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灌注和软蜡厚切片在活体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墨水灌注和软蜡厚切片在活体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一、活体墨汁灌注和软蜡厚切片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航[1](2018)在《实验性小鼠脑梗死后血管再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不同时间和区域血管再生的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世界卫生组织将“缺血性卒中”定义为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由于脑血管发生血流较少或缺血,局灶性脑组织缺血、缺氧持续一定时间会导致局部神经元死亡和继发性脑损伤。大脑血管血流中断后会导致局部脑组织的氧气和葡萄糖摄入减少,从而增加患者的残疾率和病死率。众所周知,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以及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的沉重的负担。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肥胖等,如心脏瓣膜病以及心房颤动这些容易导致栓塞的疾病同样会增加患病的危险。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包括缺血性卒中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对缺血性卒中的防治刻不容缓。尽管最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全球范围内缺血性卒中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后,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主要通过神经再生,神经可塑性以及血管再生从而达到神经修复的最终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血管再生对于神经修复所产生的作用较为重要。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能够清楚的观察到这些新生的血管的具体变化以及走向。目前已经有多种方法通过标记组织切片中梗塞周围组织的结构变化从而来量化血管密度。随着共聚焦多标记技术的发展,有许多检测和量化动物模型和人的血管变化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这其中就包括血管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包括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其也被称为分化簇31(CD31))、von Willebrand因子对内皮细胞的作用、基底层中的胶原蛋白IV、层粘连蛋白以及纤连蛋白等。同样在内皮细胞上存在一些蛋白质抗原,它们可以利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整联蛋白αvβ3来区分微血管的再生。然而,所有这些方法在显微镜下仅显示血管壁的染色情况。由于无法观察到血管腔内的染色情况,所以这些对血管密度进行量化的方法都是不准确的。此外,多聚甲醛固定的脑组织中的大多数血管对这些抗原的染色性很差。在活体转基因动物中,大脑的毛细血管网络可被荧光蛋白标记,使其可用于长期观察微血管在特定位置的结构以及血液动力学变化。然而,长期研究活体血管结构变化通常依赖于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和基因工程的新技术,由于昂贵的成本使其不适用于大多数实验室。明胶-墨汁灌注是检测微血管的一种方法。明胶可以在高于40℃的温度下溶于水中,然后在低于30℃的温度下凝结。明胶-墨汁灌注使外周视网膜血管腔完全充盈,血管连续性令人满意。之前有研究通过使用明胶-墨汁的方法来观察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由明胶-墨汁标记的视网膜微血管数量多于vWf免疫染色。此外,明胶-墨汁灌注不会对同一组织中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的免疫染色造成污染。除了墨汁灌注之外,明胶还可以与不同的荧光物质共存从而与脑中的其他抗原进行共染色。本研究采用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电凝法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dMCAO)模型。在此研究中,我们通过明胶-墨汁灌注的方法来测试标记是否是量化半胱氨酸和梗塞中心血管生成的替代方法。我们还观察了这种标记技术是否可以用来检测在发生缺血性卒中后同一脑片中形成软脑膜吻合。并通过使用Image J分析软件,从而提供了详细的血管生成的量化结果。本研究分为三部分,各部分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通过行为学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方法对实验性脑梗死小鼠进行观察目的:通过使用行为学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方法来观察实验性脑梗死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脑梗死体积从而从直观方面来验证dMCAO模型的有效性,并为接下来明胶-墨汁染色的测定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体重20-25 g,8-12周龄,通过电凝法建立dMCAO模型。实验一: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各组:假手术组(Sham):动物接受假手术但并不闭塞大脑中动脉;术后3天组(3 d):动物接受dMCAO后3天;术后7天组(7 d):动物接受dMCAO后7天;术后14天组(14 d):动物接受dMCAO后14天。对采用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建立dMCAO模型,并对术前以及术后3天、7天、14天的小鼠进行Rota-Rod以及mNSS神经功能评分。实验二: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各组:假手术组(Sham):动物接受假手术但并不闭塞大脑中动脉;Vehicle组(Vehicle):动物接受dMCAO;术后3天组(3 d):动物接受d MCAO后3天;术后7天组(7 d):动物接受dMCAO后7天;术后14天组(14 d):动物接受dMCAO后14天。每一组使用TTC(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染色法来测定脑梗死体积。实验三: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各组:假手术组(Sham):动物接受假手术但并不闭塞大脑中动脉;Vehicle组(Vehicle):动物接受dMCAO;术后3天组(3 d):动物接受dMCAO后3天;术后7天组(7d):动物接受dMCAO后7天;术后14天组(14 d):动物接受dMCAO后14天。