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联合复方丹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20例疗效观察

川芎嗪联合复方丹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20例疗效观察

一、磷酸川芎嗪、复方丹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2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光艳[1](2021)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干预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干预心力衰竭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6个结局指标和不良反应来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干预心力衰竭的效果,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干预心力衰竭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也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指导。研究方法按照Cochrane协作网规定的meta分析写作流程,制定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rary。检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干预心力衰竭的相关文献,建库时间截止2021年2月。将文献导入Note Express软件中,排除重复文献后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最终纳入的文献提取数据。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方法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将6个结局指标和不良反应的数据导入RevMan5.4软件,用RevMan5.4软件绘制meta分析相关的图形,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异质性检验时,若异质性(I2)≤50%,则可以接受;若>50%则进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meta回归等查找异质性来源,如果无法查找异质性来源,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二分类变量选用比值比(OR)合并统计量,可信区间(CI)为95%;连续型变量用均数差(MD)合并统计量,C1为95%。采用Z检验判断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概率值(P)>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对结局指标中干预措施文献数量≥10篇的文献绘制漏斗图评估结果是否稳定可靠。研究结果检索数据库共获得相关文献3135篇文献,经过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数为57篇。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9374名患者,其中治疗组总样本量4731例,对照组总样本量4644例,最大为样本量328例,最小为100例。纳入的文献中47篇文献[9-12,14-18,19-25,26,29,30,33,34,37,39,40,42-50,52-54,56-65]报告了心功能改善Ⅰ-ⅡⅡ级、症状体征改善的有效率,51篇文献[9-19,21,22,24-29,31-38,39,41,4347,49-61,63-65]报告了左室射血分数,14篇文献[14,15,26,28,30,31,33,44-47,57,59,66]报告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14篇文献[14,15,17,33,44,46,48,54,55,56,58,62,64,65]报告了6分钟步行距离,19篇[14,15,25,29,31,33,35,36,38,45-48,56,60,52,55,58.66]报告 了左室收缩末内径,27 篇文献[9,13,14,15,17,29,32-34,35,36,38,45-48,52,53,55,56,5 8,60,61,64,66]报告 了左室舒张末内径,2文献报告了死亡率[28,55],1篇文献报告了住院时间[28],2篇文献报告了Lees心衰评分[27,58],1篇文献报告了生活质量[56]。11篇文献[14,28,33,34,38,48,52,57-60]报告了不良反应。对心功能改善Ⅰ-Ⅱ级、症状体征改善的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杏芎氯化钠注射液 Chi2=0.05,df=1(P=0.83),I2=0,P=0.0002;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Chi2=0.02,df1(P=0.89),I2=0,P=0.0004;复方丹参注射液 Chi2=0.91,df=1(P=0.34),I2=0,P=0.001;大株红景天注射液 Chi2=0.06,df=2(P=0.97),I2=0,P<0.0001;血塞通注射液 Chi2=0.54,df=2(P=0.76),12=0,P<0.00001;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Chi2=0.31,df3(P=0.96),I2=0,P<0.00001;丹红注射液 Chi2=15.76,df=8(P=0.05),I2=49,P<0.00001;心脉隆注射液Chi2=11.35,df=5(P=0.73),I2=0,P<0.00001。8种干预措施中丹红注射液存在中度异质性,其余干预措施不存在异质性。Z检验结果P值均≤0.05,提示这8种干预措施能改善心功能和症状体征,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但是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来验证结果的证据强度。对左室射血分数的meta分析结果:舒血宁注射液Chi2=0.88,df=1(P=0.35),I2=0,P<0.00001;杏芎氯化钠注射液 Chi2=0.00,df=1(P=0.95),I2=0,P<0.00001;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Chi2=0.10,df=1(P=0.76),I2=0,P<0.00001;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Chi2=1.91,df=3(P=0.59),I2=0,P<0.00001;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 Chi2=5.30,df3(P=0.15),I2=43,P<0.00001;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敏感性分析后 Chi2=2.17;df 2(P=0.34);I2=8,P<0.00001;丹红注射液敏感性分析后Chi2=1.72,df=4(P=0.79),I2=0,P<0.00001;心脉隆注射液Chi2=196.04,df=16(P<0.00001),I2=92,P<0.00001。纳入的 8 种干预措施中,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存在轻度异质性,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存在中度异质性,心脉隆注射液存在高度异质性,其余5种干预措施不存在异质性。心脉隆注射液文献数量>10篇,可以对心脉隆注射液进行亚组分析。心脉隆注射液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疗程=10天Chi2=1.84,df=3(P=0.61),12=0,P<0.00001;心脉隆注射液疗程=14 天 Chi2=15.87,df=9(P=0.07),I2=42,P<0.00001。Z检验结果P值均≤0.05,提示这8种干预措施干预心力衰竭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由于文献数量较少、文献质量较低,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来验证结果的证据强度。对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的meta分析结果:剔除引起异质性来源的文献和无法进行亚组分析和meta的文献后,只对丹红注射液的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Chi2=0.14,df=1(P=0.71),I2=0%,MD=-112.49,95CI%=(-117.06,-107.92),Z=48.26(P<0.00001)。由于文献异质性太大,文献数量太少,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以进一步佐证,对于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干预HF对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的meta分析结果还需谨慎解释。对于6分钟步行距离的meta分析结果:经敏感性分析后合并效应量结果:丹红注射 液 Chi2=0.00,df=1(P=0.98),I2=0%,Z=7.43(P<0.00001);心 脉 隆注射液Chi2=1.65,df=2(P=0.44),I2=0%,Z=6.28(P<0.00001)。心脉隆注射液具有中度异质性。2种干预措施Z检验P值<0.00001,说明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的结果优于对照组。由于文献数量太少,研究异质性太大,对结果需谨慎解释并且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以进一步佐证。对左室收缩末内径的meta分析结果:敏感性分析后,丹红注射液Chi2=3.27,df=2(P=0.19),I2=39%,P<0.00001;心脉隆注射液 Chi2=0.05,df=1(P=0.83),I2=0%,P<0.00001。丹红注射液结果存在轻度异质性,心脉隆注射液的结果不存在异质性。2种干预措施Z检验结果P值<0.00001,说明治疗组左室收缩末内径的结果优于对照组。但由于文献数量较少,质量较差,需要谨慎解释以及更多高质量的文献以进一步佐证。对左室舒张末内径的meta分析结果:敏感性分析后,杏芎氯化钠注射液Chi2=0.86,df=1(P=0.35),I2=0%,P<0.00001;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Chi2=0.01,df=1(P=0.92),I2=0%;P<0.00001;大株红景天注射液Chi2=0.00,df=1(P=0.99),I2=0%,P<0.0001;丹红注射液 Chi2=2.31,df=2(P=0.31),I2=14%,P<0.00001。丹红注射液存在轻度异质性,杏芎氯化钠注射液、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大株红景天注射液不存在异质性。心脉隆注射液存在高度异质性,文献数量10篇,可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如下:心脉隆注射液疗程=2周Chi2=3.93,df=4(P=0.42),I2=0%,P<0.00001;心脉隆注射液疗程=10天Chi2=49.06,df=4(P<0.00001),12=92%,P=0.005。5种干预措施P<0.0001,说明治疗组左室舒张末内径的结果优于对照组。但该结果需要谨慎解释以及更多高质量的文献的支持。