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根管一次性充填160例临床分析

感染性根管一次性充填160例临床分析

一、感染根管一次充填16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杰[1](2020)在《不同镍钛预备系统对椭圆形根管内充填物清理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根管治疗术(Root canal therapy;RCT)是目前牙髓病及根尖周疾病首选治疗方法。但是由于根管系统解剖的复杂性、治疗器械的有限性等各种原因导致其成功率也各有不同。对于因为根管内再次感染导致治疗失败的首选治疗方法就是非手术治疗即根管再治疗(Root canal retreatment;r RCT)。去除根管内原有的感染充填物并重新通畅根管是根管再治疗成功的关键步骤,也是首要条件。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方法用来去除根管内充填物。其中根管再治疗专用机用镍钛器械因其刚度高、对牙胶的切削能力及穿透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Pro Taper Universal Retreatment(PTUR)是一款经典的再治疗专用机用镍钛锉,由D1、D2、D3三支锉组成,横截面均为三角形,可以持续旋转运动,D1具有切割性尖端,可以穿透根管内充填物。XP-endo Shaper(XPS)是特殊的Max-wire材料制成的单支锉系统,可以在体温下由马氏体相转为奥氏体相,S形设计,可顺应根管形态对根管壁进行切削,并提供了较大的碎屑排出空间,已有研究显示其对根管的成形能力要优于传统镍钛器械,但对于其在根管再治疗中应用目前研究较少。Con Cept One Plus(CCOP)是由M-wire材料制成的单支锉系统,其独特的松螺旋设计以及在截面上纵切一刀,使其拓展了根管内的排屑空间,另外其高质量的纳米陶瓷材料涂层使其具有极高的硬度,因此其切削能力较强。但目前对于其在根管再治疗中去除充填物效果仍不明确。但是,目前根据以往的研究尚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去除根管内充填物,根管内感染的充填物如果不能进行的彻底的清理,则会导致细菌等感染物质残留在牙胶、封闭剂以及牙本质小管内,从而降低根管再治疗的成功率。因此,本实验希望通过Micro-CT比较三种类型根管锉去除根管内充物的效果及根尖区碎屑推出量,观察XP-endo Shaper及Con Cept One Plus是否会比Pro Taper Universal Retreatment有更好的再治疗性能。方法:收集临床拔除的30颗离体下颌前磨牙,均具有单一的椭圆形根管,使用裂钻冷水喷却下开髓,10#不锈钢K锉显微镜下确定并标准化工作长度,并疏通至15#,protaper预备至F2。冲洗、干燥。使用热牙胶和AH-Plus采用垂直加压技术充填根管。37℃、100%湿度保存1周。分组使用不同镍钛器械去除充填物:A组:Pro Taper Universal Retreatment;B组:XP-endo Shaper;C组:Con Cept One Plus。记录再预备时间。再治疗过程中采取定量冲洗的方法,即每更换一次器械,使用2 ml蒸馏水注射冲洗,每个样本冲洗液总量均为12 ml。采用空管收集模型收集再治疗过程中从根尖孔推出的碎屑,精确称重(10-5 g)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再治疗前后分别对样本进行Micro-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充填物原体积及充填物残留体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充填物残余量:三种机用器械均不能完全清除根管内充填物,且残余充填物体积比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操作时间及并发症:CCOP组根管预备时间最短,其次为PTUR组,最后为XPS组,且三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中均未出现器械分离、穿孔等并发症。3、根尖区碎屑推出量:PTUR组根尖区碎屑推出量最多,并与其他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为XPS组,最少为CCOP组,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三种镍钛器械均能够安全有效去除根管内大多数充填物,其中CCOP清除根充物的速率最高。2、根管再治疗中,CCOP根尖区碎屑推出量最少,对根尖周的刺激作用最小,但这一结果仍需临床试验验证。

高静静[2](2020)在《牙髓血运重建术在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9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口腔科、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且已完成牙髓血运重建治疗的病例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治疗过程、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数据导入Excel表格中,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例患者,共计43颗患牙,平均复诊时间17.72(12~32)个月,42颗患牙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其中28颗治疗成功,14颗治疗有效,1颗治疗失败,改行根尖诱导成形术。至最后一次复查为止,成功率达到65.1%,有效率为97.7%,失败率为2.3%。按病因不同,本研究可分为牙外伤组和畸形中央尖折断组。牙外伤组共纳入13颗患牙,平均复诊时间15.62(12~24)个月,12颗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其中5颗治疗成功,7颗治疗有效,成功率为38.5%,有效率为92.3%,失败率为7.7%。牙根愈合类型以I型(5例)和III型(5例)愈合为主。3颗患牙出现根管内钙化。畸形中央尖折断组共纳入30颗患牙,平均复诊时间18.63(12~32)个月,30颗患牙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其中23颗治疗成功,7颗治疗有效,成功率为76.7%,有效率为100%。牙根愈合类型以I型(22例)愈合为主。11颗患牙出现根管内钙化。从术后牙根继续发育的角度来讲,病因是术后牙根发育的潜在影响因素,畸形中央尖折断组相较于牙外伤组更有利于患牙牙根发育,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牙齿发育分期、有无瘘管、牙齿有无松动及复诊时间对牙根继续发育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术后牙根钙化影响因素而言,病因、牙齿发育分期、有无瘘管、牙齿有无松动及复诊时间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患者行牙髓血运重建术短期内有效且成功率高。2、不同病因是术后牙根继续发育的潜在影响因素,畸形中央尖折断组牙根发育明显优于牙外伤组,临床效果更好。3、根管内钙化是本研究观察到的主要并发症,其相关影响因素尚不明确。

董梦杰[3](2020)在《医用杜仲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导热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根管治疗术是目前治疗口腔常见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主要使用充填材料以达到封闭根管的作用,从而杜绝细菌的滋生感染等问题。牙胶充填材料是根管治疗中的“金标准”材料,其性能对根管封闭严密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牙胶充填材料主要由杜仲胶(GP)、氧化锌(ZnO)、硫酸钡等组成,临床使用中,利用GP的低温结晶熔融特性,在携热头的加热下,牙胶得以软化流动,并在一定的压力下充填进入根管系统,在温度降至体温的过程中发生结晶固化,从而实现严密充填并长期稳定地保持在根管系统中。基于上述过程,牙胶充填材料需要高导热、易流动等性能,还应具有体积稳定性。但是,目前商品牙胶的普遍问题是导热系数不够高、流动性能不够好,往往需要较高的加热温度和较长的治疗时间,易使患者疼痛,甚至损伤牙根周围组织。所以,本论文的目标是制备高导热、易流动的高性能牙胶材料以更好的满足根管治疗的需求。通过碳纳米管(CNTs)与ZnO填料的复合使用以及对CNTs的剪切取向和偶联剂改性,得到了综合性能优异的牙胶材料,分析了导热机制并提出了新型导热模型,实现了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预测。此外,商品牙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体积收缩,但是收缩机理尚不明晰,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之一。本论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分析传统商品牙胶尖的组成与导热性能的关系,发现导热系数与ZnO呈正相关。