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诺沙星对昆明小鼠的急性毒性

达诺沙星对昆明小鼠的急性毒性

一、单诺沙星对昆明种小白鼠的急性毒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竹[1](2019)在《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研制和药理毒理学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恩诺沙星是动物专用抗菌药,属于化学合成的第三代氟喹诺酮广谱抗菌药,其抗菌效果优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恩诺沙星的溶解度极低,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恩诺沙星是两性化合物,本实验室筛选制备的甲磺酸恩诺沙星极大地改善了其溶解性能。结合规模养殖用药的需要,本研究以可溶性粉为给药剂型,对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评价、药效学、急性毒性和药动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达到了预期研究目的。1、以吸湿性、结块率、甲磺酸恩诺沙星含量变化、溶解性、流动性和掩味效果为指标,考察了填充剂、助流剂、矫味剂对制剂质量的影响,并用单因素实验对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处方组成进行筛选,最终确定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处方为:20%甲磺酸恩诺沙星,0.25%薄荷脑,0.5%山梨醇,填充剂用超级乳糖。2、分别从性状、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方面对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质量进行研究,建立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质量标准草案。实验结果确认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为白色颗粒状固体粉末。采用《中国药典》中甲磺酸的鉴别方法和《中国兽药典》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红外法分别对甲磺酸和恩诺沙星进行鉴别,确定制剂符合鉴别标准。制剂的检查内容为:外观均匀度、干燥失重和溶解性,确定制剂外观均匀,无花纹等明显杂质;干燥失重为2.13%,符合要求;溶解性测定结果符合《中国兽药典》要求。含量测定的方法为体外含量测定方法,该检测方法耐用性良好,结果确定20%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药物含量(以恩诺沙星计)≥13.44%。同时对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高温高湿环境对制剂影响较大,药物含量变化超过5%;强光照条件对制剂基本没有影响,药物含量变化为4.52%。3、对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药效学、急性毒性和药动学进行研究。体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与恩诺沙星相比,对几种临床常见受试菌的MIC值均在0.0593.125μg/mL范围内,同种受试菌的MIC值无明显差异,说明恩诺沙星的甲磺酸盐没有影响到恩诺沙星的抗菌效果。并且在小鼠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的体内药效学研究中,在治愈率结果中,中剂量组(5 mg/kg)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和盐酸恩诺沙星(5 mg/kg)为50%,恩诺沙星(5 mg/kg)为40%,无明显差异。但在相对增重率结果中,中剂量组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为85%,略高于盐酸恩诺沙星(83%)和恩诺沙星(74%),说明恩诺沙星的甲磺酸盐没有影响到药物的治疗效果且有一定改善。急性毒性实验测得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以恩诺沙星计)对小鼠的口服LD50=929.744 mg/kg,95%可信限为771.190mg/kg1146.063 mg/kg,属低毒。以SD大鼠为受试动物,口服给药5 mg/kg(以恩诺沙星计)来进行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与恩诺沙星、盐酸恩诺沙星药动学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为0.793±0.231 mg/L,Tmax为0.917±1.053h,t1/2α为1.458±1.142 h,t1/2Ka为0.587±0.592 h,AUC(0-t)为4.845±1.235mg/L*h,AUC(0-∞)为5.119±0.934 mg/L*h,其中AUC(0-t)和AUC(0-∞)均显着大于恩诺沙星和盐酸恩诺沙星,表明甲磺酸恩诺沙星相对生物利用度较高。本课题成功研制出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制备工艺简单,矫味效果良好,且质量可控,质量标准可行。此外,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体外抗菌效果较好,能有效治疗敏感细菌引起的体内感染,相对生物利用度显着提高;且小鼠口服LD50没有显着改变,证明可溶性粉所选辅料安全无毒,制成制剂后药物毒性没有增加。本研究为临床提供了溶解性好、使用方便的恩诺沙星新制剂,也为恩诺沙星制剂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玉娟[2](2016)在《达氟沙星诱导LLC-Pk1细胞周期阻滞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氟喹诺酮类药物(FQs)是一类耐受性良好的杀菌性抗菌药物,现广泛应用于人医及兽医临床。FQs诱发肾损伤的情况十分少见,是一种潜在的不良反应,但研究调查表明FQs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可引发一系列肾功能障碍,如结晶尿、过敏性急性肾炎、肉芽肿间质性肾炎、急性管状坏死等不良反应。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在近几年的研究结果中发现氧化应激是造成FQs肾损伤主要的因素之一,但具体损伤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目的:本试验研究达氟沙星对猪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的影响,通过探讨达氟沙星诱导LLC-PK1细胞氧化应激后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来揭示达氟沙星诱导肾毒性的机理,为指导兽医临床合理用药和防治其毒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FQs致肾损伤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方法:不同浓度的达氟沙星处理LLC-PK1细胞后,通过WST-1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DHE、AmplexUltraRed法分别检测超氧阴离子(O(?))、H2O2含量,Rhodamine123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RT-PCR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含量的变化。结果:达氟沙星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LLC-PK1细胞的增殖、升高细胞内O(?)、H2O2含量、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但线粒体膜电位没有显着性下降,无明显细胞凋亡现象。100μmol/L浓度达氟沙星处理LLC-PK1细胞后细胞出现G2期周期阻滞,ROS升高含量在自身抗氧化系统修复范围内,细胞并没有出现明显损伤;而浓度达到400μmol/L时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出现可逆性的G1期细胞阻滞,此时细胞周期素抑制蛋白p53、p21、p27mRNA表达显着升高,LLC-PK1细胞对氧化应激造成的损伤进行修复。结论:400μmol/L浓度范围内的达氟沙星处理LLC-PK1细胞24h所致的氧化应激会诱导LLC-PK1细胞发生细胞周期阻滞,细胞损伤在自身修复范围之内并未导致明显的细胞凋亡。