心脉隆注射液疗程为10天的文献异质性较大,无法得知异质性来源,结果需谨慎解释。对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结果: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合并效应量结果:Chi2=0.52,df=1(P=0.47),I2=0%,P=0.97;心脉隆注射液合并效应量结果如下:Chi2=8.71,df=4(P=0.07),I2=54%,P=0.91。心脉隆注射液存在中度异质性,P>0.05,结果提示2种干预措施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不良反应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文献数量较少,可信度不高,还需更多高质量文献进一步佐证。研究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药干预心力衰竭的疗效优势更明显,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可以改善西医客观指标,减轻症状,不良反应较少。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杏芎氯化钠、复方丹参、大株红景天、血塞通、丹参川芎嗪、丹红以及心脉隆注射液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症状体征,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在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方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舒血宁、杏芎氯化钠、丹参川芎嗪、丹参酮ⅡA磺酸钠、大株红景天、丹红、心脉隆注射液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对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6分钟步行距离、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以及不良反应的结果,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以进一步佐证。对于远期结局而言,还需要其他的研究进一步验证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药治疗对死亡率、住院率等是否有改善。在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方面,以此为思路,中成药干预心力衰竭有广阔的前景,未来在开展更多随机对照试验评价中成药干预心力衰竭的疗效方面,需要注重文献质量的提高和样本量的设定,完善质量评价指标,以免导致文献质量较差、证据等级不足、对于结局指标需谨慎解释等弊端。

余泽程,雒晓东,蔡巧娣,郑春叶[2](2019)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SinoMed等数据库,搜集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2月,由两名专业人员分别提取材料,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利用协作网提供的风险评价表,评价纳入的文献质量。结果共采用9篇RCT,累计共151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756例,对照组755例。Meta分析的结果:试验组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11,95%CI(1.01,1.22),P=0.04]。试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MD=-4.16,95%CI(-7.23,-1.10),P=0.008]。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39,95%CI(-17.29,16.50),P=0.96]。试验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MD=-1.94,95%CI(-3.38,-0.51),P=0.008]。结论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显着,且安全性高。但目前仍缺乏更多确实可靠的药物临床试验来提供临床依据。

张明明[3](2019)在《针灸联合Lokohelp机器人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灸联合Lokohelp机器人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优势。方法: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太和中医院2017年6月份至2018年12月门诊、病区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58例,观察组59例,两组患者均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及基本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Lokohelp机器人步态康复。约定30天为试验终点时间。结果:治疗后,对照组FMA-B评分为(9.15±2.58)分,观察组为(12.85±2.69)分,对照组FMA-L评分为(23.78±5.33)分,观察组为(29.79±6.45)分,两组FMA-B、FMA-L水平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提高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18,P<0.01;t=11.4416,P<0.01;t=7.2134,P<0.01;t=11.3183,P<0.01;t=7.5910,P<0.01;t=5.4890,P<0.01);治疗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56.11±17.12)分,观察组为(79.59±21.31)分,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555,P<0.01;t=18.2796,P<0.01;t=6.5634,P<0.01)。结论:针灸联合Lokohelp机器人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协同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谭迪[4](2018)在《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大量研究表明,银杏类注射剂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显着,然而面对多种注射剂,临床工作者在甄别最优的治疗措施时尚缺少可靠证据,因此本研究应用传统Meta分析、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多种银杏类注射剂治疗不同种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展开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目的应用传统Meta分析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银杏类注射剂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关银杏类注射剂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对相关灰色文献网站作为补充检索。纳入文献质量评价方面,本研究采用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0推荐的风险评价表对纳入RCT进行质量评价。在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时,应用RevMan 5.3进行传统Meta分析的数据处理,网状Meta分析应用WinBUGS 1.4.3和Stata13.0分别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可视化。结果(1)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95个,累计受试者10107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舒血宁注射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剂分别辅助治疗脑梗死,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其次,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还可改善血浆粘度的好转程度。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多种干预措施中,联用银杏内酯注射剂为临床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指标的最优干预措施。(2)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62个,累计受试者6358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舒血宁注射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剂分别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提高心绞痛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次,联用舒血宁注射剂还可改善血脂指标。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心绞痛总有效率、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方面,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心电图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2个结局指标方面,疗效排序最佳的干预措施分别为杏芎氯化钠注射剂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在高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联用舒血宁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3)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47个,累计受试者4122例。对照组为常规用药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4个头颅TCD检查指标和全血低切粘度指标方面,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其余三个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联用舒血宁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对照组为丹参类注射剂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方面,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其他2个头颅TCD检查指标方联用杏芎氯化钠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4)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其他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在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中,共纳入研究30个,累计受试者2045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在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糖指标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在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评价研究中,共纳入研究13个,累计受试者1274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在临床总有效率和耳鸣总有效率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在治疗脑梗死中,联用银杏内酯注射剂较其余干预措施有较大优势;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较其他干预措施有较大优势;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中显示,最优干预措施分别为银杏达莫注射剂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

