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警察研究

比较警察研究

一、论比较警察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方圆[1](2021)在《反思与超越:比较视域下中国警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探索——评《英美警察科学》》文中提出在传统学术视野中,凡属警察行为的科学,均可称为警察学。由于警察具有极强的国家性,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国家的警察学各有特点,以致在学科名称上各异,形成风格迥异的警学理论体系。总体而言,警察学可分为广义警察学(或称一般警察学、警察学通论)与狭义警察学(或称国别警察学、警察学各论)。从这一界定方法看,我国的公安学属于狭义警察学。纵观世界警学研究历史,中国的警学研究在"百花齐放"的世界警学研究丛林可谓"一枝独秀",风姿独具。

侯林青[2](2020)在《《自由国度》的异质文化形象研究》文中指出英国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V.S.Naipaul,1932-2018)是流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横跨了历史长河,在东西方之间书写着他对世界普遍现状的感受。本文选取奈保尔于1971年获得布克奖的作品《自由国度》(In a Free State,1971)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中包含的异质文化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的细读和分析,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作品中的异质文化形象的构建过程及其特征,由此探究奈保尔的文化立场和态度。首先,本论文以小说中处于异质文化环境里的个人,即印裔异乡人与少数白人为切入点,揭示奈保尔在“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形象书写与文化批判。对西方世界的盲目崇拜使印度人桑托什和戴约兄弟沦为西方国家流散者,而英国人琳达和鲍比则是非洲内部战争中的牺牲品与受害者。其次,本论文探讨了小说中异族形象的特征与成因,揭示作为注视者的奈保尔对两者差异描述的原因及其文化包容态度。哈布舍人不仅行为粗鲁而且时常混乱,代表了落后与野蛮族群;非洲黑人形态分化为混杂着西方元素的模仿者与固守传统的丛林黑人。最后,本论文在“本土”与“异域”的互动中分析小说中的三种异邦形象:意识形态的华盛顿形象、乌托邦式的伦敦形象和现代寓言式的非洲。通过这三种空间形象构建过程的分析可知奈保尔超然于本土与异域之间的世界主义文化立场倾向。综上所述,本论文从异国异族他者形象等相关知识出发,旨在“自我和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中探析小说中存在的三类异质文化形象特征与其成因。《自由国度》中的三类异质文化形象背后包含了形象塑造主体奈保尔对第三世界与西方的包容与辩证批判态度,这对于多元化时代的形象书写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也表达了作者对世界中个体的人普遍的道德关怀。