俞春红[3](2013)在《氧化应激介导达氟沙星诱导LLC-PK1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广谱抗菌活性和较好的组织渗透性,广泛应用于系统性感染,尤其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FQs的毒性在临床上存在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胃肠道毒性、光敏反应、软骨毒性及肾脏毒性等。该类药物产生的许多毒性都与氧化应激具有一定的关系。肾毒性是FQs引起的潜在的、严重的毒性,但是肾毒性是否也与氧化应激有关还不是很清楚。本试验选择猪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为研究模型,研究了动物专用FQs达氟沙星诱导肾损伤的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FQs并降低其引起的中毒性肾损伤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抑制检测,凋亡率检测,初步研究达氟沙星对LLC-PK1细胞的毒作用。然后通过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脂质过氧化物MDA,抗氧化酶SOD、CAT及GSH-PX的影响来探究达氟沙星对LLC-PK1细胞氧化还原系统的影响。另外,通过抗氧化剂GSH和NAC的预孵育作用,检测抗氧化剂对达氟沙星诱导的LLC-PK1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达氟沙星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诱发体外培养的LLC-PK1细胞增值抑制,但是只有400μM孵育48h才对细胞产生较大程度的凋亡,凋亡率为22.7%,其余的都在5%以下。另外,达氟沙星作用24h后,细胞内ROS呈浓度依赖性增加。12.5gM达氟沙星孵育细胞6h、12h、24h、48h、72h,24h细胞内ROS达到最大值。400μM达氟沙星孵育细胞24h后,细胞内MDA的含量是对照组的4.1倍,但是并不引起细胞凋亡。另外,25μ.M达氟沙星孵育细胞24h后,抗氧化酶SOD和CAT的酶活性降低,但是100、200、400μM达氟沙星孵育24h后,SOD和CAT的酶活性显着增高。经达氟沙星处理后,LLC-PK1细胞内的GSH-PX酶活性呈浓度依赖性降低。在抗氧化剂保护作用实验中,抗氧化剂GSH和NAC对达氟沙星诱导细胞内ROS、MDA的增加,GSH-PX酶活性的降低都具有改善作用。以上数据表明,达氟沙星引起的中毒性肾损伤机制与过量ROS积聚造成的氧化应激有关,而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达氟沙星所诱导氧化损伤。

张艳[4](2009)在《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注射液的毒理学及在猪组织中的残留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盐酸二氟沙星(Difloxacin Hydrochloride)是动物专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口服吸收迅速、半衰期长、低毒、高效等特点。混悬乳剂能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和刺激性,实现靶向、缓释和长效作用。本文对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注射液的毒理学作用和其在猪可食性组织中的残留作了初步研究,以期为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1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的毒理学研究为探讨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对靶动物的毒理学效应及程度,本试验就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对昆明种小鼠的急性毒性、蓄积毒性、亚慢毒性、致突变作用和生殖发育毒性进行了研究。用改良寇氏法测定LD50;采用剂量递增法计算蓄积系数;连续4周给小鼠腹腔注射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观察小鼠的亚慢性毒性反应;观察小鼠的精子畸形毒性和微核毒性评价其致突变作用,大鼠的致畸试验评价其生殖发育毒性。结果表明,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对小鼠口服LD50=2303.56mg/kg,95%可信限为2120.41mg/kg~2502.65mg/kg;对小鼠腹腔注射LD50=723.89mg/kg,95%可信限为678.45mg/kg~772.37mg/kg;蓄积试验中小鼠死亡一只,蓄积系数K>5.26,为弱蓄积性且长期染毒会出现耐受现象;亚慢性毒性试验高剂量组(1/5LD50)小鼠在用药后出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增重缓慢等毒性反应,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检查各生理生化指标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病理组织学检查见高剂量组小鼠肝脏和肾脏有轻微炎症变化;小鼠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呈阴性;大鼠致畸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组(350mg/kg)明显降低胎鼠存活率,显着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其严重程度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较小,弱蓄积毒性,无致突变毒性,反复应用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注射液可以使动物产生耐受性,对SD大鼠有一定的致畸作用。2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在猪组织中的残留研究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组织中盐酸二氟沙星残留量的方法。采用C18色谱柱(5μm,250mm×4.6mm),称取2.028g磷酸二氢钠溶于1000mL水中,加入10mL冰乙酸,将此溶液与乙腈按30:70的比例作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为280nm。将盐酸二氟沙星以20、100、500μg/kg分别添加到空白组织中,测得肌肉、肝脏、肾脏、肺脏、脂肪+皮肤组织中盐酸二氟沙星回收率均在75%以上,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72%、80.17%、76.78%、77.90%、79.61%。日内变异RSD为1.09%~5.96%,日间变异RSD为1.17%~4.97%。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0μg/kg,在10~1000μg/kg范围内时,线性关系良好。以5mg/kg的剂量单次肌肉注射5%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测定不同组织中二氟沙星的浓度。依据我国及欧盟兽药残留标准,建议休药期为32d。

扶亚祥[5](2009)在《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脂质纳米粒(SLN)是一种药物新剂型,作为药物载体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医药领域。奥比沙星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动物专用抗菌药物,国外将该药用作治疗猪、牛等家畜的肺炎与腹泻的特效药。本研究旨在研制出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安全、高效、长效的奥比沙星SLN。1.奥比沙星SLN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奥比沙星SLN的处方。优化后的配方和工艺条件分别为: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硬脂酸与卵磷脂质量比为4∶1、药脂比为1∶8、PEG与脂质原料质量比为1∶10、超声时间为30min。该条件下制备的奥比沙星SLN为淡黄色均一乳液,显微观察呈圆形或椭圆形球型,粒径分布均匀圆整,分散性好,粒径范围在50~300nm之间,平均粒径为87.36±24.54nm,Zeta电位为-32.62,最优处方制备的3批奥比沙星SLN包封率分别为90.46%、91.73%、89.65%,说明最优处方制备工艺稳定可靠。SLN储存在4℃条件下3个月稳定性好。2.奥比沙星SLN的安全性研究:以肌肉刺激实验、溶血性实验、毒性试验对奥比沙星SLN进行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奥比沙星SLN无刺激性、无溶血反应;奥比沙星SLN对小白鼠的最大耐受量大于750 mg/kg.bw,8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即100 mg/kg.bw、50 mg/kg.bw、25 mg/kg.bw和阴性对照组,相当于临床用量的40、20、10倍,连续4 w腹腔注射后,进行血液学、血清生化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奥比沙星SLN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安全可靠。3.