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戴纳派克Mf250沥青转运车(论文文献综述)
王选仓,张涛,鲍薪竹,石鑫[1](2014)在《基于流水作业法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双层摊铺施工组织研究》文中指出沥青混凝土路面双层摊铺技术需同时协调双层摊铺机同两套拌和运输系统协调工作,因此对施工组织设计具有更高的要求。针对双层摊铺技术的施工特点及难点,以流水作业法作为理论基础,系统进行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双层摊铺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研究双层摊铺过程连续铺筑的条件,给出了混合料拌和站生产匹配方案,提出了计算运输车数量的理论方法及公式,并合理地进行了运输车辆配置;根据搭接网络计划方法、流水作业法的基本原理和保证路面摊铺连续进行的基本原则,绘制了施工网络计划图和进度图。以上成果均在实体工程实施过程中得到验证。
穆柯[2](2012)在《沥青路面面层双层一体摊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路面双层一体摊铺技术是将两层沥青混合料同时摊铺,一体完成碾压的新型施工技术,与传统的单层铺筑相比,该技术具有改善层间粘状况、减少摊铺过程中温度散失、节省施工时间、优化路面结构、节约建设费用等优点。同时也应看到,国内外关于该技术的研究较少,对于双层摊铺层间粘结强度、温度散失速率、合理压实以及平整度控制等方面问题缺乏系统研究,这些都制约了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系统研究了双层摊铺层间粘结强度的影响因素,对100℃、120℃、140℃、160℃下层间粒料嵌入深度进行研究;(2)通过室内及现场试验,对比分析传统与双层摊铺层间粘结状况,与传统摊铺相比双层摊铺抗剪切强度提高31.7%~59.5%,抗拉拔强度提高26.7%~78.5%,并建立了基于脱层失效理论的有限元模型,对层间强度进行预估;(3)对比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下路面2cm、5cm深度处温度散失规律,建立了双层摊铺温度散失预估模型,对不同外界温度下双层摊铺混合料降温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有效压实时间;(4)室内进行不同温度、厚度的混合料压实试验,采用正交分析及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混合料压实度与温度、厚度之间的关系,为双层摊铺合理压实提供依据;(5)通过现场检测获得双层摊铺路面平整度概率分布图,建立其平整度传递预估模型,对双层摊铺平整度传递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双层摊铺工艺下各结构层平整度控制指标;(6)铺筑了四种路面结构组合的双层摊铺试验路,对双层摊铺混合料拌合、运输、摊铺、碾压等工序的组织配合进行研究,并将本文研究成果进行实际工程检验。通过本文研究,解决了双层摊铺技术层间粘结强度、有效碾压时间、合理压实以及平整度控制等关键问题,为双层摊铺技术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石福周[3](2010)在《沥青路面双层连续摊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时,各路面结构层是独立施工的。在下面的摊铺层充分硬化、稳定后,经过检验合格才能够施工上面的摊铺层,传统施工技术具有层间易污染、结合能力差、施工周期长等缺点。针对这些不足,双层摊铺技术应运而生,但是目前我国规范对于双层摊铺技术施工、检测等还没有明确规定,因而制约了双层摊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本文针对双层摊铺技术在沥青面层以及半刚性基层施工中的应用作了系统研究。首先,论文分析了双层摊铺机的技术特点以及技术指标。在与传统施工工艺对比的情况下提出了双层摊铺技术具有提高层间粘结性能、优化结构层厚度、减少温度散失和减少层间处置措施等优点。同时为了满足实体工程需要发挥设备最佳使用性能,保证和提高路面施工质量,本文还研究了机群的匹配技术,确定以核心设备摊铺机为主,对机械类型、数量进行优化配置等问题。其次,通过室内试验以及工程实际情况对半刚性基层采用双层摊铺技术进行施工时的一些问题,如:对养生周期的影响、施工技术准备、摊铺控制、碾压控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从经济角度对比分析传统施工方式与双层摊铺的差别,为不同作业量情况下施工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双层摊铺技术在国内外还没有相应的标准,论文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对双层摊铺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论对沥青面层以及半刚性基层采用双层摊铺技术进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苏红云[4](2009)在《戴纳派克双层摊铺机在石黄高速施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7月31日,来自全国公路系统的管理、施工、科研以及专业媒体等方面共二百余人齐聚石家庄中茂海悦酒店,参加了戴纳派克沥青面层双层摊铺技术研讨会。会上,戴纳派克公司德国专家Ronald Utterodt就双层摊铺技术作了技术专题
敖盛,敖清文[5](2008)在《转运车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沥青混凝土的离析损害,介绍了转运车的起源和发展,论述了国内外对转运车的研究,对比了传统的沥青路面施工工艺,与采用转运车的沥青面层施工工艺,探讨了沥青混凝土转运车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以推广转运车的应用。
