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信息服务的营销与定价(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1](2021)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带动,互联网保险作为对传统保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高速增长。在互联网技术及保险科技的赋能下,已逐渐成为未来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互联网保险相较于传统保险,具有效率性、便利性、经济性、交互性及创新性的优势。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互联网保险的各方参与主体都深刻认识到发展互联网保险势在必行,保险机构均在积极加速推进互联网保险的布局与发展。但从历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数据来看我国互联网保险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态势,互联网保险渗透率最高仍未突破10%,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下,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的需求、偏好和感受,通过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保险向纵深发展,这已成为当下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因此,为了促进互联网保险能够更好地被消费者接受,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本研究围绕“消费者怎么能更好的接受互联网保险”这一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力图去揭示此中作用机制的“黑盒”。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逐步探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互联网保险情境下,除了原有的技术接受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外,是否还存在新的未知因素影响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的接受?(2)是否存在新的中介变量,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使用行为存在影响?(3)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如何构建形成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内在作用机制是怎样的?为了解决以上研究问题,本文在对互联网保险和技术接受理论等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互联网保险接受进行探索性研究,提炼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中的关键因素,初步形成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理论框架。(2)探讨关键因素定义及相互之间影响关系,在UTAUT模型基础上,构建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3)针对研究变量明确测量方法,开发调查问卷,展开大规模调研,收集数据进行分析。(4)实证检验互联网保险各关键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验证了感知风险、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以及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在信任与使用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而揭示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作用机制。(5)根据上述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关键业务科技赋能;关注消费者需求,价值主张持续创新;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关系优化提升;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等方面的研究启示。经过以上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发现及结论:(1)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关键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消费者创新性、信任均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努力期望对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的影响不显着。促成因素、信任和行为意图都显着正向影响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的使用行为。信任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感知风险负向影响互联网保险接受的行为意图和使用行为。(2)感知风险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基于互联网保险研究情境,拓展了UTAUT模型在消费者视角下的技术接受研究,分析和揭示了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的关键组成因素,构建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厘清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的“黑盒”。(2)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影响因素分析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并引入互联网保险情境下新的影响因素:消费者创新性、信任和感知风险,拓展了UTAUT模型的影响因素。(3)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中,引入感知风险作为新的中介,通过实证检验了其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拓展了UTAUT模型的中介作用关系。(4)提出并验证了消费者互联网保险接受模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探讨了感知风险、行为意图在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关系,进一步对UTAUT模型做了有益拓展。
梁绮慧[2](2021)在《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与外贸的结合,催生了蓬勃兴起的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型贸易模式,跨境电子商务使得消费者与商家能够随时随地在网上进行交易,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线下贸易方式。对新兴经济体而言,出口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出口绩效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速,虽然这种模式为企业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是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如何减少跨境电商企业的交易成本,如何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从而转化更多的流量,如何实现跨境电商企业快速和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跨境电商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的微观主体,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是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将据此展开分析并对跨境电商企业在具体实践中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先行优势理论,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两类理论的主体研究对象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企业和传统贸易类企业为主,鲜有文献将跨境电商企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然而在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两个理论的新发展与新应用。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代运营企业、跨境物流企业以及跨境电商平台获取的数据,本文研究了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的交易成本,包括平台佣金、营销成本、服务成本等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然后对交易成本中的物流运输成本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从消费者跨境物流信息偏好的视角切入,探讨跨境电商企业通过选择物流运输方式减少交易成本的可行性路径。最后,从先行优势的视角研究跨境电商企业在平台上出口绩效的动态变化,研究同行竞争、在位时长对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企业入驻平台的时长,探究年轻企业和成熟企业的产品策略选择对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拓展先行优势理论在跨境电商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在国际贸易中,花费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供需双方信息搜寻、合同签订、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成本。