奥比沙星SLN体外抑菌研究:本文考察了奥比沙星SLN的体外抑菌效果,并比较了奥比沙星SLN和奥比沙星对大肠杆菌、链球菌、巴氏杆菌、金葡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表明:奥比沙星SLN对大肠杆菌、链球菌、巴氏杆菌、金葡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与游离奥比沙星比较降低了1/2、1/8、1/2、1/4、1/4;对链球菌、金葡菌、沙门氏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降低1/2、1/4、1/2;证明奥比沙星SLN的体外抗菌作用明显优于游离药物。4.奥比沙星SLN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给家兔一次静注奥比沙星SLN(10mg/kg),在48 h内不同时间点取血浆测定血药浓度。结果表明:药-时曲线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生物半衰期(t12)63.27 h,表观分布容积(Vd)580.36 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1706.02 h.mg/L,清除率(ClB)5.86 mL/h。结果显示奥比沙星SLN制剂能有效地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李向辉[6](2009)在《替米考星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药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目的在于制备水包油型替米考星纳米乳,并初步考察替米考星纳米乳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安全性及药效,为替米考星纳米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伪三元相图法优选处方,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IPM为油相、蒸馏水为水相制备替米考星纳米乳;用透射电镜和粒度测定仪检测替米考星纳米乳的形态、粒径及其分布;通过恒温加速试验及在不同温度下的贮存试验考察替米考星纳米乳的稳定性;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米考星纳米乳的药物含量;用急性毒性试验对替米考星纳米乳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通过体内、外抑菌试验及临床治疗试验考察替米考星纳米乳的药效。结果显示,当表面活性剂吐温-80/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km=3:2),它们质量之和与油相IPM质量之比为9:1时,形成的替米考星纳米乳区最大,所制备的纳米乳外观为淡黄色澄清透明液体;透射电镜下替米考星纳米乳液滴呈球形,经粒度测定仪检测,其粒径为10~20 nm;替米考星纳米乳经10 000 rpm/min离心20 min后仍为澄清透明均一的液体,在-4℃冰箱、室温和60℃条件下放置6个月后,仍为透明、均一的体系,未见分层;替米考星纳米乳在0. 5~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96,平均回收率为98.84%,RSD为0.35%,日内和日间的精密度均小于0.5%,替米考星纳米乳中替米考星的含量为53.37 mg /mL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替米考星纳米乳是低毒级的药物;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替米考星纳米乳对巴氏杆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1.95、3.9、7.81、3.9、1.95μg/mL,表明其对巴氏杆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体内抑菌试验表明,替米考星纳米乳对人工感染的鸡金黄色葡萄球菌病的治疗效果强于替米考星溶液和酒石酸泰乐菌素;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替米考星纳米乳治疗鸡慢性呼吸道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张旭东[7](2008)在《单诺沙星对鲤鱼(Cyprinus carpio L.)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单诺沙星(Danofloxacin)是一种动物专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水溶性好、可多种途径给药、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药动学特性优良、不良反应小及与其它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治疗各种畜禽细菌性感染疾病。伴随鲤鱼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细菌性疾病成为这一新养殖对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急需有效药物进行防治。单诺沙星对引起鲤鱼爆发性出血病的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泡菌有较好的体外抑制作用,但对鲤鱼的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有何影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应用毒理学实验手段,研究单诺沙星对鲤鱼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索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单诺沙星引起的潜在毒性效应的反应,结果如下:鲤鱼经口灌服单诺沙星,给药后连续10 d观察实验鱼的行为及死亡情况。用改进的寇氏法计算LD50为1 502.1040 mg·kg-1,95%可信区间范围为1307.8863~1 738.6013 mg·kg-1。以17 mg·kg-1、40 mg·kg-1和80 mg·kg-1的单诺沙星分别经口灌服给药,于给药后第5 d、10 d、15 d和20 d分别取样。在第5 d,80 mg·kg-1剂量组肝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其它剂量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至第10 d、15 d时,各实验组SOD均保持较高活性。至第20 d,各实验组SOD活性开始呈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从剂量时间关系上看,随着实验的进行,各实验组血浆SOD活性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实验期间各实验组红细胞SOD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趋势都为先升高后降低。实验期内,各实验组红细胞CAT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单诺沙星对鲤鱼肝脏及红细胞Na+、K+-ATP酶活力的影响不显着(P>0.05)。实验期间,除80 mg·kg-1组第20 d鳃Na+、K+-ATP酶活力极显着低于对照组外,其余各时间点,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期间鲤鱼肝脏及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均没有随单诺沙星剂量增加及实验时间延长而发生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在实验期间,各实验组肝脏丙二醛(MDA)和红细胞MDA含量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显着性(P>0.05);各实验组血浆MDA含量与对照组之间虽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但均高于对照组。实验剂量下,单诺沙星对鲤鱼红细胞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没有明显影响。实验从第10 d开始,各实验组红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实验进行至第20 d,各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单诺沙星对鲤鱼白细胞数没有明显改变。各实验组肝脏和血浆溶菌酶含量基本上随着实验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高剂量组尤为明显(P<0.01=。单诺沙星使白细胞吞噬率升高,但对吞噬指数影响不明显。该药对肝脏及脾脏指数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对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有抑制作用。

