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TCA加支架植入术治疗心肌缺血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马静[1](2020)在《传统中药与介入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快,心血管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西医治疗是目前ASCVD的主流疗法,然即便接受了优化药物治疗,ASCV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仍较高。因此寻找新的抗ASCVD的药物势在必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独特医疗理论体系。近年来,中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取得了多方面进展。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医药运用活血、化痰、解毒、通络、益气等方法,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斑块稳定性、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左室重构、血管重构以及微循环功能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心络是以中医络病学说为指导治疗ASCVD的经典中药复方制剂,广泛应用于慢性冠心病和脑卒中病的治疗。以往研究表明,通心络(TXL)可通过降脂、抗炎和抗氧化应激反应等多种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TXL抗AS效果已被多项基础和临床研究所证实。由于TXL是由多种中草药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含有多种抗AS的活性成分,治疗机制仍未阐明,成为TXL研究中难以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关于TXL作用机制的研究常针对西药抗AS治疗的已知靶点如降脂、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但这些机制无法完全解释TXL的抗AS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小鼠全基因组表达芯片检测了 TXL对apoE-/-小鼠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TXL抗AS作用的可能机制。研究目的1.明确TXL对apoE-/-小鼠AS斑块形成的影响。2.探讨TXL发挥抗AS作用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TXL溶液制备体内实验,将TXL超微粉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生理盐水混悬液,小鼠每日0.1 ml混悬液灌胃给药,单纯高脂喂养(HFD)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体外实验,用细胞培养基溶解TXL后,制备TXL储存液。2.实验分组100只雄性apoE-/-小鼠(12周龄),适应性普食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以下5组:对照(Control)组,单纯普食喂养16周;单纯高脂(HFD)组,单纯高脂喂养16周,小鼠每日0.1ml生理盐水灌胃;TXL低剂量(TXL-L)组,高脂喂养的基础上,给予小鼠TXL(0.38g/kg/d)0.1ml每日灌胃,喂养16周;TXL中剂量(TXL-M)组,高脂喂养的基础上,给予小鼠TXL(0.758g/kg/d)0.1ml每日灌胃,喂养16周;TXL高剂量(TXL-H)组,高脂喂养的基础上,给予小鼠TXL(1.5g/kg/d)0.1ml每日灌胃,喂养16周。3.血液标本的留取及检测检测各组小鼠血脂和血糖水平。4.组织病理学检测小鼠主动脉组织行大体油红O(Oil redO)染色,评价主动脉斑块负荷。主动脉根部连续切片后,油红O染色检测斑块内脂质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斑块内巨噬细胞(MOMA-2)浸润和平滑肌(α-SMA)水平,天狼猩红(Sirus red)染色检测斑块内胶原含量,计算斑块易损指数。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内炎症因子TNF-α、IL-6、MMP-2的含量。5.分子生物学检测:对Control组、HFD组及TXL-H组小鼠主动脉组织行基因芯片检测,观察TXL对高脂饮食诱发AS而引起的基因表达的影响。6.细胞培养体外培养小鼠原代巨噬细胞,给予不同处理后检测相应指标。培养基配制:高糖 DMEM 培养基 450ml+FBS 50ml。7.体外实验分组及干预在原代巨噬细胞培养板中,加入不同浓度的TXL溶液预处理24小时,换液后加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40μg/ml)刺激4小时,4小时后吸弃细胞培养基,使用预冷的PBS溶液清洗3次,用于后续细胞RNA提取。8.统计分析使用SPSS 16.0(SPSS Inc,Chicago,USA)软件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误表示,分类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正态分布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ANOVA分析。当进行多重比较时,采用Bonferroni对p值进行校正。非正态分布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TXL降低主动脉斑块负荷及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HE染色结果显示,TXL可逆转高脂饮食引起的斑块面积增加(与HFD组相比,p<0.05),并呈现剂量依赖性,TXL-H组较TXL-L组斑块面积降低更为显着。大体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HFD组小鼠主动脉斑块负荷显着增加(p<0.05),TXL可降低高脂饮食引起的斑块负荷的增加(与HFD组相比,p<0.05),且TXL-H组降低斑块负荷的作用尤为明显,与TXL-L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2.TXL增加斑块稳定性TXL可显着减少高脂饮食引起的主动脉根部脂质沉积和巨噬细胞浸润,增加斑块内胶原及平滑肌细胞的含量(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TXL可显着降低斑块易损指数。3.TXL减少斑块内炎症因子的表达TXL能显着逆转高脂饮食引起的斑块内炎症因子表达的上调(p<0.05),而TXL不同剂量组之间,炎症因子的表达无显着差异。4.TXL可逆转高脂饮食诱发AS而引起的基因表达的变化。在HFD组与Control组共筛选出3284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与Control组相比,2215个基因在HFD组表达上调,1069个基因在HFD组表达下调。即高脂饮食可引起小鼠主动脉组织3284个基因的差异表达。为了明确高脂饮食后在小鼠主动脉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有哪些可被通心络所调控,将高脂饮食后差异表达的3284个基因,与在HFD组和TXL-H组差异表达的632个基因进行匹配分析,筛选出TXL调控的AS相关基因。匹配分析结果显示,48个基因在HFD组被上调(与Control组相比),而在TXL-H组表达水平降低(与HFD组相比);56个基因在HFD组被下调(与Control组相比),而在TXL-H组表达水平升高(与HFD组相比)。将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按照生物学过程进行分类,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影响了细胞的代谢过程;按照分子功能进行分类,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影响了细胞的结合功能。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炎症和代谢相关通路。研究结论1.TXL可显着减缓小鼠主动脉斑块进展,抑制斑块内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加斑块稳定性。2.TXL可通过多靶点发挥抗AS作用,除已证实的降脂、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等机制外,TXL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免疫反应以及调节机体代谢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方法。自1977年Gruentzig A首次实施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以来,PCI已迅速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预后。PCI治疗可使大多数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获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早行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以尽可能地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但对于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SIHD)患者,是否应行PCI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ISCHEMIA实验报道,对于中度或重度冠脉狭窄的SIHD患者,在优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PCI术,与单纯接受优化药物治疗相比,长期随访过程中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主要终点无显着差异。