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15例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15例

一、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15例(论文文献综述)

秦进[1](2021)在《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伤椎单侧与双侧椎弓根植骨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6月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收治的60例单节段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植骨方式分为两组,单侧组(n=30)即经伤椎椎弓根单侧植骨,双侧组(n=30)即经伤椎椎弓根双侧植骨。限定手术入路均采用Wiltse入路。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节段、AO分型、受伤原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量、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3天、术后3月、术后6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等研究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格式为(c?±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方差齐性数据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则采取两两比较Kruskal-Wallis H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两组性别、年龄、病因、伤椎节段、骨折AO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双侧组较单侧组能够植入的同种异体骨量更多(P<0.05);3.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4.两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双侧组患者在术后3天、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椎前缘高度比均明显优于单侧组(P<0.05);两组在术后3天及术后3月矢状位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双侧组在术后6月时矢状位Cobb角优于单侧组(P<0.05);5.分别比较术前与术后3天、术后3月及术后6月两组骨折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的差异,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术后3天与术后3月、术后3天与术后6月、术后3月与术后6月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位Cobb角的差异,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2.经伤椎椎弓根双侧植骨对比单侧植骨能够植入的骨量更多,远期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恢复效果更好。

于健,俞立新[2](2016)在《前路与后路减压手术在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与比较前路与后路减压手术在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6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后路减压手术组)33例和B组(前路减压手术组)33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椎体参数和神经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治疗后的椎体参数和神经功能指标均好于A组,P均<0.05,均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前路减压手术在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好于后路减压手术,对于椎体参数及神经功能的改善均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覃章柱[3](2016)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患者术后康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AF系统内固定配合中医康复与单纯采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探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AF系统内固定配合中医康复组和单纯采用AF系统内固定组,各50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的触觉、运动、Cobb’s角及伤椎高度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6个月后AF系统内固定配合中医康复组患者触觉、运动评分、Cobb’s角及伤椎高度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单纯采用AF系统内固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系统内固定配合中医康复治疗对胸腰椎骨折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患者的术后康复要优于单纯AF系统内固定治疗,可明显解除患者的脊髓压迫情况,是胸腰椎骨折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受压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鲁贵生,陈杰,高晓鹏,李红宾[4](201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感觉和运动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SEP均显着提高(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MEP均显着提高,且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ASIA分级提高1级率为83.33%,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可促进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改善SEP及MEP波幅,疗效显着,值得推广应用。

高伟民,邱玉金[5](2015)在《AF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机理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AF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CT确诊的胸腰段骨折患者41例,对其使用AF系统复位固定,观察其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后仅1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胸腰椎部疼痛,4例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出现小幅度丢失,其余患者预后情况良好,未出现神经根相关损伤。结论行AF系统时胸腰段患者进行复位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突出,患者预后情况较好,复位更加精确,在调整畸形方面起重要作用,值得推广于临床实践中。

张兆川,马超,吴德慧,吴继彬,戴维享,王兆红,韩猛,冯杰,刘光普[6](2014)在《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稳定性比较》文中提出背景:脊柱后路手术是胸腰段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后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容易发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情况及稳定性。方法:对6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1例,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系统治疗19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切口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等各项临床指标,对比3种内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内固定后引流量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优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P<0.05)。3组内固定后3 d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1周3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3,6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明显低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3组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提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GSS内固定系统与AF内固定系统修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效果相近,但GSS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具有省时、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结合椎旁肌入路,是目前修复胸腰段脊柱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柳志远[7](2014)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4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更好研究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椎损伤所起到的作用和疗效。方法选择我院49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椎损伤的患者在经过AF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术前、术后的临床表现以及其检查结果比较和2年的随访。结果患者的椎管都出现了有效矢状径,椎体的Cobb角、前后缘高度等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 AF系统内固定治疗法有简单、方便的操作流程,且固定效果颇佳,疗效较好,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椎损伤的较好的内固定设备。

韦昭勇,张曾,孙林,杨渊[8](2014)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空作业人群上升,交通事故剧增,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呈上升趋势,常伴有脊髓等神经损伤,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很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多数研究者主张手术治疗,以求尽快达到脊柱的稳定性和脊髓减压的作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自80年代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以来,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治疗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械种类亦较多。经椎弓根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具有三维空间复位和短节段固定等优点,文章就近10年来椎弓根内固定术用于治疗胸腰椎段骨折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张吉,张建,张苏斌,李玉民,龚凯[9](2013)在《经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79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脊柱骨折,特别是胸腰段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各种工程及交通事故中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加,胸腰椎骨折的处理已成为临床的研究重点之一[1]。而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生物力学的发展,手术技巧的进一步改进,新型的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了在临床进行大规模推广的技术基础。术中联合应用椎间植骨融合可进一步增加术后脊柱稳定性已有共识。然而,由于手术时间的延长、出血量的增

