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危急冠心病人搭桥手术水平亟待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姚连珂[1](2021)在《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及其辅助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心病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在患病前控制冠心病的发生,如何在患病后降低冠心病的危害,已成为亟需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心电图检查是冠心病临床诊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无创性方法。由于心肌缺血可造成心室复极异常和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升高,反映心室复极变化的心电学标志物受到普遍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包括QT间期变异性(QTV)、TpTe间期变异性(TpTeV)、校正QT间期、TpTe/QT比值。本文将以上四类标志物称为心室复极化指标;将QTV和TpTeV称为心室复极变异性指标,分别表示心室复极时程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逐搏变化。在诸多变异性分析方法中,虽然基于符号动力学的排列熵应用广泛,但存在三点不足。尽管学者们相继提出了多种改进算法,然而这些算法只针对某一点或两点不足进行改进,缺乏综合改进方案。现有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主要关注健康个体与无心梗冠心病或心梗患者之间,缺乏对于无心梗冠心病与心梗患者之间的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对于健康个体与无心梗冠心病或心梗患者之间的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也存在较多空白。另外,虽然许多临床研究已证实上述心室复极化指标和反映心室复极过程的心电图ST-T段形态异常(如T波倒置、ST段抬高或压低)与心肌缺血或梗死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冠心病危险分层和指导预后中的作用,但它们在辅助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方面的效果尚未明确。本文围绕以上三方面问题展开,以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为核心,提出了排列熵综合改进算法,系统分析了上述心室复极化指标在健康人群、无心梗冠心病和心梗患者之间的变化、心室复极变异性指标与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的关系、性别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上述心室复极化指标的影响,评估了心室复极化指标和ST-T段形态特征在辅助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方面的效果。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总结如下。(1)提出了排列熵综合改进算法——边沿散布熵,并引入多尺度理念,将边沿散布熵扩展为多尺度边沿散布熵。边沿散布熵是在边沿排列熵基础上结合散布熵理念发展而来的。边沿散布熵不仅考虑到了元素幅值信息和序列整体波动情况,还消除了幅值相等元素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在不同参数取值情况下,边沿散布熵和多尺度边沿散布熵可分别有效衡量序列不规则度和复杂度;边沿散布熵的辨识能力较排列熵和边沿排列熵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低维度高类别数情况下,边沿散布熵的辨识性能较散布熵也有所提高。(2)系统分析了心室复极变异性在健康个体、无心梗冠心病与心梗患者之间的变化,以及它们与心率变异性、性别、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本文研究表明,心肌缺血与TpTeV升高存在一定联系;与心肌缺血相比,心梗可使QTV进一步升高,这与心梗后左室重构有关;单纯的心肌缺血并不能显着影响QT-RR耦合性,而心梗可使QT-RR耦合程度显着降低;QTV和TpTeV时域和频域指标表征心肌缺血和梗死的能力较非线性指标更强,作为风险评估因子的效果也更好;在不同人群中,QTV和TpTeV与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的相关性不同;女性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均比男性显着升高,而其他心室复极化指标均无显着性别差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以上心室复极化指标的相关性较小。(3)分别设计了基于心室复极化指标以及融合其与ST-T段波形特征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系统,证实了心室复极化指标和ST-T段波形特征均可有效提升冠心病自动诊断精度。基于特征融合的系统取得了 96.16%、95.75%和96.40%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心率变异性特征、心室复极化指标特征或ST-T段波形特征的分类效果。本文填补了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部分空白,不仅为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客观依据和有力技术支持,还为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彭启龙[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不同中成药在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各种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对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采用布尔逻辑运算的检索方式,结合主题词加自由词的形式,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10月1日。收集采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的常规DAPT治疗联合中成药方案的文献,将术后治疗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再狭窄、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复发情况、血瘀证候积分、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等指标作为评价临床疗效的结局指标。使用Stata 14.0和R语言3.5.2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以pairswisedata格式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分别运用Stata软件包networkplot、netweight、ifplot、netfunnel绘制网状证据图,贡献图,不一致性检测图,发表偏倚图;在Java环境下,运用Ge MTC0.14.3软件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使用R语言迭代运算绘制轨迹密度图,收敛证据图等级概率图;综合上述图表结果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共计5559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网状Meta分析异质性显示: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试验组ISR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1.92,95%CI:1.58,2.34,P=0.000);改善中医血瘀证候积分(SMD=0.79,95%CI:0.66,0.93,P=0.000);减少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OR=2.21,95%CI:1.8,2.27,P=0.000),结果表明试验组较对照组MACE发生率低;减少心绞痛复发(OR=3.84,95%CI:2.88,5.12,P=0.000);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SMD=-0.63,95%CI:-0.81,-0.54,P=0.000),提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证据图、网状贡献图和迭代分析后等级排序图分析可知,在指南推荐的DAPT的方案基础上联合使用中成药可以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临床获益,方案最优。针对减少心绞痛复发情况,在DAPT方案基础上联合芎芍胶囊显示出明显优势。对于改善血瘀证候积分方面,血府逐瘀胶囊联合DAPT的治疗方案最优。关于减少术后ISR的发生方面,在DAPT方案基础上联合通心络胶囊有比较优势。通过网状贡献图显示,在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纳入的研究对整个Meta分析的直接和间接比较之间的比重没有差异。结论:1.在冠心病PCI术后治疗中,相比单纯的DAPT治疗方案,中成药联合DAPT方案可增强临床疗效;2.在防治PCI术后减少心绞痛复发方面,以DAPT联合芎芍胶囊的治疗方案可能更具有优越性;对于改善血瘀证候积分方面,常规DAPT联合血府逐瘀胶囊的临床获益最优;3.在改善术后小血管再狭窄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以常规DAPT联合通心络胶囊的术后治疗方案,可能更具有优越性。
