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芝麻——心血管病人的保健食品(论文文献综述)
张雯[1](2021)在《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旴江医学,起源于旴江流域,植根于赣鄱文化,是一支最具有江西地方代表性的医学流派。旴江流域,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环境优越,物产富饶,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旴江医家更是占有8席。目的与意义: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升,加上新媒体上快速传播的健康理念和医学常识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对长寿的渴望。秉着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中医“治未病”理念也愈发被人们关注。食疗是中医中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治疗手法,主要通过饮食,以食寄药,或经过药物与食物相搭配的手法,达到治病或延年的目的。中医食疗的优势明显:能有效缓和药力或增加疗效;改善口感,增加服药主动性、吸收性;在缺少某药物的情况下,可以食物代替功能相近的药物;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在民间相互传播授受,防病治病。食疗法尤其适用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大病初愈的病人和不耐药的小儿。清代旴江医家着作中有关食疗的内容颇为丰富,但目前专门研究清代旴江食疗的文献较少,缺少系统的归整,本文意在总结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方法:本文以喻嘉言、黄宫绣、谢星焕、陈当务、李铎5位清代旴江医家为代表,以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寓意草》《(痘疹)生民切要》,黄宫绣的《太史医案初编》,陈当务的《证治要义》,李铎的《医案偶存》,谢星焕的《得心集医案》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名单作为依据,同时结合卫健委发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目录作为参考,来研究清代旴江医家代表着作中有关食疗方的运用。结果:将上述7本着作中的食疗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根据6项食疗方的选入准则,以各科临证分类,按内、外、妇、儿各科和其他项进行分类统计,得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食疗方共有167方。其中内科114方,肺科疾病有20方,主要集中于咳嗽、肺痈和肺痿上;心脑疾病有4方,集中于中风病;肝胆疾病有5方,集中于鼓胀和黄疸两个病证;脾胃病有46方,分布在腹痛、呕吐、便秘、泄泻各病证中;内科其他类病证38方,包含血证、汗证、发热、虚劳等病证。外科11方,包含跌打疮痈4方,瘰疬麻风4方和目、喉、齿各1方。妇科19方,包含调经求嗣2方,带下病5方,崩漏1方,妊娠期3方和产后病8方。儿科23方,新生儿胎粪不下3方,小儿腹痛泄泻5方,小儿痘疹12方,小儿疳积3方。结论:食疗方中,汤、丸、糕、羹、粥、膏等各剂型齐备,式样丰富,如喻嘉言以猪肾荠苨汤治消渴、以杏仁萝卜子丸治咳嗽、以饭匙膏治小儿泄泻;陈当务以秘传济阴羹调经钟嗣、以绿豆粥清热利喉;李铎自拟琼玉膏治久嗽。用药时考虑不同人群的体质特性制定剂型,如小儿多抗药,寄药于食可有效减低抗药性,有饭匙膏、三豆散、肥儿糕等;老年人常体虚纳差,食疗方多用粥、膏剂,增加药物吸收率,如麻仁苏子粥、参术膏等。总之,食疗作为一种流传恒久的中医治疗手法,对现代疾病的防治和机体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清代旴江代表着作中的食疗内容,既能揭示地方医学中食疗方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应用价值,又能为继承和弘扬旴江食疗文化提供经验和借鉴。
成思凡[2](2021)在《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与机理解析方法及其在高血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由于环境和饮食等多种因素导致患慢性疾病的人群不断增加,亚健康问题凸显,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当前市场上的保健食品主要按功能划分,但产品功能多集中于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抗氧化等方面,且针对性不强,所以使用后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满足人们的保健需求。目前保健类食品大致可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和以中药、食物为基础的中药保健食品。中医药的养生保健历史悠久,多部医学典籍中均有药膳、食疗相关内容,为中药保健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尤其在复杂疾病方面,中医药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因此可基于中医理论构建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中药保健食品。研究目的和意义:目前中药保健食品的设计缺少完整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对产品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不清楚,导致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某些特殊人群的需求缺少相应的产品。因此,为了完善保健食品的设计方法,提高保健食品的使用效果,本文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改进中药保健食品的设计方法,并设计中药保健食品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和平台,进行产品的作用机理解析,明确其功能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提出一种基于药性组合模式的组方方法,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常用食物及其对应的药性数据,使用Neo4j图数据库构建中药保健食品组方系统,作为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的背景数据和组方平台。提出两个参数用于评价组方设计的结果。(2)基于实体语法系统构建中药保健食品作用机理解析系统的形式化模型。收集整理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中应包含的数据及关系:药食两用的中药、保健品中可添加的中药、食物,中药和食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疾病和疾病相关蛋白,生物网络中涉及的其它蛋白分子。依据中药保健食品作用机理解析系统的形式化模型和数据基础,通过Neo4j图数据库进行集成,构建中药保健食品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并将其制作为API,对外提供用户界面。(3)对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方法、中药保健食品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的应用:基于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高血压中医诊疗指南》中对高血压病的不同中医分型,以各证型的治疗方剂的药性组合模式为模板,设计相应的保健食品组方,并从中随机筛选一个组方结果对其进行分子层面的机制分析。