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柯劭忞致罗振玉手札廿三通(论文文献综述)
谢贵安[1](2021)在《传统史书的近代命运:《清实录》整理研究的民国分途》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在整理、研究被"新史学"视为"帝王家谱"的实录旧籍时,不同的人秉持了不同的立场,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进路。清朝遗老在续修光绪、宣统二朝实录和应用《清实录》史料编纂《清史稿》时,仍然抱持陈腐的"封建主义"立场;日本与伪满在整理影印《清实录》时,站在殖民主义立场之上;民国学者孟森等在探讨《清实录》时,以"排满"和抗日为务,秉持了民族主义立场;方苏生等人则以理性态度考证《清实录》的篡改问题,坚持了实证主义立场。传统旧籍《清实录》的整理与研究,在民国出现了同象异趋、新旧缠斗和多途并进的特点,使《清实录》成为解剖传统史书近代命运的一个绝佳样本。
丁小明[2](2020)在《罗振玉与1920年“京旗赈灾”——兼论清遗民、旗族及民初社会》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近现代民间慈善救济公益活动事业中,清遗民群体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他们在民间慈善救济事业中竭尽全力进行社会动员,并以出售个人书画作品、藏品等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本文以清遗民代表人物罗振玉并主持的1920年"京旗赈灾"为例,以近年来新发现的诸种相关新文献为依据,厘清罗振玉从事慈善活动的家庭与社会因缘、赈灾手段等内容,着重揭示此次赈灾的起因、过程及结果,在还原罗振玉慈善家身份的同时,进而探讨"京旗赈灾"在中国现代慈善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清遗民群体与民初时局的关系。
李伟国[3](2018)在《《新元史》编撰刊刻考》文中研究指明《新元史》是柯劭忞的重要着作。关於其得失和学术界的评议等,学界已有所论述。而另一些重要问题,如柯氏何时萌生编撰想法,何时开始搜集材料,何时撰写,何时初具规模,何时成书,何时排印、刊刻,何时被定爲二十五史之一,何时修订再印,等等,有的没有明确的説法,有的若明若暗,有的言人人殊。本文通过挖掘清代有关档案、柯劭忞致罗振玉书信及北洋政府时期的一些史实,弄清了上述诸问题,确定了《新元史》成稿和初次印行的时间,证实了此书有活字排印本、退耕堂开雕本和庚午重订退耕堂本等三种不同时期的版本,并比较了退耕堂开雕本和庚午重订退耕堂本的优劣,认爲校点整理《新元史》,应以柯劭忞最後改定的庚午重订本爲底本。
时培磊,李建武[4](2017)在《柯劭忞史学思想浅析——以《新元史》与《元史》之比较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为补明朝所修《元史》之缺憾,柯劭忞积30余年之心力,终成《新元史》一书,并使之列入"二十五史"。通过对比《新元史》和《元史》在本纪、表、志、列传等部分的差异,可以发现柯劭忞所撰《新元史》的诸多进步之处。其中也反映了柯劭忞秉持史家求真原则,广泛搜集中外史料,讲求信史的治史态度,以及强调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葛金根[5](2017)在《罗振玉致沈曾植的一通信札》文中提出寐叟哲嗣慈护先生捐赠嘉兴博物馆的沈曾植遗物中,不少是友朋致沈曾植的手札,其中有罗振玉致沈曾植的一通信札。本文试在释读信札的基础上,就其中的内容以及罗振玉与沈曾植的学术和交往等略作考释和解读。
时培磊,金久红[6](2017)在《清朝遗老群体中的柯劭忞之思想与学术》文中研究指明遗民是中国历史改朝换代的特殊产物。在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作为一群不侍民国的晚清遗老群体,他们选择旧体制,抗拒新时代、新思潮,从而使他们往往被打上保守与落后的烙印,也使其思想与学术更容易为人们所漠视,为时代所淘汰。透析晚清遗老群体的精神世界,可以发现柯劭忞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无论其在立身行事中所表现的爱国精神,还是秉承传统儒家信仰以致热衷于忠君复辟这一"伟业",以及对王国维晚年治学之微妙影响所折射出的治史态度,这些都凸显了柯劭忞在遗老群体中所占据的重要历史地位。