雒泽华[6](2007)在《戴纳派克双层摊铺机在张石高速公路施工》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9月12日,受瑞典戴纳派克北京代表处的邀请,本刊记者与来自英国《JOEM Promotions》出版社记者Ken Barrett先生一起参观了正在施工的张(家口)一石(家庄)高速公路张家口段工地。从2007年以来,张石高速公路施工工地吸引了全国众多公路建设者们的兴趣,因为该工程第Ⅱ标段在面层摊铺施工中采用了戴纳派克的沥青混合料双层摊铺
朱振东[7](2006)在《AT1000A沥青混凝土转运车总体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沥青混凝土转运车是目前解决沥青混凝土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摊铺的最有效的手段,当前,在我国开发和推广应用沥青混凝土转运车技术,是推动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课题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沥青路面研究现状,比较了国内外相关产品结构特点,结合国内施工工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产品的总体设计思路和解决实施方案,通过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设计、系统动力匹配和强度计算校核、有限元分析、试验测试,解决了以下关键技术:(1)可调节的快速受料装置,(2)落料防离析技术,(3)储料仓二次搅拌技术;(4)独有的智能远红外加热技术;(5)超声波自动跟踪技术;(6)优化的整机结构和动力匹配。通过型式试验和施工现场的对比试验证明,整机结构和技术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二次拌和效果明显,沥青混凝土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摊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贾建中,刘进祥[8](2005)在《沥青路面施工新工艺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公路施工中沥青砼的离析现象、施工作业方式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应用沥青砼转运车新的路面施工工艺。在摊铺之前对沥青砼进行重新混合,消除离析现象,并可实现稳定恒速摊铺作业,可显着改变路面摊铺质量,得到平整度高、密实度均匀、寿命长的路面。介绍、比较了部分国内外转运车产品的主要性能特点。其中,天津鼎盛公司的LZ1000型转运车最大输送能力为1200t/h,结构先进可靠,控制自动化水平高,使用效果良好,满足了公路施工的要求。
孙祖望[9](2005)在《连续不间断摊铺新工艺与沥青混合料转运车》文中提出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和损坏是当前中国公路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造成路面早期损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就面层施工质量而言,沥青面层混凝土的不均匀性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因此,采用以沥青混合料转运车为核心的连续不间断摊铺,来解决在运输和摊铺过程中的材料和温度离析问题的新工艺,正在引起中国公路界愈来愈多的关注,已经有一些省的高速公路工程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采用转运车的要求。
杨君[10](2005)在《戴纳派克MF250沥青混合料转运车》文中认为戴纳派克MF250沥青混合料转运车用于摊铺机和卡车之间的沥青料转运,3.4m宽的大料斗满足各类卡车的卸料要求。其输送带高度可调,输送快速便捷,满足施工要求。沥青混合料转运车、摊铺机和出料皮带整个系统的骨料容量可超
二、戴纳派克Mf250沥青转运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戴纳派克Mf250沥青转运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流水作业法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双层摊铺施工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流水作业法的双层摊铺特点分析 |
2 实体工程路面结构和拌和站设置情况 |
3 基于流水作业法的双层摊铺施工组织设计 |
3.1试验段不同沥青混凝土面层组合及材料用量 |
3.2 拌和站生产时间参数的确定 |
3.3 沥青混合料运输匹配 |
3.4 双层摊铺施工碾压 |
3.5 施工进度图 |
3.5.1 网络计划图和施工进度图的绘制要点 |
3.5.2 网络计划图与施工进度图 |
4 结语 |
(2)沥青路面面层双层一体摊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双层摊铺技术优势及施工工艺研究 |
2.1 双层摊铺设备特点 |
2.1.1 双层摊铺基本原理 |
2.1.2 双层摊铺设备结构特点 |
2.1.3 双层摊铺设备调查 |
2.1.4 双层摊铺技术优势 |
2.2 双层摊铺施工机械合理配置 |
2.2.1 混合料拌合设备匹配 |
2.2.2 上中面层混合料运输能力研究 |
2.2.3 摊铺要求 |
2.2.4 碾压设备配置 |
2.3 双层摊铺两种施工形式 |
2.3.1 “热接热”施工 |
2.3.2 “热接暖”施工 |
2.4 双层摊铺结构层合理厚度组合 |
2.5 网络计划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层摊铺层间粘结性能研究 |
3.1 双层摊铺层间粘结机理研究 |
