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古籍编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书馆古籍编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图书馆古籍编目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丁一,王绍霞[1](2020)在《满族文献目录编制工作述评》文中研究指明满族文献目录是汇集并描述和序化满族历史文献和现代文献资料而成的着作,因受各领域专家重视,在编制工作的起步期、积淀期、发展期和繁荣期中都产出不少馆藏目录、研究成果目录和档案资料目录等。这些目录极大促进了满文古籍保护工作和满学研究健康发展;多模式的编制持续完善了原有目录,体现了后出转精的学术规律;专家化和专业化的编撰队伍让目录编制获得了跨界发展。当然,部分目录也需进一步完善以提升质量。

单轸[2](2020)在《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图书馆领域的深刻变革,智慧图书馆转型已成必然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LSP)应运而生。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解决了困扰图书馆已久的许多问题,例如: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一体化管理、读者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开放融合的服务等。但智慧的平台只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一步,新平台尚有力有不逮的地方,例如:对空间管理的功能薄弱、业务流程变革的问题没有解决等。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针对新时期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问题展开研究。先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图书馆重组的研究与实践做出总结与评述,引出话题。而后利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BPR)理论来指导研究的进行,并阐述理论内涵以及选择BPR理论的原因,并指出,在大突变的背景下,BPR理论要比任何渐进式的理论更具备适应性。除此之外,文章还梳理了LSP的发展历程和功能,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和技术作简要归纳,以更好地展示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支撑要素。为了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业务机制有更好的了解,文章用网络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对36所A类“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情况做了统计和调研,发现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向集成化、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数据服务与学科服务逐渐占据主导,机器人、智慧推荐等多元化、智能化的服务形式兴起。国内高校图书馆业务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以下五点:技术发展不成熟、机构之间沟通匮乏、馆员职业能力不足、智慧服务欠缺深度、缺乏统一业务标准。新时代的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必然要针对这些弊病进行治疗。新时代的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单元,他们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向纵深发展,对图书馆服务的效能、智能、赋能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对数据服务的需求增强以及个性化需求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要遵循四个原则:用户中心原则、效益原则、简约原则和流程支配原则。文章在用户需求分析、业务现状分析和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以LSP为依托重新设计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在资源采访方面,实现了纸质资源、电子资源采购流程的一体化以及在线采访和智能采访;在数据管理方面,构架出数据流的良性循环框架;在服务方面,叙述了一种自创新的服务模式,能够在学术生态链的基础上获得无限扩展的服务;在人员再造方面,提出基于新平台、通过业务重心和业务能力的重塑来完成人员转型流程。并从联盟外部保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智慧空间再造、用户贡献度保障四个方面阐述流程改造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流程的合理运转。文章对设计出的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型展开实例研究,基于NLSP平台重组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采编、数据管理、服务以及馆员培训流程,并从时间、效率、成本三个角度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阐述新流程下图书馆的价值增值机制。本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对馆际业务流程的研究、缺乏实地调查和第一手研究资料等。LSP的出炉使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迫在眉睫,本研究所构建的业务流程体系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技术的持续开发、新流程的可用性评估以及流程重组后会出现的新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沙吾列提·热马扎[3](2020)在《高校图书馆编目数据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编目数据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新模式,也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途径。基于编目数据相关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探讨,能直接提升编目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读者呈现出更为宽广的知识面。本研究以编目业务外包中出现问题为切入点,进一步探寻外包数据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提出了基于问题的解决对策,为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提供可行性借鉴。

