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一刀切”变成“一刀切”

不要把“一刀切”变成“一刀切”

一、莫把“一肩挑”变成“一刀切”(论文文献综述)

尹利民[1](2022)在《中国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与治理体系塑造》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发生了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变革,继而推动了中国乡村治理的领导与运行方式、治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结构性转换。这种结构性的转换,一方面重构了中国乡村的治理体系,但另一方面却带来了党领导方式的统领与分工、"一肩挑"法律法规的割裂与衔接以及基层组织的"政经"分开与合一等新问题和新挑战。为此,需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加快法律法规的衔接以及推动"政经分开"来推进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塑造,进而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王宁[2](2021)在《多重逻辑下两委“一肩挑”政策执行过程研究 ——以Y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易安[3](2021)在《从“并肩走”到“一肩三任”:合并村庄基层党组织权威重塑路径研究 ——基于四川省眉山市新C村的调查》文中认为

布成良[4](2020)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与路径》文中提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线,用西方治理理论来理解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难免错讹,"政党嵌入"理论分析不适用于中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治理逻辑而不是政党(党建)逻辑。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是一种互动关系,既取得了很大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面对社会成员思想多元化的现实,"命令、灌输、统一"的传统党建工作方式越来越不适应。要以"大党建+基层治理"思路,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基层治理不仅仅是简单地维护社会秩序,而是要把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到基层,是将党的领导和执政为民的理念融入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党建引领的内容要向"功能引领"转变,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机制和方式。

任剑涛,姜晓萍,贺雪峰,宋亚平,项继权,陈文胜,唐鸣,吴理财[5](2020)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笔谈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在如何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开创出乡村治理新局面的关键时刻,以"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该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承办,《湖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与会专家代表根据会议主题纷纷各抒己见、建言献策,本编辑部特根据会议发言组成一组笔谈,以飨读者。任剑涛教授认为需要克制乡村治理中的浪漫主义冲动,认识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性、艰难性与长期性,采取务实的行动方略。姜晓萍教授指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处理好"党的全面领导与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主体有机互动与权责边界划分""制度建设的增量优先与存量优化""顶层设计的普遍性与地方实践的特殊性"等关系。贺雪峰教授指出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由于不同的工业化路径分别塑造出浙江市场主导的动员模式、苏南行政主导的动员模式和珠三角村社主导的动员模式。宋亚平研究员认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就必须通过强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探索新集体化道路、壮大村社集体经济等途径解决农民一盘散沙的问题。项继权教授指出可以从理顺农村基层组织关系、完善村委会选举办法、资本和股份化管理集体公共投入等措施来解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领导的法律和政策衔接问题。陈文胜教授认为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基层探索和农民的首创精神,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唐鸣教授认为,我们应当针对问题,权衡利弊,把握基本,不断创新,实行和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吴理财教授认为要找到一种民众跟村集体、农村基层政府利益有关联的制度安排,推进民众参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总而言之,要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正确认识、务实对待、尊重"三农"、基层创新,以农民为主体,多方调动政府、集体和市场的力量。

