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菲菲[1](2021)在《远端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在头部顶中线,双侧后溪穴,双侧束骨穴留针时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及该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价问卷(JOABPEQ)、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本课题从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我院推拿科门诊的病人中筛选符合课题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64例,按简单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以单纯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以对照组的推拿手法为基础疗法,配合头部顶中线,双后溪穴,双束骨穴5个远端穴位留针治疗。两组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JOABPEQ评分及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运用SPSS25.0对课题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64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的患者为59例,其中治疗组剔除2例,对照组剔除3例。总脱落率为7.81%。2.治疗前,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VAS评分、JOABPEQ评分及TNF-α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对比: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VAS评分与各组第1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各组第1次治疗后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VAS评分与第1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第1次治疗后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JOABPEQ评分对比: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前后JOABPEQ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JOABPEQ评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TNF-α水平对比: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前后TNF-α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NF-α浓度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按照临床疗效标准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组间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纯推拿疗法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推拿疗法。2.单纯推拿疗法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都能够改善腰椎间突出症患者VAS评分、JOABPEQ评分,以及降低外周血中TNF-α浓度,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对以上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纯推拿疗法。3.单纯推拿疗法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的后续累积镇痛效果较即时止痛效果好,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的累积镇痛效果优于单纯推拿疗法。
贾晓峰[2](2021)在《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三、腰四)症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蹲起运动训练观察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改善作用;运用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JOA日本顾科协会评估质量分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回访表对改善效果进行评定。并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和中、西医学理论来对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进行阐释。证明此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改善效果且无创伤。为社会节约更多的医疗成本,从而造福广大腰椎间盘间盘突出症患者。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腰三、四椎间盘突出患者三十例,分别在治疗前期、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填写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质量分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6周治疗结束后进行12周的问卷回访评分,通过运用SPSS25.0对所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评定。同时通过收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中、西医学理论来阐明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结果:在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实验中,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30例,实际完成30例,无脱落患者,改善效果为优:5例、改善效果为良:20例、改善效果为中:3例;改善效果为差:2例;总有效率为93.3%。1.VAS评分结果比较:患者在治疗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与治疗前期VAS评分比较p<0.01,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蹲起运动对患者腰部疼痛具有显着改善效果。2.JOA评分结果比较:患者在治疗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与治疗前期JOA评分比较p<0.01,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蹲起运动对身体功能性障碍具有显着的改善效果。3.Oswestry评分结果比较::患者在治疗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与治疗前期Oswestry评分比较p<0.01,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给患者带来的日常活动受限程度具有显着的改善效果。4.回访表评分结果比较:在为期六周的蹲起训练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问卷回访,回访表包括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5个典型症状,在15个典型症状中除大小便失禁外(30例患者均无此症状)其余14项在回访第1周与2-12周各项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在4-6周后各项症状评分比P<0.05具有显着差异。结论:通过VAS疼痛评分量表在治疗前、中、后的对比可知在经过六周的蹲起运动治疗后患者腰部疼痛程度明显改善;通过JOA日本骨伤协会评估质量分数在治疗前、中、后的对比可知在经过六周的蹲起运动治疗后JOA评分表内的主观症状(腿痛、下腰背痛等)、临床症状(直抬腿实验、运动障碍等)等身体功能性障碍在治疗六周后得到明显改善;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在治疗前、中、后的对比可知在经过六周的蹲起运动治疗后患者的行走、站立、睡眠、社会活动、生活自理能力障碍指数明显降低,说明患者日常生活受限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在为期六周的治疗结束后,在进行为期十二周的问卷回访(从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坡行、肌肉力量减退等椎间盘突出典型症状)可知在治疗结束后的十二周患者在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行坡行、肌肉力量等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以上数据说明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症可对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疼痛、身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受限程度等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可有效节省时间与治疗成本。
