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年期综合征口腔感觉异常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少玉[1](2021)在《磁珠耳穴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约占70%,患病人群基数大,内分泌治疗是该部分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且内分泌治疗病程长,约60%的患者在接受内分泌治疗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类围绝经期症状,加重患者身体与精神负担,影响患者治疗的积极性,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影响其预后与生存。临床上对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现代医学多结合患者症状参照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进行施治,疗效尚不明确且加重患者经济与精神负担,故寻找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十分必要。中医外治法是目前国家所提倡的无创治疗手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中医药的疗效也得到了进一步肯定,前期已有多项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口服或联合针灸、磁珠耳穴等中医外治法在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的潮热、汗出、失眠方面疗效确切,但部分患者拒绝口服中药或恐针晕针等不能接受中药或针灸治疗,磁珠耳穴贴压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易于接受、副作用小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内外科疾病。目的:客观评价磁珠耳穴贴压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本研究收集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门诊及病房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的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按照1:1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磁珠耳穴贴压,对照组为空白对照。耳穴选用三焦、肝、乳腺、神门、交感为基础穴位,结合患者具体症状个体化加减取穴:潮热重加皮质下穴,心悸加心穴、降率穴,失眠加皮质下穴、神经衰弱点穴,烦躁易怒加枕小神经点穴,情绪低落加兴奋点穴,疼痛加神经点穴,头晕耳鸣加肾穴、内耳穴,腰背酸痛加肾穴、耳大神经点穴,疲乏加脾穴、口穴,伴有皮肤蚁行感者加肺穴、大肠穴,泌尿系症状加膀胱穴、肾穴,性生活困难及妇科症状加下焦穴、盆腔穴;每3-4天更换一次磁珠,两侧耳朵交替贴压,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4-5次,每次不少于1分钟,以感到酸痛、麻胀、发热为宜。分别于治疗第1天、第8天、第15天进行改良Kupperman量表及中医症状评分,最后使用SPSS20.0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有组间可比性(P>0.05)。2、改良Kupperman评分:两组接受治疗后第8天及第15天治疗组KI值均低于对照组,其中第8天两组间K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0.05),第15天两组间K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前提高,治疗组第8天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0%vs0%);第15天治疗组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6.7%vs6.7%),两组间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症状方面,治疗组在改善潮热、汗出、失眠、感觉异常、易激动、头晕耳鸣、疲乏、腰背酸痛、心悸、皮肤蚁行感及性生活困难均有疗效(P<0.05),其中潮热、汗出、失眠、易激动、头晕耳鸣、腰背酸痛及疲乏改善明显(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评分:两组在接受治疗后第8天及第15天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第8天两组间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6>0.05),第15天两组间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明显(P=0.002<0.01);中医症候改善指数均较前明显上升,治疗后第8天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6.67%vs0%),第15天治疗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vs3.3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症状方面,治疗组在潮热汗出、失眠、头晕耳鸣、心烦易怒、心神不安、胸胁胀痛、尿少、阴部干涩方面疗效明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仅心烦易怒、心神不安、评分较前下降,同时各症状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段疗效:在接受治疗的第8天,治疗组各年龄段均有一定疗效,但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0.05),对照组各年龄段均未见疗效;在接受治疗第15天治疗组有效率较前有所增加,各组之间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928>0.05),对照组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后组患者有效率较前有所增加,但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0.05)。治疗第8天两组间各年龄段患者治疗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15天两组患者中绝经前及围绝经期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5,P=0.001<0.05),绝经后组无统计学差异(P=0.173>0.05)。结论:磁珠耳穴贴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尤其在改善潮热、汗出、失眠、易激动、头晕耳鸣、腰背酸痛及疲乏方面临床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曹关月[2](2020)在《郁更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绝经期生存质量及血清FSH、LH、E2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郁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患者70例。按照就诊顺序号,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予郁更汤(水冲服,日1剂,早、晚各服100ml),对照组予坤泰胶囊(2g/次,3次/日,口服)。2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绝经期生存质量及血清FSH、LH、E2的变化等情况,观察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改良Kupperman评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性激素(FSH、LH、E2)、绝经期生存质量各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衡可比。2.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绝经期生存质量各个维度(即血管舒缩、心理、生理及性生活维度)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P<0.05)。表明郁更汤与坤泰胶囊均能有效改善绝经综合征,且郁更汤疗效优于坤泰胶囊。3.两组分别从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综合疗效分别为(97.14%、82.86%),中医证候疗效分别(97.14%、68.57%),经检验分析,两种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0,P<0.05)。表明郁更汤在改善综合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优于坤泰胶囊。4.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两组改良Kupperman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检验分析,在改善潮热汗出、感觉异常、失眠、情绪激动、忧郁、头晕、疲乏无力、肌肉骨关节痛、头痛、心悸、皮肤感觉异常、性交痛及泌尿系症状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7、0.000、0.002、0.008、0.034、0.015、0.033、0.041、0.023、0.023、0.033、0.035、0.048,P<0.05)。