谭超[8](2007)在《单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残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建立了单诺沙星(Danofloxacin,DAN,)在鲫鱼(Crucian Carps,CarassiusAuratus)血浆和组织中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方法,并对单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残留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水温21±2℃下,单剂量肌注(15mg·kg-1)给药。取给药后不同时间的鲫鱼血浆和肌肉、肾脏、肝脏等组织,用乙腈沉淀组织中的蛋白质,正己烷和乙醚去脂。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各组织中单诺沙星的质量浓度。用MCPKP软件处理血浆药物浓度与时间数据。结果表明:鲫鱼肌注给药的药时数据适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表观分布容积(V)为5.0990±0.0615mg·h-1;分布相半衰期(T1/2a)为0.5275±0.0081h;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286.9439±18.5950h;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一级速率常数(K21)为0.4184±0.0056h-1;消除速度一级速度常数(K10)为0.0076±0.0005h-1;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一级速率常数(K12)为0.8904±0.0154h-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387.7677±23.7793mg·L-1·h-1;总消除率(Cl)为0.0387±0.0025L·h-1;单诺沙星在健康鲫鱼体内的主要药物动力学特征为:吸收快且完全,消除缓慢,作用时间长,血药浓度高,组织穿透力强。单诺沙星在肾脏、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代谢动力学特征不一。单剂量肌注后在肾脏的代谢动力学模式都为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而肌肉和肝脏中的药代动力学模式都为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在肌肉中的代谢动力学参数为:t1/2Ka为0.8241±0.0021h;t1/2Ke为15.2287±0.1858h;Cmax为2.6536±0.0063μg·ml-1;Tmax为3.6659±0.0071h;在肝脏中的代谢动力学参数为:t1/2Ka为2.9919±0.6623h;t1/2Ke为4.3335±2.1599h;Cmax为14.3835±1.0043μg·ml-1;Tmax为5.1652±0.0393h;在肾脏中的代谢动力学参数为:t1/2Ka为0.4763±0.0004h,t1/2β为20.3188+0.1173h;t1/2Ka为1.8762±0.0129h;Cmax为13.8920±0.0509μg·ml-1;Tmax为1.4488±0.0058h。单诺沙星在肾脏、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消除规律不一。3种组织的消除半衰期T1/2肌肉为21.656h;T1/2肝脏为19.250h;T1/2肾脏为25.667h。肝脏消除最快,其次为肌肉,肾脏最慢;但肾脏一般不会食用,故建议肌肉作为单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残留靶组织。肌肉以100μg·kg-1为最高残留限量,建议休药期不低于7d。采用改良寇氏法研究了单诺沙星对鲫鱼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单诺沙星肌注给药对鲫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25.89mg·kg-1·bw-1;半数致死量的标准误(SlogLD50)为0.0231,LD5095%可信限范围为:125.89±3.04mg·kg-1·bw-1,以上数据说明单诺沙星对鲫鱼毒性很低,在治疗范围内(5mg·kg-1·bw-1)是安全无毒的。

李艳华,胡守萍,闫清波,田国彬,付德霞,佟恒敏,于康震[9](2005)在《防治禽流感复方中药的安全性实验》文中研究指明

潘玉善[10](2005)在《甲磺酸达氟沙星在鲫体内药物动力学及残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甲磺酸达氟沙星(Danofloxacin mesylate,DFM)在鲫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残留规律。在20℃时,鲫以10mg/kg b.w的剂量单次经口灌服DFM后,于不同时间采血和组织:样品用盐酸氧氟沙星作为内标,液—液提取、氮气吹干、浓缩、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血浆和组织中DFM的浓度,用3P97药物动力学软件处理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用SAS统计软件处理药物在组织中的消除方程、休药期以及组织与血浆浓度差异的计算。本研究所建立的标准曲线相关性好,相关系数均达0.9990以上,血浆、肌肉、皮肤、肝胰脏和肾脏中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1μg/mL、0.01μg/g、0.01μg/g、0.02μg/g、0.05μg/g;皮肤中药物的平均回收率在69%以上,其它组织和血浆的平均回收率均在78%以上;日内变异系数小于10%,日间变异系数小于15%。 房室模型分析表明,鲫单次口服DFM其药物时间数据符合有吸收二室模型,动力学方程为:C=2.1185e-0.1397t+2.0700e-0.0145t-4.1885e-1.1006t。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迅速,但消除缓慢,半衰期(T1/2Ka、T1/2α、T1/2β)分别为0.63h、4.96h、47.79h。达峰时间(TP)为2.73h,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3.23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54μg·h/mL。非房室模型分析表明,平均滞留时间(MRT)为58.56h。药物在组织中的消除方程如下:C肝胰脏=9.2961e-0.0157t、C肾脏=19.3019e-0.0209t、C肌肉=8.3603e0.0136t,C皮肤=2.8624e-0.0039t,相关指数分别达到0.93、0.98、0.94、0.72。 研究结果表明:DFM在鲫体内吸收、分布迅速,消除缓慢;药物在组织中渗透力强、分布广泛,组织中药物浓度在12h~168h时间均显着高于血浆(P<0.05),在所有组织中以肝胰脏、肾脏中药物浓度最高,在肾脏、肝胰脏、血浆、肌肉和皮肤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3h、44h、48h、51h、177h。给药120h后,皮肤中药物浓度为1.99±0.32μg/g,给药168h后皮肤中药物浓度为1.72±0.31μg/g,肌肉中为0.70±0.32μg/g,与其它组织相比皮肤中药物消除最慢,建议其作为DFM在鲫体内的残留蓄积组织。在20℃时,皮肤如果以100μg/kg为最高残留限量(MRL),利用回归分析法和95%的置信限计算休药期,则建议休药期不低于23d。研究结果同时表明:鲫血浆、肌肉、皮肤和肝胰脏没有检测到甲磺酸达氟沙星的代谢产物。

二、单诺沙星对昆明种小白鼠的急性毒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诺沙星对昆明种小白鼠的急性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研制和药理毒理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一览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1 恩诺沙星的研究概况
        1.1 恩诺沙星的理化性质
        1.2 恩诺沙星的药理毒理作用
        1.3 恩诺沙星的药动学研究概况
        1.4 恩诺沙星的临床应用
    2 恩诺沙星盐的研究概述
    3 恩诺沙星掩味技术的研究进展
    4 立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制备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恩诺沙星的体外含量测定方法的验证
        2.1.1 色谱条件的建立
        2.1.2 标准曲线的建立
        2.1.3 精密度的测定
        2.1.4 回收率的测定
        2.1.5 耐用性的测定
        2.2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处方筛选
        2.2.1 考察指标的确定
        2.2.2 填充剂的筛选
        2.2.3 矫味剂的筛选