这一结果提示PCI未能改善SIHD患者的长期预后,即部分SIHD患者并未从PCI治疗中获益。在可能抵消SIHD患者PCI获益的因素中,PCI术后非靶病变(NTLs)的快速进展引起了更多的关注。PCI术后NTLs快速进展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炎症反应可能在PCI术后NTLs快速进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在PCI术后显着升高,且术后72小时CRP的高表达与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显着相关。PCI术后激活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是否在NTLs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明确这一问题,对于优化PCI治疗、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假说:PCI术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激活是促进NTLs进展的重要因素。为验证假说并探讨PCI术后NTLs进展的可能机制,本研究拟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分为支架植入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支架植入组于腹主动脉AS形成处植入支架,3个月后分别采用血管内超声和病理学方法评估支架植入术后NTLs进展情况,明确支架植入术与NTLs进展的关系。同时检测PCI或冠状动脉造影(CAG)后患者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的动态变化,并在体外模拟PCI环境,进一步探讨支架植入引起NTLs进展的潜在机制。研究目的1.观察支架植入术后NTLs的进展情况。2.探讨炎症反应在支架植入术后NTLs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动物AS模型构建采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通过球囊拉伤联合高脂饮食的方法构建兔腹主动脉AS模型:新西兰兔耳缘静脉麻醉后,行右侧髂动脉至腹主动脉球囊拉伤。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右侧股动脉并穿刺,沿导丝输送3.5mm×18mm预扩球囊至腹主动脉,以8-12 atm压力充盈球囊,自腹主动脉至股动脉反复牵拉3次,以造成腹主动脉内皮损伤,撤出球囊及导丝,结扎右侧股动脉,缝合手术切口。给予40万单位青霉素肌注以预防感染。2.实验分组10周时,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以下3组:(1)支架组(n=10):行腹主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及支架植入术。分别在术中及术后三个月行腹主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2)假手术组(n=10):行腹主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不植入支架。分别在术中及术后三个月行腹主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3)对照组(n=10):不进行有创操作。假手术组和支架组新西兰兔在10周时,分别进行腹主动脉造影和腹主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加支架植入术。支架组在支架植入术后给予拜阿司匹林40 mg/天,直至实验结束。3.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假手术组和支架组新西兰兔分别在介入术中及术后三个月行IVUS检查,使用Boston Scientific公司的iLab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获得并自动记录连续性血管内超声图像。IVUS图像数据由两名独立的观察者进行分析,取两次计算数据的平均值。4.留取标本所有动物在22周时行安乐死,于左心室抽取枸橼酸钠抗凝血约15ml,置于黄色分离胶促凝管中,3000rpm室温离心10分钟,-80℃冰箱中保存备用。对于支架组和假手术组,将距离支架或血管最狭窄部位10mm以远的腹主动脉近心端,长度为50mm的血管段定义为NTLs,用于组织病理学分析,以评估斑块进展。对于对照组,我们将NTLs定义为距离髂总动脉分叉处20mm以远的腹主动脉近心端,长度为50mm的血管段,用于对照组的组织病理学研究。5.NTLs斑块评价将处理后的血管组织块进行连续切片,每张切片厚度为5μm,连续切片300μm(60张切片)后丢弃700μm,继续切片300μm后再次丢弃700μm,以此循环。收集所有切片后,每间隔100μm(10张切片)挑选一张切片进行病理学染色,用以评估NTLs的斑块形态及斑块负荷。6.NTLs斑块成分分析油红O(Oil red O)染色检测斑块内脂质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RAM-11)和平滑肌(α-SMA)水平,天狼猩红(Sirus red)染色检测斑块内胶原含量。斑块易损指数=(巨噬细胞+脂质沉积)/(胶原+平滑肌细胞)7.NTLs斑块内炎症因子检测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实验动物NTLs斑块内炎症因子TNF-α、IL-6、MCP-1 和 VCAM-1 的含量。8.实验动物血清炎症因子检测使用相应的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三组实验动物在术前、血管造影术后1天和术后3个月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所检测的血清炎症因子与斑块内炎症因子相对应,分别为 TNF-α、IL-6、MCP-1 和 VCAM-1。9.蛋白组学分析支架植入对血清蛋白表达的影响为探讨支架植入引起持续血管炎症和全身炎症反应的潜在机制,在血管造影术后3个月,分别采集了支架组和假手术组实验动物静脉血,对血清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10.统计分析使用SPSS 16.0(SPSS Inc,Chicago,USA)软件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误表示,分类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正态分布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ANOVA分析。当进行多重比较时,采用Bonferroni对p值进行校正。非正态分布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1.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47例(平均年龄65±10岁),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联众病历信息查询检索系统,收集患者住院期间完整病历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及用药史。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并已签署临床观察性研究知情同意书。2.血液标本的采集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1个月三个时间点,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房于无菌条件下采集外周静脉血5ml,留取血清标本,冻存于负80℃冰箱中以备检测。3.血脂及炎症相关因子水平的检测使用齐鲁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术前及术后一个月患者血脂水平。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以下细胞因子的水平,包括白介素-1β(IL-1β),IL-1RA,IL-5,IL-6,IL-8,IL-10,IL-12p70,IL-13,IL-1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β(MIP-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GF)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BB),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IL-1β,IL-1RA,IL-5,IL-6,IL-8,IL-10,IL-12p70,IL-13,IL-15,TNF-α,IFN-γ,MIP-1α,MIP-1β,MCP-1),IFN-γIP-10,Basic-FGF,PDGF-BB的水平使用伯乐人多因子检测试剂盒(Bio-Rad,CA,USA,Cat No:M500KCAFoY)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中的步骤操作。CRP,SAA1的水平,使用相应的ELISA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中的步骤操作。4.细胞培养体外培养HUVEC及THP-1细胞,给予不同处理后检测相应指标。HUVEC培养基配制:基础内皮细胞培养基470m1+FBS 25ml+内皮细胞生长因子5ml;THP-1细胞培养基配制:RPIM 1640培养基450ml+FBS 50ml;5.