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5亿吨煤炭供需合同签订(论文文献综述)
朱龙权[1](2021)在《G公司煤炭采购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白志勇[2](2020)在《河北港口集团国际物流公司经营风险防控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各地煤炭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面对蓬勃发展的市场前景和残酷的竞争环境,作为煤炭物流企业,只有转变原有观念,积极分析快速响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然而,物流经营在具体实践仍然存在诸多风险,假设没有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一旦出现问题,将给物流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如何全面地识别和监控物流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进行有效地防控,已然成为物流企业所必须应对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河北港口集团国际物流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联系实践等方法,研究探索该公司开展物流经营存在的风险,查摆原因,为降低公司物流经营业务风险提供理论支撑。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物流及物流供应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及采取的研究方法,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其次系统回顾了河北港口集团国际物公司2017-2019年物流业务开展情况及风险控制现状,并依据风险控制理论定性地分析了河北港口集团国际物公司物流业务存在的风险及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再次构建了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利用系统分析法,对公司物流金融风险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依据分析结论并结合公司现状,提出了降低物流风险的防控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河北港口集团国际物公司物流业务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有益帮助,使其能够以有效防控风险为基础,增加其物流业务的类型,促进其业务的多样化,使其在业内的竞争力得到提高。该论文有图22幅,表14个,参考文献60篇。
王强[3](2020)在《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煤炭和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均离不开二者的协调运行。我国矿产资源的禀赋特征造就了以煤为主、以电为核心的能源发展格局。建国70年来,我国煤炭和电力行业发展迅猛,但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纵向协调性差、中长期合同违约率高等问题却导致煤炭与电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使得促进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2020年,我国将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这将使得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企业面临被替代和成本增加的风险。同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我国陆续出台了去产能政策、煤电联营政策和中长期合同政策等相关制度。相比于过去,新的政策环境带来新的机遇和风险,需要考虑这些政策对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的影响,对于提升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以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问题—构建模型—算例分析”的逻辑链条,分别对低碳政策、去产能政策和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履约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分析煤炭与电力周期性冲突原因并讨论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论证了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首先,从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相关政策和中长期合同优化三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国内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总结了南非、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典型国家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针对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现状,给出了相应的经验启示。最后,从煤炭和电力发展现状、煤炭进出口、燃煤发电污染、煤电周期性冲突和新能源替代等出发,提出了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2)构建了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首先,受碳排放权配额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的限制,分析了碳排放权和可再生能源相关参数对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企业在非合作和合作两种情形下对收益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下,电力用户在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中,运用资金现金价值模型分析了光伏绿色电力证书和风电绿色电力证书的最高市场价格和最低市场价格,同时设计一套基于优惠价格的一对多市场交易机制,为电力用户采购绿色电力证书完成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提出降低成本建议。(3)构建了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首先考虑了去产能指标和产能补贴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以煤炭市场为例,构建了多个市场竞争模型对煤炭市场竞争力进行了算例仿真分析。其次,构建了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去产能模型,设置多个参数,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不同参数变化对去产能率的影响,并进行了算例仿真分析。(4)构建了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首先,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决策模型,以一条含多个煤炭生产企业、燃煤发电企业和煤电联营企业的复杂煤电能源供应链为例,得出企业进行煤电联营的市场条件,并进行算例仿真分析。其次,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效应模型,以一条含煤炭生产企业、煤炭贸易企业和燃煤发电企业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为例,运用纵向一体化决策模型和纵向独立决策模型计算新增收益,运用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对总收益进行分配。最后,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推进机制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在实施纵向一体化项目时策略选择,基于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不同初始条件、不同参数条件变化对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决策的影响,运用算例进行仿真分析。(5)构建了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首先,研究了煤炭和电力中长期合同发展,以煤炭中长期合同为例,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归纳煤炭中长期合同影响因素,运用解析结构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接着,分析了煤炭和电力中长期合同价格合理区间。其次,分析了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履约区间,不同参数对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期权理论,分别设置了看涨期权、看跌期权和双向期权三种期权模型对煤炭中长期合同进行优化。最后,分析了电力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履约区间,不同参数对电力中长期合同稳定性的影响,在煤电浮动机制下,提出一种政府授权差价合约对电力中长期合同进行优化。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所构建的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可为受碳排放权配额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限制的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企业提供科学的定量决策工具;2)所构建的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可为政府对直接去产能政策效果评估和间接去产能决策提供决策支持;3)所构建的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可为政府和企业进行煤电联营决策提供支持;4)所构建的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可为煤炭中长期合同和电力中长期合同优化提供新型履约保障途径。
