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欣欣向荣的辽宁孟家绿色食品开发区(论文文献综述)
郭贝贝[1](2020)在《永年大蒜产业及价格波动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永年作为我国大蒜主要产地之一,大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经济重要支柱。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调研永年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并用时间序列分析(X-12模型和H-P滤波法)对2016-2019年永年大蒜月度价格进行科学分析,找出价格波动规律及影响因素,探索永年大蒜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永年地区具有大蒜产业发展所需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条件;拥有大蒜贮存和加工的成熟技术优势;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2018年永年地区大蒜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加工企业达到100多家,大蒜制品加工量达到55000吨。但同时也存在生产规模小、农民种植意愿下降、大蒜加工产业水平较低、产业发展减缓问题。永年大蒜价格波动频繁,受季节影响明显,同时也受天气灾害等随机因素影响,导致年际间大蒜价格波动幅度达到215.7%。近期大蒜价格有所回升,但整体下降趋势尚未改变。针对永年大蒜产业存在问题及价格波动原因,提出8项对策建议:稳定大蒜种植面积、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建立大蒜市场信息服务平台、推广大蒜目标价格保险以稳定蒜价保障蒜农利益。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大蒜深加工水平、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完善管理保障制度以促进产业提升。从政府、企业到普通蒜农,对大蒜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远景和较高的期望,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对永年地区的大蒜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小康》杂志编辑部[2](2019)在《向人民报告,向祖国告白 31个省区市晒出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文中研究指明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70年,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7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这70年,却已让中华大地"换了人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
丁伟伟[3](2019)在《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文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起,飞地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萌芽,如今已发展到“全国开花”的状态。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建设中总是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分别默认为飞出地和飞入地。研究发现,部分地区因为缺乏资源要素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困难,同时随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存在欠发达地区飞入发达地区进行经济开发的“逆向飞地经济”现象,具体可分为两类:逆向扶贫飞地经济、逆向创新飞地经济。本论文利用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构建飞地经济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个案剖析和对衢州海创园进行实地调研详细研究逆向飞地经济的产生原因、运行特征、发展效益和面临的困境。研究认为,逆向飞地经济是飞地经济的一种特殊模式,且行政导向性更强。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和逆向创新飞地经济两种类型,分别可以总结为“外部支持型逆向异地开发模式和空间”、“逆向跳跃式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和空间”。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帮助贫困的飞出地实现异地发展、脱贫;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帮助欠发达的飞出地通过“两次跳跃”实现异地借势借智,激发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两种逆飞模式同样可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研究指出,两种逆向飞地经济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正面效应,应该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前提下推广实践,当然逆飞模式也面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和共性难题。逆向扶贫飞地经济要处理好异地开发和本土发展的关系,逆向创新飞地经济要优化构建循环创新系统。逆飞模式仍然要在完善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利益分配、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改善软硬环境等共性问题上继续探索。本文也针对个性和共性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吴淼[4](2019)在《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发展观念、增长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使得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集中爆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城镇化无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城乡发展建设当中,如北京“绿色生态城市”、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等。