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杏品种花型研究

梅杏品种花型研究

一、李杏品种花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威生,章秋平,马小雪,张玉萍,刘家成,张玉君,刘硕,刘宁,徐铭[1](2019)在《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李》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李树在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遗传育种研究(包括李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种间亲缘关系、系统关系和物种形成,品种群的形成和演化,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优异资源的筛选,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李芽分化、开花授粉生物学、光合生理、品质形成、环境胁迫、贮藏、加工技术等研究也做了回顾总结,对李种质资源针对性收集、精细评价、育种方向等今后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议。

刘冰洁[2](2019)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果树的运用及其评价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果树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不同果树生物学特性不同,在不同城市绿地中的景观价值、生态效益等各不相同。近年来,果树作为一种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特殊绿化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相较于其他常见园林绿化植物具有更多样化的特征和优越性。目前,对于果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果树的栽培育种、养护管理等方面,对果树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评价研究较少,且更多地是从决策者主观层面出发的,鲜有基于公众角度进行的评价和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果树在城市绿化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然后以合肥市城区绿化中的果树类树种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类共30个样地,在实地考察获得原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果树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分析受访者对当前合肥市城市绿化中果树类绿化树种的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获得的重点成果包括如下:(1)通过对合肥市不同绿地果树树种应用的实地调查,在样地内共统计果树类绿化植物34种,涉及17科30属。其中,落叶树种28种,常绿树种6种,乔木类25种,灌木类7种,木质藤本类仅2种,落叶乔木类果树应用最多。(2)基于对样地的实地考察,运用层次分析法科学构建了以“观赏价值、应用特性、生态效益、社会人文效应”为4个准则层以及树形、抗逆性、安全性等15项因子为指标层的合肥市果树类绿化树种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咨询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准则层权重值排序为应用特性>观赏价值>生态效益>社会人文效应。(3)确立果树分级评价系统,并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4个等级。选取合肥常见的十种果树让受访者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专业人士中综合评价等级为Ⅰ级的是银杏(Ginkgobiloba)、批杷(Eriobotryajaponica)、石榴(Punica granatum),Ⅱ级的是海棠(Malusspectabilis)、桃(Amygdaluspersica)、李(Praunus salicin),Ⅲ级的是杏(Armeniaca vulgaris)、梅(Armeniaca mume),Ⅳ级的是柿(Diospyroskaki)、葡萄(Vitis vinifera);而非专业人士中评价等级为Ⅰ级的是银杏、海棠,Ⅱ级的是石榴、枇杷、桃,Ⅲ级的是杏、李、梅,Ⅳ级的是柿、葡萄。评价等级最高的是银杏,最低的是葡萄。(4)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特征与评价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受访者中不同年龄、学历背景人群在对“观赏价值”维度上的评价均呈显着性差异,其他维度上各年龄段和学历背景的人群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且男女性别不同评价结果差异性也不显着。(5)受访者都较为重视果树的自然外观和生长特性,但又存在显着的群体差异。非专业人士更重视果树的观赏价值,而专业人士则更强调果树的抗性和低维护性。因此,在城市中发展果树类绿化树种时,要多选择观赏部位丰富、观赏期长、季相变化多样、生长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综合利用价值高的树种或品种。(6)经调查发现,受访者对果树在各类常见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具有广泛接受度。其中,对各类公园、小游园和广场等公共活动场地的认可度最高,其次是居住区;出于安全考虑,普遍认为果树不太适宜作城市道路绿化树种。在果树种植形式上,受访者表示更偏好果树在广场周边、居住区等地成群栽植,青睐于果树独立成景或与其他园林要素相衬托形成复层自然式群落景观。(7)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受访者偏好的果树树种、应用区域和种植方式与合肥市城市绿化中的所应用的种类、区域和方式之间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在此情况下,公众对果树类绿化树种的偏好是果树运用的关键问题。规划者和决策者可以借助这些信息来考虑基于特定城市的自然和规划情况,应如何更合理地运用果树类植物。(8)从问卷和访谈中获悉,受访者对于在城市绿化中果树类绿化树种运用的态度和意愿是积极肯定的。然而综观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果树应用还不充分,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今后政府相关部门、规划设计者、苗木供应方等应加大力度适当发掘潜在果树类绿化树种,有意识地多引导在城市绿化中运用当地适生果树。(9)人们渴望有机会能在城市绿化建设的不同进程中发声表态和深度参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一直缺乏契机。今后城市管理部门和绿化景观设计者应积极倡导城市绿色空间的公众多元参与,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参与途径和平台。在为广大公众谋取福利的同时,也为果树类树种的绿化应用推广提供新思路、新技术、新景象。本文希望通过对合肥市果树类绿化树种的运用及其评价的研究,探索基于公众视角的需求,为日后营造更多样、更高品质的并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果树类城市绿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张天姝[3](2016)在《寒地观赏蔷薇的观赏特性及园林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观赏蔷薇种类繁多,观赏价值高,景观效果良好,且适应性强,是城市园林绿化中重要的应用类群。但目前的研究大部分着重于对蔷薇属植物的种质资源调查、形态学及果实营养性状评价,而对其在园林应用方面的研究甚少。全国各地的园林绿化中利用的观赏蔷薇基本局限在月季、玫瑰等少数蔷薇属植物中,尤其是受气候条件限制的寒地城市,园林绿化材料相对较少。寒地月季是我们课题组培育出的可以在寒冷地区露地越冬的品系,但很多现代月季品种无法在寒地露地越冬,每年防寒越冬前需进行修剪,株型也会随着栽培方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大力开展寒地观赏蔷薇的野生资源收集和抗寒性良种选育工作,结合其在寒地的形态特征和观赏特性,加强寒地观赏蔷薇在园林应用上的研究力度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观测、比较分析、归纳演绎和实例例证的方法对观赏蔷薇的观赏特性及在寒地园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查阅了蔷薇属植物的研究现状,挖掘了观赏蔷薇的传统文化意蕴和意境的表达,并整理出北方观赏类蔷薇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其次,对寒地部分野生蔷薇、现代月季和寒地月季等观赏蔷薇的观赏性状及其形态指标进行实地观测并对所记录的数据做出比较和分析,总结出观赏蔷薇在寒地的栽培技术。