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建设与作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周洁[1](2021)在《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
阮志功(NGUYEN CHI CONG)[2](2021)在《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怎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执政党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这也直接关系到党、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中越两国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越两党都是在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后才最终成为执政党。从政党制度层面来看,两国的政党体制非常相似,从两国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两党都是在不断地革命斗争当中最终取得执政权,稳固了其在本国的执政地位,中越两党在党的建设和探索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挑战和机遇,并且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差异。本文旨在研究改革(革新)开放以来中越两国在党建方面的机遇与挑战、在多个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发展以及两国探索发展过程中的异同点,最后作总结。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难点以及创新点等。第二章相关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建问题的相关论述、改革(革新)开放以来中越党建理论等理论问题;第三章为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别对中越两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梳理总结。第四章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发展,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六大方面分别对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的探索和发展进行论述。第五章为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探索与发展的异同分析,分别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内监督机构、党内反腐败措施、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两党的党建探索与发展中的异同点展开论述。第六章为启示,经过前文对中越党建的探索和发展以及实践经验,总结几点启示,为加强中越两党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朱洲[3](2021)在《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伟大实践中,党的干部队伍工作从研究探索到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过程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光辉,又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干部队伍,为党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提出了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强化了党管干部、组织选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并修改完善党章,先后两次修订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自我革命的优秀传统鞭策下,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队伍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以及由此淬炼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遵循。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及其建设等进行概念界定。重点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在理性甄别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同时分析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体现和价值所在。第三,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能力、作风以及纪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做法与基本经验。第四,总结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在特点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包括: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在形式上是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与时俱进丰富完善等。提出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贡献,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立的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第五,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内容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葛英儒[4](2021)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党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政党自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基本理论、政治原则以及严明纪律组织起来的先进政党。在历史变迁和实践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从自发到自觉、从表面到深层、从理论到实践,逐渐形成了相应的基本规范和制度体系,不断呈现出系统性、工程性、集成性的鲜明特征。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进行中,政治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水平实现了新发展、新跃进。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命题的提出是基于历史基础和现实需要而形成,是一个科学的党建研究命题。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是新时代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和不断提升党的政治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是党的政治自觉和制度自信的充分彰显,是管党治党的长效机制。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是一项宏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全党必须从各个方面考量促进党的建设“政治要素”和“制度要素”的共生共长、融合协同,致力于为党的政治建设构建坚实制度保障,并顺利推进建设“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政治规范体系”。本研究遵循“概念阐释—思想资鉴—历史考察—问题分析—逻辑解析—内容构建—实践展开”的研究思路,既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也开展共时性的分析,深入分析和探索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这一新命题、新课题的进一步思考和解答,从制度层面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是围绕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方面和实践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并具有体系化的结构特质。这一制度体系既是从党的政治建设本身出发进行的制度设计,经过历史积累和演进形成了制度基础,又是从科学建构的维度出发形成制度保障,是现实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具有权威性、统领性和稳定性的基本特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作为党的制度体系的主体制度系统,在管党治党中发挥着强制约束功能、持久维护功能、正向激励功能和文化涵育功能。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命题意义重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的制度实践和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也为制度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在伟大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自身政治建设及其制度构建,不仅形成了深厚的优良传统,也塑造了科学的制度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既有新的制度生成,也有对已有制度的创新发展。整体来看,主要围绕民主集中、组织领导、政治纪律、政治生活、监督检查、干部管理等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进行构建和发展。应该说,既往一切制度努力为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形成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仍需要以严肃、审慎的态度加以应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既不是漫无目的的试错,也不是先入为主的试对,而是要始终遵循内在规律、围绕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有效梳理、整合和演绎,必须始终坚定方向、坚持原则、筑牢基础,进一步破解现实发展困境和引领实践方向。在内容上,本研究从政治信仰制度、政治领导制度、政治生活制度、政治文化制度、政治能力提升制度等方面对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进行构建和描述,将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具体制度系统完整呈现出来,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的框架和内容。