冷岸静[3](2020)在《游走于“警察”之间 ——对警察概念表述文本的解读》文中认为现代“警察”概念的生成与流变,既有共时的辩难,也有历时的分歧,既有对本土资源的追本溯源,也有对西学的吸收和接纳。本文大致按时序与历史发展的逻辑,以警察概念群为研究对象,将警察概念表述文本置于近代历史语境下进行解读,考察警察概念的本源、内涵变迁和文化指征,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容受情况,力图厘清警察观念在近代中国演进的脉络。本文首先考察警察概念在西方的起源及其含义变迁状况,具体表现为两次“脱警察化”,即警察概念的内涵经历了从国家行政到内务行政、终被限定在组织法意义上的变迁。文章第三部分将视野转移至西方警察概念在近代中国的接引和最初使用。鸦片战争后,新的思想资源开始输入中国,层出不穷的新词汇、新概念成为塑造国人思想的重要工具。作为国人最早认识到的现代警察形象,“巡捕”与“police”接轨,它是对现代警察的最初指代,是在被迫与西方人周旋交际的过程中感触到的,它嵌入了屈辱、国将不国的文化定位,其所形成的负面的社会形象也嵌入了国人愤懑的情感。早期改良派曾提出设立“巡捕”的主张,这一概念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但还停留在作为“异闻”的叙事模式。文章第四部分着重考察了甲午战败后“警察”和“巡警”在具体历史语境下的内涵及政治表意。留日人士通过翻译等行为将日本警察概念引入中国,并使用了“警察”一词进行文本表达和变法宣传。也正是甲午战败后,清廷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巡警”为清末警政改革的产物,作为实体化的警察概念,它是迟滞的清王朝学习西方先进事务的结果。“巡警”保存了旧邦的文化特征,“警察”链接的文化特征则是维新。文章第五部分具体论述了辛亥革命后现代国家的建立与现代警察观念的确立。具体表现为,“警察”在概念使用上超越巡捕、巡警等概念得以民主化、政治化,“警察”从具有维新意识人的共同话语成为大众话语并意识形态化。最后,文章考察了民国时期警察概念表述的游走与徘徊。不同学人在警察概念的传播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赋予警察概念本土化的意义,但这种意义的每一次分合都和现代国家的政治运作息息相关,对警察目的、警察职能、警察权力和警民关系等的探讨越发表现出浓重的时代性。总体而言,警察的存在状态是确定而稳定的,但对于这一客观状态的描述,也就是对“警察”概念的使用和话语表述,却呈现“游走”的状态。国人对警察的认识,也历经了从“奇闻异事”到“自觉理性”的变迁。对警察概念的建构与解构,是晚清以降中国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现实政治与文化生态三者交织互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对警察概念的传播与接受,充满了无穷的变数,也带来了太多的变异与不确定性。回顾“警察”概念的使用与内涵的表述,它包含的时代内容折射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在近代急剧的国家变迁中,“警察”概念以当时共同的选择显示出近代以降的旧邦维新以及与西方列强、与清廷旧制的诀别。警察概念的使用自觉、现代化内涵与最终形成的公共认同成为全民思想趋向现代化的结果,同时又推动着全民思想的现代化。

王春梅[4](2019)在《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范式:寻根与构建》文中认为警察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式源于对其母学科警察学学科范式内涵的理解,警察学学科范式规范着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以警察学学科范式为基础,警察学基础理论将聚焦于警察主体、警察职责、警察权力和警务运行机制等警察学基本问题研究。警察职权本位论为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石范畴、本体论的理解框架和全景式的研究视窗,并倡导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凸显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和理论性。因此,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应当构建以警察职权为本位的研究范式。加强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范式对于促进警察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马进疆[5](2019)在《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认知疗法心理矫治职务犯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认知疗法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应用价值;促进职务犯从自身深刻认识自己的犯罪根源,纠正以往习惯外归因,推卸责任的错误倾向。在职务犯的教育实践中,检验具有长远效果的人格矫治与人格塑造的新方法。弥补职务犯以往心理矫治工作针对性不强,深度不足、高度不够的问题。方法:首先对心性修养、内观、正念、禅修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语数据库对近20年文献检索整理。运用文化心理学、宗教心理学、解释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中国心学和中医内观认知疗法所涉及理论与技术进行跨文化比较分析。研究者自我体验不同的内观方法,加深对中国心学和中医内观疗法的认识。在广东省某监狱运用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疗法进行心理矫治的社会实践研究。在心理矫治职务犯的过程发现问题,并随时对有代表性的职务犯进行质性访谈。结果:通过调查广东省某监狱,204名服刑职务犯平均年龄为54.0岁,其中83.8%在40岁到65岁之间。学历较高,74%的职务犯接受过高等教育,研究生比例竟然达到了12.7%。捕前绝大多数处于领导岗位。原判刑期较长,近70%超过了 5年。犯罪类型贪利类为绝大多数,贪利类为78.4%,若加上数罪并犯中核心罪名为贪利类的,那贪利类就达到90.2%。与全国常模组相比,职务犯组SCL-90总分(170.59±79.29)及个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职务犯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普通人群要低很多,尤其是躯体化、抑郁与强迫状态;在人格方面,运用卡特尔16PF量表测量职务犯发现职务犯人格特质的各项因子分均比普通人群要低;运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nternal External Control Scale)测量职务犯的归因方式发现职务犯有明显的外归因倾向。将纳入社会实验的职务犯随机分配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经过对实验组中国心学与中医内观认知疗法干预,对照组空白对照。实验后发现对照组(1.94±0.60)与实验组(1.56±0.54)相比SCL-90总均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实验后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中16PF中的怀疑性、独立性、紧张性、适应性与焦虑型、心理健康因素等发生了明显改变;实验后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分值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实验前(1.89±0.68)、后(1.56±0.54)相比实验组SCL-90总均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实验前后发现实验组的16PF中的怀疑性、独立性、紧张性、适应性与焦虑型、心理健康因素等发生了明显改变;实验前后发现实验组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分值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实验前(1.89±0.74)、后(1.94±0.60)相比对照组SCL-90总均分发生了并未明显的改变;实验前后发现对照组的16PF中的聪慧性、实验性等发生了明显改变;实验前后发现对照组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分值并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认知疗法可明显改善职务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可改善职务犯的某些职务犯的怀疑性、独立性、紧张性、适应性与焦虑型、心理健康因素等人格特征发生改变,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分值并未发生明显改变。