向玉[5](2017)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并比较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治疗中风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按照效应量的大小对其进行排序,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2006~)、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6~)、万方数据库(2006~)、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2006~)、PubMed(1973~)、Ovid Embase(1972~)和 Cochrane 图书馆(1976~)。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面、系统地收集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对质量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运用Stata 12.0、WunBUGS 14.3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网状Meta分析等。结果:最终筛选纳入85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有91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程均在72小时内。研究涉及19种中药注射液、11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纳入文献虽然均报告了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但绝大多数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和盲法。仅3项研究成功实施了双盲,2项研究提及由专人保管盲底。2项研究报告了失访人数,其余研究均未提及失访。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有效率方面:涉及19种中药注射剂、9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的比较,包括:(1)复方丹参注射液比银杏达莫注射液(OR=2.11,95%C1[1.02,3.95])、灯盏细辛注射液(OR=4.05,95%Cl[1.59,8.92])、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2.29,95%Cl[1.09,4.34])临床疗效更佳;(2)川芎嗪注射液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3.27,95%Cl[1.32,6.85])、丹红注射液(OR=0.48,95%Cl[0.21,0.9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22,95%Cl[0.07,0.51])、苦碟子注射液(OR=2.69,95%Cl[1.22,5.26])、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3.45,95%Cl[1.12,8.28])、银杏达莫注射液(OR=0.39,95%Cl[0.15,0.79])、血栓通注射液(OR=5.43,95%Cl[1.11,18.16])临床疗效更佳;(3)疏血通注射液(OR=0.42,95%Cl[0.15,0.93])、脉络宁注射液(OR=0.27,95%Cl[0.08,0.69])、舒血宁注射液(OR=0.38,95%Cl[0.13,0.84])比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疗效更佳;(4)丹参注射液比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7.30,95%Cl[2.16,18.82])、复方丹参注射液(OR=0.38,95%Cl[0.14,0.79])、丹红注射液(OR=0.24,95%Cl[0.08,0.54])、银杏达莫注射液(OR=O.19,95%Cl[0.07,0.40])、疏血通注射液(OR=0.26,95%Cl[0.10,0.5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17,95%Cl[0.06,0.36])、苦碟子注射液(OR=0.22,95%Cl[0.06,0.54])、舒血宁注射液(OR=0.29,95%Cl[0.11,0.62])、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l[0.03,0.2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OR=6.24,95%Cl[1.27,20.06])、血塞通注射液(OR=2.83,95%Cl[1.11,6.08])、血栓通注射液(OR=11.59,95%Cl[2.10,40.43])、低分子肝素注射液(OR=9.22,95%Cl[1.50,31.3])、前列地尔注射液(OR=7.34,95%Cl[1.43,23.1])临床疗效更佳;(5)杏丁注射液比血栓通注射液(OR=8.90,95%Cl[1.08,34.98])、银杏达莫注射液(OR=0.31,95%Cl[0.06,0.93])、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7,95%Cl[0.03,0.5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29,95%Cl[0.06,0.88])、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30,95%Cl[0.05,0.95])临床疗效更佳;(6)血塞通注射液比银杏达莫注射液(OR=0.48,95%Cl[0.21,0.93])、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44,95%C1[0.18,0.8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26,95%Cl[0.10,0.5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45,95%Cl[0.18,0.91])临床疗效更佳;(7)常规治疗比低分子肝素注射液(OR=8.48,95%Cl[1.74,25.91])、前列地尔注射液(OR=6.82,95%Cl[1.60,19.29])、复方丹参注射液(OR=0.36,95%Cl[0.22,0.56])、丹红注射液(OR=0.23,95%C1[0.12,0.38])、银杏达莫注射液(0R=0.18,95%Cl[0.09,0.32])、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l[0.04,0.21])、疏血通注射液(OR=0.25,95%C1[0.16,0.38])、川芎嗪注射液(OR=0.51,95%C1[0.28,0.8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17,95%C1[0.08,0.30])、脉络宁注射液(0R=0.42,95%Cl[0.19,0.80])、舒血宁注射液(0R=0.28,95%C1[0.18,0.41])、苦碟子注射液(OR=0.21,95%C1[0.09,0.41])、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17,95%C1[0.06,0.3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24,95%C1[0.06,0.63])、血塞通注射液(0R=0.41,95%C1[0.23,0.67])、血栓通注射液(0R=0.14,95%Cl[0.02,0.39])临床疗效更佳;(8)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较灯盏花素注射液(OR=0.33,95%Cl[0.09,0.83])临床疗效更佳;(9)维脑颅通注射液比丹红注射液(OR=0.24,95%Cl[0.07,0.56])、银杏达莫注射液(OR=0.18,95%C1[0.06,0.41])、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1[0.03,0.25])、疏血通注射液(0R=0.26,95%Cl[0.09,0.57])、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R=0.18,95%Cl[0.05,0.43])、舒血宁注射液(OR=0.29,95%C1[0.10,0.66])、苦碟子注射液(0R=0.22,95%C1[0.06,0.56])、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0R=0.17,95%C1[0.05,0.42])、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24,95%Cl[0.06,0.63])、血塞通注射液(0R=0.40,95%C1[0.18,0.75])、血栓通注射液(0R=0.15,95%C1[0.02,0.48])临床疗效更佳;(10)胞二磷胆碱比低分子肝素(OR=46.42,95%Cl[4.94,190.8])、前列地尔注射液(OR=38.44,95%C1[4.23,158.60])、依达拉奉注射液(0R=281.8,95%C1[2.59,1487])、复方丹参注射液(0R=0.10,95%Cl[0.01,0.30])、丹红注射液(0R=0.06,95%C1[0.01,0.19])、银杏达莫注射液(0R=0.05,95%C1[0.008,0.1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02,95%Cl[0.004,0.09])、疏血通注射液(0R=0.07,95%C1[0.01,0.20])、川芎嗪注射液(0R=0.14,95%C1[0.02,0.4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R=0.04,95%C1[0.007,0.14])、脉络宁注射液(OR=0.11,95%C1[0.01,0.37])、舒血宁注射液(0R=0.08,95%C1[0.01,0.23])、苦碟子注射液(0R=0.05,95%C1[0.009,0.19])、丹参注射液(OR=0.30,95%Cl[0.04,0.97])、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0R=0.04,95%C1[0.007,0.15])、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07,95%C1[0.007,0.25])、杏丁注射液(OR=0.20,95%Cl[0.03,0.64])、血塞通注射液(OR=0.10,95%Cl[0.02,0.29])、血栓通注射液(OR=0.04,95%C1[0.003,0.15])、常规治疗(0R=0.28,95%C1[0.05,0.78])、金纳多注射液(0R=0.10,95%C1[0.004,0.52])、维脑颅通注射液(0R=0.30,95%C1[0.05,0.95])临床疗效更佳;(11)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比金纳多注射液(OR=0.28,95%C1[0.05,0.79])临床临床疗效更佳;(12)前列地尔注射液比维脑颅通注射液(OR=7.56,95%C1[1.43,24.06])临床疗效更佳。