在实践上,注重从组织领导、思想引领、动态优化、条件创设等方面综合协力地推进和实施,确保制度体系构建能够顺利推进和达到更高水平,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法明云[5](2021)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为了争取抗战胜利,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展开作风建设,并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广大党员的思想素质、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全党的创造性;培育并形成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党的作风建设不仅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从此意义上来说,党的作风建设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依然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推进作风建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对于今天党的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展开研究。首先,梳理总结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条件,分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着作中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作风建设有指导作用的相关党建学说,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进行作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对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历程和主要内容进行梳理,集中分析当时党内存在的错误方针路线及政策的思想根源和产生这些错误的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阐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多方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进行作风建设,并最终形成“三大优良作风”。最后,根据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结合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作风建设的历史价值及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丛喜权[6](2021)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多次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高校党建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新时代高校党建内容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关系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概念分析,厘清高校党的建设涵义。探究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为起点,以我国几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遵循。阐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历史和经验,我们既要看到高校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巡视发现高校党的建设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组织制度、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问诊把脉。用以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宗旨。本文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高校巡视通报等法规文件及会议精神为依据,既从学理的角度分析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又从高校党的建设政策法规的法理角度和高校党的建设实际情况的现实角度来研究,全面系统梳理了高校党的建设,探究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内容。通过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保障高校办学坚定的政治方向,使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创新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通过加强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各项建设始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服务”目标。
冯麒颖[7](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纪律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表明,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指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我们党是用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律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将纪律建设进一步制度化和法治化,并开展相应的顶层设计,制定了一系列党内法规来指导党内具体的纪律建设实践。多次查处的大案表明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此外,新时代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靠铁的纪律。纪律严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着标识,同时也是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并将其发展为党保持强大战斗力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纪律建设提升到与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这表明了纪律建设在党建过程中的紧迫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党的执政地位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以极大政治魄力革新党的纪律,勇于对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亮剑”,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取得了令国内外高度赞赏的成绩。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积极探索治党的新方法,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彰显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绪论部分,通过阐释研究源起及意义、文献综述等交代清楚立题依据。第一章,主要阐述研究所用的核心概念,如党的纪律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党的纪律类型、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体系以及党的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重点阐述新时代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着重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思想家关于无产阶级建设的主要理论,由此为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夯实了理论基础。第三章,阐释新时代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历史依据。党的纪律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革命、建设及改革三个阶段,百年历史积淀积累了丰富的治党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百年来党的纪律建设的基本规律。百年来党的纪律建设始终保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期间经历了艰难曲折探索阶段,并最终迎来了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新时代。第四章,重点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律建设的新成就。梳理了党的纪律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形成的建设思路、制度设计和理论创新等,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纪律处分条例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并在反腐倡廉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在制度设计、运行体制、规范体系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呈现出完整的制度逻辑,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党的纪律建设的新格局。第五章,阐释了当前党的纪律建设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及存在问题。党的纪律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新时代是党的纪律建设的时代境遇,但也带来诸多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挑战,如理想信念不牢固、政治不坚定等。第六章,阐释了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理论体系的构建,具体包含党的纪律建设的主要关系,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基本原则,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主要目标等内容。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将政治纪律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两学一做”深入开展党的纪律建设,并深化监督执纪各种形式,巩固党的反腐败成果,充分发挥巡视监督的利剑功能。第七章,阐释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党的纪律建设的主要对策,如加强党内纪律教育;创新党的纪律教育方法;加强纪律建设的制度保障;加强纪律建设的监督机制等。总之,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需要着力深化和拓展与纪律建设相关的学术研究。