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发展跨国银行的前景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认为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金川[2](2020)在《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历史上曾出现的五次并购浪潮,银行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为产业并购创造了条件,自身并购活动也在蓬勃发展,推动全球银行业不断壮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快速发展,各国政府采取较为宽松的金融管制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创新,银行间的资本逐步集聚,并购事件层出不穷,并购数量与并购规模屡创新高。目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发展尚显稚嫩,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并购的规模、数量、复杂程度等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跨国并购的全过程面临的风险无论从复杂性、多样性,还是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远甚于国内并购。因此,作为中资银行,在跨国并购中如何有效地评估、预警各种风险,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并购质效,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有文献对银行并购,以及与并购相关的风险方面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大量研究的重点比较集中于银行并购动因、绩效水平、风险识别和量化、风险防控等方面,而且许多传统的理论研究更偏重于考察东道国的主权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等,无法覆盖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全面风险因素。新形势下中资银行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形势,随着国际投资保护主义的兴起、危机之后全球银行业的深刻调整,许多新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回应。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以及知名风险评估机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特色因素——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在内的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指标体系,进一步拓展了跨国并购风险理论的内涵。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的动态赋值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增加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解释力。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量化跨国并购风险,并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结合人工智能的算法,实现跨国并购风险的动态预警,较大程度减少人为主观判断的误差和局限性。研究的主要发现:(1)中外银行业在跨国并购的动机、战略、主体和支付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在政策支持和实践发展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离不开内外部动因的驱动。(2)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对跨国并购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是构成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重要因素。五个子风险对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双边关系、行业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3)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双边关系风险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而风险较低的国家则主要以欧洲、大洋洲、北美洲等发达经济体为主,但是行业风险的评估结果则相反,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业的整体风险要小于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综合风险从大到小依次是南美洲、非洲、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4)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维度来看,以高收入国家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风险较低,新兴经济体的风险较高,跨国并购的综合风险与国家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5)从2017年的预警结果来看,政治格局变化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投资保护主义的抬头、地缘政治因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与东道国双边关系、全球银行业的行业风险及竞争格局的改变等因素都对中资银行实施跨国并购产生了较大影响。
张钰卓[3](2020)在《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性也随之增强,各国商业银行业相继取消法律限制、鼓励各国商业银行之间的自由化发展,致使全球范围内的银行格局发生变化。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建设银行不能固步自封,也要走向国际市场,配合走出去企业展开跨国经营,不断占领国际金融市场,提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国际化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经济周期波动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以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中国建设银行要不断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此基础上更要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本文从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设立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四方面对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发展进行了研究。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是全球经济联动性不断紧密、各国银行业之间互动性的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势头迅猛、“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宝贵机遇和自身发展的驱使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第二章对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数量、布局及其设置方式角度进行研究。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起步时间较晚,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快速发展,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分支机构集中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在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分布相对较少,全球海外布局网络初步形成,但是仍然存在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另外中国建设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以新设投资方式为主,海外并购经历较少。本文第三章对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地理文化因素和中国建设银行自身情况进行了研究。首先,政治因素需要考虑中国和东道国两方面,主要是中国的政策导向和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其次,经济因素包括东道国的金融开放度、市场规模、市场潜力、金融聚集度以及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这个经济往来包括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往来;再次,地理文化因素包括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远近和文化差异。