3.1.1 双层摊铺层间强度影响因素 |
3.1.2 半稳定状态下双层摊铺层间嵌入深度研究 |
3.2 双层摊铺层间粘结性能室内试验 |
3.2.1 试件制作 |
3.2.2 室内剪切试验 |
3.2.3 室内拉拔试验 |
3.3 双层摊铺层间粘结性现场试验 |
3.3.1 现场取芯情况 |
3.3.2 现场剪切试验 |
3.3.3 现场拉拔试验 |
3.3.4 室内外层间试验对比分析 |
3.4 基于脱层失效理论的双层摊铺层间粘结强度预估模型 |
3.4.1 脱层失效理论基础 |
3.4.2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
3.4.3 参数取值 |
3.4.4 计算结果分析 |
3.4.5 室内试验验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层摊铺混合料温度散失规律研究 |
4.1 室内温度散失研究 |
4.1.1 室内温度散失试验方法 |
4.1.2 室内温度散失观测结果 |
4.2 试验路温度散失观测 |
4.2.1 沥青混合料温度及气温观测 |
4.2.2 转运设备温度观测研究 |
4.2.3 双层摊铺碾压过程温度散失观测 |
4.2.4 双层摊铺与传统摊铺温度散失对比分析 |
4.3 双层摊铺温度散失预估模型 |
4.3.1 路面结构温度场理论 |
4.3.2 温度场计算方法 |
4.3.3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
4.3.4 计算结果分析 |
4.4 温度预估值模型验证分析 |
4.5 不同气温下双层摊铺有效碾压时间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层摊铺压实厚度与温度等效转化研究 |
5.1 混合料压实度试验 |
5.1.1 试验目的 |
5.1.2 原材料 |
5.1.3 试验方法 |
5.2 厚度与温度对混合料密度影响 |
5.2.1 正交试验分析 |
5.2.2 混合料密度与厚度及温度的回归分析 |
5.3 混合料压实度与温度关系 |
5.4 混合料厚度与温度等效转化关系 |
5.5 冷界面对结构层沥青用量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双层摊铺平整度质量标准控制研究 |
6.1 平整度传递理论 |
6.1.1 平整度传递机理 |
6.1.2 平整度传递公式 |
6.2 双层摊铺平整度传递特点 |
6.3 双层摊铺平整度预估 |
6.3.1 双层摊铺平整度概率统计规律 |
6.3.2 平整度传递预估 |
6.3.3 预估与实测平整度对比分析 |
6.4 双层摊铺平整度现场验证 |
6.5 双层摊铺平整度控制标准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双层摊铺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疲劳寿命分析 |
7.1 双层摊铺层间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
7.1.1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7.1.2 层间计算结果分析 |
7.2 双层小梁疲劳弯曲试验 |
7.2.1 小梁弯曲试验 |
7.2.2 小梁疲劳试验 |
7.3 双层摊铺与传统摊铺疲劳性能对比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试验路铺筑与验证 |
8.1 试验路位置 |
8.2 试验路路面结构 |
8.3 双层摊铺施工组织 |
8.3.1 沥青混合料拌合 |
8.3.2 沥青混合料运输 |
8.3.3 摊铺施工组织 |
8.3.4 双层摊铺施工碾压 |
8.4 现场检测 |
8.4.1 平整度检测 |
8.4.2 温度检测 |
8.5 后期观测 |
8.5.1 压实度检测 |
8.5.2 平整度检测 |
8.5.3 沥青混合料渗水试验观测 |
8.5.4 路面抗滑性能试验观测 |
8.6 双层摊铺经济性分析 |
8.6.1 节省粘层油费用 |
8.6.2 节省沥青用量 |
8.6.3 结构层厚度调整效益 |
8.6.4 提高机械利用效率 |
8.6.5 缩短施工周期 |
8.6.6 总体效益 |
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沥青路面双层连续摊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沥青路面摊铺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
2.1 沥青路面摊铺技术现状及发展 |
2.1.1 国外沥青路面摊铺技术研究 |
2.1.2 国内沥青路面摊铺技术研究 |
2.2 传统摊铺技术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
2.2.1 传统摊铺工艺研究 |
2.2.2 传统沥青路面摊铺工艺不足 |
2.2.3 传统半刚性基层摊铺工艺不足 |
2.3 沥青路面摊铺新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
2.3.1 双层摊铺技术起源 |
2.3.2 双层摊铺技术应用现状 |
2.3.3 双层摊铺技术应用前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摊铺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
3.1 沥青路面双层摊铺技术施工技术研究 |
3.1.1 施工前准备 |
3.1.2 沥青路面双层摊铺技术实现方式研究 |
3.1.3 双层摊铺机作业过程控制 |
3.2 沥青面层双层摊铺技术优势研究 |
3.2.1 提高层间粘结性能 |
3.2.2 优化结构层厚度 |
3.2.3 减少摊铺时混合料温度散失和温度离析 |
3.3 半刚性基层双层摊铺技术优势研究 |
3.3.1 减少离析的发生 |
3.3.2 提高接缝处连接强度 |
3.3.3 施工投入小效益高 |
3.4 沥青路面双层摊铺技术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
3.4.1 双层摊铺对沥青面层压实度影响分析 |