进一步地,通过双辊混炼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ZnO含量的GP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随着ZnO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也逐渐升高且增速变快。通过分析ZnO在GP基体中呈“海岛-岛链-网络”的微观结构,揭示了“三阶段”导热机制。此外,对GP/ZnO复合材料的流动性能分析发现,ZnO的增加也会引起体系粘度的提升,尤其当ZnO含量超过80 wt%时,体系的粘度剧烈上升。该结果也表明不能单纯依靠增加ZnO的含量来提高牙胶材料的性能,而80 wt%是获得较好综合性能的最佳值。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中得到的GP/ZnO(80 wt%)复合材料作为基体,填充不同含量的CNTs,制备得到了一系列GP/ZnO@CNTs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CNTs为50phr(体系中同时含有400phr ZnO)时,较相同含量(450phr)的单一 ZnO填充时导热系数提升了 75.2%,ZnO和CNTs的并用对于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提升具有协同作用,为此提出了“桥接模型”阐述导热机制。体外充填实验表明,相比于商品牙胶,含有20phr CNTs的GP/ZnO@CNTs复合材料具备高导热、易流动的特点。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发现新型牙胶复合材料不具有细胞毒性,虽然该材料真正用于患者之前还需要一系列的临床评价,但本部分的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第三部分,通过毛细管流变仪对含有20phr CNTs的GP/ZnO@CNTs复合材料进行了剪切取向,结果表明,取向方向的导热系数明显提升。与未经毛细管流变仪剪切取向的复合材料相比,导热系数最高达到了 2.5 W/(m·K),提升了 81.2%。通过体外模拟充填实验证明,CNTs的取向有利于沿牙胶尖轴向方向的热量传递,易使尖端软化,获得更加严密的充填效果,具有临床意义。本论文的第四部分,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导热填料进行改性处理,当复合材料的体系中含有10phr CNTs-OH与10phr KH560时,与未改性相比,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提升了 11.9%,进一步取向后提升了 34.0%。同时,平均剪切粘度降低了 18.5%,说明KH560的加入不仅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还提高了流动性能。因此,KH560的加入有效地解决了牙胶材料的导热和流动性能的矛盾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牙胶材料的性能提供了思路。本论文的第五部分,在经典Agari导热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并提出了并联-串联(P-S)模型,实现了对三相GP/ZnO@CNTs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预测。此外,使用P-S模型对含取向结构的GP/ZnO@CNTs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进行分析,也能够很好的拟合。为了验证P-S模型的普适性,使用文献中复合材料的导热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均获得了良好的拟合效果。P-S模型的提出对于丰富导热模型理论和指导高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具有一定意义。本论文的第六部分,探究了影响牙胶材料体积稳定性的因素。通过对商品牙胶尖的体积收缩率进行实验和计算两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引起牙胶材料体积收缩的主要原因是聚合物基体的结晶相转变过程,占总体积收缩率的99%,填料的热胀冷缩效应引起的体积收缩率仅占1%。GP基体的含量、结晶度和晶体类型对体积收缩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基体的含量和结晶度越高,引起的体积收缩率越大。本部分的研究让我们充分理解了体积收缩的机理,从而能够为解决体积收缩问题提供思路,具有实际意义。

刘恒瑜[4](2020)在《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大鼠正畸牙移动(OTM)模型,研究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情况,探讨正畸牙移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正畸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设空白对照组,0 g加力组,50 g加力组,100 g加力组,通过正畸镍钛拉簧建立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模型,每组分为4亚组——分别于1、3、7、14 d后处死大鼠,采用RT-PCR法测定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 RNA基因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牙龈及龈沟液的Caspase-3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半定量及定位检测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及牙槽骨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PCR结果显示: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表达量均随牵引力值的增加而增加,组间差异明显(P<0.05)。0 g加力组ICAM-1的m RNA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Caspase-3及Survivin的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50 g加力组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浓度变化趋于同步,初始呈时间依赖性,至第7 d时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01),至第14 d时,Survivin mRNA、ICAM-1 m RNA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基本同对照组,组间无差异(P=0.392,P=0.157,P=0.185);100 g加力组的上述三分子均提前于第3 d到达峰值,第3 d组与其余各组间差异明显(P<0.05),至第14 d时,Survivin m RNA、ICAM-1 m RNA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41,P=0.036,P=0.000)。Caspase-3及ICAM-1的近中侧mRNA浓度及变化幅度皆大于远中侧m RNA浓度及变化幅度,而Survivin反之。(2)ELISA结果显示:Caspase-3及ICAM-1的蛋白表达量同样随牵引力值的增加而增加,组间差异明显(P<0.05)。0 g加力组ICAM-1的蛋白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Caspase-3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50 g加力组的Caspase-3及ICAM-1的蛋白浓度变化呈时间依赖性,至第7 d时达到峰值(P<0.05);100 g组两者趋势出现差异,Caspase-3浓度逐渐上升,一直持续至第14 d,组间差异仍明显(P=0.007<0.01),ICAM-1提前于第3 d出现峰值,第14 d末时蛋白浓度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611>0.05);(3)免疫组化染色法结果显示:Caspase-3、ICAM-1在静息正常牙周组织中存在表达,而Survivin为低表达,蛋白变化趋势基本同ELISA结果。100 g加力组的大鼠牙周组织中,牙根较50 g加力组明显粗糙不平,Caspase-3的蛋白浓度及升高趋势远高于50 g加力组,且牙髓腔成牙本质细胞中的ICAM-1蛋白含量较50 g加力组明显增高。Survivin蛋白浓度在50 g加力组时,于第7 d到达高峰;在100 g加力组时,峰值提前于第3 d,随后降至第14 d,此时浓度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Survivin、Caspase-3及ICAM-1共同参与正畸牙移动的牙周组织改建过程,Caspase-3主要参与近中压力侧的细胞凋亡,Survivin参与远中张力侧的牙周组织新生,两者共同维护牙周改建的动态平衡。(2)Survivin、Caspase-3对机械力刺激反应较ICAM-1明显,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和偏态分布特点。(3)力值的增加促进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过度表达,50 g对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的改建作用更佳,100 g作用力下Caspase-3与Survivin两者间表达失衡,提示牙周组织吸收风险。