研究成果:(1)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药性组合模式的组方设计方法——逐步优化法。同时提出基于“新方与药性组合模式的相似度”S和“新方与药性组合模式的相异度”Y两个参数作为组方评价和优选方法。创建了包含319味中药和食物的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系统,作为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的数据平台。(2)基于实体语法系统和Neo4j图数据库构建了中药保健食品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并将系统制作为开放的API。基于系统可对保健食品进行分子层面的机制分析,探讨组方中的关键化学成分并分析组方对疾病产生调节作用的机制,为组方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一定基础。从分子层面对中药保健食品组方的分析,也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组方设计方法的可靠性。(3)针对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设计了对应的中药保健食品组方,组方结果符合中医药配伍规律,并分析了其中一个组方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说明了组方结果的实用性,证明了组方设计方法的可靠性,所得组方可用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结论和意义:本研究提出了“逐步优化法”的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方法和相应的组方设计系统,使组方过程更加高效、快速,结果更有简洁、准确。该设计方法利用药性组合模式,有效缩短保健食品设计时间,快捷的得到不同人群的保健食品。得到的保健食品组方符合中药配伍原理,适用对象针对性较强。中药保健食品和人体均为复杂系统,使用信息学方法,分析中药保健食品组方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成分,为其进一步的开发提供了数据基础。
胡海艳[3](2021)在《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收集清代宫廷药膳方的文献,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分析其应用规律和特点,总结清代宫廷药膳方特色,希望能为我们继承及弘扬“治未病”等养生保健思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希望研究结果,对现代药膳方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史学、逻辑学和统计学,贯穿中医营养学、中药学和保健食品等多学科知识,对清代宫廷药膳方进行考证和分析。同时利用Excel表格、SPSS22.0实用软件等,对纳入的药膳方进行方剂剂型、药味数量、煎煮方式、服用方法、择药特点、主治功效、四气五味的分类统计,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果:系统整理药膳方213首、涉及药物151种、总用药频次1086次。清代宫廷药膳方:剂型丰富,化裁灵活,组方精湛,注重以食平疴,药食同选;用药以味甘和性温为主,以味苦和性平为辅;多选用入脾、肺经之品,培土健脾,增益运化,调补肺脏,顾护肺卫;重视补虚药膳的使用,讲求养生滋补益寿延年。结论:清代宫廷药膳方用药精准巧妙,简便灵活,遣方合理,有据可循,有很广的适用范围。其论治思想印证了未病先防、以食平疴、药食同源、健脾益气、护胃安中、滋补养生、保健臻寿的理论,在循传统的中医学基础上又独具卓识。系统地研究清代宫廷药膳方,有利于弘扬正确的养生观念,有利于制定一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药膳养生规范,在现代药膳推广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药膳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和理论参考。
夏道宗[4](2020)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应用及中药类保健食品开发》文中研究说明
李玥[5](2020)在《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品标识是指用于表明产品信息的各种表述和指示的统称,对保健食品而言,产品标识应当包括产品名称、原料、辅料、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含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保健功能、食用量及食用方法、规格、贮藏方法、保质期、注意事项等内容。随着国民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需求的激增与保健食品市场的扩大是必然趋势,而消费者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要做到正确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产品只能依靠保健食品标识这一途径获取产品信息。因此,保健食品标识的本质就是告知消费者“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果”之间的关系,只有科学合理的保健食品标识才能促使保健食品行业良性发展,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如今保健食品市场中具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产品数量居所有功能类别首位,故本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梳理功能声称中具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中药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依据国家原卫生部《保健食品标识规定》客观总结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在标识信息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原因,为建立符合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及应用规范的表征体系与生活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对1996年至2019年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注册的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进行检索,搜集其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类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并进行筛查、汇总、统计。依据《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结合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权威书籍,1999版《中华本草》、2006版《中药大辞典》、教科书等工具书以及现代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结果:本论文通过上述方法梳理出CFDA中注册的5434条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的中药原料、功能声称、适宜人群与不适宜人群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并进行了分类汇总、频数统计;整理了政策文件、各类书籍及领域内学术论文中与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各项标识内容相关的规定或记载,均详细列表,发现目前尚存在诸多问题:1.