由此可见,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城市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寻求先进的科学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发展秩序,保护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将显得尤为必要,且也已成为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域城乡空间为实证研究地域,以“理论实践剖析(理论借鉴)——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问题梳理)——目标及模式确立(方法策略)——空间优化与技术制度创新保障(解决问题)”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系统复合法、定性分析、定量控制、动态评判等方法,对生态视角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优化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主流趋势,运用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导向下的西安市域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展开研究,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的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乡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在西安实证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市城乡空间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方法、空间结构模式、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系统性建构,对生态导向下转变西安市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修复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大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共八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1、2章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并在生态视角下对城乡空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国内外实践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出了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第二部分为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包含3、4章内容。首先,从时间的维度对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探源,并从演进动力机制和演进整体特征对西安城乡空间发展演变规律做了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要素梳理和城乡生态建设现状的评价,辨识了西安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生态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第三部分为理论运用与实践探索,包含5、6、7章内容。首先,立足于生态导向的新价值取向,重新整合和确立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和考评体系,制订了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和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并对西安城乡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次,基于城乡空间建设的系统方法与具体技术路径,在市域层面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在城区层面制订了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并在西安市实践基础上,对优化方案进行了后评估研究。最后,从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出发,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王海燕[5](2018)在《增长极视角下和林格尔新区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呼包鄂城市群土地面积共13.6万平方公里,为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11.4%,2016年呼包鄂城市群常住人口达到800.23万人,占内蒙古自治区的31.8%,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1459.10亿元,占内蒙古自治区的61.5%,是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的重要增长极,为内蒙古自治区各方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位于位于呼包鄂城市群腹地,和林格尔新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本文主要以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系统理论为指导,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模型分析,发现呼包鄂城市群整体上可以为新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条件,但是在人力资源和对外经济合作方面的潜力不足。然后介绍了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建设的基本情况,认为现阶段新区在历史文化、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级新区的建设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区规划定位不鲜明,人才、创新能力尚待提高,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现有的产业经济效益较低,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因此,和林格尔新区的建设需要从规划的制定,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拓展投融资渠道,培养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发挥和林格尔新区的增长极作用,辐射、带动呼包鄂城市群以及周边区域的发展。
袁翠萍[6](2018)在《大连长兴岛经济区规划发展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在城镇化发展中起到了先行作用。在新常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一轮开发区的规划和发展至关重要。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岛的建设成为各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拓展城乡发展空间的新途径。大连长兴岛经济区是辽东半岛西侧的一座美丽岛屿,长江以北第一大岛,濒临渤海,地理位置和港口资源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优势。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一带一路”、环渤海经济圈、辽宁省“一带五基地”等规划布局中的重要节点,统筹规划合理定位协调发展的意义深远而重大。首先,课题从多次深入现场踏勘调研入手,探访相关居民,咨询有关政府领导和专家,分析课题的研究背景,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针对研究对象和内容制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其次,界定课题相关概念,分析相关理论和案例,为后续研究建立理论和实践基础。提出岛屿经济区概念、发展阶段、规律及特征。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发展现状三个方面分析长兴岛经济区基本情况。从产业结构、资源利用、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总结现状问题。针对地理点位进行分析,从国家、省、市三个角度探索发展突破口。运用区域联动规划策略,建立与周边四个区域的联动规划方案。选取长兴岛与周边经济区进行区域竞争力分析并得出结论。运用产业结构矩阵分析法得出产业规划和发展方向以及实现条件。针对上一版总体规划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实际发展与规划存在偏差的原因。最后,运用城乡规划学和相关学科思想,制定长兴岛经济区规划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划和发展定位。结合物理力学和空间几何思维,构建三维动力机制模型并制定具体细化方案,为长兴岛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为其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研究提供参考。