细胞分组(1)CAG组:冠脉造影术后患者血清刺激内皮细胞;(2)PCI组:PCI术后患者血清刺激内皮细胞;6.单核细胞黏附实验为了验证斑块局部的炎症反应是否由循环中炎症风暴所引起,我们使用PCI或CAG术后1天患者的血清孵育HUVECs,在孵育24小时后,检测其对单核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7.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收集不同干预的内皮细胞并提取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中TNF-α、IL-6、ICAM-1、VCAM-1等指标在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Photoshop软件分析条带的平均密度值和面积。8.统计分析使用SPSS 16.0(SPSS Inc,Chicago,USA)软件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误表示,分类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正态分布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ANOVA分析。当进行多重比较时,采用Bonferroni对p值进行校正。非正态分布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支架植入促进NTLs斑块进展假手术组实验动物腹主动脉NTLs的斑块体积自96.03 mm3增长到140.44 mm3(增长比例46.25%);斑块负荷自18.53%增长到26.47%(增长比例42.85%)。支架组实验动物腹主动脉NTLs的斑块体积自105.52 mm3增长到182.96 mm3(增长比例73.39%),斑块负荷从19.04%增长到35.14%(增长比例84.56%)。术后3个月,支架组NTLs的斑块体积显着高于假手术组(182.96±9.91mm3 vs140.44±8.98mm3,p<0.05),前者NTLs的斑块体积较后者增加30.28%。同时在术后3个月,支架组NTLs的斑块负荷显着高于假手术组(35.14±2.23%vs26.46±1.07%,p<0.05)前者NTLs的斑块负荷相对后者增加32.75%。因此,与假手术组相比,支架组NTLs斑块增加更为显着。病理学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支架组的平均斑块面积和平均斑块负荷分别相对增加55.9%和27.3%。这一病理学结果提示支架植入与NTLs的快速进展有关,这与血管内超声的结果相吻合。2.支架植入增加NTLs斑块易损性术后3个月,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相比,支架组实验动物NTLs脂质沉积增多,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平滑肌含量减少,胶原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与对照组NTLs斑块内脂质沉积、巨噬细胞浸润、平滑肌水平及胶原含量均无显着差异,通过计算斑块易损指数,我们发现支架植入后显着增加NTLs斑块的易损性,增加斑块不稳定。3.支架植入促进实验动物NTLs斑块局部炎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3个月支架组NTLs斑块内炎症因子TNF-α、IL-6、MCP-1和VCAM-1的水平显着高于假手术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与对照组NTLs内炎症因子的表达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提示支架植入促进了 NTLs斑块内的炎症反应。4.支架植入引起实验动物持续全身炎症反应支架组实验动物血清TNF-α、IL-6、MCP-1和VCAM-1水平从术前至术后1天和术后3个月呈逐步增加趋势,在假手术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从术前到术后1天和术后3个月无显着变化;因此,在血管造影术后3个月,支架组血清TNF-α、IL-6、MCP-1和VCAM-1水平显着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支架植入术后,实验动物机体内处于持续高炎症反应状态。5.蛋白组学分析支架植入对血清蛋白水平的影响在血管造影术后3个月,我们分别采集了支架组和假手术组新西兰兔静脉血,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与假手术组相比,支架组血清中多个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Ps)水平显着上调,包括血清淀粉样蛋白1(SAA1)SAA4,SAA,C-反应蛋白(CRP),脂多糖结合蛋白(LBP),α1-酸性糖蛋白(AAG)。这一结果提示,支架植入术后,机体处于持续的急性时相反应状态。6.差异表达蛋白生信分析我们将两组间所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生信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分布在胞外区域,即多为分泌蛋白,据此我们推测支架植入主要影响了细胞的分泌功能;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蛋白多富集在免疫和炎症相关通路,包括补体-凝血级联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NF-κb,PPAR和Jak-STAT等信号通路。7.病人一般情况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术前CAG组与PCI组患者血脂水平无显着差异。CAG组患者在冠脉造影术前与术后一个月,血清TC、TG、LDL-C、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然而,在PCI组患者血清中,TC和LDL-C的水平在PCI术后1个月相较于术前显着下降。8.PCI患者术后CRP及SAA1水平增加PCI组患者血清中CRP和SAA1水平在PCI术后1天显着升高,并持续至术后1个月。CAG组患者血清中CRP和SAA1水平在冠脉造影术后1天升高,幅度小于PCI组,且在术后1个月恢复到基线水平。9.PCI患者术后CRP高风险患者比例增加术前CAG组和PCI组CRP高水平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87%和18.09%,术后1天,两组中这一比例均有所增加,分别为20.76%和41.49%,PCI组增加比例显着高于CAG组。在术后1个月,CAG组CRP高水平患者显着下降,降至基线水平以下;而PCI组CRP高水平患者的比例仍显着高于基线水平,并高于同时期CAG组。10.PCI患者术后炎症相关因子水平升高PCI组患者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在PCI术后1天及1个月显着上升,尤其是IL-6,IL-8,IL-10,IL-13,TNF-α和IP-10,这些炎症相关因子的升高持续至术后1个月,未出现下降趋势。CAG组患者血清中17个炎症相关因子,从术前到术后1天和术后3个月无显着变化。11.PCI术后患者血清促进对内皮-单核细胞间黏附PCI术后血清孵育能显着促进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之间的黏附,同时增加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及炎症因子TNF-α、IL-6的蛋白表达。12.PCI术急性时相反应被激活我们使用PCI或CAG术后1天患者的血清孵育HUVECs,在孵育24小时后,检测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和SAA1蛋白表达及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显示,与CAG患者血清组相比,PCI组血清孵育可以增加内皮细胞CRP和SAA1蛋白表达,同时激活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13.抑制STAT3或NF-κB信号通路对APPs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STAT3和NF-κB是启动急性时相反应的关键信号通路,使用STAT3通路抑制剂WP1066和NF-κB通路的抑制剂BAY11-7082预处理HUVECs 3小时,然后使用PCI或CAG术后1天患者的血清孵育HUVECs,在孵育24小时后,检测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和SAA1及炎症因子TNF-α、IL-6的表达,结果显示抑制STAT3或NF-κB信号通路后,可显着降低PCI组血清孵育所引起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和SAA1以及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研究结论1.支架植入术可引起机体炎症反应的激活,加速兔腹主动脉NTLs斑块进展。2.支架植入术后,新西兰兔血清中CRP、SAA1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表达增加并持续长达数月。3.PCI术后患者体内存在持续炎症反应,多种炎症因子在PCI术后1天水平上调并持续至术后1个月。