每一组使用激光散斑成像仪监测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结果:1.Rota-Rod实验结果:与没有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的Sham组相比,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 d组、7 d组和14 d组的神经功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P<0.05)。而14 d组与3 d组相比,神经功能有了明显的好转(P<0.05)。mNSS结果显示:与没有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的Sham组相比,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 d组、7 d组和14 d组的神经缺陷评分出现了明显的上升(P<0.05)。而14d组与3d组相比,神经缺陷评分则有了显着改善(P<0.05)。2.TTC染色结果显示:与没有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的Sham组相比,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即刻、3 d组、7 d组以及14 d组的小鼠的脑梗塞体积显着增加(P<0.05)。3.激光散斑成像CBF测量结果显示:与没有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的Sham组相比,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即刻、3 d组、7 d组以及14 d组的小鼠的脑血流量明显减少(P<0.05)。第二部分通过灌注不同浓度的明胶-墨汁来确定最佳浓度,并对健康小鼠大脑半球不同区域的微血管进行观察目的:通过对健康小鼠灌注不同浓度的明胶-墨汁来检测在何种浓度下灌注的微血管最为清晰,并且观察哪个部位的微血管最适合接下来的观察。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体重20-25 g,8-12周龄。实验一: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两组:20%组:给小鼠灌注20%的明胶-墨汁;3%组:给小鼠灌注3%的明胶-墨汁。取材后对两组大脑的微血管进行比较从而观察应用何种浓度的明胶-墨汁进行灌注可以呈现出更清晰的微血管。实验二:应用3%的明胶-墨汁对小鼠进行灌注,观察各个区域的微血管的密度以及填充情况。结果:1.对小鼠进行20%明胶-墨汁灌注后,我们观察到在Willis环、基底动脉以及大脑前后动脉上表现出令人满意的充盈以及皮层动脉血管的连续性。由软脑膜血管提供的潜在的二级侧支途径也在低背景下实现了良好的填充。然而,由于20%明胶-墨汁的高粘度,与使用3%明胶-墨汁灌注相比,在微毛细血管中观察到较少的填充效果。2.对小鼠进行3%明胶-墨汁灌注后,我们对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纹状体以及海马附近的微血管进行观察到在MCA附近的区域,这些穿支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数量最多,充盈性也表现的最好。与MCA相比,剩下四个区域的血管密度明显减少(P<0.05)。海马区附近的微血管与纹状体区域以及大脑前动脉区域附近的血管密度相比也有明显的减少(P<0.05)。第三部分通过不同的方法对不同时间段的实验性脑梗死小鼠的血管再生进行观察目的:通过明胶-墨汁灌注以及与HE染色共染的方法对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的实验性脑梗死小鼠的血管再生进行观察。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实验一:应用3%的明胶-墨汁灌注脑梗死后3天的小鼠,取材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梗死灶、梗死灶对侧、梗死灶上,梗死灶上对侧、梗死灶下、梗死灶下对侧、基底节区以及基底节区对侧的血管密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二:应用3%的明胶-墨汁灌注脑梗死后7天小鼠,取材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梗死灶、梗死灶对侧、梗死灶上,梗死灶上对侧、梗死灶下、梗死灶下对侧、基底节区以及基底节区对侧的血管密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三:应用3%的明胶-墨汁灌注脑梗死后14天小鼠,取材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梗死灶、梗死灶对侧、梗死灶上,梗死灶上对侧、梗死灶下、梗死灶下对侧、基底节区以及基底节区对侧的血管密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四: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ham):动物接受假手术但并不闭塞大脑中动脉,并用HE染色和明胶-墨汁灌注双重标记来观察细胞和毛细血管的轮廓;术后14天组(14 d):动物接受dMCAO后14天,并用HE染色和明胶-墨汁灌注双重标记来观察细胞和毛细血管的轮廓。结果:1.实验一的结果显示:通过3%的明胶-墨汁灌注我们观察到梗死灶中心以及缺血半暗带的毛细血管的数量明显减少,而梗死灶中心几乎见不到完整的充盈的毛细血管。与此相比,梗死灶对侧的毛细血管则表现为充盈良好且并无明显减少。根据对不同区域的毛细血管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可见,梗死灶内的血管密度与梗死灶对侧、梗死灶上、梗死灶下、基底节区相比有了显着的下降(P<0.05)。而梗死灶上与梗死灶上对侧、梗死灶下与梗死灶下对侧、基底节区与基底节区对侧的血管密度相比也有明显下降(P<0.05)。2.实验二的结果显示:通过使用3%的明胶-墨汁灌注对不同区域的毛细血管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可见,梗死灶内的血管密度与梗死灶对侧、梗死灶上、梗死灶下、基底节区相比有了显着的下降(P<0.05)。而梗死灶上与梗死灶上对侧也有明显下降(P<0.05)。而梗死灶下与梗死灶下对侧、基底节区与基底节区对侧的血管密度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3.实验三的结果显示:通过3%的明胶-墨汁灌注我们观察到在术后第14天,梗死灶中心与缺血半暗带中的血管密度明显增加。新生的穿支血管和毛细血管在梗死灶中心中异常增长,其表现为异常的曲折与充盈。根据对不同区域的毛细血管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可见,梗死灶内的血管密度与梗死灶对侧、梗死灶上、梗死灶下、基底节区相比有了显着的增加(P<0.05)。而梗死灶上与梗死灶上对侧、梗死灶下与梗死灶下对侧、基底节区与基底节区对侧的血管密度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4.实验四的结果显示:我们发现,缺血性卒中的恢复期,梗死灶中心内HE标记的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多,同时源于软脑膜吻合的新生血管也明显增多。与此同时,梗死灶中心的坏死斑块出现退化,其表现为嗜酸性染色,同时核成分也渐渐消失。总之,我们在这些使用明胶-墨汁灌注切片中观察到,在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梗死灶中心区域发生了三个主要变化,即:胶质细胞增殖加快;继发性软脑膜侧支血管生成增强;胶质细胞变性坏死并形成斑块。结论:1.本实验通过电凝法成功建立实验性小鼠右侧dMCAO模型,发现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实验性小鼠神经功能出现了严重的缺损,脑血流量出现了明显的减少。