陈明[3](2021)在《冠脉狭窄程度及血瘀证积分与红外热成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死亡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我国目前冠心病患者数目约1100万,早期筛查冠心病及通过无创检测手段了解冠脉狭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红外热成像检查能够灵敏反映心肌缺血程度,可作为冠心病的辅助检查之一,体表相应区域温度或可作为红外热成像评价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及血瘀证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研究目的:1.通过比较不同冠脉狭窄程度患者红外热成像指标的差异性,研究冠脉狭窄程度与红外热成像指标是否具有相关性。2.比较冠心病血瘀证轻度血瘀组与冠心病血瘀证重度血瘀组患者红外热成像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研究血瘀证积分与红外热成像指标是否具有相关性。研究方法:1.纳入150例拟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在冠脉造影术前行红外热成像检查,测量相应10个指标,术后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按冠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计算Gensini积分及病变支数。比较不同冠脉狭窄程度患者的10项红外热成像指标是否有差异。2.比较冠心病血瘀证不同血瘀程度患者,10项红外热成像指标是否具有差异。研究结果:1.冠脉轻度狭窄组、冠脉中度狭窄组、冠脉重度狭窄组三组受检者性别、年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狭窄程度越重,冠脉病变支数越多,Gensini积分越高。2.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与10项红外热成像指标的单因素分析,不同冠脉狭窄程度,各红外热成像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与10项红外热成像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度狭窄组患者与轻度狭窄组患者相比,右侧少海穴温度降低0.8142度,P值=0.0157,该差异在调整性别、年龄、LDL、Gensini积分等混杂因素后,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组患者与轻度狭窄组患者相比,左侧曲泽穴温度降低0.2241度,P值=0.0350,该差异在调整性别、年龄、LDL、Gensini积分等混杂因素后,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冠心病患者轻度血瘀组和重度血瘀组性别、吸烟史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重度血瘀组三支病变比例为82.9%,轻度血瘀组三支病变比例为39.0%,重度血瘀组Gensini积分均值和标准差为48.1±31.4分,轻度血瘀组Gensini积分均值和标准差为15.1±7.8分,三支病变、Gensini积分比例重度血瘀组大于轻度血瘀组。5.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不同血瘀程度与10项红外热成像指标的单因素分析,左侧少海穴重度血瘀组与轻度血瘀组相比,其温度升高0.7520度,P值=0.0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不同血瘀程度与10项红外热成像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瘀程度,各红外热成像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比较左右侧相同部位相对温度差值△T,得出左侧神门穴、少海穴、内关穴、曲泽穴相对温度差值△T绝对值均小于右侧,左侧神门穴相对温度差值△T均值绝对值为1.8℃,右侧神门穴相对温度差值△T均值绝对值为2.1℃;左侧少海穴相对温度差值△T均值绝对值为2.7℃,右侧少海穴相对温度差值△T均值绝对值为3.4℃;左侧内关穴相对温度差值△T均值绝对值为0.0℃,左侧内关穴相对温度差值△T均值绝对值为0.4℃;左侧曲泽穴相对温度差值△T均值绝对值为0.1℃,左侧曲泽穴相对温度差值△T均值绝对值为0.6℃。研究结论:1.不同冠脉狭窄程度、冠心病血瘀证不同血瘀程度,其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存在差异。2.重度冠脉狭窄组患者与轻度冠脉狭窄组患者相比,右侧少海穴温度下降;中度冠脉狭窄组患者与轻度冠脉狭窄组患者相比,左侧曲泽穴温度下降。冠心病血瘀证重度血瘀组与轻度血瘀组相比,左侧少海穴温度升高。3.左侧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皮部及穴位相对温度差值的绝对值小于右侧相应部位的相对温度差值的绝对值。
严志鹏[4](2021)在《“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冠心病人群的不断增加以及PCI、CABG术的广泛应用,造就了庞大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群体,随之伴发的精神、心理问题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心境障碍是以情绪或心境改变为主,伴有认知和行为改变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统称,包括精神科所有常见的异常心境,如焦虑症、恐怖症,一般的情绪高涨或低落。本研究从理论探讨、临床数据回顾、临床研究三方面系统的阐述了“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心境障碍的危险因素挖掘,并从调控HPA轴及保护血管内皮角度探讨了宁心安神中药干预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可能机制。研究一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探讨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理论研究“血-脉-心-神”一体观是以缺血性心脏病为研究模型,以有形物质结构“血液”、“脉道”、“心脏”为基础,融合“心藏神”无形之用,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提出的学术理念。其核心理念包括血、脉、心、神四者在病程、病位上的时间续贯性和空间多维性,并强调“心藏神”、“形-神”一体,突出“安神”对辨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慢性心血管疾病应进行全周期调护,重视预防以及改善预后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必要性。在治疗策略方面,认为血脉失和是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发生的前期基础,心体受损、神不安位是其根本病机,因此主张运用宁心安神法养心体安心神,酌情加减兼顾血脉失和,令血脉流利。研究二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目的:明确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引发心境障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快速识别血运重建后易患心境障碍人群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历系统筛选符合纳排标准并行PCI、CABG术且临床资料完备的患者,制定《冠心病血运重建患者心境障碍危险因素调查表》,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史信息、血运重建信息、NYHA评分等临床资料,依据所得资料及诊断标准将样本分为心境障碍组和非心境障碍组,录入Excel并建立数据库,使用统计软件对两组进行差异性比较,再将具有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得出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性别、心律失常、服药种类、血运重建次数、急诊血运重建与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发生心境障碍相关。结论:性别、心律失常、服药种类、血运重建次数、急诊血运重建是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发生心境障碍的危险因素。