原料名称术语不规范与安全用量标准缺失问题。2.功能声称的表述忽视中药原料双向调节免疫力的客观效果,功能声称表述及科学检验流程缺乏中医理论指导。3.适宜人群与不适宜人群定位片面且表述混乱,同时缺少中医理论指导。4.注意事项标识信息缺乏药物配伍禁忌提示及饮食禁忌提示。结论:依据国家政策、中医药理论及现代研究,认为应补充如下行业规范:1.对于原料信息表述与安全用量问题,应严格遵循《中国药典》的记载,书写原料名称、限定并书写药物剂量,若所用药材未记录于《中国药典》,则应选择《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教科书等公信力强的工具书,递次引用并于标签中附言说明。2.对于功能声称的书写,有关部门应要求保健食品企业严格梳理原料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的文献依据或进行科学实验明确其量-效关系;同时结合方剂学理论制定功能声称规范名词并要求企业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开展人体试食研究,以标注中医类功能声称。3.对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的表述,应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根据所添加药材标准功效属性书写相应的适宜体质标识与禁忌体质标识,并采取制度化措施保障术语正称的规范地位。4.关于“注意事项”则应以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为指导,将中药论着中所载禁忌药物、食物与现代文献、药理学及毒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展开“地毯式”研究,明确禁忌范围并标于“注意事项”内。保健食品的产品标识是其展示自己、使消费者认识自己的桥梁和纽带;是有关部门规范化管理保健食品行业的核心机制。通过我们对当前市场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的研究,客观总结了诸多问题并结合中医学理论、中医养生学理论以及现代医学理论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消费者准确的选择保健食品提供指南,也为相关部门高效的展开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方案。
松芳[6](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刘明明[7](2017)在《基于数据分析对阳虚证、阴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基于数据分析,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数据源,筛选出适宜阳虚证、阴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和常用配伍,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补阳类、补阴类可食用物品,对阳虚证、阴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进行探讨和总结,为阳虚证、阴虚证药食同源物品食膳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为进一步的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中医饮食护理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建立在指导小组和专家质量监控的基础上,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研究对象,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由药食同源物品和(或)保健品组成的治疗阳虚证方剂、阴虚证方剂按照统一标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名单》、《可用于保健品的物品名单》、《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进行筛选和整理,并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模板。依据《中药学》、《中药药名辞典》规范中药药名。对筛选出阳虚证方剂、阴虚证方剂运用计算机进行性味归经统计、频数统计、基于频繁k项集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根据《中药大辞典》建立可食用物品Excel表格数据模板,按谷物、蔬菜、肉禽蛋奶、花茶、水产品、水果、干果和其他八项进行分类、整理和规范,利用计算机合作单位构建的数据库筛选出较常见的补阳类、补阴类可食用物品。结果1.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阳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位是菟丝子,频率为11.63%;杜仲,频率为10.08%;益智仁,频率为9.30%;(2)二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山茱萸、熟地黄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3.85%;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肉桂、山茱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的使用频次均最高,频率为23.53%;(3)补阳类常见可食用物品:谷物1种;菜类5种;水产品7种;肉禽蛋奶8种;花茶类1种;水果3种;干果4种;其他类4种。2.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阴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位是麦门冬,频率为14.96%;熟地黄,频率为10.68%;枸杞子为10.26%;(2)二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山药、熟地黄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8.92%;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山药、茯苓、熟地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6.71%;四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山药、茯苓、熟地黄、山茱萸频次最高,频率为12.07%;(3)补阳类常见可食用物品:谷物7种;菜类1 2种;水产品1 3种;肉禽蛋奶13种;花茶类2种;水果8种;干果3种;其他类7种。结论1.本研究能够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临床饮食护理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归纳总结了适宜阳虚证、阴虚证药食同源物品及常见的可食用物品,并交给课题组计算机合作单位构建药食同源物品数据库。