相对而言,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党的纪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党的纪律建设需要以问题为中心深入开展理论与实践层面研究,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党的纪律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无规矩,不成方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精力做好党的建设工作,并把党的纪律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将其上升至关乎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命运的战略层次,充分表明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情况,要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纪律建设,以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才能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进而凸显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党的纪律建设是维护党内团结的可靠保障,“党的团结统一靠什么来保证?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靠严密的组织体系,靠全党同志的高度自觉,还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纪律和规矩是党内法规的主体内容,加强党内纪律建设就是要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树立各种高标准和严要求的行为规范,并将这些规矩内化为全体党员的政治认同,以实际行动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力量,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管党中央坚决与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且在重大关键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但党的纪律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依然任重而道远。
胡诚豪[8](2020)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及其意义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各项事务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党的自身建设如何,不仅关乎自身命运同时也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经验,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所提出的。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作出全新阐释,使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路径更加明晰完整。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列宁党建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是其发展和创新的理论基础。我们党从建立到现在,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由于每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我们党的建设的侧重点和总体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建党之初的“四大建设”发展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经过了漫长的探索过程。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面临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肩负起新的使命,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进行自我调整,自我革新。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把握自身执政规律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应对现实环境变化的现实解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导向,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将纪律建设纳入其中,对党的建设各要素进行调整都体现了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全新智慧。全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对于总结党的自身经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提升自身影响力,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最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能为世界政党提供中国政党自身建设经验和智慧。
齐卫平[9](2021)在《党的作风建设:百年回望及经验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中,党的建设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伴随着党的发展全过程,作风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对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党的作风百年建设史展示了一幅思想丰富的画面,其内容图谱构成党的作风建设工程的系统性。党的作风建设贯穿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不断发扬光大的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奥秘所在。百年历史实践淬炼了中国共产党加强作风建设的深刻思想,一系列重要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开创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崭新局面,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党的作风建设百年历史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供了深刻启示。
孙曈[10](2020)在《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淬炼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主要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框架下,存在着执政党认同与参政党认同的两个维度,由于参政党与执政党在目标、利益和使命上的一致性,因此,中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携手形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认同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治发展道路,构建了新型的中国政党制度。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参政党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一历史性文件中,将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定性为“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①由此可见,中国参政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信任,同时所肩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但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参政党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参政党在领导班子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党协商、自身建设等还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影响了参政党的认同度。因此,从政党认同的视角来把握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脉络,总结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探索今后参政党认同的路径,对新时代参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脉络,论证了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发挥参政党政党功能、与执政党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基础。通过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参政党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队伍建设、履职绩效、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认同路径,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参政党的认同度、提升中国参政党的履职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论文内容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述。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政党认同理论概念问题,如:认同、政治认同、政党认同进行界定与解读;对参政党认同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认同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为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建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实践成果,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第三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认同的空间、认同的平台、自我认同层面阐明新时代参政党认同的机遇;从意识形态、信息技术、大统战工作格局、参政党履职能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层面阐述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参政党认同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参政党认同面临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根据参政党认同理论,分别从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参政党队伍认同、参政党履职绩效认同、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二、理论建设与作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论建设与作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2)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中国共产党建方面的研究 |