宋铁勇[4](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研究指明“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苏梦颖[5](2020)在《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尽管中国的煤炭储量总量很大,但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已经导致煤炭资源供给压力增大,资源枯竭趋势正在快速显现。目前中国煤炭的储产比仅为38年,远低于世界132年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非化石能源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煤炭能源的消耗仍将维持较高的比例,煤炭作为中国的长期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能源的加速消耗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导致中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无论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始终均缺乏国际定价影响力,常常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长期被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边缘化,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未来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未雨绸缪,积极争取煤炭国际定价权,避免中国陷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当中。因此探讨如何取得中国煤炭能源的国际定价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取得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分析核心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定价权的形成机理以及作用机制,因此核心问题分为三个子问题,子问题1,从影响因素视角分析定价权形成机理。子问题2,中国煤炭的国际地位和定价权现状。子问题3,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视角研究影响定价权的传导机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我们考虑到中国在未来是否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和进口是争取定价权的逻辑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煤炭需求和进口趋势进行讨论。遵循问题导向,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煤炭定价权的产生、煤炭定价权与市场势力的关系、煤定价权与煤炭期货市场的关系,煤炭现货市场与煤炭期货市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其影响机制;其次,对中国煤炭未来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本文对于中国煤炭定价权研究的必要性;再次,采用面板数据,从市场势力视角研究中国煤炭在全球煤炭贸易市场的定价权现状;然后,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探究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时间序列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中国煤炭在全球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以综合考察中国是否同时具有期货市场上的定价权;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为加强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有9章内容,首先进行理论基础的梳理,然后按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撰写实证章节。第一,从供求定价理论开始,从理论上对定价权、市场势力、期货市场产生的脉络及研究必要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接下来是四章主体实证,中国争取煤炭定价权的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中国在全球煤炭现货市场上的定价权研究、中国煤炭市场和期货市场动态关系研究、中国在全球煤炭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研究。最后为结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到第4章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背景、章节安排和创新点等,第2章是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找出优点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展开研究。第3章是对全球及中国煤炭市场现状的研究。第4章根据前述章节的研究论述了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对中国煤炭定价权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做了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主体部分。包含第5章至第8章内容。第5章,首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纳入进来,重新预测煤炭需求峰值,考察中国树立和争取煤炭能源定价权的现实需要。本章运用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煤炭需求拐点测算。同时,构建了ARMA模型,对中国煤炭进口总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对未来中国煤炭进口量的走势做出合理预测。本章对中国未来煤炭需求趋势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2013年并非煤炭需求下降拐点,若按6.5%的年均GDP增长率,在2037年才会达到煤炭需求拐点。第二,未来几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会处于上升状态。既然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处于煤炭需求上升期、煤炭进口增长期,煤炭价格的巨幅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能源供给,因此,积极研究中国煤炭市场的国际定价权现状已刻不容缓。第6章,从市场势力的视角,分析全球主要煤炭进出口国贸易情况以及中国主要煤炭进出口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以煤炭价格为例采用面板数据,利用PTM模型估算了全球主要进出口大国的市场势力,并基于PTM的结果选择进一步对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市场势力建立了基于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的SMR模型。结果表明,在PTM模型框架下,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中国均在煤炭出口市场中市场势力显着,具有煤炭出口定价权。煤炭进口市场中,仅中国拥有较弱的煤炭定价权,印度、韩国、日本均没有煤炭定价权。煤炭国际贸易在主要煤炭出口市场均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属于卖方市场。煤炭出口贸易中,优势出口国可以通过汇率的传导在目标市场进行差别化定价,进而表现为在目标出口国拥有市场势力。煤炭进口贸易中,日本和韩国不存在市场势力与其煤炭完全依赖进口有密切关系。印度不存在市场势力,印度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印度进口商的收益减少。以上结论反映了进口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反应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能源产业落后的事实。由于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中国的市场定价权,第6章在通过进口商的PTM模型测度得到中国具有国际煤炭影响力后,选择了进一步构建基于Lerner指数理论的修正后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SMR,通过纳入更多变量对中国的进口定价权进行补充实证。结合PTM模型及SM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中国煤炭的国际定价权的整体评估如下:第一,中国对印尼煤炭进口有市场势力,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没有绝对市场势力。第二,在市场势力PTM及SMR模型下,影响煤炭进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汇率、煤炭替代品如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双方国家的GDP增长率、运输距离和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因素等。第三,在整个煤炭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具有一定的卖方市场势力,但中国煤炭出口量很少,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在中国煤炭出口的十一个主要目标市场上,除印尼外,均存在市场势力,由于目标出口国仅是亚洲国家,且出口量较小,可以认为,中国拥有亚洲范围内的煤炭出口定价权。可以成为全球煤炭能源定价的重要力量。第7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动态关系,考察煤炭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否能够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本章运用2013-2019年的1521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将中国郑州动力煤市场价格对秦皇岛动力煤现货价格先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发现中国动力煤期货和中国动力煤现货的变动具有联动效应,他们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动态联系。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有引导作用。说明中国动力煤现货价格和动力煤期货价格互为影响,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基础。