一般情况下东道国的资源越丰富、与中国的距离越近中国建设银行更愿意进入当地市场展开跨国经营,但是两国之间的距离在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之初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随着科技网络、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地理距离的弊端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另外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小,同质性越高,中国建设银行更倾向于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最后就是中国建设银行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和综合实力两方面。具体而言,中国建设银行坚持“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澳、重视新兴国家市场”的发展战略,这决定了其海外机构的布局;另外,中国建设银行是中国第二大国有商业银行,其资产规模较大并重视金融科技创新,这为中国建设银行在一些发展程度不够高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了强力支持;但是与国际上知名的大型跨国银行相比中国建设银行具有的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所有权优势被弱化,对此中国建设银行可以采取海外并购的方式进入当地市场,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知识、发展模式等。本文第四章从海外机构的设立和现有海外机构的发展两方面对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建设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设立存在开设分支机构和海外并购两方面问题。中国建设银行在开设分支机构中面临东道国风险多样的问题;在海外并购中存在经验不足、并购后整合资源能力较弱的问题;现存海外机构存在国际化业务单一、管理机制不科学、风险制度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对此本文在最后一章为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提出了对策建议。首先,中国建设银行应该结合东道国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方式;如果选择在东道国开设新的分支机构则需要加强整体把控;如果采取海外并购的方式进入市场则需要提高并购后的资源整合能力;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打造特色产品、提高金融产品的多元化;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和治理模式;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培养专业人才。综上所述,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当今开放经济的必然选择。中国建设银行需要对现存的机构国际化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来更好地促进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的发展。
卡森(Albatal Kassem)[4](2020)在《中国跨国银行向伊斯兰国家直接投资的策略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总投资额已达289亿美元,直接投资总额已超800亿美元,年均增长7.2%。同时中国一直在加强建设同“一带一路”国家间的金融伙伴关系,中国跨国银行在其间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沿线伊斯兰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是中国跨国银行向外投资的重点区域,而伊斯兰国家的金融具有独特性与差异性。故深入研究中国跨国银行向伊斯兰国家的直接投资策略对促进“一带一路”的经贸、金融合作、降低跨国银行的投资风险具有现实的价值。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理论梳理,归纳与总结出中国跨国银行向“一带一路”区域的伊斯兰国家投资的理论。其次,在对中国跨国银行向“一带一路”伊斯兰地区投资现状的基础上,评价该地区的投资环境,并用中国跨国银行与伊斯兰国家的相关数据对投资环境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中国跨国银行向外投资的主要问题为投资模式单一、投资风险比较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中国跨国银行的跨国经营性人才比较短缺,特别是熟悉伊斯兰地区法律、文化、政治环境的人才;中国跨国银行是国有企业,在向外投资方面受国家政策的指引;中国跨国银行的风险防控与预警系统不健全,信息收集不全、信息分析不够深入、风险防控意识不强。(2)影响中国跨国银行向“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投资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伊斯兰国家的GDP增长、人口、政治稳定性同中国跨国银行的对外投资存在相关关系;伊斯兰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增长促进了中国跨国银行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收益的提高;它们可增加向这些地区的投资。最后,根据实证结论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投资建议与对策。
魏星[5](2016)在《跨国银行在我国的进入模式研究 ——以渣打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跨国企业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历史由来已久,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选择进入模式。不同的进入模式对企业将来在中国的经营方向和经营成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加入WTO以来,各行各业的跨国企业都出现了蓬勃的发展。同样,随着金融业的逐步对外开放,跨国银行的发展势头也非常喜人。2007年以来,随着WTO相关规定在中国金融行业的落实,跨国银行在我国获取的经营牌照越来越多,市场扩张也更加迅速,从其历年表现来看,跨国银行呈现出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在跨国银行的在我国的进入模式分析上,本文选取了跨国银行主要的两种进入模式——绿地新建和少数股权投资,对其发展演进、进入动因以及两者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跨国银行的绿地新建仍然是进入我国的主要方式,但少数股权正在成为重要趋势,并且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在以战略投资或者仅仅作为财务投资的方式进行少数股权投资。两种进入模式各有利弊,但其选择上受政策及监管的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渣打银行作为案例,分析了其采用绿地新建和少数股权投资两种模式的进入历程、决定因素、策略及经营现状。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渣打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并不局限于一种进入模式。尽管总体来看,渣打银行仅通过绿地的进入模式就已经建立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外资银行网络布局,但渣打银行并未止步于绿地新建,而是通过与少数股权投资进入模式并用的手段加快了自身对中国市场的开拓以及对国内银行业务和本土化经营的学习。通过对跨国银行在我国进入模式以及渣打银行的案例研究,本文为跨国银行在我国的进入、跨国银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监管提出了建议,并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提供参考性意见。
胡悦[6](2016)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情况,采用比较法梳理国际化区位现状及特点,指出区位弱点及问题,揭示了影响区位选择的母国、东道国(地区)、银行自身和空间地理四大因素,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归纳不同区位的竞争优势并论述区位选择的作用意义,提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协调跨国经营发展目标、完善动态监管考察机制、实现区位构想合理化。未来国际化区位地理扩展应以港澳台及亚太地区为持续主力,以国际联盟区及自贸区为深入目标,向新兴市场及国际金融中心建立辐射,向非洲地区逐步开发。未来国际化区位进入模式应持续推广跨国并购、谨慎开展新设投资、增加新型特色模式,从而继续落实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战略和“走出去”道路,以期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打造为具备综合职能和竞争实力的全能型银行。