其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涉及19种中药注射液、7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之间的比较,包括:复方丹参注射液比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效果更佳;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与常规治疗相比,效果更优;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3.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涉及11种中药注射液、2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之间的比较,包括:丹红注射液比疏血通注射液效果更优;复方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比疏血通注射液更佳;复方丹参注射液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效果更优;维脑路通注射液较血塞通注射液效果更优;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根据概率排序结果,在有效率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灯盏细辛注射液(5.842)、尼莫地平注射液(7.187)、灯盏花素注射液(7.744)、血栓通注射液(7.965)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9.478)。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常规治疗(7.518)、丹参注射液(7.587)、低分子肝素注射液(8.596)、复方丹参注射液(8.772)和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9.072)。在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疏血通注射液(4.513)、灯盏细辛注射液(5.599)、丹参川芎嗓注射液(5.921)、血栓通注射液(6.108)和舒血宁注射液(6.68)。对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仅少部分研究提及,且多为描述性,故目前尚缺乏数据对其进行评价。结论:部分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中风患者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治疗,而灯盏细辛注射液及血栓通注射液较其它注射液相对较优。但是,纳入研究尚缺乏评估安全性的充足数据,且纳入的针对每个中药注射剂的试验数目不多,研究质量也不高,故本研究结论应慎重对待,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鹏跃[6](2014)在《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文中研究指明脑中风学名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在严重影响患者本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葛根为治疗脑中风的常用中药。目前,其主要成份葛根素已有4种相关静脉注射制剂上市,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确切。葛根素作用机制与扩张脑血管、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有关。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除葛根素外,葛根总黄酮中其余成分同样具有脑保护作用,能够明显缩小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降低脑水肿程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水平,目前已有葛酮通络胶囊及愈风宁心系列口服制剂上市。然而,上述制剂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葛根素注射剂自1993年上市以来,临床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而口服制剂存在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并且对于中风病人而言,吞服困难,给药顺应性较差。这些问题均限制了上述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均证明鼻腔给药是治疗脑病的有效途径。因此,本课题基于“鼻通脑络”中医理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鼻腔作为给药途径,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对葛根素及自制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差异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葛根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以葛根素和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最优工艺为12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h,所得工艺便捷可行,目标成分提取率达到90%以上。对葛根水提液进行了醇沉处理,最佳醇沉工艺为提取液浓缩至0.5g药材/ml,加95%乙醇,调节醇浓度为60%,醇沉24h,进一步提高了浸膏中目标成分的纯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单因素考察法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树脂为HPD200A,上样液浓度为0.25g药材/ml,大孔树脂柱径高比为1:5,上样量为0.5g药材/ml树脂,上样流速为1ml/min,水洗2BV,水洗流速为0.5ml/min,30%乙醇洗脱4BV,醇洗流速为0.5ml/min。最终产物的出膏率约为10%,葛根素的纯度在30%以上,总黄酮的纯度在70%以上。对葛根总黄酮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放大实验研究,所得提取物纯度基本稳定,工艺可行。对提取物中各成分进行质谱分析,初步推断其中5种主要成分分别为: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以Bcl-2 mRNA为指标对葛根素及提取物的抗凋亡作用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提取物组效果更好,提示提取物中有成份能够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mRNA的高表达,更有助于抑制细胞在缺氧环境下的凋亡。2葛根素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的建立体外透析实验及反渗透实验显示,葛根素的探针传递率及回收率分别为:63.37%和71.52%,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浓度药液对探针回收率(或传递率)并无影响,通过探针清除率实验,证实了葛根素与探针膜材料之间不存在吸附;同时研究表明,药物回收率、传递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值会随着探针外药液搅拌速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灌流液中添加适当的添加剂能够有效的提高回收率,降低传递率,同时亦使两者之间的差异增大;随着探针膜长的增加,药物的传递率及回收率均有显着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差值亦随之而增大。上述结果提示,如果需要求得体内的真实药物浓度,以探针的在体传递率替代在体回收率是不可行的,故采用零净通量法对探针的在体回收率进行了计算。脑探针的定位按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结合脑组织切片,确定嗅球的位置为以前囟为基点,AP:+8mm,ML:±1mm处定位,血液探针沿向心室方向植入颈静脉,以生理盐水为灌流液,采用零净通量法测定探针在血液及嗅球部位的在体回收率,分别为:17.52%,29.13%。建立了透析液中葛根素及内标柚皮苷的HPLC-MS/MS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 column(3.5μm,4.6 × 1Omm,USA));HPLC条件:甲醇-水,0-8min,24:76,8-15min,60:40;MS/MS条件: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监测离子:415/295(葛根素),579/271(柚皮苷)。葛根素在0.002-0.111 μg/mL和0.111-8.9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y=0.23816x-0.0001(r=0.998)和y=0.25562x-0.01582(r=0.999)。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定量限以标准曲线最低点计。3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将血液探针埋植于颈静脉,脑探针埋植于嗅球部位,葛根素按照7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推注、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20min收集样品一次,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30.89±10.69μg/ml(i.v.)、9.31±3.99μg/ml(i.v.gtt)、3.82±1.03 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524.63±584.05μg/ml.min(i.v.)、1037.18±501.70 μg/ml·min(i.v.gtt)、623.12±170.86 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00min(i.v.gtt)、68±10.95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44.20±8.97min(i.v.)