第8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期货市场与定价权之间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视角下的价格传递理论模型,并对期货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定价影响力与欧洲ICE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及ICE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章选取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三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谱分析方法对2013年-2019年间共1940组期货价格日度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显示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对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的影响更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但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对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的影响非常微小。研究表明,中国缺乏与第一大进口国地位相匹配的定价权优势。最后一部分为第9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前面每章的研究进行了总体总结,针对总结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整合与完善中国煤炭产业链,规范煤炭现货市场;第二,实施企业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第三,提高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信息有效性;第四,健全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定价,形成权威的国际煤炭基准价,积极打造国际煤炭定价中心。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笔者认为本文存在如下三个创新点: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较合理地将包含三次项的EKC曲线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并以此预测煤炭需求峰值(拐点)。使用逻辑及高斯曲线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同样缺乏细致讨论,本文试图引入EKC这一经验假说并对其验证。结合EKC与空间计量的研究中,或不直接涉及煤炭消费需求,或将EKC中经济增长对因变量的倒N型关系以简单的倒U型关系取代,本文将三次项纳入模型可以得到更为稳健的估计与预测。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现货及期货市场两个视角测度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中单个市场的定价权,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市场势力相关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不仅对中国在煤炭现货市场是否具有市场势力进行了检验,还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对全球其它主要期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煤炭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测度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品,或者拥有交易中心左右煤炭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对于煤炭定价权研究相对较少。中国学者则多侧重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本文展开对中国煤炭定价权的直接研究,是对能源定价权相关文献的有益补充,也能为解决中国能源结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王琳程[6](2019)在《A煤炭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超过68%。煤炭价格依照具体属性不同,被区分成计划煤和市场煤,煤炭行业的政府行政干预要远远大于其他大宗商品。同时煤炭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严重缺失,甚至部分信息存在一定的壁垒,再加上煤炭资源分布的区域性特点,使得煤炭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空间受到抑制,甚至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A煤炭公司电子商务平台是由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设计、开发、运营的专业化海运动力煤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自2018年11月份正式上线运行,然而受煤炭本身自然属性以及煤炭行业特点的影响,以及平台自身功能不够完善,致使上线运营以来,注册和交易用户数量不足。平台确定核心竞争力,成为A煤炭公司电商平台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A煤炭公司电子商务平台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数据整理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平台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设计了适合A平台发展的战略方案及相应的实施对策。首先,基于国内外战略实例及相关管理研究现状,总结电商平台战略的相关理论,为论文理论研究提供基础。其次,对A平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为平台战略制定做准备。再次,基于SWOT矩阵进行A平台战略方案设计与选择,确定公司战略目标。最后,从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交易模式、拟定用户转化等制定具体战略实施方案。
加阳[7](2019)在《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煤炭贸易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西煤东送”战略大通道:“瓦日铁路”山西境内沿线集运站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公司截至2019年,在瓦日铁路沿线已经建成了蔡家崖、长子南、文水三个集运站,形成了集煤炭仓储、运输、装卸、配送、销售为一体的集运服务体系。公司作为一家山西省属煤炭物流企业,要做大规模,提升效益,不仅要依托物流配送挣取仓储、发运费用,还要依靠自身在瓦日线上的集运站台开展煤炭销售业务。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全国煤炭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煤炭物流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也给煤炭物流企业的贸易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基于此公司专门成立的煤炭销售部门进行煤炭贸易工作,我们作为企业的煤炭贸易环节,需要在贸易过程中,找准目标客户、保证资金安全、运用智慧物流、积极转型发展,力求成本最低收益最大化,就需要制定出合适的竞争战略,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本文以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煤炭贸易业务竞争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公司煤炭贸易业务进行研究,在结构上一共有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现状;第二章为相关理论概述;第三章为企业煤炭贸易业务外部环境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竞争环境系统分析;第四章为企业煤炭贸易业务内部环境分析以及企业SWOT分析;第五章为企业煤炭贸易业务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路径;第六章为企业煤炭贸易业务竞争战略实施保障;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作者结合工作实际,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同时运用竞争战略相关理论,对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煤炭贸易业务的竞争战略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为企业煤炭贸易业务选择了比较合理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最后,通过对煤炭贸易业务进行成本分析,制定出合适的战略实施路径,即:煤炭贸易购销成本控制、煤炭贸易流程优化、煤炭贸易物流成本控制、大客户战略、整合优势资源等。通过成本领先战略,努力降低企业成本,获得竞争优势,更好的完成销售工作,帮助企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也期望通过此次研究,可以为其他类似的物流企业带来有益思考。