表明郁更汤与坤泰胶囊均能有效改善改良kupperman各单项症状积分,且郁更汤疗效优于坤泰胶囊。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血清FSH、LH的水平均下降,血清E2水平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在改善FSH、LH水平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0.000,P<0.05);在改善血清E2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P>0.05)。表明郁更汤与坤泰胶囊均可改善血清FSH、LH、E2水平;在改善血清FSH、LH水平方面,郁更汤疗效优于坤泰胶囊;但在改善血清E2水平方面两者疗效未见明显差异。6.安全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未出现任何不适反应及过敏反应,血、尿、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检查(包括心电图、肾功能、肝功能)未见异常。结论:郁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肾虚肝郁证)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调节机体性激素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郁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谢尚丰[3](2020)在《灼口综合征患者痛与不痛型的临床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初步比较分析我院近1年诊治的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患者痛与不痛型的人群分布、诱因情况、表现差异,探究疼痛症状在BMS各类型中的意义,为BMS的诊疗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做基础。方法:文献学习并制作BMS患者信息问卷及患者焦虑、抑郁量表。回顾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4月期间来我院黏膜专家门诊就诊且诊断为BMS的患者症状、病史、相关问卷内容及临床体格检查内容,根据患者是否有疼痛症状将其分为疼痛组与非疼痛组。用Excel2010整合数据信息,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回顾BMS患者461例,根据标准排除2例患者,纳入研究459例患者。疼痛组347例,非疼痛组112例。其中,196例患者完整收集BMS信息问卷,疼痛组为165份,非疼痛组为31份;169例患者完整收集焦虑、抑郁问卷,疼痛组为141份,非疼痛组为28份。2.两组的主要患病人群中位年龄相似(疼痛组:51.01±13.08,非疼痛组:52.32±13.32,P=0.800);男女性别比例有差异(疼痛组:1:4,非疼痛组:1:2,P<0.01);两组的症状评分有差异(疼痛组:5.25±2.48,非疼痛组:3.87±2.50,P<0.01);两组的焦虑评分无差异(疼痛组:6.33±4.24,非疼痛组:5.11±4.46,P=0.978);两组的抑郁评分无差异(疼痛组:5.79±3.88,非疼痛组:4.68±3.08,P=0.662);两组患者均较多经历牙科治疗事件无差异(疼痛组:16.9%,非疼痛组:22.6%,P=0.449);其次为个人或家庭事件无差异(疼痛组:9.7%,非疼痛组:22.6%,P=0.062);再其后为伤害类事件无差异(疼痛组:5.5%,非疼痛组:9.7%,P=0.409);两组已知诱发事件比例无差异(疼痛组:32.1%,非疼痛组:54.9%,P=0.096);两组未知诱发事件比例无差异(疼痛组:67.9%,非疼痛组:45.1%,P=0.096)。3.两组大部分患者症状都位于舌(疼痛组:79.4%,非疼痛组:54.8%,P<0.05),疼痛组比例更高;两组呈多发部位分别多于单发部位,尚无组间差异(疼痛组:55.2%,非疼痛组:64.5%,P=0.222)。疼痛组患者主要症状为烧灼感,比例显着大于非疼痛组(疼痛组:81.8%,非疼痛组:0%,P<0.01),主诉针刺感的患者比例大于非疼痛组(疼痛组:24.8%,非疼痛组:0%,P<0.01);非疼痛组患者主要症状为麻木感,比例大于疼痛组(非疼痛组:61.3%,疼痛组:37.6%,P<0.05)。4.疼痛组患者症状的主要日间模式为晨轻昏重型(疼痛组:40.0%;非疼痛组:19.4%,P<0.05),非疼痛组患者症状的主要日间模式为程度不变型(非疼痛组:58.0%,疼痛组:33.9%,P<0.05)。疼痛组大部分患者在进食时症状表现为缓解(疼痛组:48.5%,非疼痛组:22.6%,P<0.05),言语时症状没有变化(疼痛组:53.9%,非疼痛组:77.4%,P<0.05)。非疼痛组大部分患者进食或言语时症状没有变化(非疼痛组:58.0%、77.4%,疼痛组:36.4%、53.9%,P<0.05)。疼痛组患者症状影响睡眠比非疼痛组高(疼痛组:35.2%,非疼痛组:12.9%,P<0.05)。结论:1.人群分布和诱发因素:在本研究中,BMS疼痛组和不疼痛组均以中年女性患者相对显多,诱发因素主要包括口腔科治疗事件、个人或家庭压力性事件和伤害类事件。女性以疼痛组比非疼痛组更居多。2.性别与症状级别:在本研究中,疼痛组男女比例为1:4,非疼痛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2,疼痛组男女比例显着低于非疼痛组(P<0.01),而且非疼痛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也低于疼痛组(P<0.01)。3.症状模式:在本研究中,BMS患者疼痛组主要表现为烧灼感,主要发于舌,多部位发病多见,症状的主要模式为晨轻昏重型,进食时症状可缓解,言语时症状无变化,弱少影响睡眠;非疼痛组主要表现为麻木感,主要发于舌,多部位发病多见,症状的主要模式为程度不变型,进食、言语时症状无变化,较少影响睡眠。疼痛组比非疼痛组可缓解(P<0.05)。4.本团队建议的新增分类法:根据BMS患者症状的疼痛与非疼痛,本团队提出一种补充性的新分类法分为3种:BMS疼痛型,或者称典型类;BMS非疼痛型,或者称非典型类;以及BMS兼杂型:疼痛伴麻木等症状。
郑雪雍[4](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临床症状、血脂及性激素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提供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在控制饮食和适当锻炼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每周治疗1次,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每周一、三、五或每周二、四、六)两组总疗程均为12周。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在国内改良女性绝经自测量表(Kupperman)评分、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血清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变化。所有关于统计分析的数据均用SPSS24.0软件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入组30例,完成30例;对照组入组30例,完成29例。1.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改良Kupperma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FSH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对E2、FSH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对TC、TG、LDL-C、HDL-C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埋线与针刺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有确切疗效。两者都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雌激素水平、血脂各项指标,且穴位埋线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张俊[5](2020)在《引火归元针灸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女性阴虚火旺型更年期综合征受试者为对象,比较引火归元针灸疗法与常规针灸方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差异,为丰富更年期综合征的针灸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02月期间,四川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门诊病人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引火归元针灸组给予引火归元法针灸治疗,B组常规针灸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每周隔天治疗2-3次,一个月共治疗4周,共10次。