4.PCI术后NF-κB及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在急性时相反应介导的NTLs快速进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贾红薇[2](2020)在《“5E”康复模式在老年CHD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老年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和“5E”康复模式下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术后服药依从性、心理状态等的差异,分析“5E”康复模式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为“5E”康复模式的实施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资料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心内科接受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手术且手术成功,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老年患者90例。获得知情同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例)和观察组(n=45例),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5E”康复模式的术后管理,对照组则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术后护理。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前后均需填写《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服药依从性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心理状态等指标,评估实施“5E”康复模式对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术后服药依从性、心理状态等的改变。结果:(1)两组病人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2)接受“5E”康复模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接受“5E”康复模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服药依从性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护理干预1周,SAQ量表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得分分别为(64.1±13.8)分和(54.5±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心绞痛稳定维度,其他四个维度平均得分观察组均显着较高(P<0.05);(5)接受“5E”康复模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较对照组低,且形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6)接受“5E”康复模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较对照组低,且形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应用“5E”康复模式对老年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患者的认知水平、自我管理、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显着提高,患者出现心绞痛、抑郁、焦虑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说明“5E”康复模式可用于老年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健康管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推广意义。
武艳强[3](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文中认为对于急性冠脉冠脉综合征患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而言,应该及时、快速、有效的开通梗塞相关血管,从而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流灌注、抑制梗死面积延展、挽救濒死心肌的目的。直接PCI术是快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恢复心肌灌注、从而改善STEMI患者心脏功能及预后的直接有效的策略。尽管直接PCI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成功率约90%,仍有三分之一的STEMI患者在成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后,未达到有效充分的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加重梗死区域心肌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增加患者院内及院外的死亡率。并且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大约10~20%的患者在1年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因此,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何在快速开通犯罪血管的同时,能够有效的保护下游的冠脉微循环,实现有效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以及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危险因素的预测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的热点。已有大量文献及证据表明,溶栓结合介入干预治疗及经导管冠脉内靶向溶栓治疗不仅能够对大冠脉系统中红色血栓,甚至对于中、小冠脉及冠脉微循环和侧枝循环系统血栓都有溶解作用,在开通闭塞的大血管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微循环及心肌灌注水平,减少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发生,改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是一种量化冠脉微循环生理特征的一种的新的指标,其能够准确、特异、定量的反应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功能异常,而不受心率、血压、血流动力学及冠脉狭窄程度等指标的影响,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介入领域,对于患者预后及心功能恢复指标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因此,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围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策略与微循环保护及介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方向进行了四个部分的探讨:第一部分通过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来预测并评估接受溶栓结合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及心脏功能恢复。第二部分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的影响。第三部分评价经导管靶向溶栓在急性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第四部分通过收集各种临床指标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和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第一部分应用IMR评价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与心脏功能及预后的研究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需要紧急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以挽救缺血心肌。溶栓结合介入治疗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抢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IMR是一种评价冠脉微循环功能的侵入性指标,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IMR与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应用IMR来评价溶栓结合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与心脏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8例诊断为急性STEMI的患者,首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行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CFR、FFR、IMR,评价术后TIMI、CTFC,测量CK、CK-MB、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心肌梗死24小时内及3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术后7天常规行静息心肌核素检查,评价心脏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与心脏梗死面积大小及左室心脏功能的关系。