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代运营企业的后台数据,从跨境电商与原有传统商业模式最为突出的不同点“交易成本”入手,探究跨境电商交易成本的构成、投入及成效,发现不同类型的成本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最终出口绩效具有不同的贡献。首先,跨境电商平台服务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对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有明显提升作用。其次,跨境电商的兴起因降低生产交换的信息搜寻成本而创造了更多的贸易量,扩大广告营销和提供优质服务是跨境电商企业增加销售量的一大途径,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此外,出口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加成率,可以依靠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实现高收益、可持续出口。基于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和定位目标市场是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研究各国消费者对跨境物流信息的偏好程度,分析交易成本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的间接影响。研究发现,商品运费占商品销售额的占比较高,并且近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挂号物流运费高于平邮物流运费,但是仍有很多消费者会选择挂号方式。其次,不同国家消费者对跨境物流信息的偏好程度存在差异。在理论分析中,基于消费者效用函数,发现消费者购买商品数量与商品运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关,且消费者对跨境物流的信息偏好程度随商品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挂号服务费价格的增加而递减。最后,实证分析印证了消费者跨境物流信息偏好主要受商品重量、物流运费以及消费者所处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确认较高的商品价值、低廉的运输成本、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机制是决定消费者物流信息偏好的关键。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线上购物为全球的卖家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跨境电商平台的出现和崛起更加剧了这一红利。通过研究跨境电商平台上的商家数据,发现跨境电商企业的出口绩效随入驻平台的时长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行业竞争对跨境电商的出口存在直接影响,随着行业竞争的减少,跨境电商企业在平台上的出口绩效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而且行业竞争通过影响企业的先行优势对跨境电商出口有间接的影响,表现为行业竞争对于企业出口的影响随着企业入驻时长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此外,产品定价低和多样性少的企业出口绩效受到行业竞争的影响程度更大,适度的竞争会延长跨境电商企业的先行优势。在跨境电商企业成立初期,良好的声誉和爆品推广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提高出口销量尤其重要,优质的商家服务、多样化的产品选择均会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出口,而偏高的商品价格则不利于跨境电商提高出口销量。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电子商务使得企业与消费者可以从国际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料中及时获得所需信息,消费者可在全球任意地点、任意时间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相关信息。为跟上这一趋势,许多中小商家开始进入跨境电商市场开始新的探索,本文以国际营销战略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建立起不同产品策略与企业出口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平台上跨境电商企业不同产品策略选择对于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爆品策略与新品策略均有助于跨境电商提高出口绩效,随着企业入驻时间的增长,爆品策略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新品策略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后进入企业选择爆品策略的效果最好,而先进入企业更适合选择新品策略。此外,消费者往往会更加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商品,因此提高商品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加潜在顾客。同时,增加店铺声誉有利于提高跨境电商企业的出口绩效。本文为文献中关于跨境电商企业在新进入市场时如何制定策略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策略与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为后入企业与在位企业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提供了相应启示。
林超[3](2021)在《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贷业务是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的经济也持续发展,农民对信贷产品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农村商业银行在解决农民的信贷需求的情况下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农商银行存在产品单一、人才缺乏、服务水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商银行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等战略的背景下,各大银行纷纷进入农村市场,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出现新型信贷业务,这些因素都对农商银行的扩张与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因此,农商银行要针对其传统信贷业务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的优化与完善对于农商银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销,致力探寻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销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优化策略与保障措施,以期能够提高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营销能力,促进农商银行的发展,对其他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提供参考与借鉴。全文在搜集并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营销组合策略、信息不对称理论、7Ps营销理论、STP理论对信贷业务市场营销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当前农业银行与信贷业务的运行框架,介绍了B省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况,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这四方面,分析了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其次,对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了微观环境、宏观环境、SWOT分析,为B省农村商业银行的优化策略制定提供了依据。最后,分别对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了STP优化与7Ps优化,并提出了保障措施,其中包括健全管理体系、提高信息服务、提升服务环境、加强人才建设。本文是对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对B银行的信贷业务营销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以及SWOT分析,针对其营销面临的问题,从管理、信息、服务以及人才方面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并设计相应的保障措施。希望能够提升B银行的信贷业务营销能力,同时为其他的农商银行提供借鉴。