宋续军[5](2020)在《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NLRP3在模型中的表达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指出目的:构建小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研究NLRP3在小鼠种植体周围炎牙龈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对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作用。方法:研究使用36只4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拔除右侧上下第一臼齿,在上颌第一臼齿的远中腭根拔牙窝中即刻植入纯钛定制式种植体,愈合4周获得骨结合。然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在结扎第0天(即结扎处理前)处死,获取标本;模型组为结扎处置2周后组,将5-0丝线牢固地放置在模型组种植体的龈下颈部,结扎处理2周后处死动物,获取标本;对照组未做结扎处理,观察2周后处死动物,获取标本。每组6只用于Micro-CT和基因表达分析,每组的另外6只小鼠用于组织形态学分析。通过形态学观察评估牙龈组织的炎症征象,使用Micro-CT扫描小鼠骨组织,用以评估种植体周围的骨高度和骨密度差异,通过HE染色、TRAP染色方法对各组标本进行组织学分析,使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牙龈组织中NLRP3、IL-1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模型组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可查见明显的发红、水肿、质地变软和渗出,而空白组和对照组无肉眼可见的炎症征象。Micro-CT扫描并分析后得到每组小鼠种植体周围骨高度数据如下:876.6±50.03μm(空白组近中侧)、834.3±37.56μm(对照组近中侧)、576.2±55.81μm(模型组近中侧)、906.2±87.58μm(空白组远中侧)、864.5±58.70μm(对照组远中侧)、555.8±26.61μm(模型组远中侧)、1019±86.59μm(空白组颊侧)、954.4±42.86μm(对照组颊侧)、584.3±75.00μm(模型组颊侧)、819.9±42.17μm(空白组腭侧)、792.8±78.99μm(对照组腭侧)、556.8±60.59μm(模型组腭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近中侧、远中侧、颊侧、腭侧骨高度均显着降低(P<0.05),而空白组的近中侧、远中侧、颊侧、腭侧骨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种植体周围感兴趣区域(VOI)内剩余骨密度值,模型组[(964.6±6.586)㎎/HA ccm]与对照组[(1034±44.05)㎎/HA ccm]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剩余骨密度值[(1034±44.05)㎎/HA ccm]与空白组[(993.5±10.02)㎎/HA ccm]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切片显示种植体颊部和腭部骨水平明显下降,模型组感兴趣区域(ROI)中TRAP阳性细胞的数量(26.67±10.02)与对照组(5.00±2.00)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空白组(3.33±1.53)与对照组相比,ROI内TRAP阳性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模型组ROI以高放大倍数(200倍)可观察到大量炎症细胞(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到种植体周围结缔组织中,而空白组和对照组几乎无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模型组ROI中炎细胞的数量(36.67±9.074)与对照组(14.67±3.215)相比显着增高(P<0.05),空白组(10.67±2.082)与对照组相比,ROI内炎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4.23±0.51)牙龈组织中表达的NLRP3 mRNA的相对水平与对照组(1.29±0.41)相比显着增高(P<0.05)。当比较空白组(1.04±0.05)与对照组(1.29±0.41)时,这两组牙龈组织中NLRP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2.84±0.59)牙龈组织中表达的IL-1βmRNA的相对水平与对照组(1.10±0.33)相比显着增高(P<0.05)。当比较空白组(1.07±0.07)与对照组(1.10±0.33)时,这两组牙龈组织中IL-1β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扎诱导法成功建立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NLRP3、IL-1β在模型小鼠牙龈组织中高表达,可初步判定其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具有促进作用。

李艳凤[6](2020)在《改良热牙胶充填辅以口外微波治疗窦型根尖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通过采用四组不同方式治疗窦型根尖周炎,比较每组窦型根尖周炎的窦道消退、就诊次数、牙胶尖带出率以及根管恰填率情况,观察三个月治疗效果的差异,为临床窦型根尖周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窦型根尖周炎的患者80例,随机分配到C、G、CW、GW四组,每组20颗患牙,C组采用传统热牙胶充填,G组采用改良热牙胶充填,CW组采用传统热牙胶充填+口外微波,GW组采用改良热牙胶充填+口外微波。以下患者不纳入实验范围内:根管口未发育完成者;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者;有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或者精神疾病影响操作者。初诊时通过临床检查以及X线辅助检查确诊为窦型根尖周炎的患者,开髓,拔髓,疏通根管,再用M3Pro机用镍钛器械配合17%EDTA凝胶预备根管完成,每次更换根管锉之前用2%洗必泰溶液与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干燥根管,封氢氧化钙糊剂,暂封膏暂封,CW、GW两组采用MTC-3多功能微波手术器(25W)照射15分钟,并约患者一周后复诊。复诊时,采用Blanscet m L等[1]制订的窦道消退标准评定并记录四组患者窦道消退情况,若窦道消退或好转且无临床症状,则C组:选取与根管预备完成锉一致的牙胶尖为主尖,调整主尖,拍摄X线试尖片,采用传统热牙胶充填法充填;G组:选取与根管预备完成锉相同型号的04锥度牙胶尖为主尖,调整主尖,拍摄X线试尖片,采用改良热牙胶充填;CW组:操作与C组一致,根管充填完要辅以口外微波(25W)照射15分钟;GW组:操作与G组一致,根管充填完辅以口外微波(25W)照射15分钟;根管充填过程中记录每组主牙胶尖的带出率,根管充填完成后,垫底,树脂或全冠修复,四组均拍摄根管充填完成片,观察并记录根管恰填率,约三个月之后复诊。若窦道未好转,继续换药,约一周后复诊,待窦道消退或好转且无症状后再行充填。最后将实验过程中窦道消退、根管充填过程中牙胶尖带出率、根管恰填率以及根管充填3个月后临床效果进行汇总,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一周复诊时窦道消退及就诊次数方面,传统热牙胶充填法(C组)、改良热牙胶充填法(G组)、传统热牙胶充填法+口外微波(CW)、改良热牙胶充填法+口外微波(GW)组)四组窦道消退率分别为70%、75%、90%、95%,就诊次数分别为2.95±0.36、2.75±0.64、2.1±0.42、2.05±0.59,CW组和GW组在窦道消退及就诊次数明显优于C、G两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W、GW两组之间以及C、G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根管充填时牙胶尖的带出率以及根管恰填率方面,四组的牙胶尖带出率分别为23.53%、5.6%、22.86%、2.94%,恰填率分别为73.53%、91.67%、71.42%、94.12%,C、CW两组牙胶带出数高于G、GW两组,且根管恰填率不如G、GW两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W两组之间以及G、GW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三个月后临床疗效方面,四组成功率分别为90%、100%、95%、95%,CW、四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改良热牙胶充填+口外微波组与传统热牙胶充填+口外微波组在窦道消退、就诊次数方面明显优于改良热牙胶充填组和传统热牙胶充填组。2、改良热牙胶充填组与改良热牙胶充填+口外微波组在根管恰填率以及根管充填过程中牙胶尖带出率方面较单纯传统热牙胶充填组和传统热牙胶充填+口外微波组表现出了更优的性能。3、在三个月临床症状方面,四组在本实验中无明显的差异。综上可知,将改良热牙胶充填法与口外微波配合起来治疗窦型根尖周炎,不仅缩短了窦道消退时间、减少了术中牙胶尖的带出,也为患者减少了就诊次数、缩短了治疗时间,可在临床上加以使用。