结果:溶栓联合介入干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心肌灌注水平,术后90%的患者达到TIMI血流3级,只有10%的患者术后TIMI血流2级,无TIMI血流1级及0级的患者出现;术后IMR水平与与3月后LVEF有明显负相关性(r=-0.419,P=0.009),与3月后WMS有明显正相关性(r=0.776,P<0.001)。术后IMR水平与术后7天PDA有明显正相关性(r=0.966,P<0.001)。3月后心脏功能恢复组IMR值较心脏功能未恢复组明显降低(36.3±2.8Uvs.47.8±6.3,P<0.001)。以3月后左室心脏功能的恢复与否作为因变量,只有IMR可作为预测指标(P=0.009),OR值1.263(95%置信区间1.059-1.507)。IMR值可以预测心肌梗死面积大小,IMR≥40.5组PDA 28.58±7.22,IMR<40.5组,PDA16.16±3.82,P<0.001,反应IMR越高,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小结:1.IMR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急性STEMI患者冠脉微循环生理学指标的测量;临床应用可重复性强,不受血压、心率、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目前有创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可靠指标;2.溶栓结合PCI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冠脉微循环灌注,降低IMR水平,保护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3.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IMR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正相关,与短期内心脏功能恢复负相关,IMR≥40.5U提示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梗死面积大,心室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差。第二部分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IMR和心肌核素(SPECT)显像,与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对于血栓积分≤3分的STEMI患者血栓抽吸后评价微循环灌注及心肌梗死面积大小,以提高此类STEMI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103名冠脉造影示血栓积分为1-3分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RT组)及血栓抽吸组(TA组)。RT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TA采用血栓抽吸后行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TIMI、CTFC及TMPG,测量CK、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天行心肌核素检查评价PDA,心肌梗死24小时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随访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RT组术中造影剂用量(132.41±43.27),TA组术中造影剂用量(164.98±56.15),P=0.001。RT组手术操作时间(2.3±0.5)小于TA组(2.6±0.7),P=0.014。RT组c Tn I组80(75,93),TA组c Tn I组88(78,100),P<0.001,有统计学意义。24小时LVEF,RT组52.06±5.48,TA组47.39±7.26,P<0.001,有明显统计学差异。RT组PDA18.35±6.97,TA组22.08±9.81,P=0.028,有统计学意义。随访90天,两组在MACE事件及出血事件上无统计学差异。小结:1.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常规血栓抽吸操作时间更长,术中应用造影剂量增多。2.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对存在一定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造成冠脉微循环损伤,减少有效冠脉微循环灌注。3.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常规血栓抽吸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恶化心脏功能,但不增加卒中发生率。第三部分经导管靶向溶栓在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需要紧急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以挽救缺血心肌、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在开通IRA后仍出现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可能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本研究旨在对于STEMI患者通过微导管行冠脉内靶向溶栓,观察其对冠脉微循环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50名冠脉造影示血栓积分为3分及以上的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经微导管冠脉内靶向溶栓组(IT组n=25)及常规血栓抽吸组(TA组n=25)。IT组通过微导管冠脉内给予低剂量重组尿激酶原10mg,TA组常规血栓抽吸,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TIMI、CTFC及TMPG,测量CK、CK-MB、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天行心肌核素检查评价PDA,心肌梗死24小时及3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随访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及出血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介入数据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IT组CK、CK-MB、c TNI峰值明显低于TA组(1159.12±617.89vs.1661.18±1079.60;123.19±31.08vs.181.56±112.85;38.83±12.52vs.51.71±26.32,P<0.05),术后两组在TIMI分级及CTFC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IT组TMPG3级比例明显高于TA组(P=0.005)。IT组在完全ST回落率(STR)上明显优于TA组(P=0.005)。IT组IMR值(35(29,40))明显小于TA组(49(41,57))(P<0.001)。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在心脏功能(LVEF)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室壁运动积分(WMSI)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LL P>0.05)。术后7天心肌核素IT组PDA15.35±4.73,TA组PDA 18.58±5.44,P=0.030。3月后复查心脏超声,IT组在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优于TA组(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事件及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LL P>0.05)。小结:1.冠脉内靶向溶栓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可有效的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2.对于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与单纯血栓抽吸相比,冠脉内靶向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3.微循环阻力指数是量化评估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的有效的生理学指标。第四部分ACS-PCI术后非支架植入血管狭窄进展及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CS患者PC I术后患者基线资料、介入相关资料与非靶病变狭窄进展(RASP)和支架内再狭窄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14例ACS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和介入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在PCI术前和介入术后12个月。