梦竹[7](2017)在《2016·筑梦开发区(中)》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开发区已走过32多年的历程,其诞生与发展对外顺应国际竞争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对内强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外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助力中国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华丽变身。最早建设的一批开发区已经在披荆斩棘中奠定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紧随其上的开发区也不落其后,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及自身区位
裔兆宏[8](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研究表明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赵映慧[9](2011)在《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域性产生空前冲击,冲击下的城市化不同于工业化背景下的城市化,正在塑造完全不同的城市系统空间格局,正在推进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结构的变化,在这变化过程中城市间的分化和区域范围内的空间极化是最重要的特征之,因此城市系统空间极化问题是城市地理学新时期研究的核心,具有前瞻性。东北地区是中国内部整体性最强的区域,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对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极化的研究理所当然地具有定的独立性。显然,对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极化研究涉及东北地区内部重要的区域关系、城市系统的发展变化等,该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当代中国东北的认识,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实践意义,同时该研究也是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调控的需要。论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系统与空间极化的研究,阐述了空间极化的基础理论,从要素与测度、模式与效应、影响因素、判定标准等方面初步建立了空间极化的理论框架。其次,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职工平均工资等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差异和相对差异;并且运用差异指数模型(基尼系数、Theil指数)分析其总体差异;利用Theil指数的可分解特点,考察了城市系统不同分组情况下的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运用P极化指数与KZ极化指数分别考察了城市系统的总体极化与不同方向的极化(组间极化);根据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极化的演变特征,将极化分为三个时期,对不同时期极化进行初步研究;从东北城市群和省域城市系统方面分析了不同地域地域范围城市系统的极化。接着,从区域资源要素的约束机制、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创新机制、空间结构的反馈机制、发展要素的集聚-扩散机制四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极化的动力机制。区域资源要素的约束机制体现在自然要素对空间极化的基础作用、经济要素的催化作用、社会要素的加速作用以及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创新机制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发展战略、逐步开放政策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大方面。反馈机制在于开发区与城市群的建设发展导致空间结构变化,对空间极化产生反馈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在空间极化不同阶段产生作用不同。然后,分析不同级别间城市的GDP增长和人均GDP增长的差异,认为总体差异和级别间差异都将增大;基于人均GDP对经济增长进行收敛分析,认为人均GDP的极化收敛存在;对经济极化程度进行预测后认为总体极化和级别方向极化指数都将增大;经济极化效果在于促进核心城市增强,推动增长轴带扩展,促进层级分明的极化区形成,最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最后,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点-轴-面”空间构造模式来优化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结构,未来应当重点推进“四核三带两区”的建设,即重点建设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四个核心城市;重点建设哈大轴带、滨洲-滨绥轴带、辽宁沿海轴带三个经济带;重点建设两个经济区:沈大经济区和哈长经济区。同时,也要利用市场作用和行政作用推进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论文的主要结论:从地区生产总值看,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总体差异增大,总体极化在波动中增大,而且通过预测分析,可以判断未来总体差异和总体极化都将增大;不同行政级别城市间的分化主导东北城市系统的极化格局,以“沈大哈长”四个副省级城市为高端的极化过程成为1990年以来东北城市系统格局的基本特征。
陈静[10](2011)在《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调查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民消费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功能,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基本动力。在我国四亿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起居中,居民(个人或家庭)每天都要面对“衣、食、住、行”等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消费,这大概是我们对于“消费”最通俗的感受了。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影响消费的因素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并且消费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的也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现状问题格外引人注目。乌鲁木齐地区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当地的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怎样?收入水平究竟如何?汉族居民与少数民族居民个人或家庭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现状如何?