而处于恢复期的实验性小鼠的神经功能出现了明显的好转,脑梗死体积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脑血流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回升。2.本实验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明胶-墨汁对实验性小鼠进行灌注,并且首次使用3%的明胶-墨汁进行灌注,从而解决了一直以来无法清楚的观察到缺血性卒中后微毛细血管到底是如何再生的这个关键问题,也为今后微血管的灌注与观察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3.本实验通过应用3%的明胶-墨汁对脑梗死后3、7、14天的小鼠进行灌注发现,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梗死灶中心区域的穿支血管和微毛细血管出现碎裂和硬化。在缺血性卒中恢复期,脑皮质支呈现出大量曲折、肿胀的软脑膜血管增生,它们可以跨越梗死灶中心的皮质表面。与此同时,通过应用3%的明胶-墨汁和HE染色进行共染,从而发现在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会发生胶质细胞增殖加快;继发性软脑膜侧支血管生成增强;胶质细胞变性坏死并形成斑块的现象。

张萌琦[2](2014)在《缺血性脑卒中微血管网络重塑的同步辐射三维成像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生理功能的维持依赖于微血管网络结构的完整。缺血性脑卒中后,机体启动瀑布式级联反应致微血管网络稳态失调,神经血管单元发生结构与功能重塑。脑缺血可引发自体血管新生,然而其发生机制、发展进程以及具体形式等目前尚不明确。传统的血管可视化研究手段如组织病理学方法等,对微血管空间结构的展示尚停留在二维平面层次,无法精确展示血管网络的时空分布。常规影像学手段如MRA、 CTA、DSA等,由于有限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尚无法探测直径在50μm以下的微小血管。新兴的同步辐射技术突破传统光学成像方法的衍射极限,凭借亚微米至微米量级的极高分辨率能够清晰实现对物质显微结构的无损、三维成像。本研究应用上海光源同步辐射相位衬度成像进行正常和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的血管成像研究,明确脑微血管高分辨、三维成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索脑缺血后血管网络重塑的动态发展过程,力求以新的视角为缺血性卒中血管损伤与修复的研究提供丰富的3D影像学信息和形态计量学依据。方法调整成像参数,使用滤波反算法及成像软件多角度多平面重建正常大鼠全脑血管3D视图。在此基础上,对血管网络进行基于结构信息学的量化分析。同时体式显微镜、HE染色检测的脑组织样品进行比较。随后围绕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利用同步辐射相位衬度成像观察缺血后不同时点自发性血管新生动态发展过程,探索定量分析血管新生的方法,同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3D/2D可视化角度综合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网络重塑进程。结果1.利用同步辐射相位衬度成像建立了从投影图、二维slice到全脑血管网络3D图像的完整可视化体系。使用5.9μmCCD探测器,可分辨的最小血管直径约为9.4μm,接近毛细血管水平。二维平片与HE染色比较,无需造影剂和繁琐切片制备程序,即可清晰显示海马区域的血管走行。脑体表面的3D渲染图像和Microfil血管铸型剂灌注后体式显微镜原位摄片结果高度一致,软脑膜的多级血管吻合支均能清楚辨析。2.进一步建立基于空间维度变换的全脑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虚拟切片和数字化3D脑血管断层视图,并对其功能区的血供配布进行解析,从2D、3D视角构建出一系列数字化的脑血管3D解剖图集。3.血管网络骨骼提取结果显示,大鼠全脑血管网络主要是在20μm以下的微小血管骨架基础上构建而成的。基于3D网络的形态计量学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正常大鼠脑血管容积、血管密度、血管分支数、节点数、相邻血管间距、直径分布频数等各项生理参考指标。4.此后围绕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的一系列同步辐射光源2D、3D成像研究结果显示:缺血后2小时、4小时、6小时微血管数目持续增高,密集分布在缺血区周缘,由缺血半暗带向梗死区延伸包绕。然而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1天、3天后新生血管的分布范围和密度均有所减小,微血管形态扭曲,形成不规则血管襻。缺血7天梗死灶液化成蜂窝状囊腔,胶质瘢痕已逐渐形成,缺血18天病灶侧脑体积明显减小,脑室受到挤压,皮质和纹状体梗死灶发生机化,形成高密度的瘢痕组织和无实质组织的“中风囊腔”。5.定量分析研究显示:随着缺血时间的持续增加,病灶侧脑体积自3天后逐渐减小,其中缺血后18天病灶侧脑体积较对照组显着缩小(P<0.05)。缺血后2小时、4小时、6小时血管密度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缺血后7天、18天血管密度逐渐降低(P<0.05)。缺血后2小时、4小时、6小时血管分支数、节点数目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缺血后3天、7天、18天血管分支、节点数目逐渐降低(P<0.05)。缺血后2小时、4小时、6小时10-20μm区段的微小血管和对照组相比,频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频数逐渐下降,缺血7天、18天频数显着减少(P<0.05)。缺血后2小时、4小时、6小时、1天、3天的血管迂曲度明显增高(P<0.05)。6.CD31免疫组化结果缺血后2小时、4小时、6小时纹状体CD31阳性染色微血管持续增多,密集排布缺血边缘区域,血管呈点状、弯曲短状或圆管状,形态不一。随着时间推移,缺血1天、3天、7天,新生微血管数目逐渐减少。以上微血管的变化趋势与同步辐射成像结果一致。结论1.基于同步辐射的脑微血管可视化体系的建立,可多平面多角度解析全脑和局部靶区域的3D血供配布情况,并实现血管网络空间结构参数的量化分析。2.缺血性损伤导致微血管网络发生结构与功能重塑,血管新生在缺血后极早期即可启动,并迅速达到高峰,新生血管迂曲度增加,分支增多,形成繁复的血管网,对局部血流有重要的代偿意义。3.同步辐射相衬成像可同时从3D和2D角度,提供血管新生动态发展的影像学证据。