张艳[7](2019)在《Er:YAG激光对弯曲根管内粪肠球菌清除效果的体外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Er:YAG激光对弯曲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清除效果,探讨Er:YAG激光是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消毒方式,为临床工作中针对弯曲根管消毒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含中度弯曲(10-20°)牙根的磨牙62颗,含重度弯曲(25-40°)牙根的磨牙62颗,总计124颗离体磨牙纳入实验,分别记为A、B组。所有离体牙常规开髓,复合树脂封闭非研究根管口及根尖孔,使用K锉将弯曲根管疏通至20#,TFA机用镍钛器械预备至25#,06锥度,高压蒸汽灭菌。将粪肠球菌标准菌株(Ef ATCC-29212)接种于弯曲根管内,培养4周,成功建立粪肠球菌感染弯曲根管模型。从A、B组中各随机抽取8个样本作为检测A、B组根管壁表面细菌数的参考线,将A、B组中的剩余样本随机分为5个子组(A1、A2、A3、A4、A5,B1、B2、B3、B4、B5,n=10),分别进行如下处理:A1、B1组:PIPS-Er:YAG激光+5.25%NaCIO;A2、B2组:超声荡洗+5.25%NaCIO;A3、B3组:PIPS-Er:YAG激光+NS;A4、B4组:根管冲洗器+5.25%NaCIO;A5、B5组:根管冲洗器+NS。处理结束后,从各子组中随机抽取2个用于扫描电镜观察,剩余8个用于检测根管壁表面的细菌数。最后采集各组样本处理后根管壁表面的细菌进行培养计数,参照基线样本计算各组的清除率,采用SPSS23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的细菌清除效果。结果:A组的清除率均高于B组的清除率;A、B组内两两比较,除1组和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差异显着,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1、2组根管清理效果明显优于3、4、5组。结论:Er:YAG激光本身对粪肠球菌没有很强的杀菌效果,但它可以显着增强NaCIO对于粪肠球菌的杀菌效果,对于中、重度弯曲根管而言,Er:YAG激光和超声对于粪肠球菌的清除效果相当。

李一颖[8](2019)在《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在一期唇裂手术中联合应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术后效果,并对鼻底、鼻翼外形对称性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的16例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类,根据患儿术后1周1年恢复情况,拍摄患儿正面、仰面照片,选择10名专业人员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患儿的术后唇形态、鼻形态、鼻底形态进行主观评价,满分各为5分,总分均50分,每个患儿的满分为150分。通过照片测量16例患儿健、患侧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鼻孔高度及宽度,鼻的长度及宽度等指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对称比来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6例患儿术后均未出现口鼻腔瘘及鼻底凹陷,鼻翼塌陷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儿术后一周复诊的主观评价结果:唇形态的平均得分为46.375,得分最高的为50分,最低分为42分;鼻形态的平均的分为46.06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3分;鼻底形态的平均分为46.125分,得分最高的为49分,最低分为40分,16例患儿中总分在141145分的共3例,146150分的共3例;术后1年16例复诊患儿中唇形态主观评价的平均分为44.9分,得分最高的为48分,得分最低的为40分;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31分,得分最高的为46分,最低为38分;鼻底形态鼻形态的平均分为43.44分,最高得分为47分,最低为38分,总得分在141145分的共1例,总分在146150分的为0。客观评价结果显示: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为0.79±0.15、鼻孔宽度对称比为0.86±0.17,相比术后1周的鼻底宽度比值1.04±0.25、鼻孔宽度比值1.08±0.18对称比变小;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的对称比为1.62±0.48、鼻孔高度比1.44±0.17,相比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比1.10±0.22、鼻孔宽度比1.03±0.19增大。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0.53±0.24,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24±0.25;术后1周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前对称比变化量为1.16±0.74,术后1年鼻小柱高度对称比相对术后1周变化量为-0.51±0.43;术后1周鼻底宽度对称比、鼻小柱高度对称比、鼻的长宽比、鼻孔宽度比、高度比与术前的各指标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术后1年鼻底宽度对称比与术前的鼻底宽度比值呈正相关(r=0.64,P=0.007),与鼻的长宽比呈负相关(r=-0.65,P=0.006)。结论: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一期修复手术中采用口腔黏膜瓣的方法进行鼻底修复不仅可以减少口鼻腔瘘的发生,还能严密封闭鼻底裂隙,恢复鼻底形态,并保持良好的鼻翼外形及鼻孔对称性。

于超超[9](2018)在《TFA根管预备系统对根管治疗约诊间痛影响的临床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及讨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管治疗是目前治疗牙髓炎和根尖周病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但在根管治疗过程中的约诊间痛(endodontic interappointment pain,EIAP)一直是临床上困扰医生的难题,严重影响患者对治疗结果的信心。TFA根管预备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根管预备系统,临床研究比较少,本研究中TFA根管预备系统分别与临床上最常用的手用不锈钢根管预备器械K锉和临床上最常用的机用ProTaper镍钛根管预备系统比较根管预备后约诊间痛的发生情况,探讨新型根管预备系统TFA根管预备系统对根管预备后约诊间痛的影响,对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临床上牙周组织健康,因龋病引起牙髓炎,叩诊无疼痛,根管预备后拍X线片示根管预备至工作长度的患者279例。其中,男性137例,女性142例,年龄18-60岁。所有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采用传统不锈钢根管预备器械K锉进行根管预备,B组采用ProTaper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C组采用TFA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分别比较C组和A组,C组和B组根管预备后约诊间痛的发生情况。每例病例记录根管预备后24h,72h,7d的疼痛情况。