笔者怀着诸多疑问,通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深入访谈、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另辟蹊径从“消费”视角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基础,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收入群体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消费现状进行调研。试图通过对不同群体的收入、储蓄、投资的现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偏好、与各个民族之间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之后深入思考,从而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这也是我创作本文的初衷。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摆脱了计划经济货品短缺状况。“随后,投资、消费和出口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1】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人们逐渐认识到消费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起到拉动我国经济的重大决定性作用。本文以乌鲁木齐地区居民为调查对象,主要研究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加强边疆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科学发展,切实实现和保障我区各民族居民的根本利益。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消费理论的界定。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的基本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也分别阐述了西方学术界关于消费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其中包括恩格尔系数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结合调查问卷进行客观的、辩证统一的分析。本文分别从居民的收入、储蓄和投资现状的角度对乌鲁木齐地区不同收入群体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现状进行分析,力求更加全面、客观的分析出乌鲁木齐地区居民在消费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影响居民个人或家庭消费原因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根据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力求从理论角度对改善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中所存在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欣欣向荣的辽宁孟家绿色食品开发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欣欣向荣的辽宁孟家绿色食品开发区(论文提纲范文)
(1)永年大蒜产业及价格波动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永年大蒜产业发展现状 |
2.1 永年大蒜种植历史 |
2.2 永年大蒜产业优势 |
2.2.1 具有独特的自然和区位优势 |
2.2.2 具有良好的水土资源优势 |
2.2.3 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 |
2.2.4 广阔的大蒜种植面积 |
2.2.5 大蒜品质优良 |
2.3 永年大蒜栽培技术特点 |
2.3.1 精选优种 |
2.3.2 科学施肥 |
2.3.3 独特的地膜覆盖技术 |
2.3.4 春季管理 |
2.3.5 适时收获 |
2.4 永年大蒜贮存技术 |
2.5 永年大蒜加工与产能 |
2.5.1 大蒜加工产业基本情况 |
2.5.2 永年大蒜加工龙头企业 |
2.5.3 高产量带动企业高速发展 |
2.6 永年大蒜国内外贸易 |
2.7 永年大蒜产业布局分析 |
2.7.1 总体要求 |
2.7.2 重点工作 |
第3章 永年大蒜价格波动分析 |
3.1 影响农产品价格因素的理论基础 |
3.1.1 国家政策 |
3.1.2 市场供求 |
3.1.3 农业生产成本 |
3.1.4 流通因素 |
3.2 基于X12 模型和H-P滤波法的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3.2.1 研究方法 |
3.2.2 永年大蒜价格波动总体轨迹描述 |
3.2.3 蒜价格波动特征的实证分析 |
3.2.4 永年大蒜价格波动周期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永年大蒜产业问题调查 |
4.1 调查方法及实施情况 |
4.2 生产种植方面问题 |
4.2.1 种植规模偏小 |
4.2.2 缺乏技术培训 |
4.2.3 蒜农种植意愿下降 |
4.3 产业加工方面问题 |
4.3.1 产品低端 |
4.3.2 生产粗放 |
4.3.3 无序竞争 |
4.3.4 出口受限 |
4.4 经营销售方面问题 |
4.4.1 品牌意识不足 |
4.4.2 宣传力度不够 |
4.4.3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市场运作不规范 |
4.5 管理保障方面问题 |
4.5.1 产业标准和检测体系不健全 |
4.5.2 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5章 永年大蒜价格稳定及产业发展策略 |
5.1 大蒜价格稳定策略 |
5.1.1 稳定大蒜种植面积 |
5.1.2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 |
5.1.3 建立大蒜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
5.1.4 推广大蒜目标价格保险 |
5.2 永年大蒜产业发展策略 |
5.2.1 推进生产、质量检测标准化 |
5.2.2 提升大蒜深加工水平 |
5.2.3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
5.2.4 完善管理保障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向人民报告,向祖国告白 31个省区市晒出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论文提纲范文)
河北省 |
广东省 |
甘肃省 |
四川省 |
湖北省 |
内蒙古自治区 |
辽宁省 |
上海市 |
浙江省 |
山东省 |
福建省 |
天津市 |
湖南省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吉林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安徽省 |
江西省 |
江苏省 |
河南省 |
陕西省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青海省 |
山西省 |
黑龙江省 |
重庆市 |
西藏自治区 |
海南省 |
北京市 |
(3)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1.3.1 本文的创新点 |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1 重要概念 |
2.1.2 相关理论 |
2.2 国外文献述评 |
2.3 国内文献述评 |
2.3.1 飞地经济的特征和类型 |
2.3.2 飞地经济的发展效应 |
2.3.3 飞地经济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
2.3.4 述评与展望 |
2.4 “逆向飞地经济”问题的提出 |
3 我国飞地经济发展实践 |
3.1 我国飞地经济的发展历程 |
3.1.1 20世纪90年代~2005年:萌芽阶段 |
3.1.2 2005~2010年:地方继续探索实践和区域规模建设阶段 |
3.1.3 2010~2017年:“全国开花”阶段 |