赵蓉[3](2013)在《针刺对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中Cyt-C和bFGF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针刺“靳三针”头穴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脑组织缺血灶中细胞色素C(Cyt-C)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研究早期针刺“靳三针”头穴对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是否与线粒体介导的神经干细胞的凋亡通路有关,并进一步探索其起效通路以及观察针刺介入的时间对神经干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诱导的神经干细胞修复受损神经元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提供客观科学依据。方法:用结扎孕鼠双侧子宫动脉,完全阻断血供5min娩出胎鼠,制成宫内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分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取代乳鼠自然分娩的幼鼠为自然分娩组;行剖宫产而不作缺氧处理的幼鼠为假手术组;行延迟剖宫产的幼鼠为模型组;延迟剖宫产后第14天开始行针刺操作的幼鼠为针刺1组;延迟剖宫产后第21天开始行针刺操作的幼鼠为针刺2组。设幼鼠接受针刺后21d、28d、35d、42d、49d为观察点,每个针刺组按观察点的不同分为3个亚组。作为对照,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为5个亚组,分别在幼鼠出生后21d、28d、35d、42d、49d处死。处死后大鼠取脑组织及血浆,检测脑组织缺血灶中细胞色素C(Cyt-C)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阳性细胞光密度值。结果:1、针刺对脑组织Cyt-C表达的影响:21天时,针刺1组同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天、35天时,针刺1组同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2组Cyt-C的表达在42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O.01),35天、49天龄时和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对两组大鼠针刺7天时,针刺1组高于针刺2组(P<O.05),针刺14天、21天时,针刺1组与针刺2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2、针刺对脑组织bFGF表达的影响::针刺1组bFGF的表达在21-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针刺2组35-49天年龄段bFGF的表达呈上升趋势,均高于模型组、正常组和假手术组,42、49天时与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14天(42d组)后高于模型组(P<O.05),针刺21天(49d组)后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O.01)。针刺1组与针刺2组在分别针刺7、14、21天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针刺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不是通过Cyt-C这一途径实现的,是否跟其他途径有关,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另一方面,针刺可延长bFGF的产生时限,提高bFGF的产量,促进宫内窘迫脑损伤实验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而28天则是介入针刺以提高bFGF产量的最佳时间,虽然起效较慢,但效果较显着。

刘源[4](2012)在《海螵蛸/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骨成骨及再血管化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海螵蛸(C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人工骨的成骨、再血管化作用以及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于其颅顶部在无菌条件下手术形成直径约5mm的圆形颅骨缺损区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组植入CB/BMP,对照组植入单纯CB。术后第4、6、8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经腹主动脉行墨汁灌注后取材,制作切片,通过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分析CB/BMP复合人工骨的成骨及再血管化作用,以及成骨与再血管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术后动物无感染或死亡现象,切口多于2周左右Ⅰ期愈合。2.大体观察:可见周围正常软组织已经被墨汁黑染,植入材料无移位,周围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能够观察到植入材料表面的骨膜血管网。3.组织学观察:4周时材料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少量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反应<Ⅲ级,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已开始破坏CB的三维网状结构,并可见少量骨基质形成;6周时,炎性细胞明显减少,仅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未发现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反应<Ⅱ级,CB的网状结构基本被破坏殆尽,仅残余少许横纹结构,骨基质及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较4周时明显增多;8周时炎性细胞反应消失,新生骨基质及毛细血管进一步增多,新生的骨小梁已开始连接成片。CB/BMP组无论是在成骨时间、成骨量、还是再血管化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CB组,P<0.05;成骨与再血管化之间为直线正相关关系。4.Masson染色与透射电镜结果支持HE染色结果。结论:1.CB是良好的三维支架系统和载体材料。2.CB/BMP复合人工骨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强的成骨性能及再血管化能力,是理想的骨修复及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材料。3.实验组CB/BMP复合人工骨的成骨性能及再血管化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的单纯CB,表明BMP有诱导成骨及促进血管化的能力。4.复合人工骨的成骨与再血管化作用之间为直线正相关关系,即血管化程度越高,新生骨越多。

薛超[5](2011)在《兔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后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日本大耳兔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动物模型,观察半月板移植后新生血管再生及血流灌注情况。方法:将24只骨龄成熟的日本大兔,体重在2.5-3.0kg之间,雌雄不限,左膝内侧半月板行自体移植,右侧内侧半月板行异体移植。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选取2只行活体墨汁腹主动脉灌注,处死动物后取双侧移植半月板行软蜡包埋后,厚组织切片观察血管分布情况。同时选取6只活体进行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半月板血运,测量结束后处死动物,取移植的半月板及周围组织,行膝关节半月板组织学(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结果:手术后两组半月板于关节内形态良好,与关节囊愈合良好。两组的左膝内侧胫骨平台和股骨髁均未见严重的软骨破坏及骨赘形成。4周时墨汁灌注切片显示半月板血运开始建立,手术后8周,血管进一步向内侧迁移。12周后半月板血管前后角血管丰富。而体部基本在附着缘有血管长入,但是未达到半月板横径的1/3,游离缘仍未发现有明显的血管分布。多普勒血流仪测量结果显示,在术后4周时移植半月板的前后角血运已经高于正常半月板,体部血运低于正常。术后8周半月板血运最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显示,在手术后4周6个标本中皆为强阳性,术后8周6个标本自体组为1个标本阴性,异体组两个标本为弱性,其余为阳性。手术后12周标本自体组和异体移植的标本均有两个标本为弱阳性,其余为阴性。结论:同种异体半月板与自体半月板在移植后12周,血流灌注恢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减少,血供重建基本完成。