赵秀玲[6](2020)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重塑》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农村社区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获得快速发展机遇,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对于农村社区的理解、认知、发展方向至今并不明晰,甚至出现某些偏向,亟待进行理念调整、方式改进和形象重塑。这主要包括:第一,重新对农村社区的边界进行确位,审视其"间性"特征,强调其主体性和独特性;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的制度机制,重塑农村社区治理的文化内涵,改变目前存在的形式主义甚至空壳状态;第三,克服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一刀切、同质化、无根状态、违背民意等局限,以更加开放、包容、稳妥的方式找到有效抓手。农村社区重塑既是乡村治理的关键,对于国家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张世定[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文化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精神塑造、力量凝聚以及秩序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必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认知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视界的拓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深度的挖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与结束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涵括了研究意义、学术回顾、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一章系统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传统、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场逻辑;第三章细致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尤其是以L村为调研对象,具象呈现了微观镜像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第四章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深层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考的维度;第五章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在基本内涵、方法创新、具体路径、经验借鉴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束语部分,笔者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认为乡村文化之魂、乡村文化之体与乡村文化之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义。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逻辑,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图式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耦合关系,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要聚焦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方法论上,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需要汲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也要吸收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还要借鉴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建设路径上,乡村主流价值建构、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结构优化与乡村现代文化重塑等构成了基本谱系;在经验借鉴上,传统中国、近代中国以及国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在保障体系上,明确乡村经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政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条件,旨在通过调动乡村社会各要素来确保实践的顺利推进。此外,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魂、体、基”的整体性构建,也就是乡村主流价值是文化之魂、乡村民众是文化之体、乡村优秀传统是文化之基。方法是认知事物的桥梁,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基础理论、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相融通,把历史思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希冀从整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廓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指向的针对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关于本文的创新,笔者谋求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研究视角上,借助长时段历史视野,对原有研究场域的拓展与研究视界的转换,打破了城市视角支配下所持有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文化范本改造乡村文化的误区,从乡村社会内在逻辑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与乡村生活方式;在研究内容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从理论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并以L村为对象进行了具象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吸收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在研究结论上,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着手,旨在构建起一个整体化图式,进而谋求乡村文化的“魂、体、基”建设。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历史、汲取经验、反思不足、服务当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为基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乡村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文化之维,这是本文研究的初心。

肖向前[8](2018)在《论农村选举“一肩挑”模式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党政·社会·选民”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肩挑"模式是为解决"两委"矛盾冲突退而求其次的理性选择,其制度本身的缺陷,不可避免地给基层民主治理带来挑战。在实践中,"一肩挑"模式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强制推行"一肩挑"遭到抵触,社会评价难以达成共识,权力集中导致监督约束缺位,选民的功利主义与战略短视等。为此,党政部门必须改变原来对"一肩挑"和"交叉任职"的强制性要求,务必把握好选举策略,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监管制度建设,提高选民的素质和责任感,注重村干部引进与培养。