再次,结合色彩学原理,提出观赏蔷薇在寒地园林中的景观配置方法及与其它园林要素搭配的合理配置模式,总结观赏蔷薇在寒地城市不同绿地类型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对齐齐哈尔梅里斯区植物园的设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今后具有地域性的观赏蔷薇园林应用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本文通过对寒地观赏蔷薇的观赏特性及在园林中的应用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研究,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挖掘观赏蔷薇的传统文化意蕴,其具有“爱与美”、“圣洁”、“和平”、“长春”、“顽强”、“富贵吉祥”等象征意义。根据观赏蔷薇的象征意义、相关的诗词画作及对国内外花卉节事活动的总结,提出利用观赏蔷薇构筑清幽空间、儒雅空间、华丽空间、活跃空间和芳香空间等不同园林空间类型的特点及植物配置模式,以及分别为按生态习性、传统文化寓意、意境的配置方法营造观赏蔷薇景观。(2)经过调查研究,得出观赏类蔷薇属植物在寒地城市园林绿地中的栽植数量较多,应用范围较广。总结出观赏蔷薇的观赏性状主要为株型、花、果、枝、叶等特征部位,并选取寒地观赏价值较高的10个野生蔷薇种类、20个现代月季品种,以及30个寒地月季品系进行实地观测,发现蔷薇属植物多为灌丛或藤本植物。野生蔷薇属植物的枝条姿态多为半直立型,占总数的40%;现代月季中杂种香水月季以直立型居多,丰花月季多呈半匍匐状生长,藤本月季的株高最高、冠幅最大;寒地月季普遍为半直立型,占总数的36.66%。观赏蔷薇的花型多样,包括平展、杯状、突心状、坛状、球状、莲座状、四分莲座状和绒球状;花色丰富,以红、粉、黄、白四个色系为主。观赏蔷薇的观赏部位以花和果为主,观赏期集中在411月,其在寒地的防寒越冬措施主要为搭设防风屏障、根部堆土和包裹树冠。(3)在提出观赏蔷薇在寒地园林中的应用要遵循适地适树、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经济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色彩调和效应和色彩心理效应在景观配置中的应用,整理不同色系的观赏蔷薇在寒地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和景观效果。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观赏蔷薇在景观配置中背景的最小高度和最小宽度,以及背景颜色的最佳范围为黄绿色至蓝绿色。据此,提出观赏蔷薇在植物景观中适宜作主景,背景以枝下高较低的常绿乔木为最佳,及观赏蔷薇配置的艺术手法。总结观赏蔷薇与其它园林要素相结合的形式,以及其在寒地城市的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和专用绿地等不同绿地类型中的应用。(4)将课题的研究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论证,参与齐齐哈尔梅里斯区植物园项目的设计,利用观赏蔷薇与多种园林要素相结合,形成了较好的景观效果,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以期为今后观赏蔷薇在园林绿地中的景观营造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何兴波,雷莉莉,李芳东,傅建敏,杨绍彬[4](2014)在《杏李杂交种‘风味玫瑰’花柱类型与花粉管的生长观察》文中认为为了探索杏李品种‘风味玫瑰’产量不高不稳的原因,对其花柱退化程度、不同花型花粉活力及花粉管生长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风味玫瑰’品种异花授粉亲和性大于自花授粉,其完成双受精的时间比自花授粉提前约24 h,且花粉管生长异常现象少;(2)不同类型枝条的花柱退化花比例存在差异,一年生枝条大于多年生枝条,不同的立地因素对花型比例存在较大的影响;(3)‘风味玫瑰’和‘恐龙蛋’品种花柱萎缩花的花粉活力分别为30.97%和32.02%,均大于长花柱花的花粉活力。研究认为,由于‘风味玫瑰’品种的花柱退化比例高,阻碍了其结实率的提高。虽然把‘恐龙蛋’品种作为授粉树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风味玫瑰’品种的结实率,但由于其花粉活力不是太高,不能作为理想的授粉树,需要寻找另外更为合适的授粉树。

何兴波[5](2014)在《杂交杏李品种‘风味玫瑰’授粉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杏李(Prunus domestica×armeniaca)为蔷薇科植物,于2000年从美国引进,是杏与李的种间杂交品种。‘风味玫瑰’作为杏李的一种,在品质与抗逆性方面表现非常突出,然而由于其自交不完全亲和性导致自然条件下‘风味玫瑰’自花结实率低是生产中产量不高不稳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以‘风味玫瑰’为母本,用其它杏李品种作为父本,对‘风味玫瑰’进行授粉,通过测定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花粉管生长、座果率以及果实品质来确定各组合之间的亲和性,并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风味玫瑰’自交不亲和性机理进行研究,同时统计不同种类枝条上花型的差异和测定各花型的花粉活力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琼脂培养基法测定不同授粉品种和‘风味玫瑰’不同花型的花粉活力,结果表明:各授粉品种的花粉活力都在50%以上,李品种‘苹果李’的花粉活力最高位53.23%;‘风味玫瑰’和‘恐龙蛋’的正常花型的花粉活力分别为20.27%、26.58%,皆明显小于各自雌蕊萎缩花的花粉活力;2.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验‘风味玫瑰’柱头的可授性,发现在开花前两天花柱已具有可授性,但可授性较低;在开花当天和开花后第2天柱头的可授性最高,可授性可以持续8天,柱头颜色由白色变为深褐色,反应颜色由浅蓝色随着可授性的增强变为深蓝色直至到失去可授性的不变色。3.通过对‘风味玫瑰’自花和异花授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风味玫瑰’自花授粉座果率为8.40%,属于自交不完全亲和品种。在异花授粉试验中,以杏李‘恐龙蛋’进行授粉效果最好,座果率最高,为26.13%。4.采用荧光显微镜压片法观察不同授粉组合授粉后花粉管生长情况,发现‘风味玫瑰’自花授粉花粉管生长在柱头表面就开始受到轻微抑制,主要抑制部位在中下部位。不同授粉组合花粉管生长初期相同,并无明显差异。但自花授粉48h后花粉管到达花柱1/3处时,自花和异花授粉的花粉管出现了生长差异。5.通过不同授粉品种对‘风味玫瑰’进行人工授粉,并对其授粉后代果实的物理性状和果实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初步比较。结果显示:物理性状表现较好的是杏李‘恐龙蛋’授粉组合果实,果实内部营养成分表现较好的是李‘五月红’。6.通过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对‘风味玫瑰’亲和性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有79个差异蛋白点,表达量差异在2倍以上的蛋白点有43个,其中自花授粉中表达丰度明显降低的蛋白点有37个。质谱分析中只有34个蛋白点得到了成功鉴定,经生物信息分析表明,有多种蛋白在前人的研究中发现,表达量有差异的蛋白质与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有关。对授粉早期花柱中表达的蛋白质分析表明,在花粉管的生长过程中至少多种类型的蛋白质参与,同时推断其中有9个蛋白质是杏李特有的。

楚爱香[6](2009)在《河南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研究》文中认为海棠(Malus spp.)在我国栽培已有2000余年历史,品种繁多,但对观赏海棠品种的科学分类研究起步较晚。本文对河南观赏海棠品种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海棠形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形态演化和变异的一般规律,制定了描述术语规范和形态特征的记载标准。采用种系–品种群–品种三级分类体系,建立了西府海棠和湖北海棠种系的观花海棠品种分类系统;并首次以种系为基础建立了观果海棠的品种分类系统。本文共记载了观赏海棠品种137个(其中观花品种66个,观果品种52个,引进品种19个),并编制了品种分类检索表;命名了82个新品种(其中观花品种40个,观果品种42个),整理归并了16个品种名称。对137个海棠品种按照观花、观果和引进三大类分别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各类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分类的结果均基本吻合,但对‘大花单瓣’品种的归属提出了质疑。本文首次将最新的SRAP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研究。48品种的聚类结果表明:国内品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国外品种关系较远。直枝型品种和斜展型枝品种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垂枝型品种关系较远。垂丝海棠种系下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其它种系下品种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同时不同种系各品种群间相互交叉聚合,呈现出较复杂的亲缘关系。