张建色[6](2009)在《大剂量激素对兔股骨头内血管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单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动物股骨头关节软骨下组织细胞及其血管影响的病理学变化,探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teroid-induced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ANFH)的发病机制。方法将24只12~18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3.0~4.2 Kg)随机分成三组。实验组A(n=9):耳缘静脉单纯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初始剂量30mg/kg,追加剂量为5.4 mg/kg/h,连续23 h;实验组B(n=9):耳缘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8 mg/kg/d,连续10 d;对照组C(n=6):不做任何处理。在应用激素后2、4、6周分别对实验组(A、B组各3只)和对照组(2只)动物股骨头行明胶墨汁灌注大体观察、冰冻切片、HE染色以及血管内皮细胞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来观察股骨头关节软骨下细胞(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脂肪细胞)的改变,血管的形态、分布和数目的变化;采用图像分析测定关节软骨下微血管内径与单位面积内微血管的密度。结果①明胶墨汁灌注显示:正常对照组股骨头关节软骨下区域可见充满墨汁的黑色微血管,周围边缘为骨小梁结构;关节软骨下终末血管与迂曲拱形的毛细血管相连,微血管网丰富、清晰,形态完整,可见小分支,呈珊瑚样或短线样分布。实验组A、B应用激素6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边缘不清,灌注不全面;关节软骨下区域可见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呈现少量点状或短线样分布,未见明显的局部墨汁灌注缺失区域,左右侧股骨头内血管灌注没有明显差别。②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股骨头关节软骨下细胞排列整齐,骨小梁完整,排列规则,空虚骨陷窝少见;骨小梁中的骨细胞清晰可见,核较大,位于中央;关节软骨下血管丰富,血管壁结构完整,血管内未见明显栓塞或出血现象,髓腔内造血细胞丰富。实验组A、B应用激素4周后,部分骨小梁变细、结构欠规则,甚至出现断裂现象;骨小梁中骨细胞部分出现核固缩、边聚或消失,可见空虚骨陷窝增多;关节软骨下血管数量明显减少,部分呈裂隙状、分支状,血管壁结构欠完整,血管腔内有少量红细胞,部分微血管内出现红色血栓;髓腔内造血细胞显着减少。③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采用CD34单克隆抗体染色标记股骨头关节软骨下血管内皮细胞呈棕黄色为阳性染色,正常对照组可见关节软骨下血管分布较均匀,管腔粗细大体一致,血管壁结构完整,内皮细胞丰富。实验组A、B应用激素4周后,关节软骨下可见血管分布较稀疏,管腔未见明显狭窄,部分血管壁结构欠规则,管壁略显增厚;图像分析示各组关节软骨下血管管腔无明显狭窄,实验组A、B应用激素后单位面积内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结论①应用明胶-甲醛墨汁灌注方法标识股骨头内血管,可见微血管的形态完整、清晰,此方法简便易行,是显示骨内血管形态学的有效方法之一。②激素本身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抑制股骨头内毛细血管生长和再生,导致股骨头内MVD降低。③大剂量激素可以引起股骨头内骨细胞变性坏死,髓腔内脂肪细胞肥大,造血细胞减少;股骨头内血管数量减少,密度降低,管壁结构损害,血管内血栓形成,这可能是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因之一。

薛金伟[7](2008)在《钙通道阻滞剂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瘢痕形成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维拉帕米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抑制神经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细胞实验采用组织块法获取神经瘢痕处成纤维细胞,并在不同浓度维拉帕米干预下观察细胞生长增殖、形态改变、超微结构和分泌功能;体内实验观察维拉帕米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局部胶原沉积,血管分布、有髓神经纤维再生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体外细胞实验观察到维拉帕米可以使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趋于球形变,增殖减缓,并减少胶原蛋白分泌到细胞外,而积聚在胞浆中;体内实验观察到维拉帕米可以减小神经瘢痕直径,减少损伤处的胶原蛋白沉积,增加局部血管数目和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结论:体外细胞实验说明维拉帕米可使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并抑制了其增殖和分泌胶原蛋白的功能;体内实验证实维拉帕米对神经损伤后瘢痕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改善损伤处血液循环,减少胶原蛋白沉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吴云霞[8](2008)在《视神经视觉假体微电极植入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视觉假体微电极芯片植入视神经的相对安全区,为临床视神经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例成人头颅标本,动脉灌注混有红色染料的乳胶,观测视神经周围主要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外径等数据;4例新鲜成人头颅标本(动脉灌注墨汁混合液),球后4~8mm视神经连续切片,片厚20μm,显微镜观察和Image Advanced 3.0测量神经横断面中各象限血管断面数和血管的总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眶外侧可见外直肌上缘(3.83±1.43)mm处有泪腺动脉和神经与其伴行向前至泪腺。