梁秀波[6](2014)在《基于“主体—对象—客体”关系模型的公安学基础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安学基础理论是公安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公安学基础理论已经取得了学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但与理论深入、系统完整、具有公安学特色的基础理论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H"型架构公安学基础理论体系存在着基本概念和关系模型方面的缺陷,以及文字表述和概念内涵之间的矛盾。"主体—对象—客体"关系是新的关系模型,基于该模型构建公安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更符合公安学基础理论的学科定位。

戚元松,冷天[7](2013)在《比较警察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比较警察研究即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国家的警察制度或者是警察现象进行横向或者是纵向的比较,分析各国警察存在的异同,探索警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警学研究方法。对于警察学的比较研究,可以加大对于警政理论的了解程度,扩展自己的警政视野。通过研究他国警察制度的经验,比较本国的警察制度,了解本国警察制度的优势和局限,汲取他国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为本国警政实践服务。

王明生[8](2012)在《论我国公安学基础理论的学科地位和研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3月8日,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主导论证的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同时被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增设为一级学科,这在我国公安教育史上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盛事,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意义。为了加强公安学一级学科的建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公安学基础理论研究。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公安学整个学科建设来说,公安学基础理论是所有公安学科的基础和基石,公安学基础理论研究得如何直接决定着公安学其他学科建设的成败。因此,研究公安学基础理论具有非常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明生[9](2012)在《公安学一级学科设置的重要意义及学科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公安学研究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2011年3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主导论证的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同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新增设为一级学科,这在我国公安教育历史上是一件大事、盛事,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意义,但公安学一级学科设置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得到部分学者的完全认同,公安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建设的研究还有待健全和完善。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公安教育的发展和对公安实践工作的指导。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国的公安学者和专家多多努力,使我国的公安学研究更上一层楼,使其学科体系建设更加成熟,更加完善,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公安实践和公安工作的发展。