1.2.2 关于越南共产党党建方面的研究 |
1.2.3 关于中越党建比较的研究 |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历史分析法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的难点 |
1.4.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论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改革开放、革新开放 |
2.1.2 党建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建问题的相关论述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建问题的论述 |
2.2.2 列宁关于党建问题的论述 |
2.2.3 毛泽东关于党建问题的论述 |
2.2.4 胡志明关于党建问题的论述 |
2.3 改革(革新)开放以来中越党建理论 |
2.3.1 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 |
2.3.2 越南共产党的党建理论 |
第三章 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1.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 |
3.1.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
3.2 越南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2.1 越南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 |
3.2.2 越南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发展 |
4.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发展 |
4.1.1 政治建设 |
4.1.2 思想建设 |
4.1.3 组织建设 |
4.1.4 作风建设 |
4.1.5 纪律建设 |
4.1.6 制度建设 |
4.2 越南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发展 |
4.2.1 政治建设 |
4.2.2 思想建设 |
4.2.3 组织建设 |
4.2.4 作风建设 |
4.2.5 纪律建设 |
4.2.6 制度建设 |
第五章 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探索与发展的异同分析 |
5.1 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探索与发展的相同点 |
5.1.1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共性 |
5.1.2 党内监督机构的共性 |
5.1.3 两党反腐败措施的共性 |
5.1.4 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共性 |
5.2 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探索与发展的差异 |
5.2.1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差异 |
5.2.2 党内监督机构的差异 |
5.2.3 党内反腐败措施的差异 |
5.2.4 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差异 |
第六章 研究启示 |
6.1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
6.2 增强忧患意识和时代紧迫感,不断发展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论 |
6.3 坚持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相结合的方针 |
6.4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6.5 借鉴经验,助推党内监督机构更好履职 |
6.6 坚定反腐决心,重视思想教育,完善法律制度 |
6.7 加强交流,强化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观点、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1.4.1 核心观点 |
1.4.2 创新点 |
1.4.3 重点及难点 |
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
2.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
2.1.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 |
2.1.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 |
2.1.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
2.2.1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2.2 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2.3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3 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 |
2.3.1 中国传统吏治思想的传承 |
2.3.2 中华传统吏治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
2.4 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4.1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4.2 非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1.1 突出党员干部的阶级立场 |
3.1.2 强调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 |
3.1.3 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
3.1.4 服从真理,改正错误 |
3.1.5 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山头主义 |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2.1 注重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精神 |
3.2.2 强调一切听从党安排 |
3.2.3 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 |
3.2.4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
3.2.5 经验教训 |
3.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3.1 强调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方针 |
3.3.2 强调党员干部具备开拓进取精神 |
3.3.3 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与党性锻炼 |
3.3.4 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
3.3.5 强调党员干部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
3.3.6 注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4.1 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干净担当 |
3.4.2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
3.4.3 坚持党管干部,强调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 |
3.4.4 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五大体系 |
3.4.5 增强执政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3.4.6 组织选拔与群众拥护有机统一 |
3.4.7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 |
4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
4.1 干部队伍的政治建设 |
4.1.1 对党绝对忠诚 |
4.1.2 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 |
4.1.3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4.2 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
4.2.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4.2.2 坚定理想信念 |
4.2.3 干群平等 |
4.2.4 不谋私利 |
4.3 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 |
4.3.1 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选人用人 |
4.3.2 坚持民主集中制 |
4.3.3 任人唯贤 |
4.3.4 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 |
4.3.5 完善考核评价使用机制 |
4.3.6 注重干部来源广泛性代表性 |
4.4 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
4.4.1 注重实绩 |
4.4.2 突出胜任力 |
4.4.3 注重实践锻炼 |
4.4.4 强调斗争精神 |
4.4.5 注重班子整体建设 |
4.5 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
4.5.1 密切联系群众 |
4.5.2 理论联系实际 |
4.5.3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4.5.4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
4.5.5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
4.5.6 惩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
4.6 干部队伍的纪律建设 |
4.6.1 模范遵守纪律 |
4.6.2 自觉接受监督 |
4.6.3 实行问责制度 |
4.6.4 开展反腐败斗争 |
4.6.5 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
5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 |
5.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 |
5.1.1 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 |
5.1.2 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 |
5.1.3 与时俱进丰富完善 |
5.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精髓 |
5.2.1 干部是党的正确路线确定后的决定因素 |
5.2.2 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及杜绝个人依附 |
5.2.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暨任人唯贤 |