牛永涛[3](2021)在《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抑制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试验将80例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门诊在2020,06-2020,12期间就诊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给予加味三痹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西乐葆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4周3个访视点行VAS评分以及JOA评分评价疗效。研究结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因自行停药脱落3例,对照组因自行停药脱落2例,实际完成75例,其中实验组37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3.22±13.91岁,患者病程均值为24.00±30.25月;对照组38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3.68±12.75岁,患者病程均值为16.03±28.10月。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前两组患者VAS及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组以前—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周及4周后,VAS评分以及JOA评分评价两种药物疗效时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腿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而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加味三痹汤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第二部分 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络药理学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方法:使用TCMSP及TCMID数据库对加味三痹汤中的君药及臣药(续断、独活、杜仲、牛膝、川芎、细辛、延胡索、秦艽以及僵蚕)药效成分及其药效靶点进行筛选,然后用Uniprot数据库将获得的靶蛋白转换成Gene Symbol名称。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靶点进行进一步检索筛选。通过EXCEL筛选得到药物-疾病共有靶点,然后将共有靶点行Venn图的绘制。通过Cytoscape3.7.0软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用R 4.1.0软件分析。对药物筛选的重要靶点通过“clusterProfiler”R包进行GO以及KEGG分析。最后用R软件处理并分析结果。研究结果:筛选得到加味三痹汤的君药及臣药的有效成分100种,药物-疾病共同靶点79种。从药物-疾病靶点图得到的主要药效成分有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黄芩素(Wogonin)、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等89种。主要靶点前五名有PTG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1)、ESR1(雌激素受体1)、NOS2(一氧化氮合酶2)、CASP3(胱天蛋白酶3)。通过PPI网络图获得度值>58的节点有TNF(肿瘤坏死因子)、IL-6(白介素6)、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TP53(肿瘤抑制基因53)及AKT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通过GO分析获得富集条目1996条,细胞组成47条、生物过程1854条、分子功能95条。通过KEGG富集获得139条信号通路。研究结论: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中的成分及靶点较多,并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控抗炎、免疫应答、抗氧化、组织代谢以及细胞凋亡等起到治疗LDH的作用。第三部分:川续断皂苷Ⅵ促进HMSC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研究目的:探讨川续断皂苷Ⅵ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以及免疫荧光检测髓核细胞表型基因COL2A1、aggrecan、PAX1表达情况,观察川续断皂苷Ⅵ对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ERK1/2和p-smad2/3的表达,观察川续断皂苷Ⅵ对ERK1/2及smad2/3通路的影响。通过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川续断皂苷Ⅵ干预后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1.川续断皂苷Ⅵ能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2.川续断皂苷Ⅵ能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可能与激活了 ERK1/2以smad2/3信号通路有关;3.川续断皂苷Ⅵ干预后的人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研究结论:川续断皂苷Ⅵ能够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
蔡毅[4](2021)在《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探讨杜仲腰痛丸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和疼痛行为学,研究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脑结构及形态改变;探讨杜仲腰痛丸对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脑结构及形态学改变的影响,阐明杜仲腰痛丸的作用机制,为杜仲腰痛丸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RS-fMRI研究:选用6-8周龄健康的SD雄性大鼠24只,体重250±20g,按体重编号,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组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建立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建模前0天、建模后第2天、7天、14天、21天、28天进行大体行为学观察、机械痛阈值测定、热痛阈值测定。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分别于建模前0天、建模后第14天、28天,利用Bruker公司7.0T核磁收集BOLD数据,采用ReHo、f ALFF两种方法处理BOLD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杜仲腰痛丸干预LDH慢性下肢痛的RS-fMRI研究:选用6-8周龄健康的SD雄性大鼠72只,体重250±20g,按体重编号,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建立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治疗组给予杜仲腰痛丸灌胃,剂量为259.2mg/Kg,每天两次,正常组和模型组通过灌胃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给药前0天、给药后第2天、7天、14天、21天、28天进行大体行为学观察、机械痛阈值测定、热痛阈值测定。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分别于建模前0天、建模后第14天、28天,利用Bruker公司7.0T核磁收集BOLD数据,采用ReHo、f ALFF等方法处理BOLD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大鼠建模前P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建模后各时间点PWT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PWT值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大鼠建模前TW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建模后各时间点TWL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TWL值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RS-fMRI研究部分中,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结构区域比较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ReHo值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有:左室周灰质、右纹状体;f ALFF值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有:右纹状体、左嗅球、双侧小脑分子层。