杨福星[4](2021)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批发与代理模式的图书供应链运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且大数据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对于出版行业而言,大数据在获取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及产品营销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通过大数据信息的获取能让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有更精准的把握,从而进行更精准的生产;通过对用户评价大数据的分析挖掘,企业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改善用户体验,从而促进产品营销等.但大数据信息的获取也增加了供应链的额外支出.为了应对大数据信息带来的这些改变,图书供应链成员应如何进行投资决策?如何对产品进行定价?如何协调应用大数据信息后的供应链?上述问题的解决对丰富大数据背景下图书供应链的管理理论、供应链运营管理理论及图书供给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基于Stackelberg博弈,分析了图书供应链在使用大数据信息以及投资定向广告时的定价和投资决策问题.具体内容如下:为研究大数据背景下图书供应链中大数据信息服务投资的状况以及如何定价.选择了由单个图书出版商和单个零售商组成的图书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考虑图书发行常用的批发定价和代理定价模式,出版商同时发行电子版和纸质版图书的情况,建立并分析了四种模式下的图书供应链收益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如果出版商和零售商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应该尽量利用大数据信息的价值,并降低大数据信息服务优化系数.2)如果出版商和零售商对大数据信息服务进行了投资,采用批发定价模式将使供应链成员获得更多的好处.为研究大数据环境下定向广告投入对图书供应链定价的改变,本文以单个出版商和单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考虑大数据信息投入和定向广告投入,修正了需求函数.基于图书发行常采用的批发与代理模式,考虑出版商同时发行电子图书(e-book)和图书(p-book),构建了两种模式下供应链成员的定价博弈模型,为指导供应链成员利用大数据信息后的定价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定向广告和大数据信息投入对零售商和出版商的定价策略有重要影响,当出版和销售成本满足一定条件时,供应链收益存在最优解,且该最优解会随着定向广告投入和大数据信息的投入发生改变.
李剑,林静,韩闯,杜松奇[5](2021)在《基于7Ps营销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区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基于高校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营销策略研究对区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ormation Services, IPIS)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区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特点出发,选择7Ps营销理论作为营销组合策略,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区域IPIS营销现状和经验,发现其存在营销渠道不畅、服务产品适用性不强、服务营销力量弱等问题。文章进而从加强区域服务协作、增强服务产品适用性、规划价格策略和打造服务品牌四个方面来构建营销策略。
林徐勋,王海燕[6](2020)在《在线健康信息服务动态定价与推广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在线健康信息服务逐渐成为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正在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在线健康信息服务的动态定价和推广策略问题,以同时提供免费公共健康信息服务和收费定制化健康信息服务的在线健康信息服务提供商为研究对象,以其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基于微分动力学理论,分析免费公共健康信息服务和定制化健康信息服务两类消费者之间的动态转换特征,构建在线健康信息服务动态定价最优控制模型。结果表明:服务期较长的在线健康信息服务,对消费者实行收费服务前给予一定时长的"免费体验期"能够增加在线信息服务提供商的利润;而服务期较短的在线健康信息服务,没有必要设置"免费体验期"。在线健康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潜在消费者数量增长率和在线健康信息服务时间长度对免费公共健康信息投放程度有显着的影响。在线健康信息服务上线初期,针对高收入消费群体适当延长"免费体验期"能够使服务提供商获得更大的利润。这些结论对健康信息服务提供商制订服务定价和推广策略具有参考价值。
次雅珺[7](2020)在《自营与中介模式住房租赁平台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住房租赁市场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刺激下快速发展,以“自营模式”运营的长租公寓平台与以“中介模式”运营的房地产信息服务平台应运而生。两种运营模式下的住房租赁平台应当采取何种竞争策略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已有的文献尚未对住房租赁平台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双边市场、平台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在Hotelling模型框架下,结合效用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市场供需理论等,构建“自营模式”与“中介模式”的住房租赁平台竞争模型,研究两种运营模式下住房租赁平台的竞争策略。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首先,分析了住房租赁市场结构与供需情况、住房租赁平台主体,限定了两种运营模式的内涵与外延,为构建住房租赁平台竞争模型做好铺垫。其次,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思路,先以垄断市场平台运营模型作为特例研究,理清平台运营原理,再基于Hotelling模型框架,构建住房租赁平台竞争模型。之后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平台竞争模型定性分析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的定量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各变量对平台租金价格、市场份额、利润水平的影响作用,为平台依据市场环境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提供依据和支持。本文最后选取房天下、自如网两个典型的住房租赁平台,对提出的竞争策略进行了验证。经过研究,本文对竞争市场环境下自营平台和中介平台企业采取的策略提出如下建议:(1)自营平台利润水平受平台服务质量的影响较大。当市场竞争加剧时,住房租赁市场供求情况会对平台的租金价格、收购价格及市场份额产生较大影响。自营平台企业应当融合新兴信息技术,简化规范运营流程,以降低平台服务成本,提高平台服务质量。(2)中介平台利润水平受平台交易量的影响较大。当市场竞争加剧,住房租赁市场供不应求时,平台应当降低交易佣金率,增加平台用户数量;住房租赁市场供过于求时,平台可以增加服务佣金率,提高平台服务质量。中介平台应当以增加平台用户量为目的,线上增加宣传力度,线下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平台活跃用户数量。
张翼飞[8](2019)在《数字营销平台网络价值转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数据资源提供数字营销服务是当今互联网平台最主要的商业模式。数字营销服务的核心形式是数字广告;以提供数字广告等营销服务为主要收益来源的互联网平台就是数字营销平台。数字营销平台在运营中的两个主要目标是积聚网络价值和将网络价值转化为收益。在积聚网络价值过程中,由于网络效应作用,数字营销平台往往在消费者端占有极高市场份额。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问题成为了政府、公众和学者持续关注的焦点。数字营销平台有着与传统企业十分不同的定价规律,其定价与平台规模之间相关性取决于具体商业模式和用户行为特征。这种独特定价规律使得以价格为核心的传统反垄断分析工具不再适用;仅通过定价变化无法有效判断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高低,以及其行为造成的社会福利影响。建立新的理论分析工具来研究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本文从现实出发,分析数字营销平台商业特征,合理评估其所处市场环境,将双边市场理论与具体经济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提供数字营销服务为核心的双边平台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本文提出了全新的网络价值和网络价值转化率概念,并依次分析了数字营销平台定价规律、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来源、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评估、数字营销平台合并及社会福利影响等问题。并指出了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新的Conduct-Performance-Structure范式来分析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问题。CPS范式是依据互联网经济基本特征所选择的分析框架,符合互联网经济现实背景和发展模式,可以作为一般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分析的基本范式。2.建立了数字营销服务定价模型。依据当今互联网经济中最主要的商业模式,通过理论模型描述了数字营销平台定价规律,分析了影响数字营销平台定价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实证和案例分析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说明。3.提出新的衡量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方法。在仔细分析了数字营销平台独特定价规律后,定义了网络价值和网络价值转化率概念,并通过网络价值转化率来衡量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4.分析了垄断数字营销平台的社会福利影响。在分析垄断数字营销平台的社会福利影响时,综合考虑了平台行为、外部约束因素和研发投入的作用。5.分析了数字营销平台横向和纵向合并的社会福利影响。深入探讨了影响数字营销平台合并激励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社会福利的影响。6.明确了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基本问题,提出了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基本思路。本文主要结论为:1.由于数字营销平台独特定价规律,通过定价高低来衡量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无法得出确定结论。2.数字营销平台规模越大,研发投入激励越强。大型数字营销平台不但可以通过网络效应来增加社会福利,并且有更好的研发效率。3.数字营销平台的市场势力与网络价值转化率成正比,数字营销平台规模越大其网络价值转化率越低。4.数字营销平台垄断和合并的社会福利结果受到其商业模式、市场环境、研发投入、消费者行为等因素综合影响。5.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分析一定要综合考虑平台商业模式、外部约束因素和研发投入。本文主要创新之处为:1.建立Conduct-Performance-Structure范式来分析数字营销平台反垄断问题。2.分析了数字营销平台独特定价规律,并用实证结果进行了检验。3.提出了网络价值和网络价值转化率概念。4.定义了交互约束,并分析了交互约束对社会福利影响。5.探讨了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分析的基本原则。