周苗苗[8](2017)在《基于数据分析对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文基于数据分析,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数据源,筛选出适宜虚寒证、虚热证的药食同源物品和常用配伍,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温里类、清虚热类可食用物品,对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进行探讨和总结,为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物品食膳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为进一步的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中医饮食护理指导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研究对象,依据《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进行资料收集:(1)建立《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模板;将录入数据统一整理及规范;参照《中药学》和《中药药名辞典》为中药名称正名,个别未记录的别名、处方名、商品名等则以《中药别名大辞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名称进行统一规范;运用excel数据透视表对虚寒证、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的性、味、归经频次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运用Apriori对虚寒证、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配伍物品及其配伍置信度;(2)建立《中药大辞典》数据模板;将录入数据统一整理及规范;交与计算机合作单位建立数据库,并从中筛选适宜虚寒证、虚热证患者可食用的物品,分析药食同源物品间的饮食宜忌。研究结果1.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虚寒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干姜,频率为14.33%;其次为甘草,频率为27.15;(2)二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甘草、干姜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1.35%;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人参、甘草、白术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2.96%;四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25.45%;(3)温里类常见食用物品:谷物2种;菜类2种;水产品5种;肉禽蛋奶4种;花茶类3种;水果4种;干果1种;其他类2种。2.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虚热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生地黄,频率为21.53%;其次为麦门冬,频率为33.94%;(2)二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生地黄、麦门冬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9.36%;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玄参、麦门冬、生地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3.33%;(3)清虚热类常见食用物品:谷物3种;菜类17种;水产品12种;肉禽蛋奶15种;花茶类6种;水果10种;干果1种;其他类8种。研究结论1.本研究能够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临床饮食护理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归纳总结了适宜虚寒证、虚热证的药食同源物品及常见的可食用物品,并交给课题组计算机合作单位构建药食同源物品食膳数据库。
杨盼[9](2017)在《基于数据分析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药食同源理论、中医辩证施护理论,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筛选出《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中关于适宜脾虚证和血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和常用配伍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补脾类和补血类可食用物品,为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物品食膳数据库构建提供数据支持,为下一步的基础实验研究和中医饮食护理临床指导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研究对象:(1)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建立由药食同源物品组成的方剂数据库,将组成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和(或)保健品的方按照统一模板录入后,统一证型筛选标准和中药药名标准化:(2)根据《中药大辞典》建立可食用物品数据库,将其分为谷物、蔬菜、肉禽蛋奶、花茶、水产品、水果、干果和其他八大类;并进行数据的规范化整理,将可食用物品的功效对应统一;(3)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的数据用excel2007数据透视功能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方中物品的性、味、归经频次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用Apriori算法,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方中物品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配伍及置信度。《中药大辞典》的数据交于课题组合作的计算机单位,进行数据库的构建并筛选出补脾类和补血类常见可食用物品。结合两部分进行中医饮食护理的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1.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脾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中医方剂大辞典》中:①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前三位为甘草、人参、白术,频率分别为15.53%,14.82%,14.62%;②两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甘草、白术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0.88%;③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人参、甘草、白术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5.73%;④四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茯苓、人参、白术、甘草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25.51%。