张月[7](2016)在《中国跨国银行发展与国家竞争力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学术界和决策层都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一门跨界综合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家竞争力有很强的解释力。目前虽然有不少专门研究国家竞争力的文献,但是将国家竞争力和跨国银行发展结合起来,从跨国银行视角分析国家竞争力的文献还比较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主导。从金融视角审视国家竞争力,研究中国跨国银行发展与国家竞争力关系,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也是中国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在较为完整地阐述国家竞争力理论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跨国银行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从跨国银行发展视角为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和对策支持。首先,本文综合各种观点,从不同纬度阐述了国家竞争力的内涵,指出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创造财富、提高生产力的国际竞争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对优势和能力。从经济学、国际政治、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对国家竞争力的理论演进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并对国家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进行较为系统地回顾,明确了金融因素在国家竞争力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跨国银行对国家竞争力之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论方面,一是分析当代国家竞争力中的金融因素;二是从多角度论证,指出跨国银行是金融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会对国家竞争力产生深刻影响。在实证方面,一是进行计量分析,根据相关数据和数学方法,用“灰色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对金融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根据关联度结果,得出金融发展水平对一国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有明显正向影响的结论;二是进行案例分析,根据相关史料,通过荷兰、英国、美国的跨国银行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关系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跨国银行、金融业发展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都证明了跨国银行发展对提升国家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再次,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国家竞争力短板,指出中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非经济强国,跨国银行是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短板。虽然近年来中资银行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的机遇,推进国际化发展,在不少地方,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融入当地主流银行。但与一些全球性的跨国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仍偏低。与国际大型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全球布局、产品创新、产业资本引领、人民币国际化支持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最后,提出发展中国跨国银行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途径与建议,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跨国银行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二是以跨国银行提高中国货币竞争力;三是以跨国银行发展扩大中国制定国际金融规则的话语权;四是从国家战略上支持中国跨国银行发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和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选题、研究方法运用以及若干观点上尝试进行了一些创新。
侯璐璐[8](2014)在《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梳理了银行海外投资的理论基础,将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的微观理论基础归纳为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协同效应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的宏观理论基础归纳为外贸投资引导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和金融博弈理论。基于区域发展的视角,分析国际大型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总体现状。通过分析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等国际化程度高的跨国银行的历史发展和区域布局特征,归纳国际大型银行海外投资的地理区域和目标市场。根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和区域合作程度,将全球区域经济体分为亚太、美国、欧盟、拉美及非洲、独联体和其他国家地区等六个部分。分析全球经济的区域发展概况,区别不同经济区域体分析我国银行海外投资的原因和我国商业银行在该区域的市场定位。基于银行行为的视角,从政治、经济、地理、文化、法律制度等五方面分析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的区位优势。梳理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选择的方法——冷热评估法、投资环境评分法、多因素评估法以及指数法。根据一般性的区位优势和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区域布局特有的区位优势,确立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选择目标市场的标准、路径和重点目标市场。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以亚太地区为海外投资的基地,审慎进入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适时扩大在欧美市场的布局,逐步将业务范围和机构网络辐射全球,带动全球区域机构和业务发展。在OLI框架下,分析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影响因素。建立银行的利润函数的模型,实证分析不同因素对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影响程度。得出结论:银行海外投资经验、非金融企业对东道国的FDI、双边贸易、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距离等因素均会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的进程,但银行规模大小对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的影响没有显着影响。分析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的整体情况和各自特点。对比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主要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状况。通过国际先进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的发展总结对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布局的启示。为中国银行海外投资区域选择提供操作指南,为中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迎接全球挑战提供政策建议。
武帅峰[9](2014)在《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资大型商业银行在股改上市之后,公司治理机制趋于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取得显着提升,资本金充裕。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资银行业的利润规模和增速在全球银行业中排名靠前,初步具备了海外扩张的基础和实力。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造成发达国家银行业遭受严重冲击,银行估值水平下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国家普遍降低了外资银行的进入门槛,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近年来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取得了一些进展,境外分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相对于汇丰、花旗等国际化程度领先的全球性大银行,中资银行境外资产占比、境外机构的盈利能力、业务综合化和本土化程度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发展关系到中资非金融企业走出去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关系到中国能否从“世界工厂”变成“金融大国”,关系到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能否进一步的增加。同时非金融企业走出去也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提供了丰富的跨国金融服务需求,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增强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市场竞争力。