结果:A组根管预备后三个时间点约诊间痛的发生率分别为27.96%,17.20%和4.30%。B组根管预备后三个时间点约诊间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2.90%,8.60%和2.15%。C组根管预备后三个时间点约诊间痛的发生率分别为9.68.%,3.23%和0%。三组患者均在根管预备后24h时约诊间痛的发生率最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C组和A组根管预备后三个时间点约诊间痛的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P值分别为0.006185,0.007059和0.031992,其中24h和72h的P值均小于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7d的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B组根管预备后三个时间点约诊间痛的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FA根管预备系统根管预备后约诊间痛的发生率最低,与不锈钢K锉相比能有效降低根管预备后约诊间痛的发生,但与ProTaper根管预备系统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FA根管预备系统的使用在增加安全性和效率的同时,相比K锉可减少约诊间痛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崔娟娟[10](2017)在《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是一种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系统,能从三维的角度,即是从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来显示相关的组织结构,排除传统二维影像的变形、重叠和扭曲等缺陷,在临床口腔疾病如牙体牙髓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此为研究基础,探讨了锥形束CT的应用在牙体牙髓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优越性,文章主要从以下两部分内容展开了讨论:第一部分: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应用目的:通过锥形束CT影像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应用与传统二维影像作对比,探讨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据表随机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牙体牙髓病患者115例,平均年龄为(45.7±2.3)岁。对115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口腔临床检查,采用锥形束CT影像与传统二维影像(根尖片)相比较,病例中牙髓炎20例,根尖周病32例,根折40例,牙吸收23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33例。所有患者牙体牙髓病的诊断均由研究者本人、1名主任医师以及1名放射科主管技师共同作出。对所有患者均同时拍摄传统X线片和锥形束CT,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和比较传统X线片和锥形束CT(1)对牙体牙髓病患者牙体情况及根管形态上成像的差异;(2)在诊断根尖周病上的准确率差异;(3)在诊断牙根折上的准确率差异;(4)在诊断牙根吸收的类型、性质、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传统的二维影像相比,锥形束CT可以得到高清晰的三维影像(矢状位、水平位、冠状位),并对任意区域的解剖图像进行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诊断、分析;它可以按照不同的临床需求切到任意断层厚度,医师可以从各个角度查看根管的形态和结构。(1)锥形束CT可以清晰准确的显示牙体牙髓病的患牙根管,尤其是在复杂根管上,可以清晰的显示根管的数目、特殊形态、走形、有无变异、根管是否有融合以及融合的具体位置等;(2)在32例临床筛查出的待确诊的根尖周病患牙中,锥形束CT的确诊率为100%,而常规的X线片仅诊断出13例,且影像模糊,其检出率仅为4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40例最后拔牙确诊为根折的患牙中,锥形束CT确诊39例,而普通X线片仅确诊5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在23例牙吸收的患者中锥形束CT可以清晰、立体的显示吸收的精确位置、形态、大小及破坏程度;精确诊断出内吸收,炎性外吸收和根颈外吸收,而普通X线片显示不清,成像模糊,很多病例不能确诊。结论: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的诊断过程中的优势显着,它可以利用三维影像清晰的显示根管情况;可以清晰的显示根尖周病变的情况,尤其是对早期的根尖周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显示出传统X线片无法明确诊断的根折病变;可以精准、直观的呈现牙体牙髓病的类型、病变部位、范围以及程度;可以清晰的显示牙内、外吸收的位置、范围、程度,尤其是早期牙吸收在传统X线片上很难被发现,而在锥形束CT上可以精确显示,从而帮助早期诊断。总之,锥形束CT对牙体牙髓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目的:通过临床病例以及对根尖周炎患者实施根管治疗术后效果的对比,分析总结传统二维影像与锥形束CT影像之间的图像差异,为临床上根管治疗提供术中指导和术后效果评价。方法:1.按照随机数据表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之间确诊患有慢性根尖周炎的中年患者62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2.3±2.2)岁。由专家医师团队在患者根管治疗术后即刻、3、9及12个月均进行传统X线片和锥形束CT的拍摄,进行图像数据分析;选取来我院进行口腔检查其牙齿健康人员62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41.5±3.1)岁,其中男性47例,女性15例。同时对患牙牙槽骨病损区和对照组进行牙齿骨密度测量,具体做法为:传统X线片:应用软件测量根尖病损区最远两点间连线的相对骨密度值均值以及牙齿健康的对照组相同位置两点之间牙槽骨相对骨密度值均值;锥形束CT影像系统:利用自带软件Simplant 12.02版本测量根尖病损区的最远两点连线的灰度值,进行加权平均,并测量牙齿健康的对照组所有相同面相同位置的灰度值均值。最终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锥形束CT相对传统X线片在检测根管治疗术治疗效果上的优势。2.按照随机对照表选择56例牙髓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患者的70颗牙,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8±2.3)岁;观察组29例患者的77颗牙,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2±2.7)岁。结合锥形束CT技术辅助进行根管治疗作为观察组,将应用传统X线片辅助进行根管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根管充填情况,比较两组的根充恰填率。结果:1.(1)与常规的X线片比较,锥形束CT系统能更直观,更明确的给出治疗中的提示信息,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根管治疗后的预后情况;(2)可以清晰准确的显示各种髓腔及根管情况,如C形根管、侧支根管等。(3)锥形束CT影像系统可以同时对患者根管治疗术后冠状位及矢状位进行骨密度测量比较,术后即刻、3个月以及9个月后统计结果与正常牙齿骨密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牙12个月与正常牙槽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常规的X线片仅能对患者术后的冠状位进行骨密度比较,术后即刻、3个月后统计结果与正常牙齿骨密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9个月、12个月与正常牙槽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良好填充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锥形束CT可以对根管治疗过程进行全面检查,与传统的X线片相比,检查更为清晰直观;(2)锥形束CT在对复杂或变异的根管系统治疗时显示出显着的优越性,如C型根管、MB2等;(3)慢性根尖周病患者行根管治疗后,病变区骨密度的完全愈合期一般在12个月左右;锥形束CT比传统X线片更能真实反映骨密度情况。(4)应用锥形束CT对老年牙髓疾病患者行根管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充填效果。