王朝君[7](2009)在《中国古代杏的栽培、加工与利用》文中认为杏是中国传统的五大水果之一,其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泛,品种繁多。由于文献资料记载的残缺,关于中国杏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杏的记载最早见于古文献《夏小正》,依据某些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夏小正》是记载夏代前期的事迹,认为早在4000多年前的中国中原地区杏已经在果园里面专门栽培;还有学者研究认为杏是与中国人的历史起源相伴随的,中国人的生活历史有多长,其杏的栽培历史就有多长;最确信的文献资料是甲骨文中关于杏的记载,这也是关于杏最早的记载,甲骨文是记叙中国古代商代人的生活事迹,距今大约有3500年的历史。据中国甲骨文学者的研究结论,杏在最早时期,人们并不把其当做水果享用,其主要用途是把果实和材质整体当做供品用于祭祀神灵。到目前为止,由于中国古代杏没有专门的文献记载,关于杏的文献资料大多是零散的,记载的内容甚少,所以关于中国古代杏的栽培起源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是透过这些零散的内容我们也能了解中国古代杏的一些基本情况。关于中国古代杏的人工栽培,如果依据《夏小正》的记载,出现专业性的果园栽培至今已有4000多年了,《诗经》中五果唯独没有杏,这可能是由于周代人对于杏的本性已完全了解和认识,认为杏是不适宜人们食用的水果。古籍《管子》里面最早论述到杏栽培对土壤的要求:“五沃之土,其土宜杏”,这说明在中国大概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杏的栽培技术和要求已有较成熟的掌握,北魏时期人们对于杏的栽培、繁殖、管理等技术的掌握已经达到更趋完美的水平。关于中国古代杏的分布问题,最早见于古籍《山海经》,即在今天陕西秦岭一带有大面积的杏林出现,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400—250年。中国古代杏分布范围相比今天更广泛,其最南端可达今天的广州市南部,最西端已经分布到新疆的喀什以西地区,最东北边分布到黑龙江的伊春市。古代杏的栽培区域以黄河流域分布最多,其栽培技术相对成熟,技术发展和推广也比较快,长江流域以江浙地区最多,其它栽培地区主要是新疆伊犁河谷、云贵川高原、东北平原。关于中国古代杏的品种,最早记载见于西汉时期,汉武帝上林苑中首次提到杏的品种—金杏,此后关于文献记载的杏品种的大约有50多个。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驯化栽培和改良发展,中国古代杏距今遗留有四种。这些遗留种的培育品种在我国和苏联、亚美尼亚等地都有栽培,已成为供人们开发和培育新品种的可贵资源。关于杏的加工利用最早见于《齐民要术》,包括杏仁、杏肉的加工技术、加工工艺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按照杏果不同品种的特性,古人把杏分为鲜食杏、仁用杏、肉用杏等。古人在杏的经济价值尤其是药用价值的开发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对于我们今天综合开发杏产业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白锦荣[8](2009)在《部分蔷薇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及抗白粉病育种》文中指出月季(Rosa spp.)是世界性的重要观赏植物之一,在切花生产、盆花栽培、城市园林绿化和香料生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蔷薇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共有蔷薇属植物95种,其中64种为特有种,但野生蔷薇资源破坏严重,蔷薇资源现状不清。中国传统月季品种流传至今,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具备四季开花、花香芳郁宜人等优良的遗传品质。中国月季品种‘月月红’(R.chinensis’Slater’s CrimsonChina’)和‘月月粉’(R.chinensis’Parsons’Pink China’),香水月季品种‘彩晕’香水月季(R.odorata’Hume’s Blush Tea-scented China’)和‘淡黄’香水月季(R.odorata’Parks’Yellow Tea-scented China’)在现代杂种香水月季的形成过程中曾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利用中国特有蔷薇野生种或传统月季品种的优良种质进行育种,对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月季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蔷薇种质资源的进一步流失与破坏,保护其资源多样性,本研究连续3年对蔷薇野生种和传统月季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整理、分析和评价,建立种质资源圃,并采用表型、孢粉学、SSR分子标记和nrITS序列对部分蔷薇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本文调查范围选择蔷薇属分布最为集中的云南、四川横断山脉地区,种质特点明显的新疆伊犁、阿尔泰,长白山和北京周边地区。结合资源评价,筛选出观赏性状优良、抗白粉病的优异亲本材料,与现代杂种香水月季进行杂交育种,创造抗白粉病的月季新种质,为月季育种提供物质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此次调查共计搜集43种蔷薇属植物和7个变种,隶属7组7系,占我国蔷薇属种质资源的44.8%。蔷薇属垂直分布海拔变化幅度大,介于海拔700-4300m之间。从资源现状看,峨眉蔷薇(R.omeiensis)、川滇蔷薇(R.soulieana)、长尖叶蔷薇(R.longicuspis)、山刺玫(R.davurica)、钝叶蔷薇(R.sertata)等种水平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变异丰富;中甸刺玫(R.prelucens)、大花香水月季(R.odorata var.gigantea)、玫瑰(R.rugosa)、深山蔷薇(R.marretii)等种群数量少,资源破坏严重,急需加强保护。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蔷薇野生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华西蔷薇(R.moyesii)、刺蔷薇(R.acicularis)、黄刺玫(R.xanthina)等10个种可直接应用于园林绿化,并可作为育种亲本加以利用;川滇蔷薇、疏花蔷薇(R.laxa)、复伞房蔷薇(R.brunonii)等15种观赏性状较好,可直接或改良后选择其优良性状进行杂交育种,其后代可作为育种的中间材料进一步杂交或回交。2.调查和整理出22个中国传统月季品种,这些品种适应性广,抗性强,花型独特,芳香浓郁。将Q型聚类应用于蔷薇22个品种和2个香水月季及其变种的分类,对27个性状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选出了影响力比较大的19个性状,并根据植株性状和花部特征将传统月季品种分为4类。3.利用扫描电镜对11个蔷薇野生种和14个中国传统月季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比较分析。孢粉学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均为单粒、等极、辐射对称。花粉长球形或超长球形,极面观三裂圆形,具三孔沟,沟宽因种和品种而异,赤道面观椭圆形或长矩形,属于N3P4C5型花粉。外壁纹饰以条纹状纹饰为主,种间穿孔的有无、密度和大小有差异,传统品种间差异相对较小。根据条纹走向、粗细、间距和密度,嵴洼深浅和穿孔孔频,可将供试花粉分为5种类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花粉大小和外壁纹饰特征在属内不同组间花粉形态差别较大,月季组(Sect.Chinensis)与合柱组(Sect.Synstylae)亲缘关系较近;传统月季品种中花型相似的聚为一类,亲缘关系较近,这与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根据花粉形态演变规律可推断野生种中芹叶组(Sect.Pimpinellifoliae)为较原始的类型,桂味组(Sect.Cinnamomeae)次之,合柱组和月季组较进化。