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隆伯格的自行车(论文文献综述)
罗璨,梁宏飞[1](2021)在《街道复兴场所营造实践研究——纽约百老汇大街复兴的经验》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重心从增量向存量转变,精细化与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建设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街道建设的理念也有了巨大转变。本文以纽约百老汇大街为例,探究街道空间复兴中的场所营造方法,认为协同管理、灵活的功能与活动规划以及以人眼视角的空间设计是场所营造的主要内涵,并从公共生活氛围营造、空间改造实施和空间管理维护三个层面提出对我国街道空间复兴的启示。
顾祎敏[2](2021)在《回归人本的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趋势和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众多描绘未来城市的概念不断涌现,未来城市正在演变为一场堆砌前沿科技的技术盛宴。然而在面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转型阶段,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也逐渐从仅仅追求技术向提升人的体验转变,减量提质、城市更新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题,城市设计也成为城市存量更新的有效手段,而公共空间的更新和设计是城市更新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时代的诉求和对精细化城市设计的更深入理解和研究,通过对未来城市的概念理解、国内外案例的解读,判断回归人本的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趋势为设计更加体现人文关怀,艺术激发更多活动参与,交通更加关注骑行需求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近期未来城市回归人本的建设标准和策略为以下三点:通过街道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体现人情味,通过公共空间的艺术改造提升活动参与度,通过建设无障碍的骑行路径促进慢行交通。
张帅[3](2021)在《目的论视角下Life After Carbon(Chapters 2-5)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报告节选了Life After Carbon中第2–5章作为翻译材料。该书是一本城市规划类着作,文中术语、长句较多,逻辑层次分明。文章目的明确,即向读者介绍城市规划创新的相关理念。因此,译者选取了目的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本报告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分析了源文本的语言特征,并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的指导下,探讨了源文本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翻译难点及翻译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对源文本中的术语和专有名词加注,进行词性转换,有利于提升译文的可读性;灵活翻译被动句,采用分译法、显化法和重组法处理长难句翻译有利于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灵活翻译语篇中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提升此类文本的汉译质量。本报告证明了目的论对于指导源文本翻译的有效性,也希望本文探讨的翻译方法可以为城市规划类文本的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雷巍[4](2020)在《景观作为都市主义的应用 ——全周期项目发展视角下的高线公园》文中指出“高线效应”是一个创造出来用形容纽约高线公园的词汇,指的是这座由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而来的公园对于西切尔西区乃至更大区域复兴的惊人催化作用。被其领衔设计师詹姆斯·科纳评论为“一种新的景观”,高线公园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代表作品。作为一派主流的理论,该理论于1997年提出,认为相比于建筑和规划通过景观能更好地组织城市。高线公园绝不是一个普通的项目,这不仅仅体现在它的故事起源于1999年面临其拆除在即成立的民间组织“高线之友”,作为一个先锋作品它也挑战了一个公园可以从何而来,谁会介入其中以及一个公园可以走多远的认知,引发了大量跨学科的讨论,包括:设计的价值与愿景、绅士化与新自由主义城市、城市政治生态学等等。通过文献回顾,本文认为景观都市主义理论观点与典型案例表征间的互设存在不足,是该理论被批判匮乏指导借鉴意义和泛化的重要原因。基于这样的批判,本文着眼于高线公园项目发展二十年(1999-2019)的过程研究,在将理论观点具体化的同时展开批判性的深度讨论回应四个核心问题:1)为什么高线公园是景观都市主义的代表作品;2)在景观都市主义抽象的概念名词中,高线公园作为“透镜”折射出了怎样的都市主义;3)为什么是“景观”作为都市主义,高线公园为什么以及如何成为都市主义的“媒介”;4)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提出和项目诞生的20世纪末到现在,“高线效应”所表征的模式/范式呈现出来了怎样的发展,以及这样的发展能够给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什么新的观点?作为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阐释重构理论与案例叙事的研究,一方面本文的资料主要基于对20余年积累的大量二手资料的综述,另一方面借鉴传记研究法和同质化现象下的叙事分析用以在全周期项目发展研究上拆解和分析策略以及人物关系等等。通过理论和项目发展的双向回顾,本文的结论以案例具体化地回应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关注的经典问题:什么是风景园林,什么是风景园林师?即在本研究中,不同的尺度和视角下呈现了高线公园在都市主义中角色的转变,以及全项目周期中风景园林师角色的转变。本文以经典案例的全项目周期研究贡献其代表的过去20余年持续发展但饱受批判的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此同时,批判了职业风景园林师的介入尚不足以被称为时代的规划师和外界对风景园林师职业潜力认知的不足,向职业风景园林师如何将工作延伸到设计以外提供了经验并警示了新自由主义的跨领域合作中职业风景园林师被边缘化的风险。