冯道杰[9](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逐渐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集体化的发展道路,多数村庄以家庭个体分散经营为主要组织形式,集体经济日益消弱,集体经济组织日益虚化,村庄资源日益分散化,个体私营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分散化程度较高的“分散型村庄”。然而,正如在集体化时期也有单干和包产到户的个案一样,在大多数村庄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同时,许多村庄却坚持以集体经营为主导,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组织化、合作化、集体化为组织形式,依靠集体化和组织化的力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发展道路,这类村庄呈现出另外一番发展景象,我们把这类村庄称为“集体化村庄”。中国是一个村庄大国,村庄构成了中国农村的基本单位,不同村庄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可以折射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发展脉络。新中国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村庄和分散型村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中国大地上并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基础和环境对它们进行深入、系统、客观的分析和研究。集体化村庄和分散型村庄是中国农村社会不同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缩影。然而,由于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文化的原因等,关于小岗村、华西村、南街村等村庄发展模式的许多研究成果常常陷入“非左即右”的误区,站在一种立场上否定另一种发展模式。“左”的一方认为过去人民公社体制和集体化时代是农村最好的时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断了中国农村走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和更好发展前途的历程。“右”的一方则基本否定集体化时期的所有做法和历史成绩,认为是分地到户推动了中国农村的发展,解决了吃饭问题,要想彻底解决“三农”问题,需要进一步私有化。哲学上,主观超越客观谓之“左”,主观落后客观谓之“右”;无论“左”或“右”,都是主客观背离、不相符。两种模式、两条道路并非水火不容、非左即右,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利益,只是在采用何种方式和道路能够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利益方面产生分歧,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和演化规律。本研究拟超越“左”“右”的争论,突破“非左即右”的思维范式,从继承和发展,而不是替代和对立的角度,客观地、辩证地、全面地分析不同时期村庄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其经验教训,对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村庄与分散型村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比较,对两种发展模式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本研究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准备在对南街村、华西村、蒋店村等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后集体化村庄和分散型村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历史、现状、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对比研究,深入剖析它们各自发展的经验教训、主要影响因素、内在规律和演化趋势,在融合两种模式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新道路,对于扭转城乡二元格局,促进‘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可操作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共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集体化村庄与分散型村庄的内涵界定及其变迁轨迹无论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三农”问题都是我国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影响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主要有两个大问题,一是土地为核心的农业生产资料产权的变动;二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动。土地为核心的农业生产资料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决定着村庄主导经济成份,决定着村庄的基本发展状况与演化趋势。本部分重点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农业经营方式的不同和主要经济成份的不同而形成的集体化村庄与分散型村庄的内涵界定及其基本依据,在分别描述土地改革时期、合作化运动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大部分村庄的发展轨迹和演化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不同时期农村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绩效。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村庄的发展演变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在大部分村庄家庭承包经营的同时,一部分村庄坚持完善集体层面统一经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景象和发展态势。本部分在归纳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类型集体化村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村庄为研究案例,分析这些村庄集体化发展模式的个性特征和共性规律,并着重剖析集体化村庄发展的内在动因、发展现状、发展特征、发展困境、发展经验,及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发展演变与发展现状本部分对分散型村庄发展模式既选取小岗村、蒋店村等为典型个例,又进行分类描述,力求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农民组织化水平、村庄公共生活、村容村貌、社会管理、社区福利、价值观念等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并着重从农民组织化、村庄集体经济、基层民主政治等方面深刻剖析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分散型村庄发展模式的优缺点,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演化趋势。第四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因素与发展能力比较本部分在对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的发展演变及其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和比较两种类型村庄的内在发展因素和发展能力。本研究把由村庄内在发展因素和发展能力不同所构成的村庄发展力,解构为村庄发展组织力、发展文化力、发展经济力、发展政治力、发展服务力、发展生态力五部分,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和展现了村庄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本章试图通过对集体化村庄和分散型村庄发展组织力、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生态力五种发展因素的比较研究,全面展现和比较两种类型村庄基于主要的经济成份、产业结构不同,农民的组织化知识化程度和水平不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异同,分析两种类型村庄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其相互联系,进一步揭示影响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活力、能力及其规律性因素,以更好地认识和驾驭规律。第五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和对策分析——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集体经济大一统不好,家庭经营一刀切同样有缺陷,应当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增强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本部分突破“非左即右”的思维范式,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集体化村庄可持续发展、分散型村庄的良性演化,以及财政支农惠农背景下激发村庄内生发展动力与活力等进行分析,力图在融合两种村庄发展模式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道路、新模式,并提出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梁英[10](2014)在《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中共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来统领党的建设发展全局,掀起了党建科学化的研究热潮。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是党建科学化的重要领域,是党建科学化理论体系在农村的具体体现。但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心得与经验总结层面,缺乏对农村基层党建规律的总结和历史脉落的梳理,也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新时期,农村人口流动加剧,农民职业分化加快,农民观念中的经济价值日益凸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将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推进党建科学化进程,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这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文章由绪论和正文六章构成。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着重阐述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给予适当的说明。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是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它强调科学理论是其行动指南;民主集中制是组织制度;密切联系群众是根基;基层党组织既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同时也是先进的部队。这些思想对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始建立,并在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上进行了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整党整风运动,建立健全了组织体系,加强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新调整设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三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主体是农村党员、农民群众、上级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评价遵循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评价标准是“四个有利于”,即:是否改善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是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评价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普遍性评价与特殊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四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生动实践。以广西四个典型案例为考察对象,即:平乐县委“两地双管”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机制、临桂新区激发基层党组织发展动力的“活力工程”、富川县委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事联解工作法”和凭祥市委基层党建新模式“党旗耀边关,创新赢发展”。通过阐述四个案例的背景、实施内容和过程,分析特色、价值和意义,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实践经验。第五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广西五县710名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问卷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举措;对控制办公经费和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还不够。另外,调查还从个体、家庭、地区层面探索影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因素。第六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最根本的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为保障,以科学的方法去推进,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文章运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相关文本,为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关照。对广西五县农村的710名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对广西农村的四个典型案例开展个案研究,以便总结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实践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