传统月季品种中‘四面镜’(R.’Si Mian Jing’)可能为最原始的品种类型,‘月月粉’、‘月月红’及‘匍匐红’(R.’Pufu Hong’)等品种较为进化。4.建立了适合于蔷薇属亲缘关系分析的SSR反应体系,筛选出蔷薇属种质资源SSR分析的引物,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64份蔷薇属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12对引物对供试材料具有多态性,扩增片段大小在100-400bp之间,共检测出116个等位基因变异,每个微卫星标记包含有4-15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出的等位基因平均位点9.7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月季品种分别与合柱组、月季组聚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木香组、小叶组(sect.Microphyllae)、芹叶组和金樱子组(sect.Laevigatae)亲缘关系较远:野蔷薇(R.multiflora)和淡黄香水月季(R.odorata var.erubescens)与现代杂种香水月季聚为一组;云南特有种中甸刺玫(小叶组)与桂味组的玫瑰和山刺玫聚为一类,而与缫丝花(R.roxburghii)(小叶组)遗传距离较远。其余聚类结果与植物学分类基本一致。5.为了进一步分析蔷薇属植物亲缘关系,本研究利用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分析了部分蔷薇属的nrITS序列。GeneBank登录36条nrITS序列,登录号为FJ527684-FJ527719,蔷薇属ITS序列长度范围为622—628bp,其中有85个变异位点,42个为信息位点,分别占13.5%和6.7%,G+C含量为55.9-58.4%。蔷薇属种间或品种间ITS序列变异主要存在于ITS1间隔区内。按照聚类结果,传统月季品种分别与合柱组和月季组聚在一起,与SSR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可以推导在传统月季品种的形成过程中,月季组和合柱组蔷薇具有重要作用。小叶组的中甸刺玫和缫丝花分别与不同的桂味组野生种聚在一起,这与传统分类不一致。木香组形成一个单支,与其它各组并列,显示出较远的遗传距离。6.在蔷薇属植物亲缘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统计田间自然发病率,在31个供试材料中筛选出5个高抗白粉病材料,18个抗病材料;结合观赏性状,选择11个抗病传统月季品种,与6个观赏性状优良、白粉病抗性较差的现代月季杂交,共计44个杂交组合,授粉563朵,其中29个组合获得杂交果实158个,杂交结实率为28%。并用SSR分子标记对10株杂种苗进行鉴定,其中6株具有父母本特异片段,初步推断是真杂种,有待于进一步形态学鉴定,其余4株只有母本片段。本研究为蔷薇属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培育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月季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李庆卫[9](2010)在《川、滇、藏、黔野梅种质资源调查和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系中国特产传统名花(梅花)、嘉果。野生梅种质资源蕴含有重要的抗逆性基因,是梅花育种的物质基础。区域试验是育种的重要环节,为了保护和保存这些野梅种质资源和促进梅花北移工作,历时6年完成了川、滇、藏、黔部分地区野生梅种质资源调查研究和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对贵州(荔波、三都、赫章、威宁、龙里),云南(洱源西山、南大坪、松鹤、宁蒗、香格里拉虎跳峡),西藏(波密县通麦镇),四川(冕宁、木里、盐源泸沽湖)等14个野梅种源地的4种野梅,9种半野梅的种质资源及其生境进行了调查研究,首次确定了贵州荔波、赫章、威宁野梅的类型和分布地位;提出川、滇、藏、黔交界的横断山区(含贵州赫章、威宁)是野生梅的分布中心,扩大了野梅分布中心的范围;新发现1个梅的新变种——曲梗常绿梅;采集了调查区内全部野梅类型的标本;借助GPS技术,首次建立了被调查野梅的GPS定位图,为野梅保护、保存打下了基础。2.运用荧光AFLP分子标记技术,首次建立了65个野梅样品AFLP-DNA指纹图谱,研究了主要野梅的亲缘关系,运用荧光AFLP技术对主要野梅变种进行了鉴别。3.在前人抗寒梅花品种区域试验基础上,新增大庆、乌鲁木齐、公主岭3个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点,通过多年多点对比试验,在大庆实现了‘燕杏’梅、‘送春’梅、‘淡丰后’梅、‘美人’梅4个梅花品种露地栽培开花,公主岭有‘淡丰后’、‘公主木兰’、‘燕杏’‘美人’梅4个品种能露地栽培开花,在乌鲁木齐有‘燕杏’、‘丰后’2个品种露地栽培开花,使梅花北移超过2000km。在对区域试验点的气象和土壤生态因子分析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梅花品种的抗性及其在不同地区栽培应用要点,首次绘制出了覆盖全国各个省份的中国梅花分布图,对指导梅花应用推广具有重要实践意义。4.对中国野生梅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抗寒梅花应用提出了建议。

李宝琴[10](2009)在《大菊品种分类研究及核心种质构建初探》文中提出本文作者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实测的800余个菊花品种中选择出106个利用数量分类学方法对形态测试中各性状的稳定性及变异规律进行分析。应用变异系数及主成份分析的方法对菊花品种形态性状的分析表明:在所观测菊花的57个性状中有19个性状表现出很高的品种内一致性及品种间特异性,这些性状可以用于菊花品种的分类与鉴定,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用饰变的方法找到在菊花品种中间断变异的稳定性状。本研究应用UPGMA法对106个菊花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所选择的106个菊花品种基本可以按照各个不同的瓣型及花型分开,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中花型与瓣型基本处在同一分类等级中。说明菊花在瓣型及花型进化中也存在协同进化的现象,在品种分类中需要综合考虑。所选择的日本品种群与中国品种群基本上聚类在一起,没有单独分开。AFLP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相同瓣型的品种基本上聚类在一起;在所选择的5个菊属植物中,毛华菊最早聚入各品种菊中,并首先与翻卷型或球型等重瓣性较高的品种聚类在一起,这与传统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也说明了花型网状进化的问题;畸瓣类比较集中地聚类在一起;匙瓣类的品种分散聚类在了管瓣类与平瓣类品种之中。分子标记的分类结果与形态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在花型的分类地位与日本品种的聚类关系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现有的分类系统有必要在第一级分类标准中引入花型性状的相关因素。应用形态学及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进行分组,按照平方根法取样构建菊花的核心种质,并依据遗传多样性系数和遗传丰富度进行调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初选核心种质比较好的代表了试验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二、李杏品种花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杏品种花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李(论文提纲范文)

1 李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 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与收集
    1.2 种间的系统关系及物种形成
    1.3 中国李栽培品种群的形成与演化
    1.4 种质资源的评价与优异种质筛选
2 李性状遗传规律与育种研究
    2.1 重要性状遗传规律
    2.2 育种研究
3 李的花芽分化与授粉生物学
    3.1 花芽分化的特点
    3.2 开花授粉和结实性
4 李的栽培生理研究
    4.1 光合生理
    4.2 果实品质形成
    4.3 逆境生理
5 采后贮藏与加工
    5.1 贮藏技术
    5.2 加工技术
6 研究展望

(2)城市园林绿地中果树的运用及其评价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果树概述