(4)给药后第21天和第28天,治疗组大鼠的PWT值与给药前第0天、给药后第2天、第7天和第1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4天、21天和28天,治疗组大鼠的PWT值与模型组大鼠在同一时间点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大鼠给药后21天、28天的PWT值与正常组大鼠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给药后21天、28天,治疗组大鼠的TWL值与给药前0天、给药后2天、7天、14天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4天、21天、28天,治疗组大鼠的TWL值与模型组大鼠在同一时间点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大鼠给药后21天、28天的TWL值与正常组大鼠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经杜仲腰痛丸治疗后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RS-fMRI研究部分中,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结构区域比较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图结果显示ReHo值显着增高的脑区有:左初级躯体运动皮层;f ALFF值显着增高的脑区有:左外侧内嗅皮层、右海马。结论:(1)大鼠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进行LDH建模后,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反应,提示LDH慢性下肢痛大鼠建模成功。(2)利用RS-fMRI技术,从ReHo和f ALFF分析指标能够发现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相关脑区结构发生了形态学改变。(3)杜仲腰痛丸能提高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值,具有缓解LDH慢性疼痛作用。(4)杜仲腰痛丸可以部分改善或逆转异常的脑形态及脑结构,通过治“脑”发挥止痛作用。
刘雄文[5](2020)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上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研究表明80%~9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非手术治疗以后,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甚至消失。在非手术疗法中,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外治疗法全面多样,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治疗经验基础,因其治疗方便、安全、临床效果好、费用低廉和副作用少等优点而广受患者欢迎。本文将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外治法的常用疗法及作用机制,结合文献进行汇总整理,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陈梅[6](2020)在《脐针结合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脐针结合普通针刺与单独使用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探寻脐针作为附加针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针灸治疗中是否更具有优越性,为脐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提供现实依据。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0例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脐针结合普通针刺)50例,对照组(普通针刺)50例。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JOA(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MPQ)、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QOL-BREF)评估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不同时间点所得的量表评分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86例受试者完成了整个实验。对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两组的JOA评定表、MPQ、WHQOL-BREF评分进行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组间具有可比性。将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定表、MPQ、WHQOL-BREF的评分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治疗1周及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JOA评分和MPQ得分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对比两组JOA评分差异,可以看出治疗组起效较快。在MPQ评分中,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对比也具有明显优势。在WHQOL-BREF各领域评分中,治疗组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整体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治疗该病均显示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分析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为86.36%,对照组显效率为64.2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脐针结合普通针刺组较对照组在显效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脐针结合普通针刺和普通针刺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和腰部活动能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两者均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2.脐针结合普通针刺疗法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效果明显,在改善功能活动及生存质量方面起效较普通针刺快。3.脐针选穴较少,疼痛度小,患者易接受,操作相对简便,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吴震南[7](2020)在《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广东省中医院推拿科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SPSS20.0统计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按1:1比例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侧卧定点踩跷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斜扳法。两组治疗频率为每周2次,3周为1疗程,共观察1疗程。以基线(0周)和第3周治疗结束后为观察节点,通过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VAS、JOA、ODI%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在首次治疗完成后,对比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变化,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即时镇痛效果。结果:1.本研究最终完成病例111例,其中侧卧定点踩跷组(治疗组)56例,传统斜扳组(对照组)55例。两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及治疗前各项评价得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2.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81.14%。