王京[4](2020)在《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大背景下对以多民族人文始祖神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数据研究的意义,并通过数据学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及多重证据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该神话专题数据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进行全面研究。积极尝试大数据方法在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乃至社科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论文分为绪论和五章。首先,在绪论中,本文重点阐释了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的选题依据、对其进行数据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国内外对该专题的研究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认为伏羲女娲神话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包括当下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学术研究中都对伏羲女娲神话体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并且大数据技术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推进,也为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提供了学术需求与技术支持,无论是在该专题数据的采集与呈现方面,还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几个基本问题。重点梳理了从人类早期记忆到信息背景下人文数据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论证了将各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进行系统研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以此为前提,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中的有关概念、基本内容等进行规范和厘定,并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独立性等一系列特征做出阐释。第二章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在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对象方面提出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等几大类型,重点对古文献文本、现当代民间口头文本、图像中的伏羲女娲和民俗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了阐释。在神话数据生成方式探讨方面,重点对都柏林数据结构核心元素集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细分,并制定出基于神话文本元素属性、结构信息和相关数据信息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后期数据的鉴别和验证、增值和清洗问题也做出相应的说明。第三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利用神话理论对伏羲女娲神话的叙事结构作出不同分类,并重点从母题角度、民族角度和地理空间角度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进行阐释。本文在论述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时,以1000余篇女娲神话文本为对象,提取出2160条母题,划分出10大类型和6个层级,并对母题结构层级关系及结构作出系统描述,搭建起一个逻辑清晰、关联明确、体系开放的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实现神话文本资源与大数据处理之间的有效沟通,突出了母题数据结构应具有的完整性、开放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在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地理结构分析中,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地理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结构设置的方法,阐释了以民族聚居情况为参照的地理区域类型划分、以国家现行行政区划为背景的地理划分和以通行片区划分为背景的地理划分等情况,并以特定区域为例对此作出分析与验证。第四章重点阐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本文认为数据的关联性是数据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提出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空间关联、作品与研究成果关联等基本关联模式。在阐释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时,重点强调了神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关联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特别以广泛流传于苗、瑶、羌、仫佬、毛南、布依等民族中的“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再生人类”神话文本为案例,论证了这种民族间的关联性。同时,重点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问题,认为母题关联兼具神话叙事结构关联与语义关联两个维度,通过母题类型与层级的设置可以考察多类型神话数据的关联与结构,并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多角度验证了通过母题的关联实现从专题数据到综合数据、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关联性建构。第五章重点探讨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当今实践与应用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伏羲女娲专题数据研究在知识服务、知识图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并重点分析了该类数据研究在神话学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了数据分析在中国神话创作与叙事特征研究、传承现状及规律研究等方面的学术实践。在论述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中,强调了神话数据转化的多样性,并对新媒体中及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神话数据开发与运用提出了一些方法论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石敏[5](2019)在《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研究》文中提出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的武陵山片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域,拥有着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价值重大的土家族档案资源。为促进档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本文选择对武陵山片区的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进行研究,这是学术界首次以武陵山片区为区域整体,以土家族民族档案资源整合实现为具体目标的探索性研究,旨在服务于民族聚居区、经济协作区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区域发展的战略,具有显着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关涉到了民族档案理论、档案双元价值、档案多元论、全宗理论、资源整合理论等,确定了土家族档案资源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入区域的核心概念,结合国家对武陵山片区发展的整体规划,确定了“区域-历史-文化-生态-档案”的区域研究思路,提出了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的“土家族模式”。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历史以来形成的土家族档案资源进行了归纳分析;通过实地调查法,结合问卷、访谈、网络等方式,调研了武陵山片区具有代表性的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针对土家族档案资源的管理与整合情况,以及公众对土家族档案资源的认知情况;通过个案研究法,对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中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多种学术理论的支撑与研究方法的运行下,本文总结出土家族档案资源具有空间地域集中,保存机构众多、管理分散,民间存储数量庞大等特点,这其中,已经完成的文献整理,机构合作基础,结合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提供了客观的便利条件。通过调查发现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现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公众对档案资源的认知存在鲜明的重藏轻用传统观念,对档案价值理解存在偏差,对档案法律法规意识不甚了解,且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文化认同色彩;二是对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为案例进行了3个阶段的调研,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组织力量分散、档案来源主体单一、档案管理人才缺乏、经费严重不足、管理体制的局限等问题;三是以档案信息门户网站为对象,武陵山片区内县市档案门户网站建设薄弱,使用专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部门寥寥无几,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明显滞后。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的路径,一方面,应该培养土家族档案资源观,提升土家族档案资源的公众认知;应该开展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武陵山片区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建设,推动武陵山片区内档案公众服务向“公共性”转型;另一方面,探索档案馆与其他文化资源收藏、管理机构,与其他社会力量的跨界合作,通过联席会议、编制整合等顶层设计循序渐进地推进档案资源的整合进程;以区域联动机制的构建为基础,利用多元参与主体与多维整合模式的应用机制加以实现,借助法律法规保障机制来协调处理。同时,为确保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的实现,需要从土家族档案实体资源、土家族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网站以及专业人才资源等内容要素方面形成整合机制,从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业务流程层面进行具体的整合。整合过程中还需要借助档案机构改革的契机,发挥人才力量,保障整合的顺利进行,确保整合结果的专业性。总的来说,本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中丰富了民族档案资源的内涵,在研究对象与内容中充实了对土家族档案资源相关研究的不足。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的实现,能为武陵山片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丰硕的数据与资料,能为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弘扬产生推动力,能为土家族社会记忆的建构提供民族的凝聚力。最终,在实现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同时维护和巩固了民族的统一。