(2)《中药大辞典》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常见食物:①谷物类:15种;②蔬菜类:12种;③肉禽蛋奶类:11种;④水产类:13种;⑤花茶类:1种;⑥水果类:12种;⑦干果类:5种;⑧其他类:16种。2.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血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中医方剂大辞典》中:①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前三位为当归、熟地黄、白芍,频率分别为23.65%,13.88%,12.08%;②两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当归、熟地黄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3.08%;③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白芍、熟地黄、当归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9.18%;④四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川芎、白芍、熟地黄、当归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31.58%。(2)《中药大辞典》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常见食物:①谷物类:1种:②蔬菜类:6种;③肉禽蛋奶类:8种:④水产类:8种;⑤花茶类:3种;⑥水果类:4种;⑦干果类:2种;⑧其他类:8种。研究结论:1.本研究能够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临床饮食指导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归纳总结了适宜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物品及常见的可食用物品,并交给课题组合作单位构建药食同源物品数据库。
谭芳[10](2017)在《药膳应用现状及痰湿体质的药膳组方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合理的组合,采用传统和现代的科学加工技术进行制作,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品。药膳作为中国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药膳中的中药原料是药膳发挥作用的重要部分,研究药膳常用中药的规律,可以为阐明药膳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本文从文献的角度出发,以文献记载的药膳方中所用中药的出现频率为依据,以《中国药膳大辞典》中7000多首药膳方中使用频次超过100次的27味中药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源、性味功效、应用历史、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总结,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研究的角度探讨其中规律。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调查和整理日常饮食和药膳餐厅中中药的使用情况,并对常用中药的规律和药膳餐厅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221位被调查者中,50%以上的被调查者经常食用的中药有10种,其药用部位主要为果实和种子;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整理发现,主要含有多糖、黄酮、挥发油、皂甙、生物碱和多酚类等化学成分;对其药理作用进行整理发现,主要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衰老、抗菌和保护心血管系统等作用。共调查32家药膳餐厅,调查结果显示,药膳餐厅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以北京和广州为最多,32家药膳餐厅里累计使用中药60种,其中有23种中药同时出现在三家以上的药膳餐厅。其中,山药、菊花、枸杞和龙眼肉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和药膳餐厅中均出现较多,它们的共同点是有2000多年的食用历史,且均为味甘之品,皆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和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在药膳餐厅的调查中发现,鲜药入膳是药膳餐厅的一个典型特色。鲜药入膳既发挥了药膳保健养生的作用,又突出了鲜药的优势和特色,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鲜药作为药膳的原材料可以最大限度保持药材原有的色泽和气味,相对于一般炮制加工过的中药材具有独特之处。参考《鲜药图谱》、《鲜药的研究与应用》及《中药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对264味鲜药的来源、药性特点及适用于药膳的种类进行了归类分析,并从鲜药入膳的历史、现状及发展与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对鲜药入膳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药膳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从“辨体施膳”的角度出发,参考中医体质辨识软件、《中医体质学》、《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和《中国药膳大辞典》,针对九种不同的体质,提出不同的生活调理建议和膳食调理建议,并列出相应的推荐药膳方,以期为九种体质“辨体施膳”的调理方法提供初步参考。对于九种体质中与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息息相关的痰湿体质,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针对痰湿体质的药膳方数据库。通过对1393首针对痰湿体质的药膳方进行频次分析发现,共涉及原料958种,其中中药367种,食材523种,调味品68种,出现频次较高的前3味中药为生姜、山药和大枣,食材为粳米、鸡蛋和鲤鱼。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常用组合35个,基于复杂系统熵方法挖掘出新组方16个。考虑原料的功效、配伍和安全性,我们从推荐新组方中筛选了4个新组方,同时结合中医推荐组方及经方拟定了 10个初筛组方,通过运用Delphi法咨询多学科专家,最终筛选出荷叶方、茯苓方和薏苡方,结合专家推荐配比及药典用量,初步确定3个可能有降血脂作用的新组方。运用高脂饲料诱导金黄地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初步探讨3个组方对高脂血症的预防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荷叶方和薏苡方初步显示能显着降低血清TG水平,茯苓方初步显示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血清TC、TG和LDL-C的水平。为进一步验证茯苓方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调节血脂和保护肝脏的作用,设定茯苓方高、中、低剂量组,验证其在血脂调节和肝脏保护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茯苓方高、中、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脏重量、肝脏指数、血清TC、TG、LDL-C、AST和ALT水平,表现出较好的调节血脂和保护肝脏的作用。