汪炜[5](2019)在《东南亚“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国际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描述和解释了全球化时代东南亚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国际合作机理,并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全球城市——雅加达和马尼拉为案例,分析了它们是如何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内分权改革深刻影响了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央地关系,并逐渐影响到各自国家首都的城市发展与规划,进而影响了城市环境治理格局。通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雅加达和马尼拉逐渐成长为全球城市。在经济参与了全球体系分工的过程中,城市治理体系也吸纳了国际行为体的参与,由此,两座城市被多类型的国际行为体卷入到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当中。为应对严重的环境危机,雅加达与马尼拉分别在城市层面、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跨国城市网络层面开展了与多种国际行为体的合作,这些国际行为体包括:部分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国际政府间组织、非政府间组织以及跨国公司等。在城市层面,以“主体治理”的形式充分发挥城市的主体作用;在国家层面,城市接受国家“自上而下”的授权治理形式,在多个方面配合整体的环境治理;在区域层面,东盟在法律政策设置和开展创新项目上,为城市的环境治理提供多类型的服务;在跨国城市网络层面,跨国城市网络协调内部资源、动员外部资源,就雅加达和马尼拉较为集中的环境问题开展合作治理。在四个层面上与多样的国际行为体的合作即使不能完全治理两座城市的环境问题,但最少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在全球治理时代,没有什么行为体能与其他行为体相区隔,多层次国际合作是全球治理时代的重要特征;同时,多层次国际合作能够将城市环境治理、国家环境治理与全球环境治理相联系,打通国内与国际的治理界线。以C40和ICLEI为代表的全球性跨国城市网络和以Citynet为代表的区域性跨国城市网络给雅加达和马尼拉带来一种新的治理体验:无中心,扁平化,高度知识共享、能力建设与议程设置帮助雅加达和马尼拉接触到国际最为先进的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并且将“自上而下”的政府环境治理体系与“自下而上”的公民社会环境治理体系勾连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体现东南亚全球城市外交的最新方式。多层次国际合作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新型治理模式,注重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结合起来,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公民社会的培育来消弭内外政治治理的“鸿沟”,确保将城市环境治理目标与国家治理的议程结合起来,推进绿色城市主义理念的落地生根,进而在东南亚地区创造出城市发展的绿色命运共同体。
黄惠伊[6](2018)在《《隐形儿》(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新闻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其翻译在为各国人民提供最新的国际消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特稿,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新闻文体,它与一般的新闻报道不同,因为它兼具客观性和文学性,被称作短篇非虚构故事。研究与分析国外新闻作品的翻译,有利于其他文化的优秀作品“引进来”,并让中国人民体会到其中所传达的审美观和人文关怀,推动中外跨文化交流。基于此,笔者选取了《纽约时报》的优秀新闻特稿Invisible Child(《隐形儿》)作为翻译和分析材料,尝试认识英语新闻特稿文本的语言特点,并从英译汉的角度探讨笔者对于新闻特稿翻译技巧的一些观点。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提出了该论文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内容:(1)国内外新闻特稿具有客观性,文学性以及创造性的特点;(2)新闻特稿中涉及大量的具有客观性特点的专有名词,以及富有文学性和创造性的词句,如文化负载词,修辞句,谚语和俚语等,译者应针对新闻特稿文本的用词,句法,篇章结构以及文体风格的特点进而采取相关翻译技巧将新闻特稿的语言翻译成地道的目标语,同时确保译本中保留新闻特稿里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即客观性和文学性。