张言方[8](2019)在《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进入“高质量”的新常态,作为能源主体的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同时,当前我国煤炭价格政策短期内似乎有利于平抑煤价波动,但其长期传导影响及经济运行风险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本文以煤炭价格波动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科学评估当前我国煤炭价格政策的效力,同时进一步分析不同煤炭价格政策传导下煤价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以避免陷入“价格波动失常-政府强制干预”的恶性循环。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趋势及特征分析部分,本文对照分析我国煤炭价格的波动趋势及政府采取的价格政策,得出我国煤炭价格波动是煤炭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干预共同导致的。同时,本文采用EEMD方法对我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和结构性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煤炭价格波动会受到长期趋势、短期市场供需变动引发的高频变量和关键政策调控等重大事件引发的低频变量的综合影响,其中低频变量对煤炭价格波动的解释能力最为显着;同时,煤炭价格调控政策与低频变量的波动结构紧密相关,且可能会对煤炭价格波动产生影响作用;此外,本文采用ARIMA模型预测出2019-2020年我国煤炭价格将保持小幅下降的态势。在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机理部分,本文按照政策发布主体、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等构建出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分析框架,将煤炭价格政策划分为直接定价政策和间接控价政策,然后按照政策工具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煤价政策的代理变量,可靠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代理变量的长期波动趋势是符合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鉴于此,本文采用GMM模型深入分析了我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炭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并根据预期理论估算出各种政策工具的前瞻性水平,其主要研究结论为:一是2008-2017年期间政府实施的直接定价政策均会对煤炭价格波动发挥抑制作用,并且政府可选择合适的长短期政策工具及政策组合来优化政策调控方案,进而最大化提高直接定价政策的有效性;二是与市场供需的调节作用相比,产量控制政策在短期并不会带来煤炭价格的大幅提升,这为该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性证据;三是无论实施的间接控价政策是否能有效抑制煤价波动,政策联合发布均会强化政策实施效果;四是不同政策工具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煤炭价格政策的前瞻性,并且政策发布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的前瞻性水平产生影响。在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情景仿真及方案设计部分,本文基于构建的DSGE模型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设计出无政策干预的基准情景、中长期合同政策情景、去产能政策情景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情景,DSGE仿真结果表明:政策干预会扭曲煤炭供需或其他因素对煤炭价格的传导效应,且中长期合同政策传导下煤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被减弱,但去产能政策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传导下,上述冲击影响会被强化;同时,不同于中长期合同政策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去产能政策会在长期带来总产出下降,这部分总产出损失可反映出实施该政策的经济成本。此外,间接控价政策对煤炭价格的冲击作用明显弱于市场供需的自发调节,同样地其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影响也明显小于后者。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得出中国煤炭价格调控方案,即政府应客观评估中长期合同政策对平抑煤价发挥的长短期作用,灵活选择政策工具及联合发布方式以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水平,同时可适度加大去产能政策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力度,引导和规范煤炭供需双方的市场化交易行为,以合理平抑煤价波动、有效治理煤炭产能过剩和快速提升煤炭市场化程度。该论文有图38幅,表32个,参考文献203篇。
王雨佳[9](2019)在《纵向关系视角下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的效率分析》文中指出能源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对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国相继进行能源产业改革,力争以市场机制主导能源供需。对于中国来讲,具有强依赖性的煤炭和电力两个能源产业的竞争性改革进程并不同步,煤电产业链上游的煤炭产业基本实现完全市场化,下游的电力产业仍处于政府规制之下,结果导致煤、电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政府逐渐认识到,在改革中人为割裂产业链上下游市场进行单一产业改革会造成严重不平衡的危害。因此,随着2002年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启动,政府开始实施以电煤价格为主要切入点的煤电产业链整体的竞争性改革。2002年,国家取消了电煤指导价,煤电产业之间的行政壁垒被打破,允许有条件的煤炭和电力企业相互进入;2005年颁布的《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正式提出推行煤电一体化政策;2012年,国家发布《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取消重点合同和电煤价格双轨制,鼓励煤炭和电力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2016年,发改委颁布了《关于发展煤电联营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鼓励煤、电双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机制,随后制定了详细的优惠措施。尽管中国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加深,但煤电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辨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的效率是深化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缓解煤电能源紧张关系的迫切需要与关键所在。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考察了中国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的效率,对目前煤电产业链的整体竞争状况、产业链纵向整合政策的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对新一轮煤电联营中的长期战略合作机制实施的效率进行了理论与博弈模拟分析。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中国煤电产业链整体宏观竞争状况的评估。中国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的最直接目的是将市场竞争引入产业链的发展中,本文结合新实证产业组织理论,以相对市场势力作为评估中国煤电产业链竞争状况的指标,并从价格传导的视角评估产业链竞争性改革政策的宏观效率。首先,通过对中国电煤价格的传导机制及价格扭曲成因的梳理,将政策因素引入电煤价格的传导中,提出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政策引起的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影响电煤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在NEIO的框架下测算了煤炭和电力两个产业的市场势力,发现两产业在自身的市场上均不存在损害各自竞争的市场势力,但是电力产业相比于煤炭产业具有相对市场势力,即前者的市场势力溢价大于后者,这不利于产业链整体的市场竞争。最后,采用电煤的价格扭曲率衡量电煤与市场煤之间的价格偏误程度,进一步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构建了市场结构与电煤价格扭曲率的协整方程。结果显示,电煤的价格扭曲率和电力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成正比,同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成反比,并且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电煤与市场煤价格之间的偏误程度越小,即对电煤的价格扭曲之间的修正作用越显着。第二,煤电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政策对微观企业短期生产效率的影响。截止到目前,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政策实施的主要表现是打破煤电产业之间的行政壁垒,促进煤、电企业的纵向整合。本文首先建模分析了煤电产业链纵向整合政策的竞争与反竞争效应,得出煤企和电企的纵向整合会带来有利于竞争的效率效应,也会带来阻碍竞争的市场圈定效应。其次,通过I-O法测算了煤炭产业和电力产业的纵向整合指数,发现两者的纵向整合指数均是波动上升的,初步显示了我国煤电产业链纵向整合政策的执行状况良好。再次,采用半参数LP法对煤炭产业和电力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时序分析,得出煤炭产业和电力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02-2017年间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并且电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趋势更显着。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多元二次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煤电产业链纵向整合政策对煤、电企业生产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煤电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政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但目前煤电产业链尚未出现过度整合状况,煤电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政策短期内仍会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三,煤电产业链的战略联盟政策对微观企业长期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由于纵向整合政策在长期会阻碍市场竞争,因此我国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的深化阶段应该以纵向整合政策为辅,大力推广以战略联盟为代表的中间型纵向关系。本文首先以网络组织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两者为基础,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煤、电企业战略联盟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出由于煤、电企业的交易存在“竞争+合作”的关系,煤电战略联盟政策可以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规避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实现长期的最大化价值创造。其次,构建收益模型从成本与收益权衡的角度分析了煤企和电企选择战略联盟这种纵向关系的效率性,发现煤电战略联盟相比于市场交易,可以通过成本降低和价值创造两方面增加煤、电企业的利益。再次,通过构建市场交易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和战略联盟交易的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两者对煤、电企业专用性投资的激励程度,模拟结果显示市场交易非合作博弈下的专用性投资激励不足,煤电战略联盟政策能更有效地促进煤电资源的配置,防止出现投资不足和浪费的情况。最后,建立行为博弈模型考察包含惩罚条款的长期契约对煤、电企业行为决策的影响,发现该类契约能很好地规避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有效缓解中国的煤电紧张局面。