曾凡菊[6](2020)在《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探索中的中文古籍处置问题》文中认为民国时期学界在探索图书分类过程中,普遍在杜威十进制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中文古籍的特点,或增补加入新的类目,或采用其体系进行全新的改变。在各大图书馆具体操作时所使用的分类法五花八门,大致可分为中西文文献分开处置和统一处置两种不同的方法。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探索均以杜威法为蓝本,是学界得以广泛交流的基础。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探索看似成果甚多,但实际上新旧书籍如何处置的问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学界中人各自为政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导致制定出一部全国统一的分类法的目标也一直没有实现,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学界对图书分类的基础理论忽略的必然结果。

惠清楼[7](2019)在《冯文潜对图书馆建设的贡献及其办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冯文潜先生是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精通文史的重要学者。1952年,他受命出任南开大学图书馆的首任"馆长"。在其馆长任期11年期间,冯文潜先生在图书资源建设、规章制度建设、馆舍和空间布局建设以及员工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十分成功,为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的因素在于他拥有先进而符合实际的办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认识上他能够从开启民智、实现民众现代化的载体的高度来认识图书馆的功能和意义;其次在办馆理念上,在坚持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突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最后在具体的实践中,他总能采用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制宜的方针。这些思想,至今对于图书馆建设都不无裨益。

华林,张伟,梁思思[8](2019)在《基于民族记忆构建的蒙古文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外围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开展蒙古文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外围建设,是完整构建与传承蒙古族记忆的重要方式。论文提出外围建设问题,构建建设模式,分析建设依据、优势与滞后问题,探寻实现路径。在民族记忆构视域下,依托自治区档案馆,将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等收藏单位纳入资源建设范畴,通过构建工作机制、编制联合目录、统一标准规范,以及数字资源整合共建等方式,可实现蒙古文档案文献资源的体系化建设,重建蒙古族记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