二、莫把“一肩挑”变成“一刀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莫把“一肩挑”变成“一刀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与治理体系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
    (一)以“一元主导”为特征的党全面领导加强
    (二)以“三治”为框架的治理体系拓展
    (三)以“合作共治”为核心的治理机制构建
二、当前中国乡村治理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一)党全面领导方式的统领与分工问题
        第一,政治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嵌入问题。
        第二,党的基层组织功能发挥问题。
    (二)“一肩挑”法律法规的割裂与衔接问题
    (三)基层组织中“政经合一”与“政经分开”的问题
三、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塑造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方式,平衡党的“统领”与“分工”关系
    (二)推进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强化“一肩挑”的法律和政策的有效衔接
    (三)进一步完备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基层组织的“政经分开”
        第一,厘清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关系,有序推进职能分工。
        第二,加快推进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要素市场。
结 语

(4)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
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耦合效应
    (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二)以党建的精细化引领基层精细化治理
        1.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创新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27)
        第一,以大党建的思维引领基层治理,以上带下、强力推动。
        第二,明责赋权,增强“吹哨”能力。
        第三,资源下沉,拓展“报到”力量。
        2.浙江桐乡:“三治融合”开创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困境
        1.社区党建与基层治理
        2.农村党建与基层治理
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基本路径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
    (二)党建引领要由“组织”引领向“功能”引领转变
        1.表率引领功能
        2.服务群众功能
        3.公共文化建设功能
    (三)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机制和方式

(6)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社区的边界及其特征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制度机制
三、重塑农村社区治理的文化内涵
四、农村社区重塑应注意的问题
    1.不搞一刀切,强调多样化,给足缓冲期,着眼于吸引力,保留特殊性。
    2.强化特色和创新,突破传统,克服路径依赖,避免同质化。
    3.不失根脉,重视产业和产权,注重成长性,不断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水平。
    4.对于农村社区的顶层设计与居民参与之间的关系,应给予辩证理解。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一)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一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二、乡村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一、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启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品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经济基础的优化
        二、乡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三、乡村思想文化的多元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镜像——历时性视角下的L村
        一、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的文化建设(1978-2002)
        二、新世纪初期的文化建设(2002-2012)
        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 年至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审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
        三、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四、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文化城市化倾向明显
        二、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
        三、多元价值取向普遍存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的影响
        三、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一、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三、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乡村主流价值,培育乡村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三、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丰富民众文化选择
        四、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留存优秀文化基因
        五、优化乡村教育结构,营造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六、重塑乡村现代文化,彰显乡村文化时代魅力
    第四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五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政治引领,明晰乡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重视乡村民众,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结束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性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L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论农村选举“一肩挑”模式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党政·社会·选民”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肩挑”模式的缘起
二、我国理论界对基层民主选举问题的研究
三、“一肩挑”模式的困境
    (一) 党政部门的问题
        1. 强制推行“一肩挑”, 适得其反。
        2. 基层民主制度安排有待完善。
    (二) 社会层面的问题
        1. 对“一肩挑”模式的评价难以达成共识。
        2. 权力的过分集中与监督约束缺位。
    (三) 选民层面的问题
        1. 选民的功利主义与战略短视。
        2. 高素质村干部人选的缺失。
四、完善“一肩挑”模式的路径
    (一) 党政部门视角
        1. 把握“一肩挑”的选举策略。
        2. 完善基层选举制度。
    (二) 社会视角
        1. 积极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2. 加强监管制度建设。
    (三) 选民视角
        1. 着力提高选民的素质和责任感。
        2. 注重村干部引进与培养。