、87.24±7.84min(i.v.gtt)、140.27±7.86min(i.n.)。与静脉给药相比,鼻腔给药组各参数均有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分别为0.29±0.07μg/ml(i.v.)、0.0523μg/ml(i.v.gtt)、0.50±0.16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 AUC0-5h 分别为 28.44 ±6.89μg/ml·min(i.v.)、8.30±4.85μg/ml·min(i.v.gtt)、86.84±23.50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32±36min(i.v.gtt)、212±30.33 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81.76±11.46min(i.v.)、162.63±19.00min(i.v.gtt)、186.43±6.25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分别为1.87%、0.80%、13.94%。鼻腔给药虽然血药浓度较低,但嗅球部位药物浓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脑靶向性显着提高。4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为了进一步模拟葛根素的临床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对病理状态下,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3.84±2.45μg/ml(i.v.gtt)、4.36±1.06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分别为 1416.68±249.74μg/ml·min(i.v.gtt)、533.48±136.75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100 min(i.v.gtt)、80±3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88.85±6.34 min(i.v.gtt)、115.61±13.82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7.66%,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时MCAO模型大鼠具有较高的血药AUC,鼻腔给药时MCAO模型大鼠血药AUC与正常大鼠组无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19±0.12μg/ml(i.v.gtt)、1.54±0.43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的 AUC0-5h 分别为 24.50±16.74μg/ml·min(i.v.gtt)、255.96±87.74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38 min(i.v.gtt)、92±1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141.72±12.68 min(i.v.gtt)、136.57±17.12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为1.73%和47.98%。鼻腔给药组的Cmax、AUC均显着高于静脉滴注组,脑靶向系数更是高达静脉滴注组的27倍,充分体现了鼻腔给药的优越性。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和鼻腔给药时,MCAO大鼠嗅球部位药物峰浓度和AUC显着增加,并且曲线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或脑缺血对嗅黏膜和嗅神经的影响所导致的。5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MCAO模型大鼠,自制葛根提取物按照20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4.96±3.97μg/ml(i.v.gtt)、0.75±0.30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707.02±457.88μg/ml·min(i.v.gtt)、134.72±37.61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9 min(i.v.gtt)、68±18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90.28±15.18 min(i.v.gtt)、139.41±12.11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89%,但药物在血浆中的MRT显着长于静脉滴注组。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两者血药AUC并无显着差异,提示在该药物浓度下提取物中其余黄酮类成分并未对葛根素的代谢产生影响;但鼻腔给药时提取物组的血药AUC显着降低,仅为葛根素组的25%,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提取物中多种成分在透过鼻黏膜时发生竞争所致。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060±0.03μg/ml(i.v.gtt)、0.37±0.11μg/ml(i.n.),嗅球部位的 AUC0-5h分别为 7.38±4.65μg/ml-min(i.v.gtt)、58.60±14.48μg/ml·min(i.n.),鼻腔给药组嗅球部位药物浓度持续升高,并且下降趋势不明显,各组的DTI分别为:0.43%和43.50%。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提取物组嗅球部位AUC仅为葛根素组的30%,这可能是由于透过血脑屏障时黄酮类成分发生竞争所致,鼻腔给药也发生相似的现象。尽管葛根素组和提取物组鼻腔给药后血液和嗅球部位AUC存在显着差异,但二者的DTI分别为47.98%和43.50%,较为接近,进一步证明了黄酮类成分在经鼻转运入脑过程中存在竞争。

吕秀莲[7](2013)在《磷酸川芎嗪临床应用概述》文中研究指明对cnki中有关磷酸川芎嗪临床应用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表明磷酸川芎嗪多与药物配合使用,且多用于治疗脑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等,除此之外还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等疾病的治疗。

倪小佳,刘少南,郭新峰[8](2013)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卒中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CMJD和ChiCTR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2年7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后,根据Cochrane Handbook5.0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79例患者,文献质量均较低。Meta分析得出,川芎嗪组的有效率(RR=1.10,95%CI[0.98,1.24])与西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有效率(RR=1.28,95%CI[1.13,1.45])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D=5.05,95%CI[3.5,6.6])两方面均优于丹参组;川芎嗪组在降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方面均优于西医组和丹参组;川芎嗪组与长春西汀组在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4个纳入的试验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其中1个试验有2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川芎嗪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但尚无高质量证据证实其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根据本研究结果,目前仍不推荐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常规加用川芎嗪注射液,其临床疗效有待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张万辉[9](2012)在《解毒通络复方对缺血性脑损伤后突触再生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当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仍无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对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棘手问题之一。本课题组认为,中风属于“络病”范畴,其核心病机为“毒损脑络”。解毒通络复方正是以这一创新性病机理论假说为指导,在结合缺血性中风现代病理生理学和中药生物效应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的由中药栀子、丹参、黄芪、天麻的有效组分配伍而成的中药新配方。基于此,本实验旨在研究缺血性脑损伤后突触再生的机制,以及解毒通络复方对其的影响,探讨中医药在解毒通络、调和营卫、凉血解毒、和血通络等综合功效下,有效地实现对脑缺血炎症级联反应病理过程的阻断作用,改善大脑微环境,诱导神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再建,发挥其对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为研究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途径与靶点提供有意义的思路。目的:本研究从突触结构以及突触生长微环境变化两方面来研究缺血性脑损伤后突触再生的机制及解毒通络复方对其的影响。1验证解毒通络复方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及形态的影响2观察解毒通络复方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突触结构的影响3观察解毒通络复方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突触生长微环境中的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1.应用步态分析和神经功能功能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2.应用HE染色法光镜下观察脑组织一般形态。3.应用镀银染色、透射电镜的方法来观察神经突触一般和超微结构的变化。4.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突触素、肌动蛋白的表达,来揭示大鼠脑缺血损伤后突触再生的情况。5.应用酶联免疫(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突触生长微环境中生物活性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和表达变化。