平伟[9](2019)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传承中积淀的精髓,是高校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是高校文化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新时代高校的有力代言人。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生产要素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管理方式与管理效率,以信息化技术作为载体与支撑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可复制的宝贵信息资源,相比于管理学的其他领域,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问题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崭新课题,其不仅涉及到档案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许多高校在历史发展上大都变迁频繁,面临着校史追溯复杂,早期档案资源散失等尴尬境遇;随着1999年国家政策的实施——高等院校扩招,不少高校相继开拓新校园,亦或是立足老校园就地扩建、改造,不少历史文化悠久、特色鲜明、人文积淀深厚的老校园、老建筑,正逐渐失去其继续传承与发展的土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越来越多地遭遇管理体制缺位、信息化建设缺少等方面的桎梏。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基于高校档案馆藏、高校文物、历史建筑等信息资源研究之上,适时完善“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概念,并明晰其外延与内涵。首先,追本溯源,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史,探讨国内外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与实践演进过程,从中找寻与之关联的保护思想与行动之鉴;其次,将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对象一分为三: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不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无形高校教育遗产资源,进而分析其所蕴含的价值与特征、体系分类及资源评选原则;再次,论述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原则,制定不同载体遗产资源信息化规范,以挖掘资源、即时拍摄、口述访谈、宣传征集、补充采集五条主线为一体开展遗产资源采集工作,对其资源进行编目,以期达到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研究。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笔者以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应用案例,针对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的采集、鉴定、整理等全过程模型展开论述,验证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构建的可操作性,并以山东科技大学宋振骐院士档案资源采集实例为现实依据,为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提供参照作用;进而提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模型,期望实现实体与信息传承和保护的有机统一;依照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特性,倡导政府、高校等相关保护主体实施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应用技术。

张光润[10](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二、图书馆古籍编目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古籍编目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满族文献目录编制工作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满族文献目录的编制工作
    1.1 起步时期(—1949年)
        1.1.1 着述目录
        1.1.2 馆藏目录
    1.2 积淀时期(1949—1978年)
        1.2.1 着述目录
        1.2.2 馆藏目录
    1.3 发展时期(1979—1999年)
        1.3.1 馆藏目录
        1.3.2 研究成果目录
        1.3.3 档案资料目录
    1.4 繁荣时期(2000年—)
        1.4.1 馆藏目录
        1.4.2 研究成果目录
        1.4.3 档案资料目录
2 目录编制成绩与问题讨论
    2.1 馆藏目录编制促进满文古籍保护工作和满学研究健康发展
    2.2 多模式持续编制的目录符合后出转精的学术规律
        (1)补漏式。
        (2)续编式。
        (3)重编式。
        (4)精编式。
        (5)汇辑式。
    2.3 专家化和专业化的编撰队伍使目录编制获得跨界发展
        (1)专家个人编目。
        (2)多位专家合作编目。
        (3)组建团队编制。
    2.4 编制目录中存在的问题
3 结语

(2)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BPR理论
        2.1.1 业务流程概念
        2.1.2 BPR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内涵阐释
        2.1.3 BPR理论指导图书馆业务重组的科学性分析
    2.2 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2.2.1 从ILS、ERMS到LSP
        2.2.2 新一代平台是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直接动因
    2.3 智慧图书馆理论与技术
        2.3.1 智慧图书馆概念
        2.3.2 智慧图书馆理论体系
        2.3.3 智慧图书馆技术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3.1 研究样本
    3.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现状
        3.2.1 资源采编与管理业务
        3.2.2 知识服务业务
    3.3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困境分析
        3.3.1 技术风险
        3.3.2 业务部门间缺乏沟通
        3.3.3 工作人员职业能力不匹配图书馆需求
        3.3.4 智慧服务浮于表面
        3.3.5 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设计
    4.1 用户需求分析
    4.2 业务流程重构原则分析
    4.3 业务流程重组架构
        4.3.1 资源采编流程重组
        4.3.2 数据管理流程重组
        4.3.3 服务流程重组
        4.3.4 高校图书馆人员重组
        4.3.5 配套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新一代服务平台的图书馆业务重组实例研究
    5.1 南京大学图书馆原有的业务模式
    5.2 基于NLSP的新型业务流程
        5.2.1 采访流程
        5.2.2 数据管理
        5.2.3 服务流程
        5.2.4 馆员
    5.3 新流程视域下图书馆价值增值机制
    5.4 实践效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贡献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基于NLSP的智慧化业务流程评估 专家咨询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高校图书馆编目数据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编目数据问题产生根源
    (一)套录数据
    (二)编目人员配置问题
    (三)繁杂工作下的高强度工作
二、具体问题表现形式
    (一)编目工作方式
    (二)编目对象问题
    (三)编目外包问题
    (四)弱化了编目工作
三、基于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规范书目记录
    (二)对书目数据的质量予以重视
    (三)提高编目人员的业务能力
四、研究综述
五、结语