本研究首次对药膳中中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整理,从文献记载的角度和实际应用的角度对药膳常用中药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首次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原料组成既有药材又有食材的药膳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较之于以往仅由中药组成的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是一次开拓性的尝试。结合中医体质,从“辨体施膳”的角度出发,探讨九种体质的膳食调理方案,以其中与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息息相关的痰湿体质为重点,结合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痰湿体质药膳方数据库,分析其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基于复杂系统熵方法挖掘出新组方,运用Delphi法咨询多学科专家,筛选出适于痰湿体质的药膳新组方。运用金黄地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验证其药效,为痰湿体质辨体施膳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芝麻——心血管病人的保健食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芝麻——心血管病人的保健食品(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清代旴江代表医家学术思想研究 |
2.旴江医学食疗思想的研究 |
3.小结 |
第一章 食疗方的标准与统计 |
1.1 研究对象 |
1.2 食疗方的选入标准 |
1.3 统计结果 |
第二章 清代旴江医家临证各科食疗方 |
2.1 内科食疗方 |
2.1.1 肺系疾病食疗方 |
2.1.2 心脑疾病食疗方 |
2.1.3 脾胃疾病食疗方 |
2.1.4 肝胆疾病食疗方 |
2.1.5 肾系疾病食疗方 |
2.1.6 内科其他病证食疗方 |
2.1.7 小结 |
2.2 外科食疗方 |
2.2.1 跌打疮痈 |
2.2.2 瘰疬、麻风 |
2.2.3 目疾 |
2.2.4 喉疾 |
2.2.5 齿疾 |
2.2.6 小结 |
2.3 妇科食疗方 |
2.3.1 调经求嗣 |
2.3.2 崩漏带下 |
2.3.3 妊娠恶阻 |
2.3.4 产后诸疾 |
2.3.5 小结 |
2.4 儿科食疗方 |
2.4.1 新生儿胎粪不下 |
2.4.2 小儿腹痛、泄泻 |
2.4.3 小儿痘疹 |
2.4.4 小儿疳积 |
2.4.5 小结 |
附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与机理解析方法及其在高血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中药保健食品的意义 |
1.1.2 中药药性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作用 |
1.1.3 中药保健食品进行作用机理解析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中药保健食品研究现状 |
1.2.2 中药保健食品的组方配伍 |
1.2.3 中药保健食品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基于药性组合模式的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方法研究 |
2.1 数据来源 |
2.2 方法原理 |
2.2.1 逐步优化法组方设计方法 |
2.2.2 图数据库和Neo4j |
2.2.3 基于Neo4j图数据库构建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系统 |
2.2.4 基于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系统和Neo4j查询语言组方 |
2.2.5 基于药性组合的组方结果评价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总结 |
第三章 中药保健食品作用机理解析方法与平台构建 |
3.1 数据来源 |
3.2 方法 |
3.2.1 基于实体语法系统的形式化模型构建 |
3.2.2 基于图数据库集成中药保健食品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 |
3.2.3 中药保健食品作用机理辅助解析平台搭建 |
3.3 结果 |
3.3.1 中药保健食品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 |
3.3.2 平台搭建结果 |
3.4 讨论 |
3.5 总结 |
第四章 高血压病保健食品设计和机理解析 |
4.1 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的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 |
4.1.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4.1.2 结果与讨论 |
4.2 高血压病中药保健食品作用机制的网络构建及关键节点分析 |
4.2.1 数据筛选 |
4.2.2 方法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总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宫廷药膳方研究背景 |
1 药膳方的概述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药膳 |
1.1.2 药膳学 |
1.1.3 食疗 |
1.1.4 药食同源 |
1.1.5 药食两用 |
1.2 药膳的历史沿革 |
2 清代宫廷药膳方研究的价值 |
3 论文结构与内容梗概 |
第二部分 清代宫廷药膳方的整理分析 |
1 研究方案设计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案 |
1.2.1 资料来源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数据处理 |
2 研究内容 |
2.1 《清宫医案研究》 |
2.2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2.3 《清代宫廷医话》 |
2.4 《清宫代茶饮精华》 |
2.5 《清宫配方集成》 |
2.6 《清太医院配方》 |
2.7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 |
2.8 《清太医院秘录医方配本》 |
3 药膳方汇总分析 |
3.1 药膳方组方选药分析 |
3.1.1 药食同选,组方精湛 |
3.1.2 甘温属主,苦平相辅 |
3.1.3 健脾益肺,以助气运 |
3.1.4 讲究滋补,以期延年 |
3.2 药膳方使用汇总分析 |
3.2.1 剂型丰富,依证变通 |
3.2.2 谨和数味,化裁灵活 |
3.2.3 煎法考究,别出心裁 |
3.2.4 常服调理,频服不拘 |
3.3 总频次前10 的药食同源类药物简述 |
第三部分 清代宫廷药膳方学术思想探讨 |
1 未病先防,瘥后防复 |
2 取材简易,以食平疴 |
3 药食两用,安全有效 |
4 健脾益气,护胃安中 |
5 滋补养生,保健臻寿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本次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2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