郭春芳[9](2019)在《不确定性分析视角下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数据应用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多种多样的大数据信息服务。例如,车载信息系统可以记录汽车的动态信息,如车速、行驶里程、有无紧急制动操作等信息,保险公司根据这些信息评估客户的风险等级,设计个性化保费方案。对微博、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帖子等大量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可以形成对商业决策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都是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典型应用。在对外提供大数据信息服务时,如何对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成为困扰大数据信息服务供需双方的焦点问题。本文以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定价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服务价值链理论,分析了大数据信息服务的价值传导机制。在分析大数据信息服务层次结构、定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大数据信息服务的价值链模型,指出大数据信息服务的质量效果需要下游客户的多级传递确认,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传统定价方法难以胜任,需要采用新的定价方法以降低服务质量效果的不确定性;同时,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方需要用到来自价值链上游的多渠道、多种来源、多级传递的数据,因此提供方需要对原始数据来源者进行补偿,以保障原始数据来源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2)提出数据型大数据信息服务(数据集)的定价模型。在分析数据集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数据集不确定性的方法。构建了数据集定价模型:首先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了数据集五个属性重要程度排序;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属性权重,构建数据内在价值模型;运用蒙特卡罗模拟确定属性值,对J车险服务公司的“维修保养数据集”价值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了定价模型的有效性。(3)对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不同阶段定价方法进行研究。在分析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定价体系。重点论述了结果导向定价法——类版税法,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基于智能合约的保障机制,确保大数据信息服务需求方后期收益的可追踪与不可抵赖,保障提供方的权益,消除供需双方对大数据信息服务质量效果的不确定性。(4)对大数据信息服务的权属问题进行了界定,研究了社交网络用户价值与数据价值,提出考虑原始数据来源者补偿的定价模型,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交易补偿平台架构与数据交易流程,并从技术上实现了数据溯源。(5)以J车险服务公司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实践为实证,初步验证了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体系的有效性。在成长期引入结果导向型定价法,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交易体系”,为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方设立“观察账户”,可观察节点上的所有交易信息,保障需求方后期交易的可追踪与不可抵赖。运用BP神经网络对该公司实际发生的交易数据进行训练与测试,将客户(车险公司)的各种属性值(即价格影响因素)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神经元,以交易价格作为输出神经元,经过训练与测试,测试值与真实值的拟合度高,验证了 BP神经网络用于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的有效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将层次分析法与蒙特卡罗模拟相结合,提出数据型大数据信息服务(数据集)的定价模型,该模型利用专家经验规避了数据集属性权重设置的任意性,并利用蒙特卡罗模拟规避了专家数量过少引起的不确定性。(2)针对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质量效果的不确定性,提出结果导向型——类版税定价法,并引入智能合约作为其保障机制,确保大数据信息服务需求方后期收益的可追踪及不可抵赖,保障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方的权益。(3)针对数据泄密事件频发现象,提出了考虑原始数据来源者补偿的定价模型,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数据溯源,保障每个数据使用者都对原始数据来源者进行补偿,避免了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方在法律上侵犯隐私的风险。(4)针对交易价格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采用J车险服务公司大数据信息服务交易的实际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对历史交易价格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训练、测试,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用于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的有效性。BP神经网络定价法的贡献在于:根据历史交易记录训练出大数据信息服务价格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后期的交易价格可以由客户的属性值直接给出。从理论上可以结束现实中的“一对一”的讨价还价定价繁琐程序,提高交易效率,为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提供新思路。
魏尉[10](2019)在《关系视角下社交媒体营销的相关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极大方便了社会公众间的沟通交流,而且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社交媒体平台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营销渠道。社交媒体营销中企业可以通过社交账号与用户建立关系,同时可以利用用户之间的关系开展营销。各类关系的有效利用是企业社交媒体营销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本文基于社会资本、营销管理、博弈论和双边市场等理论,从关系视角出发,构建博弈模型,定量研究企业与用户之间关系、用户与用户之间关系等因素对社交媒体平台企业以及商品/服务提供企业相关营销策略的影响。论文在界定了社交媒体营销相关概念、剖析了社交媒体营销生态系统中参与主体间价值传递机理和社交媒体营销策略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一方面研究了商品/服务提供企业的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另一方面研究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定价策略。首先,以商品/服务提供企业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经常采用的促销策略——分享奖励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嵌套式Stackelberg模型,一方面讨论了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和用户个人形象在意程度等因素对奖励额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用户之间的关系越亲密或者得到的奖励越高,分享者向新用户分享信息的积极性越高。如果用户之间关系强度较弱,企业没有必要提供奖励。此外,根据用户之间关系强度的不同,企业会给予用户不同额度的奖励。分享者越在意个人形象,企业则需要给予分享者更高的奖励。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之间关系越亲密,企业采用分享奖励机制进行营销获得的利润越高。另一方面讨论了分享奖励机制中单独奖励分享者(给予奖励金)、单独奖励新用户(给予价格折扣)和同时奖励分享者与新用户三种奖励方式的选择策略,并将分享奖励营销模式与大众广告营销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当用户之间关系较弱时,由打折奖励引起用户购买概率增加的“折扣作用”强于由奖励金引起的“推荐作用”,企业适合采用单独奖励新用户策略;当用户之间关系较强时,“推荐作用”强于“折扣作用”,企业适合采用单独奖励分享者策略。