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基线、主要疗效指标(国内通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KMI))、次要疗效指标(更年期综合征阴虚火旺证型中医证候疗效评定量表(YF)、更年期生活质量评定量表(MR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变化情况,评价该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分析: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年龄、BMI、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主要疗效指标(KMI)、次要疗效指标(YF、MRS、SAS、S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组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2.两组组内前后对比:治疗前后,对两组各自组内主要疗效指标(KMI)、次要疗效指标(YF、MRS、SAS、SDS)进行前后对比,其评分均较前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组间对比: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组间主要疗效指标(KMI)、次要疗效指标(YF、MRS、SAS、SDS)以及每个指标改善值进行组间对比,其疗效指标评分均较前降低,其中KMI、YF、MRS、SAS在治疗后及其改善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在治疗后及其改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引火归元针灸疗法与常规针灸方法对阴虚火旺型更年期综合征的躯体、泌尿生殖道及焦虑、抑郁状态等症状均有较好临床疗效。2.引火归元针灸疗法对主要及次要疗效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常规针灸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许玫[6](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何群娥(Ho Kwan Ngor)[7](2019)在《精神情志疾病经方辨治规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的急速步伐,令精神障碍相关疾病的发生有增无减,引起大众的关注,全球现时已有超过三至五亿的精神障碍患者,数字继续持续上升,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将会成为最严重的疾病,造成医疗的沉重负担,亦影响到病患者与及其身边家人朋友的生活质素,危害身心健康。精神障碍的发生可涉及任何年龄、性别,且可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除了精神症状外,还可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身心同病,令病患饱受煎熬,更甚者会因为情绪未得到适当疏导而产生轻生念头,造成不能挽回的悲剧。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刻不容缓的。目前,西方医学为精神障碍患者处方的药物,仍有未能尽善的不足处,例如并非所有患者皆适宜服用,一般而言,青少年及孕妇是不建议处方抗抑郁药,又如乳癌患者病后焦虑,假使服用抗焦虑药物可能导致刺激乳腺不当分泌或处在相对提高血中泌乳素浓度的副作用。即使合适处方相应的治疗情绪病药物,却又有可能出现药物依赖和药物残留的问题,躯体症状包括疲倦乏力、便秘、心悸、睡眠障碍、食欲紊乱等,令病患者产生抗拒依从的负担。现代医学对治疗情绪相关疾病的疗效,已到了瓶颈的位置,面临挑战。祖国医学讲求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身心同治,经方治疗情志病经过历史的验证,行之有效,多条名方皆出自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历久不衰,在临床应用上有较好的疗效。透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探讨以经方辨治情志病及相关躯体症状,为临床找出理法方药的依据,别具意义。《伤寒论》、《金匮要略》成书于一千八百年前,书中对各类情志相关的症状、证候及病症有丰富的描述。如烦证、躁证遍及六经。烦躁虽然在现代医学并非独立成病名,但其临床表现犹似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在甲亢导致的精神障碍中所见的症状亦以烦躁为多见,足见烦躁可视为不能忽视的症候群。烦证与躁证发生的病因病机多种多样。辨病位,可在心,在肝,在脾,在肺,在肾。辨病性可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寒者有太阳变证心阳虚、太阴虚寒、少阴寒化、厥阴肝寒,热者有外邪郁闭、内热炽盛、有兼水湿水热互结、湿热内蕴、阳明腑实燥屎内结,总括而言以热多寒少,三阳经出现较多,三阴经较少。热证又当区分虚热实热,虚热内生阳浮于外,出现烦、躁。辨病机,气机郁滞可见阳气郁闭、热郁、食痰之郁、湿郁,津伤又可致烦渴。辨病势,可见正复邪去如少阴病阳气来复的“自烦”、正未胜邪余邪未了的“复烦”、邪长正消的传经入里、药力未见效的“反烦不解”、正不胜邪的太阴病“不烦而躁者死”、厥阴病的“躁无暂安时”等等。辨“虚烦”,仲景在不同章节的条文中皆有提到虚烦,以方测证,虚烦可指栀子豉汤证热邪未有与实邪相结,故为虚,有指黄连阿胶汤证的肝血不足肝郁化火,虚火上扰,故为虚。临床必须明确辨清,再根据实际的证候遣方用药。如邪入太阳,则解表清热除烦,邪入阳明未入腑实清热生津,既入腑实则攻下泻热,少阳郁热和解枢机,清热除烦;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安神除烦,心血不足补益心脾,宁心安神,阴虚烦躁养阴润燥。对睡眠障碍的论述,有失眠的“不得卧”、“不得眠”,有嗜睡的“嗜睡”、“嗜卧”、“但欲寐”,有欲眠不得眠、卧起不安。《伤寒论》太阳病与阳明病篇,出现睡眠障碍可因郁热内扰、津伤、阳浮、胃不和卧不安。少阳病篇睡眠障碍,因枢机不利热扰心神,或湿热内蕴,清气不升。少阴病篇睡眠障碍,阴寒内盛神失所养,或阴虚火旺虚阳上扰。《金匮要略》涉及有关睡眠障碍的条文有《百合狐惑病篇》、《血痹虚劳病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五脏风寒积聚病》、《痰饮咳嗽病篇》、《水气病篇》、《黄疸病篇》、《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及《妇人杂病篇》等。其病因病机,有虚有实,虚者有血失所养、肝血不足、心气不足、心肺阴虚、心脾两虚、阴阳两虚、虚阳上浮等。实者有水饮内停、湿热内蕴、热扰心神。又有他病累及,如咳喘肺系病等。临床病因病机各异,因此亦有不同遣方用药和代表方剂。热邪扰心者清热安神,阴虚阳亢者滋阴潜阳,阳虚神浮者温阳安神,总之,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提到惊悸一证。有关“惊”的论述尚有“烦惊”、“惊狂”、“怵惕”、“惕而不安”等。“惊悸”是一种心无所倚、惶恐不安、伴有不能自控的心慌心跳、心律失常的状态,可以理解为因为受惊致出现恐慌的心脏急剧跳动,在现代医学所掌握的临床经验,急性焦虑障碍(亦即是惊恐障碍)就以心动过速为首要的表现。仲景论述因惊恐得之的“奔豚气病”,有从小腹而起的气上冲胸,犹如现代医学认识的惊恐障碍,可突然出现不能预测的惊恐体验,同样是伴有一股气上冲咽喉的窒息濒死感和失控感,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伴心动过速,胸闷气急,竟正与“奔豚气病”不谋而合。“嘿嘿”一词,出现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只有6处,包括少阳病篇、厥阴病篇、百合病和狐惑病。“嘿嘿”是一种情志不舒的表现,犹如现代医学抑郁状态。“嘿嘿”相关条文中,有证有方的有小柴胡汤证、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狐惑病的甘草泻心汤等,在治疗抑郁障碍的应用上,可供参考。百合病表现为“欲食不能食”、“欲眠不能眠”、“欲行不能行”,犹如现代医学的抑郁、焦虑、睡眠障碍、饮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仲景用了9条条文,共七方,计有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黄汤等,七方药仅八味,易一味易一方,可见仲景用药之精当。“咽中如有炙脔”,后世称之为“梅核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癔病、咽异感症等,临床上许多精神障碍患者都有咽喉异物感的表现,其主方半夏厚朴汤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抑郁或焦虑障碍中。“奔豚气病”从惊而引起,病在下焦累及上焦,其表现为“气上冲胸”“发作欲死”,与现代医学的惊恐障碍的濒死感相类似,其病机为气机逆乱。本病有三方,视病位在肝在肾,在寒在热在水饮,不同病机而施方用药。“脏躁”,“喜悲伤欲哭,如有神灵,数伸欠”。临床表现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邪哭”,表现为“魂魄不安”、“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有认为两者病机相同,“脏躁”为轻症,“邪哭”为重症。六经铨百病,通过六经辨证体系,先辨阴阳,再辨六经。六经各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如六经的烦躁各有不同。又如糖尿病抑郁症者,病至少阴,多表现为全身性的虚弱,并已出现重要的脏器病变。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喜静恶动、思维及认知能力减退,神疲肢冷,脉微细,但欲寐,或渴,或见心烦,不得眠的睡眠障碍。病在厥阴,症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呕吐,腹痛、下之利不止等寒热错杂症状时。病在太阴,见情绪低落,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病在少阳,见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病在阳明,内热躁烦,烦躁不得眠,腹满,大便乍难乍易等胃肠功能紊乱。病在太阳,头项强痛而恶寒、烦躁不得眠。再如睡眠障碍,病在太阳,症见营卫不和,四肢麻痹、汗出或无汗,口渴、麻木或烦躁以致入睡困难、或眠浅疲倦。