 创设质疑情境 |
4.3 师生共同构建开放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 |
4.3.1 充分对话 |
4.3.2 互动共享 |
4.3.3 拓展延伸 |
4.3.4 有效探究 |
4.4 运用动态生成的策略 |
4.4.1 课堂生成的方法 |
4.4.2 课堂生成资源的整合 |
4.5 教师的作用——对动态生成课堂的引领调控 |
4.5.1 预设定向,发散集中 |
4.5.2 灵活调整、智慧导学 |
4.5.3 互动对话,资源共享 |
4.5.4 点拨追问,步步深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四、随机应变 柳暗花明(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山东出口商品云会展交传实践报告[D]. 吕鑫淼.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从“死胡同”到“柳暗花明”的转身——习作教学对标找差与策略改进[J]. 章莉. 小学教学研究, 2020(28)
- [3]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涉成语教学策略[D]. 严晓慧.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浅谈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J]. 俞水莲. 启迪与智慧(下), 2020(05)
- [5]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D]. 方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景观场所意象研究 ——基于体验的景观场所意象营造探讨[D]. 刘为力. 东南大学, 2019(05)
- [7]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冯间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8]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创业者特质研究 ——以湖南为例[D]. 廖韶峰.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3)
- [9]中学语文教学机智研究[D]. 贾婧超. 渤海大学, 2018(12)
- [10]论高中语文教师在动态生成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 曹静.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