其中,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女性发生心境障碍的概率是男性的2.523倍,合并心律失常者发生心境障碍的概率是未合并者的2.323倍,行急诊血运重建患者发生心境障碍的概率是未行的5.367倍,随着服药种类和血运重建次数的增加,心境障碍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研究三“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宁心安神中药对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的起效机制,科学回答宁心安神中药具有双心同调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宁心安神中药,干预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心境状态改善,并收集患者0、4周血清,探讨宁心安神中药对HPA轴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疗效肯定。在临床疗效上,心境状态积分、心绞痛积分、中医次症积分、焦虑或抑郁方面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清学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VEGF有上升趋势,ACTH、NE有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CORT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中药对心境状态和躯体症状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具有双心同调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PA轴的过度激活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邱忠明[5](2021)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优化血管再通治疗策略的多中心研究》文中认为自2015年以来,至少7项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一致证实了血管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在发病24小时内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中的疗效显着优于单独药物治疗。然而,血管再通治疗策略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譬如,后循环由于解剖和生理功能均有别于前循环,目前尚不明确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是否可以获益于血管内治疗。另一个焦点问题是针对发病4.5小时内符合静脉溶栓标准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前的静脉溶栓治疗是否带来额外疗效和/或增加风险也亟需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本文围绕上述两个科学问题,联合全国多个卒中中心协同进行研究。第一部分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观察性登记研究背景和目的:多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于发病24小时内给予血管内治疗可以显着改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功能结局,由于后循环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不同于前循环,这些试验未纳入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目前,尚不明确血管内治疗是否可以改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功能结局。本研究旨在探讨与单独标准药物治疗相比,标准药物治疗联合血管内治疗是否可以减轻发病24小时内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残疾严重程度和降低死亡率。研究方法:本研究是研究者自发组织的非随机对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入组发病24小时内经CTA/MRA/DSA证实的症状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成年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血管内治疗分为两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者为标准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血管内治疗者为标准药物治疗联合血管内治疗组(手术组)。主要终点事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自0至6共7个等级,0分为无症状,评分越高残疾越重,6分为死亡)评估患者90天残疾严重程度,通过有序logistics回归模型并校正预先指定的影响因素估算主要效应指标共同比值比(c OR)。次要终点事件包括90天良好功能预后(定义为m RS评分0~3分,表现为无辅助下独立行走)比例。安全性终点事件包括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90天死亡率。研究结果:自2014年01月至2019年05月,中国15个省市自治区51个卒中中心为本研筛选评估了1254例患者,最终成功入组829例。其中男性612(73.8%)例,年龄中位数(M)为65(四分位间距[IQR]:57~74)岁。182例患者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归为对照组,其余647例接受标准药物治疗联合血管内治疗归为手术组。手术组患者90天残疾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M[IQR],5[2~6]对6[5~6];校正后c OR,3.08[95%可信区间(CI):2.09~4.55];P<0.001)。此外,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手术组患者90天良好功能预后比例显着较高(32%[207/647]对9.3%[17/182];校正后OR,4.70[95%CI:2.53~8.75];P<0.001)、90天死亡率明显较低(46.2%[299/647]对71.4%[130/182];校正后OR,2.93[95%CI:1.95~4.40];P<0.001),但是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显着增加(7.1%[45/636]对0.5%[1/182];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中国首个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病例数据库。结果表明,于发病24小时内给予血管内治疗与较低的残疾严重程度和死亡率显着相关。尽管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显着增加,但从获益风险比而言,血管内治疗仍旧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式。研究结果有待于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第二部分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比较单独血管内治疗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背景和目的:多项高质量试验结果一致认为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在改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神经功能结局方面优于单独静脉溶栓治疗,而且两种治疗策略的安全性无显着差异。国内外相关指南一致推荐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作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首选标准治疗方法。然而,血管内治疗前的静脉溶栓治疗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使部分患者血管再通避免血管内治疗,也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获益与风险并存。本试验旨在探讨是否可以跨过静脉溶栓直接进行血管内治疗,单独血管内治疗是否可以取得与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相似的疗效。同时,考察两种治疗策略的安全性是否有差异。研究方法:本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盲法评估终点事件的非劣效性临床试验。合格受试者为发病4.5小时内经CTA/MRA确诊的急性颈内动脉颅内段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成年卒中患者,符合静脉溶栓标准且无相应禁忌证。所有受试者都接受快速血管内治疗。采用基于网络平台的随机化软件系统和区组随机化方法将合格受试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配至单独血管内治疗组(直接取栓组)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组(桥接取栓组)。