        1.1.1 果树的概念
        1.1.2 果树的分类
        1.1.3 果树相较于其他绿化树种的优势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
        1.2.1 国外果树城市绿化应用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果树城市绿化应用的发展概况
        1.2.3 国外城市树种应用评价的研究概况
        1.2.4 国内城市树种应用评价的研究概况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合肥市概况
        3.1.2 合肥市果树种类现状
        3.1.3 研究区域的划定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与评价主体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4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等级的划分
        3.2.5 问卷调查
        3.2.6 数据收集与处理
4 调查与分析
    4.1 合肥城市绿化中果树的应用现状调查
        4.1.1 合肥城市绿化中的常见果树种类
        4.1.2 合肥不同城市绿地中果树的应用形式
        4.1.3 应用频率分析
    4.2 评价指标权重值分析
    4.3 合肥市适生果树类城市绿化树种的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 受访者基本信息特征分析
        4.4.1 性别分析
        4.4.2 年龄分析
        4.4.3 学历分析
        4.4.4 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对于评价结果的影响
    4.5 问卷结果分析
        4.5.1 信效度检验
        4.5.2 均值与标准方差的计算
        4.5.3 受访者对果树类植物的认知
        4.5.4 受访者对合肥市的果树类绿化的满意程度
        4.5.5 受访者对果树应用区域和种植形式的看法
        4.5.6 受访者偏好与实地调查结果的关系
        4.5.7 公众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参与
        4.5.8 受访者对果树的主要期望点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果树类绿化树种的评价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附录B 果树类绿化树种的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C 果树类绿化树种评价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3)寒地观赏蔷薇的观赏特性及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
        1.3.1 观赏蔷薇
        1.3.2 寒地城市
        1.3.3 植物造景
        1.3.4 专类植物景观
        1.3.5 植物的观赏特性研究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观赏蔷薇的传统文化意蕴及对景观营造形式的影响
    2.1 观赏蔷薇的传统文化意蕴
        2.1.1 观赏蔷薇的象征意义
        2.1.2 观赏蔷薇相关的诗词歌赋
        2.1.3 观赏蔷薇相关的美学画作
    2.2 观赏蔷薇的花卉节事活动
        2.2.1 观赏蔷薇的国外花卉节事活动
        2.2.2 观赏蔷薇的国内花卉节事活动
    2.3 传统文化对观赏蔷薇景观营造形式的影响
        2.3.1 观赏蔷薇构筑园林空间的类型
        2.3.2 观赏蔷薇营造景观的方法
    2.4 小结
3 寒地观赏蔷薇种质资源及观赏特性调查
    3.1 北方观赏蔷薇种质资源的搜集与调查
        3.1.1 蔷薇属植物概述
        3.1.2 观赏蔷薇的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3.1.3 观赏蔷薇的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3.2 蔷薇属植物观赏性状的评价指标
        3.2.1 植株形态
        3.2.2 花
        3.2.3 叶
        3.2.4 枝
        3.2.5 果
    3.3 部分观赏蔷薇在寒地的观赏特性调查与分析
        3.3.1 野生蔷薇属植物
        3.3.2 现代月季
        3.3.3 寒地月季
    3.4 观赏蔷薇在寒地的栽培技术
        3.4.1 水肥管理
        3.4.2 修剪
        3.4.3 防寒越冬
        3.4.4 病虫害防治
    3.5 小结
4 寒地观赏蔷薇的景观配置及园林应用
    4.1 观赏蔷薇在寒地园林中的应用原则
        4.1.1 适地适树原则
        4.1.2 生态性原则
        4.1.3 艺术性原则
        4.1.4 文化性原则
        4.1.5 经济性原则
    4.2 寒地观赏蔷薇在景观配置中的色彩运用
        4.2.1 色彩调和效应在景观配置中的应用
        4.2.2 色彩心理效应在景观配置中的应用
        4.2.3 寒地观赏蔷薇的色彩分类及应用
    4.3 寒地观赏蔷薇的景观配置
        4.3.1 观赏蔷薇在寒地植物景观中的角色定位
        4.3.2 观赏蔷薇的景观配置参数
        4.3.3 观赏蔷薇配置的艺术手法
    4.4 观赏蔷薇与其它园林要素的结合
        4.4.1 观赏蔷薇与其他植物的配置
        4.4.2 观赏蔷薇与地形的结合
        4.4.3 观赏蔷薇与建筑和小品的结合
        4.4.4 观赏蔷薇与山石的结合
        4.4.5 观赏蔷薇与水体的结合
        4.4.6 观赏蔷薇与园路的结合
    4.5 观赏蔷薇在寒地不同绿地类型中的应用
        4.5.1 公园绿地
        4.5.2 居住区绿地
        4.5.3 道路绿地
        4.5.4 专用绿地
    4.6 小结
5 齐齐哈尔梅里斯区植物园景观设计
    5.1 项目概况
    5.2 设计原则与目标
        5.2.1 设计原则
        5.2.2 设计目标
    5.3 植物园总体设计
        5.3.1 总体布局
        5.3.2 景观构架
    5.4 植物园分项设计
        5.4.1 观赏蔷薇在入口景观中的应用
        5.4.2 观赏蔷薇专类园景观
        5.4.3 观赏蔷薇与宿根花卉的结合
        5.4.4 观赏蔷薇在林下空间的应用
        5.4.5 观赏蔷薇在道路景观中的应用
        5.4.6 观赏蔷薇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5.4.7 观赏蔷薇与设施小品的结合
    5.5 小结
6 讨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杏李杂交种‘风味玫瑰’花柱类型与花粉管的生长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试验地概况
        1.1.2植物材料
    1.2 方法
        1.2.1花粉的采集和授粉
        1.2.2荧光观察花粉管的生长
        1.2.3花柱退化统计
        1.2.4不同花型的花粉活力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粉管的生长动态
    2.2 花柱类型分析
    2.3 不同花型的花粉活力
3 讨论与结论

(5)杂交杏李品种‘风味玫瑰’授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1.2.2 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2.3 花粉直感效应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与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花粉采集
        2.2.2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测定
        2.2.3 授粉试验
        2.2.4 雌蕊萎缩统计
        2.2.5 荧光显微镜观察花粉管的生长
        2.2.6 不同品种授粉后花柱蛋白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
        2.2.7 果实品质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授粉特性