3.1.4 2017年6月至今:全国统筹规范阶段 |
3.1.5 飞地经济发展历程的总结 |
3.1.6 浙江飞地经济发展实践 |
3.2 飞地经济的发展条件及模式 |
3.2.1 飞地经济发展条件 |
3.2.2 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
3.3 基于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的运行机制构建 |
3.3.1 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介绍 |
3.3.2 运行机制中的驱动力(D)和压力(P)分析 |
3.3.3 运行机制中的状态(S)分析 |
3.3.4 运行机制中的影响(I)和响应(R)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逆向扶贫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
4.1 一种新路径——“飞地式扶贫” |
4.1.1 平湖市的“飞地强村计划” |
4.1.2 青田、平湖共建飞地产业园 |
4.1.3 其他通过飞地扶贫的经验 |
4.1.4 飞地为扶贫脱困带来的启示 |
4.2 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
4.3 金磐扶贫开发区个案剖析 |
4.3.1 开发背景和历程 |
4.3.2 金磐开发区运行机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4.4.1 比较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和飞地经济 |
4.4.2 其他启示 |
5 逆向创新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
5.1 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
5.2 衢州海创园个案剖析 |
5.2.1 研究样本介绍 |
5.2.2 衢州海创园运行机制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5.3.1 比较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和飞地经济 |
5.3.2 其他启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衢州海创园调研提纲 |
附录二 广东省飞地经济名录 |
附录三 江苏省飞地经济名录 |
附录四 安徽省飞地经济名录 |
附录五 浙江省飞地经济名录 |
致谢 |
(4)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2.1.2 系统生态学理论 |
2.1.3 生态位理论 |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
2.3 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 |
2.3.1 国外实践 |
2.3.2 国内实践 |
2.3.3 发展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轨迹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
3.1 城市起步:195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
3.1.1 时代背景 |
3.1.2 空间结构 |
3.1.3 总体特征 |
3.2 发展革新:198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
3.2.1 时代背景 |
3.2.2 空间结构 |
3.2.3 总体特征 |
3.3 空间重构:199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
3.3.1 时代背景 |
3.3.2 空间结构 |
3.3.3 总体特征 |
3.4 品质提升:2008 年以来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
3.4.1 时代背景 |
3.4.2 空间结构 |
3.4.3 总体特征 |
3.5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
3.5.1 空间演进轨迹历程 |
3.5.2 空间演进动力机制 |
3.5.3 城乡空间演进整体特征 |
3.5.4 城乡生态空间演进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4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 |
4.1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格局 |
4.1.1 生态要素梳理 |
4.1.2 生态总体格局 |
4.2 生态建设评价指标及方法 |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市域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
4.2.3 “城区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
4.3 市域城乡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影响机制 |
4.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
4.3.2 生态承载力评价 |
4.3.3 生态安全性评价 |
4.3.4 市域生态问题 |
4.3.5 生态影响机制 |
4.4 城区生态建设评价及影响机制 |
4.4.1 生态环境评价 |
4.4.2 绿地建设评价 |
4.4.3 生态建设问题 |
4.4.4 生态影响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5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结构模式 |
5.1 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导向及阶段划分 |
5.1.1 发展目标导向 |
5.1.2 发展阶段划分 |
5.1.3 发展考评体系 |
5.2 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拟定 |
5.2.1 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 |
5.2.2 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
5.3 城乡空间发展的结构模式选择 |
5.3.1 结构模式基本特征 |
5.3.2 典型结构模式比选 |
5.4 本章小结 |
6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布局方法及策略 |
6.1 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技术路径与方法 |
6.1.1 既有的技术路径 |
6.1.2 优化路径及方法 |
6.2 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 |
6.2.1 划定生态分区,管控资源利用 |
6.2.2 串点连线织网,构建生态网络 |
6.2.3 控制城乡规模,优化城乡布局 |
6.2.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
6.3 城区空间规划布局优化策略 |
6.3.1 控制城区人口,推动旧城更新 |
6.3.2 优化空间结构,城市分区管控 |
6.3.3 调整产业用地,疏解城区工业 |
6.3.4 划定城市绿线,完善公园体系 |
6.3.5 延续历史特色,建设遗址公园 |
6.3.6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柔性”治水 |
6.3.7 加快绿道建设,完善交通体系 |
6.4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后评估” |
6.4.1 情景分析法的适用性 |
6.4.2 基于情景分析的优化方案“后评估” |
6.4.3 “后评估”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
7.1 技术创新 |
7.1.1 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 |
7.1.2 明确生态空间规划层级及对象 |