3.4.2 双层摊铺对半刚性基层养生龄期影响分析 |
3.4.3 双层摊铺对半刚性基层压实度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面层双层摊铺施工工艺研究 |
4.1 沥青面层双层摊铺设备摊铺能力分析 |
4.1.1 基本原理 |
4.1.2 主要工作装置结构特点 |
4.2 沥青面层双层摊铺合理厚度研究 |
4.2.1 沥青面层双层摊铺工作原理分析 |
4.2.2 沥青面层结构层功能分析 |
4.2.3 传统摊铺技术沥青面层厚度调查 |
4.2.4 沥青面层双层摊铺合理及最大厚度确定 |
4.3 沥青面层双层摊铺施工机械配备研究 |
4.3.1 施工人员配备 |
4.3.2 摊铺设备选择 |
4.3.3 碾压设备选择 |
4.3.4 运输设备配备 |
4.4 双层摊铺施工控制研究建议 |
4.4.1 拌合设备控制 |
4.4.2 碾压速度控制 |
4.4.3 摊铺接缝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半刚性基层双层摊铺施工工艺研究 |
5.1 双层摊铺与传统摊铺技术半刚性基层摊铺对比 |
5.1.1 传统基层摊铺方式施工中存在问题 |
5.1.2 基层双层摊铺技术优势 |
5.2 半刚性基层双层摊铺机械配置研究 |
5.2.1 拌和机械的配置 |
5.2.2 运输和铺筑机械配置 |
5.2.3 碾压机械配置 |
5.3 半刚性基层双层摊铺合理养生时间研究 |
5.3.1 水泥稳定碎石凝结时间试验 |
5.3.2 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增长规律研究 |
5.3.3 双层摊铺技术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养生周期的确定 |
5.4 半刚性基层双层摊铺施工控制建议 |
5.4.1 施工技术准备 |
5.4.2 摊铺控制 |
5.4.3 碾压控制 |
5.4.4 其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层双层摊铺技术经济性分析 |
6.1 传统施工方式下面层施工的费用组成 |
6.2 双层摊铺面层施工费用分析 |
6.3 传统摊铺施工方式下基层施工费用分析 |
6.4 双层摊铺基层施工费用分析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转运车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沥青混凝土的离析损害 |
2 转运车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 |
2.1 转运车的起源和发展 |
2.2 国内外对转运车的研究 |
2.2.1 国外转运车的研究 |
2.2.2 国内转运车的研究 |
2.3 传统沥青路面与采用转运车的新型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工艺的对比 |
2.3.1 传统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 |
2.3.2 采用转运车的新型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工艺 |
3 沥青混凝土转运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3.1转运车存在的问题 |
3.2转运车的发展趋势 |
4结语 |
(7)AT1000A沥青混凝土转运车总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沥青混凝土转运车概述 |
1.2 沥青混凝土转运车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AT1000A 转运车设计原则、依据和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AT1000A 沥青混凝土转运车总体设计 |
2.1 总体结构布置和设计概述 |
2.2 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
2.3 各系统动力匹配计算与各系统计算校核 |
第三章 试验与结果分析 |
3.1 样机型式试验 |
3.2 工业性考核试验 |
3.3 施工效果检测和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外文摘要 |
致谢 |
四、戴纳派克Mf250沥青转运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流水作业法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双层摊铺施工组织研究[J]. 王选仓,张涛,鲍薪竹,石鑫. 公路, 2014(04)
- [2]沥青路面面层双层一体摊铺技术研究[D]. 穆柯. 长安大学, 2012(07)
- [3]沥青路面双层连续摊铺技术研究[D]. 石福周. 长安大学, 2010(02)
- [4]戴纳派克双层摊铺机在石黄高速施工[J]. 苏红云.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9(08)
- [5]转运车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中的应用[J]. 敖盛,敖清文. 山西建筑, 2008(24)
- [6]戴纳派克双层摊铺机在张石高速公路施工[J]. 雒泽华.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7(09)
- [7]AT1000A沥青混凝土转运车总体设计[D]. 朱振东. 吉林大学, 2006(05)
- [8]沥青路面施工新工艺的探讨[J]. 贾建中,刘进祥. 工程机械, 2005(07)
- [9]连续不间断摊铺新工艺与沥青混合料转运车[J]. 孙祖望. 交通世界, 2005(05)
- [10]戴纳派克MF250沥青混合料转运车[J]. 杨君.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