所有入组受试者随访期为90天,主要终点事件为90天功能独立(定义为m RS评分02分)比例。安全性终点事件包括48小时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和90天内死亡率。非劣效界值为-10%。采用5阶段成组序贯设计,Pocock函数确定各阶段有效性终止边界值。运用两独立样本率的非劣效检验估算统计量Z值和相应P值,同时计算两组率差值的单侧97.5%可信区间下限。研究结果:试验计划入组最多970例受试者,入组234例后进行首次期中分析时结果达到了统计分析计划要求的有效性终止边界值,故而提前终止。自2018年05月20日至2020年05月02日,中国9省27个市县33家卒中中心筛选评估了509例受试者,入组234例合格受试者,所有入组病例均获得90天随访结果,无失访及跨组病例,最后一例受试者随访日期是2020年07月22日。234例患者中,女性102(43.6%)例,年龄中位数70(IQR:6078)岁,随机分配至直接取栓组和桥接取栓组的病例数分别为116例和118例。直接取栓组63(54.3%)例和桥接取栓组55(46.6%)例患者获得90天功能独立(率差值:7.7%;单侧97.5%CI:-5.1%∞),单侧97.5%可信区间下限-5.1%大于预设非劣效界值-10%。两独立样本率的非劣效检验统计量Z值和相应P值分别为Z=2.7157和P=0.003,跨过预设首次期中分析有效性终止边界值Z=2.35826和P=0.00918。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6.1%对6.8%;率差值-0.8%,95%CI:-7.1%5.6%)和90天内死亡率(17.2%对17.8%;率差值-0.5%,95%CI:-10.3%9.2%)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结论:对于发病4.5小时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成年患者,单独血管内治疗在获得90天功能独立方面非劣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两种治疗策略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无显着差异。单独血管内治疗可以作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替代治疗策略。这些研究结果应在可接受的非劣效性阈值背景下进行解释。
薛晨曦[6](2021)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我国正在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病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作为目前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最有效的手段: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改善膝关节功能、缓解关节疼痛的理想治疗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作为TKA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继续加重可发展为致死性的并发症: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目前临床上关于TKA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目的:1.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TKA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比较分析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TKA术中使用止血带的临床效果和其对下肢DVT形成风险的影响;3.探究术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的临床效果和TXA对术后下肢DVT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行TKA手术治疗的223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析了他们下肢DVT的发生率,并对多个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哪些是影响TKA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将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97例患者,随机分为止血带组和非止血带组,对比研究两组的失血量及术后疼痛、功能情况,通过比较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相关参数分析止血带对下肢DVT形成风险的影响;3.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关节外科接受了初次单侧TKA手术治疗的15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被分为三组:手术结束2小时和24小时后分别静脉滴注TXA(A组),术后2小时静脉滴注TXA(B组)和安慰剂对照(C组),比较三组的失血量和并发症,并通过血栓前状态相关参数分析TXA对下肢DVT形成风险的影响。结果:1.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TKA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为17.0%,其中无明显临床症状的DVT占到68.4%;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高龄,BMI?25 kg/m2、合并糖尿病、严重膝关节畸形、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三级、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多、术后血浆高D-二聚体水平、卧床时间长是患者TKA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2.使用止血带组的术中失血量明显低于非止血带组,但是止血带组的隐性失血量较非止血带组显着增高(P<0.05),而围术期总失血量两组并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有输血病例,手术时间的比较也未发现显着性差异;止血带组术后第1、4、7天患肢大腿周径大于非止血带组,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高于非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止血带组术后1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TEG各项参数比较未见显着差异,止血带组患者术后6小时血凝块形成用时K与凝血反应用时R较非止血带组缩短明显,而α角和凝血指数CI较非止血带组显着增大(P<0.05),术后1天时止血带组患者代表凝血反应的K、R较非止血带组缩短明显,而α角、凝血强度MA和凝血指数CI较非止血带组均增大(P<0.05)。3.术后应用TXA的两组平均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着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而术后TXA重复剂量组较单剂量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术后输血率和DVT发生率无显着差异,三组术前、术后血栓前状态参数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所以TXA的使用并没有明显增强患者血液的血栓前状态。结论:1.下肢DVT作为TKA术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在TKA术后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尤其是隐匿性的DVT发病率应该引起重视。高龄、BMI?25 kg/m2、严重膝关节畸形、ASA三级、合并有糖尿病、术后高D-二聚体水平的患者,是术后发生下肢DVT的高危群体。积极采取措施降低手术中的出血,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对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风险有一定的帮助。2.TKA术中使用止血带虽然减少了术中失血量,但其术后隐性失血量显着增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并未减少,反而容易引起患肢的肿胀与疼痛,不利于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同时,使用止血带会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增加了下肢DVT发生的风险。对于合并其它DVT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止血带;如果在TKA术中出血较多影响手术操作或操作尚不熟练的情况下需使用止血带,应尽量缩短使用时间,同时做好围术期DVT的预防和早期检测。3.TKA术后24小时内短期静脉应用TXA可降低隐性失血量,但24小时后使用TXA的效果并不显着。同时,术后应用TXA并未增加下肢DVT实际发生率或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