两组组间分级疗效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治疗前与首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前后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而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JOA评分:治疗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JOA评分变化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JOA评分差值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DI%评分:治疗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ODI%评分变化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ODI%评分差值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事件,安全性好。结论:1.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JOA和ODI%评分比较结果均提示,侧卧定点踩跷组和传统斜扳组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均有效,两组组间比较,侧卧定点踩跷组在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方面疗效更明显。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结果表明,侧卧定点踩跷组和传统斜扳组均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在首次治疗后的VAS评分中,侧卧定点踩跷组VAS评分改善更明显,而治疗3周后,侧卧定点踩跷组和传统斜扳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侧卧定点踩跷组在即时镇痛方面更优于传统斜扳组,而整体的疼痛缓解与传统斜扳组疗效相当。3.侧卧定点踩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即时镇痛效果显着,对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促进康复疗效好,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研究和应用。
郑旭耀,李哲,黄委委,杨锋[8](2020)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OVID、CNKI、VIP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Jadad评分量表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估,数据分析选用软件RevMan 5.3。结果共纳入31篇文献3 565例患者。其中总有效率WMD的合并效应量为4.35,95%CI为(3.43,5.52);VAS评分WMD的合并效应量为-1.62,95%CI为(-2.40,-0.85);JOA评分WMD的合并效应量为4.66,95%CI为(2.49,6.83);ODI评分WMD的合并效应量为-14.66,95%CI为(-23.62,-5.70);RDQ评分WMD的合并效应量为-3.16,95%CI为(-7.00,0.68)。结论纳入研究的31篇文献数据显示手法相较于其他疗法(除手法之外的牵引、针灸、中药、西药以及髓核化学溶解术等疗法总体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加安全、有效,在总有效率、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方面优于其他疗法。但由于纳入高质量文献较少,结论强度仍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文献进一步提高。
苏淑玲[9](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减对患者术后腰痛症状及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科并拟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患者60例。将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按随机数字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常规治疗。试验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桃红四物汤加减3周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卧床休息,术后辅助功能锻炼。术后一共随访3个月,通过住院、门诊及电话随访方式,记录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周、4周、3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同时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一共纳入60例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其中试验组1例患者术后2个月后复发,改行开放手术治疗,最终纳入本次研究59例,余患者均配合及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试验组29例,平均年龄为40.10±7.42岁,平均病程16.17±2.35个月,突出节段位于L3/4、L4/5、L5/S1分别为4例、15例、10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为38.60±7.96岁,平均病程15.33±2.64个月,突出节段位于L3/4、L4/5、L5/S1分为为3例、18例、9例。(2)两组术前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第1天两组内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第1天各项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4周及术后3个月各随访时间点内试验组VAS评分均下降较对照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优良率分别93.1%,90.0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次课题中纳入的患者均未出现口服中药的不良反应。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在早期干预上起到积极作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能够改善早期患者术后腰痛症状,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杨彬彬[10](2020)在《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中英文数据库检索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传统功能锻炼或结合其他保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制定中英文检索策略、检索式,在国内外主要中英文数据库检索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0年1月1日。2、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并根据Cochrane评估人员手册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估表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提取数据并绘制表格。3、分组干预:(1)功能锻炼VS其它保守疗法(理疗、推拿、针灸等);(2)功能锻炼+理疗VS理疗;(3)功能锻炼+牵引VS牵引;(4)功能锻炼+推拿VS推拿;(5)功能锻炼+针灸VS针灸;(6)功能锻炼+中药VS中药;(7)功能锻炼+牵引+理疗VS牵引+理疗;(8)功能锻炼+牵引+推拿VS牵引+推拿;(9)功能锻炼+针灸+推拿VS针灸+推拿。结局指标:总有效率、复发率、VAS、JOA评分、ODI评分、腰椎前屈最大肌力。4、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将异质性较高的效应值进行敏感性分析,判断结果是否稳定,并使用森林图对结果进行解读,最后利用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情况。结果:1、最终纳入60项研究,共计6443例患者,治疗组3323例,对照组3120,各研究的样本量在24-926人。2、功能锻炼VS单纯理疗、针灸或推拿等其他保守疗法:共纳入4项研究,4个结局指标定量分析为:总有效率的OR=2.02,95%CI[0.25,16.39],P>0.05;VAS的MD=-0.10,95%CI[-1.13,0.93],P>0.05;JOA评分OR=-0.23,95%[-3.71,3.24],P>0.05。表明单纯功能锻炼在总有效率、VAS、JOA评分方面对比其它保守疗法并未有优势。ODI评分的MD=0.93,95%[0.02,1.84],P<0.05,表示其它保守疗法在降低ODI评分方面优于单纯传统功能锻炼。