而企业在大众广告模式和分享奖励模式选择上,主要需要考虑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和市场渗透率两个因素。其次,以商品/服务提供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制造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单渠道营销和双渠道营销两种情况,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讨论企业与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对不同渠道销售模式中信息服务提供策略和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单渠道销售模式中,零售商或者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时,双方都能够从中受益,且一方提供信息服务能给另一方带来收益增加;当零售商提供信息服务时,制造商的批发价与关系强度无关,且此时制造商相比零售商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制造商(零售商)的利润随着制造商(零售商)与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单调递增;从有利于渠道各方利润的角度出发,应由与用户关系较强的一方建立社交账号,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双渠道销售模式中,制造商或者零售商与用户关系较强的一方,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时,会制定出高于批发价的直销价格,直销渠道的需求大于零售渠道的需求;零售商提供信息服务时,若零售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较弱,零售渠道的需求小于直销渠道的需求;为达到渠道总利润的最优,应由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接着,以商品/服务提供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讨论了社交媒体零售商与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对制造商渠道协调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数量折扣协调机制总能提高渠道的总体利润。对制造商来说,当传统线下零售商与社交媒体零售商之间的竞争较为缓和时,制造商不会主动对渠道进行协调;当社交媒体零售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居中时,协调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对传统线下零售商或者社交媒体零售商来说,较强或者较弱的关系能够使协调提高两类零售商的利润。此外,当社交媒体零售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强度以及渠道间的竞争程度满足特定关系时,制造商的协调策略可以使渠道各方的利润同时提高。最后,以社交媒体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分别针对垄断市场环境和双寡头竞争市场环境构建博弈模型,研究用户间分享关系对社交媒体平台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台垄断情况下,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用户,进而增加平台利润。平台在双寡头竞争情况下,若商户为单归属,平台收取的服务费?平台的利润随着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单调递减;若商户为多归属,平台收取的服务费随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呈现出三阶段变化。在平台垄断和平台双寡头竞争且商户多归属情况下,分享型和潜水型两类用户带给商户收益的差距越小,平台的利润越高。社交媒体营销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对社交媒体平台企业和商品/服务提供企业而言,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了理论研究结论,仿真结果表明研究结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论信息服务的营销与定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信息服务的营销与定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
1.3.5 论文框架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互联网保险 |
2.1.1 互联网保险内涵 |
2.1.2 保险科技研究 |
2.1.3 互联网保险研究 |
2.2 技术接受理论 |
2.2.1 技术接受理论发展 |
2.2.2 个体接受与组织接受理论 |
2.2.3 个体经典理论模型 |
2.3 互联网保险与技术接受研究现状 |
2.4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保险接受扎根研究 |
3.1 扎根方法的选择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
3.1.2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2 扎根理论资料收集 |
3.2.1 研究对象选取 |
3.2.2 研究资料收集 |
3.3 扎根理论资料分析 |
3.3.1 开放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编码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 互联网保险接受理论框架构建与关键因素分析 |
3.4.1 理论框架提出 |
3.4.2 关键因素析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理论模型构建 |
4.2 核心变量定义 |
4.2.1 绩效期望 |
4.2.2 努力期望 |
4.2.3 社会影响 |
4.2.4 促成因素 |
4.2.5 消费者创新性 |
4.2.6 信任 |
4.2.7 感知风险 |
4.2.8 行为意图 |
4.2.9 使用行为 |
4.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3.1 互联网保险接受的影响因素 |
4.3.2 感知风险、行为意图的中介作用 |
4.3.3 基于感知风险和行为意图的链式中介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5.1 研究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思路 |
5.1.2 问卷设计过程 |
5.1.3 问卷框架结构 |
5.1.4 问卷偏差控制 |
5.2 变量的测量 |
5.2.1 绩效期望的测量 |
5.2.2 努力期望的测量 |
5.2.3 社会影响的测量 |
5.2.4 促成因素的测量 |
5.2.5 消费者创新性的测量 |
5.2.6 信任的测量 |
5.2.7 感知风险的测量 |
5.2.8 行为意图的测量 |
5.2.9 使用行为的测量 |
5.3 预调研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4 数据收集 |
5.4.1 问卷发放原则 |
5.4.2 正式调研数据收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型验证与数据分析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1.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2.1 信度分析 |
6.2.2 效度分析 |
6.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6.3 相关性分析 |
6.4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6.5 中介效应检验 |
6.6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7.2 研究理论贡献 |
7.3 管理实践的启示 |
7.3.1 提升消费者体验,关键业务科技赋能 |
7.3.2 关注消费者需求,价值主张持续创新 |
7.3.3 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关系优化提升 |
7.3.4 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原始资料 |
附录三 调查问卷初稿 |
附录四 调查问卷正式稿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梳理与归纳方法 |
1.3.2 数理建模与推演方法 |
1.3.3 管理统计与分析方法 |
1.3.4 计量建模与估计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企业出口绩效内涵及其衡量的研究评述 |
2.1.1 有关企业出口绩效内涵的研究评述 |
2.1.2 有关企业出口绩效衡量的研究评述 |
2.2 有关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
2.2.1 有关企业内部特征与管理的研究评述 |
2.2.2 有关企业所在国市场环境的研究评述 |
2.2.3 有关出口目的国市场环境的研究评述 |
2.3 有关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的研究评述 |
2.3.1 有关跨境电商平台的研究评述 |
2.3.2 有关跨境电商企业出口影响效应的研究评述 |
2.3.3 有关跨境电商企业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3 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分析框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因素 |
3.2.1 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有利因素 |
3.2.2 影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不利因素 |
3.3 交易成本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
3.4 先行优势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