时培磊[7](2017)在《《新元史》辨析三题》文中提出柯劭忞《新元史》成书之后被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成为官方钦定的"二十五史"之一。时人李思纯在《元史学》中称《新元史》"兼具‘全部改造’与‘详备博洽’之二种长处,中国元史学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归流以成大海,集众士之积累以成高峰"1,对柯劭忞及其《新元史》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柯劭忞政治见解相反的章太炎,也评价《新元史》称:"柯书繁复,视旧史为优,列入正史可无愧色。"2柯劭忞还因《新元史》,于1924年获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授予的
刘勇[8](2016)在《柯劭忞诗歌论稿》文中指出柯劭忞作为近代声名卓着的史学家,诗名长期为史名所掩盖,实则其兼具诗家与史家的双重身份,其诗歌於当时诗坛风气之外另辟蹊径,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承续了山左诗歌的发展轨迹,以杜诗为标的,寓史笔於诗歌之中,继承了中国诗歌的诗史传统。而其宏通的诗学观、鲜明的地域流派特色以及深厚的学术涵养与其诗歌创作密切相关。本文即撷取“家学与师承”、“地域与流派”、“诗论与诗风”、“学术与诗学”、“评诗与选诗”五个视角,以柯劭忞的诗学建树和诗风转变为中心,考其诗歌之渊源,明其地域之归属,究其学术之关联,论其评选之特色,将蓼园诗歌放在山左诗坛以及近代诗歌史的双重范围之内来进行考察,以期对柯劭忞的诗学活动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论述。
翟广顺[9](2013)在《胶潍鸿儒柯劭治史与教育管窥——柯劭忞逝世80周年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柯劭忞是祖籍山东、客居京华、精于经史、训诂、金石之学的近代鸿儒。他以煌煌巨着《新元史》传世,有"二十五史人"之名;他又以主纂和代理馆长的身份最终完成史称第"二十六史"的《清史稿》。柯劭忞终生以兴教育才为志,既有湘赣地方学官经历,又长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总监督,还有末代"帝师"的头衔,晚年讲学至老不辍。由于史料匮乏,柯劭忞研究始终冷寂,他与众多清末民初名人复杂多面的交往,有助于深化柯劭忞研究乃至拓宽清史研究的空间。
侯书勇[10](2013)在《王国维致某君书残稿考证——兼谈其学术史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蠡舟《王静安先生之考证学》一文谈到王国维"与某君论治古文字学书残稿",并作了部分征引,目前所见有关王氏书信着作均未收录,似未引起学界注意。文中"某君"及作书时间未言明,通过王国维与罗振玉等友人往来书信比较可知,"某君"为柯昌济,作书时间当在1918年3月6日。信中反映了王氏对于古文字考释的认知,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二、柯劭忞致罗振玉手札廿三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柯劭忞致罗振玉手札廿三通(论文提纲范文)
(2)罗振玉与1920年“京旗赈灾”——兼论清遗民、旗族及民初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 罗振玉的慈善因缘与赈灾手段 |
二 “京旗赈灾”始末 |
一、西城 |
二、东城 |
三、北郊 |
四、西陵 |
五、东陵 |
六、三山 |
三 “京旗赈灾”的遗产 |
(4)柯劭忞史学思想浅析——以《新元史》与《元史》之比较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柯劭忞《新元史》之编撰 |
二、从《新元史》与《元史》之比较中看柯劭忞的史学思想 |
(一) 本纪部分 |
(二) 表部分 |
(三) 志部分 |
(四) 列传部分 |
三、结论 |
(6)清朝遗老群体中的柯劭忞之思想与学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遗老之间交往看柯劭忞之爱国思想 |
二、从遗老之间交往看柯劭忞之忠君思想 |
三、从遗老之间交往看柯劭忞对王国维晚年治学之影响 |
结语 |
(7)《新元史》辨析三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元史》缘何不注史料来源 |