胡辰宇[7](2020)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危险分层中斑点追踪技术的应用价值,促进斑点追踪技术在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中的应用。材料及方法:选取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1例,并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采用SYNTAX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分层,根据SYNTAXⅡ积分结果分为两组:低危组(0-21分)、中高危组(≥22分)。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室收缩末期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IDd)、右室收缩末期内径(RVIDs)、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射血功能(LVEF)、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及晚期峰值运动速度比值(Ea/Aa)、收缩期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采集心尖长轴二维动态图像。使用Q-lab 9.0工作站分析动态图像并测量: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及晚期的左房纵向峰值应变率(mSRs、mSRe、mSRa)、收缩期左房整体纵向应变(GS)、左室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应变(GLSBasal、GLSMiddle、GLSApical)、左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GLS)、右室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应变(GLSSBasal、GLSSMiddle、GLSSApical)、右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GLSS)、室间隔-侧壁二尖瓣环连线中点收缩期最大位移(Midpt)、Midpt占左室舒张末期最大纵径百分比(Midpt%)。结果:(1)CABG各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CABG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2)CABG各组与对照组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CABG各组与对照组比较,LAVI增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3)CABG各组与对照组斑点追踪技术参数比较CABG各组与对照组比较,mSRa增高,右室及左室纵向应变值、Midpt、Midpt%、GS、mSRs、mSRe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mSRa增高,GLS、GLSBasal、GLSS明显减低(P<0.05)。(4)CABG各组手术治疗后相关参数变化值比较CABG各组术后mSRa、GLS、GLSBasal、GLSS均明显改善,中高危组mSRa、GLS、GLSBasal、GLSS改善值均小于低危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LS改善值差异最为显着(P<0.01)。结论:1.传统经胸超声心动图无法检出无明显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受损情况。2.斑点追踪技术能够敏锐诊断出冠心病患者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可与SYNTAX评分系统联合应用并完善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为危险分层提供更多客观依据。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中高危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低于低危组,整体纵向应变对冠心病预后具有不可替代的预测价值。
戴祥[8](2020)在《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技术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管近期通畅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现今治疗严重冠心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传统法获取的桥血管术后闭塞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病人的预后。新的手术方法也因此逐渐提上了日程。1996年瑞典医生Souza提出了No-touch(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技术,并且相关文献提示可获得良好的远期通畅率。但此技术缺少国内的相关临床数据。此文旨在通过近期(3个月及1年)的随访,研究No-tou ch技术在冠脉搭桥术中的通畅率,并为相关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选取从2018-06-12至2019-08-27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组收治的由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的单纯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共95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多支病变,且术中左乳内动脉桥均移植于冠状动脉前降支。术后3个月、1年通过冠脉CTA等方法随访桥血管通畅率,其中术后3个月随访95例,术后1年随访28例。应用X2检验、t检验等方法对各组之间的通畅率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术后3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左乳内动脉桥94.7%,no-touch法获取的大隐静脉桥92.8%,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34);术后1年的通畅率分别为左乳内动脉桥96.4%,no-touch法获取的大隐静脉桥93.0%,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72)。结论:no-touch法获取的大隐静脉桥的近期(3个月及1年)通畅率与左乳内动脉桥相当。
薛梅[9](2019)在《快速康复外科冠脉搭桥术患者延续性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以多学科综合干预为基础的延续性康复护理对促进快速康复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情况的影响。2.探讨以多学科综合干预为基础的延续性康复护理对促进快速康复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心理康复情况的影响。3.探讨以多学科综合干预为基础的延续性康复护理对促进快速康复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4.为完善冠脉搭桥快速康复外科策略出院标准和随访计划,降低再次住院风险,提供实践依据。方法按照建立“医联体”双向转诊和“家庭医生”签约制实施前后分组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39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接受快速康复外科方案中出院健康教育指导及定期电话、门诊随访一年,干预组实施以运动治疗为主体的延续性康复护理,包括有针对性疼痛护理、分阶段的运动康复训练、呼吸功能锻炼、个性化健康教育、营养处方以及情绪与睡眠管理等,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和心脏康复有关的运动、呼吸、营养、情绪等心脏康复相关的内容,根据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采用易于患者接受的方式。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调查比较两组的疼痛缓解程度、运动耐量、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的缓解程度,复发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再入院率。