3、功能锻炼+推拿VS推拿:本组共纳入14项研究,5个结局指标定量分析为:总有效率的OR=4.84,95%CI[2.87,8.18],P<0.05;复发率OR=0.20,95%CI[0.12,0.35],P<0.05;VAS的MD=-1.17,95%CI[-1.30,-1.05],P<0.05;JOA评分的MD=2.64,95%CI[1.81,3.47],P<0.05。结果表明,功能锻炼+推拿对比单纯推拿治疗在提高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降低VAS和提高JOA评分方面均有优势。腰椎前屈最大肌力的MD=25.86,95%CI[-15.67,67.40],P>0.05,分析原文献后推断功能锻炼+推拿在增加腰椎前屈最大肌力方面可能比单纯推拿有优势。4、功能锻炼+针灸VS针灸:本组研究纳入14篇文献,4个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的OR=3.84,95%CI[2.51,5.88],P<0.05;VAS的MD=-1.65,95%CI[-2.60,-0.71],P<0.05;JOA评分的MD=4.17,95%CI[1.62,6.72],P<0.05;ODI评分的MD=-9.97,95%CI[-16.12,-3.81],P<0.05,表明功能锻炼+针灸在提高总有效率、降低VAS、提高JOA评分、降低ODI评分方面均优于单纯针灸组。5、功能锻炼+理疗VS理疗:共纳入2篇文献,1个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的OR=2.88,95%CI[0.97,8.60],P>0.05,分析原文献后推断功能锻炼+理疗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可能比单纯理疗有优势。6、功能锻炼+牵引VS牵引:共纳入3篇文献,1个结局指标:JOA评分的MD=3.62,95%CI[2.66,4.57],P<0.05。结果表明,功能锻炼+牵引对比单纯牵引治疗更能有效提高JOA评分。7、功能锻炼+中药VS中药:本组纳入4篇文献,1个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的OR=3.60,95%CI[1.80,7.22],P<0.05。结果表明功能锻炼+中药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优于中药。8、功能锻炼+针灸+推拿VS针灸+推拿:共纳入14篇文献,3个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的OR=3.55,95%CI[2.69,4.69],P<0.05;复发率的OR=0.39,95%CI[0.17,0.87],P<0.05;JOA评分的MD=1.86,95%CI[1.19,2.53],P<0.05,说明功能锻炼+针灸+推拿在提高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和提高JOA评分方面均优于针灸+推拿。9、功能锻炼+牵引+推拿VS牵引+推拿:共纳入2篇文献,1个结局指标:VAS的MD=-1.05,95%CI[-1.35,-0.75],P<0.05。结果表明,功能锻炼+牵引+推拿对比牵引+推拿方案更能降低患者VAS。10、功能锻炼+牵引+理疗VS牵引+理疗:共纳入4篇文献,1个结局指标:总有效率的OR=2.33,95%CI[0.85,6.37],P<0.05。结果表明,功能锻炼+牵引+理疗在总有效率方面对比牵引+理疗方案可能存在优势。结论:虽然单纯传统功能锻炼治疗LDH对比其它保守疗法不具有优势,但在传统功能锻炼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推拿、牵引、中药等保守疗法确实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腰椎活动功能,降低远期复发率。但因纳入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方法学不够严谨,可能使传统功能锻炼治疗LDH的疗效产生偏倚,使得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影响。为此,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应该更加严格地制定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案,遵循更科学的随机分配方式,增加盲法的实施机会,以提高临床研究的整体质量,并更多地开展单种干预措施相对比的临床研究,为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提供更可靠的参考。
二、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远端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1.8 不良事件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盲法评价 |
2.4 操作方法 |
2.5 操作注意事项 |
2.6 临床观察指标及方法 |
2.7 数据统计方法 |
2.8 伦理审查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分组与完成情况 |
2 基本资料比较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
2.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结果 |
3 疗效性比较结果 |
3.1 VAS评分比较结果 |
3.2 JOABPEQ评分比较结果 |
3.3 外周血TNF-α浓度比较结果 |
3.4 临床疗效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治疗方法的选择 |
1.1 中西医病因病机 |
1.2 推拿的作用机制 |
1.3 针刺的作用机制 |
1.4 针刺留针配合推拿的选择依据 |
1.5 远端取穴的相关理论依据 |
1.6 穴位的选择依据 |
1.7 针刺手法的选择依据 |
1.8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一般资料 |
2.2 VAS评分结果分析 |
2.3 JOABPEQ结果分析 |
2.4 外周血TNF-α水平结果分析 |
2.5 两组临床疗效分析 |
3 安全性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三、腰四)症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及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界定与致病原因 |
2.2 中医对腰椎间突出症的研究 |
2.3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
2.3.1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2 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3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4 刮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5 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6 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4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
2.5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
2.5.1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5.2 西医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6 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6.1 导引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6.2 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7 治疗进展的分析 |
2.8 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临床实验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终止标准及剔除标准 |
3.1.5 蹲起运动的训练方法与运动康复方案 |
3.1.6 实验步骤 |
3.1.7 疗效评定 |
3.2 文献资料法 |
3.3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概念界定 |
4.2 实验完成基本情况 |
4.3 患者基线数据 |
4.3.1 实验患者VAS评分前、中、后期比较 |
4.3.2 实验患者JOA评分前、中、后期比较 |
4.3.3 实验患者Oswestry评分前、中、后期比较 |
4.3.4 受试患者治疗结束临床疗效 |
4.3.5 患者在治疗后12 周的回访情况 |
第5章 讨论 |
5.1 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
5.2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5.3 安全性讨论 |
5.4 展望与不足 |
5.5 结论 |
5.6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抑制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
1 中医内治 |
2 中医外治 |
3 中医内外兼治 |
4 小结 |
综述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椎间盘的形态学 |
2 椎间盘生物化学 |
3 免疫学研究 |
4 生物力学 |
5 流行病学 |
6 非手术治疗 |
7 手术治疗 |
8 生物学治疗 |
9 小结 |