最后,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更好地把握新闻特稿的用词特征和句式风格,积累更多有关于新闻特稿翻译的经验,另一方面则希望能够为引进更多优秀国外新闻特稿作品以及研究新闻特稿翻译的文献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张达明[7](2017)在《自行车租赁系统》文中研究说明纽约公共自行车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自行车租赁系统。自2002年就任纽约市长后,迈克尔·布隆伯格就雄心勃勃地要将纽约市打造成"世界之都"。要实现这一目标却并不容易,仅交通拥堵就让他很头疼。"骑自行车不仅能让市民更加长寿,也能让数千万外国游客获得便利、价廉物美的交通工具,既减少了交通堵塞,也让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改善。"这位纽约市长于2009年成立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专门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在考察了
张达明[8](2017)在《纽约市的自行车租赁系统》文中提出自2002年就任纽约市长后,迈克尔·布隆伯格就雄心勃勃地要将纽约市打造成"世界之都"。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却并不容易,仅交通拥堵就让他很头疼。为此,他带头不坐专车,上下班都挤地铁,"如果都不坐轿车和出租车,既可省钱,又可缓解市中心的交通拥堵"。随后,他又推出征收交通拥堵费法案,标准为:从早6时至晚6时,轿车征收8美元,卡
陈泳,张一功[9](2016)在《街道转型实验——纽约百老汇大街改造项目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后,街道的价值逐渐被国际社会重新认识。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大街进行了20世纪以来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改造,将长期被机动车占据的街道空间归还给行人与自行车,从而营造出连续而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整个项目采取渐进方式展开,在营造公共性、提升安全性和改善交通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最近,这个改造成功的项目因后继产生的社会治安问题而在公共空间发展上面临新的挑战。
杜剑峰,本刊资料[10](2013)在《布隆伯格 纽约守望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他即将离任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承认他是纽约市历史上最好的市长之一。布隆伯格的纽约,代表着21世纪城市发展的未来。即将在2013年末离任的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从来不愿做人生的旁观者。在2001年,布隆伯格就已经是纽约市最富有的人之一了(目前他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上列第13位,身家310亿美元)。像其他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一样,他有自己的
二、布隆伯格的自行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隆伯格的自行车(论文提纲范文)
(1)街道复兴场所营造实践研究——纽约百老汇大街复兴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场所营造发展实践历程 |
(1)场所营造探索阶段 |
(2)场所营造的策略与方法完善阶段 |
(3)场所营造广泛实践与影响扩大阶段 |
2 百老汇大街街道空间复兴场所营造实践 |
2.1 纽约百老汇大街人性化改造主要历程回顾 |
2.1.1 第一期(第23街到第59街百老汇改造) |
2.1.2 第二期(第14街到第23街百老汇改造) |
2.2 纽约百老汇大街改造思想转变 |
2.2.1 公共空间建设向更加关注“人”的需求转变 |
2.2.2 百老汇大街改造中功能与设施规划使用更加灵活 |
2.2.3 公共空间由单一管理模式向协同管理转变 |
2.3 纽约百老汇大街改造复兴中的场所营造 |
2.3.1 百老汇大街改造空间评价中的场所营造 |
2.3.2 百老汇大街改造方法中的场所营造 |
(一)百老汇大街改造的短期实验 |
(二)百老汇大街改造的永久性改造 |
2.3.3 百老汇大街改造完成后管理中的场所营造 |
3 纽约百老汇大街复兴场所营造对中国街道复兴的启示 |
3.1 在公共生活氛围营造层面:明确街道交通主次营造慢行氛围,注重街道设施规划 |
3.2 在空间改造实施层面:完善临时改造试验确保改造被广泛接受 |
3.3 在空间管理维护层面:探索多元合作的空间管理模式 |
4 结语 |
(2)回归人本的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趋势和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未来城市 |
1.1 未来城市的内涵 |
1.2 未来城市的研究方向 |
1.3 本次研究重点 |
2 公共空间回归人本的发展趋势 |
2.1 趋势1:设计体现人文关怀 |
2.1.1 精细丰富的建筑立面 |
2.1.2 精致有趣的环境景观 |
2.2 趋势2:艺术提升活动参与 |
2.2.1 广场空间艺术化 |
2.2.2 街道设施艺术化 |
2.2.3 负面形象艺术化 |
2.3 趋势3:交通关注骑行需求 |
2.3.1 抬高处理的自行车道 |
2.3.2 骑行空间的专属捷径 |
2.3.3 骑行优先的交叉口处理 |
3 回归人本活力的公共空间策略建议 |
3.1 策略1:提倡精细化设计 |
3.1.1 塑造丰富多变的建筑立面 |
3.1.2 营造共享开放的建筑灰空间 |
3.1.3 建设精致有趣的景观小品 |
3.1.4 避免单调重复的铺地设计 |
3.2 策略2:鼓励艺术化改造 |
3.2.1 提升绿地广场文化氛围 |
3.2.2 增加街道空间艺术设施 |
3.2.3 美化改造街道设施 |
3.3 策略3:交通空间骑行无障碍 |
3.3.1 保障道路骑行空间 |