罗明娅[10](2009)在《警察学学科理论体系基本框架构建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察学学科理论体系,对我国来说已进入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段。为此,根据该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和我国警察学实践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的需要,尝试构建一个包括警察学本体论、警察学本质论和警察学实践论三个部分内容的警察学学科理论体系,这正是警察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论比较警察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比较警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自由国度》的异质文化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异质文化中的他者形象
    1.1 印裔流散他者形象
    1.2 少数白人他者形象
第2章 多元化异族形象
    2.1 野蛮的哈布舍人形象
    2.2 分化的非洲黑人群像
第3章 多样化的异邦形象
    3.1 意识形态式的华盛顿形象
    3.2 乌托邦式的伦敦形象
    3.3 现代寓言式的非洲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游走于“警察”之间 ——对警察概念表述文本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警察概念的研究述评
        1.3 观念史和概念史的研究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1.5 研究的思路创新与研究方法
    2 西方警察概念的缘起与演化
        2.1 从国家行政到内务行政的警察概念
        2.2 从内务行政到组织法意义的警察概念
    3 鸦片战争时期:“巡捕”的出现与警察概念的输入
        3.1 “巡捕”与西方警察概念的接轨
        3.2 早期改良派对警察概念的表述
        3.3 报刊杂志对“巡捕”形象的刻画
        3.4 小结
    4 甲午战争时期:警察概念中的日本因素与建警实践中的“巡警”
        4.1 留日人士翻译的警察概念及其政治表意
        4.2 清末建警实践中的警察概念及其内涵
        4.2.1 概念表述中的警察分类
        4.2.2 依据违警律的警察概念
        4.2.3 固定于“民政之一端”的警察概念
        4.2.4 官方使用的“巡警”概念
        4.3 小结
    5 辛亥革命前后:现代警察观念的确立
        5.1 “警察”概念的使用自觉
        5.2 “警察”概念的公共认同
        5.3 小结
    6 民国时期:警察概念表述的分分合合
        6.1 范扬表述的警察概念
        6.2 李士珍表述的警察概念
        6.3 郑宗楷表述的警察概念
        6.4 余秀豪表述的警察概念
        6.5 警察概念表述的“游走”
        6.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警察杂志经眼简录(1840-1949年)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范式:寻根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范式寻根
    2.1 警察学是警察学基础理论的母学科
    2.2 警察学学科范式
        2.2.1 警察学学科基本问题
        2.2.2 警察学的研究内容
        2.2.3 警察学的理论体系
        2.2.4 警察学研究的方法论
    2.3 警察学学科范式规范下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聚焦的问题
        2.3.1 警察行为主体研究
        2.3.2 警察职责义务研究
        2.3.3 警察权力及其配置研究
        2.3.4 警务运行机制研究
3 构建以警察职权为本位的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范式
    3.1 基础范畴:警察职权论为警察学基础理论提供基石范畴
    3.2 理论框架:警察职权论为警察学基础理论提供了本体论理论框架
        3.2.1 职责和权力表征了警察的职业使命和行为方式
        3.2.2 职责和权力是实现警察职能的基本粒子
        3.2.3 职责和权力是警务运行的核心节点
    3.3 学科体系:职权本位范式提供全景式的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视窗
    3.4 研究方法:以职权本位为中心,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凸显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和理论性
        3.4.1 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来加强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性
        3.4.2 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来提升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理论性
4 结语