然后对非靶病变RASP和支架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结果:37.8%的ACS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时发生RASP,与非RASP组相比,RASP组合并糖尿病(DM)、血清尿酸(SUA)浓度升高、心肌肌钙蛋白I、N端前脑钠肽和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多支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升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P=0.022)、SUA(P=0.011)、hs-CRP(P<0.001)、多支血管病变(P=0.010)和需要导丝的分叉病变(P=0.001)是预测RASP的独立危险因素。21.0%的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组患者与非再狭窄组相比,高血压和DM发生率增加,SUA、LDL-C和hs-CRP浓度升高,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和支架长度增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P<0.001)、LDL-C(P<0.001)、hs-CRP(P<0.001)、靶病变长度(P=0.002)、支架直径过小(P=0.047)和需要双导丝的分叉病变(P=0.009)是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尽管接受了规范优化的介入操作及药物治疗,非介入治疗的病变一年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加重的发生率约为37.8%,支架内再狭窄一年发生率约为21.0%。2.DM和hs-CRP水平增高是ACS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共同的危险因素。3.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过小和分叉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长病变,尽量选择短支架精确定位解决固定性狭窄,支架直径选择与血管直径相匹配,避免选择支架过小,对于分叉病变,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明显高于非分叉病变,更应根据疾病解剖形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及更加优化的药物治疗。结论:1.溶栓联合PCI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冠脉微循环灌注,降低IMR水平,保护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IMR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正相关,与短期内心脏功能恢复负相关性,接受溶栓联合PCI的患者,IMR≥40.5提示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梗死面积大,心室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差。2.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对存在轻度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实现相似的TIMI血流分级,但是对冠脉微循环和心肌梗死面积可能造成不良影响。3.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冠脉内靶向溶栓可有效的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从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4.微循环阻力指数是量化评估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的有效的生理学指标。5.DM和hs-CRP水平增高是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共同的危险因素。6.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过小和分叉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
赵迎春,郑彩芬[4](2019)在《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及体会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8月—2018年8月入住我院的心肌梗死患者总计80例,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以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按照每组40例研究选取患者分为两组,传统方法护理为对照组,心理护理干预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以及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较低,P<0.05。结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以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开展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于帮助患者恢复存在有重要作用。
吴小琳[5](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最近几年,急性心梗(AMI)临床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其治疗方法也取得了进步,这一点重点体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临床开展了疾病先期恢复血流,全面促进再灌注治疗,此法取得了满意效果。就再灌注治疗的方式来看,主要包含溶栓治疗(以纤溶酶原激活剂激活血栓中纤溶酶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溶栓失败者首选)其也可被分为:直接性PTCA以及补救性PTCA,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冠状动脉激光形成术(其以内通过激光再通阻塞冠状动脉的新方法)等。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全面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研究进展情况,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姚卫杰[6](2019)在《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中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天津市胸科医院2016.5-2017.10应用比伐芦定冠心病患者706例,包括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及行择期介入治疗患者,调取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30天及1年内支架内血栓事件及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净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出血。应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30天内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COX回归的方法分析植入支架患者1年内MACCE事件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0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0.1±11.1)岁,急诊PCI患者所占比例为39.1%(276/706),择期PCI患者所占比例57.8%(408/706)。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59.8%(422/706),eGFR<60ml/min的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例为39.4%(278/706),贫血患者所占比例为32.3%(228/706),CRUSADE评分>30分的中、高危出血风险患者所占比例为64.0%(452/706)。2、30天内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4.2%(30/706),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3%(16/706),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3%(16/70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3、1年内净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6.5%(46/706),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4%(24/706),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1%(22/70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8%(6/706)。