将外直肌向下牵引,显露视神经,两者之间的间隙称为外直肌—视神经间隙,其深度为(8.14±0.90)mm,主要有睫状短神经和颞侧睫状后动脉等结构穿行。在眶上方,可见眼动脉多数起始于颈内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由眼动脉发出后主要经下方穿入视神经,穿入处距球后(0.85±0.28)cm,其中距离≤4mm者19.2%,≥8mm者76.9%,球后6.5mm处穿入者3.9%。鞘动脉穿入鞘膜的方位,内侧20%,上方29.3%,外侧6.7%,下方44%。在球后与总腱环中点处,视神经左右径(3.96±0.35)mm,上下径(4.18±0.33)mm。在碳素墨汁混合液灌注的新鲜标本上还观察到,视神经鞘上分布着丰富的血管网,血管在鞘膜上大致呈前后纵向走行。取球后4~8mm段视神经连续切片,显微镜下发现,鞘膜的血管网向神经实质内以近似直角的方式向中心发出许多小支,呈向心性走行。调整、校正后Image Advanced 3.0软件分析视神经实质内各象限血管断面数和血管的总面积,小血管的断面数为( 178.936±8.666 ) ,血管总面积为(0.001280±0.000035)mm2,各象限间无显着差异。【结论】1、经眶外侧壁入路显露视神经的手术中,要注意保护外直肌上缘的泪腺动脉和神经,以免影响泪腺的功能。暴露视神经时需经过外直肌—视神经间隙,手术显露视神经时应注意保护该间隙结构。2、在球后4~8mm间植入微电极芯片或进行视神经手术较为安全。3、经外侧植入视觉假体微电极芯片或进行其它视神经手术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视神经血供的影响。4、视神经外径约4mm,视网膜中央动脉在视神经实质中央呈前后纵向走行,微电极芯片最好沿神经纵行植入,且植入深度不宜过深,以免影响视网膜血供。5、因外伤或植入微电极芯片等原因造成视神经缺血所致的神经纤维受损不存在象限的差异。

魏菁[9](2006)在《猫眼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1.观察和分析猫眼视盘及筛板的纤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与人类视盘形态的相似与差别,以期提供一种理想的视盘筛板基础研究模型。 2.在正常猫眼视盘行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观察术后视盘筛板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探讨RON的手术机制。 3.通过血管铸型的方法观察猫眼的视盘血管的构筑以及RON对视盘血管造成的影响,探讨手术是否损伤Zinn-Haller环,加重视盘缺血。 方法: 1.健康成年家猫12只24只眼,16眼行HE染色、Masson三色、luna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8眼置10%氢氧化钠在常温下消化7天,扫描电镜检查。并利用取材后保留的眼球标本,测量睫状体平坦部距离角膜缘的弦长,视盘横径,视盘周围球壁厚度和视神经眼外段直径。 2.18只健康成年家猫分为术后1天组、术后15天组、术后30天组和术后90天组,术后1天组6只实验动物。双眼行RON,并于相应时间行OCT检查,取材。各实验组标本再分为两组:一组行HE染色、Masson三色和天狼星红染色;另一组扫描电镜检查。 3.健康成年家猫10只,单眼行RON作为手术组,对侧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15天、30天和90天对实验动物术眼行眼底照相和FFA。术后90天经颈动脉灌注,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1.猫眼角膜缘距离平坦部前缘(6.8±0.50)mm,后缘(8.6±0.6)mm,视盘周围球壁厚度(0.78±0.06)mm,视盘直径(1.3±O.11)mm,球后视神经

唐光辉[10](2006)在《墨汁灌注和血管铸型方法在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 组织工程是一门融会通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而诞生的新兴交叉学科。骨组织工程则是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来构建组织工程骨用于临床治疗骨缺损。临床上常见因创伤或骨病所致骨缺损,一般需要植骨治疗,现有常用的临床修复骨缺损方法有很多,如自体骨、库存同种异体骨、经特殊处理的异种骨移植、人工骨材料等,在临床上各有其优缺点,且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理论上,采用组织工程的方法用自体细胞和支架材料培养成复合体来修复骨缺损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其中血管化是组织工程骨成活的关键,目前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方法有许多,如筋膜包裹、血管束植入、血管生长因子复合等,这些方法血管化是否成功、血管化的效果尚不确定,血管化后的组织工程骨血管供血及分布的检测还没有有效的方法。现在常用的检测血管的方法很多,如B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放射性核素显像(ECT)及CT、MRI等,这些方法都能根据血流灌注的程度等从某些方面反映血管的生长及分布。但都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而且不能提供确切的直接证据。 墨汁灌注是一种目前常用的血管检测方法。从需要观察的组织器官的主要供血血管插管,将血管冲洗干净后灌入配好的复合墨汁,制作切片或者磨片后在光镜下观察。该方法可清楚的显示微动脉、微静脉及毛细血管,制作较厚的

二、活体墨汁灌注和软蜡厚切片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体墨汁灌注和软蜡厚切片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性小鼠脑梗死后血管再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不同时间和区域血管再生的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通过行为学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方法对实验性脑梗死小鼠进行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通过灌注不同浓度的明胶-墨汁来确定最佳浓度,并对健康小鼠大脑半球不同区域的微血管进行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通过不同的方法对不同时间段的实验性脑梗死小鼠的血管再生进行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炎症及其介质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缺血性脑卒中微血管网络重塑的同步辐射三维成像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和软件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动物的词养和管理
    2.4 样本制备
        2.4.1 第一部分实验样本制备
        2.4.2 第二部分实验样本制备
    2.5 同步辐射相衬显微断层成像扫描及图像处理
        2.5.1 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扫描装置