(5)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认知疗法心理矫治职务犯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心理学本土化与民族文化现代化问题
        1.1.2 对特殊人群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1.1.3 职务犯罪心理矫治的发展趋势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内对中医内观认知疗法的研究
        1.2.2 “内观”修炼方法的机理研究
        1.2.3 “内观”在全球促进健康中的应用研究
        1.2.4 中国心学研究与应用
        1.2.5 职务犯的心理矫治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工作假设
    1.5 研究对象和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工具
第二章 职务犯犯罪心理、自我、社会认知分析
    2.1 职务犯犯罪心理
    2.2 职务犯的自我认知
    2.3 职务犯的社会认知
第三章 中国心学与中医内观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
    3.1 节欲制情,以德养生
    3.2 道法自然,畅神怡情
    3.3 心主神明,五脏藏神
    3.4 动静结合,以静为养
    3.5 病不愈者,神不使也
    3.6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7 身心同治,调神养形
    3.8 调息静坐,养心修性
第四章 职务犯心理矫治的实施过程
    4.1 技术路线图
    4.2 阶段一前测过程
    4.3 阶段二经典诵读
    4.4 阶段三专题教育
    4.5 阶段四内观练习
    4.6 阶段五后测过程
    4.7 个案访谈
    4.8 实验过程中获得的部分资料
第五章 研究结果
    5.1 职务犯人口学基本描述
    5.2 职务犯SCL-90、16PF、I-E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
    5.3 入组前对照组与实验组SCL-90、16PF、I-E各因子比较
    5.4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SCL-90、16PF、I-E各因子比较
    5.5 实验前后实验组SCL-90、16PF、I-E各因子比较
    5.6 实验前后对照组SCL-90、16PF、I-E各因子比较
    5.7 典型个案
第六章 讨论分析
    6.1 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疗法心理矫治职务犯的理由
    6.2 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疗法对职务犯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6.3 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疗法对职务犯人格特征的影响
    6.4 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疗法对职务犯归因方式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对职务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建议
        7.2.1 增加道德矫治,致良知的新目标
        7.2.2 树立守敬忠信,勿忘初心的信念
        7.2.3 运用内省慎独的道德自律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内观使用材料
附录二 职务犯学习体会
附录三 访谈节选
附录四 自编练习手册
附录五 开展活动照片
附录六 心理测量量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基于“主体—对象—客体”关系模型的公安学基础理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安学基础理论研究现状的重新审视
    (一) 学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 学科建设水平与公安学一级学科地位不相符合
        1. 研究内容与学科定位有所偏离, 理论深度不够
        2. 缺乏学科研究要素间的关系模型, 基本概念体系亟待建立
二、对“H”型架构公安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再分析
    (一) 应否选择哲学范畴的基础概念构建关系模型
    (二) 概念的文字表述和内涵是否协调一致
三、“主体—对象—客体”关系模型的构建及主要概念体系的确立
四、基于“主体—对象—客体”关系模型的公安学基础理论体系
    (一) 公安学学科论
    (二) 公安主体论
    (三) 公安对象论
    (四) 公安客体论
    (五) 公安行为论
    (六) 公安制度论
    (七) 公安史论
    (八) 比较警察论

(7)比较警察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比较警察研究的含义与作用
二、比较警察研究相关问题综述
    (一) 比较研究的范围
    (二) 比较研究的途径
    (三) 比较研究的困难
三、我国比较警察的研究成果
四、结论

(9)公安学一级学科设置的重要意义及学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安学应该是一门中国特色的警察学
二、公安学是一门独立的一级社会学科
    (1) 公安学与政治学的关系。
    (2) 公安学与法学的关系。
    (3) 公安学与军事学的关系。
三、新时期我国公安学一级学科设置的重要意义分析
    1. 我国公安学一级学科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 我国公安学一级学科建设的条件
五、我国公安学学科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 我国公安学的学科范围内容
    2. 我国公安学的体系结构及示意图
        (1) 公安学基础学科。
        (2) 公安专业学科。
    3. 我国公安院校公安学学科的机构设置内容及示意图

四、论比较警察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反思与超越:比较视域下中国警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探索——评《英美警察科学》[J]. 方圆. 中国油脂, 2021(06)
  • [2]《自由国度》的异质文化形象研究[D]. 侯林青.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游走于“警察”之间 ——对警察概念表述文本的解读[D]. 冷岸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8)
  • [4]警察学基础理论研究范式:寻根与构建[J]. 王春梅.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9(04)
  • [5]中国心学结合中医内观认知疗法心理矫治职务犯的实证研究[D]. 马进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基于“主体—对象—客体”关系模型的公安学基础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 梁秀波. 武警学院学报, 2014(07)
  • [7]比较警察学研究综述[J]. 戚元松,冷天.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3(04)
  • [8]论我国公安学基础理论的学科地位和研究意义[J]. 王明生. 政法学刊, 2012(03)
  • [9]公安学一级学科设置的重要意义及学科体系研究[J]. 王明生.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2(01)
  • [10]警察学学科理论体系基本框架构建的思考[J]. 罗明娅.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9(05)

标签:;  ;  ;  

比较警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