中资银行与非金融企业相互扶持结伴出海,对于中国经济更好的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激发了本文的研究动机。以往文献大多着重于银行海外扩张的动因、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的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方式以及在东道国的机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较少深入、全面、系统、量化的考察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现状特征、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资本市场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反应和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实际经营状况。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研究甚至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本文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银行海外扩张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这个主题,重点研究以下四个问题:(1)通过构建国际化程度衡量指标,量化分析当前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现状、特征、中资银行内部国际化程度的排名,以及中资银行与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全球性大银行之间的差距。(2)中资银行海外扩张面临区位选择问题,本文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决策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验证得出稳健的结论,以此指导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决策。(3)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行为抱有什么样的预期、是否看好银行海外扩张的前景、中资上市银行海外扩张行为对其股票市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采用财务分析法,分析中资银行走出去之后,海外机构的经营业绩表现如何、对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带来多大贡献、是否在东道国市场具有竞争力。通过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中国银行是当前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翘楚,其境外资产、收入、净利润及员工数量占比都显着高于另外四家中资国有控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位居第二梯队,中国建设银行排名第四,中国农业银行国际化程度排在最后。近年来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数量总体攀升的同时,从境外机构的地理分布上看,在亚洲以外地区的一级金融机构数量增长速度快于亚洲地区,境外机构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港澳地区的局面有所缓解,全球化分散程度逐步提高。从收入构成来看,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过于依赖传统信贷业务,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占比过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业务的综合化程度明显低于花旗、汇丰等国际性程度领先的银行。由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历史不长以及境外机构数据搜集整理难度较大等因素制约,以往文献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很少采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本文有别于以往学者的研究,通过广泛的数据搜集,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决策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中资银行海外扩张优先选择进入国际金融中心,并且明显具有追随客户的动机,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额和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对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具有正向引导作用。东道国较高的经济开放程度也有利于吸引中资银行进入。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还存在追求利润动机,倾向于到盈利机会多,总税率较低的国家展开经营。此外为降低海外机构的风险,中资银行倾向于到政府管理效率高、法制保障有力的东道国经营,有意识的避免进入货币趋于贬值的国家和地区。实证研究还发现,中国北京与东道国首都的地理距离、中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别程度、东道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道国的GDP增长率、征信信息深度指数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决策不构成显着影响。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公告发布前后银行股票价格相对与市场指数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表明,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前景的预期受目标方银行估值溢价水平、并购公告前后的经济景气程度、被并购方主营业务是否属于传统信贷业务等方面的影响。从总体上看,除了建设银行收购美银亚洲、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由于溢价过高和并购正处于金融危机期间而不被投资者看好以外,近年来其他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在事件期都取得了显着地正向累计超额收益,可见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抱有乐观预期,认可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战略。通过对比分析中资银行母行与境外主要分支机构的财务指标,以及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与东道国本土主流银行的财务指标变动趋势发现:在2005年-2012年,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盈利能力较为稳健,甚至在部分年份,一些境外分支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同期国内母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境外分支机构的债务偿还能力指标均处于可控范围内,风险应对能力较强。从发展能力上看,近年来中资银行的权益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也仅是稍有下滑。从收入构成上看,近年来中资银行营业收入中净利息收入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稳步上升,中资银行业务综合化程度正在提高。但是中资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水平、产品的多样化程度与花旗、汇丰等国际性大银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业务构成与母行类似,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业务的综合化程度与东道国主流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内外部环境,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中资银行要抓住国际金融市场变革的宝贵机会,从长期战略角度出发,加快海外扩张步伐,提高境外资产和收入占比,降低资产、收入过于集中在国内的风险,增强银行收入和盈利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稳定性。(2)海外扩张优先选择进入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学习全球领先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重点布局与中国双边贸易密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较多的东道国或地区,充分满足实体经济贸易、投资产生的真实金融服务需求,将银行自身的海外扩张战略与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相互扶持共同发展。(3)结合新设和并购两种形式加快完善境外机构网络建设。并购对象的选择要兼顾资产质量、双方机构网络互补性、并购成本经济性的统一,确保高速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可控,最大程度发挥并购整合的协同收益。(4)以客户为导向,针对东道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竞争优势,增加业务种类的多样性,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国内外分支机构统一互联、安全高效的业务处理系统,增强不同分支机构、业务种类间的协同效应。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育、吸引和储备,提高银行的专业化经营能力。(5)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政策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增强与东道国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维护中资银行在东道国的合法权益。