3 本次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五年中医药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概述 |
1. 定义 |
1.1 保健食品 |
1.2 保健食品标识 |
2. 研究背景 |
3. 国内外保健食品标识信息规范化研究进展 |
3.1 国内外保健食品标识信息规范化问题研究进展 |
3.2 国内外学者对保健食品标识信息规范化建议 |
3.3 国内外关于保健食品标识标签的法规政策 |
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结果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统计方法 |
2.3 文献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中药原料应用与表述现状 |
3.2 功能声称应用与表述现状 |
3.3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应用与表述现状 |
3.4 注意事项应用与表述现状 |
第三章 问题与原因分析 |
1. 原料信息 |
1.1 名称术语表述不规范问题 |
1.2 安全用量标识问题 |
1.3 原因分析 |
2. 功能声称 |
2.1 功能声称表述问题 |
2.2 原因分析 |
3.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信息 |
3.1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信息表述问题 |
3.2 原因分析 |
4. 注意事项信息 |
4.1 注意事项信息表述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对策与思考 |
1. 中药保健食品优势 |
1.1 理论优势 |
1.2 传统功效的优势 |
1.3 现代药理作用的优势 |
1.4 资源优势 |
2. 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类保健食品改进方向 |
2.1 原料信息的规范化表达 |
2.2 功能声称表述与保健功能评价方法 |
2.3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的界定 |
2.4 食用注意事项的提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一)田野调查 |
(二)民族志书写 |
(三)文献研究 |
(四)创新点 |
(五)论文框架结构 |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
一 青稞(???)之名 |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
一 青作农耕 |
二 秋收与储藏 |
三 青作农耕工具 |
四 青作农耕仪式 |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
一 “硪塔”(?)——炒与磨 |
二 糌粑种类 |
三 糌粑的食用 |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
第二节 糌粑“伴侣” |
一 酥油奶渣酸奶 |
二 茶与酒 |
三 蕨麻与糖 |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
第三节 共食 |
一 时间与空间 |
二 “好吃”还是“好想” |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
一 器具分类 |
二 象征特点 |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
一 饮食与礼仪 |
二 饮食禁忌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
三 祭品及其象征 |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
一 “桑什糌”(?) |
二 “切”(?) |
三 “朵玛”(?) |
四 “协玛”(?) |
五“夏卓”(?) |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
一 “苏”(?) |
二 “栗”(?) |
三 “朵”(?) |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
一“鲁卓”(?) |
二 “鲁朵”(?) |
三 “塔鲁”(?) |
第五节 加持食物 |
一 尼其(?) |
二 “撮则”(?) |
三 “希喇”(?)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
一 饮食行为 |
二 饮食观念 |
三 烹饪方式 |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
一 主食变辅食 |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第五节 小结 |
结论 |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数据分析对阳虚证、阴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药食同源理论概述 |
(一) “药食同源”概念 |
(二) “药食同源”理论渊源 |
(三) “药食同源”现代传承与应用 |
二、中医饮食护理相关内容概述 |
(一) 中医饮食护理的概念 |
(二) 食物的性、味、归经 |
(三) 辨证施食 |
(四) 饮食宜忌 |
三、中医证候相关内容概述 |
(一) 虚证的概念 |
(二) 阳虚证 |
(三) 阴虚证 |
四、数据分析相关内容概述 |
(一) 数据分析的概念 |
(二) 数据分析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成立研究小组 |
(一) 指导小组 |
(二) 实施小组 |
二、数据来源 |
(一) 方剂来源 |
(二) 可食用物品来源 |
(三) 筛选方剂、药食同源物品来源 |
三、数据录入 |
(一) 《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录入 |
(二) 《中药大辞典》数据录入 |
四、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 |
(一) 数据分析 |
(二) 质量控制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一、《中医方剂大辞典》的分析结果 |
(一) 阳虚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分析结果 |
(二) 阴虚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分析结果 |
二、《中药大辞典》的数据分析结果 |
(一) 《中药大辞典》的结果概况 |
(二) 补阳类可食用物品的筛选结果 |
(三) 补阴类可食用物品的筛选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中医方剂大辞典》的结果讨论 |
(一) 阳虚证药食同源物品结果讨论 |
(二) 阴虚证药食同源物品结果讨论 |
二、《中药大辞典》的结果讨论 |
(一) 补阳类可食用物品的结果讨论 |
(二) 补阴类可食用物品的结果讨论 |
三、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基于数据分析对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药食同源 |
(一) “药食同源”的定义 |
(二) “药食同源”的历史演变 |
(三) “药食同源”的现代应用 |
二、中医饮食疗法的特点 |
(一) 食物特性 |
(二) 辨证施食 |
(三) 中医饮食护理 |
三、中医症候概述 |
(一) 中医辨证 |
(二) 虚寒证 |
(三) 虚热证 |
四、寒热证的研究 |
五、数据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资料收集 |
二、研究方法 |
(一) 成立研究小组 |
(二) 《中医方剂大辞典》的录入 |
(三) 《中药大辞典》的录入 |
三、统计分析 |