(9)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综述,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一)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一)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 本研究的特色说明以及问题与不足
第一章 集体化村庄与分散型村庄的内涵界定及其变迁轨迹
    一 集体化村庄与分散型村庄的内涵界定
        (一) 分散型村庄与集体化村庄的内涵
        (二) 关于集体化村庄与分散型村庄内涵界定的依据及其说明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庄变迁轨迹及其发展绩效研究
        (一) 土地改革时期土地农民所有、家庭经营
        (二) 农业合作化时期土地农民所有、合作经营
        (三) 人民公社化时期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四) 家庭承包经营时期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
    三 农业集体化时代农村发展绩效及其评价
        (一) 农业集体化时代发展绩效分析
        (二) 农业集体化时代发展绩效的原因探析
        (三) 农业集体化体制的缺陷与不足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村庄的发展演变与发展现状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类型集体化村庄的发展演变
        (一)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村庄发展的不同类型
        (二)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村庄发展的共性特征分析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化村庄发展比较分析
    二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村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困境分析
        (一)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村庄发展的内在动因分析
        (二)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村庄的发展困境与问题分析
    三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村庄的发展经验及其质疑与困惑
        (一)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村庄发展经验分析
        (二) 关于集体化村庄发展的质疑与困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发展演变与发展现状
    一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的发展演变——以蒋店村为例
        (一) 从蒋店村看分散型村庄的发展演化及其现状
        (二)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发展的不同类型
        (三)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发展的共性特征
        (四)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与传统小农村庄比较分析
    二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家庭经营制度下个体农民的博弈困境
        (一)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经营的绩效分析
        (二) 个体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博弈困境
        (三) 个体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中的博弈困境
        (四) 个体农民在乡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建设中的博弈困境
        (五) 个体农民在基层政权体系和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弱势困境
    三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农民的生活现状及其组织化困境
        (一)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农民的生活现状及其问题——以蒋店村为例
        (二)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与集体化村庄生活比较分析
        (三)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组织化困境分析
    四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困境
        (一)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二)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发展集体经济的必要性
        (三)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四)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困境与主要障碍
    五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村民自治的现状与问题
        (一)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村民自治的形成
        (二) 改革开放以来分散型村庄村民自治的现状与问题
        (三) 人民公社体制与乡政村治体制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内在发展因素与发展能力比较
    一 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因素与能力解构及其内在联系
        (一) 村庄发展因素解构
        (二) 村庄发展因素的内部联系
    二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组织力比较
        (一)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水平的比较
        (二) 集体化村庄与分散型村庄发展组织力差异的原因探析
        (三)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农民组织化路径和模式的比较2(
        (四)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农民组织化载体和效果的比较2(
    三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经济力比较
        (一)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经济力衡量指标研究
        (二)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农业经营方式比较
        (三)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经济成份和产业发展的比较
    四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政治力比较
        (一) 村庄发展政治力的内涵及其衡量
        (二)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治理能力比较
        (三)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公共服务能力比较
    五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文化力比较
        (一) 村庄发展文化力的作用及其特有属性
        (二)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六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生态力比较
        (一) 村庄发展生态力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分析
        (二) 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和分散型村庄发展生态力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分析
    一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向与路径选择
        (一) 城乡差异化非均衡发展探析
        (二)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选择:差异性一体化发展
        (三) 城乡差异性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内外结合、标本兼治
    二 集体化村庄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径探讨
        (一) 集体化村庄发展可持续的根本物质保障
        (二) 集体化村庄发展可持续的核心要素
        (三) 集体化村庄发展可持续的关键要素
        (四) 集体化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 推进集体化村庄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三 不同农业经营体系的选择与分散型村庄的未来
        (一)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及其演化趋势分析
        (二) 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选择及其构建
        (三) 基于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分散型村庄的未来发展
    四 完善集体层面统一经营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点是完善集体层面统一经营
        (二) 构建集体层面统一经营为主导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 完善农村集体层面统一经营的路径与对策
    五 财政支农与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
        (一) 土地财政与村庄整治
        (二) 财政支农与新农村建设困境分析
        (三)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与方向选择
    本章小结
本项目调研数据信息说明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述评
        (二)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述评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科学、科学化与党的建设科学化
        (二)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内涵
        (三) 农村基层范围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三)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1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理论是基层党组织的行动指南
        (一) 科学理论是成就无产阶级事业的精神之源