二、感染根管一次充填16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染根管一次充填1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镍钛预备系统对椭圆形根管内充填物清理效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1.1.1 实验仪器
        1.1.2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离体牙收集
        1.2.2 根管预备
        1.2.3 根管充填
        1.2.4 Micro-CT扫描
        1.2.5 碎屑收集装置的制备
        1.2.6 实验分组
        1.2.7 根管再治疗
        1.2.8 Micro-CT二次扫描
    1.3 根充物去除效果的评价
        1.3.1 充填物的残余量
        1.3.2 操作时间与并发症
        1.3.3 根尖区碎屑的收集称重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充填物的残余量
    2.2 操作时间与并发症
    2.3 根尖区碎屑推出量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根管再治疗的病因及再治疗中镍钛器械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牙髓血运重建术在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主要材料和设备
    1.4 治疗方法
    1.5 疗效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病例资料患者一般情况及治疗结果
    2.2 牙髓血运重建术后牙根继续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2.3 牙髓血运重建术后牙根钙化影响因素分析
    2.4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典型病例1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牙外伤成功一例
    典型病例2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牙外伤有效一例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3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畸形中央尖折断成功一例
    典型病例4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畸形中央尖折断有效一例
        参考文献
综述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根尖孔未闭合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医用杜仲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导热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根管充填材料
        1.3.1 根管充填材料的种类及应用现状
        1.3.2 牙胶材料的组成分析、使用方法和性能要求
        1.3.3 反式1,4-聚异戊二烯简介及应用
    1.4 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
        1.4.1 聚合物基体和导热填料的导热机理
        1.4.2 聚合物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1.4.3 导热机理及导热模型
    1.5 碳纳米管简介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5.1 碳纳米管简介
        1.5.2 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8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传统牙胶材料的性能及导热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2.3 样品的制备工艺
        2.3.1 商品牙胶的样品制备
        2.3.2 GP纯胶样品的制备
        2.3.3 GP/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样品表征及测试
        2.4.1 商品牙胶尖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2.4.2 结晶性能测试
        2.4.3 微观形貌分析
        2.4.4 导热性能测试
        2.4.5 流变性能分析
        2.4.6 应力-应变曲线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商品牙胶导热系数与组成的关系
        2.5.2 商品牙胶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2.5.3 商品牙胶的流变性能
        2.5.4 GP基体的导热系数与结晶性能的关系
        2.5.5 GP/ZnO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分析
        2.5.6 GP/ZnO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分析
        2.5.7 GP/Zn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含碳纳米管的牙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3.3 样品的制备工艺
        3.3.1 GP/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3.3.2 GP/ZnO@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3.4 样品表征及测试
        3.4.1 离体牙填充深度分析
        3.4.2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CNTs形貌及性能分析
        3.5.2 GP/CNTs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及导热机理分析
        3.5.3 GP/ZnO@CNTs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及导热机理分析
        3.5.4 GP/ZnO@CNTs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分析
        3.5.5 GP/ZnO@CNTs复合材料的填充效果分析
        3.5.6 GP/ZnO@CNTs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分析
        3.5.7 GP/ZnO@CNTs复合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碳纳米管的取向对牙胶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4.3 样品的制备工艺
        4.3.1 GP/CNTs和GP/ZnO@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4.3.2 剪切场诱导CNTs的取向
    4.4 样品表征及测试
        4.4.1 导热性能测试
        4.4.2 CNTs取向度测试
        4.4.3 热红外成像仪测试牙胶表面温度
    4.5 结果与讨论
        4.5.1 GP/CNTs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导热性能分析
        4.5.2 CNTs在GP/ZnO@CNTs复合材料中取向程度的定性分析
        4.5.3 CNTs的取向程度的偏振拉曼光谱半定量分析
        4.5.4 GP/ZnO@CNTs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分析
        4.5.5 取向程度与导热系数的关系
        4.5.6 最佳剪切条件的选择
        4.5.7 含CNTs取向结构的牙胶尖的表面温度分析