5.2.4 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干部问题 |
5.2.5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5.2.6 干部权责一致 |
5.2.7 干部成长体现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相统一 |
5.2.8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
5.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价值 |
5.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
5.3.2 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3 建立了保证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干部队伍 |
6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和创新发展 |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境遇 |
6.1.1 世情的深刻变革引发新的国际力量博弈 |
6.1.2 国情的深刻变革要求统揽和推进“四个伟大” |
6.1.3 党情的深刻变革激励全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
6.1.4 社情的深刻变革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6.2.2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6.2.3 全面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本领能力 |
6.2.4 建立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 |
6.2.5 健全科学选拔任用机制 |
6.2.6 加强监督管理狠抓作风 |
6.2.7 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
6.2.8 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
6.2.9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概述 |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概念辨析 |
(一)制度、制度化与制度体系 |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及其构建的内涵 |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特点、功能和构建意义 |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主要特点 |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功能作用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的构建意义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理论的指导 |
(二)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制度实践的借鉴 |
(三)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政治智慧的滋养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历史考察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初构 |
(一)党内权力运行中集中领导制度的建立 |
(二)党员权利实现中党内民主制度的确立 |
(三)党的政治活动中政治纪律规矩的形成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发展 |
(一)党的领导制度的深入发展 |
(二)干部学习制度的系统建设 |
(三)党的纪律制度的持续加强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变革 |
(一)党内政治生活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正确坚持和发展 |
(三)党员和党组织政治标准的严格规定 |
(四)党的监督制度及纪律检查体制的改进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 |
(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坚持和完善 |
(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重塑和强化 |
(三)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健全和执行 |
(四)党的选人用人体制的完善和优化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问题审思 |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权威问题 |
(一)党的政治建设权威主体边界模糊 |
(二)党的政治建设权威运行过程失范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权威意识欠强 |
二、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动力问题 |
(一)党员参与制度创新实践不够充分 |
(二)落后分子对于制度建设形成阻滞 |
(三)基层党建基础工作推进存在短板 |
三、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要素问题 |
(一)政治建设制度系统发展程度不尽相同 |
(二)政治建设制度体系内部衔接不够通畅 |
(三)政治建设制度相应配套机制尚不健全 |
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条件问题 |
(一)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供给的现实困境 |
(二)党内政治生活非制度化行为的侵扰 |
(三)党的政治建设外部环境的多维影响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 |
一、坚定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方向 |
(一)维护党中央权威性的核心指向 |
(二)保持党组织有效性的突出指向 |
(三)增强党员个体先进性的具体指向 |
二、坚持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原则 |
(一)坚持政治强化与科学规范相统一 |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系统建构相统一 |
(三)坚持教育引导与刚性约束相统一 |
(四)坚持现实针对与战略设计相统一 |
三、筑牢党的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基础 |
(一)发扬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二)把握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政治形态跃升 |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成熟定型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
一、巩固政治信仰制度 |
(一)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制度 |
(二)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
(三)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制度 |
二、强化政治领导制度 |
(一)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 |
(二)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 |
(三)坚持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领导核心地位的制度 |
三、完善政治生活制度 |
(一)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的制度 |
(二)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度 |
(三)坚持正确干部选拔和任用使用的制度 |
(四)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制度 |
(五)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民主监督的制度 |
四、建立政治文化制度 |
(一)建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制度 |
(二)建立坚持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制度 |
(三)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影响的制度 |
五、健全政治能力提升制度 |
(一)健全提升广大党员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能力的制度 |
(二)健全提升党员干部把握大局和防范风险能力的制度 |
(三)健全提升各级各类组织政治属性政治功能的制度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实践推进 |
一、加强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组织领导 |
(一)坚持党的中央组织顶层设计 |
(二)强化各级各类组织政治责任 |
(三)激发广大基层党员积极参与 |
二、强化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思想引领 |
(一)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
(二)加强制度体系的宣传教育 |
(三)注重制度执行的意识培育 |
三、推进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动态优化 |
(一)科学评估制度体系的基本要素 |
(二)及时回应政治建设的制度诉求 |
(三)有序推进制度体系的结构调适 |
四、创设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的有利条件 |
(一)营造制度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 |
(二)积极破解不良制度因素的困扰 |
(三)有效推进与法律体系衔接联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条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党风建设与党的作风建设 |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建设的相关论述 |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建设的相关论述 |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条件 |
(一)抗日战争时期复杂的革命形势的根本要求 |
(二)党同“左”、右倾错误思想斗争的必然要求 |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历程及主要内容 |
一、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历程 |
(一)1931 年-1935 年在理论宣传中进行作风建设的思想酝酿 |
(二)1935 年-1940 年在重要会议中引导作风建设的初步开展 |
(三)1941 年-1944 年在整风运动中掀起作风建设的发展高潮 |
(四)1944 年-1945 年在七大会议上进行作风建设的经验总结 |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