3.5 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一个分析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4 交易成本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直接影响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
4.3 数据、变量及特征性事实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描述性统计 |
4.3.3 特征性事实 |
4.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
4.4.1 计量模型设定 |
4.4.2 基准回归结果 |
4.4.3 稳健性检验 |
4.4.4 进一步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交易成本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间接影响:基于物流方式视角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模型及假说提出 |
5.3 数据来源与指标构建 |
5.3.1 数据来源 |
5.3.2 数据描述 |
5.3.3 指标构建与计算结果 |
5.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
5.4.1 计量模型与变量选取 |
5.4.2 基准回归结果 |
5.4.3 稳健性检验 |
5.4.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6 先行优势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直接影响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
6.3 数据、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
6.3.1 数据来源 |
6.3.2 变量构造及估计 |
6.3.3 描述性统计 |
6.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
6.4.1 计量模型设定 |
6.4.2 基准回归结果 |
6.4.3 稳健性检验 |
6.4.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
6.4.5 异质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先行优势对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的间接影响:基于产品策略视角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理论基础与假说提出 |
7.3 数据、变量及特征性事实 |
7.3.1 数据来源 |
7.3.2 变量选择 |
7.3.3 描述性统计 |
7.3.4 特征性事实 |
7.4 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 |
7.4.1 计量模型设定 |
7.4.2 基准回归结果 |
7.4.3 分组回归结果 |
7.4.4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回顾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总体评价 |
2.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7Ps营销理论 |
2.2.3 STP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的现状及其问题 |
3.1 B省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
3.2 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3.3 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销面临的问题 |
3.3.1 产品方面 |
3.3.2 价格方面 |
3.3.3 渠道方面 |
3.3.4 促销方面 |
3.3.5 人员方面 |
3.3.6 过程方面 |
3.3.7 有形展示方面 |
3.4 小结 |
第4章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的环境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策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微观环境 |
4.2.1 贷款者议价能力 |
4.2.2 存款者议价能力 |
4.2.3 潜在竞争者 |
4.2.4 行业内竞争 |
4.2.5 替代品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的优化 |
5.1 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STP优化 |
5.1.1 市场细分方面 |
5.1.2 目标市场选择方面 |
5.1.3 市场定位方面 |
5.2 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7Ps优化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人员策略 |
5.2.6 过程策略 |
5.2.7 有形展示策略 |
5.3 小结 |
第6章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1 健全管理体系 |
6.2 提高信息服务 |
6.3 提升服务环境 |
6.4 加强人才建设 |
6.5 小结 |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批发与代理模式的图书供应链运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图书定价问题研究现状 |
1.2.2 定向广告研究现状 |
1.2.3 大数据环境下供应链问题研究现状 |
1.2.4 大数据环境下图书供应链研究现状 |
1.2.5 文献评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 考虑大数据信息投入的批发与代理型图书供应链投资决策 |
2.1 问题描述 |
2.2 模型构建 |
2.2.1 参数说明 |
2.2.2 需求函数 |
2.2.3 基本假设 |
2.3 批发定价模型中的投资决策和定价规则 |
2.3.1 不投资大数据信息服务的模型 |
2.3.2 投资大数据信息服务的模型 |
2.3.3 投资决策分析 |
2.3.4 定价策略分析 |
2.4 代理定价模式中的投资决策和定价规则 |
2.4.1 不投资大数据信息服务模型 |
2.4.2 投资大数据信息服务模型 |
2.4.3 投资决策分析 |
2.4.4 定价策略分析 |
2.4.5 定价策略对比分析 |
2.5 数值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定向广告与大数据信息投入对批发与代理型图书供应链定价的影响 |
3.1 问题描述 |
3.2 模型构建 |
3.2.1 参数说明 |
3.2.2 基本假设 |
3.3 供应链决策模型 |
3.3.1 批发销售模型 |
3.3.2 代理销售模型 |
3.4 数值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论文总结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5)基于7Ps营销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区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高校图书馆区域IPIS营销的意义 |
1.2 高校图书馆区域IPIS的营销策略设计 |
2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区域IPIS营销现状 |
2.1 区域IPIS的产品策略 |
(1)技术含量高低是服务项目分类的主要依据。 |
(2)用户根本需求被重视。 |
(3)面向不同用户的差异化产品策略。 |
2.2 区域IPIS的价格策略 |
(1)收费项目。 |
(2)定价依据。 |
(3)用户采购方式。 |
2.3 区域IPIS的渠道策略 |
2.4 区域IPIS的促销策略 |
(1)基于专业形象塑造的服务产品是最根本的促销手段。 |
(2)有影响力的活动或节日容易吸引同类用户参与促销。 |
(3)促销活动组合有利于助推节点促销。 |
2.5 区域IPIS的人员策略 |
2.6 区域IPIS的过程策略 |
2.7 区域IPIS的有形展示策略 |
(1)核心展示。 |
(2)边缘展示。 |
3 国内高校图书馆区域IPIS现状问题分析 |
3.1 营销渠道不畅通 |
3.2 服务产品适用性不够 |
3.3 服务营销力量薄弱 |
4 高校图书馆区域IPIS营销发展对策研究 |
4.1 加强区域服务协作 |
4.2 增强服务产品适用性 |
4.3 规划价格策略 |
4.4 服务品牌化 |
(1)挖掘自身品牌特色,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 |
(2)扩大品牌辐射范围。 |
5 结语 |
(6)在线健康信息服务动态定价与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文献综述 |
2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2.1问题描述 |
2.2符号与假设 |
2.3模型构建 |
3模型求解 |
3.1 T≥T0时定制化健康信息服务定价和公共健康信息投入程度最优策略 |
4灵敏度分析 |
5数值算例 |
6结束语 |
附录 |
(7)自营与中介模式住房租赁平台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住房租赁平台研究现状 |
1.3.2 平台竞争策略研究现状 |
1.3.3 平台自营及中介模式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平台竞争策略研究基础 |
2.1 理论研究基础 |
2.1.1 双边市场概念 |
2.1.2 双边市场成立条件及特征 |
2.1.3 双边市场的分类 |
2.2 住房租赁市场分析 |
2.2.1 住房租赁市场结构分析 |
2.2.2 住房租赁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
2.3 住房租赁平台运营模式分析 |
2.3.1 中介模式住房租赁平台 |
2.3.2 自营模式住房租赁平台 |
2.3.3 两种运营模式比较 |
2.4 住房租赁平台主体分析 |
2.4.1 住房租赁平台用户分析 |
2.4.2 住房租赁平台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营及中介模式住房租赁平台竞争策略模型 |
3.1 HOTELLING模型介绍 |
3.2 模型参数的设计与说明 |
3.3 模型基本假设 |
3.3.1 垄断市场住房租赁平台模型假设 |