时如义[10](2017)在《双边匹配视角下煤电交易机制及其算法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中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十分突出,而电力是中国煤炭工业的最大用户,煤炭和电力依存度非常高。近年来,煤炭和火电都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煤电交易缺乏创新机制,煤电交易冲突不断,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中长期合同难以签订。因此,分析煤电交易冲突和交易机制,理清煤电交易影响因素,创新煤电交易市场匹配机制,设计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算法,在宏观上有助于煤电交易中长期稳定关系的建立,实现对现有煤电交易平台匹配功能的补充与完善,促进电煤资源的有效配置,保障煤炭和电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微观上有助于煤电企业找寻满意合适的匹配交易对象、发现稳定优化的匹配交易路径,减少煤电交易冲突,提高交易市场效率。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煤电供需现状及其交易冲突研究部分,本文分析了动力煤供需以及煤电企业基本现状,梳理了煤电交易市场化变革历程,并对煤电交易冲突及其调控建议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1)我国动力煤供需基本稳定,但价格波动不平稳;相比于煤炭企业,发电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势力。(2)我国煤电交易变革经历了计划定价阶段、调放结合阶段和市场化阶段。(3)我国煤电冲突主要表现为电煤价格运行不平稳、煤电行业利益分配不均、交易合同签订率及履约率偏低,主要采取煤电联动、煤电一体化、煤电中长期契约等调控政策。在煤电交易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部分,本文分析了煤炭订货会和煤炭交易中心模式,探讨了现有煤电交易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梳理了煤电交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煤炭交易中心模式具有公平、公开、高效等特点,而挂牌、拍卖和招标等三种煤电交易机制的选择单向性、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充分、选择不充分等问题导致煤电交易匹配关系不稳定。(2)影响煤电交易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交易煤质属性和交易合同属性,煤质属性主要体现在发热量、挥发分、硫分、全水分、灰分等,而交易合同属性主要为付款时间、交货期、价格、交易量等。在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算法及机制研究部分,本文给出了煤电交易成对稳定匹配的概念,分析了煤电交易匹配偏好排序,设计了煤电交易稳定匹配机制和算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了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结果的稳定性和敏感性。研究发现:(1)考虑交易量的煤电交易延迟接受算法下煤电交易匹配结果成对稳定。(2)在煤电交易稳定匹配机制下,成对稳定匹配交易具有一定的交易量弹性范围内的敏感性。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出发,围绕煤电交易中长期合同签订、煤电交易平台与交易市场完善、煤电交易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等,提出了有助于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的政策建议。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将双边匹配理论应用到煤电企业匹配交易过程中,拓展了稳定配置与市场设计理论的研究领域,优化了煤电企业交易匹配路径,反映了煤电交易利益诉求。(2)基于煤电交易冲突的现状,创新性地提出煤电交易成对稳定匹配的概念,其中交易关系的抗拆散性使得煤电企业双方不会轻易改变已有的成对稳定匹配关系,为煤电企业建立中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奠定了研究基础。(3)从现有煤电交易机制的不足出发,基于煤电企业双边匹配交易偏好排序,创新性地设计了考虑交易量的煤电交易稳定匹配机制与算法,是对现有煤电交易平台在交易机制和交易功能上的补充和完善。
二、4.5亿吨煤炭供需合同签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5亿吨煤炭供需合同签订(论文提纲范文)
(2)河北港口集团国际物流公司经营风险防控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河北港口集团国际物流公司的基本情况与主要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国际物流公司经营风险诊断 |
2.1 公司经营分析与风险 |
2.2 公司2019 年月度主要指标波动性风险分析 |
2.3 公司经营中的应收账款风险分析 |
2.4 公司债务风险分析 |
2.5 公司现金流短缺风险分析 |
2.6 公司经营业务的风险分析 |
3 国际物流公司面临外部环境风险因素 |
3.1 公司物流业务的区域与区位分析 |
3.2 煤炭大宗产品的产业环境的风险因素分析 |
3.3 大宗商品(煤炭)的消费影响因素与趋势 |
3.4 公司所在地物流产业的环境制约与风险 |
3.5 公司经营风险的关键风险因素 |
4 国际物流公司的内部风险要素识别与评估 |
4.1 公司物流贸易业务模式 |
4.2 公司财务管理能力与风险因素 |
4.3 公司合同管理与应收款风险 |
4.4 公司客户管理与客户失信风险 |
4.5 公司债务风险与现金缺口风险 |
4.6 公司经营决策风险因素 |
4.7 公司行为风险与风险制度带来的关键风险 |
5 国际物流公司的经营风险管控策略 |
5.1 公司经营风险的系统关键要素 |
5.2 公司经营管理风险防控模式与防控体系 |
5.3 公司战略环境风险的防控 |
5.4 公司业务经营风险的防控 |
5.5 公司人员违章的风险防控 |
5.6 公司经营风险的关键控制点 |
6 国际物流公司的经营风险配套对策措施 |
6.1 公司经营风险防控的组织职能调整 |
6.2 公司物流业务平台建设 |
6.3 公司客户的逾期账款的限期催收管理 |
6.4 客户信用管理动态评估与监管 |
6.5 公司经营管理风险定期评估 |
6.6 公司经营风险损失的问责处理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的研究 |
1.2.2 关于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政策的研究 |
1.2.3 关于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的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 |
2.1 引言 |
2.2 国内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
2.2.1 全国煤炭订货会与全国煤炭交易会 |
2.2.2 煤电联动机制与煤电浮动机制 |
2.2.3 煤炭与电力企业纵向资源整合 |
2.2.4 重点合同与中长期合同 |
2.2.5 煤炭与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 |
2.2.6 煤炭与电力管理体制 |
2.3 国外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
2.3.1 南非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
2.3.2 美国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
2.3.3 英国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
2.3.4 日本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
2.3.5 澳大利亚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
2.3.6 德国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
2.4 国内外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引言 |
3.2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现状 |
3.2.1 煤炭和电力发展现状分析 |
3.2.2 煤炭进出口对煤炭市场的影响 |
3.2.3 燃煤发电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3.2.4 煤电周期性冲突分析 |
3.3 新能源发电对煤电能源供应链的影响 |
3.3.1 中国风电发展现状分析 |
3.3.2 中国太阳能发电发展现状分析 |
3.3.3 新能源发电对燃煤发电替代分析 |
3.4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需解决的问题 |
3.4.1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 |
3.4.2 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 |
3.4.3 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 |
3.4.4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履约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 |
4.1 引言 |
4.2 低碳政策分析 |
4.2.1 低碳发展目标 |
4.2.2 技术升级政策 |
4.2.3 市场交易政策 |
4.3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构建 |