病在阳明,扰胸膈,表现为舌干烦渴,大汗出,烦躁至极,辗转难眠。热迫大肠,热与糟粕互结,表现为大热不解,烦渴郁闷,腹胀嗳气臭秽,大便干结,四肢困重,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上异常,幻视幻听。病在少阳,症见心烦喜呕、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或白腻、脉弦等,睡眠障碍以难入睡或多梦为主。病在太阴,症见情绪低落,心悸失眠,腹部冷痛,喜温喜按,月经失调,唇干,气短,纳差,便溏或肠鸣下利,舌淡胖嫩,苔白水滑,脉沉弱或缓。病在少阴,表现为症见精神困倦,“但欲寐”,四肢逆冷,小便清长;或是症见心烦失眠,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盗汗,小便短赤,舌红而瘦少苔,脉细数。病在厥阴,表现为症见上焦有难耐的热象,自觉一股热气上冲,心烦口渴欲饮;中焦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见胃气虚弱,则有饥而不欲食,胃中嘈杂不适,食后呕吐;下焦有寒见脾肾不足,则兼有下利。再如肠易激综合征,病在太阴,症见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久病累肾,则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腰膝畏寒、小便清长、尺脉沉细;邪陷太阴,病情迁延日久,络脉瘀滞,见下利腹满时痛,脘腹拘急疼痛时作时止。病在少阴,症见四肢不温,腹痛下利;心肾阳虚,见下利清谷,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喜卧嗜睡,面色晦暗,脉微细沉。病在厥阴,症见腹胀,腹痛,腹泻,大便稀溏,泻下如水样便或完谷不化。唇红干,渴喜饮。胃灼热,自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饥而不欲食,下肢畏寒,小便清长。舌尖红,苔黄或白,脉弦细。至于甲亢导致精神障碍,病在初可见阳明热盛,病在后久病累及脾肾,则见太阴少阴合病。辨寒热虚实,三阳多为热,为实;三阴多为寒,为虚。如烦躁一证,以热为多,以实为多,以三阳病为多。肠易激综合征以虚为多,以三阴病为多。其虚者可以是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其实者可以为实热,可以为腑实。辨气血津液。百病始于气。气机逆乱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惊悸而起的奔豚气病,其病机在“气”,在阴盛或水饮基础上,复加上受情志的刺激,气机逆乱,上冲于胸或于咽喉,造成呼吸困难的窒息濒死感;又如“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梅核气”,病机亦可见于“气”上,在痰湿基础上,情志不舒,气机逆乱,上冲于咽喉,痰气交阻而为病。病在血虚不足的有妇人“脏躁”和“邪哭”。尚有心肝血不足“虚烦不得眠”的酸枣仁汤证;比血虚更进一步的心肺阴虚、表现为“意欲食而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的百合病等。气机失畅,湿浊内生,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仲景又重视津液的有无,作为疾病转归的依据,如阳明热盛津伤,津伤又可至腑实,不能忽视。仲景经方,以六经辨证为框架,有是证用是方,只要在四诊合参、方证相应的前提下处方用药,就能取效。临床上多首经典名方皆广泛应用,在本文第四章偶拾得多种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病案,同一病症因应不同六经分型有不同处方,同一处方又可用治于不同的精神情志疾病,体现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特色。如治疗抑郁障碍,可见于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焦虑障碍,可见于柴胡桂枝汤、甘麦大枣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汤、酸枣仁汤;治疗惊恐障碍,可见于柴胡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奔豚汤;治疗睡眠障碍,可见于厥阴病睡眠障碍之乌梅汤和酸枣仁汤、少阳病睡眠障碍之柴胡桂枝汤和小柴胡汤、阳明病睡眠障碍之核桃承气汤和栀子豉汤、少阴病睡眠障碍之四逆汤、太阴病睡眠障碍之附子理中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见于乌梅汤、小柴胡汤、四逆散、半夏厚朴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附子理中汤。导师李赛美教授临证以六经辨证为纲,辨治多种精神情志相关疾病,本文第九章,偶拾李教授医治失眠症三例,依据六经病发病过程中邪正进退转归,李教授合共选用了十五方化裁加减,计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真武汤合方化裁、小柴胡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散合方、桃核承气汤、四逆散、四君子汤、四逆汤合方、附子理中汤、四君子汤、肾四味合方加减、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当归芍药散等等。三例十五方,连同第四章同为治疗睡眠障碍未有重叠的四方,在本文撷取辨治睡眠障碍之病案中,共见十九方之多。由此验证并揭示了通过灵巧活用,六经为纲,治病求本,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方证相应,调节阴阳气血,以平为期,即能取效。由此亦可引伸,只要方证相应,合理处方,方方皆可成为治疗各种精神情志疾病的良方。综上所述,经方辨治情志病,是在六经辨证的框架下,透过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归纳。首辨阴阳,再辨六经,辨病因病机、病性的寒热虚实、辨气血津液的输布。最后尚要符合方证相应的原则,则立方施药,自能真正取效。
马莹晔[8](2019)在《乌灵胶囊联合健康教育对咽异感症病人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精神焦虑、抑郁是否为咽异感症的致病因素;乌灵胶囊联合健康教育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方法:对2017年05月2018年04月在安徽省蚌埠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就诊的132名咽异感症病人,使用Excel生成随机数,随机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所有病人均进行详细的资料采集,包括一般资料,既往史,咽喉局部体征,纤维电子鼻咽喉镜检查,心电图检查,胃镜检查,颈椎侧位片检查等。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措施+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乌灵胶囊口服。两组病人于就诊时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就诊当天、第二周、第三周均给予健康教育,治疗一月后门诊复诊评价两组病人治疗疗效并请病人再次填写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结果:1.咽异感症病人男女性别比为1:1.81;年龄多集中在3155岁;年龄最小为17岁,最大为70岁;病程最短为2周,最长为20年。2.52.27%的咽异感症病人呈现中度焦虑状态,47.73%的咽异感症病人呈现中度抑郁状态;咽异感症病人状态焦虑评分及特质焦虑评分同全国常模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即咽异感症病人患病前有焦虑个性基础且在病程中呈现的焦虑状态高于一般人群。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12%,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9.39%即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灵胶囊能有效提高咽异感症病人临床治疗效果(P<0.01)。4.治疗一月后实验组病人的状态焦虑评分、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病人的状态焦虑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较干预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一月后实验组病人的状态焦虑评分、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焦虑特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中年女性是咽异感症高发人群。2.焦虑与咽异感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病人在病程中出现中等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3.乌灵胶囊能够有效改善咽异感症病人症状并减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4.针对咽异感症病人,要遵循身心同治、个体化综合性治疗的理念。
蒋健[9](2018)在《郁证发微(三十二)——郁证味觉、舌觉异常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的因机证治。味觉异常包括口苦、口甘、口酸、口咸、口辛等,舌觉异常包括舌痛、舌麻、舌干燥、舌强、舌肿满、舌灼热等。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均为情志病因所致,除了情志类表现外,尚可伴随一系列纷繁复杂的躯体症状;病位多在肝胆、心肾、脾胃;病机、证候以少阳枢机不利、肝郁肝火、肝胆湿热、心虚胆怯、心神不宁、心火、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以及脾胃蕴热为多见;治疗需要各随其证从郁论治,必要时化痰祛瘀。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可见于现代医学之精神创伤、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癔病、神经衰弱及与精神因素相关的更年期综合征、灼口综合征等疾病。