综述三 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分化研究进展 |
1 常用髓核细胞鉴定表型 |
2 MSC向髓核分化方式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试验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8 不良反应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疗效评价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3.2 加味三痹汤立方依据及组方特点 |
3.3 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及方法 |
1.1 LDH靶点搜集 |
1.2 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有效成分以及靶点搜集 |
1.3 药物-疾病共同靶点筛选及Venn图绘制 |
1.4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
1.5 共同靶点PPI构建及绘制柱状图 |
1.6 GO功能分析共有靶点 |
1.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活性成分及对应的靶点 |
2.2 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与LDH靶点预测 |
2.3 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 |
2.4 加味三痹汤-LDH共有靶点PPI网络图解析 |
2.5 GO功能分析共有靶点 |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ASA Ⅵ促进HMSC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 |
1 细胞活力试验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2 ASA Ⅵ促进HMSC获得NP细胞表型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 ASA Ⅵ对ERK1/2及smad2/3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4 ASA Ⅵ干预HMSC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英文缩略词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探讨杜仲腰痛丸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RS-fMRI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建立LDH动物模型 |
2.3 疼痛行为学测定 |
2.3.1 大体行为学观察 |
2.3.2 机械痛阈值检测 |
2.3.3 热痛阈值检测 |
2.4 BOLD fMRI图像采集 |
2.5 fMRI数据处理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 |
3.2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机械痛阈的变化 |
3.3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热痛阈的变化 |
3.4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ReHo值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 |
3.5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fALFF值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 |
4 讨论 |
4.1 实验动物 |
4.2 动物模型研究 |
4.2.1 机械压迫模型 |
4.2.2 单纯炎性刺激模型 |
4.3 动物模型的评估 |
4.4 ReHo、fALFF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二部分 杜仲腰痛丸干预LDH慢性疼痛的RS-fMRI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4 动物饲养及实验条件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建立LDH动物模型 |
2.3 干预措施 |
2.4 疼痛行为学测定 |
2.4.1 大体行为学观察 |
2.4.2 机械痛阈值检测 |
2.4.3 热痛阈值检测 |
2.5 BOLD fMRI图像采集 |
2.6 fMRI数据分析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行为学观察 |
3.2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机械痛阈的变化 |
3.3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热痛阈的变化 |
3.4 ReHo结果分析 |
3.5 fALFF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痛阈值分析与讨论 |
4.2 杜仲腰痛丸药物组成及药理学研究 |
4.3 ReHo、fALFF结果分析与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经历及研究成果 |
1.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2.参与课题情况 |
3.获得奖励 |
4.参加会议 |
(5)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外治法的治疗方法 |
1.1 中药外用疗法 |
1.2 针灸疗法 |
1.2.1 普通针刺 |
1.2.2 特殊针刺 |
1.2.3 艾灸 |
1.3 推拿疗法 |
1.4 针刀疗法 |
1.5 刺络拔罐疗法 |
2 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制 |
2.1 对炎症反应的作用 |
2.2 对血液循环的作用 |
2.3 对神经的调节作用 |
2.4 对镇痛的作用 |
2.5 对脊柱组织结构的作用 |
3 小结与展望 |
(6)脐针结合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一、概念及命名 |
二、流行病学特点 |
三、病因病机 |
四、诊断标准 |
五、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一、关于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 |
四、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
第三节 脐针疗法及其应用现状 |
一、脐针疗法的创立 |
二、脐针疗法的应用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三、临床随机方案的实施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一节 本研究治疗中脐针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病理机制 |
第三节 穴位的选择依据 |
第四节 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五节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1 腰椎间盘突出症介绍 |
1.1.2 致病因素 |
1.1.3 分型 |
1.1.4 发病机制 |
1.1.5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1.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2.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认识 |
1.2.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1.3 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概况 |
1.3.1 踩跷法的古代文献记载 |
1.3.2 不同流派踩跷法的技术特点 |
1.3.3 踩跷法的基础研究进展 |
1.3.4 踩跷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和选择标准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病例脱落(退出)标准 |
2.2 分组方法 |
2.2.1 随机分组 |
2.2.2 盲法 |
2.3 治疗方案 |
2.3.1 干预措施 |
2.4 观测指标 |
2.4.1 基本资料 |
2.4.2 观察指标 |
2.4.3 安全性评价 |
2.4.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2.6 研究结果 |
2.6.1 基线资料分析 |
2.6.2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立论依据 |
3.2 疗效评价选择依据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3.4 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分析 |
3.5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3.5.1 存在的问题 |