        2.5.2 扫描参数设定
        2.5.3 数据采集
        2.5.4 三维图像渲染
        2.5.5 3D血管网络量化分析
    2.6 HE染色
    2.7 体式显微镜检测
    2.8 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9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第一部分结果:基于同步辐射相衬成像的正常鼠脑微血管网络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3.1.1 正常脑血管的同步辐射相位衬度投影图
        3.1.2 同步辐射相衬二维重构断层图像和HE染色切片
        3.1.3. 脑体表面的同步辐射3D渲染图像和体式显微镜摄片图像
        3.1.4 三维空间虚拟切片的构建
        3.1.5 全脑血管网络3D可视化
        3.1.6 全脑血管网络骨架提取
        3.1.7 脑3D血管网络断层功能分区
        3.1.8 正常脑血管网络3D计量学参数
    3.2 第二部分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的同步辐射血管成像研究
        3.2.1 同步辐射相位衬度二维重构slice
        3.2.2 脑体表面的3D渲染图像
        3.2.3 血管3D渲染视图
        3.2.4 定量分析
        3.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第四章 讨论
    4.1 大鼠脑部的血供配布
    4.2 2D/3D脑血管构筑的方法学研究
        4.2.1 组织病理学技术
        4.2.2 常规血管影像学技术
        4.2.3 基于同步辐射的微血管3D可视化研究
    4.3 同步辐射相位衬度的成像要求
    4.4 基于3D血管网络的定量分析
    4.5 实验模型的选择
        4.5.1 线栓栓塞法
        4.5.2 光化学诱导血栓形成法
        4.5.3 开颅法
        4.5.4 血栓栓塞法
    4.6 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血管网络重塑
        4.6.1 缺血致血管网络稳态失调
        4.6.2 缺血后血管新生代偿
    4.7 新生血管的3D/2D可视化研究
    4.8 同步辐射相衬成像的应用前景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针刺对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中Cyt-C和bF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宫内HIBD的研究进展
        1.1 宫内HIBD形成机制
        1.2 治疗
    2 古代中医对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3 现代针灸治疗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3.1 针刺治疗HIE的机理研究
    4 靳三针治疗HIE的特色
        4.1 常用穴位及针刺方法
        4.2 针刺手法和疗程
        4.3 靳三针之治神特色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准备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实验室
        1.3 动物饲养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实验器材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相同时点不同组Cyt-C的比较
        3.2 相同组不同时点Cyt-C的比较
        3.3 针刺组相同针刺天数Cyt-C的比较
        3.4 Cyt-C数据分析
        3.5 相同时点不同组bFGF的比较
        3.6 同组不同时点bFGF的比较
        3.7 针刺组相同针刺天数bFGF的比较
        3.8 bFGF数据分析
第三部分 实验相关分析和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2 穴位的选择
    3 针刺治疗HIE的机理研究
        3.1 针刺治疗可以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
        3.2 针刺治疗可以增强神经因子的生物活性
        3.3 针刺治疗可以抑制钙内流
        3.4 针刺治疗可以纠正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
        3.5 抑制细胞凋亡
        3.6 降低EAA的含量
        3.7 保护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学机制
        3.8 针刺可以调节脑内NO含量及NOS活性
    4 细胞色素C(CYT-C)-指标评价
    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指标评价
结语
    1、结论
        1.1 文献研究
        1.2 实验研究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海螵蛸/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骨成骨及再血管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5)兔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后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动物实验与分组
    3、检测指标
    4、统计学方法
    5、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英文缩写一览表
致谢

(6)大剂量激素对兔股骨头内血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第一部分 明胶-墨汁灌注股骨头内血管的形态学观察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大剂量激素对兔股骨头内血管影响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血管病理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钙通道阻滞剂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瘢痕形成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研究的历史回顾
    二、周围神经结缔组织的结构和特点
    三、周围神经的血供与微循环
    四、周围神经的抗张性
    五、血—神经屏障
    六、周围神经中胶原纤维的分布特点
    七、周围神经的兴奋传导
    八、周围神经的轴突运输
    九、周围神经损伤Sunderland 分度
    十、钙通道阻滞剂与瘢痕