(二)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
(三)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
(四)以大生产运动和廉政建设整顿领导干部作风 |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
一、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价值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
(二)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三)全面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
(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当代启示 |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二)坚持实事求是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 |
(三)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增强党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的评述 |
三、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概念解析 |
(一)党建的涵义 |
(二)高校党建的涵义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形势和任务 |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形势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任务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要求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基础 |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党建思想 |
(二)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论述 |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成就及问题 |
一、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
(一)十八大以前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
(二)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成就 |
(一)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 |
(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 |
(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站位不高 |
(二)一些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不到位 |
(三)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效能发挥不充分 |
(四)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利 |
(五)一些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有待加强 |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 |
(二)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
(三)“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 |
注释 |
第四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 |
一、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一)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
(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三)严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 |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 |
(一)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宝贵经验 |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根基 |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
(四)挖掘大数据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
注释 |
第五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组织建设 |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 |
(一)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全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 |
(二)提升院(系)党的组织力建设 |
(三)加强师生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
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干部队伍 |
(一)党的干部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
(二)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 |
(三)健全高校干部建设与管理体系 |
注释 |
第六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
一、坚持高校正风肃纪建设 |
(一)作风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长期任务 |
(二)加强纪律建设是高校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
(三)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纪律建设 |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和监管 |
(一)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建设 |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监管 |
(三)加强高校纪(监)委组织和监督体系建设 |
三、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长效机制 |
(一)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 |
(二)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
(三)建立健全巡视全覆盖新机制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起源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及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的纪律建设的核心概念及逻辑体系 |
第一节 党的纪律建设的核心概念 |
一、纪律 |
二、党的纪律 |
三、党的纪律建设 |
第二节 党的纪律的类型与构成 |
一、党的纪律类型 |
二、党的纪律构成 |
第三节 党的纪律建设的逻辑体系 |
一、党的纪律建设逻辑 |
二、党的纪律建设体系 |
第二章 新时代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的有关论述 |
一、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的理论认识 |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的内容和原则 |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的基本形式 |
第二节 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党的纪律建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长期课题 |
二、铁的意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的根本特点 |
三、平等性和彻底性是执行党的纪律根本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历史依据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纪律建设 |
一、中共建党初期党的纪律建设初探期 |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纪律建设发展期 |
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纪律建设成熟期 |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一、建国初期党的纪律建设创立及实践 |
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党的纪律建设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的曲折发展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以前党的纪律建设 |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的纪律建设的拨乱反正 |
二、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的纪律建设的发展 |
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的新发展 |
第四节 党的纪律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党面临的形势越严峻就越要坚守党的纪律 |
二、明确党的纪律建设的基本遵循和执纪形态 |
三、优化党的纪律建设的惩戒方式与执行结构 |
四、彰显了党的纪律建设的治理功能 |
第四章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成就 |
第一节 新时代党的“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 |
一、“纪律处分条例”修订概况 |
二、“纪律处分条例”修订原则 |
三、“纪律处分条例”修订目标 |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 |
二、“惩-教”结合的纪律建设实践新模式 |
第五章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第一节 新时代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必要性 |
一、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性 |
二、党的纪律建设根本要旨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的环境挑战 |
一、全球化带来的外部环境挑战 |
二、市场利益化带来的立场矛盾 |
三、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思想迷失 |
四、党情复杂化带来的内在困境 |