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对无序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有序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随访期间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完成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在心脏康复训练6个月后,6MWT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在出院后1个月疼痛明显缓解,对照组疼痛缓解程度不明显;干预组在接受延续性康复护理后运动耐量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1年后诺丁汉健康调查表(Nottingham healthy profile,NHP)生命质量的比较,干预组NHP生命质量各条目评价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组术后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下降显着(P<0.05),术后1年干预组SAS、SDS评分均接近正常,对照组仍存在轻度焦虑、抑郁;复发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比较两组控制效果,干预组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尤其舒张压和心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续性康复护理减少冠状动脉搭桥术出院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和不适应性,加速身心康复,能够降低冠心病复发率及再次住院率,提升生存质量,也为完善冠脉搭桥快速康复外科制定出院标准和随访计划,降低再次住院风险,提供实践依据。
黎慧卿[10](2019)在《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祖国医学在数千年前提出的胸痹心痛,属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的范畴,目前已成为现代文明病之一。因后天环境中的多因素例如摄入营养过剩、缺乏锻炼、肥胖率发生率上升、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等影响下,发病年龄有趋于年轻化,导致胸痹心痛(冠心病)人群基数越来越庞大。虽然科技水平、医疗水平的进步,该病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该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乃至对社会的影响都颇大。几千年祖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传统医学的康复理念以及其特有的康复治疗手段例如中药、针灸、推拿等,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传统康复治疗因其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因而,汇总整理胸痹心痛的中医康复理论、临床机制、治疗及应用内容,以及推动其在临床的应用也迫在眉睫。方法针对中医胸痹心痛相关的康复理论及其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并另以近代中西医学、现代药理学与养生学相关的期刊论文及书籍,作为现代中医学心病康复研究之验证数据。本研究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阅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检索方法是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所收录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相关文献数据以搜寻检索式(关键词)一康复、心病、心病康复、中医康复、胸痹心痛、冠心病、动脉硬化、中药、针灸、饮食、中医护理等相关字眼,借以收集资料;手工查阅方法主针对重要相关性专书等研究书籍史料进行书面查询。主要将胸痹心痛中的中医康复内容分为胸痹心痛的理论研究及治疗方法、中医康复的现代学研究三个部分进行文献的归纳整理,最后将所得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分析、总结论述。成果本研究搜集查阅相关医书文献,整理探讨资料,论文内容述及胸痹心痛症,及对胸痹心痛(冠心病)患者的中药康复、饮食康复、针灸康复及中医护理归纳出目前临床常用的针对胸痹心痛制定的相关中医康复的内容,并从相关研究中显示出中医康复对于患者疾病预后的积极意义。结论本研究为提升罹患心疾者的全面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查阅中西医学心病康复相关文献及相关书籍,总结出中医康复具有悠久的历史,不论是以祖国医学为主导的古代还是西方医学为主流医学的现今,中医康复在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不论是从现代实验室研究数据方面、中药等具体中医康复手段的具体作用机制方面,亦或是患者自身的疗效和生活水平改善方面,中医康复手段都获得了认可。虽然中医康复体系目前还存在不足的一面,但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回归家庭、社会等方面意义重大。
二、我国危急冠心病人搭桥手术水平亟待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危急冠心病人搭桥手术水平亟待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及其辅助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冠心病心电图学概述 |
1.3 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进展 |
1.3.1 心室复极变异性影响因素 |
1.3.2 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方法 |
1.3.3 心室复极变异性临床价值 |
1.4 其他心室复极化指标研究进展 |
1.4.1 校正QT间期研究进展 |
1.4.2 TpTe/QT比值研究进展 |
1.5 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进展 |
1.6 现有问题和研究思路 |
1.6.1 现有问题 |
1.6.2 研究思路 |
1.7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边沿散布熵及其多尺度扩展 |
2.1 引言 |
2.2 散布熵和边沿排列熵 |
2.3 边沿散布熵 |
2.4 多尺度边沿散布熵 |
2.5 仿真实验 |
2.5.1 边沿散布熵的参数影响 |
2.5.2 多尺度边沿散布熵的参数影响 |
2.6 辨识性能分析 |
2.6.1 边沿散布熵辨识性能分析 |
2.6.2 多尺度边沿散布熵辨识性能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数据获取 |
3.2.1 试验对象筛选 |
3.2.2 临床资料收集 |
3.2.3 间期序列构建 |
3.3 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特点 |
3.3.1 QTV、TpTeV和HRV组间差异分析 |
3.3.2 QT-RR和TpTe-RR耦合性组间差异分析 |
3.3.3 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组间差异分析 |
3.3.4 QTV、TpTeV与校正QT间期、TpTe/QT比值相关性分析 |
3.3.5 性别对心室复极化指标的影响 |
3.3.6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心室复极化指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心室复极化特征辅助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心室复极化指标特征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 |
4.2.1 系统整体架构 |
4.2.2 特征提取 |
4.2.3 分类模型 |
4.2.4 分类结果 |
4.3 融合心室复极化指标和ST-T段波形特征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 |
4.3.1 系统整体架构 |
4.3.2 特征提取 |
4.3.3 分类模型 |
4.3.4 分类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1.1 工作创新 |
5.1.2 工作不足 |
5.2 工作展望 |
附录A |
A.1 多尺度熵算法 |
A.2 排列熵算法 |
A.3 心室复极化指标性别差异分析结果 |
A.4 心室复极化指标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差异分析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奖励 |
学术论文 |
荣誉或奖励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 |
1.1 冠心病PCI治疗的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 |
1.2 冠心病PCI治疗的现状 |
2 冠心病的中医学研究 |
3 网状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 |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4.1 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5 资料与方法 |