结果:1.在步态分析结果显示,解毒通络复方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大,有显着的差异。神经功能功能评分结果显示,解毒通络复方组与模型组相比的评分明显降低,具有明显差异。以上结果初步验证了:解毒通络复方对缺血后受损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可见大鼠缺血性脑损伤4周和8周时,皮层顶叶区神经元大量丢失,皮层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明显病理变化,给予解毒通络复方后梗死灶面积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小。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程度均有所减轻。3.镀银染色观察结果:正常组神经元形态结构完整,分布密集,树突数量多,轴突长。各个突触间连接紧密。可见轴突-树突式突触、轴突-胞体式突触等突触类型。模型组神经元坏死严重,数量明显减少。残存神经元突触数量少。与模型组相比,解毒通络复方组神经元数量增多,形态结构基本完整,突触数量增多,有见部分突触间相互连接。电镜观察结果:正常组神经元突触较密集,结构清晰,可见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以及突触前部囊泡等。突触后致密区染色深,密度大。模型组神经元突触数量明显减少,突触前、后膜结构模糊不清,突触后致密区密度低。与模型组相比,解毒通络复方组神经元突触数量增加,可见新生的穿孔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以及突触前囊泡清晰可见,突触后致密区密度大。4.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后脑组织皮质区突触素SYN的表达,结果显示:模型4周组SYN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解毒通络复方4周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01)。模型8周组SYN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解毒通络复方8周组与模型组相比SYN的表达呈升高趋势,有显着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后脑组织皮质区肌动蛋白ACTIN的表达,结果显示:模型4周组ACTIN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略有降低。解毒通络复方4周组与模型组相比有升高趋势。模型8周组ACTIN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解毒通络复方8周组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高,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初步验证了:解毒通络复方在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神经元和突触的再生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通过酶联免疫(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突触生长微环境中生物活性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和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用ELISA法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性损伤后各组血清和患侧(左侧)脑匀浆中BDNF、VEGF、BFGF含量1) BDNF模型4周组组与正常组相比降低。解毒通络复方8周组与模型组有明显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模型8周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解毒通络复方8周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2) BFGF模型4周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解毒通络复方4周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模型8周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解毒通络复方8周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 VEGF模型4周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解毒通络复方4周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血清中P<0.01)、(脑匀浆中P<0.05)。模型8周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极显着性差异(血清中P<0.001)、(脑匀浆中P<0.05)。解毒通络复方8周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血清中P<0.01)、(脑匀浆中P<0.001)。免疫组化结果与ELISA结果基本呈一致性。初步验证了:解毒通络复方可能是通过调节突触生长微环境中的活性因子的变化来促进突触再生,进而达到神经保护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结论:1.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神经元明显受损,解毒通络复方对缺血后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解毒通络复方在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神经元和突触的再生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解毒通络复方可能是通过调节突触生长微环境中的活性因子的变化来促进突触再生,进而达到神经保护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

张易[10](2012)在《丹参素冰片酯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是排在死亡率前三位的死亡原因。我国是脑血管病高发的国家,每年有约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经统计调查,脑血管病已是我国国民死因的首位。在新发脑中患者中,三分之一死亡,三分之一终身残疾,这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开发和研究副作用小、低成本和有疗效的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具有高度的医学价值。丹参素冰片酯是通过对多个复方丹参方研究,运用有机合成技术,将方中药物丹参中的丹参素和冰片合成的一种新的化合物。根据丹参素和冰片的药理作用,推测丹参素冰片酯可能具有抗脑缺血的作用。本课题采用大脑中动脉血栓大鼠模型,从神经症状、生化、炎症环节,研究了丹参素冰片酯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抗脑缺血作用。1丹参素冰片酯的急性毒性试验目的:研究DBZ的急性毒性。方法:通过DBZ对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连续观察14天,记录小鼠死亡率,用Bliss法计算LD50。结果:死亡小鼠出现尾部坏死,LDso为460.7mg/kg。结论:DBZ急性毒性很小。2丹参素冰片酯对三氯化铁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影响2.1丹参素冰片酯对MCAO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及脑梗死范围的影响目的:研究DBZ对MCAO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及脑梗死范围的影响。方法:三氯化铁致MCAO大鼠模型,按照Zea Longa5级评分法于术后6h、24h进行神经症状评分,以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范围。结果:MCAO大鼠出现显着的神经症状损伤和大面积脑梗死。DBZ各组有降低模型大鼠神经症状评分的趋势。DBZ注射组18mg/kg和54mg/kg可显着减少脑梗死范围。结论:DBZ有减轻MCAO大鼠的神经损伤作用。2.2丹参素冰片酯对MCAO大鼠乳酸(LD)、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目的:研究DBZ对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LD LDH、SOD和MDA含量的影响。方法:三氯化铁致MCAO大鼠模型,制备脑匀浆,取上清液采用比色法测定LD和LDH、SOD和MDA的含量。结果:MCAO大鼠脑组织中LD、LDH、SOD和MDA的含量均有变化。模型组大鼠LD含量有显着的增高,LDH有显着降低。DBZ6mg/kg可显着降低大鼠LD含量。模型组大鼠SOD含量有显着的降低,MDA有显着增高。DBZ18mg/kg和DBZ54mg/kg能显着提高SOD含量。结论:DBZ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氧化损伤和酸中毒的损伤。3丹参素冰片酯注射和口服给药对三氯化铁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影响3.1丹参素冰片酯对MCAO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及脑梗死范围的影响目的:研究DBZ对MCAO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及脑梗死范围的影响。方法:三氯化铁致MCAO大鼠模型,按照Zea Longa5级评分法于术后6h、24h进行神经症状评分,以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范围。结果:MCAO大鼠出现显着的神经症状损伤和大面积脑梗死。DBZ注射组36mg/kg可显着降低模型大鼠神经症状评分。DBZ注射组18mg/kg可显着减少脑梗死范围。结论:DBZ注射组减轻MCAO大鼠的神经损伤。3.2丹参素冰片酯左旋体和右旋体对MCAO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及脑梗死范围的影响目的:研究DBZ左旋体(DBZ II)和DBZ右旋体(DBZ I)对MCAO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及脑梗死范围的影响。方法:三氯化铁致MCAO大鼠模型,按照Zea Longa5级评分法于术后6h、24h进行神经症状评分,以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范围。结果:MCAO大鼠出现显着的神经症状损伤和大面积脑梗死。DBZ I注射组18mg/kg在术后6h,DBZ I注射组36mg/kg在术后6h、24h可显着降低模型大鼠神经症状评分。DBZ I注射组36mg/kg和DBZ II36mg/kg注射组均可显着减少脑梗死范围。结论:DBZ I注射组和DBZ II注射组减轻MCAO减轻大鼠的神经损伤。4丹参素冰片酯左旋体和右旋体对线栓法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影响4.1丹参素冰片酯左旋体和右旋体对MCAO大鼠神经症状评分、脑梗死范围目的:研究DBZ I和DBZⅡ MCAO大鼠神经症状评分、脑梗死范围。