李杏曜[10](2016)在《知柏地黄丸加味联合腹针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生理和心理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部份妇女因身体未能适应这种变化,而症状比较明显,甚至影响日常生活。随着社会发展,或家庭环境的改变,生活压力加重,更年期出现不适的妇女已相当普遍,成为不少社会和家庭问题的成因,而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尚不够理想,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现今医疗界的重点研究目标之一。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显着,副作用少,具有良好的临床优势,本次研究以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治疗以中药和腹针结合,与单纯中药和单纯腹针比较治疗效益,希望从中为临床提供数据,为治疗本病建立更规范的优化方案。方法:将诊断为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共9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针药结合)30例,对照一组(单纯中药)30例,对照二组(单纯腹针)30例。治疗组(针药结合)以口服知柏地黄丸加味联合腹针治疗,对照一组(单纯中药)予知柏地黄丸口服,对照二组(单纯腹针)予腹针治疗。在相同治疗次数的情况下,以Kupperman评分、肝肾阴虚症状评分及性激素检测结果作出比较,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组(针药结合)与对照一组(单纯中药)治疗后Kupperman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针药结合)与对照二组(单纯腹针)治疗后Kupperman评分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治疗组(针药结合)改善Kupperman症状优于对照一组(单纯中药)与对照二组(单纯腹针)。2.治疗组(针药结合)治疗前、后比较,对改善Kupperman症状,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郁、疲倦乏力、肌肉痛、头痛的评分,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眩晕、心悸的的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症状的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针药结合)能改善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郁、疲倦乏力、肌肉痛、头痛、眩晕、心悸。3.治疗组(针药结合)与对照一组(单纯中药)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针药结合)与对照二组(单纯腹针)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治疗组(针药结合)疗效优于对照一组(单纯中药)和对照二组(单纯腹针)。4.治疗组(针药结合)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一组(单纯中药)的总有效率为78.57%,对照二组(单纯腹针)的总有效率为77.41%,结果表明三组治疗的疗效比较中,治疗组(针药结合)优于对照一组(单纯中药)和对照二组(单纯腹针)。5.三组治疗后血清E2水平的组间比较:治疗组(针药结合)与对照一组(单纯中药)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针药结合)与对照二组(单纯腹针)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治疗组(针药结合)提高血清E2水平优于对照一组(单纯中药)和对照二组(单纯腹针)。6.三组治疗后血清FSH水平的组间比较:治疗组(针药结合)与对照一组(单纯中药)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针药结合)与对照二组(单纯腹针)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治疗组(针药结合)降低血清FSH水平,与对照一组(单纯中药)改善程度相当,并优于对照二组(单纯腹针)。7.三组治疗后血清LH水平的组间比较:治疗组(针药结合)与对照一组(单纯中药)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针药结合)与对照二组(单纯腹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针药结合)降低血清LH水平,与对照一组(单纯中药)程度相当,并优于对照二组(单纯腹针)。结论:以知柏地黄丸加味联合腹针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在改善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血清内分泌指标三方面,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及单纯腹针治疗。针药并用的疗效显着,而且安全可靠,具有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的价值。
二、更年期综合征口腔感觉异常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年期综合征口腔感觉异常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磁珠耳穴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现状 |
1 内分泌治疗是受体阳性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
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类型及机制 |
3 不同时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
4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
5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进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状 |
1 中医对乳腺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认识 |
2 贾玫教授对乳腺癌及其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见解 |
3 中医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类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型的认识 |
4 疏利三焦、燮理阴阳为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
5 中医药改善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方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及病例数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及处理 |
2.6 不良反应观察与分析 |
2.7 安全性指标 |
3 研究设计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周期及节点 |
3.3 主要观察指标 |
3.4 疗效判定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两组疗效分析与对比 |
4.3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
4.4 小结 |
讨论 |
1 理论基础 |
1.1 耳穴的中医理论基础 |
1.2 耳穴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
1.3 耳穴作用机制 |
2 选穴分析及加减取穴 |
2.1 三焦穴分析 |
2.2 肝、乳腺穴位分析 |
2.3 神门、交感穴位分析 |
2.4 加减取穴分析 |
3 本项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 |
3.1 研究设计 |
3.2 评价指标 |
3.3 研究样本量及研究时长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改良Kupperman评分 |
附录2 中医症候积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郁更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入选标准 |
1.4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
1.5 观测指标 |
1.6 疗效判定 |
1.7 统计学处理 |
2.研究结果 |
2.1 两组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