四、质量控制 |
第三部分 结果 |
一、《中医方剂大辞典》分析结果 |
(一) 虚寒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分析统计 |
(二) 虚寒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分析统计 |
(三) 虚寒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关联性分析统计 |
(四) 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分析统计 |
(五) 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分析统计 |
(六) 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关联性分析统计 |
二、《中药大辞典》分析结果 |
(一) 虚寒证食用物品分析统计 |
(二) 虚热证食用物品分析统计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虚寒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使用及配伍特点 |
(一) 药食同源物品的性、味、归经 |
(二) 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特点 |
(三) 药食同源物品关联规则 |
二、虚热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使用及配伍特点 |
(一) 药食同源物品的性、味、归经 |
(二) 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特点 |
(三) 药食同源物品关联规则 |
三、温里类、清虚热类药食同源物品饮食宜忌 |
(一) 温里类药食同源物品饮食宜忌 |
(二) 清虚热类药食同源物品饮食宜忌 |
四、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基于数据分析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药食同源概述 |
(一) 药食同源定义 |
(二) 药食同源渊源 |
(三) 药食同源物品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
二、性味、归经理论概述 |
(一) 四气理论 |
(二) 五味理论 |
(三) 归经理论 |
三、虚证概述 |
(一) 虚证的定义 |
(二) 脾气虚证 |
(三) 血虚证 |
(四) 气与血的关系 |
四、饮食护理概述 |
(一) 饮食护理的定义 |
(二) 饮食护理的意义 |
(三) 中医饮食调养相关内容 |
五、数据分析相关内容概述 |
(一) 数据分析概念 |
(二) 数据分析方法 |
(三) 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成立研究小组 |
(一) 成立指导小组 |
(二) 成立实施小组 |
二、数据来源 |
(一) 中医方剂数据来源 |
(二) 可食用物品数据来源 |
三、数据录入 |
(一) 《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录入 |
(二) 《中药大辞典》数据录入 |
(三) 数据整理、筛选和统一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一、《中医方剂大辞典》部分 |
(一) 脾虚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结果统计及分析 |
(二) 血虚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结果统计及分析 |
二、《中药大辞典》部分 |
(一) 总体情况分析 |
(二) 《中药大词典》中补脾类、补血类的饮食筛选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脾虚证药食同源物品使用和配伍特点 |
(一) 脾虚证药食同源物品分析 |
(二) 血虚证药食同源物品分析 |
二、补脾类和补血类常用食物的饮食宜忌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药膳应用现状及痰湿体质的药膳组方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药膳源流及药膳常用中药归类分析 |
1. 药膳应用的历史渊源 |
2. 药膳常用中药的归类分析 |
3. 药膳的发展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药膳餐厅及常用中药的调查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和讨论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鲜药入膳的发展与应用 |
1. 药食同源的认识 |
2. 鲜药入膳的历史 |
3. 鲜药的特点 |
4. 鲜药入膳的应用情况 |
5. 鲜药入膳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九种体质辨体施膳的食疗建议初探 |
1. 平和质 |
2. 气虚质 |
3. 阳虚质 |
4. 阴虚质 |
5. 痰湿质 |
6. 湿热质 |
7. 血瘀质 |
8. 气郁质 |
9. 特禀质 |
10.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痰湿体质药膳方组方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改进Delphi法在药膳组方筛选中的应用 |
1. 资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三个痰湿组方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降脂减肥作用初探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茯苓方的血脂调节和肝脏保护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四、芝麻——心血管病人的保健食品(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D]. 张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与机理解析方法及其在高血压中的应用[D]. 成思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清代宫廷文献中的药膳方整理研究[D]. 胡海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应用及中药类保健食品开发[A]. 夏道宗. 第二届“2020营养及功能食品开发创新交流峰会暨天然提取物应用研讨会”资料汇编, 2020
- [5]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研究[D]. 李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 [7]基于数据分析对阳虚证、阴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D]. 刘明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基于数据分析对虚寒证、虚热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D]. 周苗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9]基于数据分析对脾虚证、血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D]. 杨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药膳应用现状及痰湿体质的药膳组方与应用研究[D]. 谭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