方法:线栓法致MCAO大鼠模型,按照Zea Longa5级评分法于术后6h、24h进行神经症状评分,以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范围。结果:MCAO大鼠出现显着的神经症状损伤和大面积脑梗死。DBZ I36mg/kg、DBZ Ⅱ72mg/kg在术后6h,DBZ II36mg/kg在6h、24h可显着降低模型大鼠神经症状评分。DBZ I18mg/kg和DBZⅡ36mg/kg、DBZⅡ72mg/kg可显着减少脑梗死范围。结论:DBZ I和DBZ II均可改善MCAO大鼠神经损伤。4.2丹参素冰片酯左旋体和右旋体对MCAO模型大鼠酸中毒和氧化损伤的影响目的:研究DBZ I和DBZ Ⅱ 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LD、LDH、SOD和MDA含量的影响。方法:线栓法致MCAO大鼠模型,制备脑匀浆,取上清液采用比色法测定LD和LDH、SOD和MDA的含量。结果:MCAO大鼠脑组织中LD、LDH、SOD和MDA的含量均有变化。模型组大鼠LD含量有显着的增高,LDH有显着降低。DBZ Ⅰ18mg/kg、36mg/kg和DBZⅡ72mg/kg可显着降低大鼠LD含量。DBZ Ⅱ18mg/kg、36mg/kg可显着提高MCAO大鼠的LDH的含量。模型组大鼠SOD含量有显着的降低, MDA有显着增高。DBZ I72mg/kg和DBZ II18mg/kg、36mg/kg能显着提高SOD含量。DBZ Ⅰ18mg/kg、36mg/kg、72mg/kg均能降低MDA含量结论:DBZ I和DBZ1I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氧化损伤和酸中毒的损伤。5丹参素冰片酯对线栓法脑缺血大鼠模型炎症因子的影响目的:研究DBZ对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IL1β、IL-6、IL-8、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线栓法致MCAO大鼠模型,制备脑匀浆,去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IL-1β、IL-6、IL-8、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脑组织中IL-1β、IL-6、IL-8、TNF-α的含量均显着升高。DBZ18mg/kg可显着降低IL-1β、IL-6、IL-8的含量。DBZ36mg/kg、72mg/kg可显着降低IL-6的含量。结论:DBZ可抑制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结论丹参素冰片酯(DBZ)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其可以改善MCAO大鼠神经症状,减少脑梗死面积,减轻神经细胞病理损伤和酸中毒、脂质氧化的损伤,以及抑制炎症反应。丹参素冰片酯注射给药的治疗效果优于口服给药,左旋体和右旋体均有治疗效果,消旋体同样具有疗效。

二、磷酸川芎嗪、复方丹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2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酸川芎嗪、复方丹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2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干预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概况
        2. 心力衰竭的诊断
        2.1 生物学标记物
        2.2 左室射血分数
        2.3 6分钟步行距离
        3.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3.1 改善心力衰竭症状的治疗
        3.2 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治疗
        3.3 新型药物治疗
        4. 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
        4.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4.2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
        4.3 其他心脏辅助装置
        4.4 心脏移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1. 病名
        2. 病因
        3. 病机
        4. 辨证分型
        5. 中成药干预心力衰竭的优势及概况
        5.1 益气活血类中成药
        5.2 益气养阴活血类中成药
        5.3 温阳活血利水类中成药
        5.4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
        5.5 化痰祛瘀类中成药
        5.6 回阳固脱类中成药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干预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设计
        2. 文献来源
        3. 检索词
        4. 检索策略
        5. 纳入与排除标准
        6. 文献筛选
        7. 资料提取
        8. 质量评价
        9. Meta分析
        10. 异质性检验
        11. 发表偏倚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文献的基本特征
        2.1 基本信息
        2.2 诊疗标准
        2.3 干预措施
        2.4 结局指标
        3. 质量评价
        4. mata分析
        4.1 有效率(心功能改善Ⅰ-Ⅱ级、症状体征改善)
        4.2 左室射血分数
        4.3 NT-ProBNP
        4.4 6MWD
        4.5 LVESD
        4.6 LVEDD
        4.7 不良反应
        5. 发表偏倚
    讨论
        1. 质量评价
        2. 异质性处理
        3. 结局指标的评价
        4. 局限性
        5. 创新性
        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1 文献基本特征表
附表2 心力衰竭的中医诊断标准

(2)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涉方法
        1.1.4 结局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资料收集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检索及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文献的评价质量
    2.4 临床疗效分析
        2.4.1 总有效率
        2.4.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
        2.4.3 Barthel指数评分
        2.4.4 生化指标
        2.4.5 发表偏倚
        2.4.6 不良反应
3 讨论

(3)针灸联合Lokohelp机器人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风病源流探析
        1.1 东汉时期
        1.2 隋唐时期
        1.3 南宋时期
        1.4 元朝时期
        1.5 明代时期
        1.6 明清时期
    2 中风病现代研究
        2.1 脑卒中病因
        2.2 病理变化
        2.3 脑卒中的西药治疗
        2.4 脑卒中的中药治疗
        2.5 康复医学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2.6 针灸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2.7 针灸配合康复在脑卒中的应用
        2.8 Lokohelp机器人康复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药物治疗
        2.2 常规康复治疗
        2.3 针灸治疗
        2.4 Lokohelp机器人康复治疗
    3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和 FMA-L量表评分的比较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6 不良事件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研究理论基础分析
    2 针灸疗法
    3 Lokohelo康复训练机器人
    4 结果分析
    5 本疗法优势
    6 不足与展望
    7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银杏类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
    一、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评价研究
        (一) 舒血宁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二)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三)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四)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二、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评价研究
        (一) 舒血宁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二)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三)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四)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三、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评价研究
        (一)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二) 银杏类注射剂对比丹参/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四、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其他疾病的评价研究
        (一)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
        (二)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系统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中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中风病目前治疗措施及其存在的不足
    1.3 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及临床应用情况