4、在所有患者中30天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8.954,95%CI:1.885-42.528,P=0.006)、贫血(OR:4.746,95%CI:1.407-16.000,P=0.012)是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5、682例植入支架患者中,MACCE事件发生率为5.3%。COX回归分析发现,BMI>25kg/m2(OR:3.332,95%CI:1.201-9.246,P=0.021)、KILLIP≥2级(OR:2.147,95%CI:1.067-4.320,P=0.032)、贫血(OR:2.074,95%CI:1.009-4.265,P=0.047)、EF值<45%(OR:4.043,95%CI:1.789-9.136,P=0.001)、eGFR<60ml/min(OR:6.795,95%CI:2.345-19.686,P<0.001)是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OR:0.106,95%CI:0.049-0.230,P<0.001)、PPI类药物(OR:0.421,95%CI:0.194-0.914,P=0.029)是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本研究中,比伐芦定多用于具有较多出血危险因素患者中,且其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及较低的出血风险。2、在PCI治疗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患者中,女性、贫血是PCI术后30天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3、在PCI治疗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患者中,BMI>25kg/m2、贫血、KILLIP≥2级、EF值<45%、eGFR<60ml/min是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PPI类药物应用是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
章娟,肖刚[7](2019)在《直接PTCA加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QTd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腔成形术(PTCA)加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院内接受治疗的10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患者被分为PTCA组(59例,接受PTCA联合支架置入术)和溶栓组(51例,接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疗程为3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及预后。结果:与溶栓组比较,PTCA组住院期和随访期的血管再通率和生存率均显着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则显着降低,P<0.05或<0.01。治疗后,PTCA组的QTd[(40.26±10.33)ms比(56.79±12.57)ms]和QTcd[(42.28±11.57)ms比(59.33±10.18)ms]均显着低于溶栓组(P<0.01);且PTCA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依从性也均显着高于溶栓组(100%比88.24%,98.31%比84.31%),P均<0.01。结论:直接PTCA加支架术治疗AMI患者,可显着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生存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QTd,结合围术期护理模式,还可显着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张红[8](2018)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急诊进行PTCA加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一共有120例,同时对120例患者手术以后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 120例患者手术以后发生低血压一共有37例,经过治疗以后得到明显好转,119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患者死亡,死于手术以后心室颤动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以及支架植入术以后极易引发低血压,因此,临床护士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血压的征兆,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治疗成功率明显提高,进而有效促进患者预后。
王翠翠,王丽君[9](2012)在《23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术的预见性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加支架植入术的预见性护理。[方法]对23例急性心肌梗死12h内、无手术禁忌证的病人行PTCA加支架植入术治疗,同时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结果]23例病人共植入支架39枚,术后发生心律失常2例;随访6个月,病人预后均良好。[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术的预见性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李琴[10](2012)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介入治疗的护理》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急诊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Intracoronary stent)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诊介入治疗方法,探讨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机梗死行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ST段抬高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35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100%。术前梗死相关血管狭窄(93.1±5.8)%,术后残余狭窄(10.3±7.6)%。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2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3例拔管时出现迷走反射性低血压,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残余狭窄小,可获得较高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和较低的心肌梗死复发率和死亡率,同时可减少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严密的观察,精心的、全方位的护理可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二、PTCA加支架植入术治疗心肌缺血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TCA加支架植入术治疗心肌缺血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中药与介入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中药通心络多靶点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创新性与限制性 |
5.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论文Ⅱ 支架植入对动脉粥样硬化非靶病变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创新性与限制性 |
5.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Paper Ⅰ |
Paper Ⅱ |
(2)“5E”康复模式在老年CHD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人口老龄化引起的问题 |
1.1.2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1.1.3 PCI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
1.1.4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问题及护理 |
1.1.5 “5E”康复模式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性质 |
2.2.2 确定样本量 |
2.2.3 抽样及分组方法 |
2.2.4 研究工具 |
2.2.4.1 一般资料及疾病特征资料收集表 |
2.2.4.2 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 |