        2.2.4 助流剂的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恩诺沙星体外含量检测方法的验证
        3.1.1 色谱条件的确认
        3.1.2 标准曲线的建立
        3.1.3 精密度的测定结果
        3.1.4 回收率测定结果
        3.1.5 耐用性的测定结果
        3.2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处方筛选
        3.2.1 填充剂的筛选结果
        3.2.2 矫味剂的筛选结果
        3.2.3 助流剂的筛选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质量标准的建立及初步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性状
        2.2 鉴别
        2.2.1 甲磺酸鉴别
        2.2.2 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
        2.2.3 红外鉴别
        2.3 检查
        2.3.1 外观均匀度
        2.3.2 干燥失重
        2.3.3 溶解性
        2.4 含量测定
        2.5 初步稳定性试验
        2.5.1 强光照射实验
        2.5.2 高温实验
        2.5.3 高湿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性状
        3.2 鉴别
        3.2.1 甲磺酸鉴别
        3.2.2 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
        3.2.3 红外鉴别
        3.3 检查
        3.3.1 外观均匀度
        3.3.2 干燥失重
        3.3.3 溶解性
        3.4 含量测定
        3.5 初步稳定性实验—影响因素实验
    4 质量标准草案
    5 讨论
第四章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药理毒理学初步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品与试剂
        1.2 菌种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2.1.1 培养基、菌悬液和药液的准备
        2.1.2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2.1.3 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2.2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对小鼠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的治疗试验
        2.2.1 小鼠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2.2.2 给药及疗效评价
        2.2.3 数据处理
        2.3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安全性评价
        2.3.1 预实验
        2.3.2 正式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3.2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对小鼠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的治疗试验
        3.2.1 小鼠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3.2.2 治疗效果
        3.3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药效学研究
        4.2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安全性评价
第五章 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药动学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血浆中恩诺沙星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2.1.1 色谱条件
        2.1.2 血浆样品的处理
        2.1.3 方法专属性
        2.1.4 检测限和定量限
        2.1.5 标准曲线的建立
        2.1.6 精密度的测定
        2.1.7 回收率的测定
        2.2 药动学实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方法专属性实验
        3.2 检测限、定量限和标准曲
        3.3 精密度的测定结果
        3.4 回收率实验
        3.5 药动学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1 结论
    2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达氟沙星诱导LLC-Pk1细胞周期阻滞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氟喹诺酮类药物简介
    1.3 氟喹诺酮类药物肾毒性研究现状
        1.3.1 肾损伤的临床表现
        1.3.2 肾损伤的机制研究现状
    1.4 活性氧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调控研究
        1.4.1 活性氧与氧化应激
        1.4.2 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
        1.4.3 活性氧调控细胞周期的机制
        1.4.4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1.4.5 活性氧与细胞凋亡
        1.4.6 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LLC-PK1细胞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2.2.2 WST-1法检测达氟沙星对LLC-PK1细胞增殖的影响
        2.2.3 DHE法检测超氧阴离子(O(?))含量
        2.2.4 AmplexUltraRed法检测过氧化氢(H_2O_2)含量
        2.2.5 Rhodamine123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2.2.6 流式细胞仪检测达氟沙星处理LLC-PK1后细胞凋亡的情况
        2.2.7 流式细胞仪检测达氟沙星处理LLC-PK1后细胞周期的变化
        2.2.8 RT-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mRNA表达量变化
    2.3 数据分析统计
3 结果分析
    3.1 WST-1法检测达氟沙星对LLC-PK1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达氟沙星处理LLC-PK1后超氧阴离子(O(?))、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变化
    3.3 达氟沙星处理LLC-PK1细胞24h后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
    3.4 达氟沙星处理LLC-PK1细胞24h后细胞凋亡的情况
    3.5 达氟沙星处理LLC-PK1细胞24h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6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mRNA表达含量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氧化应激介导达氟沙星诱导LLC-PK1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项依据
    1.2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1.2.1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性质
        1.2.2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
        1.2.3 达氟沙星
        1.2.4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
        1.2.5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毒性