3.3.2 竞争市场住房租赁平台模型假设 |
3.4 垄断市场住房租赁平台模型 |
3.4.1 自营模式 |
3.4.2 中介模式 |
3.4.3 模型分析 |
3.4.4 结论与建议 |
3.5 竞争市场住房租赁平台模型构建 |
3.5.1 模型博弈过程 |
3.5.2 平台1和2均选择自营模式 |
3.5.3 平台1和2均选择中介模式 |
3.5.4 两种运营模式并存 |
3.6 竞争市场模型分析 |
3.6.1 两平台均为自营模式 |
3.6.2 两平台均为中介模式 |
3.6.3 两种运营模式并存 |
3.7 竞争市场模型结论与建议 |
3.7.1 模型分析结论 |
3.7.2 平台竞争建议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住房租赁平台竞争策略定量研究 |
4.1 计算环境及参数说明 |
4.2 市场中仅存在自营模式平台 |
4.2.1 自营平台租金价格分析 |
4.2.2 自营平台收购价格分析 |
4.2.3 自营平台买方数量分析 |
4.3 市场中仅存在中介模式平台 |
4.3.1 中介平台佣金率分析 |
4.3.2 中介平台买方数量分析 |
4.3.3 中介平台利润分析 |
4.4 市场中两种模式并存 |
4.5 数值模拟分析结论 |
4.5.1 市场中仅存在自营模式平台 |
4.5.2 市场中仅存在中介模式平台 |
4.5.3 市场中两种模式并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营与中介模式住房租赁平台案例分析 |
5.1 研究案例的选择 |
5.2 中介平台案例分析 |
5.2.1 房天下企业背景 |
5.2.2 房天下竞争环境分析 |
5.2.3 房天下竞争策略分析 |
5.2.4 房天下竞争策略建议 |
5.3 自营平台案例分析 |
5.3.1 自如网企业背景 |
5.3.2 自如网竞争环境分析 |
5.3.3 自如网竞争策略分析 |
5.3.4 自如网竞争策略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数字营销平台网络价值转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实与理论背景 |
1.1.1 互联网平台崛起 |
1.1.2 互联网平台类型 |
1.1.3 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与数字营销 |
1.1.4 互联网平台反垄断问题与争议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2.1 理论意义与价值 |
1.2.2 现实意义与价值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双边市场与网络效应 |
2.1.1 经典双边市场理论 |
2.1.2 双边市场理论研究进展 |
2.1.3 网络效应与用户交互行为 |
2.1.4 双边市场实证研究 |
2.2 双边平台反垄断问题 |
2.2.1 市场势力评估 |
2.2.2 平台合并问题理论研究 |
2.2.3 平台合并问题实证研究 |
2.3 数字营销平台商业模式 |
2.3.1 商业模式与市场结构 |
2.3.2 数据资源产权与垄断 |
2.4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数字营销平台定价规律与研发投入 |
3.1 引言:研究框架与主要概念 |
3.1.1 CPS范式 |
3.1.2 数字营销平台定义 |
3.1.3 市场划分与市场关联 |
3.1.4 网络效应与网络价值 |
3.2 数字营销平台垄断定价基本模型 |
3.2.1 模型说明与基本设定 |
3.2.2 模型建立 |
3.3 反馈约束与最优定价 |
3.4 影响最优定价的因素 |
3.4.1 广告主利润对最优定价的影响 |
3.4.2 点击率对最优定价的影响 |
3.4.3 用户交互次数对最优定价的影响 |
3.5 交互约束与最优研发投入 |
3.5.1 点击率对广告主的影响 |
3.5.2 交互约束和点击率对平台收益的影响 |
3.5.3 数字营销平台最优研发投入 |
3.6 实证分析:平台规模与数字营销服务定价 |
3.6.1 现实定价方式差异 |
3.6.2 样本与数据来源 |
3.6.3 基本假定与模型说明 |
3.6.4 相关性分析结果 |
3.6.5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3.6.6 实证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价值转化率与市场势力衡量 |
4.1 引言:数字营销平台市场势力衡量中的特殊问题 |
4.2 网络价值转化率 |
4.2.1 网络价值与网络价值转化率 |
4.2.2 网络价值转化率取值范围 |
4.3 影响网络价值转化率的因素 |
4.3.1 网络价值转化率与点击率 |
4.3.2 网络价值转化率与交互次数 |
4.4 数字营销平台的市场势力来源 |
4.4.1 网络效应与网络价值 |
4.4.2 市场势力与效用比率 |
4.4.3 市场势力与网络价值转化率 |
4.5 案例应用:欧美主要搜索平台市场势力评估 |
4.5.1 网络价值转化率现实应用 |
4.5.2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5.3 市场势力评估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数字营销平台垄断与合并的社会福利影响 |
5.1 引言 |
5.2 数字营销平台垄断的社会福利影响 |
5.2.1 数字营销平台垄断对实际转化收益影响 |
5.2.2 数字营销平台垄断对基础用户福利影响 |
5.2.3 数字营销平台垄断对研发投入影响 |
5.2.4 社会福利与网络价值转化率的关系 |
5.3 数字营销平台横向合并的社会福利影响 |
5.3.1 数字营销平台横向合并激励 |
5.3.2 横向合并对基础用户福利的影响 |
5.3.3 横向合并对实际转化收益的影响 |
5.3.4 横向合并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
5.4 数字营销平台纵向合并的社会福利影响 |
5.4.1 纵向合并的反垄断背景 |
5.4.2 纵向合并对用户福利的影响 |
5.4.3 纵向合并对实际转化收益的影响 |
5.4.4 纵向合并对研发投入和网络价值转化率影响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模型推广与延伸思考 |
6.1 引言:互联网双边平台反垄断基本问题 |
6.2 互联网双边平台市场势力 |
6.2.1 传统衡量标准失灵 |
6.2.2 互联网双边平台市场势力来源 |
6.3 互联网双边平台定价规律 |
6.4 互联网双边平台网络价值 |
6.4.1 网络价值概念推广 |
6.4.2 网络价值转化率概念推广 |
6.5 互联网双边平台合并的社会福利影响 |
6.6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
7.1 全文总结 |
7.1.1 本文主要工作 |
7.1.2 本文主要结论 |
7.2 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原则与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行为独立假定证明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9)不确定性分析视角下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1 不确定性 |
1.3.2 大数据 |
1.3.3 信息与信息服务 |
1.3.4 大数据信息服务 |
1.3.5 研究对象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不确定性研究 |
2.1.2 信息服务定价研究 |
2.1.3 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研究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2 服务价值链理论 |
2.3 相关方法 |
2.3.1 BP神经网络 |
2.3.2 智能合约 |
2.4 本章小结 |
3 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
3.1 大数据信息服务商品类型 |
3.1.1 大数据信息服务价值传导机制 |
3.1.2 大数据信息服务特点分析 |
3.1.3 现有商品分类方法 |
3.1.4 大数据信息服务商品类型辨析 |
3.2 大数据信息服务层次结构 |
3.3 定价影响因素 |
3.3.1 与服务属性有关的因素 |
3.3.2 与服务提供方有关的因素 |
3.3.3 与消费者有关的因素 |
3.3.4 与市场有关的因素 |
3.4 传统定价方法合用性分析 |
3.4.1 期权定价法 |
3.4.2 成本定价法 |
3.4.3 市场定价法 |
3.4.4 竞争导向定价法 |
3.5 大数据信息服务价值链模型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4 数据型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定价 |
4.1 数据型大数据信息服务的不确定性分析 |
4.1.1 数据集本身不确定性 |
4.1.2 减少数据集本身不确定性的方法 |
4.2 数据型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模型的构建 |
4.3 定价模型的实现步骤 |
4.3.1 基于德尔菲法的数据集属性排序 |
4.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据集内在价值模型 |
4.3.3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数据集属性值的确定 |
4.4 算例 |
4.4.1 概率分布的确定及检验 |
4.4.2 蒙特卡罗模拟过程 |
4.4.3 J车险服务公司的“维修保养数据集” |
4.5 本章小结 |
5 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定价 |
5.1 基于PLC的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不确定性分析 |
5.1.1 大数据信息服务生命周期划分 |
5.1.2 导入期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
5.1.3 成长期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
5.1.4 成熟期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
5.2 解决方案型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体系 |
5.3 导入期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方法 |
5.3.1 POC定价法 |
5.3.2 成本导向定价法 |
5.4 成长期博弈定价法 |
5.5 成长期结果导向型定价方法(类版税定价法) |
5.5.1 类版税定价法的理论基础 |
5.5.2 类版税定价法的合用性及计算 |
5.5.3 基于智能合约的保障机制 |
5.6 成熟期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方法 |