7.1.3 构建城乡生态空间规划导则 |
7.1.4 加强相关规划体系的衔接 |
7.2 体制创新 |
7.2.1 建立生态控制线管控机制 |
7.2.2 建立生态保护区补偿机制 |
7.2.3 建立生态绩效评估审查机制 |
7.2.4 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1.发表论文 |
2.参编论着 |
3.参与课题 |
4.参与研究项目 |
附录 |
附录Ⅰ 西安市生态评价基础数据及来源汇编 |
附录Ⅱ 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
附录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
附录Ⅳ 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 |
(5)增长极视角下和林格尔新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 |
(四) 创新点和不足 |
1. 创新点 |
2. 不足之处 |
(五) 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1. 新区 |
2. 国家级新区 |
(二) 理论基础 |
1. 增长极理论 |
2. 点轴系统理论 |
三、呼包鄂城市群发展潜力分析 |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 呼包鄂城市群发展潜力实证分析 |
1. 呼包鄂城市群发展潜力指标体系计算 |
2. 呼包鄂城市群发展潜力指标体系评价 |
四、基于呼包鄂城市群的和林格尔新区增长极建设分析 |
(一) 和林格尔新区在呼包鄂城市群的作用分析 |
(二) 和林格尔新区建设基本情况 |
1. 新区建设的整体情况 |
2. 新区规划的发展格局 |
(三) 和林格尔新区增长极建设所具备的条件 |
(四) 和林格尔新区增长极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
五、推动和林格尔新区形成增长极的对策建议 |
(一) 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 |
(二) 增强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
(三) 扩大融资渠道 |
(四) 培养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 |
(五) 加强新区的对外交流合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大连长兴岛经济区规划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范围、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技术路线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课题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经济区 |
2.1.2 岛屿经济区 |
2.1.3 动力机制 |
2.1.4 产业结构矩阵 |
2.2 相关理论 |
2.2.1 差异化发展理论 |
2.2.2 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
2.2.3 路径依赖与突破理论 |
2.2.4 梯度转移理论 |
2.3 国内外案例剖析 |
2.3.1 国内案例 |
2.3.2 国外案例 |
2.3.3 借鉴与启示 |
2.4 岛屿经济区发展阶段、规律及其特征 |
2.4.1 发展阶段划分 |
2.4.2 发展规律总结 |
2.4.3 岛屿经济区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连长兴岛经济区概述及规划发展研究 |
3.1 长兴岛经济区基本情况 |
3.1.1 历史沿革 |
3.1.2 自然条件 |
3.1.3 发展现状 |
3.2 长兴岛经济区现状问题 |
3.2.1 产业结构方面 |
3.2.2 资源利用方面 |
3.2.3 基础设施方面 |
3.3 长兴岛经济区规划发展环境剖析 |
3.3.1 地理点位分析 |
3.3.2 空间战略分析 |
3.3.3 区域竞争力分析 |
3.3.4 产业结构分析 |
3.4 长兴岛经济区规划实证研究 |
3.4.1 规划定位方面 |
3.4.2 发展规模方面 |
3.4.3 空间格局方面 |
3.4.4 功能分区方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连长兴岛经济区规划发展动力机制构建 |
4.1 长兴岛经济区规划发展原则 |
4.1.1 充分利用岛屿优势 |
4.1.2 坚决保护生态环境 |
4.1.3 全力提升优势产业 |
4.1.4 区域空间协同发展 |
4.2 长兴岛经济区规划发展定位 |
4.2.1 区域点位定位 |
4.2.2 空间战略布局 |
4.2.3 规划定位选择 |
4.3 长兴岛经济区规划发展动力机制模型 |
4.3.1 外生拉动力规划构想 |
4.3.2 内生推动力规划策略 |
4.3.3 原始驱动力规划体系 |
4.3.4 动力机制三维模型 |
4.4 长兴岛经济区规划发展动力机制应用 |
4.4.1 外生拉动力方案 |
4.4.2 内生推动力方案 |
4.4.3 原始驱动力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城市系统的研究 |
二、空间极化的研究 |
第二节 研究命题的提出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区域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空间极化基础理论与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空间极化的基础理论 |
一、增长极理论 |
二、循环因果累积理论 |
三、区域发展极理论 |
四、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
五、中心-外围理论 |
六、“点-轴”系统理论 |
第二节 空间极化的理论框架 |
一、 空间极化及相关概念 |
二、空间极化的要素与测度 |
三、空间极化模式与效应 |
四、空间极化的影响因素 |
五、空间极化现象的判定 |
第二章 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过程与格局 |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
一、 地区生产总值 |
二、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 |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四、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
五、职工平均工资 |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化 #59、 |
一、 地区生产总值 |
二、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 |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四、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
五、职工平均工资 |
第三节 不同时期城市系统的极化 |
一、1990 年-1994 年 |
二、1995 年-2000 年 |
三、2001 年-2007 年 |
第四节 不同地域范围城市系统的极化 |
一、跨省域城市系统的极化——以东北三大城市群为例 |
二、黑龙江省城市系统的极化 |
三、吉林省城市系统的极化 |
四、辽宁省城市系统的极化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极化动力机制 |
第一节区域资源要素的约束机制 |
一、 自然要素的基础作用 |
二、经济要素的催化作用 |
三、社会要素的加速作用 |
四、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 |
第二节 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创新机制 |
一、 经济体制改革 |
二、产业结构调整 |
三、重化工业发展战略 |
四、逐步开放政策 |
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
第三节 空间结构的反馈机制 |
一、 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 |