2.2 两组病程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病情程度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6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积分比较 |
2.7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8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评分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9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2.10 两组治疗前后绝经期生存质量各维度积分比较 |
2.1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
2.1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安全性观察与不良反应 |
讨论 |
1.西医学对绝经综合征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 |
1.2 西医的治疗 |
2.中医学对绝经综合征的认识 |
2.1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
3.导师对绝经综合征的认识 |
4.郁更汤组方依据、药物组成及组方分析 |
4.1 组方依据 |
4.2 郁更汤组成及组方分析 |
5.现代药理研究 |
5.1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5.2 全方现代药理研究 |
6.研究结果的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灼口综合征患者痛与不痛型的临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灼口综合征患者痛与不痛型的临床初步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学习与问卷制订 |
1.2 资料收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样本量计算 |
1.6 分组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资料概况 |
2.2 临床特点 |
2.3 诱发因素 |
2.4 症状特点 |
3 讨论 |
3.1 临床特点 |
3.2 诱发因素 |
3.3 症状特点 |
3.4 疼痛对BMS分类中的意义 |
4 初步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灼口综合征临床病例七例 |
病例一 BMS非疼痛例I型诱因 抑郁继发,牙科治疗诱灼口;隐患消除,精准沟通缓症状 |
病例二 BMS兼杂例I型诱因 灼口顽固,不良治疗诱心病;一波三折,反复疏导初显效 |
病例三 BMS疼痛例II型诱因 怕恶变,6年舌背烧灼痛;消恐癌,6月疗效显稳定 |
病例四 BMS兼杂例II型诱因 溃疡诱灼口,身心因素并存;沟通消恐慌,症状效果好转 |
病例五 BMS兼杂例III型诱因 夫患病,突耳聋,焦虑诱灼口;耐倾听,辅用药,疏导显疗效 |
病例六 BMS非疼痛例III型诱因 事件刺激,因妻舌癌一年逝;阴影未消,评分保持但好转 |
病例七 BMS疼痛例IV型诱因 未知诱因,灼口突现引恐慌;辅检待全,但且沟通显疗效 |
病例报告讨论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灼口综合征生物神经及社会心理性疾病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灼口综合征患者信息问卷 |
附录2 患者焦虑抑郁量表 |
附录3 BMS疾病宣教Tips |
文章1发表综述 《灼口综合征生物神经及社会心理性疾病模式的研究进展》 |
文章2发表综述 《精神神经社会心理等因素在BMS发病机制中的相关进展》 |
文章3参与文章 《常见口腔黏膜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文章4参与文章 《2150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患病群体及就诊特点分析》 |
文章5参与文章 《现代化讯息手段在口腔医师未来岗位胜任力培养中的临床应用》 |
作者简历 |
(4)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的认识 |
1.1 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1.2 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
1.3 对围绝经期血脂异常的认识 |
1.4 治疗方法 |
2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流行病学情况 |
2.3 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研究 |
2.4 围绝经期血脂异常机制研究 |
2.5 治疗方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1.7 病例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见附录F) |
3 观察指标 |
3.1 基本病史 |
3.2 实验室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测指标 |
4 统计方法 |
5 伦理学要求 |
6 结果分析 |
6.1 临床病例收集情况 |
6.2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6.3 治疗前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 |
6.4 治疗前E2、FSH水平比较 |
6.5 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 |
6.6 治疗前后两组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 |
6.7 治疗前后两组E2、FSH水平比较 |
6.8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
6.9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课题设计思路 |
1.1 立题思路 |
1.2 中医病机再认识 |
1.3 治疗方法的选择 |
1.4 取穴依据 |
1.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1 两组治疗后结果分析 |
2.2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 |
2.3 穴位埋线调节围绝经期血脂的的作用机制探讨 |
3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引火归元针灸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更年期综合征是一种妇女发病率极高的疾病 |
2.针灸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中应用广泛 |
3.更年期综合征证型以阴虚火旺证型多见,而引火归元针灸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更年期综合征西医诊断标准 |
1.2.2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阴虚火旺证型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1.7 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
2.2 随机方法 |
2.3 盲法的设计及实施 |
2.4 临床研究方案 |
2.5 干预措施 |
2.5.1 A组(引火归元针灸治疗组) |
2.5.2 B组(常规针灸治疗组) |
2.6 观察周期 |
3.观察指标 |
3.1 一般指标 |
3.2 疗效指标 |
3.3.1 主要疗效指标 |
3.3.2 次要疗效指标 |
3.3 安全性评价 |
3.4 依从性指标 |
4.受试者依从性保证 |
5.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6.数据处理与统计 |
6.1 统计软件 |
6.2 数据统计分析内容 |
6.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7.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课题完成情况 |
2.基线比较 |
2.1 一般情况基线比较 |
2.2 病情资料基线比较 |
3.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结果比较 |
3.1 国内通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KMI)组间及组内比较 |
3.2 更年期综合征阴虚火旺证型中医证候疗效评定量表(YF)组间及组内比较 |
3.3 更年期生活质量评定量表(MRS)组间及组内比较 |
3.4 焦虑自评量表(SAS)组间及组内比较 |
3.5 抑郁自评量表(SDS)组间及组内比较 |
4.受试者依从性分析 |
5.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分析 |
6.随访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 |
1.1 更年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
1.2 更年期综合征发病机制 |
1.2.1 卵巢及性激素的改变 |
1.2.2 免疫学说 |
1.2.3 自由基学说 |
1.2.4 细胞凋亡学说 |
1.2.5 血管舒缩因子相关学说 |
1.2.6 肾上腺皮质相关学说 |
1.2.7 神经递质相关学说 |