        4.5.8 CNTs取向前后样品侧支根管充填深度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碳纳米管的改性对牙胶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5.3 样品的制备工艺
        5.3.1 硅烷偶联剂改性的GP/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
        5.3.2 GP/ZnO@CNTs-OH-KH560复合材料的制备
    5.4 样品表征及测试
        5.4.1 三种碳纳米管的结构表征
        5.4.2 3D打印根管模型侧支充填深度
    5.5 结果与讨论
        5.5.1 三种碳纳米管的微观形貌及结构表征
        5.5.2 三种硅烷偶联剂的结构式
        5.5.3 GP/CNTs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5.5.4 GP/CNTs复合材料的流动性能
        5.5.5 硅烷偶联剂和碳纳米管的选择
        5.5.6 KH560作用机理分析
        5.5.7 KH560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5.5.8 KH560的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动性能的影响
        5.5.9 KH560的含量对碳纳米管取向及GP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5.5.10 KH560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5.11 体外充填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聚合物复合材料导热模型的提出和验证
    6.1 引言
    6.2 聚合物复合材料P-S导热模型的提出
        6.2.1 Agari经典导热模型的局限性
        6.2.2 P-S导热模型的提出
    6.3 P-S导热模型在其它三相复合材料中的验证
        6.3.1 一种填料为定量,另一种填料为变量
        6.3.2 两种填料比例为定值,总含量为变量
        6.3.3 两种填料总含量为定值,比例为变量
        6.3.4 其它情况
    6.4 P-S导热模型在含取向结构的复合材料中的验证
        6.4.1 两种填料总含量不变,取向程度为变量
        6.4.2 外加场不变,填料体积分数为变量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牙胶材料体积稳定性及收缩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7.3 样品的制备工艺
        7.3.1 DSC实验步骤
        7.3.2 橡胶结晶引起的体积收缩率计算方法
        7.3.3 热重分析测试方法
        7.3.4 ZnO热胀冷缩引起的体积收缩率的计算方法
        7.3.5 体膨胀计法测试体积收缩率
        7.3.6 牙胶尖和根管壁之间的缝隙大小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纯杜仲胶的结晶引起的体积收缩率分析
        7.4.2 商品牙胶尖的体积收缩率分析
        7.4.3 两种晶型对体积收缩率的贡献率分析
        7.4.4 ZnO引起的体积收缩率分析
        7.4.5 计算得到的体积收缩率
        7.4.6 体膨胀计直接测量得到的体积收缩率
        7.4.7 DSC计算与体膨胀计测量得到的体积收缩率一致性分析
        7.4.8 牙胶尖体积收缩机理分析
        7.4.9 牙胶尖体积收缩对根管治疗产生的不利影响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研究成果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材料与实验试剂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3 实验分组
    4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建立
    5 动物处死及样本采集
    6 实验方法
        6.1 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T-PCR法)
        6.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
        6.3 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法)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建立
    2 RT-PCR mRNA检测结果
        2.1 不同力值下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表达情况
        2.2 不同时间点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表达情况
    3 ELISA蛋白检测结果
        3.1 不同力值下牙周组织中Caspase-3、ICAM-1 的蛋白表达情况
        3.2 不同时间点牙周组织中Caspase-3、ICAM-1 的蛋白表达情况
    4 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1 HE染色结果
        4.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讨论
    1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改良
        1.1 降低装置脱落率
        1.2 力值的准确施加
    2 不同正畸力对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 的影响
    3 不同加力时间对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 的影响
    4 Survivin与 Caspase-3 互为抑制基因在OTM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
    5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适宜力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报告一(正畸——上颌缺牙、下颌前突的单颌拔牙矫治)
    病例报告二(正畸——前突、上颌尖牙缺失的拔牙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三(正畸——双颌前突的拔牙矫治)
    病例报告四(正畸——双颌前突的拔牙矫治)
    病例报告五(正畸——双颌前突的拔牙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六(正畸——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 III 类错合)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七(正畸——重度拥挤的非拔牙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八(正畸——种植钉推磨牙向后的二次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九(正畸——骨性 II 类 III°深覆合的隐适美二次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修复——不良修复体重新制作)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一(修复——高嵌体修复根管后治疗牙)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二(儿牙——右下后牙区根管治疗联合间隙管理)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三(粘膜——疑似梅毒相关性阿弗他溃疡)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四(牙周——慢性牙周炎)
    病例报告十五(牙周——慢性牙周炎)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六(牙体——根管治疗)
    病例报告十七(牙体——根管治疗)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八(口外——粘液腺囊肿)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九(口外——阻生齿拔除)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NLRP3在模型中的表达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和设备