(4)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选题的依据
    二、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可行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研究及数据研究的状况
    四、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信息背景下的人文数据建设与研究
        一、从人类早期记忆到数据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二、人文数据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三、选择伏羲女娲神话作为数据研究的设想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界定
        一、神话的界定与特征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界定与基本内容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客观基础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特征
        一、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客观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主观性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独立性
第二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基本问题
        一、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目的
        二、伏羲女娲神话资料选择的原则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方法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来源的几种类型
        一、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三、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的生成
        一、神话文本数据提取与呈现的理论依据与标准
        二、神话文本数据的基本构成与分解
        三、神话文本数据的清洗与增值
第三章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的理论与定位
        一、关于叙事结构的相关理论探讨
        二、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几种常见定位
    第二节 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体系的基本结构
        三、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的层级与描述
        四、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民族与地理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民族与地理概念在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意义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结构设置
        三、以中原地区为例考察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
第四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几种基本关联模式
        一、国内外关于人文学科知识关联的研究与实践
        二、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空间关联
        四、伏羲女娲神话文本与研究成果的关联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形象在各民族的传播符合史实
        二、伏羲女娲神话关联中的民族认同
        三、伏羲女娲神话民族间关联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关联性质的确定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类型与层级
        三、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看母题关联的实现
第五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价值
        一、专题数据建设与研究的应用价值
        二、专题数据知识图谱的应用与前景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助力神话学学科发展
        一、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中国神话学学科发展
        二、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创作与叙事特征
        三、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传承现状及规律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学科发展中的其他应用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
        一、通过神话数据研究探讨神话转化的多样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新媒体中的开发与应用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5)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土家族档案资源的阐释
        一、土家族档案资源的释义
        二、土家族档案资源的分类
    第二节 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的内涵
        一、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含义
        二、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目标
    第三节 武陵山片区的区域范围界定
        一、土家族的历史溯源
        二、武陵山片区的划分依据
        三、土家族与武陵山片区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理论依据与研究视角
    第一节 理论基础及应用
        一、民族档案理论赋予土家族档案内涵
        二、档案双元价值拓展土家族档案外延
        三、档案多元论提供资源整合多元思路
        四、全宗理论保障土家族档案有序管理
        五、资源整合理论提供整合建构性支撑
    第二节 区域视角与应用
        一、区域的辨析
        二、区域视角的运用
        三、“土家族模式”的提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的现实基础与需求
    第一节 土家族档案资源的内在彰显
        一、多维度的土家族档案资源价值
        二、集散型的土家族档案资源分布
        三、资源整合的优势综合作用
    第二节 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的实践导向
        一、项目引导式整合解析
        二、编辑出版式整合解析
        三、建档保护式整合解析
        四、网站建设式整合解析
    第三节 整合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的意义
        一、整合保障土家族档案资源满足社会利用的需求
        二、区域整合确保土家族档案资源建设内容的完整
        三、协调管理调解土家族档案资源所有权矛盾纠纷
        四、整合避免信息孤岛阻碍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实施
        五、开展整合土家族档案资源服务武陵山片区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的滞后问题
    第一节 公众对土家族档案资源的认知问题
        一、认知调查的调研设计
        二、认知调查的数据分析
        三、认知调查的核心结论
    第二节 相关机构对土家族档案资源的管理问题
        一、相关机构访谈调研基本情况
        二、相关机构的管理问题与分析
    第三节 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的技术问题
        一、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
        二、异构档案数据整合的瓶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的路径
    第一节 土家族档案资源观的深入挖掘
        一、土家族档案资源观的培养
        二、公众对土家族档案资源的认知提升
        三、档案机构工作服务的转型发展
    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资源整合顶层设计
        一、“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
        二、“区域-历史-文化-生态-档案”的整合设计
        三、顶层设计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 资源整合保障机制的有效建立
        一、区域联动机制的构建
        二、组合应用机制的选择
        三、法律保障机制的协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的实现
    第一节 基于内容元素的整合
        一、土家族档案实体资源整合
        二、土家族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三、土家族档案网站整合
        四、人才力量整合
    第二节 基于体制改革的机遇
        一、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二、武陵山片区内的档案机构改革
        三、档案机构改革带来的有利时机
    第三节 基于业务流程的措施
        一、拓宽收集渠道
        二、规范全宗整理
        三、控制信息安全
        四、完善利用服务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探索中的中文古籍处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探索中的中文古籍分类方法
2 中文古籍处置方法的异同
3 民国时期中文古籍图书分类与处置办法的总体评价
4 结语