房体刚,樊世峰,白云飞[10](2012)在《比较通用型脊柱内固定与AF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椎弓钉内固定系统较多,主要有AF、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RF等,但各自存在一定的不足。目的:比较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与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分为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组和AF内固定组。于内固定后1周,3个月,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内固定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及内固定后X射线片结果。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1周及1年随访,两组椎体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差异无显着性意义。两组内固定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明显好于内固定前(P<0.01),两组内固定后1周与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两组患者内固定后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内固定后并发症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组1例1枚椎弓根螺钉断裂,AF内固定组2例断钉,3例断棒,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提示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和AF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均能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相比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AF系统术后断钉或棒较多,不能用于多节段固定。

二、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1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15例(论文提纲范文)

(1)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组间比较
        2.4.1 伤椎前缘高度比组间比较
        2.4.2 矢状面Cobb角组间比较
    2.5 两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组内比较
        2.5.1 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的组内比较
        2.5.2 两组患者矢状位Cobb角组内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胸腰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3.2 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的优缺点
    3.3 展望与不足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Wiltse 手术入路及术中植骨照片
    单侧组影像资料1例
    双侧组影像资料1例
附录3
致谢

(2)前路与后路减压手术在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3)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患者术后康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5.1 AF系统内固定配合中医康复术
        1.5.2 单纯AF系统内固定术
    1.6 检查指标和方法
    1.7 评分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触觉、运动评分比较
    2.2 两组Cobb’s角及伤椎高度比较
3 讨论

(4)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5)AF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机理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6)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稳定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0引言Introduction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2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基线资料比较
    2.3 手术时间、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比较
    2.4 伤椎高度及Cobb角比较
    2.5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
    2.6 不良事件
    2.7 典型病例分析
3讨论Discussion

(7)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4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影像学检查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8)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解剖特点及损伤特点
2 胸腰椎骨折及脊髓损伤的分类
    2.1 胸腰椎骨折分类
    2.2 脊髓损伤的分级
3 手术治疗
    3.1 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3.2 伴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4 结语

(9)经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79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性别构成:
        1.1.2 平均年龄:
        1.1.3 致伤原因:
        1.1.4 骨折类型:
        1.1.5 损伤节段:
        1.1.6 脊髓损伤:
        1.1.7 术前Cobb角:
    1.2 手术方法
        1.2.1试验组:
        1.2.2 对照组: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
    2.2 术后疼痛评分及神经功能等级恢复情况:
    2.3 影像学评估:
    2.4 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3.1 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的选择:
    3.2 手术要点:
    3.3 钉棒内固定后植骨的必要性:
    3.4 钉棒内固定系统的优点:

(10)比较通用型脊柱内固定与AF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应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及AF系统内固定治疗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 应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及AF系统内固定治疗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和Cobb角
    2.4 应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及AF系统内固定治疗前后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分级
    2.5 应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及AF系统内固定治疗后X射线观察
    2.6 两组患者内固定置入后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1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Wiltse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单双侧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D]. 秦进.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2]前路与后路减压手术在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于健,俞立新. 浙江创伤外科, 2016(06)
  • [3]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受压患者术后康复研究[J]. 覃章柱.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16)
  • [4]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分析[J]. 鲁贵生,陈杰,高晓鹏,李红宾. 四川中医, 2015(11)
  • [5]AF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机理及临床意义[J]. 高伟民,邱玉金.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5(01)
  • [6]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稳定性比较[J]. 张兆川,马超,吴德慧,吴继彬,戴维享,王兆红,韩猛,冯杰,刘光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40)
  • [7]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49例临床分析[J]. 柳志远. 黑龙江医学, 2014(02)
  • [8]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J]. 韦昭勇,张曾,孙林,杨渊. 大众科技, 2014(02)
  • [9]经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79例分析[J]. 张吉,张建,张苏斌,李玉民,龚凯. 山西医药杂志, 2013(10)
  • [10]比较通用型脊柱内固定与AF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J]. 房体刚,樊世峰,白云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35)

标签:;  ;  ;  ;  ;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1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