3.5.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1.1 计算机检索 |
1.1.2 检索关键词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 |
1.5 文献数据提取 |
1.6 文献质量评价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文献概况 |
2.2 文献评价 |
2.2.1 标准评价 |
2.2.2 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 |
2.2.3 样本量及数据分析 |
2.2.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2.2.5 基线分析与基线资料(baseline)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3.2 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3.3 JOA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3.4 手法与牵引疗法ODI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3.5 手法与髓核化学溶解术疗法RDQ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结果解释 |
3.2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 结论 |
(9)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术前检查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试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疗效比较及分析 |
3.1 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2 两组JO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3 两组OD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4 改良MacNab疗效评定 |
3.5 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
第三章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资料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1.3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 |
3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
4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出现腰痛原因-西医认识 |
5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出现腰痛原因-中医认识 |
6 桃红四物汤在术后治疗的优势 |
7 桃红四物汤加减组方及方义分析 |
8 疗效分析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医学伦理审查申请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祖国医学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LDH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肾、脾、肝与LDH的关系 |
1.2 外邪侵袭与LDH的关系 |
1.3 外伤与LDH的关系 |
2 LDH的辨证分型 |
3 LDH的中医治疗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第二部分 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技术路线图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方法及具体步骤 |
1.4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5 结局指标 |
1.6 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 |
1.7 统计分析 |
2 检索的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特征 |
META分析结果 |
1 功能锻炼对比其他保守疗法 |
1.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1.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估 |
1.3 META分析结果 |
2 功能锻炼+推拿对比推拿 |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估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功能锻炼+针灸与针灸对比 |
3.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4 功能锻炼+理疗与理疗对比 |
4.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4.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价 |
4.3 META分析结果 |
5 功能锻炼+牵引与牵引对比 |
5.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5.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价 |
5.3 META分析结果 |
6 功能锻炼+中药与中药对比 |
6.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6.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价 |
6.3 META分析结果 |
7 功能锻炼+针灸+推拿与针灸+推拿对比 |
7.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7.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价 |
7.3 META分析结果 |
8 功能锻炼+牵引+推拿与牵引+推拿对比 |
8.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8.2 纳入文献的风险偏倚评价 |
8.3 META分析结果 |
9 功能锻炼+牵引+理疗与牵引+理疗对比 |
9.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9.2 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评价 |
9.3 META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传统功能锻炼治疗LDH的机理探讨 |
1.1 增加肌肉力量 |
1.2 增强机体的柔韧性、协调性 |
1.3 减少组织粘连,促进局部循环 |
2 传统功能锻炼治疗LDH的疗效分析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1 文献质量的局限性 |
3.2 研究设计的局限性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远端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菲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三、腰四)症的疗效研究[D]. 贾晓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抑制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D]. 牛永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探讨杜仲腰痛丸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蔡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J]. 刘雄文.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0(21)
- [6]脐针结合普通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陈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侧卧定点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震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评价[J]. 郑旭耀,李哲,黄委委,杨锋.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4)
- [9]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苏淑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传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D]. 杨彬彬. 暨南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