第三节 党的纪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思想堕落动摇党的理想信念 |
二、不讲党的纪律损害党的政治权威 |
三、纪律松弛破坏党的团结统一 |
四、不讲规矩污染党内政治生态 |
第六章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关系、原则和目标 |
第一节 党的纪律建设要处理的主要关系 |
一、纪律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
二、纪律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 |
三、党的纪律与党的组织建设的关系 |
四、纪律建设与作风建设的关系 |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主要目标 |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
二、扞卫党的领导地位 |
三、永葆党的自我革命的先进性 |
第七章 新时代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加强党内纪律教育 |
一、坚定理想信念,突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纪律教育 |
二、抓好“关键少数”,强调以党内法规为根本的党内纪律教育 |
三、严明政治纪律,夯实以落实主体责任为内涵的党内纪律教育 |
第二节 创新党的纪律教育方法 |
一、传统培训方法与创新教育手段相结合的教育法 |
二、“零距离”警示教育与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教育法 |
三、解决思想政治问题与个人问题相结合的教育法 |
第三节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制度保障 |
一、完善制度体系,扎紧制度的笼子 |
二、强化纪律执行,守住法规纪律底线 |
第四节 完善党的纪律建设的监督机制 |
一、构建党的纪律监督的内在动力机制 |
二、构建党内与党外两种纪律监督机制 |
三、构建党的纪律监督的考核评价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及其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重点和难点 |
1.3.3 特色与创新点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建设理论 |
2.2.2 列宁党的建设理论 |
2.2.3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 |
第三章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 |
3.1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 |
3.1.1 国际局势的新变化 |
3.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3.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
3.2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历史演变 |
3.2.1 新民主主义时期对总体布局的初步探索 |
3.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总体布局的探索 |
3.2.3 改革开放时期对总体布局的探索 |
3.3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提出 |
3.3.1 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取得的成效 |
3.3.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 |
3.3.3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
第四章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理论阐释 |
4.1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动因 |
4.1.1 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 |
4.1.2 对新时代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层揭示 |
4.1.3 对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时代挑战的回应 |
4.2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新特点 |
4.2.1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4.2.2 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 |
4.2.3 对党的建设各要素进行重新定位 |
4.3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在逻辑 |
4.3.1 政治建设是引航标 |
4.3.2 纪律建设是治本之策 |
4.3.3 制度建设是重要抓手 |
4.3.4 思想建设是坚实基础 |
4.3.5 作风建设是重要保障 |
4.3.6 组织建设是力量之源 |
第五章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意义 |
5.1 理论意义 |
5.1.1 总结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
5.1.2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 |
5.1.3 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影响力 |
5.2 实践意义 |
5.2.1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提供坚实保障 |
5.2.2 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实现路径 |
5.2.3 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党的作风建设:百年回望及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风塑党:展现中国共产党形象 |
二、系统构造:党的作风建设内容图谱 |
三、百年历程: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推进的发展脉络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四、思想淬炼: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观点 |
(一)党的作风是党性的体现 |
(二)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 |
(三)党的优良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 |
(四)执政党作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
(五)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 |
五、崭新篇章: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创新 |
六、经验启示: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
(一)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作风建设 |
(二)必须从决定党的事业成败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
(三)必须深刻认识作风塑党对于质量强党的重要意义 |
(四)必须围绕主线和重点不断把党的作风建设向纵深推进 |
(五)必须坚持把继承党的历史传统与创新优良作风相结合 |
(六)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针对性 |
(七)必须抓好“关键少数”的作风建设 |
(八)必须推动党的作风建设从解决表层现象向挖掘深层次问题发展 |
(10)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有助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
2. 有助于提高我国参政党的政党生命力 |
3. 对中国参政党的政党社会形象塑造具有推动意义 |
4. 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1. 关于参政党研究 |
2. 政党认同理论研究 |
3. 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研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1. 政党认同理论在西方 |
2.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政党认同研究 |
(三) 文献述评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1. 研究观点的创新 |
2. 研究视角创新 |
(二) 论文不足之处 |
1. 对原始资料的研究不足 |
2. 理论阐述中还存在不够深入、透彻的问题 |
3. 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
第一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释 |
一、 政党认同相关概念 |
(一) 认同 |
(二) 政治认同 |
(三) 政党认同 |
二、 参政党认同 |
(一)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和客体 |
1.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与客体界定 |
2. 主体对客体认同内容界定 |
(二) 参政党认同层次 |
1. 参政党的情感认同 |
2. 参政党的认知认同 |
3. 参政党的评价认同 |
4. 参政党的行为认同 |
三、 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
(一) 二者认同的联系:具有一致性 |
(二) 二者认同的区别:具有多样性 |
四、 参政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 意识形态影响因素 |
(二) 参政党形象(组织、领导人)影响因素 |
(三) 参政党绩效影响因素 |
(四) 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因素 |
五、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认同思想 |
(一) 关于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 |
(二) 关于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 |
(三) 关于政党组织认同的思想 |
(四) 关于执政党治理能力认同的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的历史构建 |
(一) 在救亡图存中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二) 在历史性抉择中不断构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1. 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促进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2. 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纲领 |
3. 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构建 |
(一) 《共同纲领》在制度上培育参政党政治认同 |