2.2.4.3 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 |
2.2.4.4 服药依从性量表 |
2.2.4.5 焦虑自评量表 |
2.2.4.6 抑郁自评量表 |
2.3 研究方案 |
2.3.1 预实验 |
2.3.2 对照组 |
2.3.3 观察组干预前准备 |
2.3.3.1 成立干预小组 |
2.3.3.2 编写《冠心病自我管理手册》 |
2.3.3.3 制定护理计划 |
2.3.4 干预内容 |
2.3.4.1 建立档案 |
2.3.4.2 常规护理模式+“5E”康复模式干预 |
2.3.5 干预阶段的目标、方法及措施 |
2.3.6 评价阶段 |
2.4 质量控制 |
2.4.1 研究设计和准备阶段 |
2.4.2 干预阶段 |
2.4.3 数据分析阶段 |
2.5 伦理考虑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调查结果比较 |
3.3 自我管理能力调查结果 |
3.4 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结果 |
3.5 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
3.6 患者焦虑状态调查结果比较 |
3.7 患者抑郁状态调查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4.2 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分析 |
4.3 “5E”康复模式对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
4.4 “5E”康复模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5 “5E”康复模式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
4.6 “5E”康复模式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
4.7 “5E”康复模式应用及注意事项 |
4.8 局限性 |
4.9 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应用IMR评价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与心室功能及预后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导管靶向靶向溶栓在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ACS-PCI术后非支架植入血管狭窄进展及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溶栓治疗 |
2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 |
2.1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治疗的优势 |
2.2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治疗的局限性体现 |
2.3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治疗的应用情况 |
3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
4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
5 冠状动脉激光形成术(CLA) |
6 小结 |
(6)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人群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病例信息采集 |
1.4 研究终点定义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所有入选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
2.2 所有入选患者药物治疗情况 |
2.3 所有入选患者手术情况 |
2.4 所有患者临床事件情况 |
2.5 急诊PCI中 STEMI患者与BRIGHT研究相应资料比较 |
2.6 30天内出血患者与无出血者资料比较 |
2.7 30天内出血事件独立预测因素分析 |
2.8 支架患者中MACCE患者与无MACCE患者资料比较 |
2.9 支架患者MACCE事件独立预测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直接PTCA加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QTd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PTCA组和溶栓组的疗效比较 |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QT间期和离散度 |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依从性 |
3 讨 论 |
(8)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术后护理 |
1.2.1 心电血压监护: |
1.2.2 基础护理: |
1.2.3 拔除鞘管护理干预: |
1.2.4 预防感染: |
1.2.5 心理护理: |
1.2.6 环境护理: |
1.2.7 饮食护理: |
1.2.8 保持二便通畅: |
2 结果 |
3 讨论 |
(9)23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术的预见性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结果 |
2 护理 |
2.1 术前护理 |
2.1.1 心理护理 |
2.1.2 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
2.1.3 术前用药 |
2.1.4 皮肤准备 |
2.1.5 建立静脉通路 |
2.1.6 做好抢救的准备 |
2.2 术后护理 |
2.3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
3 小结 |
(10)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介入治疗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PCI成功标准: |
1.4 适应证: |
1.5 相对适应证: |
1.6 禁忌证: |
2 结果 |
2.1 治疗结果: |
2.2 并发症: |
3 护理 |
3.1 术前准备: |
3.2 术中护理: |
3.3 术后护理 |
3.3.1 持续心电监护: |
3.3.2 严密观察血压: |
3.3.3 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
3.3.4 胸痛的观察及护理: |
3.3.5 腹膜后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
3.3.6 急性和亚急性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
3.3.7 急性心包填塞的观察及护理: |
3.3.8 休息与活动: |
3.3.9 改变饮食习惯: |
4 小结 |
四、PTCA加支架植入术治疗心肌缺血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中药与介入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马静. 山东大学, 2020(04)
- [2]“5E”康复模式在老年CHD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贾红薇.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D]. 武艳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4]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J]. 赵迎春,郑彩芬.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14)
- [5]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研究进展[J]. 吴小琳.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12)
- [6]真实世界中比伐芦定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D]. 姚卫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直接PTCA加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QTd的影响[J]. 章娟,肖刚.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9(02)
- [8]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体会[J]. 张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8(05)
- [9]23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术的预见性护理[J]. 王翠翠,王丽君. 全科护理, 2012(31)
- [10]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介入治疗的护理[J]. 李琴. 吉林医学, 2012(31)
标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血管支架论文; 心肌缺血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