逯彦珍[10](2013)在《金融全球化下银行业跨国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全球化的浪潮在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自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过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之后,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外资银行同为竞争的格局,并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走向国际金融市场,一些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在实现了跨国经营的同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以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以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与银行业的稳定性为基础,研究银行业的跨国经营问题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动态,然后阐述了银行业跨国经营的相关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说明了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本文重点分析了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与银行业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跨国经营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所具有的竞争力。在分析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银行业跨国经营所应采取的策略。在分析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方面,本文分别以我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的效率与稳定性两大方面的影响,并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证;在此基础了,本文又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核心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跨国经营的可能性和策略选择。
二、我国发展跨国银行的前景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发展跨国银行的前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背景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主要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
3.1.1 宏观政治因素 |
3.1.2 贸易发展因素 |
3.1.3 投资发展因素 |
3.1.4 绿色金融因素 |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
4.2.1 政府管理指标 |
4.2.2 经济投资指标 |
4.2.3 金融发展指标 |
4.2.4 贸易水平指标 |
4.2.5 营商开放指标 |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
4.3.1 线性SVM模型 |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 |
一、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的概念界定 |
二、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类型的界定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框架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银行跨国并购的理论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二节 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理论 |
一、跨国并购风险的构成 |
二、跨国并购风险的评估 |
三、跨国并购风险的预警 |
四、跨国并购风险的控制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关于中外银行业跨国并购的比较 |
第一节 关于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分析 |
一、五次并购浪潮的产生 |
二、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
三、典型跨国银行的案例研究:汇丰银行 |
第二节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分析 |
一、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政策演进 |
二、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
三、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
四、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案例研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
第三节 关于国内外银行跨国并购的比较 |
一、跨国并购的动机 |
二、跨国并购的战略 |
三、跨国并购的主体 |
四、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 |
第四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跨国并购的主要风险因素:国内外机构视角 |
一、国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
二、国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
第二节 本文的拓展 |
一、新形势下跨国并购风险的新内涵 |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 |
第五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 |
第一节 数据收集和处理 |
一、样本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三、数据处理 |
第二节 子风险的风险评估 |
一、子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
二、子风险的评估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综合风险的风险评估 |
一、综合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熵值法 |
二、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三、综合风险预警指数的确定 |
第六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预警 |
第一节 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 |
一、BP神经网络原理概述 |
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流程 |
三、建立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假说 |
四、总体建模思路 |
第二节 BP神经网络在预警模型中的实际应用 |
一、相关参数及函数的设定 |
二、预警模型的训练与检验 |
三、预警结果的评价分析 |
第七章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
一、构建政策协调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
二、动态调整监管体系,完善国际监管协调机制 |
三、加强经济外交,改善双边关系 |
四、积极推进BIT谈判,降低投资风险 |
第二节 银行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
一、跟随国家战略,制定科学的并购战略目标 |
二、充分调查,熟悉国内外法律法规和政策 |
三、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机制 |
四、合理选择并购目标和中介机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业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容 |
1.2.2 商业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 |
1.2.3 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现状分析 |
2.1 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进程 |
2.1.1 起步阶段 |
2.1.2 初步发展阶段 |
2.1.3 规范发展阶段 |
2.2 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现状 |