4.3.1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模型 |
4.3.2 煤电能源供应链成员非合作博弈模型 |
4.3.3 煤电能源供应链成员合作博弈模型 |
4.3.4 算例分析 |
4.4 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机制优化模型 |
4.4.1 绿色电力证书定价模型 |
4.4.2 考虑优惠价格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模型 |
4.4.3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 |
5.1 引言 |
5.2 去产能政策分析 |
5.2.1 去产能政策 |
5.2.2 煤炭去产能进展 |
5.2.3 煤电去产能进展 |
5.2.4 煤炭和煤电去产能政策协调分析 |
5.3 去产能政策下煤炭市场竞争力模型构建 |
5.3.1 煤炭市场模型 |
5.3.2 不同煤炭市场竞争模型下市场均衡价格 |
5.3.3 煤炭市场竞争力模型 |
5.3.4 算例分析 |
5.4 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构建 |
5.4.1 去产能数量计算模型 |
5.4.2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去产能模型 |
5.4.3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 |
6.1 引言 |
6.2 煤电联营政策分析 |
6.2.1 煤电市场分析 |
6.2.2 煤电联营政策分析 |
6.2.3 煤电联营效果分析 |
6.3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决策机制模型构建 |
6.3.1 煤电联营纵向决策模型 |
6.3.2 煤电联营均衡分析 |
6.3.3 算例分析 |
6.4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效应模型构建 |
6.4.1 煤电能源供应链模型 |
6.4.2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决策模型 |
6.4.3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效应模型 |
6.4.4 基于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的收益分配机制 |
6.4.5 算例分析 |
6.5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推进机制模型构建 |
6.5.1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 |
6.5.2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博弈矩阵构建 |
6.5.3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博弈分析 |
6.5.4 算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 |
7.1 引言 |
7.2 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分析 |
7.2.1 国内中长期合同发展分析 |
7.2.2 国外中长期合同发展分析 |
7.2.3 基于扎根理论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影响因素分析 |
7.2.4 基于ISM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影响因素矩阵构建 |
7.2.5 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价格合理区间分析 |
7.3 基于期权的煤炭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 |
7.3.1 期权分析 |
7.3.2 煤炭中长期合同博弈及其稳定性分析 |
7.3.3 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7.3.4 煤炭中长期合同优化 |
7.3.5 算例分析 |
7.4 基于政府授权差价合约的电力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 |
7.4.1 政府授权差价合约分析 |
7.4.2 电力中长期合同博弈及其稳定性分析 |
7.4.3 电力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7.4.4 电力中长期合同优化 |
7.4.5 算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章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
引言 |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
引言 |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
引言 |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
引言 |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一、扎赉诺尔光复 |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
引言 |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
二、单位制社区 |
本章小结 |
终章 |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5)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国际定价权与国际定价影响力 |
1.5.2 国际定价中心与期货交易所 |
1.5.3 价格发现 |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主要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供求规律与价格理论 |
2.1.2 市场势力相关理论 |
2.1.3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定价权的形成 |
2.2.2 能源需求相关研究 |
2.2.3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
2.2.4 关于期货市场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
2.2.5 简要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3 全球及中国煤炭能源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
3.1 煤炭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
3.1.1 全球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
3.1.2 中国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
3.2 煤炭能源市场贸易现状研究 |
3.2.1 全球煤炭贸易形势 |
3.2.2 中国煤炭贸易形势 |
3.3 煤炭定价方式分析 |
3.3.1 全球煤炭能源主要定价方式 |
3.3.2 中国煤炭能源定价历史变迁 |
3.4 中外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3.4.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3.4.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 |
4.1 煤炭定价权的形成 |
4.1.1 煤炭能源定价权的形成 |
4.1.2 煤炭期货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 |
4.2 影响煤炭定价权的主要因素 |
4.2.1 现货市场因素 |
4.2.2 期货市场因素 |
4.3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 |
4.3.1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 |
4.3.2 煤炭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现货及期货市场的传导路径 |
4.4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4.4.1 中国构建国际定价中心的意义 |
4.4.2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可行性分析 |
4.5 实现煤炭定价权的路径规划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及进口量研究 |
5.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 |
5.1.1 煤炭需求拐点理论假设 |
5.1.2 煤炭需求拐点模型 |
5.1.3 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
5.2 基于ARMA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量预测 |
5.2.1 变量与数据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3 实证过程 |
5.2.4 实证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市场势力视角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
6.1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互动机理 |
6.1.1 定价权的经济学机理 |
6.1.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
6.1.3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关系 |
6.2 基于PTM模型的全球主要煤炭贸易国市场势力研究 |
6.2.1 模型的选择与推导 |
6.2.2 变量与数据来源 |
6.2.3 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
6.2.4 全球主要煤炭进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
6.3 中国煤炭能源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
6.3.1 基于PTM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
6.3.2 基于SMR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市场势力研究 |
6.3.3 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煤炭能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研究 |
7.1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