二、《新元史》缘何未补《艺文志》 |
三、《新元史》缘何衍生诸多新讹误 |
(8)柯劭忞诗歌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明清山左诗坛概略 |
一、宗主唐音的诗歌传统 |
二、文人结社与家族传承 |
三、山左诗坛的地域划分 |
第一章 家学与师承 |
第一节 文学世家和宗唐诗风 |
一、宗唐 |
二、《选》体 |
三、杜诗 |
第二节 交游网络和诗学界域 |
第一期:入仕之前(1850-1886) |
第二期:入仕之後至辛亥鼎革(1886-1911) |
第三期:民国之後(1911-1933) |
第二章 地域与流派 |
第一节 潍上倡和:方志的书写与还原 |
一、方位与意象 |
二、西园与西园诗社 |
三、十笏园与十笏园倡和 |
第二节 桐城诗法:《晚清四十家诗钞》中的蓼园诗 |
一、柯劭忞与桐城派之前後关系 |
二、吴闓生评选蓼园诗歌发微 |
三、调和:唐宋兼宗的趋向 |
第三节 力崇雅正,瓣香浣花:蓼园诗与河北派——汪辟疆诗论辨证之一 |
一、山左、河北诗坛之分属 |
二、柯劭忞与张之洞之关系 |
三、蓼园诗歌归属之再辨析 |
第四节 杜韩骨干,坡谷理致:蓼园诗与同光体——汪辟疆诗论辨证之二 |
一、“不後同光诸大家”论断之成因 |
二、“大篇况有杜韩遗”之批评语境 |
三、蓼园诗近唐、近宋之辨析 |
第三章 诗论与诗风 |
第一节 论诗之主旨 |
一、儒家诗学观:“温柔敦厚”与“知人论世” |
二、学杜与变杜 |
三、“谈艺四言”:“神韵説”之修正 |
四、柯劭忞论唐宋诗 |
第二节 蓼园诗风之转变 |
一、诗宗盛唐 |
二、北宋体:以《丁冬集》为中心的考察 |
三、蓼园晚兴:半山、遗山之诗 |
第三节 蓼园诗歌的再评价——以王国维的“正宗”説为中心 |
一、王国维与柯劭忞之前後交往 |
二、“正宗”説辨 |
三、蓼园诗歌对杜、韩之接受 |
第四章 学术与诗学 |
第一节 经学与诗歌 |
一、尊经 |
二、儒行 |
三、其他 |
第二节 史学与诗歌 |
一、诗史意识:“看君史笔寓於诗” |
二、史思 |
三、史实:《新元史》与蓼园诗歌 |
第五章 评诗与选诗 |
第一节 作为诗歌选本的《蓼园诗钞》及《续钞》 |
一、增诗 |
二、删诗 |
三、改诗 |
第二节 蓼园评诗:以《黄叶馆诗存》为例 |
一、“似” |
二、“雅” |
三、“意” |
第三节 蓼园选诗:以《水竹邨人诗选》为例 |
一、交往:以诗社为中心 |
二、体例:仿《渔洋山人精华録》 |
三、宗旨:渔洋诗学 |
附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胶潍鸿儒柯劭治史与教育管窥——柯劭忞逝世80周年祭(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10)王国维致某君书残稿考证——兼谈其学术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某君”及作书时间考证 |
三、学术史意义述略 |
四、余论 |
四、柯劭忞致罗振玉手札廿三通(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史书的近代命运:《清实录》整理研究的民国分途[J]. 谢贵安.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2]罗振玉与1920年“京旗赈灾”——兼论清遗民、旗族及民初社会[J]. 丁小明. 史林, 2020(05)
- [3]《新元史》编撰刊刻考[J]. 李伟国.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8(01)
- [4]柯劭忞史学思想浅析——以《新元史》与《元史》之比较为中心[J]. 时培磊,李建武.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08)
- [5]罗振玉致沈曾植的一通信札[J]. 葛金根. 东方博物, 2017(02)
- [6]清朝遗老群体中的柯劭忞之思想与学术[J]. 时培磊,金久红.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7]《新元史》辨析三题[J]. 时培磊. 史学史研究, 2017(01)
- [8]柯劭忞诗歌论稿[D]. 刘勇. 苏州大学, 2016(02)
- [9]胶潍鸿儒柯劭治史与教育管窥——柯劭忞逝世80周年祭[J]. 翟广顺. 潍坊学院学报, 2013(05)
- [10]王国维致某君书残稿考证——兼谈其学术史意义[J]. 侯书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