(二) 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打下参政党认同基础 |
(三) “八字方针”构筑参政党认同的制度根基 |
1. “八字方针”提供了参政党认同制度保障 |
2. “八字方针”坚定了民主党派成员政党认同的信心 |
3. 在各种政治考验中不忘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初衷 |
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完善 |
(一) 拨乱反正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期 |
1. 召开政协会议,明确民主党派政党认同基调 |
2. 巩固政治联盟地位,凝聚参政党认同共识 |
3. 出台“十六字方针”,巩固参政党认同基础 |
(二) 建章立制完善参政党认同体系 |
(三) 提升绩效塑造参政党认同形象 |
1. 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参政党绩效 |
2. 发挥参政党职能,突显履职成效 |
(四) 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参政党认同质量 |
1. 政治参与体现参政党价值认同 |
2. 政治交接传承参政党认同传统 |
3. 强化参政党成员认同主体作用 |
4. 创新履职方式,增强参政党认同评价 |
(五) 出台重要法规文件为参政党认同保驾护航 |
四、 中国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代 |
(一)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论断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科学内涵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论断的重大意义 |
(二) 参政党认同迈上新台阶 |
1. 召开中央统战会议,参政党认同的一个里程碑 |
2. 出台系列法规性文件,从理论、政策上加大对参政党认同 |
(三) 参政党认同实践步入新境界 |
1.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参政党政治认同 |
2. 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参政党认同根基 |
3. 履职尽责强化参政党绩效认同 |
4.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赢得民众认同 |
5. 在促进祖国统一中,增进海内外同胞对参政党认同 |
五、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 |
(一) 参政党认同的根基是与执政党永葆政治共识 |
(二) 参政党认同的基础是不断提升履职绩效 |
(三) 参政党认同的优势是“人才兴党”战略 |
(四) 参政党认同的源动力是不断创新与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 |
(一) 新时代拓宽了参政党认同的空间 |
(二) 新时代搭建了参政党认同的平台 |
(三) 新时代为参政党自我认同带来机遇 |
二、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 |
(一) 意识形态复杂化的挑战 |
1. 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挑战 |
2. 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
3. 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
(二)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 |
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党建 |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建”网络平台的成功构建 |
3. 参政党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滞后性 |
(三)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挑战 |
(四) 参政党履职能力的挑战 |
(五)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挑战 |
三、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XX省部分参政党成员为例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 调查基本内容 |
1. 对参政党认知情况 |
2. 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认知情况 |
3. 参政党与意识形态 |
4. 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
5. 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
6. 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情况 |
7.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 |
8. 对参政党认同有什么建议 |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路径选择 |
一、 参政党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路径选择 |
(一)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坚信者 |
1. 要坚定信仰,树牢价值自信 |
2. 要不断增进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 |
(二)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
(三)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者 |
1.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 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身体力行 |
3.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4. 在网络意识形态中释放最大正能量 |
二、 推动中国参政党队伍建设认同的路径 |
(一) 对中国参政党领导班子的认同 |
(二) 对中国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认同 |
(三) 对中国参政党成员的认同 |
三、 推动中国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认同路径 |
(一) 参政议政绩效认同路径 |
(二) 民主监督绩效认同路径 |
(三) 政党协商绩效认同路径 |
(四) 社会服务绩效认同路径 |
四、 推动中国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认同路径 |
(一) 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认同路径 |
(二) 参政党特色建设认同路径 |
1. 在参政党思想建设上,在坚持政治共识的基础上要保持“求同存异” |
2. 在组织建设上注重界别特色与组织结构优势 |
3. 各民主党派要在自己重点分工领域做出成绩,推出经典和品牌 |
(三) 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认同路径 |
(四) 参政党作风建设认同路径 |
(五) 参政党制度建设认同路经 |
(六) 参政党机关建设认同路径 |
五、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中国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
(一)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
1. 促进了参政党领导班子作用的发挥 |
2. 思想建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
3. 参政党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
4. 参政党的特色更加突出 |
5. 参政党基层组织更加活跃 |
6. 组织管理更加精准 |
(二) 参政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参政党互联网平台技术的滞后性 |
2. 参政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匮乏 |
3. 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的弱化性 |
4. 参政党网络安全的危险性 |
(三)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
1. 构建“智慧参政党”网络大数据管理平台 |
2. 建立参政党大数据中心 |
3. 培养参政党网络技术人才,不断增强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 |
4.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参政党网络安全 |
5. 只有线上线下联动才能取得参政党建设的双赢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参政党认同情况问卷调查 |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 |
第二部分 参政党认知 |
第三部分 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 |
第四部分 关于参政党在意识形态的作用 |
第五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
第六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
第七部分 关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评价 |
第八部分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 |
第九部分 (开放题)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理论建设与作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周洁. 鲁东大学, 2021
- [2]中越改革(革新)开放以来党建工作比较研究[D]. 阮志功(NGUYEN CHI CONG).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1)
- [3]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D]. 朱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构建研究[D]. 葛英儒. 兰州大学, 2021(09)
- [5]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研究[D]. 法明云.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6]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 丛喜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研究[D]. 冯麒颖. 兰州大学, 2021(09)
- [8]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及其意义研究[D]. 胡诚豪. 江南大学, 2020(01)
- [9]党的作风建设:百年回望及经验启示[J]. 齐卫平.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10]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 孙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