7.1.1 大宗商品期货定价机制的产生 |
7.1.2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
7.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
7.2.1 煤炭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
7.2.2 煤炭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
7.3 煤炭期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分析方法与理论模型 |
7.3.1 分析方法 |
7.3.2 理论模型 |
7.3.3 变量与数据来源 |
7.4 煤炭期货与煤炭现货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基于期货市场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
8.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
8.1.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
8.1.2 中国与ICE期货市场联动现实基础 |
8.2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
8.2.1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
8.2.2 不同期货市场联动过程中的表现 |
8.3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
8.3.1 研究方法 |
8.3.2 数据选取 |
8.4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 理查德湾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
8.5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鹿特丹港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
8.6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
(6)A煤炭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电子商务及平台战略概述 |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特点 |
2.1.2 平台战略与互联网 |
2.2 战略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方法 |
2.2.2 五力模型分析法 |
2.2.3 SWOT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A煤炭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外部环境分析 |
3.1 A煤炭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科技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行业总体分析 |
3.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3 竞争对手分析 |
3.3 面临的威胁和机会 |
3.3.1 外部威胁 |
3.3.2 外部机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煤炭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内部环境分析 |
4.1 A煤炭公司电子商务平台概况 |
4.2 平台资源分析 |
4.2.1 客户资源分析 |
4.2.2 物流资源分析 |
4.2.3 数据资源分析 |
4.2.4 人力资源分析 |
4.3 平台能力分析 |
4.3.1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4.3.2 业务模式分析 |
4.3.3 履约保障机制分析 |
4.3.4 风险防控能力分析 |
4.3.5 价格发现和预测能力分析 |
4.3.6 物流供应链整合能力分析 |
4.3.7 资金能力分析 |
4.4 A煤炭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煤炭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战略确定 |
5.1 平台SWOT矩阵分析 |
5.2 平台总体战略规划 |
5.2.1 战略方针 |
5.2.2 战略周期和战略目标确定 |
5.2.3 战略重点 |
5.3 战略定位 |
5.3.1 “补贴”资源方的行业定位 |
5.3.2 中小型客户的市场定位 |
5.3.3 增值服务费的经营定位 |
5.4 战略实施方案 |
5.4.1 拟定用户转化策略 |
5.4.2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交易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A煤炭公司电子商务平台战略实施保障 |
6.1 完善动态信用评级制度 |
6.2 加大对电子交易平台的宣传推广 |
6.3 加强平台的安全体系建设 |
6.4 引进并培养专业化电商人才 |
6.5 积极推进煤炭质量标准的推广与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煤炭贸易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 |
2.1.1 成本领先战略 |
2.1.2 差异化战略 |
2.1.3 集中化战略 |
2.2 战略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行业竞争力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2.3 SWOT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煤炭贸易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影响企业煤炭贸易业务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我国煤炭贸易行业现状 |
3.2.1 煤炭物流现状 |
3.2.2 煤炭分布现状 |
3.2.3 煤炭生产现状 |
3.2.4 煤炭消费现状 |
3.3 我国煤炭贸易行业需求与顾客购买行为分析 |
3.3.1 我国煤炭贸易行业需求分析 |
3.3.2 我国煤炭贸易行业顾客购买行为分析 |
3.4 煤炭贸易行业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3.4.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4.2 潜在竞争者威胁 |
3.4.3 购买者讨价能力 |
3.4.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4.5 替代品威胁 |
3.5 本章小结 |
4 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煤炭贸易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基本概况及经营现状 |
4.2 煤炭贸易业务现状 |
4.2.1 经营状况 |
4.2.2 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
4.3 煤炭贸易业务战略环境综述——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4.4 本章小结 |
5 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煤炭贸易业务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路径 |
5.1 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体发展规划 |
5.1.1 近5年工作重点 |
5.1.2 近10年工作重点 |
5.1.3 远期工作重点 |
5.2 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煤炭贸易业务基本竞争战略选择:成本领先战略 |
5.2.1 可选基本竞争战略 |
5.2.2 竞争战略的选择 |
5.3 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煤炭贸易成本分析 |
5.3.1 公司煤炭贸易业务成本情况说明 |
5.3.2 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煤炭贸易业务成本分析 |
5.4 煤炭贸易业务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路径 |
5.4.1 煤炭贸易采购成本控制 |
5.4.2 煤炭贸易销售成本控制 |
5.4.3 煤炭贸易流程优化 |
5.4.4 煤炭贸易运输成本控制 |
5.4.5 大客户战略 |
5.4.6 整合优势资源 |
5.5 本章小结 |
6 战略实施保障 |
6.1 各项资源保障 |
6.1.1 人力资源保障 |
6.1.2 资金资源保障 |
6.1.3 基础设施资源保障 |
6.1.4 无形资源保障 |
6.2 组织与制度保障 |
6.2.1 组织机构保障 |
6.2.2 制度保障 |
6.2.3 建立成本导向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
6.3 信息化建设保障 |
6.3.1 建立完整的信息化销售结构 |
6.3.2 销售信息化系统的优化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1 中国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 |
2.2 煤炭价格波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2.3 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的波动研究 |
2.4 煤炭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趋势及特征分析 |
3.1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历史趋势及政策调控 |
3.2 中国煤炭市场的发展态势分析 |
3.3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特征分析 |
3.4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趋势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机理分析 |
4.1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构成 |
4.2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特征分析 |
4.3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代理变量设计 |
4.4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及前瞻性分析 |
5.1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传导模型构建 |