(7)冯文潜对图书馆建设的贡献及其办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冯文潜及其南开图书馆建设工作
    (一)图书资源建设
    (二)规章制度建设
        1. 发动师生参与的图书采购、荐购制度。
        2. 图书资源的共享制度。
        3. 借阅服务制度。
    (三)馆舍和图书馆空间建设
    (四)员工队伍建设
    (五)对外交流工作
二、冯文潜办馆思想
三、结语

(8)基于民族记忆构建的蒙古文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外围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外围建设问题提出
2 外围建设模式构建
    2.1 蒙古文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外围建设模式设计
    2.2 蒙古文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外围建设依据阐释
        2.2.1 政策依据。
        2.2.2 理论依据。
3 外围建设现状分析
    3.1 建设优势
        3.1.1 前期整理基础。
        3.1.2 信息技术发展。
    3.2 滞后问题
        3.2.1 体制制约问题。
        3.2.2 权益保护问题。
        3.2.3 资源分散问题。
4 外围建设实现路径
    4.1 以构建工作机制推动外围资源建设
    4.2 以编制联合目录开展资源共享利用
    4.3 以标准构建推进外围资源规范建设
    4.4 以整合建设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4.4.1 特色数据库建设。
        4.4.2 资源整合与共享。

(9)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演进脉络
    2.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及文化遗产形成简述
    2.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认知与实践演变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理论概述
    3.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研究对象
    3.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体系分类
    3.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及特征
    3.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评选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
    4.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原则
    4.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制
    4.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
    4.4 本章小结
5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规范
    5.1 文化遗产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5.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原则
    5.3 不同载体类型数字化工作规范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与整理编目
    6.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途径
    6.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与编目
    6.3 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采集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建设实例——以高校名人档案为例
    7.1 高校名人档案制度建设
    7.2 高校名人档案建档标准
    7.3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采集
    7.4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鉴定
    7.5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整理
    7.6 本章小结
8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8.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模块设计
    8.2 相关技术实施方案
    8.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8.4 本章小结
9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
    9.1 健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法律规范
    9.2 积极引入国外文化遗产登录制度
    9.3 引导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9.4 提升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宣传水平
    9.5 本章小结
10 结语
    10.1 论文总结
    10.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图书馆古籍编目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满族文献目录编制工作述评[J]. 李敏,丁一,王绍霞. 图书馆学研究, 2020(12)
  • [2]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D]. 单轸. 南京大学, 2020(02)
  • [3]高校图书馆编目数据问题及对策研究[J]. 沙吾列提·热马扎. 产业创新研究, 2020(08)
  • [4]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D]. 王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研究[D]. 石敏. 云南大学, 2019
  • [6]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探索中的中文古籍处置问题[J]. 曾凡菊. 图书馆建设, 2020(02)
  • [7]冯文潜对图书馆建设的贡献及其办馆思想研究[J]. 惠清楼.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8]基于民族记忆构建的蒙古文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外围建设研究[J]. 华林,张伟,梁思思. 档案学通讯, 2019(05)
  • [9]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D]. 平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图书馆古籍编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