2.2.1 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数量及布局 |
2.2.2 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置方式 |
第3章 中国建设银行海外机构布局的影响因素 |
3.1 政治因素 |
3.1.1 中国的政策导向 |
3.1.2 东道国的制度环境 |
3.2 经济因素 |
3.2.1 中国与东道国的经济往来 |
3.2.2 东道国的经济环境 |
3.3 地理文化因素 |
3.3.1 地理因素 |
3.3.2 文化因素 |
3.4 中国建设银行内在因素 |
3.4.1 战略理念 |
3.4.2 综合实力 |
第4章 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
4.1 开设分支机构面临的问题 |
4.1.1 覆盖全球的布局理念贯彻不充分 |
4.1.2 东道国环境复杂多样 |
4.2 海外并购面临的问题 |
4.2.1 海外并购经验不足 |
4.2.2 资源整合能力较弱 |
4.3 现有海外分支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
4.3.1 国际化业务单一经营效果欠佳 |
4.3.2 管理模式落后风险制度不健全 |
4.3.3 人员配置不科学缺乏专业人才 |
第5章 促进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设立分支机构的全局意识 |
5.1.1 充分贯彻覆盖全球的布局理念 |
5.1.2 提高对东道国环境的判断力 |
5.2 加强对海外并购的整体把控 |
5.2.1 提高并购意识积累并购经验 |
5.2.2 提高并购的资源整合能力 |
5.3 多管齐下巩固海外机构地位 |
5.3.1 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促进业务多元化 |
5.3.2 创新管理模式健全风险制度 |
5.3.3 培养专业人才合理进行人员配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跨国银行向伊斯兰国家直接投资的策略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跨国银行的概念 |
2.1.2 “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的概念 |
2.1.3 对外直接投资 |
2.1.4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比较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凯恩斯资本流动理论 |
2.2.2 政治经济学理论 |
2.2.3 银行功能整理论 |
3.中国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
3.1 中国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现状 |
3.1.1 中国跨国银行新建投资现状 |
3.1.2 中国跨国银行并购投资现状 |
3.2 中国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特点 |
3.3 中国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
4.“一带一路”伊斯兰地区独特的投资环境分析 |
4.1 “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的投资环境因素 |
4.1.1 政治因素 |
4.1.2 经济因素 |
4.1.3 社会因素 |
4.2 “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的投资风险分析 |
5.“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的投资环境评价 |
5.1 投资环境评价模型 |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中国跨国银行向“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
6.1 中国跨国银行向“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 |
6.2 中国跨国银行向“一带一路”伊斯兰国家的措施和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跨国银行在我国的进入模式研究 ——以渣打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途径和方法 |
1.3 本文的基本框架结构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关于进入模式的基础理论 |
2.2 关于进入模式类型的文献综述 |
2.3 关于进入模式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2.4 关于跨国银行进入模式的文献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跨国银行在我国的进入模式分析 |
3.1 跨国银行在华发展现状 |
3.2 跨国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模式 |
3.3 跨国银行在我国进入模式的演进比较 |
3.4 两种主要进入模式的动因比较 |
3.4.1 绿地新建的动因分析 |
3.4.2 少数股权投资的动因分析 |
3.5 两种主要进入模式的优劣势比较 |
3.5.1 从成本及风险的角度 |
3.5.2 从市场进入的角度 |
3.5.3 从多元化整合的角度 |
3.5.4 从控制权的角度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跨国银行进入模式的案例分析 |
4.1 渣打银行简介 |
4.2 渣打银行在我国绿地新建的进入案例分析 |
4.2.1 渣打银行在我国绿地新建的进入历程 |
4.2.2 渣打银行选择绿地新建进入的因素分析 |
4.2.3 渣打银行绿地新建进入的策略特点 |
4.2.4 渣打银行绿地新建进入后的经营现状分析 |
4.3 渣打银行在我国少数股权投资的进入案例分析 |
4.3.1 渣打银行在我国少数股权投资进入的历程 |
4.3.2 渣打银行选择少数股权投资进入的因素分析 |
4.3.3 渣打银行少数股权投资进入的策略分析 |
4.3.4 参股银行的经营现状现状分析 |
4.4 案例小结 |
第5章 政策及建议 |
5.1 对跨国银行进入我国的建议 |
5.2 对跨国银行相关政策及监管层面的建议 |
5.3 对中资银行业走出去的政策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 |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 |
三、跨国银行 |
四、区位选择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 |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理论 |
三、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情况 |
第一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概况 |
一、行业地位 |
二、种类细分 |
三、实际职能 |
四、主力作用 |
第二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环境 |
一、外部环境 |
二、内部环境 |
三、环境评价 |
第三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情况 |
一、国际化背景 |
二、国际化现状 |
三、国际化问题 |
四、国际化潜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比较 |
第一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现状 |
一、区位划分 |
二、区位模式 |
三、区位布局 |
四、区位动因 |
五、区位问题 |
第二节 外资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经验启示 |
一、花旗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 |
二、汇丰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 |
三、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启示 |
第三节 中外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评价比较 |
一、中外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路径比较 |
二、中外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潜力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因素及竞争力 |
第一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
一、母国因素 |
二、东道国因素 |
三、银行自身因素 |
四、空间地理因素 |
第二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竞争力 |
一、供应商分析 |
二、客户分析 |
三、现有威胁分析 |
四、潜在威胁分析 |
五、替代品分析 |
六、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竞争力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作用及影响 |
第一节 宏观作用 |
一、政策辅助作用 |
二、金融支持作用 |
三、外交巩固作用 |
第二节 微观作用 |
一、完善银行个体经营 |
二、落实行业走出去战略 |
三、加强企业投融资合作 |
第三节 积极影响 |
一、促进经贸发展 |
二、提升金融实力 |
三、加速行业改革 |
第四节 消极影响 |
一、考验社会责任 |
二、加大经营风险 |
三、提高决策难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协调跨国经营发展目标 |
一、落实长期战略目标 |
二、保障跨国策略实施 |
三、契合国际业务发展 |
第二节 完善动态监管考察机制 |
一、现代化外部支持 |
二、创新化内部管理 |
三、程序化风险防控 |
四、专业化人才培养 |
第三节 合理区位选择建议构想 |
一、国际地域扩展 |