二、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
第四节 发展要素的集聚-扩散机制 |
一、 集聚与扩散作用载体和方式 |
二、集聚与扩散作用模式和效应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极化趋势预测 |
第一节 经济发展差异预测 |
一、 副省级市经济增长领先 |
二、级别间差异将增大 |
三、总体差异将增大 |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收敛分析 |
一、 人均 GDP 的σ收敛不存在 |
二、人均 GDP 的绝对收敛不存在 |
三、人均 GDP 的极化收敛存在 |
第三节 经济极化指数预测 |
一、 级别方向极化指数可能增大 |
二、总体极化指数将增大 |
第四节 经济极化效果分析 |
一、促进核心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
二、推动增长轴带的扩展 |
三、形成层级分明的极化区 |
四、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空间结构的调控 |
第一节 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点轴结构不完整 |
二、东北地区东部点轴结构发育不全 |
三、东北地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尚未形成 |
四、东北地区城市经济系统封闭性较强 |
第二节 基于“点-轴-面”空间构造模式的空间结构优化 |
一、空间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
二、“四核”(重点增长极)优先发展 |
三、“三带”(重点轴带)的积极建设 |
四、“两区”(重点经济区)的建设 |
五、三级极化经济区的建设 |
六、四级极化经济区的建设 |
第三节 基于市场作用的空间结构优化 |
一、 推进区域经济 体化 |
二、促进人口等要素向城市流动 |
三、推动产业园区向主要交通轴线靠近 |
第四节 基于行政作用的空间结构优化 |
一、 政区空间与经济发展整合 |
二、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 |
三、推进东北地区城市间重大项目的合作 |
四、促进城市系统网络化发展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 主要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遗留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的相关课题 |
(10)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和创新点 |
一、关于消费问题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意义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的基本理论与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
1.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
2. 经济决定论 |
(二) 西方学术界关于消费的基本理论观点 |
1. 恩格尔系数理论 |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三) 研究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的意义 |
1. 有利于新疆的稳定发展 |
2. 有利于体现新疆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 |
3. 有利于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
二、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收入、储蓄、投资现状分析 |
1.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收入现状 |
2.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储蓄现状 |
3.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投资现状 |
(二)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
1. 对低收入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的分析 |
2. 对较低收入者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的分析 |
3. 对中等收入者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的分析 |
4. 对较高收入者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的分析 |
5. 对高收入者消费现状和消费水平的分析 |
(三)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 |
1.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与收入差距扩大并存 |
2.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欲望与支付能力有限并存 |
3. 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偏好多样性与民族差异性并存 |
(四) 影响乌鲁木齐地区居民个人(家庭)消费因素的原因分析 |
1. 影响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的经济因素 |
2. 影响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的政治因素 |
3. 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消费的影响因素 |
三、改善居民消费现状与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
(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消费观念升级 |
(三) 优化居民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及提纲 |
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致谢 |
四、欣欣向荣的辽宁孟家绿色食品开发区(论文参考文献)
- [1]永年大蒜产业及价格波动分析研究[D]. 郭贝贝.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2]向人民报告,向祖国告白 31个省区市晒出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J]. 《小康》杂志编辑部. 小康, 2019(28)
- [3]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D]. 丁伟伟.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4]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吴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增长极视角下和林格尔新区建设研究[D]. 王海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8)
- [6]大连长兴岛经济区规划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 袁翠萍. 吉林建筑大学, 2018(08)
- [7]2016·筑梦开发区(中)[J]. 梦竹. 旅游纵览, 2017(01)
- [8]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9]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 赵映慧.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消费现状调查与思考[D]. 陈静. 新疆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