3.3.2 设置骑行专用通道 |
3.3.3 交叉口骑行优先 |
4 总结 |
(3)目的论视角下Life After Carbon(Chapters 2-5)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1.3 Report Structure |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
2.1 Studies on Skopos Theory |
2.1.1 Domestic studies on Skopos Theory |
2.1.2 Overseas studies on Skopos Theory |
2.2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Social Science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
2.2.1 Domestic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social science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
2.2.2 Overseas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social science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
2.3 Summary |
CHAPTER 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of Skopos Theory |
3.2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
3.2.1 Skopos rule |
3.2.2 Coherence rule |
3.2.3 Fidelity rule |
CHAPTER Ⅳ TRANSLATION PROCESS |
4.1 Pre-translation |
4.1.1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4.1.2 The schedule of the translation |
4.2 Translation |
4.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 Ⅴ CASE ANALYSIS |
5.1 Lexical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Rule |
5.1.1 Annotation |
5.1.2 Conversion |
5.2 Syntactic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herence Rule |
5.2.1 Passive Voice |
5.2.2 Long Sentences |
5.3 Textual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Fidelity Rule and Skopos Rule |
CHAPTER Ⅵ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TERMS AND PROPER NOUNS |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4)景观作为都市主义的应用 ——全周期项目发展视角下的高线公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如何理解高线公园?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理论综述 |
2.1.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溯源 |
2.1.2 景观作为都市主义的内涵认知 |
2.1.3 理论发展趋势 |
2.2 逻辑基础 |
2.2.1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的案例表述 |
2.2.2 高线公园作为景观都市主义的案例 |
2.3 批判 |
2.3.1 理论表述的断层与矛盾 |
2.3.2 高线公园与理论表述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研究法 |
3.1.2 传记研究法 |
3.1.3 同质化现象下的叙事分析 |
3.2 研究逻辑 |
3.3 研究框架 |
第4章 景观作为都市主义:关于纽约的衍生探讨 |
4.1 新自由主义下后福特城市的复苏 |
4.2 民权运动与简·雅各布斯的纽约 |
4.3 不同执政理念下的高线公园 |
4.3.1 视公园为额外的开支 |
4.3.2 视公园为发展契机 |
4.3.3 视公园为不平等的公共资源 |
4.4 特殊的西切尔西区 |
第5章 一种全周期视角:景观作为都市主义? |
5.1 非政府组织主导:从历史保护组织到公园管理组织 |
5.1.1 非政府历史保护组织 |
5.1.2 非政府公园组织 |
5.2 政府策略:促进景观作为一种都市主义 |
5.2.1 铁路破产与铁道转步道 |
5.2.2 再区划与特殊区划 |
5.2.3 从高线公园到公园群 |
5.3 核心人物与角色分析 |
5.4 讨论:谁是“景观都市主义”语境下的风景园林师? |
5.4.1 风景园林师的职业认知局限 |
5.4.2 景观都市主义语境下的风景园林师 |
第6章 “高线效应”与后景观都市主义 |
6.1 塑造文化的主动力量 |
6.1.1 符号化 |
6.1.2 后工业遗产价值的分异与重构 |
6.1.3 当代艺术公园 |
6.1.4 作为再开发模式的推广 |
6.1.5 明星项目引领区域复兴 |
6.2 绅士化到超级绅士化 |
6.2.1 必然性 |
6.2.2 态度与策略 |
6.2.3 转机与潜力 |
6.3 关于后景观都市主义的讨论 |
6.3.1 从过程性到精确性 |
6.3.2 业余化与专业化 |
第7章 问题讨论与展望 |
7.1 未完待续的项目发展周期 |
7.2 个案研究贡献理论的局限性 |