第二章 维拉帕米对体外培养大鼠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章 维拉帕米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瘢痕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其意义
附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8)视神经视觉假体微电极植入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视网膜刺激器
    2、视神经刺激器
    3、枕叶皮质刺激器
第一部分 视觉假体微电极植入视神经的手术入路及部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视神经内微血管分布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猫眼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正常猫眼筛板的结缔组织纤维结构研究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实验动物取材方法
        2.2.猫眼正常解剖数据测量方法
        2.3 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2.4.筛板扫描电镜检查方法
        2.4.1 筛板标本预处理方法
        2.4.2 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
    结果
        1.猫眼解剖正常值测定
        2.筛板的组织特染
        3.扫描电镜
        3.1 扫描电镜下筛板观察
        3.2 图像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猫眼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后筛板结构研究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2.2 确定猫眼手术通道位置方法
        2.3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手术方法
        2.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方法
        2.5 实验动物取材方法
        2.6 统计方法
    结果
        1.猫眼睫状体平坦部与角膜远距离测定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3.组织化学特染
        4.扫描电镜
    讨论
        1.实验动物手术方法的探讨
        2.手术减压的机制
        3.关于手术的安全性
        4.其他研究者的结果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猫眼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后视盘血管铸型研究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2.2.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手术方法
        2.3.眼底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方法
        2.4.血管铸型方法
    结果
        1.眼底彩照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3.正常对照组视盘血管铸型
        4.手术组术后90天视盘血管铸型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视盘的解剖和循环
综述2 视盘微循环的评价方法
致谢
插页彩图

(10)墨汁灌注和血管铸型方法在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墨汁灌注和血管铸型方法在山羊胫骨血管检测中的应用
    1.引言
    2.研究内容
    3.材料与方法
    4.结果
    5.讨论
    6.小结
第二章 血管铸型方法对组织工程修复山羊胫骨大段缺损的远期观察和血管化检测
    1.引言
    2.研究内容
    3.材料与方法
    4.结果
    5.讨论
    6.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附录
在读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

四、活体墨汁灌注和软蜡厚切片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实验性小鼠脑梗死后血管再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不同时间和区域血管再生的特点研究[D]. 赵航.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2]缺血性脑卒中微血管网络重塑的同步辐射三维成像实验研究[D]. 张萌琦. 中南大学, 2014(01)
  • [3]针刺对宫内窘迫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中Cyt-C和bFGF表达的影响[D]. 赵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4]海螵蛸/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骨成骨及再血管化的初步研究[D]. 刘源.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5]兔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后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D]. 薛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1)
  • [6]大剂量激素对兔股骨头内血管影响的研究[D]. 张建色.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1)
  • [7]钙通道阻滞剂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瘢痕形成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 薛金伟. 吉林大学, 2008(11)
  • [8]视神经视觉假体微电极植入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吴云霞. 福建医科大学, 2008(01)
  • [9]猫眼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的实验研究[D]. 魏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6(09)
  • [10]墨汁灌注和血管铸型方法在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检测中的应用[D]. 唐光辉.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

标签:;  ;  ;  ;  

墨水灌注和软蜡厚切片在活体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