        3.1.1 雌蕊萎缩调查统计
        3.1.2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测定
        3.1.3 授粉结实率
        3.1.4 荧光观察花粉管的生长
    3.2 授粉后花柱蛋白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
        3.2.1 花柱蛋白双向电泳体系建立
        3.2.2 不同授粉品种得到的蛋白表达谱 ImageMaster 分析
        3.2.3 差异蛋白点的 MALDI-TOF/TOF MS 分析
        3.2.4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3.3 果实品质检测
        3.3.1 果实营养成分分析
        3.3.2 不同授粉组合果实的物理性状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雌蕊萎缩
        4.2.2 花粉活力与授粉结实率
        4.2.3 柱头可授性
        4.2.4 花粉管生长情况
        4.2.5 蛋白质质谱鉴定的分析与生物学意义
        4.2.6 果实品质
    4.3 展望
        4.3.1 特色与创新
        4.3.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详细摘要

(6)河南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观赏植物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1.1.1 梅花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1.1.2 桂花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1.1.3 牡丹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1.1.4 二元三级分类系统的形成
    1.2 观赏植物品种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1.2.1 比较形态学
        1.2.2 形态解剖学及孢粉学
        1.2.3 数量分类学
        1.2.4 同工酶标记及分子标记
    1.3 观赏海棠研究进展
        1.3.1 中国古代对观赏海棠的记载
        1.3.2 国内观赏海棠的现代研究概况
        1.3.3 国外的观赏海棠研究
    1.4 观赏海棠品种的形态演化一般规律
        1.4.1 营养器官的主要形态特点及演化
        1.4.2 繁殖器官的主要形态特点及演化
    1.5 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研究中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系统的建立
    3.1 观赏海棠品种的起源
    3.2 品种分类原则和分类等级
        3.2.1 品种分类原则
        3.2.2 品种分类等级
    3.3 观花海棠品种分类系统
    3.4 观果海棠品种分类系统
    3.5 国外引进海棠品种的分类
    3.6 观赏海棠品种名称
第四章 河南观赏海棠品种分类
    4.1 河南观花海棠品种分类
        4.1.1 垂丝海棠
        4.1.2 湖北海棠
        4.1.3 西府海棠
        4.1.4 楸子
        4.1.5 海棠花
    4.2 河南观果海棠品种分类
        4.2.1 垂丝海棠
        4.2.2 湖北海棠
        4.2.3 西府海棠
        4.2.4 山荆子
        4.2.5 三叶海棠
    4.3 国外引进品种
第五章 观赏海棠品种数量分类研究
    5.1 观花海棠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1.1 材料
        5.1.1.2 性状的选取和编码
        5.1.1.3 数据处理
        5.1.2 结果与分析
        5.1.2.1 R 型聚类结果分析
        5.1.2.2 Q 型聚类结果分析
        5.1.3 结论与讨论
    5.2 观果海棠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1.1 材料
        5.2.1.2 性状的选取和编码
        5.2.1.3 数据处理
        5.2.2 结果与分析
        5.2.2.1 R 型聚类结果分析
        5.2.2.2 Q 型聚类结果分析
        5.2.3 结论与讨论
    5.3 引进海棠品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5.3.1 材料与方法
        5.3.1.1 材料
        5.3.1.2 性状的选取和编码
        5.3.1.3 数据处理
        5.3.2 结果与分析
        5.3.2.1 R 型聚类结果分析
        5.3.2.2 Q 型聚类结果分析
        5.3.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观赏海棠品种分子标记分类研究
    6.1 观赏海棠SRAP-PCR 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6.1.1 材料与方法
        6.1.1.1 材料
        6.1.1.2 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2.1 SRAP-PCR 正交试验设计的扩增结果分析
        6.1.2.2 反应体系的验证及多态性引物组合的筛选
        6.1.3 结论与讨论
    6.2 观赏海棠品种的分子标记研究
        6.2.1 材料与方法
        6.2.1.1 材料
        6.2.1.2 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2.1 SRAP 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6.2.2.2 不同品种的聚类分析
        6.2.3 结论与讨论
        6.2.3.1 SRAP 标记及多态性
        6.2.3.2 基于SRAP 标记的聚类分析
第七章 小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1 观花海棠品种野外调查记载表
附录2 观果海棠品种野外调查记载表
图版说明
图版
详细摘要

(7)中国古代杏的栽培、加工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
    五、论文的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中国古代杏的起源及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杏的栽培起源
    第二节 中国古代杏的栽培发展概貌
第二章 中国古代杏的栽培分布及品种分类
    第一节 中国古代杏的品种及分类
    第二节 中国古代杏的栽培分布情况
第三章 中国古代杏的栽培技术
    第一节 古代杏的栽培及管理技术
    第二节 古代杏的繁殖技术
第四章 中国古代杏的加工利用技术
    第一节 古代杏肉的加工利用技术
    第二节 古代杏仁的加工利用技术
第五章 中国古代杏的经济价值
    第一节 食用价值
    第二节 药用价值
    第三节 其它使用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部分蔷薇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及抗白粉病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蔷薇属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
        1.1.1 蔷薇属种质资源分布研究
        1.1.2 蔷薇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研究
        1.1.2.1 形态学方法
        1.1.2.2 孢粉学方法
        1.1.2.3 分子标记研究
        1.1.2.4 系统学研究
        1.1.2.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2 蔷薇属育种概况
        1.2.1 蔷薇属育种历史
        1.2.2 中国蔷薇属栽培与育种
        1.2.2.1 中国月季栽培历史
        1.2.2.2 中国传统月季的地位
        1.2.3 抗病育种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部分蔷薇属种质资源调查、搜集与分析