    1.3 氧化应激与毒性
        1.3.1 机体氧化还原系统
        1.3.2 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机制
        1.3.3 氟喹诺酮类药物毒性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细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达氟沙星对LLC-PK1细胞毒性研究
        2.2.1 LLC-PK1细胞的培养
        2.2.2 细胞形态学观察
        2.2.3 MTT法检测LLC-PK1细胞活力
        2.2.4 荧光探针DCFH-DA法检测LLC-PK1细胞ROS含量
        2.2.5 LLC-PK1细胞脂质过氧化物(MDA)的检测
        2.2.6 LLC-PK1细胞抗氧化酶SOD、GSH-PX及CAT活力检测
        2.2.7 流式细胞术检测达氟沙星诱导LLC-PK1细胞凋亡
3 结果
    3.1 达氟沙星对LLC-PK1细胞形态上影响
    3.2 达氟沙星对LLC-PK1细胞活力的影响
    3.3 荧光探针DCFH-DA法检测达氟沙星诱导LLC-PK1细胞ROS的产生
    3.4 达氟沙星对LLC-PK1细胞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影响
    3.5 达氟沙星对LLC-PK1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肤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3.6 含硫基类抗氧化剂对LLC-PK1细胞抗氧化酶的保护作用
    3.7 流式细胞术检测达氟沙星诱导LLC-PK1细胞凋亡
4 讨论
    4.1 ROS介导达氟沙星诱导LLC-PK1细胞毒性
    4.2 抗氧化酶对达氟沙星诱导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注射液的毒理学及在猪组织中的残留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概况
    2 盐酸二氟沙星的作用机制
    3 盐酸二氟沙星的药效学
    4 盐酸二氟沙星的药动学
    5 盐酸二氟沙星残留与耐药性
    6 盐酸二氟沙星毒理学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的毒理学研究
        摘要
        试验一 盐酸二氟沙星的一般毒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盐酸二氟沙星的致突变毒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三 盐酸二氟沙星的生殖发育毒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盐酸二氟沙星混悬剂注射液在猪组织中的残留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奥比沙星研究概况
        2.1 结构与理化性质
        2.2 药效学研究进展
        2.3 药动学及残留研究进展
        2.4 兽医临床应用情况
    3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概况
        3.1 概述
        3.2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特点
        3.2.1 良好的生理相容性
        3.2.2 广泛的药物适应性
        3.2.3 具有缓控释及靶向作用
        3.2.4 具有降低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
        3.2.5 提高不稳定药物的稳定性
        3.3 SLN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3.3.1 作为注射给药系统的载体
        3.3.2 作为口服给药系统的载体
        3.3.3 作为皮肤局部给药系统的载体
        3.3.4 作为肺部给药系统的载体
        3.3.5 作为眼部给药系统的载体
        3.3.6 作为直肠给药系统的载体
        3.3.7 作为基因转染的载体
        3.4 SLN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二章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品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检测波长的确立
        1.2.2 色谱条件
        1.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1.2.4 制备方法的筛选
        1.2.5 表面活性剂种类的筛选
        1.2.6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质量形态和Zeta电位测定
        1.2.7 包封率的测定
        1.2.8 回收率试验
        1.2.9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稳定性实验
        1.2.10 正交设计优化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和制备工艺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方程
        2.2 不同的制备方法对奥比沙星SLN的影响
        2.3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SLN平均粒径的影响
        2.4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质量形态和Zeta电位测定
        2.5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稳定性实验
        2.6 正交设计优化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和制备工艺
        2.7 包封率测定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安全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奥比沙星SLN
        1.1.2 试验动物
        1.1.3 药物与试剂
        1.1.4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刺激性实验
        1.2.2 溶血性实验
        1.2.3 急性毒性试验
        1.2.4 亚慢性毒性试验
    2 结果
        2.1 刺激性实验
        2.2 溶血性实验
        2.3 急性毒性试验
        2.4 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2.4.1 体重与摄食量变化
        2.4.2 血液学检查
        2.4.3 血清生化学检测
        2.4.4 脏器系数检查
        2.4.5 剖检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抑菌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
        1.1.2 试剂与药品
        1.1.3 菌种
        1.2 方法
        1.2.1 药液配制
        1.2.2 菌液制备
        1.2.3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1.2.4 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奥比沙星SLN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供试动物
        1.1.2 试剂
        1.2.3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色谱条件
        1.2.2 血浆样品处理
        1.2.3 血浆标准曲线的建立
        1.2.4 动物给药及血样采集
        1.2.5 血药浓度测定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色谱图
        2.2 线性相关性
        2.3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替米考星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替米考星最新研究进展
        1.1.1 替米考星的理化性质
        1.1.2 替米考星的药效研究
        1.1.3 替米考星的药动学研究
        1.1.4 替米考星的临床应用研究