5.1 文献检索策略 |
5.2 研究筛选 |
5.3 资料提取 |
5.4 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5.5 统计分析 |
6 结果 |
6.1 文献检索结果 |
6.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6.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6.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7 讨论 |
8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中医药对冠心病 PCI 术后的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冠脉狭窄程度及血瘀证积分与红外热成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冠心病非侵入性检查的研究进展 |
1.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 |
2. CT心肌灌注成像 |
3. 负荷超声心动图 |
4. 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 |
5. 心肌灌注成像 |
6. 心电图运动试验 |
7. 红外热成像检查 |
8.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中西医临床应用 |
1.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西医临床的应用 |
3.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冠脉狭窄程度及血瘀证积分与红外热成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及流程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不同冠脉狭窄程度基线比较 |
2. 不同冠脉狭窄程度10项红外热成像指标比较 |
3. 冠心病血瘀证不同血瘀程度组基线情况 |
4. 冠心病血瘀证不同血瘀程度组受检者的10项红外热成像指标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1. 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的基线指标情况比较 |
2. 不同狭窄程度三组受检者10项红外指标比较 |
3. 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与红外10项指标相对温度差的单因素分析 |
4. 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与红外热成像10项指标相对温度差的多因素分析 |
5. 不同血瘀程度组受检者的10项红外热成像指标分析 |
6. 不同血瘀程度组受检者的线性回归分析 |
7.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创新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的红外热成像特征与血瘀证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探讨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理论研究 |
1 “血-脉-心-神”一体观理论基础 |
1.1 “血-脉-心-神”一体观理论起源 |
1.2 “血-脉-心-神”一体观理论核心 |
2 “血-脉-心-神”一体观对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认识 |
2.1 心境障碍概述 |
2.2 血脉失和是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发生的前期基础 |
2.3 心体受损,神不安位是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发生的根本病机 |
3 “血-脉-心-神”一体观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策略分析 |
第二部分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病例纳入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数据收集与管理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研究流程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描述 |
3.2 单因素分析 |
3.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4 小结一 |
第三部分 “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病例纳入 |
2 研究方法 |
2.1 干预方法 |
2.2 干预时间 |
2.3 数据收集与管理 |
2.4 质量和安全性控制 |
2.5 结局评价 |
2.6 实验试剂及步骤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描述 |
3.2 两组患者治疗0、4 周心绞痛、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0、4 周生活质量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0、4 周心境状态比较 |
3.5 小结二 |
3.6 两组患者0、4 周血清学指标比较 |
3.7 小结三 |
讨论 |
1 从“血-脉-心-神”一体观角度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优势性 |
2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易患精神心理疾病的人群特征探讨 |
3 “血-脉-心-神”一体观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
4 “血-脉-心-神”一体观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起效机制探讨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中医对“神”的认识及现代内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应激反应在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再发心绞痛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优化血管再通治疗策略的多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部分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观察性登记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分组办法及各组治疗方案 |
2.4 资料收集 |
2.5 结局指标及其评估方法 |
2.6 影像学资料的评估 |
2.7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病例入选总体情况 |
3.2 基线资料 |
3.3 主要疗效性终点事件 |
3.4 次要疗效性终点事件 |
3.5 安全性终点事件 |
3.6 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
3.7 亚组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比较单独血管内治疗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及监督 |
2.2 参研单位及研究者的基本要求 |
2.3 受试者的选择标准 |
2.4 随机及隐匿 |
2.5 分组治疗方案 |
2.6 结局指标及其评估方法 |
2.7 统计分析 |
2.8 试验提前终止的考虑 |
第三章 结果 |
3.1 病例入选情况及基线特征 |
3.2 主要终点事件 |
3.3 次要终点事件 |
3.4 安全性终点事件 |
3.5 亚组分析 |
3.6 中心效应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血管再通治疗策略研究历程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
3.2 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
3.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止血带的疗效及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3 围手术期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失血量、输血率及手术时间比较 |
3.3 术后一般情况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
3.4 膝关节功能HSS评分、VAS疼痛评分及大腿周径比较 |
3.5 血栓弹力图参数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疗效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设计和随机化方法 |