二、区位进入模式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跨国银行发展与国家竞争力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基本内容与逻辑框架 |
一、基本内容 |
二、逻辑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竞争力理论及评价体系 |
第一节 国家竞争力的内涵与概念辨析 |
一、国家竞争力的内涵 |
二、国家竞争力与综合国力辨析 |
第二节 国家竞争力理论的三个视角 |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家竞争力理论 |
二、国际政治视角下的国家竞争力理论 |
三、管理学视角下的国家竞争力理论 |
第三节 国家竞争力评价的三大体系 |
一、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评价体系 |
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评价体系 |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 |
第二章 跨国银行对国家竞争力之影响: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当代国家竞争力中的金融因素 |
一、金融竞争力:理论界定与内涵构成 |
二、金融竞争力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 |
第二节 跨国银行:金融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提升金融服务覆盖度,优化金融与经济资源全球配置 |
二、有效提升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的稳健度 |
三、强化金融监管,完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规范金融活动 |
第三章 跨国银行对国家竞争力之影响: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计量分析 |
一、模型原理 |
二、数据来源与标准化处理 |
三、灰色关联度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一、阿姆斯特丹银行与荷兰的“小国大业” |
二、英格兰银行与“日不落帝国”的兴起 |
三、花旗银行与美国的国家竞争优势 |
第四章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国家竞争力短板 |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及国家竞争力现状 |
一、中国已成为经济大国 |
二、中国仍不是经济强国 |
第二节 中国金融业竞争力 |
一、近代中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脆弱地位 |
二、当代中国金融竞争力仍然较弱 |
三、基于WEF全球竞争力报告的视角 |
第三节 跨国银行:中国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短板 |
一、中国大型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 |
二、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银行业中的地位 |
三、中国跨国银行与国际大行的差距分析 |
第五章 发展中国跨国银行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途径与建议 |
第一节 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 |
一、服务“走出去”战略,提高中资企业国际竞争力 |
二、提高本土银行业的综合化服务能力,促进引领中国产业升级 |
三、培育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支持国际化新兴产业发展 |
第二节 提高中国货币竞争力 |
一、货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发展跨国银行提升中国货币竞争力的建议 |
第三节 扩大中国对国际金融规则的话语权 |
一、金融规则话语权的内涵界定 |
二、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的现状 |
三、几点建议 |
第四节 支持中国跨国银行发展的国家战略 |
一、准确定位海外市场,完善全球战略布局,服务经济全球化 |
二、坚持“本土化”发展方向,推进自主申设与战略并购并举的发展战略,争取成为当地主流银行 |
三、强化业务创新,大力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
四、建立并完善跨国银行的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机制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部分 |
二、英文部分 |
致谢 |
(8)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图目录 |
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东道国经济成长性研究 |
二、东道国利润机会研究 |
三、东道国体制研究 |
四、东道国地理文化研究 |
五、银行追随客户选址研究 |
六、中国商业银行区域布局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银行海外投资的微观理论 |
一、规模经济理论 |
二、范围经济理论 |
三、协同效应理论 |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二节 银行海外投资的宏观理论 |
一、外贸投资引导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三、金融博弈理论 |
四、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三章 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概况 |
第一节 国际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的现状 |
一、国际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的现状 |
二、国际银行海外投资的地理区域和目标市场 |
第二节 银行海外投资重点区域之一:亚太 |
一、亚太地区经济状况概述 |
二、重点发展亚太地区市场的原因 |
三、中国商业银行投资亚太地区市场定位 |
第三节 银行海外投资重点区域之二:美国 |
一、美国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
二、重点发展美国市场的原因 |
三、中国商业银行投资美国市场的定位 |
第四节 银行海外投资重点区域之三:欧盟 |
一、欧盟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
二、重点发展欧盟市场的原因 |
三、中国商业银行投资欧盟地区市场定位 |
第五节 银行海外投资重点区域之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
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
二、重点发展国家:巴西 |
第六节 银行海外投资重点区域之五:撒哈拉以南非洲 |
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
二、重点发展国家:南非 |
第七节 银行海外投资重点区域之六:其他国家和地区 |
一、重点发展国家:加拿大 |
二、重点发展国家:俄罗斯 |
第四章 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选择 |
第一节 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的区位优势分析 |
一、政治稳定 |
二、经济发展 |
三、地理文化 |
四、法律环境 |
第二节 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决策方法 |
一、冷热评估法 |
二、投资环境评分法 |
三、多因素评估法 |
四、指数法 |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选择 |
一、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选择标准 |
二、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路径 |
三、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重点目标市场 |
第五章 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影响因素 |
第一节 OLI框架下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一、所有权优势 |
二、内部化优势 |
三、区位优势 |
第二节 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一、理论模型 |
二、实证检验 |
三、结论和启示 |
第六章 国际商业银行海外投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 |
一、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历程 |
二、花旗银行全球投资布局战略 |
三、花旗银行区域布局战略优势 |
第二节 汇丰集团海外投资区域布局 |
一、汇丰集团全球金融服务网络 |
二、汇丰集团全球区域布局战略 |
第三节 渣打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 |
一、渣打银行布局新兴市场战略 |
二、渣打银行区域布局战略优势 |
第七章 国际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分布现状 |
一、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分布的总体分析 |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的现状 |