5.2 中国煤炭直接定价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 |
5.3 中国煤炭间接调价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 |
5.4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前瞻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模型设计 |
6.1 DSGE模型概述 |
6.2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系统构建 |
6.3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DSGE模型设计 |
6.4 模型参数的校准和估计 |
6.5 DSGE模型的稳健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政策传导下中国煤价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情景仿真和调控方案设计 |
7.1 煤炭价格政策调控情景设计 |
7.2 无政策干预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
7.3 中长期合同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
7.4 去产能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
7.5 市场结构调整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
7.6 中国煤炭价格调控方案设计 |
7.7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纵向关系视角下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的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前提:基本概念界定 |
1.2.1 煤电产业链 |
1.2.2 竞争性改革 |
1.2.3 改革效率 |
1.2.4 纵向关系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煤电产业链改革的现实及研究现状分析 |
2.1 煤电产业链的研究现状述评 |
2.1.1 煤电产业链纵向关系的研究 |
2.1.2 中国煤电产业链改革的研究 |
2.1.3 文献述评 |
2.2 中国煤电产业链现实及关联性分析 |
2.2.1 中国煤炭产业分析 |
2.2.2 中国电力产业分析 |
2.2.3 煤电产业关联性分析 |
2.3 中国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的演进历程 |
2.3.1 昨天:煤炭订货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2.3.2 今天:煤、电纵向整合成为主导关系 |
2.3.3 明天:煤、电战略联盟犹如旭日东升 |
第3章 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效率的分析框架和影响机理 |
3.1 竞争性改革效率的分析框架 |
3.1.1 基于产业链的ISCP分析框架 |
3.1.2 纵向关系的治理模式及效率权衡 |
3.2 分析案例、评价指标及方法选取 |
3.2.1 竞争性改革效率分析的案例选取 |
3.2.2 竞争性改革效率的评价方法 |
3.3 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效率的影响机理分析 |
3.3.1 竞争性改革对煤电产业链竞争的影响 |
3.3.2 竞争性改革对企业短期生产效率的影响 |
3.3.3 竞争性改革对企业长期配置效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煤电产业链的竞争状况评估:基于电煤价格扭曲的视角 |
4.1 引言 |
4.2 产业链中间产品市场的价格传导机制与扭曲 |
4.2.1 中国电煤价格形成机制的变迁 |
4.2.2 中国电煤价格扭曲的成因 |
4.3 基于相对优势地位的煤电产业链市场势力的测度 |
4.3.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4.3.2 基于NEIO框架的模型设计 |
4.3.3 样本选择与变量描述 |
4.3.4 实证结果分析 |
4.4 产业链相对市场势力对电煤价格扭曲的实证检验 |
4.4.1 研究假设及方法选取 |
4.4.2 单位根及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 |
4.4.3 市场结构对电煤价格扭曲的修正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权关系下的纵向整合政策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及趋势分析 |
5.1 纵向整合的竞争与反竞争效应分析 |
5.2 基于I-O方法的纵向整合政策执行度分析 |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2 产业链纵向整合指数的测算方法和数据选取 |
5.2.3 煤电产业链纵向整合程度的趋势分析 |
5.3 煤电产业链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变动趋势分析 |
5.3.1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及数据选取 |
5.3.2 煤炭产业生产率变动趋势分析 |
5.3.3 电力产业生产率变动趋势分析 |
5.4 纵向整合政策对煤电产业链生产率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 |
5.4.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5.4.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
5.4.3 非线性实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契约关系下的战略联盟政策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 |
6.1 战略联盟政策与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 |
6.1.1 煤、电企业的战略联盟理论 |
6.1.2 资源配置效率与专用性投资 |
6.1.3 煤电战略联盟的履约机制:长期契约 |
6.2 基于成本与收益的煤电战略联盟选择分析 |
6.2.1 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的权衡 |
6.2.2 煤电战略联盟的收益模型分析 |
6.2.3 煤、电企业战略联盟的效率性分析 |
6.3 煤电战略联盟政策资源配置效率的博弈分析 |
6.3.1 博弈时序与基本假定 |
6.3.2 市场交易下的非合作博弈 |
6.3.3 战略联盟下的合作博弈 |
6.4 包含惩罚机制的长期契约有效性分析 |
6.4.1 基本假设与契约设计 |
6.4.2 煤炭企业的决策行为分析 |
6.4.3 电力企业的决策行为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双边匹配视角下煤电交易机制及其算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双边匹配理论与应用研究 |
2.2 煤电关系冲突问题研究 |
2.3 煤炭市场交易机制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3 煤电供需现状及其交易冲突 |
3.1 煤电供需基本状况 |
3.2 煤电交易市场化变革 |
3.3 煤电交易冲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现有煤电交易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4.1 煤炭交易模式分析 |
4.2 现有煤电交易机制分析 |
4.3 煤电交易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机制及算法 |
5.1 煤电交易匹配描述 |
5.2 煤电交易匹配指标 |
5.3 匹配偏好与稳定匹配 |
5.4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机制 |
5.5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算法 |
5.6 本章小结 |
6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算例 |
6.1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实例 |
6.2 煤电交易匹配偏好序计算 |
6.3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结果分析 |
6.4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原型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煤电交易稳定匹配政策建议 |
7.1 基于微观交易主体的行为策略引导 |
7.2 基于中观行业组织的交易市场完善 |
7.3 基于宏观政策调控的监管体系建设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的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4.5亿吨煤炭供需合同签订(论文参考文献)
- [1]G公司煤炭采购质量管理研究[D]. 朱龙权.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河北港口集团国际物流公司经营风险防控与对策[D]. 白志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D]. 王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5]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D]. 苏梦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6]A煤炭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战略研究[D]. 王琳程. 燕山大学, 2019(06)
- [7]山西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煤炭贸易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加阳.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2)
- [8]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张言方.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9]纵向关系视角下煤电产业链竞争性改革的效率分析[D]. 王雨佳. 山东大学, 2019(09)
- [10]双边匹配视角下煤电交易机制及其算法设计[D]. 时如义.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4)
标签:煤炭论文; 扎赉诺尔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煤炭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