    2.1 蔷薇属野生种质资源调查
        2.1.1 调查方法
        2.1.2 调查结果
        2.1.2.1 云南省蔷薇属植物调查结果
        2.1.2.2 长白山蔷薇属植物调查结果
        2.1.2.3 四川西南地区蔷薇属植物调查结果
        2.1.2.4 新疆伊犁、阿尔泰蔷薇属植物调查结果
        2.1.2.5 北京地区蔷薇属植物调查结果
    2.2 部分蔷薇属(RosaL.)种质资源评价
        2.2.1 材料
        2.2.2 评价方法
        2.2.2.1 构建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2.2.2.2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2.2.3 结果与分析
        2.2.3.1 评分标准的确定
        2.2.3.2 部分蔷薇属种间得分
    2.3 中国传统品种资源的搜集和分析
        2.3.1 中国传统月季品种的形态特征
        2.3.2 部分中国传统月季品种的形态学分类
        2.3.2.1 供试材料
        2.3.2.2 分类性状选取和编码
        2.3.2.3 数据处理
        2.3.2.4 结果与分析
    2.4 结论和讨论
        2.4.1 蔷薇资源的现状
        2.4.1.1 云南蔷薇属植物现状分析
        2.4.1.2 长白山区蔷薇属植物现状分析
        2.4.2 蔷薇属种质资源保护策略
        2.4.3 部分蔷薇属种质资源评价
        2.4.4 部分中国传统月季品种形态学分类
3 部分蔷薇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
    3.1 部分蔷薇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其分类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材料
        3.1.1.2 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2.1 蔷薇属花粉的形态特征
        3.1.2.2 花粉大小
        3.1.2.3 花粉外壁纹饰
        3.1.2.4 聚类分析
        3.1.3 结论与讨论
        3.1.3.1 花粉演化趋势
        3.1.3.2 花粉形态与植物形态学比较
        3.1.3.3 传统月季品种的亲缘关系
    3.2 部分蔷薇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剂和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2.3.1 DNA的提取
        3.2.3.2 DNA浓度与质量测定
        3.2.3.3 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3.2.3.4 PCR扩增反应
        3.2.3.5 SSR引物筛选
        3.2.3.6 SSR引物荧光标记
        3.2.3.7 SSR数据分析
        3.2.4 结果与分析
        3.2.4.1 DNA提取结果与测定
        3.2.4.2 正交设计和完全随机试验优化月季SSR反应体系
        3.2.4.3 SSR反应引物的筛选
        3.2.4.4 SSR标记的多态性
        3.2.5 结论和讨论
        3.2.5.1 影响SSR扩增反应的因素
        3.2.5.2 SSR分子标记在蔷薇属亲缘关系研究的应用
    3.3 ITS序列分析部分蔷薇属植物系统演化
        3.3.1 材料与方法
        3.3.1.1 供试材料
        3.3.1.2 DNA提取
        3.3.1.3 ITS序列PCR扩增
        3.3.1.4 扩增产物的纯化
        3.3.1.5 纯化产物的克隆、转化
        3.3.1.6 序列测定与分析
        3.3.2 结果与分析
        3.3.2.1 ITS序列PCR扩增结果
        3.3.2.2 PCR产物纯化
        3.3.2.3 ITS序列分析
        3.3.2.4 基于ITS序列的蔷薇属亲缘关系分析
        3.3.3 结论与讨论
    3.4 部分蔷薇属植物亲缘关系讨论
4 月季抗白粉病杂交育种
    4.1 育种目标
    4.2 蔷薇属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筛选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供试材料
        4.2.1.2 病菌孢子鉴定
        4.2.1.3 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方式观察
        4.2.1.4 调查田间自然发病率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病害诊断
        4.2.2.2 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状况
        4.2.2.3 蔷薇属植物抗病性筛选
    4.3 杂交育种
        4.3.1 亲本的选择
        4.3.2 杂交方法
        4.3.2.1 花粉采集
        4.3.2.2 花粉生活力测定
        4.3.2.3 授粉
        4.3.2.4 柱头萌发力
        4.3.2.5 杂交后的管理
        4.3.2.6 播种
        4.3.2.7 杂种鉴定
        4.3.3 结果与分析
        4.3.3.1 花粉萌发率
        4.3.3.2 柱头萌发
        4.3.3.3 杂交结实率
        4.3.3.4 杂种鉴定
    4.4 讨论
        4.4.1 月季白粉病抗性
        4.4.2 月季杂交育种
        4.4.3 杂种鉴定
5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川、滇、藏、黔野梅种质资源调查和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梅种质资源和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的研究进展
    1.1 我国古代对梅的研究
        1.1.1 梅的历史分布问题
        1.1.1.1 从古书中探究古代梅的分布
        1.1.1.2 从考古发掘报告及其遗存中探究古代梅的分布
        1.1.1.3 从历史气候变迁中探究梅分布
        1.1.2 古文献中对梅变种和品种的记载
        1.1.3 古人对梅生物学特性认识
    1.2 近代和现代对梅的研究
        1.2.1 梅的种质资源研究
        1.2.1.1 梅的植物形态分类学研究
        1.2.1.2 野生、半野生梅种质资源的调查与形态分类研究
        1.2.1.3 栽培梅种质资源的调查与形态分类研究
        1.2.1.4 梅的细胞学标记研究
        1.2.1.5 梅的生物化学标记研究
        1.2.1.6 梅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1.2.1.7 梅的起源与分布中心
        1.2.2 梅品种选育
        1.2.2.1 育种目标
        1.2.2.2 育种方法
        1.2.2.3 梅的抗寒性室内鉴定研究
        1.2.2.4 越冬梅树的田间鉴定标准
        1.2.3 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
        1.2.3.1 区域试验植物表现评价指标的确定
        1.2.3.2 区试数据分析
        1.2.3.3 观赏植物区域试验
    1.3 展望
        1.3.1 种质资源研究展望
        1.3.2 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研究展望
    1.4 本课题立题依据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国内外野生梅种质资源和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3 技术路线
2.川、滇、藏、黔部分地区野生梅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2.1 野生梅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2.1.1 准备工作
        2.1.2 外业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2.1.3 内业工作
    2.2 野生梅种质资源调查结果和讨论
        2.2.1 黔、川、滇、藏部分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与野梅分布