1.3 更年期综合征治疗方法 |
1.3.1 药物治疗方法 |
1.3.2 非药物治疗方法 |
2.祖国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 |
2.1 历代文献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记载 |
2.2 更年期综合征病因病机 |
2.3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型 |
3.本试验研究设计 |
3.1 阴虚火旺证型的选择 |
3.2 引火归元针灸疗法的依据 |
3.3 引火归元针灸疗法的创新点及具体操作 |
3.4 选穴依据 |
3.5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3.5.1 国内通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KMI) |
3.5.2 更年期综合征阴虚火旺证型中医证候疗效评定量表(YF) |
3.5.3 更年期生活质量评定量表(MRS) |
3.5.4 抑郁自评量表(SDS) |
3.5.5 焦虑自评量表(SAS) |
4.本试验结果分析 |
4.1 国内通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疗效分析 |
4.2 更年期综合征阴虚火旺证型中医证候疗效评定量表疗效分析 |
4.3 更年期生活质量评定量表(MRS)疗效分析 |
4.4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疗效分析 |
5.小结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综述 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
附件2:国内通用改良 Kupperman 评分量表 |
附件 3:更年期综合征阴虚火旺证型中医证候疗效评定量表 |
附件 4:更年期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
附件 5:焦虑自评量表 |
附件 6:抑郁自评量表 |
附件 7: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
1. 文献研究背景 |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
1.2 少阴病论述 |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3.1 日本医家方论 |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
4.1 麻黄 |
4.2 附子 |
4.3 细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
1.1 文献收集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2. 资料收集项目 |
3. 资料整理 |
4. 统计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1.3 症状统计分析 |
1.4 舌象统计分析 |
1.5 脉象统计分析 |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2.4 症状统计分析 |
2.5 体征统计分析 |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3.4 症状统计分析 |
3.5 体征统计分析 |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4.3 症状统计分析 |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5.3 症状统计分析 |
5.4 舌象统计分析 |
5.5 脉象统计分析 |
5.6 腹诊统计 |
第四章: 讨论 |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1.1 方论 |
1.2 方证的概念 |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
2.1 中医病机分析 |
2.2 方证病机分析 |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
3.1 主治疾病 |
3.2 症状指证 |
3.3 体征指征 |
3.4 适用人群 |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
4. 类方方证鉴别 |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
4.2 麻黄附子汤 |
4.3 麻黄汤 |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
4.5 附子汤 |
4.6 桂枝加附子汤 |
4.7 大黄附子汤 |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
4.9 四逆汤 |
4.10 真武汤 |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
5.3 注意事项 |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
7. 结论 |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7.4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精神情志疾病经方辨治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释义 |
1.1 经方 |
1.2 情志 |
1.2.1 七情五志的认识 |
1.2.2 情志病建立沿革 |
第二章 《伤寒论》《金匮要略》情志相关的病、症、方证 |
2.1 烦、躁 |
2.1.1 辨病性 |
2.1.2 辨病机 |
2.1.3 辨病势 |
2.1.4 辨虚烦 |
2.1.5 辨烦躁与躁烦 |
2.1.6 辨六经之烦的病理特点 |
2.1.7 小结 |
2.2 瞑、卧、眠 |
2.2.1 《伤寒论》太阳病篇 |
2.2.2 阳明病篇 |
2.2.3 少阳病篇 |
2.2.4 少阴病篇 |
2.2.5 厥阴篇 |
2.2.6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
2.2.7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2.2.8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
2.2.9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
2.2.10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2.2.1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2.2.12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2.2.13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2.2.14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
2.2.15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2.2.16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2.2.17 小结 |
2.3 惊悸 |
2.3.1 “惊” |
2.3.2 “悸” |
2.3.3 “惊”、“悸”、“怵惕”、“惕而不安” |
2.3.4 小结 |
2.4 嘿嘿 |
2.5 百合病 |
2.5.1 病因病机 |
2.5.2 临床表现 |
2.5.3 治则治法 |
2.5.4 方药 |
2.5.5 何任治百合病病案 |
2.6 咽中如有炙脔(梅核气) |
2.6.1 病因病机 |
2.6.2 临床表现 |
2.6.3 治则治法 |
2.6.4 方药 |
2.6.5 梅核气病案 |
2.7 奔豚气病 |
2.7.1 历代医家对奔豚气病情志相关的认识 |
2.7.2 病因病机 |
2.7.3 临床表现 |
2.7.4 治则治法 |
2.7.5 方药 |
2.7.6 小结 |
2.8 脏躁 |
2.8.1 “脏”的争议 |
2.8.2 “躁”的争议 |
2.8.3 病因病机 |
2.8.4 临床表现 |
2.8.5 治则治法 |
2.8.6 方药 |
2.8.7 小结 |
2.9 邪哭 |
2.9.1 病因病机 |
2.9.2 临床表现 |
2.9.3 治则治法 |
2.9.4 方药 |
2.9.5 小结 |
第三章 六经铨百病 |
3.1 太阳病与情志病 |
3.2 阳明病与情志病 |
3.3 少阳病与情志病 |
3.4 太阴病与情志病 |
3.5 少阴病与情志病 |
3.6 厥阴病与情志病 |
3.7 小结 |
第四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 |
4.1 抑郁障碍 |
4.1.1 病理机制 |
4.1.2 临床表现 |
4.1.3 中医学辨治抑郁障碍 |
4.1.4 经方治抑郁障碍病例 |
4.1.5 糖尿病抑郁症 |
4.1.6 小结 |
4.2 广泛性焦虑障碍 |
4.2.1 病理机制 |
4.2.2 临床表现 |
4.2.3 中医学辨治焦虑障碍 |
4.2.4 经方治广泛性焦虑障碍病例 |
4.2.5 小结 |
4.3 惊恐障碍 |
4.3.1 病理机制 |
4.3.2 临床表现 |
4.3.3 中医辨治惊恐障碍 |
4.3.4 经方治惊恐障碍病例 |
4.3.5 小结 |
4.4 睡眠障碍 |
4.4.1 病理机制 |
4.4.2 临床表现 |
4.4.3 中医辨治睡眠障碍 |
4.4.4 小结 |
4.5 肠易激综合征 |
4.5.1 病理机制 |
4.5.2 临床表现 |
4.5.3 中医学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
4.5.4 经方治肠易激综合征病例 |
4.5.5 小结 |
4.6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甲亢 |