7.3 回首高线公园和中国的公园城市建设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东南亚“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国际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东南亚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困境 |
第一节 雅加达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困境 |
第二节 马尼拉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困境 |
小结 |
第二章 主体治理:城市层面的国际合作 |
第一节 环境治理中的城市 |
第二节 雅加达大都会层面的环境治理国际合作 |
第三节 马尼拉大都会层面的环境治理国际合作 |
小结 |
第三章 授权治理:国家层面的国际合作 |
第一节 环境治理中的国家与城市 |
第二节 印度尼西亚政府层面的国际合作 |
第三节 菲律宾政府层面的国际合作 |
小结 |
第四章 服务治理:区域层面的国际合作 |
第一节 城市环境治理的东盟机制 |
第二节 东盟层面的国际合作 |
小结 |
第五章 协调治理:跨国城市网络层面的国际合作 |
第一节 环境治理中的全球性跨国城市网络 |
第二节 环境治理中的区域性跨国城市网络 |
小结 |
第六章 多层次国际合作治理的经验、困境及解决之道 |
第一节 多层次国际合作治理的经验 |
第二节 多层次国际合作的困境及解决之道 |
小结 |
结束语:未竟的治理进程 |
一、初步的结论 |
二、进一步思考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6)《隐形儿》(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3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source text |
1.4 Nature and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1.5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The author’s role |
2.1.2 The auxiliary tools used |
2.1.3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
2.1.4 The translation plan |
2.1.5 The quality-control method |
2.1.6 The emergency precautions |
2.2 During translation |
2.2.1 The execution of plan |
2.2.2 The handling of emergency |
2.3 After translation |
2.3.1 Self-proofreading |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3. CASE ANALYSIS |
3.1 Translation of words |
3.1.1 Translation of title and personal names |
3.1.2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
3.1.3 Translation of polysemous words |
3.1.4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oaded words |
3.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
3.2.1 Translation of colloquialisms |
3.2.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rhetorical devices |
3.2.3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hidden information |
4. CONCLUSION |
4.1 Major findings |
4.2 Limitation and futur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REFERENCES |
APPENDICE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四、布隆伯格的自行车(论文参考文献)
- [1]街道复兴场所营造实践研究——纽约百老汇大街复兴的经验[A]. 罗璨,梁宏飞.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 2021
- [2]回归人本的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趋势和建设策略研究[A]. 顾祎敏.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 2021
- [3]目的论视角下Life After Carbon(Chapters 2-5)汉译实践报告[D]. 张帅.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景观作为都市主义的应用 ——全周期项目发展视角下的高线公园[D]. 雷巍. 天津大学, 2020(02)
- [5]东南亚“全球城市”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国际合作研究[D]. 汪炜. 暨南大学, 2019(08)
- [6]《隐形儿》(节选)翻译报告[D]. 黄惠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01)
- [7]自行车租赁系统[J]. 张达明. 现代班组, 2017(05)
- [8]纽约市的自行车租赁系统[J]. 张达明. 思维与智慧, 2017(01)
- [9]街道转型实验——纽约百老汇大街改造项目评析[J]. 陈泳,张一功. 新建筑, 2016(01)
- [10]布隆伯格 纽约守望者[J]. 杜剑峰,本刊资料. 新晋商,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