        2.2.2 贵州野梅结果与讨论
        2.2.3 横断山区野生梅种质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川、滇、藏、黔野生、半野生梅调查小结
        2.3.1 野生梅主要类型
        2.3.2 半野生梅主要类型
        2.3.3 中国野生梅种质资源分布规律和保护对策
        2.3.4 野生梅分布规律
3.野生梅种质资源AFLP分子标记研究
    3.1.引言
    3.2. AFLP标记的原理与技术流程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材料
        3.3.2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3.3.3 内切酶及引物的选择
        3.3.4 实验方法
    3.4.结果与讨论
        3.4.1 AFLP引物筛选
        3.4.2 野生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3.4.3 西藏波密县通麦野梅遗传多样性分析
        3.4.4 主要野梅类型的鉴别
    3.5 小结
        3.5.1 结论
        3.5.2 建议
4 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
    4.1 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的理论基础
        4.1.1 "气候相似性"理论
        4.1.2 生态历史学说
        4.1.3 植物抗寒机理
    4.2 区域试验点的建立
        4.2.1 区域试验点及其品种的选择
        4.2.2 试验点建立的方法
    4.3 区域试验点土壤分析结果与评价
        4.3.1 土壤质地分析
        4.3.2 土壤PH值和含盐量分析
    4.4 区域试验点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新疆乌鲁木齐市梅花区域试验结果与讨论
        4.4.2 黑龙江省大庆市梅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与讨论
        4.4.3 公主岭市梅花区域试验点结果与分析
        4.4.4 兰州梅花区域试验结果与分析
        4.4.5 包头梅花区域试验结果与分析
        4.4.6 内蒙古赤峰梅花区域试验
        4.4.7 其他区域试验点结果与分析
    4.5 结论与建议
        4.5.1 区域试验结论
        4.5.2 建议
5.总结
    5.1 主要结论
        5.1.1 川、滇、藏、黔部分地区野梅调查主要研究结论
        5.1.2 主要野梅的AFLP-DNA指纹图谱的建立
        5.1.3 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5.1.4 中国梅的分布图
    5.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野生梅夏季调查记载表(夏季调查用)
附录2:区域试验的部分梅花品种开花情况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续1)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续2)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续3)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续4)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续5)
附录3:主要野生梅种子测量结果(续6)
附录4 西藏蜡叶梅与西藏野梅15指纹比较
附录5 区域试验点的主要气象资料
附录6 方差分析资料
附录7 缩略语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致谢

(10)大菊品种分类研究及核心种质构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观赏植物品种分类概述
        1.1.1 观赏植物品种分类的原则
        1.1.2 中国花卉品种分类简史
        1.1.3 观赏植物品种分类主要的研究方法
    1.2 观赏植物核心种质研究现状
    1.3 菊花品种分类与核心种质研究现状
    1.4 AFLP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本研究的设计思想
2 大菊品种调查及品种选择
    2.1 大菊品种的调查方法
    2.2 菊花品种选择
3 菊花品种形态学分析
    3.1 形态学分析方法
    3.2 结果分析
    3.3 形态学分类结果讨论
4 菊花品种AFLP分子标记研究
    4.1 实验仪器
    4.2 实验试剂
    4.3 AFLP分子标记试验步骤
        4.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4.3.2 酶切连接
        4.3.3 预扩增反应体系优化
        4.3.4 选择性扩增反应
        4.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检测
        4.3.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统计与分析
    4.4 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4.4.1 DNA提取结果分析
        4.4.2 酶切连接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4.4.3 预扩增体系优化的结果
        4.4.4 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优化的结果
        4.4.5 引物筛选结果
    4.5 AFLP分子标记结果与分析
        4.5.1 扩增片度长度的多态性分析
        4.5.2 AFLP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4.6 分子标记分类结果讨论
5 初步构建菊花核心种质的探讨
    5.1 取样方法
    5.2 核心种质符合度检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关于菊花品种分类的讨论
    6.2 菊花核心种质构建问题的探讨
    6.3 菊花AFLP分析体系优化的探讨
    6.4 关于菊花性状描述方法的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李杏品种花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李[J]. 刘威生,章秋平,马小雪,张玉萍,刘家成,张玉君,刘硕,刘宁,徐铭. 果树学报, 2019(10)
  • [2]城市园林绿地中果树的运用及其评价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D]. 刘冰洁.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3]寒地观赏蔷薇的观赏特性及园林应用研究[D]. 张天姝.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4]杏李杂交种‘风味玫瑰’花柱类型与花粉管的生长观察[J]. 何兴波,雷莉莉,李芳东,傅建敏,杨绍彬. 热带作物学报, 2014(04)
  • [5]杂交杏李品种‘风味玫瑰’授粉特性研究[D]. 何兴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1)
  • [6]河南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研究[D]. 楚爱香.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1)
  • [7]中国古代杏的栽培、加工与利用[D]. 王朝君.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8]部分蔷薇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及抗白粉病育种[D]. 白锦荣.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9]川、滇、藏、黔野梅种质资源调查和梅花抗寒品种区域试验的研究[D]. 李庆卫.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 [10]大菊品种分类研究及核心种质构建初探[D]. 李宝琴.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梅杏品种花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