        (二) 用科学理论引领基层党组织发展
        (三) 注重科学理论在基层的宣传和教育
    二、党的基层组织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
        (一) 基层党组织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
        (二) 基层党组织是集中统一、纪律严明的整体
        (三)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三、民主集中制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制度
        (一) 民主集中制的提出
        (二) 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三)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四、党的基层组织是先进的部队
        (一) 阶级基础的先进性
        (二) 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三) 纲领目标的先进性
    五、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根基
        (一) 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 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反对官僚主义
    六、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
        (四) 要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
    一、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立
        (二) 积极发展农民党员,不断壮大农村党组织
        (三) 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
        (四) 加强支部建设,把农村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五) 开展清党整党活动,纯洁农村基层党组织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党整风运动
        (二)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
        (三)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
        (二) 高度重视思想建设
        (三) 围绕“五个好”目标推进组织建设
        (四) 以改善党群关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
        (一)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
        (二) 坚持把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与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三)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前进的不竭动力
第3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一、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 是积极应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变化的现实要求
        (二) 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的内容
        (三) 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四) 有助于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二、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主体
        (一) 农村党员
        (二)农民群众
        (三) 上级党组织
        (四) 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
    三、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二) 动态性原则
        (三) 差异性原则
        (四) 实效性原则
    四、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标准
        (一) 是否有利于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二) 是否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建设
        (三) 是否有利于党在农村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四) 是否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众对党的认同
    五、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方式
        (一)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二)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三) 普遍性评价与特殊性评价相结合
第4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生动实践
    一、个案研究的资料收集
    二、“两地双管”:平乐县委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机制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三、“活力工程”:临桂新区激发基层党组织发展动力的新举措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四、“民事联解工作法”:富川县基层党组织工作新方法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五、“党旗耀边关,创新赢发展”:凭祥市基层党建新模式
        (一) 实施背景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三) 特色与价值
第5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资料收集
        (一) 调查设计与变量描述
        (二) 资料收集
    二、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
        (一) 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低
        (二)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举措
        (三) 农民党员干部作风良好
        (四) 对控制办公经费和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不够
        (五) 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完善
        (六) 基层党建科学化总体水平良好但思想建设偏弱
    三、影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因素
        (一) 文化、职业、政治面貌影响党员思想政治水平
        (二)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组织建设
        (三)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员干部作风
        (四)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
        (五) 文化、政治面貌影响党组织制度建设水平
    四、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启示
        (一) 政治面貌全方位地影响到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
        (二) 职业转化而非地域流动影响着对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
        (三) 文化水平低不利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四) 家庭条件不同对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具有方向性差异
第6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一) 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
        (二) 用科学理论指导农村基层党建的具体路径
    二、以科学制度保障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一) 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二) 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的深刻反思
        (三) 积极推进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一)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二)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三) 善于运用系统论的方法
    四、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
        (二) 加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三) 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模式
        (四) 整合城乡党建资源
        (五)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四、莫把“一肩挑”变成“一刀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与治理体系塑造[J]. 尹利民. 甘肃社会科学, 2022(01)
  • [2]多重逻辑下两委“一肩挑”政策执行过程研究 ——以Y镇为例[D]. 王宁. 兰州大学, 2021
  • [3]从“并肩走”到“一肩三任”:合并村庄基层党组织权威重塑路径研究 ——基于四川省眉山市新C村的调查[D]. 易安.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与路径[J]. 布成良. 社会科学, 2020(06)
  • [5]乡村治理现代化(笔谈一)[J]. 任剑涛,姜晓萍,贺雪峰,宋亚平,项继权,陈文胜,唐鸣,吴理财.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重塑[J]. 赵秀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张世定. 兰州大学, 2019(02)
  • [8]论农村选举“一肩挑”模式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党政·社会·选民”视角[J]. 肖向前.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02)
  • [9]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与分散型村庄发展比较研究[D]. 冯道杰. 山东大学, 2016(10)
  • [10]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D]. 梁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不要把“一刀切”变成“一刀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