        1.1.5 替米考星的不良反应
        1.1.6 替米考星常用剂型
        1.1.7 小结
    1.2 纳米乳最新研究进展
        1.2.1 纳米乳的特征及结构类型
        1.2.2 纳米乳的形成机理
        1.2.3 纳米乳形成的基本条件
        1.2.4 纳米乳的制备
        1.2.5 纳米乳的质量评价
        1.2.6 纳米乳在药剂学领域的应用
        1.2.7 结语
第二章 药用纳米乳处方的初步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纳米乳配方的初选
        2.2.2 影响纳米乳形成因素的考察
        2.2.3 纳米乳的类型
        2.2.4 纳米乳的形态
        2.2.5 纳米乳的稳定性
    2.3 讨论
        2.3.1 影响纳米乳区形成大小的因素
    2.4 小结
第三章 替米考星纳米乳的质量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替米考星纳米乳的最佳配方筛选
        3.2.2 替米考星纳米乳及其类型
        3.2.3 替米考星纳米乳的形态观察及粒径分析
        3.2.4 替米考星纳米乳的稳定性
        3.2.5 替米考星纳米乳的含量测定
    3.3 讨论
        3.3.1 关于替米考星纳米乳的制备
        3.3.2 关于替米考星纳米乳的形态、粒径
        3.3.3 关于替米考星纳米乳的稳定性
        3.3.4 关于替米考星纳米乳的含量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替米考星纳米乳的安全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替米考星纳米乳的体外药效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替米考星纳米乳的体内药效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感染对照组表现
        6.2.2 疗效观察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替米考星纳米乳的临床治疗试验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药物治疗对感染鸡治愈率、有效率及死亡率的影响
        7.2.2 各组试验鸡增重情况
        7.2.3 试验鸡气囊损伤情况
    7.3 讨论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单诺沙星对鲤鱼(Cyprinus carpio L.)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单诺沙星的药理学特点
        1.1.1 药效学
        1.1.2 药动学
        1.1.3 药物残留检测
        1.1.4 疾病对单诺沙星药动学特征的影响
        1.1.5 毒性
    1.2 自由基与机体的抗氧化功能
        1.2.1 氧自由基的产生
        1.2.2 机体的抗氧化功能
    1.3 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
        1.3.1 体液中的非特异性物质
        1.3.2 吞噬细胞
        1.3.3 自然杀伤细胞
        1.3.4 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2.2 实验设备和试剂
        2.2.1 实验设备
        2.2.2 试剂
    2.3 单诺沙星急性毒性实验
        2.3.1 经口灌服LD_(50)测定
        2.3.2 实验观察与结果计算
    2.4 对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
        2.4.1 给药途径和剂量
        2.4.2 样品采集
        2.4.3 对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4.4 对非特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2.5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经口灌服LD_(50)
    3.2 对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3.2.1 对肝脏、血浆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2.2 对肝脏和红细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2.3 对肝脏、鳃及红细胞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3.2.4 对红细胞GSH-PX酶活性的影响
        3.2.5 对肝脏及血浆NO含量的影响
        3.2.6 对肝脏、血浆及红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3.2.7 对红细胞GST活性的影响
    3.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3.1 对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3.3.2 对红细胞及白细胞数的影响
        3.3.3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3.4 对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3.3.5 对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单诺沙星对鲤鱼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4.1.1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4.1.2 对肝脏及红细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
        4.1.3 对鳃、红细胞及肝脏Na~+、K~+-ATP酶活性影响
        4.1.4 对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影响
        4.1.5 对肝脏及血浆NO含量的影响
        4.1.6 对肝脏、血浆及红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影响
        4.1.7 对红细胞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影响
    4.2 单诺沙星对鲤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4.2.1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2.2 对组织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4.2.3 对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4.2.4 对红细胞及白细胞数的影响
        4.2.5 对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 结论
    5.1 单诺沙星对鲤鱼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5.2 单诺沙星对鲤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8)单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残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单诺沙星的基本性质
    2 单诺沙星的抗菌活性
    3 单诺沙星的临床应用
    4 单诺沙星的药动学特点
    5 单诺沙星的分析检测方法
    6 单诺沙星药物残留研究
    7 单诺沙星毒性研究
    8 影响药物动力学及残留的因素
    9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单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用鱼
        1.1.2 药品
        1.1.3 试剂
        1.1.4 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试剂的配制
        1.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1.2.3 给药及样品采集
        1.2.4 血浆样品处理
        1.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1.2.6 精密度测定