4.6.1 病理机制 |
4.6.2 临床表现 |
4.6.3 中医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精神障碍 |
4.6.4 小结 |
第五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理 |
5.1 四诊合参 |
5.1.1 望诊 |
5.1.2 闻诊 |
5.1.3 问诊 |
5.1.4 切诊 |
5.2 首辨阴阳 |
5.3 再辨六经 |
5.4 辨寒热虚实 |
5.5 辨气血津液 |
5.6 方证相应 |
第六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法 |
6.1 汗法 |
6.2 下法 |
6.3 和法 |
6.4 温法 |
6.5 清法 |
6.6 补法 |
第七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方 |
7.1 柴胡桂枝汤 |
7.2 黄连阿胶汤 |
7.3 甘草小麦大枣汤 |
7.4 栀子厚朴汤 |
7.5 小柴胡汤 |
7.6 大柴胡汤 |
7.7 四逆散 |
7.8 桃核承气汤 |
7.9 半夏厚朴汤 |
7.10 柴胡龙骨牡蛎汤 |
7.11 三承气汤 |
7.12 桂枝汤 |
7.1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7.1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7.15 小结 |
第八章 经方辨治情志相关疾病之药 |
8.1 桂枝 |
8.2 柴胡 |
8.3 半夏 |
8.4 甘草 |
8.5 茯苓 |
8.6 黄连 |
8.7 黄芩 |
8.8 栀子 |
8.9 厚朴 |
8.10 枳实 |
8.11 知母 |
8.12 阿胶 |
8.13 当归 |
8.14 百合 |
8.15 龙骨 |
8.16 牡蛎 |
8.17 人参 |
8.18 生姜 |
8.19 大枣 |
8.20 酸枣仁 |
8.21 生地黄 |
第九章 当代经方名师辨治精神情志疾病经验 |
9.1 李赛美教授治神志及情志病的经验 |
9.1.1 六经辨治糖尿病抑郁症 |
9.1.2 六经辨治糖尿病失眠症 |
9.1.3 六经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情志失调 |
9.1.4 立法燮阴阳,多从少阳论治,善用柴胡剂 |
9.1.5 调枢机,理气血,袪痰瘀,定神志 |
9.1.6 遣方用药规律 |
9.1.7 病例赏析 |
9.1.8 小结 |
9.2 郝万山教授辨治情志病经验 |
9.2.1 疗心肝胆,重阳气 |
9.2.2 自拟柴胡桂枝温胆定志汤 |
9.2.3 病例赏析 |
9.2.4 小结 |
9.3 黄煌辨治情志病经验 |
9.3.1 论半夏厚朴汤 |
9.3.2 论黄连阿胶汤 |
9.3.3 论四逆散 |
9.3.4 八味除烦汤病例 |
9.3.5 小结 |
9.4 小结 |
第十章 病案偶拾 |
10.1 病案1 |
10.2 病案2 |
结语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乌灵胶囊联合健康教育对咽异感症病人焦虑和抑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回顾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1.5 技术路线图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工具 |
2.3 研究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评价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
3.2 咽异感症病人焦虑抑郁程度分析 |
3.3 两组病人临床治疗疗效比较 |
3.4 两组咽异感症病人治疗前后STAI、HADS评分比较 |
3.5 物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咽异感症病人具有焦虑特质,大多呈现中度焦虑抑郁状态 |
4.2 对咽异感症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4.3 咽异感症病人服用乌灵胶囊的科学性 |
4.4 关注咽异感症病人的社会状态 |
4.5 重视更年期女性生理心理问题 |
4.6 个体化综合性治疗咽异感症的必要性 |
4.7 多学科合作的意义 |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1 研究的创新性 |
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 研究工具 |
附录 C 个人简历 |
附录 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 E 参加学术会议 |
附录 F 综述 |
参考文献 |
(9)郁证发微(三十二)——郁证味觉、舌觉异常论(论文提纲范文)
1 郁证性味觉异常 |
1.1 郁证性口苦 |
1.1.1 口苦的病位病机病因 |
1.1.2 从郁论治口苦方药举隅 |
1.2 其他郁证性味觉异常 |
2 郁证性舌觉异常 |
2.1 病位病因病机 |
2.2 从郁论治舌觉异常方药举隅 |
2.2.1 疏肝解郁类 |
2.2.2 健脾养心安神类 |
2.2.3 滋阴泻火类 |
2.2.4 当代中医治疗 |
3 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的临床特征 |
4 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的现代医学认识 |
5 结论 |
(10)知柏地黄丸加味联合腹针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的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
1.1.1 中医病名 |
1.1.2 中医病因病机 |
1.1.3 中医治疗 |
1.2 西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 |
1.2.1 西医学病因病理 |
1.2.2 临床表现 |
1.2.3 西医学治疗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随机分组 |
2.2.2 治疗方法及药物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疗效标准 |
2.2.5 不良反应及处理 |
2.2.6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 |
2.3.1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
2.3.2 可比性分析 |
2.3.3 研究结果 |
2.3.4 不良事件 |
第3章 讨论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1.1 临床资料 |
3.1.2 Kupperman疗效分析 |
3.1.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3.1.4 性激素分析 |
3.2 病因病机及治法的探讨 |
3.3 方药分析 |
3.3.1 本方来源及分析 |
3.3.2 处方组成药物的中医学研究 |
3.3.3 处方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3.4 腹针分析 |
3.4.1 处方分析 |
3.4.2 选穴分析 |
3.4.3 腹针对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探讨 |
3.4.4 薄氏腹针的临床优势 |
3.5 药物联合腹针的优势的探讨 |
3.5.1 同效相须 |
3.5.2 异效互补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本研究所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更年期综合征口腔感觉异常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磁珠耳穴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D]. 刘少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郁更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曹关月.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灼口综合征患者痛与不痛型的临床初步研究[D]. 谢尚丰. 浙江大学, 2020(02)
- [4]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伴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观察[D]. 郑雪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引火归元针灸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张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精神情志疾病经方辨治规律探讨[D]. 何群娥(Ho Kwan Ngor).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乌灵胶囊联合健康教育对咽异感症病人焦虑和抑郁的影响[D]. 马莹晔.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9]郁证发微(三十二)——郁证味觉、舌觉异常论[J]. 蒋健.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03)
- [10]知柏地黄丸加味联合腹针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李杏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