        1.1.1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1.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1.3 动物模型建立
    1.4 标本制备
    1.5 形态学观察评估牙龈组织的炎症征象
    1.6 Micro-CT法评估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骨密度
    1.7 HE染色评估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浸润
    1.8 TRAP染色评估种植体周围组织破骨细胞分布
    1.9 RT-PCR法检测牙龈组织中NLRP3、IL-1βm RNA表达水平
        1.9.1 Trizol法提取RNA
        1.9.2 逆转录成cDNA
        1.9.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9.4 引物序列
    1.10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的形态学表现
    2.2 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骨密度结果对比
    2.3 TRAP染色结果
    2.4 HE染色结果
    2.5 牙龈组织中NLRP3、IL-1β的 m RNA表达水平对比
讨论
    3.1 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动物的选择
    3.2 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3.3 Micro-CT检测
    3.4 IL-1β反映种植体周围炎组织破坏的标志物
    3.5 NLRP3对种植体周围炎具有促进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分析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改良热牙胶充填辅以口外微波治疗窦型根尖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2.实验仪器与材料
    3.实验分组
    4.实验方法
    5.疗效评价标准
    6.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病例统计
    2.典型病例报告
(四)讨论
    1.传统热牙胶充填法的发展
    2.改良热牙胶的发展与弊端
    3.口外微波的应用
    4.本次实验结果分析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窦型根尖周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Er:YAG激光对弯曲根管内粪肠球菌清除效果的体外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
    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 样本离体牙
方法
    1 体外建立粪肠球菌感染根管模型
    2 实验分组及处理
    3 采集试样和细菌培养计数
    4 扫描电镜观察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细菌培养计数
    2 扫描电镜观察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和方法
    1 病例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手术方法
    2 评价方法
    3 测量指标及计算公式
        3.1 标记点标注
        3.2 测量长度标注
        3.3 研究指标(单位 mm)
        3.4 计算公式
    4 检验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主观评价结果
    2 客观评价结果
讨论
    1 异位解剖结构
    2 评价方法
    3 手术效果影响因素
    4 口腔黏膜瓣联合应用的优势
    5 术后效果的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TFA根管预备系统对根管治疗约诊间痛影响的临床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及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三种根管预备器械对根管治疗约诊间痛影响的临床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病例资料
        2 根管预备后患牙疼痛总体发生情况
        3 不同根管预备系统患牙术后疼痛发生情况
        4 A组与C组患牙术后疼痛发生情况
        5 B组与C组患牙术后疼痛发生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实验附图
第二部分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1 慢性牙髓炎
    病例2 慢性牙髓炎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病例6
    病例7
    病例8
    病例9
    病例10
    病例11
    病例12
    病例13
    病例14
    病例15
    病例16
    病例17
    病例18
    病例19
    病例20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2.1 锥形束CT的分类及特性
    2.2 锥形束CT与根尖片、曲面体层摄影、传统CT技术比较
    2.3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疗中的具体应用
    2.4 锥形束CT在临床牙体牙髓病诊疗上的应用列举
    2.5 锥形束CT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诊断中的应用
    背景介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介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Case Report
临床工作总结
个人简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感染根管一次充填16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镍钛预备系统对椭圆形根管内充填物清理效果的对比研究[D]. 徐文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牙髓血运重建术在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D]. 高静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3]医用杜仲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导热机理研究[D]. 董梦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4]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作用研究[D]. 刘恒瑜. 青岛大学, 2020(01)
  • [5]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NLRP3在模型中的表达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宋续军. 青岛大学, 2020(01)
  • [6]改良热牙胶充填辅以口外微波治疗窦型根尖周炎的临床研究[D]. 李艳凤.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Er:YAG激光对弯曲根管内粪肠球菌清除效果的体外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张艳. 青岛大学, 2019(02)
  • [8]口腔黏膜瓣用于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裂中鼻底修复的效果评价[D]. 李一颖. 青岛大学, 2019(02)
  • [9]TFA根管预备系统对根管治疗约诊间痛影响的临床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及讨论)[D]. 于超超. 青岛大学, 2018(02)
  • [10]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D]. 崔娟娟. 武汉大学, 2017(01)

标签:;  ;  

感染性根管一次性充填16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