5.6.1 BP神经网络定价法 |
5.6.2 深度学习定价法 |
5.7 本章小结 |
6 考虑原始数据来源者补偿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 |
6.1 大数据信息服务权属问题界定 |
6.2 社交网络用户价值与数据价值 |
6.3 效用价值论与信息的效用 |
6.3.1 效用价值论 |
6.3.2 信息的效用 |
6.4 考虑原始数据来源者补偿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模型 |
6.5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原始数据来源者收益补偿机制 |
6.5.1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交易补偿平台架构设计 |
6.5.2 数据交易流程 |
6.5.3 数据溯源的实现 |
6.6 本章小结 |
7 实证研究-J公司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 |
7.1 J公司业务简介 |
7.2 J公司数据来源 |
7.3 J公司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层次体系 |
7.3.1 零次大数据信息服务 |
7.3.2 一次大数据信息服务 |
7.3.3 二次大数据信息服务 |
7.4 J公司大数据信息服务导入期及成长期定价 |
7.5 J公司大数据信息服务BP神经网络定价 |
7.5.1 BP神经网络数据收集与处理 |
7.5.2 BP神经网络训练 |
7.5.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检验与预测 |
7.6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基于区块链的交易系统搭建及配置 |
附录B-1 60家车险公司2016年度各指标得分 |
附录B-2 60家车险公司2017年度各指标得分数据 |
附录C-1 数据内在价值影响因素重要程度对比调查问卷 |
附录C-2 J公司“维修保养数据集”属性取值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关系视角下社交媒体营销的相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社交媒体营销的特征研究 |
1.2.2 基于用户视角的相关研究 |
1.2.3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视角的相关研究 |
1.2.4 基于商品/服务提供企业视角的相关研究 |
1.2.5 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社交媒体营销及相关主体策略研究问题框架 |
2.1 社交媒体及社交媒体营销 |
2.1.1 社交媒体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
2.1.2 社交媒体营销的概念及主要模式 |
2.2 社交媒体营销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社会资本理论 |
2.2.2 双边市场理论 |
2.2.3 电子口碑理论 |
2.3 社交媒体营销中参与主体及其价值传递机理分析 |
2.3.1 社交媒体平台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及其关系 |
2.3.2 社交媒体营销中主体间价值传递机理分析 |
2.4 社交媒体营销策略及相关研究问题 |
2.4.1 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概念 |
2.4.2 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户间关系强度对企业分享奖励额度的影响研究 |
3.1 问题提出和基准模型分析 |
3.1.1 问题提出 |
3.1.2 基准模型假设 |
3.1.3 分享者与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
3.1.4 企业与分享者、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
3.2 模型拓展1——考虑分享者在意个人形象的情形 |
3.2.1 分享者与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
3.2.2 企业与分享者、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
3.3 模型拓展2——企业同时决策价格和奖励金的情形 |
3.3.1 不考虑分享者在意个人形象的情况 |
3.3.2 考虑分享者在意个人形象的情况 |
3.4 数值仿真分析和管理启示 |
3.4.1 基准模型的仿真 |
3.4.2 考虑分享者在意个人形象情况下的仿真 |
3.4.3 考虑企业同时决策价格和奖励金情况的仿真 |
3.4.4 管理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户间关系强度对企业分享奖励方式的影响研究 |
4.1 问题提出和模型假设 |
4.1.1 问题提出 |
4.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4.2 企业大众广告营销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3 企业分享奖励机制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3.1 分享者与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
4.3.2 企业与分享者、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
4.4 不同奖励方式下企业利润的比较分析与管理启示 |
4.4.1 不同奖励方式下企业利润的比较 |
4.4.2 管理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渠道信息服务提供策略的影响研究 |
5.1 问题提出和模型假设 |
5.1.1 问题提出 |
5.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2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单渠道模式中信息服务提供策略的影响 |
5.2.1 零售商提供信息服务时的均衡 |
5.2.2 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时的均衡 |
5.2.3 信息服务水平及价格比较 |
5.2.4 单渠道模式中两种信息服务提供方式下利润比较及渠道策略 |
5.2.5 管理启示 |
5.3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双渠道模式中信息服务提供策略的影响 |
5.3.1 零售商提供信息服务时的均衡 |
5.3.2 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时的均衡 |
5.3.3 信息服务水平、渠道需求及价格比较 |
5.3.4 双渠道模式中两种信息服务提供方式下利润比较及渠道策略 |
5.3.5 管理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线上线下渠道协调策略的影响研究 |
6.1 问题提出和模型假设 |
6.1.1 问题提出 |
6.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6.2 模型求解与分析 |
6.2.1 制造商不进行渠道协调的情况 |
6.2.2 制造商采用数量折扣策略协调渠道的情况 |
6.3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渠道协调前后利润的影响 |
6.3.1 协调前后各个主体利润的变化情况 |
6.3.2 协调后渠道各方利润同时提高的条件 |
6.4 数值仿真分析和管理启示 |
6.4.1 数值仿真分析 |
6.4.2 管理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用户间分享关系对社交媒体平台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 |
7.1 问题提出和模型假设 |
7.1.1 问题提出 |
7.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7.2 社交媒体平台垄断情况下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的影响分析 |
7.3 社交媒体平台竞争情况下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的影响分析 |
7.3.1 商户单归属情况 |
7.3.2 商户多归属情况 |
7.4 数值仿真分析和管理启示 |
7.4.1 数值仿真分析 |
7.4.2 管理启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论信息服务的营销与定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互联网保险接受机制研究[D]. 杨华. 西北大学, 2021(12)
- [2]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 梁绮慧. 浙江大学, 2021
- [3]B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林超.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批发与代理模式的图书供应链运营机制研究[D]. 杨福星.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5]基于7Ps营销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区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营销策略研究[J]. 李剑,林静,韩闯,杜松奇.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1(01)
- [6]在线健康信息服务动态定价与推广策略[J]. 林徐勋,王海燕. 管理科学学报, 2020(11)
- [7]自营与中介模式住房租赁平台竞争策略研究[D]. 次雅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数字营销平台网络价值转化与反垄断问题研究[D]. 张翼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9
- [9]不确定性分析视角下大数据信息服务定价研究[D]. 郭春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关系视角下社交媒体营销的相关策略研究[D]. 魏尉. 东南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