2.2 手术技术和术后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病人的人口统计 |
3.2 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 |
3.3 输血率 |
3.4 K-L III组的结果 |
3.5 K-L IV组的结果 |
3.6 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 |
3.7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
3.8 凝血状态参数 |
3.9 并发症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诊断与预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冠心病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
1.2.2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临床预后 |
1.2.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临床预后 |
1.2.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1.2.5 冠心病危险分层 |
1.2.6 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患者心功能 |
1.2.7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心功能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方法 |
2.3 冠心病危险分层 |
2.4 仪器设备 |
2.5 超声图像采集与相关数据测量 |
2.6 斑点追踪技术图像与相关数据分析 |
2.6.1 左房、左室、右室应变与应变率分析 |
2.6.2 二尖瓣环位移参数分析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对照组与CABG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对照组与CABG各组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 |
3.3 对照组与CABG各组应变及应变率比较 |
3.3.1 对照组与CABG各组左房应变及应变率比较 |
3.3.2 对照组与CABG各组左室应变及二尖瓣环位移参数比较 |
3.3.3 对照组与CABG各组右室应变及应变率比较 |
3.4 CABG各组手术治疗后相关参数变化值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技术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管近期通畅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综述 冠脉搭桥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快速康复外科冠脉搭桥术患者延续性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样本量选取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2 测量指标 |
1.2.1 一般资料 |
1.2.2 康复效果 |
1.3 资料收集工具和方法 |
1.3.1 一般资料 |
1.3.2 疼痛评分标准 |
1.3.3 6 分钟步行试验 |
1.3.4 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 |
1.3.5 情绪测定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 |
1.3.6 再入院危险因素控制评价指标 |
1.4 干预内容和方法 |
1.4.1 制定快速康复外科 CABG 术后多学科综合干预的延续性康复护理方案 |
1.4.2 干预实施 |
1.5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学方法 |
1.7 伦理原则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
2.1.1 一般资料 |
2.1.2 两组患者出院时胸痛评估及干预前运动耐量比较 |
2.1.3 干预前两组患者精神状况得分比较 |
2.1.4 干预前两组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评价 |
2.2 干预结果评价 |
2.2.1 干预后两组运动耐量比较 |
2.2.2 两组患者胸痛评分比较 |
2.2.3 干预后两组精神状况得分比较 |
2.2.4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2.2.5 1年后两组再入院危险因素控制评价 |
3 讨论 |
3.1 多学科延续性康复护理对CABG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
3.1.1 开胸手术对心脏功能影响 |
3.1.2 有效的延续性康复护理改善心脏功能 |
3.1.3 延续性康复护理提高心脏运动耐量 |
3.2 多学科延续性康复护理减轻CABG患者胸痛,增加舒适感 |
3.3 延续性康复护理对CABG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
3.4 多学科延续性康复护理方案对CABG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 |
3.5 多学科延续性康复护理对CABG术后患者危险因素有效控制的影响 |
3.6 多学科延续性康复护理为完善冠脉搭桥术FTS方案提供实践依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心脏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对策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胸痹心痛中医概述 |
1.1 病名溯源 |
1.2 证候表现 |
1.3 病因病机 |
1.3.1 寒邪侵袭 |
1.3.2 饮食不节 |
1.3.3 痰瘀阻滞 |
1.3.4 七情内伤 |
1.4 辨证分型 |
1.5 中医治疗 |
第二章 现代心脏康复概述 |
2.1 心脏康复的主要内容 |
2.1.1 个体化运动 |
2.1.2 宣传教育 |
2.1.3 心理康复 |
2.2 心脏康复对象 |
2.3 心脏康复在冠心病人群中的应用 |
2.4 现代心脏康复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三章 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理论与方法 |
3.1 康复理论 |
3.1.1 理论渊源 |
3.1.2 理念内涵 |
3.2 传统康复治疗 |
3.2.1 中药康复 |
3.2.2 饮食康复 |
3.2.3 针灸康复 |
3.2.4 传统运动康复 |
3.2.5 中医护理 |
第四章 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的现代机制研究 |
4.1 细胞因子机制 |
4.2 神经体液激素机制 |
4.3 血液流变学研究 |
4.4 血管内皮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危急冠心病人搭桥手术水平亟待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及其辅助诊断研究[D]. 姚连珂. 山东大学, 2021(10)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网状Meta分析[D]. 彭启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冠脉狭窄程度及血瘀证积分与红外热成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D]. 严志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优化血管再通治疗策略的多中心研究[D]. 邱忠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6]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薛晨曦.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D]. 胡辰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8]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技术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管近期通畅率的影响[D]. 戴祥.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快速康复外科冠脉搭桥术患者延续性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D]. 薛梅.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的文献研究[D]. 黎慧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心脏搭桥手术论文; 止血带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 心境障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