    1.4 网状Meta分析的作用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1.5.2 网状Meta分析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技术路线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文献来源与检索
        2.4.1 文献来源
        2.4.2 检索词
        2.4.3 检索策略
    2.5 文献筛选
    2.6 资料提取
    2.7 质量评价
    2.8 统计分析
        2.8.1 异质性检验
        2.8.2 合并效应量的估计
        2.8.3 亚组分析
        2.8.4 敏感性分析
        2.8.5 发表偏倚
        2.8.6 统计分析软件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3.4 结局评价结果
    3.5 网状Meta分析
        3.5.1 模型的选择
        3.5.2 一致性检验
        3.5.3 分析结果
        3.5.4 效果比较的排序
    3.6 不良反应报告
    3.7 发表偏倚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结果
    4.2 安全性评价
    4.3 局限性
    4.4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致谢

(6)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葛根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及其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第一节 葛根提取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葛根纯化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葛根纯化放大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葛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节 葛根素及葛根提取物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建立
    第一节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微透析探针在体回收率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HPLC-MS/MS方法学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葛根总黄酮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葛根素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葛根素鼻腔给药入脑机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磷酸川芎嗪临床应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脑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1.1 治疗脑梗死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
2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3 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
4 其他疾病的治疗

(8)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卒中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2.1 检索数据库
        1.2.2 检索策略与筛选
    1.3 文献管理与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1 研究类型和研究对象
        2.2.2 干预措施
        2.2.3 疗效指标
        2.2.4 安全性评价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
        2.4.1 有效率
        2.4.1.1 川芎嗪结合西医常规治疗与丹参类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比较
        2.4.1.2 川芎嗪结合西医常规治疗与西医常规治疗比较
        2.4.1.3 川芎嗪结合西医常规治疗与长春西汀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比较
        2.4.2 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
        2.4.3 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
        2.4.3.1 全血低切黏度
        2.4.3.2 全血高切黏度
        2.4.3.3 血浆黏度
        2.4.3.4 红细胞压积
        2.4.3.5 纤维蛋白原
3 结论
4 讨论
    4.1 结果分析与临床启示
    4.2 本研究局限性
    4.3 对未来的建议

(9)解毒通络复方对缺血性脑损伤后突触再生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缺血后影响突触再生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前言
    整体实验流程框架示意图
    实验一 解毒通络复方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神经功能及形态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参考文献
    实验二 解毒通络复方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突触再生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参考文献
    实验三解毒通络复方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突触生长微环境中活性因子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10)丹参素冰片酯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中药防治脑缺血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丹参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冰片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丹参素冰片酯的急性毒性试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丹参素冰片酯对三氯化铁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影响
    实验一丹参素冰片酯对MCAO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及脑梗死范围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丹参素冰片酯对MCAO大鼠乳酸(LD)、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丹参素冰片酯注射与口服给药对三氯化铁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影响
    实验一丹参素冰片酯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及脑梗死范围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二丹参素冰片酯左旋体和右旋体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及脑梗死范围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丹参素冰片酯左旋体和右旋体对线栓法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影响
    实验一丹参素冰片酯左旋体和右旋体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症状评分、脑梗死范围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丹参素冰片酯左旋体和右旋体对MCAO模型大鼠酸中毒和氧化损伤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丹参素冰片酯对线栓法脑缺血模型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磷酸川芎嗪、复方丹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2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干预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D]. 刘光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余泽程,雒晓东,蔡巧娣,郑春叶. 中国医药导报, 2019(29)
  • [3]针灸联合Lokohelp机器人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观察[D]. 张明明.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D]. 谭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D]. 向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6]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D]. 李鹏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7]磷酸川芎嗪临床应用概述[J]. 吕秀莲. 黑龙江医药, 2013(01)
  • [8]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卒中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倪小佳,刘少南,郭新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03)
  • [9]解毒通络复方对缺血性脑损伤后突触再生的作用[D]. 张万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丹参素冰片酯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D]. 张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川芎嗪联合复方丹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2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