        1.2.7 血桨样品回收率测定
        1.2.8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线性关系和灵敏度
        2.2 血浆回收率与精密度
        2.3 血药浓度与药时曲线
        2.4 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
    3 讨论与分析
        3.1 肌注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3.2 药物动力学比较研究
第三章 单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组织代谢动力学与残留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用鱼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药物的配置
        1.2.2 给药与采样
        1.2.3 组织处理方法
        1.2.4 色谱条件的选择
        1.2.5 对照品标准曲线绘制
        1.2.6 各组织标准曲线制作
        1.2.7 回收率的测定
        1.2.8 数据处理
        1.2.9 休药期(WDT)的计算
    2 结果
        2.1 紫外检测波长选择结果
        2.2 单诺沙星对照品标准曲线测定结果
        2.3 回收率测定结果
        2.4 组织样品单诺沙星标准曲线测定结果
        2.5 肌肉、肝脏、肾脏中的单诺沙星浓度测定结果
        2.6 组织代谢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
        2.7 残留与消除规律
        2.8 休药期计算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色谱柱的使用
        3.2 单诺沙星在鲫鱼各组织中的代谢动力学特征
        3.3 单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残留与消除规律
        3.4 单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休药期
第四章 单诺沙星对鲫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仪器
        1.1.3 药品与试剂
        1.2 方法
        1.2.1 溶液的配制
        1.2.2 水的总硬度测定方法
        1.2.3 水溶解氧测定方法
        1.2.4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水总硬度测定结果
        2.2 水溶解氧测定结果
        2.3 急性毒性预试验果
        2.3.1 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2.3.2 公比计算结果
        2.4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2.4.1 试验动物死亡与存活率统计结果
        2.4.2 半致死剂量计算结果
        2.4.3 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3 讨论分析
        3.1 水溶解氧的影响
        3.2 LD_(50)及急性毒性临床症状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防治禽流感复方中药的安全性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昆明小鼠
    1.2 复方中药
    1.3 试验环境
    1.4 半数致死量 (LD50) 的测定
    1.5 最大耐受量的测定
2 结果
3讨论
    3.1复方中药对昆明小鼠的急性毒性
    3.2昆明小鼠各脏器的病理变化
    3.3口服复方中药Ⅱ对昆明小鼠体重的影响

(10)甲磺酸达氟沙星在鲫体内药物动力学及残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概况
        1.2.2 甲磺酸达氟沙星的化学结构
        1.2.3 甲磺酸达氟沙星药效学研究进展
        1.2.3.1 抗菌作用机制
        1.2.3.2 甲磺酸达氟沙星在畜禽中的应用概况
        1.2.3.3 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产中的应用概况
        1.2.4 甲磺酸达氟沙星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1.2.4.1 甲磺酸达氟沙星在畜禽中药动学研究概况
        1.2.4.2 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产动物中药动学研究概况
        1.2.5 达氟沙星在动物体内残留的研究概况
        1.2.5.1 达氟沙星在畜禽中残留的研究概况
        1.2.5.2 达氟沙星在水产动物中残留的研究概况
        1.2.5.3 休药期的制定
        1.2.6 喹诺酮类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研究
        1.2.7 甲磺酸达氟沙星毒理学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及试剂
    2.2 实验动物
    2.3 仪器与设备
    2.4 色谱条件选择
    2.5 试验设计及采样
    2.6 样品处理
        2.6.1 血浆处理
        2.6.2 组织样处理
    2.7 标准曲线制备及最低检测限
    2.8 回收率及方法精密度测定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检测波长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3.3 标准曲线及检测限
    3.4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3.5 药物动力学
    3.6 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与消除
    3.7 休药期计算
4 讨论
    4.1 达氟沙星在鲫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4.2 达氟沙星在鲫体内的消除规律
    4.3 休药期的确定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附录

四、单诺沙星对昆明种小白鼠的急性毒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磺酸恩诺沙星可溶性粉的研制和药理毒理学初步研究[D]. 杨文竹.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2]达氟沙星诱导LLC-Pk1细胞周期阻滞的机制研究[D]. 李玉娟.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3]氧化应激介导达氟沙星诱导LLC-PK1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D]. 俞春红.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4]盐酸二氟沙星混悬乳剂注射液的毒理学及在猪组织中的残留初步研究[D]. 张艳.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5]奥比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D]. 扶亚祥.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6]替米考星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药效研究[D]. 李向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7]单诺沙星对鲤鱼(Cyprinus carpio L.)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D]. 张旭东. 中国海洋大学, 2008(11)
  • [8]单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残留研究[D]. 谭超.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7)
  • [9]防治禽流感复方中药的安全性实验[J]. 李艳华,胡守萍,闫清波,田国彬,付德霞,佟恒敏,于康震. 中国兽医杂志, 2005(07)
  • [10]甲磺酸达氟沙星在鲫体内药物动力学及残留研究[D]. 潘玉善.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达诺沙星对昆明小鼠的急性毒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