第二节 国际银行海外投资布局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本文的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本文选题的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基本概念的界定 |
1.2.1 跨国银行 |
1.2.2 银行国际化 |
1.2.3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3 文献回顾与总结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2. 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相关理论及实务 |
2.1 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动因 |
2.1.1 传统企业海外扩张动因在银行业的应用 |
2.1.2 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特有动因 |
2.2 海外扩张进入方式及机构形式的选择 |
2.2.1 东道国进入方式的选择 |
2.2.2 机构形式的选择 |
2.3 跨国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
2.3.1 跨国银行发展的三次浪潮 |
2.3.2 国际性大银行海外扩张案例 |
2.4 常见的跨国银行业务 |
3.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现状及特征 |
3.1 海外扩张国际化程度指标的构建 |
3.1.1 国际化程度指标的考察因素 |
3.1.2 国际化程度指标的测算方法 |
3.1.3 中资五大国有控股银行国际化指标排名 |
3.2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特征 |
3.2.1 境外机构的全球分布特征 |
3.2.2 银行海外并购公告表 |
3.3 中资银行与国际性大银行的差距 |
3.3.1 资产、利润和收入的全球分散程度对比 |
3.3.2 业务多元化程度对比 |
4.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区位选择实证分析 |
4.1 引言 |
4.2 变量选取和分类 |
4.2.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4.2.2 解释变量的选取 |
4.2.3 数据的缺失情况与处理 |
4.3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4 模型实证过程 |
4.4.1 模型建立 |
4.4.2 混合效应模型 |
4.4.3 随机效应模型 |
4.4.4 混合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比较 |
4.4.5 固定效应模型 |
4.4.6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比较 |
4.4.7 计数模型 |
4.4.8 泊松效应模型 |
4.5 模型的综合比较及结论 |
4.5.1 五种模型回归结果的综合比较 |
4.5.2 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
5.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资本市场反应分析 |
5.1 中资银行并购的预期收益分析 |
5.2 事件研究法分析步骤 |
5.2.1 事件发生日和窗口期 |
5.2.2 正常收益率和超额收益率 |
5.2.3 累计超额收益率 |
5.3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公告的资本市场反应分析 |
5.3.1 工商银行参股收购南非标准银行集团 |
5.3.2 工商银行控股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 |
5.3.3 工商银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 |
5.3.4 工商银行收购泰国ACL银行 |
5.3.5 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 |
5.3.6 中国银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 |
5.3.7 民生银行参股收购美国联合银行 |
5.3.8 招商银行以收购香港永隆银行 |
5.4 本章小结 |
6. 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 |
6.1 杜邦财务分析法主要指标 |
6.1.1 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 |
6.1.2 债务偿还能力 |
6.1.3 发展能力 |
6.1.4 收入构成分析 |
6.1.5 经营其他指标分析 |
6.2 工行银行国内外机构的业绩对比 |
6.3 中国银行国内外机构的业绩对比 |
6.4 建设银行国内外机构的业绩对比 |
6.5 招商银行国内外机构的业绩对比 |
6.6 中资银行香港机构与汇丰香港的经营状况对比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金融全球化下银行业跨国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工作计划与方案工作计划 |
第2章 金融全球化下银行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 |
2.1 银行业跨国经营理论 |
2.1.1 银行业跨国经营一般理论 |
2.1.2 银行业跨国经营经济学分析 |
2.2 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历程、趋势和特点 |
2.2.1 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 |
2.2.2 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历史过程 |
2.2.3 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
第3章 金融全球化下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
3.1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历史及现状 |
3.2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
3.2.1 宏观影响分析 |
3.2.2 微观影响分析 |
3.3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 |
3.3.1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与途径 |
3.3.2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模型构建 |
3.3.3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检验 |
3.4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3.4.1 风险分析 |
3.4.2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模型构建 |
3.4.3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实证检验 |
第4章 金融全球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问题研究 |
4.1 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状况 |
4.1.1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背景 |
4.1.2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现状 |
4.2 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
4.3 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实证分析 |
4.3.1 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2 主要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评析 |
4.4 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策略选择 |
4.4.1 我国政府方面的策略 |
4.4.2 我国银行方面的策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我国发展跨国银行的前景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D]. 金川.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3]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发展研究[D]. 张钰卓.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中国跨国银行向伊斯兰国家直接投资的策略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D]. 卡森(Albatal Kassem).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6)
- [5]跨国银行在我国的进入模式研究 ——以渣打银行为例[D]. 魏星. 山东大学, 2016(02)
- [6]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研究[D]. 胡悦.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7]中国跨国银行发展与国家竞争力关系研究[D]. 张月. 外交学院, 2016(07)
- [8]银行海外投资区域布局研究[D]. 侯璐璐. 武汉大学, 2014(06)
- [9]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研究[D]. 武帅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10]金融全球化下银行业跨国经营研究[D]. 逯彦珍. 青岛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